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089421B - 生产方法 - Google Patents

生产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089421B
CN102089421B CN2009801220824A CN200980122082A CN102089421B CN 102089421 B CN102089421 B CN 102089421B CN 2009801220824 A CN2009801220824 A CN 2009801220824A CN 200980122082 A CN200980122082 A CN 200980122082A CN 102089421 B CN102089421 B CN 10208942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ost cell
gene
activity
fuco
glycerin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80122082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089421A (zh
Inventor
J·马姆派尔
G·缪尔
J·埃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lariant Finance BVI Ltd
Original Assignee
Clariant Finance BVI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lariant Finance BVI Ltd filed Critical Clariant Finance BVI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08942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08942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08942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089421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12BIOCHEMISTRY; BEER; SPIRITS; WINE; VINEGAR; MICROBIOLOGY; ENZYMOLOGY; 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 C12PFERMENTATION OR ENZYME-USING PROCESSES TO SYNTHESISE A DESIRED CHEMICAL COMPOUND OR COMPOSITION OR TO SEPARATE OPTICAL ISOMERS FROM A RACEMIC MIXTURE
    • C12P7/00Preparation of oxygen-containing organic compounds
    • C12P7/02Preparation of oxygen-containing organic compounds containing a hydroxy group
    • C12P7/04Preparation of oxygen-containing organic compounds containing a hydroxy group acyclic
    • C12P7/18Preparation of oxygen-containing organic compounds containing a hydroxy group acyclic polyhydric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由甘油产生1,2-丙二醇(1,2-PD)的微生物的开发,然而甘油同时是用于1,2-PD和生物质产生的底物碳源。本发明显示任何类型的甘油可用作为1,2-PD生物合成的碳底物。微生物是重组生物,优选是大肠杆菌K12菌株或其衍生物,特别是降低1,2-PD产量的竞争性路径失活的菌株。

Description

生产方法
本发明涉及用于在宿主细胞中由甘油产生1,2-丙二醇的方法。更具体地,本发明描述了使得能够从甘油的纯制剂和粗制剂专门合成丙二醇的1,2-异构体的重组酶促活性。本发明还提供了用于1,2-丙二醇的产生的关键活性的过表达和失活的适当的组合。 
1,2-丙二醇(丙二醇;1,2-PD)是广泛用作不饱和聚醚树脂、药物制剂和化妆品、液体洗涤剂、冷冻剂和防冻液或除冰液的组分的主要散装化学药品(bulk chemical)。因为1,2-PD具有光学活性,因此1,2-PD的对映体纯的制剂可能在医学、农业或生理学应用方面特别引人注意。 
目前通过包括处理大量有毒化合物如表氯醇或氢过氧化物的化学合成从石油化学品产生1,2-丙二醇。在常规化学合成中,通过水化从丙烯产生的环氧丙烷获得1,2-PD。化学合成产生消旋1,2-PD并且需要大量的水以防止聚乙二醇形成。常规的化学合成依赖于化石资源并且导致大量副产品的产生;从而其在环境和经济方面看来是问题的。 
已知可利用微生物由作为底物的糖产生1,2丙二醇(Kluyver和Schellen,1937)(Heath,E.C.,1962)(Altaras,N.E,2001)(TranDin,K,198)(Cameron,D.C.,1986)(Cameron,D.C,1998)(Park,Y.H.,2006;US 7,049,109 B2)。 
US 6087140和US 6303352描述了利用重组生物由糖(除了6-脱氧己糖外)产生1,2-PD。 
在WO 2005/073364,US 2007/072279中,描述了籍以产生和选择显示增强的从非特定的碳源产生1,2-PD的能力的微生物的方法。更具体地,已教导一组基因的失活产生具有单个或多个突变的菌株(其为通过恒化器-发酵(chemostat-fermentation)进行的随后选择步骤的基础)。应用的焦点集中在编码aldA和gloA活性的基因的失活。所 有公开的实施例针对大肠杆菌(E.coli)MG1655,所述大肠杆菌在至少下列两个基因中具有突变:磷酸三糖异构酶(tpiA)和丙酮酸甲酸裂解酶(pflAB)的两个亚基。此外,实施例明确地提及葡萄糖作为用于发酵的碳源。 
因此在本领域内存在对改进用于1,2-丙二醇(1,2-PD)的产生的生物技术方法的未满足的需要。还存在对可用于这样的方法的改良微生物菌株的未满足的需要。 
本发明通过为到目前为止仍然阻碍该领域中的重大进步的问题提供解决办法来满足该未满足的需要。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本发明提供了用于从非发酵性廉价碳底物产生1,2丙二醇(1,2-PD)的改进的生物技术方法,其中碳底物维持生物质的产生并且同时用作为产生1,2丙二醇(1,2-PD)的底物。本发明还提供了特别适合于本方法的特殊要求,从而特别适合用于根据本发明的方法的改良微生物菌株。 
特别地,本发明提供了当在非发酵性碳底物上生长时,特别是当在作为唯一碳源的甘油上生长时,产生高水平1,2丙二醇(1,2-PD)的经工程改造的宿主细胞,特别是微生物或菌株,其中碳底物维持生物质的产生并且同时用作产生1,2丙二醇(1,2-PD)的底物。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案中,提供了当在作为唯一碳源的甘油上生长时产生高水平的1,2丙二醇(1,2-PD)的经工程改造的宿主细胞,特别是微生物或菌株,其中所述甘油具有至少70%,特别地至少75%,特别地至少80%,特别地至少85%,特别地至少90%,特别地至少95%,特别地至少99%和达到100%的纯度,落在上面确定的范围内的所有整数也一起包括在其中。 
在特定的实施方案中,所述甘油具有80%至90%,特别地大约85%的纯度。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案中,提供了当在作为唯一的碳源的甘油上生长时能够产生高水平的1,2丙二醇(1,2-PD)的宿主细胞,特别是微生物或菌株,其中特别是通过引入编码丙二醇氧化还原酶(fucO) 活性的基因对所述宿主细胞,特别是所述微生物或菌株,进行工程改造用以过表达丙二醇氧化还原酶(fucO)。 
在一个实施方案中,本发明提供了当在作为唯一碳源的甘油上生长时能够产生高水平的1,2丙二醇(1,2-PD)的宿主细胞,特别是微生物或菌株,其中特别是通过将至少一个编码选自甘油脱氢酶(gldA)、二羟基丙酮激酶(dhaK)和甲基乙二醛合酶(mgsA)的酶活性的另外的基因与编码丙二醇氧化还原酶(fucO)活性的基因一起共引入所述宿主细胞(就此表达所述活性和丙二醇氧化还原酶(fucO)活性)来对所述宿主细胞,特别是所述微生物或菌株进行工程改造以共表达选自甘油脱氢酶(gldA),二羟基丙酮激酶(dhaK)和甲基乙二醛合酶(mgsA)的至少一个酶蛋白以及丙二醇氧化还原酶(fucO)活性。 
在一个实施方案中,本发明提供了当在作为唯一碳源的甘油上生长时能够产生高水平的1,2丙二醇(1,2-PD)的宿主细胞,特别是微生物或菌株,其中特别是通过将编码甘油脱氢酶(gldA)活性的基因与编码丙二醇氧化还原酶(fucO)活性的基因共引入所述宿主细胞(就此表达所述甘油脱氢酶(gldA)活性和丙二醇氧化还原酶(fucO)活性)来对所述宿主细胞,特别地所述微生物或菌株进行工程改造以共表达甘油脱氢酶(gldA)活性和丙二醇氧化还原酶(fucO)活性。 
在一个实施方案中,本发明提供了当在作为唯一碳源的甘油上生长时能够产生高水平的1,2丙二醇(1,2-PD)的宿主细胞,特别是微生物或菌株,其中特别是通过将编码二羟基丙酮激酶(dhaK)活性的基因与编码编码丙二醇氧化还原酶(fucO)活性的基因一起共引入所述宿主细胞(就此表达所述二羟基丙酮激酶(dhaK)活性和丙二醇氧化还原酶(fucO)活性)来对所述宿主细胞,特别是所述微生物或菌株进行工程改造以共表达二羟基丙酮激酶(dhaK)活性和丙二醇氧化还原酶(fucO)活性。 
在一个实施方案中,本发明提供了当在作为唯一碳源的甘油上生长时能够产生高水平的1,2丙二醇(1,2-PD)的宿主细胞,特别是微生物或菌株,其中特别是通过将编码甲基乙二醛合酶(mgsA)活性的 基因与编码丙二醇氧化还原酶(fucO)活性的基因一起共引入所述宿主细胞(就此表达所述甲基乙二醛合酶(mgsA)活性和丙二醇氧化还原酶(fucO)活性)来对所述宿主细胞,特别是所述微生物或菌株进行工程改造以共表达甲基乙二醛合酶(mgsA)活性和丙二醇氧化还原酶(fucO)活性。 
在一个实施方案中,本发明提供了当在作为唯一碳源的甘油上生长时能够产生高水平的1,2丙二醇(1,2-PD)的宿主细胞,特别是微生物或菌株,其中特别地通过将编码甘油脱氢酶(gldA)和二羟基丙酮激酶(dhaK)活性的基因与编码丙二醇氧化还原酶(fucO)活性的基因一起共引入所述宿主细胞(就此表达所述甘油脱氢酶(gldA)和二羟基丙酮激酶(dhaK)活性以及丙二醇氧化还原酶(fucO)活性)来对所述宿主细胞,特别是所述微生物或菌株进行工程改造以共表达甘油脱氢酶(gldA)和二羟基丙酮激酶(dhaK)活性以及丙二醇氧化还原酶(fucO)活性。 
在一个实施方案中,本发明提供了当在作为唯一碳源的甘油上生长时能够产生高水平的1,2丙二醇(1,2-PD)的宿主细胞,特别是微生物或菌株,其中特别是通过将编码甘油脱氢酶(gldA)和甲基乙二醛合酶(mgsA)活性的基因与编码丙二醇氧化还原酶(fucO)活性的基因一起共引入所述宿主细胞(就此表达所述甘油脱氢酶(gldA)和甲基乙二醛合酶(mgsA)活性以及丙二醇氧化还原酶(fucO)活性)来对所述宿主细胞,特别地所述微生物或菌株进行工程改造以共表达甘油脱氢酶(gldA)和甲基乙二醛合酶(mgsA)活性以及丙二醇氧化还原酶(fucO)活性。 
在一个实施方案中,本发明提供了当在作为唯一碳源的甘油上生长时能够产生高水平的1,2丙二醇(1,2-PD)的宿主细胞,特别是微生物或菌株,其中特别是通过将编码二羟基丙酮激酶(dhaK)和甲基乙二醛合酶(mgsA)活性的基因与编码丙二醇氧化还原酶(fucO)活性的基因一起共引入所述宿主细胞(就此表达二羟基丙酮激酶(dhaK)和甲基乙二醛合酶(mgsA)活性以及丙二醇氧化还原酶(fucO)活性) 来对所述宿主细胞,特别是所述微生物或菌株进行工程改造以共表达二羟基丙酮激酶(dhaK)和甲基乙二醛合酶(mgsA)活性以及丙二醇氧化还原酶(fucO)活性。 
在一个实施方案中,本发明提供了当在作为唯一碳源的甘油上生长时能够产生高水平的1,2丙二醇(1,2-PD)的宿主细胞,特别是微生物或菌株,其中特别是通过将编码甘油脱氢酶(gldA)、二羟基丙酮激酶(dhaK)和甲基乙二醛合酶(mgsA)活性的基因与编码丙二醇氧化还原酶(fucO)活性的基因一起共引入所述宿主细胞(就此表达甘油脱氢酶(gldA)、二羟基丙酮激酶(dhaK)和甲基乙二醛合酶(mgsA)活性以及丙二醇氧化还原酶(fucO)活性)来对所述宿主细胞,特别是所述微生物或菌株进行工程改造以共表达甘油脱氢酶(gldA)、二羟基丙酮激酶(dhaK)和甲基乙二醛合酶(mgsA)活性以及丙二醇氧化还原酶(fucO)活性。 
在一个实施方案中,本发明提供了当在作为唯一碳源的甘油上生长时能够产生高水平的1,2丙二醇(1,2-PD)的宿主细胞,特别是微生物或菌株,其中特别是通过将编码甘油脱水酶活性的基因与编码丙二醇氧化还原酶(fucO)活性的基因一起共引入所述宿主细胞(就此表达甘油脱水酶活性以及丙二醇氧化还原酶(fucO)活性)来对所述宿主细胞,特别是所述微生物或菌株进行工程改造以共表达甘油脱水酶活性和丙二醇氧化还原酶(fucO)活性。 
在一个实施方案中,本发明提供了当在作为唯一碳源的甘油上生长时能够产生高水平的1,2丙二醇(1,2-PD)的宿主细胞,特别是微生物或菌株,其中特别是通过将选自dkgA、dkgB、yeaE和yghZ的编码醛酮还原酶活性的基因(特别是微生物基因)与编码丙二醇氧化还原酶(fucO)活性的基因一起共引入所述宿主细胞(就此表达所述醛酮还原酶活性和丙二醇氧化还原酶(fucO)活性)来对所述宿主细胞,特别是所述微生物或菌株进行工程改造以共表达醛酮还原酶活性(特别是由选自dkgA、dkgB、yeaE和yghZ的基因,特别是微生物基因贡献的醛酮还原酶活性)和丙二醇氧化还原酶(fucO)活性。 
在一个实施方案中,本发明提供了当在作为唯一碳源的甘油上生长时能够产生高水平的1,2丙二醇(1,2-PD)的宿主细胞,特别是微生物或菌株,其中已通过重组DNA技术对所述宿主细胞,特别是所述微生物或菌株进行了工程改造。 
在一个实施方案中,本发明提供了当在作为唯一碳源的甘油上生长时能够产生高水平的1,2丙二醇(1,2-PD)的宿主细胞,特别是微生物或菌株,其中所述宿主细胞,特别是微生物或菌株在阿拉伯糖代谢中具有缺陷。在一个实施方案中,所述宿主细胞,特别是所述微生物或菌株由于降低的核酮糖激酶活性或丢失核酮糖激酶活性而在阿拉伯糖代谢中具有缺陷。 
在一个实施方案中,本发明提供了当在作为唯一碳源的甘油上生长时能够产生高水平的1,2丙二醇(1,2-PD)的宿主细胞,特别是微生物或菌株,其中所述宿主细胞,特别是微生物或菌株在甲基乙二醛代谢中具有缺陷。在一个实施方案中,所述宿主细胞,特别是所述微生物或菌株由于降低的或丢失选自乙二醛酶系统I、乙二醛酶系统II、乳酸脱氢酶A、乙二醛酶系统III、醛脱氢酶A活性的酶活性,尤其是由于降低的乙二醛酶系统I活性或丢失乙二醛酶系统I活性而在甲基乙二醛的代谢中具有缺陷。 
在一个实施方案中,本发明提供了当在作为唯一碳源的甘油上生长时能够产生高水平的1,2丙二醇(1,2-PD)的宿主细胞,特别是微生物或菌株,其中所述宿主细胞,特别是微生物或菌株在磷酸二羟丙酮代谢中具有缺陷。在一个实施方案中,所述宿主细胞,特别是所述微生物或菌株由于降低的磷酸三糖异构酶活性或丢失磷酸三糖异构酶活性而在磷酸二羟丙酮的代谢中具有缺陷。 
在一个实施方案中,本发明提供了根据本发明的和如本文中之前描述的宿主细胞,特别是微生物或菌株,其中所述微生物是大肠杆菌。 
在一个实施方案中,本发明提供了用于制备1,2-丙二醇的方法,其中将根据本发明的宿主细胞,特别是微生物菌株培养在含有简单碳源,特别是粗制甘油制剂的适当培养基中,之后回收以及必要时纯化 产生的1,2-丙二醇。 
特别,本发明提供了通过将根据本发明的宿主细胞特别是微生物或菌株培养在非发酵性碳底物上来产生1,2-丙二醇的方法,其包括: 
i)培养根据本发明的和如本文中之前描述的所述宿主细胞,特别是所述微生物或菌株,该宿主细胞在含有非发酵性碳底物的培养基中过表达丙二醇氧化还原酶(fucO)活性,其中碳底物维持生物质的产生并且同时用作为产生1,2丙二醇(1,2-PD)的底物,并且非发酵性碳源被根据本发明的宿主细胞,特别是微生物或菌株代谢成1,2-丙二醇 
ii)回收根据步骤i)产生的1,2-丙二醇;和,任选地, 
iii)纯化回收的1,2-丙二醇。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案中,所述非发酵性碳底物是粗制甘油制剂,特别是含有具有至少70%,特别地至少75%,特别地至少80%,特别地至少85%,特别地至少90%,特别地至少95%,特别地至少99%和达到100%的纯度的甘油的制剂。 
在特定的实施方案中,甘油具有80%至90%,特别地大约85%的纯度。 
在一个实施方案中,非发酵性碳源,特别是如本文中之前描述的粗制甘油制剂被选择性代谢成1,2-丙二醇。 
在一个实施方案中,本发明提供了如本文中之前描述的产生1,2-丙二醇的方法,其中将根据本发明的和如本文中之前描述的经工程改造过表达丙二醇氧化还酶(fucO)的宿主细胞,特别是微生物或菌株用于所述方法。 
在一个实施方案中,本发明提供了如本文中之前描述的产生1,2-丙二醇的方法,其中将根据本发明的和如本文中之前描述的宿主细胞,特别是微生物或菌株用于所述方法,所述宿主细胞经工程改造共表达至少一种选自甘油脱氢酶(gldA)、二羟基丙酮激酶(dhaK)和甲基 乙二醛合酶(mgsA)的另外的酶蛋白以及丙二醇氧化还原酶(fucO)活性。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案中,使用根据本发明的和如本文中之前描述的宿主细胞,特别是微生物或菌株,其中已使至少一个参与与1,2-PD的产生相竞争的非产生性路径的酶活性失活。 
特别地,使用微生物突变体,特别是大肠杆菌的突变体,在所述突变体中已使编码乙二醛酶系统I和II(gloA和gloB)、乳酸脱氢酶A(ldhA)、乙二醛酶系统III(通过使主调节剂rpoS失活间接地)和醛脱氢酶的基因中的一个或多个基因失活。 
在另一个实施方案中,使用其中已使编码gloA活性的基因部分或完全失活的微生物突变体或菌株,特别是大肠杆菌突变体: 
在另一个实施方案中,在根据本发明的方法中使用阿拉伯糖代谢失活的微生物突变体或菌株。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案中,将大肠杆菌菌株,特别是大肠杆菌菌株MG1655和DH5α,分别用作宿主生物。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案中,编码选自甘油脱氢酶(gldA)、二羟基丙酮激酶(dhaK)和甲基乙二醛合酶(mgsA)以及丙二醇氧化还原酶(fucO)的酶活性的基因中的至少一个基因处于诱导型启动子,特别是阿拉伯糖诱导的启动子,尤其是paraBAD启动子的控制之下。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案中,提供了合成操纵子并且将所述操纵子用于根据本发明的提供宿主细胞,特别是微生物或菌株的方法,所述宿主细胞共表达选自甘油脱氢酶(gldA)、二羟基丙酮激酶(dhaK)和甲基乙二醛合酶(mgsA)活性的至少一个酶活性以及丙二醇氧化还原酶(fucO)活性。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案中,编码上述活性的基因处于诱导型启动子,特别是阿拉伯糖诱导的启动子,尤其是paraBAD启动子的控制之下。 
在一个实施方案中,提供了包含编码丙二醇氧化还原酶(fucO)的基因和至少一个编码选自甘油脱氢酶、二羟基丙酮激酶和甲基乙二醛合酶(mgsA)的酶蛋白的另外的基因的合成操纵子,特别是包含编 码丙二醇氧化还原酶(fucO)、甘油脱氢酶、二羟基丙酮激酶和甲基乙二醛合酶(mgsA)的基因的合成操纵子。 
在一个实施方案中,根据本发明的合成操纵子处于诱导型启动子特别是阿拉伯糖诱导的启动子的控制之下。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案中,编码当诱导时从所述操纵子转录的基因的连续物(succession of gene)的基因如下:mgsA、gldA、dhaK、fucO。 
本发明还涉及包含根据本发明的和如本文中之前描述的操纵子的多核苷酸分子或构建体,特别是质粒和载体分子以及涉及包含所述多核苷酸分子的宿主细胞,特别是微生物宿主细胞。 
附图和序列表的概述
图1举例说明大肠杆菌的野生型(黑色条)和突变型菌株(gloA突变体,灰色条;gloB突变体,阴影线条)的生长被不同量的加入至肉汤培养基的甲基乙二醛抑制。 
图2是当糖或甘油是碳底物时产生1,2-PD的路径的示意图。 
图3和4举例说明本发明中描述的质粒的图谱。 
定义
术语“多核苷酸”在本文中理解为是指高分子量的聚合物分子,其可以是单链或双链的,可由含有糖、磷酸和作为嘌呤或嘧啶的碱基的单体(核苷酸)组成。因此术语“多核苷酸”主要是指DNA或RNA的聚合物,其可以是单链的或双链的,任选地包含能够整合入DNA或RNA聚合物的合成的、非天然或改变的核苷酸碱基。除非另外指出,否则本发明的特定核酸序列还明确地包括其保守修饰的变体(例如简并密码子置换)和互补序列以及明确指定的序列。特别地,简并密码子置换可通过产生其中用混合碱基和/或脱氧肌苷残基置换一个或多个选择的(或所有)密码子的第3位置的序列来获得(Batzer,等人(1991);Ohtsuka,等人,(1985);和Rossolini,等人(1994))。术语 多核苷酸与核酸、核酸分子可互换使用并且可包括基因、cDNA和由基因编码的mRNA等。 
术语“构建体”是指来源于任何来源的质粒、病毒、自主复制序列、噬菌体或单链或双链DNA或RNA的线性或环状核苷酸序列,其中许多核苷酸序列已被连接或重组入独特结构,所述结构能够将启动子片段和编码根据本发明的酶活性的选择的基因产物的DNA序列以及适当的3′非翻译序列引入细胞。 
术语“转化”或“转染”涉及在核酸整合后细胞中获得新基因。 
术语“表达”是指将编码基因产物的序列的基因转录和翻译成基因产物。在表达中,编码基因产物的序列的DNA链首先被转录成通常为信使RNA的互补RNA,然后,如果基因产物是蛋白质的话,所转录的信使RNA被翻译成上述基因产物。 
本文中使用的术语“质粒”或“载体”或“粘粒”是指通常携带不是细胞的中心代谢的部分的基因并且通常以环状双链DNA分子的形式存在的染色体外元件。 
用于本说明书中的术语“调控子(regulator)”是指具有功能性启动子的和任何相关转录元件(例如,增强子、CCAAT盒、TATA盒、SPI部分等)的碱基序列。 
用于本说明书的术语“有效地连接”意指在宿主细胞中以可操作的状态将控制基因表达的各种调控元件例如启动子、增强子等与目的基因连接,就此使所述目的基因能够表达。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众所周知的是调控子的类型和种类可视宿主而变化。 
术语“缺失”是抑制基因活性,其通常由抑制可以是失活、抑制的活性组成,或其可以是所述基因的至少部分的缺失(例如其表达所必需的启动子区域的全部或部分的缺失),以使其不表达或无功能或以使表达产物丧失其功能(例如所述基因的编码部分的缺失)。优选,基因的缺失基本上是对该基因的抑制,所述基因可被帮助鉴定、分离和纯化根据本发明的菌株的筛选标记基因替代。例如,可通过例如大肠杆菌的recA-蛋白介导的同源重组使基因失活(Cunningham,等人 (1980))。 
简而言之,失活方案可以如下:将DNA的线性片段引入细胞。体外获得该片段并且其包含侧翼连接基因的两个区域和位于两个侧翼区域之间的编码筛选基因产物的基因(通常抗生素抗性基因)。该片段从而提供了灭活的基因。通过在选择培养基上涂板来选择已经历重组事件并且整合了合成片段的细胞。选择已经历双重组事件,其中天然基因已被失活的基因替换的细胞。 
术语“碳底物”意指能够被微生物代谢的任何碳源,其中底物包含至少一个碳原子。 
术语“非发酵性碳底物”,如本发明中所使用的,是指不支持给定的生物在外源电子受体不存在的情况下产生生物质的氧化还原过程的碳底物。 
1,2-丙二醇(丙二醇;1,2-PD)是广泛用作不饱和聚酯树脂、药物制剂和化妆品、液体洗涤剂、冷却剂(coolant)和防冻液或除冰液的成分的主要散装化学品。因为1,2丙二醇(1,2-PD)具有光学活性,因此对映体纯的1,2丙二醇(1,2-PD)的制剂在医学、农业或生理学应用方面可能特别引人注意。 
可利用微生物从作为底物和唯一碳源的糖产生1,2丙二醇(1,2-PD)。近年来,就用作发酵底物而言,可选择的底物例如甘油(而非例如糖碳源)已吸引了人们相当多的注意。对甘油的兴趣主要归因于显著增加的生物柴油或生物乙醇的生产。这两种方法都产生甘油作为主要副产品,其构成例如产生的生物柴油的10%(w/w)。 
本发明现提供了用于从非发酵性廉价的碳底物特别是粗制甘油制剂产生1,2丙二醇(1,2-PD)的改进的生物技术方法,其中碳底物维持生物质的产生并且同时用作产生1,2丙二醇(1,2-PD)的底物。本发明还提供了改良微生物菌株,其特别适合该方法的特殊要求,从而特别适合用于根据本发明的方法。 
在优选实施方案中,本发明提供了使用宿主细胞特别是微生物或菌株(所述宿主细胞经工程改造包含一个或多个参与由甘油产生1,2 丙二醇(1,2-PD)的产生路径的基因)将甘油或粗制甘油制剂作为非发酵性碳源直接生物转化成1,2-丙二醇。特别地,已通过重组DNA技术对根据本发明的宿主细胞特别是微生物或菌株进行了工程改造,从而产生重组宿主细胞,特别是重组微生物或菌株,所述重组宿主细胞包含参与磷酸二羟丙酮和甲基乙二醛(1,2丙二醇(1,2-PD)的产生路径中的两个至关重要的前体化合物)的代谢的基因。特别地,提供了宿主细胞,特别是微生物或菌株,所述宿主细胞具有选自编码展示甘油脱氢酶活性、二羟基丙酮激酶活性、甲基乙二醛合酶活性和丙二醇氧化还原酶活性的酶的基因,所述酶能够以高选择性将甘油转化成1,2丙二醇(1,2-PD)。 
在优选实施方案中,在本发明的范围内使用经工程改造的大肠杆菌菌株,特别是重组大肠杆菌菌株。 
在本发明内令人惊讶地发现来自生物柴油生产的普通粗制甘油(85%的纯度)可用作许多种不同来源的生物在好氧和缺氧条件下生长的底物。可证明大多数受试生物就生物质产生而言与纯甘油相比较,不受粗制甘油损害,从而表明可利用粗制甘油并且其对于微生物通常是无毒的。生物质产生不受粗制甘油制剂中发现的杂质影响。因此,来自生物柴油生产或可选择的来源的粗制甘油可被微生物同样良好地用作碳源,从而所述粗制甘油可在无需进一步加工的情况下在用于生物质产生的发酵过程中用作一般可再生碳源。 
因而粗制甘油制剂,特别是来自生物柴油或生物乙醇生产的粗制甘油制剂可用于根据本发明的用于产生1,2丙二醇(1,2-PD)的方法。 
1,2丙二醇(1,2-PD)的产生路径中的第一关键前体化合物是磷酸二羟丙酮(DHAP)。通过甲基乙二醛合酶(mg sA)的活性将DHAP转化成甲基乙二醛(第二必需前体化合物)。甲基乙二醛最终转化成S-乳酸醛(S-lactaldehyde)。迄今为止未鉴定的甘油脱水酶活性可将甘油转化成R或S-乳酸醛,其分别被进一步代谢为R-或S-1,2-PD。然而有人提出宿主细胞的内源性还原活性从R-乳酸醛产生R-1,2-PD,S-乳酸醛似乎是丙二醇氧化还原酶(fucO)的底物,所述酶可将S-乳酸 醛转化成S-1,2-PD(Altaras,N.E.,1999;Applield and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65),1180-1185)。 
因此假设:通过将丙二醇氧化还原酶(fucO)引入宿主生物,产生1,2丙二醇(1,2-PD)的网络的灵活性(flexibility)可通过接受乳酸醛的S-对映体以转化成1,2丙二醇(1,2-PD)而得到扩大。此外,可得出丙二醇氧化还原酶(fucO)活性可能是不依赖于甲基乙二醛路径由甘油产生1,2丙二醇(1,2-PD)所必需的。 
因此,将包含编码丙二醇氧化还原酶(fucO)活性的核苷酸序列的多核苷酸补充给无论培养条件如何,不从甘油产生可检测量的1,2丙二醇(1,2-PD)的野生型菌株。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案中,将编码丙二醇氧化还原酶(fucO)活性的基因克隆入宿主生物(所述宿主生物不从甘油产生可检测量的1,2丙二醇(1,2-PD))并且所述基因在好氧和半缺氧条件下,在于含有甘油的基本培养基中的所述宿主中过表达。丙二醇氧化还原酶(fucO)活性的过表达导致1,2丙二醇(1,2-PD)的产生。 
1,2丙二醇(1,2-PD)的产生路径中的另外的关键前体化合物是磷酸二羟丙酮(DHAP)。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案中,通过工程改造将产生作为1,2丙二醇(1,2-PD)-合成的前体的磷酸二羟丙酮的可选择路径引入微生物菌株,特别是大肠杆菌菌株,所述路径不依赖于作用于甘油磷酸激酶(glpK)的内源调控网络产生必需前体DHAP。 
特别地,将包含编码甘油脱氢酶(gldA)和二羟基丙酮激酶(dhaK)活性的核苷酸序列的DNA分子引入宿主生物,特别是大肠杆菌宿主。可从大肠杆菌菌株,特别是大肠杆菌K12分离编码甘油脱氢酶(gldA)的基因并且将其克隆入适当的质粒。 
在一个实施方案中,可将编码甘油脱氢酶(gldA)的基因与编码二羟基丙酮激酶(dhaK)活性的基因一起克隆入适当的质粒。可从柠檬酸杆菌(Citrobacter)菌株,特别是弗氏柠檬酸杆菌(Citrobacterfreundii)菌株分离编码二羟基丙酮激酶(dhaK)活性的基因。 
在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方案中,将甘油脱氢酶(gldA)基因克隆 入独立于和与甘油脱氢酶(gldA)分开的适当质粒。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案中,引入的编码甘油脱氢酶(gldA)和/或二羟基丙酮激酶(dhaK)活性的编码序列处于诱导型启动子,特别是阿拉伯糖诱导的启动子(paraBAD)的控制之下。 
可将产生磷酸二羟丙酮的该可选择路径的分别编码甘油脱氢酶(gldA)和二羟基丙酮激酶(dhaK)活性的基因与包含编码丙二醇氧化还原酶(fucO)活性的核苷酸序列的多核苷酸一起(分别作为单个表达盒(其中编码序列处于其自已的启动子和终止信号的控制之下,所述表达盒可位于不同质粒上或位于单个质粒上)或以包含处于共同启动子和终止序列的控制之下的两个或更多个所述基因的合成操纵子的形式)引入野生型宿主生物。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案中,将编码甘油脱氢酶(gldA)和二羟基丙酮激酶(dhaK)活性的基因克隆入已包含编码丙二醇氧化还原酶(fucO)活性的基因的单个质粒,从而产生包含编码甘油脱氢酶(gldA)和丙二醇氧化还原酶(fucO)活性的基因的质粒,或包含编码二羟基丙酮激酶(dhaK)和丙二醇氧化还原酶(fucO)活性的基因的质粒。 
在一个实施方案中,产生包含编码甘油脱氢酶(gldA)和二羟基丙酮激酶(dhaK)以及丙二醇氧化还原酶(fucO)活性的基因的质粒。 
可将编码不同酶活性的不同基因序列排列在质粒上例如用以产生合成操纵子,其中两个或更多个基因排列在共同调控序列包括启动子和多腺苷酸化序列的控制之下。在一个实施方案中,合成操纵子处于诱导型启动子特别是阿拉伯糖诱导的启动子的控制之下。 
DHAP是产生1,2丙二醇(1,2-PD)的路径的初始中间产物。糖酵解路径的磷酸三糖异构酶(tpi)与甲基乙二醛合酶竞争DHAP。为了驱动1,2丙二醇(1,2-PD)产生,可将编码甲基乙二醛合酶的mgsA整合入合成操纵子以使平衡移向1,2丙二醇(1,2-PD)的产生。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案中,从而提供了除了参与磷酸二羟丙酮路径的基因外还包含参与甲基乙二醛的产生的另外的基因(特别是甲基乙二醛合酶基因,特别是大肠杆菌的甲基乙二醛合酶基因)的延长 的合成操纵子。 
然后将所得的质粒引入宿主细胞,特别是微生物宿主细胞或菌株,特别是大肠杆菌菌株,无论培养条件如何,所述宿主细胞不能够由甘油产生可检测量的1,2丙二醇(1,2-PD)。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案中,宿主生物不具有活性阿拉伯糖代谢或之前已通过缺失或使至少一个参与阿拉伯糖代谢的必需基因例如编码核酮糖激酶活性(araB)的基因失活来使其失去阿拉伯糖代谢活性。在好氧和半缺氧条件下在含有甘油的基本培养基中培养相应的菌株,然后从上清液中分离1,2丙二醇(1,2-PD)并且对其进行分析。 
丙二醇氧化还原酶基因(fucO)的过表达导致从粗制甘油制剂产生1,2丙二醇(1,2-PD)。可通过共表达二羟基丙酮激酶(dhaK)和/或甘油脱氢酶基因(gldA)以及丙二醇氧化还原酶基因(fucO)来增加1,2丙二醇(1,2-PD)的量。可通过共表达二羟基丙酮激酶(dhaK)和/或甘油脱氢酶基因(gldA)和/或甲基乙二醛合酶基因(mgsA)以及丙二醇氧化还原酶基因(fucO)和/或使用宿主细胞,特别是微生物宿主细胞或菌株(所述宿主细胞在至少一个竞争1.2-丙二醇产生性路径中的关键前体化合物的非产生性路径中具有缺陷)来实现进一步提高。 
以所述方式如5′-mgsA、gldA、dahK、fucO-3′排列参与催化的基因是优选的,然而本发明不限于该特定的排列。所述基因的任何顺序可能适合于1,2丙二醇(1,2-PD)的产生。 
已显示路径对于丙二醇的1,2丙二醇(1,2-PD)异构体的产生是特异性的,因为未检测到1,3-丙二醇。 
从细菌基因组获得期望的基因的方法在分子生物学领域内是普通的并且熟知的。例如,如果已知基因的序列,可通过限制性内切核酸酶降解产生适当的基因组文库,然后可利用与期望的基因序列互补的探针筛选所述文库。在分离该序列后,可使用标准引物指导的扩增方法例如聚合酶链式反应(PCR)(美国专利4,683,202)扩增DNA以获得适合用于使用适当载体进行转化的DNA量。可选择地,可产生其中 可将基因组DNA的大片段(35-45kb)包装入载体并且用于转化适当的宿主的粘粒文库。粘粒载体的独特性在于能够容纳大量DNA。通常,粘粒载体具有至少一个拷贝的cos DNA序列,该序列是包装和随后环化外源DNA所必需的。除了cos序列外,此类载体还将包含复制起始点例如ColE1和药物抗性标记例如抗氨苄西林或新霉素的基因。使用粘粒载体转化适当的细菌宿主的方法已在Sambrook等人,(1989)中获得详尽描述。一般地,为了克隆粘粒,使用适当的限制性内切核酸酶分离外源DNA,并且将其与粘粒载体的cos区邻接。然后将含有线性化的外源DNA的粘粒载体与包装DNA的载体例如噬菌体1反应。在包装过程中,cos位点初切割,然后外源DNA被包装入细菌病毒颗粒的头部。然后可将这些颗粒用于转化适当的宿主细胞例如大肠杆菌。当注射入细胞后,外源DNA在cos粘性末端的影响下环化。这样,外源DNA的大片段可被引入重组宿主细胞并且在其中表达。 
在已分离基因并且将其序列输入public domain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使用例如GenBank中给出的此类已知基因的参照序列来确定其他生物、细菌菌株、酵母、真菌、哺乳动物和植物等中的等价基因。有利地使用可使用序列比对确定的与来自其他微生物的基因的共有序列和通过设计简并探针(通过所述探针可将相应的基因克隆入另一种生物)来进行该常规工作。此类常规分子生物学技术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是熟知的并且描述于例如Sambrook等人(1989)中。 
在另一个实施方案中,本发明提供了适合用于根据本发明的酶促活性的克隆、转化和表达的许多种载体以及转化和表达盒。 
所述载体可以是例如噬菌体、质粒、病毒或逆转录病毒载体。逆转录病毒载体可以是复制型或复制缺陷型。在后一种情况下,病毒扩增通常将只在互补宿主/细胞中才发生。 
可将本发明的多核苷酸或基因连接至含有筛选标记的载体以在宿主中进行扩增。通常,以沉淀例如磷酸钙沉淀或氯化铷沉淀的形式或以与带电荷的脂质的复合物的形式或以基于碳的簇例如富勒烯(fulleren)的形式引入质粒载体。当载体是病毒时,在用于宿主细 胞之前可使用适当的包装细胞系体外包装其。 
在本发明的的载体的更优选实施方案中,将多核苷酸有效地连接至表达控制序列,从而允许在原核或真核细胞或其分离级分中表达。 
所述多核苷酸的表达包括将多核苷酸优选转录成可翻译的mRNA。确保在真核细胞例如细菌或直菌细胞、昆虫细胞、动物细胞、哺乳动物细胞或人细胞,特别是细菌或真菌细胞中表达的调控元件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是熟知的。它们通常包含确保转录起始的调控序列和任选地确保转录终止和转录物稳定的多腺苷酸化信号。另外的调控元件可包括转录以及翻译增强子。允许在原核宿主细胞中表达的可能的调控元件包括例如大肠杆菌中的lac、trp或tac启动子,允许在真核宿主细胞中表达的调控元件的实例是酵母中的AOX1或GAL1启动子。除了负责转录起始的元件外,此类调控元件还可在多核苷酸的下游包括转录终止信号。 
在本说明书中,合适的表达载体在本领域内是已知的,例如Okayama-Berg cDNA表达载体pcDV1(Pharmacia)、pCDM8、pRc/CMV、pcDNA1、pcDNA3(In-vitrogene)、pSPORT1(GIBCO BRL)、pSE380(In-vitrogene)或任何pBR322或pUC18-来源的质粒。优选,所述载体是表达载体和/或基因转移或靶向载体。来源于病毒例如逆转录病毒、痘苗病毒、腺伴随病毒、疱疹病毒或牛乳头瘤病毒的表达载体可用于将本发明的多核苷酸或载体递送入靶细胞群体。本领域技术人员熟知的方法可用于构建重组病毒载体;参见,例如,描述于Sambrook,(1989)和Ausubel(1994)中的技术。可选择地,可将本发明的多核苷酸和载体重建入脂质体以递送至靶细胞。 
本发明还涉及使用本发明的多核苷酸、本发明的基因或本发明的载体进行了基因工程改造的宿主细胞。用于1,2-丙二醇的重组产生的合适的宿主细胞可以是原核或真核细胞并且将只受宿主细胞表达活性酶的能力限制。 
所述宿主细胞可以是原核或真核细胞。可将存在于宿主细胞中的本发明的多核苷酸或载体整合入宿主细胞的基因组或其可以以染色体 外形式保持。在这方面,还应理解本发明还涉及可用于“基因打靶”和/或“基因替代”以通过同源重组恢复突变基因或产生突变基因的重组DNA分子;参见例如Mouellic,(1990);Joyner,Gene Targeting,A Practical Approach,Oxford University Press。 
宿主细胞可以是任何原核或真核细胞例如细菌或真菌细胞、昆虫细胞、动物细胞、哺乳动物细胞或人细胞,特别是细菌或真菌细胞。优选宿主将是通常用于产生甘油或1,2-丙二醇的宿主。优选真菌细胞是例如曲霉菌属(Aspergillus)、酵母菌属(Saccharomyces)、裂殖酵母属(Schizosaccharomyces)、接合酵母属(Zygosaccharomyces)、毕赤酵母属(Pichia)、克鲁维酵母属(Kluyveromyces)、假丝酵母属(Candida)、汉逊酵母属(Hansenula)、德巴利酵母属(Debaryomyces)、毛霉属(Mucor)和球拟酵母属(Torulopsis)的真菌细胞,特别是酿酒酵母(S.cerevisiae)种的真菌细胞。术语“原核”是指包括可用多核苷酸转化或转染以表达根据本发明的酶活性的所有细菌和古细菌(archaea)。原核宿主可包括革兰阴性以及革兰阳性细菌例如柠檬酸杆菌属(Citrobacter)、肠杆菌属(Enterobacter)、梭菌属(Clostridium)、克雷伯氏菌属(Klebsiella)、气杆菌属(Aerobacter)、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甲基细菌属(Methylobacter)、埃希氏菌属(Escherichia)、沙门氏菌属(Salmonella)、芽孢杆菌属(Bacillus)、链霉菌属(Streptomyces)和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本发明中最优选的是大肠杆菌、鼠伤寒沙门菌(S.typhimurium)、粘质沙雷氏菌(Serratia marcescens)和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克雷伯氏菌属种和酵母菌属种,特别是大肠杆菌属种。 
其特殊实例包括大肠杆菌MG1655(ATCC 700926;Bachmann,B.,pp.2460-2488 in Neidhardt等人1996)、大肠杆菌XL1-Blue MRF′[由Stratagene,Strategies,5,81(1992)制造的]、大肠杆菌C600[Genetics,39,440(1954)]、大肠杆菌Y1088[Science,222,778(1983)]、大肠杆菌Y1090[Science,222,778(1983)]、大肠杆菌 NM522[J.Mol.Biol.,166,1(1983)]、大肠杆菌K802[J.Mol.Biol., 16,118(1966)]、大肠杆菌JM109[Gene,38,275(1985)]、大肠杆菌DH5α[J.Mol.Biol.,166,557(1983)]等。 
可通过使用其中已降低或消除了参与非产生性路径的一些或所有酶活性的适当的微生物突变体来实现1,2-PD产量的进一步提高。例如,由mgsA和tpi编码的酶促活性竞争DHAP。已显示甲基乙二醛合酶活性(mgsA)被二磷酸盐灭活(Hopper,D.J.1972)。为了促进DHAP至甲基乙二醛的转化,可通过筛选利用产生mgsA的编码序列内的变异的任何方法例如易错PCR(error-prone PCR)获得的变异文库来鉴定MgsA的磷酸非敏感型突变体。用mgsA变体的质粒文库转化之前已使磷酸三糖异构酶(tpiA)和内源mgsA失活的微生物菌株特别是大肠杆菌克隆,然后将其培养在非选择固体培养基上。通过在含有高浓度的甘油或DHAP(板B)或高浓度的二磷酸盐和甘油或DHAP(板C)的琼脂板上影印培养初始转化体(板A),将可选择可在板A和B上生长但不能在板C上生长的克隆。此类克隆编码具有在高浓度磷酸盐存在的情况下产生毒性水平的甲基乙二醛的显著活性的mgsA变体。 
可如对于甲基乙二醛合酶突变体所描述的一样产生磷酸三糖异构酶突变体。通过比较复杂培养基(例如Luria Broth,LB)、葡萄糖和甘油上的生长动力学鉴定在生长动力学上显著受损的Tpi-突变体。以甘油作为唯一的碳源和能源,目的突变体与未修饰菌株相比较显示更慢的生长或不生长,然而利用LB或葡萄糖作为碳源的生长动力学不受影响。 
存在用于MG脱毒的两个其他主要路径,所述路径就1,2 PD生物合成而言是产生性的。利用所谓的MG还原酶作为初始步骤催化它们。有人提出几个酶编码应当通过使竞争性非产生性路径失活来增强的该活性。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案中,构建微生物突变体,特别是大肠杆菌的突变体,其中已通过例如单基因敲除使编码乙二醛酶系统I和II(gloA和gloB)、乳酸脱氢酶A(ldhA)、乙二醛酶系统III(通过使 主调控子rpoS失活间接地)和醛脱氢酶A(aldA)的基因中的一个或多个失活例如来显著降低或完全抑制功能性酶活性。这样,可获得具有一个或多个所述失活的基因的微生物突变体,特别是其中使2、特别地3、特别地4、特别地5个选自编码乙二醛酶系统I(gloA)、乙二醛酶系统II(gloB)、乳酸脱氢酶A(ldhA)、乙二醛酶系统III(通过使主调控子rpoS失活间接地)和醛脱氢酶A(aldA)的基因失活的突变体。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案中,提供了其中已使编码gloA活性的基因部分或完全失活的微生物突变体,特别是大肠杆菌突变体。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案中,使宿主细胞,特别是微生物或菌株,尤其是原核微生物例如大肠杆菌丧失其将甲基乙二醛(MG)代谢成D-和/或L-乳酸(MG-至-乳酸的代谢)的能力。这可通过例如使乙二醛酶A失活(优选与使编码乙二醛酶B、可选择的σ因子rpoS和醛还原酶A的基因中的一个或多个失活组合)来实现。在优选实施方案中,菌株缺乏所有上文所列的活性和/或基因。 
在另一个实施方案中,用包含编码选自甲基乙二醛合酶(mgsA)、甘油脱氢酶(gldA)、二羟基丙酮激酶(dhaK)和丙二醇氧化还原酶(fucO)活性的酶活性的基因的多核苷酸,特别是用质粒pDP_mgdf转化例如通过使乙二醛酶A失活而产生的阿拉伯糖代谢和MG至乳酸的代谢失活的菌株,然而,合成操纵子中基因的排列不限于质粒pDP_mgdf中显示的排列,其可以是任何顺序。本发明还涉及未丧失阿拉伯糖代谢功能的菌株例如野生型大肠杆菌。 
在另一个实施方案中,用赋予醛酮还原酶活性的质粒编码的基因转化优选丧失但不必丧失MG至乳酸的代谢的活性的菌株。编码活性的基因获自一组大肠杆菌基因,包括dkgA、dkgB、yeaE和yghZ。 
在优选实施方案中,用编码醛酮还原酶活性(例如大肠杆菌的DkgA)的质粒转化表达甘油脱氢酶(gldA)、二羟基丙酮激酶、丙二醇氧化还原酶(fucO)和甲基乙二醛合酶(例如通过质粒pDP_mgdf)的菌株,然后将其培养在包含粗制甘油作为碳源的培养基中。 
在特别优选实施方案中,MG至乳酸的代谢失活并且表达甘油脱氢酶(gldA)、二羟基丙酮激酶、丙二醇氧化还原酶(fucO)和甲基乙二醛合酶(例如质粒pDP_mgdf上编码的)的菌株表达醛酮还原酶活性(例如,在质粒pCR2.1上编码的大肠杆菌的dkgA)并且培养在含有粗制甘油作为碳源的培养基中。 
本发明还提及未丧失阿拉伯糖代谢能力的菌株和/或从微生物的染色体表达本发明中引述的相关酶活性的菌株。 
可使用本领域技术人员通常已知的任何技术将编码根据本发明的酶活性的多核苷酸用于转化或转染宿主细胞。 
优先用于将此类基因引入菌株的技术是电穿孔,其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是熟知的。简而言之,电穿孔方案可以如下:将目的异源基因于启动子与终止子之间克隆入表达载体。该载体还具有抗生素抗性基因(用以选择含有其的细胞)和宿主菌株的功能性复制起始点(这样其可得到保持)。方案需要制备电感受态细胞,然后用载体通过电穿孔转化其。根据本发明,通过电穿孔引入的基因优选是根据本发明的编码选自甘油脱氢酶(gldA)、二羟基丙酮激酶(dhaK)、甲基乙二醛合酶(mgsA)和丙二醇氧化还原酶(fucO)活性的酶活性的基因。 
用于制备融合的有效连接的基因和在细菌或动物细胞中表达它们的方法在本领域内是熟知的(Sambrook,同上)。本文中描述的基因构建体和方法可用于在例如原核宿主中表达本发明的多肽。一般地,与宿主相关,使用含有促进插入的多核苷酸高效转录的启动子序列的表达载体。表达载体通常包含复制起始点、启动子和终止子以及能够提供转化细胞的表型选择的特定基因。可按照本领域内已知的获得最佳细胞生长的技术在发酵罐中生长和培养转化的原核宿主。 
通常,将细胞于30℃下培养在适当的培养基中。本发明中的优选培养基是已知成份培养基或合成培养基,例如含有甘油作为碳源的基本培养基M9。还可使用常用的商业上制备的培养基例如Luria Bertani(LB)肉汤、Sabouraud Dextrose(SD)肉汤或酵母麦芽提取物(YeastMalt Extract)(YM)肉汤并且微生物学或发酵科学领域内的技术人员 知道用于培养特定微生物的适当的培养基。还可将已知直接或间接调节分解代谢物抑制的试剂例如环腺苷2′:3′-单磷酸或环腺苷2′:5′-单磷酸的用途整合入反应介质。类似地,还可将已知调节酶促活性的导致1,2-PD的产量增加的试剂(例如,亚硫酸盐、亚硫酸氢盐和碱(alkalis))的用途与基因操作结合使用或作为对基因操作的另一选择使用。 
用于发酵的合适的pH范围是pH 5.0至pH 9.0,其中pH 6.0至pH 8.0优选作为初始条件的范围。可在好氧条件、微氧条件或缺氧条件下进行反应,其中好氧条件或微氧条件是优选的。 
分批发酵和连续发酵:本发明使用分批发酵法。经典的分批发酵是封闭的系统,其中在发酵开始时设定培养基的组成并且该组成在发酵过程中不经历人工改变。因此,在发酵开始时,用期望的生物接种培养基,并且在不向系统加入任何东西的情况下允许发酵进行。然而,通常就碳源的加入而言分批发酵是“分批的”并且经常在控制因子例如pH和氧气浓度下进行尝试。分批系统的代谢产物和生物质组成持续变化直至发酵停止的时候。在分批培养中,细胞缓慢通过静止延滞期(static lag phase)至高对数生长期以及最后至静止期(此时生长率降低或停止)。如果不进行处理,静止生长期中的细胞将最终死亡。对数生长期中的细胞负责终产物或中间产物的大量产生。标准分批系统的变型是也适合于本发明的分批补料发酵系统(Fed-Batchfermentation system)。在分批系统的该典型的变型中,随着发酵进行以递增的方式加入底物。当分解代谢物抑制倾向于抑制细胞的代谢时和在期望在培养基中具有有限量的底物时,分批补料系统非常有用。分批补料系统中实际底物浓度的测量是非常困难的,因此基于可测量因子例如pH、溶解氧和废气例如二氧化碳(CO.sub.2)的分压的变化来估计其。分批和分批补料发酵在本领域内是常见的并且熟知的,实例可见于Brock,同上。还预期方法可适用于连续发酵法。连续发酵是开放系统,其中向生物反应器中连续加入已知成份的发酵培养基并且同时取出等量的条件化培养基以进行加工。连续发酵通常以恒定的 高密度维持培养物,其中细胞主要处于对数生长期。连续发酵允许调节影响细胞生长或终产物浓度的一个因子或许多因子。例如,一个方法可将限制性营养物例如碳源或氮气水平维持在固定比率并且允许调节所有其他参数。在其他系统中,可连续改变许多影响生长的因子同时使通过培养基浊度测量的细胞浓度保持恒定。连续系统努力保持稳态生长条件(steady state growth condition),从而由于培养基被取走而引起的细胞损失必须通过发酵中细胞的生长率来平衡。调节营养物和生长因子以进行连续发酵过程的方法以及用于使产物形成的比率最大化的技术在工业微生物学领域中是熟知的,许多方法由Brock(同上)详细描述。可使用分批、分批补料或连续方法进行本发明,并且任何已知的发酵模式可以是合适的。此外,预期可将细胞作为完整的细胞催化剂固定在基质上并且使其经历发酵条件以进行1,2-丙二醇的产生。 
然后可从已成熟生长的培养基或细胞裂解物分离1,2丙二醇产物。可通过任何常规方法分离和纯化微生物或其它方式产生的丙二醇。用于从发酵或培养培养基纯化丙二醇的方法在本领域内是已知的。例如,可通过使用有机溶剂、蒸馏和柱层析(美国专利5,356,812)使反应混合物经历提取来从细胞培养基获得丙二醇。用于该方法的特别好的有机溶剂是环己烷(美国专利5,008,473)。 
为了进行工业应用,从大体积的发酵液纯化1,2-丙二醇需要非实验室规模方法。待克服的困难包括从液体培养基中除去细胞物质(澄清)、通过提取或除去水分浓缩1,2-丙二醇以及将残留的杂质与部分纯化的单体分离。通常通过过滤、离心或错流微孔过滤(crossflowmicrofiltration)进行肉汤澄清。适当的过滤器例如由Millipore(Millipore Corporation,80 Ashby Road,Bedford,Mass.)或Filmtec(Dow Chemical Co.)制造。离心有效地除去了大量细胞,但取决于肉汤的性质,并非总是完全去除细胞。错流微孔过滤产生极其澄清的滤液。浓缩物是浆体(slurry)而非高固体块(high-solidcake)。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改进澄清方法以使其最适合于将使用的 发酵装置和条件。减少澄清的肉汤中的水因1,2-丙二醇在水中的高溶解度而变得复杂。从澄清的肉汤提取1,2-丙二醇可通过许多方法来完成,包括蒸发/蒸馏、膜技术、利用有机溶剂和吸附进行的提取。可将旋转蒸发器用于初步减少澄清内汤的水体积。该方法在申请者的手中已享有良好的成功。外源蛋白质和盐的沉淀未显示影响1,2-丙二醇的回收。可分开地或与蒸发结合使用膜技术。合适的膜可(i)允许1,2-丙醇通过,阻挡水和其他进料分子,(ii)允许水和其他分子通过,阻挡1,2-丙二醇或(iii)允许水和1,2-丙二醇通过同时阻挡其他分子。在本发明中方法(iii)是优选的。特别有用的是反渗透膜例如SW-302540(Filmtec,Dow Chemical Co.)和由Millipore(MilliporeCorporation,Bedford,Mass.)制造的DL和SH系列的反渗透膜。在蒸发和膜浓缩后,可在有机溶剂中提取部分纯化的1,2-丙二醇。合适的溶剂可包括醇例如叔戊醇、环戊醇、辛醇、丙醇、甲醇和乙醇。还可使用非醇例如辛酮、环己烷和戊醛。在本发明的说明书中,醇是优选的并且乙醇是最优选的。可选择地,可通过咐附至不同的工业吸附剂来进一步浓缩1,2-丙二醇。活性碳和环糊精聚合物例如由AmericanMaize Products Company生产的是特别合适的。在提取或吸附后,必须提纯部分纯化的1,2-丙二醇。可通过电渗析(对于脱盐特别有用)实现提纯,所述电渗析利用阴离子和阳离子交换膜或双极(阴极和阳极)膜(参见例如,Grandison,Alistair S.,(1996))的组合。本发明中的优选提纯方法是蒸馏。可分批进行蒸馏,其中操作压力是环境压力或低于例如大约25in.Hg的真空。蒸馏的监控显示按第一至最后的顺序蒸发的材料始于轻有机物、水、二元醇(包括1,2-丙二醇)和最终重材料例如甘油和沉淀的固体。 
实施例
下列实施例提供了举例说明的实施方案。根据本公开内容和本领域技术人员的一般水平,本领域技术人员将理解下列实施例旨在仅为举例说明性的并且可使用许多变化、改进和改变而不背离在此所述主 题的范围。 
构建和扩增本发明中描述的菌株所必需的所有操作和技术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是已知的。技术细节描述于例如Ausubel等人1995;Sambrook,J,2001和Miller,J.H.1992中以及本发明中引用的相关公开案中。 
实施例1:一般方法 
1.1菌株的培养
在经设计包含低水平磷酸盐的已知成份基本培养基中培养大肠杆菌,因为磷酸盐是已知的甲基乙二醛合酶抑制剂。每升培养基含有: 
(NH4)2SO4-3g 
酵母抽提物-0,2g 
CoCl2-1,9e-6g 
双-(2-羟乙基)-亚胺基-三-(羟甲基)-甲烷-10g 
KH2PO4-0,002g 
K2HPO4-0,0085g 
MgSO4-0,225g 
微量元素溶液[Pfennig,1966]-1ml 
适当时,向培养基中加入抗生素。使用的浓度是庆大霉素,5μg/l,氨苄西林,10μg/l。 
从生物柴油生产获得粗制甘油,其具有85%的纯度。 
在培养试管(总体积30ml,接种物5ml)或用橡皮塞密封的玻璃瓶(总体积12ml,接种物10ml)(以产生半缺氧条件)中常规地增殖大肠杆菌菌株。术语“在好氧条件下培养”意指在搅拌的情况下在非密封容器中进行的培养。在该背景中半缺氧意指在不搅拌的情况下在于好氧条件下制备的培养基中且在密封的容器例如在接种后用橡皮塞密封的瓶中(以避免外部氧扩散进来)进行的菌株培养。分别地对 于好氧和半缺氧条件,培养时间在2至5天之间变化。一般地,当光密度不能再增加时终止实验。 
1.2 1,2-PD形成的分析
利用3个不同的方法(包括比色测定、HPLC和GC-MS)测定培养肉汤的上清液中的1,2-PD水平。然而使用阳离子交换柱的HPLC不能区分丙二醇的1,2-和1,3-异构体,比色测定对于1,2-PD是特异性的。GC-MS分析允许同时分别定量两种异构体。检测水平是0.5g/l(对于HPLC分析)、50mg/l(对于比色测定)和10mg/l(对于GC-MS分析)。 
关于常规分析,利用由Jones和Riddick{Jones,1957}描述的比色法测定上清液中的1,2-PD。基本上,将硫酸加入至无细胞上清液样品,混合,然后加热。此后,加入茚三酮溶液和亚硫酸氢钠,混合并且温育1小时。加入另一等份的硫酸,记录相当于1,2-PD的浓度的595nm处的吸收。 
关于定量分析,通过GC-MS分析测量样品中的1,2-PD。通过与真实材料相比相同的保留时间和利用质量指纹图谱(mass-fingerprinting)鉴定1,2-PD。 
实施例2:重组生物的构建 
2.1 用于本发明的菌株和质粒
将大肠杆菌MG1655(F-λ-ilvG-rfb-50 rph-1)和DH5α(F-,φ80dlacZΔM15、Δ(lacZYA-argF)U169、deoR、recA1、endA1、hsdR17(rk-,mk+)、phoA、supE44、λ-、thi-1、gyrA96、relA1)及其衍生物用作产生1,2-PD的宿主。此外,MG1655的基因组DNA提供了用于相关基因的扩增的来源。来自弗氏柠檬酸杆菌(Citrobacterfreundii)(DSM30040)的基因组DNA用作扩增dhaK基因的模板。 
2.2基因的分离和克隆
作为第一步骤,将甘油脱氢酶gldA(SEQ ID NO:29)的大肠杆菌基因引入质粒pB2araJ(图3a)或质粒pCR2.1(图3b)。用于目的基因的扩增的所有引物列于表1中。将引物gldH_for1和gldH_rev1用于从大肠杆菌扩增1,104-bp gldA片段。将凝胶纯化的PCR-片段插入pB2araJ载体的AatII-SwaI位点以产生pDP_g。在该质粒中,gldA-表达处于启动子paraBAD的控制之下,从而允许受L-阿拉伯糖密切调控的可诱导的表达,如由Guzman等人(Guzman,L.M.,1995)描述的。使用引物dhaK_for1和dhaK_rev1从弗氏柠檬酸杆菌扩增dhaK-基因。获得的1659-nt序列示于SEQ ID NO:27中,相应的蛋白质序列示于SEQ ID NO:30中。将凝胶纯化的dhaK片段插入pDP_g的SwaI-AscI位点,从而产生共转录gldA和dhaK的pDP_gd。将引物fucO_for1和fucO_rev1用于扩增来自大肠杆菌的编码丙二醇氧化还原酶(fucO)的1152-nt基因(SEQ ID NO:31),将所述基因连接pDP_gd的AvrII-SmaI位点以获得共转录gldA、dhaK和fucO的质粒pDP_gdf。使用引物mgsA_xhoI_for和mgsA_xhoI_rev从大肠杆菌扩增示于SEQID NO:32中的大肠杆菌甲基乙二醛合酶的mgsA的468-bp片段,然后将其以有意方向引入XhoI位点以获得pDP_mgdf。因而在诱导时从质粒pDP_mgdf转录的基因的连续物如下:mgsA、gldA、dhaK、fucO和lacZ-α,然而剩下的LacZα-肽只用于在适当的宿主菌株(例如DH5α)中进行转录研究。完整质粒pDP_mgdf的nt序列示于SEQ ID NO:28中。 
使用Taq-聚合酶以及引物dkgB_up和dkg_dw或dkgA_up和dkgA_dw从大肠杆菌扩增分别编码多功能MG-还原酶(SEQ ID NO:33)和4-硝基苯甲醛还原酶(SEQ ID NO:34)的基因dkgA和dkgB。通过TA克隆(Invitrogen)将纯化的PCR产物引入载体pCR2.1(图3b)。 
表1:
用于将在pB2araJ或pCR2.1中克隆的基因的PCR扩增的引物 
Figure BDA0000037952810000281
2.3由大肠杆菌宿主菌株中的gloA、gloB、rpoS、aldA、ldhA编码的活性的缺失
用于特异性基因缺失的几种技术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是已知的。此类技术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经修饰的组II内含子进行的基因断裂(Karberg,M.,2001)、使用PCR扩增的DNA进行的噬菌体重组酶介导 的基因失活(Datsenko,K.A.,2000)(Ellis,E.H.,2001)(Yu,D.,2000)(Marx,和Lidstrom,2002)和将与目的基因同源的线性双链DNA引入宿主细胞(Cunningham,R.P.,等人(1980))。 
优先用于将这些基因引入菌株的技术是电穿孔,其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是熟知的。 
在本发明中,使用具有筛选标记基因的PCR扩增的DNA的同源重组。特异性设计用于目的基因的引物。引物序列列于下文中。通过PCR分析和DNA测序验证目的基因的成功缺失。 
缺失基因(1-6)和用于产生同源线性DNA的引物的注释: 
1)名称:醛脱氢酶A的亚基 
基因:aldA 
登录号:Ecogene:EG10035 
染色体定位:1486256=>1487695 
引物1: 
AACAATGTATTCACCGAAAACAAACATATAAATCACAGGAGTCGCCCATG 
(SEQ ID NO:15) 
引物2: 
GAGGAAAAAACCTCCGCCTCTTTCACTCATTAAGACTGTAAATAAACCAC 
(SEQ ID NO:16) 
2)名称:D-乳酸脱氢酶 
基因:ldhA 
登录号:Ecogene:EG13186 
染色体定位:1440867=>1439878 
引物1: 
CTCCCCTGGAATGCAGGGGAGCGGCAAGATTAAACCAGTTCGTTCGGGCA 
(SEQ ID NO:17) 
引物2: 
TATTTTTAGTAGCTTAAATGTGATTCAACATCACTGGAGAAAGTCTTATG 
(SEQ ID NO:18) 
3)名称:RNA聚合酶,δS(sigma 38)因子 
基因:rpoS 
登录号:Ecogene:EG10510 
染色体定位:2865573=>2864581 
引物1: 
TGAGACTGGCCTTTCTGACAGATGCTTACTTACTCGCGGAACAGCGCTTC 
(SEQ ID NO:19) 
引物2: 
CTTTTGCTTGAATGTTCCGTCAAGGGATCACGGGTAGGAGCCACCTTATG 
(SEQ ID NO:20) 
4)名称:乙二醛酶I 
基因:gloA 
登录号:Ecogene:EG13421 
染色体定位:1725861=>1726268 
引物1: 
TACTAAAACAACATTTTGAATCTGTTAGCCATTTTGAGGATAAAAAGATG 
(SEQ ID NO:21) 
引物2: 
GGCGCGATGAGTTCACGCCCGGCAGGAGATTAGTTGCCCAGACCGCGACC 
(SEQ ID NO:22) 
5)名称:乙二醛酶II 
基因:gloB 
登录号:Ecogene:EG13330 
染色体定位:234782=>234027 
引物1: 
CGAACGGAGCCGATGACAAGAAAGTTTTATCAGAACCTATCTTTCTTTGA 
(SEQ ID NO:23) 
引物2: 
CTTGCCGGTTTCATCACAACCTTCCGTTTCACACTGAGAGGTAATCTATG 
(SEQ ID NO:24) 
6)名称:L-核酮糖激酶 
基因:araB 
登录号:Ecogene:EG10053 
染色体定位:70048=>68348 
引物1: 
AATTATCAAAAATCGTCATTATCGTGTCCTTATAGAGTCGCAACGGCCTG 
(SEQ ID NO:25) 
引物2: 
ACTCTCTACTGTTTCTCCATACCCGTTTTTTTGGATGGAGTGAAACGATG 
(SEQ ID NO:26) 
实施例3:12-PD的产生 
3.1 在粗制甘油基本培养基中进行的微生物的培养
研究不同微生物相比基本上纯的甘油制剂(纯度>99%)对粗制甘油制剂(纯度大约85%)的利用。在好氧条件下,将许多种代表不同分类群的微生物与大肠杆菌MG1655一起在未调节的pH下培养于补充有不同量的纯甘油和粗制甘油的基本培养基中。表2和表3显示当粗制甘油制剂而非纯甘油作为唯一碳源和能源时未观察到对生物质产生的抑制作用。此外,当粗制甘油用作碳源和能源时已知成份的基本培养基中的磷酸盐的量可降低70%(表4)。 
表2:
粗制甘油制剂维持生物质的产生。当纯(纯度>99%)甘油制剂或粗制甘油制剂用作为在好氧条件或缺氧条件下生长的碳源(10g/l)时,对比生物质的产量。在指定的大气条件下,在不搅拌的情况下将从环境样品分离的代表不同分类群的菌株培养在微量滴定板中。 
Figure BDA0000037952810000321
表3:
利用粗制甘油制剂或纯甘油制剂获得的大肠杆菌MG1655的生物质产量的比较。当纯(纯度>99%)甘油制剂或粗制甘油制剂用作为在未调节的pH下于好氧条件下生长的碳源时,对比生物质的产量。在好氧条件下于培养试管中培养菌株。 
Figure BDA0000037952810000322
,平均值;stdev,标准差 
Figure BDA0000037952810000323
表4:
存在于粗制甘油中的杂质(10g/l)替代基本培养基的常规元素(macro-elements)的可能性。当纯(纯度>99%)甘油制剂或粗制甘油制剂用作为在未调节的pH下于好氧条件下生长的碳和常规元素的来源时,对比大肠杆菌MG1655的生物质的产量。 
Figure BDA0000037952810000324
,平均值;stdev,标准差 
Figure DEST_PATH_GDA00002886575900011
3.2绕过甘油激酶和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产生磷酸二羟丙酮的功能性路径的构建
将大肠杆菌的编码甘油脱水酶的基因、弗氏柠檬酸杆菌的编码二羟基丙酮激酶(dhaK)的基因dhaK和大肠杆菌的编码丙二醇氧化还原酶的基因fucO克隆入质粒pB2araJ以产生质粒pDP_gdf。质粒pDP_mgdf另外包含大肠杆菌的甲基乙二醛合酶。根据已知的生物化学路径,丙二醇氧化还原酶对于该实例是无关的。然而,我们就glpK敲除的功能性互补作用检测质粒pDP_gdf及其衍生物pDP_mgdf,因为此类质粒与重组1,2-PD的产生相关。 
测定显示当甘油作为唯一碳源时质粒pDP_gdf或pDP_mgdf的存在减轻对大肠杆菌的glpK突变体的生长的抑制(表5)。因此,建立了不依赖于内源途径的用以代谢甘油的诱导型非调节路径。与对照菌株(DH5αaraB)相比较或当葡萄糖是用于生长的底物时,最终获得的生物质相等或甚至更高。 
表5:
将大肠杆菌DH5α及其衍生物的araB-敲除菌株培养在以10g/l包含葡萄糖或甘油作为碳源的基本培养基中。在好氧条件下将不同菌株于37℃下培养在培养试管中,进行5天。在实验结束时以580nm处的光密度测定生物质。Stdev,标准差 
Figure BDA0000037952810000341
3.3确定由甘油产生重组1,2-PD所必需的最少的一组基因
用包含表6中所列的目的基因的不同质粒转化大肠杆菌DH5α的araB突变体。将野生型(对照)和重组菌株在好氧条件下培养在含有10g/l粗制甘油的基本培养基中,进行3至5天直至菌株进入静止期。就1,2-PD含量利用GC-MS分析对上清液进行分析。结果提供于表6中。 
表6:
当在含有10g/l粗制甘油的基本培养基中培养大肠杆菌菌株时在上清液中测定的1,2-PD含量。 
Figure BDA0000037952810000342
3.4通过表达合成操纵子中编码的甘油脱氢酶、二羟丙酮激酶、甲基乙二醛合酶和丙二醇氧化还原酶的重组大肠杆菌菌株进行的丙二醇的1,2-异构体的专门产生
用或不用质粒pDP_mgdf转化大肠杆菌MG1655araB,将其培养在含有10或15g/l粗制甘油作为碳源的基本培养基中。在好氧条件下于培养试管中或在不搅拌的情况下于密封的玻璃瓶中(半缺氧条件)进行温育。不具有质粒的大肠杆菌MG1655 araB是对照菌株。温育期为5天,温育温度为37℃。 
在实验结束时,以光密度(OD580)测定生长,并且通过GC-MS分析测定1,2-或1,3-PD的水平。以一式二份进行测定。结果(表7)显示使得大肠杆菌能够从粗制甘油产生1,2-PD的工程改造的路径(所述路径专门产生丙二醇的1,2-异构体)的成功引入。 
表7:
用/不用质粒pDP_mgdf转化大肠杆菌MG1655的araB敲除菌株,将其培养在以10或15g/l的浓度含有粗制甘油作为碳源的基本培养基中。在好氧条件和半缺氧条件下于37℃下进行培养。在实验结束时(5天)以580nm处的光密度测定生物质;通过GC-MS分析测定上清液中的1,2-PD含量;0,未检测到的,检测限10mg/l。 
Figure BDA0000037952810000351
,平均值;stdev,标准差 
Figure BDA0000037952810000352
3.5 甲基乙二醛对野生型和突变型大肠杆菌菌株的毒性
将大肠杆菌MG1655野生型或基因gloA和gloB分别失活的突变体培养在含有不同量的甲基乙二醛的具有纯甘油(10g/l)作为碳和能量的来源的基本培养基中。甲基乙二醛的检测显示至少72小时的化学稳定期。在不搅拌的情况下将大肠杆菌在37℃下于潮湿的气氛下培养在微量滴定板中。在接种后48.5小时于OD580测定生长(图1;黑色条,大肠杆菌MG1655野生型;灰色条,大肠杆菌MG1655 gloA-突变体;阴影线条,大肠杆菌MG1655 gloB突变体)。对于等于或高于2.5mM的甲基乙二醛的细胞外浓度观察到对野生型菌株的生长的抑制。突变型菌株显著更敏感,特别是乙二醛酶I突变体(gloA),从而支持我们的发现,gloA是细胞内甲基乙二醛的主要排出路径(参见4.6)。结果进一步证明升高的甲基乙二醛水平抑制大肠杆菌的生长,这是鉴定甲基乙二醛合酶的磷酸盐不敏感性变体的基础。 
3.6 主要MG-排出活性(MG-withdrawing activity)的鉴定
使大肠杆菌MG1655的基因(其基因产物参与甲基乙二醛(MG)代谢,例如MG的脱毒)失活(基因敲除)。基因列于表8中。在好氧条件条件和搅拌的情况下将野生型和突变型菌株培养在培养试管中直至生长停止。通过GC-MS分析测定散装液体中的1,2-PD的水平,然后将其与当葡萄糖(阴性对照)作为碳和能量的来源时发现的水平相比较。当甘油是用于生长的底物时,检测到大约20mg/ml 1,2-PD的背景水平。然而,对于单独的gloA突变体观察到显著升高的1,2-PD水平。 
表8:
将参与甲基乙二醛代谢的基因突变的大肠杆菌MG1655的菌株培养在含有甘油或葡萄糖(10g/l)的基本培养基中。在好氧条件下于37℃下进行培养直至生长停止。以光密度(OD580)测定生长;通过GC-MS分析测定丙二醇水平。 
Figure BDA0000037952810000361
,平均值;stdev,标准差 
Figure BDA0000037952810000371
3.7 产生高水平的1,2-PD的重组生物
使大肠杆菌MG1655的基因araB或者基因aldA和gloA失活(基因敲除)。用质粒pDP_mgdf转化相应的突变体。另外地用编码赋予醛酮还原酶活性的基因(例如大肠杆菌的dkgA或dkgB)的质粒pCR2.1转化具有质粒pDP_mgdf的AraB突变体。在好氧或半缺氧条件下,在粗制甘油(15g/l)存在的情况下,将细胞于37℃下培养2至5天或直至光密度不能再增加为止。通过GC-MS分析就1,2-PD含量分析上清液(表9)。 
表9:
把表达将甘油转化成1,2-PD的基因的大肠杆菌MG1655的突变菌株培养在包含甘油或葡萄糖(15g/l)的基本培养基中。在好氧或半缺氧条件下于37℃下进行培养直至生长停止。通过GC-MS分析测定上清液中丙二醇的水平。 
Figure BDA0000037952810000381
,平均值;stdev,标准差 
Figure BDA0000037952810000382
结果
如表2和3中所显示的,粗制甘油制剂在无需进一步加工的情况下可被许多种生物(不限于大肠杆菌和近缘菌株)利用。当与使用纯甘油作为碳底物相比较时,通过利用粗制甘油获得的生物质的产量相等或更高。因此,粗制甘油实际上可在基于甘油发酵的任何方法中替代纯甘油制剂。 
如表4中所示的,存在于粗制甘油中的杂质提供了维持宿主细胞实质性生长的磷源。因此,加入至培养肉汤中的磷的量可减少大约70%。 
如表6中所显示的,丙二醇氧化还原酶活性是从甘油合成1,2-PD所必需的。表达甘油脱氢酶的宿主细胞不产生1,2-PD。表达甘油脱氢酶和甲基乙二醛合酶但缺乏丙二醇氧化还原酶的细胞不产生可检测量的1,2-PD,然而丙二醇-氧化还原酶活性的额外存在导致大量的1,2-PD产生。 
如表7中所显示的,在好氧条件下使用共表达甲基乙二醛合酶、甘油脱氢酶、二羟基丙酮激酶和丙二醇氧化还原酶的重组菌株从甘油 获得高滴度的1,2-PD。基于本发明的丙二醇的合成导致专门合成丙二醇的1,2-异构体而非1,3-异构体。 
如表8中所显示的,大肠杆菌中由gloA编码的乙二醛酶I活性的失活导致1,2-PD从甘油大量产生。因此,由gloA编码的酶活性是干扰宿主细胞中高水平1,2-PD产生的主要竞争性活性。 
本发明的实施方案
1.当在作为唯一碳源的甘油上生长时产生高水平的1,2-丙二醇的经工程改造的宿主细胞。 
2.根据前述实施方案的宿主细胞,其中甘油具有至少70%,特别地至少75%,特别地至少80%,特别地至少85%,特别地至少90%,特别地至少95%,特别地至少99%和达到100%的纯度。 
3.根据前述实施方案的任一个的宿主细胞,其中甘油具有80%至90%的纯度。 
4.根据前述实施方案的任一个的宿主细胞,其中甘油具有85%的纯度。 
5.根据前述实施方案的任一个的宿主细胞,其中甘油是来自生物柴油和/或生物乙醇生产的粗制甘油制剂。 
6.根据前述实施方案的任一个的宿主细胞,其中所述宿主细胞已通过重组DNA技术进行了工程改造。 
7.根据前述实施方案的任一个,特别是实施例6的宿主细胞,其中所述宿主细胞已通过引入编码丙二醇氧化还原酶活性(fucO)的基因进行了工程改造。 
8.根据实施例7的宿主细胞,其中所述宿主细胞已通过引入至少一个另外的基因进行了工程改造,所述另外的基因编码选自甘油脱氢酶(gldA)、二羟基丙酮激酶(dhaK)和甲基乙二醛合酶(mgsA)的酶活性,所述宿主就此表达所述酶活性和丙二醇氧化还原酶活性(fucO)。 
9.根据实施方案7的宿主细胞,其中所述宿主细胞已通过引入另外的基因进行了工程改造,所述另外的基因编码甘油脱氢酶,所述宿主就此表达所述甘油脱氢酶活性和丙二醇氧化还原酶活性。 
10.根据实施方案7的宿主细胞,其中所述宿主细胞已通过引入另外的基因进行了工程改造,所述另外的基因编码二羟基丙酮激酶,所述宿主就此表达所述二羟基丙酮激酶活性和丙二醇氧化还原酶活性。 
11.根据实施方案7的宿主细胞,其中所述宿主细胞已通过引入另外的基因进行了工程改造,所述另外的基因编码甲基乙二醛合酶(mgsA),所述宿主就此表达所述甲基乙二醛合酶活性和丙二醇氧化还原酶活性。 
12.根据实施方案7的宿主细胞,其中所述宿主细胞已通过引入另外的基因进行了工程改造,所述另外的基因编码甘油脱氢酶和二羟基丙酮激酶,所述宿主就此表达所述甘油脱氢酶和二羟基丙酮激酶活性以及丙二醇氧化还原酶活性。 
13.根据实施方案7的宿主细胞,其中所述宿主细胞已通过引入另外的基因进行了工程改造,所述另外的基因编码甘油脱氢酶和甲基乙二醛合酶,所述宿主就此表达所述甘油脱氢酶和甲基乙二醛合酶活性以及丙二醇氧化还原酶活性。 
14.根据实施方案7的宿主细胞,其中所述宿主细胞已通过引入另外的基因进行了工程改造,所述另外的基因编码二羟基丙酮激酶和甲基乙二醛合酶,所述宿主就此表达所述二羟基丙酮激酶和甲基乙二醛合酶活性以及丙二醇氧化还原酶活性。 
15.根据实施方案7的宿主细胞,其中所述宿主细胞已通过引入另外的基因进行了工程改造,所述另外的基因编码甘油脱氢酶、二羟基丙酮激酶和甲基乙二醛合酶,所述宿主细胞就此表达所述甘油脱氢酶、二羟基丙酮激酶和甲基乙二醛合酶活性以及丙二醇氧化还原酶活性。 
16.根据前述实施方案的任一个,特别是实施方案7的宿主细胞, 其中所述宿主细胞已通过引入另外的基因进行了工程改造,所述另外的基因编码甘油脱水酶,所述宿主细胞就此表达所述甘油脱水酶活性和丙二醇氧化还原酶活性。 
17.根据前述实施方案的任一个,特别是实施方案7的宿主细胞,其中所述宿主细胞已通过引入另外的基因进行了工程改造,所述另外的基因编码醛酮还原酶,所述宿主细胞就此表达所述醛酮还原酶活性和丙二醇氧化还原酶活性。 
18.根据实施方案17的宿主细胞,其中所述醛酮还原酶活性由选自dkgA、dkgB、yeaE和yghZ的基因贡献。 
19.根据前述实施方案的任一个的宿主细胞,其中所述宿主细胞在阿拉伯糖代谢中具有缺陷。 
20.根据前述实施方案的宿主细胞,其中所述缺陷归因于降低的核酮糖激酶活性或丢失核酮糖激酶活性。 
21.根据前述实施方案的任一个的宿主细胞,其中所述宿主细胞在甲基乙二醛的代谢中具有缺陷。 
22.根据前述实施方案的宿主细胞,其中所述缺陷归因于降低的或丢失选自乙二醛酶系统I、乙二醛酶系统II、乳酸脱氢酶A、乙二醛酶系统III、醛脱氢酶A活性的酶活性,特别是乙二醛酶系统I活性。 
23.根据前述实施方案的任一个的宿主细胞,其中所述宿主细胞在磷酸二羟丙酮的代谢中具有缺陷。 
24.根据前述实施方案的任一个的宿主细胞,其中所述缺陷归因于降低的磷酸三糖异构酶活性或丢失磷酸三糖异构酶活性。 
25.根据前述实施方案的任一个的宿主细胞,当在作为唯一碳源的甘油上生长时其产生高水平的1,2-丙二醇,但基本上不产生1,3-丙二醇。 
26.根据前述实施方案的任一个的宿主细胞,其是微生物或真菌宿主细胞。 
27.根据实施方案26的微生物宿主细胞,其是大肠杆菌。 
28.多核苷酸分子,其包含处于诱导型启动子的控制之下的合成操纵子,所述操纵子包含编码甘油脱氢酶(gldA)和丙二醇氧化还原酶(fucO)的基因。 
29.多核苷酸分子,其包含处于诱导型启动子的控制之下的合成操纵子,所述操纵子包含编码甘油脱氢酶(gldA)、二羟基丙酮激酶(dhaK)和丙二醇氧化还原酶(fucO)的基因。 
30.根据实施方案29的多核苷酸,其中延长合成操纵子以进一步包含编码甲基乙二醛合酶(mgsA)的基因。 
31.根据实施方案29和30的多核苷酸,其中分别编码甘油脱氢酶(gldA)、丙二醇氧化还原酶(fucO)和甲基乙二醛合酶(mgsA)的基因可从大肠杆菌获得并且编码二羟基丙酮激酶(dhaK)的基因可从弗氏柠檬酸杆菌获得。 
32.根据前述实施方案的任一个的多核苷酸,其为质粒。 
33.根据前述实施方案的任一个的多核苷酸,其中合成操纵子中基因的排列是5′-mgsA-gldA-dahK-fucO-3′。 
34.根据前述实施方案的任一个的多核苷酸,其诱导型启动子是阿拉伯糖诱导的启动子。 
35.根据前述实施方案的任一个的微生物,其包含根据实施方案28至34的任一个的多核苷酸。 
36.根据前述实施方案的任一个的微生物,其包含在高磷酸盐浓度下,特别是在高于0.7mM(在培养基中)或高于9.3e-05(在细胞的细胞质中)的磷酸盐浓度下完全可操作的磷酸盐不敏感性mgsA基因。 
37.用于产生1,2-丙二醇的方法,其包括将根据实施方案1至27的任一个的宿主细胞培养在含有简单碳源,特别是粗制甘油制剂的适当培养基中,之后回收和任选地纯化产生的1,2-丙二醇。 
38.根据实施方案37的方法,其包括: 
i)将根据实施方案1至27的任一个的宿主细胞(所述宿主细胞过表达丙二醇氧化还原酶(fucO)活性)培养在含有非发酵性碳底物 的培养基中,其中碳底物维持生物质的产生并且同时用作产生1,2丙二醇(1,2-PD)的底物,并且非发酵性碳源被宿主细胞代谢成1,2-丙二醇; 
ii)回收根据步骤i)产生的1,2-丙二醇;和任选地, 
iii)纯化回收的1,2-丙二醇。 
39.根据前述实施方案的任一个的方法,其中所述非发酵性碳底物是粗制甘油制剂,特别是包含具有至少70%,特别地至少75%,特别地至少80%,特别地至少85%,特别地至少90%,特别地至少95%,特别地至少99%和达到100%的纯度的甘油的制剂。 
40.根据前述实施方案的任一个的方法,其中甘油具有80%至90%,特别地大约85%的纯度。 
41.根据前述实施方案的任一个的方法,其中非发酵性碳底物,特别是粗制甘油制剂被选择性代谢成1,2丙二醇。 
42.根据前述实施方案的任一项的方法,其中使用经工程改造以表达丙二醇氧化还原酶(fucO)的宿主细胞。 
43.根据前述实施方案的任一个的方法,其中使用经工程改造共表达至少一种选自甘油脱氢酶(gldA)、二羟基丙酮激酶(dhaK)和甲基乙二醛合酶(mgsA)的酶以及丙二醇氧化还原酶(fucO)活性的宿主细胞。 
44.根据前述实施方案的任一个的方法,其中使用宿主细胞,其中已使至少一个参与与1,2-PD产生竞争的非产生性路径的酶活性失活。 
45.根据前述实施方案的任一个的方法,其中使用微生物突变体,特别是大肠杆菌的突变体,其中已使编码乙二醛酶系统I和II(gloA和gloB)、乳酸脱氢酶A(ldhA)、乙二醛酶系统III(通过使主调控子rpoS失活间接地)和醛脱氢酶的基因中的一个或多个失活。 
46.根据前述实施方案的任一个的方法,其使用其中编码gloA活性的基因已部分或完全失活的微生物突变体或菌株,特别是大肠杆菌突变体。 
47.根据前述实施方案的任一个的方法,其中使用阿拉伯糖代谢失活的微生物突变体或菌株。 
48.根据前述实施方案的任一个的方法,其中大肠杆菌菌株,特别是大肠杆菌菌株MG1655和DH5α分别用作宿主生物。 
49.根据前述实施方案的任一个的方法,其中至少一个编码选自甘油脱氢酶(gldA)、二羟基丙酮激酶(dhaK)和甲基乙二醛合酶(mgsA)以及丙二醇氧化还原酶(fucO)的酶活性的基因处于诱导型启动子,特别是阿拉伯糖诱导的启动子,尤其是paraBAD启动子的控制之下。 
50.根据前述实施方案的任一个的方法,其中将合成操纵子用于根据本发明的提供宿主细胞的方法,所述宿主细胞共表达选自甘油脱氢酶(gldA)、二羟基丙酮激酶(dhaK)和甲基乙二醛合酶(mgsA)活性的至少一个酶活性以及丙二醇氧化还原酶(fucO)活性。 
51.根据前述实施方案的任一个的方法,其中编码上述活性的基因处于诱导型启动子,特别是阿拉伯糖诱导的启动子,尤其是paraBAD启动子的控制之下。 
52.根据前述实施方案的任一个的方法,其中当诱导时从所述操纵子转录的基因的连续物如下:mgsA、gldA、dhaK、fucO。 
53.用于制备可用于根据实施方案37至52的任一个的用于产生1,2-丙二醇的方法的宿主细胞的方法,其包括用根据实施方案27至33的任一个的多核苷酸转化所述宿主细胞。 
54.根据实施方案53的方法,其中所述宿主细胞是微生物宿主细胞,特别是大肠杆菌。 
55.根据实施方案53的方法,其中所述转化通过电穿孔完成。 
56.利用根据实施方案53至55的任一个的方法产生的宿主细胞。 
参考文献列表
Altaras,N.E,2001;Biotechnology Progress(17),52-56 
Appleyard,R.K.,Genetics,39,440-452(1954) 
Ausubel,Current Protocols in Molecular Biology,Green Publishing Associates andWiley Interscience,N.Y.(1994). 
Ausubel,F.M.,Brent,R.,Kingston,R.E.,Moore,D.D.,Seidman,J.G.,Smith,J.A.& Struhl,K.(1995).Short Protocols in Molecular Biology.A Compendium of Methodsfrom Current Protocols in Molecular Biology,3 edn.New York:John Wiley & Sons,Inc. 
Batzer,et al.,Nucleic Acid Res.19:5081(1991); 
Cameron,D.C.,1986;Bio/Technology(4),651-654 
Cameron,D.C,1998;Biotechnology Progress(14),116-125 
Cunningham,R.P.,DasGupta,C.,Shibata,T.,and Radding,C.M.(1980)Cell 20,223-235). 
Datsenko,K.A.,2000;PNAS(97),6640-6645 
Ellis,E.H.,2001;PNAS(98),6742-6746 
Gough JA,Murray NE.,J.Mol.Biol.,166,1-19(1983) 
Grandison,Alistair S.,Sep.Processes Food Biotechnol.Ind.(1996),155 177. 
Guzman,L.M.,1995;Journal of Bacteriology(177),4121-4130 
Hanahan J.,et al.,.Mol.Biol.,166,557-580(1983) 
Heath,E.C.,1962;The 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237),2423-2426 
Hopper,D.J.1972;Biochemical Journal(128),321-329 
Jones,L.R.& Riddick,J.A.(1957).Colorimetric determination of 1,2-propanedioland related compounds.Anal Chem 39,1214-1216. 
Joyner,A.1999,Gene Targeting,A Practical Approach,Oxford University Press.ISBN-13:978-0-19-963792-8. 
Karberg,M.,2001;Nature Biotechnology(19),1162-1167 
Kluyver and Schellen,1937 
Le Mouellic,K.et al,Proc.Natl.Acad.Sci.USA,87(1990),4712-4716 
Marx,C.J.and Lidstrom,M.E.,(2002),BioTechniques(33)5,1062-1067 
Miller,J.H.(1992).A Short Course in Bacterial Genetics:A Laboratory Manual andHandbook for Escherichia Coli and Related Bacteria,l st edn:Cold Spring HarborLaboratory Press. 
Neidhardt et al.1996,Escherichia coli and Salmonella:Cellular and MolecularBiology,ASM Press 
Ohtsuka,et al.,J.Biol.Chem.260:2605-2608(1985) 
Pfennig,N.& Lippert,K.D.(1966). das Vitamin B12-Bedürfnis phototropherSchwefelbakterien.Archives of microbiology 55,245-256. 
Reynolds,A.B.et al.Cell 38,275-285(1984). 
Rossolini,et al.,Mol.Cell.Probes 8:91-98(1994) 
Sambrook et al.,Molecular Cloning:A Laboratory Manual,Second Edition(1989) 
Cold Spring Harbor Laboratory Press,Cold Spring Harbor,N.Y.(1989) 
Sambrook,J.& Russell,D.W.(2001).Molecular Cloning:A Laboratory Manual,3rdedn:Cold Spring Harbor Laboratory Press. 
Tran Din,K,1985;Archives of Microbiology(142),87-92 
Wood,W.B.,J.Mol.Biol.,16,118-133(1966) 
Yu,D.,2000;PNAS(97),5978-5983 
Jerpseth,B.et al.Strategies,5,81-83(1992) 
Young,R.A.and R.W.Davis,Science,222,778-782(1983) 
专利文献
美国专利号5,008,473  美国专利号4683202 
美国专利号5,356,812  美国专利申请2007/072279 
美国专利号7049109    WO 2005/073364 
美国专利号6087140 
美国专利号6303352 
Figure IDA0000037952890000021
Figure IDA0000037952890000031
Figure IDA0000037952890000041
Figure IDA0000037952890000051
Figure IDA0000037952890000061
Figure IDA0000037952890000071
Figure IDA0000037952890000081
Figure IDA0000037952890000091
Figure IDA0000037952890000101
Figure IDA0000037952890000111
Figure IDA0000037952890000121
Figure IDA0000037952890000141
Figure IDA0000037952890000151
Figure IDA0000037952890000161
Figure IDA0000037952890000171
Figure IDA0000037952890000181
Figure IDA0000037952890000191
Figure IDA0000037952890000201
Figure IDA0000037952890000211

Claims (10)

1.当在作为唯一碳源的甘油上生长时产生高水平的1,2-丙二醇的经工程改造的宿主细胞,其中所述宿主细胞进行了下列工程改造:使araB基因失活并引入了编码丙二醇氧化还原酶活性的基因即fucO。
2.根据权利要求1的宿主细胞,其中甘油具有80%至90%的纯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的宿主细胞,其中所述宿主细胞已通过引入至少一个另外的基因进行了工程改造,所述另外的基因编码选自甘油脱氢酶(gldA)、二羟基丙酮激酶(dhaK)和甲基乙二醛合酶(mgsA)的酶活性,所述宿主细胞就此表达所述酶活性和丙二醇氧化还原酶活性(fucO)。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的宿主细胞,其中所述宿主细胞已通过引入另外的基因进行了工程改造,所述另外的基因编码甘油脱氢酶、二羟基丙酮激酶和甲基乙二醛合酶,所述宿主细胞就此表达所述甘油脱氢酶、二羟基丙酮激酶和甲基乙二醛合酶活性以及丙二醇氧化还原酶活性。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的宿主细胞,其中所述宿主细胞已通过引入另外的基因进行了工程改造,所述另外的基因编码甘油脱水酶,所述宿主细胞就此表达所述甘油脱水酶活性和丙二醇氧化还原酶活性。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的宿主细胞,其中所述宿主细胞已通过引入另外的基因进行了工程改造,所述另外的基因编码醛酮还原酶,所述宿主细胞就此表达所述醛酮还原酶活性以及丙二醇氧化还原酶活性。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的宿主细胞,其中所述宿主细胞在至少选自下列的化合物的代谢中具有缺陷:
i)阿拉伯糖,由于降低的核酮糖激酶活性或丢失核酮糖激酶活性而在阿拉伯糖代谢中具有缺陷,
ii)甲基乙二醛,由于降低的或丢失选自乙二醛酶系统I、乙二醛酶系统II、乳酸脱氢酶A、乙二醛酶系统III、醛脱氢酶A活性的酶活性,而在甲基乙二醛的代谢中具有缺陷,
iii)磷酸二羟丙酮,由于降低的磷酸三糖异构酶活性或丢失磷酸三糖异构酶活性而在磷酸二羟丙酮的代谢中具有缺陷。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的宿主细胞,当在作为唯一碳源的甘油上生长时其产生高水平的1,2-丙二醇,但基本上不产生1,3-丙二醇。
9.根据权利要求8的宿主细胞,其为大肠杆菌。
10.用于产生1,2-丙二醇的方法,其包括将根据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的宿主细胞培养在含有甘油的适当的生长培养基中,之后回收和任选地纯化所产生的1,2-丙二醇。
CN2009801220824A 2008-07-28 2009-07-16 生产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08942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EP08161267.3 2008-07-28
EP08161267 2008-07-28
EP08163201.0 2008-08-28
EP08163201 2008-08-28
PCT/EP2009/059132 WO2010012604A1 (en) 2008-07-28 2009-07-16 Production method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089421A CN102089421A (zh) 2011-06-08
CN102089421B true CN102089421B (zh) 2013-06-19

Family

ID=4106128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801220824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089421B (zh) 2008-07-28 2009-07-16 生产方法

Country Status (10)

Country Link
US (1) US20110124069A1 (zh)
EP (1) EP2313489B1 (zh)
JP (1) JP5750370B2 (zh)
CN (1) CN102089421B (zh)
AU (1) AU2009276074A1 (zh)
CA (1) CA2732204A1 (zh)
DK (1) DK2313489T3 (zh)
RU (1) RU2521502C2 (zh)
WO (1) WO2010012604A1 (zh)
ZA (1) ZA201007720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0077806A1 (en) * 2008-12-15 2010-07-08 Greenlight Biosciences, Inc. Methods for control of flux in metabolic pathways
EP2566953B1 (en) 2010-05-07 2019-01-02 Greenlight Biosciences, Inc. Methods for control of flux in metabolic pathways through enzyme relocation
CA2809284C (en) 2010-08-31 2021-02-23 Greenlight Biosciences, Inc. Methods for control of flux in metabolic pathways through protease manipulation
JP2013541942A (ja) * 2010-10-08 2013-11-21 カディラ ヘルスケア リミティド 酵素的変換によるシタグリプチンの中間体を生産する方法
WO2012130316A1 (en) 2011-03-31 2012-10-04 Metabolic Explorer Method for purifying mpg (monopropylene glycol) from a fermentation broth
US9157102B2 (en) * 2011-04-01 2015-10-13 University Of Florida Research Foundation, Incorporated Over-expression of NADH-dependent oxidoreductase (fucO) for increasing furfural or 5-hydroxymethylfurfural tolerance
AU2012268965A1 (en) 2011-06-15 2013-12-19 B.R.A.I.N. Biotechnology Research And Information Network Ag New means and methods for producing propanediol
CN104093848A (zh) 2011-09-09 2014-10-08 绿光生物科学公司 碳青霉烯(carbapenem)的无细胞制备
EP2708598A1 (en) * 2012-09-14 2014-03-19 Basf Se Serinol production in glycerol catabolism deficient escherichia coli strains
WO2014062993A1 (en) * 2012-10-18 2014-04-24 Algenol Biofuels Inc. Production of 1,2-propanediol in cyanobacteria
WO2014100722A1 (en) 2012-12-21 2014-06-26 Greenlight Biosciences, Inc. Cell-free system for converting methane into fuel, pyruvate or isobutanol
JP6483687B2 (ja) 2013-08-05 2019-03-13 グリーンライト バイオサイエンシーズ インコーポレーテッドGreenlight Biosciences,Inc. プロテアーゼ切断部位を有する操作されたタンパク質
CN104560842A (zh) * 2013-10-18 2015-04-29 常州邱鸿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重组大肠杆菌利用甘油生产1,2-丙二醇的方法
CN104894041B (zh) * 2014-03-03 2018-05-22 逢甲大学 可提升甘油代谢的菌株及其应用
BR112017020690A2 (pt) 2015-03-30 2018-06-26 Greenlight Biosciences Inc produção livre de células de ácido ribonucleico
AU2017246458B2 (en) 2016-04-06 2022-08-11 Greenlight Biosciences, Inc. Cell-free production of ribonucleic acid
BR112019013853A2 (pt) 2017-01-06 2020-01-28 Greenlight Biosciences Inc produção de açúcares isentos de células
CA3078726A1 (en) 2017-10-11 2019-04-18 Greenlight Biosciences, Inc. Methods and compositions for nucleoside triphosphate and ribonucleic acid production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8006037A2 (en) * 2006-07-06 2008-01-10 Integrated Genomics, Inc. Compositions and methods for enhancing glycerol utilization
CN101182552A (zh) * 2007-11-13 2008-05-21 华东理工大学 一种转化甘油生产1,3-丙二醇的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3632397A1 (de) * 1986-09-24 1988-03-31 Ruhrchemie Ag Verfahren zur reinigung von propandiol-1,3
DE69123041T2 (de) * 1990-08-10 1997-04-03 Daicel Chem Herstellungsverfahren für optisch aktiven 3-phenyl-1,3-propandiol
US6087140A (en) * 1997-02-19 2000-07-11 Wisconsin Alumni Research Foundation Microbial production of 1,2-propanediol from sugar
KR100864672B1 (ko) * 2003-04-02 2008-10-23 씨제이제일제당 (주) 클렙시엘라 뉴모니아를 이용한 1,2-프로판디올의 생산방법
FR2864967B1 (fr) * 2004-01-12 2006-05-19 Metabolic Explorer Sa Microorganisme evolue pour la production de 1,2-propanediol
CN1327001C (zh) * 2005-06-03 2007-07-18 清华大学 利用生物柴油副产物甘油生产1,3-丙二醇的方法
MY146904A (en) * 2006-03-31 2012-10-15 Rice University Anaerobic fermentation of glycerol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8006037A2 (en) * 2006-07-06 2008-01-10 Integrated Genomics, Inc. Compositions and methods for enhancing glycerol utilization
CN101182552A (zh) * 2007-11-13 2008-05-21 华东理工大学 一种转化甘油生产1,3-丙二醇的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NEDIM E. ALTARAS, ET AL.ENHANCED PRODUCTION OF (R)-1,2-PROPANEDIOL BY METABOLICALLY ENGINEERED ESCHERICHIA COLI.《BIOTECHNOL.PROG.》.2000,第16卷(第6期),940-946. *
NEDIM E. ALTARAS,et al.Metabolic Engineering of a 1,2-Propanediol Pathway in Escherichia coli.《APPLIED AND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1999,第65卷(第3期),1180-1185. *
NEDIME.ALTARAS,etal.MetabolicEngineeringofa1 2-Propanediol Pathway in Escherichia coli.《APPLIED AND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1999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A2732204A1 (en) 2010-02-04
WO2010012604A1 (en) 2010-02-04
EP2313489B1 (en) 2015-04-29
RU2521502C2 (ru) 2014-06-27
DK2313489T3 (da) 2015-06-22
JP2011528915A (ja) 2011-12-01
AU2009276074A1 (en) 2010-02-04
US20110124069A1 (en) 2011-05-26
RU2011107212A (ru) 2012-09-10
EP2313489A1 (en) 2011-04-27
CN102089421A (zh) 2011-06-08
JP5750370B2 (ja) 2015-07-22
ZA201007720B (en) 2011-07-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089421B (zh) 生产方法
EP2657344B1 (en) Method for producing butanol using two-phase extractive fermentation
US9005953B2 (en) Recombinant microorganism having butanol production capacity and butanol production method
CA2679989C (en) New micro-organisms for the production of 1,2-propanediol obtained by a combination of evolution and rational design
EP2126101B1 (en) Microorganisms and methods for production of 1,2-propanediol and acetol
US20090176285A1 (en) Compositions and Methods for Enhancing Glycerol Utilization
US8227217B2 (en) Methods and genetically engineered micro-organisms for the combined production of PDO, BDO and PHP by fermentation
EP2505656A1 (en) Method of producing 3-hydroxypropionic acid using malonic semialdehyde reducing pathway
WO2001011070A2 (en) 1,3-propanediol and polymer derivatives from a fermentable carbon source
CN102575235B (zh) 用于通过发酵生产生物化学品的突变甲基乙二醛合酶(mgs)
BR9712761B1 (pt) mÉtodo para a produÇço de 1,3- propanodiol e microorganismo hospedeiro transformado.
CA2956184C (en) Method for producing acetoin
CA3025584A1 (en) Methods and microorganisms for producing flavors and fragrance chemicals
DE112015003962T5 (de) 3-Hydroxypropionsäure erzeugende rekombinante Hefe und Verfahren zum Herstellen von 3-Hydroxypropionsäure unter Nutzung derselben
JP2012506716A (ja) グリセロールを化学物質に変換するための微好気性培養
US20210222210A1 (en) Methods and organism with increased xylose uptake
EP2459720B1 (en) Mutant glycerol dehydrogenase (glydh) for the production of a biochemical by fermentation
EP3172330B1 (en) Microorganism strains for the production of 2.3- butanediol
EP3645725A1 (en) Microorganism with stabilized copy number of functional dna sequence and associated methods
CN115261292B (zh) 改造的克雷伯氏菌属细菌及其生产1,2-丙二醇的应用和方法
KR102620924B1 (ko) 글리세롤로부터의 1,3-프로판디올 생산을 위한 클로스트리디아를 포함하는 미생물 컨소시엄
KR20230173870A (ko) 에탄올 및 글리세롤을 폴리하이드록시알카노에이트로 전환하기 위한 재조합 슈도모나스 푸티다 바이오촉매의 개발
BR112017001542B1 (pt) Levedura recombinante produtora de acetoína, uso desta e método para produzir acetoína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0619

Termination date: 20150716

EXPY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