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036839A - 充气轮胎 - Google Patents

充气轮胎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036839A
CN102036839A CN2009801181872A CN200980118187A CN102036839A CN 102036839 A CN102036839 A CN 102036839A CN 2009801181872 A CN2009801181872 A CN 2009801181872A CN 200980118187 A CN200980118187 A CN 200980118187A CN 102036839 A CN102036839 A CN 10203683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ire
tipper
land portion
land
respec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80118187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036839B (zh
Inventor
温品良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okohama Rubbe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Yokohama Rubbe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okohama Rubber Co Ltd filed Critical Yokohama Rubbe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03683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03683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03683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03683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11/13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the groove cross-section, e.g. for buttressing or preventing stone-trapping
    • B60C11/1376Three dimensional block surfaces departing from the enveloping tread contour
    • B60C11/1392Three dimensional block surfaces departing from the enveloping tread contour with chamfered block edg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11/0306Patterns comprising block rows or discontinuous rib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11/0306Patterns comprising block rows or discontinuous ribs
    • B60C11/0309Patterns comprising block rows or discontinuous ribs further characterised by the groove cross-sec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2011/0337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particular design features of the pattern
    • B60C2011/0339Grooves
    • B60C2011/0381Blind or isolated groov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2011/0337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particular design features of the pattern
    • B60C2011/0339Grooves
    • B60C2011/0381Blind or isolated grooves
    • B60C2011/0383Blind or isolated grooves at the centre of the tread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2011/0337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particular design features of the pattern
    • B60C2011/0386Continuous ribs
    • B60C2011/0388Continuous ribs provided at the equatorial plane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S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S152/00Resilient tires and wheels
    • Y10S152/03Slits in thread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ir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提供能够良好维持耐偏磨损性同时提高排水性能的充气轮胎。本发明的充气轮胎,在胎面部设置有在轮胎周方向上延伸的至少3根主槽,通过这些主槽划分出多列陆部,其特征在于:在特定了位于除了轮胎宽度方向最外侧的主槽以外的任意的主槽的两侧的一对陆部时,在这一对陆部中一方的陆部设置相对于轮胎周方向倾斜的多根第1倾斜槽,在所述一对陆部中另一方的陆部设置向与所述第1倾斜槽相同方向倾斜的多根第2倾斜槽,各第1倾斜槽的一端在位于所述一对陆部之间的主槽开口、且另一端在所述一方的陆部内终止,各第2倾斜槽的一端在位于所述一对陆部之间的主槽开口、且另一端在所述另一方的陆部内终止。

Description

充气轮胎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胎面部具备在轮胎周方向上延伸的多根主槽的充气轮胎,更详细地说,涉及能够兼顾排水性能与耐偏磨损性的充气轮胎。
背景技术
充气轮胎通常在胎面部具备在轮胎周方向上延伸的多根主槽。这些主槽的截面面积较大,担当排水性能。另外,通过在胎面部设置在轮胎宽度方向上延伸的多根花纹槽,使这些花纹槽与主槽连通,能够进一步提高排水性能。
然而,在通过花纹槽将由主槽划分的陆部细分化为多个块状花纹的情况下,具有在这些块状花纹上容易产生偏磨损的缺点。针对于此,提出了在位于中央陆部与胎肩陆部之间的中间陆部上设置多根倾斜槽、使各倾斜槽的一端在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主槽开口同时使另一端在中间陆部内终止的方案(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4)。
现状是:在将这样的一端封闭型的倾斜槽设置在位于中央陆部与胎肩陆部之间的中间陆部上的情况下,能够抑制偏磨损的产生,但排水性能的改善效果并不一定充分。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4-262312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4-17863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6-123706号公报
专利文献4:国际公开第WO2006/059560号小册子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良好维持耐偏磨损性同时提高排水性能的充气轮胎。
用于达成上述目的的本发明的充气轮胎,在胎面部设置有在轮胎周方向上延伸的至少3根主槽,通过这些主槽划分出多列陆部,其特征在于:在特定了位于除了轮胎宽度方向最外侧的主槽以外的任意的主槽的两侧的一对陆部时,在这一对陆部中一方的陆部设置相对于轮胎周方向倾斜的多根第1倾斜槽,在所述一对陆部中另一方的陆部设置向与所述第1倾斜槽相同方向倾斜的多根第2倾斜槽,各第1倾斜槽的一端在位于所述一对陆部之间的主槽开口、且另一端在所述一方的陆部内终止,各第2倾斜槽的一端在位于所述一对陆部之间的主槽开口、且另一端在所述另一方的陆部内终止。
更优选的是,用于达成上述目的的本发明的充气轮胎,被指定了装配于车辆时的轮胎正反的装配方向,具有在轮胎赤道的两侧不对称的胎面花纹,其特征在于:在胎面部设置有在轮胎周方向上延伸的至少4根主槽,通过这些主槽划分出多列陆部,并且,在位于所述轮胎赤道上的中央陆部设置有相对于轮胎周方向倾斜的多根第1倾斜槽,在位于该中央陆部的车辆内侧的内侧中间陆部设置有向与所述第1倾斜槽相同方向倾斜的多根第2倾斜槽,各第1倾斜槽的一端在位于中央陆部与内侧中间陆部之间的主槽开口、且另一端在中央陆部内终止,各第2倾斜槽的一端在位于中央陆部与内侧中间陆部之间的主槽开口、且另一端在内侧中间陆部内终止。
在本发明中,在特定了位于除了轮胎宽度方向最外侧的主槽以外的任意的主槽的两侧的一对陆部时,在这一对陆部中一方的陆部上设置一端封闭型的第1倾斜槽,另一方面在一对陆部中另一方的陆部上设置向与第1倾斜槽相同方向倾斜的一端封闭型的第2倾斜槽,使这些第1倾斜槽以及第2陆部的一端在位于一对陆部之间的共同的主槽开口。这样的主槽位于比轮胎宽度方向最外侧的主槽靠轮胎赤道侧、且轮胎周方向的接地长度比较大的部位,所以通过使第1倾斜槽以及第2倾斜槽与该主槽连通,能够良好维持耐偏磨损性同时有效提高排水性能。
在这里,优选:所述第1倾斜槽的相对于一方陆部的边缘成锐角的轮廓线的、相对于轮胎周方向的平均倾斜角度α、以及所述第2倾斜槽的相对于另一方陆部的边缘成锐角的轮廓线的、相对于轮胎周方向的平均倾斜角度β分别为20°~50°。通过将第1倾斜槽以及第2倾斜槽的平均倾斜角度α、β设置得比各上限值小,能够提高排水性能,通过设置得比各下限值大,能够提高耐偏磨损性。
优选:第1倾斜槽的相对于一方陆部的边缘成锐角的轮廓线的、相对于轮胎周方向的倾斜角度,从该第1倾斜槽的开口端至少到槽长度方向中央位置逐渐减小,第2倾斜槽的相对于另一方中间陆部的边缘成锐角的轮廓线的、相对于轮胎周方向的倾斜角度,从该第2倾斜槽的开口端至少到槽长度方向中央位置逐渐减小。由此,能够发挥优异的排水性能。
优选:从一方陆部的与第1倾斜槽开口一侧的边缘相反一侧的边缘到第1倾斜槽的最小距离γ1,为该一方陆部的宽度的10%~40%,从另一方陆部的与第2倾斜槽开口一侧的边缘相反一侧的边缘到第2倾斜槽的最小距离γ2,为该另一方陆部的宽度的10%~40%。通过将第1倾斜槽以及第2倾斜槽的最小距离γ1、γ2设置得比各上限值小,能够提高排水性能,通过设置得比各下限值大,能够提高耐偏磨损性。
优选:在设置有第1倾斜槽或者第2倾斜槽的陆部,在与第1倾斜槽或者第2倾斜槽开口一侧的边缘相反一侧的边缘,设置多个倒角部。由此,能够提高耐偏磨损性。在这里,为了充分得到耐偏磨损性的改善效果,优选:将倒角部的最大宽度设为陆部的宽度的10%~30%,将倒角部的最大深度设为主槽的从磨损指示器到接地面为止的有效深度的10%以上,将倒角部的最大宽度位置配置于在轮胎周方向上相邻的一对倾斜槽的终端与开口端之间。
进而,在本发明中,着眼于指定了装配于车辆时的轮胎正反的装配方向、具有在轮胎赤道的两侧不对称的胎面花纹的充气轮胎,通过将这样的充气轮胎的装配方向与倾斜槽的配置巧妙组合,谋求耐偏磨损性与排水性能的兼顾。
即,在指定了装配于车辆时的轮胎正反的装配方向、具有在轮胎赤道的两侧不对称的胎面花纹的充气轮胎中,在中央陆部设置一端封闭型的第1倾斜槽,另一方面在内侧中间陆部设置向与第1倾斜槽相同方向倾斜的一端封闭型的第2倾斜槽,使这些第1倾斜槽以及的第2倾斜槽一端在位于中央陆部与内侧中间陆部之间的共同的主槽开口,从而能够良好维持耐偏磨损性同时有效提高排水性能。
此时,优选:第1倾斜槽的相对于中央陆部的边缘成锐角的轮廓线的、相对于轮胎周方向的平均倾斜角度α为30°~50°,第2倾斜槽的相对于内侧中间陆部的边缘成锐角的轮廓线的、相对于轮胎周方向的平均倾斜角度β为20°~40°。通过将第1倾斜槽以及第2倾斜槽的平均倾斜角度α、β设置得比各上限值小,能够提高排水性能,通过设置得比各下限值大,能够提高耐偏磨损性。
优选:第1倾斜槽的相对于中央陆部的边缘成锐角的轮廓线的、相对于轮胎周方向的平均倾斜角度α与第2倾斜槽的相对于内侧中间陆部的边缘成锐角的轮廓线的、相对于轮胎周方向的平均倾斜角度β的关系为α>β。由此,能够确保中央陆部的刚性同时提高排水性能。
优选:第1倾斜槽的相对于中央陆部的边缘成锐角的轮廓线的、相对于轮胎周方向的倾斜角度,从该第1倾斜槽的开口端至少到槽长度方向中央位置逐渐减小,第2倾斜槽的相对于内侧中间陆部的边缘成锐角的轮廓线的、相对于轮胎周方向的倾斜角度,从该第2倾斜槽的开口端至少到槽长度方向中央位置逐渐减小。由此,能够发挥优异的排水性能。
优选:从中央陆部的与第1倾斜槽开口一侧的边缘相反一侧的边缘到第1倾斜槽的最小距离γ1,为该中央陆部的宽度的10%~40%,从内侧中间陆部的与第2倾斜槽开口一侧的边缘相反一侧的边缘到第2倾斜槽的最小距离γ2,为该内侧中间陆部的宽度的10%~40%。通过将第1倾斜槽以及第2倾斜槽的最小距离γ1、γ2设置得比各上限值小,能够提高排水性能,通过设置得比各下限值大,能够提高耐偏磨损性。
优选:在中央陆部的车辆外侧的边缘设置多个倒角部。由此,能够提高耐偏磨损性。在这里,为了充分得到耐偏磨损性的改善效果,优选:将倒角部的最大宽度设为中央陆部的宽度的10%~30%,将倒角部的最大深度设为主槽的从磨损指示器到接地面的有效深度的10%以上,将倒角部的最大宽度位置配置于在轮胎周方向上相邻的一对第1倾斜槽的终端与开口端之间。
优选:位于中央陆部的车辆外侧的外侧中间陆部为在轮胎周方向上连续的条形花纹构造。由此,能够补偿由为了提高排水性能而设置的第1倾斜槽以及第2倾斜槽引起的刚性下降,改善转弯性。
优选:在位于车辆外侧的外侧胎肩陆部设置有在轮胎宽度方向上延伸的多根花纹槽,这些花纹槽与相邻于外侧胎肩陆部的主槽连通。由此,能够提高与外侧胎肩陆部相邻的主槽的排水性能。提高胎面整体的排水性能。
优选:在位于车辆内侧的内侧胎肩陆部设置有在轮胎宽度方向上延伸的多根花纹槽,这些花纹槽不与相邻于内侧胎肩陆部的主槽连通。在位于车辆内侧的内侧胎肩陆部容易产生胎趾和胎踵(heel and toe)的磨损,所以通过将花纹槽设为相对于与内侧胎肩陆部相邻的主槽不连通,能够提高耐偏磨损性。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的胎面花纹的展开图。
图2是放大表示图1中的中央陆部以及内侧中间陆部的平面图。
图3是表示中央陆部的重要部分的立体图。
图4是表示中央陆部的重要部分的侧视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其他的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的胎面花纹的展开图。
图6是放大表示图5中的中央陆部以及外侧中间陆部的平面图。
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又一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的胎面花纹的展开图。
图8是放大表示图7中的一对中央陆部的平面图。
附图标记说明
1a、1b、1c、1d:主槽
10、20、30、40、50:陆部
11、51:花纹槽
12、22、32、52:刀槽花纹
21、31:倾斜槽
41:细槽
T:胎面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一边参照附图一边对本发明的结构进行详细说明。图1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的胎面花纹,图2表示图1中的中央陆部以及内侧中间陆部,图3以及图4分别表示中央陆部的重要部分。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是指定了装配于车辆时的轮胎正反的装配方向的轮胎,通过“外”表示车辆外侧,通过“内”表示车辆内侧。
如图1所示,在胎面部T,从车辆内侧向车辆外侧顺序形成有在轮胎周方向上延伸的4根主槽1a、1b、1c、1d,通过这些主槽1a~1d划分有5列陆部10、20、30、40、50。即,内侧胎肩陆部10位于车辆内侧的胎肩区域,内侧中间陆部20位于主槽1a、1b之间,中央陆部30在主槽1b、1c之间位于轮胎赤道CL上,外侧中间陆部40位于主槽1c、1d之间,外侧胎肩陆部50位于车辆外侧的胎肩区域。另外,主槽1a~1d的槽宽为5.0mm~15.0mm,槽深为7.5mm~9.0mm。
在中央陆部30,在轮胎周方向上隔开间隔地形成有相对于轮胎周方向倾斜的多根倾斜槽31(第1倾斜槽)。各倾斜槽31的一端在位于中央陆部30与内侧中间陆部20之间的主槽1b开口,另一端在中央陆部30内终止。这些倾斜槽31的槽宽可以为不变的,但优选如图所示那样越向终端侧槽宽变得越窄。另外,在中央陆部30形成有仅与主槽1b连通的多根刀槽花纹32,倾斜槽31与刀槽花纹32沿着轮胎周方向交替地配置。进而,在中央陆部30的车辆外侧的边缘形成有多个倒角部33。各倒角部33具有呈三角形的一对倾斜面。这些倒角部33被配置成位于在轮胎周方向上相邻的一对倾斜槽31、31之间。
在内侧中间陆部20,在轮胎周方向上隔开间隔地形成有与倾斜槽31向相同方向倾斜的多根倾斜槽21(第2倾斜槽)。各倾斜槽21的一端在位于中央陆部30与内侧中间陆部20之间的主槽1b开口,另一端在内侧中间陆部20内终止。这些倾斜槽21的槽宽可以为不变的,但优选如图所示那样越向终端侧槽宽变得越窄。另外,在内侧中间陆部20形成有仅与主槽1b连通的多根刀槽花纹22,倾斜槽21与刀槽花纹22沿着轮胎周方向交替地配置。
在外侧中间陆部40,形成有在轮胎周方向上延伸的细槽41。细槽41的槽宽为1.0mm~3.0mm,槽深为1.0mm~2.5mm,比主槽1a~1d浅且窄。该外侧中间陆部40没有被在轮胎宽度方向上延伸的槽切断,具有在轮胎周方向上连续的条形花纹构造。
在内侧胎肩陆部10,形成有在轮胎宽度方向上延伸的多根花纹槽11和在轮胎宽度方向上延伸的多根刀槽花纹12。这些花纹槽11以及刀槽花纹12在轮胎周方向上隔开间隔地交替配置。花纹槽11以及刀槽花纹12都不与相邻于内侧胎肩陆部10的主槽1a连通。
在外侧胎肩陆部50,在轮胎周方向上隔开间隔地形成有在轮胎宽度方向上延伸的多根花纹槽51。这些花纹槽51与相邻于外侧胎肩陆部50的主槽1d连通。另外,在外侧胎肩陆部50,以跨及在轮胎周方向上相邻的一对花纹槽51、51的方式形成有多根刀槽花纹52。
在具有上述的胎面花纹的充气轮胎中,通过在中央陆部30设置一端封闭型的倾斜槽31,另一方面在内侧中间陆部20设置与倾斜槽31向相同方向倾斜的一端封闭型的倾斜槽21,使这些倾斜槽21、31的一端在位于中央陆部30与内侧中间陆部20之间的共同的主槽1d开口,从而能够有效地提高排水性能。特别是,通过以倾斜槽21的开口端与倾斜槽31的开口端互相相对的方式将倾斜槽21与倾斜槽31实质设为点对称的配置,能够提高基于主槽1d的排水能力。另外,倾斜槽21、31没有将陆部20、30切断,所以耐偏磨损性也优异。因此,能够良好维持耐偏磨损性,同时有效提高排水性能。
在上述充气轮胎,如图2所示,倾斜槽31的相对于中央陆部30的边缘成锐角的轮廓线的相对于轮胎周方向的倾斜角度,从倾斜槽31的开口端位置P0至少到槽长度方向中央位置P1逐渐减小,倾斜槽21的相对于内侧中间陆部20的边缘成锐角的轮廓线的相对于轮胎周方向的倾斜角度,从倾斜槽21的开口端位置P0至少到槽长度方向中央位置P1逐渐减小。由此,能够形成良好的水流而发挥优异的排水性能。
倾斜槽31的相对于中央陆部30的边缘成锐角的轮廓线的相对于轮胎周方向的平均倾斜角度α被设定为30°~50°的范围,倾斜槽21的相对于内侧中间陆部20的边缘成锐角的轮廓线的相对于轮胎周方向的平均倾斜角度β被设定为20°~40°的范围。在这里,平均倾斜角度α、β是从各倾斜槽的开口端位置P0到槽长度方向中央位置P1的平均倾斜角度。如果平均倾斜角度α、β比各上限值大,则在槽内流动的水的阻力变大,所以排水性能下降。另一方面,如果平均倾斜角度α、β比各下限值小,则变得容易在开口端附近产生由剥落(chipping)引起的偏磨损。另外,倾斜槽31的平均倾斜角度α与倾斜槽21的平均倾斜角度β满足α>β的关系。通过设为α>β,能够确保中央陆部30的刚性同时改善排水性能。
在图2中,优选:从中央陆部30的与倾斜槽31开口一侧的边缘相反一侧的边缘到倾斜槽31的最小距离γ1设定为中央陆部30的宽度W30的10%~40%的范围,从内侧中间陆部20的与倾斜槽21开口一侧的边缘相反一侧的边缘到倾斜槽21的最小距离γ2设定为内侧中间陆部20的宽度W20的10%~40%的范围。由此,能够兼顾排水性能与耐偏磨损性。在这里,如果最小距离γ1、γ2比各下限值小,则在环路行驶那样产生较大的横向G的情况下容易产生剥落,相反如果比各上限值大,则变得难以确保排水性能。
如图2所示,在中央陆部30的车辆外侧的边缘,间断设置有多个倒角部33,通过设置这样的倒角部33,能够改善耐偏磨损性。在环路行驶那样产生较大的横向G的情况下,中央陆部30的倾斜槽31的终端附近的部分变形,仅该部分不接地,所以具有不磨损而残留的倾向。因此,通过在中央陆部30的倾斜槽31的终端附近以外的部分,有选择地设置倒角部33,能够抑制由倾斜槽31引起的偏磨损。
倒角部33的最大宽度Wmax优选设定为中央陆部30的宽度W30的10%~30%的范围。如果倒角部33的最大宽度Wmax小于中央陆部30的宽度W30的10%,则由倒角部33产生的偏磨损的抑制效果变得不充分,相反如果大于30%,则中央陆部30的刚性显著下降从而变得容易产生偏磨损。
倒角部33的最大深度Hmax如图4所示,优选设定为主槽1c的有效深度D的10%以上。所谓主槽1c的有效深度D,是从配置在主槽1c内的磨损指示器2到接地面的深度。如果倒角部33的最大深度Hmax小于主槽1c的有效深度D的10%,则偏磨损的抑制效果变得不充分。
倒角部33的最大宽度位置优选配置在在轮胎周方向上相邻的一对倾斜槽31、31的终端与开口端之间。即,如图2所示,优选将成为倒角部33的最大宽度Wmax的部位配置在规定在轮胎周方向上相邻的一对倾斜槽31、31的终端与开口端之间的区域X之中。由此,能够有效抑制偏磨损。
在上述充气轮胎,通过将位于中央陆部30的车辆外侧的外侧中间陆部40设为在轮胎周方向上连续的条形花纹构造,能够补偿由于为了提高排水性能而设置的倾斜槽21、31引起的陆部20、30的刚性下降,改善转弯性。
通过在位于车辆外侧的外侧胎肩陆部50上设置在轮胎宽度方向上延伸的多根花纹槽51,使这些花纹槽51与相邻于外侧胎肩陆部50的主槽1d连通,能够提高与外侧胎肩陆部50相邻的主槽1d的排水性能而提高胎面整体的排水性能。另外,跨设在一对花纹槽51、51之间的刀槽花纹52有助于防止外侧胎肩陆部50的偏磨损。
另一方面,通过在位于车辆内侧的内侧胎肩陆部10上设置在轮胎宽度方向上延伸的多根花纹槽11,将这些花纹槽11设为相对于与内侧胎肩陆部10相邻的主槽1a不连通,能够防止内侧胎肩陆部10的偏磨损。
图5表示本发明的其他的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的胎面花纹,图6表示图5中的中央陆部以及外侧中间陆部。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是指定了装配于车辆时的轮胎正反的装配方向的轮胎,通过“外”表示车辆外侧,通过“内”表示车辆内侧。
如图5所示,在胎面部T从车辆内侧向车辆外侧顺序形成有在轮胎周方向上延伸的4根主槽1a、1b、1c、1d,通过这些主槽1a~1d划分有5列陆部110、120、130、140、150。即,内侧胎肩陆部110位于车辆内侧的胎肩区域,内侧中间陆部120位于主槽1a、1b之间,中央陆部130在主槽1b、1c之间位于轮胎赤道CL上,外侧中间陆部140位于主槽1c、1d之间,外侧胎肩陆部150位于车辆外侧的胎肩区域。
在外侧中间陆部140,在轮胎周方向上隔开间隔地形成有相对于轮胎周方向倾斜的多根倾斜槽141(第1倾斜槽)。各倾斜槽141的一端在位于中央陆部130与外侧中间陆部140之间的主槽1c开口,另一端在外侧中间陆部140内终止。这些倾斜槽141的槽宽可以为不变的,但优选如图所示那样越向终端侧槽宽变得越窄。另外,在外侧中间陆部140形成有仅与主槽1c连通的多根刀槽花纹142,倾斜槽141与刀槽花纹142沿着轮胎周方向交替地配置。进而,在外侧中间陆部140的车辆外侧的边缘形成有多个倒角部143。各倒角部143具有呈三角形的一对倾斜面。这些倒角部143被配置成位于在轮胎周方向上相邻的一对倾斜槽141、141之间。
在中央陆部130,在轮胎周方向上隔开间隔地形成有与倾斜槽141向相同方向倾斜的多根倾斜槽131(第2倾斜槽)。各倾斜槽131的一端在位于中央陆部130与外侧中间陆部140之间的主槽1c开口,另一端在中央陆部130内终止。这些倾斜槽131的槽宽可以为不变的,但优选如图所示那样越向终端侧槽宽变得越窄。另外,在中央陆部130形成有仅与主槽1c连通的多根刀槽花纹132,倾斜槽131与刀槽花纹132沿着轮胎周方向交替地配置。
在内侧中间陆部120,轮胎周方向上隔开间隔地形成有与倾斜槽131向相同方向倾斜的多根倾斜槽131。各倾斜槽121的一端在位于中央陆部130与内侧中间陆部120之间的主槽1b开口,另一端与相邻的倾斜槽121陆部相连。这些倾斜槽121的槽宽可以为不变的,但优选如图所示那样越向终端侧槽宽变得越窄。
在内侧胎肩陆部110,形成有在轮胎宽度方向上延伸的多根花纹槽111和在轮胎宽度方向上延伸的多根刀槽花纹112。这些花纹槽111以及刀槽花纹112在轮胎周方向上隔开间隔地交替配置。花纹槽111以及刀槽花纹112都相对于与内侧胎肩陆部110相邻的主槽1a不连通。
在外侧胎肩陆部150,形成有在轮胎宽度方向上延伸的多根花纹槽151和在轮胎宽度方向上延伸的多根刀槽花纹152。这些花纹槽151以及刀槽花纹152在轮胎周方向上隔开间隔地交替配置。花纹槽151相对于与外侧胎肩陆部150相邻的主槽1d连通,刀槽花纹152相对于主槽1d不连通。
在具有上述的胎面花纹的充气轮胎中,通过在外侧中间陆部140设置一端封闭型的倾斜槽141,另一方面在中央陆部130设置与倾斜槽141向相同方向倾斜的一端封闭型的倾斜槽131,使这些倾斜槽131、141的一端在位于中央陆部130与外侧中间陆部140之间的共同的主槽1c开口,能够有效地提高排水性能。特别是,通过以倾斜槽131的开口端与倾斜槽141的开口端互相相对的方式将倾斜槽131与倾斜槽141实质设为点对称的配置,能够提高基于主槽1c的排水能力。另外,倾斜槽131、141没有将陆部130、140切断,所以耐偏磨损性也优异。因此,能够良好维持耐偏磨损性同时有效提高排水性能。
在上述充气轮胎,如图6所示,倾斜槽141的相对于外侧中间陆部140的边缘成锐角的轮廓线的相对于轮胎周方向的倾斜角度从倾斜槽141的开口端位置P0至少到槽长度方向中央位置P1逐渐减小,倾斜槽131的相对于中央陆部130的边缘成锐角的轮廓线的相对于轮胎周方向的倾斜角度从倾斜槽131的开口端位置P0至少到槽长度方向中央位置P1逐渐减小。由此,能够形成良好的水流而发挥优异的排水性能。
倾斜槽141的相对于外侧中间陆部140的边缘成锐角的轮廓线的相对于轮胎周方向的平均倾斜角度α被设定为30°~50°的范围,倾斜槽131的相对于中央陆部130的边缘成锐角的轮廓线的相对于轮胎周方向的平均倾斜角度β被设定为20°~40°的范围。在这里,平均倾斜角度α、β是从各倾斜槽的开口端位置P0到槽长度方向中央位置P1的平均倾斜角度。如果平均倾斜角度α、β比各上限值大,则在槽内流动的水的阻力变大,所以排水性能下降。另一方面,如果平均倾斜角度α、β比各下限值小,则变得容易在开口端附近产生由剥落引起的偏磨损。
在图6中,优选:从外侧中间陆部140的与倾斜槽141开口一侧的边缘相反一侧的边缘到倾斜槽141的最小距离γ1设定为外侧中间陆部140的宽度W140的10%~40%的范围,从中央陆部130的与倾斜槽131开口一侧的边缘相反一侧的边缘到倾斜槽131的最小距离γ2设定为中央陆部130的宽度W130的10%~40%的范围。由此,能够兼顾排水性能与耐偏磨损性。在这里,如果最小距离γ1、γ2比各下限值小,则在环路行驶那样产生较大的横向G的情况下容易产生剥落,相反如果比各上限值大,则变得难以确保排水性能。
如图6所示,在外侧中间陆部140的车辆外侧的边缘间断设置有多个倒角部143,通过设置这样的倒角部143,能够改善耐偏磨损性。在环路行驶那样产生较大的横向G的情况下,外侧中间陆部140的倾斜槽141的终端附近的部分变形,仅该部分不接地,所以具有不磨损而残留的倾向。因此,通过在外侧中间陆部140的倾斜槽141的终端附近以外的部分上有选择地设置倒角部143,能够抑制由倾斜槽141引起的偏磨损。
出于与上述同样的原因,倒角部143的最大宽度优选设定为外侧中间陆部140的宽度W140的10%~30%的范围。另外,出于与上述同样的原因,倒角部143的最大深度优选设定为主槽1d的有效深度的10%以上。出于与上述同样的原因,倒角部143的最大宽度位置优选配置于在轮胎周方向上相邻的一对倾斜槽141、141的终端与开口端之间。即,如图6所示,优选将成为倒角部143的最大宽度的部位配置在规定在轮胎周方向上相邻的一对倾斜槽141、141的终端与开口端之间的区域X之中。
另外,通过在位于车辆外侧的外侧胎肩陆部150上设置在轮胎宽度方向上延伸的多根花纹槽151,使这些花纹槽151与相邻于外侧胎肩陆部150的主槽1d连通,能够提高与外侧胎肩陆部150相邻的主槽1d的排水能力,提高胎面整体的排水性能。
另一方面,通过在位于车辆内侧的内侧胎肩陆部110上设置在轮胎宽度方向上延伸的多根花纹槽111,将这些花纹槽111设为相对于与内侧胎肩陆部110相邻的主槽1a不连通,能够防止内侧胎肩陆部110的偏磨损。
图7表示本发明的又一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的胎面花纹,图8表示图7中的一对中央陆部。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是没有指定装配于车辆时的轮胎正反的装配方向的轮胎。
如图7所示,在胎面部T形成有在轮胎周方向上延伸的3根主槽1a、1b、1c,通过这些主槽1a~1c划分有4列陆部210、220、230、240。即,一对胎肩陆部210、240分别位于胎肩区域,一对中央陆部220、230位于轮胎赤道CL的两侧。
在中央陆部230,在轮胎周方向上隔开间隔地形成有相对于轮胎周方向倾斜的多根倾斜槽231(第1倾斜槽)。各倾斜槽231的一端在位于中央陆部220、230之间的主槽1b开口,另一端在中央陆部230内终止。这些倾斜槽231的槽宽可以为不变的,但优选如图所示那样越向终端侧槽宽变得越窄。另外,在中央陆部230形成有仅与主槽1b连通的多根刀槽花纹232,倾斜槽231与刀槽花纹232沿着轮胎周方向交替地配置。
在中央陆部220,在轮胎周方向上隔开间隔地形成有与倾斜槽231向相同方向倾斜的多根倾斜槽221(第2倾斜槽)。各倾斜槽221的一端在位于中央陆部220、230之间的主槽1b开口,另一端在中央陆部220内终止。这些倾斜槽221的槽宽可以为不变的,但优选如图所示那样越向终端侧槽宽变得越窄。另外,在中央陆部220形成有仅与主槽1b连通的多根刀槽花纹222,倾斜槽221与刀槽花纹222沿着轮胎周方向交替地配置。
在胎肩陆部210,形成有在轮胎宽度方向上延伸的多根花纹槽211和在轮胎宽度方向上延伸的多根刀槽花纹212。这些花纹槽211以及刀槽花纹212在轮胎周方向上隔开间隔地交替配置。花纹槽211相对于与胎肩陆部210相邻的主槽1a连通,刀槽花纹212相对于主槽1a不连通。
在胎肩陆部240,形成有在轮胎宽度方向上延伸的多根花纹槽241和在轮胎宽度方向上延伸的多根刀槽花纹242。这些花纹槽241以及刀槽花纹242在轮胎周方向上隔开间隔地交替配置。花纹槽241相对于与胎肩陆部240相邻的主槽1c连通,刀槽花纹242相对于主槽1c不连通。
在具有上述的胎面花纹的充气轮胎中,通过在中央陆部230上设置一端封闭型的倾斜槽231,另一方面在中央陆部220上设置与倾斜槽231向相同方向倾斜的一端封闭型的倾斜槽221,使这些倾斜槽221、231的一端在位于中央陆部220、230之间的共同的主槽1b开口,能够有效地提高排水性能。特别是,通过以倾斜槽221的开口端与倾斜槽231的开口端互相相对的方式将倾斜槽221与倾斜槽231实质设为点对称的配置,能够提高基于主槽1b的排水能力。另外,倾斜槽221、231没有将陆部220、230切断,所以耐偏磨损性也优异。因此,能够良好维持耐偏磨损性同时有效提高排水性能。
在上述充气轮胎,如图8所示,倾斜槽231的相对于中央陆部230的边缘成锐角的轮廓线的相对于轮胎周方向的倾斜角度从倾斜槽231的开口端位置P0至少到槽长度方向中央位置P1逐渐减小,倾斜槽221的相对于中央陆部220的边缘成锐角的轮廓线的相对于轮胎周方向的倾斜角度从倾斜槽221的开口端位置P0至少到槽长度方向中央位置P1逐渐减小。由此,能够形成良好的水流而发挥优异的排水性能。
倾斜槽231的相对于中央陆部230的边缘成锐角的轮廓线的相对于轮胎周方向的平均倾斜角度α被设定为20°~50°的范围,倾斜槽221的相对于中央陆部220的边缘成锐角的轮廓线的相对于轮胎周方向的平均倾斜角度β被设定为20°~50°的范围。在这里,平均倾斜角度α、β是从各倾斜槽的开口端位置P0到槽长度方向中央位置P1的平均倾斜角度。如果平均倾斜角度α、β比各上限值大,则在槽内流动的水的阻力变大,所以排水性能下降。另一方面,如果平均倾斜角度α、β比各下限值小,则变得容易在开口端附近产生由剥落引起的偏磨损。
在图8中,优选:从中央陆部230的与倾斜槽231开口一侧的边缘相反一侧的边缘到倾斜槽231的最小距离γ1设定为中央陆部230的宽度W230的10%~40%的范围,从中央陆部220的与倾斜槽221开口一侧的边缘相反一侧的边缘到倾斜槽221的最小距离γ2设定为中央陆部220的宽度W220的10%~40%的范围。由此,能够兼顾排水性能与耐偏磨损性。在这里,如果最小距离γ1、γ2比各下限值小,则在环路行驶那样产生较大的横向G的情况下容易产生剥落,相反如果比各上限值大,则变得难以确保排水性能。
另外,能够在设置有倾斜槽221、231的中央陆部220、230,在与倾斜槽221、231开口一侧相反一侧的边缘设置多个倒角部。作为倒角部,能够采用具有与其他的实施方式同样的形状的倒角部。通过设置这样的倒角部,能够改善耐偏磨损性。
上面,对本发明的优选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详细说明,但应该理解为:只要不脱离权利要求书所规定的本发明的精神以及范围,能够对其进行各种变更、代用以及置换。
实施例
制作实施例1~7的轮胎。实施例1~7的轮胎是轮胎尺寸为205/55R16、指定了装配于车辆时的轮胎正反的装配方向、具有在轮胎赤道的两侧不对称的胎面花纹的充气轮胎,其中:如图1所示,在胎面部设置在轮胎周方向上延伸的4根主槽,通过这些主槽划分出5列陆部,并且在位于轮胎赤道上的中央陆部设置相对于轮胎周方向倾斜的多根第1倾斜槽,在位于该中央陆部的车辆内侧的内侧中间陆部设置向与第1倾斜槽相同方向倾斜的多根第2倾斜槽,使各第1倾斜槽的一端在位于中央陆部与内侧中间陆部之间的主槽开口同时使另一端在中央陆部内终止,使各第2倾斜槽的一端在位于中央陆部与内侧中间陆部之间的主槽开口同时使另一端在内侧中间陆部内终止,并且在中央陆部的车辆外侧的边缘设置多个倒角部,如表1所示那样设定第1倾斜槽的平均倾斜角度α、第2倾斜槽的平均倾斜角度β、倒角部的最大宽度Wmax相对于中央陆部的宽度的比例、倒角部的最大深度Hmax相对于主槽的有效深度的比例。为了比较,准备下述充气轮胎(以往例1):在内侧中间陆部与外侧中间陆部分别设置倾斜槽,使各倾斜槽的一端在胎肩侧的主槽开口同时使另一端在陆部内终止。
对于这些轮胎,通过下述的评价方法,评价排水性能、耐偏磨损性,将其结果表示于表1。
排水性能:
将各试验轮胎组装于轮辋尺寸16×6.5J的车轮,将空气压力设为230kPa,安装于排气量1800cc的乘用车,沿着半径100m的圆进行转弯行驶,计测进入设置在该转弯路的水深5mm的水洼时的最大横向加速度。评价结果通过将以往例1设为100的指数表示。该指数值越大,意味着排水性能越优异。
耐偏磨损性:
将各试验轮胎组装于轮辋尺寸16×6.5J的车轮,将空气压力设为230kPa,安装于排气量1800cc的乘用车,在由干燥路面构成的1圈2km的环形路上行驶10圈,然后目视观察在胎面产生的偏磨损的状况,通过将以往例1设为基准(3)的5分法评价耐偏磨损性。评价结果是分数越大则意味着耐偏磨损性越优异。
表1
Figure BPA00001256918000171
从该表1可知,实施例1~7的轮胎与以往例1相比能够将耐偏磨损性维持为同等以上同时能够提高排水性能。
接下来,制作实施例11~17的轮胎,实施例11~17的轮胎是轮胎尺寸为205/55R16、指定了装配于车辆时的轮胎正反的装配方向、具有在轮胎赤道的两侧不对称的胎面花纹的充气轮胎,其中:如图5所示,在胎面部设置在轮胎周方向上延伸的4根主槽,通过这些主槽划分出5列陆部,并且在位于中央陆部的车辆外侧的外侧中间陆部设置相对于轮胎周方向倾斜的多根第1倾斜槽,在位于轮胎赤道上的中央陆部设置向与第1倾斜槽相同方向倾斜的多根第2倾斜槽,使各第1倾斜槽的一端在位于中央陆部与外侧中间陆部之间的主槽开口同时使另一端在外侧中间陆部内终止,使各第2倾斜槽的一端在位于中央陆部与外侧中间陆部之间的主槽开口同时使另一端在中央陆部内终止,并且在外侧中间陆部的车辆外侧的边缘设置多个倒角部,如表2所示那样设定第1倾斜槽的平均倾斜角度α、第2倾斜槽的平均倾斜角度β、倒角部的最大宽度Wmax相对于外侧中间陆部的宽度的比例、倒角部的最大深度Hmax相对于主槽的有效深度的比例。为了比较,准备下述充气轮胎(以往例2):在内侧中间陆部与外侧中间陆部分别设置倾斜槽,使各倾斜槽的一端在胎肩侧的主槽开口同时使另一端在陆部内终止。
对于这些轮胎,通过与上述同样的评价方法,评价排水性能、耐偏磨损性,将其结果表示于表2。但是,评价的基准设为以往例2。
表2
Figure BPA00001256918000191
从该表2可知,实施例11~17的轮胎与以往例2相比能够将耐偏磨损性维持为同等以上同时能够提高排水性能。
接下来,制作实施例21~24的轮胎,实施例21~24的轮胎是轮胎尺寸为205/55R16、如图7所示在胎面部设置在轮胎周方向上延伸的3根主槽、通过这些主槽划分出4列陆部的充气轮胎,其中:在位于轮胎赤道上的主槽的两侧的一对中央陆部中一方的中央陆部,设置相对于轮胎周方向倾斜的多根第1倾斜槽,在一对中央陆部中另一方的中央陆部设置向与第1倾斜槽相同方向倾斜的多根第2倾斜槽,使各第1倾斜槽的一端在位于一对中央陆部之间的主槽开口同时使另一端在一方的中央陆部内终止,使各第2倾斜槽的一端在位于一对中央陆部之间的主槽开口同时使另一端在另一方的中央陆部内终止,如表3所示那样设定第1倾斜槽的平均倾斜角度α、第2倾斜槽的平均倾斜角度β。为了比较,准备下述充气轮胎(以往例3):在一对中央陆部分别设置倾斜槽,使各倾斜槽的一端在胎肩侧的主槽开口同时使另一端在陆部内终止。
对于这些轮胎,通过与上述同样的评价方法,评价排水性能、耐偏磨损性,将其结果表示于表3。但是,评价的基准设为以往例3。
表3
Figure BPA00001256918000201
从该表3可知,实施例21~24的轮胎与以往例3相比能够将耐偏磨损性维持为同等以上,同时能够提高排水性能。
权利要求书(按照条约第19条的修改)
1.(删除)
2.一种充气轮胎,被指定了装配于车辆时的轮胎正反的装配方向,具有在轮胎赤道的两侧不对称的胎面花纹,其特征在于:在胎面部设置有在轮胎周方向上延伸的至少4根主槽,通过这些主槽划分出多列陆部,并且,在位于所述轮胎赤道上的中央陆部设置有相对于轮胎周方向倾斜的多根第1倾斜槽,在位于该中央陆部的车辆内侧的内侧中间陆部设置有向与所述第1倾斜槽相同方向倾斜的多根第2倾斜槽,各第1倾斜槽的一端在位于中央陆部与内侧中间陆部之间的主槽开口、且另一端在中央陆部内终止,各第2倾斜槽的一端在位于中央陆部与内侧中间陆部之间的主槽开口、且另一端在内侧中间陆部内终止。
3.如权利要求2所记载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倾斜槽的相对于中央陆部的边缘成锐角的轮廓线的、相对于轮胎周方向的平均倾斜角度α为30°~50°,所述第2倾斜槽的相对于内侧中间陆部的边缘成锐角的轮廓线的、相对于轮胎周方向的平均倾斜角度β为20°~40°。
4.如权利要求2或3所记载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倾斜槽的相对于中央陆部的边缘成锐角的轮廓线的、相对于轮胎周方向的平均倾斜角度α与所述第2倾斜槽的相对于内侧中间陆部的边缘成锐角的轮廓线的、相对于轮胎周方向的平均倾斜角度β的关系为α>β。
5.如权利要求2~4中的任意一项所记载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倾斜槽的相对于中央陆部的边缘成锐角的轮廓线的、相对于轮胎周方向的倾斜角度,从该第1倾斜槽的开口端至少到槽长度方向中央位置逐渐减小,所述第2倾斜槽的相对于内侧中间陆部的边缘成锐角的轮廓线的、相对于轮胎周方向的倾斜角度,从该第2倾斜槽的开口端至少到槽长度方向中央位置逐渐减小。
6.如权利要求2~5中的任意一项所记载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从所述中央陆部的与第1倾斜槽开口一侧的边缘相反一侧的边缘到第1倾斜槽的最小距离γ1,为该中央陆部的宽度的10%~40%,从所述内侧中间陆部的与第2倾斜槽开口一侧的边缘相反一侧的边缘到第2倾斜槽的最小距离γ2,为该内侧中间陆部的宽度的10%~40%。
7.如权利要求2~6中的任意一项所记载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中央陆部的车辆外侧的边缘设置有多个倒角部。
8.如权利要求7所记载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倒角部的最大宽度为中央陆部的宽度的10%~30%。
9.如权利要求7或8所记载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倒角部的最大深度为主槽的从磨损指示器到接地面为止的有效深度的10%以上。
10.如权利要求7~9中的任意一项所记载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倒角部的最大宽度位置配置于在轮胎周方向上相邻的一对第1倾斜槽的终端与开口端之间。
11.如权利要求2~10中的任意一项所记载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位于所述中央陆部的车辆外侧的外侧中间陆部为在轮胎周方向上连续的条形花纹构造。
12.如权利要求2~11中的任意一项所记载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在位于车辆外侧的外侧胎肩陆部设置有在轮胎宽度方向上延伸的多根花纹槽,这些花纹槽与相邻于外侧胎肩陆部的主槽连通。
13.如权利要求2~12中的任意一项所记载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在位于车辆内侧的内侧胎肩陆部设置有在轮胎宽度方向上延伸的多根花纹槽,这些花纹槽不与相邻于内侧胎肩陆部的主槽连通。

Claims (13)

1.一种充气轮胎,在胎面部设置有在轮胎周方向上延伸的至少3根主槽,通过这些主槽划分出多列陆部,其特征在于:在特定了位于除了轮胎宽度方向最外侧的主槽以外的任意的主槽的两侧的一对陆部时,在这一对陆部中一方的陆部设置相对于轮胎周方向倾斜的多根第1倾斜槽,在所述一对陆部中另一方的陆部设置向与所述第1倾斜槽相同方向倾斜的多根第2倾斜槽,各第1倾斜槽的一端在位于所述一对陆部之间的主槽开口、且另一端在所述一方的陆部内终止,各第2倾斜槽的一端在位于所述一对陆部之间的主槽开口、且另一端在所述另一方的陆部内终止。
2.一种充气轮胎,被指定了装配于车辆时的轮胎正反的装配方向,具有在轮胎赤道的两侧不对称的胎面花纹,其特征在于:在胎面部设置有在轮胎周方向上延伸的至少4根主槽,通过这些主槽划分出多列陆部,并且,在位于所述轮胎赤道上的中央陆部设置有相对于轮胎周方向倾斜的多根第1倾斜槽,在位于该中央陆部的车辆内侧的内侧中间陆部设置有向与所述第1倾斜槽相同方向倾斜的多根第2倾斜槽,各第1倾斜槽的一端在位于中央陆部与内侧中间陆部之间的主槽开口、且另一端在中央陆部内终止,各第2倾斜槽的一端在位于中央陆部与内侧中间陆部之间的主槽开口、且另一端在内侧中间陆部内终止。
3.如权利要求2所记载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倾斜槽的相对于中央陆部的边缘成锐角的轮廓线的、相对于轮胎周方向的平均倾斜角度α为30°~50°,所述第2倾斜槽的相对于内侧中间陆部的边缘成锐角的轮廓线的、相对于轮胎周方向的平均倾斜角度β为20°~40°。
4.如权利要求2或3所记载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倾斜槽的相对于中央陆部的边缘成锐角的轮廓线的、相对于轮胎周方向的平均倾斜角度α与所述第2倾斜槽的相对于内侧中间陆部的边缘成锐角的轮廓线的、相对于轮胎周方向的平均倾斜角度β的关系为α>β。
5.如权利要求2~4中的任意一项所记载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倾斜槽的相对于中央陆部的边缘成锐角的轮廓线的、相对于轮胎周方向的倾斜角度,从该第1倾斜槽的开口端至少到槽长度方向中央位置逐渐减小,所述第2倾斜槽的相对于内侧中间陆部的边缘成锐角的轮廓线的、相对于轮胎周方向的倾斜角度,从该第2倾斜槽的开口端至少到槽长度方向中央位置逐渐减小。
6.如权利要求2~5中的任意一项所记载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从所述中央陆部的与第1倾斜槽开口一侧的边缘相反一侧的边缘到第1倾斜槽的最小距离γ1,为该中央陆部的宽度的10%~40%,从所述内侧中间陆部的与第2倾斜槽开口一侧的边缘相反一侧的边缘到第2倾斜槽的最小距离γ2,为该内侧中间陆部的宽度的10%~40%。
7.如权利要求2~6中的任意一项所记载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中央陆部的车辆外侧的边缘设置有多个倒角部。
8.如权利要求2~7中的任意一项所记载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倒角部的最大宽度为中央陆部的宽度的10%~30%。
9.如权利要求2~8中的任意一项所记载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倒角部的最大深度为主槽的从磨损指示器到接地面为止的有效深度的10%以上。
10.如权利要求2~9中的任意一项所记载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倒角部的最大宽度位置配置于在轮胎周方向上相邻的一对第1倾斜槽的终端与开口端之间。
11.如权利要求2~10中的任意一项所记载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位于所述中央陆部的车辆外侧的外侧中间陆部为在轮胎周方向上连续的条形花纹构造。
12.如权利要求2~11中的任意一项所记载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在位于车辆外侧的外侧胎肩陆部设置有在轮胎宽度方向上延伸的多根花纹槽,这些花纹槽与相邻于外侧胎肩陆部的主槽连通。
13.如权利要求2~12中的任意一项所记载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在位于车辆内侧的内侧胎肩陆部设置有在轮胎宽度方向上延伸的多根花纹槽,这些花纹槽不与相邻于内侧胎肩陆部的主槽连通。
CN200980118187.2A 2008-11-18 2009-07-30 充气轮胎 Active CN10203683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94945/2008 2008-11-18
JP2008294945 2008-11-18
PCT/JP2009/063552 WO2010058627A1 (ja) 2008-11-18 2009-07-30 空気入りタイヤ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036839A true CN102036839A (zh) 2011-04-27
CN102036839B CN102036839B (zh) 2014-08-06

Family

ID=4219806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80118187.2A Active CN102036839B (zh) 2008-11-18 2009-07-30 充气轮胎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8162015B2 (zh)
JP (1) JP4548551B2 (zh)
CN (1) CN102036839B (zh)
AU (1) AU2009318659B2 (zh)
DE (1) DE112009001452B4 (zh)
RU (1) RU2468930C2 (zh)
WO (1) WO2010058627A1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473349A (zh) * 2013-09-04 2016-04-06 横滨橡胶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CN107206846A (zh) * 2015-01-22 2017-09-26 横滨橡胶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CN107709047A (zh) * 2015-07-31 2018-02-16 横滨橡胶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CN111655516A (zh) * 2018-01-30 2020-09-11 横滨橡胶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831042B2 (ja) * 2011-03-11 2015-12-09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USD798800S1 (en) * 2014-12-02 2017-10-03 The Goodyear Tire & Rubber Company Tire
CN115744072A (zh) 2017-03-06 2023-03-07 久益环球地下采矿有限责任公司 链式输送机
CA3146838A1 (en) 2021-01-28 2022-07-28 Joy Global Underground Mining Llc Chain conveyor and link for same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387754A (en) * 1979-08-20 1983-06-14 Pneu Uniroyal Englebert Tire tread pattern
DE3625120A1 (de) * 1986-07-25 1988-01-28 Audi Ag Reifenprofil
JPH1071811A (ja) * 1996-07-04 1998-03-17 Sumitomo Rubber Ind Ltd 重荷重用空気入りタイヤ
WO2007028442A1 (de) * 2005-09-08 2007-03-15 Continental Aktiengesellschaft Laufflächenprofil mit asymmetrischen umfangsnuten

Family Cites Families (2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IT1134617B (it) * 1980-12-05 1986-08-13 Pirelli Pneumatico per autoveicoli con disegno ad elevati doti comportamentali e bassa rumorosita'
JPS63159112A (ja) * 1986-12-22 1988-07-02 Sumitomo Rubber Ind Ltd 乗用車用ラジアルタイヤ
JP3471518B2 (ja) * 1996-04-09 2003-12-02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重荷重用空気入りタイヤ
US6112787A (en) 1996-07-04 2000-09-05 Sumito Rubber Industries, Ltd. Heavy duty pneumatic tire including narrow rib
JP3822338B2 (ja) * 1997-11-19 2006-09-20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3949938B2 (ja) * 2001-11-13 2007-07-25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4122179B2 (ja) * 2002-06-18 2008-07-23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US6983777B2 (en) * 2002-10-15 2006-01-10 The Goodyear Tire & Rubber Company Tire tread with multi-planar chamfers
JP4015573B2 (ja) 2003-02-28 2007-11-28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ATE485178T1 (de) * 2004-03-26 2010-11-15 Continental Reifen Deutschland Fahrzeugluftreifen
KR100610676B1 (ko) * 2004-08-11 2006-08-10 한국타이어 주식회사 3차원의 물결 및 직선홈을 가진 트레드 패턴
JP3912547B2 (ja) * 2004-10-28 2007-05-09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CN100532140C (zh) * 2004-11-30 2009-08-26 横滨橡胶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JP2006347346A (ja) * 2005-06-15 2006-12-28 Bridgestone Corp 空気入りタイヤ
USD524234S1 (en) * 2005-10-28 2006-07-04 The Goodyear Tire & Rubber Company Tire tread
JP4969874B2 (ja) 2006-03-06 2012-07-04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空気入りタイヤ
US20070272337A1 (en) * 2006-05-25 2007-11-29 Lorie Jean Bovaird Pneumatic tire with tread siping
USD582839S1 (en) * 2006-11-06 2008-12-16 Nexen Tire Co., Ltd. Automobile tire
JP4813436B2 (ja) * 2007-09-12 2011-11-09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空気入りタイヤ
USD602846S1 (en) * 2007-09-17 2009-10-27 Nexen Tire Co., Ltd. Tire for automobile
JP4406455B2 (ja) 2007-12-18 2010-01-27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09202772A (ja) * 2008-02-28 2009-09-10 Bridgestone Corp 空気入りタイヤ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387754A (en) * 1979-08-20 1983-06-14 Pneu Uniroyal Englebert Tire tread pattern
DE3625120A1 (de) * 1986-07-25 1988-01-28 Audi Ag Reifenprofil
JPH1071811A (ja) * 1996-07-04 1998-03-17 Sumitomo Rubber Ind Ltd 重荷重用空気入りタイヤ
WO2007028442A1 (de) * 2005-09-08 2007-03-15 Continental Aktiengesellschaft Laufflächenprofil mit asymmetrischen umfangsnuten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473349A (zh) * 2013-09-04 2016-04-06 横滨橡胶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CN107206846A (zh) * 2015-01-22 2017-09-26 横滨橡胶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CN107709047A (zh) * 2015-07-31 2018-02-16 横滨橡胶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US10500902B2 (en) 2015-07-31 2019-12-10 The Yokohama Rubber Co., Ltd. Pneumatic tire
CN111655516A (zh) * 2018-01-30 2020-09-11 横滨橡胶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DE112009001452B4 (de) 2015-05-28
WO2010058627A1 (ja) 2010-05-27
JPWO2010058627A1 (ja) 2012-04-19
CN102036839B (zh) 2014-08-06
DE112009001452T5 (de) 2011-04-21
RU2468930C2 (ru) 2012-12-10
AU2009318659B2 (en) 2011-08-25
AU2009318659A1 (en) 2010-05-27
US20110067793A1 (en) 2011-03-24
US8162015B2 (en) 2012-04-24
JP4548551B2 (ja) 2010-09-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036839B (zh) 充气轮胎
CN103085609B (zh) 充气轮胎
CN102310723B (zh) 充气轮胎
CN101856954B (zh) 充气轮胎
CN1962294B (zh) 充气轮胎
CN103832220B (zh) 充气轮胎
US7637295B2 (en) Pneumatic tire with tread including sipes having bent portions formed with zigzag shape with amplitude in radial direction
CN103101402B (zh) 零压轮胎
CN103029528B (zh) 充气轮胎
CN101811420B (zh) 充气轮胎
JP5353207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CN102774242B (zh) 充气轮胎
CN102039787B (zh) 充气轮胎
CN105437872A (zh) 充气轮胎
CN102673318A (zh) 充气轮胎
CN104955659A (zh) 充气轮胎
CN101588934B (zh) 充气轮胎
CN102815173A (zh) 充气轮胎
CN101992660A (zh) 充气轮胎
CN102555679A (zh) 充气轮胎
JP4215751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CN101844487A (zh) 空气轮胎
CN102442166A (zh) 充气轮胎
CN102416829A (zh) 充气轮胎
CN107757260A (zh) 轮胎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Kanagawa Prefecture, Japan

Patentee after: THE YOKOHAMA RUBBER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after: Japan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Patentee before: THE YOKOHAMA RUBBER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before: Jap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