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028613A - 雾发生装置、以及美容装置 - Google Patents

雾发生装置、以及美容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028613A
CN102028613A CN2010105007047A CN201010500704A CN102028613A CN 102028613 A CN102028613 A CN 102028613A CN 2010105007047 A CN2010105007047 A CN 2010105007047A CN 201010500704 A CN201010500704 A CN 201010500704A CN 102028613 A CN102028613 A CN 10202861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ist
keeping device
atomizing nozzle
movable range
discharge por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10500704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028613B (zh
Inventor
竹内利浩
松坂建志
加藤将弘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Holding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松下电工株式会社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0072107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313953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松下电工株式会社 filed Critical 松下电工株式会社
Publication of CN10202861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02861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02861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028613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evices For Medical Bathing And Washing (AREA)

Abstract

一种具备可动式的保护器具(26)的雾发生装置。所述保护器具被形成为可以维持第1位置和第2位置,所述保护器具在所述第1位置时在所述雾喷嘴(20)的前方确保限制使用者接触雾喷嘴(20)的限制距离,所述保护器具在所述第2位置时至少将所述雾喷嘴(20)罩住。

Description

雾发生装置、以及美容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雾发生装置、以及具有雾发生装置的美容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雾发生装置用加热器使液体沸腾或者用超声波使液体雾化,并且将生成的雾向脸等人体放出。这种类型的雾发生装置被应用在以给肌肤带来滋润等保养肌肤为目的的装置上。如图15所示,以往的发生装置80具备:保护器具83,其被安装在将雾放出的雾喷嘴81、82上;和主体盖85,其被安装在主体箱84上。通过主体盖85的开闭,雾喷嘴81、82以及保护器具83可以露出或隐蔽(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可以通过保护器具83限制使用者的手触摸雾喷嘴81、82。例如可以抑制使用者的手直接触摸刚从雾喷嘴81、82喷射出的、温度较高的温雾或者放出所述温雾的雾喷嘴81、82。进一步,由于可以通过主体盖85将雾喷嘴81、82隐蔽来避免尘埃等异物向雾喷嘴81、82附着或堆积,所以能够保持雾喷嘴81、82的清洁。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8-295813号公报
然而,在上述雾发生装置80中,为了用主体盖85将雾喷嘴81、82遮蔽,须要将主体盖85形成为,连安装在这些雾喷嘴81、82上的保护器具83也可以收纳的形式。大尺寸的主体盖85为使雾发生装置80尺寸增大的原因之一。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以抑制使用者接触雾喷嘴以及异物向雾喷嘴附着的、小尺寸的雾发生装置。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一个形态提供一种雾发生装置,其具备:生成雾的雾发生单元;雾喷嘴,其使生成的雾向预定的方向放出;和可动式的保护器具。所述保护器具可以维持第1位置和第2位置,所述保护器具在所述第1位置时在所述雾喷嘴的前方确保限制使用者接触所述雾喷嘴的限制距离,所述保护器具在所述第2位置时至少将所述雾喷嘴罩住。
基于这种构造,由于通过将保护器具维持在第1位置上,使得通过所述保护器具在雾喷嘴的前方确保限制距离,所以在使用者的手接近雾喷嘴的时候,手在触摸雾喷嘴之前会接触保护器具。由此,可以抑制使用者的手直接触摸雾喷嘴。由于通过将保护器具保持在第2位置上,使得雾喷嘴维持被所述保护器具罩住的状态,所以还可以抑制异物向雾喷嘴的附着或堆积。只须以这种形式改变保护器具的位置(姿势),就可以抑制使用者接触雾喷嘴以及异物向雾喷嘴的附着。因此,不须要像以往的雾发生装置那样,除了保护器具还另外设置主体盖。可以使雾发生装置的尺寸缩小与省略主体盖相对应的量。
优选地,所述保护器具被构成为,在第1可动范围内所述保护器具与所述雾喷嘴联动,并且在与所述第1可动范围不同的第2可动范围内所述保护器具相对于所述雾喷嘴独立动作。
基于这种构造,由于在第1可动范围内保护器具与雾喷嘴联动,所以在所述第1可动范围内可以通过改变保护器具的角度来改变雾喷嘴的角度。由此,可以改变雾从所述雾喷嘴放出的放出方向。这样,由于可以通过操作保护器具来改变雾喷嘴的角度,所以可以使角度调整的操作性提高。进一步,由于可以在不接触雾喷嘴的情况下改变雾的放出方向,所以可以适宜地抑制使用者的手触摸雾喷嘴。由于在第2可动范围内保护器具相对于雾喷嘴独立动作,所以与即使在所述第2可动范围内保护器具也可以与雾喷嘴同时移动的情况相比较,可以缩小雾喷嘴的可动范围,并且可以使雾喷嘴周围的构成变得紧凑。
在一个例子中,所述第1可动范围为所述雾喷嘴的可动范围,所述第2可动范围为,从所述雾喷嘴的动作被限制的位置起,至所述保护器具维持在所述第2位置上为止的可动范围。
基于这种构造,由于在雾喷嘴的可动范围内保护器具与雾喷嘴联动,所以可以通过操作保护器具来调整雾喷嘴的角度,并且还可以调整雾从所述雾喷嘴放出的放出方向。由于在从第1位置过渡到第2位置的第2可动范围内保护器具相对于雾喷嘴独立动作,所以可以使雾喷嘴的可动范围缩小与所述第2可动范围相对应的量,从而可以使雾喷嘴周围的构成变得紧凑。
优选地,进一步具备联杆机构,其使所述保护器具和所述雾喷嘴联动,所述保护器具构成为,通过所述联杆机构与所述雾喷嘴联动的形式。
基于这种构造,由于通过所述联杆机构而使保护器具与雾喷嘴联动,所以可以通过操作保护器具来调整雾喷嘴的角度,并且还可以调整雾从所述雾喷嘴放出的放出方向。由于可以通过操作保护器具来调整雾喷嘴的角度,所以可以适宜地抑制使用者的手触摸雾喷嘴。
在一个例子中,所述联杆机构具备连接所述保护器具和所述雾喷嘴的联杆部件,所述联杆部件是弯曲的。
基于这种构造,使成为联杆机构的联杆部件弯曲。因此,可以将第1可动范围以及第2可动范围分开设定为,在第2可动范围内保护器具相对于雾喷嘴独立动作,而在第1可动范围内保护器具与雾喷嘴联动。
在一个例子中,其特征在于,所述联杆部件的弯曲角度为钝角。基于所述构造,由于把联杆部件的弯曲角度设为钝角,所以可以将第1可动范围和第2可动范围分开设定。
优选地,所述联杆部件在保持所述联杆机构的保持部件内的可动空间中可以移动。
基于这种构造,由于在保持部件中设有可动空间,所以可以抑制保持部件与联杆部件接触,并且能够以较少的力顺利地操作保护器具和雾喷嘴。
一个例子的雾发生装置具备:检测单元,其检测所述保护器具的开闭状态;和控制单元,其基于所述检测单元的检测结果来控制所述雾发生单元。
基于这种构造,可以通过检测单元检测保护器具的开闭状态,并且可以基于所述检测单元的检测结果来控制雾发生单元。
一个例子的雾发生装置进一步具备接触部,其可以接触所述保护器具,所述接触部被构成为,在所述第1可动范围内与所述保护器具接触从而对所述保护器具进行保持,并且在所述第2可动范围内与所述保护器具变为非接触,通过解除所述保护器具的保持而使所述保护器具维持在所述第2位置上。
基于这种构造,由于在第1可动范围内通过接触部的接触而使保护器具被保持,所以可以通过操作保护器具来保持已调整为所需角度的雾喷嘴的状态。另一方面,在第2可动范围内接触部为非接触而使保护器具的保持被解除,由此保护器具被维持在第2位置上。因此,由于雾喷嘴维持被保护器具罩住的状态,所以可以抑制异物向雾喷嘴的附着·堆积。
在一个例子中,所述接触部被构成为,可以相对于所述保护器具移动的形式。
基于这种构造,由于接触部可以相对于保护器具移动,所以在操作保护器具使其从第2可动范围移动至第1可动范围时,接触部与保护器具从非接触的状态变为接触的状态而使操作感(操作所要的力)发生变化,从而可以让使用者识别第1可动范围和第2可动范围的界线。
在一个例子中,所述保护器具被构成为,与所述雾喷嘴联动的形式。
基于这种构造,由于保护器具与雾喷嘴联动,所以可以通过改变保护器具的角度来改变雾喷嘴的角度。由于可以通过这种形式操作保护器具来改变雾喷嘴的角度,所以可以使角度调整的操作性提高,并且可以抑制使用者的手直接触摸雾喷嘴。
在一个例子中,所述保护器具被构成为,相对于所述雾喷嘴独立动作的形式。
基于这种构造,由于保护器具相对于雾喷嘴独立动作,所以不须要连结所述保护器具和雾喷嘴的连结单元。所以,可以通过简单的构成来抑制使用者接触雾喷嘴以及异物向雾喷嘴的附着。
在一个例子中,所述第1位置为,所述保护器具的至少一部分被配置在所述雾喷嘴的上方,并且可以将从所述雾喷嘴放出的所述雾向使用者放出的位置。
基于这种构造,在从雾喷嘴放出雾的时候,即使使用者的手从上方向雾喷嘴接近,手也会在触摸雾喷嘴之前接触配置在所述雾喷嘴上方的保护器具。由此,可以抑制使用者的手直接触摸雾喷嘴。
在一个例子中,所述雾发生单元用液体生成温雾。
基于这种构造,从雾喷嘴放出温度较高的温雾。在此,由于通过将保护器具维持在第1位置上,使得与雾喷嘴相距的距离被所述保护器具限制,所以可以抑制使用者的手直接触摸刚从雾喷嘴放出的、温度较高的温雾或者放出所述温雾的雾喷嘴。
雾发生装置最好被应用在,将雾放出而对肌肤表面进行保养的美容装置上。基于这种构造,不仅可以抑制使用者接触雾喷嘴以及异物向雾喷嘴附着,而且还可以使雾发生装置变得小尺寸化。
附图说明
图1(a)、(b)是第1实施方式的美容器的透视图。
图2是将图1的美容器的雾发生机构纵向切开后从右侧来看的剖面图。
图3(a)、(b)是用于说明保护器具开闭动作的概略剖面图。
图4(a)、(b)是第2实施方式的美容器的透视图。
图5是显示图4的美容器的配管构成的示意图。
图6是将第2实施方式的保护器具、雾喷嘴、以及底座部件纵向切开后从左侧来看的剖面图。
图7是将第2实施方式的保护器具、雾喷嘴、以及底座部件横向切开后从上方来看的剖面图。
图8是将第2实施方式的保护器具、雾喷嘴、以及底座部件纵向切开后从右侧来看的剖面图。
图9是将第2实施方式的保护器具、雾喷嘴、以及底座部件纵向切开后从右侧来看的剖面图。
图10是将第2实施方式的保护器具、雾喷嘴、以及底座部件纵向切开后从右侧来看的剖面图。
图11(a)~(d)是用于说明第2实施方式的保护器具、以及雾喷嘴的动作的示意图。
图12(a)、(b)是用于说明变形例的保护器具的动作的概略剖面图。
图13是变形例的保护器具的概略剖面图。
图14是变形例的保护器具的概略剖面图。
图15是以往的美容器的透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1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雾发生装置进行说明。在图示的例子中,雾发生装置为美容器(美容装置)10的形式。在以下的说明中,[前(跟前)][后][上][下][左[右]是指美容器的使用者以在使用美容器时面向美容器的状态为基准时的[前(跟前)][后][上][下][左[右]。
如图1所示,美容器10具有被收纳在主体箱11中的美容器主体12。在美容器主体12的上壳体13的上表面13a的前侧中央部,沿上表面13a的法线方向突出有突出部14。
在突出部14后侧的上壳体13上形成有凹部16,所述凹部16具有从突出部14起向下方倾斜的倾斜面15。在所述凹部16中配设有放出(喷出)温雾的雾喷嘴20。在图示的例子中,雾喷嘴20具备划出雾放出口21的喷嘴盖22,所述喷嘴盖22被形成为近似圆顶状。优选地,喷嘴盖22为合成树脂制的整体成型部件。
如图2所示,在所述雾喷嘴20的内侧表面、与雾放出口21对应的位置上固装有喷嘴密封件23。在喷嘴密封件23上连结有喷嘴支架24。形成为波纹状的波纹部件25的前端部连结在喷嘴支架24上。温雾通过波纹部件25被引导至雾放出口21。
雾喷嘴20通过未予图示的支承轴被安装在美容装置主体12上,以使所述雾喷嘴20可以相对于美容器主体12按照预定角度(例如25°~55°)沿箭头A方向(上下方向)转动。通过使雾喷嘴20沿上下方向转动,可以沿上下方向调整从雾放出口21放出的温雾的放出方向。
如图1所示,在雾喷嘴20的喷嘴盖22上安装有可以沿上下方向转动的保护器具26。在图示的例子中,保护器具26包括:与上壳体13的凹部16对应的近似矩形的天板,和从所述天板向下方延伸的右板以及左板。保护器具26被构成为,可以在开位置和闭位置之间沿上下方向转动的形式,所述开位置为如图1(a)所示的、使雾喷嘴20露出的第1位置,所述闭位置为如图1(b)所示的、将雾喷嘴20罩住的第2位置。
通常,使用者在使用美容器10的时候打开保护器具26。在使用美容器10的时候,保护器具26保持开位置。如图1(a)所示,位于开位置的保护器具26在雾喷嘴20的前方确保限制接触雾喷嘴20、特别是雾放出口21的限制距离(使用者与雾放出口21的距离)。保护器具26的开位置的姿势被设定为抑制使用者的手直接触摸雾放出口21的形式。在一个例子中,由于保护器具26被配置在雾放出口21(雾喷嘴20)的上方,所以例如使用者的手从保护器具26的上方向下方移动、并且想要触摸雾放出口21时,手在触摸雾放出口21之前会接触保护器具26。由此,保护器具26可以抑制使用者的手无意地直接触摸雾放出口21。由于位于上述开位置的保护器具26朝向上方,所以放出的温雾不会被保护器具26所阻挡。开位置还成为适于向使用者供给温雾的姿势。
通常,使用者在不使用美容器10的时候会将保护器具26置于关闭的状态。如图1(b)所示,在保护器具26位于闭位置的情况下,保护器具26的外表面26a与上述突出部14的表面齐平,并且雾喷嘴20被收纳在由保护器具26以及凹部16形成的空间内。所以,在不使用美容器10的情况下,通过关闭保护器具26来抑制异物附着在雾喷嘴20(特别是,雾放出口21)上,从而可以保持清洁。可以防止出现由于附着在雾喷嘴20的雾放出口21上的异物使温雾的放出方向改变从而影响使用感的不良状况。也就是说,可以抑制温雾向预先设定的放出方向以外的非预定方向放出。保持器具26可保持所述闭位置。具体地讲,通过使设置在保护器具26前端部的卡钩部26b(参照图1(a))与设置在突出部14后部的开闭按钮14a扣合,即使在不施加外力的状态下保护器具26也被维持在闭位置上。在图示的例子中,开闭按钮14a被使用者按下操作后,开闭按钮14a向使用者方向转动并且解除所述开闭按钮14a和卡钩部26b的扣合,从而可以打开保护器具26。
只须通过这种形式改变保护器具26的位置(姿势),就可以抑制使用者的手直接触摸雾喷嘴20,并且可以在美容器10未使用时抑制异物向雾喷嘴20附着。所以,不须要除了保护器具26另外设置以往的主体盖85(图15)。可以使美容器10的尺寸缩小与省略主体盖85相对应的量。
在美容器主体12的上壳体13的上表面13a上,沿前后方向排列设置有电源按钮27和运转控制按钮28。通过操作电源按钮27打开以及关闭美容器10的电源。在电源处于打开状态时,通过操作运转控制按钮28使美容器10运转开始以及运转停止。
供水箱体29可以被收纳在美容器主体12中,所述供水箱体29贮存有规定量(在本实施方式中约为100ml)的液体(在本实施方式中为水),所述液体用于生成从雾喷嘴20放出的温雾。具体地讲,如图2所示,供水箱体29以能够沿上下(垂直)方向插入以及取出的形式被收纳在箱体保持体29a中,该箱体保持体29a形成为向美容器主体12的上表面开口。
如图2所示,在美容器主体12上安装有雾发生机构30。雾发生机构30主要由将供水箱体29所供给的水加热并且产生温雾的温雾烧水器31、对产生的温雾进行微细化(离子化)的放电部32、将微细化的雾放出的雾喷嘴20来构成。
在设置于安装有供水箱体29的箱体保持体29a下端的连接部29b上连接设有分支部G,所述分支部G能够使由供水箱体29供给出的水分支,以使其能够向雾发生机构30以及排水口(图示略)供给。由具备耐热性的弹性材料(例如,硅橡胶或氟橡胶)形成的供水管P1的一端被连接在分支部G上。供水管P1的另一端被连接在温雾烧水器31上,从而形成将水从箱体保持体29a供给至温雾烧水器31的供水通道K1。温雾烧水器31具备沸腾室31b,所述沸腾室31b具备对供给的水进行加热而使温雾产生的温雾加热器31a。水通过从供水通道K1分支出的供水通道K2被供给至沸腾室31b。在图示的例子中,所述沸腾室31b的水位被保持在规定的水位W。
温雾烧水器31的上部开口被连接在温雾引导部件33上,所述温雾引导部件33将由温雾加热器31a产生的温雾向雾喷嘴20引导。所述温雾引导部件33被连接在上述波纹部件25的下端。温雾引导部件33以及波纹部件25形成将由温雾加热器31a产生的温雾向雾放出口21引导的温雾通路M1。
在温雾引导部件33上、且在温雾通路M1的中途部分设置有放电部32。放电部32包括放电针,所述放电针被连接在高压电路34上。所述放电针面向温雾通路M1而设置。温雾通过放电针的高压放电被微细化。
对以这种形式构成的雾发生机构30的动作进行说明。从供给箱体29供给至箱体保持体29a中的水经过供水通道K1以及供水通道K2后被供给到沸腾室31b。供给到沸腾室31b的水通过温雾加热器31a被加热以及汽化,并被温雾化。产生的温雾通过温雾通道M1向上方移动而被导向放电部32,并且通过在放电部32的放电针之间进行的高压放电被微细化(离子化)。所述微细化了的温雾从雾放出口21向前方放出(喷射)。通过使雾喷嘴20沿箭头A方向转动,可以沿上下方向调整温雾的放出方向。
在此,如上所述,雾喷嘴20以可以相对于美容器主体12转动的形式被支承在未予图示的支承轴上。详细地讲,雾喷嘴20绕支承轴的旋转轴线X转动,并且通过喷嘴盖22的端部抵接在限制部35上来限制所述转动范围。雾喷嘴20的转动位置(姿势)可以保持在可动范围内的任一位置上。例如,也可以设置未予图示的弹性部件(例如板簧),所述弹性部件从左右两侧弹性夹住连结有雾放出口21以及喷嘴盖22的喷嘴支架24。通过所述弹性部件和喷嘴支架24的摩擦力,可以将雾喷嘴20保持在已调整的转动位置上。
接着,参照图3对保护器具26和雾喷嘴20的连结构造进行说明。图3为用于说明保护器具26和雾喷嘴20的连结构造以及所述保护器具26和雾喷嘴20的动作的概略剖面图。
如图3所示,在喷嘴盖22的雾放出口21的后侧形成有贯穿孔22a,并且在所述贯穿孔22a的左侧和右侧向后方延出形成有左右一对(只显示一侧)旋转支承片40。保护器具26通过轴以能够沿上下方向转动的形式被支承在所述左右一对旋转支承片40上。具体地讲,保护器具26以能够绕支承轴(图示略)的旋转轴线Y转动的形式被安装在旋转支承片40上。在喷嘴盖22的内侧以与贯穿孔22a相对的形式形成有底座部22b。在所述底座部22b与以能够旋转的形式支承在上述旋转支承片40上的保护器具26之间,连结有插入到贯穿孔22a中的弹簧41。
保护器具26相对于旋转支承片40向开方向(上方向)的转动通过挡块(图示略)被限制,例如该保护器具26被配置在雾喷嘴20的上方,并且在放出的温雾不会被所述保护器具26阻挡的位置上(参照图1(a))成为全开状态。在保护器具26位于开位置时,保护器具26通过弹簧41的弹力,一直相对于旋转支承片40成为全开状态(转动被挡块限制的状态)。换句话说,在将弹簧41以预定的弹簧载荷(设定载荷)压缩了的状态下,处于开位置的保护器具26和喷嘴盖22的底座部22b通过来自于保护器具26的压缩载荷被保持。在此,上述弹簧载荷被设定的比使喷嘴盖22(雾喷嘴20)绕旋转轴线X旋转的载荷(旋转载荷)要大。
所以,到在保护器具26上施加比雾喷嘴20的旋转载荷大的载荷为止,在维持上述全开状态不变的状态下,保护器具26与雾喷嘴20成为一体并绕旋转轴线X转动(参照图3(a)、(b))。也就是说,在雾喷嘴20的转动范围(第1可动范围)内,在维持保护器具26和雾喷嘴20(雾放出口21)的位置关系(即,保护器具26的开位置)不变的状态下,保护器具26与雾喷嘴20联动着转动。因此,通过使保护器具26沿上下方向转动,可以沿上下方向来调整雾喷嘴20的角度,进而可以沿上下方向来调整从雾放出口21放出的温雾的放出方向。如上所述,在雾喷嘴20的转动范围内,连结有雾放出口21以及喷嘴盖22的喷嘴支架24被未予图示的弹性部件从左右两侧弹性夹住,并且可以通过所述摩擦力保持上述已调整的转动位置。
另一方面,如图3(b)所示,在雾喷嘴20的转动被限制部35限制后,如果在保护器具26上施加比弹簧41的弹簧载荷更大的载荷的话,弹簧41就会缩短,而保护器具26绕旋转轴线X向闭方向(下方向)转动。通过将保护器具26的卡钩部26b扣合在突出部14(参照图1)的开闭按钮14a上,保护器具26维持闭位置(参照图3(b)的2点划线)。这样,在关闭保护器具26的时候,保护器具26相对于雾喷嘴20独立转动。也就是说,在从雾喷嘴20向下方向的转动被限制部35限制的位置起到维持闭位置为止的范围(第2可动范围)内,保护器具26相对于雾喷嘴20独立转动。在图示的例子中,在保护器具26位于闭位置的时候,开闭按钮14a被按下操作后,所述开闭按钮14a和卡钩部26b的扣合就被解除,并且通过弹簧41的作用力使保护器具26转动至图3(b)的实线所示的位置(全开状态)为止。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特有的效果作用加以说明。
(1)本实施方式的保护器具26维持开位置(使用位置),在该位置保护使用者的手不接触雾放出口21(雾喷嘴20),该保护器具26还维持闭位置(不使用位置),在该位置在美容器10不使用时避免异物向雾放出口21附着。所以,只须通过改变保护器具26的位置(姿势),就可以抑制使用者接触雾放出口21(雾喷嘴20)以及异物向雾放出口21附着。因此,不须要像以往的雾发生装置80那样,除了保护器具26还另外设置主体盖85。由此,可以使美容器10的尺寸缩小与省略所述主体盖85相对应的量,并且可以将美容器10收纳在较小的空间内。进一步,可以减少与省略主体盖85相应的部件件数。
(2)在本实施方式中,在雾喷嘴20的转动范围内保护器具26与雾喷嘴20同时转动。所以,通过使保护器具26沿上下方向转动,可以沿上下方向来调整雾喷嘴20的角度,进而可以沿上下方向来调整温雾从雾放出口21放出的放出方向。这样,由于可以通过操作保护器具26来调整温雾的放出方向,所以可以使调整所述放出方向时的操作性提高。进一步,由于可以在不直接触摸雾放出口21的情况下来调整温雾的放出方向,所以可以适宜地抑制使用者的手触摸雾放出口21。
(3)在本实施方式中,在雾喷嘴20的转动范围以外的区域,保护器具26相对于雾喷嘴20独立转动。所以,与在整个保护器具26的转动范围内保护器具26都与雾喷嘴20同时移动的情况相比较,可以缩小雾喷嘴20的可动范围,并且可以使保护器具26以及雾喷嘴20周围的构成变得紧凑。
(4)在本实施方式中,将保护器具26设置在将温度较高的温雾放出的雾喷嘴20上。由此,可以抑制使用者的手直接触摸刚从雾喷嘴20放出的、温度较高的温雾或者将所述温雾放出的雾放出口21。
(第2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以下的说明中,对与已说明的实施方式相同的构成附上相同的符号,省略或者简化重复的说明。
如图4所示,在美容器主体12的上壳体13上表面13a的前侧中央部形成有开口部13b。在上壳体13上组装有与所述开口部13b对应的底座部件44。雾喷嘴20的雾放出口21被收纳在由上壳体13的凹部16和保护器具42所形成的空间中。
在底座部件44上,通过未予图示的支承轴安装有放出(喷射)温雾的雾喷嘴20,所述雾喷嘴20能够相对于美容器主体12以规定角度(例如,25~55°)沿箭头Ya方向(上下方向)转动。作为保持部件的喷嘴盖22与雾喷嘴20形成为一体,所述喷嘴盖22形成为将放出温雾的雾放出口21的周围盖住的形式。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使雾喷嘴20沿上下方向转动,可以沿上下方向来调整温雾从雾放出口21放出的放出方向。
在喷嘴盖22的雾放出口21的下方,以沿喷嘴盖22外表面的法线方向延伸的形式立设有从端面来看近似U字形的雾导向48。雾导向48将雾放出口21的下方、左方以及右方围起,可以防止使用者的手指从左右方向以及下方向接近雾喷嘴20。在雾导向48的基端部、雾放出口21的下方设有沿上下方向贯穿雾导向48的放出孔48a。在雾导向48的上部结露的液体(水等)通过放出孔48a从雾导向48的上表面排出,不会滞留在雾导向48的上表面。
在底座部件44的雾喷嘴20的后方,以能够沿上下方向(箭头Yb所示)转动的形式安装有用于保护雾喷嘴20的保护器具42。保护器具42被构成为,可以在如图4(a)所示将雾喷嘴20罩住的第2位置、即闭位置,和如图4(b)所示的保护器具42的最大开放位置之间沿上下方向转动的形式。在本实施方式中,在雾喷嘴20的转动范围(在图10中,箭头H1所示的第1可动范围H1)内保护器具42与雾喷嘴20同时转动,而另一方面,在雾喷嘴20的转动范围以外的区域(在图10中,箭头H2所示的第2可动范围H2)内保护器具42相对于雾喷嘴20独立转动。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可动范围H1和第2可动范围H2的界线位置为,不通过外力也可以维持保护器具42的转动位置的最小开放位置(如图9所示)。
如图4所示,保护器具42被形成为近似半圆形的平板状。保持器具42左右侧的基端部42a以能够相对于底座部件44旋转的形式被固定在旋转轴43(如图8~图10所示)上。在保护器具42的下表面形成有向下方突出的近似U字形的前方肋板42b。所述前方肋板42b被配设成,在保护器具42位于闭位置的情况下在雾导向48的内侧将雾喷嘴20(雾放出口21)的前方罩住的形式。在保护器具42的下表面的前方肋板42b的左方和右方突出形成有一对沿前后方向延伸的侧面肋板42c。所述侧面肋板42c被配设成,在关闭了保护器具42的情况下将雾导向48的左方和右方罩住的形式。也就是说,保护器具42位于闭位置的时候,前方肋板42b将雾喷嘴20(雾放出口21)的前方罩住,并且侧面肋板42c以及雾导向48将雾喷嘴20(雾放出口21)的左方和右方罩住。所以,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关闭保护器具的情况下,从雾喷嘴(雾放出口21)放出的温雾不会从前方以及侧面放出。
在保护器具42的下表面形成有从前方肋板42b向后方延伸的排气通道42d。如图4(a)所示,在保护器具42上形成有贯穿保护器具42的下表面和上表面且与排气通道42d连通的排气口42e。优选地,排气口42e被形成在保护器具42的离使用者最远的位置上、即保护器具42的后端。在关闭了保护器具42的情况下被肋板42b、42c阻挡的温雾通过排气通道42d以及排气口42e向上方排出。
供水箱体29贮存规定量(在本实施方式中,约为100ml)的液体(在本实施方式中为水),所述液体用于生成从雾喷嘴20放出的温雾。供水箱体29以能够沿上下(垂直)方向插入以及取出的形式被收纳在美容器主体12中。
在上壳体13的上表面13a上设有打开以及关闭美容器10的电源时操作的电源按钮27、选择美容器10的运转模式时操作的模式切换按钮45、在已选择的运转模式下使美容器10运转开始时以及运转停止时操作的运转控制按钮28。
在美容器10(主体箱11)正面的大致中间高度的位置上设置有带电微粒子雾放出口46,所述带电微粒子雾放出口46用于放出由静电雾化装置46a(虚线所示)对液体进行雾化而生成的带电微粒子雾(带电微粒子液体)。
接着,参照图5,对本实施方式的美容器主体12(美容器10)的配管连接(内部构造)进行说明。图5所示的水位W基本保持不变。
在美容器主体12上设置有箱体保持体29a,该箱体保持体29a在美容器主体12(上壳体13)的上表面13a开口并且可以收纳供水箱体29。在箱体保持体29a上形成有放气孔29c。在箱体保持体29a上还形成有溢流孔29d。在箱体保持体29a内的水位上升至溢流孔29a的位置时,箱体保持体29a内的水向箱体保持体29a的外部排出。由具备耐热性的弹性材料(例如,硅橡胶或者氟橡胶)形成的供水管P1的上游端被连接在箱体保持体29a的下端。所述供水管P1的下游端被连接在贮留部55的下端部。供水管P1形成将水从供水箱体29(箱体保持体29a)供给至贮留部55的供水通道K1。供水管P1在中途分支而被连接在放气孔29c上。所以,在本实施方式中,供水管P1内的空气(气泡)通过放气孔29c排向箱体保持体29a中。
贮留部55的底部被隔板55a划分成2个区域。供水管P1被连接在贮留部55的一侧区域的底部。贮留部55的另一侧区域的底部通过连通部59与沸腾室58的下端部连通,所述沸腾室用于通过温雾加热器57对供给来的水进行加热。连通部59形成将水从贮留部55供给至沸腾室58的供水通道K2。所以,通过供水管P1供给的温度较低的水从下端部被供给至贮留部55内之后沿着隔板55a向上方流动,并且与贮留在贮留部55内的水混合。在本实施方式中,由新供给来的温度较低的水和已贮留在贮留部55内的水混合了的水被供给至沸腾室58中(箭头Yc、Yd所示)。
在图示的例子中,沸腾室58为沿着垂直立设的雾加热器57的加热面57a上下延伸的缝隙,所述缝隙较窄且内表面平坦。温雾加热器57例如由PTC(positive temperature coefficient)元件形成。流经连通部59被供给至沸腾室58中的水在沸腾室58内通过温雾加热器57被加热并温雾化。另外,在温雾加热器57上设有温度传感器57b。
在沸腾室58的上端部的侧面连设有扁平的下部温雾引导部件61。在本实施方式中,下部温雾引导部件61形成下部温雾通道M2a。下部温雾引导部件61将生成于沸腾室58的水蒸气(温雾)暂时储存,并且向配设有雾喷嘴20的上方引导(箭头Yf所示)。在下部温雾引导部件61的底面连接设置有所述贮留部55,其向所述下部温雾引导部件61的底面开口。所以,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下部温雾引导部件61的内部由结露而生成的水、和在沸腾室58伴随沸腾而飞散出的水等温度相对较高(约80~100℃)的水通过下部温雾引导部件61回流流向贮留部55(箭头Ye所示)。也就是说,在生成温雾的过程中(在通过温雾加热器57进行加热的过程中),与供水箱体29、箱体保持体29a、以及供水管P1内的水相比较温度较高的水经常被供给至贮留部55中。所以,贮留在贮留部55中的水与刚从供水箱体29供给出的水相比较温度较高。所以,在本实施方式中,可以将已初步加热的温水供给至沸腾室58中,这与直接将从供水管P1供给出的温度较低(室温)的水供给至沸腾室58中的情况相比较,可以抑制温雾加热器57的加热面57a的温度下降,并且可以抑制温雾生成量减少的现象。由此,在本实施方式中,贮留部55还起到了回流通道的作用。
在本实施方式中,贮留部55(回流通道)和沸腾室58被配置为平行的同时,连通部59(供水通道K2)和下部温雾引导部件61(温雾通道M2a)也被配置为平行。也就是说,由贮留部55、连通部59(供水通道K2)、沸腾室58、以及下部温雾引导部件61(温雾通道M2a)形成四边环状的管路。
在下部温雾引导部件61的上端部连接设置有具备放电部32的上部温雾引导部件62,所述上部温雾引导部件62将已通过下部温雾引导部件61的温雾进一步向上方(雾喷嘴20)引导,放电部32通过高压放电对温雾进行微细化(离子化)。在上部温雾引导部件62的下部(下部温雾引导部件61的上部)设置有防止壁63,所述防止壁63形成上部温雾引导部件62的底部,并且在下部温雾引导部件61的底部和上部温雾引导部件62的底部之间形成台阶(高度不同的构造)。防止壁63阻止从沸腾室58飞散出的、温度较高的水直接从下部温雾引导部件61进入到上方(雾喷嘴20侧)。所以,在本实施方式中,可抑制从沸腾室58飞散出的、温度较高的水从雾喷嘴20放出。
在上部温雾引导部件62内、且在防止壁63的上部设置有放电部32。放电部32由施加高电压的一对放电针62a、和配设在放电针62a之间的中间电极部62b来构成。放电部32通过放电针62a的高压放电对温雾进行微细化。
上部温雾引导部件62的上端被连结在由具备耐热性的弹性材料(例如,硅橡胶或者氟橡胶)形成的波纹部件25的上游端(下端)。波纹部件25的下游端(上端)被连结在形成为近似圆筒状的喷嘴支架24上。喷嘴支架24连结在近似圆环状的喷嘴密封件23上,该喷嘴密封件23固装于雾喷嘴20(喷嘴盖22)内侧的雾放出口21周围。所以,在本实施方式中,已通过下部温雾引导部件61的温雾被上部温雾引导部件62、波纹部件25引导至(箭头Yg所示)雾喷嘴20(雾放出口21)。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上部温雾引导部件62、波纹部件25形成上部温雾通道M2b,该上部温雾通道M2b将由温雾加热器57生成的温雾向雾放出口21引导。
在本实施方式中,供水箱体29、箱体保持体29a、和供水管P1构成供水机构部,贮留部55(回流通道)、沸腾室58、温雾加热器57、以及下部温雾引导部件61构成加热机构部。在本实施方式中,上部温雾引导部件62、波纹部件25、温雾喷嘴20(雾放出口21)构成雾放出机构部。在本实施方式中,加热机构部以及雾放出机构部构成作为雾发生单元的雾发生机构30。
接着,参照图6~图10,对连结本实施方式的保护器具42和雾喷嘴20的连结构造进行说明。
如图6所示,保护器具42左右的两个基端部42a与旋转轴43成为一体并且以能够转动的形式被固定在旋转轴43上,所述旋转轴43以能够旋转的形式被支承在底座部件44的后部。近似椭圆板状的抵接部件(凸轮)65与旋转轴43成为一体并且以能够转动的形式被固定在旋转轴43上。抵接部件65形成有第1区域R1和第2区域R2,第1区域R1从旋转轴43的中心轴线W1起至外缘部的距离保持不变而成为圆弧状,第2区域被设定在比所述第1区域R1更靠向前方,从旋转轴43的中心轴线W1起至外缘部的距离设定的比第1区域R1要短。在抵接部件65的外缘部、第1区域R1和第2区域R2的界线处形成有相对于中心轴线W1沿径向突出的突起部65a。抵接部件65最好为保护器具42的一部分。在抵接部件65的突起部65a的后侧形成有曲面部65b,其以与突起部65a连续的形式成为曲面(弯曲面)。
在底座部件44的抵接部件65的下方配设有作为有盖且近似圆筒状的接触部的浮动部件66,所述接触部通过固定在底座部件44的固定部44c上的弹簧66a被向上方弹压。浮动部件66被形成为从下方越朝向上方直径就越小的近似裙状。在浮动部件66的外周面形成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肋板66c。浮动部件66被插入到形成于底座部件44的圆孔状插入部44a中,并且以能够沿上下方向移动的形式被支承在插入部44a中。浮动部件66通过肋板66c与插入部44a的内周面相接触,由此减少浮动部件66的外周面与插入部44a的内周面的接触面积,从而能够顺利地沿上下方向移动。浮动部件66通过形成于所述浮动部件66的下端部的圆环状突起部66b卡止在形成于插入部44a的下侧开口部周围的止动部44d上,来限制所述浮动部件66向上方的移动。
在抵接部件65的第1区域R1内,浮动部件66的上侧端部通过弹簧66a的作用力接触(抵接)在抵接部件65的外缘部上,以使抵接部件65保持不转动的形式。也就是说,在本实施方式中,弹簧66a的作用力(弹簧载荷)被设定为,在抵接部件65的第1区域R1内使浮动部件抵接在抵接部件65的外缘部上时保护器具42通过自重不会向下方(闭位置)转动的载荷。所以,在抵接部件65的第1区域R1内,保护器具42被保持为通过自重不会向下方(闭位置)转动,从而维持了保护器具42的转动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保护器具42位于第1可动范围H1的情况下,浮动部件66位于第1区域R1内,并且浮动部件66垂直地接触在抵接部件65的第1区域R1。
另一方面,由于浮动部件66的上侧端部向上方的移动被限制,所以在抵接部件65的第2区域R2内所述上侧端部不会接触抵接部件65的外缘部。也就是说,在第2区域R2内,抵接部件65处在基于浮动部件66的保持状态被解除的非保持状态。所以,在抵接部件65的第2区域R2内保护器具42通过自重会向下方转动。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保护器具42位于第2可动范围H2的情况下,浮动部件66位于第2区域R2内,并且不接触抵接部件65。
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突起部65a位于第1区域R1和第2区域R2的界线处,所以在保护器具42通过最小开放位置时,以浮动部件66越过突起部65a的形式接触(抵接)。所以,在本实施方式的美容器10中,操作保护器具42而使其从第1可动范围H1移动至第2可动范围H2的情况下、以及从第2可动范围H2移动至第1可动范围H1的情况下,为了使浮动部件66越过突起部65a须要较大的力。所以,在本实施方式中,可以在保护器具42的可动范围的界线部分让使用者感受到较大的阻力感(所谓的敲击感)。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的抵接部件65上形成有曲面部65b,其会使浮动部件66随着保护器具42的转动动作从第1区域R1一侧越过突起部65a时的阻力变小。
如图7所示,在旋转轴43上固定有铰链销68,所述铰链销68与所述旋转轴43成为一体并可以转动。所以,铰链销68随着保护器具42的开闭动作与旋转轴43一起转动。在底座部件44上配设有作为用于对保护器具42位于第1可动范围H1进行检测的检测单元的开闭检测开关67。所述开闭检测开关67构成为,通过保护器具42位于第1可动范围H1内,检测铰链销68,并输出开放信号的形式。也就是说,随着操作保护器具42使其从第2可动范围H2向第1可动范围H1移动,开闭检测开关67在与保护器具42通过最小开放位置相同的时点开始输出开放信号。另一方面,随着操作保护器具42使其从第1可动范围H1向第2可动范围H2移动,开闭检测开关67在与保护器具42通过最小开放位置相同的时点停止输出开放信号。
如图8~图10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雾喷嘴20(喷嘴盖22)和保护器具42被联杆机构69连结。在本实施方式的美容器10中,在雾喷嘴20以及保护器具42的左右两侧设置有联杆机构69。由于两个联杆机构69为相互一样的构造,所以只对一侧(右侧)的联杆机构69加以说明,而省略对另一侧(左侧)的联杆机构69的说明。
如图8~图10所示,在设置有保护器具42的旋转轴43上固定有形成为近似方形板状的第1联杆基台71,所述第1联杆基台71能够与旋转轴43一体转动。以平板状部件的中心线按照预定角度(弯曲角度D)交叉的形式一体形成的联杆部件72的后端通过第1销部件71a被组装在第1联杆基台71上,并且所述联杆部件72以能够绕着沿水平方向延伸的第1销部件71a的轴线转动的形式被支承在所述第1连杆基台71上。本实施方式的联杆部件72的弯曲部的弯曲角度D被设定为钝角(在本实施方式中为132°)。
联杆部件72的前端通过第2销部件73a被组装在与喷嘴盖22形成为一体的第2联杆基台73上,并且联杆部件72以能够绕着沿水平方向左右延伸的第2销部件73a的轴线转动的形式被支承在所述第2联杆基台73上。
联杆部件72在喷嘴盖22内侧的可动空间S内可动(动作)。在底座部件44上设置有限制部35,并且雾喷嘴20(喷嘴盖22)向下方的转动范围,通过雾喷嘴20(雾导向48的下表面)抵接在所述限制部35上被限制。在底座部件44上、与保护器具42左右侧的两个基端部42a对应的部分形成有,通过与所述两个基端部42a抵接来限制保护器具42向上方转动的保护器具限制部44b。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美容器10的电气构成进行说明。
如图4所示,在美容器主体12上设置有控制基板75(虚线所示),该控制基板75作为对美容器10的动作进行控制的控制单元发挥作用。温雾加热器57、放电部32、以及静电雾化装置46a被电气连接在控制基板75上。电源按钮27、运转控制按钮28、以及模式切换按钮45也被电气连接在控制基板75上。在控制基板75上连接有温度传感器57b、以及开闭检测开关67。在控制基板75上还连接有未予图示的、检测美容器10是否載置于水平面上的倾斜检测传感器。本实施方式的倾斜检测传感器被构成为以下形式:其具备从美容器10的底面向下方突出的检测片,随着美容器10被載置于水平面上,检测出检测片通过美容器10的自重被压入装置内部,并且输出检测信号。
本实施方式的控制基板75在按下操作电源按钮27打开电源后,将初期运转模式设定为使带电微粒子雾从带电微粒子雾放出口46放出的[带电微粒子模式]。每次按下操作模式切换按钮45时,控制基板75将运转模式切换为[带电微粒子模式],或使温雾从雾喷嘴20(雾放出口21)放出的[温雾模式]。在图示的例子中,控制基板75在来自于开闭检测开关67的开放信号、以及来自于倾斜检测传感器的检测信号这两个信号被供给的情况下而从模式切换按钮45接收了操作信号时,将运转模式设定为[温雾模式]。也就是说,即使控制基板75从模式切换按钮45接收了操作信号时,在没有接收来自于开闭检测开关67的开放信号、以及来自于倾斜检测传感器的检测信号这两个信号的情况下,也不会将运转模式设定为[温雾模式]。控制基板75在运转模式已被设定为[温雾模式]的情况下,在接收不到来自于开闭检测开关67的开放信号以及来自倾斜检测传感器的检测信号中的至少任意一个信号的时点,将运转模式设定为[带电微粒子模式]。
控制基板75接收在带电微粒子模式中运转控制按钮28被按下操作时输出的操作信号后,对静电温雾装置46a进行控制而生成带电微粒子雾,并且使带电微粒子雾从带电微粒子雾放出口46放出。本实施方式的控制基板75在温雾模式中从运转控制按钮28接收操作信号后,开始对温雾加热器57以及放电部32进行通电而生成温雾,并且使温雾从雾喷嘴20(雾放出口21)放出。
即使在向温雾加热器57以及放电部32进行通电的情况下,控制基板75也会在从开闭检测开关67不供给开放信号的时点停止(中止)向温雾加热器57以及放电部32通电。也就是说,在本实施方式的美容器10中,即使在温雾放出的过程中,也会将保护器具42从第1可动范围H1被转动至第2可动范围H2或者闭位置作为契机来停止(中止)温雾的生成以及放出。
同样,即使在向温雾加热器57以及放电部32进行通电的情况下,控制基板75也会在从倾斜检测传感器不供给检测信号的时点停止(中止)向温雾加热器57以及放电部32进行通电。所述,在本实施方式的美容器10中,即使在温雾放出的过程中,也会以美容器10发生倾斜、或者脱离了水平面为契机停止(中止)温雾的生成以及放出。在这种情况下,控制基板75可以控制设置在上壳体13上的、未予图示的报知灯(例如LED等)来报知异常状态。
在通过温度传感器57b测量出的温雾加热器57的表面温度达到预定温度(例如128℃)的情况下,控制基板75停止向温雾加热器57通电从而可以防止空烧。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美容器10的保护器具42以及雾喷嘴20(喷嘴盖22)的动作进行说明。图8显示保护器具42位于闭位置的状态。图9显示保护器具42位于最小开放位置的状态。图10显示保护器具42位于最大开放位置的状态。在图11(d)中,实线显示保护器具42位于闭位置的状态。一点划线显示保护器具42位于最小开放位置的状态,二点划线显示保护器具42位于最大开放位置的状态。
如图8、图9、以及图11(d)所示,从闭位置起至最小开放位置为止的第2可动范围H2内,随着保护器具42的转动动作第1联杆基台71向上方转动,并且联杆部件72的后端向上方移动。然而,联杆部件72的前端以及第2联杆基台73不与联杆部件72的移动产生联动而维持其位置。所以,在第2可动范围H2内,雾喷嘴20不跟随保护器具42的转动动作转动。也就是说,在第2可动范围H2内,保护器具42相对于雾喷嘴20独立动作。另外,在第2可动范围H2内的雾喷嘴20处于与底座部件44的限制部35接触而其向下方的转动被限制的状态。
如图11(c)所示,在第2可动范围H2(第2区域R2)内,固定在保护器具42的旋转轴43上的抵接部件65与浮动部件66为非接触状态。所以,在使用者将保护器具42向上方转动操作之后,在第2可动范围H2内放开手指而中止了操作的情况下,本实施方式的保护器具42通过保护器具42的自重会自动地恢复到闭位置。也就是说,本实施方式的保护器具42一直维持在闭位置。所以,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美容器10不使用时等维持闭状态,从而可以抑制尘埃等异物附着·堆积在雾喷嘴20(雾放出口21)上。
如图11(b)以及图11(d)所示,在使用者操作保护器具42向上方转动而通过最小开放位置的情况下,由于浮动部件66越过抵接部件65的突起部65a使操作产生阻力感(敲击感)。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几乎与保护器具42通过最小开放位置(操作产生阻力感)的同一时点,开闭检测开关67对铰链销68进行检测并输出开放信号至控制基板75,并且通过操作模式切换按钮45设定[温雾模式]或者通过操作运转控制按钮28允许放出温雾。所以,在本实施方式中,可以利用在通过最小开放位置时产生的阻力感(敲击感)让使用者知道可以放出温雾。
如图10、以及图11(d)所示,从最小开放位置起至最大开放位置为止的第1可动范围H1内,随着保护器具42向上方的转动动作联杆部件72被向上方提起时,与此联动的喷嘴盖22的第2联杆基台73向上方移动。在第1可动范围H1内,随着保护器具42向下方的转动动作联杆部件72被向下方压低时,与此联动的第2联杆基台73向下方移动。也就是说,在第1可动范围H1内,与保护器具42的转动动作联动的雾喷嘴20(喷嘴盖22)绕旋转轴线W2沿上下方向转动。所以,在第1可动范围H1内,可以通过转动操作保护器具42来调整来自于雾喷嘴20(雾放出口21)的温雾的放出方向。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可以在调整温雾的放出方向时,防止使用者的手指接近雾喷嘴20(雾放出口21)。
如图11(a)所示,在实施方式的第1可动范围H1(第1区域R1)内,固定在保护器具42的旋转轴43上的抵接部件65与浮动部件66为接触状态,即使使用者中止操作保护器具42而放开手指,保护器具42的转动位置也被维持(保持)。所以,在第1可动范围内,随着保护器具42的转动位置被维持,使得温雾的放出方向被维持。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转动操作保护器具42,可以在第1可动范围H1内任意地调整温雾的放出方向,并且可以维持(保持)所述温雾的放出方向。
如图10以及图11(d)所示,在第1可动范围H1内,与雾喷嘴20相对的保护器具42的相对位置(开放位置)维持不变。更具体地讲,在第1可动范围H1内保护器具42被配置在雾喷嘴20的上方,并且维持在放出的温雾不会被所述保护器具42所阻挡的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所述第1可动范围H1内,与雾喷嘴20相对的保护器具42的位置为第1位置。
本实施方式的第2可动范围H2可以作为从限制雾喷嘴20(喷嘴盖22)向下方向转动的位置起至保护器具42维持闭位置的范围来理解。本实施方式的第2可动范围H2也可以作为从保护器具42的闭位置起至雾喷嘴20(喷嘴盖22)开始向上方向转动的范围来理解。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可动范围H1可以作为雾喷嘴20(喷嘴盖22)的转动范围来掌握理解。
基于以上形式构成的第2实施方式,除了具有第1实施方式的效果作用(1)~(4)之外,还具有以下特有的效果作用。
(5)由于通过联杆机构69连结保护器具42和雾喷嘴20(喷嘴盖22),所以可以使保护器具42和雾喷嘴20的动作联动。因此,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可以通过操作保护器具42来调整雾喷嘴20的转动位置(角度),并且还可以调整雾从所述雾喷嘴放出的放出方向。由于可以通过操作保护器具42来调整雾喷嘴20的角度,所以可以适宜地抑制使用者的手触摸雾喷嘴20。
(6)使构成联杆机构69的联杆部件72弯曲。所以,可以将第1可动范围和第2可动范围分开设定为,在第2可动范围H2内保护器具42相对于雾喷嘴20独立移动,在第1可动范围H1内保护器具42与雾喷嘴20联动。
(7)将联杆部件72的弯曲角度D设为钝角。所以,可以将第1可动范围H1和第2可动范围H2分开设定。
(8)在雾喷嘴20的喷嘴盖22内设有联杆部件72的可动空间S。所以,可以抑制喷嘴盖22与联杆机构69的联杆部件72相接触,并且能够以较少的力顺利地操作保护器具42和雾喷嘴20。
(9)设置有检测保护器具42的开闭状态的开闭检测开关67,和基于来自于所述开闭检测开关67的开放信号来控制向温雾加热器57通电(温雾的生成以及放出)的控制基板75。所以,可以基于保护器具42的开闭状态来控制温雾的生成以及放出。
(10)在第1可动范围H1内,通过浮动部件66抵接在与保护器具42一体转动的抵接部件65上而使保护器具42的转动位置被保持。所以,在第1可动范围H1内,可以通过转动操作保护器具42来保持已调整为所需角度的雾喷嘴20(温雾的放出方向)的状态。而在第2可动范围内,浮动部件66与抵接部65为非接触而解除对保护器具42的转动位置的保持,保护器具42通过自重被维持在闭位置上。因此,由于雾喷嘴20(雾放出口21)可以维持被保护器具42罩住的状态,所以能够抑制异物向雾喷嘴20的附着·堆积。
(11)将浮动部件66构成为可以相对于保护器具42移动的形式。所以,在转动操作保护器具42而超出可动范围的情况下,通过切换抵接部件65与浮动部件66的接触状态和非接触状态,使保护器具42的操作感(操作所要的力)发生变化,从而可以让使用者识别第1可动范围H1和第2可动范围H2的界线。
另外,本发明的各个实施方式也可以更改为以下的形式。
只要能够维持抑制使用者的手触摸雾放出口21的开位置、和在美容器10未使用时避免异物向雾放出口21附着的闭位置这两个位置,也可以对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保护器具26以及旋转支承片40的构成进行适宜更改。
例如,将保护器具26的支承构成更改为如图12所示的构成。也就是说,在喷嘴盖22上固装有支承部50。所述支承部50被构成为以下形式:弹簧52的一端被固装在底座部51上,并且上述弹簧52的另一端被固装在形成为可以沿着导向部53向上下方向滑动的可动卡钩54上。
另外,保护器具26被固装在凸轮26c上。所述凸轮26c以能够绕旋转轴线Z转动的形式被安装在雾喷嘴20的喷嘴盖22上。如图12(a)所示,在保护器具26的开位置,可动卡钩54通过弹簧52的作用力被向上方弹压,并且所述可动卡钩54与上述凸轮26c的凸部26d相嵌合。在此,上述作用力被设定为比使雾喷嘴20可动的可动力要大。所以,在雾喷嘴20的转动范围内,在凸轮26c的凸部26d嵌合在可动卡钩54中的状态下雾喷嘴20、保护器具26以及支承部50成为一体并且绕旋转轴线X转动(参照图12(a)、(b))。也就是说,在雾喷嘴20的转动范围内,在仍维持保持器具26和雾喷嘴20(雾放出口21)的上下方向的位置关系的状态下所述保护器具26与雾喷嘴20同时转动。
另一方面,如图12(b)所示,如果在雾喷嘴20的转动被限制部35限制之后,在保护器具26上施加比弹簧52的作用力更大的力时,可动卡钩54会抵抗弹簧52的作用力向下移动,并且凸轮26c的凸部26d与可动卡钩54的嵌合会脱离。于是,保护器具26以及凸轮26c相对于雾喷嘴20绕旋转轴线Z沿箭头B方向(闭方向)独立转动。
即使这种构成,也可以得到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同样的效果作用。作为弹性单元的弹簧52也可以任意更改为其他弹性部件(橡胶或者海绵等)。
也可以将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保护器具26的支承构成更改为图13所示的构成。也就是说,在如图3以及图12所示的例子中,以在预定的转动范围(雾喷嘴20的转动范围)保护器具26与雾喷嘴20同时转动,并且在所述预定的可动范围以外的可动范围内保护器具26相对于雾喷嘴20独立转动的形式来构成,而在图13中,以保护器具26在整个转动范围内与雾喷嘴20同时转动的形式来构成。具体地讲,在雾喷嘴20的喷嘴盖22上固装有支承部60,在所述支承部60上固装有保护器具26,并且将雾喷嘴20和保护器具26形成为一体。在这种情况下的保护器具26和支承部60与雾喷嘴20联动并且绕旋转轴线X沿上下方向转动。在这种情况下,优选地,雾喷嘴20的转动范围通过限制部35a设定的比上述实施方式的情况更大,以使保护器具26可以转动至保护器具26的卡钩部26b可以扣合在开闭按钮14a(参照图1)上的位置为止。
即使是这种构成,也可以得到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1)、(2)、(4)同样的效果作用。
也可以将保持器具26的支承构成更改为如图14所示的构成。也就是说,保护器具26以能够绕旋转轴V转动的形式被安装在固装于主体箱11的支持部70上。另一方面,雾喷嘴20以能够绕旋转轴线X转动的形式被安装在美容器主体12上。所以,保护器具26在整个转动范围内相对于雾喷嘴20独立转动。在这种情况下,在将从雾喷嘴20放出的温雾的放出方向沿上向方向调整时须要操作喷嘴盖22而使所述喷嘴盖22沿上下方向转动。不过,即使是这种构成,如图14所示,在保护器具26的开位置,由于保护器具26被配置在雾放出口21的上方,并且在雾放出口21(雾喷嘴20)的前方确保限制距离,所以也可以抑制使用者的手触摸雾放出口21。例如,在使用者的手从保护器具26的上方向下方移动,并且想要触摸雾放出口21时,由于手在触摸雾放出口21之前会接触保护器具26,所以可以抑制使用者的手无意地直接触摸雾放出口21。所以,即使这种构成,也可以得到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1)同样的效果作用。
虽然在上述第1实施方式中,为了使保护器具26与雾喷嘴20连结而使用了弹簧41,只要是弹性部件即可,可以任意更改材料。例如也可以更改为橡胶或者海绵等。
也可以适宜更改上述各个实施方式的保护器具26、42的形状。例如,将保护器具26、42形成为内部具有空间的近似碗状。然而,在这种情况下,在保护器具26、42位于闭位置时,雾喷嘴20被收纳在形成于所述保护器具26、42的内部的空间中。
虽然在上述第1实施方式中,在保护器具26上设置有卡钩部26b,并且使所述卡钩部26b扣合在美容器主体12(的突出部14)上,例如,也可以为在美容器主体12上设置卡钩部,并且使所述卡钩部扣合在保护器具26上的构成。另外,也可以将用于解除所述扣合的开闭按钮设置在保护器具26上。
在上述第1实施方式中,通过按下操作开闭按钮14a来解除所述开闭按钮14a与保护器具26的卡钩部26b的扣合。并不限于这种形式,例如,也可以为省略开闭按钮14a并且在突出部14上形成凹部,而使保护器具26的卡钩部26b扣合在所述凹部中的构成,该构成通过在从闭位置向开位置过渡时使保护器具26弯曲来解除所述扣合。
也可以在第2实施方式中,构成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地设置开闭按钮14a以及卡钩部26b来将保护器具维持在闭位置上的形式。
在上述第2实施方式中,联杆部件72的弯曲角度D也可以被设定为不同的角度。也就是说,联杆部件72的弯曲角度D也可以被设定为只要为钝角的任何角度。
在上述第2实施方式中,联杆部件72的弯曲角度D也可以被设定为锐角,另外,也可以省略弯曲部而将联杆部件72形成为直线状。
虽然在上述第2实施方式中,联杆部件72被形成为平板状,也可以形成为断面呈圆形或者多边形的棒状。
在上述第2实施方式中,也可以通过橡胶或者海绵等弹性体来弹压浮动部件66。另外,也可以使板簧等抵接在抵接部件65上,来代替浮动部件66。
在上述第2实施方式中,也可以省略抵接部件65的突起部65a。即使以这种形式来构成,由于抵接部件65与浮动部件66的状态在非接触状态以及接触状态之间产生变化而改变保护器具42的操作感(操作所要的力),所以也能够让使用者识别第1可动范围H1和第2可动范围H2的界线。
在上述第2实施方式中,也可以构成为在第2区域R2内也使浮动部件66与抵接部件65接触的形式。在这种情况下,通过浮动部件66抵接在抵接部件65的第2区域R2,使保护器具42通过自重向下方(闭位置)的转动不被阻碍。例如,抵接部件65的第2区域R2可以形成为,在浮动部件66接触在所述第2区域R2的状态下,从侧面来看以相对于浮动部件66的弹压方向并朝前方上升的形式倾斜的呈直线的平面状。基于这种形式的构成,在浮动部件66接触到抵接部件65的第2区域R2时,所述浮动部件66可以不垂直地接触抵接部件65的第2区域R2。所以,在本变形例中,可以消除弹簧66a的作用力,并且使保护器具42通过自重向下方(闭位置)的转动不被阻碍。
在第2实施方式中,也可以使浮动部件66直接接触在保护器具42的基端部42a上。
也可以省略上述各个实施方式的雾喷嘴20的喷嘴盖22。
虽然在上述各个实施方式中,将雾喷嘴20设为可以在所述转动范围内维持不同的多个角度位置的构成,也可以将雾喷嘴20构成为例如只能维持在单一的角度位置的形式。
虽然在上述各个实施方式中,用雾发生机构30作为生成温雾的构成,例如也可以为生成比温雾温度低的冷雾的构成。另外,在这种情况下,从雾喷嘴20放出冷雾。
虽然在上述各个实施方式中,用温雾加热器31a、57作为使水(其他的液体也可)沸腾并生成温雾,也可以使用通过超声波振动将液体雾化的装置或者利用静电雾化装置将液体雾化的装置等,来生成温雾或者冷雾。
虽然在上述各个实施方式中,设置有一个放出温雾的雾喷嘴20,也可以设置二个以上的雾喷嘴。这时,也可以将放出温雾的温雾喷嘴设置为多个的形式,或者也可以将放出冷雾的冷雾喷嘴设置为多个的形式。另外,也可以设置为一个或者多个温雾喷嘴和一个或者多个冷雾喷嘴的形式。
在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美容器10中,也可以与雾喷嘴20同时设置有放出负离子或者正离子的喷嘴、放出保湿剂或者美白剂等药剂的喷嘴、和放出带电微粒子液体的喷嘴等。在这种情况下,只要保护器具26至少相对于雾喷嘴20来设置,就可以得到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的效果作用。
在上述各个实施方式中,作为通过温雾加热器31a、57来加热而用于生成温雾的液体,也可以将含有保湿剂和美白剂等的液体、或者含有芳香剂的液体贮留在供水箱体29中。
在各个实施方式中,保护器具的开位置有时也称为雾放出口露出位置。在保护器具位于雾放出口露出位置的时候,保护器具开放雾放出方向。保护器具的闭位置有时也称为雾放出口隐蔽位置。在保护器具位于雾放出口隐蔽位置的时候,保护器具至少将雾放出口隐蔽,最好将雾喷嘴整体隐蔽。

Claims (17)

1.一种雾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生成雾的雾发生单元;
雾喷嘴,其使生成的雾向预定的方向放出;和
可动式的保护器具,所述保护器具被形成为可以维持第1位置和第2位置,所述保护器具在所述第1位置时在所述雾喷嘴的前方确保限制使用者接触所述雾喷嘴的限制距离,所述保护器具在所述第2位置时至少将所述雾喷嘴罩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雾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保护器具被构成为,在第1可动范围内所述保护器具与所述雾喷嘴联动,并且在与所述第1可动范围不同的第2可动范围内所述保护器具相对于所述雾喷嘴独立动作。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雾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可动范围为所述雾喷嘴的可动范围,
所述第2可动范围为,从所述雾喷嘴的动作被限制的位置起,至所述保护器具维持在所述第2位置上为止的可动范围。
4.根据权利要求2或者3所述的雾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
进一步具备联杆机构,其使所述保护器具和所述雾喷嘴联动,
所述保护器具构成为,通过所述联杆机构与所述雾喷嘴联动的形式。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雾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联杆机构具备连接所述保护器具和所述雾喷嘴的联杆部件,
所述联杆部件是弯曲的。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雾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联杆部件的弯曲角度为钝角。
7.根据权利要求5或者6所述的雾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联杆部件在保持所述联杆机构的保持部件内的可动空间中可以移动。
8.根据权利要求2或者3所述的雾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
进一步具备:检测单元,其检测所述保护器具的开闭状态;和
控制单元,其基于所述检测单元的检测结果来控制所述雾发生单元。
9.根据权利要求2或者3所述的雾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
进一步具备接触部,其可以接触所述保护器具,
所述接触部被构成为,在所述第1可动范围内与所述保护器具接触从而对所述保护器具进行保持,并且在所述第2可动范围内与所述保护器具变为非接触,通过解除所述保护器具的保持而使所述保护器具维持在所述第2位置上。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雾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接触部被构成为,可以相对于所述保护器具移动的形式。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雾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保护器具被构成为,与所述雾喷嘴联动的形式。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雾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保护器具被构成为,相对于所述雾喷嘴独立动作的形式。
13.根据权利要求1或者2所述的雾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位置为,所述保护器具的至少一部分被配置在所述雾喷嘴的上方,并且可以将从所述雾喷嘴放出的所述雾向使用者放出的位置。
14.根据权利要求1或者2所述的雾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雾发生单元用液体生成温雾。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雾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位置为雾放出口露出位置,所述第2位置为雾放出口隐蔽位置,
所述保护器具在位于所述雾放出口露出位置时,开放雾放出方向,所述保护器具在位于所述放出口隐蔽位置时,至少隐蔽雾放出口。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雾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保护器具在位于所述雾放出口隐蔽位置时,隐蔽所述雾喷嘴整体。
17.一种美容装置,放出雾而对肌肤表面进行保养,其特征在于,
所述美容装置具有权利要求1或者2所述的雾发生装置。
CN201010500704.7A 2009-09-24 2010-09-21 雾发生装置、以及美容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02861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218835 2009-09-24
JP2009218835 2009-09-24
JP2010072107A JP5313953B2 (ja) 2009-09-24 2010-03-26 ミスト発生装置、及び美容装置
JP2010-072107 2010-03-26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028613A true CN102028613A (zh) 2011-04-27
CN102028613B CN102028613B (zh) 2014-06-04

Family

ID=4388243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10500704.7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028613B (zh) 2009-09-24 2010-09-21 雾发生装置、以及美容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2028613B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417367A (zh) * 2012-05-18 2013-12-04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雾气产生装置和美容装置
CN104940012A (zh) * 2015-06-27 2015-09-30 重庆市炙热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一种面部保湿装置及使用方法
CN109312956A (zh) * 2016-04-21 2019-02-05 德隆奇电器单股东有限责任公司 烧水器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173501A (ja) * 1994-12-24 1996-07-09 Corona Kogyo Kk 洗顔装置
JP2003153977A (ja) * 2001-11-21 2003-05-27 Japan Esthetique Kyokai:Kk スチーム発生装置
CN1714905A (zh) * 2004-06-14 2006-01-04 松下电工株式会社 蒸汽发生器
CN101543457A (zh) * 2008-03-26 2009-09-30 松下电工株式会社 雾发生装置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173501A (ja) * 1994-12-24 1996-07-09 Corona Kogyo Kk 洗顔装置
JP2003153977A (ja) * 2001-11-21 2003-05-27 Japan Esthetique Kyokai:Kk スチーム発生装置
CN1714905A (zh) * 2004-06-14 2006-01-04 松下电工株式会社 蒸汽发生器
CN101543457A (zh) * 2008-03-26 2009-09-30 松下电工株式会社 雾发生装置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417367A (zh) * 2012-05-18 2013-12-04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雾气产生装置和美容装置
CN104940012A (zh) * 2015-06-27 2015-09-30 重庆市炙热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一种面部保湿装置及使用方法
CN109312956A (zh) * 2016-04-21 2019-02-05 德隆奇电器单股东有限责任公司 烧水器
CN109312956B (zh) * 2016-04-21 2021-06-15 德隆奇电器单一股东有限责任公司 烧水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028613B (zh) 2014-06-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041000B1 (en) Spray device
US20110220685A1 (en) Spray devices and methods for using the same
CN102028613A (zh) 雾发生装置、以及美容装置
EP3406346A1 (en) Liquid spraying device and portable beauty treatment device
JP2008509861A5 (zh)
JP4661893B2 (ja) ミスト発生装置
JP2020517439A (ja) 液体用静電噴霧器及び静電噴霧器の動作方法
CN113574232B (zh) 具有平坦的底部面的智能马桶盖本体
US20140217120A1 (en) Multi-functional and multi-purpose air freshener and cleaner
CN102198037B (zh) 雾发生装置、以及美容装置
CN107848689A (zh) 流体散布器的输出装置
CN103417367A (zh) 雾气产生装置和美容装置
AU760653B2 (en) Device for distributing liquid to a number of consumers, and drinks machine provided with a device of this type
JP2011087909A (ja) ミスト発生装置、及び美容装置
JP5103499B2 (ja) ミスト発生装置、及び美容装置
JP4375657B2 (ja) 噴出を利用した力覚提示方法および装置
CN102198039A (zh) 雾发生装置、以及美容装置
KR102596856B1 (ko) 비데의 비접촉 조작장치
JP2019043594A (ja) 吐出容器
CN102198040A (zh) 雾发生装置、以及美容装置
JP2003225594A (ja) 噴射装置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エアゾール製品
KR970005516Y1 (ko) 온수 세정기의 분사각도 조절장치
JPH1190096A (ja) スチームアイロン
JP2511595Y2 (ja) 液体噴霧器
CN108025859A (zh) 喷射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Effective date: 20120410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20410

Address after: Japan Osaka City gate door really true 1006 bit characters

Applicant after: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Address before: Japan's Osaka kamato city characters really 1048 times

Applicant before: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604

Termination date: 20150921

EXPY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