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033057A - 基于多功能聚合物和荧光共振能量转移的抗体检测方法 - Google Patents

基于多功能聚合物和荧光共振能量转移的抗体检测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033057A
CN102033057A CN 201010547995 CN201010547995A CN102033057A CN 102033057 A CN102033057 A CN 102033057A CN 201010547995 CN201010547995 CN 201010547995 CN 201010547995 A CN201010547995 A CN 201010547995A CN 102033057 A CN102033057 A CN 10203305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nergy transfer
resonance energy
fret
multifunctional polymer
fluorescence resonan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1010547995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崔大祥
杨浩
胡恒瑶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ZHOU KANG DA NAMI BIOLOGICAL ENGINEERING Co Ltd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SUZHOU KANG DA NAMI BIOLOGICAL ENGINEERING Co Ltd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ZHOU KANG DA NAMI BIOLOGICAL ENGINEERING Co Ltd,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SUZHOU KANG DA NAMI BIOLOGICAL ENGINEE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 201010547995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2033057A/zh
Publication of CN10203305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03305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Measuring Or Testing Involving Enzymes Or Micro-Organisms (AREA)

Abstract

一种基于多功能聚合物和荧光共振能量转移的抗体检测方法,先将第一抗原固定于磁性纳米颗粒形成磁性抗原颗粒,然后与含有目标抗体的待测样品共混,使第一抗原与目标抗体结合,之后向待测样品中加入多功能聚合物,使所述的多功能聚合物与目标抗体结合,形成形式为磁性抗原颗粒-目标抗体-多功能聚合物的复合物,最后加入荧光共振能量转移核酸底物,使得待测样品中产生可被检测的荧光信号。与ELISA“夹心法”检测相比,本发明提供的检测方法所用的检测总时间低于2.5小时,而所能实现的检测限度为0.1ng/ml,显著提高了微量样品的检测能力和检测的准确性。

Description

基于多功能聚合物和荧光共振能量转移的抗体检测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生物纳米检测技术,尤其涉及一种抗体检测方法,借助于荧光共振能量转移过程的信号放大作用,通过构建具有不同功能结构域的聚合物,实现目标抗体的检测。 
背景技术
随着纳米技术的快速发展,已有多种纳米材料在生物医学领域得以应用。磁性纳米颗粒就是一种很有应用前景的材料,其已在医学诊断和治疗方面表现出诸多特性。由于磁性纳米颗粒能受外加磁场作用,使其在检测、纯化、排毒和给药等方面具有广泛应用。 
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luorescence Resonance Energy Transfer,FRET)是一个光物理过程,在此过程中能量从处于激发态的一个荧光团转移到另一个荧光团上(MethodsMol.Biol.,2006,335,243-255)。荧光共振能量转移只有在两个荧光团距离接近且两个荧光团的激发光谱和发射光谱相互重叠的情况下才会发生。分析学家利用这种现象开发出各种基于荧光共振能量转移的检测方法,其中最为普遍的便是应用于实时聚合酶链扩增技术当中(Real 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实时聚合酶链扩增利用激发和发射光谱相互重叠的两种荧光团(报告基团和淬灭基团)标记于核酸探针的两端而人为地制造荧光能量共振转移现象,在聚合酶链扩增反应过程中聚合酶剪切探针从而释放出被淬灭的荧光团,随着扩增反应的进行,释放出来的荧光团越来越多,按靶分子比例增加的荧光信号就可以对被扩增的靶分子进行定量。实时聚合酶链扩增最大的魅力就在于其独特的信号放大体系以及达到数个拷贝靶核酸分子的灵敏度(Eur.Food Res.Technol.,2007,226,1438-2377)。尽管实时聚合酶链扩增最初是用于定量分析核酸分子,但这种独特的信号放大体系使得研究人员将其创造性地设计成超灵敏的抗体检测方法-定量免疫聚合酶链扩增(quantitative Immuno-PCR,qIPCR),使其灵敏度较之传统的ELISA试验提高了10到1000倍(Nat.Protoc.,2007,2,1918-1930)。但该法的缺点也很明显,主要体现在检测步骤过多(多达26个实验步骤)和检测时间较长。 
许多研究者已成功利用荧光技术实现了生物医学检测(Anal.Chem.,2006,78,1104-1106;Anal.Chem.,2008,80,7996-8001;Nanoscale Res.Lett.,2009,4,1469-1474),但是这些技术几乎都依赖于对不同的确定量的荧光信号进行分析或对捕获探针的荧光信号进行分析,没有对荧光信号进行任何的放大,使得样品中微量物质的检测仍存在较大的难度。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多功能聚合物和荧光共振能量转移的抗体检测方法,通过构建具有不同功能结构域的聚合物,完成对目标分子的捕捉,并借助于荧光共振能量转移过程对荧光信号进行放大,进而实现样品中微量抗体的检测。 
多功能聚合物至少包括一个抗体结合结构域和一个核酸内切酶结构域。抗体结合结构域能与抗体结合,形成共价键或非共价键。共价键是化学键的一种,两个或多个原子共同使用它们的外层电子,在理想情况下达到电子饱和的状态,由此组成比较稳定和坚固的化学结构。通过简单的成酯、成醚或还原反应等化学过程就能使抗体结合结构域与抗体共价结合,所形成的共价键,如:但不仅限于,酰胺键、尿键、酯键、硫醚键、腙键、肟键和二硫键等。非共价键并不依赖电子间的共享,而是依赖正负电荷间的吸引力,如:但不仅限于,氢键、疏水相互作用、范德华力和离子键等。例如:葡萄球菌蛋白A(Protein A)能与抗体的Fc片段非共价结合。 
抗体结合结构域是由一种或多种单体分子依次相连并能与抗体结合的分子,其可以通过人工方式制备,如:但不仅限于,化学合成,基因工程克隆表达和酶工程将不同分子片段连接等方式,或非人工方式制备,如:从生物体直接分离得到。基因工程重组表达是一种可选择的,通过人工制备得到抗体结合结构域的方式。即将与不同或相同抗体识别表位相对应的DNA序列连接于表达载体上(如:表达质粒),再转导或转化入基因工程菌后,再由发酵或细胞培养等方式进行表达,最后经过分离和纯化步骤得到。组成目标抗原的基因数量不同,所适用的表达载体亦有不同。不同的表达载体也适用于不同的菌种或菌株。常用的基因工程表达体系如: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酵母菌(Saccharomyces cerevisiae)和动物细胞等。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根据教科书、实验手册、设备手册(如:GE Healthcare为AKTA系列纯化系统配置的纯化指导手册或光盘)、试剂手册和相应的载体设计软件(如:DNAMAN和Vector NTI Suite)及其使用说明就能够实现对目标抗体结合结构域的制备。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一个具备一般生物学常识的技术人员根据“《分子克隆实验指南》(第三版),科学出版社,2002”一书所记载的各种方法,就能够实现基因工程领域的分子生物学各项操作和相应的分离纯化。 
一种抗体结合结构域,是由一种或多种氨基酸,如:但不仅限于,色氨酸、蛋氨酸、苏氨酸、缬氨酸、赖氨酸、组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丙氨酸、苯丙氨酸、半胱氨酸、精氨酸、甘氨酸、丝氨酸、酪氨酸、谷氨酸、天(门)冬氨酸、脯氨酸、谷氨酰胺和天冬酰胺,通过酰胺键依次相连而形成的蛋白质或多肽,其能够与抗体结合。以蛋白质或多肽为表现形式的抗体结合结构域可以通过噬菌体展示(Phage Display)或组合化学等高通量筛选技术获得,并对结构域进行优化,还可以借助计算机软件(如:Accelrys公司开发的各类系列软件),对与特定抗体结合的抗体结合结构域序列进行预测与优化。 
核酸内切酶结构域是具有核酸酶特性,能对核酸底物进行酶切的物质,能使核酸底物分成两段独立的核酸片段。核酸内切酶结构域为自然界中已存在的天然核酸内切酶的氨基酸全序列或其同源序列或部分序列或其同源序列。部分序列是取自于天然核酸内切酶的一段连续的氨基酸序列或其同源序列,也可以是将取自于天然核酸内切酶不同部分的几段氨 基酸序列互相连接形成的序列或其同源序列。将各个片段互相连接的方式包括但不仅限于,各类聚合酶链扩增(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技术,分子克隆技术,以及表达和纯化技术等,本领域技术人员通过单独或综合运用这些技术能够实现各个片段互相连接。本发明核酸内切酶结构域优先从天然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的全序列当中进行选择。本发明优先从Mbo I限制性内切酶(D13968,Genbank)序列中确定核酸内切酶结构域。本发明进一步优先选择的核酸内切酶结构域如:SEQ ID No.1所示。 
通常情况下,需要一种连接子将多个不同功能的结构域互相连接起来形成多功能聚合物。连接子与不同功能的结构域之间形成共价键,如:但不仅限于,酰胺键、尿键、酯键、硫醚键、腙键、肟键和二硫键,各个结构域与连接子之间的共价键可以相同或不同。 
连接子是由若干重复结构单位(structural unit)或单体(monomer)通过共价键连接而成的分子,如:但不仅限于,聚乙二醇(Adv.Drug deliv.Rev.,28,275-299;Adv.Drug deliv.Rev.,54,453-609;Adv.Drug deliv.Rev.,60,1-88)、聚氨基酸、聚核苷酸、聚乳酸、聚赖氨酸(Rev Mol Biotechnol.,2002,90,195-229)、聚亚胺(Clin.Chem.,1994,40,1845-1849;J.Immuno.Method.,1996,196,17-32)和10个以上单糖通过糖苷键形成的多聚糖(polysaccharide),如:但不仅限于,淀粉及其水解产物、纤维素、甲壳素或葡聚糖。连接子的分子形状为直线型(linear)、分枝型(branch/multi-arm)或分叉型(dendrimer)。一种连接子,是由2-100个氨基酸形成的多肽或蛋白质,通常选择长度为4-40个氨基酸的多肽,优先选择长度为4-30个氨基酸的多肽。组成这些多肽和蛋白质的氨基酸指既具有共价连接氨基又共价连接羧基的不对称中心碳原子的有机分子。文献Protein Eng.,2001,14,529-532中提供并详细描述了多种用于多肽或蛋白连接的连接子,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据此选择适合的连接子。本发明优先选择的连接子为由25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肽,如:SEQ ID No.2所示。 
荧光共振能量转移核酸底物为双链DNA,含有一条荧光共振能量转移过程所需要的核酸探针链。探针的5’端和3’端分别结合有荧光共振能量转移过程所需要的报告基团(如:FAM)和淬灭基团(如:Eclipse)。荧光共振能量转移核酸底物还含有一段与所选用的核酸内切酶结构域相对应的酶切位点,使得多功能聚合物对核酸底物进行酶切后,报告基团产生荧光信号。例如:多功能聚合物的蛋白核酸内切酶结构域选择SEQID No 1所示的序列,荧光共振能量转移核酸探针链优先选择SEQ ID No 6所示的序列,淬灭基团Eclipse(最大吸收峰为522nm)结合于核酸探针链3’端,报告基团FAM(最大发射波长为520nm)结合于核酸探针链5’端。 
本发明提供的基于多功能聚合物和荧光共振能量转移的抗体检测方法,先将第一抗原固定于磁性纳米颗粒形成磁性抗原颗粒,然后与含有目标抗体的待测样品共混,使第一抗原与目标抗体结合,之后向待测样品中加入多功能聚合物,使多功能聚合物中的抗体结合结构域与目标抗体结合,形成形式为磁性抗原颗粒-目标抗体-多功能聚合物的复合物,最后加入荧光共振能量转移核酸底物,使多功能聚合物中的核酸内切酶结构域对荧光共振能量转移核酸底物进行酶切,使得待测样品中产生可检测的荧光信号。随着底物的增加,其荧光信号也不断增强,待测抗体的检测信号的也被随之放大。 
本发明提供的基于多功能聚合物和荧光共振能量转移的抗体检测方法,其核酸内切酶结构域优选适用SEQ ID No.1所示的序列或其同源序列。 
本发明提供的基于多功能聚合物和荧光共振能量转移的抗体检测方法,其抗体结合结构域优选适用SEQ ID No.3所示的序列或其同源序列。 
本发明提供的基于多功能聚合物和荧光共振能量转移的抗体检测方法,优选适用SEQ ID No.2所示的序列或其同源序列作为连接子。 
本发明提供的基于多功能聚合物和荧光共振能量转移的抗体检测方法,多功能聚合物优选适用SEQ ID No.4所示的序列或其同源序列。与SEQ ID No.4所示的氨基酸序列相应的核酸序列如SEQ ID No.5所示。 
另一种本发明提供的基于多功能聚合物和荧光共振能量转移的抗体检测方法,先将第一抗原固定于磁性纳米颗粒形成磁性抗原颗粒,然后与含有目标抗体的待测样品共混,使第一抗原与目标抗体结合,之后向待测样品中加入如SEQ ID No.4所示的多功能聚合物,使多功能聚合物中的抗体结合结构域(SEQ ID No.3)与目标抗体结合,形成形式为磁性抗原颗粒-目标抗体-多功能聚合物的复合物,最后加入含有SEQ ID No.6的荧光共振能量转移核酸底物,使多功能聚合物中的核酸内切酶结构域对荧光共振能量转移核酸底物进行酶切,使得待测样品中产生可检测的荧光信号。 
本发明技术方案实现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提供的基于多功能聚合物和荧光共振能量转移的抗体检测方法,设计并得到了同时具有抗体结合结构域和核酸内切酶结构域的多功能聚合物。当结合有荧光共振能量转移的报告基团和淬灭基团的核酸底物被核酸内切酶结构域酶切后,报告基团即产生荧光信号。随着核酸底物的不断向待测样品中加入,其荧光信号也不断增强,待测抗体的检测信号的也被随之放大。 
与ELISA“夹心法”检测相比,本发明提供的检测方法所用的检测总时间低于2.5小时,而所能实现的检测限度为0.1ng/ml,显著提高了微量样品的检测能力和检测的准确性。 
本发明所涉及的术语与其一般概念相同。 
所述的“抗原”是能在机体中引起特异性免疫应答的物质。抗原进入机体后,可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和引起细胞免疫。在免疫测定中,抗原是指能与抗体结合的物质。抗原的反应性取决于抗原决定簇(antigenic determinant),亦称表位(epitope)。一个抗原分子可带有不同的决定簇。此外,还可以通过基因工程或化学连接的方式对表位进行拼接。 
所述的“抗体”是能与抗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Ig)。Ig分五类,即IgG、IgA、IgM、IgD和IgE。与免疫测定有关的Ig主要为IgG和IgM。 
所述的“同源序列”是与天然序列之间具有40%以上同源性的序列,优先选择具有70%以上同源性的序列,更优先选择具有90%以上同源性的序列,更优先选择具有95%以上同源性的序列。“同源性”是反应两个或多个蛋白/多肽序列或两个或多个核苷酸序列之间的关系,通过比较这些序列而确定。通常,同源性指所比较的序列长度上两个多核苷酸或两 个蛋白/多肽序列,它们的核苷酸与核苷酸或者氨基酸与氨基酸之间的对应是完全一样的。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两个或多个序列同源性的比较方法已为他们所熟知,例如:BLAST和FASTA程序。本发明中,所述的40%、50%、60%、70%、80%和90%均为同源性百分比。 
本发明“同源序列”是在天然序列基础上采用“保守性”取代方式进行。保守性氨基酸取代可包括一组内的同义氨基酸取代,同组氨基酸内的氨基酸具有足够相似的生理生化特性,该组成员之间的取代将保留该分子的生物功能(Science,1974,185,862-4)。在上述序列中也可进行氨基酸的插入或/和缺失而不改变其功能,特别是如果这种插入或缺失只涉及少数氨基酸时,如:30个以下,最好为10个以下,而且不除去或取代对功能性构型起关键作用的氨基酸,如:半胱氨酸残基。这类缺失或/和插入所产生的蛋白质和突变蛋白属于本发明范围。 
优先选择的,本发明同义氨基酸对SEQ ID No 1、SEQ ID No 3和SEQ ID No 4进行保守性取代的方式。 
Figure BSA00000349538200051
更优先选择的,本发明同义氨基酸对SEQ ID No 1、SEQ ID No 3和SEQ ID No 4进行保守性取代的方式。 
Figure BSA00000349538200061
最优先选择的,本发明同义氨基酸对SEQ ID No 1、SEQ ID No 3和SEQ ID No 4进行保守性取代的方式。 
Figure BSA00000349538200071
所述的“待测样品”来自于“受试者”的血液、分泌物、组织液、体外培养液或组织等。“受试者”为人、野生动物和家畜(Livestock)。野生动物为自然状态下未经人工驯化的动物。家畜是为了提供食物来源而人工饲养的动物,如:狗、鼠、仓鼠、猪、兔、奶牛、水牛、公牛、绵羊、山羊、鹅和鸡等。“受试者”优先选择哺乳动物,尤其是人。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详细描述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本发明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中。 
本发明涉及分子生物学实验,若没有特别注明,可参考自《分子克隆》一书(J.萨姆布鲁克、E.F.弗里奇、T.曼尼阿蒂斯著,科学出版社,1994)。该书及其后续出版版本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在进行与分子生物学相关的实验操作时最常用的具有指导性的参考书籍。此外,根据不同实验目的,本领域技术人员在各种商品化试剂盒(Kit)所附带的操作手册的指导下完成相应的实验或委托专业化的公司进行,如:基因测序、质粒测序和确定分子量等。 
本发明所用的试剂若未明确指明,则均购自于西格玛-奥德里奇(Sigma-Aldrich)。 
实施例1多功能聚合物的构建与制备 
利用SEQ ID NO.4所示的氨基酸序列,设计优化出适于人工表达的如SEQ ID NO.5所示脱氧核糖核酸编码序列,全基因合成该编码序列并克隆入合适的表达载体,最后表达、纯化多功能聚合物。 
多功能聚合物的脱氧核糖核酸编码区域包含两个人工的双“Z”结构域(来源于葡萄球菌A蛋白的“B”IgG结合结构域),连接子以及Mbo I核酸内切酶。其中,两个人工的双“Z”结构域的核酸序列与克隆载体pEZZ18一致(Genbank Accession:M74186,从nt2435到nt2911);连接子序列表达一段25个氨基酸长度的肽段如SEQ ID NO.2所示;Mbo I核酸内切 酶的氨基酸序列如SEQ ID NO.1所示(核酸序列克隆自Genbank Accession:D12968,从nt 1026到nt1865,共840bp)。多功能聚合物的编码核酸序列确定后对原始编码序列的各个密码子进行优化,在两端加入Bam H I和Not I限制性酶切位点后交予上海捷瑞生物科技公司人工合成并克隆入pET Duet-1表达载体的1号多克隆位点(MCS-1)的Bam H I和Not I酶切位点之间。为了防止原核表达过程中所表达的多功能聚合物对细菌自身核酸的损害,还设计了加入NdeI和Xho I酶切位点的Mbo I甲基转移酶A序列(GenbankAccession:D13968,从nt137到nt1021,共885bp)并克隆入pET Duet-1表达载体的2号多克隆位点(MCS-2)的Nde I和Xho I酶切位点之间。该构建载体命名为pET Duet-1DP并转化入大肠杆菌BL21菌株中。 
pET Duet-1DP转化入BL21(DE3)表达菌株后用含有50μg/mL氨苄青霉素的LB培养基10mL 37℃过夜培养,第二天再转入500mL同样的培养基中37℃培养直到培养基的OD600达到约0.8后加入IPTG至终浓度1mM诱导细菌表达重组蛋白。诱导后每隔一个小时取部分培养基观察诱导情况。最后所有培养基在4℃离心力3,000g下,离心15分钟收集表达菌体,用50mM的NaH2PO4溶液(pH 8.0)洗涤菌体一次后再重悬于50mM的Tris溶液(pH 7.5)中,冰上超声裂解菌体,离心力10,000g离心20分钟去除细胞碎片后收集上清液采用IgGSepharose 6Fast Flow亲和柱纯化多功能聚合物,0.5M二碘水杨酸锂的洗提多功能聚合物后用含有10mM Tris(pH 7.5)和1mM DTT的透析液透析洗提的双功能蛋白。最后得到的纯化蛋白用12%的SDS-PAGE确定纯度,BCA蛋白定量试剂盒确定浓度。多功能聚合物的Mbo I核酸内切酶活性采用幽门螺旋杆菌Cag A基因的525bp PCR产物片段(Genbank Accession:DQ011620,从nt844到nt1370,包含3个Mbo I酶切位点分别在nt849,nt1175和nt1323处)酶切后电泳检测,结果与商品化的Mbo I核酸内切酶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得到的多功能聚合物中含有Mbo I核酸内切酶。 
实施例2荧光共振能量转移核酸底物的制备 
实施例1制得的多功能聚合物所对应的具有SEQ ID NO.6所示的脱氧核糖核酸序列的荧光共振能量转移核酸探针链。 
该探针序列见SEQ ID NO.6,淬灭基团在3’端,为Eclipse(最大吸收峰为522nm),报告基团在5’端,为FAM(最大发射波长为520nm),利用淬灭基团对报告基团荧光的吸收达成荧光共振能量转移的效果。将序列如SEQ ID NO.6所示的荧光共振能量转移核酸探针链及其互补链由上海生工公司合成,完成后用TE缓冲液(10mM Tris,pH 8.0,50mM NaCl,1mM EDTA)溶解,再等摩尔数混合,94℃温育5min,然后缓慢冷却到室温,避光置于4℃保存备用。 
实施例3对待测样品进行抗体检测 
1mg/mL的羧基化磁性微球(Invitrogen公司的Dynal Beads)10mL与0.5mg/mL的重组乙肝表面抗原溶液10mL混匀后加入1mg/mL的EDC溶液2mL,移液器混匀后室温下旋转混合反应3h。磁性分离后加入BSA至终浓度1mg/mL在室温下封闭1h。磁性分离后用10mL含有0.5%BSA的PBS缓冲液重悬并清洗重组乙肝表面抗原修饰的纳米磁性微球3次,并最终 重悬于10mL含有0.5%BSA和0.5%SDS的PBS缓冲液中,放置于4℃冰箱内保存待用。 
取约1mL的待测样品,加入1mg偶联有乙肝表面抗原的磁性微球,37℃温育30min。在外加磁场下分离磁性微球,用含有0.05%Tween-20的TS缓冲液(10mM Tris,150mM NaCl,pH 8.0)洗涤3次。然后用1mL浓度为100μg/mL的双功能蛋白重悬纳米磁性微球,37℃温育30min。在外加磁场下分离纳米磁性微球,用含有0.05%Tween-20的TS缓冲液洗涤3次。用200μL浓度为25pM的荧光共振能量转移核酸底物悬液重悬纳米磁性微球,37℃温育1h。最后在外加磁场下分离纳米磁性微球终止反应,吸取上清液用于检测荧光强度。 
Figure ISA00000349538300011
Figure ISA00000349538300021
Figure ISA00000349538300031
Figure ISA00000349538300051

Claims (10)

1.一种基于多功能聚合物和荧光共振能量转移的抗体检测方法,先将第一抗原固定于磁性纳米颗粒形成磁性抗原颗粒,然后与含有目标抗体的待测样品共混,使第一抗原与目标抗体结合,之后向待测样品中加入多功能聚合物,使所述的多功能聚合物与目标抗体结合,形成形式为磁性抗原颗粒-目标抗体-多功能聚合物的复合物,最后加入荧光共振能量转移核酸底物,使得待测样品中产生可被检测的荧光信号。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多功能聚合物和荧光共振能量转移的抗体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多功能聚合物至少包括一个抗体结合结构域和一个核酸内切酶结构域。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多功能聚合物和荧光共振能量转移的抗体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抗体结合结构域是SEQ ID No.3所示的序列或其同源序列。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多功能聚合物和荧光共振能量转移的抗体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核酸内切酶结构域对所述的荧光共振能量转移核酸底物进行酶切。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多功能聚合物和荧光共振能量转移的抗体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核酸内切酶结构域是SEQ ID No.1所示的序列或其同源序列。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多功能聚合物和荧光共振能量转移的抗体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多功能聚合物至少包括一个连接子,所述的抗体结合结构域和所述的核酸内切酶结构域分别与连接子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多功能聚合物和荧光共振能量转移的抗体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连接子是SEQ ID No.2所示的序列或其同源序列。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多功能聚合物和荧光共振能量转移的抗体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多功能聚合物是SEQ ID No.4所示的序列或其同源序列。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多功能聚合物和荧光共振能量转移的抗体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荧光共振能量转移核酸底物含有SEQ ID No 6所示的荧光共振能量转移核酸探针链。
10.一种基于多功能聚合物和荧光共振能量转移的抗体检测方法,先将第一抗原固定于磁性纳米颗粒形成磁性抗原颗粒,然后与含有目标抗体的待测样品共混,使第一抗原与目标抗体结合,之后向待测样品中加入多功能聚合物,使所述的多功能聚合物与目标抗体结合,形成形式为磁性抗原颗粒-目标抗体-多功能聚合物的复合物,最后加入荧光共振能量转移核酸底物,使得待测样品中产生可被检测的荧光信号;
所述的多功能聚合物是SEQ ID No.4所示的序列或其同源序列;
所述的荧光共振能量转移核酸底物含有SEQ ID No 6所示的荧光共振能量转移核酸探针链。
CN 201010547995 2010-11-17 2010-11-17 基于多功能聚合物和荧光共振能量转移的抗体检测方法 Pending CN102033057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1010547995 CN102033057A (zh) 2010-11-17 2010-11-17 基于多功能聚合物和荧光共振能量转移的抗体检测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1010547995 CN102033057A (zh) 2010-11-17 2010-11-17 基于多功能聚合物和荧光共振能量转移的抗体检测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033057A true CN102033057A (zh) 2011-04-27

Family

ID=4388623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201010547995 Pending CN102033057A (zh) 2010-11-17 2010-11-17 基于多功能聚合物和荧光共振能量转移的抗体检测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2033057A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3113153A1 (zh) * 2012-01-31 2013-08-08 庞磊 一种荧光分析方法
CN104913963A (zh) * 2015-05-22 2015-09-16 上海交通大学 应用于免疫检测和免疫诊断领域的免疫磁珠的制备方法
CN105115946A (zh) * 2015-07-02 2015-12-02 长春理工大学 一种基于fret荧光检测装置
CN106706587A (zh) * 2017-01-11 2017-05-24 华南师范大学 一种基于激发光谱和发射光谱同时分离的fret定量检测修正方法
CN111504923A (zh) * 2020-04-16 2020-08-07 武汉大学 一种甲壳素衍生物中蛋白质含量的测定方法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441212A (zh) * 2008-12-04 2009-05-27 上海交通大学 量子点标记荧光免疫多种抗原同步检测方法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441212A (zh) * 2008-12-04 2009-05-27 上海交通大学 量子点标记荧光免疫多种抗原同步检测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Analyst》 20101103 Hengyao Hu, et al. The potential of magnetic nanocluster and dual-functional protein-based strategy for noninvasive detection of HBV surface antibodies 679-683 1-9 , *
《Nanoscale Res Lett》 20090903 Hao Yang et al. A Quick and Parallel Analytical Method Based on Quantum Dots Labeling for ToRCH-Related Antibodies 1469-1474 1-10 , 第4期 2 *
《NATURE PROTOCOLS》 20070802 Christof M Niemeyer et al. Detecting antigens by quantitative immuno-PCR 1918-1930 1-10 第2卷, 第8期 2 *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3113153A1 (zh) * 2012-01-31 2013-08-08 庞磊 一种荧光分析方法
CN104913963A (zh) * 2015-05-22 2015-09-16 上海交通大学 应用于免疫检测和免疫诊断领域的免疫磁珠的制备方法
CN105115946A (zh) * 2015-07-02 2015-12-02 长春理工大学 一种基于fret荧光检测装置
CN106706587A (zh) * 2017-01-11 2017-05-24 华南师范大学 一种基于激发光谱和发射光谱同时分离的fret定量检测修正方法
CN106706587B (zh) * 2017-01-11 2019-03-29 华南师范大学 一种基于激发光谱和发射光谱同时分离的fret定量检测修正方法
CN111504923A (zh) * 2020-04-16 2020-08-07 武汉大学 一种甲壳素衍生物中蛋白质含量的测定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441075B2 (ja) ペプチド・ライブラリー及びその利用
US20230134868A1 (en) Biomagnetic microsphere and preparation method therefor and use thereof
CN102033057A (zh) 基于多功能聚合物和荧光共振能量转移的抗体检测方法
Kumada et al. Efficient refolding and immobilization of PMMA-tag-fused single-chain Fv antibodies for sensitive immunological detection on a PMMA plate
Lindgren et al. A native chemical ligation approach for combinatorial assembly of affibody molecules
CN104650185A (zh) 一条与猪瘟e0蛋白相结合的多肽序列及其应用
JPWO2013018836A1 (ja) 生物学的試料中の物質を検出する工程において、非特異的結合を抑制する方法、当該方法に使用するための剤
WO2012105616A1 (ja) ペプチド・ライブラリー
Luo et al. A potential method for one-step purification and direct immobilization of target protein in cell lysate with magnetic microbeads
CN105968205B (zh) 一种抗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的纳米抗体
Geiger et al. Convenient site-selective protein coupling from bacterial raw lysates to coenzyme A-modified tobacco mosaic virus (TMV) by Bacillus subtilis Sfp phosphopantetheinyl transferase
US11008365B2 (en) Polypeptide exhibiting affinity to antibodies forming non-native three-dimensional structure
KR20210055754A (ko) 항 인간 심근 트로포닌 i의 항체 및 그 사용
Dillard et al. Sortase-mediated fluorescent labeling of CRISPR complexes
Ghaedmohammadi et al. The first report on the sortase-mediated display of bioactive protein A from Staphylococcus aureus (SpA) on the surface of the vegetative form of Bacillus subtilis
KR101670188B1 (ko) 보툴리눔 신경독소 e형에 특이적인 폴리펩타이드 및 이의 용도
CN113234152A (zh) 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pd-l1)特异性结合多肽及应用
CN106977590B (zh) 突变的菜豆根瘤菌亲和素蛋白及其应用
Kang et al. IgG Fc-binding peptide (FcBP)-tat conjugate as a smart antibody carrier into live cells
WO2015156644A1 (ko) 환형의 β-헤어핀 기반 펩타이드 바인더 및 이의 제조방법
CN113087807B (zh) 用于检测糖类抗原的基于志贺毒素b亚基重组蛋白的探针、制备方法
CN109293779A (zh) 一种多聚体复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16621947B (zh) 一种基于索烃骨架的拓扑蛋白质、制备方法及应用
CN110615846B (zh) 一种兼有IgG结合活性及生物素结合活性的双功能蛋白及其ELISA试剂盒
CN109096394B (zh) 一种抗葡萄球菌蛋白a的b亚单位的纳米抗体及核酸分子和应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1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