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035109A - 连接结构 - Google Patents

连接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035109A
CN102035109A CN2010102867361A CN201010286736A CN102035109A CN 102035109 A CN102035109 A CN 102035109A CN 2010102867361 A CN2010102867361 A CN 2010102867361A CN 201010286736 A CN201010286736 A CN 201010286736A CN 102035109 A CN102035109 A CN 10203510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terminal shell
splicing ear
splicing
cab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10286736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035109B (zh
Inventor
竹原秀明
福田州洋
铃木幸雄
片冈裕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roterial Ltd
Original Assignee
Hitachi Cable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9219633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346754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9234354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229178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9235641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229180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Hitachi Cable Ltd filed Critical Hitachi Cable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03510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03510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03510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035109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4/00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between two or more conductive members in direct contact, i.e. touching one another; Means for effecting or maintaining such contact; 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having two or more spaced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nductors and using contact members penetrating insulation
    • H01R4/28Clamped connections, spring connections
    • H01R4/38Clamped connections, spring connections utilising a clamping member acted on by screw or nu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4/00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between two or more conductive members in direct contact, i.e. touching one another; Means for effecting or maintaining such contact; 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having two or more spaced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nductors and using contact members penetrating insulation
    • H01R4/28Clamped connections, spring connections
    • H01R4/30Clamped connections, spring connections utilising a screw or nut clamping member
    • H01R4/305Clamped connections, spring connections utilising a screw or nut clamping member having 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f conductive member or for holding it in positi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1/00Individual connecting elements providing two or more spaced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nductive members which are, or may be, thereby interconnected, e.g. end pieces for wires or cables supported by the wire or cable and having means for facilitating electrical connection to some other wire, terminal, or conductive member, blocks of binding posts
    • H01R11/11End pieces or tapping pieces for wires, supported by the wire and for facilitating electrical connection to some other wire, terminal or conductive member
    • H01R11/12End pieces terminating in an eye, hook, or fork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2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or for holding them in engagement
    • H01R13/621Bolt, set screw or screw clamp
    • H01R13/6215Bolt, set screw or screw clamp using one or more bolts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 Connector Housings Or Holding Contact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连接结构。其目的在于提供能用一个连接部件以分别独立的状态对多个电源线的多个接点进行挤压的连接结构。其具有排列并设有多个第一连接端子(3)的第一终端壳体(4),以及排列并设有多个第二连接端子(23)的第二终端壳体(24);若使第一终端壳体(4)与第二终端壳体(24)嵌合,则多个第一连接端子的各个与多个第二连接端子的各个成对地相互面对,且第一连接端子与第二连接端子成为交替地配置的层叠状态;设置有连接机构,该连接机构在对排列在第一终端壳体中的第一连接端子彼此进行绝缘的同时,通过分别挤压面对的第一连接端子与第二连接端子的多个接点而使第一连接端子与第二连接端子在各接点固定并电连接。

Description

连接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连接结构,其为被用于例如混合动力车、电动汽车等生态环境友好型汽车(eco-friendly cars),特别是能够被用于在传输大容量电力时使用的电线束的连接结构。
背景技术
近年来,在连接器技术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例如,在混合动力车、电动汽车等中,在如马达与变频器之间或变频器与电池之间连接设备之间的传递大容量的电力时所使用的电线束,在其一端侧具有被分割为两部分的连接器,该连接器被分为例如具备凸端子和容纳该凸端子的第一终端壳体的凸侧连接器部和具备与上述凸端子连接的凹端子和容纳该凹端子的第二终端壳体的凹侧连接器部(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070754号公报)。
近年来,虽然这种生态环境友好型汽车以提高节能的性能为目的不断实现全部零部件的轻型化,但实现轻型化的有效手段之一与实现小型化的目的相抵触。
因此,作为公知技术存在例如像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第4037199号公报)那样的技术。
专利文献2所公开的技术如下,在从车辆驱动用的马达拉出的多相的导电性部件的连接端子与从驱动马达的变频器拉出的多相的电力电缆的连接端子连接的车辆用电连接结构中,导电性部件的各相的连接端子与对应的电力电缆的各相的连接端子重合,并且在与连接端子的重合面相反一侧的面上配置绝缘部件,将这些重合的各相的连接端子与绝缘部件用设置在贯穿它们的位置的单独的螺钉在重合方向上连接固定。
即,专利文献2的技术是通过将单独的螺钉在重合方向上紧固,将作为连接端子的重合面的连接端子之间的接点多点一并夹住,从而使连接端子之间在接点固定并且电连接的连接结构,这样的结构与专利文献1那样的技术相比,具有易于实现小型化的优点。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070754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第4037199号公报
但是,专利文献2的技术存在以下问题。
这就是,由于专利文献2的技术是通过将连接端子之间的接点多点一并夹住,从而使连接端子之间在接点固定并且电连接的连接结构,因而难以对各接点施加相同的挤压力,其结果,各接点的结合力变得不稳定。这种结合力的不稳定度在应用于容易产生振动的汽车时则成为不利因素。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就是鉴于上述情况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使各个接点的结合力稳定的连接结构。
本发明是为实现上述目的而做出的,其一个方案具备:排列并设有多个第一连接端子的第一终端壳体,以及排列并设有多个第二连接端子的第二终端壳体;若使上述第一终端壳体与上述第二终端壳体嵌合,则上述多个第一连接端子的各个第一连接端子与上述多个第二连接端子的各个第二连接端子一一成对地相互面对,并且上述第一连接端子与上述第二连接端子成为交替地配置的层叠状态;其特征是,设置有连接机构,该连接机构在对上述第一连接端子彼此与上述第二连接端子彼此进行绝缘的同时,通过分别挤压涉及上述多个第一连接端子与上述多个第二连接端子的多个接点,从而使上述第一连接端子与上述第二连接端子在各接点固定并电连接。
此外,上述连接机构的特征是由具有轴部的非导电性的连接部件构成,该轴部与各第一连接端子的前端部正交,并在该各第一连接端子的上方分别形成了用于挤压上述接点的挤压部。
本发明是为实现上述目的而做出的,其另一个方案具备:排列并容纳有多个第一连接端子的第一终端壳体,以及排列并容纳有多个第二连接端子的第二终端壳体;若使上述第一终端壳体与上述第二终端壳体嵌合,则上述多个第一连接端子的各个第一连接端子与上述多个第二连接端子的各个第二连接端子一一成对地相互面对,并且上述第一连接端子与上述第二连接端子成为交替地配置的层叠状态;其特征是,具有连接机构,该连接机构在对上述第一连接端子彼此与上述第二连接端子彼此进行绝缘的同时,通过分别挤压涉及上述多个第一连接端子与上述多个第二连接端子的多个接点,从而使上述第一连接端子与上述第二连接端子在各接点固定并电连接;上述连接机构包括:分别设置在上述第一连接端子的各端子上并具有螺纹结合部的多个可动部件,以及与上述多个可动部件的各个上述螺纹结合部螺纹结合,并且具有分别形成了用于将上述接点向上述多个第一连接端子的上方挤压的挤压部的轴部的非导电性的连接部件。
本发明是为实现上述目的而做出的,其又一个方案具备:排列并容纳有多个第一连接端子的第一终端壳体,以及排列并容纳有多个第二连接端子的第二终端壳体;若使上述第一终端壳体与上述第二终端壳体嵌合,则上述多个第一连接端子的各个第一连接端子与上述多个第二连接端子的各个第二连接端子一一成对地相互面对,并且上述第一连接端子与上述第二连接端子成为交替地配置的层叠状态;其特征是,具有连接机构,该连接机构在对上述第一连接端子彼此与上述第二连接端子彼此进行绝缘的同时,通过分别挤压涉及上述多个第一连接端子与上述多个第二连接端子的多个接点,从而使上述第一连接端子与上述第二连接端子在各接点固定并电连接;上述连接机构包括:多个可动部件,其排列设置在各段的上述第一连接端子的各端子上并具有螺纹结合部,且与面对上述第一连接端子的上述第二连接端子接触;以及非导电性的连接部件,其与上述排列的各段的上述可动部件的各上述螺纹结合部螺纹结合,并且具有分别形成了用于将上述接点向上述多个第一连接端子的上方挤压的挤压部的轴部;在使上述连接部件与上述可动部件的各上述螺纹结合部螺纹结合时,使各段的上述可动部件的上述螺纹结合部与各段的上述挤压部的直径呈阶梯式变化,以便各段的上述挤压部依次穿过各段的上述纹连接部而与所对应的上述螺纹结合部螺纹结合。
在本发明的上述三个方案中,还具有以下特征。
上述连接部件的特征是包括:由金属构成、并形成中心轴的主体部,以及由绝缘体构成、覆盖上述主体部的外周并形成上述挤压部的绝缘部。
此外,上述连接机构的特征是,还包含用于将上述连接部件固定在上述第一终端壳体及/或上述第二终端壳体上的固定机构,上述固定机构在使上述第一终端壳体与上述第二终端壳体嵌合时,挤压并固定上述各接点,并且将上述第一终端壳体与上述第二终端壳体共同拧紧并固定。
此外,上述固定机构的特征是,包括:形成于上述连接部件的前端部的螺纹部,以及形成在上述第一终端壳体的内侧,与上述螺纹部螺纹结合的螺孔。
此外,上述固定机构的特征是,包括:形成于上述连接部件的前端部的螺纹部,以及形成于上述第一终端壳体及/或上述第二终端壳体上,与上述螺纹部螺纹结合的螺孔。
此外,上述可动部件的特征是,做成若施加规定的紧固转矩则进行空转的棘轮构造。
此外,各第一连接端子的特征是,利用设置在上述第一终端壳体内的多个第一支撑部件分别排列并支撑在各规定的位置。
此外,各第二连接端子的特征是,利用设置在上述第二终端壳体内的多个支撑部件分别排列并支撑在各规定的位置。
另外的特征是,在上述第一终端壳体及/或上述第二终端壳体上设有壳体防水结构,其用于在将上述第一终端壳体与上述第二终端壳体嵌合时,密封上述第一终端壳体与上述第二终端壳体之间的空隙。
另外的特征是,在上述第一终端壳体及/或上述第二终端壳体上形成有多个电缆插入孔,该电缆插入孔用于插入与上述多个第一连接端子及/或上述多个第二连接端子的各个端子连接的电缆;在各个电缆插入孔中设有电缆防水结构,其用于分别密封上述电缆与上述第一终端壳体之间的空隙,及/或上述电缆与上述第二终端壳体之间的空隙。
另外的特征是,对上述各接点分别输送各不相同的电压、电流的电。
另外的特征是,上述第一终端壳体与上述第二终端壳体以上述第一连接端子与上述第二连接端子俯视为交叉接触的方式嵌合。
发明的效果是,根据本发明,能够使各个接点的结合力稳定。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侧剖视图。
图2是表示图1的连接器的凸侧连接器部的图,图2(a)是侧剖视图,图2(b)是横剖视图。
图3是表示第一连接端子的图,图3(a)是侧视图,图3(b)是俯视图。
图4是表示图1的连接器的凹侧连接器部的侧剖视图。
图5是表示第二连接端子的图,图5(a)是侧视图,图5(b)是俯视图。
图6是表示连接部件的图,图6(a)是侧视图,图6(b)是侧剖视图。
图7是说明使用了图1的连接器的连接的图,图7(a)是侧剖视图,图7(b)是俯视图。
图8是说明使用了图1的连接器的连接的图,图8(a)是侧剖视图,图8(b)是凸侧连接器部的主视图,图8(c)是凹侧连接器部的主视图。
图9是说明图1的连接器的效果的图。
图10(a)是表示连接部件的螺纹部的变形例的图,图10(b)是表示与图10(a)的螺纹部螺纹结合的螺孔的图。
图11(a)是表示第二连接端子的变形例的图,图11(b)是说明使用了图11(a)的第二连接端子的连接的图。
图12(a)、图12(b)是表示图1的连接器的变形例的图。
图13是表示图1的连接器的变形例的图。
图14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图,图14(a)是侧剖视图,图14(b)是未设连接部件时的侧剖视图。
图15是表示图14的连接器的凸侧连接器部的侧剖视图。
图16是表示第一连接端子的图,图16(a)是侧视图,图16(b)是俯视图。
图17是表示连接部件的图,图17(a)是侧视图,图17(b)是侧剖视图。
图18是说明图14的连接器的主要部分的图。
图19是说明使用了图14的连接器的连接的图,图19(a)是侧剖视图,图19(b)是俯视图。
图20是说明使用了图14的连接器的连接的图,图20(a)是侧剖视图,图20(b)是凸侧连接器部的主视图,图20(c)是凹侧连接器部的主视图。
图21是表示螺母的图,图21(a)是主视图,图21(b)是俯视图,图21(c)是侧视图。
图22是表示螺母的图,图22(a)是侧剖视图,图22(b)是沿图22(a)的A-A线的剖视图。
图23是表示弹簧的图,图23(a)是俯视图,图23(b)是主视图。
图24是说明螺母的制造方法的图。
图25(a)、图25(b)是说明螺母的制造方法的图。
图26是说明螺母的制造方法的图。
图27(a)、图27(b)是表示本发明的连接结构的一个例子的图。
其中:
1-凸侧连接器部,2-凹侧连接器部,3,59a~59c-第一连接端子,4-第一终端壳体,23、23a~23c-第二连接端子,24-第二终端壳体,38、60-连接部件,41,63a~63c-挤压部,62a~62c-可动部件,64a~64c-螺纹部,80a~80c-螺纹结合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以连接器作为本发明的连接结构的一个例子进行说明。
图1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侧剖视图。
如图1所示,第一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00由凸侧连接器部1与凹侧连接器部2构成,是用于通过使这些连接器部1、2嵌合,从而将多个电源线一并连接的连接器。
如图2所示,凸侧连接器部1具备在内部排列并设置有多个(三个)第一连接端子(凸端子)3的导电性的第一终端壳体4。并且,在此,将具有后述的连接部件的38的一方的端子作为凸端子,将具有该凸端子侧的连接器部称为凸侧连接器部1。也就是说,第一终端壳体4作为壳体既可以是凸的(凸侧壳体),也可以是凹的(凹侧壳体)。这里,作为一个例子,以第一终端壳体4为凸侧壳体的情况进行说明。
各第一连接端子3分别与电缆5a~5c连接。对这些电缆5a~5c输送不同的电压及/或电流的电。例如,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假定为马达、变频器间的三相交流的电源线,对各电缆5a~5c输送120°相位不同的交流电。这些电缆5a~5c在导体6的外周形成绝缘层7。
另外,各第一连接端子3如图3所示,具有与从电缆5的前端部露出的导体6铆接连接的铆接部8,以及与铆接部8形成一体的圆形接点9。在圆形接点9上形成用于让连接部件38穿过的圆孔10。圆孔10的直径形成为比连接部件38的挤压部41的外径还大。另外,在圆形接点9的前端部形成为提高插入性的锥部11。
为了降低连接器100的送电损耗等目的,各第一连接端子3以用导电率高的银、铜、铝等金属构成为宜。
再次参照图2,第一终端壳体4由一端开口的有底、且横断面为矩形的筒状体12构成。
筒状体12的开口侧的外周考虑到与凹侧连接器部2的嵌合性而形成为锥形。另外,在筒状体12的开口侧的外周部设有对凸侧连接器部1与凹侧连接器部2之间进行密封的壳体防水结构13。
壳体防水结构13由形成于筒状体12的开口侧的外周部上的凹部14和设置于凹部14中的O形圈等密封件15构成。
在筒状体12的底部侧(图示左侧)形成多个用于插入与各第一连接端子3连接的电缆5a~5c的电缆插入孔16。在各电缆插入孔16的各孔中分别设有用于对电缆5a~5c与筒状体12之间进行密封的电缆防水结构17。
电缆防水结构17由与电缆5a~5c的外周相接的在电缆插入孔16的开口面上形成的凹部18和设置于凹部18中的O形圈等密封件19构成。
另外,在筒状体12的底部侧的外周上形成具有用于将凸侧连接器部1固定在设备等的框体上的固定孔49(参照图8)突缘20。在突缘20的底部侧的外周边缘部21上可以设有密封设备与凸侧连接器部1之间的密封件等。另外,这种结构并不是以将凸侧连接器部1固定在设备等的框体上为前提,突缘20既可以设置在凹侧连接器部2上,也可以设置在凸侧连接器部1凹侧连接器部2两者上。并且,也可以是凸侧连接器部1和凹侧连接器部2的任何一方都不固定在设备等的框体上的状态。
再有,在筒状体12的内壁上设有多个第一支撑部件(带槽部件)22。该多个第一支撑部件22用于从下方(图示下侧)支撑各第一连接端子3,使其分别排列并支撑在规定的位置(规定的高度位置)。
各第一支撑部件22用于对第一连接端子3彼此间进行绝缘以防止短路,并由作为绝缘体的非导电性树脂等构成。与第一连接端子3连接的电缆5a~5c即使是挠性良好的电缆,也可以将第一连接端子支撑在规定的位置。作为电缆5a~5c由于可以使用挠性良好的电缆,因而可以提高敷设电缆5a~5c时的配线自由度。
筒状体12为了实现屏蔽性能、散热性及连接器100的轻量化,优选用导电率、导热率高的重量轻的铝等金属构成,但也可以利用树脂等形成。
如图4所示,凹侧连接器部2具有在内部排列并设有多个(3个)第二连接端子(凹端子)23的第二终端壳体24。另外,这里,将具有凹端子一侧的连接器部称为凹侧连接器部2。也就是说,第二终端壳体24作为壳体既可以是凸的(凸侧壳体),也可以是凹的(凹侧壳体)。这里,与作为凸侧壳体的第一终端壳体4相对应以第二终端壳体24为凹侧壳体的情况进行说明。
各第二连接端子23分别与电缆25a~25c连接。由于这些电缆25a~25c通过各第一连接端子3与各第二连接端子23的各接点分别与电缆5a~5c连接,因而分别输送与电缆5a~5c相对应的电压及/或电流的电。电缆25a~25c在导体26的外周形成绝缘层27。
另外,如图5所示,各第二连接端子23具有与从电缆25的前端部露出的导体26铆接连接的铆接部28,以及与铆接部8形成一体的U字形接点29。
U字形接点29的内宽度尺寸L1形成为比连接部件38的挤压部41的外径还小。另外,在U字形接点29的前端部形成有为提高插入性的锥部30。
为了降低连接器100的送电损耗等目的,各第二连接端子23以用导电率高的银、铜、铝等金属构成为宜。
再次参照图4,第二终端壳体24由一端开口的有底、且横断面为矩形的筒状体31构成。由于第一终端壳体4嵌合到第二终端壳体24内,因而筒状体31的开口侧的内周部考虑到与第一终端壳体4的嵌合性而形成为锥形。
另外,相反也可以做成将第二终端壳体24嵌合到第一终端壳体4内的结构。这种情况下,也可以将构成第一终端壳体4的筒状体12的开口侧的内周部形成为锥形,将第二终端壳体24的开口侧的外周部形成为锥形,从而在第二终端壳体24的开口侧的外周部形成壳体防水结构13。
在筒状体31的底部侧(图示左侧)形成多个用于插入与各第二连接端子23连接的电缆25a~25c的电缆插入孔32。在各电缆插入孔32的各孔中分别设有用于对电缆25a~25c与筒状体31之间进行密封的电缆防水结构33。
电缆防水结构33由与电缆25a~25c的外周相接的在电缆插入孔32的开口面上形成的凹部34和设置于凹部34中的O形圈等密封件35构成。
另外,在筒状体31的上部(图示上侧),形成有开口于筒状体31的开口侧的避让槽36,该避让槽36用于在使凹侧连接器部2与凸侧连接器部1嵌合时,避让设置于凸侧连接器部1上的连接部件38。
再有,在筒状体31的内壁上设有多个管状的第二支撑部件(槽部件)37。该多个第二支撑部件37用于分别支撑与各第二连接端子23的各端子连接的电缆25a~25c,使各第二连接端子23分别排列并支撑在规定的位置。
利用各第二支撑部件37对第二连接端子23进行定位并支撑,从而在使凸侧连接器部1与凹侧连接器部2进行嵌合时,使其位于与第二连接端子23成对地面对的(即,连接对象的)各第一连接端子3的上方。
各第二支撑部件37为对第二连接端子23彼此间进行绝缘以防止短路,由非导电性的树脂等构成。利用该第二支撑部件37,即使与第二连接端子23连接的电缆25a~25c是挠性良好的电缆,也可以将第二连接端子23支撑在规定的位置。作为电缆25a~25c由于可以使用挠性良好的电缆,因而可以提高敷设电缆25a~25c时的配线自由度。
筒状体31为了实现屏蔽性能、散热性及连接器100的轻量化,优选用导电率、导热率高的重量轻的铝等金属构成,但也可以利用树脂等形成。
再有,第一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00的连接结构是,若使第一终端壳体4与第二终端壳体24嵌合,则三个第一连接端子3的各个端子与三个第二连接端子23的各个端子成对地相互面对,并且第一连接端子3与第二连接端子23成为交替地配置的层叠状态;其中,设置有连接机构,该连接机构在对排列在第一终端壳体4上的第一连接端子3彼此进行绝缘的同时,通过分别挤压面对的第一连接端子3与第二连接端子23的接点,从而使第一连接端子3与第二连接端子23在各接点固定并电连接。
连接机构由非导电性的连接部件38和用于固定非导电性的连接部件38的固定机构构成。
如图6(a)所示,连接部件38由具有头部39和与各第一连接端子3的圆孔10正交的轴部40的非导电性的螺钉(非导电性的带突缘的六角螺钉)构成。
在轴部40的躯干部上,在各第一连接端子3的上方(图示上侧)分别形成用于挤压第一连接端子3与第二连接端子23的接点的大直径的挤压部41,在轴部40的前端部形成有用于与形成在筒状体12的内侧即下部内壁上的作为固定机构的螺孔42(参照图2)螺纹结合的螺纹部43。
各挤压部41的角部进行了加工成锥状的倒角加工,以便易于插入第二连接端子23。
连接部件38如图6(b)所示,最好由主体部44和绝缘部45构成;该主体部44用金属(例如,SUS不锈钢、铁、铜合金等)构成,并形成连接部件38的中心轴;该绝缘部45由作为绝缘体的树脂(例如,PPS(聚亚苯基硫醚)树脂,PPA(聚邻苯二酰胺)树脂,PA(聚酰胺)树脂,环氧类树脂)构成,覆盖主体部44的外周并形成挤压部41。这样,通过将连接部件38做成金属制的主体部44和树脂制的绝缘部45的折衷构造,从而与用树脂整体形成连接部件38的情况比较,可以提高强度。另外,通过将形成挤压部41的绝缘部45用树脂制成而具有易于形成挤压部41的优点。
此外,轴部40的螺纹部43可以使主体部44的前端部露出,而形成为露出的主体部44。由此,可以提高螺纹部43的耐久性、连接性。
该连接部件38从筒状体12的外部插入到内部。因此,如图2所示,在筒状体12的上部(图示上侧)形成用于插入连接部件38的连接部件插入孔46。连接部件插入孔46的开口面为密封连接部件38与筒状体12之间而形成有凹部47,并在凹部47处设有O型圈等密封件48。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在凸侧连接器部1与凹侧连接器部2嵌合之前,预先将连接部件38插入到连接部件插入孔46中。
下面,说明使用了第一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00的第一连接端子3与第二连接端子23的连接。
如图7所示,若使凸侧连接器部1与凹侧连接器部2嵌合,则连接部件38的轴部40的上部可避让到第二终端壳体24的避让槽36中,并且将第二连接端子23插入到各第一连接端子3和各挤压部41之间。
如图8所示,在该状态下,若使连接部件38的螺纹部43与筒状体12的螺孔42螺纹结合,则连接部件38一边旋转一边向螺孔42的底部压入,与此相应由各挤压部41将各第二连接端子23向各第一连接端子3挤压。由于各第一连接端子3利用第一支撑部件22支撑在其下方,因而在各第一连接端子及各第二连接端子23的各接点使各第一连接端子与各第二连接端子23牢固地接触并固定。另外,利用连接部件38的头部39将第二终端壳体24向第一终端壳体4挤压,则可将第一终端壳体4与第二终端壳体24连接在一起。
以上,在第一实施方式中,由于能够通过利用连接部件38分别挤压涉及多个第一连接端子3和多个第二连接端子23的多个接点,从而在各接点固定第一连接端子3和第二连接端子23并实现电连接,因而能使各接点的结合力稳定。由此,能对易于产生振动的汽车实现特别有效的连接器。
此外,在第一实施方式中,虽然假定的是三相交流的电源线,但只要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思想,例如如图9所示,在汽车用的连接器中,也可以做成用上侧的三条电源线50a~50c作为马达、变频器间用的三相交流的电源线,用下侧的两条电源线51a~51b作为空调用的直流二相的电源线的结构。由于能够通过这样的结构,用一个连接器将多种用途的电源线一并连接,因而,不必按每种用途准备不同的连接器,能够对节省空间及降低成本等做出贡献。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虽然第一连接端子3和第二连接端子23以面与面接触,但也可以做成在与作为接点侧的面的第二连接端子23接触的第一连接端子3一侧的面上形成凸部,将第二连接端子23的U字形的接点29与该凸部嵌合的结构。通过这样的结构,可以进一步稳定第一连接端子3与第二连接端子23的结合力。即,对于与连接部件38垂直方向的振动特别有效。
另外,通过对第一连接端子3与第二连接端子23的端子表面进行滚花等加工而可以使其粗糙,增大摩擦力,从而可以防止端子彼此错动而在各接点进行牢固地固定。
另外,如图10所示,也可以做成在轴部40上形成作为螺纹槽的螺旋状凹部52,在筒状体12上形成与螺旋状凹部52螺纹结合的螺孔53,使螺旋状凹部52与螺孔53螺纹结合。此外,在图10的形式中,通过加大螺纹槽的螺距,就能以较少的螺纹结合的圈数固定各接点。
另外,在第一实施方式中,虽然将各第二连接端子23的U字形的接点29的分叉的前端部的长度分别做成相同的长度,但也可以做成如图11(a)所示,将任何一方的长度做得较长而为J字形的接点54。通过形成为如J字形的接点54那样的形状,则如图11(b)所示,无论从相对于电缆长度方向什么样的倾斜方向都能插入到连接部件38的轴部40。
另外,就本发明的结构而言,由于以连接部件38为轴来连接各第一连接端子3与各第二连接端子23,因而如图12(a)所示,通过相对于固定在设备侧的凹侧连接器部2的各第二连接端子23以平面看与凸侧连接器部1的各第一连接端子3交叉接触的方式构成第一终端壳体4和第二终端壳体24,则还可以使凸侧连接器部1与凹侧连接器部2嵌合成L字形。另外,如图12(b)所示,通过将第一终端壳体4、第一连接端子3、第二终端壳体24、第二连接端子23倾斜地形成,从而可以使凹侧连接器部2对于凸侧连接器部1的插拔方向多样化。
也就是说,可以使从连接器100引出的电缆引出方向与设置部位的形状一致,可以有利于节省空间。另外,在图12中,将凸侧连接器部1侧的第一终端壳体作为凹侧壳体,将凹侧连接器部2侧的第二终端壳体作为凸侧壳体。
另外,在第一实施方式中,虽然做成用连接器100连接电缆彼此的直接插入结构,但并不限定于这种结构。例如,如图13所示,也可以采用如下结构:作为凸侧连接器部1侧的第一连接端子3使用刚性的母线55,利用由树脂构成的排列部件56对各母线55进行排列并将其容纳在空心的圆筒状的第一终端壳体571内而构成凸侧连接器部58,该预先将该凸侧连接器部58的母线55与设备等的连接端子连接,再将连接了电缆25a~25c的凹侧连接器部2与其嵌合的结构。在这种结构中,由于作为第一连接端子3的母线55是刚性的,并且利用排列部件56进行排列,因而不需要设置上述的第一支撑部件22,但假如母线55不是刚性的情况下,则像第一实施方式那样的支撑部件22仍是必要的。作为在排列部件56上排列并保持母线55的方法,有例如,在成形排列部件56时先插入母线55,然后使树脂硬化而使其排列并保持的方法,或者将母线55压入预先已成形的排列部件56中而将其排列并保持的方法。
另外,在第一实施方式中,电缆5a~5c及电缆25a~25c虽使用了挠性优良的电缆,但也可以使用刚性的电缆,在采用这种结构的场合,则可以省略第一支撑部件22及第二支撑部件37。
下面,说明第二实施方式的连接器。
图14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图,图14(a)是侧剖视图,图14(b)是未设连接部件时的侧剖视图。图15是表示图14的连接器的凸侧连接器部的侧剖视图。
如图14、图15所示,第二实施方式的连接器200与第一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00相比,其不同之点在于第一连接端子59a~59c的结构和连接部件60的结构。
图16是表示第一连接端子的图,图16(a)是侧视图,图16(b)是俯视图。如图16所示,连接器200的各第一连接端子59a~59c具有与从电缆5a~5c的前端部露出的导体6铆接连接的铆接部8,与铆接部8形成一体的圆形接点9,以及设置在圆形接点9的下面(图示下侧的面)上的可动部件62a~62c。在圆形接点9上形成用于让连接部件60穿过的圆孔61a~61c。另外,在圆形接点9的前端部形成为提高插入性的锥部11。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可动部件62a~62c是不具有后文所述的棘轮构造的螺母,但在内部具有作为螺纹结合部的阴螺纹。螺母(可动部件)62a~62c分别被压入圆孔61a~61c中。各螺母62a~62c用于将各第一连接端子59a~59c分别与连接部件60螺纹结合。螺母62a~62c的详细情况将于后述。
连接结构由压入并固定于第一连接端子59a~59c的圆孔61a~61c中且在内部具有作为螺纹结合部的阴螺纹的可动部件62a~62c,与各第一连接端子59a~59c的可动部件62a~62c螺纹结合从而使面对的第一连接端子59a~59c与第二连接端子23a~23c接触的非导电性的连接部件60,以及用于固定非导电性的连接部件60的固定机构。
图17是表示连接部件的图,图17(a)是侧视图,图17(b)是侧剖视图。如图17(a)所示,连接器200的连接部件60与连接部件38同样具有挤压部63a~63c。用于挤压第一连接端子59a~59c和第二连接端子23a~23c的接点的大直径的挤压部63a~63c分别形成于各第一连接端子59a~59c的上方(图示上侧)。各挤压部63a~63c的角部进行了呈锥状的倒角加工,以便容易插入第二连接端子23a~23c。各挤压部63a~63c的外径从上侧的挤压部63a到下侧的挤压部63c逐渐变小。即,连接部件60为尖细形状。
在挤压部63a~63c的上部形成与第一连接端子59a~59c的螺母62a、62b螺纹结合的螺纹部64a、64b。另外,在轴部65的前端部形成与第一连接端子59c的螺母62c螺纹结合,并与在筒状体12的内侧的下部内壁上形成的作为固定机构的螺孔42(参照图14)螺纹结合的螺纹部64c。也就是说,螺纹部64a~64c从上侧的螺纹部64a到下侧的螺纹部64c形成为外径逐渐变小的部分。
因此,螺母62a的内径与挤压部63b的外径大致相等,而螺母62b的内径与挤压部63c的外径大致相等,螺母62c的内径与轴部65的外径大致相等。
如图17(b)所示,连接部件60也与连接器100的连接部件38同样,以由金属构成的主体部66和以覆盖主体部66外周的方式形成的绝缘部67构成为宜。
图18是说明图14的连接器的主要部分的图。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8所示,使各段的可动部件62a~62c的螺纹结合部80a~80c与各段的挤压部63a~63c的直径呈阶梯式变化,以便在将连接部件60装在第一终端壳体4上时,即,在使连接部件60分别与可动部件62a~62c的各螺纹结合部80a~80c螺纹结合时,各段的挤压部63a~63c依次穿过各段的可动部件62a~62c的螺纹结合部80a~80c而与所对应的可动部件62a~62c的螺纹结合部80a~80c螺纹结合。
这样,连接部件60便做成尖细形状,下面,说明将各螺纹部64a~64c的外径做成逐渐变小的结构的理由。
例如,为了将第一连接端子59a配置在连接部件60的规定位置(即,第一连接端子59a的螺母62a与螺纹部64a螺纹结合的位置),就要使连接部件60贯通第一连接端子59a的螺母62a。
这时,若各螺纹部64a~64c的外径相同,则麻烦的是,直到使第一连接端子59a的螺母62a与螺纹部64a螺纹结合之前,都必须使螺母62a逐一与螺纹部64c、64b螺纹结合之后通过。
相对于此,采用连接部件60这样的尖细形状的结构,由于螺纹部64c、64b的外径比螺母62a的内径小,因而可以不进行螺纹结合地通过。因此,将连接部件60插入第一连接端子59a~59c的螺母62a~62c中的作业变得非常简单,能有利于制造时间的缩短。同样地,在连接部件60的拆卸作业中也因简单而能有利于维修作业时间的缩短。
由于这样的理由,第二实施方式的连接器200将连接部件60做成尖细形状,并使各螺纹部64a~64c的外径逐渐变小的结构。
图19是说明使用了图14的连接器的连接的图,图19(a)是侧剖视图,图19(b)是俯视图。
图20是说明使用了图14的连接器的连接的图,图20(a)是侧剖视图,图20(b)是凸侧连接器部的主视图,图20(c)是凹侧连接器部的主视图。
由于表示使用了第二实施方式的连接器200的连接的图19与表示使用了第一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00的连接的图7的结构基本相同,表示使用了第二实施方式的连接器200的连接的图20与表示使用了第一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00的连接的图8的结构基本相同,因而省略其说明。
然而,在本发明的连接结构中,在用一个连接器200一并连接多个用途的电源线时,有时需要对每条电源线分别用不同的紧固力矩来挤压各接点。
作为分别用不同的紧固力矩来挤压各接点的方法,可以考虑将第一连接端子59a~59c的螺母62a~62c与连接部件60的各螺纹部64a~64c的螺纹槽的间距做成各不相同的间距。
但是,就这种结构而言,在改变用连接器200连接的电源线的系统时,不言而喻,必须更换第一连接端子59a~59c,因螺纹槽的间距变更就连连接部件60也必须更换。也就是说,由于第一连接端子59a~59c与连接部件60以一对一方式相对应,因而,若更换第一连接端子59a~59c,则也必须更换连接部件60。
于是,在连接器200中,将第一连接端子59a~59c的螺母62a~62c做成棘轮结构,当施加规定的紧固力矩时则使其空转,从而能以各不相同的即固力矩挤压各接点。
图21是表示螺母的图,图21(a)是主视图,图21(b)是俯视图,图21(c)是侧视图。图22是表示螺母的图,图22(a)是侧剖视图,图22(b)是沿图22(a)的A-A线的剖视图。图23是表示弹簧的图,图23(a)是俯视图,图23(b)是主视图。
如图21所示,各螺母62(62a~62c)包括:螺母外壳68、螺母主体部69、以及设置在螺母外壳68和螺母主体部69之间的弹簧72,螺母外壳68包括容纳螺母主体部69的容纳部和形成于该容纳部上部、并压入第一连接端子59a~59c的各圆孔61a~61c中的压入部70。
如图22所示,在螺母主体部69的外周以规定的间隔形成有多个突起部71。另外,在螺母主体部69的内周面上加工有连接部件60的各螺纹部64a~64c的任何一个螺纹结合的阴螺纹。
如图23所示,弹簧72包括中空的圆筒的弹簧主体73和在弹簧主体73的外周以规定的间隔呈放射状形成的弹簧部74。
在弹簧主体73的侧面形成有多个与螺母主体部69的突起部71嵌合的缺口部75。通过使该各缺口部75与螺母主体部69的各个对应的突起部71嵌合,从而将弹簧72固定在螺母主体部69的外周。弹簧部74的前端部朝向弹簧主体73一侧折弯。
再次参照图22,螺母外壳68的内周面呈交替地形成缩径部77和棱边部78的凹凸形状,从而将使弹簧72嵌合在螺母主体部69上的弹簧螺母76的旋转限制为一个方向。
下面,说明该螺母62的制造方法。
图24是说明螺母的制造方法的图。图25(a)、图25(b)是说明螺母的制造方法的图。图26是说明螺母的制造方法的图。
首先,如图24所示,准备两端开口了的螺母外壳68。另一方面,如图25所示,使弹簧72与螺母主体部69嵌合而形成弹簧螺母76。然后,如图26所示,将弹簧螺母76容纳在螺母外壳68的容纳部内,通过对螺母外壳68的下部79进行加压而使其向内侧折弯,从而对螺母外壳68的容纳部加盖。通过以上工序便可以得到螺母62。
通过采用这种结构,即通过将螺母62(62a~62c)做成棘轮构造,从而在紧固连接部件60(图17中为右旋螺纹)时,要将弹簧螺母76向右旋转,但因弹簧部74的弹簧力(弹簧部74挤压螺母外壳68的缩径部77的内表面的力)的作用,其旋转受到缩径部77的限制,各第一连接端子59a~59c伴随着连接部件60的紧固而上升,则各连接端子23被这些第一连接端子59a~59c和各挤压部63a~63c挤压。
若以这种状态紧固连接部件60,紧固力矩将超过弹簧部74的弹簧力,则弹簧部74变形并且弹簧螺母76向右空转。因此,不会以超过规定力矩的紧固力矩来挤压各接点,能够分别以适合的挤压力矩进行挤压。
相反,在松开连接部件60的紧固时,由于弹簧部74的前端部钩挂到棱边部78,连接部件60的旋转力矩以其原状传递到螺母62a~62c,因而可以简单地松开连接部件60的紧固。
这样,就连接器200而言,通过紧固连接部件60而使各第一连接端子59a~59c上升,由于以各第一连接端子59a~59c与各挤压部63a~63c分别夹住各第二连接端子23来挤压各接点,因而如第一实施方的连接器100那样,各第二连接端子23可以不具有自由度。因此,第二实施方的连接器200如图14所示,将各第二连接端子23与电缆25a~25c一起用第二支撑部件90来支撑。
以上,重要的是,若采用第二实施方式的连接器200,由于将连接部件60做成尖细的形状,因而将连接部件60插入各第一连接端子59a~59c的螺母62a~62c的作业变得非常简单,可以有利于制造时间的缩短,同样地,由于连接部件60的拆卸作业也变得简单,因而可以有利于维修作业时间的缩短。
再有,若采用第二实施方式的连接器200,由于在连接部件60上设有螺纹部64a~64c,在各第一连接端子59a~59c上设有棘轮构造的螺母62a~62c,因而可以对各接点分别以不同的挤压力矩来进行挤压。
以上,虽然以连接器作为一个例子来说明本发明的连接结构,但本发明的连接结构也适用于连接器以外的情况。
例如,图27(a)、图28(b)是表示本发明的连接结构的一个例子的图。如图27(a)所示,也可以适用于将由设有多个第一连接端子85的第一终端壳体86构成的凸侧连接器部87嵌合在凹侧连接器部84上而连接各第一连接端子85及各第二连接端子81这样的连接结构300;该凹侧连接器部84将设有与电子设备的电路连接的多个第二连接端子81的第二终端壳体82配置在电子设备的框体上而构成。
这种情况如图27(b)所示,通过对第一终端壳体86的形状进行种种变更,从而能够以多样的角度使凸侧连接器部87与凹侧连接器部84嵌合,能够使电缆88的引出方向多样化。
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在不超出本发明的宗旨的范围内可进行种种变更。
例如,在第一及第二实施方式的连接器中,螺孔42虽然形成在第一终端壳体侧,但也可以做成第一终端壳体侧只有贯通孔而没有螺孔,将螺孔形成在第二终端壳体侧。另外,也可以沿第一终端壳体侧及第二终端壳体侧两方形成螺孔。
再有,在第一及第二实施方式的连接器中,虽然螺孔42形成在与连接部件60的前端侧的螺纹部螺纹结合的位置,但也可以做成在连接部件60的头部侧形成螺纹部,并以与形成于该头部侧的螺纹部螺纹结合的方式形成螺孔。

Claims (22)

1.一种连接结构,其具备:
排列并设有多个第一连接端子的第一终端壳体,以及
排列并设有多个第二连接端子的第二终端壳体;
若使上述第一终端壳体与上述第二终端壳体嵌合,则上述多个第一连接端子的各个第一连接端子与上述多个第二连接端子的各个第二连接端子一一成对地相互面对,并且上述第一连接端子与上述第二连接端子成为交替地配置的层叠状态;其特征是,
设置有连接机构,该连接机构在对上述第一连接端子彼此与上述第二连接端子彼此进行绝缘的同时,通过分别挤压上述多个第一连接端子与上述多个第二连接端子的多个接点,从而使上述第一连接端子与上述第二连接端子在各接点固定并电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结构,其特征是,
上述连接机构由具有轴部的非导电性的连接部件构成,该轴部与各第一连接端子的前端部正交,并在该各第一连接端子的上方分别形成了用于挤压上述接点的挤压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结构,其特征是,
上述连接部件包括:
由金属构成、并形成中心轴的主体部,以及
由绝缘体构成、覆盖上述主体部的外周并形成上述挤压部的绝缘部。
4.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连接结构,其特征是,
上述连接机构还包含用于将上述连接部件固定在上述第一终端壳体及/或上述第二终端壳体上的固定机构,
上述固定机构在使上述第一终端壳体与上述第二终端壳体嵌合时,挤压并固定上述各接点,并且将上述第一终端壳体与上述第二终端壳体共同拧紧并固定。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连接结构,其特征是,
上述固定机构包括:
形成于上述连接部件的前端部的螺纹部,以及
形成在上述第一终端壳体的内侧,与上述螺纹部螺纹结合的螺孔。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结构,其特征是,
各第一连接端子利用设置在上述第一终端壳体内的多个第一支撑部件分别排列并支撑在各规定的位置。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结构,其特征是,
各第二连接端子利用设置在上述第二终端壳体内的多个第二支撑部件分别排列并支撑在各规定的位置。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结构,其特征是,
在上述第一终端壳体及/或上述第二终端壳体上设有壳体防水结构,其用于在将上述第一终端壳体与上述第二终端壳体嵌合时,密封上述第一终端壳体与上述第二终端壳体之间的空隙。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结构,其特征是,
在上述第一终端壳体及/或上述第二终端壳体上形成有多个电缆插入孔,该电缆插入孔用于插入与上述多个第一连接端子及/或上述多个第二连接端子的各个端子连接的电缆;
在各个电缆插入孔中设有电缆防水结构,其用于分别密封上述电缆与上述第一终端壳体之间的空隙,及/或上述电缆与上述第二终端壳体之间的空隙。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结构,其特征是,
对上述各接点分别输送各不相同的电压、电流的电。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结构,其特征是,
上述第一终端壳体与上述第二终端壳体以上述第一连接端子与上述第二连接端子俯视为交叉接触的方式嵌合。
12.一种连接结构,其具备:
排列并容纳有多个第一连接端子的第一终端壳体,以及
排列并容纳有多个第二连接端子的第二终端壳体;
若使上述第一终端壳体与上述第二终端壳体嵌合,则上述多个第一连接端子的各个第一连接端子与上述多个第二连接端子的各个第二连接端子一一成对地相互面对,并且上述第一连接端子与上述第二连接端子成为交替地配置的层叠状态;其特征是,
具有连接机构,该连接机构在对上述第一连接端子彼此与上述第二连接端子彼此进行绝缘的同时,通过分别挤压上述多个第一连接端子与上述多个第二连接端子的多个接点,从而使上述第一连接端子与上述第二连接端子在各接点固定并电连接;
上述连接机构包括:
设置在上述多个第一连接端子的各个第一连接端子上并具有螺纹结合部的多个可动部件,以及
具有轴部的非导电性的连接部件,该轴部与上述多个可动部件的各个上述螺纹结合部螺纹结合,并且在上述多个第一连接端子的上方分别形成了用于挤压上述接点的挤压部。
与上述多个可动部件的各个上述螺纹结合部螺纹结合,并且具有分别形成了用于将上述接点向上述多个第一连接端子的上方挤压的挤压部的轴部的非导电性的连接部件。
13.一种连接结构,其具备:
排列并容纳有多个第一连接端子的第一终端壳体,以及
排列并容纳有多个第二连接端子的第二终端壳体;
若使上述第一终端壳体与上述第二终端壳体嵌合,则上述多个第一连接端子的各个第一连接端子与上述多个第二连接端子的各个第二连接端子一一成对地相互面对,并且上述第一连接端子与上述第二连接端子成为交替地配置的层叠状态;其特征是,
具有连接机构,该连接机构在对上述第一连接端子彼此与上述第二连接端子彼此进行绝缘的同时,通过分别挤压上述多个第一连接端子与上述多个第二连接端子的多个接点,从而使上述第一连接端子与上述第二连接端子在各接点固定并电连接;
上述连接机构包括:
多个可动部件,其排列设置在各段的上述第一连接端子的各个第一连接端子上并具有螺纹结合部,且使上述第一连接端子与面对的上述第二连接端子接触;以及
具有轴部的非导电性的连接部件,该轴部与上述排列的各段的上述可动部件的各上述螺纹结合部螺纹结合,并且在上述多个第一连接端子的上方分别形成了用于挤压上述接点的挤压部;
使各段的上述可动部件的上述螺纹结合部与各段的上述挤压部的直径呈阶梯式变化,以便在使上述连接部件与上述可动部件的各上述螺纹结合部螺纹结合时,各段的上述挤压部依次穿过各段的上述螺纹结合部而与所对应的上述螺纹结合部螺纹结合。
14.如权利要求12或13所述的连接结构,其特征是,
上述连接部件包括:
由金属构成、并形成中心轴的主体部,以及
由绝缘体构成、覆盖上述主体部的外周并形成上述挤压部的绝缘部。
15.如权利要求12或13所述的连接结构,其特征是,
上述连接机构还包含用于将上述连接部件固定在上述第一终端壳体及/或上述第二终端壳体上的固定机构,
上述固定机构在使上述第一终端壳体与上述第二终端壳体嵌合时,挤压并固定上述各接点,并且将上述第一终端壳体与上述第二终端壳体共同拧紧并固定。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连接结构,其特征是,
上述固定机构包括:
形成于上述连接部件的前端部的螺纹部,以及
形成于上述第一终端壳体及/或上述第二终端壳体上,与上述螺纹部螺纹结合的螺孔。
17.如权利要求12或13所述的连接结构,其特征是,
上述可动部件做成若施加规定的紧固转矩则进行空转的棘轮构造。
18.如权利要求12或13所述的连接结构,其特征是,
各第二连接端子利用设置在上述第二终端壳体内的多个支撑部件分别排列并支撑在各规定的位置。
19.如权利要求12或13所述的连接结构,其特征是,
在上述第一终端壳体及/或上述第二终端壳体上设有壳体防水结构,其用于在将上述第一终端壳体与上述第二终端壳体嵌合时,密封上述第一终端壳体与上述第二终端壳体之间的空隙。
20.如权利要求12或13所述的连接结构,其特征是,
在上述第一终端壳体及/或上述第二终端壳体上形成有多个电缆插入孔,该电缆插入孔用于插入与上述多个第一连接端子及/或上述多个第二连接端子的各个端子连接的电缆;
在各个电缆插入孔中设有电缆防水结构,其用于分别密封上述电缆与上述第一终端壳体之间的空隙,及/或上述电缆与上述第二终端壳体之间的空隙。
21.如权利要求12或13所述的连接结构,其特征是,
对上述各接点分别输送各不相同的电压、电流的电。
22.如权利要求12或13所述的连接结构,其特征是,
上述第一终端壳体与上述第二终端壳体以俯视为交叉接触的方式将上述第一连接端子与上述第二连接端子嵌合。
CN201010286736.1A 2009-09-24 2010-09-16 连接结构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03510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219633A JP5346754B2 (ja) 2009-09-24 2009-09-24 接続構造
JP2009-219633 2009-09-24
JP2009-234354 2009-10-08
JP2009234354A JP5229178B2 (ja) 2009-10-08 2009-10-08 接続構造
JP2009-235641 2009-10-09
JP2009235641A JP5229180B2 (ja) 2009-10-09 2009-10-09 接続構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035109A true CN102035109A (zh) 2011-04-27
CN102035109B CN102035109B (zh) 2014-11-05

Family

ID=4375699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10286736.1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035109B (zh) 2009-09-24 2010-09-16 连接结构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US (1) US8500475B2 (zh)
CN (1) CN102035109B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347989A (zh) * 2013-07-08 2015-02-11 法雷奥系统公司 刮水器马达的壳体元件及其制造方法和刮水器马达
CN105990699A (zh) * 2015-03-23 2016-10-05 大众汽车有限公司 用于连接电导线的端件与电气联接触点的连接装置
CN109494517A (zh) * 2017-09-11 2019-03-19 郑州宇通客车股份有限公司 连接器、连接器组件及使用该连接器组件的车辆
CN110829054A (zh) * 2019-11-18 2020-02-21 安徽省飞翔特种电缆有限公司 一种倾翻车专用电缆
CN113823965A (zh) * 2021-08-27 2021-12-21 苏州市中连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避免热量聚集的线束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609734B2 (ja) * 2011-03-24 2014-10-22 日立金属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US8608496B2 (en) * 2012-04-25 2013-12-17 Pratt & Whitney Canada Corp. Connector for multi-phase conductors
WO2015050145A1 (ja) * 2013-10-02 2015-04-09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電子制御装置
KR102311636B1 (ko) * 2014-11-10 2021-10-12 현대모비스 주식회사 고전압 직체결 커넥터 및 그 연결구조
ES2688038T3 (es) * 2014-12-12 2018-10-30 Yazaki Europe Ltd Conjunto de conector eléctrico y disposición de conexión
WO2018015170A1 (de) * 2016-07-18 2018-01-25 Stäubli Electrical Connectors Ag Verbindungselement
US10903611B2 (en) * 2017-11-10 2021-01-26 Eaton Intelligent Power Limited Joint puller for busway assembly
DE102020102839A1 (de) 2020-02-05 2021-08-05 Voith Patent Gmbh Koppelsystem zur Herstellung einer elektrischen Verbindung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183298A (en) * 1960-02-11 1965-05-11 Westinghouse Electric Corp Bus bar connecting means
US3504100A (en) * 1967-08-19 1970-03-31 Furukawa Electric Co Ltd Pressure connections between overlapping bus bar ends
CN1096135C (zh) * 1995-08-01 2002-12-11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联接端子
US6793513B2 (en) * 2002-03-07 2004-09-21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Connector with an inertial locking function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174143A (en) * 1976-03-29 1979-11-13 Cutler-Hammer, Inc. Bus duct joint employing lightly-loaded multiple-point electrical connector
US4009920A (en) * 1976-04-26 1977-03-01 Cutler-Hammer, Inc. Power tap-off unit for use at a single-bolt joint in a busway system
US4627680A (en) * 1985-05-08 1986-12-09 Westinghouse Electric Corp. Bridging joint for electric power busway
US5760339A (en) * 1993-03-25 1998-06-02 Siemens Energy & Automation, Inc. Busway joint
US5619014A (en) * 1993-03-25 1997-04-08 Siemens Energy & Automation, Inc. Busway busbar with plug-in tab
JP4037199B2 (ja) 2002-07-19 2008-01-23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電気接続構造
JP4867875B2 (ja) 2007-09-18 2012-02-01 日立電線株式会社 レバー式コネクタ
JP5299262B2 (ja) * 2009-12-24 2013-09-25 日立電線株式会社 接続構造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183298A (en) * 1960-02-11 1965-05-11 Westinghouse Electric Corp Bus bar connecting means
US3504100A (en) * 1967-08-19 1970-03-31 Furukawa Electric Co Ltd Pressure connections between overlapping bus bar ends
CN1096135C (zh) * 1995-08-01 2002-12-11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联接端子
US6793513B2 (en) * 2002-03-07 2004-09-21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Connector with an inertial locking function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347989A (zh) * 2013-07-08 2015-02-11 法雷奥系统公司 刮水器马达的壳体元件及其制造方法和刮水器马达
CN105990699A (zh) * 2015-03-23 2016-10-05 大众汽车有限公司 用于连接电导线的端件与电气联接触点的连接装置
CN105990699B (zh) * 2015-03-23 2019-05-31 大众汽车有限公司 用于连接电导线的端件与电气联接触点的连接装置
CN109494517A (zh) * 2017-09-11 2019-03-19 郑州宇通客车股份有限公司 连接器、连接器组件及使用该连接器组件的车辆
CN109494517B (zh) * 2017-09-11 2020-09-01 郑州宇通客车股份有限公司 连接器、连接器组件及使用该连接器组件的车辆
CN110829054A (zh) * 2019-11-18 2020-02-21 安徽省飞翔特种电缆有限公司 一种倾翻车专用电缆
CN113823965A (zh) * 2021-08-27 2021-12-21 苏州市中连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避免热量聚集的线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10070761A1 (en) 2011-03-24
CN102035109B (zh) 2014-11-05
US8500475B2 (en) 2013-08-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035109B (zh) 连接结构
CN102082366B (zh) 车辆用连接结构
CN102082347B (zh) 连接结构
EP2355260B1 (en) Connector
US9345180B2 (en) Shielding construction and wiring harness
CN102082349B (zh) 连接结构
CN102104215B (zh) 连接器
CN102142636B (zh) 连接器
CN102082346A (zh) 连接器
JP2018074707A (ja) 分岐構造及びワイヤハーネス
JP5598758B2 (ja) コネクタ
CN103053079B (zh) 端子连接结构
US20150004852A1 (en) Apparatus for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connection of conductive cores of a cable with cable connectors of an electric module
CN102110923A (zh) 连接结构
CN102082348A (zh) 连接结构
JP2011222361A (ja) コネクタ
JP5401671B2 (ja) コネクタ
CN102082350A (zh) 连接结构
CN102195217B (zh) 连接器
US6371774B2 (en) Tap connector
US20230163582A1 (en) In-vehicle electric component-internal circuit unit
CN105429433A (zh) 电力转换装置
CN101312288A (zh) 电源分配器
JP2000331722A (ja) 分岐導体及びこれを用いた電気装置
CN213042989U (zh) 动力电池及其固定支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HITACHI METALS, LTD.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HITACHI CABLE CO., LTD.

Effective date: 20140313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40313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Japan

Applicant after: Hitachi Metals Co., 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Japan

Applicant before: Hitachi Cable Co., Ltd.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1105

Termination date: 2016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