CN102106032B - 光电转换元件模块、及光电转换元件模块的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光电转换元件模块、及光电转换元件模块的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106032B
CN102106032B CN200980120323.1A CN200980120323A CN102106032B CN 102106032 B CN102106032 B CN 102106032B CN 200980120323 A CN200980120323 A CN 200980120323A CN 102106032 B CN102106032 B CN 10210603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ode
extension
conversion element
photo
electric convers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80120323.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106032A (zh
Inventor
北村隆之
臼井弘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kura Ltd
Original Assignee
Fujikura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kura Ltd filed Critical Fujikura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10603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10603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10603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106032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4/00Electrochemical current or voltage generator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H01M6/00 - H01M12/00;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4/005Photoelectrochemical storage cel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GCAPACITORS;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LIGHT-SENSITIVE OR TEMPERATURE-SENSITIVE DEVICES OF THE ELECTROLYTIC TYPE
    • H01G9/00Electrolytic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light-sensitive or temperature-sensitive devices; Processes of their manufacture
    • H01G9/20Light-sensitive devices
    • H01G9/2068Panels or arrays of photoelectrochemical cells, e.g. photovoltaic modules based on photoelectrochemical cells
    • H01G9/2081Serial interconnection of cel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GCAPACITORS;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LIGHT-SENSITIVE OR TEMPERATURE-SENSITIVE DEVICES OF THE ELECTROLYTIC TYPE
    • H01G9/00Electrolytic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light-sensitive or temperature-sensitive devices; Processes of their manufacture
    • H01G9/20Light-sensitive devices
    • H01G9/2027Light-sensitive devices comprising an oxide semiconductor electrode
    • H01G9/2031Light-sensitive devices comprising an oxide semiconductor electrode comprising titanium oxide, e.g. TiO2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GCAPACITORS;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LIGHT-SENSITIVE OR TEMPERATURE-SENSITIVE DEVICES OF THE ELECTROLYTIC TYPE
    • H01G9/00Electrolytic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light-sensitive or temperature-sensitive devices; Processes of their manufacture
    • H01G9/20Light-sensitive devices
    • H01G9/2059Light-sensitive devices comprising an organic dye as the active light absorbing material, e.g. adsorbed on an electrode or dissolved in soluti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1/00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1/02Details
    • H01L31/0224Electrodes
    • H01L31/022408Electrodes for devices characterised by at least one potential jump barrier or surface barrier
    • H01L31/022425Electrodes for devices characterised by at least one potential jump barrier or surface barrier for solar cell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50Photovoltaic [PV] energy
    • Y02E10/542Dye sensitized solar cell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7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or final industrial or consumer products
    • Y02P70/50Manufacturing or production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inal manufactured product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Hybrid Cells (AREA)
  • Photovoltaic Devices (AREA)
  • Connection Of Batteries Or Termina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可提高光电转换元件相互间的电连接可靠性的光电转换元件模块以及光电转换元件模块的制造方法。光电转换元件模块(1)具备:多个光电转换元件(10),所述光电转换元件(10)具有相互对峙的第一电极(15)及第二电极(25);以及导电部件(30),使多个光电转换元件10相互电连接;并且,多个光电转换元件(10)以使从第一电极(15)向第二电极(25)的方向成为相同方向的方式平面状排列;其中,第一电极(15)及第二电极(25)具有向由密封部件(17)的外周包围的区域的外侧伸出的伸出部(15a、25a),对于相互相邻的光电转换元件(10A、10B),导电部件(30)将一个光电转换元件(10A)的伸出部(15a)和另一个光电转换元件(10B)的伸出部(25a)连接,并且伸出部(25a)具有挠性。

Description

光电转换元件模块、及光电转换元件模块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色素增感型光电转换元件模块及光电转换元件模块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现在,在环境问题、资源问题等背景下,作为清洁能源(CleanEnergie)的太阳能电池受人关注。作为太阳能电池的一种已知道硅系太阳能电池,作为硅系太阳能电池,有使用单晶、多晶或非晶硅等的太阳能电池。但是,一般而言硅系太阳能电池存在制造成本高,原料供给不充分等课题,因此仍未得到大范围的普及。
另外,还开发有Cu-In-Se系(也称CIS系)等的化合物系太阳能电池,其虽然具有呈极高的光电转换效率等的优异特征,然而,因存在制造成本和环境负担等的问题,也未能得到大范围的普及。
相对于这些太阳能电池,瑞士的格莱才尔等人的小组提出了色素增感型太阳能电池,其作为低价且可获得高光电转换效率的光电转换元件受关注。
在使太阳能电池大面积化时,为了抑制由于光电转换元件内部或外部电路的电阻产生的电压的降低,极力减少产生的电流提高电压即可。为此,有效的是应用串联配线型的模块结构。对于色素增感型太阳能电池,已提出根据电流的电路形状而命名的所谓的W型和Z型的串联配线型模块结构(参考专利文献1)。
图12、图13是这种以往的光电转换元件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分别如图12及图13所示,被称为W型、Z型的光电转换元件模块中,工作电极(窗侧电极)108由基体材料101、透明导电层102和半导体层103构成,光从工作电极入射。另一方面,对电极109由基体材料101、透明导电层102和催化剂层104构成。并且,模块的各光电转换元件呈以该工作电极108和对电极109夹持电解质层(电解液或电解质凝胶)105的结构。
并且,如图12所示,W型光电转换元件模块100A通过以相邻的各光电转换元件之间工作电极108和对电极109相互交替的方式将被隔壁106所分割的各光电转换元件110a、100b、100c......进行配置,以使光能从背面入射。而且,光电转换元件模块100A的结构为相邻的一对光电转换元件110a、110b(110b、110c)的工作电极108和对电极109被设置在同一个基体材料101上,相互连接。
另一方面,Z型光电转换元件模块100B中,如图13所示,以工作电极108被设置在光电转换元件模块100B的一侧,对电极109被设置在另一侧的方式,对被隔壁106分割的各光电转换元件110a、100b、100c......进行配置。并且,呈相邻的各光电转换元件110a、100b、100c......的工作电极108和对电极109通过连接部件107进行联结而电连接的结构。
但是,W型光电转换元件模块100A中,将成为相邻的光电转换元件之间相互表里交替排列的结构,所以虽然结构非常简单,但一半的电池从背侧受光,因此很难提高转换效率。
另一方面,Z型光电转换元件模块100B中,虽然是所有光电转换元件均朝向相同方向的结构,但需要对相邻的光电转换元件间的对峙的电极(某电池的工作电极和相邻电池的对电极)进行配线,因此光电转换元件模块的制造有变烦杂的倾向。并且需要对大面积的元件进行电极间距离的均匀控制,要求高度的作业精度。
下述专利文献2中记载有这种Z型光电转换元件模块。专利文献2中记载的光电转换元件模块中,工作电极被设置在各光电转换元件共同使用的基体材料上的同时,对电极被设置在各光电转换元件共同使用的基体材料上。然后使工作电极和对电极相对并相隔规定的间隔地贴合设有工作电极的基体材料和设有对电极的基体材料。这时,通过导电性膏进行相邻的光电转换元件的工作电极和对电极的电连接,制成各光电转换元件间相互电连接的光电转换元件模块。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8-306399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7-220606号公报
发明内容
但是,上述专利文献2中记载的光电转换元件模块中,分别设置在基体材料上的工作电极和对电极是通过导电性膏连接的。因此,导电性膏固化时一旦产生导电性膏的收缩等,则工作电极和对电极靠近方向上有时产生应力。这时,由于该应力有时在导电性膏内产生裂缝,或在导电性膏与工作电极或对电极之间产生裂缝。进而,光电转换元件模块从外部受力,由此而产生的应力作用于导电性膏与工作电极或对电极之间时,在导电性膏内产生裂缝,或在导电性膏与工作电极或对电极之间产生裂缝。这些情况下,光电转换元件相互间的电连接有时将发生不良。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提高光电转换元件相互间的电连接可靠性的光电转换元件模块以及光电转换元件模块的制造方法。
本发明的光电转换元件模块,具备:多个光电转换元件,所述光电转换元件具有相互对峙的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以及与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连接的密封部件;以及,导电部件,使所述多个光电转换元件相互电连接;并且,所述多个光电转换元件以使从所述第一电极向所述第二电极的方向成为相同方向的方式平面状排列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极及所述第二电极具有当沿着连接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第二电极的方向观察所述第一电极及所述第二电极时向由所述密封部件的外周包围的区域的外侧伸出的伸出部,对于相互相邻的光电转换元件,所述导电部件将一个光电转换元件的所述第一电极的伸出部与另一个光电转换元件的所述第二电极的伸出部连接,所述第一电极的所述伸出部和所述第二电极的所述伸出部中的至少一者具有挠性。
根据这种光电转换元件模块,相互相邻的光电转换元件中,一个光电转换元件的第一电极的伸出部与另一个光电转换元件的第二电极的伸出部通过导电部件连接,该相互连接的第一电极的伸出部与第二电极的伸出部中的至少一者具有挠性。因此,即使在从外部受力而在导电部件与第一电极或者第二电极之间施加应力时,或导电部件随着时间的经过发生变形从而在导电部件与第一电极或者第二电极之间施加应力时,也能够通过具有挠性的伸出部的弯曲而吸收该应力。如此地通过具有挠性的伸出部而吸收应力,可抑制导电部件与第一电极或者第二电极之间的断线等。因此,可提高光电转换元件相互间的电连接可靠性。
另外,上述光电转换元件模块优选的是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中的一方电极的伸出部具有挠性,并且另一方电极在与所述一方电极侧相反的侧具有绝缘性基体材料,所述多个光电转换元件各自的所述基体材料相互为一体。
根据这种光电转换元件模块,多个光电转换元件通过基体材料相互为一体。因此,可抑制相邻的光电转换元件相互间的相对位置的变化。由此抑制在第一电极及第二电极与导电部件之间施加应力,可进一步提高光电转换元件相互间的连接可靠性。
另外,上述光电转换元件模块优选的是所述一方电极的所述伸出部向另一方电极侧弯曲。
根据这种光电转换元件模块,一方电极的伸出部向另一方电极侧弯曲而与导电部件连接,因此,导电部件即使在一方电极的伸出部处以向另一方电极侧的相反侧伸出的状态进行连接时,也能抑制光电转换元件模块的厚度。而且,一方电极的伸出部向另一方电极侧弯曲,因此,一方电极受到对另一方电极侧按压的应力。因此,一方电极与密封部件更能稳固地连接,能使光电转换元件模块具有优异的耐久性。
另外,上述光电转换元件模块优选的是所述第一电极具有透明导电膜以及在所述透明导电膜上从由所述密封部件包围的区域一直形成到所述伸出部的集电配线,所述导电部件在所述第一电极的所述伸出部处与所述集电配线连接。
根据这种光电转换元件模块,通过集电配线,可降低第一电极的电阻。而且,通过连接导电部件与集电配线,可降低导电部件与第一电极间的连接电阻。因此,可提高光电转换元件模块的效率。
另外,上述光电转换元件模块优选的是所述导电部件优选为导电性膏或焊锡。
而且,上述光电转换元件模块优选的是所述导电部件为导电性膏,所述集电配线和所述导电性膏含有相同材料。
根据这种光电转换元件模块,能使集电配线与导电部件的连接性变优异,因此进一步能使光电转换元件间的的电连接变优异。
另外,本发明的光电转换元件模块的制造方法具有下述工序,包括:准备工序,是将多个具有相互对峙的第一电极及第二电极、以及与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连接的密封部件的光电转换元件,以使从所述第一电极向所述第二电极的方向成为相同方向的方式平面状排列,进行准备;连接工序,是通过导电部件将所述多个光电转换元件相互电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极及所述第二电极具有当沿连接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第二电极的方向观察所述第一电极及所述第二电极时向由所述密封部件的外周包围的区域的外侧伸出的伸出部,所述连接工序中,对于相互相邻的光电转换元件,将一个光电转换元件的所述第一电极的伸出部与另一个光电转换元件的所述第二电极的伸出部通过所述导电部件进行连接,所述第一电极的所述伸出部和所述第二电极的所述伸出部中的至少一者具有挠性。
根据这种光电转换元件模块的制造方法,在连接工序中,相互相邻的光电转换元件中的一个光电转换元件的第一电极的伸出部与另一个光电转换元件的第二电极的伸出部通过导电部件连接。而这时该第一电极的伸出部和第二电极的伸出部中的至少一者具有挠性,因此具有挠性的伸出部可弯曲。所以,在连接工序中,导电部件即使发生变形,具有挠性的伸出部也能以追随导电部件的变形的方式进行弯曲,可通过具有挠性的伸出部而吸收导电部件的变形。通过如此,可适当地连接导电部件与电极,能制造光电转换元件间的电连接可靠性高的光电转换元件模块。
而且,上述光电转换元件模块的制造方法优选的是在所述连接工序中,一边以使第一电极的伸出部和第二电极的伸出部靠近的方式对具有挠性的伸出部施加力,一边将所述第一电极的伸出部和所述第二电极的伸出部与所述导电部件进行连接。
根据这种光电转换元件模块的制造方法,即使在如导电部件变形的情况下,也能通过施加使第一电极的伸出部与第二电极的伸出部靠近的力,使具有挠性的伸出部恰当地追随导电部件的变形。因此,能够制造光电转换元件相互间的电连接可靠性更高的光电转换元件模块。
根据本发明,可提供能使光电转换元件相互间的电连接变良好的光电转换元件模块以及光电转换元件模块的制造方法。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光电转换元件模块的剖面结构的剖面图。
图2是表示光电转换元件模块制造方法的准备工序中的剖面形状的剖面图。
图3是表示光电转换元件模块制造方法的准备工序中的剖面形状的剖面图。
图4是表示光电转换元件模块制造方法的准备工序中的剖面形状的剖面图。
图5是表示光电转换元件模块制造方法的准备工序中的剖面形状的剖面图。
图6是表示光电转换元件模块制造方法的连接工序中的剖面形状的剖面图。
图7是表示光电转换元件模块制造方法的准备工序中的剖面形状的剖面图。
图8是表示光电转换元件模块制造方法的连接工序中的剖面形状的剖面图。
图9是表示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光电转换元件模块的剖面结构的剖面图。
图10是表示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的光电转换元件模块的剖面结构的剖面图。
图11是表示本发明第四实施方式的光电转换元件模块的剖面结构的剖面图。
图12是表示以往的光电转换元件的剖面结构的剖面图。
图13是表示以往的光电转换元件的剖面结构的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图示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光电转换元件模块的优选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图1是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光电转换元件模块的剖面结构的剖面图。
如图1所示,光电转换元件模块1具备如下主要构成:以平面状排列的多个光电转换元件10(10A、10B......)以及将这些多个光电转换元件10(10A、10B......)相互电连接的导电部件30。
首先,多个光电转换元件10(10A、10B......)各自为相同的构成,因此对一个光电转换元件10进行说明。
光电转换元件10的主要构成如下:工作电极14、与工作电极14对峙设置的对电极24、设置在工作电极14与对电极24之间的电解质18、包围电解质18并进行密封的密封部件17。
(工作电极)
工作电极14由以下构成:绝缘性透明板状的基体材料11;设置在基体材料11的一侧表面上的由透明导电膜12构成的第一电极15;设置在透明导电膜12的与基体材料11侧相反侧的表面上的、至少一部分上担载有光增感色素的多孔氧化物半导体层13。并且,本实施方式中,工作电极14若具有透光性,则可以具有挠性也可以不具有挠性。
板状基体材料11使排列成平面状的多个光电转换元件10(10A、10B......)相互成为一体。
基体材料11由透明材料构成。作为这种透明材料,只要是透光性材料则无特别限定,例如,玻璃、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碳酸酯、聚醚砜等,通常,能够作为光电转换元件10的透明基体材料使用的物质均可使用。考虑对电解液的耐性等从其中适当选择基体材料11。另外,基体材料11较佳的是由透光性尽量优异的材料构成,更加的是由透光率为90%以上的材料构成。
透明导电膜12由在基体材料11的一个表面上形成的薄膜构成。另外,透明导电膜12在每个光电转换元件10(10A、10B......)上,以透明导电膜12相互分离地形成。
另外,为了制成不显著损坏透明性及导电性的结构,透明导电膜12优选为由导电性金属氧化物构成的薄膜。作为形成这种透明导电膜12的导电性金属氧化物无特别限定,例如可举出掺锡氧化铟(ITO)、掺氟氧化锡(FTO)、氧化锡(SnO2)等。其中,构成为仅由FTO构成的单层膜或者在由ITO构成的膜上层叠由FTO构成的膜的层叠膜,则由于其可见光谱区上的光吸收量少,导电率高,耐热性优异而优选。
多孔氧化物半导体层13被设置在透明导电膜12的与基体材料11侧相反侧的表面上,在其表面上担载有光增感色素。作为形成多孔氧化物半导体层13的氧化物半导体无特别限定,通常,只要是用于形成光电转换元件用多孔氧化物半导体层的氧化物半导体,则可任意使用。作为这种氧化物半导体,例如可举出氧化钛(TiO2)、氧化锡(SnO2)、氧化锌(ZnO)、氧化铌(Nb2O5)、氧化钨(WO3)等,也可以由这些中的两种以上构成。
从增大被光增感色素覆盖的氧化物半导体的表面积,即增大进行光电转换的场所从而能生成更多的电子的情况,这些氧化物半导体的粒子平均粒径优选为1~1000nm。另外,多孔氧化物半导体层13优选的是层叠粒度分布不同的氧化物半导体粒子而构成。这种情况下,在半导体层内能重复引起光的反射,减少向多孔氧化物半导体层13的外部逃离的入射光,可高效地将光转换为电子。多孔氧化物半导体层13的厚度例如为0.5~50μm即可。并且,多孔氧化物半导体层13也可以是以由不同材料组成的多个氧化物半导体的层叠体所构成的。
作为形成多孔氧化物半导体层13的方法,例如,可向将市售的氧化物半导体微粒子分散于所希望的分散介质而得到的分散液,或者可通过溶胶-凝胶法来调制的胶体溶液,根据需要添加所希望的添加剂之后,通过丝网印刷法、喷墨印刷法、辊涂法、刮刀法、喷涂法等公知的涂布方法进行涂布后,进行烧结而得到。
作为光增感色素,可使用配合体中含有联吡啶结构、四吡啶结构等的钌配合物,卟啉、酞菁等含金属络合物,曙红、若丹明、部花青等有机色素等,从这些中适当选择显示出适于用途、所用半导体的激发行为的物质即可。
(电解质)
电解质18被设置在工作电极14与对电极24之间的多孔氧化物半导体层13的周围。电解质18可使用如下电解质:在多孔氧化物半导体层13内含浸电解液而得到的电解质;或在多孔氧化物半导体层13内含浸电解液后,使用适当的凝胶化剂将该电解液凝胶化(准固化),与多孔氧化物半导体层13一体形成的电解质;或者含有离子液体、氧化物半导体粒子及导电性粒子的凝胶状电解质。
作为上述电解液,可使用将碘、碘化物离子、叔丁基吡啶等电解质成分溶解于碳酸乙烯酯或甲氧基乙腈等有机溶剂或离子液体而形成的物质。作为将该电解液凝胶化时使用的凝胶化剂,可列举聚偏氟乙烯、聚乙烯氧化物衍生物、氨基酸衍生物等。
作为上述离子液体,无特别限定,可举出在室温下呈液体的例如将具有季铵化的氮原子的化合物作为阳离子的常温熔盐。作为常温熔盐的阳离子可列举季铵化咪唑衍生物、季铵化吡啶衍生物、季铵化铵衍生物等。作为常温熔盐的阴离子可列举BF4 -、PF6 -、(HF)n -、双(三氟甲基磺酰)亚胺[N(CF3SO2)2 -]、碘化物离子等。作为离子液体的具体例可列举由季铵化咪唑系阳离子、碘化物离子或双(三氟甲基磺酰)亚胺离子等组成的盐类。
作为上述氧化物半导体粒子,对物质的种类和粒子大小等没有特别限制,可使用与以离子液体作为主体的电解液的混和性优异并使该电解液凝胶化的粒子。另外,优选的是氧化物半导体粒子不使电解质的半导电性下降且对于电解质中含有的其他共存成分的化学稳定性优异。尤其优选的的是即使电解质含有碘/碘化物离子、溴/溴化物离子等氧化还原对时,氧化物半导体粒子也不会产生由于氧化反应而引起的劣化的粒子。
作为这种氧化物半导体粒子,可列举选自TiO2、SnO2、SiO2、ZnO、Nb2O5、In2O3、ZrO2、Al2O3、WO3、SrTiO3、Ta2O5、La2O3、Y2O3、Ho2O3、Bi2O3、CeO2中的1种或2种以上的混合物,尤其优选TiO2、SiO2。另外,该TiO2、SiO2的平均粒径优选为2nm~1000nm左右。
另外,作为上述导电性微粒子,可使用导电体、半导体等具有导电性的粒子。该导电性粒子的电阻率范围优选为1.0×10-2Ω·cm以下,更优选为1.0×10-3Ω·cm以下。另外,对于导电性粒子的种类、粒子大小等无特别限定,可使用与以离子液体作为主体的电解液的混和性优异并使该电解液凝胶化的粒子。进而,优选的是对于电解质中含有的其他共存成分的化学稳定性优异。尤其优选的是即使电解质含有碘/碘化物离子、溴/溴化物离子等氧化还原对时,也不会发生由于氧化反应而引起的劣化的粒子。
作为该导电性微粒子,可列举由以碳作为主体的物质构成的粒子,具体而言,可列举纳米碳管、碳纤维、炭黑等粒子。这些物质的制造方法都为已知方法,另外还可以使用市售品。
(对电极)
对电极24被设置成与工作电极14对峙,由薄导电板21及催化剂层22构成。并且,本实施方式中,对电极24为第二电极25。
另外,对电极24整体具有挠性。并且,本实施方式中,对电极24若具有挠性,则可以具有透光性,也可以不具有透光性。
作为这种对电极24导电板21的材料,只要是具有挠性的导电物,无论有无透光性均无特别限定,尤其在对电极24不具有透光性时,例如可举出钛、镍、铂等金属,ITO、FTO等氧化物导电体或者碳等。这时,氧化物导电体可以是进行了着色。另外,导电板21可以是将氧化物导电体、碳等的薄膜设置在树脂或玻璃等的表面上的构成。另外,对电极24具有透光性时,例如,导电板21可以是绝缘性透明基体材料以及设置在该基体材料工作电极侧的表面上的透明导电膜的构成。这时无特别限定,对电极24的绝缘性透明基体材料,例如由与工作电极14的基体材料11相同的材料构成,对电极24的透明导电膜例如具有与工作电极14的透明导电膜12相同的构成。
另外,催化剂层22例如由碳、铂等构成。并且,导电板21为铂时,可以不设置催化剂层22。
(密封部件)
密封部件17与工作电极14的第一电极15及作为对电极24的第二电极25连接并包围电解质18而进行密封。作为这种密封部件17优选的是由对于工作电极14及对电极24的粘结性优异且密封性优异的材料构成。作为这种材料,例如可举出离聚物、乙烯-乙烯基乙酸酐共聚物、乙烯-甲基丙烯酸共聚物、乙烯-乙烯醇共聚物、紫外线固化树脂以及乙烯醇聚合物。作为这种树脂,例如可举出由在分子链中含有羧酸基的热塑性树脂构成的粘结剂等,除了Himilan(Mitsui Dupont Polychemical公司制造)、Bynel(杜邦公司制造)、AronAlpha(东亚合成公司制造)等以外还可列举UV硬化材料[例如,31X-101(ThreeBond公司制造)]等。并且,密封部件17可以是仅由树脂构成,也可以是由树脂和无机填充剂构成。
另外,如下设置该密封部件17:当沿连接工作电极14和对电极24的方向观察工作电极14及对电极24时,使工作电极14的第一电极15及作为对电极24的第二电极25,从由密封部件17的外周包围的区域伸出。因此,工作电极14的第一电极15具有从由密封部件17包围的区域向外侧伸出的伸出部15a,作为对电极24的第二电极25具有从由密封部件17包围的区域向外侧伸出的伸出部25a。并且,对电极24具有挠性,因此伸出部25a具有挠性。对于具有该挠性的伸出部25a的宽度无特别限定,优选为大于密封部件17的厚度。并且,对于伸出部25a的挠性程度无特别限定,优选的是例如伸出部25a弯曲至将近达到工作电极14的第一电极15的表面的程度。
接着,说明各光电转换元件模块1(10A、10B......)相互间的电连接。
如上所述,工作电极14的第一电极15在与对电极24侧相反的侧具有基体材料11,多个光电转换元件10(10A、10B......)的各自的基体材料11相互成为一体。因此,多个光电转换元件10(10A、10B......)以从工作电极14向对电极24的方向成为相同方向的方式平面状排列。另外,相互相邻的光电转换元件10A、10B的一个光电转换元件10A的工作电极14与另一个光电转换元件10B的对电极24以当沿连接工作电极14和对电极24的方向观察工作电极14及对电极24时进行重叠的方式被配置。
接着,相互相邻的光电转换元件10A、10B中,一个光电转换元件10A的工作电极14与另一个光电转换元件10B的对电极24通过导电部件30电连接。具体而言,导电部件30与光电转换元件10A的工作电极14的第一电极的伸出部15a以及作为光电转换元件10B的对电极24的第二电极25的伸出部25a连接。通过如此,使相互相邻的光电转换元件10A、10B串联连接。并且,第二电极25的伸出部25a以向第一电极15侧弯曲的状态与导电部件30连接。
作为导电部件30无特别限定,例如可举出导电性膏、焊锡。
作为导电性膏可列举由导电物与粘结剂树脂的混合物构成的膏。作为导电物可列举含有金、铂、锡、银、镍、碳、铜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并且,导电物优选为粒子状。作为粘结剂可列举使用丙烯树脂、乙酸乙烯树脂、环氧树脂、聚酯树脂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另外,粘结剂的使用量是相对于导电物100重量份为0.2~10重量份,优选为0.5~5重量份。这种导电性膏能够适当地变形,在相邻的光电转换元件10A、10B的连接部处以使光电转换元件10B的第二电极25的伸出部25a向光电转换元件10A的第一电极15侧有意识地弯曲的状态,将光电转换元件10B的第二电极25与导电部件30连接。由此,第一电极15及第二电极25与导电部件30的密合变得容易,并且,可提高连接可靠性。
另外,作为焊锡无特别限定,可列举高熔点焊锡或低熔点焊锡。作为高熔点焊锡优选使用熔点为200℃以上(例如210℃以上)的物质。作为这种高熔点焊锡可列举Sn-Cu系、Sn-Ag系、Sn-Ag-Cu系、Sn-Au系、Sn-Sb系、Sn-Pb系(Pb含有量例如大于85质量%)等,可单独使用其中的一种,也可以并用两种以上。通过使用该高熔点焊锡,即使在第二电极25的导电板21是如钛这样的不易焊接的金属时,也可容易地进行连接。另一方面,作为低熔点焊锡优选使用例如熔点小于200℃的物质。作为这种焊锡可列举共晶型(例如Sn-Pb等)、无铅型(例如Sn-Ag、Sn-Cu、Sn-Ag-Cu、Sn-Zn、Sn-Zn-B等)等。通过使用低熔点焊锡,可抑制使光电转换元件10(10A、10B......)互相电连接时担载在多孔氧化物半导体层13上的光增感色素、电解质18承受高温,由此,能够抑制光增感色素、电解质18的劣化。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光电转换元件模块1,对于相互相邻的光电转换元件10A、10B,通过导电部件30连接一个光电转换元件10A的第一电极15的伸出部15a与另一个光电转换元件10B的第二电极25的伸出部25a。而且,第二电极25的伸出部25a具有挠性。因此,从外部施加力从而在导电部件30与第一电极15或第二电极25之间接受应力时、或导电部件30随着时间的经过发生变形从而在导电部件30与第一电极15或第二电极25之间接受应力时,能够通过具有挠性的第二电极25的伸出部25a的弯曲而吸收该应力。如此地通过具有该挠性的伸出部25a而吸收应力,抑制导电部件30与第一电极15或第二电极25间的断线等。因此,可提高光电转换元件10(10A、10B......)相互间的电连接可靠性。
另外,光电转换元件模块1的多个光电转换元件10(10A、10B......)介由基体材料11成为一体。因此,可抑制相邻的光电转换元件10A、10B相互间的相对位置的变化。由此可抑制在工作电极14及对电极24与导电部件30之间施加应力,可进一步提高光电转换元件10(10A、10B......)相互间的连接可靠性。
而且,光电转换元件模块1中,第二电极25的伸出部25a向第一电极15侧弯曲而与导电部件30连接,因此,导电部件30即使在第二电极25的伸出部25a处以向第一电极15侧的相反侧伸出的状态进行连接时,也能抑制光电转换元件模块1的厚度。而且,第二电极25的伸出部25a向第一电极15侧弯曲,因此第二电极25受到对第一电极15侧按压的应力。因此,对电极24与密封部件17更能稳固地连接,能使光电转换元件模块1具有优异的耐久性。
接着,说明本发明的光电转换元件模块1的制造方法。
光电转换元件模块1的制造方法由下述工序构成:准备工序,将图1所示的多个光电转换元件10(10A、10B......)以使从第一电极15向第二电极25的方向成为相同方向的方式以平面状排列,进行准备;以及连接工序,通过导电部件30将多个光电转换元件10(10A、10B......)相互电连接。
首先,对于图1所示的光电转换元件模块1中,作为导电部件30使用了导电性膏时的光电转换元件模块1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
图2~图5是表示光电转换元件模块制造方法的准备工序中的剖面形状的剖面图,图6是表示连接工序中的剖面形状的剖面图。
(准备工序)
各光电转换元件10(10A、10B......)可通过准备工作电极14及对电极24,以通过密封部件17在工作电极14与对电极24之间密封电解质18的方式对工作电极14与对电极24进行粘合而得到。
工作电极14可通过下述工序得到。
首先,以覆盖透明基体材料11的一侧面整体的方式形成透明导电膜12,制作透明导电性基板。接着。如图2所示,使用激光划片(laser scribe)等将透明导电膜12在规定处切断。如此地得到第一电极15。
作为形成透明导电膜12的方法无特别限定,例如可举出溅镀法、CVD(化学气相沉积法)法、喷雾热分解法(SPD法)、蒸镀法等薄膜形成法。
其中,所述透明导电膜12优选为通过喷雾热分解法形成的。通过喷雾热分解法形成透明导电膜12而能够容易地控制雾度。另外,喷雾热分解法因为不需要减压系统,能够实现制造工序的简单化、低成本化,所以优选。
接着,在第一电极15的透明导电膜12上的规定位置形成多孔氧化物半导体层13。该多孔氧化物半导体层13的形成主要包括涂布工序和干燥、煅烧工序。
涂布工序中,将例如以规定比率混合TiO2粉末与表面活性剂而形成的TiO2胶体的膏,涂布在欲亲水性化的透明导电膜12的表面上。作为涂布的方法可使用丝网印刷法、喷墨印刷法、辊涂法、刮刀法、喷涂法等公知的涂布法。
干燥、煅烧工序中,例如在大气环境中大约30分钟,在室温下放置,从而将涂布的胶体干燥后,使用电炉,在350~550℃的温度下煅烧30分钟。
接着,对经该涂布工序和干燥、煅烧工序而形成的多孔氧化物半导体层13进行光增感色素的担载。
作为光增感色素的担载用色素溶液预先准备例如向容积比1∶1的乙腈与叔丁醇的溶媒加入极少量的N719粉末而调制的溶液。
接着,在放入碟形容器内的色素用液中,将通过其他电炉加热处理至120~150℃左右的多孔氧化物半导体层13,以浸泡的状态在暗处浸渍一昼夜(约20小时)。之后,使用由乙腈与叔丁醇构成的混合溶液,清洗从色素溶液取出的多孔氧化物半导体层13。
这样得到在透明导电膜12上形成有担载了光增感色素的多孔氧化物半导体层13的工作电极14。
另一方面,对电极24可通过下述工序得到。
首先,准备薄导电板21。导电板21是钛、镍等金属板,ITO、FTO等氧化物导电体,碳等时,金属板、氧化物导电体、碳等直接成为导电板21,而在树脂或玻璃等的表面上设置导电性氧化物、碳等薄膜时,准备树脂、玻璃等,在该表面上形成导电性氧化物、碳的薄膜即可。通过溅射法等将该导电性氧化物、碳形成在树脂、玻璃等的表面上即可。另外,导电板21为在绝缘性透明基体材料上设置透明导电膜的构成时,准备绝缘性透明基体材料,在该表面上设置透明导电膜而得到导电板21。设置透明导电膜的工序可通过与设置工作电极14的透明导电膜12的工序相同的方法进行即可。
接着,在准备的导电板21的表面上形成由铂等构成的催化剂层22。催化剂层22的形成是通过溅射法等形成的。由此,得到具有导电板21和催化剂层22的第二电极25。由此,该第二电极25直接成为对电极24。并且,导电板21为铂时可以不设置催化剂层22。
如此地得到对电极24。
接着,如图3所示,在工作电极14的第一电极15上,形成用于形成密封部件17的树脂17s或其前体。这时,树脂17s或其前体以包围工作电极14的多孔氧化物半导体层13的方式形成。树脂17s是热塑性树脂时,将熔融的树脂涂布在工作电极14上后,在室温下自然冷却、或使薄膜状树脂接触于工作电极14,通过外部的热源加热熔融树脂后,在室温下自然冷却,由此得到树脂17s。作为热塑性树脂,例如可使用离聚物、乙烯-甲基丙烯酸共聚物。树脂17s是紫外线固化树脂时,将树脂17s的前体紫外线固化性树脂涂布在工作电极14上。树脂17s是水溶性树脂时,将含有树脂的水溶液涂布在工作电极14上。作为水溶性树脂例如可使用乙烯醇聚合物。
接着,如图4所示,在工作电极14上且在用于形成密封部件17的树脂17s或在其前体的外侧上设置导电性膏31。作为设置导电性膏31的方法,例如可列举丝网印刷法、喷墨印刷法、辊涂法、刮刀法、喷涂法等。
接着,如图5所示,注入电解质18,贴合工作电极14和对电极24,制成各光电转换元件10(10A、10B......)。具体而言,在由工作电极14上的树脂17s或其前体所包围的区域中填充电解质,将工作电极14与对电极24对峙,使工作电极14上的树脂17s与对电极24接触。之后,在减压环境下,当树脂17s是热塑性树脂时将树脂加热熔融粘接工作电极14和对电极24。如此地得到密封部件17。当树脂17s是紫外线固化树脂时将工作电极14上的树脂17s与对电极24接触后通过紫外线固化紫外线固化性树脂,得到密封部件17。当树脂17s是水溶性树脂时使工作电极14上的树脂17s与对电极24接触后在室温下干燥,然后在低湿环境下干燥,得到密封部件17。
如此,可得到以使从工作电极14向对电极24的方向成为相同方向的方式平面状排列的多个光电转换元件10(10A、10B)。
并且,当电解质为液体时,也可以在贴合工作电极14和对电极24前不注入电解质而进行贴合。这时,例如,预先在对电极24上的至少在两处设置贯通其厚度方向的孔。接着,从一个孔向被工作电极14、对电极24和密封部件17包围的空间内注入电解质成为电解质18之后密封这些孔。
(连接工序)
接着,通过导电性膏31将多个光电转换元件10(10A、10B......)相互电连接。
通过导电性膏31将多个光电转换元件10(10A、10B......)相互电连接时,如图6所示,将工作电极14配置在未图示的作业台上的状态下,以使作为对电极24的第二电极25的伸出部25a靠近工作电极14的第一电极15的伸出部15a的方式,对伸出部25a施加力,使伸出部25a向伸出部15a侧弯曲。如此,对电极24与导电性膏31以及工作电极14与导电性膏31相互接触。之后,导电性膏31以对电极24与导电性膏31以及工作电极14与导电性膏31相互接触的状态进行固化,并作为导电部件30使工作电极14和对电极24电连接。
以使对电极24靠近工作电极14的方式对对电极24的伸出部25a施加力时,例如,如图6所示,以海绵状的弹性体35覆盖对电极24,从对电极24侧向工作电极14侧施加规定的压力。由此,具有挠性的对电极的伸出部25a向工作电极14侧弯曲并与导电性膏31密合。
如此,得到图1所示的光电转换元件模块1。
接着,对于图1所示的光电转换元件模块1中,作为导电部件30使用了焊锡时的光电转换元件模块1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
图7是表示光电转换元件模块1的制造方法的准备工序中的剖面形状的剖面图,图8是表示光电转换元件模块1的制造方法的连接工序中的剖面形状的剖面图。
(准备工序)
首先,与用图2、图3说明的工序相同,准备工作电极14和对电极24,在工作电极14上及对电极24上形成用于形成密封部件17的树脂或其前体。
接着,如图7所示,以在工作电极14和对电极24之间以密封部件17密封电解质18的方式贴合工作电极14和对电极24。以通过密封部件17将电解质18密封的方式贴合工作电极14和对电极24的工序,与作为导电部件30使用导电性膏时的、贴合工作电极14和对电极24的工序同样地进行即可。
如此,可得到以从工作电极14向对电极24的方向成为相同方向的方式平面状排列的多个光电转换元件10(10A、10B)。
(连接工序)
接着,如图8所示,通过焊锡将多个光电转换元件10(10A、10B···)相互电连接。
首先,将加热的焊铁的前端33、焊锡32与第二电极25的伸出部25a接触。这时,焊铁前端33将以使伸出部25a靠近工作电极14的方式对伸出部25a施加力。由此伸出部25a向工作电极14侧弯曲。接着,由于焊铁前端33的热量焊锡32熔融,熔融的焊锡32进入工作电极14的伸出部15a的透明导电膜12和对电极24的伸出部25a之间。之后,将焊铁前端33从对电极24伸出部25a分离,由此固化焊锡32,焊锡32作为导电部件30,使工作电极14和对电极24电连接。
并且,在将焊锡32与伸出部25a,以及焊锡32与伸出部15a进行连接时,优选的是焊铁前端33进行发生超声波似的振动。通过这样的焊铁前端32的振动,可提高焊锡32的润湿性,提高对电极24的伸出部25a和工作电极14的伸出部15a的透明导电膜12的、与焊锡32的连接性。并且,焊铁前端的振动频率优选10~200kHz,从防止对对电极24和工作电极14的透明导电膜12产生损害的观点出发,更加优选20~100kHz。
如此,得到图1所示的光电转换元件模块1。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光电转换元件模块1的制造方法,多个光电转换元件10(10A、10B......)各自的工作电极14及对电极24具有向由密封部件17的外周包围的区域的外侧伸出的伸出部15a、16a。并且,连接工序中,相互相邻的光电转换元件10A、10B的一个光电转换元件10A的工作电极14的伸出部15a与另一个光电转换元件10B的对电极24的伸出部25a通过导电部件31、32进行连接。这时,对电极24的伸出部25a具有挠性,因此伸出部25a可弯曲。所以,在连接工序中,即使导电部件31、32发生变形时,伸出部25a也能以跟随导电部件31、32的变形的方式弯曲,导电部件31、32的变形被伸出部25a吸收。如此,可适当地将导电部件31、32与工作电极14及对电极24的伸出部15a、16a连接,可制造光电转换元件10A、10B相互间的电连接可靠性高的光电转换元件模块1。
另外,光电转换元件模块1的制造方法中,对对电极24的伸出部25a以使工作电极14的伸出部15a与对电极24的伸出部25a靠近的方式施加力。因此,即使导电部件31、32变形时,伸出部25a也能恰当地跟随导电部件31、32的变形。因此,可制造光电转换元件10A、10B相互间的电连接可靠性更高的光电转换元件模块1。
(第二实施方式)
接着,参考图9详细说明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并且,对于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或同等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参考标号并省略重复的说明。图9是表示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光电转换元件模块的剖面的结构的剖面图。
如图9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光电转换元件模块2在工作电极14及对电极24上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光电转换元件模块1不同。
本实施方式的工作电极14,在透明导电膜12被设置在每个多个光电转换元件10(10A、10B......)个别设置的透明基体材料41上这点,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光电转换元件模块1的工作电极14不同。
工作电极14整体具有透光性及挠性,具有从由密封部件17的外周包围的区域伸出的伸出部15a。因此,该伸出部15a具有挠性。作为该具有挠性的伸出部15a的宽度,无特别限定,优选为大于密封部件17的厚度。并且,伸出部15a的挠性程度无特别限定,优选的是例如伸出部15a弯曲至接近达到工作电极24的表面的程度。
作为构成这种工作电极14的基体材料41的材料,只要是透明且具有挠性的材料,则无特别限定,例如可举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碳酸酯、聚醚砜等。考虑对电解液的耐性等可从其中适当选择基体材料41。另外,基体材料41优选的是尽量由透光性优异的材料构成,更优选的是由透光率为90%以上的材料构成。
另一方面,本实施方式的对电极24,在具有使多个光电转换元件10(10A、10B......)相互成为一体的基体材料40、每个光电转换元件10(10C,10D......)上设置的基体材料40上的导电板21、以及设置在导电板21表面上的催化剂层22这点,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光电转换元件模块1的对电极24不同。并且,本实施方式中,对电极24可以具有挠性也可以不具有挠性,可以是具有透光性也可以是不具有透光性。
对于基体材料40,尤其在对电极24不具有透光性时,对电极24对于对电极24的材料无特别限定,例如可以是由绝缘性材料构成,或者可以是由在导电板21之间形成有未图示的绝缘体的金属板构成。作为该绝缘性的材料无特别限定,例如可举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碳酸酯、聚醚砜、聚邻苯二甲酸酯、丙烯树脂、氟树脂、氯乙烯等树脂;氧化铝等陶瓷;玻璃等。另外,作为用作基体材料40的形成有绝缘体的金属板,无特别限定,例如可举出镍板、不锈钢板(SUS)、铁板等。另外,对电极24具有透光性时,基体材料40例如可由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基体材料11相同的材料构成。
作为导电板21的材料,只要是导电物则无论有无透光性没有特别限定,特别是对电极24不具有透光性时,例如可举出钛、镍、铂等金属,ITO、FTO等氧化物导电体,碳等。这时,氧化物导电体可以是进行了着色。另外,氧化物导电体、碳等可以是被设置在树脂或玻璃等的表面的薄膜。另外,对电极24具有透光性时,导电板21例如可以通过与工作电极14的透明导电膜12相同的材料构成。
并且,对于相互相邻的光电转换元件10A、10B,一个光电转换元件10A的工作电极14与另一个光电转换元件10B的对电极24是通过导电部件30连接的。具体而言,导电部件30与光电转换元件10A的工作电极14的伸出部15a及光电转换元件10B的对电极24的伸出部25a连接。如此,使相互相邻的光电转换元件10A、10B串联连接。并且,工作电极14的伸出部15a以向对电极24侧弯曲的状态与导电部件30连接。
对电极24的基体材料40是由在与导电板21之间形成有绝缘体的金属板构成时,与基体材料40由树脂等构成的情况相比,基体材料40的刚性高,因此可减薄基体材料40。
接着,说明光电转换元件模块2的制造方法。
(准备工序)
首先,在每个光电转换元件10(10A、10B......)上准备基体材料41。接着,在该基体材料41的一侧表面上形成透明导电膜12。形成透明导电膜12时通过与第一实施方式的透明导电膜12相同的方法形成即可。接着,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在透明导电膜12上形成多孔氧化物半导体层13,在多孔氧化物半导体层13上担载光增感色素,得到工作电极14。
另一方面,对于对电极24,在导电板21由金属、氧化物导电体、碳等构成时,准备基体材料40,在基体材料40上通过粘结剂等粘合导电板21。另外,导电板21以与工作电极14的透明导电膜12相同的材料构成时,在准备的透明基体材料40的一侧面上形成作为导电板21的透明导电膜。透形成明导电膜时以与第一实施方式的透明导电膜12相同的方法形成即可。
之后,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使用密封部件17进行密封。
(连接工序)
导电部件30为导电性膏时,将对电极24以配置在未图示的作业台上的状态下,以使工作电极14的伸出部15a靠近对电极24的伸出部25a的方式对工作电极14的伸出部15a施加力,将工作电极14的伸出部15a向对电极24侧弯曲。如此,工作电极14与导电性膏以及对电极24与导电性膏相互接触。之后,电性膏以对电极24与导电性膏以及工作电极14与导电性膏相互接触的状态进行固化,并作为导电部件30使工作电极14和对电极24电连接。
以使工作电极14的伸出部15a靠近对电极24的伸出部25a的方式,对工作电极14的伸出部15a施加力时,以海绵状的弹性体覆盖工作电极14,向对电极24施加规定的压力。由此,具有挠性的工作电极14的伸出部15a向对电极24侧弯曲并与导电性膏密合。
如此,得到图9所示的光电转换元件模块2。
另外,导电部件30为焊锡时,首先,将加热的焊铁的焊铁前端与焊锡及工作电极14的伸出部15a接触。这时,焊铁前端将以使工作电极14的伸出部15a靠近对电极24的伸出部25a的方式对伸出部15a施加力。由此伸出部15a向对电极24侧弯曲。接着,通过焊铁前端的热量焊锡熔融,熔融的焊锡进入工作电极14的伸出部15a和对电极24的伸出部25a之间。之后,将焊铁前端从伸出部15a分离,由此固化焊锡,焊锡作为导电部件30,使工作电极14和对电极24电连接。
如此,得到如图9所示的光电转换元件模块2。
(第三实施方式)
其次,参考图10详细说明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并且,对于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或同等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参考标号并省略重复的说明。图10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光电转换元件模块的剖面结构的剖面图。
如图10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光电转换元件模块3,在第一电极15具有设置在透明导电膜12上的集电配线16,导电部件30与工作电极14的集电配线16连接这点,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光电转换元件模块1不同。
集电配线16被设置在从由密封部件17包围的区域到工作电极14的伸出部15a。另外,集电配线16在由密封部件17包围的区域中,整体被配线保护层19所覆盖,已防止电解质18与集电配线16的接触。
构成集电配线16的材料,只要是具有低于透明导电膜12的电阻的材料即可,作为该材料,例如可举出金、银、铜、铂、铝、钛及镍等金属。其中,优选的是与导电部件30的导电物相同的材料。若这样地构成集电配线16的材料与构成导电部件30的材料是相同材料时,可抑制集电配线16与导电部件的接触电阻。
作为构成配线保护层19的材料,例如可举出非铅系透明低熔点玻璃料等无机绝缘材料。
由于配线保护层19长期防止电解质18与集电配线16的接触,还要防止在电解质18与配线保护层19接触时产生配线保护层19的溶解成分,所以优选由聚亚酰胺、氟树脂、离聚物、乙烯-乙烯乙酸酐共聚物、乙烯-甲基丙烯酸共聚物、乙烯-乙烯醇共聚物、紫外线固化树脂以及乙烯醇聚合物等未图示的抗化学药品性树脂所覆盖。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光电转换元件模块3,可通过集电配线16降低工作电极的电阻。进而,通过连接导电部件30和集电配线16,相比导电部件30与透明导电膜12直接连接的情况,可降低导电部件30和工作电极14的连接电阻。因此,可提高光电转换元件模块3的效率。
接着,说明光电转换元件模块3的制造方法。
(准备工序)
首先,准备各光电转换元件10(10A、10B......)的工作电极14。工作电极14的准备是通过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方法,在基体材料11上形成透明导电膜12,在透明导电膜12上设置多孔氧化物半导体层13。
接着,在透明导电膜12上设置集电配线16。集电配线16可通过在形成多孔氧化物半导体层13后,从之后成为由密封部件17包围的区域的区域到跨过成为伸出部15a的区域涂布构成集电配线16的金属的粒子,进行加热、煅烧而得到。
设置配线保护层19时,例如可通过将向上述低熔点玻璃料等无机绝缘材料根据需要配合增粘剂、结合剂、分散剂、溶剂等而形成的膏,以覆盖整个集电配线16的由密封部件17包围的区域的方式通过丝网印刷法等进行涂布,加热、煅烧而得到。
并且,配线保护层19被上述抗化学药品性树脂覆盖时,可以将熔融的抗化学药品性树脂涂布在配线保护层19之后室温下自然冷却,或将薄膜状抗化学药品性树脂与配线保护层19接触并通过外部的热源将薄膜状抗化学药品性树脂加热熔融后室温下自然冷却,从而得到抗化学药品性树脂。作为热塑性抗化学药品性树脂,例如可使用离聚物、乙烯-甲基丙烯酸共聚物。抗化学药品性树脂为紫外线固化树脂时,可将抗化学药品性树脂前体的紫外线固化性树脂涂布在配线保护层19上之后,通过紫外线固化上述紫外线固化性树脂,由此得到抗化学药品性树脂。抗化学药品性树脂为水溶性树脂时,将含有抗化学药品性树脂的水溶液涂布在配线保护层19上,由此得到抗化学药品性树脂。
准备工序中的其他工序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准备工序相同。
(连接工序)
接着,将导电部件30与工作电极14的集电配线16以及导电部件30与对电极24的伸出部25a进行连接。连接工序中,对于导电部件30与工作电极14的集电配线16,导电部件30不是与工作电极14的透明导电膜12而是与集电配线16接触以外,其他与第一实施方式的连接工序相同的方法进行连接即可。
如此,得到如图10所示的光电转换元件模块3。
(第四实施方式)
参考图11详细说明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并且,对于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或同等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参考标号并省略重复的说明。图11是表示本发明第四实施方式的光电转换元件模块的剖面结构的剖面图。
如图1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光电转换元件模块4,在以下点上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光电转换元件模块1不同:在各个光电转换元件10(10A、10B......)中,对电极54由透明基体材料11、在基体材料11上形成的透明导电膜12以及在透明导电膜12上形成的未图示的催化剂层构成,工作电极44由作为第二电极25的导电板21以及设置在导电板21上的担载有光增感色素的多孔氧化物半导体层13构成。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光电转换元件模块4,由于在透明导电膜12上没有形成多孔氧化物半导体13,因此透明基体材料11可以由不耐热材料构成,从而扩大了基体材料11的材料选择范围。
光电转换元件模块4的制造是如下述地进行的。
(准备工序)
首先,准备工作电极44。工作电极44的准备是准备由导电板21构成的第二电极25。并以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导电板21相同的方法进行导电板21的准备即可。接着,在第二电极25上形成多孔氧化物半导体层13。形成多孔氧化物半导体层13的方法也是与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形成多孔氧化物半导体层13的工序同样地进行即可。接着,在多孔氧化物半导体层13上担载光增感色素。光增感色素的担载也是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在多孔氧化物半导体层13上担载光增感色素的工序同样地进行即可。如此,得到在第二电极25上形成了多孔氧化物半导体层13的工作电极44。
接着,准备对电极54。对电极54的准备是在透明基体材料11上形成透明导电膜12,在透明导电膜12上形成未图示的催化剂层作为第一电极15。形成透明导电膜12的方法是以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在基体材料11上形成透明导电膜12的方法相同地进行即可。在透明导电膜12上形成催化剂层时,以与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在导电板21上形成催化剂层22的方法相同地进行即可。如此得到的第一电极15将成为对电极54。
接着,在多孔氧化物半导体层13的周围配置电解质18,以密封部件17进行密封。密封的方法以与第一实施方式中以密封部件17进行密封的工序相同地进行即可。这时,通过密封部件17,在工作电极44的第二电极25上形成伸出部25a,在对电极54的第一电极15上形成伸出部15a。
准备工序中的其他工序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
(连接工序)
接着,对导电部件30与对电极54的伸出部15a以及导电部件30与工作电极44的伸出部25a进行连接。连接工序中,连接导电部件30与伸出部15a以及导电部件30与伸出部25a的方法与第一实施方式的连接工序相同的方法进行即可。
如此,得到光电转换元件模块4。
以上,对本发明的光电转换元件模块及光电转换元件模块的制造方法,以第一至第四实施方式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可根据需要进行适当改变。
例如,第二、第三实施方式中,多孔氧化物半导体层13形成在第一电极15上,由第一电极15和多孔氧化物半导体层13构成工作电极14,但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在第二、第三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在第二电极25上形成多孔氧化物半导体层13,由第二电极25和多孔氧化物半导体层13形成工作电极,通过第一电极15形成对电极。
另外,第一至第四实施方式中,第二电极25的导电板21由钛构成时,在第二电极25的与导电部件30连接的位置优选形成由高熔点焊锡、铜、镍等构成的端子。这时,能使第二电极和导电部件30的连接变稳固,可进一步提高光电转换元件相互间的电连接可靠性。
另外,第一实施方式中,导电部件30由导电性膏形成时,导电性膏31的配置是在用密封部件17密封前进行的,但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即使在导电部件30由导电性膏形成时,也可以如图7所示,以未配置导电性膏的状态,准备多个光电转换元件10(10A、10B......),在连接工序中将导电性膏31配置在工作电极14的伸出部15a的透明导电膜12和对电极24的伸出部25a之间,之后,如图6所示,将对电极24的伸出部25a向伸出部15a侧弯曲,使对电极24与导电性膏31以及工作电极14与导电性膏31接触。
产业上的利用可能性
根据本发明,可提供能使光电转换元件相互间的电连接变良好的光电转换元件模块及光电转换元件模块的制造方法。
标号说明
1,2,3,4......光电转换元件模块
10,10A,10B......光电转换元件
11......基体材料
12......透明导电膜
13......多孔氧化物半导体层
14,44......工作电极
15......第一电极
15a......伸出部
17......密封部件
18......电解质
21......导电板
24......对电极
25......第二电极
25a......伸出部
30......导电部件
40,41......基体材料

Claims (7)

1.一种光电转换元件模块,具备:
多个光电转换元件,所述光电转换元件具有相互对峙的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以及与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连接的密封部件,
导电部件,使所述多个光电转换元件相互电连接,
并且,所述多个光电转换元件以使从所述第一电极向所述第二电极的方向成为相同方向的方式平面状排列,
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极及所述第二电极具有当沿连接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的方向观察所述第一电极及所述第二电极时向由所述密封部件的外周包围的区域的外侧伸出的伸出部,
对于相互相邻的光电转换元件,所述导电部件将一个光电转换元件的所述第一电极的伸出部与另一个光电转换元件的所述第二电极的伸出部,在所述一个光电转换元件的所述密封部件与所述另一个光电转换元件的所述密封部件之间进行连接,
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中的一方电极的所述伸出部具有挠性,所述一方电极有具有挠性的导电板,并且另一方电极在与所述一方电极侧相反的侧具有绝缘性基体材料,
所述多个光电转换元件各自的所述另一方电极的所述基体材料相互为一体,
所述多个光电转换元件中,相邻光电转换元件的所述一方电极通过所述一方电极的所述导电板相互分开而相互分离,
所述一方电极的所述伸出部向另一方电极侧弯曲,
所述导电板不具有光透过性。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电转换元件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极具有透明导电膜以及在所述透明导电膜上从由所述密封部件包围的区域一直形成到所述伸出部的集电配线,
所述导电部件在所述第一电极的所述伸出部处与所述集电配线连接。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电转换元件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部件为导电性膏或焊锡。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电转换元件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部件为导电性膏或焊锡。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光电转换元件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部件为导电性膏,所述集电配线和所述导电性膏含有相同材料。
6.一种光电转换元件模块的制造方法,包括:
准备工序,是将多个具有相互对峙的第一电极及第二电极、以及与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连接的密封部件的光电转换元件,以使从所述第一电极向所述第二电极的方向成为相同方向的方式平面状排列,进行准备,
连接工序,是通过导电部件将所述多个光电转换元件相互电连接,
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极及所述第二电极具有当沿连接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第二电极的方向观察所述第一电极及所述第二电极时向由所述密封部件的外周包围的区域的外侧伸出的伸出部,
所述连接工序中,对于相互相邻的光电转换元件,将一个光电转换元件的所述第一电极的伸出部与另一个光电转换元件的所述第二电极的伸出部通过所述导电部件在所述一个光电转换元件的所述密封部件与所述另一个光电转换元件的所述密封部件之间进行连接,
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中的一方电极的所述伸出部具有挠性,所述一方电极有具有挠性的导电板,并且另一方电极在与所述一方电极侧相反的侧具有绝缘性基体材料,
所述多个光电转换元件各自的所述另一方电极的所述基体材料相互为一体,
所述多个光电转换元件中,相邻光电转换元件的所述一方电极通过所述一方电极的所述导电板相互分开而相互分离,
所述一方电极的所述伸出部向另一方电极侧弯曲,
所述导电板不具有光透过性。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光电转换元件模块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连接工序中,一边以使第一电极的伸出部和第二电极的伸出部靠近的方式对具有挠性的伸出部施加力,一边将所述第一电极的伸出部和所述第二电极的伸出部与所述导电部件进行连接。
CN200980120323.1A 2008-05-30 2009-05-29 光电转换元件模块、及光电转换元件模块的制造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10603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8143712 2008-05-30
JP2008-143712 2008-05-30
PCT/JP2009/002378 WO2009144949A1 (ja) 2008-05-30 2009-05-29 光電変換素子モジュール、及び、光電変換素子モジュールの製造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106032A CN102106032A (zh) 2011-06-22
CN102106032B true CN102106032B (zh) 2014-09-03

Family

ID=4137683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80120323.1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106032B (zh) 2008-05-30 2009-05-29 光电转换元件模块、及光电转换元件模块的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8)

Country Link
US (1) US8957307B2 (zh)
EP (1) EP2287961B1 (zh)
JP (1) JP5346932B2 (zh)
KR (1) KR20110009184A (zh)
CN (1) CN102106032B (zh)
AU (1) AU2009252603A1 (zh)
TW (1) TW201017904A (zh)
WO (1) WO2009144949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615425A (zh) * 2015-08-06 2018-01-19 株式会社藤仓 光电转换元件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697183B2 (ja) * 2007-05-23 2011-06-08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内燃機関の制御装置
JP5351553B2 (ja) * 2008-04-28 2013-11-27 株式会社フジクラ 光電変換素子モジュール
JP4504456B1 (ja) * 2009-07-28 2010-07-14 株式会社フジクラ 色素増感型太陽電池の製造方法
JP2011066045A (ja) * 2009-09-15 2011-03-31 Seiko Epson Corp 太陽電池の製造方法
EP2683021B1 (en) 2011-03-02 2017-06-07 Fujikura Ltd. Dye-sensitized solar cell module and process of manufacturing same
JP5680996B2 (ja) * 2011-03-02 2015-03-04 株式会社フジクラ 色素増感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5699374B2 (ja) * 2011-04-07 2015-04-08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有機系太陽電池素子モジュールの製造方法
JP5267608B2 (ja) * 2011-04-07 2013-08-21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色素増感型太陽電池素子モジュール
DE102011051024A1 (de) * 2011-05-17 2012-11-22 Schott Solar Ag Verfahren zum stoffschlüssigen Verbinden von Elementen
KR20130053081A (ko) * 2011-11-15 2013-05-23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자동차용 태양전지 선루프
KR101219330B1 (ko) * 2011-11-30 2013-01-22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박판 유리 기판을 이용한 염료감응 태양전지 모듈 및 그 제조방법
KR20130085225A (ko) * 2012-01-19 2013-07-29 한국전자통신연구원 염료감응형 태양전지의 제조 방법 및 이를 위한 태양전지 조립 장치
CN108512508B (zh) * 2012-06-04 2020-12-01 夏普株式会社 太阳能电池模块
JP5969841B2 (ja) * 2012-07-03 2016-08-17 株式会社フジクラ 色素増感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JP5991092B2 (ja) * 2012-09-04 2016-09-14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有機系太陽電池素子モジュールの製造方法
JP5267715B2 (ja) * 2012-09-18 2013-08-21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色素増感型太陽電池素子モジュール
JP5817783B2 (ja) * 2013-05-09 2015-11-18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色素増感型太陽電池素子モジュール
EP3018722A4 (en) * 2013-07-01 2017-03-15 Konica Minolta, Inc. Photoelectric conversion element modul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ame
US20160204303A1 (en) * 2013-08-21 2016-07-14 Gtat Corporation Using an active solder to couple a metallic article to a photovoltaic cell
WO2015130588A1 (en) * 2014-02-28 2015-09-03 Corning Incorporated Flexible display device packages and methods of manufacturing
WO2018025821A1 (ja) * 2016-08-02 2018-02-08 日本ゼオン株式会社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及び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の製造方法
US20220254574A1 (en) * 2019-08-02 2022-08-11 Zeon Corporation Photoelectric conversion device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976051B1 (en) * 2006-01-18 2013-09-18 Sharp Kabushiki Kaisha Dye sensitized solar cell and dye sensitized solar cell module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4276665A (ja) * 1991-03-04 1992-10-01 Canon Inc 集積型太陽電池
DE19514156A1 (de) 1995-04-15 1996-10-24 Heidelberger Druckmasch Ag Photochemische Zelle
US5735966A (en) * 1995-05-15 1998-04-07 Luch; Daniel Substrate structures for integrated series connected photovoltaic arrays and process of manufacture of such arrays
US6479745B2 (en) * 2000-01-26 2002-11-12 Sharp Kabushiki Kaisha Dye-sensitized solar cell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KR100384893B1 (ko) * 2001-04-09 2003-05-23 한국전자통신연구원 나노입자 산화물 태양전지 및 그 제조 방법과 그를 이용한태양전지 모듈 및 투명 전기창
US20040118444A1 (en) * 2002-12-20 2004-06-24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Large-area photovoltaic devices and methods of making same
WO2005093855A1 (ja) * 2004-03-29 2005-10-06 Kyocera Corporation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及びこれを用いた太陽光発電装置
JP4881600B2 (ja) * 2004-10-08 2012-02-22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色素増感太陽電池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ならびに色素増感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JP4854971B2 (ja) * 2005-03-07 2012-01-18 藤森工業株式会社 色素増感型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JP2006294423A (ja) * 2005-04-11 2006-10-26 Ngk Spark Plug Co Ltd 色素増感型太陽電池
JP5008853B2 (ja) * 2005-09-29 2012-08-22 藤森工業株式会社 色素増感型太陽電池セルおよび色素増感型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KR20070044981A (ko) * 2005-10-26 2007-05-02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태양전지 구동형 표시소자 및 그의 제조방법
JP4925654B2 (ja) * 2005-12-01 2012-05-09 新光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色素増感型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5098185B2 (ja) 2006-02-20 2012-12-12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色素増感型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JP2007280906A (ja) 2006-04-12 2007-10-25 Sony Corp 機能デバイス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5073959B2 (ja) * 2006-04-27 2012-11-14 日本特殊陶業株式会社 色素増感型太陽電池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976051B1 (en) * 2006-01-18 2013-09-18 Sharp Kabushiki Kaisha Dye sensitized solar cell and dye sensitized solar cell module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JP特开2007-280906A 2007.10.25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615425A (zh) * 2015-08-06 2018-01-19 株式会社藤仓 光电转换元件
CN107615425B (zh) * 2015-08-06 2019-12-17 株式会社藤仓 光电转换元件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WO2009144949A1 (ja) 2011-10-06
AU2009252603A1 (en) 2009-12-03
WO2009144949A1 (ja) 2009-12-03
JP5346932B2 (ja) 2013-11-20
EP2287961A1 (en) 2011-02-23
US8957307B2 (en) 2015-02-17
KR20110009184A (ko) 2011-01-27
EP2287961B1 (en) 2016-05-25
CN102106032A (zh) 2011-06-22
EP2287961A4 (en) 2012-10-17
TW201017904A (en) 2010-05-01
US20110126879A1 (en) 2011-06-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106032B (zh) 光电转换元件模块、及光电转换元件模块的制造方法
AU2008258967B2 (en) Dye-sensitized solar cell module and production method thereof
AU2009241138B2 (en) Manufacturing method for photoelectric transducer, photoelectric transducer manufactured thereby, manufacturing method for photoelectric transducer module, and photoelectric transducer module manufactured thereby
JP5230481B2 (ja) 光電変換素子
JP5430971B2 (ja) 光電変換素子の製造方法、及び、光電変換素子モジュールの製造方法
JP5351553B2 (ja) 光電変換素子モジュール
CN101861677B (zh) 光电转换元件用电极基板、光电转换元件用电极基板的制造方法以及光电转换元件
KR20100091883A (ko) 색소 증감 광전 변환 소자 모듈 및 그 제조 방법 및 광전 변환 소자 모듈 및 그 제조 방법 및 전자 기기
EP2683021B1 (en) Dye-sensitized solar cell module and process of manufacturing same
JP5160045B2 (ja) 光電変換素子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