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096353A - 带电装置和具备它的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带电装置和具备它的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096353A
CN102096353A CN2010105759227A CN201010575922A CN102096353A CN 102096353 A CN102096353 A CN 102096353A CN 2010105759227 A CN2010105759227 A CN 2010105759227A CN 201010575922 A CN201010575922 A CN 201010575922A CN 102096353 A CN102096353 A CN 10209635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pport unit
keeper
radome
sparking electrode
widt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10575922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佐野史和
户谷谦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onica Minolta Inc
Original Assignee
Konica Minolta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onica Minolta Inc filed Critical Konica Minolta Inc
Publication of CN10209635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09635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Electrostatic Charge, Transfer And Separation In Electrography (AREA)

Abstract

一种带电装置,在使感光鼓等被带电体带电的带电装置中,防止由清扫放电电极的清扫部件引起放电电极突起部的变形。在把保持放电电极(53)的清扫部件与放电电极(53)的侧面接触状态的保持件(81)沿屏蔽罩(50)的长度方向自由移动地支承的结构中,在支承放电电极(53)一侧端的第一支承部件(51)和保持件(81)各自相对的面设置有凸部(91)和凹部(85)。当保持件(81)移动到与第一支承部件(51)抵接的待机位置时,凸部(91)与凹部(85)嵌合,使保持件(81)在待机位置被第一支承部件(51)保持。由此来限制保持件(81)的使放电电极(53)的齿尖(531)横向弯曲的运动。

Description

带电装置和具备它的图像形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使图像形成装置中的感光体等被带电体带电的带电装置和具备它的图像形成装置,特别是涉及对带电装置所具备的具有多个尖锐状突起部的放电电极进行清扫的机构的改良。
背景技术
复印机等电子照相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具备有用于使感光鼓的表面带电的带电装置。带电装置沿感光鼓的轴向是长形状,把设置有锯齿状和销状等多个尖锐状突起部沿长度方向排列的放电电极与感光鼓相对配置。希望从放电电极向感光鼓释放的电晕放电的放电量长期稳定。
但若由于长期使用而在图像形成装置的机内飘浮的调色剂和灰尘等逐渐向放电电极的突起部前端堆积污染,则从放电电极释放的电晕离子向感光鼓的流入量减少,在与没被污染的突起部之间,电晕离子的流入量出现偏差,放电量容易不稳定。若放电量不稳定,在感光鼓的表面就出现带电不均匀的不好情况。
于是,专利文献1公开了具备有把附着在放电电极的调色剂等污垢进行清扫的清扫部的带电装置。专利文献1的带电装置具备有:锯齿状的放电电极、在感光鼓的轴向上是长形状且把放电电极包围并与感光鼓相对的面被开口的屏蔽罩和被安装在屏蔽罩的长度方向两端而支承放电电极两端部的一对支承部件。
在屏蔽罩中配置有清扫部,其包括清扫放电电极的清扫部件和保持清扫部件与放电电极的两侧面接触状态的保持件,设置在保持件的销子向沿长度方向设置在屏蔽罩两侧板的长孔嵌入,保持件能够沿屏蔽罩的长度方向自由移动地被支承。
随着保持件的移动而清扫部件摩擦放电电极的锯齿地移动,利用清扫部件把向放电电极的锯齿附着调色剂等污垢进行清扫。通常,清扫部在不实行清扫动作时,停止在屏蔽罩长度方向的一端的待机位置。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337960号公报
在专利文献1带电装置的结构中,由于清扫部保持件的销子仅是向屏蔽罩的长孔嵌入,所以在销子的轴向(与屏蔽罩的长度方向正交的方向)上保持件的运动并没被限制。
因此,如果例如在图像形成动作中,图像形成装置所具备的电动机等驱动机构产生的振动传递到带电装置,则构成带电装置的部件的屏蔽罩和保持件也都振动,由于保持件向销子轴向的运动没被限制,所以在销子轴向上就产生区别于屏蔽罩的运动。
由于屏蔽罩与放电电极经由一对支承部件而成为了一体,所以当由于图像形成装置的振动而使保持件相对屏蔽罩向销子轴向运动,则放电电极锯齿的齿尖就被作用有使齿尖向与屏蔽罩的长度方向正交的方向弯曲的力。
放电电极是厚度数微米到数十微米左右非常薄的金属制长形状,即使是少的力也容易扭曲,齿尖容易弯曲。因此,若放电电极持续受到来自保持件的与放电电极侧面正交方向的力,则不久就有可能使放电电极产生扭曲而齿尖弯曲。若放电电极扭曲而齿尖产生弯曲,则齿尖相对感光鼓的方向就改变。
由于放电电极的齿尖是电晕放电的输出端,所以若相对感光鼓的齿尖的方向改变,则感光鼓表面的带电分布在鼓的轴向就不均匀,产生带电不均匀。若出现带电不均匀,则带来形成的图像的质量恶化。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防止清扫放电电极的清扫部由于图像形成装置的振动等而使放电电极突起部的前端变形。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带电装置是使图像形成装置所具备的被带电体表面带电的带电装置,具备:是用于使被带电体带电而进行电晕放电的长形状的电极,被设置成多个尖锐状突起部在长度方向排列且使突起部的前端与被带电体相对地配置的放电电极、清扫放电电极的清扫部件、把清扫部件保持成与放电电极接触状态的保持件、以待机位置为起点而在放电电极的长度方向引导保持件的引导机构、在保持件处于待机位置时至少限制保持件的向使放电电极突起部前端弯曲的方向位移的位移限制机构。
具备有分别支承放电电极长度方向两端部的第一支承部件和第二支承部件,所述引导机构在第一支承部件到第二支承部件之间的区域内自由移动地引导保持件,待机位置是区域中长度方向的一侧端或两端的位置,保持件在与第一支承部件和第二支承部件的至少一个支承部件相对的部分设置有第一凸状部或第一凹状部,位移限制机构是设置在第一支承部件和第二支承部件的至少一个支承部件的第一凸状部所插入的第二凹状部或向第一凹状部插入的第二凸状部。
且在保持件设置所述第一凹状部,在支承部件侧设置所述第二凸状部。
凸状部的横截面形状是多边形。
凸状部由在放电电极的厚度方向空开间隔排列配置的一对突起构成。
在突起的前端部设置有随着朝向前端而直径减小的锥状。
且具备在放电电极的长度方向是长形状且把放电电极包围并与被带电体相对的面被开口的屏蔽罩,第一支承部件被安装在屏蔽罩长度方向的一侧端部,第二支承部件被安装在屏蔽罩长度方向的另一侧端部,保持件位于屏蔽罩之中,引导机构包括:设置在保持件的引导片和沿长度方向设置在屏蔽罩而嵌入保持件的引导片的长孔。
长孔被设置在与屏蔽罩的开口相对的底部,在把该长孔在长度方向分成两端部和中央部时,至少在把一侧端部的宽度设定为M1、把中央部的宽度设定为M2时,具有M2<M1的关系,把引导片设置在保持件的与长孔相对的底部,使该引导片的前端经由长孔而向屏蔽罩之外突出,在连结保持件与引导片的部分设置有宽度方向狭小的收紧部,在把收紧部宽度方向的长度设定为R1、把引导片宽度方向的长度设定为R2、把保持件底部宽度方向的长度设定为R3时,满足R1<M2<R2<M1<R3的关系。
具备在放电电极的长度方向是长形状且把放电电极包围并与被带电体相对的面被开口的屏蔽罩,第一支承部件被安装在屏蔽罩长度方向的一侧端部,第二支承部件被安装在屏蔽罩长度方向的另一侧端部,保持件位于屏蔽罩的中部,凸状部具备设置在第一支承部件的与保持件相对的面而在放电电极的厚度方向空开间隔排列配置的具有可挠性的第一和第二突起,屏蔽罩在安装第一支承部件的位置具有使设置在该第一支承部件的第一和第二突起各自的底部嵌入的缺口,在把第一支承部件向屏蔽罩安装前的从第一突起的与第二突起相对的面的相反侧的第一面到第二突起的与第一突起相对的面的相反侧的第二面的突起宽度作为第一值时,在安装时通过把第一和第二突起向缺口嵌入,并且该第一和第二突起利用分别进行作用的向相互接近方向的力而挠曲,由此,在安装后突起宽度成为比第一值宽度狭窄的第二值。
本发明是图像形成装置,具备使供形成图像的被带电体表面带电的带电机构,作为带电机构而具备所述的带电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具备带电器的打印机整体概略结构的图;
图2是带电器的侧视图;
图3是带电器的装置后侧端部的俯视图;
图4是把图3的带电器按A-A线剖切时的向视端面图;
图5是把带电器装置后侧端部剖切其一部分表示的放大侧视图;
图6是表示带电器装置后侧端部的立体图;
图7是带电器所具备的屏蔽罩装置后侧端部的俯视图;
图8(a)-图8(d)是表示带电器所具备的第一支承部件结构的图;
图9(a)-图9(c)是表示带电器所具备的清扫部结构的图;
图10(a)-图10(b)是表示把清扫部向待机位置引导的情况的图;
图11(a)-图11(b)是表示清扫部停止在待机位置的情况的图;
图12(a)是表示把清扫部向返回位置引导的情况的图,图12(b)是表示清扫部停止在返回位置的情况的图,图12(c)是表示清扫部从垂直姿态倾斜角度θ的情况的模式图,图12(d)是表示清扫部在返回时倾斜角成为2θ的模式图;
图13是表示在把第一支承部件的突起向屏蔽罩安装时,把突起的底部与设置在屏蔽罩底板的缺口嵌合情况的图。
符号说明
1感光鼓  2带电器  50屏蔽罩  51第一支承部件
52第二支承部件  53放电电极  55清扫部  56操作轴
71、72屏蔽罩的侧面板  73屏蔽罩的底板  74屏蔽罩的长孔
78开口  81保持件  82、83清扫部件  84钩部
85、86凹部  89收紧部  91、99凸部  92、93、98突起
531放电电极锯齿的齿尖  532放电电极的侧面
811保持件的与第一支承部件相对的面
812保持件的与第二支承部件相对的面
921、931倒角
M1屏蔽罩长孔的宽幅部
M2屏蔽罩长孔的窄幅部
R1收紧部的宽度
R2钩部的宽度
R3保持件底部的宽度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以串联型彩色数字打印机(以下单叫做“打印机”)为例来说明本发明的带电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的实施例。
(1)打印机的整体结构
图1是表示打印机10整体结构的图。
如图1所示,打印机10以周知的电子照相方式来形成图像,具备:图像处理部11、给送部12、定影部13和控制部14。
打印机10与网络(例如LAN)连接,若从外部终端装置(未图示)接受到执行印刷(打印)工作的指令,则根据该指令而实行由黄色、红色、绿色和黑色构成的彩色图像的形成。以下把黄色、红色、绿色、黑色的各再现色表示为Y、M、C、K,在与各再现色相关的结构部分号码处则把该Y、M、C、K作为尾标附加。
图像处理部11具备:与各个Y~K色对应的成像部20Y、20M、20C、20K和中间复制带21。
成像部20Y具备:感光鼓1和在其周围配置的带电器2、曝光部3、显影器4、一次复制辊5、用于清扫感光鼓1的清洁器6,向感光鼓1成像Y色的调色剂像。该结构对于其他的成像部20M~20K也是同样,把对应颜色的调色剂像进行成像。
中间复制带21是环状的带,被绕架在驱动辊22和从动辊23且向同图箭头方向被回转驱动。
给送部12具备:收容纸张S的给纸盒31、把给纸盒31内的记录纸页S向运送路37上一张一张输送的输送辊32、把输送出的纸张S进行运送的运送对辊33、定时对辊34。在定时对辊34的纸张运送方向后侧,配置有隔着中间复制带21向驱动辊22压接的二次复制辊35等。
定影部13具备定影辊和加压辊。
控制部14把来自外部终端装置的图像信号转换成Y~K色用数字信号,生成用于驱动成像部20Y~20K的曝光部3的激光二极管的驱动信号。利用生成的驱动信号对于每个成像部来驱动曝光部3的激光二极管,射出激光束L,对感光鼓1进行曝光扫描。
在接受该曝光扫描前,在每个成像部使感光鼓1利用带电器2而被一样地带电,通过激光束L的曝光而在感光鼓1形成静电潜影。
在每个成像部,感光鼓1上的静电潜影通过显影器4而由调色剂显影。各色的调色剂像利用向一次复制辊5和感光鼓1之间作用的静电力而一次被复制在中间复制带21上。为了把该调色剂像重叠地复制在中间复制带21上的相同位置,各色的成像动作把定时错开地执行。在中间复制带21上重叠的各色调色剂像由于中间复制带21的回转而移动到二次复制辊35向中间复制带21压接的位置即二次复制位置。
配合上述成像动作的定时,而经由定时对辊34把纸张S送过来,该纸张S在回转的中间复制带21与向其压接的二次复制辊35之间被夹着运送,利用向二次复制辊35和驱动辊22之间作用的静电力而把中间复制带21上的调色剂像一起二次复制在纸张S上。
通过了二次复制位置的纸张S被运送到定影部13,在此,调色剂像被加热、加压而定影在纸张S后,经由排出辊36排出,被收容托盘38收容。
(2)带电器2的结构
图2是带电器2的侧视图,为了说明方便而把一部分剖视表示。
如图2所示,带电器2沿感光鼓1的轴向(X方向)是长形状,是具备有屏蔽罩50、第一支承部件51、第二支承部件52、放电电极53、网格电极54、清扫部55、操作轴56等的单元。带电器2通过使操作轴56沿感光鼓1的轴向移动而使清扫部55移动,能够清扫放电电极53。
图2中,X方向相当于是与感光鼓1的轴向平行的方向,Z方向相当于是带电器2的相对感光鼓1而沿远近方向的方向。图2的X方向中,第一支承部件51侧相当于是装置后侧,第二支承部件51侧相当于是装置前侧。以下,使用图3~图13来具体说明带电器2各部件的结构
图3是表示带电器2装置后侧端部的主视图,图4是把图3的带电器2按A-A线剖切时的向视端面图,图5是把带电器2装置后侧端部剖切其一部分表示的放大侧视图,图6是表示带电器2装置后侧端部的立体图,图7是屏蔽罩50的装置后侧端部的俯视图。
在图3等中所示的Y方向相当于是与板状体即放电电极53的侧面532(图5)正交的方向,本实施例中,X方向与Z方向是正交的方向。
(3)屏蔽罩50的结构
如各图所示,屏蔽罩50是向X方向延伸的部件,与感光鼓1相对的面被开口,如图4所示,并且具有沿Y方向相互相对的侧面板71、72和连结侧面板71、72的底板73。
屏蔽罩50例如是把由厚度0.5(mm)的不锈钢构成的板状体通过冲压加工而形成截面コ字状,从三个方向把放电电极53包围,遮蔽放电电极53释放的电晕离子向周围扩散。由此,电晕离子经由屏蔽罩50的设置在与感光鼓1相对的面的开口78而向感光鼓1流出。
(4)第一和第二支承部件51、52的结构
第一支承部件51被安装在屏蔽罩50装置后侧的端部。具体说就是,把设置在第一支承部件51底部的两个突起(未图示)嵌入到设置在屏蔽罩50底板73的两个孔79(图7)内而进行定位的状态下,经由圆孔791把螺钉插入到设置在支承部件51底部的螺纹孔(未图示)而用螺钉固定。第一支承部件51支承放电电极53和网格电极54各自的装置后侧的端部。
第二支承部件52被安装在屏蔽罩50装置前侧的端部,支承放电电极53和网格电极54各自的装置前侧的端部。第二支承部件52的向屏蔽罩50的安装与第一支承部件51同样地是由螺钉固定来进行。
第一支承部件51和第二支承部件52由ABS(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等高绝缘性树脂形成,使屏蔽罩50、放电电极53、网格电极54成为相互电绝缘的状态。
(5)放电电极53和网格电极54的结构
放电电极53在X方向是长的形状,由厚度例如是0.05[mm]左右的金属制板状体构成,如图5所示那样在与感光鼓1相对侧的边形成有锯齿530。
网格电极54在X方向是长的形状,对不锈钢等金属制薄板实施腐蚀等处理而使成为网眼(网板)状。
在放电电极53和网格电极54各自被第一支承部件51和第二支承部件52中未图示拉力弹簧等作用有张力的状态下,被架设在第一支承部件51与第二支承部件52之间。
放电电极53和网格电极54分别与高压电源(未图示)连接,放电电极53被施加有电晕放电用的电压,网格电极54被施加偏压,由此,使感光鼓1表面的带电电位保持一定。
(6)清扫部55的结构
清扫部55清扫放电电极53,位于屏蔽罩50之中,如图4所示那样具备有保持件81和清扫部件82、83。
保持件81是四方形状的框体,由ABS等高绝缘性树脂构成,从四方把贯通框内的放电电极53包围。
清扫部件82、83例如由聚氨酯树脂等耐磨损性高的树脂构成,被配置在保持件81的框内,夹住放电电极53的两侧面532而成为与各侧面532贴紧状态地被保持件81保持。
在保持件81的与感光鼓1相反侧的端部(底部)89设置有钩部84。钩部84经由在屏蔽罩50的底板73所开的长孔74(图7)而伸出到屏蔽罩50的外部,与操作轴56的装置后侧的端部连结。
屏蔽罩50的长孔74从底板73的第一支承部件51安装位置沿X方向而连续被开口开到第二支承部件52的安装位置之间。
长孔74的宽度,在把长孔74在长度方向分成装置前侧的端部、中央部、后侧的端部时,如图7所示,仅装置后侧的端部是M1,而比M1部分更靠装置前侧的部分(中央部和装置前侧的端部)则是M2(<M1)。该宽度M1和M2的大小根据保持件81、钩部84、保持件81与钩部84的连结部即设置在保持件81底部89的收紧部891(图4)各自的Y方向(宽度方向)的长度来决定。
即,如图4所示,若把收紧部891的Y方向长度作为R1、把钩部84的Y方向长度作为R2、把保持件81底部89的Y方向长度作为R3时,则有R1<M2<R2<M1<R3的大小关系。通过满足该关系而在把清扫部55向屏蔽罩50安装时,由于有(a)R2<M1的关系,所以能够以与安装保持件81后的姿态相同的姿态,把保持件81的底部从屏蔽罩50的外侧向内侧插入屏蔽罩50的长孔74的宽幅部(宽度M1的部分)直到与屏蔽罩50的底板73碰触。这时,由于有M1<R3的关系,所以保持件81不会通过长孔74的宽幅部被拔出来。
且由于有(b)R1<M2的关系,所以当使保持件81向X方向移动时,能够把保持件81的收紧部891向长孔74的窄幅部(宽度M2的部分)嵌入。由此,使保持件81沿长孔74而被自由移动地引导支承。这时,由于有M2<R2、M2<R3的关系,所以保持件81不会沿Z方向而被从屏蔽罩50拔出来,能够以稳定的状态被支承。
收紧部891的Z方向高度t(图4)例如是0.8[mm]左右。该值与保持件81树脂成型时的界限尺寸相当,由于把屏蔽罩50的厚度设定为0.5[mm],所以在保持件81被屏蔽罩50的长孔74支承时,相对屏蔽罩50的底板73而在Z方向能够有0.3[mm]的间隙。按照R1<M2<M1的关系,例如当设定为R1=5.5[mm]、M2=5.7[mm]、M1=8.0[mm]时,保持件81相对屏蔽罩50的底板73而在Y方向,在位于宽幅部时产生2.5[mm]的间隙,在位于窄幅部时产生0.3[mm]的间隙。
放电电极53由于经由第一支承部件51和第二支承部件52支承而可以说与屏蔽罩50是一体的,清扫部55由于与屏蔽罩50之间存在有上述的间隙,所以相对屏蔽罩50(即放电电极53)能够自由运动。因此,若形成图像时产生的振动被传递而清扫部55相对放电电极53在沿Y方向的方向(放电电极的厚度方向)振动,则清扫部55的振动向放电电极53传递,使被作用有使锯齿530的齿尖531横向弯曲的方向的力,有可能产生放电电极53扭曲和齿尖531弯曲。
于是本实施例如后述那样,在清扫部55位于待机位置时由第一支承部件51来限制清扫部55的运动,在位于返回位置时由第二支承部件52来限制清扫部55的运动,这样来抑制产生放电电极53扭曲和齿尖531弯曲。
本实施例把清扫部55完全移动到装置后侧时的位置叫做待机(终点)位置,把完全移动到装置前侧时的位置叫做返回位置。
(7)操作轴56的结构
操作轴56被配置在屏蔽罩50的外部且隔着屏蔽罩50的底板73与放电电极53相对的位置,相对屏蔽罩50沿Z方向能够自由移动地被支承。
操作轴56的装置后侧的端部与设置在保持件81的钩部84连结,若操作轴56沿X方向移动,则保持件81与操作轴56的运动连动地就向同方向移动。由于保持件81移动而安装在保持件81的清扫部件82、83就摩擦放电电极53的侧面532地移动,通过把附着在放电电极53的锯齿530的调色剂和灰尘等附着物擦掉,或者装入清扫部件82、83的内部,而清扫放电电极53。
操作轴56的移动例如能够由电动机等的电动被驱动,但作为简单的方法,也可以由使用者和服务人员等握持操作轴56的装置前侧端部而使操作轴56向装置前后方向往复移动。
在不进行放电电极53的清扫时,清扫部55在待机位置待机(停止)。为了不给形成图像带来障碍,该待机位置位于在图像形成区域外。
在进行清扫时,使操作轴56在X方向移动,清扫部55从待机位置向返回位置在X方向移动。在清扫部55在到达返回位置后,使操作轴56的移动方向翻转(向X方向的相反方向移动),清扫部55进行从返回位置向待机位置移动的动作。当清扫结束,则使清扫部55回到待机位置。
(8)第一支承部件51和清扫部55结构的详细情况
图8是表示第一支承部件51结构的图,(a)是立体图、(b)是(a)的被圆圈包围部分的放大俯视图、(c)的放大侧视图、(d)是放大主视图。图9是表示清扫部55结构的图,(a)的立体图、(b)是局部放大主视图、(c)是(b)的C-C线向视剖视图。
如图8所示,第一支承部件51具有壳体90和设置在壳体90的与保持件81相对侧的面95的凸部91,壳体90和凸部91由树脂一体成型形成。凸部91具有大致相同大小的两个突起92、93。突起92、93被配置成在Y方向空开有间隔,各自的横截面是矩形,但在突起92的前端对四个角中的与相邻突起93相反侧(外侧)的两个角实施有倒角921、921。同样地,在突起93的前端也对四个角中是突起92相反侧的两个角实施有倒角931、931。
图8没有表示第二支承部件52的结构,但在第二支承部件52的与保持件81相对侧的面,与第一支承部件51同样地也设置有凸部99(图12),其具备具有倒角的两个突起98。
另一方面如图9所示,在清扫部55的保持件81设置有两个凹部85、86。具体说就是,凹部85被设置在保持件81的与第一支承部件51相对侧的面811并且与第一支承部件51的凸部91相对的位置,凹部86被设置在保持件81并且与第二支承部件51相对侧的面812的与第二支承部件52的凸部99相对的位置。
凹部85和凸部91在Z方向(高度方向)的高度大致相同,在Y方向(横方向)上,凹部85的横宽度W与从突起92的外侧面923到突起93的外侧面933的长度L(横宽度)大致相同(实际上凹部的横宽度仅大百分之数毫米左右,但为了说明方便而设定成大致相同)。
且凹部85的X方向长度(纵深)与凸部91的突出方向(X方向)的长度也大致相同。凹部85和凸部91的高度、横宽度、纵深等尺寸的关系,对于凹部86和凸部99也是同样。
这种结构中,在清扫部55位于待机位置时,第一支承部件51的凸部91与保持件81的凹部85相互嵌合,在待机位置中利用该嵌合来制止清扫部55相对屏蔽罩50而向Y方向运动。
图10是表示把清扫部55向待机位置引导的情况的图,图11是表示清扫部55停止在待机位置的情况的图。
在此,图10(a)是俯视图,图10(b)是沿图10(a)的D-D线把带电器2剖切时的向视剖视图。图11(a)是俯视图,图11(b)是沿图11(a)的E-E线把带电器2剖切时的向视剖视图。
如图10所示,在把清扫部55向待机位置引导时,第一支承部件51的凸部91与保持件81的凹部85离开,如图11所示,在清扫部55到达了待机位置时,第一支承部件51的凸部91与保持件81的凹部85成为相互嵌合的状态。由于在突起92、93的前端设置有倒角921、931,所以容易把突起92、93的前端从凹部85的开口向内侧引导,容易使嵌合更顺利进行。代替倒角而通过在突起92、93设置随着朝向其前端而直径减小的锥形,能够实现更顺利的引导。
当凸部91和凹部85成为嵌合状态,则成为突起92、93的侧面与凹部85的内面813接触的状态,虽然清扫部55的运动在X方向不会被限制,但在沿Y方向和Z方向的方向被限制,向箭头α方向(图9)和箭头β、γ方向(图11)的运动也同样被限制。在此,箭头α方向相当于是围绕与X方向平行的轴即通过清扫部55中心的假想轴旋转的旋转方向。箭头β方向相当于是围绕与Z方向平行的轴即通过清扫部55中心的假想轴旋转的旋转方向,箭头γ方向相当于是围绕与Y方向平行的轴即通过清扫部55中心的假想轴旋转的旋转方向。
若清扫部55向箭头α方向运动,则放电电极53被作用有扭曲方向的力和使齿尖531向横(Y方向)倾倒的力,若向箭头β方向运动,则放电电极53被作用有剪切应力,若向箭头γ方向运动,则被作用有使齿尖531向X方向倾倒的力。
因此,即使清扫部55向箭头α~γ方向中的任何方向运动,都可能产生使放电电极53扭曲和齿尖531弯曲的变形,但通过限制运动,就能够抑制在待机位置的放电电极53的变形。
抑制放电电极53的变形,并不限定于在待机位置,在返回位置也能够得到。
图12(a)是表示把清扫部55向返回位置引导的情况的图,图12(b)是表示清扫部55停止在返回位置的情况的图。
如图12(b)所示,在清扫部55到达了返回位置时,第二支承部件52的凸部99与保持件81的凹部86成为相互嵌合的状态。
由此,即使在返回位置,清扫部55向箭头α~γ方向的运动也被限制,在位于返回位置时,即使假定图像形成动作中的振动向带电器2传递,也能够抑制放电电极53的变形。
保持件81是通过操作轴56的一端向钩部84嵌入而与操作轴56连结,并相对屏蔽罩50维持着垂直姿态,由于嵌入部的尺寸公差等而在钩部84与操作轴56之间虽然说微小但有时存在有松动。若存在有这种松动,则保持件81就如图12(c)的模式图所示那样以倾斜的姿态移动。成为倾斜姿态是由于下面的理由。
即向X方向的移动中,保持件81经由钩部84而被作用有操作轴56的向移动方向(X方向)牵引的力,且清扫部件82、83与放电电极53之间产生的摩擦力经由清扫部件82、83向移动方向相反方向作用。
当以被作用有向X方向牵引力的钩部84作为支点时,作用在保持件81的摩擦力就成为使保持件81向移动方向相反方向旋转的力,由于有松动,所以保持件81就从垂直姿态向摩擦力作用的箭头a方向倾倒那样地成为倾斜的姿态。图12(c)表示保持件81从垂直姿态仅向a方向倾斜角度θ的情况。
倾斜姿态的保持件81向X方向(正方向)进行移动,若保持件81到达与第二支承部件52接近的位置,则第二支承部件52的凸部99向保持件81的凹部86嵌入。
在保持件81处于垂直姿态(图12(a))时,保持件81的凹部86的深度方向是与X方向大致平行,第二支承部件52的凸部99被设置成突出方向与X方向大致平行。
因此,在保持件81处于倾斜姿态时,凹部86的深度方向相对X方向就倾斜角度θ而成为非平行,在第二支承部件52的凸部99与保持件81的凹部86嵌合时,凹部86的深度方向朝向模仿向X方向突出的凸部99的方向也逐渐向与X方向平行的状态靠近(角度θ变小而向零靠近),保持件81的姿态从倾斜姿态进行向垂直姿态的转移。
两个突起98的每一个与突起92、93同样地横截面是矩形,但由于前端被施加有倒角,所以从倾斜姿态向垂直姿态的转移更容易顺利进行。也可以代替倒角而设置锥形。
当保持件81到达返回位置,如图12(c)所示那样就成为垂直姿态(角度θ大致是0),保持件81开始向X方向的相反方向X′方向(反方向)移动,保持件81的姿态从垂直姿态与正方向时相反地改变成向箭头b方向倾斜角度θ的倾斜姿态。
这样,在保持件81的钩部84与操作轴56之间有松动的情况下,在保持件81的返回前后而保持件81各一次地进行角度θ的倾斜动作。在该倾斜动作期间,放电电极53被清扫部件82、83沿γ方向摩擦,产生使放电电极53的齿尖531向γ方向弯曲的力。只要使该要弯曲的力大,就与使放电电极53变形相连。
例如若是不使保持件81与第二支承部件52嵌合的结构(相当于是现有),则如图12(d)所示,从X方向在向X′方向返回时的一次的倾斜角度就是本实施例角度的成倍即2θ,且由于从倾斜姿态(虚线)向反向倾斜姿态(实线)的转移是在瞬间进行,所以使齿尖531向γ方向弯曲的力容易变大,齿尖531容易在瞬间就产生齿尖531变形。
对此,在本实施例中,保持件81的每一次倾斜动作是倾斜角小到θ,而且在第二支承部件52的凸部99与倾斜姿态保持件81的凹部86嵌合时,保持件81逐渐地从倾斜姿态向垂直姿态转移,因此,产生齿尖531要向γ方向弯曲的力即使少也是可以的,能够防止放电电极53的变形。
为了使保持件81的姿态变更顺利进行,优选如上述那样对突起98设置随着朝向前端而直径减小的锥形。在将返回前的从倾斜姿态向垂直姿态的转移以及在将返回后的从垂直姿态向反向的倾斜姿态转移时,该转移也能够更顺利进行。这点对于第一支承部件51的突起92、93是同样的。
在以上说明的本实施例中,在待机位置时是第一支承部件51的凸部91与保持件81的凹部85嵌合,在返回位置时是第二支承部件52的凸部99与保持件81的凹部86嵌合,在嵌合时,保持件81经由第一、第二支承部件51、52而被屏蔽罩50所保持。
因此,在图像形成动作中的振动向带电器2传递的情况下,保持件81、屏蔽罩50和放电电极53这三者成为一体地振动,没有由保持件81引起的使放电电极53的齿尖531横向弯曲的力作用,能够抑制放电电极53扭曲和齿尖531弯曲的放电电极53的变形。
另外,上述说明了设置在第一支承部件51的凸部91的横宽度(凸部的宽度)L与设置在保持件81的凹部85的横宽度(凹部的宽度)W大致相同的结构例,但并不限定于此。
例如也可以采用这样的结构:设定成在把第一支承部件51向屏蔽罩50安装前,凸部的宽度L比凹部的宽度W是稍微宽的尺寸,但在把第一支承部件51向屏蔽罩50安装后,由于在安装时向凸部91作用有使横宽度变窄的方向的力而凸部的宽度L成为与凹部的宽度W大致相同。以下,使用图13来说明该结构例。
图13是表示在把第一支承部件51向屏蔽罩50安装时,把第一支承部件51的突起92、93的外侧面923、933与设置在屏蔽罩50底板73的缺口77嵌合时其安装前后情况的图,把安装前的主视图和安装后的主视图、俯视图一并表示。
屏蔽罩50是按照以图7的B-B线剖切时的向视剖视图来表示,如图7所示,屏蔽罩50的缺口77是屏蔽罩50的长孔74向装置后侧延长,在Y方向的长度是F。
如图13所示,从设置在第一支承部件51的突起92的外侧面923到突起93的外侧面933的Y方向长度(凸部的宽度),在把第一支承部件51向屏蔽罩50安装前是G(>F),在安装后则与F大致相同。
在把由树脂构成的第一支承部件51的突起92、93向比G短的长度的缺口77压入时,从屏蔽罩50的底板73受到使相互接近方向(使横宽度变窄的方向)的力,突起92、93向该方向挠曲,凸部的宽度从G缩小到F。
通过这样使凸部的宽度在把第一支承部件51向屏蔽罩50安装前后缩小,能够谋求提高向屏蔽罩50安装第一支承部件51和清扫部55的工序的作业效率。
即,在安装前,在能够把突起92、93向保持件81的凹部85嵌入的范围内,把凸部的宽度设定成比凹部的宽度W(图4)稍微宽,在安装前若进行把突起92、93向保持件81的凹部85嵌入的作业,则利用挠曲的突起92、93要向原来返回的复原力,就成为突起92、93被压入凹部85的状态,能够成为使两者以一定程度的强度拉在一起的状态。
只要在安装前能够使第一支承部件51和保持件81(清扫部55)成为被拉成一体的状态,例如在带电器2的制造工序中,能够把第一支承部件51向屏蔽罩50的安装工序以第一支承部件51和清扫部55成为一体的状态来实行安装。
在把第一支承部件51向屏蔽罩50安装后,如上所述,由于凸部的宽度从G缩小到F,所以突起92、93的向保持件81的凹部85压入状态被消除。只要把凹部的宽度W设定成与F大致相同大小,在安装后就成为凸部91与凹部85顺利地自由嵌合。
当解除两者的嵌合而使保持件81向X方向移动,就能够容易地把保持件81的收紧部89向屏蔽罩50的长孔74嵌入。
只要实行该工序,例如与把第一支承部件51和清扫部55分别地向屏蔽罩50进行安装、嵌入等的工序相比,能够谋求减少整体工时而提高组装的作业效率。
作为凸部的宽度G、凹部的宽度W、缺口的长度F的大小,例如能够设定成G=4.0[mm]、W=3.94[mm]、F=3.91[mm]等,但当然并不限定于此。为了在把第一支承部件51向屏蔽罩50安装前使第一支承部件51与清扫部55成为以不马上脱落程度的力而两者嵌合的状态,且安装后通过清扫部55向X方向移动就使嵌合被解除,对于凸部91、凹部85和缺口77则根据预先实验来决定合适的大小、形状和材料等。
<变形例>
当然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例,例如能够考虑下面的变形例。
(1)上述实施例中,第一支承部件51的凸部91具有两个突起92、93,但并不限定于此。只要是与保持件81的凹部85嵌合的形状便可,例如也可以是把由一个或三个以上的突起构成的作为凸部。
上述实施例中,在第一、第二支承部件51、52设置有凸部91、99,在保持件81的与第一支承部件51相对的面811和与第二支承部件52相对的面812设置有凹部85、86。
根据该结构,在保持件81侧不需要设置凸部。因此如图11所示,在保持件81位于待机位置时,为了使保持件81的面812在X方向(感光鼓1的轴向:相当于是主扫描方向)能够来到图像形成区域以外的非图像形成区域内与图像形成区域边界的极限位置,而使第一支承部件51完全靠近到图像形成区域地向屏蔽罩50安装,能够在主扫描方向把带电器2的长度缩短化而谋求装置整体的小型化。
也可以在保持件81侧设置凸部,但在待机位置时凸部从保持件81的面812向图像形成区域侧突出,成为凸部进入到图像形成区域。虽然是保持件81的凸部进入到图像形成区域内,但保持件81的凸部不会对来自放电电极53的电晕放电有直接的影响,只是屏蔽罩50内的电场强度分布由于凸部的存在而稍微产生变化。若该电场强度分布的变化对感光鼓1的带电分布有影响,就有可能使感光鼓1的表面电位在主扫描方向上不均匀,以至带电不均匀。
为了避免产生这种带电不均匀,使保持件81的凸部不进入到图像形成区域内,则是使第一支承部件51的位置在主扫描方向上从图像形成区域远离为好,若使第一支承部件51从图像形成区域远离,则为此而在主扫描方向上带电器2的长度变长。因此,从装置小型化的点来考虑,可以说优选在保持件81侧设置凹部的结构。当然,在主扫描方向有一定程度富裕的情况和为了装置结构的方便而也可以在保持件81侧设置凸部。且也可以在保持件81的第一支承部件51侧的面811设置凸部,在第二支承部件52侧的面812设置凹部。
(2)上述实施例中,在第一支承部件51和第二支承部件52这两者设置了凸部,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仅在一侧,例如仅在待机位置设置。
(3)上述实施例中,作为用于使感光鼓1带电的进行电晕放电的放电电极53,说明了使用锯齿状的结构例,但并不限定于此。作为放电电极,只要是长的形状且在长度方向排列设置有多个尖锐状突起部的便可,例如也能够适用把多个销子空开间隔配置的销状放电电极。
(4)当然,上述实施例中的屏蔽罩50、第一、第二支承部件51、52、放电电极53、保持件81、清扫部件82、83等的形状、大小、材质等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可以根据装置结构而使用合适的形状和大小等的。作为凸部是使用了其横截面是矩形的,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是圆柱状和多边形状等。这时,凹部被形成能够与凸部嵌合的形状。
在使用圆柱状凸部的情况下,若仅设置一个凸部,则凹部也成为截面是圆状,由于围绕圆柱凸部的轴的旋转被容许而有可能保持件81向α方向运动,所以优选把凸部设置多个。
(5)上述实施例中,是在第一支承部件51和保持件81设置凸部和凹部,使这些凸部和凹部嵌合的结构,但并不限定于此。只要是设置有至少限制保持件81的向使放电电极53的齿尖531弯曲的方向位移的位移限制机构便可。
例如也可以使第一支承部件51和保持件81的一个作为槽部、另一个作为销子,使销子向槽部插入的结构。这时,若把槽部沿Z方向(朝向感光鼓1的方向)设置,则至少能够限制保持件81的向Y方向(使齿尖531横向弯曲的方向)的位移(运动)。槽部或销子中的设置在第一支承部件51侧的就成为位移限制机构。
且也并不限定于是第一支承部件51与保持件81卡合的结构。
例如也可以考虑这样的结构:在保持件81安装被磁铁吸引的部件,并且在第一支承部件51作为位移限制机构而配置磁铁,由此,在待机位置时利用磁铁的磁力来抑制保持件81的位移。该结构的情况下也能够把保持件81和位移限制机构设定成非接触。上述各种例能够适用于第二支承部件52。
(6)上述实施例中说明的是,把本发明的带电装置适用在把图像形成装置的像承载体的一例即感光鼓1作为被带电体使带电的带电器2的结构例,但并不限定于此。使图像形成装置所具备的被带电体带电的带电装置一般都能够适用。例如把被带电体作为像承载体的其他例即中间复制带21,则也可以适用使中间复制带21带电的带电装置。
另外,上述中,在放电电极53的长度方向从第一支承部件51到第二支承部件52之间的区域内来自由移动地引导清扫部55(保持件81),是把该区域内的长度方向一端位置(紧靠第一支承部件51侧的位置)作为保持件81的待机位置,但也可以把另一端位置或两端各自的位置作为待机位置。在成为待机位置的地方设置有保持件81的位移限制机构。
且待机位置并不限定于上述区域内长度方向的一侧端或两端的位置。例如只要是从第一支承部件51到第二支承部件52之间的保持件81能够移动的区域,且是非图像形成区域等不影响被带电体带电的某种程度大小的区域,就也可以在该区域内把长度方向端部以外的位置作为待机位置。
另外,在屏蔽罩50的底板73设置有长孔74,在清扫部55的保持件81作为引导片而设置具有比长孔74的宽度稍微窄宽度的收紧部891,通过使收紧部891向长孔74嵌入而使保持件81在长度方向被自由移动地引导,但并不限定于此。也能够适用与下述的情况:只要是使保持件81沿屏蔽罩50在放电电极53的长度方向被引导的结构便可,例如在屏蔽罩50的侧面板71、72设置长孔,向该长孔嵌入设置在保持件81的引导片而使自由移动被支承。
且也可以把上述实施例和上述变形例的内容分别组合。
本发明能够广泛被适用在使图像形成装置所具备的像承载体等被带电体带电的带电装置。

Claims (10)

1.一种带电装置,是使图像形成装置所具备的被带电体表面带电的带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放电电极,其是用于使所述被带电体带电而进行电晕放电的长形状的电极,被设置成多个尖锐状突起部在长度方向排列且使所述突起部的前端与所述被带电体相对地配置;
清扫部件,其清扫所述放电电极;
保持件,其把所述清扫部件保持成与所述放电电极接触的状态;
引导机构,其将所述保持件以待机位置为起点而在所述放电电极的长度方向进行引导;
位移限制机构,其在所述保持件处于所述待机位置时至少限制所述保持件的向使所述放电电极突起部前端弯曲的方向位移。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有分别支承所述放电电极长度方向两端部的第一支承部件和第二支承部件,
所述引导机构将所述保持件在所述第一支承部件到第二支承部件之间的区域内自由移动地进行引导,
所述待机位置是所述区域中所述长度方向的一侧端或两端的位置,
在所述保持件并且在与所述第一支承部件和第二支承部件的至少一个支承部件相对的部分设置有第一凸状部或第一凹状部,
所述位移限制机构是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承部件和第二支承部件的至少一个支承部件的所述第一凸状部所插入的第二凹状部或向所述第一凹状部插入的第二凸状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带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保持件设置有所述第一凹状部,
在所述支承部件侧设置有所述第二凸状部。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带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凸状部的横截面形状是多边形。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带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凸状部由在所述放电电极的厚度方向空开间隔排列配置的一对突起构成。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带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突起的前端部设置有随着朝向前端而直径减小的锥状。
7.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带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在所述放电电极的长度方向是长形状且把所述放电电极包围并与所述被带电体相对的面被开口的屏蔽罩,
所述第一支承部件被安装在所述屏蔽罩长度方向的一侧端部,
所述第二支承部件被安装在所述屏蔽罩长度方向的另一侧端部,
所述保持件位于所述屏蔽罩之中,
所述引导机构包括:设置在所述保持件的引导片和沿所述长度方向设置在所述屏蔽罩而嵌入所述保持件的引导片的长孔。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带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长孔被设置在与所述屏蔽罩的所述开口相对的底部,
在把该长孔在长度方向分成两端部和中央部时,至少在把一侧端部的宽度设定为M1、把中央部的宽度设定为M2时,具有M2<M1的关系,
把所述引导片设置在所述保持件的与所述长孔相对的底部,
使该引导片的前端经由所述长孔而向所述屏蔽罩之外突出,
在连结所述保持件与所述引导片的部分设置有所述宽度方向狭小的收紧部,在把所述收紧部的所述宽度方向的长度设定为R1、把所述引导片的所述宽度方向的长度设定为R2、把所述保持件底部的所述宽度方向的长度设定为R3时,满足R1<M2<R2<M1<R3的关系。
9.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带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屏蔽罩,该屏蔽罩在所述放电电极的长度方向是长形状且把所述放电电极包围并与所述被带电体相对的面被开口,
所述第一支承部件被安装在所述屏蔽罩长度方向的一侧端部,
所述第二支承部件被安装在所述屏蔽罩长度方向的另一侧端部,
所述保持件位于所述屏蔽罩之中,
所述凸状部具备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承部件的与所述保持件相对的面而在所述放电电极的厚度方向空开间隔排列配置的具有可挠性的第一和第二突起,
所述屏蔽罩在安装所述第一支承部件的位置具有使设置在该第一支承部件的所述第一和第二突起各自的底部嵌入的缺口,
在把所述第一支承部件向所述屏蔽罩安装前的从所述第一突起的与第二突起相对的面的相反侧的第一面到第二突起的与第一突起相对的面的相反侧的第二面的突起的宽度作为第一值时,
在安装时通过把所述第一和第二突起向所述缺口嵌入,并且该第一和第二突起利用分别进行作用的向相互接近方向的力而挠曲,由此,在安装后所述突起宽度成为比所述第一值宽度狭窄的第二值。
10.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具备使供形成图像的被带电体表面带电的带电机构,其特征在于,
作为所述带电机构而具备权利要求1到9任一项所述的带电装置。
CN2010105759227A 2009-12-14 2010-12-07 带电装置和具备它的图像形成装置 Pending CN102096353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82940/09 2009-12-14
JP2009282940A JP2011123419A (ja) 2009-12-14 2009-12-14 帯電装置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る画像形成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096353A true CN102096353A (zh) 2011-06-15

Family

ID=4412948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105759227A Pending CN102096353A (zh) 2009-12-14 2010-12-07 带电装置和具备它的图像形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11123419A (zh)
CN (1) CN102096353A (zh)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243367U (zh) * 1985-09-05 1987-03-16
JPH04369663A (ja) * 1991-04-08 1992-12-22 Ricoh Co Ltd 放電装置及びそれを装着した画像形成装置
JPH1165240A (ja) * 1997-08-12 1999-03-05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の帯電装置
JP2006337960A (ja) * 2005-06-06 2006-12-14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コロナ放電装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01034269A (zh) * 2006-03-10 2007-09-12 夏普株式会社 充电装置和图像形成设备
CN101042551A (zh) * 2006-03-23 2007-09-26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带电装置、感光鼓单元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01114146A (zh) * 2006-07-21 2008-01-30 夏普株式会社 充电装置和成像设备
CN101393407A (zh) * 2007-09-18 2009-03-25 夏普株式会社 充电丝清扫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243367A (ja) * 1985-08-20 1987-02-25 Kayaba Ind Co Ltd ステアリングダンパ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243367U (zh) * 1985-09-05 1987-03-16
JPH04369663A (ja) * 1991-04-08 1992-12-22 Ricoh Co Ltd 放電装置及びそれを装着した画像形成装置
JPH1165240A (ja) * 1997-08-12 1999-03-05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の帯電装置
JP2006337960A (ja) * 2005-06-06 2006-12-14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コロナ放電装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01034269A (zh) * 2006-03-10 2007-09-12 夏普株式会社 充电装置和图像形成设备
CN101042551A (zh) * 2006-03-23 2007-09-26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带电装置、感光鼓单元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01114146A (zh) * 2006-07-21 2008-01-30 夏普株式会社 充电装置和成像设备
CN101393407A (zh) * 2007-09-18 2009-03-25 夏普株式会社 充电丝清扫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1123419A (ja) 2011-06-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238335A (zh) 图像形成设备
CN104238305A (zh) 图像形成设备
CN104238336A (zh) 图像形成设备
US8717656B2 (en) Optical scanning device
CN102428410A (zh) 使用双印刷引擎系统中的匹配的组件按比例缩放图像
CN102096353A (zh) 带电装置和具备它的图像形成装置
JP2005084688A (ja) 差別化パターンを伴うグリッド素子を利用した荷電システム
CN102221808B (zh) 图像形成装置及用于安装其耗材的结构
US7912399B2 (en) Apparatus for charging a photoconductor and cleaning a scorotron grid
CN100465807C (zh) 具有两个销阵列的静电印刷充电装置
JP6029358B2 (ja) 光ビーム出射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02313987B (zh) 光扫描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JP3237789B2 (ja) 転写装置
CN100403179C (zh) 具有多个激光扫描单元的图像形成装置
JP2004109333A (ja) 光走査用レンズ・光走査装置・画像形成装置
JP4995159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7148257A (ja)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プリンタ、複写装置、ファクシミリ装置、複合機
JP2005266545A (ja) 画像形成装置における帯電装置
JP2001215793A (ja) 現像装置、現像スリーブ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KR100357010B1 (ko) 이미지 형성 장치
GB2176025A (en)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
JPH02269304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1005259A (ja) 画像形成装置のコロナ放電器
JP3084128B2 (ja) 電子写真装置
JP4617979B2 (ja) 光学ユニット、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ホルダの製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2 Rejection of a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its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1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