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089548A - 动力传递部件、减振机构及飞轮组件 - Google Patents

动力传递部件、减振机构及飞轮组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089548A
CN102089548A CN2009801280793A CN200980128079A CN102089548A CN 102089548 A CN102089548 A CN 102089548A CN 2009801280793 A CN2009801280793 A CN 2009801280793A CN 200980128079 A CN200980128079 A CN 200980128079A CN 102089548 A CN102089548 A CN 10208954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otation
solid
towards
sense
spr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80128079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089548B (zh
Inventor
山本恒三
藤冈启介
羽田共希
川口和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Exedy Corp
Original Assignee
Exedy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8191520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4512654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8191519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4451912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8191516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4435249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8191518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4620764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8191517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10031886A/ja
Application filed by Exedy Corp filed Critical Exedy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208954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08954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08954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08954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15/00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in systems; Means or arrangements for avoiding or reducing out-of-balance forces, e.g. due to motion
    • F16F15/10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in rotating systems by making use of members moving with the system
    • F16F15/12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in rotating systems by making use of members moving with the system using elastic members or friction-damping members, e.g. between a rotating shaft and a gyratory mass mounted thereon
    • F16F15/131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in rotating systems by making use of members moving with the system using elastic members or friction-damping members, e.g. between a rotating shaft and a gyratory mass mounted thereon the rotating system comprising two or more gyratory masses
    • F16F15/133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in rotating systems by making use of members moving with the system using elastic members or friction-damping members, e.g. between a rotating shaft and a gyratory mass mounted thereon the rotating system comprising two or more gyratory masses using springs as elastic members, e.g. metallic springs
    • F16F15/134Wound spring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74/00Machine element or mechanism
    • Y10T74/21Elements
    • Y10T74/2121Flywheel, motion smoothing-type
    • Y10T74/2131Damping by absorbing vibration force [via rubber, elastomeric material, etc.]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74/00Machine element or mechanism
    • Y10T74/21Elements
    • Y10T74/2121Flywheel, motion smoothing-type
    • Y10T74/2132Structural detail, e.g., fiber, held by magnet, etc.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Acoustics & Sound (AREA)
  • Aviation & Aerospace Engineering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Mechanical Operated Clutches (AREA)

Abstract

一种减振机构(4),其包括第1板部件(21)、第2板部件(22)、输出板(33)、多个弹簧组(49)、第1弹簧座(44)、第2弹簧座(43)。输出板(33),具有环状主体部(33a)和板状传递部(33e)。传递部(33e),具有从主体部(33a)朝径向外侧延伸的第1突出部(33c)和从第1突出部(33c)的圆周方向端部朝轴向发动机侧延伸的第2突出部(33b)。

Description

动力传递部件、减振机构及飞轮组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传递旋转动力的动力传递部件、减振机构及飞轮组件。
背景技术
为了传递发动机产生的动力,车辆的驱动系统中搭载有各种装置。作为这种装置,例如,可以考虑到离合器装置或飞轮组件。这些装置中,以降低旋转振动为目的使用减振机构(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及2)。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特开平7-208547号公报
专利文献2:特开平9-242825号公报
发明内容
这种减振机构具有输入部件、输出部件、在旋转方向上弹性连接输入部件和输出部件的多个弹簧、支撑弹簧端部的弹簧座。此时,输入部件及输出部件为动力传递部件。
这种减振机构中,一旦动力传递至输入部件,输入部件则相对输出部件开始旋转。其结果,弹簧被压缩在输入部件与输出部件之间,旋转振动得以降低。
但是,已有的动力传递部件中,例如当输入部件与弹簧座的接触面积小时,因表面压力变大,树脂制成的弹簧座容易损坏。而且,一旦确保大的接触面积,因输入部件的重量增加而不可喜。
此外,已有的减振机构中,为了提高阻尼减振性能,设置有摩擦产生机构。摩擦产生机构具有衬套、摩擦片和锥形弹簧。衬套配置成与输入部件可一体旋转。摩擦片配置成与输出部件可一体旋转。锥形弹簧配置在衬套与输入部件的轴向之间,将衬套及摩擦片压向输出部件。一旦,输入部件相对输出部件进行旋转,摩擦片则与衬套进行滑动,在旋转方向上产生摩擦阻力。通过该摩擦阻力,输入部件与输出部件之间产生磁滞扭矩,有效降低旋转振动。
但是,为了提高减振机构的阻尼减振性能,有时要求增大在摩擦产生机构产生的磁滞扭矩,可是一旦增大摩擦部件的有效半径,会造成摩擦产生机构在半径方向上的大型化,带来不良影响。
还有,例如,飞轮组件具有第1飞轮、第2飞轮和减振机构。第1飞轮被固定在发动机的曲轴上。减振机构,在旋转方向上弹性连接第1飞轮与第2飞轮。当发动机起动时,为了向曲轴提供动力,第1飞轮上固定有环形齿轮。
但是,已有的飞轮组件中,由于第1飞轮嵌入环形齿轮的内周侧,因此有必要对第1飞轮的外周面进行机械加工,从而会增加飞轮组件的制造成本。
如上所述,对环状部件进行半径方向上的定位时,一旦增加机械加工的工时,因导致制造成本的增加而不可喜。
此外,已有的减振机构中,由于没有充分地限制弹簧座在半径方向上的移动,不易稳定弹簧座的动作。当弹簧座的动作不稳定时,减振机构的阻尼减振性能也不稳定。
还有,已有的减振机构中,例如当输入部件与弹簧座的接触面积小时,树脂制成的弹簧座容易损坏。
本发明的第1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抑制重量增加的同时,可确保大的动力传递面积的动力传递部件及减振机构。
本发明的第2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防止大型化的同时,可提高阻尼减振性能的减振机构。
本发明的第3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降低制造成本的动力传动部件及飞轮组件。
本发明的第4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实现阻尼减振性能稳定化的减振机构。
本发明的第5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降低弹簧座损耗的减振机构。
根据本发明第一特征的动力传递部件,其为用于传递动力的部件,包括环状主体部和板状传递部。传递部具有从主体部朝径向外侧延伸的第1突出部、和从第1突出部的圆周方向端部朝轴向的第1侧延伸的第2突出部。
该动力传递部件中,由于第2突出部从第1突出部的圆周方向端部朝轴向第1侧延伸,例如可确保大的第2突出部的动力传递面积。还有,由于传递部为板状,因此可抑制动力传递部件的重量的增加。
根据本发明第2特征的减振机构,其包括第1旋转体、第2旋转体、第1部件、第2部件、第1摩擦部件、第2摩擦部件、按压部件。第2旋转体配置成相对第1旋转体可进行旋转。第1部件被设置成与第1旋转体可一体旋转。第2部件被设置成与第2旋转体可一体旋转。第1摩擦部件被夹持在第1部件与第2部件的轴向之间,且被设置成相对第1部件与第2部件可进行旋转。第2摩擦部件被夹持在第1部件与第2旋转体的轴向之间,且被设置成相对第1部件与第2旋转体可进行旋转。按压部件朝轴向的第2旋转体侧按压第2部件。
该减振机构中,由于第1摩擦部件被夹持在第1部件与第2部件的轴向之间,且第2摩擦部件被夹持在第1部件与第2旋转体轴向之间,可增大摩擦面。因此,不需增加第1摩擦部件或第2摩擦部件的半径方向尺寸,可提高减振机构的阻尼减振性能。
根据本发明第3特征的动力传递部件,其为用于传递动力的部件,包括环状部件和板部件。板部件,具有圆板状主体部和从主体部朝轴向突出的多个支撑突起,其中,所述多个支撑突起是相对主体部进行环状部件定位所需的部分。
该动力传递部件中,由于板部件具有支撑突起,可容易地进行相对板部件的环形部件的定位。即,仅通过形成支撑突起,就可进行环形部件的定位,可实现制造成本的降低。
而且,包含该动力传递部件的飞轮组件中,可实现制造成本的降低。
根据本发明第4特征的减振机构,其包括第1旋转体、第2旋转体、弹簧、弹簧座。第1旋转体具有向半径方向倾斜的一对第1倾斜面。第2旋转体配置成相对第1旋转体可进行旋转。弹簧,在旋转方向上弹性连接第1旋转体和所述第2旋转体。弹簧座是支撑弹簧端部的部件,具有与一对第1倾斜面可进行滑动的一对第2倾斜面,其中所述一对第2倾斜面是朝半径方向倾斜的面。
该减振机构中,由于弹簧座的第2倾斜面与第1旋转体的第1倾斜面可进行滑动,弹簧座的动作稳定,且可实现阻尼减振性能的稳定化。
根据本发明第5特征的减振机构,其包括第1旋转体、第2旋转体、至少一个弹簧、第1弹簧座。第2旋转体配置成相对第1旋转体可进行旋转。弹簧,在旋转方向上弹性连接第1旋转体和第2旋转体,且配置成在第1旋转体与第2旋转体之间发挥串联作用。第1弹簧座配置在弹簧的第1端部与第2旋转体的旋转方向之间,且在旋转方向上与第2旋转体相抵接。第1弹簧座与第2旋转体的接触面积,超过250mm2
该减振机构中,由于第1弹簧座与第2旋转的接触面积超过250mm2,因此可降低第1弹簧座的损耗。
附图说明
图1为飞轮组件的平面图;
图2为图1的Ⅱ-Ⅱ剖面图;
图3为飞轮组件的平面图;
图4为飞轮组件的平面图;
图5为图3的Ⅴ-Ⅴ剖面图;
图6为图4的Ⅵ-Ⅵ剖面图;
图7(A)为第1弹簧座的平面图、(B)为第1弹簧座的剖面图;
图8(A)为第2弹簧座的平面图、(B)为第2弹簧座的剖面图;
图9为图3的Ⅸ-Ⅸ剖面图。
其中,符号标记:
1    飞轮组件
2    第1飞轮
21   第1板部件
21a  第1板部件主体
21b  第1侧部
21c  筒状部
21e  倾斜面(第1倾斜面的示例)
22   第2板部件(板部件的示例)
22a  第2板部件主体
22b  第2侧部
22c  内侧筒状部
22d  支撑突起
22e  倾斜面(第1倾斜面的示例)
22f  凹部
23   支撑部件
23a  支撑部件主体
23b  环状突起
23c  滑动部
29   环形齿轮(环形部件的示例)
3    第2飞轮
31   第2飞轮主体
32   铆钉
33   输出板(动力传递部件的示例)
33a  主体部
33b  第2突出部
33c  第1突出部
33d  缺口部
33e  传递部
33f  抵接部(第1部分的示例)
33g  加强部(第2部分的示例)
33h  中央部(第1突出部主体的示例)
33i  外侧部
33j  抵接面
4    减振机构
41   第1弹簧
42   第2弹簧
43   第2弹簧座
43a  第2外侧支撑部
43b  第2内侧支撑部
43c  第2座主体
43d  第2倾斜滑动面(第2倾斜面的示例)
44   第1弹簧座
44a  第1外侧支撑部
44b  第1内侧支撑部
44c  第1座主体
44d  第1倾斜滑动面(第2倾斜面的示例)
5    摩擦产生机构
51   锥形弹簧(按压部件的示例)
52   第2摩擦片(第2部件的示例)
52a  片主体(第1部件主体的示例)
53   第1摩擦片(第1部件的示例)
54   第1衬套(第1摩擦部件的示例)
55   第2衬套(第2摩擦部件的示例)
S    容纳空间
B1   第1容纳部
B2   第2容纳部
具体实施方式
<整体构成>
结合图1~图9对飞轮组件1进行说明。图2、图5及图6的左侧配置有发动机(图中未示出),右侧配置有变速箱(图中未示出)。以下,图2、图5及图6中,左侧称之为发动机侧(轴向第1侧的示例),右侧称之为变速箱侧。
如图1所示,飞轮组件1是通过离合器装置(图中未示出)向变速箱传递发动机产生的动力所需的装置。飞轮组件1,其包括第1飞轮2(第1旋转体的示例)、第2飞轮3(第2旋转体的示例)、减振机构4、摩擦产生机构5。
<第1飞轮>
第1飞轮2是输入发动机产生的动力的部件,通过螺栓28被固定在发动机的曲轴(图中未示出)上。第1飞轮2,具有第1板部件21、第2板部件22、支撑部件23、压板26。
第1板部件21,具有第1板部件主体21a、两个第1侧部21b、以及从第1板部件主体21a及第1侧部21b的外周部朝轴向延伸的筒状部21c。
第1侧部21b,是比第1板部件主体21a更向发动机侧突出的部分,例如通过冲压加工而成。两个第1侧部21b,在旋转方向上以相同螺距配置。第1侧部21b,形成在与四个弹簧组49(后述)相对应的范围内。第1侧部21b的内周部上,形成有朝轴向倾斜的倾斜面21e(第1倾斜面的示例)。倾斜面21e与第1弹簧座44的第1倾斜滑动面44d(后述)及第2弹簧座43的第2倾斜滑动面43d(后述)可进行滑动。
第2板部件22是被固定在筒状部21c上的环状部件,具有第2板部件主体22a、两个第2侧部22b、内侧筒状部22c、多个支撑突起22d、多个凹部22f。
第2侧部22b,是比第2板部件主体22a更向变速箱侧突出的部分,例如通过冲压加工而成。两个第2侧部22b,在旋转方向上以相同螺距配置。第2侧部22b,形成在与四个弹簧组49(后述)相对应的范围内。第2侧部22b的内周部上,形成有朝轴向倾斜的倾斜面22e(第1倾斜面的示例)。倾斜面22e是与倾斜面21e相对的面,与第1弹簧组44的第1倾斜滑动面44d(后述)及第2弹簧座43的第2倾斜滑动面43d(后述)可进行滑动。
由于第2侧部22b与第1侧部21b在轴向上相向配置,因此通过第1侧部21b及第2侧部22b可在第1飞轮2的外周部上形成配置弹簧组49的较大空间。而且,如图9所示,由于第1侧部21b的旋转方向端部及第2侧部22b的旋转方向端部,在旋转方向上可与第1弹簧座44相抵接,因此第1弹簧座44,被第1侧部21b及第2侧部22b朝旋转方向支撑着。第1飞轮2中,朝旋转方向支撑第1弹簧座44的部分作为支撑部2a。
支撑突起22d,从第2侧部22b向变速箱侧突出,例如通过冲压而成。伴随着加工支撑突起22b,支撑突起22d的轴向相反侧形成向变速箱侧凹陷的凹部22f。多个支撑突起22d,在圆周方向上以相同螺距配置,多个凹部22f也在圆周方向上以相同螺距配置。内侧筒状部22c,是从第2板部件主体22a的内周部向发动机侧延伸的筒状部分,与密封环38(后述)相接触。
支撑部件23具有环状支撑部件主体23a、环状突起23b、环状滑动部23c。支撑部件主体23a与第1板部件21一同,通过螺栓28被固定在曲轴上。环状突起23b,是从支撑部件主体23a的内周部向发动机侧突出的环状部分,进行第1板部件21在半径方向上的定位。滑动部23c,是从支撑部件主体23a朝半径方向延伸的部分,与摩擦产生机构5的第2衬套55进行滑动。轴承39嵌入支撑部件主体23a的外周部中。
压板26,是用于朝轴向按压轴承39的部件,与第1板部件21及支撑部件23一同,通过螺栓28被固定在曲轴上。
<第2飞轮>
第2飞轮3是配置成相对第1飞轮2可进行旋转的部件,具有第2飞轮主体31和输出板33(动力传递部件的示例)。第2飞轮3,通过轴承39相对第1飞轮2可进行旋转地支撑着。
第2飞轮主体31是配置在第2板部件22的变速箱侧的环状部件,具有支撑部31a和摩擦部31b。
支撑部31a,是通过轴承39相对第1飞轮2可进行旋转地支撑的环状部分,配置在第2板部件22的内周侧。密封环38嵌入支撑部31a的槽31c中。利用密封环38密封第1飞轮2的容纳空间S与第1飞轮2的外部空间。容纳空间S中填充有润滑油。输出板33通过铆钉32被固定在支撑部31a上。
摩擦部31b,是离合器盘组件的摩擦片(图中未示出)按压的环状部分,设置在支撑部31a的外周部。摩擦部31b,配置在第2板部件22的变速箱侧,比支撑部31a更向变速箱侧突出。
输出板33配置在容纳空间S内,且被固定在支撑部31a上。输出板33,具有环状主体部33a、和从主体部33a朝半径方向延伸的两个传递部33e。
主体部33a,是被固定在支撑部31a上的环状部分。主体部33a的内周部,形成有在圆周方向上以相同螺距配置的多个缺口33d。第2摩擦片52的突起52b(后述)插入缺口33d中。根据该构成,第2摩擦片52与第2飞轮3可一体旋转。
传递部33e,是将传递至第1飞轮2的动力,通过4个弹簧组49进行传递的部分,具有第1突出部33c和一对第2突出部33b。第1突出部33c及第2突出部33b,例如通过冲压加工而成。
第1突出部33c,是从主体部33a朝径向外侧突出的板状部分。第1突出部33c,具有配置在与主体部33a相同的轴向位置上的中央部33h(第1突出部主体的示例)和、成比中央部33h更向轴向变速箱侧突出的一对外侧部33i。一对外侧部33i,配置在中央部33h的旋转方向两侧。
第2突出部33b,是从第1突出部33c(更具体而言,外侧部33i)的旋转方向端部朝轴向发动机侧延伸的部分,具有抵接部33f和加强部33g。抵接部33f是朝半径方向延伸的部分,具有在旋转方向上可与第1弹簧座44(后述)相抵接的抵接面33j。抵接部33f的厚度方向(抵接面33j的垂直线方向)与旋转方向大致相同。加强部33g,是连接抵接部33f的径向内侧端部与主体部33a外周部的部分,从抵接部33f的径向内侧端部向抵接面33j面的朝向侧延伸。如图3及图4所示,加强部33g具有弯曲部分。加强部33g的轴向尺寸与抵接部33f的轴向尺寸相同。由于外侧部33i比中央部33h更向变速箱侧突出,因此可以确保较大的抵接部33f的轴向尺寸L。根据该构成,可将抵接面33j的面积设定成较大。特别是,将抵接部33f与第1弹簧座44的接触面积确保在250mm2以上。
<减振机构>
减振机构4,是在旋转方向上弹性连接第1飞轮2与第2飞轮3的机构,具有8个弹簧组49、4个第1弹簧座44、6个第2弹簧座43。减振机构4中包含上述的第1板部件21、第2板部件22及输出板33。
弹簧组49具有第1弹簧41和第2弹簧42。第2弹簧42配置在第1弹簧41的内侧,使其与第1弹簧发挥并联作用。4个弹簧组49预先已被压缩的状态配置在由第1侧部21b、第2侧部22b及筒状部21c形成的第1容纳部B1中,以使其发挥串联作用。该状态下,配置在弹簧组49与传递部33e之间的第1弹簧座44,在旋转方向上与第1侧部21b的旋转方向端部及第2侧部22b的旋转方向端部相抵接。
具体而言,第1弹簧座44具有第1座主体44c、第1外侧支撑部44a、第1内侧支撑部44b。第1座主体44c,朝旋转方向支撑弹簧组49的端部。第1外侧支撑部44a,是从第1座主体44c的径向外侧部分朝旋转方向延伸的部分,并朝半径方向支撑弹簧座49的端部。第1外侧支撑部44a与第1板部件21的筒状部可进行滑动。
第1内侧支撑部44b,是从第1座主体44c的径向内侧部分朝旋转方向延伸的部分,朝半径方向支撑弹簧组49的端部。弹簧组49的端部被第1内侧支撑部44b及第1外侧支撑部44a不仅朝半径方向,还朝轴向支撑着。
与第1外侧支撑部44a相比,第1内侧支撑部44b的旋转方向长度短。第1内侧支撑部44b具有一对第1倾斜滑动面44d(第2倾斜面的示例),其中,所述一对第1倾斜滑动面配置成,使其在第1内侧支撑部44b的轴向两侧相对称。第1倾斜滑动面44d朝轴向及半径方向倾斜,且横跨第1内侧支撑部44b的旋转方向整体而成。例如,第1倾斜滑动面44d相对于旋转轴仅倾斜45度左右。第1倾斜滑动面44d与倾斜面21e可进行滑动。
弹簧组49之间配置有第2弹簧座43。第2弹簧座43具有第2座主体43c、第2外侧支撑部43a、第2内侧支撑部43b。第2座主体43c朝旋转方向支撑弹簧组49的端部。第2座主体43c朝旋转方向支撑弹簧组49的端部。第2外侧支撑部43a是从第2座主体43c的径向外侧部份朝旋转方向两侧延伸的部分,朝半径方向支撑弹簧组49的端部。第2外侧支撑部43a与筒状部21c可进行滑动。
第2内侧支撑部43b是从第2座主体43c的径向内侧部分朝旋转方向两侧延伸的部分,朝半径方向支撑弹簧组49的端部。弹簧组49的端部被第2内侧支撑部43b及第2外侧支撑部43a,不仅朝半径方向,还朝轴向支撑着。
与第2外侧支撑部43a相比第2内侧支撑部43b的旋转方向长度短。第2内侧支撑部43b具有一对第2倾斜滑动面43d(第2倾斜面的示例),其中,所述第2倾斜滑动面配置成,使其在第2内侧支撑部43b的轴向两侧相对称。第2倾斜滑动面43d朝轴向及半径方向倾斜,且横跨第2内侧支撑部43b的旋转方向整体而成。例如,第2倾斜滑动面43d相对旋转轴仅倾斜45度左右。第2倾斜滑动面43d与倾斜面21e可进行滑动。
弹簧组49、第1弹簧座44及第2弹簧座43被容纳在第1飞轮2的容纳空间S。具体而言,弹簧组49、第1弹簧座44及第2弹簧座43配置在由第1侧部21b、筒状部21c及第2侧部22b形成的第1容纳部B 1内。比第1容纳部B 1更朝轴向挤压的第2容纳部B2中,形成有上述的一对倾斜面21e。因此,第1弹簧座44及第2弹簧座43,在相对第1飞轮2朝轴向及半径方向的移动受到限制的状态下,在第1容纳部B1内可朝旋转方向移动。
<摩擦产生机构>
摩擦产生机构5是用于使旋转方向的阻力在第1飞轮2与第2飞轮3之间产生的机构,具有第1摩擦片53、第2摩擦片52、第1衬套54、第2衬套55、锥形弹簧51。
第1摩擦片53配置成与第1飞轮2可一体旋转,而且配置在第1衬套54的发动机侧。
第2摩擦片52配置成与第2飞轮3可一体旋转,且具有环状的板部件主体52a(第1部件主体的示例)、从板部件主体52a朝径向外侧突出的多个突起52b。板部件主体52a配置在第1衬套54及第2衬套55的轴向之间,与第1衬套54及第2衬套55可进行滑动。突起52b插入上述的缺口33d中。
第1衬套54被夹持在第1摩擦片53与第2摩擦片52的轴向之间,且配置成相对第1飞轮2及第2飞轮3可进行旋转。第2衬套55被夹持在第2摩擦片52与滑动部23c的轴向之间,且配置成相对第2摩擦片52及第1飞轮2可进行旋转。锥形弹簧51配置在第1摩擦片53与第1板部件21的轴向之间,且向变速箱侧按压第1摩擦片53。
<动作>
一旦离合器盘组件按压第2飞轮3,通过飞轮组件1及离合器盘组件从发动机向变速箱传递动力。具体而言,第1飞轮2相对第2飞轮3朝旋转方向的驱动侧开始旋转。其结果,弹簧组49在第1飞轮2与第2飞轮3之间开始压缩。更具体而言,弹簧组49在第1飞轮2与第2飞轮3的传递部33e之间朝旋转方向压缩。此时,由于弹簧组49的端部被第1弹簧座44及第2弹簧座43覆盖,因此可防止弹簧组49的端部与第1飞轮2进行滑动。
此外,一旦第1飞轮2相对第2飞轮3进行旋转,则在摩擦产生机构5中产生摩擦阻力。具体而言,由于第2摩擦片52相对第1摩擦片53进行旋转,因此第1衬套54与第1摩擦片53或第2摩擦片52进行滑动。还有,由于支撑部件23的滑动部23c相对第2摩擦片52进行旋转,因此第2衬套55与第2摩擦片52或滑动部23c进行滑动。所以,在第1飞轮2及第2飞轮3之间产生旋转方向的阻力(即,磁滞扭矩)。
一旦,第1飞轮2相对第2飞轮3进一步进行旋转,第1弹簧座44的第1外侧支撑部44a与第2弹簧座43的第2外侧支撑部43a则在旋转方向上相抵接。其结果,第1弹簧座44及第2弹簧座43被夹在第1飞轮2的支撑部2a与传递部33e的旋转方向之间,第1飞轮2及第2飞轮3则停止进行相对旋转。根据该构成,通过第1弹簧座44及第2弹簧座43从第1飞轮2向第2飞轮3传递动力。
<特征>
下面,对以上说明的飞轮组件1的特征进行总结。
(1-1)
该输出板33中,由于第2突出部33b从第1突出部33c的圆周方向端部朝轴向发动机延伸,因此,例如可确保较大的第2突出部33b的抵接面33j面积。根据该构成,可降低第2突出部33b的损耗或与第2突出部33b相抵接的第1弹簧座44的损耗。
(1-2)
该输出板33中,由于抵接部33f与主体部33a是通过加强部33g相连,因此可提高传递部33e整体的强度。
(1-3)
该输出板33中,由于加强部33g弯曲,因此在加强部33g中难以产生应力集中,可抑制第2突出部33b的破损。
(1-4)
该输出板33中,由于加强部33g向抵接面33j的朝向侧延伸,因此,通过传递部33e传递动力时,并非压缩力而是拉张力容易作用于加强部33g。根据该构成,可进一步提高突出部及传递部33e整体的强度。
(1-5)
该输出板33中,由于抵接部33f的厚度方向与旋转方向大致相同,因此容易确保大的动力传递面。
(1-6)
该输出板33中,由于第1突出部33c的外侧部33i比中央部33h更朝轴向变速箱侧突出,因此,可确保较大的从外侧部33i的端部朝轴向发动机侧延伸的第2突出部33b的轴向尺寸。即,可确保更大的传递部33e抵接面33j的面积。
(1-7)
如上所述,飞轮组件1中,由于使用了输出板33,因此,可确保大的动力传递面积的同时,可降低第1弹簧座44的损耗。
(2-1)
该减振机构4中,由于第1衬套54被夹持在第1摩擦片53与第2摩擦片52的轴向之间,且第2衬套55被夹持在第1摩擦片53与第2飞轮3的轴向之间,因此,可增大摩擦面。根据该构成,可提高减振机构的阻尼减振性能。
(2-2)
该减振机构4中,由于第2摩擦片52的突起52b插入输出板33的缺口33d中,因此,通过简单的机构可实现第2摩擦片52与第2飞轮3的一体旋转。
(2-3)
该减振机构4中,由于支撑部件23的滑动部23c配置在输出板33主体部33a的径向内侧,因此,通过简单的结构可实现第2摩擦片52与滑动部23c的轴向之间夹持第2衬套55。
(3-1)
该输出板33中,由于第2板部件22具有多个支撑突起22d,因此,可容易地进行相对第2板部件22的环形齿轮29的定位。即,仅在第2板部件22上形成支撑突起22d,就可进行环状齿轮29的定位,可实现制造成本的降低。
(3-2)
该输出板33中,由于支撑突起22d进入到环形齿轮29的径向内侧,因此,通过支撑突起22d可防止第2板部件22的轴向尺寸变大。
(3-3)
该输出板33中,由于焊接部29a配置在相邻的支撑突起22d的圆周方向之间,因此,可在小的空间内进行环形齿轮29的定位及固定。
(3-4)
该输出板33中,由于第2板部件22具有配置在支撑突起22d发动机侧的凹部22f,因此,可降低因支撑突起22d造成的重量的增加。
(3-5)
如上所述,该飞轮组件1中,由于第2飞轮3具有输出板33,因此可实现制造成本的降低。
(4-1)
该减振机构4中,由于第1弹簧座44的第1倾斜滑动面44d与第1飞轮2的倾斜面21e可进行滑动,因此,第1弹簧座44的动作稳定,且可实现阻尼减振性能的稳定化。
此外,由于第2弹簧座43的第2倾斜滑动面43d与第1飞轮2的倾斜面21e可进行滑动,因此,第2弹簧座43的动作稳定,且可实现阻尼减振性能的稳定化。
(4-2)
该减振机构4中,由于朝旋转方向延伸的第1内侧支撑部44b上形成有一对第1倾斜滑动面44d,因此,可将第1倾斜滑动面44d的旋转方向长度设定成较大,且更容易地稳定第1弹簧座44的动作。
还有,由于朝旋转方向延伸的第2内侧支撑部43b上形成有一对第2倾斜滑动面43d,因此,可将第2倾斜滑动面43d的旋转方向长度设定成较长,且更容易地稳定第2弹簧座的动作。
(4-3)
该减振机构4中,由于一对倾斜面21e及22e形成在第2容纳部B2挤压的部分,因此,缩短第2容纳部B2的轴向尺寸的同时,可稳定第1弹簧座44及第2弹簧座43的动作。
(4-4)
该减振机构4中,由于是由第1板部件21及第2板部件22形成第1容纳部B1及第2容纳部B2,因此,通过简单的结构可形成第1容纳部B1及第2容纳部B2。
(4-5)
该减振机构4中,由于第1弹簧座44及第2弹簧座43被第1侧部21b、筒状部21c及第2侧部22b朝轴向及半径方向支撑,因此,第1弹簧座44及第2弹簧座43被导向旋转方向。根据这些结构,稳定第1弹簧座44及第2弹簧座43朝旋转方向的动作。
(5-1)
该减振机构4中,由于第1弹簧座44与第1飞轮2的第2突出部33b(更具体而言,抵接部33f)的接触面积超过250mm2,因此,可降低第1弹簧座44的损耗。
(5-2)
该减振机构4中,通过第1弹簧座44及第2弹簧座43可实现限制第1飞轮2及第2飞轮3的相对旋转角度的止动机构。
<其他实施例>
本发明不仅限于上述实施例,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的范围内,可进行各种变更和修改。
(1)
上述实施例中,虽然第2突出部33b从第1突出部33c朝轴向发动机侧延伸,但,当第1突出部33c整体与主体部33a配置在相同的轴向位置时,第2突出部33b也可从第1突出部33c的端部朝轴向发动机侧及变速箱侧延伸。根据该构成,能够提高传递部33e整体的强度。
(2)
上述实施例中,虽然以飞轮组件1为例,对使用了输出板33的装置进行了说明,但使用了输出板33的装置,只要是传递动力的装置,则其他装置也可。
产业上可利用性
本发明适用于动力传递装置领域。

Claims (23)

1.一种动力传递部件,其为用于传递动力的动力传递部件,包括:
环状的主体部;
板状传递部,具有从主体部朝半径方向外侧径向外侧延伸的第1突出部、和从第1突出部的圆周方向端部朝轴向的第1侧延伸的第2突出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传递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突出部,具有第1部分和第2部分,其中,
所述第1部分朝半径方向延伸;
所述第2部分连接所述第1部分的所述径向内侧端部与所述主体部的外周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动力传递部件,其特征在于;
从所述轴向观察,所述第2部分为弯曲形状。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动力传递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部分具有朝所述圆周方向配置且用于传递所述动力的传递面;
所述第2部分向所述传递面的朝向侧延伸。
5.根据权利要求2至4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动力传递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部分的厚度方向与所述圆周方向大致相同。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动力传递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传递部,从所述突出部的圆周方向端部进一步朝所述轴向的第1侧和相反侧延伸。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动力传递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突出部具有第1突出部主体和外侧部,其中,
所述第1突出部主体配置在与所述主体部大致相同的所述轴向位置,且从所述主体部朝径向外侧延伸;
所述外侧部从所述第1突出部主体的所述旋转方向端部朝所述旋转方向延伸,且比所述第1突出部主体更朝所述轴向突出。
8.一种减振机构,其包括:
第1旋转体;
第2旋转体,具有权利要求1至7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动力传递部件,且配置成相对所述第1旋转体可进行旋转;
弹簧,在旋转方向上弹性连接所述第1旋转体和所述第2旋转体,并且可压缩在所述动力传递部件的传递部和所述第1旋转体之间;
弹簧座,配置在所述第1旋转体和所述传递部之间,并支撑所述弹簧的端部。
9.一种减振机构,其包括:
第1旋转体;
第2旋转体,其配置成能够相对所述第1旋转体进行旋转;
第1部件,设置成能够与所述第1旋转体一体旋转;
第2部件,设置成能够与所述第2旋转体一体旋转;
第1摩擦部件,被夹持在所述第1部件与第2部件的轴向之间,并被设置成能够相对所述第1部件及所述第2旋转体进行旋转;
第2摩擦部件,被夹持在所述第1部件与所述第2旋转体的所述轴向之间,并被设置成能够相对所述第1部件及所述第2旋转体进行旋转;
按压部件,将所述第2部件压向所述轴向的所述第2旋转体侧。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减振机构,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在所述旋转方向上弹性连接所述第1旋转体和所述第2旋转体的弹簧;
所述第1旋转体具有环状的主体部和传递部,其中,所述环状的主体部在内周部具有缺口;所述传递部从所述主体部朝径向外侧突出,且在所述旋转方向上与所述弹簧相抵接,以及
所述第1部件具有环状的第1部件主体和突起,其中,所述环状的第1部件配置在所述第1摩擦部件和所述第2摩擦部件的所述轴向之间;所述突起从所述第1部件主体朝径向外侧突起,并插入所述缺口中。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减振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旋转体具有与所述第2摩擦部件进行滑动的环状滑动部;
所述主体部配置在与所述滑动部大致相同的轴向位置,即、所述滑动部的径向外侧。
12.一种动力传递部件,其为用于传递动力的动力传递部件,包括:
环形部件;以及
具有圆板状主体部和多个支撑突起的板部件,其中,所述多个支撑突起是用于相对所述主体部进行所述环形部件的定位的部分,从所述主体部朝轴向突出。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动力传递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支撑突起进入到所述环形部件的径向内侧。
14.根据权利要求12或13所述的动力传递部件,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固定部,所述固定部配置在圆周方向相邻的所述支撑突起之间,且将所述环形部件固定在所述主体部上。
15.根据权利要求12至14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动力传递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板部件还具有凹部,所述凹部配置在所述主体部的所述支撑突起突出侧及相反侧,且朝所述轴向凹陷。
16.一种飞轮组件,其包括:
第1飞轮,具有权利要求11至15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动力传递部件;
第2飞轮,配置成相对所述第1飞轮可进行旋转;
减振机构,在旋转方向上弹性连接所述动力传递部件和所述第2飞轮。
17.一种减振机构,其包括:
第1旋转体,具有朝半径方向倾斜的一对第1倾斜面;
第2旋转体,其配置成能够相对所述第1旋转体进行旋转;
弹簧,在旋转方向上弹性连接所述第1旋转体和所述第2旋转体;
弹簧座,其为支撑所述弹簧端部的部件,具有朝所述半径方向倾斜,且与所述一对第1倾斜面可进行滑动的一对第2倾斜面。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减振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弹簧座具有座主体、外侧支撑部、内侧支撑部,其中,
所述座主体,在所述旋转方向上与所述弹簧的端部相抵接;
所述外侧支撑部,从所述座主体的径向外侧部分朝所述旋转方向延伸;
所述内侧支撑部,从所述座主体的径向内侧部分朝所述旋转方向延伸,且具有所述一对第2倾斜面。
19.根据权利要求17或18所述的减振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旋转体,具有容纳所述弹簧及所述弹簧座的第1容纳部,和具有比所述第1容纳部更朝轴向挤压的形状的第2容纳部;
所述一对第1倾斜面,形成于所述第2容纳部挤压的部分。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减振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旋转体具有第1板部件、被固定在所述第1板部件上的第2板部件、由所述第1板部件和所述第2板部件形成,且容纳所述弹簧及所述弹簧座的环状容纳空间;
所述第1容纳部及所述第2容纳部,由所述第1板部件及所述第2板部件形成。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减振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板部件具有环状的第1倾斜部、第1侧部、筒状部,其中,所述环状的第1倾斜部,在所述一对第1倾斜面中的一侧具有所述第1倾斜面;所述第1侧部,从所述第1倾斜部的外周部朝径向外侧延伸,且与所述弹簧座的侧面可进行滑动;所述筒状部,从所述第1侧部的外周部朝轴向延伸;
所述第2扳部件具有环状的第2倾斜部以及第2侧部,其中,所述环状的第2倾斜部,在所述一对第2倾斜面中的另一侧具有所述第2倾斜面;所述第2侧部,从所述第1倾斜部的外周部朝径向内侧延伸,且与所述弹簧座的侧面可进行滑动,并被固定在所述筒状部上。
22.一种减振机构,其包括:
第1旋转体;
第2旋转体,其配置成能够相对所述第1旋转体进行旋转;
至少一个弹簧,在旋转方向上弹性连接所述第1旋转体和所述第2旋转体,且配置成使其在所述第1选转体与所述第2旋转体之间发挥串联作用;
第1弹簧座,配置在所述弹簧的第1端部和所述第2旋转体的所述旋转方向之间,且在旋转方向上与所述第2旋转体相抵接;
所述第1弹簧座与所述第2旋转体的接触面积,超过250mm2。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减振机构,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配置在所述多个弹簧的第2端部之间,以使多个所述弹簧发挥串联作用的第2弹簧座;
所述第1弹簧座具有第1座主体部和第1外侧支撑部;其中,
所述第1座主体部,朝所述旋转方向支撑所述第1端部;
所述第1外侧支撑部,从所述第1座主体部的径向外侧部分朝所述旋转方向延伸,且朝半径方向支撑所述第1端部;
所述第2弹簧座具有第2座主体部和第2外侧支撑部;其中,
所述第2座主体部,被夹持在所述第2端部之间;
所述第2外侧支撑部,从所述第2座主体部的径向外侧部分朝所述旋转方向延伸,且朝半径方向支撑所述第2端部;
所述第1外侧支撑部与所述第2外侧支撑部能够在旋转方向上相抵接。
CN2009801280793A 2008-07-24 2009-07-22 动力传递部件、减振机构及飞轮组件 Active CN10208954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8191520A JP4512654B2 (ja) 2008-07-24 2008-07-24 ダンパー機構
JP2008191519A JP4451912B2 (ja) 2008-07-24 2008-07-24 ダンパー機構
JP2008-191516 2008-07-24
JP2008191516A JP4435249B2 (ja) 2008-07-24 2008-07-24 動力伝達部品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ダンパー機構
JP2008191518A JP4620764B2 (ja) 2008-07-24 2008-07-24 動力伝達部品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フライホイール組立体
JP2008-191517 2008-07-24
JP2008-191520 2008-07-24
JP2008-191519 2008-07-24
JP2008-191518 2008-07-24
JP2008191517A JP2010031886A (ja) 2008-07-24 2008-07-24 ダンパー機構
PCT/JP2009/063105 WO2010010896A1 (ja) 2008-07-24 2009-07-22 動力伝達部品、ダンパー機構およびフライホイール組立体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089548A true CN102089548A (zh) 2011-06-08
CN102089548B CN102089548B (zh) 2013-11-06

Family

ID=4157035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801280793A Active CN102089548B (zh) 2008-07-24 2009-07-22 动力传递部件、减振机构及飞轮组件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8840481B2 (zh)
CN (1) CN102089548B (zh)
DE (3) DE112009005528B4 (zh)
WO (1) WO2010010896A1 (zh)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975145A (zh) * 2011-12-05 2014-08-06 舍弗勒技术有限两合公司 传动系
CN105531501A (zh) * 2013-09-13 2016-04-27 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 减振器装置
CN105531500A (zh) * 2013-09-13 2016-04-27 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 减振器装置
CN106812867A (zh) * 2015-11-04 2017-06-09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变动衰减装置
CN107725673A (zh) * 2013-10-31 2018-02-23 株式会社艾科赛迪 飞轮组件
CN110439968A (zh) * 2018-05-04 2019-11-12 南京法雷奥离合器有限公司 扭转减振阻尼系统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1400592B1 (ko) * 2012-12-27 2014-05-27 평화크랏치공업 주식회사 듀얼 매스 플라이휠
US9926984B2 (en) * 2013-09-13 2018-03-27 Nissan Motor Co., Ltd. Damper device
DE102015212367A1 (de) * 2014-07-25 2016-01-28 Schaeffler Technologies AG & Co. KG Verfahren zum Befestigen eines Dämpferflanschs an einer Dämpfernabe
KR101693985B1 (ko) * 2015-05-11 2017-01-09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차량용 댐핑 장치
JP2017048884A (ja) * 2015-09-03 2017-03-09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ダンパー
DE102022117945A1 (de) 2022-07-19 2024-01-25 Schaeffler Technologies AG & Co. KG Flansch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778738A (en) * 1995-08-31 1998-07-14 Kabushiki Kaisha Yutaka Giken Two-mass type of flywheel device
US6119839A (en) * 1996-07-05 2000-09-19 Luk Lamellen Und Kupplungsbau Gmbh Torsional vibration damper
US6461243B1 (en) * 1999-07-19 2002-10-08 Exedy Corporation Coil spring assembly and damper mechanism
US20060178220A1 (en) * 2003-03-20 2006-08-10 Jee Tae H Torsional vibration damper

Family Cites Families (2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128639A (en) * 1959-10-01 1964-04-14 Gen Motors Corp Clutch and starter assembly
IT1019403B (it) * 1973-10-17 1977-11-10 Daimler Benz Ag Piastra di comando per un disco di accoppiamento di un innesto princibale di autoveicoli
JPS582426U (ja) * 1981-06-30 1983-01-08 株式会社大金製作所 クラツチデイスク
JPH0623790Y2 (ja) * 1987-12-16 1994-06-22 三菱自動車工業株式会社 トルク変動吸収装置
JPH0647153Y2 (ja) * 1989-03-20 1994-11-30 三菱自動車工業株式会社 トルク変動吸収装置
JP2527996Y2 (ja) * 1991-09-04 1997-03-05 株式会社エクセディ 液体粘性ダンパーディスク組立体
JP2550977Y2 (ja) * 1991-11-25 1997-10-15 株式会社エクセディ ダンパーディスク
JP3264292B2 (ja) * 1993-06-24 2002-03-11 株式会社エクセディ 捩じり振動減衰装置
FR2714948B1 (fr) * 1993-11-15 1996-03-08 Valeo Volant amortisseur notamment pour véhicule automobile.
DE4422732C2 (de) * 1993-12-22 1997-03-20 Fichtel & Sachs Ag Torsionsschwingungsdämpfer mit einem Planetengetriebe
DE4447629C2 (de) 1993-12-22 1997-09-11 Fichtel & Sachs Ag Torsionsschwingungsdämpfer mit einem Planetengetriebe
GB9505750D0 (en) * 1995-03-21 1995-05-10 Automotive Products Plc A twin mass flywheel friction damping device
JPH0972383A (ja) * 1995-08-31 1997-03-18 Yutaka Giken Co Ltd フライホイールの油室
DE19609041C2 (de) * 1996-03-08 1998-10-15 Mannesmann Sachs Ag Drehschwingungsdämpfer
JP3558462B2 (ja) * 1996-08-28 2004-08-25 株式会社エクセディ フライホイール組立体
DE19958811A1 (de) 1999-12-07 2001-06-13 Mannesmann Sachs Ag Drehschwingungsdämpfer
FR2803353B1 (fr) 1999-12-30 2002-04-12 Valeo Dispositif amortisseur de torsion, en particulier pour embrayage
US20040082392A1 (en) * 2002-10-22 2004-04-29 Exedy Corporation Damper mechanism
JP4882642B2 (ja) * 2006-09-29 2012-02-22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トルク変動吸収装置
JP4858096B2 (ja) * 2006-11-10 2012-01-18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トルク変動吸収装置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778738A (en) * 1995-08-31 1998-07-14 Kabushiki Kaisha Yutaka Giken Two-mass type of flywheel device
US6119839A (en) * 1996-07-05 2000-09-19 Luk Lamellen Und Kupplungsbau Gmbh Torsional vibration damper
US6461243B1 (en) * 1999-07-19 2002-10-08 Exedy Corporation Coil spring assembly and damper mechanism
US20060178220A1 (en) * 2003-03-20 2006-08-10 Jee Tae H Torsional vibration damper

Cited B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975145A (zh) * 2011-12-05 2014-08-06 舍弗勒技术有限两合公司 传动系
CN105531501A (zh) * 2013-09-13 2016-04-27 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 减振器装置
CN105531500A (zh) * 2013-09-13 2016-04-27 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 减振器装置
CN105531500B (zh) * 2013-09-13 2017-02-08 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 减振器装置
CN107725673A (zh) * 2013-10-31 2018-02-23 株式会社艾科赛迪 飞轮组件
CN107725673B (zh) * 2013-10-31 2019-06-11 株式会社艾科赛迪 飞轮组件
CN106812867A (zh) * 2015-11-04 2017-06-09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变动衰减装置
CN110439968A (zh) * 2018-05-04 2019-11-12 南京法雷奥离合器有限公司 扭转减振阻尼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DE112009005530A5 (de) 2015-05-07
DE112009005530B4 (de) 2022-10-13
DE112009001678T5 (de) 2011-06-01
WO2010010896A1 (ja) 2010-01-28
CN102089548B (zh) 2013-11-06
US20110081977A1 (en) 2011-04-07
US8840481B2 (en) 2014-09-23
DE112009005528B4 (de) 2020-08-13
DE112009005528A5 (de) 2015-04-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089548B (zh) 动力传递部件、减振机构及飞轮组件
CN102124247B (zh) 飞轮组件
US7063195B2 (en) Dual clutch assembly for a motor vehicle powertrain
JP5254023B2 (ja) トルク伝達用のカップリング装置
US20120152684A1 (en) Clutch device
JP2015040631A (ja) 振り子式ダンパ装置の取り付け方法
CN105299134B (zh) 用于离合器和/或减振器装置的转动组件及扭矩传递装置
US20150369300A1 (en) Clutch disc, clutch assembly and torque transfer device
CN109790877B (zh) 离合器盘、摩擦离合器装置和传动系
CN101900170A (zh) 用于变速器的离合器
CN103109101B (zh) 双离合器
CN101553670A (zh) 包括分段主元件的扭振减振器
US7278523B2 (en) Dual clutch transmission with axially parallel clutches having an improved backing plate assembly
CN102844585B (zh) 飞轮组件
US10100914B2 (en) Gear
CN104930071B (zh) 用于扭矩传递装置的压环锁止件以及离合器装置或离合器
US8376864B2 (en) Damper mechanism
CN103216572A (zh) 带有集成的减振系统的传递单元
CN104736871B (zh) 两个驱动构件之间的连接装置
CN110050145B (zh) 扭转阻尼装置
JP4451912B2 (ja) ダンパー機構
CN109863324A (zh) 具有设有不同高度的齿部的离合器盘的扭矩传递装置和由扭矩传递装置和飞轮构成的组件
JP4435249B2 (ja) 動力伝達部品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ダンパー機構
JP4512654B2 (ja) ダンパー機構
CN113027939A (zh) 紧凑模块化设计的集成序列式双离合和减震器一体化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