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079173B - 喷墨墨盒所用的注墨方法 - Google Patents
喷墨墨盒所用的注墨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2079173B CN102079173B CN2010106064808A CN201010606480A CN102079173B CN 102079173 B CN102079173 B CN 102079173B CN 2010106064808 A CN2010106064808 A CN 2010106064808A CN 201010606480 A CN201010606480 A CN 201010606480A CN 102079173 B CN102079173 B CN 102079173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ink
- inlet channel
- refilling
- storage chamber
- ink storag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Ink Je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喷墨墨盒所用的注墨方法,所述喷墨墨盒中设置有储墨腔,以及与所述储墨腔连通的进气通道、注墨通道和出墨口;所述喷墨墨盒包括相连接以形成储墨腔的盒体和面盖;所述进气通道包括空气入口以及与所述储墨腔连通的空气出口,所述注墨通道包括墨水入口以及与所述储墨腔连通的墨水出口;所述注墨方法包括:隔断所述进气通道和储墨腔之间的连通;对所述储墨腔进行抽吸负压操作,并向所述储墨腔中注入墨水;导通所述进气通道和储墨腔。本发明使得注墨时不会造成进气通道中进入墨水,从而防止出现上述的墨水喷溅现象或者影响进气通道的进气性能。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喷墨技术,特别涉及一种喷墨墨盒所用的注墨方法。
背景技术
喷墨打印机在打印时,通常是由用于容纳墨水的墨盒提供墨源,经由相应的墨水流动通道将墨水输送至记录头中,并在打印信号的驱动下将墨水从记录头上设置的喷嘴喷射至纸张等记录介质上,来完成字符或图形的记载。
现有技术的墨盒中,通常设置有储墨腔、注墨通道、进气通道和出墨口。其中,储墨腔用以储存供应至记录头的墨水。注墨通道和进气通道为两个独立的通道,其中,用于向储墨腔内添加墨水的注墨通道,包括墨水入口以及与储墨腔连通的墨水出口。进气通道包括与外部大气连通的空气入口以及直接与储墨腔连通的空气出口,该进气通道可以用于将储墨腔内部与外部大气连通,使得当其中的墨水消耗时,外部大气可以及时补充至储墨腔内部以及时调节储墨腔内部的压力。在墨盒的制造过程中,为了使墨盒中的空气尽可能少,一般是采用负压注墨的方式对墨盒进行填充。
但是,上述现有技术的墨盒在实际使用中,存在如下技术缺陷:由于在进行负压注墨时,进气通道与储墨腔处于连通状态,则进气通道内也形成负压,注入的墨水容易进入并停留在进气通道中;使得当用户使用墨盒时,即撕掉进气通道的空气入口处的密封薄膜时,容易出现墨水喷溅的现象,弄脏用户的手或衣服、污染环境等;此外,进气通道往往设置得较细,如果停留在进气通道中的墨水混有细小灰尘,且长期放置未使用,则当上述墨水变干时,会对进气通道的进气性能造成一定的影响。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喷墨墨盒所用的注墨方法,以解决在注墨时墨水会进入进气通道的问题,使得注墨时不会造成进气通道中进入墨水,从而防止出现上述的墨水喷溅现象或者影响进气通道的进气性能。
本发明提供一种喷墨墨盒所用的注墨方法,所述喷墨墨盒中设置有储墨腔,以及与所述储墨腔连通的进气通道、注墨通道和出墨口;所述喷墨墨盒包括相连接以形成储墨腔的盒体和面盖;所述进气通道包括空气入口以及与所述储墨腔连通的空气出口,所述注墨通道包括墨水入口以及与所述储墨腔连通的墨水出口;所述注墨方法包括:
隔断所述进气通道和储墨腔之间的连通;
对所述储墨腔进行抽吸负压操作,并向所述储墨腔中注入墨水;
导通所述进气通道和储墨腔。
本发明的喷墨墨盒所用的注墨方法,通过在进行注墨操作之前,预先隔断进气通道和储墨腔之间的连通,使得在注墨时,进气通道内不会形成负压,墨水不会进入进气通道中,解决了注墨时墨水会进入进气通道的问题,使得注墨时不会造成进气通道中进入墨水,从而防止出现上述的墨水喷溅现象或者影响进气通道的进气性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喷墨墨盒所用的注墨方法实施例中所应用的墨盒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喷墨墨盒的注墨方法实施例一的流程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喷墨墨盒的注墨方法实施例二中所用墨盒的注墨通道和进气通道示意图一;
图4为本发明喷墨墨盒的注墨方法实施例二中所用墨盒的注墨通道和进气通道示意图二;
图5为本发明喷墨墨盒的注墨方法实施例二的流程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喷墨墨盒的注墨方法实施例三中所用墨盒的注墨通道和进气通道示意图一;
图7为本发明喷墨墨盒的注墨方法实施例三中所用墨盒的注墨通道和进气通道示意图二;
图8为本发明喷墨墨盒的注墨方法实施例三中所用墨盒的注墨通道和进气通道示意图三;
图9为本发明喷墨墨盒的注墨方法实施例三的流程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喷墨墨盒的注墨方法实施例四中所用墨盒的注墨通道和进气通道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喷墨墨盒的注墨方法实施例四的流程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1-盒体; 12-面盖; 13-储墨腔;
14-出墨口; 15-第一接合部分; 16-第二接合部分;
17-弹性构件; 18-防滑部; 19-进气通道;
20-内槽; 21-空气入口; 22-外槽;
23-空气出口; 24-连通孔; 25-墨水入口;
26-墨水出口; 27-凹槽; 28-凹部;
29-注墨通道。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本发明的主要技术方案为,使得墨盒在进行注墨前,隔断进气通道和储墨腔,即进气通道和储墨腔之间不连通。这样,在进行注墨操作时,进气通道内不会形成负压,墨水则只会停留在储墨腔中而不会进入进气通道,从而避免了墨水喷溅或者墨水堵塞进气通道现象的发生。
下面通过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实施例一
为使得对本发明实施例的喷墨墨盒的注墨方法说明更加清楚,首先对喷墨墨盒的结构进行简单说明。图1为本发明喷墨墨盒所用的注墨方法实施例中所应用的墨盒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该喷墨墨盒可以包括盒体11和面盖12。
其中,盒体11和面盖12可以均由塑料制成,面盖12通过焊接方式固定在盒体11的顶部以封闭盒体11,使得盒体11的内部可以形成用于储存墨水的储墨腔13。该盒体11的底部还设置有一出墨口14,可以与设置在打印头上的供墨针相配合,以将储墨腔13中储存的墨水输送至打印头。
此外,该出墨口14处还可以采用一自闭密封圈(未示出)进行密封,该自闭密封圈可以采用弹性材料制成,例如可以为硅胶、橡胶等。在该密封圈的端面上设有直径与供墨针直径相当的小孔,如此,当墨盒装入打印机后,供墨针从上述小孔插入,并穿过上述密封圈,即可汲取储墨腔13中的墨水;而当墨盒从打印机中取出时,在密封圈的弹性作用下,小孔中被供墨针穿越的部分又自动地封闭,防止墨水从出墨口14中泄漏。
本实施例中,面盖12上还设置有注墨通道和进气通道,其中,注墨通道和进气通道均与储墨腔13连通,注墨通道用于向储墨腔13中注入墨水,其可以包括与外部大气连通的墨水入口以及与储墨腔13连通的墨水出口。进气通道用于在墨盒的打印过程中,随着墨水的消耗而及时补充空气至储墨腔13中,以保持墨盒内部的压力平衡。该进气通道可以包括与外部大气连通的空气入口以及与储墨腔13连通的空气出口。
通常,盒体11上还设有可复位的芯片(图中未示出),芯片中储存有与墨盒相关的各种信息,如墨水量、墨水种类、生产日期、制造商等,并可与打印机进行信息通信,实时记录墨盒的最新信息。如图1所示,盒体11上还设置有第一接合部分15及第二接合部分16,且第二接合部分16位于弹性构件17上。当将墨盒装载在打印机上时,第一接合部分15先与打印机上的相应结构相配合,再以上述配合点为旋转中心,将墨盒旋转装入。则此时弹性构件17朝向墨盒侧壁发生弹性弯曲而使得其上的第二接合部分16与打印机上的相应结构相配合,从而将墨盒固定在打印机上。此外,墨盒上还设有方便用户把握墨盒的防滑部18,其由设置在墨盒表面上长短不一的数个凸槽所组成,用于增加用户的手与墨盒表面之间的摩擦力,防止墨盒脱落。
本实施例的喷墨墨盒所用的注墨方法可以参见图2,图2为本发明喷墨墨盒的注墨方法实施例一的流程示意图。该注墨方法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201、隔断进气通道和储墨腔之间的连通;
其中,在进行注墨前,需要将进气通道和储墨腔之间的连通进行隔断,以防止在注墨时进气通道形成负压;此外,还可以利用保护罩或者密封件等将喷墨墨盒底部的出墨口进行密封。
步骤202、对储墨腔进行抽吸负压操作,并向储墨腔中注入墨水;
由于在步骤201中已经隔断进气通道和储墨腔之间的连通,因此在本步骤中进行负压注墨时,进气通道中不会形成负压,墨水不会进入进气通道中,从而防止了墨水喷溅以及堵塞进气通道的现象的出现。
步骤203、导通所述进气通道和储墨腔。
本实施例的喷墨墨盒所用的注墨方法,通过在进行注墨操作之前,预先隔断进气通道和储墨腔之间的连通,使得在注墨时,进气通道内不会形成负压,墨水不会进入进气通道中,解决了注墨时墨水会进入进气通道的问题,使得注墨时不会造成进气通道中进入墨水,从而防止出现上述的墨水喷溅现象或者影响进气通道的进气性能。
以下针对喷墨墨盒的三种具体的结构实例,对本发明的喷墨墨盒的注墨方法进行详细的说明。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墨盒中的注墨通道和进气通道的设置结构可以参见图3和图4,图3为本发明喷墨墨盒的注墨方法实施例二中所用墨盒的注墨通道和进气通道示意图一,图4为本发明喷墨墨盒的注墨方法实施例二中所用墨盒的注墨通道和进气通道示意图二。其中,图3和图4分别示出了面盖的两个侧面上的注墨通道和进气通道的设置结构。
具体的,进气通道可以由设置在面盖12上的凹槽以及覆盖在该凹槽上方的密封件相配合而形成。在本实施例中,优选的,该密封件可以为一焊接在凹槽上的薄膜。本实施例中,上述的凹槽可以由两部分组成;其中包括,形成在面盖12上且朝向储墨腔侧设置的内槽20,其上设置有与外部大气连通的空气入口21;还包括形成在面盖12上且朝向大气侧设置的外槽22,其上设置有与储墨腔内部连通的空气出口23。并且,内槽20和外槽22之间可以通过面盖12上的连通孔24彼此连通。此外,如图2所示,为了防止墨水挥发以及防止空气中的灰尘等外来物质进入储墨腔中,可以将内槽20设置为曲线状,即具有较多的弯折部。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进气通道19可以由一条直接形成在面盖上方的凹槽形成。
具体的,面盖12上还设置有与储墨腔13连通的注墨通道,该注墨通道可以包括与大气连通的墨水入口25,以及与储墨腔连通的墨水出口26。注墨完成后,该墨水出口26可以利用胶塞、钢珠等部件进行密封。
本实施例的注墨方法可以参见图5,图5为本发明喷墨墨盒的注墨方法实施例二的流程示意图,该注墨方法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501、将出墨口进行密封;
其中,如图3和图4的结构,进气通道包括分别位于面盖上方和面盖下方的两部分凹槽,即内槽20和外槽22。可以在本步骤中,将内槽20利用薄膜焊接,以形成朝向储墨腔侧的进气通道。然后将面盖12与盒体11通过振动焊接或者摩擦焊接的方式而固结在一起。
然后,可以利用密封件将出墨口14进行密封。
步骤502、通过密封外槽的连通孔和空气出口,隔断进气通道与储墨腔之间的连通;
将墨盒放置并固定在墨水注入单元中,利用一密封件,例如硅胶垫,放置在面盖12上方;该硅胶垫的尺寸可以与面盖的尺寸相当;并利用外力使得硅胶垫与面盖12贴紧,则连通孔24与空气出口23可以均被密封。则此时,内槽20和外槽22被彼此隔断;储墨腔13和进气通道之间彼此不连通。
即,在墨水注入之前,进气通道未形成,或者说,仅形成一部分;使得在进行注墨之前,必须将进气通道的凹槽与储墨腔之间彼此隔断,使得两者之间不连通。
步骤503、对储墨腔进行抽吸负压操作;
利用真空吸引单元从注墨通道对储墨腔13的内部进行吸引,使得储墨腔13内部形成负压。此时,由于储墨腔13与进气通道的凹槽之间彼此不连通,则凹槽中未形成负压。
步骤504、向储墨腔中注入墨水;
利用墨水注入单元从注墨通道向储墨腔内部注入适量的墨水。此时,由于进气通道的凹槽中未形成负压,则在向储墨腔注入墨水时,墨水只能停留在储墨腔中,无法流动至凹槽中。即便在完成注墨后,由于凹槽本身与外部大气连通,储墨腔中的墨水也无法流动至凹槽中。
明显地,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有效地防止注墨后墨水停留在进气通道中,从而防止出现用户使用墨盒时出现溅墨的现象,也防止停留在其中的墨水变干而堵塞进气通道,充分保证进气通道的良好性能。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理解为:上述抽吸负压工序既可从注墨通道进行,也可从出墨口进行。上述注墨工序不仅可从注墨通道实施,也可从出墨口实施;上述注墨方法中的墨水注入单元与真空吸引单元可理解为本行业常见的灌墨装置中的不同组件,也就是说,上述抽吸负压、注墨工序均可通过灌墨装置进行,即通过灌墨装置的灌墨针穿过上述硅胶垫而插入注墨通道或出墨口进行抽吸负压或注墨操作等。
步骤505、连通内槽和外槽,导通进气通道和储墨腔,并密封注墨通道以及空气入口;
解除所述连通孔和空气出口处的密封,例如可以将上述硅胶垫移走,则此时连通孔24和外槽打开,内槽20与外槽22之间彼此连通,并通过所述空气出口连通至所述储墨腔。将尺寸与面盖的尺寸相当的薄膜覆盖在面盖上,覆盖外槽22,以形成朝向外部大气侧的进气通道。并通过热焊而固定在上方以形成进气通道,并同时密封注墨通道;最后利用一方便撕开的薄膜密封进气通道的空气入口21。即,在墨水注入之后,才形成完整的进气通道。
此外,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理解为:上述内槽20与外槽22的密封可以在面盖12与盒体11固结在一起之前进行,即进气通道在储墨腔形成之前形成,此时,只要保证所用的密封薄膜具有足够的柔性即可在注墨时利用薄膜的变形而隔断进气通道与储墨腔之间的连通,达到上述技术效果。
本实施例的喷墨墨盒所用的注墨方法,通过在进行注墨操作之前,预先隔断进气通道和储墨腔之间的连通,使得在注墨时,进气通道内不会形成负压,墨水不会进入进气通道中,解决了注墨时墨水会进入进气通道的问题,使得注墨时不会造成进气通道中进入墨水,从而防止出现上述的墨水喷溅现象或者影响进气通道的进气性能。
实施例三
本实施例墨盒中的注墨通道和进气通道的设置结构可以参见图6和图7,图6为本发明喷墨墨盒的注墨方法实施例三中所用墨盒的注墨通道和进气通道示意图一,图7为本发明喷墨墨盒的注墨方法实施例三中所用墨盒的注墨通道和进气通道示意图二。其中,图6和图7分别示出了面盖的两个侧面上的注墨通道和进气通道的设置结构。
如图6及图7所示,形成进气通道19的凹槽27成型于面盖12的朝向储墨腔侧,且一端为与外部大气连通的空气入口21,另一端为空气出口23。其中,进气通道的空气出口23与注墨通道29的墨水入口25相连通,且可以均都设置在面盖12的一凹部28上,两者之间通过凹部28的上部空间而彼此连通。
因此,在对墨盒进行注墨操作时,只需要将上述凹部28封闭,隔断所述空气出口23与所述墨水入口25之间的连通,就可以使得注墨通道29与进气通道19之间的连通被隔断,则凹槽27与储墨腔13之间被隔断,即可保证凹槽27在负压注墨时不会形成负压,自然也不会有墨水经由储墨腔13而进入凹槽27中,即注墨后形成的进气通道19中无墨水。
明显地,从上述描述可知,在注墨后的墨盒中,外部空气可依次经由空气入口21、进气通道19、空气出口23、墨水入口25、注墨通道29及墨水出口26而补充进入储墨腔13中,即注墨通道29已经构成进气通道19的一部分。
进一步的,该实施例还对注墨通道29的墨水出口26位置做出修改。由于注墨瞬间所产生的流体的冲击力较大,容易造成墨水中产生大量气泡,因此,在本实施例中,优选地,注墨通道29的中心轴线可以为折线形或曲线形,即墨水入口25与墨水出口26不是位于同一条直线上,如图8所示,图8为本发明喷墨墨盒的注墨方法实施例三中所用墨盒的注墨通道和进气通道示意图三,墨水出口26位于形成通道的侧壁上,如此设置即可改变墨水注入时的流向,防止流体冲击力直接作用在储墨腔中以出现大量气泡。
本实施例的注墨方法可以参见图9,图9为本发明喷墨墨盒的注墨方法实施例三的流程示意图,该注墨方法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901、将出墨口进行密封;
同时,在本步骤中,可以将凹槽27利用薄膜密封以形成进气通道;
步骤902、隔断空气出口与墨水入口;
将盒体与面盖焊接为一体的墨盒放置并固定在墨水注入单元中,将一密封件,如硅胶垫,放置在面盖12上的凹部28中,并利用外力使硅胶垫与凹部28贴紧,则墨水入口25与空气出口23均被密封,两者之间被隔断,即储墨腔与进气通道之间彼此不连通,其中,上述硅胶垫的尺寸与凹部28的尺寸相当。通过上述操作可以隔断进气通道与储墨腔之间的连通。
步骤903、对储墨腔进行抽吸负压操作;
利用真空吸引单元从注墨通道29对储墨腔内部进行吸引,使储墨腔内部形成负压,此时由于储墨腔与凹槽27之间彼此不连通,则进气通道中未形成负压;
步骤904、向储墨腔中注入墨水;
利用墨水注入单元从注墨通道29向储墨腔13内部注入适量的墨水;
步骤905、连通墨水入口和空气出口,并密封注墨通道以及空气入口;
将上述硅胶垫移走,则墨水入口25与空气出口23之间彼此连通,即进气通道与储墨腔之间连通,将尺寸与面盖12的尺寸相当的薄膜覆盖在面盖12上方,至少覆盖上述除空气入口21外的面盖12上的其它区域,并通过热焊而固定在上方以形成进气通道19,即同时也密封注墨通道29;最后利用一方便撕开的薄膜密封空气入口21。
本实施例的喷墨墨盒所用的注墨方法,通过在进行注墨操作之前,预先隔断进气通道和储墨腔之间的连通,使得在注墨时,进气通道内不会形成负压,墨水不会进入进气通道中,解决了注墨时墨水会进入进气通道的问题,使得注墨时不会造成进气通道中进入墨水,从而防止出现上述的墨水喷溅现象或者影响进气通道的进气性能。
实施例四
本实施例墨盒中的注墨通道和进气通道的设置结构可以参见图10,图10为本发明喷墨墨盒的注墨方法实施例四中所用墨盒的注墨通道和进气通道示意图。
如图10所示,形成进气通道19的凹槽27成型于面盖的储墨腔侧,其一端为与外部大气连通的空气入口21,另一端为空气出口23。空气出口23与位于注墨通道29的墨水入口25与墨水出口26之间的流路相连通,也可以说凹槽27与注墨通道29之间具有一共同的通道部分,且注墨通道29的直径设置成与灌墨装置的灌墨针的直径相当,则当墨盒进行注墨时,从墨水入口25中插入的灌墨针即可密封空气出口23,相当于灌墨针密封整个进气通道19,使其无法与储墨腔连通,墨水也就无法进入其中。
本实施例的注墨方法可以参见图11,图11为本发明喷墨墨盒的注墨方法实施例四的流程示意图,该注墨方法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101、将出墨口进行密封;
将面盖上的薄膜与凹槽焊接而形成一进气通道19,并将面盖与墨盒盒体焊接为一体
步骤1102、将灌墨针由所述墨水入口插入所述注墨通道中,以密封所述进气通道的空气出口,隔断进气通道与储墨腔之间的连通;
将上述墨盒放置并固定在灌墨装置上,将灌墨针从注墨通道29的墨水入口25插入,则此时灌墨针密封空气出口23,使得储墨腔与进气通道19之间无法连通。
步骤1103、对储墨腔进行抽吸负压操作;
驱动灌墨装置以经由上述灌墨针对储墨腔内部进行吸引,使储墨腔内部形成负压,由于储墨腔与进气通道19之间彼此不连通,则进气通道19中未形成负压;
步骤1104、向储墨腔中注入墨水;
驱动灌墨装置以经由灌墨针从注墨通道29向储墨腔内部注入适量墨水;
步骤1105、将灌墨针由所述墨水入口移出所述注墨通道,以连通所述注墨通道和所述进气通道的空气出口,导通进气通道,并密封注墨通道以及空气入口;
移走灌墨针,则储墨腔与空气出口23之间彼此连通,即进气通道19与储墨腔之间连通,密封注墨通道29;最后利用一方便撕开的薄膜密封空气入口21。
其中,在本发明实施例的注墨方法中,抽吸负压和注入墨水的操作可以是通过出墨口或者注墨通道所实施。由上述描述可知,不管在注墨之前已经形成进气通道还是在注墨之后再形成进气通道,只需要在注墨时将进气通道或构成进气通道的凹槽与储墨腔之间彼此隔断或不连通,在进行抽吸负压时,进气通道或凹槽中不会形成负压,墨水不会流动至其中。因此,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有效地防止注墨后墨水停留在进气通道中,从而防止出现用户使用墨盒时出现溅墨的现象及停留在其中的墨水变干而堵塞进气通道,充分保证进气通道的良好性能。
本实施例的喷墨墨盒所用的注墨方法,通过在进行注墨操作之前,预先隔断进气通道和储墨腔之间的连通,使得在注墨时,进气通道内不会形成负压,墨水不会进入进气通道中,解决了注墨时墨水会进入进气通道的问题,使得注墨时不会造成进气通道中进入墨水,从而防止出现上述的墨水喷溅现象或者影响进气通道的进气性能。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14)
1.一种喷墨墨盒所用的注墨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喷墨墨盒中设置有储墨腔,以及与所述储墨腔连通的进气通道、注墨通道和出墨口;所述喷墨墨盒包括相连接以形成储墨腔的盒体和面盖;所述进气通道包括空气入口以及与所述储墨腔连通的空气出口,所述注墨通道包括墨水入口以及与所述储墨腔连通的墨水出口;所述注墨方法包括:
隔断所述进气通道和储墨腔之间的连通;
对所述储墨腔进行抽吸负压操作,并向所述储墨腔中注入墨水;
导通所述进气通道和储墨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喷墨墨盒所用的注墨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通道和注墨通道设置在所述面盖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喷墨墨盒所用的注墨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通道和注墨通道之间互不连通;所述进气通道包括朝向储墨腔侧的内槽以及朝向外部大气侧的外槽;所述内槽和外槽通过连通孔进行连通;所述内槽设置有空气入口,所述外槽设置有空气出口;
所述隔断进气通道和储墨腔之间的连通,包括:密封所述进气通道的外槽中的连通孔和空气出口。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喷墨墨盒所用的注墨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在将所述盒体和面盖相连接而形成所述储墨腔之前,密封所述内槽以形成朝向储墨腔侧的进气通道。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喷墨墨盒所用的注墨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通所述进气通道和储墨腔,包括:
解除所述连通孔和空气出口处的密封,使得所述内槽与所述外槽通过所述连通孔彼此连通,并通过所述空气出口连通至所述储墨腔;
密封所述外槽,以形成朝向外部大气侧的进气通道。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喷墨墨盒所用的注墨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在将所述盒体和面盖相连接而形成所述储墨腔之前,采用柔性薄膜密封所述内槽和所述外槽以形成进气通道。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喷墨墨盒所用的注墨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通道的空气出口与所述注墨通道的墨水入口相连通;
所述隔断进气通道和储墨腔之间的连通,包括:隔断所述空气出口与所述墨水入口之间的连通。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喷墨墨盒所用的注墨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通进气通道和储墨腔,包括:
连通所述空气出口与所述墨水入口。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喷墨墨盒所用的注墨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通道的空气出口与位于所述墨水入口和墨水出口之间的注墨通道相连通;
所述隔断进气通道和储墨腔之间的连通,包括:将灌墨针由所述墨水入口插入所述注墨通道中,以密封所述进气通道的空气出口。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喷墨墨盒所用的注墨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在将所述盒体和面盖焊接而形成所述储墨腔之前,密封所述面盖上设置的凹槽以形成所述进气通道。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喷墨墨盒所用的注墨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通进气通道和储墨腔,包括:
将灌墨针由所述墨水入口移出所述注墨通道,以连通所述注墨通道和所述进气通道的空气出口。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喷墨墨盒所用的注墨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所述出墨口或者注墨通道实施所述抽吸负压和注入墨水的操作。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喷墨墨盒所用的注墨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隔断进气通道和储墨腔之间的连通之前,还包括:密封出墨口。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喷墨墨盒所用的注墨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导通进气通道和储墨腔之后,还包括:密封所述空气入口及墨水入口。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0106064808A CN102079173B (zh) | 2010-12-24 | 2010-12-24 | 喷墨墨盒所用的注墨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0106064808A CN102079173B (zh) | 2010-12-24 | 2010-12-24 | 喷墨墨盒所用的注墨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079173A CN102079173A (zh) | 2011-06-01 |
CN102079173B true CN102079173B (zh) | 2012-04-18 |
Family
ID=4408545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0106064808A Active CN102079173B (zh) | 2010-12-24 | 2010-12-24 | 喷墨墨盒所用的注墨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2079173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909958B (zh) * | 2011-08-04 | 2014-10-22 | 珠海纳思达企业管理有限公司 | 墨盒的墨水注入方法 |
CN103358704A (zh) * | 2012-03-30 | 2013-10-23 | 珠海纳思达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墨盒及其墨水注入方法 |
CN106142871B (zh) * | 2015-03-26 | 2018-05-08 | 珠海纳思达企业管理有限公司 | 检测墨水余量的方法、墨水余量检测机构、供墨系统和喷墨打印机 |
CN109367243B (zh) * | 2018-10-10 | 2020-04-03 | 山东金恒丰科技有限公司 | 负压式墨盒填充装置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EP1149707A2 (en) * | 1996-11-14 | 2001-10-31 |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 A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an ink cartridge for use in an ink jet recorder |
CN1321580A (zh) * | 2000-04-30 | 2001-11-14 | 珠海飞马耗材有限公司 | 一种注墨装置及通过施加正、负压力实现向墨盒注墨的方法 |
WO2008055103A1 (en) * | 2006-10-30 | 2008-05-08 |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 Introducing ink into an ink cartridge |
CN101607481A (zh) * | 2008-06-19 | 2009-12-23 | 珠海纳思达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回收墨盒的再注墨方法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3287791B2 (ja) * | 1997-07-30 | 2002-06-04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液体収容室を有する液体収容容器への液体充填方法及び液体充填装置 |
-
2010
- 2010-12-24 CN CN2010106064808A patent/CN102079173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EP1149707A2 (en) * | 1996-11-14 | 2001-10-31 |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 A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an ink cartridge for use in an ink jet recorder |
CN1321580A (zh) * | 2000-04-30 | 2001-11-14 | 珠海飞马耗材有限公司 | 一种注墨装置及通过施加正、负压力实现向墨盒注墨的方法 |
WO2008055103A1 (en) * | 2006-10-30 | 2008-05-08 |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 Introducing ink into an ink cartridge |
CN101607481A (zh) * | 2008-06-19 | 2009-12-23 | 珠海纳思达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回收墨盒的再注墨方法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079173A (zh) | 2011-06-0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9592675B2 (en) | Liquid fill container | |
CN1781719B (zh) | 盒的液体充入方法、液体充入装置以及盒 | |
JP3229444B2 (ja) | インク供給装置及びラッピングインク含浸フォーム | |
KR100254763B1 (ko) | 인쇄시스템과프린트카트리지재충전방법 | |
CN102079173B (zh) | 喷墨墨盒所用的注墨方法 | |
EP2604434B1 (en) | Negative-pressure filling apparatus, system and method for ink cartridge | |
JP3166084U (ja) | インクカートリッジ充填装置 | |
JP2014019130A (ja) | カートリッジ | |
JP2023178446A (ja) |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およびインクタンク | |
US20140043405A1 (en) | Refilled cartridg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refilled cartridge | |
US9776418B2 (en)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anufacturing cartridge | |
JP2007125829A (ja) | インクタンク及びインクカートリッジ | |
CN201900799U (zh) | 一种墨盒用压力控制器及包含该压力控制器的墨盒 | |
JPS6124458A (ja) | インク・ジエツト・プリント・ヘツド用脱泡装置 | |
CN201931724U (zh) | 墨盒 | |
CN104210238A (zh) | 喷墨写真机墨路压力自平衡装墨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 |
JPS639546A (ja) | インク供給装置 | |
CN201176028Y (zh) | 喷墨打印机墨盒 | |
CN201728898U (zh) | 液体容器 | |
CN2900168Y (zh) | 喷墨打印机用墨盒 | |
JP6068718B1 (ja) | インク充填装置、インク充填方法、インクカートリッジの製造方法及びインクカートリッジ | |
JP2003145799A (ja) | インク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そのインク注入方法 | |
JPH07290717A (ja) | インク供給装置 | |
KR102558479B1 (ko) | 프린터의 무한잉크 공급장치 | |
CN201244958Y (zh) | 喷墨打印机用墨盒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