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026555A - 饲料、饲料的制造方法以及幼虫刺伤装置 - Google Patents

饲料、饲料的制造方法以及幼虫刺伤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026555A
CN102026555A CN2009801170399A CN200980117039A CN102026555A CN 102026555 A CN102026555 A CN 102026555A CN 2009801170399 A CN2009801170399 A CN 2009801170399A CN 200980117039 A CN200980117039 A CN 200980117039A CN 102026555 A CN102026555 A CN 10202655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arva
feed
insect
pallet
pi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80117039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名取俊二
田中雅英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Rohm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Rohm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8124464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09268448A/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8164713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10006711A/ja
Application filed by Rohm Co Ltd filed Critical Rohm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02655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02655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23FOODS OR FOODSTUFFS; TREATMENT THEREOF, NOT COVERED BY OTHER CLASSES
    • A23KFODDER
    • A23K50/00Feeding-stuff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animals
    • A23K50/80Feeding-stuff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animals for aquatic animals, e.g. fish, crustaceans or molluscs
    • AHUMAN NECESSITIES
    • A23FOODS OR FOODSTUFFS; TREATMENT THEREOF, NOT COVERED BY OTHER CLASSES
    • A23KFODDER
    • A23K10/00Animal feeding-stuffs
    • A23K10/20Animal feeding-stuffs from material of animal origin
    • AHUMAN NECESSITIES
    • A23FOODS OR FOODSTUFFS; TREATMENT THEREOF, NOT COVERED BY OTHER CLASSES
    • A23KFODDER
    • A23K50/00Feeding-stuff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animals
    • A23K50/10Feeding-stuff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animals for ruminants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Polymers & Plas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nimal Husbandry (AREA)
  • Zoology (AREA)
  • F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Bird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Biotechnology (AREA)
  • Molecular Biology (AREA)
  • Physiology (AREA)
  • Insects & Arthropods (AREA)
  • Marine Sciences & Fisheries (AREA)
  • Fodder In General (AREA)
  • Agricultural Chemicals And Associated Chemica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饲料,其构成为配合有具有抗菌活性的昆虫幼虫的至少一部分。

Description

饲料、饲料的制造方法以及幼虫刺伤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畜牧业、水产业等使用的饲料及此种饲料的制造方法以及用于从昆虫的幼虫获得有益物质的幼虫刺伤装置。
背景技术
畜牧业、水产业等使用的饲料中为了促进成长通常添加抗生物质,但近年来其残留成为了问题。另一方面,也提出了作为具有代替抗生物质的抗菌作用的物质,关注具有抗菌活性的蛋白质或缩氨酸,并将其与饲料配合的方案。
此外,近年来,提出了利用昆虫来生产具有抗菌活性的蛋白质或缩氨酸的方案。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特开2001-233899号公报
但是,对于配合了具有抗菌活性的蛋白质或缩氨酸的饲料的具体的制造方法或制造装置等,还未进行充分的探讨。
鉴于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配合有具有抗菌活性的蛋白质或缩氨酸的饲料的具体的构成及其制造方法以及用于产生具有抗菌活性的缩氨酸的苍蝇的幼虫刺伤装置。
发明内容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饲料形成为配合有昆虫的幼虫的至少一部分,且该昆虫的幼虫具有抗菌活性(第1构成)。
另外,在由上述第1构成所形成的饲料中,昆虫为苍蝇(第2构成)。
此外,在由上述第2构成所形成的饲料中,配合有苍蝇的幼虫的至少一部,且该苍蝇的幼虫体内没有残留饵料成分(第3构成)。
此外,在由上述第3构成所形成的饲料中,配合有苍蝇的幼虫的至少一部,且该苍蝇的幼虫是在刺伤之后维持水分的同时从饵料隔离并待机(第4的构成)。
此外,由上述第3构成所形成的饲料中,配合有苍蝇的幼虫的至少一部,且该苍蝇的幼虫是在维持水分的同时从饵料隔离并待机之后进行刺伤(第5构成)。
此外,在由上述第1构成所形成的饲料中,配合有昆虫的幼虫整体(第6构成)。
此外,在由上述第6构成所形成的饲料中,将昆虫的幼虫粉碎后进行配合(第7构成)。
此外,在由上述第6构成所形成的饲料中,含有昆虫的幼虫体表面的表皮层(第8构成)。
此外,本发明的饲料的制造方法包括:得到具有抗菌活性的昆虫的幼虫的第一步骤;将该幼虫干燥的第二步骤;将经过所述第二步骤后的所述幼虫的至少一部分与饲料配合的第三步骤(第9构成)。
此外,由上述第9构成所形成的饲料的制造方法中,还包括将经过所述第二步骤而干燥后的幼虫粉碎的步骤,并将利用该步骤粉碎后的幼虫供给到所述第三步骤(第10构成)。
此外,在由上述第9构成所形成的饲料的制造方法中,所述第一步骤包括:使昆虫的幼虫分离的步骤、对分离后的幼虫进行刺伤的步骤、等待刺伤后的幼虫表现抗菌活性的步骤(第11构成)。
此外,在由上述第11构成所形成的饲料的制造方法中,所述第一步骤还包括:对幼虫进行刺伤时将幼虫冷却麻醉的步骤(第12构成)。
此外,上述由第9构成所形成的饲料的制造方法中,所述昆虫为苍蝇(第13构成)。
此外,在由上述第9构成所形成的饲料的制造方法中,还包括:将经过所述第二步骤后的昆虫的幼虫粉碎而得到粉碎粉的第四步骤;抽取所述粉碎粉的一部分来确认抗菌缩氨酸的产生的第五步骤,所述第三步骤中,将由所述第五步骤确认有抗菌缩氨酸的产生的粉碎粉与饲料混合(第14构成)。
此外,在由上述第9构成所形成的饲料的制造方法中,所述第一步骤包括:得到昆虫的幼虫的步骤、将得到的幼虫移到水流的步骤、对利用水流而分散的幼虫进行配置的步骤(第15构成)。
此外,在由上述第9构成所形成的饲料的制造方法中,所述第一步骤包括:得到昆虫的幼虫的步骤、使得到的幼虫分散的步骤、将分散后的幼虫依次配置在规定位置的步骤。(第16构成)。
此外,本发明的幼虫刺伤装置包括:幼虫排列部,其对冷却麻醉后的昆虫的幼虫进行排列;刺伤针,为了表现抗菌活性而对被所述幼虫排列部冷却麻醉并散布开的幼虫进行刺伤(第17构成)。
另外,在由上述第17构成所形成的幼虫刺伤装置中,包括:移送部,其将所述幼虫排列部移送到刺伤针的位置;洗净部,其对所述幼虫排列部进行洗净。(第18构成)。
此外,在由上述第17构成所形成的幼虫刺伤装置中,包括对所述刺伤针进行洗净的针洗净部(第19构成)。
此外,在由上述第17构成所形成的幼虫刺伤装置中,所述昆虫为苍蝇(第20构成)。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工业化地生产具有抗菌活性的饲料。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例的框图。
图2是表示图1的第1实施例中的生产管理部的功能的流程图。
图3是表示图1的第1实施例中的幼虫麻醉刺伤部的详细结构的框图。
图4是表示图3的幼虫麻醉刺伤控制部的基本功能的流程图。
图5是表示由图4的步骤S50启动的托盘振动旋转部的功能的详细情况的流程图。
图6是表示由图4的步骤S56启动的位置传感器部的功能的详细情况的流程图。
图7是表示由图4的步骤S62启动的针驱动部的功能的详细情况的流程图。
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第2实施例的框图。
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第3实施例的框图。
图10是表示图9的第3实施例中的幼虫刺伤部的详细结构的框图。
图11是关于图10的幼虫刺伤控制部中的配置控制部的控制的流程图。
图12是关于图10的幼虫刺伤控制部中的刺伤移送部的控制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的利用了麻蝇的饲料生产系统的第1实施例的框图,利用刺伤来制造混合了具有抗菌活性的幼虫的饲料。第1实施例的饲料制造系统具有:成虫饲养部2、幼虫饲养部4、幼虫分离部6、成虫循环部8、幼虫麻醉刺伤部10、抗菌缩氨酸产生部12、幼虫冻结干燥部14、幼虫粉碎部16、产生检查部18及饲料混合部20。而且,对于各部分标注的(1)至(9)的数字表示由各部分进行的工序的实施顺序。此外,各部分由具有计算机的生产管理部22来集中管理。利用本发明生产的饲料在畜牧业或水产业中作为代替现有的抗生物质配合饲料是极为有用的。
图1中,成虫饲养部2、幼虫饲养部4、成虫分离部6及成虫循环部8作为整体与外部大气密闭为封闭状态。此外,上述部分通常由间隔壁24、26及28隔断为各自封闭状态,但如后所述,为了工序转移的目的,可以使当地打开上述间隔壁。而且,不管间隔壁24、26及28的哪一个打开时,成虫饲养部2、幼虫饲养部4、成虫分离部6及成虫循环部8作为整体保持为封闭状态。
成虫饲养部2具备环境保护系统,该环境保护系统从吸气部30取入新鲜的空气,经由除臭部32从排气部34排出无害无臭的空气。成虫饲养部2自身发出臭气的情况较少,但打开间隔壁24时,有可能流入幼虫饲养部4的强臭气,因此独立地具备上述的环境保护系统。
成虫饲养部2中具备饲养笼36,从捕虫笼38放出的麻蝇的成虫40以从25℃到28℃的温度饲养在其中。后面叙述将刚羽化后的成虫捕捉到捕虫笼38的方法。成虫40以防入到成虫饵料容器42中的水及放入成虫饵料容器44中的砂糖和奶粉来成长,在羽化后约5日,进入打开了成虫出入口的产仔箱46内,在放入幼虫饵料容器48中的动物的肝脏等幼虫饵料上生产仔虫。另外,麻蝇是卵胎生。
图1中仅图示有一个放入了幼虫饵料容器48的产仔箱46,但实际上在饲养笼36内设置有多个产仔箱46,在一个产仔箱46内收容有多个幼虫饵料容器48。而且,对于每个产仔箱46来管理设置幼虫饵料容器48的时刻。
与成虫饲养部2同样,幼虫饲养部4具备环境保护系统,该环境保护系统从吸气部50取入新鲜的空气,经由除臭部52从排气部54排出无害无臭的空气。而且,由于幼虫饲养部4中由于幼虫的食饵排泄而产生强的臭气,因此,除臭部52设有臭气传感器56,通过臭气的强度来调节除臭部52及排气部54的能力。幼虫饲养部4保持在25℃至28℃的温度以利于幼虫的养育。而且,温度越高,约促进幼虫的养育速度。但是,若饵与温度恒定,则养育速度也收敛在大致规定范围内,养育的再现性良好。
对于成虫饲养部2中设置的产仔箱46,当预计确保了充分的产仔数的规定更换时刻到来时,关闭成虫的出入口,打开间隔壁24,并移送到幼虫饲养部4。该更换时刻实验性地得出,但一旦确定以后,只要不进行系统整体的重新配置,就不会变更,在后述的生产管理中不作为变量对待。
打开取出口,从移送到幼虫饲养部4的产仔箱46取出幼虫饵料容器48,并移到容器移送部58。而且,取出幼虫饵料容器48后的产仔箱46放入新的幼虫饵料容器48并放回到成虫饲养部2。如此一来,产仔箱46在成虫饲养部2与幼虫饲养部4之间循环。而且,由自动机构来进行从上述产仔箱46放入或取出幼虫饵料容器48、及产仔箱46在成虫饲养部2与幼虫饲养部4之间的移送及与其相伴的间隔壁24的开闭。
若存在从产仔箱46取出后经过24小时的幼虫饵料容器48,容器移送部58将该幼虫饵料容器移送到1龄管理部60。在该阶段,预期幼虫饵料容器48中发育1龄幼虫62。1龄管理部60存储该状态的幼虫饵料容器48的组成作为初始值。幼虫饵料容器48的组成随着幼虫的发育而从饵料变为幼虫的身体及排泄物,并继续变化。1龄管理部60利用幼虫饵料容器48内的饵料与幼虫的混合物的表面的颜色或混合物的超声波诊断等来检测该组成的变化。接着,若存在移送到1龄管理部60后又经过了24小时的幼虫饵料容器48,则容器移送部58将该幼虫饵料容器移送到2龄管理部64。在该阶段,预期幼虫饵料容器48中进行脱皮而育成2龄幼虫66。2龄管理部64中同样地检测组成,为了与初始值相比较,存储该状态的幼虫饵料容器48的组成。进而,若存在移送到2龄管理部64后又经过24小时的幼虫饵料容器48,容器移送部58将幼虫饵料容器移送到该3龄管理部68。在该阶段,预期幼虫饵料容器48中进一步进行脱皮而育成3龄幼虫70。3龄管理部68同样地检测组成,为了与初始值及2龄组成进行比较,存储该状态的幼虫饵料容器48的组成作为3龄幼虫生育信息。而且,图1中,仅在肝脏等饵料的表面图示幼虫饵料容器48内的幼虫,但实际上大半包裹在饵料之中。而且,当达到3龄幼虫70的阶段,为了成蛹而寻找干燥的地方,爬出到饵料的表面,还出现了爬上幼虫饵料容器48的内壁。
对于由3龄管理部68进行的组成检测完成后的幼虫饵料容器48,打开间隔壁26或者间隔壁28,按照规定的分配比率,移送到幼虫分离部6或者成虫循环部8。该分配比率定为幼虫饵料容器48的大半被移送到幼虫分离部6,但若每一个幼虫饵料容器48的3龄幼虫数70的数量过多,则减少向成虫循环部8分配的分配比率,在相反的情况下,提高向成虫循环部8分配的分配比率。由此,确保3龄幼虫70的生产所需要的饲养笼36的成虫40的数量,并且管理饲养笼36的成虫数不会过剩到阻碍饲养的程度。而且,上述的分配如下进行,在3龄幼虫70进入的幼虫饵料容器48充分多的大规模的生产系统的情况下,以规定分配比率同时移送到幼虫分离部6或者成虫循环部8,但在小规模生产系统的情况下,例如,每将幼虫饵料容器48连续10次移送到幼虫分离部6之后,夹着1次将幼虫饵料容器48向成虫循环部8移送等,时序地分配调节移送目的地。如此,固定幼虫饵料容器48向饲养笼36的出入时间,利用向成虫循环部8的分配比率施加反馈,由此进行生产管理。而且,如上所述,在重新配置系统整体来进一步提高产量的情况下,在生产管理中,幼虫饵料容器48向饲养笼36的出入时间作为变量来对待。
分配到幼虫分离部6的幼虫饵料容器48沉入甘油槽72,由回收笼74捞取浮到液面上的3龄幼虫数70,由此分离3龄幼虫数70。回收笼74的重量由计量部75来计量。回收笼74自身的重量为已知,因此通过该计量,得到从一个幼虫饵料容器48回收的3龄幼虫70的总重量的信息。该信息与由后述的幼虫麻醉刺伤部10得到的幼虫数的信息相组合,获得每一只幼虫的重量的信息。
为了仅使3龄幼虫数70浮起,甘油槽72中充满了调整到比幼虫重但比肝脏等饵料轻的比重的3%至10%的甘油水溶液。而且,幼虫分离部6中设有吸气部、除臭部及排气部,但由于与成虫饲养部2同样的结构,因此省略说明。
另一方面,对于分配到成虫循环部8的幼虫饵料容器48,若原样放置,则3龄幼虫70寻找干燥而爬上幼虫饵料容器48,成为蛹76。蛹76在10日后羽化成成虫40,因此,打开放入有引诱饵的捕虫笼38的入口来捕捉成虫。另外,成虫40被光引诱,因此也可在捕虫笼38的附近放置引诱光源来引诱成虫40。引诱成虫40后,关闭捕虫笼38的入口并除去引诱饵(光引诱的情况下不需要除去),并将成虫移送到成虫饲养部2。而且,若打开移送后的捕虫笼38的入口而与饲养笼36连接,则成虫40被成虫饵料容器44等引诱而移动到饲养笼36,因此建立成虫40的循环。而且,成虫循环部8也设有吸气部、除臭部及排气部,但由于与成虫饲养部2为同样的结构,因此省略其说明。
在成虫分离部6中分离后的3龄幼虫70连同回收笼74补给水分的同时放置24小时。该水分防止幼虫干燥而变成蛹。这是由于若幼虫变为蛹而体表变硬同时朝向成虫组织变态,则后面的刺伤工序的效率变差的缘故。但是,由于蛹和成虫都具有抗菌缩氨酸的产生能力,因此并不是不能由刺伤来产生抗菌缩氨酸。如此一来,若放置24小时,则3龄幼虫70体内残留的饵料被完全消化,从而使幼虫体内洁净化。该洁净化是为了后面的工序中即使连同幼虫混合到饲料中,也不会污染饲料的缘故。幼虫洁净化的样子能够通过从外面观察幼虫来确认,因此也可以通过由传感器来检测幼虫的图像或颜色来自动地确认洁净化。
使体内洁净化后的3龄幼虫70连同回收笼74移送到幼虫麻醉刺伤部10,并载置于托盘部78。托盘部78的表面为黑色以使位置传感器部80容易进行检测,且托盘部由金属等导热率良好的材质来制作。载置于托盘部78的3龄幼虫70由放有冰等的托盘冷却部82冷却至4℃左右,由此被麻醉而不动。由位置传感器部80来检测成为此种状态的3龄幼虫70的各自的位置,并将该信息传递至针驱动部84,因此针驱动部84基于位置信息,使针86依次在3龄幼虫70的正上方移动,并以高速逐一刺伤3龄幼虫70。此种幼虫麻醉刺伤部10的详细结构后述。
由幼虫麻醉刺伤部10刺伤后的3龄幼虫70移送到抗菌缩氨酸产生部12的常温维持及水分维持容器87内。常温维持及水分维持容器87内保持为常温并且维持不使3龄幼虫70干燥。由此,阻止移送到抗菌缩氨酸产生部12的3龄幼虫70从冷却麻醉醒来并变为蛹,维持3龄幼虫状态。而且,若在该状态下待机12小时,则3龄幼虫70在其体液中产生抗菌缩氨酸。
移送到抗菌缩氨酸产生部12而经过12小时之后的3龄幼虫70被移送到冻结干燥部14并被冻结干燥。成为了干燥状态的3龄幼虫70进一步移送到幼虫粉碎部16,在此被粉碎而成为幼虫粉末88。此外,通常的蛋白质由于加热等而变性,但3龄幼虫70产生的抗菌缩氨酸的抗菌活性不会由于加热或干燥而失去。从而,即使通过幼虫冻结干燥部14及幼虫粉碎部16的处理而成为幼虫粉末88也维持抗菌缩氨酸的活性。此外,由于将在幼虫粉碎部16中干燥后的3龄幼虫70原样地粉碎,因此不仅包括包含抗菌缩氨酸的体液干燥部分,还包括幼虫外壁的表皮层。表皮层是比较坚固的组织,但幼虫粉碎部16具有足够的将其粉碎的粉碎能力。
由产生检查部18采取由幼虫粉碎部16得到的幼虫粉末88的一部分作为检查样本,并利用色谱法等方法来精制,确认其存在。然后,经过了该样本检查的幼虫粉末88被移送到饲料混合部20,与饲料90混合搅拌。由上述方法,能够生产抗菌缩氨酸配合饲料。
图2是表示由生产管理部22的计算机来集中管理的生产管理功能的流程图。当计算机接通电源而启动时,首先进行步骤S2管理的各部分的功能的初始化,然后移动到步骤S4。
步骤S4中检查成虫饲养部2的饲养笼36之中是否有达到了更换时刻的幼虫饵料容器48。然后,若具有这样的幼虫饵料容器48,则进入到步骤S6,将其移送到幼虫饲养部4,并进入步骤S8。另一方面,若全部幼虫饵料容器48刚刚更换还没有这样的幼虫饵料容器48时直接移动到步骤S8。
步骤S8中检查是否有移送到幼虫饲养部4中以后经过了24小时但还未过48小时的幼虫饵料容器48。这是由于预期在此种幼虫饵料容器48之中具有1龄幼虫62。而且,若具有此种幼虫饵料容器48则进入步骤S10,利用容器移送部58将其移送到1龄管理部60上而后进入步骤S12。另一方面,若没有此种幼虫饵料容器48时则直接移动到步骤S12。
同样地,在步骤S12中检查是否有移送到幼虫饲养部4之中以后经过了48小时但未过72小时的幼虫饵料容器48。这是由于预期在此种幼虫饵料容器48之中具有2龄幼虫66。而且,若具有此种幼虫饵料容器48则进入步骤S14,利用容器移送部58将其移送到2龄管理部64上而后进入步骤S16。另一方面,若没有此种幼虫饵料容器48时则直接移动到步骤S16。
进而,在步骤S16中检查是否有移送到幼虫饲养部4之中以后经过了72小时以上的幼虫饵料容器48。这是由于预期在此种此种幼虫饵料容器48之中具有3龄幼虫70。而且,若具有此种幼虫饵料容器48则进入步骤S18,利用容器移送部58将其移送到3龄管理部68上而后进入步骤S20。另一方面,若没有此种幼虫饵料容器48时则直接移动到步骤S20。
在步骤S20中,基于在由步骤S10、步骤S14及步骤S18进行的移送之后马上分别检测幼虫饵料容器48的内容物的组成的1龄管理部60、2龄管理部64及3龄管理部68的检测结果,对是否组成的变化为想定范围内的变化而没有异常进行检查。而且,若没有异常,则进入步骤S22,接着对由3龄管理部68检测的组成是否变为规定范围外进行检查。这相当于检查是否得到预想数量的3龄幼虫70。而且,为了步骤S22中的检查,将1龄管理部60、2龄管理部64及3龄管理部68的检测结果相互减去,以消除由于饵料的量等导致的不均,。
若在步骤S22中检测出3龄管理部68所检测的组成为规定范围外,则进入步骤S24,增减移送到成虫循环部8的3龄幼虫70所进入的幼虫饵料容器48的比率,然后移动到步骤S26。具体来说,在步骤S24中,当3龄管理部68所检测的组成比规定范围大时,减少向成虫循环部8的分配比率,而当3龄管理部68所检测的组成比规定范围小时,增加向成虫循环部8的分配比率。而且,当3龄管理部68所检测的组成不在规定范围外时,不需要此种增减,因此直接移动到步骤S26。在步骤S26中,按照设定的分配比率,从幼虫饲养部4将3龄幼虫70所进入的幼虫饵料容器48移送到幼虫分离部6或者成虫循环部8,然后进入步骤S28。另一方面,在步骤S16中,若移送到幼虫饲养部4之中以后经过72小时以上还不能确认其中具有3龄幼虫70进入的幼虫饵料容器48,则直接移动到步骤S28。
在此,对于步骤S22的派生功能进行补充说明。在步骤S22中对3龄管理部68的组成进行检查,但即使其在规定范围内时,其组成的信息也被应用在后续的幼虫麻醉刺伤部10等功能中。后面详细叙述。
在步骤S28中,对产生检查部18的检查结果是否正常进行检查,若正常,则进入步骤S30,允许将幼虫粉碎部16的粉碎幼虫88移送到饲料混合部20,并使其与饲料90混合来作为产品。然后,流程返回到步骤S4,以下,同样地重复从步骤S4至步骤S30来管理生产。
另外,若在步骤S20中检测出组成的变化有异常,则进入步骤S32,中止生产并结束流程。这是由于幼虫饲养部4产生问题,继续生产会产生问题的缘故。另一方面,当步骤S28中生产检查存在异常,不进行应期待的抗菌缩氨酸的生产时也移动到步骤S32,中止生产并结束流程。这是由于混合此种粉碎幼虫88不能生产饲料90的缘故。
图3是表示图1的第1实施例中的幼虫麻醉刺伤部10的详细结构的框图,与图1共同的结构组成标注共同的标号。如图3所示,托盘部78分为多个托盘102、104、106、108及110等,并利用托盘移送部112围绕托盘冷却部82周围循环移送。另外,如已经进行过的叙述,各托盘的表面为黒色且各托盘由金属等导热率良好的材质来制作,通过与托盘冷却部82相接,将其上载置的3龄幼虫70冷却麻醉。
利用回收笼74移送到幼虫麻醉刺伤部10的3龄幼虫70随着打开回收笼74的盖而落到处于振动旋转位置的托盘102。此时,3龄幼虫70成为集中在托盘102的中央部并重叠的状态。托盘振动旋转部114使托盘102振动并且使其旋转,施加平缓的离心力,从而3龄幼虫70在托盘102整体不重叠而均匀地散开。详细后面叙述。
如托盘104那样,利用托盘振动旋转部114而施加了规定的振动及旋转的托盘102由托盘移送部112移送到位置检测位置。3龄幼虫70的冷却从托盘102位于托盘振动旋转部114的时刻开始,但如托盘104那样移送到位置检测位置后成为真正的冷却。移送到位置检测位置后的托盘104从斜向由具有闪光管等的照明部116来照明,并且从正上由摄像部118来摄影。摄影每隔规定时间重复进行,并且作为静止图像由图像处理部120进行处理。此时,由于托盘104的表面是黑的,容易进行白色的3龄幼虫70的轮廓检测。此外,从斜向由照明部116来照明也使3龄幼虫70的轮廓检测变得容易。
图像处理部120对摄影后的图像进行处理,首先检测托盘104上有无3龄幼虫70的重叠。然后,若检测到此种重叠,则托盘移送部112将托盘104退回到托盘102的位置。此外,图像处理部120对以规定时间间隔摄影的静止图像进行比较,当接近的两个图像没有区别时,判断为3龄幼虫70被全部麻醉而静止。相应地,托盘移送部112将托盘104移送到如针驱动部84下的托盘106的刺伤位置。另外,摄影后的静止图像作为表示3龄幼虫70各自的位置的信息而用在针驱动部84中。
针86被针上下驱动部122保持,而被施加高速上下驱动。该针上下驱动部122由二维水平驱动部124来保持。针驱动控制部126基于由图像处理部120检测到的3龄幼虫70各自的位置信息,控制上述的针上下驱动部122及二维水平驱动部124的运动。利用此种结构,如针上下驱动部122的右侧的虚线箭头所示,针86二维移动而依次到达3龄幼虫70的正上并逐一刺伤3龄幼虫70。此外,以大致贯穿幼虫的程度来进行幼虫的刺伤,但伤口利用自身治愈力而在数分钟以内闭塞,体液不会泄漏。此外,刺伤高速进行,特别是拔出针的速度足够快,由于3龄幼虫70的质量而产生的惯性,不会使3龄幼虫70随着针的运动而提起。
针驱动控制部126利用规定的顺序向二维水平驱动部124发出指示,如针上下驱动部122的左侧的虚线箭头所示,使针上下驱动部122移动到针洗净部128之上,并且向针上下驱动部122发出指示,以与刺伤时不同的洗净模式的运动,使针86在针洗净部128之中上下运动多次。由此,适当地将由于3龄幼虫70的体液等造成的针86的污染洗净。对于此种针驱动控制部126的功能后面详细叙述。
当刺伤托盘106上所有的3龄幼虫70时,为了将其移送到常温维持及水分维持容器87,托盘移送部112将托盘106移送到如托盘108的排出位置并倾斜。移送到常温维持及水分维持容器87的完成刺伤的3龄幼虫70连同接受它们的容器被移送到抗菌缩氨酸产生部12。
清空后的托盘108利用托盘移送部112移送到如托盘110的托盘洗净部130内的洗净位置。在此,洗净表面污浊后的托盘110由托盘移送部112送回到如托盘102的振动旋转位置,并准备从回收笼74接受下面的3龄幼虫70。如以上所述的图10的各部分的功能由包含计算机的幼虫麻醉刺伤控制部132来控制。
图4是表示图3的幼虫麻醉刺伤控制部132的基本功能的流程图。流程由按照图2的步骤S18将3龄幼虫70最初移送到幼虫麻醉刺伤部10而启动,首先,在步骤S42中检查各部分的功能。然后,若各部分的功能正常,则移动到步骤S44而检查有无新回收的3龄幼虫70。这相当于检查是否图3中被移送的回收笼74设置于幼虫麻醉刺伤部10且准备移动到托盘102的状态。
然后,若准备完新回收幼虫,则进入步骤S46,新的托盘102中载置3龄幼虫70,并且移动到步骤S48,由托盘冷却部82开始冷却。接着,在步骤S50中,启动由托盘振动旋转部114进行的振动旋转处理,并移动到步骤S52。另外,若在步骤S44中没有准备完新回收幼虫,则直接移动到步骤S52。
在步骤S52中,检查有无完成了由托盘振动旋转部114进行的振动旋转处理的托盘。然后,若有这样的托盘,则进入步骤S54,并将其移送到如图3的托盘104的位置检测位置。接着,在步骤S56中,启动由图3的位置传感器部80进行的处理并移动到步骤S58。另外,步骤S52中若不能检测出存在完成了由托盘振动旋转部114进行的振动旋转处理的托盘,则直接移动到步骤S58。
在步骤S58中,检查是否由位置传感器部80确认了3龄幼虫70的停止及它们的各自位置。然后,若存在这样的托盘、即确认了3龄幼虫70的停止及它们的各自位置的托盘,则进入步骤S60,并将其移送到如图3的托盘106的刺伤位置。接着,在步骤S62中,启动由图3的针驱动部84进行的处理,并移动到步骤S64。另外,在步骤S58中若不能由位置传感器部80确认3龄幼虫70的停止及它们的各自位置,则直接移动到步骤S64。
在步骤S64中,检查是否完成了由针驱动部84进行的托盘106上所有的3龄幼虫70的刺伤,若完成,则进入步骤S66,如图3所示,为了向抗菌缩氨酸产生部12移送,从托盘108排出3龄幼虫70。以上的步骤之后,流程返回步骤S42,然后重复从步骤S42到步骤S66,由此管理幼虫麻醉刺伤部10的功能。另外,在上述的重复中,当在步骤S64中未检测出幼虫刺伤完成时,直接返回步骤S42。此外,当在步骤S42中检测到幼虫麻醉刺伤部10的各部分的任一个有某些异常时,移动到步骤S68,中止生产并结束流程。
图5是表示由图4的步骤S50启动的托盘振动旋转部114的功能的详细的流程图,由幼虫麻醉刺伤控制部132的计算机来执行。当启动托盘振动旋转部114的功能,流程开始时,首先在步骤S72中,进行第1、第2振动时间及振动模式等的详细设定。这基于由图2的步骤S22中得到的3龄管理部68的组成的信息来进行。3龄管理部68的组成是依赖于3龄幼虫70的数量的信息,但根据3龄幼虫70的数量的多少来详细地调节用于将它们均等地散开的振动旋转模式是有效。步骤S72是进行此种调节的设定的步骤。另外,对于第1振动时间等的意思在后续的步骤中说明。
接着,在步骤S74中,检查载置在托盘振动旋转部114中的托盘102是否为从如托盘104的位置检测位置退回的托盘。若不是,则意味着为新从回收笼74接受了3龄幼虫70的托盘,因此进入步骤S76,利用向托盘的水平振动施加了垂直振动的三维模式进行振动。接着,在步骤S78中,使托盘102旋转,施加离心力,然后移动到步骤S80。在步骤S80中,检查是否经过了预定进行此种振动及旋转的第1振动时间,若没有经过该时间,则返回步骤S76,然后直到检测到经过该时间为止,重复步骤S76至步骤S80,继续三维模式振动和旋转。而且,如上所述,步骤S76中的垂直振动分量的施加程度、步骤S78中的离心力的施加程度及步骤S80中检查的第1振动时间在步骤S72中设定。
当在步骤S80中检测经过了第1振动时间时,进入步骤S82,向托盘102喷射相当于冷却温度的约4℃的冷水滴。这是对相互粘在一起的3龄幼虫70进行分离的处理。接着,进入步骤S84,以仅托盘的水平振动的二维模式来进行振动。然后,在步骤S86中,检查是否经过了预定进行此种冷水滴的喷射及振动的第2振动时间,在没有经过该时间时,返回步骤S82,然后直到检测到经过该时间为止,重复步骤S82至步骤S86,继续冷水滴喷射及二维模式振动。另外,在此,步骤S82中的冷水滴喷射的程度、步骤S84中的二维模式振动的程度及步骤S80中检测的第2振动时间也在步骤S72中设定。
当在步骤S87中检测经过了第2振动时间时,进入步骤S87,输出表示托盘振动完成意思的信号并结束流程。在步骤S87中输出的信号为图4的步骤S52中的检查所需要的信号。
另一方面,当步骤S74中检查出载置于托盘振动旋转部114的托盘102为从如托盘104的位置检测位置退回的托盘时,进入步骤S88,利用该托盘的分别识别来检查是否相同的托盘被退回达到第3次。然后,若在2次以内,则移动到步骤S82,进行步骤S82以后的处理。这是由于若为退回托盘,则3龄幼虫进行了某种程度的分散,预期仅由步骤S82以后的处理就可消除幼虫的重叠的缘故。
与此相反,当在步骤S88中相同托盘的返回达到第3次时,进入步骤S90,看作利用进一步的振动处理也不能消除幼虫重叠,而输出将对象托盘从托盘移送路排除的信号。由此托盘移送部112将该托盘从正常移送路排除,并在废弃该托盘的3龄幼虫70之后,移送到托盘洗净部130。
进而,在步骤S91中,检查是否由步骤S90输出的排除信号达到连续3次,若在2次以下,认为没有问题,结束流程。另一方面,当在步骤S91中检测到连续3次的排除信号输出时,进入步骤S92,中止生产结束流程。这意味着不是托盘单位的故障,而是托盘振动旋转部114自身故障的缘故。
图6是表示由图4的步骤S56启动的位置传感器部80的功能的详细的流程图,由幼虫麻醉刺伤控制部132的计算机来实行。当启动位置传感器部80的功能而开始流程时,首先在步骤S93中,在由照明部116的闪光管的发光而形成的照明下,利用摄像部118,拍摄托盘104的静止图像。接着,在步骤S94中,由图像处理部120进行拍摄图像的处理,并进入步骤S96。
在步骤S96中,基于图像处理结果,检查有无幼虫的重叠,当没有重叠时,进入步骤S98,检查有无上次拍摄完的存储图像。而且,若有存储图像,则进入步骤S100,将其与本次的拍摄图像进行比较。接着进入步骤S102,检查两图像的比较结果是否相互一致。
当在冷却初期麻醉未起效时,3龄幼虫70在托盘104上移动,因此比较结果不一致,进入步骤S104。然后,将本次拍摄的图像覆盖(重写)存储图像,并返回步骤S93。此外,在步骤S98中没有存储图像的情况下,意味着最初的拍摄,因此直接进入步骤S104。在该情况下,没有被覆盖的原图像,但在步骤S104中将存储本次拍摄的图像总称为“覆盖”。以后,重复步骤S93至步骤S104,直到冷却麻醉起作用而使托盘104上所有的3龄幼虫70不动。
另一方面,当麻醉起作用,步骤S102中检测到两图像一致时,流程进入步骤S106,由图像处理部120进行存储图像的图像处理。接着,在步骤S108中,基于图像处理结果,算出各3龄幼虫70的二维图像的重心位置,并将其作为以托盘104的基准位置为基础的各3龄幼虫70的相对的二维的位置信息来分别存储。作为此时的托盘104的基准位置,即可采用托盘104的角的图像,也可采用托盘104上预先设置的对准标记的图像。
接着,在步骤S110中,将所存储的各3龄幼虫70的重心位置信息向针驱动部84发送。重心位置的信息也是位于托盘104上的3龄幼虫70的正确的数量的信息,因此在步骤S112中,检查该数量是否在规定范围外。然后,若在规定范围外,则进入步骤S114,与图2的步骤S24同样,输出对向成虫循环部8移送的幼虫饵料容器48的比率进行增减的信号,并移动到步骤S116。另外,若步骤S112中重心数未在规定范围外,则直接移动到步骤S116。步骤S114中输出的信号用于图1的生产管理部22中。
接着,步骤S116中输出确认幼虫停止及确认各幼虫位置信号,并结束流程。步骤S116中输出的信号用于图4的步骤S58中的检查。另一方而,当在步骤S96中检测到幼虫的重叠时,进入步骤S118,输出托盘退回信号并结束流程。
图7是表示由图4的步骤S62启动的针驱动部84的功能的详细的流程图,利用幼虫麻醉刺伤控制部132的计算机来执行。当启动针驱动部84的功能并开始流程时,首先在步骤S122中确认被移送来的托盘106的基准位置的二维校准,并检查托盘106是否相对于针驱动部84设置在正确的位置。这可通过检查托盘106的角等是否正确接触设置于针驱动部84的基准阻动器等来实现。
接着,在步骤S124中,基于从位置传感器部80送来的各3龄幼虫70的重心位置,确定用于依次选择他们的顺序。该顺序是考虑重心位置间的相对关系以使针86有效地在相邻的重心位置移动的方式来确定。然后,进入步骤S126,按照确定的顺序,新选择一个最优先的重心位置。
接着,在步骤S128中,利用二维水平驱动部124使针上下驱动部122水平移动,从而使针86到达被选择的重心位置的正上方。然后,当确认移动时,进入步骤S130,利用针上下驱动部122使针86仅高速上下1次。由此,完成位于其正下的3龄幼虫70的刺伤。接着,在步骤S132中,使累积的针上下驱动次数增加1次,并进入步骤S134。当然,在刚进行最初的刺伤之后,步骤S132的结果的累积针上下次数为“1”。
在步骤S134中,检查累积的针上驱动次数是否达到规定次数,若达到规定次数,则进入步骤S136,利用二维水平驱动部124将针上下驱动部122水平移动,使针86来到针洗净部128的正上方。然后,当确认移动时,进入步骤S138,利用针上下驱动部122使针86在洗净模式下上下10次。为了有效地洗净,洗净模式下的针86的上下运动与刺伤时的上下运动不同。此外,在洗净模式下,根据需要,也可施加由二维水平驱动部124进行的微小的水平运动。接着,在步骤S140中,将累积的针上下驱动次数的计数重置,设为零,移动到步骤S142。另外,在步骤S134中未检测到累积的针上驱动次数达到规定次数的情况下,直接移动到步骤S142。如上所述,每执行规定次数的刺伤,进行针洗净部128中的针86的洗净。
在步骤S142中,检查有无未进行刺伤的未处理的重心位置,若有未处理的,则返回步骤S126,选择下一个重心位置。然后,同样地直到在全部的重心位置进行针86的上下驱动为止,重复步骤S126至步骤S142。
另一方面,若在步骤S142中未检测到未处理重心位置,则进入步骤S144,利用二维水平驱动部124,使针上下驱动部122水平移动,从而使针86来到针洗净部128的正上方。然后,当确认移动时,进入步骤S146,利用针上下驱动部122使针86在洗净模式下上下20次。在步骤S138中的洗净模式下的针86的上下运动为在刺伤处理中,因此为了优先使其快速完成,将洗净保留在最低限度的次数,但是在步骤S146中,由于全部的刺伤处理已经结束,优先进行完全的洗净。接着,在步骤S148中,将累积的针上下驱动次数的计数重置,为了准备新的托盘中的刺伤处理而将累积次数设为零。接着,进入步骤S150,输出托盘106内的全部的3龄幼虫70的刺伤完成的信号。该信号用于图4的步骤S64中的检查。
在以上的第1实施例中,利用幼虫的刺伤来进行抗菌缩氨酸的产生,但本发明的特征的一部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使用由其他的方法在幼虫中产生抗菌缩氨酸。例如,本发明的抗菌缩氨酸配合饲料也可以通过遗传特征变化了的麻蝇得到的抗菌缩氨酸来生产,该遗传特征变化了的麻蝇由基因重组等大量表现抗菌缩氨酸。进而,抗菌缩氨酸向饲料的配合也可使大量生产和成本优先,如第1实施例,将幼虫整体粉碎,但在使纯度优先的情况下,也可仅提取幼虫体液,并将其添加到饲料中来实现。此外,如上所述,抗菌缩氨酸不会由于加热而变性,因此,取代如第1实施例的冻结干燥,幼虫的干燥也可采用由加热来进行干燥。
此外,关于上述的第1实施例中的生产管理的各个特征,并不限于由幼虫的刺伤来进行抗菌缩氨酸的产生,如上所述,也可适用于基于遗传特征变化了的麻蝇,以此利用基因重组等来大量表现抗菌缩氨酸。
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利用了麻蝇的饲料生产系统的第2实施例的框图。其结构与图1的第1实施例相同的部分较多,因此对于相同的部分标注同一符号,只要没有必要则省略说明。另外,各部分标注的(1)至(9)的数字与第1实施例同样表示由各部分进行的工序的实施顺序。
在第2实施例中,产仔箱46之中设有产仔专用饵料箱202,通过观察其表面的颜色,可知是否产上了规定数量的仔。为了达到该目的,在产仔箱46上设有产仔专用饵料箱202的表面观察用的摄像机或者传感器,基于其信息,生产管理部22进行产仔专用饵料箱202的表面的图像分析或者颜色分析,进行仔的数量是否充分的判定。
生产管理部22的控制下,能够确认产生了充分数量的仔后的产仔专用饵料箱202被自动地从产仔箱46取出。然后,利用搅拌使产仔专用饵料箱202内的组成均匀化之后,被细分到幼虫饵料容器48,并被自动地移送到幼虫饲养部4。其结果,从同一产仔专用饵料箱202细分而被移送到幼虫饲养部4的各幼虫饵料容器48内的幼虫数均等。
移送到幼虫饲养部4的各幼虫饵料容器48由饲养器管理部204来管理移送到幼虫饲养部4后的时间经过。另外,图8以相同大小的幼虫206为代表来图示,但实际上,根据移送后的经过时间,1龄幼虫62进入的幼虫饵料容器48、2龄幼虫66进入的幼虫饵料容器48及3龄幼虫70进入的幼虫饵料容器48混杂。利用饲养器管理部204来管理移送后的经过时间。饲养器管理部204还具备未图示的幼虫攀登传感器,通过检测来自3龄幼虫70进入的幼虫饵料容器48的幼虫开始攀登,确认该幼虫饵料容器48内的3龄幼虫70完全成熟。
另外,为了防止爬出的幼虫直接掉入幼虫饲养部4及可靠地检测幼虫开始爬出,将幼虫饵料容器48形成为收纳在未图示的脱出防止笼内的二重构造,并配置在幼虫饲养部4内,通过检测从幼虫饵料容器48爬出的幼虫开始落入该脱出防止笼,也可确认3龄幼虫70完全成熟。
对于幼虫分离部6,与图1相比,图示的配置不同,但其结构与第1实施例的结构相同。但是,吸气部50与排气部52在幼虫饲养部4和幼虫分离部6是共用的。幼虫洁净化部208是图示的第1实施例中已经说明的幼虫洁净化部,将回收笼74收容在水分保持箱210内,在维持水分的同时,使幼虫待机24小时,使其消化体内的残留饵料。如上所述,幼虫洁净化的样子可以通过从外部观察幼虫来确认,因此幼虫洁净化部208设有检测幼虫的图像或者颜色的传感器,自动地确认洁净化。此外,确认消化了残留饵料的幼虫连同回收笼74一起洗净,从幼虫的体表面除去排泄物等。由此使幼虫洁净化,并且即使原样使幼虫与饲料混合,也不会污染饲料。另外,在第2实施例中,并不是回收笼74的全部的幼虫被移送到幼虫洁净化部208,其一部分按照向成虫循环部212的分配比率而被移送到成虫循环部212。
第2实施例不是如第1实施例的那样以幼虫饵料容器48为单位按照分配比率进行分配,而是如上所述将从一个幼虫饵料容器48内分离后的幼虫按照规定的分配比率,以幼虫为单位向幼虫洁净化部208和成虫循环部212分配。分配到成虫循环部212的3龄幼虫70在羽化箱214内待机并干燥,从而变为蛹76。羽化箱214已经没有肝脏等造成恶臭的原因的物质,因此成虫循环部212未设有吸气部和排气部。而且,图8中图示了第1实施例中说明的引诱光源216。
另外,在预期抗菌缩氨酸产生部12中的待机中,3龄幼虫70体内的残留饵料被充分消化的情况下,也可省略或者简化幼虫洁净化部208中的待机。至少在抗菌缩氨酸产生完成时刻之前,幼虫体内的残留饵料被消化,若在马上向幼虫冻结干燥部14移送之前,再次进行幼虫体表面的洗净,则能够防止幼虫体内的残留饵料或来自幼虫的排泄物造成饲料90的污染。但是,省略幼虫洁净化部208中的待机或者用于待机的结构简单化以及待机时间的缩短以不使幼虫体内的残留饵料对在幼虫麻醉刺伤部10进行的幼虫刺伤或者抗菌缩氨酸产生部12中的抗菌缩氨酸产生造成不良影响为条件。
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的利用了麻蝇的饲料生产系统的第3实施例的框图。其结构与图1的第1实施例相同的部分多,因此共同的部分标注同一的标号,若无必要则省略说明。而且,对于各部分标注的(1)至(9)的数字与第1实施例同样表示由各部分进行的工序的实施顺序。
图9的第3实施例具有与图1的第1实施例中的成虫饲养部2、幼虫饲养部4、成虫循环部8、抗菌缩氨酸产生部12、成虫冻结干燥部14、幼虫粉碎部16、产生检查部18及饲料混合部20同样的结构。另外,图9中省略了成虫循环部8的图示。图9的第3实施例与其他的实施例不同之处在于与幼虫的分离至刺伤相关的部分。
首先,关于3龄幼虫70的分离,在第1实施例及第2实施例中使用甘油槽72,而在图9的第3实施例中,利用3龄幼虫70自身爬上幼虫饵料容器48而脱出。由此,同时进行3龄幼虫70的分离及确认3龄幼虫70完全成熟。幼虫脱出部302用于实现该目的。
在第3实施例中,养育到3龄为止的幼虫70所进入的幼虫饵料容器48被3龄计量部306称重之后,从幼虫饲养部4取出,放置在幼虫脱出部302内的计量部308之上。完全成熟后的3龄幼虫70爬上幼虫饵料容器48的内壁并到达上端,但幼虫饵料容器48的外壁实施了与3龄幼虫70的密接性低的表面处理,因此移动到外壁之后,落到水流路310中。另外,为了促进幼虫的落下,不论幼虫饵料容器48的表面处理,如烧杯那样形成使容器上端向外扩展的形状,由此能够降低移动到外壁后的幼虫的密接性。如此一来,3龄幼虫70逐个从幼虫饵料容器48脱出,其结果,计量部308所示的幼虫饵料容器48的重量比由3龄计量部306计量的重量轻。并且,当计量部308检测的重量差达到规定以上,能够确认来自幼虫饵料容器48的3龄幼虫70完成脱出。当然,由于原来进入到幼虫饵料容器48内的3龄幼虫70的数量不均匀,该重量差并不为一定的值,但监视重量差的变化率,且其达到饱和状态时,能够判断为脱出完成。另外,在从幼虫饲养部4的取出时刻和向幼虫脱出部302的插入时刻幼虫饵料容器48的重量被看做一致的情况下,也可省略3龄计量部306。
向水流路310供给箭头所示朝向的水流312,落到水流路310中的3龄幼虫70浮在水流312中流动,且随着水流312落到幼虫刺伤部314的冷却槽316。水流312为大致4℃的冷水,3龄幼虫70从落到水流路310的时刻起即开始被冷却,在冷却槽316内继续冷却。另外,冷却槽316的水位通过水流312的流入量与冷却槽316的排水量的平衡来保持恒定。如上所述,水流312具有3龄幼虫70的移送和冷却的意义,但除此以外,也有洗净3龄幼虫70的意义。
输送部318利用与3龄幼虫70的密接性高的网状的传送带的循环将3龄幼虫70除去水从冷却槽316提起,并将其移到配置控制部320。配置控制部320将冷却洗净后的3龄幼虫70逐一分离并为刺伤配置好。利用配置控制部320配置后的3龄幼虫70通过刺伤移送部322被依次步进移送,并被由通过针驱动部324高速上下运动的针326依次刺伤。配置控制部320、刺伤移送部322、针驱动部324的详细情况后面叙述。
图10是表示幼虫刺伤部314的详细的框图,主要与输送部318一起表示配置控制部320、刺伤移送部322、针驱动部324的具体结构。水流分散排列部402用于使从输送部318落下的3龄幼虫70分散并排列成一列,且具有从3龄幼虫70落下的部分逐渐变细的水路。但是,为了不使3龄幼虫70堵塞,即使在最细的出口部分,水路剖面的最短直径也足够大于3龄幼虫70的长度。由此,水路的流速从3龄幼虫70落下的部分逐渐变快,3龄幼虫70随着水路分散开去,逐一分散而流成一列。此外,为了使3龄幼虫70相互分离并促进其分散,水流分散排列部402的水路适宜在中途弯曲。
经过如上所述的水流分散排列部402,3龄幼虫70逐一落到滴下时刻控制部404。滴下时刻控制部404将3龄幼虫70去除水,并且将其以规定的时刻从滴下口406逐一滴下,其动作的详细后面叙述。在滴下口406之下设置有带有网空状的幼虫载置部的网孔托盘408,利用配置时步进驱动部410,使网孔一个一个依次步进驱动,从而使网孔依次来到滴下口406的正下方。在当配置时步进驱动部410上恰当地设置有网孔托盘408时,滴下口406的中心与网孔托盘408的各网孔的中心的位置关系为已知的情况下,此种动作是可能的。即,基于该位置关系的信息,当配置时步进驱动部410对网孔托盘408步进驱动时,各网孔的中心依次移动到滴下口406之下。
滴下传感器411与光源412一同构成光耦合器,对横贯其间而从滴下口106落到网孔托盘408的3龄幼虫70进行检测。配置时步进驱动部410根据由滴下传感器411进行的3龄幼虫70的落下检测,使网孔托盘408步进驱动。网孔托盘408的各网孔形成平缓的凹部。该凹部的表面进行表面处理,使其与3龄幼虫70的密接性低,因此落到其上的3龄幼虫70自然处在网孔的中心,即使未被麻醉到完全停止状态,也不会从网孔中心移动。
另外,如后述,即使当经过规定时间时没有检测到3龄幼虫70的落下,配置时步进驱动部410使网孔托盘408步进驱动。这是避免为了等待下面的3龄幼虫70的落下而使网孔托盘408长时间停留在配置时步进驱动部410之上,由此滴下完成的3龄幼虫70活跃化而从网孔爬出等情况,使3龄幼虫70向一个网孔托盘408的配置迅速结束。如此构成的结果,如图所示,网孔托盘408上存在未载置3龄幼虫70的网孔。此外,记录此种空的网孔的位置。以上的结构相当于配置控制部320的详细。
利用配置时步进驱动部410驱动到最后的网孔为止后的网孔托盘408由网孔托盘移送部414移送到针驱动部324之下的网孔托盘416的位置。此外,网孔托盘移送部414与图3的托盘移送部112同样,将网孔托盘408进一步移送到抗菌缩氨酸产生部12,并将刺伤后的3龄幼虫70移到常温维持及水分维持容器87。网孔托盘移送部414进一步将网孔托盘408移送到与图3的托盘洗净部130同样的洗净部并洗净之后,使其循环到滴下口406之下的位置。图10中,省略3龄幼虫向上述常温维持及水分维持容器87的移动和网孔托盘洗净的图示。
针驱动部324的结构比图3的简单,在通常的幼虫刺伤时,针326不水平移动,仅通过针上下驱动部418而上下运动。但是,在针洗净时,针洗净用水平驱动部420使针上下驱动部水平移动到与图3的针洗净部128同样的针洗净部(未图示)之上。针驱动控制部422控制上述的针驱动。
第3实施例中,不使针326水平移动,而代替此,利用刺伤时步进驱动部424,使网孔托盘416依次步进驱动一个网孔,变更针326与3龄幼虫70的相对位置。通过在刺伤时步进驱动部424适当地设置网孔托盘416时,针326与网孔托盘416上的各网孔的中心的位置关系为已知的情况下,这是可能的。即,当基于该位置关系的信息,刺伤时步进驱动部424使网孔托盘416步进驱动时,载置于各网孔上的3龄幼虫70依次移动到针326之下。而且,如上所述,未载有3龄幼虫70的空的网孔的位置信息在配置时被预先记录,因此,在此种网孔上针326不上下运动,而是快速地进行向下一个网孔的驱动。如上所述的网孔托盘416驱动的结构相当于刺伤移送部322的详细情况。幼虫刺伤控制部426对以之前说明过的配置控制部320及刺伤移送部322为中心的幼虫刺伤部314的功能整体进行控制。
图11是表示图10的幼虫刺伤控制部426的功能的流程图,主要关于配置控制部320的控制。通过水流312开始向冷却槽316流入而启动流程,首先在步骤S162中,检查配置控制部320的水流分散排列部402是否为动作中。若在动作中,则进入步骤S164,检查配置时步进驱动部410上网孔托盘408是否在设置中。而且,若未在设置中,则进入步骤S166,向网孔托盘移送部414发出指示,使新的网孔托盘408设置在配置时步进驱动部410,并移动到步骤S168。另一方面,若网孔托盘408已经在设置中,则从步骤S164直接移动到步骤S168。
在步骤S168中,检查滴下时刻控制部404是否从水流分散排列部402接收到了3龄幼虫70。若接收到了,则进入步骤S170,检查接收到的3龄幼虫70的重量是否在作为一只幼虫的重量来设想的范围内。然后,若在范围内,则进入步骤S172,检查该接收是否距上次接收3龄幼虫为规定时间(例如,2秒)内。若为不在规定时间内的接收,而是空开充分间隔后的接收,则进入步骤S174,允许接收到的3龄幼虫70朝向滴下口406通过,并移动到步骤S176。
另一方面,当在步骤S170中检测到重量为规定范围外时,进入步骤S178,将接收到的3龄幼虫70排除到滴下时刻控制部404之外并废弃,并移动到步骤S176。这是因为若重量为规定以下,则意味着断裂等非正常的幼虫,不能期望产生抗菌缩氨酸。相反地,若重量在规定以上,则意味着二只以上重叠接收,不能在一个网孔配置一只幼虫。
此外,在步骤S172中,当检测到距上次接收在规定时间内连续接收3龄幼虫70时,也进入步骤S178,将接收到的3龄幼虫70排除在滴下时刻控制部404以外并废弃,并移动到步骤S176。这是因为滴下时刻控制部404在短的间隔内连续接收3龄幼虫70的情况下,将3龄幼虫70逐一从滴下口406滴下的时刻与配置时步进驱动部410使网孔托盘408步进驱动的时刻不统一,有可能无法在一个网孔正确地配置一只幼虫。
进而,在步骤S168中未检测到由水流分散排列部402接收幼虫时,进入步骤S180,检查未接收3龄幼虫70的状态是否持续规定时间(例如15秒)。而且,若没有持续规定时间,则为正常的接收等待状态,因此移动到步骤S176。
在步骤S176中,检查是否由滴下传感器411检测到3龄幼虫70从滴下口406滴到网孔托盘408。然后,若没有检测到,则进入步骤S182,检查从上次驱动网孔托盘408后是否经过了规定时间(例如5秒)。在此,“上次驱动”是指包括新网孔托盘408的设置驱动及设置中的网孔托盘408的步进驱动的两者。当在步骤S182中检测到经过规定时间时,则进入步骤S184,在该时刻,位于滴下口406之下的网孔作为“空送网孔”来记录其位置,并进入步骤S186,指示网孔托盘408的步进驱动。在该情况下,成为网孔未载有3龄幼虫70的“空送”。
针对于此,在步骤S176中,当检测到3龄幼虫70从滴下口406滴到网孔托盘408时,直接进入步骤S186,指示网孔托盘408的步进驱动。在该情况下,网孔中载有3龄幼虫70的状态为正常的步进驱动。
接着,在步骤S188中,检查步进驱动后的网孔是否为最终网孔。若不是,则返回到步骤S168,等待从水流分散排列部402接收幼虫。此外,当在步骤S182中未检测到距上次驱动经过规定时间时,也返回到步骤S168。而且,除非在步骤S188中进行最终网孔检测,或者在步骤S180中检测到规定时间未接收,则重复步骤S168至步骤S188,3龄幼虫70向网孔托盘408的配置继续进行。
另一方面,当在步骤S188中检测到最终网孔时,进入步骤S190,向网孔托盘移送部414发出使网孔托盘408向网孔托盘416的位置移送的指示。然后,流程返回步骤S162。然后,除非在步骤S162中检测到水流分散排列部402未在动作中、或者在步骤S180中检测到规定时间未接收,则重复步骤S162至步骤S190,重复新网孔托盘408的设置和其网孔托盘408的3龄幼虫70的配置。
另外,当在步骤S162中未检测到水流分散排列部402为动作中的情况下,直接结束图11的流程。此外,在步骤S180中检测到规定时间未接收的情况下,进入步骤S192,通报在水流分散排列部402之前的阶段发生了某些异常并结束流程。
图12是表示图10的幼虫刺伤控制部426的功能的流程图,但主要涉及刺伤移送部322的控制。通过开始配置控制部320的动作而启动流程,首先在步骤S202中,配置有3龄幼虫70的新的网孔托盘416由网孔托盘移送部414来移送,并检查是否到达了刺伤时步进驱动部424的规定位置。若到达,则进入步骤S204,刺伤时步进驱动部424以使网孔托盘416的最初的网孔的中心来到针326的正下方的方式进行初始网孔位置的设定。另外,以在网孔托盘416到达的时刻使最初的网孔的中心来到针326的正下方的方式来设计刺伤时步进驱动部424的情况下,将步骤S204作为其确认步骤,或者也可省略步骤S204自身。
接着进入步骤S206,检查位于现在针326的正下方的网孔是否为“空送网孔”。若不是,则进入步骤S208,利用针上下驱动部418使针326仅高速上下1次。由此,当位于其正下的网孔上的3龄幼虫70的刺伤完成时,进入步骤S210,指示网孔托盘416的步进驱动。另一方面,当在步骤S206中检测为“空送网孔”时,直接进入步骤S210,并立刻指示网孔托盘416的步进驱动。在该情况下,成为不进行针326的上下运动的“空送”。
在接下来的步骤S212中,检查由步骤S210的指示而步进驱动的网孔是否为最终网孔。若不是,则返回步骤S206,检查下面的网孔是否为“空送网孔”。然后,只要在步骤S212中不进行最终网孔检测,重复步骤S206至步骤S212,网孔托盘416上的3龄幼虫70的刺伤依次继续进行。
另一方面,在步骤S212中,当检测到最终网孔时,进入步骤S214,利用针洗净用水平驱动部420使针上下驱动部418水平移动,从而使针326来到针洗净部(图10中未图示)的正上方。而且,当确认了移动时,进入步骤S216,利用针上下驱动部418,在洗净模式下使针326上下20次。接着进入步骤S218,网孔托盘移送部414将网孔托盘416移送到刺伤完成3龄幼虫排出位置。在该位置,与图3的托盘位置108同样,使网孔托盘416倾斜,将刺伤完成的3龄幼虫移动到常温维持及水分维持容器87。
然后,流程返回到步骤S202。另外,在步骤S202中未检测到新的网孔托盘416的到来的情况下,进入步骤S220,检查在没有新的网孔托盘416的到来的状态下是否经过了规定时间(例如5分钟)。而且若没有经过规定时间,则返回步骤S202,等待到来。然后,除非在步骤S220中检测到经过规定时间,否则重复步骤S202至步骤S220,重复等待网孔托盘416的新的到来及新到来的网孔托盘416上的3龄幼虫70的刺伤。
另外,当在步骤S220中检测到没有网孔托盘416的新的到来的状态下经过了规定时间时,进入步骤S222,通报配置控制部320之前的阶段中发生了某种异常并结束流程。
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可以由各种变形来实施。例如,在第3实施例中,也可省略冷却槽316,将水流312直接与图10的水流分散排列部402连接。由此,也可总括进行3龄幼虫70的输送、洗净、冷却及分散。在该情况下,为了防止由于水导致幼虫的窒息,期望将全部工序所要需要的时间控制在规定以内(例如5、6分钟以内)。此外,以上的各实施例中,并非相互独立的实施例,可以相互组合利用,且可以适当地变更各部分的组合来实施。例如,在第1实施例与第3实施例之间进行相互组合利用,使3龄幼虫70从图9的输送部318落到并载置于图3的托盘102,然后,利用图3的结构,构成麻醉刺伤也可。此外,使3龄幼虫70从图3的回收笼74落到图10的水流分散排列部402,然后,利用图10的结构来构成配置及刺伤也可。
以下,对于以上公开的各种技术进行总结叙述。
首先,本说明书中公开的第1技术的特征涉及畜牧业、水产业等中使用的饲料及此种饲料的制造方法以及制造装置。
畜牧业、水产业等使用的饲料中为了促进成长通常添加抗生物质,但近年来其残留成为了问题。另一方面,也提出了作为具有代替抗生物质的抗菌作用的物质,关注具有抗菌活性的蛋白质或缩氨酸,并将其与饲料配合的方案。
但是,对于配合了具有抗菌活性的蛋白质或缩氨酸的饲料的具体的制造方法和制造装置等还未进行充分的研究。
鉴于上述问题,本说明书中公开的第1技术特征在于提供一种配合有具有抗菌活性的蛋白质或缩氨酸的饲料的具体的构成及其制造方法以及用于产生具有抗菌活性的缩氨酸的苍蝇的幼虫刺伤装置。
具体来说,本说明书中,作为上述第1技术特征的一例,记载了提供配合了具有抗菌活性的昆虫的幼虫的至少一部分的饲料。由此,能够在工业上生产具有抗菌活性的饲料。此外,根据本说明书中记载的具体特征,最佳的昆虫为麻蝇。根据该特征,具有幼虫饵料的成本、短的世代交替期间及抗菌活性物质产生效率等对于饲料的大量生产有利的因素。
此外,根据本说明书中记载的具体的特征,体内没有残留饵料成分的麻蝇的幼虫的至少一部与饲料配合。由此不会污染饲料,可以将麻蝇的幼虫的一部分与饲料配合。此外,根据本说明书中记载的详细的特征,在刺伤之后,维持水分的同时,从饵料隔离而待机的麻蝇的幼虫的至少一部分与饲料配合。进而,根据在本说明书中记载的其他的详细特征,在维持水分的同时从饵料隔离并待机之后进行了刺伤的麻蝇的幼虫的至少一部分与饲料配合。上述特征中的从饵料隔离的待机是等待幼虫体内的饵料被充分消化,用于防止幼虫体内残留的饵料污染饲料的具体对策。此外,水分的维持是为了防止幼虫蛹化而将过度的固形物混入饲料,是用于将麻蝇的幼虫的至少一部分与饲料配合的具体对策之一。
此外,根据本说明书中记载的具体的特征,昆虫的幼虫整体与饲料配合。由此,不需要从幼虫提取具有抗菌活性的物质的工序,可以进行具有抗菌活性的饲料的工业化生产。根据本说明书中记载的更具体的特征,昆虫的幼虫被粉碎并与饲料配合。此外,伴随该特征,饲料含有位于昆虫的幼虫的体表面的表皮层。
此外,根据本说明书中记载的其他的特征,提供一种饲料的制造方法,其包括:得到具有抗菌活性的昆虫的幼虫的第一步骤;将该幼虫干燥的第二步骤;将经过了第二步骤的上述幼虫的至少一部分与饲料混合的第三步骤。由此具有抗菌活性的饲料的工业化生产变得可能。此外,根据本说明书中记载的具体的特征,包括将经过第二步骤而干燥后的幼虫粉碎的步骤,通过该步骤,将粉碎后的幼虫向所述第三步骤供给。利用此种干燥及粉碎的工序,能够进行具有抗菌活性的饲料的工业化生产。
此外,根据本说明书中记载的其他的具体特征,第一步骤包括:使昆虫的幼虫分离的步骤;刺伤分离后的幼虫的步骤;等待刺伤后的幼虫表现抗菌活性的步骤。由此能够工业化地得到具有抗菌活性的昆虫的幼虫。此外,根据本说明书中记载的更具体的特征,第一步骤还包括对幼虫进行刺伤时将其冷却麻醉的步骤。由此,能够工业化生产具有抗菌活性的饲料。
此外,根据本说明书中记载的其他的具体特征,第一步骤还包括:用于对幼虫进行刺伤而将其排列的步骤;对排列后的幼虫的各位置进行检测的步骤;对于检测后的各位置依次定位刺伤针的步骤。由此能够进行有效的幼虫的刺伤,容易工业化生产具有抗菌活性的昆虫的幼虫。
此外,根据本说明书中记载的其他的特征,提供一种饲料的制造装置,其包括:对具有抗菌活性的昆虫的幼虫进行干燥的干燥部;将干燥后的幼虫粉碎而得到粉碎粉的粉碎部;抽取粉碎粉的一部分来确认抗菌缩氨酸的产生的检查部;将由所述检查部确认了抗菌缩氨酸的产生的粉碎粉与饲料混合的混合部。由此,能够生产具有稳定的品质的抗菌活性的饲料。
此外,根据本说明书中记载的其他的特征,提供一种饲料的制造装置,其包括:成虫饲养部;对从成虫得到的幼虫进行饲养的幼虫饲养部;将从幼虫饲养部得到的幼虫的一部分分配为抗菌活性表现用及成虫羽化用的分配部;基于从幼虫饲养部得到的幼虫的信息,控制由分配部进行的分配的控制部;将从抗菌活性表现用的幼虫得到的抗菌缩氨酸与饲料混合的混合部。由此,成虫安定地循环,能够进行工业化的饲料生产。此外,根据本说明书中记载的具体的特征,控制部基于分配给抗菌活性表现用的幼虫的每单位时间的数量来进行分配率的控制。
此外,根据本说明书记载的其他的特征,提供一种幼虫刺伤装置,其包括:对昆虫的幼虫进行冷却的冷却部;对由冷却部冷却后的幼虫进行摄影的摄影部;通过以规定时间间隔检测所摄影的幼虫的图像有无变化来确认昆虫的幼虫的冷却麻醉的控制部;为了表现抗菌活性而对冷却麻醉后的幼虫进行刺伤的刺伤部。由此,能够确认刺伤幼虫时的麻醉,能够工业化进行通过幼虫的刺伤来表现抗菌活性。
此外,根据本说明书记载的其他的特征,提供一种幼虫刺伤装置,其包括:对昆虫的幼虫进行冷却的冷却部;对由冷却部冷却后的幼虫进行摄影的摄影部;为了表现抗菌活性而对由冷却部冷却麻醉后的幼虫进行刺伤的刺伤针;基于摄影部的图像使针依次移动到幼虫的位置的控制部。由此,能够工业化地进行由幼虫的刺伤表现的抗菌活性。
此外,根据本说明书记载的其他的特征,提供一种幼虫刺伤装置,其包括:对昆虫的幼虫进行冷却的冷却部;使幼虫散布在所述冷却部上的幼虫排列部;为了表现抗菌活性,对由冷却部冷却麻醉后而散布的幼虫进行刺伤的刺伤针。此外,根据本说明书中记载的具体的特征,幼虫排列部具有使幼虫振动的振动部,使重叠的幼虫散布在冷却部上。此外,根据本说明书中记载的其他的具体的特征,幼虫排列部具有用于分离幼虫的加水部,利用水分的供给及加水的机械的作用,使粘连的幼虫彼此分离。此外,根据本说明书中记载的进一步的其他的具体的特征,幼虫排列部为了使幼虫分散而施加离心力,将集中在冷却部的中央的幼虫向周边部散开。根据如以上的幼虫的排列,能够工业化进行用于表现抗菌活性的幼虫的刺伤。
此外,根据本说明书中记载的其他的特征,提供一种幼虫刺伤装置,其包括:为了表现抗菌活性而对昆虫的幼虫进行刺伤的刺伤针;将幼虫移送到刺伤针的位置的移送部;对移送部进行洗净的洗净部。由此防止幼虫组织等向移送部的附着,能够顺利进行用于大量生产的移送工序。
此外,根据本说明书中记载的其他的特征,提供一种幼虫刺伤装置,其包括:为了表现抗菌活性而对昆虫的幼虫进行刺伤的刺伤针;将刺伤针洗净的洗净部。由此防止幼虫组织等向针的附着,并能够顺利进行用于大量生产的刺伤工序。此外,根据本说明书中记载的具体的特征,洗净部每隔规定次数的刺伤而对所述刺伤针进行洗净。由此,能够顺利进行用于大量生产的连续工序。此外,根据本说明书中记载的其他的具体的特征,利用幼虫刺伤处理的完成,洗净部对刺伤针进行洗净。由此不会对下面的批次留下不良影响,能够进行用于大量生产的刺伤工序。
接着,本说明书中公开的第2技术特征关于用于从昆虫得到有益物质的方法。
作为近年代替抗生物质的具有抗菌作用的物质,具有抗菌活性的蛋白质或缩氨酸受到关注,提出了由昆虫产生他们的方案。
但是,将其工业化的研究还不充分。
鉴于上面情况,本说明书中公开的第2技术特征提供了用于工业化地在昆虫中产生有益物质的昆虫的幼虫的分离方法、输送方法、配置方法以及幼虫的刺伤方法。
具体来说,作为上述第2技术特征的一例,本说明书中提供了一种幼虫的分离方法,其包括:在饵料容器内饲养苍蝇的幼虫的第一步骤;对为了蛹化而爬出容器外的幼虫进行回收的第二步骤,由此将成熟后的幼虫分离。该构成根据幼虫自身的习性,进行幼虫从饵料容器内的饵料的分离,并且同时确认分离后的幼虫达到成熟,例如通过对如此分离后的幼虫进行刺伤,对于产生抗菌缩氨酸的情况等是极为有用的。
此外,根据本说明书中记载的具体的特征,与饵料容器中的幼虫的攀登的部分相比,降低爬出部分与幼虫的密接性。由此,幼虫以自身的习性攀登容器并且能够促进爬出的幼虫落到容器外。此外,根据本说明书中记载的其他的具体的特征,第二步骤包括利用水流来回收从容器爬出的幼虫的步骤。由此能够有效地回收落到容器外的幼虫。
此外,根据本说明书中记载的其他的特征,提供一种幼虫的输送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得到昆虫的幼虫的第一步骤;将得到的幼虫移到水流的第二步骤,并利用水流进行幼虫的输送及洗净。为了进行幼虫的处理,例如,为了刺伤需要将其输送,并且例如在将幼虫整体原样粉碎并与饲料混合的情况等,为了以后利用,需要对幼虫进行洗净。利用水流进行的输送对此是极为有用的。
此外,根据本说明书中记载的具体的特征,将第二步骤的水流作为冷水流,并利用该冷水流进行幼虫的输送、洗净及麻醉。例如,为了使输送的幼虫产生抗菌缩氨酸,在将其刺伤的情况下,为了容易地进行刺伤,冷却麻醉是有效的,但利用冷水进行的输送也兼有麻醉的效用。
此外,根据本说明书中记载的其他的特征,特征在于提供一种幼虫的配置方法,其包括:得到昆虫的幼虫的第一步骤;将得到的幼虫移到水流的第二步骤;利用水流配置分散后的幼虫的第三步骤。例如,为了在输送后的幼虫中产生抗菌缩氨酸而将其刺伤的情况下,为了使刺伤容易,需要将幼虫分散配置,但利用水流能够将其有效地进行。
此外,根据本说明书中记载的具体的特征,通过使第二步骤的水流的流路断面积在水流方向上变细,从而提高流速,由此使水流中的幼虫沿水流方向分散。由此幼虫的分离及其分散间隔变长,第三步骤中的配置变得容易。
此外,根据本说明书中记载的其他的特征,提供一种幼虫的配置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得到昆虫的幼虫的第一步骤;使得到的幼虫分散的第二步骤;将分散后的幼虫依次配置在规定的位置的第三步骤。如此,首先使幼虫分散,并将其依次配置,例如,在为了使输送后的幼虫产生抗菌缩氨酸而将其刺伤的情况下,刺伤变得容易。
此外,根据本说明书中记载的具体的特征,当在第三步骤中不能在规定时间内将幼虫配置在规定位置时,不在该位置配置幼虫而移动到向下一个位置的配置。这意味着在将幼虫依次配置时,例如在由于未供给下一个幼虫等而使配置停滞时,保持不在该位置配置幼虫而移动向一下位置的配置。利用此种促进配置方法,能够避免配置延迟中例如已经配置完成的幼虫的麻醉失效而从规定的位置爬出等不良情况。
此外,根据本说明书中记载的更具体的特征,在第三步骤中记录未配置有幼虫的位置。由此,例如在未配置幼虫的位置,能够避免无谓的用于刺伤的针等运动。
此外,根据本说明书中记载的其他的具体的特征,在第三步骤中,不配置并排除自身在规格外的幼虫。作为此种规格优选的是幼虫的重量。这是因为:例如当幼虫过轻时,有可能断裂不能使用,当重量过重时,2只以上粘连,逐一分离配置比较困难。
此外,根据本说明书中记载的更进一步的其他的具体的特征,第三步骤中不配置并排除分散程度在规格外的幼虫。这是因为:在幼虫不空开间隔而连续地供给等情况下,取得将它们分别配置的时刻是困难。
此外,根据本说明书中记载的其他的特征,提供一种幼虫的刺伤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得到昆虫的幼虫的第一步骤;将得到的幼虫配置在规定位置的第二步骤;基于幼虫向所述规定位置的配置信息而将其刺伤的第三步骤,并利用刺伤而而使幼虫产生抗菌缩氨酸。由此,在配置有昆虫的位置,能够有效地将其刺伤。
此外,根据本说明书中记载的具体的特征,第三步骤中在没有幼虫的配置的规定位置不进行刺伤动作。这是为了避免用于刺伤的针等的无谓动作,例如可以基于不能配置幼虫的位置的记录信息来进行。
产业上的利用可能性
本发明是可用于在工业化制造配合了具有抗菌活性的蛋白质或缩氨酸的饲料的技术。
符号的说明
2成虫饲养部
4幼虫饲养部
6幼虫分离部(分配部)
8成虫循环部(分配部)
10幼虫麻醉刺伤部
12抗菌缩氨酸产生部
14幼虫冻结干燥部
16幼虫粉碎部
18产生检查部
20饲料混合部
22生产管理部(控制部)
24、26、28间隔壁
30吸气部
32除臭部
34排气部
36饲养笼
38捕虫笼
40麻蝇(成虫)
42、44成虫饵料容器
46产仔箱
48幼虫饵料容器
50吸气部
52除臭部
54排气部
56臭气传感器
58容器移送部
60 1龄管理部
62 1龄幼虫
642龄管理部
662龄幼虫
683龄管理部
703龄幼虫(具有抗菌活性的昆虫的幼虫)
72甘油槽
74回收笼
75计量部
76蛹
78托盘部
80位置传感器部(摄影部)
82托盘冷却部
84针驱动部(刺伤部)
86针(刺伤针)
87常温维持及水分维持容器
88幼虫粉末(具有抗菌活性的昆虫的幼虫的一部分)
90饲料
102、104、106、108、110托盘(移送部)
112托盘移送部
114托盘振动旋转部(幼虫排列部)
116照明部
118摄像部
120图像处理部
122针上下驱动部
124二维水平驱动部(控制部)
126针驱动控制部
128针洗净部
130托盘洗净部
132幼虫麻醉刺伤控制部
202产仔专用饵料箱
204饲养器管理部
208幼虫洁净化部(分配部)
212成虫循环部(分配部)
214羽化箱
216引诱光源
302幼虫脱出部
3063龄计量部
308计量部
310水流路
312水流
314幼虫刺伤部
316冷却槽
318输送部
320配置控制部
322刺伤移送部
324针驱动部
326针
402水流分散排列部
404滴下时刻控制部
406滴下口
408、416网孔托盘
410配置时步进驱动部
411滴下传感器
412光源
414网孔托盘移送部
418针上下驱动部
420针洗净用水平驱动部
422针驱动控制部
424刺伤时步进驱动部
426幼虫刺伤控制部

Claims (20)

1.一种饲料,其特征在于,
所述饲料配合有昆虫的幼虫的至少一部分,且该昆虫的幼虫具有抗菌活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饲料,其特征在于,
所述昆虫为苍蝇。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饲料,其特征在于,
所述饲料配合有苍蝇的幼虫的至少一部分,且该苍蝇的幼虫体内没有残留饵料成分。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饲料,其特征在于,
所述饲料配合有苍蝇的幼虫的至少一部分,且该苍蝇的幼虫是在刺伤之后维持水分的同时从饵料隔离并待机。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饲料,其特征在于,
所述饲料配合有苍蝇的幼虫的至少一部分,且该苍蝇的幼虫是在维持水分的同时从饵料隔离并待机之后进行刺伤的幼虫。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饲料,其特征在于,
所述饲料配合有昆虫的幼虫整体。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饲料,其特征在于,
将昆虫的幼虫粉碎后进行配合。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饲料,其特征在于,
所述饲料含有昆虫的幼虫体表面的表皮层。
9.一种饲料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得到具有抗菌活性的昆虫的幼虫的第一步骤;
将该幼虫干燥的第二步骤;
将经过所述第二步骤后的所述幼虫的至少一部分与饲料配合的第三步骤。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饲料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将经过所述第二步骤而干燥后的幼虫粉碎的步骤,并将利用该步骤粉碎后的幼虫供给到所述第三步骤。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饲料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步骤包括:使昆虫的幼虫分离的步骤、对分离后的幼虫进行刺伤的步骤、等待刺伤后的幼虫表现抗菌活性的步骤。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饲料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步骤还包括对幼虫进行刺伤时将幼虫冷却麻醉的步骤。
13.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饲料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昆虫为苍蝇。
14.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饲料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将经过所述第二步骤后的昆虫的幼虫粉碎而得到粉碎粉的第四步骤;
提取所述粉碎粉的一部分来确认抗菌缩氨酸的产生的第五步骤,
所述第三步骤中,将由所述第五步骤确认有抗菌缩氨酸的产生的粉碎粉与饲料混合。
15.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饲料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步骤包括:得到昆虫的幼虫的步骤、将得到的幼虫移到水流的步骤、对利用水流而分散的幼虫进行配置的步骤。
16.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饲料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步骤包括:得到昆虫的幼虫的步骤、使得到的幼虫分散的步骤、将分散后的幼虫依次配置在规定位置的步骤。
17.一种幼虫刺伤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幼虫排列部,其对冷却麻醉后的昆虫的幼虫进行排列;
刺伤针,为了表现抗菌活性而对被所述幼虫排列部冷却麻醉并散布开的幼虫进行刺伤。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幼虫刺伤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移送部,其将所述幼虫排列部移送到所述刺伤针的位置;
洗净部,其对所述幼虫排列部进行洗净。
19.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幼虫刺伤装置,其特征在于,
包括:对所述刺伤针进行洗净的针洗净部。
20.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幼虫刺伤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昆虫为苍蝇。
CN2009801170399A 2008-05-12 2009-05-11 饲料、饲料的制造方法以及幼虫刺伤装置 Pending CN102026555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8-124464 2008-05-12
JP2008124464A JP2009268448A (ja) 2008-05-12 2008-05-12 飼料、飼料の製造方法、飼料の製造装置、ならびに幼虫刺傷装置
JP2008164713A JP2010006711A (ja) 2008-06-24 2008-06-24 幼虫の分離方法、幼虫の搬送方法、幼虫の配置方法、ならびに幼虫の刺傷方法。
JP2008-164713 2008-06-24
PCT/JP2009/058743 WO2009139346A1 (ja) 2008-05-12 2009-05-11 飼料、飼料の製造方法、ならびに幼虫刺傷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026555A true CN102026555A (zh) 2011-04-20

Family

ID=4131871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801170399A Pending CN102026555A (zh) 2008-05-12 2009-05-11 饲料、饲料的制造方法以及幼虫刺伤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20110045141A1 (zh)
CN (1) CN102026555A (zh)
WO (1) WO2009139346A1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512332A (zh) * 2018-06-05 2021-03-16 布勒昆虫技术解决方案股份公司 昆虫幼虫的加工
WO2021098088A1 (zh) * 2019-11-18 2021-05-27 南京大学(溧水)生态环境研究院 一种蝇蛆智能分离干化系统及其使用方法
US11445711B2 (en) * 2019-11-18 2022-09-20 Lishui Institute of Ecology and Environment, Nanjing University Intelligent separation and drying system for maggots and method of operating same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3578043B1 (en) * 2018-06-05 2022-08-03 Bühler AG Large-scale, high density storage of larvae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1122299A (ja) * 1984-11-19 1986-06-10 Wakunaga Seiyaku Kk 抗菌性ポリペプチド、その製造法およびその用途
JPH04330095A (ja) * 1990-06-15 1992-11-18 Toray Ind Inc 生理活性ポリペプチド、その製造法および抗菌剤
CN1122197A (zh) * 1994-11-01 1996-05-15 程璟侠 制造蝇蛆蛋白饲料的方法
CN1297692A (zh) * 1999-12-01 2001-06-06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一种动物饲料添加剂及其制备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240605A (en) * 1961-06-28 1966-03-15 Shell Oil Co Growth promotant substances
JPS63243099A (ja) * 1987-03-30 1988-10-07 Sanwa Kagaku Kenkyusho Co Ltd 抗菌性ポリペプチド
US5618574A (en) * 1995-05-12 1997-04-08 Clearwater Fish & Pond Supply, Inc. Fish food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1122299A (ja) * 1984-11-19 1986-06-10 Wakunaga Seiyaku Kk 抗菌性ポリペプチド、その製造法およびその用途
JPH04330095A (ja) * 1990-06-15 1992-11-18 Toray Ind Inc 生理活性ポリペプチド、その製造法および抗菌剤
CN1122197A (zh) * 1994-11-01 1996-05-15 程璟侠 制造蝇蛆蛋白饲料的方法
CN1297692A (zh) * 1999-12-01 2001-06-06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一种动物饲料添加剂及其制备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安春菊等: "家营幼虫中与抗菌功能相关的蛋白和多肽的分析", 《卫生研究》 *
沈晓昆: "《蝇蛆清洁养殖赚钱多》", 31 October 2007 *
邹锋: "家蝇抗菌肽生产与制剂研究",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农业科技辑》 *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512332A (zh) * 2018-06-05 2021-03-16 布勒昆虫技术解决方案股份公司 昆虫幼虫的加工
US11930803B2 (en) 2018-06-05 2024-03-19 Bühler AG Processing of insect larvae
WO2021098088A1 (zh) * 2019-11-18 2021-05-27 南京大学(溧水)生态环境研究院 一种蝇蛆智能分离干化系统及其使用方法
US11445711B2 (en) * 2019-11-18 2022-09-20 Lishui Institute of Ecology and Environment, Nanjing University Intelligent separation and drying system for maggots and method of operating sam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10045141A1 (en) 2011-02-24
WO2009139346A1 (ja) 2009-11-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200281176A1 (en) Apparatus and methods for production of dipteran insects
CA2712784C (en) Automated systems for feeding animals and collecting animal excrement
Alvarez The role of black soldier fly, Hermetia illucens (L.)(Diptera: Stratiomyidae) in sustainable waste management in Northern Climates
CN102026555A (zh) 饲料、饲料的制造方法以及幼虫刺伤装置
ES2774451T3 (es) Aparato de recolección de lombrices
CN111727937B (zh) 一种黑水虻一体化养殖设备
KR20060086648A (ko) 포유모돈과 자돈이 분리기거 가능한 친환경 돈사
EP2217060A1 (en) Automated insect breeding system
US20230127989A1 (en) Wasp Feeding Station
CN112074186A (zh) 自主控蚊
KR100786770B1 (ko) 고상식 축사
KR101396182B1 (ko) 파리목 곤충을 이용한 유기물 처리장치
US4381732A (en) Poultry nest
JP2009268448A (ja) 飼料、飼料の製造方法、飼料の製造装置、ならびに幼虫刺傷装置
CN116685199A (zh) 饲养装置
JP2010006711A (ja) 幼虫の分離方法、幼虫の搬送方法、幼虫の配置方法、ならびに幼虫の刺傷方法。
RU2150198C1 (ru) Установка для переработки навоза на белковый корм и удобрение
ZIEgLER et al. First captive breeding of the blue tree monitor Varanus macraei Böhme & Jacobs, 2001 at the Plzen and Cologne Zoos
RU2032339C1 (ru) Установка для переработки навоза личинками синантропных мух
KR102062469B1 (ko) 동물자동 급수기를 구비한 애완동물 케이지장치
TWI731456B (zh) 昆蟲養殖系統
KR100357051B1 (ko) 소동물용 사육케이지내의 악취 배출장치
RU2236786C2 (ru) Установка для переработки отходов животноводства личинками мух
SU1183031A1 (ru) Установка дня откладки и сбора яиц насекомых
US6044796A (en) Apparatus for separating seeds from husk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1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