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074253A - 介质输送单元及具备该介质输送单元的介质处理装置 - Google Patents

介质输送单元及具备该介质输送单元的介质处理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074253A
CN102074253A CN2011100364663A CN201110036466A CN102074253A CN 102074253 A CN102074253 A CN 102074253A CN 2011100364663 A CN2011100364663 A CN 2011100364663A CN 201110036466 A CN201110036466 A CN 201110036466A CN 102074253 A CN102074253 A CN 10207425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dium
elastic force
force
arm
conveying ar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036466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074253B (zh
Inventor
本间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iko Eps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eiko Eps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eiko Epson Corp filed Critical Seiko Eps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207425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07425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07425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074253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17/00Guiding record carriers not specifically of filamentary or web form, or of supports therefor
    • G11B17/02Details
    • G11B17/022Positioning or locking of single disc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17/00Guiding record carriers not specifically of filamentary or web form, or of supports therefor
    • G11B17/08Guiding record carriers not specifically of filamentary or web form, or of supports therefor from consecutive-access magazine of disc record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3/00Record carriers not specific to the method of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Accessories, e.g. contain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operation with the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apparatus ; Intermediate medium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ir manufacture
    • G11B23/38Visual features other than those contained in record tracks or represented by sprocket holes the visual signals being auxiliary signals
    • G11B23/40Identifying or analogous means applied to or incorporated in the record carrier and not intended for visual display simultaneously with the playing-back of the record carrier, e.g. label, leader, photograph

Landscapes

  • Sheets, Magazines, And Separation Thereof (AREA)
  • Automatic Disk Chang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介质输送单元及具备其的介质处理装置,其中,保持机构,从叠层状态收容在堆积器中的多个板状的介质中,用于保持所述最上位置的介质。输送臂,支承所述保持机构。在所述升降机构使所述输送臂下降时,从所述保持机构向所述最上位置的介质的上表面,选择性地施加第一按压力及比所述第一按压力大的第二按压力的任一种。

Description

介质输送单元及具备该介质输送单元的介质处理装置
本申请是申请日为2008年5月7日、申请号为200810091173.3、名称为“介质输送单元及具备该介质输送单元的介质处理装置”的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输送CD或DVD等板状的介质的介质输送单元及具备该介质输送单元的介质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对多片空白CD或DVD等介质进行数据写入的盘翻印装置、进行数据的写入和标签印刷来制作介质,从而形成可发行的CD/DVD的发行机等介质处理装置正在使用。作为这种介质处理装置,已知有具备:向介质写入数据的驱动器、对介质的标签面进行印刷的打印机、及对此驱动器及打印机保持并输送介质的介质输送单元(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特开2006-202379号公报
但是,写入等处理前的空白介质以层叠状态收容于介质堆积器的内侧,但在堆积器内收容的介质和堆积器上,在介质的半径方向设有微小的间隙。因此,层叠于堆积器内的介质在堆积器内被随机收容,因此,介质的中心位置偏离利用介质输送单元进行的介质的拾取中心若干地收容。该情况下,在利用介质输送单元的保持部的爪来保持介质的中心孔的内周面时,在保持力上沿周向有偏差产生,而不能平衡性良好地可靠地保持介质,从而可能产生保持不良。
另外,在堆积器内,上下的介质之间紧贴,有时会产生粘附力,当保持力产生偏差时,难以可靠地只提起最上部的一片介质。
例如,即使在介质输送单元上设置朝向前端逐渐缩窄的定位用导向件,并将该导向件插入介质的中心孔,介质也不会向侧方滑动,从而难以将介质的中心定位在拾取的中心。因此,在保持介质的中心孔的内周面时,在保持力上沿周向有偏差产生,而不能平衡性良好地可靠地保持介质,从而可能产生保持不良。
在该情况下,认为增大保持部对介质的按压力,提高定位用的导向件的插入力,但在该情况下,在收容一片介质的驱动器托盘中,由保持部的按压力对高精度移动的托盘施加大的载荷,不仅对移动精度有影响,而且有时损坏托盘的移动机构。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与保持的介质的收容状态无关,能够以适当的力,确实地定位并保持保持对象的介质的介质输送单元及具备其的介质处理装置。
能够解决上述课题的本发明涉及的介质输送机构用于从堆积器输送最上位置的介质,其中,具备:以保持所述最上位置的介质的方式起作用的保持机构;具备保持机构的输送臂,在所述保持机构保持所述最上位置的介质时,从所述保持机构向所述最上位置的介质的上表面,选择性地施加第一按压力及比所述第一按压力大的第二按压力的任一种。
在多个介质被收容于所述堆积器的情况下,所述第二按压力被施加于所述最上位置的介质的所述上表面。
在单一的介质被收容于所述堆积器的情况下,所述第一按压力被施加于所述最上位置的介质的所述上表面。
根据该结构的介质输送单元,在输送臂下降时,保持机构以第一按压力或比第一按压力大的第二按压力的任一个来与介质抵接,因此,根据介质的收容状态分别以合适的按压力,由介质导向件定位介质,并由保持机构保持。
例如,对将收容于几乎不需要定位时的按压力(或要求弱的按压力)的驱动器或打印机的介质托盘中的一片介质进行定位保持时,以比较弱的第一弹性按压力按压保持部,在对产生比较大的位置偏移,且与正下的介质紧贴而产生贴合力的堆积器内的层叠状态的介质的最上部的介质进行定位并保持时,可以利用比第一弹性按压力大的第二弹性按压力将保持机构按压于介质。由此在驱动器或打印机的托盘中,没有由必要以上的按压力导致的对托盘带来不良影响地保持介质M。
所述介质输送单元还具备以使所述输送臂升降的方式起作用的升降机构,
所述输送臂具备:升降部件,固定于升降机构而被升降;
第一弹性施力部件,以第一弹性力朝上方对所述升降部件施力的方式起作用,以使所述保持机构向所述最上位置的介质施加所述第一按压力;
第二弹性施力部件,以比所述第一弹性力大的第二弹性力对所述升降部件向上方施力的方式起作用,以使所述保持机构向所述最上位置的介质施加所述第二按压力,且
当所述升降部件下降了规定尺寸以上时,所述第二弹性施力部件向所述升降部件施加所述第二弹性力。
根据该结构,当升降部件克服第一弹性施力部件下降规定尺寸以上时,第二弹性施力部件施加于升降部件,因此能够容易且适当地设定,将第一弹性施力部件的弹性力作为第一弹性按压力,将第一弹性施力部件的弹性力、输送臂的挠曲力及第二弹性施力部件的弹性力作为第二弹性按压力。
所述输送臂还具备:臂主体、和一端可摇动地支撑于该臂主体的按压杆,
所述第一弹性施力部件包括一端固定于所述臂主体、且另一端固定于所述升降部件的第一拉伸弹簧,
所述第二弹性施力部件包括一端固定于所述臂主体、另一端固定于所述按压杆的另一端的第二拉伸弹簧,
当所述升降部件下降与所述按压杆抵接后,所述按压杆克服所述第二拉伸弹簧的所述第二弹性力而摆动。
根据该结构,在升降部件与按压杆抵接之前,将第一拉伸弹簧的弹性力作为第一按压力,此外,从升降部件与按压杆抵接,按压杆摆动的状态开始,将第一弹性施力部件的弹性力、输送臂的挠曲力及第二弹性施力部件的弹性力作为第二弹性按压力。
所述升降机构包括同步带,
所述升降部件包括固定于所述同步带的带夹。
根据该结构,能够以简单的构造将输送臂固定于升降机构。
此外,所述保持机构包括抵接部,该抵接部被构造成在所述最上位置的介质上形成的中心孔的附近,与所述最上位置的介质的所述上表面抵接。
根据该结构,容易消除介质的紧贴状况。
所述保持机构包括用于按压形成在所述最上位置的介质上的中心孔的内周面的按压部件。
根据该结构,保持机构能够以简单的构造保持介质。
所述保持机构包括介质引导件,该介质引导件被构造成具有向下的圆锥台形状,并插入形成在所述最上位置的介质上的中心孔中。
根据该结构,利用介质导向件克服与紧接其下的介质的粘附力,将最上部的介质向侧方滑动,并定位,从而利用保持机构可以确实地保持最上部的介质。
所述第一按压力通过所述第一弹性施力部件的所述第一弹性力产生,
所述第二按压力通过所述第一弹性施力部件的所述第一弹性力及所述第二施力部件的所述第二弹性力产生。
此外,本发明的介质处理装置,具备:堆积器;上述的介质输送单元;介质驱动器,具有向利用所述介质输送单元输送的介质写入电子信息的功能,和从所述介质读取电子信息的功能的至少任一种。
根据该结构的介质处理装置,因为具备可确实地定位并保持介质的介质输送机构,因此可以形成处理的可靠性高的处理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发行机(介质处理装置)的外观立体图。
图2是拆下发行机的壳体后的状态的前方侧的立体图。
图3是拆下发行机的壳体后的状态的后方侧的立体图。
图4是设于发行机上的记录装置部分的立体图;
图5是表示介质输送单元的立体图;
图6是介质输送单元的局部立体图;
图7是表示输送臂和同步带的连接机构部分的立体图;
图8是表示输送臂和同步带的连接机构部分的从下方侧观察的放大立体图;
图9是表示输送臂的内部构造的立体图;
图10是保持有介质的输送臂的从下面侧观察的仰视图;
图11是输送臂的保持部的剖面图;
图12是设于输送臂的保持部的介质导向件的立体图;
图13是设于输送臂的保持部的介质导向件的俯视图;
图14是说明夹持机构的臂基座的平面图;
图15是夹持机构的保持爪部分的立体图;
图16是保持爪部分的放大剖面图;
图17是分别说明旋转板及保持爪的动作的俯视图;
图18是分别说明旋转板及保持爪的动作的俯视图;
图19是分别说明旋转板及保持爪的动作的俯视图;
图20是说明保持爪的保持爪的剖面图;
图21是表示分离机构的臂基座的俯视图;
图22是截面看保持部的输送臂的主视图;
图23是分离机构的立体图;
图24是设于分离机构的摆动机构部分的剖面图;
图25是设于分离机构的摆动机构部分的俯视图;
图26是分别说明分离机构的动作的概略俯视图;
图27是分别说明分离机构的动作的概略俯视图;
图28是表示输送臂的带夹的下降行程和作用于介质上的负荷的关系的图表;
图29是控制输送臂的升降的驱动电动机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介质输送单元及具备该介质输送单元的介质处理装置的实施方式。
另外,本实施方式中,以应用于由发行机构成的介质处理装置的情况为例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发行机1是对例如CD或DVD等圆板状的介质进行数据写入及对介质的标签面进行印刷的介质处理装置,其具备大致长方体形状的壳体2。在该壳体2的前面安装有左右可开关的开关门3、4。在壳体2的上侧左端部设置排列有显示灯、操作钮等的操作面5,另外,在壳体2的下端设有介质排出口6。
从正面观察,右侧的开关门3是在设置未使用的空白介质MA时,或取出已生成的介质MB时进行开关的门。
另外,从正面观察,左侧的开关门4是更换标签打印机11的墨盒12时用于进行开关的门,当打开该开关门4时,具有沿垂直方向排列的多个墨盒保持架13的墨盒安装部14(参照图2)露出。
也如图2所示,在介质处理装置1的壳体2的内部,作为可堆积未进行数据写入处理的多个未使用的空白介质MA的介质保管部的空白介质堆积器21、和作为保管已生成介质MB的介质保管部的已生成介质堆积器22以使保管的介质的中心轴线相同的方式上下配置。空白介质堆积器21及已生成介质堆积器22分别相对于图2所示的规定位置拆装自如。
空白介质堆积器21具备左右一对圆弧状的框板24、25,由此,形成从上侧接受并以同轴层叠的状态可收纳空白介质MA的结构。在空白介质堆积器21收纳或补充空白介质MA的作业可通过打开开关门3取出堆积器而简单地进行。
下侧的已生成介质堆积器22也为同一构造,具备左右一对圆弧状的框板27、28,由此,构成从上侧接受并以同轴层叠的状态可收纳已生成的介质MB的堆积器。
另外,从开关门3也可以取出已生成介质MB(即,数据的写入及标签面印刷结束后的介质)。
在这些空白介质堆积器21及已生成介质堆积器22的后侧配置有介质输送机构31。在介质输送机构31中,在垂直架设于基体72和壳体2的顶板之间的垂直导向轴35上以可旋转的状态安装有底盘32。在该底盘32的水平支承板部34上固定有扇形的最终段齿轮109(参照图5)。在该底盘32上以可升降的状态支承有输送臂36。输送臂36可通过步进电动机的驱动电动机37沿垂直导向轴35升降,并且能够以垂直导向轴35为中心左右旋转。利用介质输送机构31输送到介质排出口6的介质可从该介质排出口6取出到外部。
在上下堆积器21、22及介质输送机构31的侧方部位配置有上下层叠的两个介质驱动器41,在这些介质驱动器41的下侧可移动地配置标签打印机11的后述的滑架62(参照图4)。
介质驱动器41分别具有可在对介质写入数据的数据写入位置和进行介质的接受交接的介质交接位置之间移动的介质托盘41a。
另外,标签打印机11具有可在对介质的标签面可以印刷的位置和进行介质的接受交接的介质交接位置之间移动的介质托盘51(参照图3)。
图2及图3中,表示的是上侧的介质驱动器41的介质托盘41a被拉向前侧而位于介质交接位置的状态、及下侧的标签打印机11的介质托盘51处于进深侧的可印刷标签位置的状态。另外,标签打印机11是喷墨打印机,使用各色(本实施方式中为黑色、氰色、品红、黄色、明氰色、明品红六色)的墨盒12作为墨供给机构71,这些墨盒12自前方安装于墨盒安装部14的各墨盒保持架13上。
在此,在空白介质堆积器21的左右一对框板24、25之间及已生成介质堆积器22的左右一对框板27、28之间形成有介质输送机构31的输送臂36可升降的间隙。另外,在这些上下的空白介质堆积器21和已生成介质堆积器22之间开有间隙,以使介质输送机构31的输送臂36水平旋转,能够位于已生成介质堆积器22的正上方。另外,当将介质托盘41a压入介质驱动器41时,使介质输送机构31的输送臂36下降,从而可访问位于介质交接位置的介质托盘51。从而,通过输送臂36的升降及向左右的旋转的组合动作,可将介质输送向各部。
在介质托盘51的介质交接位置的下方配置有用于保管废弃用介质MD的废弃用堆积器52,在该废弃用堆积器52中可保管例如30片左右的废弃用介质MD。在介质托盘51从废弃用堆积器52的上方的介质交接位置向数据写入位置退避的状态下,通过介质输送机构31的输送臂36可将废弃用介质MD向废弃用堆积器52供给。
利用这样的结构,作为CD或DVD的介质通过介质输送机构31的输送臂36在空白介质堆积器21、已生成介质堆积器22、废弃用堆积器52、介质驱动器41的介质托盘41a及标签打印机11的介质托盘51之间被输送。
标签打印机11具备滑架62,该滑架62具有具备墨喷出用的喷嘴(省略图示)的喷墨头61,该滑架62利用滑架电动机65的驱动力沿滑架导向轴63在水平方向上往复移动。
标签打印机11具备墨供给机构71,该墨供给机构71具有安装有墨盒12的墨盒安装部14。该墨供给机构71具有立式构造,立设于发行机1的基座72上并沿垂直方向配置。在该墨供给机构71上连接有具有可挠性的墨供给管73的一端,该墨供给管73的另一端与滑架62连接。
而且,安装于墨供给机构71的墨盒12的墨经由墨供给管73向滑架62供给,经由设在该滑架62上的阻尼器单元及背压调节单元(省略图示)向喷墨头61供给,并从喷嘴(省略图示)喷出。
另外,在墨供给机构71上,以在其上部配置主要部分的方式设有加压机构74,该加压机构74送出压缩空气,将墨盒12内加压,送出贮留于墨盒12内的墨包内的墨。
另外,在滑架62的原位(图4所示的位置)的下方侧设有头维护机构81。
该头维护机构81具备将在配置于原位的滑架62的下面露出的喷墨头61的墨喷嘴覆盖的头帽82、和利用喷墨头61的头清洗动作及墨填充动作来吸引排出到头帽82的墨的废墨吸引泵83。
而且,由该头维护机构81的废墨吸引泵83吸引的墨经由管84被送入废墨吸收容器85。
该废墨吸收容器85在壳体86内配设有吸收材料,其上面由具有多个通气孔87的罩88覆盖。
另外,在头维护机构81的下方设有作为废墨吸收容器85的一部分的废墨接受部89,其接受从头维护机构81滴下的墨,并利用吸收材料吸收。
(介质输送机构)
如图5所示,介质输送机构31在垂直安装的垂直导向轴35上支承底盘32的水平支承板部34和顶板33,底盘32以可旋转的状态安装。而且,在该底盘32上以可升降的状态支承输送臂36。
如图6所示,输送臂36的升降机构具备作为驱动源的升降用的驱动电动机(升降机构)37,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脉冲电动机。该驱动电动机37的旋转经由安装于该驱动电动机37的输出轴上的小齿轮97及传递齿轮98传递给驱动侧带轮101。驱动侧带轮101在底盘32的上端附近位置以水平旋转轴为中心被旋转自如地支承。在底盘32的下端附近位置,以同水平旋转轴为中心旋转自如地支承从动侧带轮103,并在该驱动侧带轮101及从动侧带轮103之间架设有同步带(升降机构)104。如图7所示,在该同步带104的左右的带部分的一方,通过带夹(升降部件)112连接于输送臂36的基部110。
从而,当驱动驱动电动机37时,同步带104在上下方向上移动,安装于其上的输送臂36沿垂直导向轴35升降。另外,在底盘32上安装有用于检测同步带104的原位(home positon)的未图示的传感器。
如图5所示,输送臂36的旋转机构具备作为驱动源的旋转用的驱动电动机105,在该驱动电动机105的输出轴安装有小齿轮(省略图示),该小齿轮的旋转经由具备传递齿轮107的减速齿轮列传递给扇形的最终段齿轮109。扇形的最终段齿轮109以垂直导向轴35为中心可左右旋转。另外,在该最终段齿轮109上搭载有组装输送臂36的升降机构的结构部件的底盘32。当驱动驱动电动机105时,扇形的最终段齿轮109左右旋转,因此,搭载于其上的底盘32一体地以垂直导向轴35为中心左右旋转。其结果是,利用搭载于底盘32上的升降机构保持的输送臂36以垂直导向轴35为中心左右旋转。另外,用于检测最终段齿轮109的原位(输送臂36位于介质交接位置的介质托盘41a、51的正上方)和空白介质堆积器21以及已生成介质堆积器22的正上方的未图示的传感器安装在基座72上。
其次,对输送臂36的支承构造进行说明。
如图7及图8所示,在输送臂36的基部110上,沿垂直方向设有滑动轴111,该滑动轴(支承部)111从上方可滑动地被插通于通过保持同步带104(参照图7)而固定的带夹112的轴孔112a。另外,图8中省略了同步带104。
在带夹112上形成有卡止片112b,在该卡止片112b上连接作为螺旋弹簧的第一拉伸弹簧(第一弹性施力机构)113的一端。第一拉伸弹簧113的另一端与形成于输送臂36的基部110且配置于卡止片112b的上方的固定片115连接,由此,输送臂36的基部110通过第一拉伸弹簧113被向下方施力。
另外,在带夹112上形成有夹住并固定同步带104的固定部112c。
在带夹112的下方侧配设有安装于输送臂36的基部110上的按压杆116。该按压杆116从侧方插通于设置在输送臂36的基部110的下面的支承板部117上形成的插通孔118,其以该支承板部117上的支承部位为支点可摆动。在该按压杆116上,在其前端部连接有由弹力比第一拉伸弹簧113强的螺旋弹簧构成的第二拉伸弹簧(第二弹性施力机构)119的一端,该第二拉伸弹簧119的另一端与形成于输送臂36的基部110上且与配置于按压杆116的前端部上方的固定片120连接。由此,按压杆116的前端部被第二拉伸弹簧119向上方施力。另外,在按压杆116的前端部附近的上方侧设有形成于基部110上的摆动限制片121,通过第二拉伸弹簧119向上方施力的按压杆116的摆动被限制在规定的位置。而且,带夹112被配置在相对于与摆动限制片121抵接从而限制了摆动的按压杆116设有间隙S的位置处。
在上述支承构造中,当利用升降用驱动电动机37驱动同步带104时(参照图5),固定于同步带104上的带夹112与输送臂36一体地升降。在此,后述的介质导向件133或夹持机构(保持机构)130与介质抵接,当向输送臂36的下方的负荷增大时,只是带夹112克服第一拉伸弹簧133的弹力而相对于输送臂36向下方移动。另外,当带夹112通过同步带104进一步向下方移动时,带夹112与按压杆116抵接,之后,在输送臂36稍微挠曲后,按压杆116克服第二拉伸弹簧119的弹力而以支承板部117上的支承部位为支点进行摆动。
(输送臂的内部机构)
接下来,对输送臂36的内部机构进行说明。
如图9所示,输送臂36具备:平面观察矩形的细长的臂基座125a、和覆盖在该臂基座125a上的相同轮廓形状的臂壳体125b。另外,在臂基座125a上装入有用于保持介质M的夹持机构130、分离机构131、及介质检测机构200,这些夹持机构130、分离机构131及介质检测机构200由臂壳体125b覆盖隐藏。
如图10及图11所示,臂基座125a的前端附近的下面部分是保持介质M的保持部132,在该保持部132上设有介质导向件133。
也如图12及图13所示,该介质导向件133的中心与介质M的拾取中心一致,且在固定于臂基座125a的下面侧的固定部134的中心具有向下方突出的导向部135。该导向部135具有直径形成为比介质M的中心孔Ma稍小的圆筒状的基端部135a、和形成为从该基端部135a向下方逐渐变窄的圆锥形状的导向面部135b。而且,该介质导向件133通过相对于介质M接近,插入介质M的中心孔Ma中,且介质M的中心孔Ma的内周面Mb由导向面部135b引导,从而介质M的中心位置利用导向面部135b向介质导向件133的中心位置调心,然后,在介质M的中心孔Ma中插通基端部135a,以使介质M的中心孔Ma被引导到基端部135a。
另外,在该介质导向件133上形成有三个窗部133a,在这些窗部133a内的空间中,夹持机构130的后述的三个保持爪141~143及分离机构131的按压杆182的作用片183可出没。
如图12及图13所示,夹持机构130具备在同一圆上以等角度(120°)间隔配置的三个圆柱状的保持爪141~143,这些保持爪141~143从形成于臂基座125a上的圆形孔125c向下方垂直地突出,分别配置于介质导向件133的窗部133a的内侧。该三个保持爪141~143在插入到通过介质导向件133引导到基端部135a的介质M的中心孔Ma后,向外侧扩展,从介质导向件133的窗部133a突出,由此按压介质M的中心孔Ma的内周面Mb而保持介质M。
如图20所示,各保持爪141~143安装于直径比其大的支承销151~153的下端。各支承销151~153贯通臂基座125a的圆形孔125c并向其上侧延伸,分别形成在配置于臂基座125a的上面的三个旋转板161~163。在臂基座125a上,以包围其圆形孔125c的状态,在同一圆上以等角度间隔垂直地固定有旋转中心轴171~173。各旋转板161~163以这些旋转中心轴171~173为中心,在可旋转的状态下被支承。
如图14~图16所示,各旋转板161~163具备:前方臂部161a~163a,相对于这些旋转中心轴171~173沿臂基座125a向从上面观察时逆时针方向侧延伸;后方臂部161b~163b,向从上面观察时顺时针方向侧延伸;支承臂161c~163c,从旋转中心向圆形孔125c的内侧突出。在支承臂161c~163c的前端部的背面分别垂直地形成有支承销151~153。
在旋转板161的后方臂部161b上形成有沿圆形孔125c的大致法线方向的长孔161d,在该长孔161d中可滑动地插通在旋转板163的前方臂部163a的后端向下方突设的滑动销163f。
另外,在旋转板163的后方臂部163b的前端形成有沿着圆形孔125c的大致法线方向的滑动面163e,且旋转板162的前方臂部162a的前端面不与该滑动面163e接触地设定。另外,在旋转板162的后方臂部162的前端形成有沿圆形孔125c的大致法线方向的滑动面162e,且旋转板161的前方臂部161a的前端部可与该滑动面162e滑动接触。在此,旋转板161的长孔161d及旋转板162、163的滑动面162e、163e形成为以使各旋转板161~163向同一方向旋转地设定的凹状的弯曲形状。
在旋转板161的后方臂部161b和旋转板162的后方臂部162b之间、旋转板162的后方臂部162b和旋转板163的后方臂部163b之间、及旋转板163的后方臂部163b和旋转板161的后方臂部161b之间分别架设有拉伸螺旋弹簧(施力部件)174。而且,利用这些拉伸螺旋弹簧174的拉伸力,不会自由旋转地支承旋转板161~163,并且对各旋转板161~163作用图16中箭头R1所示的方向的扩张保持爪141~143的方向的弹力。
图16的状态中,安装于各旋转板161~163的支承臂161c~163c的前端的保持爪141~143的外接圆的直径比介质M的中心孔Ma的内径大。在该状态下,当将一个旋转板161沿箭头R2所示的方向旋转时,与其联动,其它两个旋转板162、163也沿同一方向的箭头R2旋转。其结果是,旋转板161~163的支承臂161c~163c朝向圆形孔125c的中心移动,安装在他们的前端部的保持爪141~143缩窄到可插入介质M的中心孔Ma的状态。
在该状态下将保持爪141~143插入介质M的中心孔Ma中,之后,若将旋转板161~163向反方向R1旋转,则保持爪141~143被向半径方向的外侧扩压。其结果是,这些保持爪141~143被压向介质M的中心孔Ma的内周面Mb,形成保持介质M的状态。
如图14所示,在旋转板161上形成有从支承臂161c的相反侧延伸的操作臂161g。在该操作臂161g的前端部,以旋转自如的状态连接有连杆175的一侧的臂部175a的前端。连杆175以其中间部为中心可旋转地支承于臂基座125a,相反侧的臂部175b的前端部与电磁螺线管176的作动杆176a连接。电磁螺线管176在截止状态下,其作动杆176a通过内置的弹簧的弹力形成突出状态。
当在该状态下将电磁螺线管176切换为导通时,作动杆176a克服电磁螺线管内的弹力而被拉入,连杆175沿顺时针反向旋转,旋转板161在R2方向旋转。于是,如图17所示,旋转板162的后方臂部162b的滑动面162e与旋转板161的前方臂部161a的前端滑动接触,并且旋转板161的后方臂部161b的长孔161d的内面与旋转板163的前方臂部163a的滑动销163f滑动接触。由此,旋转板162的滑动面162e与旋转板161的前方臂部161a的前端滑动接触,向圆形孔125c的径方向外侧滑动,由此旋转板162向R2方向旋转,另外,旋转板161的后方臂部161b的长孔161d的内面与旋转板163的前方臂部163a的滑动销163f滑动接触,旋转板163的前方臂部163a向圆形孔125c的中心方向滑动,由此旋转板163也向R2方向旋转。
这样,当旋转板161向R2方向旋转时,该旋转板161的向R2方向的旋转力传递给其它旋转板162、163,如图18所示,旋转板162、163也向R2方向旋转,设置于旋转板161~163的支承臂161c~163c的保持爪141~143配置在比介质M的中心孔Ma足够小的外接圆内,且缩窄到可插入介质M的中心孔Ma的状态。
在该状态下,当将电磁螺线管176切换到截止时,作动杆176a利用电磁螺线管内的弹簧的弹力及拉伸螺旋弹簧174而突出,从而连杆175旋转。于是,连杆175的旋转运动传递给旋转板161,该旋转板161向R1方向旋转。与之联动,其它两个旋转板162、163的各自的后方臂部162b、163b利用拉伸螺旋弹簧174的拉伸力被向圆形孔125c的中心方向拉伸,由此,这些旋转板162、163也与旋转板161相同地沿R1方向旋转。其结果是,如图19所示,保持爪141~143被扩压,保持爪141~143被压在介质M的中心孔Ma的内周面Mb,形成保持介质M的状态。
此时,相对于旋转板161,旋转板162、163利用拉伸螺旋弹簧174的拉伸力沿R1方向独立地旋转,因此,各保持爪141~143也分别独立地向半径方向外侧移动,从而压向介质M的中心孔Ma的内周面Mb。
如图20所示,三个保持爪141~143具备从支承销151~153的下端突出的圆柱状的销141a~143a、和以同心状态包围该销141a~143a的由橡胶等构成的弹性圆筒141b~143b。而且,这三个保持爪141~143向下方突出的长度1的尺寸设为保持的介质M的厚度t1的尺寸以下。该突出长度1期望为介质M的中心孔Ma的内周面Mb的厚度t2以上,且在包含环状突起部Mc的高度的介质M的厚度t1以下。由此,在厚度方向保持层叠状态的介质M时,保持爪141~143不与第二个介质M的内周面Mb接触,而只是保持最上部的第一个介质M。另外,支承销151~153的各保持爪141~143侧变为与保持的介质M抵接的抵接面151a~153a。
(分离机构)
如图21~图23所示,设置于输送臂36的臂基座125a上的分离机构131具备可转动地支承于形成在臂基座125a的支承轴181上的按压杆182。该按压杆182由保持部侧的前端杆部182a和转动的一侧的后端杆部182b这两个部件构成。在前端杆部182a上,以向上方突出的方式形成有插通形成在臂基座125a上的支承轴181的圆筒状的轴承部184,在该轴承部184上转动自如且摆动自如地支承有后端杆部182b。前端杆部182a和后端杆部182b通过防止从前端杆部182a脱离的钩挂部185和设置于后端杆部182b的比钩挂部185的宽度宽的开口部186,以在规定范围可转动的状态组装。如图23、图26所示,前端杆部182a和后端杆部182b通过受扭螺旋弹簧的缓冲弹簧187向一方向施力。详细地说,安装于后端杆部182b的摆动部分的外周的缓冲弹簧187以一侧的臂部187a将前端杆部182a的承受部182d和另一侧臂部187b将后端杆部182b的承受部182e相互扩张的方式施力。由此,按压杆182在后端杆部182b使前端杆部182a摆动的情况下,对后述的作用片183作用大的负荷,在前端杆部182a不能摆动的情况下,缓冲弹簧187挠曲,由此能够防止作用片183的损伤。在前端杆部182a上具有前端向下方弯曲,进而向侧方L字状弯曲的作用片183,该作用片183被配置于保持部132的介质导向件133内。
该按压杆182的作用片183在保持部132的保持爪141~143保持有介质M的状态下,在该介质M的下方侧水平配置。具体而言,在厚度方向上配置于层叠状态的介质M的第二片介质M的位置。
而且,当该按压杆182以该连接点181向图21中R3方向摆动时,作用片183从介质导向件133的窗部133a向侧方突出,可抵接并按压由保持爪141~143保持的最上部的介质M的下方侧的第二片介质M的中心孔Ma的内周面Mb。另外,当按压杆182从该状态向相反的R4方向摆动时,作用片183被引入介质导向件133内。
在按压杆182的后端杆部182b上设有用于使按压杆182摆动的摆动机构190。该摆动机构190具备复合离合齿轮191、垂直复合传递齿轮192、水平复合传递齿轮193及齿条194。
齿条194如图5所示,在构成介质输送机构31的底盘32上与垂直导向轴35平行地被垂直支承。在该齿条194上啮合有以水平方向的轴193a为中心可旋转地支承于臂基座125a的水平复合传递齿轮193的小齿轮193a,通过输送臂36升降,具有与齿条194啮合的小齿轮193的水平复合传递齿轮193旋转。
在水平复合传递齿轮193上设有螺纹齿轮193c,该螺纹齿轮193c与以垂直方向的轴192a为中心可旋转地支承于臂基座125a的垂直复合传递齿轮192的螺纹齿轮192b啮合。由此,当水平复合传递齿轮193旋转时,通过彼此啮合的螺纹齿轮192b、193c,将具有水平的轴193a的水平复合传递齿轮193的旋转传递给具有垂直的轴192a的垂直复合传递齿轮192,从而该垂直复合传递齿轮192旋转。
在垂直复合传递齿轮192上设有平齿轮192c,该平齿轮192c与以垂直方向的轴191a为中心可转动地支承于臂基座125a的复合离合齿轮191的平齿轮191b啮合。由此,当垂直复合传递齿轮192旋转时,通过彼此啮合的平齿轮191b、192c,垂直复合传递齿轮192的旋转被传递给复合离合齿轮191,从而该复合离合齿轮191旋转。
如图24及图25所示,复合离合齿轮191具备相对于平齿轮191b可相对旋转的间歇齿轮(間欠歯車)191c。另外,在该平齿轮191b和间歇齿轮191c之间设有离合机构195。平齿轮191b具有插通了轴191a的圆筒轴191d,该圆筒轴191d插通于在间歇齿轮191c上形成的圆筒轴191e。
如图25所示,间歇齿轮191c在周面局部具有由多个齿196a构成的齿列196,该齿列196可与垂直复合传递齿轮192的平齿轮192c啮合。
在复合离合齿轮191上设置的离合机构195具有卷绕于间歇齿轮191c的圆筒轴191e周围的受扭螺旋弹簧197。当平齿轮191b通过垂直复合传递齿轮192的平齿轮192c在图25中向从上面观察的逆时针的R5方向旋转时,通过由该受扭螺旋弹簧197产生的摩擦力使间歇齿轮191c随着平齿轮191b旋转。由此,间歇齿轮191c的齿列196与垂直复合传递齿轮192的平齿轮192c啮合,与平齿轮191b一同向R5方向旋转。与之相反,当平齿轮191b通过垂直复合传递齿轮192的平齿轮192c在图25中向上面观察顺时针的R6方向旋转时,通过由受扭螺旋弹簧197产生的摩擦力,使间歇齿轮191c随着齿列191b旋转。由此,间歇齿轮191c的齿列196与垂直复合传递齿轮192的平齿轮192c啮合,与平齿轮191b一同向R6方向旋转。
另外,在该间歇齿轮191c上形成有凸轮孔198,在该凸轮孔198中可滑动地配置有在按压杆182的后端杆部182b的后端附近向下方突出的凸轮销182c。凸轮孔198具有朝向从上面观察顺时针自中心侧向外周侧变化的路径。由此,在图26所示的状态下,当间歇齿轮191c向上面观察逆时针的R5方向旋转时,凸轮孔198内的凸轮销182c向外周侧变位,由此,如图27所示,按压杆182以连接点181为中心向R3方向摆动,从而作用片183向介质导向件133的外侧突出。另外,在该状态下,当间歇齿轮191c向上面观察顺时针的R6方向旋转时,凸轮孔198内的凸轮销182c向内周侧变位,由此,如图26所示,按压杆182以连接点181为中心向R4方向摆动,从而作用片183被拉向介质导向件133的内侧。
通过这样的构成,当输送臂36开始上升时,分离机构131的复合离合齿轮191开始向R5方向旋转,在输送臂36进一步上升,在复合离合齿轮191从图26的状态向图27的状态旋转规定量(45°左右)期间,按压杆182向R3(参照图22)方向摆动,按压杆182的作用片183将第二片介质M分离。而且,在输送臂36下降时,复合离合齿轮191向R6方向旋转,由此,按压杆182向R4(参照图21)方向摆动,作用片183如图26所示,被拉入介质导向件133内。即使在该状态下输送臂36进一步下降,复合离合齿轮191的间歇齿轮191c在利用垂直复合传递齿轮192的平齿轮192c向R6方向旋转规定量(45°左右)后,齿列196从平齿轮192脱离,因此,相对于平齿轮191b空转。
(介质检测机构)
如图9所示,介质检测机构200具有检测杆201,其后端被可摆动地支承、且前端向下方弯曲并向臂基座125a的下面侧突出;和设于该检测杆201的侧方的检测器202。而且,在该介质检测机构200中,输送臂36下降,介质M的上表面与检测杆201的前端抵接,由此,检测杆201向上方摆动,当该检测杆201从检测器202的检测区域脱离时,检测器202被切换为导通,从而可从来自该检测器202的检测信号检测向介质M的接近状态。
(拾取动作)
接下来,说明利用上述构造的介质输送机构31进行的介质M的拾取动作。
例如,也使用控制图29的输送臂的升降的驱动电动机的流程来说明从空白介质堆积器21保持并提起以层叠状态收纳的介质M的最上部的介质M的情况。
首先,在输送臂36被配置于空白介质堆积器21的正上方的规定高度位置的状态下,使夹持机构130的电磁螺线管176导通。在该状态下,电磁螺线管176的作动杆176a被内置的弹簧反向拉入,其动作经由联杆175传递给旋转板161,该旋转板161形成向图16中的箭头R2方向旋转的配置。由此,其余的旋转板162、163也成为向同一方向旋转的配置,安装于该三个旋转板161~163的支承臂161c~163c的前端的保持爪141~143移动到彼此接近的位置,形成缩窄到可插入介质M的中心孔Ma的状态的状态。
然后,驱动输送臂36的升降用的驱动电动机37(ST1),使固定于同步带104上的带夹112下降(ST2),从而开始输送臂36的下降动作。输送臂36下降,当接近最上部的介质M时,保持部132的介质导向件133插入介质M的中心孔Ma内。在此,即使空白介质堆积器21内的介质M的中心相对于保持部132的中心偏离,通过介质M的中心孔Ma的内周面Mb与圆锥形状的导向面部135b接触,由此利用导向面部135b来将介质M的中心位置调心到介质导向件133的中心位置,介质M的中心孔Ma被引导到基端部135a,从而基端部135a插通到介质M的中心孔Ma内。即,保持的介质M的中心被定位在作为拾取中心的保持部132的中心。
此外,此时,当搭载于输送臂36上的介质检测机构200的检测杆201的前端接触到介质M的表面时,检测杆201伴随输送臂36的下降而相对地向上方摆动,从而检测杆201自检测器202的检测区域脱离,检测器202被切换为导通(ST3),检测到向介质M接近的接近状态。判断输送臂36的终点是层叠的空白介质堆积器21还是仅收容一片介质托盘51或介质托盘41a(ST4),在驱动器及打印机的介质托盘41a、51时,对施加于驱动电动机37上的T1脉冲追加T2脉冲进行分驱动(ST5),使输送臂36下降预定的量,停止驱动电动机37(ST7),形成将装入输送臂36的夹持机构130的保持爪141~143插入到介质M的中心孔Ma的状态。
然而,介质M在空白介质堆积器21内以层叠状态收容,但此种层叠的介质M由于与上下的介质M紧贴,从而有时产生紧贴力。
从而,在最上部的介质M上粘贴了第二片介质M的情况下,仅使保持爪141~143抵接于介质M的中心孔Ma的内周面Mb,难以将最上部的介质M向侧方错开进行定位。
因此,在介质输送机构31中,通过从上方侧对最上部的介质M作用规定的按压力,作用由介质导向件133的导向面部135b形成的向介质M的侧方的按压力,使介质M可靠地向侧方移动而进行定位。
在此,对输送臂36的带夹112的位置和对介质M的负荷的关系进行说明。
图28是表示输送臂的带夹的下降行程和作用于介质上的负荷的关系的图。
首先,当从输送臂36的保持部132接触最上部的介质M的状态(图28中的A和B之间的状态)进一步施加脉冲T2,继续进行驱动电动机37的驱动(ST5)时,固定于同步带104上的带夹112克服弱弹簧力的第一拉伸弹簧113的弹力被拉向下方,带夹112下降了间隙S的尺寸量,然后带夹112与按压杆116抵接(图28中的B状态)。由此,从保持部132接触最上部的介质M后至带夹112抵接于按压杆116,对最上部的介质M赋予由弱弹力的第一拉伸弹簧113的弹力构成的第一弹性按压力(图28中A~B的区域)。
若进一步继续进行驱动电动机37的驱动,则带夹112进一步下降。此时,带夹112抵接于按压杆116,由此带夹112的下拉力被传递到输送臂36,由此,该输送臂36挠曲,该挠曲力作为按压力被赋予最上部的介质M(图28中B~C的区域)。
通过进一步继续进行驱动电动机37的驱动(ST5),带夹112被降下并停止(ST7、ST8),若输送臂36的挠曲力大于强弹簧力的第二拉伸弹簧119(图28中C的状态),则按压杆116克服第二拉伸弹簧119的弹力而以支承板部117上的支承部位为支点摆动。由此,在第一拉伸弹簧113的弹力及输送臂36的挠曲力上增加了第二拉伸弹簧119的弹力的第二弹性按压力被赋予最上部的介质M(图28中的C~E的区域)。
在具有如上述的负荷的特性的上述介质输送机构31中,在第一拉伸弹簧113的弹力及输送臂36的挠曲力上增加了第二拉伸弹簧119的弹力的按压力赋予介质M的区域(图28中的C~E的区域)的适宜的位置(拉入图28中D的位置),停止驱动电动机37。
这样,在空白介质堆积器21内的层叠状态的介质M上,可对其最上部的介质M赋予适当的负荷(约10N),由此,与和第二片介质M的粘贴无关,可以通过介质导向件133的导向面部135b使介质M可靠地向侧方移动而进行定位。
另外,通过赋予负荷,即使介质M的中心位置错开,也能够将介质导向件133可靠地插入介质M的中心孔Ma而进行定位。
另外,若提高输送臂36的钢性并增大第二拉伸弹簧119的弹簧系数,则可缩短使输送臂36产生挠曲力时的带夹112的行程(图28中B~C的区域),从而可得到必要的负荷。
另外,在从保持一片介质M的介质驱动器41及标签打印机11的介质托盘41a、51a提起介质M的情况下,在判断上述的输送臂36的终点是层叠的空白介质堆积器21还是仅收容一片的介质托盘51或介质托盘41a(ST4)中,前进到ST6,对驱动电动机37只施加T1脉冲(ST6)。
该情况下,固定于同步带104上的带夹112在克服弱弹簧力的第一拉伸弹簧133的弹力而被拉向下方的区域(图7中间隙S)内停止。只要在赋予由从输送臂36的保持部132接触到介质M后至带夹112抵接于按压杆116的弱弹簧力的第一拉伸弹簧113的弹力构成的第一弹性按压力的状态(图28中A~B的区域),利用夹持机构130保持介质M即可,据此,可在取出介质M时极力地减小作用于介质托盘41a、51上的负荷,从而可抑制对介质托盘41a、51的负荷引起的过负荷的影响。
如此地,在对空白介质堆积器21内的最上部的介质M赋予规定的第二弹性按压力的状态下,将插入到介质M的中心孔Ma的保持爪141~143向中心孔Ma的径向压扩,从而按压于中心孔Ma的内周面Mb。
具体而言,首先,将电磁螺线管176切换为截止,当其作动杆176a通过弹簧的弹簧力而突出时,经由联杆176与作动杆176a连接的旋转板161向R1方向旋转。与之联动,其他两个旋转板162、163通过拉伸螺旋弹簧174的拉伸力与旋转板161相同地向R1方向旋转。其结果是,压扩保持爪141~143,从而保持爪141~143被压在介质M的中心孔Ma的内周面Mb,形成保持介质M的状态。
此时,相对于旋转板161,旋转板162、163通过拉伸螺旋弹簧174的拉伸力而向R1方向独立地旋转,因此,各保持爪141~143分别独立地向半径方向外方移动,向介质M的中心孔Ma的内周面Mb按压。
从而,即使万一最上部的介质M的中心位置自拾取中心错开,各保持爪141~143也能够分别独立地向外周侧扩展,因此,所有的保持爪141~143抵接于介质M的中心孔Ma的内周面Mb,可靠地防止保持不良等。
而且,各保持爪141~143向下方突出的突出长度尺寸为保持的介质M的厚度尺寸以下,因此,即使第二片介质M的中心位置相对于最上部的介质M错开,保持爪141~143也能够与第二片介质M的中心孔Ma的缘部等接触,从而也能够防止产生保持不良这样的不良情况。
若这样地保持介质M,则在将保持爪141~143沿径方向压扩的状态下,使输送臂36上升,提起保持的介质M。此时,保持的最上部的介质M由所有的保持爪141~143可靠地保持,因此,其无保持不良地被平滑地提起。
另外,当为提起介质M,输送臂36上升时,分离机构131的按压杆182以连接点181为中心向图21中箭头R3方向摆动,从而作用片183向介质导向件133的外侧突出。
由此,即使万一贴在提起的介质M上而提起第二片介质M,通过按压杆182的作用片183与第二片的介质M的中心孔Ma的内周面Mb抵接,也可以将第二片介质M可靠地分离,从而仅提起最上部的介质M。
如以上所说明,根据上述实施方式的介质输送机构31,具备输送臂36的保持部132在输送臂36下降时选择性地将第一弹性按压力或比第一弹性按压力大的第二弹性按压力的任一种,因此可以利用介质导向件133,以根据介质M的收容状态而各自不同的适当的按压力将介质M定位,并利用夹持机构130来保持。
例如,对将收容于几乎不需要定位时的按压力,或以弱的按压力的驱动器41或打印机11的介质托盘41a、51中的一片介质M进行定位保持时,以比较弱的第一弹性按压力按压保持部132,在对产生比较大的位置偏移,且与正下的介质M紧贴而产生贴合力的介质堆积器21、22内的层叠状态的介质M的最上部的介质M进行定位并保持时,可以利用比第一弹性按压力大的第二弹性按压力将保持部132按压于介质M。由此在驱动器41或打印机11的介质托盘41a、51中,没有由必要以上的按压力导致的对托盘带来不良影响地保持介质M。
此外,到利用同步带104升降的作为升降部件的带夹112抵接于按压杆116为止,可以将第一拉伸弹簧113的弹性力作为第一弹性按压力,此外,从带夹112抵接于按压杆116,按压杆116摆动的状态开始,可以容易且适当地将第一拉伸弹簧113的弹性力、输送臂36的挠曲力及第二拉伸弹簧119的弹性力作为第二弹性按压力。
此外,通过设置第二拉伸弹簧119,在图28中的C~E区域中,防止对介质施加必要以上的负载。进而对于驱动电动机37也能够防止必要以上的负载,并采用更廉价的电动机。
此外,因为支承销151~153的抵接面由更强的第二拉伸弹簧119的弹性力施力,通过确实地抵接于介质M,可以使保持的可靠性提高。
此外,在介质堆积器21、22中,利用介质导向件133克服与正下的介质M的贴合力,使最上部的介质M向侧方滑动并定位,并且利用夹持机构130来确实地保持。
并且,根据上述发行机1,由于具备能够可靠地定位并保持介质M的介质输送机构31,因此可形成处理的可靠性高的处理装置。
另外,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可进行各种变更。例如,担当介质输送机构31的升降的驱动电动机37的控制由图29从检测器导通开始,判断是层叠的堆积器还是仅有一片的托盘,但也可以判断如果输送臂在原位,则是托盘,输送臂36移动到介质堆积器21、22侧时,判断是层叠的堆积器,或者在指示输送臂36移动之前保持的介质时来判断也可以。
此外,作为升降部件,以同步带为例,但也可利用周围具有螺旋槽的轴来升降,此外,作为保持机构例示了按压内周面,但也可为与中心孔相通,且与背面和背侧卡合的爪状,进而也可是利用吸引保持介质的上表面。
此外,作为对输送臂36施力的物体,使用了拉伸弹簧,但也可是压缩弹簧或旋扭弹簧,但拉伸弹簧易管理且组装容易。

Claims (4)

1.一种介质输送单元(31),其用于从堆积有多个介质的堆积器(21,22,52)输送最上位置的介质(M),所述介质输送单元包括:
以保持所述最上位置的介质(M)的方式起作用的保持机构(130);
设有所述保持机构(130)的能够移动的输送臂(36);和
分离机构(131),所述分离机构设置在所述输送臂(36)中并包括能够旋转的第一按压杆(182),其中,所述保持机构(130)被构造成,将第一按压力和大于所述第一按压力的第二按压力中的一个选择性地施加到所述最上位置的介质(M)的上表面,
其中,当所述保持机构(130)对收容在保持单个介质的位置的所述最上位置的介质(M)进行保持时,所述保持机构(130)将所述第一按压力施加到所述最上位置的介质(M)的上表面,
其中,当所述保持机构(130)对收容在堆积多个介质的位置的所述最上位置的介质(M)进行保持时,所述保持机构(130)将所述第二按压力施加到所述最上位置的介质(M)的上表面,
其中,当所述保持机构(130)保持所述最上位置的介质(M)并且所述输送臂(36)向上移动时,所述第一按压杆(182)的作用片(183)与第二介质(M)的中心孔(Ma)的内周面(Mb)接触并使所述第二介质(M)与所述最上位置的介质(M)分离。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介质输送单元(31),
还具备以使所述输送臂(36)以升降的方式起作用的升降机构(37,104),
其中,所述输送臂(36)还具备升降部件(112)、支承部件(111)、第一弹性施力部件(113)和第二弹性施力部件(119),
所述升降部件(112)固定于升降机构(37,104)而被升降;
所述支承部件(111)以升降的方式支承所述升降部件(112);
所述第一弹性施力部件(113)以第一弹性力朝上方对所述升降部件(112)施力的方式起作用;
所述第二弹性施力部件(119)以比所述第一弹性力大的第二弹性力对所述升降部件(112)向上方施力的方式起作用;并且
当所述升降部件(112)下降了规定尺寸以上时,所述第二弹性施力部件(119)向所述升降部件(112)施加所述第二弹性力。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介质输送单元(31),其中,
所述输送臂(36)还具备第二按压杆(116),所述第二按压杆被支撑为以水平的轴线为中心,一端能够摆动;
所述第一弹性施力部件(113)包括以对所述升降部件(112)向上方施力的方式起作用的第一拉伸弹簧(113);
所述第二弹性施力部件(119)包括在所述升降部件(112)的下方,以对所述第二按压杆(116)的另一端向上方施力的方式起作用的第二拉伸弹簧(119);以及
当所述升降部件下降(112)与所述第二按压杆(116)抵接后,所述第二按压杆(116)克服所述第二拉伸弹簧(119)的所述第二弹性力而摆动。
4.一种介质处理装置(1),其中,具备:
堆积器(21,22,52);
权利要求1所述的介质输送单元(31);和
介质驱动器(41,11),具有向利用所述介质输送单元(31)输送的介质写入数据的功能和从所述介质读取数据的功能的中至少任一种。
CN201110036466.3A 2007-04-05 2008-04-07 介质输送单元及具备该介质输送单元的介质处理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07425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7-099886 2007-04-05
JP2007099886A JP4375426B2 (ja) 2007-04-05 2007-04-05 メディア搬送機構及びそれを備えたメディア処理装置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10091173.3A Division CN101281762B (zh) 2007-04-05 2008-04-07 介质输送单元及具备该介质输送单元的介质处理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074253A true CN102074253A (zh) 2011-05-25
CN102074253B CN102074253B (zh) 2013-05-08

Family

ID=39525369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036466.3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074253B (zh) 2007-04-05 2008-04-07 介质输送单元及具备该介质输送单元的介质处理装置
CN200810091173.3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281762B (zh) 2007-04-05 2008-04-07 介质输送单元及具备该介质输送单元的介质处理装置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10091173.3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281762B (zh) 2007-04-05 2008-04-07 介质输送单元及具备该介质输送单元的介质处理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3) US8245247B2 (zh)
EP (2) EP1978519B1 (zh)
JP (1) JP4375426B2 (zh)
CN (2) CN102074253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651453A (zh) * 2017-10-18 2018-02-02 深圳华意隆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搬运机器人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375426B2 (ja) 2007-04-05 2009-12-02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メディア搬送機構及びそれを備えたメディア処理装置
JP4375425B2 (ja) * 2007-04-05 2009-12-02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メディア搬送機構、それを備えたメディア処理装置、及びメディア搬送方法
JP5196164B2 (ja) * 2008-11-19 2013-05-15 ティアック株式会社 ディスク把持装置及びディスク処理装置
JP5182510B2 (ja) * 2008-11-19 2013-04-17 ティアック株式会社 ディスクソータ及びディスク処理装置
JP2010123184A (ja) * 2008-11-19 2010-06-03 Teac Corp ディスク把持装置及びディスク処理装置
US9090421B2 (en) 2010-10-28 2015-07-28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Optical disk retrieval device and method
JP5724526B2 (ja) * 2011-03-29 2015-05-27 ソニー株式会社 記録及び/又は再生装置
CN104221086B (zh) 2012-03-28 2017-05-10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碟盘
JP5967582B2 (ja) * 2012-06-04 2016-08-10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ディスク装置
JP5927537B2 (ja) * 2012-06-04 2016-06-01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ディスク装置
CN113696214B (zh) * 2021-10-27 2022-02-18 北京英特信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光盘打印刻录机的光盘抓取装置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042205A (en) * 1999-05-25 2000-03-28 Hewlett-Packard Company Media holding device incorporating a media locking mechanism
JP2003331503A (ja) * 2002-05-14 2003-11-21 Teac Corp ディスク装置
US6802070B2 (en) * 2000-06-09 2004-10-05 Primera Technology, Inc. Compact disc transporter

Family Cites Families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72017B2 (ja) 1986-12-22 1995-08-02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積み重ね部品の分離方法
US5622362A (en) 1993-08-19 1997-04-22 Amada Company, Limited Plate material separating apparatus
JPH0851140A (ja) 1994-08-05 1996-02-20 Dowa Mining Co Ltd 積層薄板体の2枚取り防止装置及び防止方法
DE29518578U1 (de) 1995-11-23 1996-01-18 Kodak Ag, 70327 Stuttgart Vorrichtung zur Entnahme plattenförmiger Gegenstände von einem Stapel
US6002662A (en) * 1995-11-29 1999-12-14 Sony Corporation Disc recording and/or reproducing apparatus and disc presence detecting method
JP3469052B2 (ja) 1997-07-24 2003-11-25 オリジン電気株式会社 情報ディスク貼り合わせ方法およびその装置
JP2000222809A (ja) 1999-01-28 2000-08-11 Chugai Boeki Kk 搬送装置及びディスク処理装置
US6485869B2 (en) * 1999-10-01 2002-11-26 Intel Corporation Photomask frame modification to eliminate process induced critical dimension control variation
JP2002052488A (ja) 2000-08-08 2002-02-19 Ekisupaato Magnetics Kk 記録媒体のクランプ装置
US20040005213A1 (en) 2002-05-22 2004-01-08 Pavel Hegedus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firm handling disc shaped objects with a concentric bore
JP2004095064A (ja) 2002-08-30 2004-03-25 Teac Corp 光ディスク処理システム
JP4215677B2 (ja) 2003-08-25 2009-01-28 日立ビアメカニクス株式会社 レーザ加工機及びレーザ加工方法
JP3988706B2 (ja) 2003-09-30 2007-10-10 ティアック株式会社 ディスク保持機構
US7360812B2 (en) * 2004-03-27 2008-04-22 Anton Vasile Ionescu Automatic device, equipment and methods for handling objects
DE102005049843A1 (de) 2004-10-18 2006-04-20 Adr Ag Vorrichtung zur Aufnahme und Handhabung einer Scheibe mit einem Mittelloch
JP4839621B2 (ja) 2005-01-19 2011-12-21 ティアック株式会社 ディスク処理装置
JP5050334B2 (ja) 2005-10-04 2012-10-17 凸版印刷株式会社 乾燥剤含有樹脂成形体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乾燥剤含有樹脂成形体を用いた容器
JP4375426B2 (ja) 2007-04-05 2009-12-02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メディア搬送機構及びそれを備えたメディア処理装置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042205A (en) * 1999-05-25 2000-03-28 Hewlett-Packard Company Media holding device incorporating a media locking mechanism
US6802070B2 (en) * 2000-06-09 2004-10-05 Primera Technology, Inc. Compact disc transporter
JP2003331503A (ja) * 2002-05-14 2003-11-21 Teac Corp ディスク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651453A (zh) * 2017-10-18 2018-02-02 深圳华意隆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搬运机器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281762B (zh) 2011-04-06
JP4375426B2 (ja) 2009-12-02
US8997127B2 (en) 2015-03-31
US8495665B2 (en) 2013-07-23
EP2249341B1 (en) 2013-07-31
JP2008257806A (ja) 2008-10-23
EP1978519B1 (en) 2012-10-10
EP1978519A3 (en) 2009-09-30
EP2249341A3 (en) 2011-12-14
EP2249341A2 (en) 2010-11-10
CN102074253B (zh) 2013-05-08
US20120269610A1 (en) 2012-10-25
US20130287539A1 (en) 2013-10-31
EP1978519A2 (en) 2008-10-08
US8245247B2 (en) 2012-08-14
CN101281762A (zh) 2008-10-08
US20080250437A1 (en) 2008-10-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281762B (zh) 介质输送单元及具备该介质输送单元的介质处理装置
CN101281761B (zh) 介质输送单元及具备该介质输送单元的介质处理装置
CN101281763B (zh) 介质保持单元及具备该介质保持单元的介质处理装置
CN101075451B (zh) 碟片夹紧装置
JP4997823B2 (ja) ディスクのグリッピング機構
CN101329885B (zh) 介质处理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CN1932886A (zh) 一种发卡机
JP4882864B2 (ja) メディア搬送機構及びそれを備えたメディア処理装置
CN106408056B (zh) 具有卡片识别判断、计数和存储功能的ic卡管理设备
EP1484709A1 (en) Recording medium dispensing machine
CN100343070C (zh) 记录装置
CN101169957A (zh) 媒体处理装置
CN200950271Y (zh) 一种发卡机
CN101572104B (zh) 头驱动装置及光盘装置
CN101494070B (zh) 介质输送机构及具备该机构的介质处理装置
JP5234137B2 (ja) ディスク搬送装置およびその制御方法
JP5228874B2 (ja) メディア搬送機構及びメディア処理装置
JP4930221B2 (ja) メディア搬送機構の制御方法及びメディア処理装置
JP2007310922A (ja) ディスクのグリッピング機構
CN109300807A (zh) 一种芯片滴胶装置
KR20060136194A (ko) 지폐박스를 구비하는 금융자동화기기
JP2012169037A (ja) メディア搬送機構及びそれを備えたメディア処理装置
CN102072881A (zh) 盘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0508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