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030192A - 磁力悬浮传送系统 - Google Patents
磁力悬浮传送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2030192A CN102030192A CN2010102981263A CN201010298126A CN102030192A CN 102030192 A CN102030192 A CN 102030192A CN 2010102981263 A CN2010102981263 A CN 2010102981263A CN 201010298126 A CN201010298126 A CN 201010298126A CN 102030192 A CN102030192 A CN 102030192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unit
- main body
- body delivery
- basic transmission
- b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Non-Mechanical Conveyors (AREA)
- Control Of Vehicles With Linear Motors And Vehicles That Are Magnetically Levitated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揭露一种磁力悬浮传送系统。磁力悬浮传送系统包括:装载单元,装载有物体;主体传送单元,装载单元在一侧耦合至主体传送单元;轨道,形成用于传送主体传送单元的路线;悬浮单元,连接至主体传送单元幷使主体传送单元相对于轨道悬浮至预设高度;推进单元,连接至主体传送单元幷提供推进力,以用于沿轨道的路线传送由悬浮单元悬浮的主体传送单元;以及非接触型电源,通过非接触方法接收电力幷向悬浮单元及推进单元中的至少一者供应电力。通过此种配置,在传送物体时采用磁力悬浮技术作为非接触型技术其中之一,从而解决由于摩擦及磨损而损坏组件的问题及造成噪声的问题以及解决产生微粒的问题,幷且在以高速传送物体的同时稳定且安全地供电。
Description
相关申请案交叉参考
本申请案主张在韩国知识产权局提出申请的以下韩国专利申请案的优先权:于2009年9月24日提出申请的第10-2009-0090452号、于2009年9月24日提出申请的第10-2009-0090453号、于2009年9月24日提出申请的第10-2009-0090454号、于2009年9月24日提出申请的第10-2009-0090455号、以及于2009年9月24日提出申请的第10-2009-0090456号,这些韩国专利申请案的揭露内容以引用的方式全文幷入本文中。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磁力悬浮传送系统,更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如下的磁力悬浮传送系统:其在传送物体时采用磁力悬浮技术作为非接触型技术其中之一,从而解决由于摩擦及磨损而损坏组件的问题及造成噪声的问题以及解决产生微粒的问题,幷且在以高速传送物体的同时稳定且安全地供电。
背景技术
传送系统是一种用于传送物体的装置。此处,物体可不仅包括用于液晶显示器(liquid crystal display;LCD)、等离子体显示面板(plasma display panel;PDP)、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OLED)等的基板、用于半导体器件的晶片、用于容置和支撑基板或晶片的托盘、传送盒或载具,而且还包括各种对象,例如常用的盒子。以下,将以传送盒作为物体进行说明。
用于传送盒的传送系统分为接触型传送系统及非接触型传送系统。
接触型传送系统又分为传送机型传送系统、滚筒型传送系统、轨道型传送系统等。这种接触型传送系统可能会在传送过程中在结构上产生许多微粒。因此,例如,如果使用接触型传送系统来传送装载有LCD基板的传送盒,则基板及净化室可能会被微粒污染。
此外,接触型传送系统会在传送结构或输电结构的接触部件中产生磨损或摩擦,因此存在组件频繁地损坏、造成可怕的噪声、以及无法以高于预定水平的速度进行传送等问题。
相反,非接触型传送系统具有以下优点:其解决了由于摩擦及磨损而损坏组件的问题及造成噪声的问题幷解决了产生微粒的问题,幷且可以高速传送物体。因此,近来,人们一直在积极地研究非接触型传送系统。
作为非接触型传送系统,可考虑磁力悬浮传送系统。磁力悬浮技术是基于磁体(电磁体)的吸引及排斥。当前,已知一种应用磁力悬浮技术的磁悬浮列车。然而,磁悬浮列车的商业启动一直因各种问题而被推迟。
这样,磁力悬浮技术仅仅应用于载人的磁悬浮列车,而尚未应用于用于装载和传送物体(例如传送盒)的传送系统。因此,为将磁力悬浮技术应用到用于装载和传送物体(例如传送盒)的传送系统,需要在许多方面开发不同于磁悬浮列车技术的新技术。
尽管须在许多方面开发新技术,然而新技术的开发非常重要,因为在开发磁力悬浮传送系统时,预期应解决由于摩擦及磨损而损坏组件的问题、造成噪声的问题以及在传送各种物体(例如传送盒)时产生微粒的问题,幷且预期应可高速地传送物体。
同时,为开发磁力悬浮传送系统来传送例如装载有LCD基板的传送盒等物体,需要进行如下的技术开发。
第一,需要进行技术开发以稳定且安全地供电。
第二,由于与磁悬浮列车的轨道相反,传送系统的轨道可能具有相对非常小的曲率半径,因而需要进行技术开发以使装载有物体幷沿轨道路线传送的主体传送单元能在轨道的弯曲段以及直段中平稳地传送。
第三,由于如果直接受到由悬浮单元或推进单元产生的震动或噪声,装载于装载单元上的物体可能会被损坏,因而需要进行技术开发来防止在悬浮单元或推进单元中所产生的震动或噪声传递至装载有物体的装载单元。
第四,沿轨道路线传送的主体传送单元须具有能长期地有效保持稳定结构的刚性结构,因而需要进行与此相关的技术开发。
第五,确信,如果沿轨道路线传送的主体传送单元的轨道能平稳地分出支路,则可更加提高传送效率,因此需要进行与此相关的技术开发。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磁力悬浮传送系统,其在传送物体时采用磁力悬浮技术作为非接触型技术其中之一,从而解决由于摩擦及磨损而损坏组件的问题及造成噪声的问题以及解决产生微粒的问题,幷且在以高速传送物体的同时稳定且安全地供电。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磁力悬浮传送系统,其在传送物体时采用磁力悬浮技术作为非接触型技术其中之一,从而解决由于摩擦及磨损而损坏组件的问题及造成噪声的问题以及解决产生微粒的问题,幷且尤其是使主体传送单元能够在轨道的具有相对非常小曲率半径的弯曲段以及直段中平稳地传送。
本发明的又一目的是提供一种磁力悬浮传送系统,其在传送物体时采用磁力悬浮技术作为非接触型技术其中之一,从而解决由于摩擦及磨损而损坏组件的问题及造成噪声的问题以及解决产生微粒的问题,幷且尤其是防止悬浮单元或推进单元中所产生的震动或噪声传递至装载有物体的装载单元。
本发明的再一目的是提供一种磁力悬浮传送系统,其在传送物体时采用磁力悬浮技术作为非接触型技术其中之一,从而解决由于摩擦及磨损而损坏组件的问题及造成噪声的问题以及解决产生微粒的问题,幷且尤其是由于主体传送单元具有刚性结构而能长期地保持稳定结构。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磁力悬浮传送系统,其在传送物体时采用磁力悬浮技术作为非接触型技术其中之一,从而解决由于摩擦及磨损而损坏组件的问题及造成噪声的问题以及解决产生微粒的问题,幷且尤其是使沿轨道路线传送的主体传送单元的轨道分出支路。
根据本发明的一方面,提供一种磁力悬浮传送系统。该磁力悬浮传送系统包括:装载单元,装载有物体;主体传送单元,装载单元在一侧耦合至该主体传送单元;轨道,形成用于传送主体传送单元的路线;悬浮单元,连接至主体传送单元幷使主体传送单元相对于轨道悬浮至预设高度;推进单元,连接至主体传送单元幷提供推进力,以用于沿轨道的路线传送由悬浮单元悬浮的主体传送单元;以及非接触型电源,通过非接触方法接收电力幷向悬浮单元及推进单元中的至少一者供应电力。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磁力悬浮传送系统。该磁力悬浮传送系统包括:装载单元,装载有物体;主体传送单元,装载单元在一侧耦合至该主体传送单元;轨道,形成用于传送主体传送单元的路线;悬浮单元,连接至主体传送单元幷使主体传送单元相对于轨道悬浮至预设高度;以及推进单元,连接至主体传送单元幷提供推进力,以用于沿轨道的路线传送由悬浮单元悬浮的主体传送单元,其中主体传送单元包括:一对相互间隔开的第一基本传送单元及第二基本传送单元;第一轴及第二轴,分别耦合至第一基本传送单元及第二基本传送单元幷形成第一基本传送单元及第二基本传送单元的旋转轴;以及耦合部件,耦合第一基本传送单元与第二基本传送单元,以使第一基本传送单元与第二基本传送单元可相对转动。
根据本发明的又一方面,提供一种磁力悬浮传送系统。该磁力悬浮传送系统包括:装载单元,装载有物体;主体传送单元,装载单元在一侧耦合至该主体传送单元;轨道,形成用于传送主体传送单元的路线;悬浮单元,连接至主体传送单元幷使主体传送单元相对于轨道悬浮至预设高度;推进单元,连接至主体传送单元幷提供推进力,以用于沿轨道的路线传送由悬浮单元悬浮的主体传送单元;以及阻尼单元,用于阻尼从悬浮单元及推进单元中的至少一者传递至装载单元的震动或阻尼噪声。
根据本发明的再一方面,提供一种磁力悬浮传送系统。该磁力悬浮传送系统包括:主体传送单元,装载有物体的装载单元在一侧耦合至该主体传送单元,幷且该主体传送单元包括一对相互间隔开的第一基本传送单元及第二基本传送单元;轨道,形成用于传送主体传送单元的路线;悬浮单元,连接至主体传送单元幷使主体传送单元相对于轨道悬浮至预设高度;以及推进单元,连接至主体传送单元幷提供推进力,以用于沿轨道的路线传送由悬浮单元悬浮的主体传送单元,其中主体传送单元包括:第一轴及第二轴,分别耦合至第一基本传送单元及第二基本传送单元幷形成第一基本传送单元及第二基本传送单元的旋转轴;单元顶板,在主体传送单元的顶部区域中耦合至第一轴及第二轴以覆盖第一基本传送单元及第二基本传送单元的顶部,幷用于加强主体传送单元;以及单元底板,安装有推进单元、位于单元顶板下方、与第一轴及第二轴相耦合,幷用于和单元顶板一起加强主体传送单元。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磁力悬浮传送系统。该磁力悬浮传送系统包括:装载单元,装载有物体;主体传送单元,装载单元在一侧耦合至该主体传送单元,幷且该主体传送单元包括一对相互间隔开的第一基本传送单元及第二基本传送单元;轨道,形成用于传送主体传送单元的路线;悬浮单元,连接至主体传送单元幷使主体传送单元相对于轨道悬浮至预设高度;以及推进单元,连接至主体传送单元幷提供推进力,以用于沿轨道的路线传送由悬浮单元悬浮的主体传送单元,其中推进单元包括分别耦合至第一基本传送单元及第二基本传送单元的第一独立推进单元及第二独立推进单元。
本发明的有益技术效果是:本发明的磁力悬浮传送系统,其在传送物体时采用磁力悬浮技术作为非接触型技术其中之一,从而解决由于摩擦及磨损而损坏组件的问题及造成噪声的问题以及解决产生微粒的问题,幷且尤其是在以高速传送物体的同时稳定且安全地供电,幷且尤其是能够在轨道的具有相对非常小曲率半径的弯曲段中以及在直段中平稳地传送主体传送单元,可防止悬浮单元或推进单元中所产生的震动或噪声传递至装载有物体的装载单元,由于主体传送单元具有刚性结构而能长期地保持稳定结构,以及能使沿轨道路线传送的主体传送单元的轨道分出支路。
附图说明
结合附图阅读以下详细说明,将会更清楚地理解本发明的实例性实施例,在附图中:
图1为根据本发明实例性实施例的磁力悬浮传送系统的立体图;
图2为图1的平面图;
图3为图1中的区域A的放大图;
图4为图3的除轨道外的局部分解立体图;
图5为主体传送单元的局部剖视立体图;
图6至图8为主体传送单元在不同角度的立体图;
图9为主体传送单元的局部剖视立体图;
图10A及图10B为显示主体传送单元的运行的平面图;
图11为图3的沿线B-B截取的剖面图;
图12为图3的沿线C-C截取的剖面图;
图13为根据本发明实例性实施例的磁力悬浮传送系统的控制方块图;
图14为根据本发明另一实例性实施例的磁力悬浮传送系统中的主体传送单元的平面图;以及
图15为根据本发明又一实例性实施例的磁力悬浮传送系统的局部分解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参照用于例示本发明实施例的附图,以充分地理解本发明及其优点。
在下文中,将通过参照附图解释本发明的实施例来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各附图中的相同标号表示相同元件。
图1为根据本发明实例性实施例的磁力悬浮传送系统的立体图;图2为图1的平面图;图3为图1中的区域A的放大图;图4为图3的除轨道外的局部分解立体图;图5为主体传送单元的局部剖视立体图;图6至图8为主体传送单元在不同角度的立体图;图9为主体传送单元的局部剖视立体图;图10A及图10B为显示主体传送单元的运行的平面图;图11为图3的沿线B-B截取的剖面图;图12为图3的沿线C-C截取的剖面图;以及图13为根据本发明实例性实施例的磁力悬浮传送系统的控制方块图。
如图所示,磁力悬浮传送系统包括:装载单元110,其中装载有物体;主体传送单元120,装载单元110在一侧耦合至该主体传送单元120;轨道101,形成用于传送主体传送单元120的路线;悬浮单元140,与主体传送单元120相连接幷使主体传送单元120相对于轨道101悬浮至预设高度H(参照图11及图12);推进单元150,与主体传送单元120相连接幷提供推进力,使得可沿轨道101的路线传送由悬浮单元140悬浮的主体传送单元120;以及非接触型电源160,以非接触方式接收电力幷向悬浮单元140及推进单元150供应该电力。
在依序说明这些元件之前,首先将对轨道101进行说明。轨道101形成用于传送主体传送单元120的路线,装载单元110在一侧耦合至该主体传送单元120。如果将轨道101视为通常的火车轨道,则可更容易理解。
在本实例性实施例中,以闭合回路的形式提供轨道101,使得主体传送单元120可在以图2的逆时针方向沿轨道101回转的同时传送传送盒。然而,与附图所示相反,也可以直线形式提供轨道101。在此种情形中,主体传送单元120可在直线轨道上往复运动的同时传送该传送盒。
轨道101是由导体中具有高强度及耐腐蚀性的不锈钢、非导体中的铝(Al)、以及某些其它金属的适当组合和排列制造而成的。换句话说,轨道101须与悬浮单元140及推进单元150相互作用以悬浮或推动(即驱动)主体传送单元120,轨道101需要具有上述材料特征。仅当轨道101具有上述材料特征时,电场或磁场才可悬浮和推动主体传送单元120。轨道101由多个轨道支撑脚103进行支撑。
装载单元110是欲装载物体的元件,如图3至图5所示。在本实例性实施例中,物体是指装载有液晶显示器(liquid crystal display;LCD)基板的传送盒,但幷不仅限于此。作为另外一种选择,物体可不仅包括用于LCD、等离子体显示面板(plasma display panel;PDP)、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OLED)等的基板、用于半导体器件的晶片、用于容置和支撑基板或晶片的托盘、传送盒或载具,而且还包括各种对象,例如常用的盒子、电气用品等。
欲装载作为物体的传送盒的装载单元110包括:外部封盖112,形成有其中装载有传送盒的装载部111,幷用于局部地覆盖主体传送单元120;以及保护网罩113,耦合至外部封盖112的底部,幷用于局部地保护主体传送单元120的下部结构。
外部封盖112包括固定封盖部件112a以及可移动封盖部件112c,可移动封盖部件112c通过铰链112b耦合至固定封盖部件112a幷通过相对于固定封盖部件112a围绕铰链112b旋转而打开及关闭。因此,必要时,可移动封盖部件112c可通过相对于固定封盖部件112a围绕铰链112b旋转而打开,以便可维修和更换其内部元件。此外,监测器114耦合至外部封盖112的外侧,幷且狭槽115形成于外部封盖112的外侧上。
在本实例性实施例中,外部封盖112在相对的侧上沿向上的方向上升,使中间装载部111位于相对侧之间。此是用于在传送装载于装载部111中的传送盒时防止传送盒从装载部111掉落的其中一种方式。因此,无需将设置有装载部111及外部封盖112的装载单元110的形状限制成附图所示。例如,装载单元110可根据需要而具有简单的方块结构,幷且在此种情形中,传送盒是放置在具有方块结构的装载单元110的顶部上。
参照图5,装载部111包括沿垂直方向相互间隔开且平行排列的装载上板111a与装载下板111b。装载上板111a与装载下板111b通过板耦合件111c连接。
如图3所示,保护网罩113延伸至轨道101的横向侧,幷用以局部地保护放置在其中的下部结构。可有各种结构放置在保护网罩113的下方。尤其是,由于将非接触型电源160设置在保护网罩113的下方,因而保护网罩113还用以保护非接触型电源160。保护网罩113包括朝轨道101弯曲的下端,幷在其表面上形成有多个贯穿孔113a。当然,保护网罩113不是必不可少的元件,而是可选元件。
耦合至装载单元110的主体传送单元120在轨道101上方实质悬浮至预设高度H(参照图11及图12),然后沿轨道101的路线推进(即行进)。下文所要说明的大多数组件或元件均耦合至主体传送单元120。因此,主体传送单元120须具有优异的结构强度,这可通过其结构特征来实现。
参照图4至图10B,主体传送单元120包括:一对相互间隔开排列的第一基本传送单元121及第二基本传送单元122;第一轴121a及第二轴122a,分别耦合至第一基本传送单元121及第二基本传送单元122幷形成第一基本传送单元121及第二基本传送单元122的旋转轴;以及耦合部件123,耦合第一基本传送单元121与第二基本传送单元122,以使第一基本传送单元121与第二基本传送单元122可相对转动。
参照图2,主体传送单元120可在轨道101的弯曲段以及直段中行进。如果主体传送单元120仅在轨道101的直段中行进,则不需将主体传送单元120设置为第一基本传送单元121及第二基本传送单元122的形式。
另一方面,如果即时主体传送单元120须在轨道101的弯曲段中行进也仍以单一本体来实现主体传送单元120,则可能对在弯曲段中行进具有些许限制。为了能够在弯曲段中平稳地行进,将主体传送单元120设置为第一基本传送单元121及第二基本传送单元122的形式。
此时,第一基本传送单元121与第二基本传送单元122由于不须分离而通过耦合部件123耦合。
换句话说,由于与磁悬浮列车的轨道不同,根据本实例性实施例的传送系统中的轨道101可具有相对非常小的曲率半径(参照图2),因而将装载有传送盒幷沿轨道101的路线传送的主体传送单元120设置为第一基本传送单元121及第二基本传送单元122以在轨道101的弯曲段以及直段中平稳地传送,幷且第一基本传送单元121与第二基本传送单元122通过耦合部件123相耦合。
在本实例性实施例中,耦合部件123是通过第一耦合齿轮123a及第二耦合齿轮123b来实现,第一耦合齿轮123a及第二耦合齿轮123b的接触面为有齿的。通过此种结构,主体传送单元120可在轨道101的弯曲段以及直段中平稳地传送。
第一耦合齿轮123a及第二耦合齿轮123b的无齿表面分别扣紧到第一基本传送单元121及第二基本传送单元122的顶部,而有齿表面则相互啮合。此时,有齿表面的形状类似于弧形,使得第一基本传送单元121及第二基本传送单元122可相对于彼此平稳地转动。
当然,耦合部件123的结构只是实例性实施例,幷且本发明的范围幷不仅限于此。作为另外一种选择,耦合部件123可通过以销型或链型代替齿轮型来实现。
同时,当第一基本传送单元121与第二基本传送单元122在借助第一耦合齿轮123a及第二耦合齿轮123b而相对旋转的同时在轨道101的弯曲段中行进、幷接着再次进入直段时,相对旋转的第一基本传送单元121与第二基本传送单元122须返回至其初始状态。为此,主体传送单元120包括弹性构件124。
换句话说,当第一基本传送单元121及第二基本传送单元122通过第一耦合齿轮123a及第二耦合齿轮123b而相对地转动以在弯曲段中行进时,弹性构件124会弹性地推动第一基本传送单元121及第二基本传送单元122以使其返回至初始状态。在本实例性实施例中,将弹性构件124设置为拉伸螺旋弹簧124,拉伸螺旋弹簧124的两端耦合至第一基本传送单元121及第二基本传送单元122。参照图10A及图10B,相对于第一耦合齿轮123a及第二耦合齿轮123b,仅在第一基本传送单元121及第二基本传送单元122的顶部上的一侧提供拉伸螺旋弹簧124。这是因为主体传送单元的行进路线仅限于图2的逆时针方向。
因此,如果主体传送单元120的传送路线除逆时针方向外还涉及顺时针方向,则可相对于第一耦合齿轮123a及第二耦合齿轮123b,在第一基本传送单元121及第二基本传送单元122的顶部上的两侧对称地提供拉伸螺旋弹簧124(参照显示替代实例性实施例的图14)。
构成主体传送单元120的所述一对第一基本传送单元121及第二基本传送单元122具有相同的结构。换句话说,第一基本传送单元121及第二基本传送单元122中的每一者均包括:单元上板120a,耦合部件123耦合至单元上板120a;单元侧板120b,在单元上板120a的横交方向上在单元上板120a的横向侧处耦合至单元上板120a;以及单元下板120c,在与单元上板120a平行的方向上在单元侧板120b的一端耦合至单元侧板120b,其中单元上板120a、单元侧板120b以及单元下板120c相互焊接在一起。
因此,第一基本传送单元121及第二基本传送单元122中的每一者均具有近似矩形的盒形状,以使其可具有优异的结构强度。因此,可长期地使用主体传送单元120而不会发生变形。
同时,主体传送单元120包括:单元顶板130,在水平方向上耦合至主体传送单元120的顶部区域以覆盖第一基本传送单元121及第二基本传送单元122的顶部,幷用于加强主体传送单元120;以及单元底板131,位于单元顶板130下方,与第一轴121a及第二轴122a相耦合,幷安装有推进单元150。
单元顶板130在水平方向上设置于主体传送单元120的顶部区域中,幷与第一轴121a及第二轴122a相耦合。为此,如图4所示,单元顶板130形成有轴耦合孔130c,第一轴121a及第二轴122a局部地穿过幷耦合轴耦合孔130c。可提供多个轴耦合孔130c,以对应于第一轴121a与第二轴122a之间的距离。
单元顶板130的尺寸类似于或稍大于第一基本传送单元121及第二基本传送单元122的顶部尺寸。在此种情形中,可类似于本实例性实施例而将单元顶板130设置为同时覆盖第一基本传送单元121及第二基本传送单元122的顶部的单一板,或可将单元顶板130设置为分别对应于第一基本传送单元121及第二基本传送单元122的分开的板。
单元底板131是安装推进单元150的位置。单元底板131设置于单元顶板130的下方,幷与单元顶板130一起耦合至第一轴121a与第二轴122a。可将单元底板131设置为单一共享单元底板、或设置为分别耦合至第一基本传送单元121及第二基本传送单元122的单独单元底板。
由于单元顶板130及单元底板131在上侧及下侧处耦合至第一轴121a与第二轴122a的区域,因而主体传送单元120可基于单元顶板130及单元底板131的结构而具有有效的刚性结构,从而长期地保持稳定结构。
单元顶板130与在垂直方向上排列的一对垂直加强杆132相耦合。作为非接触型电源160的一个元件,拾取单元162耦合至垂直加强杆132其中一者的一端。
悬浮单元140连接至主体传送单元120,幷用以使主体传送单元120在轨道101上悬浮至预设高度H(参照图11及图12)。
在本实例性实施例中,悬浮单元140可通过多个电磁块140实现,这些电磁块140从非接触型电源160接收电力幷与轨道101相互作用,以使主体传送单元120悬浮至预定高度H(参照图11及图12)。在此种情形中,可将悬浮单元140设置为主体传送单元120的单元下板120c中的电磁块140(参照图7及图12)。
如果主体传送单元120被悬浮单元140悬浮超过预设高度H(参照图11及图12),则预期主体传送单元120可与轨道101碰撞幷消耗电力而造成浪费。
因此,调整主体传送单元120被悬浮单元140悬浮的高度H可能较为重要,因此悬浮单元140还包括间隙传感器141,以用于根据主体传送单元120在轨道上101悬浮的预设高度H来感测间隙。例如,间隙传感器141所感测的间隙可具有对应于主体传送单元120的悬浮高度H的范围。
同时,一种通过轨道101与悬浮单元140之间的相互作用而使主体传送单元120悬浮的方法可广义地分为利用排斥力的排斥方法和利用吸引力的吸引方法。
排斥方法分别向轨道101和悬浮单元140提供相同极性(例如N极和N极或S极和S极),以使连接至主体传送单元120的悬浮单元140可相对于轨道101悬浮。吸引方法则通过与排斥方法的结构相反的结构而使主体传送单元120悬浮。任何吸引方法均是可能的,然而在本实例性实施例中采用电子的排斥。
推进单元150连接至主体传送单元120幷提供推进力,以使由悬浮单元140悬浮的主体传送单元120可沿轨道101的路线传送。
如上所述,在轨道101与悬浮单元140之间的相互作用(即N极与N极之间的排斥)使主体传送单元120悬浮的状态中,如果在主体传送单元120前面的轨道101的磁极变为具有S极,则悬浮的主体传送单元120便沿轨道101传送。为应用此种方法,须对整个轨道101应用电磁体,幷且需要实质复杂且精确的控制来即刻地改变电磁体的磁极。
因此,本实例性实施例采用磁力线性电动机150作为推进单元150来代替上述复杂的控制装置或结构,磁力线性电动机150用于使用基于与轨道101的相互作用的电磁力进行线性驱动。
在使用磁力线性电动机150作为推进单元150的情形中,当磁力线性电动机150使用从非接触型电源160接收到的电力而运行时,磁力线性电动机150与轨道101之间会产生电场或磁场,幷且因此基于与电场或磁场的关系而产生排斥力。因此,不需要复杂结构便可在轨道101上方传送主体传送单元120。
推进单元150可为布置成在第一基本传送单元121与第二基本传送单元122之间共享的独立单一推进单元150。然而,在本实例性实施例中,推进单元150可包括分别耦合至第一基本传送单元121及第二基本传送单元122的第一独立推进单元151及第二独立推进单元152。
如果像这样应用第一独立推进单元151及第二独立推进单元152,则其不仅有助于在轨道101上的弯曲段中的行进,而且有利于实现在主体传送单元120的轨道101中分出支路的可能性(参照图10A及图10B)。换句话说,如果以与本发明相反的方式提供单一推进单元(图未示出),则该单一推进单元的结构难以通过轨道101的分支区域。相反,如果像本实例性实施例一样分别在第一基本传送单元121及第二基本传送单元122中提供第一独立推进单元151及第二独立推进单元152,则当第一基本传送单元121及第二基本传送单元122到达分支区域中时,通过第一独立推进单元151及第二独立推进单元152的开/关控制,在所有情形中均可实现轨道101的分支。
换句话说,在即将进入分支区域之前,关闭前面的第一基本传送单元121的第一独立推进单元151,以使第一基本传送单元121可仅在来自后面的第二基本传送单元122的第二独立推进单元152的推进力作用下穿过分支区域。接着,在第一基本传送单元121穿过分支区域幷进入新轨道101之后,立即接通第一基本传送单元121的第一独立推进单元151幷关闭后面的第二基本传送单元122的第二独立推进单元152,以使第二基本传送单元122可仅在来自第一独立推进单元151的推进力作用下穿过分支区域。通过此种控制,即使轨道101具有极性,也可使轨道101分出支路。
此外,隔板155设置于第一独立推进单元151与第二独立推进单元152之间幷使其相互分离。隔板155不仅用以使第一独立推进单元151与第二独立推进单元152相互隔离,而且用以支撑第一独立推进单元151及第二独立推进单元152。
同时,主体传送单元120在邻近悬浮单元140的位置中还包括多个轮子120a至120c。
如图11及图12所示,所述多个轮子120a至120c包括:多个垂直轮子120a及120b,分别排列在轨道101的上侧及下侧而使轨道101位于其之间;以及水平轮子120c,沿横穿垂直轮子120a及120b的方向排列在轨道101的横向侧上。此处,可将垂直轮子120a及120b以及水平轮子120c设置为自由轮子(freewheel)。
水平轮子120c用以在主体传送单元120沿轨道101行进时保持主体传送单元120不会左右地摇动。尤其是,当主体传送单元120在轨道101的弯曲段中行进时,在一侧的水平轮子120c由于与轨道的横向侧相接触而转向。
相反,当主体传送单元120由于悬浮而行进时,垂直轮子120a及120b不与轨道101接触。然而,当主体传送单元120由于异常原因、在设定点处停止等而从悬浮状态释放时,会出现滚动接触。
当主体传送单元120通过轨道101与悬浮单元140之间的相互作用而悬浮至预设高度H(参照图11及图12)、幷且接着基于轨道101与推进单元150之间的相互作用的推进力使主体传送单元120沿轨道101传送(如上所述)时,如果有震动或噪声(尤其是过大的震动)传递至装载单元110,则会难以应付。
震动可由机械结构的结构特性产生,但也可由在悬浮单元140及推进单元150运行时所产生的高频产生。
如果不减小(即不阻尼)这种震动,则震动可通过装载单元110直接传递至传送盒,幷且因此LCD基板可在传送盒中受到损坏。为解决此问题,本实例性实施例提供阻尼单元170,以用于阻尼传递至装载单元110的震动或阻尼噪声。
在本实例性实施例中,阻尼单元170包括设置于悬浮单元140的一侧的第一阻尼衬垫171以及设置于推进单元150的一侧的第二阻尼衬垫172。如上所述,由于震动可主要地产生于悬浮单元140及推进单元150的侧部,因而较佳在这些区域中安装第一阻尼衬垫171及第二阻尼衬垫172。
具体而言,第一阻尼衬垫171放置于悬浮单元140与主体传送单元120的单元下板120c之间,幷相对于主体传送单元120阻尼悬浮单元140。
此外,第二阻尼衬垫172放置于推进单元150与主体传送单元120的单元底板131之间,幷相对于主体传送单元120阻尼推进单元150。第一阻尼衬垫171及第二阻尼衬垫172二者可包括具有预定厚度或考虑到震动而设计为更大厚度的橡胶衬垫、硅衬垫及聚氨酯衬垫中的一者。
如上所述,第一阻尼衬垫171及第二阻尼衬垫172的位置及作用可非常重要。在本实例性实施例中,除第一阻尼衬垫171及第二阻尼衬垫172外,还提供额外的阻尼装置。其中之一是空气弹簧173,另一个为阻尼减震器175。
空气弹簧173放置于装载单元110与主体传送单元120之间,幷阻尼垂直震动。空气弹簧173可局部地容置在形成于单元顶板130上的贯穿孔130a中。
作为将橡胶的粘性阻尼和空气的粘性阻尼相结合的高效空气弹簧173,本实例性实施例中所用的空气弹簧173具有2.8Hz至5.5Hz的固有频率,从而提供优异的阻尼效率,即优异的减震效率。当然,本发明幷不仅限于此值。空气弹簧173经一次空气注射后可供长期使用。即使空气完全排出,内部支撑体(图未示出)(即内部结构)也可支撑装载单元110的一侧的重量,幷因此足以提供期望的阻尼效果。
如图5所示,阻尼减震器175包括耦合至主体传送单元120的一侧(即连接至主体传送单元120的垂直加强杆132)的第一端以及连接至装载单元110的一侧的第二端,从而阻尼传递至装载单元110的震动。在此种情形中,托架176连接至阻尼减震器175的第二端。托架176在穿过形成于单元顶板130上的托架孔130b的同时直接连接至装载部111的装载下板111b。在本实例性实施例中,在主体传送单元120的每一侧处均提供两个阻尼减震器175,其中所述两个阻尼减震器175以字母“V”的形式相对于彼此倾斜。
接着,如图11至图13所示,非接触型电源160包括沿轨道101较长地设置的感应轨道161以及拾取单元162,拾取单元162连接至主体传送单元120以在不接触感应轨道161的情况下邻近感应轨道161放置、幷通过基于电磁感应在非接触状态中接收恒定电流来向悬浮单元140及推进单元150供电。
感应轨道161包括一对相互间隔开且相互平行的轨道突出部161a。对应于感应轨道161,拾取单元162具有类似字母“E”的形状幷包括分别位于所述一对轨道突出部161a之间及所述一对轨道突出部161a外侧的电动势产生指状物(electromotive-force generating finger)162a。
因此,当将高频交流(AC)电力应用于感应轨道161时,可通过电磁感应在邻近感应轨道161的拾取单元162中产生电动势,可使用此种电动势作为用于操作悬浮单元140及推进单元150的原动力。
根据实例性实施例,磁力悬浮传送系统的非接触型电源160包括调节器163以及电源164,调节器163从拾取单元162接收电压(电动势),电源164则连接至调节器163幷将电压分配给悬浮单元140及推进单元150(参照图13)。
通过此种结构,例如,如果从邻近感应轨道161的拾取单元162接收到电压(电动势)的调节器163向电源164供应300V的直流(DC)电压,则电源164的分配电路165将该电压以DC 12V、DC 24V、DC 48V等形式分配给悬浮单元140及推进单元150,以使悬浮单元140及推进单元150可发挥其各自的功能。如果如图13所示,电源164被配置成与分配电路165整合在一起幷从调节器163接收电压,则可有利地使实现方式变得简单、使维护简便易行、使控制相对容易、以及通过非接触方法稳定且安全地供电。
同时,如图5至图9所示,根据实例性实施例的磁力悬浮传送系统包括紧急制动单元180。紧急制动单元180用于在未供电时限制主体传送单元120的移动。
换句话说,紧急制动单元180连接至垂直轮子126a及126b中放置于轨道101上的上部垂直轮子126a,幷强制地使上部垂直轮子126a的转动停止,从而限制主体传送单元120的移动。换句话说,如果未向正在移动的主体传送单元120供电,则正被悬浮的主体传送单元120会向下移动,幷且因此上部垂直轮子126a与轨道101的顶部相接触。然后,惯性使上部垂直轮子126a继续在轨道101上转动,从而使得主体传送单元120可移动。此时,如果紧急制动单元180强制地限制上部垂直轮子126a的移动,则上部垂直轮子126a会在轨道101上滑动预定距离后停止,从而使得主体传送单元120可在此位置停止。
可在四个上部垂直轮子126a中的每一者中提供紧急制动单元180。然而,根据实例性实施例,紧急制动单元180连接至所述四个上部垂直轮子126a中的两个前轮子或两个后轮子。此外,紧急制动单元180可通过电子紧急制动单元(图未示出)来实现。然而,根据实例性实施例,为可靠地操作,紧急制动单元180是通过设置有离合器(图未示出)或制动衬垫(图未示出)的机械紧急制动单元180来实现。
对于此种配置,将对磁力悬浮传送系统的运行简要说明如下。
将上述单元组装幷放置在轨道101上,幷在轨道101的某一位置处将传送盒装载到装载单元110的装载部111中。
然后,当对轨道161施加高频AC电源时,通过电磁感应在邻近轨道161的拾取单元162中产生电动势,幷且所述电磁感应被提供作为用于操作悬浮单元140及推进单元150的原动力。由此,可稳定且安全地供电。
当悬浮单元140及推进单元150运行时,首先通过轨道101与悬浮单元140之间的相互作用,使主体传送单元120悬浮至预设高度H(参照图11及图12)。
然后,通过轨道101与推进单元150之间的相互作用提供推进力,幷且因此在沿轨道101传送主体传送单元120的同时将传送盒传送至另一个期望位置。
此时,由于将根据实例性实施例的推进单元150设置为分别耦合至第一基本传送单元121及第二基本传送单元122的第一独立推进单元151及第二独立推进单元152,因而沿轨道101传送的主体传送单元120的轨道101可在需要时平稳地分出支路。
例如,从图10A所示的笔直路线至图10B所示的分支路线的支路可为平滑的。这可通过单独控制分别设置于第一基本传送单元121及第二基本传送单元122中的第一独立推进单元151及第二独立推进单元152来实现。换句话说,如图10A至图10B所示,在即将进入分支区域之前,关闭前面的第一基本传送单元121的第一独立推进单元151,以使第一基本传送单元121可仅通过来自后面的第二基本传送单元122的第二独立推进单元152的推进力而穿过分支区域。接着,在第一基本传送单元121穿过分支区域幷进入新轨道101之后,立即接通第一基本传送单元121的第一独立推进单元151幷关闭后面的第二基本传送单元122的第二独立推进单元152,以使第二基本传送单元122可仅通过来自第一独立推进单元151的推进力而穿过分支区域。通过此种控制,即使轨道101具有极性,也可使轨道101分出支路。
同时,可通过阻尼单元170阻尼在传送主体传送单元120的同时以机械方式所产生的震动以及因悬浮单元140及推进单元150运行所产生的震动。换句话说,通过第一阻尼衬垫171阻尼来自悬浮单元140的震动,幷且通过第二阻尼衬垫172阻尼来自推进单元150的震动。另外,阻尼弹簧173及阻尼减震器175阻尼对应位置处的震动,从而防止震动传递至装载有传送盒的装载单元110。
此外,在根据实例性实施例的传送系统中,即使与磁悬浮列车的轨道不同,轨道101如图2所示具有相对非常小的曲率半径,装载有传送盒幷沿轨道101的路线传送的主体传送单元120也可在轨道101的弯曲段以及直段中平稳地传送,这是因为主体传送单元120被设置为第一基本传送单元121及第二基本传送单元122幷且第一基本传送单元121与第二基本传送单元122通过耦合部件123相连接。
当主体传送单元120到达轨道101的期望位置且轨道161不被供以高频AC电源时,正被悬浮的主体传送单元120向下移动幷放置在轨道101上。在此种状态中,载送传送盒,幷且新的载送操作再次开始。
同时,如果通过主体传送单元120的重复移动来进行传送盒的传送工作,则主体传送单元120可存在刚性的问题。然而,本实例性实施例中的主体传送单元120具有其中连接有单元顶板130、单元底板131等的有效刚性结构,因此可长期地保持稳定结构。
如上所述,在传送物体(例如传送盒)时采用磁力悬浮技术作为非接触型技术其中之一,从而解决由于摩擦及磨损而损坏元件的问题及造成噪声的问题以及解决产生微粒的问题,幷且尤其是在以高速传送物体的同时稳定且安全地供电。
图15为根据本发明又一实例性实施例的磁力悬浮传送系统的局部分解立体图。
如图所示,可使用阻尼弹簧173a代替上述空气弹簧173(参照图4)。阻尼弹簧173a也设置于装载单元110与主体传送单元120之间幷用以阻尼垂直震动。
如果提供足够的空间,则阻尼弹簧173a可设置于任何位置,只要其设置于装载单元110与主体传送单元120之间即可。在本实例性实施例中,阻尼弹簧173a设置于单元顶板130中。换句话说,贯穿孔130a形成于单元顶板130中,幷且阻尼弹簧173a局部地容置在贯穿孔130a中。
阻尼弹簧173a与杆板173b相连接。杆板173b放置于装载单元110的下方幷支撑装载单元110。在本实例性实施例中,提供四个阻尼弹簧173a,这些阻尼弹簧173a在单元顶板130的拐角区域处相对于彼此倾斜。因此,可更稳定地阻尼传递至装载单元110的震动。当然,排列方向幷不仅限于附图中的那些方向。
从以上说明显而易见,提供一种磁力悬浮传送系统,其在传送物体时采用磁力悬浮技术作为非接触型技术其中之一,从而解决由于摩擦及磨损而损坏元件的问题及造成噪声的问题以及解决产生微粒的问题,幷且尤其是在以高速传送物体的同时稳定且安全地供电。
此外,提供一种磁力悬浮传送系统,其在传送物体时采用磁力悬浮技术作为非接触型技术其中之一,从而解决由于摩擦及磨损而损坏元件的问题及造成噪声的问题以及解决产生微粒的问题,幷且尤其是能够在轨道的具有相对非常小曲率半径的弯曲段中以及在直段中平稳地传送主体传送单元。
此外,提供一种磁力悬浮传送系统,其在传送物体时采用磁力悬浮技术作为非接触型技术其中之一,从而解决由于摩擦及磨损而损坏元件的问题及造成噪声的问题以及解决产生微粒的问题,幷且尤其是防止悬浮单元或推进单元中所产生的震动或噪声传递至装载有物体的装载单元。
此外,提供一种磁力悬浮传送系统,其在传送物体时采用磁力悬浮技术作为非接触型技术其中之一,从而解决由于摩擦及磨损而损坏元件的问题及造成噪声的问题以及解决产生微粒的问题,幷且尤其是由于主体传送单元具有刚性结构而能长期地保持稳定结构。
此外,提供一种磁力悬浮传送系统,其在传送物体时采用磁力悬浮技术作为非接触型技术其中之一,从而解决由于摩擦及磨损而损坏元件的问题及造成噪声的问题以及解决产生微粒的问题,幷且尤其是能使沿轨道路线传送的主体传送单元的轨道分出支路。
尽管已参照本发明的实例性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具体显示和说明,然而应理解,在不背离上述权利要求书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对其作出形式及细节上的各种改变。
Claims (64)
1.一种磁力悬浮传送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装载单元,装载有物体;
主体传送单元,所述装载单元在一侧耦合至所述主体传送单元;
轨道,形成用于传送所述主体传送单元的路线;
悬浮单元,连接至所述主体传送单元幷使所述主体传送单元相对于所述轨道悬浮至预设高度;
推进单元,连接至所述主体传送单元幷提供推进力,以用于沿所述轨道的所述路线传送由所述悬浮单元悬浮的所述主体传送单元;以及
非接触型电源,通过非接触方法接收电力幷向所述悬浮单元及所述推进单元中的至少一者供应所述电力。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磁力悬浮传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非接触型电源包括:
感应轨道,沿所述轨道设置;以及
拾取单元,在不与所述感应轨道相接触的情况下,于邻近所述感应轨道的位置连接至所述主体传送单元,幷通过以电磁感应,在不进行接触的情况下接收恒定电流而向所述悬浮单元及所述推进单元供电。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磁力悬浮传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感应轨道包括一对相互间隔且相互平行的轨道突出部,以及
所述拾取单元的形状类似于字母“E”,幷包括分别位于所述一对轨道突出部之间及所述一对轨道突出部外侧的电动势产生指状物。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磁力悬浮传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传送单元包括:
一对相互间隔的第一基本传送单元及第二基本传送单元;
第一轴及第二轴,分别耦合至所述第一基本传送单元及所述第二基本传送单元幷形成所述第一基本传送单元及所述第二基本传送单元的旋转轴;以及
耦合部件,耦合所述第一基本传送单元及所述第二基本传送单元,以使所述第一基本传送单元及所述第二基本传送单元可相对转动。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磁力悬浮传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耦合部件包括第一耦合齿轮及第二耦合齿轮,所述第一耦合齿轮及所述第二耦合齿轮的接触面为齿状。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磁力悬浮传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传送单元还包括弹性构件,以便若所述第一基本传送单元及所述第二基本传送单元通过所述第一耦合齿轮及所述第二耦合齿轮相对转动,则将所述第一基本传送单元及所述第二基本传送单元返回至初始状态。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磁力悬浮传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构件包括拉伸螺旋弹簧,所述拉伸螺旋弹簧的两端耦合至所述第一基本传送单元及所述第二基本传送单元。
8.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磁力悬浮传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基本传送单元及所述第二基本传送单元中的每一者均包括:
单元上板,耦合至所述耦合部件;
单元侧板,以所述单元上板的横交方向,在所述单元上板的横向侧上耦合至所述单元上板;以及
单元下板,以所述单元上板的平行方向,在所述单元侧板的一端耦合至所述单元侧板。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磁力悬浮传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悬浮单元包括多个电磁块幷位于所述单元下板中,所述多个电磁块从所述非接触型电源接收电力幷与所述轨道相互作用以使所述主体传送单元悬浮,以及
所述悬浮单元包括间隙传感器,以用于根据所述主体传送单元在所述轨道上悬浮的高度来感测间隙。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磁力悬浮传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推进单元包括磁力线性电动机,以用于使用基于与所述轨道的相互作用的电磁力进行线性驱动。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磁力悬浮传送系统,其特征在于,邻近所述悬浮单元的所述主体传送单元还包括多个轮子。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磁力悬浮传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轮子包括:
多个垂直轮子,其分别排列在所述轨道的上侧及下侧,使所述轨道位于其间,幷在所述主体传送单元从悬浮状态释放时与所述轨道进行滚动接触;以及
水平轮子,在交叉所述垂直轮子的方向上排列在所述轨道的横向侧上。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磁力悬浮传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垂直轮子及所述水平轮子包括自由轮子。
14.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磁力悬浮传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传送单元包括:
单元顶板,在水平方向上耦合至所述主体传送单元的顶部区域以覆盖所述第一基本传送单元及所述第二基本传送单元的顶部,幷用于加强所述主体传送单元;以及
单元底板,位于所述单元顶板下方,与所述第一轴及所述第二轴耦合,幷安装有所述推进单元。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磁力悬浮传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传送单元还包括垂直加强杆,所述垂直加强杆与所述单元顶板相连接、排列于垂直方向上幷局部地与所述非接触型电源耦合。
16.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磁力悬浮传送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阻尼单元,以用于阻尼传递至所述装载单元的震动或噪声。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磁力悬浮传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阻尼单元包括:
第一阻尼衬垫,设置于所述悬浮单元与所述主体传送单元之间,幷用于相对于所述主体传送单元阻尼所述悬浮单元;以及
第二阻尼衬垫,设置于所述推进单元与所述主体传送单元之间,幷用于相对于所述主体传送单元阻尼所述推进单元。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磁力悬浮传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阻尼单元还包括多个空气弹簧,所述多个空气弹簧位于所述装载单元与所述主体传送单元之间幷用于阻尼垂直震动。
19.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磁力悬浮传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阻尼单元包括:
多个阻尼弹簧,容置于形成于所述单元顶板中的多个贯穿孔中,并设置于所述装载单元与所述主体传送单元之间,以用于阻尼垂直震动;以及
杆板,设置于所述多个阻尼弹簧的每一者中幷位于所述装载单元下方。
20.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磁力悬浮传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阻尼弹簧在所述单元顶板的拐角区域处相对于彼此倾斜。
21.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磁力悬浮传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阻尼单元还包括多个阻尼减震器,所述多个阻尼减震器中的每一者均具有耦合至所述主体传送单元的一侧的第一端以及连接至所述装载单元的一侧的第二端。
22.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磁力悬浮传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阻尼减震器两两地设置于所述主体传送单元的横向侧处,幷且所述两个阻尼减震器相对于彼此倾斜。
2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磁力悬浮传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装载单元包括:
外部封盖,形成有装载所述物体的装载部,幷用于局部地覆盖所述主体传送单元;以及
保护网罩,耦合至所述外部封盖的底部,幷用于局部地保护所述主体传送单元的下部结构。
24.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磁力悬浮传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外部封盖包括:
固定封盖部件;以及
可移动封盖部件,通过铰链耦合至所述固定封盖部件,幷通过相对于所述固定封盖部件围绕所述铰链旋转而打开及关闭,以及
所述保护网罩包括朝所述轨道弯曲的下端,幷在其表面上形成有多个贯穿孔。
25.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磁力悬浮传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装载部件包括:
装载上板及装载下板,沿垂直方向相互间隔幷平行地排列;以及
板耦合件,连接所述装载上板与所述装载下板。
2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磁力悬浮传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推进单元包括分别耦合至所述第一基本传送单元及所述第二基本传送单元的第一独立推进单元及第二独立推进单元。
2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磁力悬浮传送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紧急制动单元,以用于在未供电时以机械方式限制所述主体传送单元的移动,
所述物体包括装载有液晶显示器基板的传送盒。
28.一种磁力悬浮传送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装载单元,装载有物体;
主体传送单元,所述装载单元在一侧耦合至所述主体传送单元;
轨道,形成用于传送所述主体传送单元的路线;
悬浮单元,连接至所述主体传送单元幷使所述主体传送单元相对于所述轨道悬浮至预设高度;以及
推进单元,连接至所述主体传送单元幷提供推进力,以用于沿所述轨道的所述路线传送由所述悬浮单元悬浮的所述主体传送单元;
所述主体传送单元包括:
一对相互间隔开的第一基本传送单元及第二基本传送单元;
第一轴及第二轴,分别耦合至所述第一基本传送单元及所述第二基本传送单元幷形成所述第一基本传送单元及所述第二基本传送单元的旋转轴;以及
耦合部件,耦合所述第一基本传送单元及所述第二基本传送单元,以使所述第一基本传送单元及所述第二基本传送单元可相对转动。
29.如权利要求28所述的磁力悬浮传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耦合部件包括第一耦合齿轮及第二耦合齿轮,所述第一耦合齿轮及所述第二耦合齿轮的接触面为齿状。
30.如权利要求29所述的磁力悬浮传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传送单元还包括弹性构件,以便若所述第一基本传送单元及所述第二基本传送单元通过所述第一耦合齿轮及所述第二耦合齿轮相对转动,则将所述第一基本传送单元及所述第二基本传送单元返回至初始状态。
31.如权利要求30所述的磁力悬浮传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构件包括拉伸螺旋弹簧,所述拉伸螺旋弹簧的两端耦合至所述第一基本传送单元及所述第二基本传送单元。
32.如权利要求28所述的磁力悬浮传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基本传送单元及所述第二基本传送单元中的每一者均包括:
单元上板,耦合至所述耦合部件;
单元侧板,以所述单元上板的横交方向,在所述单元上板的横向侧上耦合至所述单元上板;以及
单元下板,以与所述单元上板平行的方向,在所述单元侧板的一端耦合至所述单元侧板。
33.如权利要求28所述的磁力悬浮传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传送单元包括单元顶板,所述单元顶板在水平方向上耦合至所述主体传送单元的顶部区域以覆盖所述第一基本传送单元及所述第二基本传送单元的顶部,且所述单元顶板用于加强所述主体传送单元。
34.如权利要求33所述的磁力悬浮传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传送单元包括单元底板,所述单元底板位于所述单元顶板下方、与所述第一轴及所述第二轴耦合幷安装有所述推进单元。
35.如权利要求33所述的磁力悬浮传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传送单元还包括垂直加强杆,所述垂直加强杆与所述单元顶板相连接、排列于垂直方向上幷局部地与非接触型电源耦合。
36.一种磁力悬浮传送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装载单元,装载有物体;
主体传送单元,所述装载单元在一侧耦合至所述主体传送单元;
轨道,形成用于传送所述主体传送单元的路线;
悬浮单元,连接至所述主体传送单元幷使所述主体传送单元相对于所述轨道悬浮至预设高度;
推进单元,连接至所述主体传送单元幷提供推进力,以用于沿所述轨道的所述路线传送由所述悬浮单元悬浮的所述主体传送单元;以及
阻尼单元,用于阻尼从所述悬浮单元及所述推进单元中的至少一者传递至所述装载单元的震动或噪声。
37.如权利要求36所述的磁力悬浮传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阻尼单元包括:
第一阻尼衬垫,设置于所述悬浮单元与所述主体传送单元之间,幷用于相对于所述主体传送单元阻尼所述悬浮单元;以及
第二阻尼衬垫,设置于所述推进单元与所述主体传送单元之间,幷用于相对于所述主体传送单元阻尼所述推进单元。
38.如权利要求37所述的磁力悬浮传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传送单元包括:
单元顶板,在水平方向上耦合至所述主体传送单元的顶部区域,幷用于加强所述主体传送单元;以及
单元底板,位于所述单元顶板下方,幷安装有所述推进单元,以及
所述悬浮单元包括多个电磁块幷位于所述单元下板中,所述多个电磁块接收电力幷与所述轨道相互作用以使所述主体传送单元悬浮。
39.如权利要求38所述的磁力悬浮传送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阻尼衬垫设置于所述悬浮单元与所述主体传送单元的所述单元底板之间,以及
所述第二阻尼衬垫设置于所述推进单元与所述主体传送单元的所述单元底板之间。
40.如权利要求38所述的磁力悬浮传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阻尼单元还包括多个空气弹簧,所述多个空气弹簧位于所述装载单元与所述主体传送单元之间幷用于阻尼垂直震动。
41.如权利要求40所述的磁力悬浮传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空气弹簧局部地容置于形成于所述单元顶板上的多个贯穿孔中。
42.如权利要求38所述的磁力悬浮传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阻尼单元包括:
多个阻尼弹簧,容置于形成于所述单元顶板中的多个贯穿孔中,并设置于所述装载单元与所述主体传送单元之间,以用于阻尼垂直震动;以及
杆板,设置于所述多个阻尼弹簧中的每一者中幷位于所述装载单元下方。
43.如权利要求42所述的磁力悬浮传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阻尼弹簧在所述单元顶板的拐角区域处相对于彼此倾斜。
44.如权利要求36所述的磁力悬浮传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阻尼单元还包括多个阻尼减震器,所述多个阻尼减震器中的每一者均具有耦合至所述主体传送单元的一侧的第一端以及连接至所述装载单元的一侧的第二端。
45.如权利要求44所述的磁力悬浮传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阻尼减震器两两地设置于所述主体传送单元的横向侧处,幷且所述两个阻尼减震器相对于彼此倾斜。
46.如权利要求36所述的磁力悬浮传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悬浮单元还包括间隙传感器,以用于根据所述主体传送单元在所述轨道上悬浮的高度来感测间隙。
47.如权利要求36所述的磁力悬浮传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推进单元包括磁力线性电动机,以用于使用基于与所述轨道的相互作用的电磁力进行线性驱动。
48.一种磁力悬浮传送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主体传送单元,装载有物体的装载单元在一侧耦合至所述主体传送单元,幷且所述主体传送单元包括一对相互间隔开的第一基本传送单元及第二基本传送单元;
轨道,形成用于传送所述主体传送单元的路线;
悬浮单元,连接至所述主体传送单元幷使所述主体传送单元相对于所述轨道悬浮至预设高度;以及
推进单元,连接至所述主体传送单元幷提供推进力,以用于沿所述轨道的所述路线传送由所述悬浮单元悬浮的所述主体传送单元,以及
所述主体传送单元包括:
第一轴及第二轴,分别耦合至所述第一基本传送单元及所述第二基本传送单元幷形成所述第一基本传送单元及所述第二基本传送单元的旋转轴;
单元顶板,在所述主体传送单元的顶部区域中耦合至所述第一轴及所述第二轴以覆盖所述第一基本传送单元及所述第二基本传送单元的顶部,幷用于加强所述主体传送单元;以及
单元底板,安装有所述推进单元,位于所述单元顶板下方,与所述第一轴及所述第二轴耦合,幷和所述单元顶板一起用于加强所述主体传送单元。
49.如权利要求48所述的磁力悬浮传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单元底板包括应用于所述第一基本传送单元及所述第二基本传送单元以供共同使用的共享单元底板。
50.如权利要求48所述的磁力悬浮传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传送单元还包括耦合部件,所述耦合部件耦合所述第一基本传送单元与所述第二基本传送单元,以使所述第一基本传送单元与所述第二基本传送单元可相对转动。
51.如权利要求50所述的磁力悬浮传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耦合部件包括第一耦合齿轮及第二耦合齿轮,所述第一耦合齿轮及所述第二耦合齿轮的接触面为齿状。
52.如权利要求51所述的磁力悬浮传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传送单元还包括弹性构件,以便如果所述第一基本传送单元及所述第二基本传送单元通过所述第一耦合齿轮及所述第二耦合齿轮相对转动,则将所述第一基本传送单元及所述第二基本传送单元返回至初始状态。
53.如权利要求52所述的磁力悬浮传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构件包括拉伸螺旋弹簧,所述拉伸螺旋弹簧的两端耦合至所述第一基本传送单元及所述第二基本传送单元。
54.如权利要求48所述的磁力悬浮传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基本传送单元及所述第二基本传送单元中的每一者均包括:
单元上板,耦合至所述耦合部件;
单元侧板,以所述单元上板的横交方向,在所述单元上板的横向侧上耦合至所述单元上板;以及
单元下板,以与所述单元上板平行的方向,在所述单元侧板的一端耦合至所述单元侧板。
55.如权利要求48所述的磁力悬浮传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传送单元还包括垂直加强杆,所述垂直加强杆与所述单元顶板相连接、排列于垂直方向上幷局部地与非接触型电源耦合。
56.一种磁力悬浮传送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装载单元,装载有物体;
主体传送单元,所述装载单元在一侧耦合至所述主体传送单元,幷且所述主体传送单元包括一对相互间隔开的第一基本传送单元及第二基本传送单元;
轨道,形成用于传送所述主体传送单元的路线;
悬浮单元,连接至所述主体传送单元幷使所述主体传送单元相对于所述轨道悬浮至预设高度;以及
推进单元,连接至所述主体传送单元幷提供推进力,以用于沿所述轨道的所述路线传送由所述悬浮单元悬浮的所述主体传送单元,所述推进单元包括分别耦合至所述第一基本传送单元及所述第二基本传送单元的第一独立推进单元及第二独立推进单元。
57.如权利要求56所述的磁力悬浮传送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所述第一独立推进单元与所述第二独立推进单元之间的隔板。
58.如权利要求56所述的磁力悬浮传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传送单元包括:
第一轴及第二轴,分别耦合至所述第一基本传送单元及所述第二基本传送单元幷形成所述第一基本传送单元及所述第二基本传送单元的旋转轴;以及
单元底板,与所述第一轴及所述第二轴耦合幷安装有所述推进单元。
59.如权利要求58所述的磁力悬浮传送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阻尼衬垫,所述阻尼衬垫设置于所述推进单元与所述主体传送单元的所述单元底板之间幷用于相对于所述主体传送单元阻尼所述推进单元。
60.如权利要求56所述的磁力悬浮传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推进单元包括磁力线性电动机,以用于使用基于与所述轨道的相互作用的电磁力进行线性驱动。
61.如权利要求60所述的磁力悬浮传送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非接触型电源,以用于通过非接触方法向所述悬浮单元及所述推进单元供电。
62.如权利要求61所述的磁力悬浮传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非接触型电源包括:
感应轨道,沿所述轨道设置;以及
拾取单元,在不与所述感应轨道相接触的情况下,于邻近所述感应轨道的位置连接至所述主体传送单元,幷通过以电磁感应在不进行接触的情况下接收恒定电流而向所述悬浮单元及所述推进单元供电。
63.如权利要求62所述的磁力悬浮传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感应轨道包括一对相互间隔且相互平行的轨道突出部,以及
所述拾取单元的形状类似于字母“E”幷包括分别位于所述一对轨道突出部之间及所述一对轨道突出部外侧的电动势产生指状物。
64.如权利要求61所述的磁力悬浮传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悬浮单元包括多个电磁块,所述多个电磁块从所述非接触型电源接收电力幷与所述轨道相互作用以使所述主体传送单元悬浮,以及
所述悬浮单元包括间隙传感器,以用于根据所述主体传送单元在所述轨道上悬浮的高度来感测间隙。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0)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KR1020090090455A KR101118063B1 (ko) | 2009-09-24 | 2009-09-24 | 자기부상식 이송시스템 |
KR10-2009-0090453 | 2009-09-24 | ||
KR1020090090452A KR101118060B1 (ko) | 2009-09-24 | 2009-09-24 | 자기부상식 이송시스템 |
KR1020090090454A KR101118062B1 (ko) | 2009-09-24 | 2009-09-24 | 자기부상식 이송시스템 |
KR1020090090453A KR101118061B1 (ko) | 2009-09-24 | 2009-09-24 | 자기부상식 이송시스템 |
KR10-2009-0090455 | 2009-09-24 | ||
KR10-2009-0090452 | 2009-09-24 | ||
KR10-2009-0090456 | 2009-09-24 | ||
KR1020090090456A KR101118064B1 (ko) | 2009-09-24 | 2009-09-24 | 자기부상식 이송시스템 |
KR10-2009-0090454 | 2009-09-24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030192A true CN102030192A (zh) | 2011-04-27 |
CN102030192B CN102030192B (zh) | 2013-06-05 |
Family
ID=4388374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 201010298126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030192B (zh) | 2009-09-24 | 2010-09-21 | 磁力悬浮传送系统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2030192B (zh) |
TW (1) | TWI421204B (zh) |
Cited By (1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055381A (zh) * | 2009-10-28 | 2011-05-11 | Sfa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 磁力悬浮传送系统 |
CN103171900A (zh) * | 2013-04-01 | 2013-06-26 | 徐建华 | 磁悬浮输送装置 |
CN104935212A (zh) * | 2015-06-16 | 2015-09-23 | 江珑婧 | 磁悬浮回转式食品进给装置 |
CN106395389A (zh) * | 2015-07-13 | 2017-02-15 | 南通大学 | 高传送精度的自驱式磁悬浮曲直复合循环型传送单元 |
CN106494895A (zh) * | 2016-12-05 | 2017-03-15 | 深圳市克洛诺斯科技有限公司 | 磁性直线导轨模组及磁性直线导轨装置 |
CN107635895A (zh) * | 2016-03-24 | 2018-01-26 | 韩国海洋科学技术院 | 集装箱搜检系统 |
CN108216735A (zh) * | 2016-12-14 | 2018-06-29 | 惠州市德赛电池有限公司 | 一种电池封装输送设备 |
CN109661366A (zh) * | 2016-09-09 | 2019-04-19 | 宝洁公司 | 用于独立地引导载具并且将容器和闭合件递送到单元操作站的系统和方法 |
CN113056428A (zh) * | 2018-07-03 | 2021-06-29 | 普勒代尔技术公司 | 改进的传送设备 |
CN115159131A (zh) * | 2021-04-01 | 2022-10-11 | 广汽埃安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 | 一种磁悬浮输送系统及其运载组件 |
US11698626B2 (en) | 2016-09-09 | 2023-07-11 | The Procter & Gamble Company | System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products based upon demand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516759A (zh) * | 2016-12-02 | 2017-03-22 | 广州市三禾机械有限公司 | 一种磁吸式有轨送餐装置以及系统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61150601A (ja) * | 1984-12-22 | 1986-07-09 | Daifuku Co Ltd | 荷搬送設備 |
JPH05170096A (ja) * | 1991-12-17 | 1993-07-09 | Railway Technical Res Inst | 磁気浮上車両用脚装置 |
JPH08163712A (ja) * | 1994-12-06 | 1996-06-21 | Hitachi Kiden Kogyo Ltd | 磁気浮上式搬送装置 |
JPH0993723A (ja) * | 1995-09-28 | 1997-04-04 | Daifuku Co Ltd | リニアモータ利用の搬送設備 |
CN1569511A (zh) * | 2004-05-12 | 2005-01-26 | 清华大学 | 高温超导磁悬浮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2262804A (ja) * | 1989-04-03 | 1990-10-25 | Toshiba Corp | 滋気浮上式搬送車の制御装置 |
JPH0332307A (ja) * | 1989-06-28 | 1991-02-12 | Sumitomo Electric Ind Ltd | 磁気浮上搬送車 |
JPH0576105A (ja) * | 1991-06-19 | 1993-03-26 | Sumitomo Electric Ind Ltd | 磁気浮上搬送車 |
JPH05199615A (ja) * | 1992-09-28 | 1993-08-06 | Toshiba Corp | 浮上式搬送装置 |
JPH0898438A (ja) * | 1994-09-16 | 1996-04-12 | Hitachi Kiden Kogyo Ltd | 磁気浮上搬送装置における非接触給電方法及びその装置 |
-
2010
- 2010-09-13 TW TW99130859A patent/TWI421204B/zh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 2010-09-21 CN CN 201010298126 patent/CN102030192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61150601A (ja) * | 1984-12-22 | 1986-07-09 | Daifuku Co Ltd | 荷搬送設備 |
JPH05170096A (ja) * | 1991-12-17 | 1993-07-09 | Railway Technical Res Inst | 磁気浮上車両用脚装置 |
JPH08163712A (ja) * | 1994-12-06 | 1996-06-21 | Hitachi Kiden Kogyo Ltd | 磁気浮上式搬送装置 |
JPH0993723A (ja) * | 1995-09-28 | 1997-04-04 | Daifuku Co Ltd | リニアモータ利用の搬送設備 |
CN1569511A (zh) * | 2004-05-12 | 2005-01-26 | 清华大学 | 高温超导磁悬浮装置 |
Cited By (2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055381A (zh) * | 2009-10-28 | 2011-05-11 | Sfa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 磁力悬浮传送系统 |
CN102055381B (zh) * | 2009-10-28 | 2014-12-10 | Sfa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 磁力悬浮传送系统 |
CN103171900A (zh) * | 2013-04-01 | 2013-06-26 | 徐建华 | 磁悬浮输送装置 |
CN104935212A (zh) * | 2015-06-16 | 2015-09-23 | 江珑婧 | 磁悬浮回转式食品进给装置 |
CN106395389A (zh) * | 2015-07-13 | 2017-02-15 | 南通大学 | 高传送精度的自驱式磁悬浮曲直复合循环型传送单元 |
CN106395390A (zh) * | 2015-07-13 | 2017-02-15 | 南通大学 | 实现循环运动的自驱式磁悬浮曲直复合循环型传送单元 |
CN106564759A (zh) * | 2015-07-13 | 2017-04-19 | 南通大学 | 应用领域拓展的自驱式磁悬浮曲直复合循环型传送单元 |
CN107635895B (zh) * | 2016-03-24 | 2019-09-17 | 韩国海洋科学技术院 | 集装箱搜检系统 |
CN107635895A (zh) * | 2016-03-24 | 2018-01-26 | 韩国海洋科学技术院 | 集装箱搜检系统 |
CN109661366A (zh) * | 2016-09-09 | 2019-04-19 | 宝洁公司 | 用于独立地引导载具并且将容器和闭合件递送到单元操作站的系统和方法 |
CN109661366B (zh) * | 2016-09-09 | 2022-01-14 | 宝洁公司 | 用于独立地引导载具并且将容器和闭合件递送到单元操作站的系统和方法 |
US11584628B2 (en) | 2016-09-09 | 2023-02-21 | The Procter & Gamble Company | System and method for independently routing vehicles and delivering containers and closures to unit operation systems |
US11698626B2 (en) | 2016-09-09 | 2023-07-11 | The Procter & Gamble Company | System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products based upon demand |
US12060254B2 (en) | 2016-09-09 | 2024-08-13 | The Procter & Gamble Company | System and method for independently routing vehicles and delivering containers and closures to unit operation systems |
CN106494895A (zh) * | 2016-12-05 | 2017-03-15 | 深圳市克洛诺斯科技有限公司 | 磁性直线导轨模组及磁性直线导轨装置 |
CN108216735A (zh) * | 2016-12-14 | 2018-06-29 | 惠州市德赛电池有限公司 | 一种电池封装输送设备 |
CN113056428A (zh) * | 2018-07-03 | 2021-06-29 | 普勒代尔技术公司 | 改进的传送设备 |
US11548740B2 (en) | 2018-07-03 | 2023-01-10 | Prodel Technologies | Transfer device |
CN113056428B (zh) * | 2018-07-03 | 2023-12-15 | 普勒代尔技术公司 | 改进的传送设备 |
CN115159131A (zh) * | 2021-04-01 | 2022-10-11 | 广汽埃安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 | 一种磁悬浮输送系统及其运载组件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1114670A (en) | 2011-05-01 |
CN102030192B (zh) | 2013-06-05 |
TWI421204B (zh) | 2014-01-0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2030192B (zh) | 磁力悬浮传送系统 | |
CN107792677B (zh) | 非接触驱动模块和具有该模块的输送装置 | |
KR101049222B1 (ko) | 수직형 리니어모터를 이용한 자기부상 반송장치 | |
US10312718B2 (en) | System for levitating mobile terminal | |
KR101409524B1 (ko) | 기판 이송 장치 | |
TWI316502B (en) | Substrate transportation device | |
TW467860B (en) | System for guidance of a vehicle, system for guidance and switching of a vehicle, system for conveyance, system for guidance of an object and flywheel system | |
KR101049221B1 (ko) | 리니어 인덕션 모터를 이용한 자기부상 반송장치 | |
KR101101917B1 (ko) | 자기부상 반송 장치 | |
CN1987661B (zh) | 平面载物台装置 | |
CN102055381B (zh) | 磁力悬浮传送系统 | |
KR101048056B1 (ko) | 자기부상 및 자기베어링을 이용한 직선이송장치 | |
CN107054153A (zh) | 用于运输系统的驱动系统 | |
CN100431890C (zh) | 城轨磁浮车辆走行机构搭接装置 | |
CN101877563A (zh) | 一种磁阻式磁力悬浮装置 | |
CN108217207B (zh) | 磁悬浮式基板传送装置 | |
KR101118063B1 (ko) | 자기부상식 이송시스템 | |
KR101118060B1 (ko) | 자기부상식 이송시스템 | |
CN101734482A (zh) | 传送装置 | |
CN206841206U (zh) | 涡流阻尼器及磁悬浮车 | |
KR102232179B1 (ko) | 자기 부상이송 장치 | |
KR20150068093A (ko) | 편심보상 전자석을 갖는 자기부상 시스템 | |
KR101118062B1 (ko) | 자기부상식 이송시스템 | |
KR101118061B1 (ko) | 자기부상식 이송시스템 | |
KR20110045957A (ko) | 자기부상식 이송시스템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0605 Termination date: 201809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