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085090B - 眼轴长度测量仪 - Google Patents

眼轴长度测量仪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085090B
CN102085090B CN201010563411.3A CN201010563411A CN102085090B CN 102085090 B CN102085090 B CN 102085090B CN 201010563411 A CN201010563411 A CN 201010563411A CN 102085090 B CN102085090 B CN 10208509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signal
measurement
measurement pattern
axiallengt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10563411.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085090A (zh
Inventor
远藤雅和
河合规二
村上泰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dech K K
Original Assignee
Nidech K K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dech K K filed Critical Nidech K K
Publication of CN10208509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08509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08509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085090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3/00Apparatus for testing the eyes; Instruments for examining the eyes
    • A61B3/10Objective types, i.e. instruments for examining the eyes independent of the patients' perceptions or reactions
    • A61B3/1005Objective types, i.e. instruments for examining the eyes independent of the patients' perceptions or reactions for measuring distances inside the eye, e.g. thickness of the cornea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Medical Informatics (AREA)
  • Biophysics (AREA)
  • Ophthalmology & Optometr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olecular Biology (AREA)
  • Surgery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Eye Examination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眼组织间距测量仪以及一种眼距离测量仪,所述眼距离测量仪包括:干涉光学系统,其将至少一束分光向着被检查者的眼睛投射,合成所述分光,将合成后的分光导入光接收装置,并且移动光学元件,以调节所述两束分光之间的光程差;模式切换单元,其发出模式切换信号,以在第一测量模式和第二测量模式之间切换;以及计算和控制单元,其根据在对应于模式切换信号的测量模式下所获得的光接收装置的输出信号测量眼距离。根据本发明,可以提高对严重白内障眼睛的测量准确度,也能使测量更加顺利。

Description

眼轴长度测量仪
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本申请基于2009年12月2日向日本专利局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2009-274060,并将其全部内容通过引用并入此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测量被检查者的眼组织之间的距离的眼组织间距测量仪以及眼距离测量仪。
背景技术
眼组织间距测量仪向被检查者的眼睛投射测量光,并用光接收装置将反射光检测为干涉光来测量眼组织的轴向间距(例如眼轴长度,前房深度)(例如参见专利文献1)。
以下所列文献描述了现有技术:
专利文献1:JP2002-531205A(PCT)
专利文献2:JP2005-160694A
但是,当用这种传统仪器测量患有严重白内障的眼睛时,光几乎不能从眼底返回。这使得所获得的干涉信号的S/N比不够,因此使得距离测量很困难。
发明内容
针对以上问题,本发明的技术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眼组织间距测量仪,其能提高对严重白内障眼睛的测量准确度,也能使测量更加顺利。
为解决以上问题,本发明具有如下所述配置:
本发明的眼组织间距测量仪包括干涉光学系统、模式切换单元以及计算和控制单元,所述干涉光学系统包括:
光源,
分光器,其用于将从所述光源发出的光分成第一分光和第二分光,
光发射系统,其用于将所述第一分光和第二分光中的至少一个向着被检查者的眼睛投射,
光接收光学系统,其用于合成所述两束分光,所述两束分光包含由所述被检查者的眼睛所反射的分光,并将所述合成后的光导入光接收装置,
驱动部,其用于移动光学元件,从而调整所述第一分光和所述第二分光之间的光程差;
模式切换单元,其用于发出模式切换信号,以在包括第一测量模式和第二测量模式的至少两种测量模式之间进行切换,所述第一测量模式用于在以第一扫描速率移动所述光学元件时测量被检查者的眼组织间距,所述第二测量模式用于在以比所述第一扫描速率慢的第二扫描速率移动所述光学元件时测量所述被检查者的眼组织间距;以及
计算和控制单元,其用于完成如下操作:
按照所述模式切换单元发出的所述模式切换信号改变所述光学元件在测量时的扫瞄速率,
控制所述驱动部的操作,以使所述光学元件以对应于由所述模式切换单元所切换的测量模式的扫描速率移动,
根据在移动所述光学元件时所获取的所述光接收装置的输出信号,测量所述被检查者的眼组织间距。
根据本发明,可以提高对严重白内障眼睛的测量准确度,也能使测量更加顺利。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上述和其它目的、技术特征、各个方面以及优点等从下面结合附图的详细描述中将得到更清楚的说明,其中:
图1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眼组织间距测量仪中的光学系统和控制系统的配置示意图;以及
图2为按照本实施例的眼组织间距测量仪的操作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详细描述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附图中相近的附图标记在各个图中指代相似的或同样的部件。
图1为按照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眼组织间距测量仪中的光学系统和控制系统的结构示意图。请注意下面的实施例以测量眼轴长度的仪器为例。
光发射系统10包括测量光源1、准直透镜3、分光器5、第一三角棱镜(角立方体)7、第二三角棱镜9、偏振分光器11、四分之一波长板13以及检查窗口17。测量光源1是一种发出低相干光的光源(如SLD(超级发光二极管))。准直透镜3将从光源1发出的光通量准直为平行光通量。分光器5对从光源1发出的光进行分解。第一三角棱镜7设置在分光器5的传输方向上。第二三角棱镜9设置在分光器5的反射方向上。光发射系统10应设置为将测量光投射(传输)到被检查者眼睛的眼角膜和眼底上。
从光源1发射的光(线性偏振光)被准直透镜3准直,然后被分光器5分成第一测量光(基准光)和第二测量光。第一测量光被第一三角棱镜7反射并返回。同时,第二测量光被第二三角棱镜9反射并返回。然后,第一测量光和第二测量光被分光器5合成。合成后的光被偏振分光器11反射,并被四分之一波长板13转换成圆偏振光。接着,该圆偏振光经分色镜15和检查窗口17至少被投射到眼角膜和眼底。这时,当由该圆偏振光组成的被测光通量被眼角膜和眼底反射时,该光通量的相位移动了1/2个波长。
光接收光学系统20包括检查窗口17、四分之一波长板13、偏振分光器11、聚光透镜19和光接收装置21。光接收光学系统20设置用来接收由测量光在眼角膜上反射所获得的反射光和由测量光在眼底上反射所获得的反射光通过干涉而获得的光(干涉光)。
其中,眼角膜的反射光和眼底的反射光经检查窗口17和分色镜15,并被四分之一波长板13转换成线性偏振光。然后,经偏振分光器11传输的两束反射光被聚光透镜19收集,并被光接收装置21接收。
请注意第一三角棱镜7被用作用于改变光程长度的光程长度改变光学元件(光程长度改变元件)。通过驱动部71(例如电动机)的驱动,第一三角棱镜7沿着光轴方向相对于分光器5做线性运动。而且,通过在每次测量时切换测量模式(后面详述),可以改变第一三角棱镜7在测量时的扫描速率(运动速率)。该光程长度改变光学元件可以是三角镜。而且,第一三角棱镜7在驱动时的位置由位置检测传感器72(如电位计,编码器)检测。
应当注意,以上所述的光程长度改变光学元件应当设置在由光路分离元件分出的多个测量光路中的其中任一光路上,可以通过移动所述光程长度改变光学元件来调整多条测量光路的光程差。例如,所述光程长度改变光学元件和光路分离元件可以设置在如图1所示的光发射系统10的光路上,可以设置在光接收光学系统20的光路上,或者可以设置在光发射光学系统10和光接收光学系统20共同的光路上。
用于摄取眼睛前节(anterior segment)的图像的眼前节成像光学系统30设置在分色镜15的反射方向中。该成像光学系统30包括分色镜15、物镜31、总反射镜33、图象形成透镜35和二维成像装置37。分色镜15的特征在于传输从光源1发出的光,同时反射从光源40发出的光(例如红外光)以照射眼睛前节。其中,由光源40的照射所获取的眼前节图像经检查窗口17、分色镜15、物镜31、总反射镜33和图象形成透镜35形成在二维成像装置37上。
下面说明根据本实施例的测量仪的控制系统。控制部80连接于显示器81、光源1、光接收装置21、驱动部71、位置检测传感器72、控制部件84、存储器85和信号处理部50等。控制部80利用从光接收装置21输出的干涉信号,通过计算来获得眼轴距离。另外,所获得的测量值等储存在存储器85内。而且,控制部件84设置有多个不同的开关,例如是用于发出触发信号以启动测量的测量启动开关84a。
进一步地,根据本实施例的眼组织间距测量仪具有第一测量模式和第二测量模式。在第一测量模式中,眼轴长度的测量是在第一三角棱镜7根据轻度白内障以第一扫描速率V1运动时测量的。在第二测量模式中,眼轴长度的测量是在第一三角棱镜7根据严重白内障以第二扫描速率V2运动时测量的。应注意第一扫描速率V1和第二扫描速率V2的关系是:V1>V2。
当自动或手动地发出模式切换信号时,控制部80按照该模式切换信号改变第一三角棱镜7在测量时的扫描速率。然后,控制部80控制驱动部71的驱动操作,以使棱镜以与设定的测量模式相应的扫描速率运动。
请注意,上述第二测量模式适用于测量在第一测量模式下不适合测量的眼睛。这种眼睛例如是这样一种眼睛,即用其无法得到可接受的干涉信号的S/N比。此外,轻度白内障和严重白内障的区别通常是由白内障的不同进展阶段造成的。而在如下描述中,两者的区别在于以第一测量模式进行测量时,干涉信号的S/N比是否超过了的预定的可接受的值。
而且,干涉信号的S/N比(SNR:信噪比)是噪音相对于干涉信号的值,且用对数表示。通常,S/N比值越高,就可以获得具有较小噪音的更高质量的信号。同样,在本发明中,所述S/N比值越高,得到的干涉信号的灵敏度越高。
控制部80具有用于处理从光接收装置21输出的光接收信号的信号处理部50。该信号处理部50设置有电路切换部51、第一带通滤波器52、第二带通滤波器53、放大器54、非线性放大器(对数放大器)55、低通滤波器56、放大器57和A/D转换器58。所述第一带通滤波器52和第二带通滤波器53按照测量模式来切换,从而可以使用其中任一模式。A/D转换器58将从放大器57输出的模拟的光接收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应当注意,所述信号处理部50中所设置的每一部件均可用多种电路(如,FPGA)来构成。
电路切换部51用于切换以上两种带通滤波器的连接。第一带通滤波器52和第二带通滤波器53是用于从光接收装置21输出的信号中获取拍频信号(拍频成分)的元件。拍频信号是在预定的频带(拍频带)中将某一拍频视为参照的信号。即,所述滤波器52和53允许拍频信号通过它们,同时去除处于其它频带的其它信号。拍频νd表示为:νd=2V/λc,其中V代表第一三角棱镜7的运动速率,λc代表光源1的中心波长。
请注意,当切换第一三角棱镜7的运动速率时,拍频带则改变。因此,滤波器52设置为提取第一三角棱镜7以第一扫描速率V1移动时的拍频信号。而滤波器53设置为提取第一三角棱镜7以第二扫描速率V2移动时的拍频信号。然后,控制部80按照模式切换信号来切换将要使用的带通滤波器。这样,控制部80能改变拍频带,即改变从光接收信号中提取干涉信号的频带。
非线性放大器55是一种用于获取和输出经放大器54放大的拍频信号的包络的元件(包络检测电路)。
低通滤波器56是一种用于从非线性放大器55输出的输出信号(包络信号)中提取干涉光成分(干涉信号)的元件。低通滤波器56允许在从非线性放大器55输出的包络信号中的频率不大于预定频率的信号通过,同时使频率超过该预定频率的信号截止。频率不大于该预定频率的信号对应于基于干涉信号的包络。
以下描述采用如上配置的测量仪测量眼轴长度的情形。检查者使用未图示的诸如操纵杆的操纵装置在上下、右左、前后方向上移动测量仪,同时观察显示在显示器81上的眼睛的对准状态。然后检查者将所述测量仪放置在相对于眼睛E的预定位置,此时,检查者指示将眼睛E固定在未图示的固定目标上。
图2是按照本实施例的眼组织间距测量仪的操作流程。在初始阶段,第一测量模式即被设定。这样,第一带通滤波器52由电路切换部51所使用。
当启动测量的触发信号自动或手动地输出时,测量光源1被控制部80接通发光。这样,测量光通过光发射系统10投射到眼睛E上。然后,通过测量光在眼睛E上反射而获得的反射光入射到光接收光学系统20的光接收装置21上。
而且,控制部80控制驱动部71的驱动操作,使第一三角棱镜7以第一扫描速率V1做往复运动。然后,控制部80根据干涉光被光接收装置21检测到的时间计算出眼轴长度。
第一扫描速率V1被设定为这样的速率,即当测量正常眼睛或轻度白内障眼睛时,干涉信号的S/N比满足预定的可接受值。该速率由预定的计算式和/或实验等得到。例如,该速率可以设定到这样的程度,即第一三角棱镜7可以在约0.5秒的时间内在对应于预定的可测量范围的可移动范围内(P1~P2)移动。
在往复运动过程中,当第一三角棱镜7在第一方向(方向A)移动时,控制部80获得从光接收装置21输出的第一干涉信号。然后当第一三角棱镜7沿着与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方向B)移动时,控制部80获得从光接收装置21输出的第二干涉信号。控制部80分别测量基于第一干涉信号的眼轴长度和基于第二干涉信号的眼轴长度。
在光接收装置21输出干涉光时,第一三角棱镜7的移动位置随着眼轴长度而变化。该位置可以根据位置检测传感器72输出的信号来检测。于是,该位置根据位置检测传感器72的输出信号是可测的。因此,优选的是,通过使用预定的算术式、表格等来预先获得第一三角棱镜7的位置与眼轴长度之间的关系。从而,根据第一三角棱镜7在干涉光输出时的位置,即可计算出眼轴长度。
控制部80获取当棱镜7在方向A移动时的第一干涉信号。控制部80根据获得第一干涉信号时棱镜7的位置,得到眼轴长度的第一测量结果。然后,控制部80获取当棱镜7在方向B移动时的第二干涉信号。控制部80根据棱镜7在获得第二干涉信号时的位置,得到眼轴长度的第二测量结果。于是,在棱镜7的一次往复运动过程中,眼轴长度被测量两次。因此,可以顺利地进行连续的测量。
所获得的有关眼轴长度的数据(测量结果)被储存在存储器85内。而且,当完成预定次数的测量之后(或者当获取到预定个数的被检查者的眼轴长度的数值后),控制部80结束棱镜7的往复运动,并使棱镜7从移动位置返回起始位置。
当完成了如上所述的第一测量模式的测量后,控制部80确定干涉信号的S/N比是否不小于预定值。应当注意,该判断可以基于光接收信号的S/N比作出。而且该情况下,可以使用在提取干涉信号之前的阶段的光接收信号。当该S/N比不小于预定值时,控制部80将在第一测量模式下的测量结果显示在显示器81上,并结束测量。
另一方面,当S/N比降到预定值以下时,控制部80自动发出模式切换信号,以将测量模式从第一测量模式切换到第二测量模式,然后,控制部80对眼轴长度进行重复测量。其中,控制部80把切换信号传输到电路切换部51,并把待使用的带通滤波器切换到对应于第二扫描速率V2的第二带通滤波器。应当注意,此时控制部80可以在显示器81上显示第一测量模式下的测量结果、S/N比等。
当启动测量的触发信号自动或手动地发出时,控制部控制驱动部71的驱动操作,以使第一三角棱镜7以第二扫描速率V2运动(或者往复运动)。然后,控制部80根据干涉光被光接收装置21检测到的时间来计算眼轴长度。
第二扫描速率设定为低于第一扫描速率,从而在对严重白内障眼睛进行测量时,干涉信号的S/N比满足预定的可接受值。优选地,该速率可以如此设定,使得在眼睛能稳定保持固定不动的时间内(约三秒时间内),棱镜7可以在预定的移动范围内(P1~P2)扫描至少一次。在获得第二测量模式下眼轴长度的测量结果后,控制部80将该重复测量的结果显示在显示器81上。
以下将具体描述光程长度改变光学元件的扫描速率和S/N比之间的关系。这里,第一测量模式下的第一扫描速率设为V1(m/s),第二测量模式下的第二扫描速率设为V2(m/s)。在此情况下,S/N比(SNR)和扫描速率之间的关系表示为以下数学表达式(1)和(2):
SNR = η · P sample E v · BW . . . ( 1 )
BW = 2 · Δf = 2 · ( 2 v λ min - 2 v λ max ) = 4 v λ max - λ min λ max · λ min ≅ 4 vΔλ λ 0 2 . . . ( 2 )
其中,η代表光接收效率(包括光学系统和光接收装置),Psample表示对象光线侧的光接收量,Ev代表光能,BW表示用于信号检测的频带(拍频带)的宽度,v表示扫描速率,λ0表示光源的中心波长,而Δλ表示光谱宽度。例如:当λ0=830nm,Δλ=8nm时,扫描速率应优选地近似设定在10mm/s和400mm/s之间。
该情况下,随着v值的减小,BW值相应减小,而S/N比增大。换言之,当棱镜7的扫描速率变慢,v值减小,于是S/N比增大。因此,干涉信号的灵敏度增大。具体地讲,当以低于第一扫描速率V1的第二扫描速率V2测量时(V2<V1),测量时间变长,而S/N比变得比以第一扫描速率V1测量时高。因此,如同对患有严重白内障的眼睛进行测量的情况,即使很大一部分测量光在眼睛里被遮挡,致使干涉光的光量水平很小,也可以确保在一定程度上可接受的S/N比。
在具有如上配置的测量仪中,对于在测量时具有高级难度的眼睛,例如对于患有严重白内障的眼睛,以第二扫描速率V2进行测量。这样,干涉信号的灵敏度提高,于是可以获得可接受的测量准确度。而且,在该测量仪中,测量也可以在第一测量模式下,按照对正常或轻度白内障眼的初始设置进行。因此,也可以用第一扫描速率V1进行顺利的测量。
在该测量仪中,为了自动发出用于切换到第二测量模式的切换信号,可以采用这样的配置,即设置一个光接收部件(光接收装置),其用于接收测量光在被检查者的眼组织(如眼底)上反射而获得的反射光,并且根据该光接收部件输出的光接收信号,可发出将测量模式切换到第二测量模式的切换信号。例如,控制部80可以判断光接收信号的光量是否超过了预定的域值,从而基于该判断结果发出切换信号。应当注意,所述光接收部件并不限于光接收装置21,例如,所述光接收部件可以是一种能将瞳孔内部的图像摄取在成像装置37上的元件,且该图像由眼底反射光形成,且该部件可以通过图像处理确定是否存在由白内障引起的模糊。
应当注意,在本实施例中描述了自动切换模式的配置。但该测量仪也可配置为设置有由检查者操作的模式选择开关。例如,在该配置下,检查者检查S/N比,并依照检查结果操作模式选择开关。于是,基于来自该开关的操作信号来切换测量模式。
应当注意,在如上描述中,信号是由诸如信号处理部50的硬件(电路配置)处理的。但这不是限制性要求,也可使用软件通过算术处理进行类似的信号处理。例如,控制部80可以对从光接收装置21输出的光接收信号I(t)进行傅立叶分析以获得频谱I(f)。然后,控制部80利用所获得的频谱I(f)来检测拍频νd。根据检测到的拍频νd,控制部80改变频带,以通过使用由软件构建的带通滤波器从光接收信号中提取干涉信号。这样,在从光接收装置21输出的光接收信号I(t)中,在以拍频νd为中心的频带中的光接收信号即被提取出来作为干涉信号。随后,控制部80使用所提取的干涉信号来测量眼轴长度。在此情况下,用于提取对应于第一测量模式的拍频信号的第一带通滤波器以及用于提取对应于第二测量模式的拍频信号的第二带通滤波器均由软件构成。
应指出,当对具有正常眼睛的病人进行测量时,即使扫描速率比第一扫描速率快,也可以获得不小于预定值的S/N比。因此,不仅可提供第二扫描模式,而且可以提供第三测量模式,在该第三测量模式下,棱镜7的扫描速率比第一测量模式时高。在此情况下,应提供与之相应的带通滤波器。通过这种方式,正常眼睛的测量可在更短的时间内完成,这可以减轻病人的负担。该情况下,第一测量模式是应对轻度白内障的模式。
应当注意,在本实施例的如上所述配置中,扫描速率可以通过测量模式的切换在两个阶段中切换。但这样的配置并不是必须采用的。眼组织间距测量仪可以配置为设置三个或更多的测量模式。例如,该测量仪可以配置为这样一个元件,即通过该元件,检查者可以在预定范围内输入任意的扫描速率,并以该输入的扫描速率进行测量。然后检查者可以做更精细的调整。
另外,按照如上所述本实施例的配置,眼角膜的反射光和眼底的反射光互相干涉。但这样的配置并不是必须采用的。例如,按照本发明的眼组织间距测量仪可以是这样一种眼组织间距测量仪,即其设置有光干涉光学系统,所述光干涉光学系统包括将从光源发出的光分离的分光器(光分离元件)、形成对象光学路径的采样臂、形成基准光路的基准臂以及接收干涉光的光接收装置。在这样的光干涉光学系统中,经由采样臂投射到眼睛上的测量光与来自基准臂的基准光通过干涉形成的干涉光被接收装置接收。在该情况下,在采样臂和基准臂的至少一个中设置有用于改变光程长度的光学元件。
而且,按照如上所述本实施例的配置,第二三角棱镜9做线性运动以改变基准光的光程长度。但这样的配置并不是必须采用的。例如,本发明的眼组织间距测量仪可以配置为通过用于移动旋转反射器的光延迟机构来改变基准光的光程长度(例如可参考JP2005-160694A)。该情况下,旋转反射器的运动速率随着第一测量模式和第二测量模式而改变。
或者,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眼组织间距测量仪可以配置为一种眼距离测量仪,其用于使用由多束测量光之间的干涉所获得的干涉光来测量对应于被检查者的眼组织间距的眼距离,所述多束测量光包括从所述被检查者的眼睛反射的测量光,所述多束测量光在光程长度上彼此不同。该眼距离测量仪可包括光学元件和控制元件,所述光学元件在测量光的光学路径之一上运动,以调节所述多束测量光之间的光程差,所述控制单元用于根据所述干涉光出现处的所述光学元件的位置来测量所述眼距离。这里,所述控制单元设置为改变所述光学元件的运动速率,以调节所述干涉光的强度。
尽管已经详细图示和说明了本发明,然而上述说明是用来从各个方面对本发明进行说明而并非是限制性的。因此,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做出各种修改和变化。

Claims (6)

1.一种眼轴长度测量仪,其包括:
干涉光学系统,所述干涉光学系统包括:
光源,
分光器,其用于将从所述光源发出的光分成第一分光和第二分光,
光发射系统,其用于将所述第一分光和第二分光中的至少一个向着被检查者的眼睛投射,
光接收光学系统,其用于合成所述两束分光,所述两束分光包含由所述被检查者的眼睛所反射的分光,并把所述合成后的光导入光接收装置,
驱动部,其用于移动光学元件,从而调整所述第一分光和所述第二分光之间的光程差;
模式切换单元,其用于发出模式切换信号,以在包括第一测量模式和第二测量模式的至少两种测量模式之间进行切换,所述第一测量模式用于在以第一扫描速率移动所述光学元件时测量被检查者的眼轴长度,所述第二测量模式用于在以比所述第一扫描速率慢的第二扫描速率移动所述光学元件时测量所述被检查者的眼轴长度;以及
计算和控制单元,其用于完成如下操作:
按照所述模式切换单元发出的所述模式切换信号改变所述光学元件在测量时的扫描速率,
控制所述驱动部的操作,以使所述光学元件以对应于由所述模式切换单元所切换的测量模式的扫描速率移动,
根据在移动所述光学元件时所获取的所述光接收装置的输出信号,测量所述被检查者的眼轴长度。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眼轴长度测量仪,还包括:
光接收部件,其用于接收从所述光源发出的所述光在所述被检查者的眼睛上反射而获得的反射光,其中,
所述模式切换单元根据所述光接收部件的输出信号,自动发出用于切换到所述第二测量模式的模式切换信号。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眼轴长度测量仪,其中,
当以第一测量模式测量时,如果从所述光接收装置输出的干涉信号的信噪比不小于预定值,所述模式切换单元完成所述测量,并且,
当以第一测量模式测量时,如果所述光接收装置输出的干涉信号的信噪比降到所述预定值之下,所述模式切换单元自动发出模式切换信号,以将测量模式从所述第一测量模式切换到第二测量模式。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眼轴长度测量仪,其中,
所述模式切换单元按照从由检查者所操作的模式选择开关输出的操作信号发出所述模式切换信号。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眼轴长度测量仪,其中,所述计算和控制单元包括:
第一带通滤波器,其用于从所述光接收装置输出的光接收信号中提取对应于所述第一测量模式的拍频信号;
第二带通滤波器,其用于从所述光接收装置输出的光接收信号中提取对应于所述第二测量模式的拍频信号,并且
所述计算和控制单元根据所述模式切换信号改变从所述光接收信号中提取的频带。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眼轴长度测量仪,其中,
所述模式切换单元发出模式切换信号,用于以所述光学元件的相互不同的扫描速率在至少三个或更多个测量模式之间切换测量模式。
CN201010563411.3A 2009-12-02 2010-11-29 眼轴长度测量仪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08509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274060A JP5426339B2 (ja) 2009-12-02 2009-12-02 眼寸法測定装置
JP2009-274060 2009-12-02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085090A CN102085090A (zh) 2011-06-08
CN102085090B true CN102085090B (zh) 2015-02-18

Family

ID=4366368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10563411.3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085090B (zh) 2009-12-02 2010-11-29 眼轴长度测量仪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8414125B2 (zh)
EP (1) EP2329762B1 (zh)
JP (1) JP5426339B2 (zh)
CN (1) CN102085090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3134554A1 (en) 2012-03-07 2013-09-12 Optovue, Inc. Enhanced biometry using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CN106923784A (zh) * 2017-02-15 2017-07-07 上海新眼光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 人眼参数测量系统
CN110680306B (zh) * 2019-10-29 2020-11-24 歌尔科技有限公司 Ecg心电测量模式切换方法、装置和可穿戴设备及存储介质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723967B2 (ja) * 1989-05-11 1998-03-09 株式会社トプコン 生体眼の寸法測定装置
JPH05261067A (ja) * 1992-03-19 1993-10-12 Topcon Corp 眼内長さ測定装置
JPH06233742A (ja) * 1993-02-10 1994-08-23 Topcon Corp 生体眼の計測装置
EP1139857A2 (de) * 1998-12-10 2001-10-10 CARL ZEISS JENA GmbH Anordnung und verfahren zur berührungslosen messung der achslänge und/oder der hornhautkrümmung und/oder der vorderkammertiefe des auges, vorzugsweise zur iol-berechnung
JP3723082B2 (ja) * 2001-01-31 2005-12-07 株式会社ニデック 眼科装置
JP2005160694A (ja) 2003-12-02 2005-06-23 Microtomography Kk 多重波面光コヒーレンスによる眼球内距離測定装置
EP1602320B1 (en) * 2004-06-03 2013-09-04 Nidek Co., Ltd. Ophthalmic apparatus
JP4546209B2 (ja) * 2004-09-30 2010-09-15 株式会社ニデック 眼科装置
US20070282313A1 (en) * 2006-06-01 2007-12-06 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 Method and apparatus to guide laser corneal surgery with optical measurement
JP5172141B2 (ja) * 2006-12-26 2013-03-27 株式会社ニデック 眼軸長測定装置
JP5586823B2 (ja) * 2007-01-31 2014-09-10 株式会社ニデック 眼軸長測定装置
JP5317046B2 (ja) * 2008-03-31 2013-10-16 株式会社ニデック 眼科用超音波診断装置
JP5440971B2 (ja) 2008-04-14 2014-03-12 オリオン機械株式会社 圧縮空気除湿システム
WO2010060622A2 (en) * 2008-11-26 2010-06-03 Carl Zeiss Surgical Gmbh Imaging system
JP5232038B2 (ja) 2009-02-12 2013-07-10 株式会社ニデック 眼寸法測定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329762B1 (en) 2016-10-05
US8414125B2 (en) 2013-04-09
JP2011115302A (ja) 2011-06-16
CN102085090A (zh) 2011-06-08
JP5426339B2 (ja) 2014-02-26
US20110128499A1 (en) 2011-06-02
EP2329762A2 (en) 2011-06-08
EP2329762A3 (en) 2011-12-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149181B2 (en) Tomographic imaging apparatus and photographing method
JP4907227B2 (ja) 眼内寸法測定装置
US10076243B2 (en) Ophthalmic imaging device
JP5601613B2 (ja) 眼底撮影装置
JP5331395B2 (ja) 光断層像撮影装置
JP5172141B2 (ja) 眼軸長測定装置
JP6007527B2 (ja) 眼底撮影装置
JP2010029648A (ja) 光断層像撮影装置
JP2009291252A (ja) 眼底撮影装置
JP2009160190A (ja) 眼科撮影装置
JP5179265B2 (ja) 眼科撮影装置
EP2229874B1 (en) Apparatus for determining the ocular axial length
US20170079526A1 (en) Accommodation function evaluation apparatus
CN102085090B (zh) 眼轴长度测量仪
JP2019042249A (ja) Oct装置
US11986239B2 (en) Ophthalmologic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controlling the same
JP7043790B2 (ja) Oct装置
JP7124270B2 (ja) 眼科撮影装置
JP5249072B2 (ja) 眼寸法測定装置
JP5249071B2 (ja) 眼寸法測定装置
JP2015198723A (ja) 眼科装置
WO2019049822A1 (ja) 光干渉断層撮影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JP2020036717A (ja) 眼科撮影装置
JP2019063268A (ja) 眼科撮影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218

Termination date: 2021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