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685199A - 饲养装置 - Google Patents

饲养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685199A
CN116685199A CN202180079065.8A CN202180079065A CN116685199A CN 116685199 A CN116685199 A CN 116685199A CN 202180079065 A CN202180079065 A CN 202180079065A CN 116685199 A CN116685199 A CN 11668519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rea
feeding
hatching
living
belt convey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80079065.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村田康弘
高里明洋
河合重和
三浦望
渡边崇人
三户太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TEKT Corp
University of Tokushima NUC
Original Assignee
JTEKT Corp
University of Tokushima NU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TEKT Corp, University of Tokushima NUC filed Critical JTEKT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668519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68519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KANIMAL HUSBANDRY; AVICULTURE; APICULTURE; PISCICULTURE; FISHING; REARING OR BREEDING ANIM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NEW BREEDS OF ANIMALS
    • A01K67/00Rearing or breeding anim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New or modified breeds of animals
    • A01K67/033Rearing or breeding invertebrates; New breeds of invertebrat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40/00Adaptation technologies in agriculture, forestry, livestock or agroalimentary production
    • Y02A40/80Adaptation technologies in agriculture, forestry, livestock or agroalimentary production in fisheries management
    • Y02A40/81Aquaculture, e.g. of fish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Zoology (AREA)
  • Animal Husbandry (AREA)
  • Biodiversity & Conservation Biology (AREA)
  • Housing For Livestock And Birds (AREA)
  • Catching Or Destruction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饲养装置(1)具备:孵化区域(A),保持作为饲养对象的生物的卵,并收容从卵孵化出的生物;和饲养区域(B),在与孵化区域(A)不同的位置形成为比孵化区域(A)大的区域,并饲养生物。本公开提供一种能够有效地利用区域来实现高密度且大规模的饲养的饲养装置。

Description

饲养装置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饲养装置。
背景技术
在日本特开平10-191834号公报中记载了一种蟋蟀的饲养装置。在该饲养装置中,在饲养箱内设置有放置含有水的脱脂棉的容器以便向蟋蟀供水,使产卵、孵化、饲养全部在饲养箱内进行。
另外,在WO2016-153338中记载了一种用于使昆虫繁殖的设备。该设备具有产卵容器、初期幼虫用容器、以及蛹化容器等,并且具备输送各容器的带式输送机。
在日本特开平10-191834号公报所记载的饲养装置中,由于在一个饲养箱中进行从产卵到饲养,所以饲养箱构成为具有能够适当地饲养成长后的蟋蟀的大小(体积)。
因此,在刚孵化后,相对于饲养箱内的体积,蟋蟀所占的比例(密度)非常小。即,在刚孵化后,不能有效地利用饲养箱的空间。
另外,在WO2016-153338中,用于进行产卵、孵化、初期幼虫饲养、后期幼虫饲养等的容器分别设置为不同的容器,为了使该容器移动,构造非常复杂且大型化。
发明内容
本公开提供一种能够有效地利用区域来实现高密度且大规模的饲养的饲养装置。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形态,饲养装置具备:孵化区域,保持作为饲养对象的生物的卵,并收容从上述卵孵化出的上述生物;和饲养区域,在与上述孵化区域不同的位置形成为比上述孵化区域大的区域,并饲养上述生物。
卵以及刚孵化后的生物与成长后的生物的大小不同。因此,将饲养区域设为比孵化区域大的区域。即,孵化区域和饲养区域都能够形成为与饲养对象的生物的大小对应的区域的大小。因此,能够提高在孵化区域中卵以及生物所占的密度,进而,也能够提高在饲养区域中生物所占的密度。这样,能够在孵化区域以及饲养区域中都高密度地进行饲养。
另外,作为上述的饲养装置的一个例子,优选为上述饲养区域与上述孵化区域邻接地配置,并且构成为在上述孵化区域对上述饲养区域开放的状态下能够使在上述孵化区域孵化出的生物从上述孵化区域移动过来。在该情况下,能够使在孵化区域孵化出的生物从孵化区域向饲养区域自动地移动,而不由作业者进行移动且不使用致动器来移动过来。即,能够实现大规模且高密度的饲养。
附图说明
图1是饲养装置中的各饲养区域的概念图。
图2是饲养装置的主视图。
图3是饲养装置的俯视图(即,从图2的上方观察的图)。
图4是饲养装置的右视图(即,从图2的右侧观察的图)。
图5是图4的V-V剖视图。
图6是图5的VI-VI剖视图。
图7是图5的VII-VII剖视图。
图8是收获时的饲养装置的剖视图(即,相当于图5的剖视图)。
图9是图8的IX-IX剖视图。
图10是与构成饲养装置的控制装置相关的功能框图。
图11是与基于控制装置进行的温湿度控制相关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1.饲养对象的生物
在饲养装置中作为饲养对象的生物例如是节肢动物等小生物。饲养对象的生物例如是用于食用、饲料用、研究用等的生物。作为饲养对象的生物中的昆虫,可列举蟋蟀、蝗虫、蚱蜢等。特别是,饲养对象的生物是幼虫直接变态为成虫的不完全变态的节肢动物,进一步优选不完全变态的幼虫。本例中的饲养对象的生物以昆虫中的直翅目的蟋蟀、蝗虫的幼虫为优选例进行说明。但是,也可以将成虫(羽化后的不完全变态节肢动物)作为饲养对象的生物。
另外,饲养对象的生物的饲养期间定义为以卵为初期例如直至即将变为成虫之前的期间。例如,对于蟋蟀而言,从卵孵化出的幼虫反复进行多次(7~8龄)脱皮而成长,之后羽化而成为成虫。例如,在以蟋蟀为饲养对象的情况下,饲养装置在从蟋蟀的卵开始到幼虫进行多次脱皮为止的期间,饲养该饲养对象。
2.饲养装置1中的饲养区域的概要
参照图1对饲养装置1中的饲养区域的概要进行说明。饲养装置1如上述那样,在以卵为初期直至成虫之间的饲养期间中,对饲养对象的生物进行饲养。
如图1所示,饲养装置1具备:孵化区域A,保持饲养对象的生物的卵,并收容从卵孵化出的生物的幼虫;和饲养区域B,形成在与孵化区域A不同的位置,并饲养生物的幼虫。在本例中,饲养装置1具备两处孵化区域A、和用于饲养在该两处孵化区域A中孵化出的生物的一处饲养区域B。
孵化区域A具备:卵保持区域A1,保持生物的卵;和前期幼虫饲养区域A2,与卵保持区域A1邻接地配置且饲养生物的前期幼虫。在本例中,在孵化区域A中,前期幼虫饲养区域A2位于卵保持区域A1的下方。而且,在卵保持区域A1中孵化出的幼虫从卵保持区域A1落下,由此能够使该幼虫移动到前期幼虫饲养区域A2。即,既不由作业者进行该幼虫的输送,也无需使用带式输送机等致动器。此外,卵保持区域A1与前期幼虫饲养区域A2也可以配置成在水平方向上邻接。
这里,孵化区域A由被包围的区域形成,只要不因外力而开放,孵化出的幼虫就无法脱离孵化区域A。在本例中,前期幼虫饲养区域A2例如能够饲养蟋蟀的1龄幼虫到2~4龄幼虫。由于蟋蟀在每次脱皮时变大,所以前期幼虫饲养区域A2的大小只要是与饲养的前期幼虫的大小对应的大小即可。例如,对于前期幼虫饲养区域A2而言,只要使饲养到4龄幼虫为止的情况下比饲养到2龄幼虫为止的情况下大即可。
饲养区域B与孵化区域A邻接地配置。饲养区域B例如能够在上下方向或水平方向上与孵化区域A邻接地配置。饲养区域B形成为比孵化区域A大的区域。在饲养区域B中,饲养从孵化区域A、特别是从前期幼虫饲养区域A2移动过来后的后期幼虫。这里,后期幼虫比前期幼虫大。因此,通过将饲养区域B设为比孵化区域A大的区域,从而能够成为对于后期幼虫而言适合成长的区域。
并且,饲养区域B构成为在孵化区域A对饲养区域B开放的状态下,在孵化区域A孵化出的幼虫能够从孵化区域移动过来。例如,在本例中,饲养区域B的至少一部分与孵化区域A的下方邻接地配置。在该情况下,饲养区域B构成为在孵化区域A的下表面对饲养区域B开放的状态下使在孵化区域A孵化出的幼虫从孵化区域A落下,由此能够使其从孵化区域A移动过来。
在饲养区域B的下表面设置有底板面以便供饲养对象的生物移动。因此,从孵化区域A落下的生物落到该底板面,能够在饲养区域B内沿着底板面自由移动。
饲养区域B可以具备落下区域B1(即,生物移动区域)和栖息部件区域B2。落下区域B1例如位于孵化区域A的下方,是使幼虫从孵化区域A落下的区域。即,落下区域B1位于孵化区域A的前期幼虫饲养区域A2的下方,通过孵化区域A的下方开放,从而前期幼虫从前期幼虫饲养区域A2落下。
饲养区域B中的栖息部件区域B2在水平方向上与落下区域B1邻接地配置,具有能够供幼虫栖息的栖息部件。栖息部件区域B2能够用作幼虫的隐藏场所,具有适宜的饲养环境。即,栖息部件区域B2作为用于供后期幼虫成长的主要的区域发挥功能。因此,栖息部件区域B2形成为比孵化区域A大的区域。落下区域B1中存在的幼虫能够通过自身的移动能力移动到栖息部件区域B2。
如上所述,孵化出的幼虫通过从孵化区域A向饲养区域B落下而移动。即,孵化区域A配置于比饲养区域B高的位置。因此,移动到饲养区域B的幼虫无法返回到孵化区域A。即,移动到饲养区域B的幼虫在饲养区域B中成长。而且,通过在孵化区域A设置新的卵,从而能够实现新的孵化。
3.区域A、B的效果
对在饲养装置1中,配置上述的孵化区域A以及饲养区域B的效果进行说明。卵以及刚孵化后的幼虫与成长后的幼虫的大小不同。因此,将饲养区域B设为比孵化区域A大的区域。即,孵化区域A和饲养区域B都能够形成为与饲养对象的生物的大小对应的区域的大小。因此,能够提高在孵化区域A中卵以及生物所占的密度,进而,也能够提高在饲养区域B中生物所占的密度。这样,能够在孵化区域A以及饲养区域B中都高密度地进行饲养。
另外,在饲养装置1中,饲养区域B与孵化区域A邻接地配置,并且构成为在孵化区域A对饲养区域B开放的状态下能够使在孵化区域A孵化出的幼虫从孵化区域A移动过来。在该情况下,能够使在孵化区域A孵化出的幼虫从孵化区域A向饲养区域B自动地移动,而不由作业者进行移动且不使用致动器来移动。即,能够实现大规模且高密度的饲养。
4.饲养装置1的具体结构
接下来,参照图2~图7对饲养装置1的具体结构进行说明。如图2所示,饲养装置1具备框架10、孵化箱20、输送机单元30、饲养区域设备40、喂食装置50、供水装置60、调湿用送风机71。
框架10固定于接地面,并且构成为能够形成有两层图1所示的两处孵化区域A以及一处饲养区域B。在本例中,饲养装置1为两层,但也可以为一层,也可以为三层以上。框架10将各层形成为以水平方向为长度方向的立方体形状。
孵化箱20构成图1中的孵化区域A。两个孵化箱20在框架10的各层中,固定在长度方向的一端(图2的左端)中的上部。孵化箱20形成为长方体状,具有下表面能够开口的门21。在门21打开的状态下,孵化箱20内所存在的饲养对象的生物落下。
并且,孵化箱20在其内部具有卵保持部件22。如图5所示,卵保持部件22配置于孵化箱20内的上部。卵保持部件22保持大量饲养对象的生物的卵,成为能够进行孵化的场所。卵保持部件22的配置区域构成图1所示的卵保持区域A1。
并且,孵化箱20在卵保持部件22的下方形成有前期幼虫饲养区域A2。因此,在卵保持部件22孵化出的生物移动到前期幼虫饲养区域A2。前期幼虫饲养区域A2中存在的生物在门21打开时向孵化箱20的下方落下。此外,前期幼虫饲养区域A2也可以配置有成为隐藏场所的部件。
输送机单元30配置于框架10的各层的底部。输送机单元30具备带式输送机31和压缩排出辊32。带式输送机31的上表面构成饲养区域B的底面。此外,在本例中,例示了具备带式输送机31的结构,但也可以代替带式输送机31,配置不可移动的底面。
带式输送机31具备一对支承辊31a、和挂设于一对支承辊31a的环状的带31b。通过驱动支承辊31a,从而带31b能够连续地移动。这里,带式输送机31的输送方向意味着带31b的上表面的移动方向。在图2中,带式输送机31的输送方向为从右向左的方向。
构成输送机单元30的压缩排出辊32配置于带式输送机31的下游侧,与带31b的上表面接触。压缩排出辊32压缩并排出带31b上所存在的空壳、粪便等。但是,压缩排出辊32也可以与带31b的上表面稍微隔开间隙地配置。此外,带31b上所存在的饲养对象的生物在带式输送机31被驱动的状态下当接近压缩排出辊32时,会在被压缩之前逃离。
饲养区域设备40构成图1所示的饲养区域B。饲养区域设备40具备:落下区域B1(即,生物移动区域),位于孵化箱20的下方;和栖息部件区域B2,位于比落下区域B1靠带式输送机31的上游侧的位置。如图2所示,落下区域B1不设置任何部件,构成为不妨碍孵化箱20内的生物从孵化箱20向带式输送机31的上表面落下。
如图2~图7所示,在饲养区域设备40中的栖息部件区域B2设置有栖息部件41。栖息部件41以在栖息部件区域B2中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方式固定于框架10,能够供饲养对象的生物栖息。并且,栖息部件41对于生物而言还作为隐藏场所发挥功能。栖息部件41的下端配置于稍微离开带式输送机31的带31b的上表面的位置。在带31b移动时,带31b不与栖息部件41接触。
栖息部件41例如由在水平方向上对置地排列的多个板部构成。在本例中,各个板部形成为平板状,但也可以形成为波状。另外,在本例中,构成栖息部件41的多个板部分别沿带式输送机31的输送方向延伸。即,构成栖息部件41的多个板部在以输送方向为前方时的左右方向上对置地排列。此外,构成栖息部件41的多个板部可以在输送方向上对置地排列,也可以在相对于输送方向倾斜的方向上对置地排列。在本例中,栖息部件41在带式输送机31的输送方向上形成三个单元。但是,栖息部件41的单元数可以是任意数。
另外,栖息部件41由铁、铝等金属、树脂、木材、纸等形成。并且,栖息部件41遍及整个面地形成大量的孔隙,以便成为昆虫等生物的立足处。例如,栖息部件41由穿孔金属板或金属网等形成。栖息部件41例如具有1~5[mm]的厚度,具有直径约1[mm]、间距约2[mm]左右的孔隙。另外,为了作为隐藏场所发挥功能,构成栖息部件41的邻接的板部的间隔例如为10~30[mm]。
如图2~图7所示,饲养区域设备40还具备驱离部件42。驱离部件42是将栖息在栖息部件41的生物从栖息部件41驱离的部件。驱离部件42由铁、铝等金属、树脂、木材等形成。驱离部件42具有能够供栖息部件41插通的狭缝,能够沿着栖息部件41在上下方向上移动。在本例中,驱离部件42形成为与水平方向平行的板状,形成有能够供构成栖息部件41的多个板部插通的多个狭缝。
驱离部件42从位于栖息部件41的上端的状态向下方移动,由此能够使栖息在栖息部件41的生物落到带31b的上表面。通过使驱离部件42移动到栖息部件41的下端,从而大部分的生物移动到带31b的上表面。另外,由于驱离部件42形成为与水平方向平行的板状,所以生物无法移动到比驱离部件42靠上方的位置。
驱离部件42的上下移动例如由作业者手动操作。在作业者进行手动操作的情况下,例如通过作业者对手动手柄(未图示)进行旋转操作,从而能够与手动手柄的旋转联动地使驱离部件42上下移动。另外,除了手动手柄之外,通过使与驱离部件42连结的操作棒(未图示)上下移动,也能够使驱离部件42上下移动。
喂食装置50是用于对饲养区域B中饲养的生物供给食物的装置。喂食装置50在框架10中配置于带式输送机31的输送方向的上游侧。喂食装置50具备向带式输送机31的上表面供给食物的喂食主体51和扩散机构52。
喂食主体51具备保持食物的料斗51a、和切换从料斗51a的出口供给食物的状态和供给停止状态的旋转刷51b。料斗51a形成为水平方向面积从上端开口朝向下方变小。旋转刷51b设置于料斗51a的下端开口,在旋转时向带式输送机31的上表面供给食物,在旋转停止时停止食物的供给。另外,喂食主体51的食物供给口位于带式输送机31的宽度方向的中央。
如图6所示,扩散机构52使从喂食主体51供给的食物在带式输送机31的宽度方向上扩散。在本例中,扩散机构52具有多个扩散板。如上所述,喂食主体51的食物供给口位于带式输送机31的宽度方向的中央。因此,构成扩散机构52的扩散板以从带式输送机31的输送方向的上游到下游、从宽度方向的中央朝向宽度方向的外侧的方式倾斜地设置。
因此,构成扩散机构52的扩散板能够使带式输送机31的宽度方向的中央的食物遍及带式输送机31的整个宽度方向地扩散。而且,成为在栖息部件41所在的区域中食物遍及带式输送机31的整个宽度方向地扩散的状态。此外,虽然未图示,但构成扩散机构52的扩散板固定于框架10。另外,扩散机构52除了使用扩散板之外,还可以使用扩散用的旋转刷等。扩散用的旋转刷例如通过绕相对于带式输送机31的输送方向倾斜的轴旋转,从而能够扩散食物。
供水装置60对在栖息部件41栖息的生物供给水。供水装置60具备水箱61、配管62、以及含水部件63。水箱61固定于框架10的最上面。配管62沿着框架10固定,设置于从水箱61到栖息部件41的路径。
含水部件63由含水材料形成。该含水材料例如优选含有水并且能够供生物栖息的材料。作为含水材料,例如能够使用高分子吸收材料。含水部件63例如形成为绳状、带状,从配管向下方延伸。向下方延伸的含水部件63的下端设置成位于带式输送机31的上表面附近。
因此,含水部件63配置成能够与带式输送机31的上表面所存在的生物接触。而且,含水部件63能够向该生物供水。在本例中,含水部件63在带式输送机31的输送方向上,位于栖息部件41的中央附近,且位于比构成栖息部件41的多个板部中的带式输送机31的宽度方向的一端更靠外侧的位置。
调湿用送风机71固定于框架10,在带式输送机31的宽度方向上与构成栖息部件41的板部对置地配置。并且,调湿用送风机71在带式输送机31的宽度方向上也与含水部件63对置地配置。即,含水部件63位于调湿用送风机71与栖息部件41之间。
调湿用送风机71通过朝向栖息部件41以及含水部件63送风(通过正方向送风),从而使用含水部件63的水分对饲养区域B的内部进行加湿。相反,调湿用送风机71通过朝向与栖息部件41以及含水部件63相反侧,即外侧送风(换言之,通过相反方向送风),从而能够从饲养区域B的内部吸气。在该情况下,在送风方向上,含水部件63位于栖息部件41的下游,因此不对饲养区域B进行加湿。
5.饲养装置1的作用
参照图2、图5、图7~图9对饲养装置1的作用进行说明。如图2所示,饲养装置1的初期状态是孵化箱20的门21关闭的状态,饲养区域设备40中的驱离部件42位于栖息部件41的上端附近。
首先,作业者将饲养对象的卵配置于孵化箱20的卵保持部件22(即,卵保持区域A1)。随着时间流逝,从保持于卵保持部件22的卵孵化,并移动到孵化箱20的前期幼虫饲养区域A2。此时,孵化箱20的门21处于关闭的状态,因此前期幼虫在前期幼虫饲养区域A2中成长。
接着,随着时间流逝,如图5的下层所示,使孵化箱20的门21为打开的状态。于是,前期幼虫饲养区域A2中存在的前期幼虫落下,移动到饲养区域B的落下区域B1,到达落下区域B1中的带式输送机31的上表面。移动到落下区域B1的前期幼虫通过自身的力量沿着带式输送机31的上表面,向栖息部件区域B2移动。移动到栖息部件区域B2的前期幼虫如图5以及图7的下层所示,登上栖息部件41,将栖息部件41作为隐藏场所而成长。
这里,在饲养区域B中存在幼虫时,通过喂食装置50定期地将食物供给到带式输送机31的上表面。此时,通过驱动喂食主体的旋转刷51b并且驱动带式输送机31,从而成为在栖息部件区域B2中的带式输送机31的上表面遍及整个输送方向以及宽度方向地供给食物的状态。
另外,在饲养区域B中存在幼虫时,定期地或始终从水箱61经由配管62而成为含水部件63中含有水的状态。栖息部件41所存在的幼虫从栖息部件41暂时落在带式输送机31的上表面,向含水部件63的位置移动,在含水部件63接受水。
并且,由于饲养区域B中存在的幼虫成长,而反复进行脱皮,成为在带式输送机31的上表面堆积了空壳、粪便的状态。因此,通过定期地驱动带式输送机31,来清扫带式输送机31的上表面。
另外,在使前期幼虫从孵化箱20向饲养区域B移动后,孵化箱20内成为空无一物的状态。因此,如图5以及图7的上层所示,作业者再次将饲养对象的卵配置于孵化箱20的卵保持部件22(卵保持区域A1)。然后,如上所述,在孵化箱20内,进行孵化,并进行前期幼虫的饲养。
即,在该状态下,在饲养装置1中的孵化箱20(孵化区域A)中,进行孵化以及前期幼虫的饲养,在饲养区域B中,进行后期幼虫的饲养。这样,并行地进行两代饲养。
接着,若在饲养区域B中幼虫充分地成长,则如图8以及图9的上层所示,使驱离部件42向下方移动。该操作也可以通过致动器的自动操作来进行,也可以通过作业者的手动操作来进行。通过该操作,栖息在栖息部件41的成长后的生物落在带式输送机31的上表面。
接着,通过驱动带式输送机31,从而能够使成长后的生物向带式输送机31的下游侧输送。作业者收获所输送的生物。此时,通过使压缩排出辊32向上方移动来增大压缩排出辊32与带式输送机31的间隙,能够供成长后的生物通过。于是,作业者能够容易地在带式输送机31的下游端收获成长后的生物。
当饲养区域B中不存在生物时,如图5的下层所示,再次使孵化箱20内的门21为打开的状态。于是,能够使前期幼虫移动到饲养区域B,在饲养区域B中成长。然后,反复进行上述操作。因此,能够在孵化区域A以及饲养区域B中都高密度地进行饲养。
6.饲养装置1的温湿度管理
接下来,参照图10以及图11对饲养装置1的温湿度管理进行说明。在饲养装置1的饲养区域B中饲养生物的过程中,温湿度的管理是非常重要的。无论是哪种生物,都存在适合于该生物的温度以及湿度。因此,对饲养区域B中的温湿度管理进行说明。
如图10所示,饲养装置1具备调湿用送风机71、温度调节器72、湿度传感器81、温度传感器82、以及控制装置90。如上所述,调湿用送风机71固定于框架10,并且配置成为与栖息部件41以及含水部件63对置。
温度调节器72也可以固定于框架10,例如,也可以是能够对收容多个上述的饲养装置1的室内整体进行温度调节的设备。温度调节器72是公知的空调机。湿度传感器81以及温度传感器82配置于饲养区域B,是检测饲养区域B中的湿度以及温度的传感器。控制装置90基于由湿度传感器81检测出的湿度,控制调湿用送风机71。另外,控制装置90基于由温度传感器82检测出的温度,控制温度调节器72。
参照图11对控制装置90的控制方法进行说明。控制装置90从温度传感器82取得温度T(S1)。在所取得的温度T大于下限阈值Tth1且小于上限阈值Tth2的情况下(S2:是),温度调节器72的控制维持现状。
在所取得的温度T为下限阈值Tth1以下的情况下(S2:否,S3:是),执行温度调节器72的加热控制(S4)。另一方面,在所取得的温度T为上限阈值Tth2以上的情况下(S2:否,S3:否),执行温度调节器72的冷却控制(S5)。因此,控制温度调节器72,使得所取得的温度T大于下限阈值Tth1且小于上限阈值Tth2。
接下来(S2:是,S4、S5的之后),控制装置90从湿度传感器81取得湿度H(S11)。在所取得的湿度H大于下限阈值Hth1且小于上限阈值Hth2的情况下(S12:是),控制装置90为停止调湿用送风机71的状态。
在所取得的湿度H为下限阈值Hth1以下的情况下(S12:否,S13:是),控制装置90使调湿用送风机71正向旋转,经由含水部件63朝向栖息部件41送风(S14)。即,对栖息部件区域B2进行加湿。
另一方面,在所取得的湿度H为上限阈值Hth2以上的情况下(S12:否,S13:否),控制装置90使调湿用送风机71反向旋转,将栖息部件区域B2中的潮湿的空气向外部排出(S15)。此时,通过含水部件63之后的空气向与栖息部件41相反的一侧流通。因此,含水部件63的水分不会向栖息部件41侧移动,实现了栖息部件区域B2的除湿。
因此,控制调湿用送风机71,使得所取得的湿度H大于下限阈值Hth1且小于上限阈值Hth2。然后,再次执行上述处理。即,在栖息部件区域B2中,适当地管理温湿度,能够形成对于饲养对象的生物而言舒适的空间。
此外,作为除湿的方法,使调湿用送风机71反向旋转,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配置与调湿用送风机71不同的送风机,使该送风机不经由含水部件63地朝向栖息部件41送风。另外,也可以设置使一个调湿用送风机71移动的移动机构,在使其移动到不与含水部件63对置的位置后朝向栖息部件41送风。
本申请基于在2020年11月26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特愿2020-195731,并将其内容作为参照并入本说明书。

Claims (8)

1.一种饲养装置,其中,
所述饲养装置具备:
孵化区域,保持作为饲养对象的生物的卵,并收容从所述卵孵化出的所述生物;和
饲养区域,在与所述孵化区域不同的位置形成为比所述孵化区域大的区域,并饲养所述生物。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饲养装置,其中,
所述孵化区域具备:
卵保持区域,保持所述生物的卵;和
前期幼虫饲养区域,与所述卵保持区域邻接地配置且饲养所述生物的前期幼虫,
所述饲养区域饲养所述生物的后期幼虫。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饲养装置,其中,
所述饲养区域与所述孵化区域邻接地配置,
所述饲养区域构成为在所述孵化区域对所述饲养区域开放的状态下使在所述孵化区域孵化出的生物从所述孵化区域移动过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饲养装置,其中,
所述饲养区域与所述孵化区域的下方邻接地配置,
所述饲养区域构成为在所述孵化区域的下表面对所述饲养区域开放的状态下使在所述孵化区域孵化出的生物从所述孵化区域落下,使所述生物从所述孵化区域移动过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饲养装置,其中,
所述孵化区域与所述饲养区域的上方邻接地配置,使得移动到所述饲养区域的生物无法返回到所述孵化区域。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饲养装置,其中,
所述饲养区域具备:
落下区域,位于所述孵化区域的下方,用于使生物从所述孵化区域落下;和
栖息部件区域,在水平方向上与所述落下区域邻接地配置,并且具有能够供所述生物栖息的栖息部件。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饲养装置,其中,
所述饲养装置还具备:
带式输送机,构成为所述饲养区域的下表面;
喂食主体,配置于所述带式输送机的输送方向的上游侧,向所述带式输送机的上表面供给食物;以及
扩散机构,使从所述喂食主体供给的所述食物在所述带式输送机的宽度方向上扩散。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饲养装置,其中,
所述饲养区域具备:
含水部件,由含水材料形成,配置成能够与所述生物接触且能够向所述生物供水;和
调湿用送风机,与所述含水部件对置地配置,通过朝向所述含水部件送风从而使用所述含水部件的水分对所述饲养区域的内部进行加湿。
CN202180079065.8A 2020-11-26 2021-11-02 饲养装置 Pending CN116685199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195731 2020-11-26
JP2020195731A JP2022084103A (ja) 2020-11-26 2020-11-26 飼育装置
PCT/JP2021/040441 WO2022113670A1 (ja) 2020-11-26 2021-11-02 飼育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685199A true CN116685199A (zh) 2023-09-01

Family

ID=8175442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80079065.8A Pending CN116685199A (zh) 2020-11-26 2021-11-02 饲养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240000053A1 (zh)
EP (1) EP4252531A1 (zh)
JP (1) JP2022084103A (zh)
CN (1) CN116685199A (zh)
WO (1) WO2022113670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4009364A1 (ja) * 2022-07-04 2024-01-11 株式会社ジェイテクト 飼育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829852B2 (ja) * 1996-12-30 1998-12-02 学 立石 餌料用コオロギの繁殖方法
JP4681764B2 (ja) * 2001-07-11 2011-05-11 株式会社グリーンメンテナンス 蛍の育成方法とその装置
JP2006214612A (ja) * 2005-02-01 2006-08-17 Hoshizaki Electric Co Ltd 保存庫
WO2016005296A1 (en) * 2014-07-05 2016-01-14 Unger Katharina System and method for breeding and harvesting insects
NL2014513B1 (en) 2015-03-24 2017-01-19 Proti-Farm R & D B V Method and facility for breeding insects.
US20190246591A1 (en) * 2017-05-31 2019-08-15 Insectergy, Llc Insect and cannabis production systems and methods
KR20180132206A (ko) * 2017-06-02 2018-12-12 박덕기 귀뚜라미 실내 사육타워 자동시스템
KR101946828B1 (ko) * 2017-09-25 2019-02-13 주식회사 씨아이이에프 유용곤충 대량 사육 자동화 설비
BE1025989B1 (nl) * 2018-02-07 2019-09-10 Millibeter N.V. Werkwijze en toestel voor het kweken en opvangen van insectenlarven
JP2020195731A (ja) 2019-06-05 2020-12-10 株式会社リブドゥコーポレーション 吸収性物品の製造方法
JPWO2021157717A1 (zh) * 2020-02-07 2021-08-12
JP2021151190A (ja) * 2020-03-24 2021-09-30 株式会社ジェイテクト 飼育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2113670A1 (ja) 2022-06-02
US20240000053A1 (en) 2024-01-04
JP2022084103A (ja) 2022-06-07
EP4252531A1 (en) 2023-10-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629339B2 (e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rearing insect larvae
CN113939190B (zh) 自动昆虫饲养系统和容器
KR20170131547A (ko) 곤충 번식 설비 및 방법
EA015662B1 (ru) Система переработки органических отходов с применением личинок насекомых
WO2020188506A9 (ja) 自動養蚕システム、自動養蚕方法、プログラム及び記憶媒体
CA2232165A1 (en) Animal husbandry containment apparatus
EP0609057A2 (en) Chicken rearing apparatus
CN116685199A (zh) 饲养装置
KR200423611Y1 (ko) 왕반날개 사육상자 거치대 및 왕반날개 대량사육시스템
JP2022543813A (ja) 昆虫飼育箱
EP0740900B1 (en) A battery for breeding chickens
NL2026684B1 (en) Method and assembly for harvesting insect eggs and for farming insects
KR102209747B1 (ko) 유충 사육 장치 및 방법
US5544621A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feeding live insects to fish
KR20220041819A (ko) 살아있는 곤충 이송 장치
NL2029812B1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generating insect eggs
TW202222154A (zh) 水生動物養殖系統的乾溼兩用自動投餌器
KR20220037893A (ko) 곤충 사육 설비
WO2022185480A1 (ja) 飼育装置
KR102618162B1 (ko) 밀웜 사육 장치
KR20230123241A (ko) 동애등에의 유충 투입장치
WO2024056355A1 (en) An insect rearing/breeding housing
KR102629776B1 (ko) 동애등에 사육 컨베이어 자동화 시스템
RU2807445C1 (ru) Отсек роста насекомых, система их выращивания и способы выращивания насекомых
KR20230107128A (ko) 동애등에 무인화 사육시스템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