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021128B - 耐低温石油降解菌株、培养方法、培养基及其应用 - Google Patents

耐低温石油降解菌株、培养方法、培养基及其应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021128B
CN102021128B CN2010102396217A CN201010239621A CN102021128B CN 102021128 B CN102021128 B CN 102021128B CN 2010102396217 A CN2010102396217 A CN 2010102396217A CN 201010239621 A CN201010239621 A CN 201010239621A CN 102021128 B CN102021128 B CN 10202112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aracoccus
bacterium
inorganic salt
temperature
oi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10239621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021128A (zh
Inventor
王红旗
郝旭光
孙寓娇
王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1010239621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2021128B/zh
Publication of CN10202112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02112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02112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021128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耐低温石油降解菌株、培养方法、培养基及其应用,本发明的耐低温石油降解菌株为Paracoccus sp.D17和Paracoccus sp.D24;筛选上述两种菌用的液体培养基,该培养基由每1000ml培养基液体由0.5g NaCl,0.1gK2HPO4,0.1g NH4H2PO4,0.1g(NH4)2SO4,0.02g MgSO4·7H2O,0.3g KNO3,700-900ml油田废水和余量的超纯水组成;筛选上述两种菌用的固体培养基,其由液体培养基每1000ml另外加入15~20g琼脂,再在培养基表面均匀涂20~30μl灭菌原油形成;上述两种菌应用于石油烃降解和土壤或水体石油污染的生物修复中。本发明的两种低温菌可应用于低温环境中,对低温环境中土壤石油污染的治理具有重大价值。

Description

耐低温石油降解菌株、培养方法、培养基及其应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环境污染物生物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在低温环境下降解石油烃的菌株、其筛选用的液体培养基和固体培养基,以及其在土壤或水体石油污染生物处理和环境污染修复中的应用。
背景技术
石油是一种粘稠易燃的、颜色从黄到黑的气态、液态和固态碳氢化合物的混合物,天然存在于地表之下,含有多种烃类(正烷烃、支链烷烃、芳烃、脂环烃)及少量其他有机物(硫化物、氮化物、环烷酸类等)的复杂混合物。作为能源物质,石油已经成为全人类最主要的能源之一。随着经济的发展,人类对能源的需求也不断扩大,各国都加快了对油气资源的开发利用,从沙漠到海洋、从无人区到人口稠密区,越来越多的油气井出现在全球各地。目前,我国石油年产量已超过1亿吨,生产的原油也大部分出自陆上油田。而油田开发过程中,各种设施原因造成的原油泄漏以及油气开采和加工中产生的废水、废渣等不可避免地对土壤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在我国每年石油污染土壤近10万吨,累计堆放量近50万吨。石油进入土壤,不但破坏土壤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降低土壤质量,还可以附着在植物的根系表面,影响作物的根系生长。石油中含有的烃类物质统称为石油烃,主要包括烷烃、环烷烃、芳香烃等。石油烃不被土壤吸附的污染物成分可以随地面降水渗透到地下水,污染浅层地下水环境,影响饮用水的水质。而石油中所含的多环芳烃具有致癌、致畸、致突变等作用,能通过食物链在动植物体内逐级富集,严重威胁到粮食质量和人类健康。总之,土壤石油污染隐蔽性大,潜伏期长,涉及面广,治理困难,危害日益凸显,已成为不容忽视的环境问题。
存在于土壤环境中的天然微生物种群对石油烃的降解作用是石油烃和其他烃类污染物从土壤环境中消除的基本途径之一。微生物利用生物自我调控机制以及对污染物的综合净化功能处理土壤中的石油烃类污染物,使它们在生物的新陈代谢过程中得到较为彻底的转化和降解,而且最终产物是CO2和水,不会产生二次污染,是应用前景最为乐观的土壤石油污染物处理方法。
目前,已知降解石油的微生物共有70属200余种。细菌有28个属,霉菌30个属,酵母12个属。有关石油及其产品的微生物降解方面的研究常有报道,但是,以往的研究多集中在利用常温或高温微生物进行环境治理方面,对于低温环境的相应研究较少。在高山、高纬地区,尤其是我国北方的油田地区,气候寒冷的条件下微生物存活率较低、自然降解能力较差,严重影响了油污染地区土壤质量。近年来,低温环境对有机污染物的影响的研究越来越受到环境微生物学者的重视。如Mohn等现场接种混合培养的嗜冷微生物进行生物修复处理,一年后,北极冻原土壤中石油烃浓度降到了初始浓度的1/20;Mikae研究发现低温条件下,烃类化合物的降解是可行的,而且冻融作用可能增加微生物的活性。因此,筛选出低温环境条件下降解石油的优势菌株将为建立起低温环境下切实可行的石油污染土壤的生物降解技术提供重要支撑,并且对于我国北方低温地区土壤石油污染修复具有重大意义。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上述现有低温条件下降解石油存在的难题,提供能高效降解石油的菌种。
本发明所提供的高效降解菌来源于天津大港油田附近石油污染的土壤,经人工富集培养、分离纯化得到。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菌株Paracoccus sp.D17,属于革兰氏染色阳性副球菌属,菌落呈土黄色,不透明,菌落直径大约1.0~2.0mm,菌株16SrDNA的GenBank登录号为GU257950,该菌株于2010年4月8日在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大屯路,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邮政编码:100101)保藏,保藏编号为CGMCC No.3718,分类学命名为革兰氏染色阳性副球菌(Paracoccus sp.D17)。
本发明提供的另一种菌株Paracoccus sp.D24,属于盐单孢菌属,菌落呈土黄色,不透明,菌落直径大约1.0~2.0mm,菌株16SrDNA的GenBank登录号为GU257954,该菌株于2010年4月8日在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大屯路,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邮政编码:100101)保藏,编号为CGMCC No.3717,分类学命名为盐单孢菌(Paracoccus sp.D24)。
Paracoccus sp.D17菌的最适生长条件为:pH6.0-7.0,温度10-30℃,优选25℃。
本发明还涉及Paracoccus sp.D17和Paracoccus sp.D24的培养方法,包括:
(1)驯化步骤
将石油污染土样利用生理盐水溶解,接入原油无机盐含油废水液体培养基中,在10℃摇床培养10-20天,后取定量培养液继续培养10-20天,得到菌液,在上述培养过程中加入共5-10ml灭菌原油(分批加入);
(2)分离纯化步骤
对步骤(1)中所得菌液进行梯度稀释,涂布至原油无机盐含油废水固体培养基上,培养3-5天,划线培养;
(3)反复驯化、划线培养
反复驯化、划线培养,直至得到多株纯菌。
本发明还涉及筛选Paracoccus sp.D17和Paracoccus sp.D24两种菌用的液体培养基,每1000ml培养基液体由0.5g NaCl,0.1g K2HPO4,0.1g NH4H2PO4,0.1g(NH4)2SO4,0.02g MgSO4·7H2O,0.3g KNO3,700-900ml油田废水和余量的超纯水组成。优选地,1000ml培养基液体还包括8~12g灭菌原油。
本发明还涉及筛选Paracoccus sp.D17和Paracoccus sp.D24两种菌用的固体培养基,其由下述方法得到:在每1000ml由0.5g NaCl,0.1g K2HPO4,0.1gNH4H2PO4,0.1g(NH4)2SO4,0.02g MgSO4·7H2O,0.3g KNO3,700-900ml油田废水和余量的超纯水组成的培养基液体中另外加入15~20g琼脂,再在培养基表面均匀涂20~30μl灭菌原油。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Paracoccus sp.D17和Paracoccus sp.D24两种菌在降解各种有机化合物中的应用,这些有机化合物优选石油烃,更优选烷烃,进一步优选正十四烷或正十八烷。另外,在降解各种有机化合物中的应用中,优选在10-30℃条件下进行降解。
本发明还涉及Paracoccus sp.D17和Paracoccus sp.D24两种菌在10-30℃条件下对土壤石油污染或水体石油污染的生物修复中的应用。
Paracoccus sp.D17和Paracoccus sp.D24两种菌能利用石油作为唯一碳源和能源生长繁殖,不但可以将石油乳化,而且大量降解其重质组分。如添加葡萄糖、蛋白胨、酵母粉等营养物质,其降解能力会有较大幅提高。此外,上述两种菌在低温下增殖明显,高于常温菌种及同批次的耐低温菌。经20天培养,原油培养基中的原油被乳化完全,溶液呈深棕色,且菌液浓稠。同样条件下,常温菌的降解率不足10%,而上述两种菌的原油降解率最多达到50%。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发明涉及的Paracoccus sp.D17和Paracoccus sp.D24两种菌可以应用于低温环境石油污染土壤中,且有较好的活性及降解性能。在未投加任何表面活性剂的低温土壤中,经过15天,上述两种菌使得每7g土壤中的石油烃含量最多减少86.5mg。与已有的菌株相比,上述两种菌具有较高的适应能力,范围较宽的生长温度,高效的降解能力,对于石油烃中的烷烃组分有较大影响。从环境保护与修复角度而言,上述两种低温菌对于低温环境中土壤石油污染的治理具有重大价值。上述两种菌将在土壤石油污染以及水体石油污染的生物修复中发挥重要作用,为低温环境降解菌的研究工作提供支持。
附图说明
图1-a为试验例3-1中的两株菌在原油无机盐液体培养基中的生长量,其中D17即为该副球菌,D24为该盐单孢菌;
图1-b为试验例3-1两株菌的生长量及石油烃的降解率;
图2为试验例3-2两株菌在25℃条件下的石油烃降解率;
图3为试验例5-1两株菌在含正十四烷的无机盐液体培养基中的生长情况;
图4为试验例5-2两株菌在含正十八烷的无机盐液体培养基中的生长情况。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来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 Paracoccus sp.D17和Paracoccus sp.D24的分离与驯化
现场采集天津大港油田油井附近受污染土壤,以原油为唯一碳源,采用原油无机盐含油废水液体培养及驯化石油降解菌。原油无机盐含油废水培养基的配制,由无机盐液体培养基母液经油田废水稀释定容,添加原油而成。
试验例1-1:
无机盐(10×)液体培养基母液(超纯水溶液):NaCl 50g/L,K2HPO4 10g/L,NH4H2PO4 10g/L,(NH4)2SO4 10g/L,MgSO4 7H2O 2g/L,KNO3 30g/L;
无机盐液体培养基:无机盐液体培养基母液(10×)100ml,以超纯水定容至1000ml,利用0.2M氢氧化钠或者0.1M盐酸调节pH=5.0;
无机盐含油废水液体培养基:无机盐液体培养基(10×)100ml,加入油田废水700ml,再用超纯水定容至1000ml,利用0.2M氢氧化钠或者0.1M盐酸调节pH=5.0。
原油无机盐含油废水液体培养基:无机盐含油废水培养基1000ml,8g灭菌原油。
原油无机盐含油废水固体培养基成分为:无机盐含油废水液体培养基1000ml,加入琼脂15g,固体培养基表面均匀涂20μl灭菌原油。
驯化步骤:生理盐水溶解约1g的石油污染土样,接入装有100mL“原油无机盐含油废水液体”培养基的250mL锥形瓶中,每种液体培养基做两个重复。10℃,在150r/min条件下置于摇床中培养10d(其中,每5d加入1mL灭菌原油);然后取一定量的上述培养液接入装有100mL相应培养基的250mL三角瓶中,同等温度条件下继续培养10d(每隔5d加入1mL灭菌原油)。
分离与纯化步骤:驯化后的“原油无机盐含油废水液体培养”菌液进行梯度稀释(10-1~10-8),涂布50ul至相应的固体驯化培养基上,培养3天。培养后得到数量不同的菌落平板,选取浓度均匀、可分辨的平板,用接种环沾取平板上的菌落划线至原油无机盐含油废水固体培养基。
经过25代反复驯化,在原油无机盐含油废水固体培养基中划线培养,得到多株纯菌,纯菌经接种至无机盐含油废水液体培养基只能够验证其降解石油的能力。最终得到了两株高效石油降解菌,一种为Paracoccus sp.D17,该菌经16SrDNA鉴定为副球菌属,另一种为Paracoccus sp.D24,该菌属于盐单孢菌属。
试验例1-2:
无机盐(10×)液体培养基母液(超纯水溶液):NaCl 50g/L,K2HPO4 10g/L,NH4H2PO4 10g/L,(NH4)2SO4 10g/L,MgSO4 7H2O 2g/L,KNO3 30g/L;
无机盐液体培养基:无机盐液体培养基母液(10×)100ml,以超纯水定容至1000ml,利用0.2M氢氧化钠或者0.1M盐酸调节pH=6.0;
无机盐含油废水液体培养基:无机盐液体培养基(10×)100ml,加入油田废水800ml,再用超纯水定容至1000ml,利用0.2M氢氧化钠或者0.1M盐酸调节pH=6.0。
原油无机盐含油废水液体培养基:无机盐含油废水培养基1000ml,10g灭菌原油。
原油无机盐含油废水固体培养基成分为:无机盐含油废水液体培养基1000ml,加入琼脂15g,固体培养基表面均匀涂26μl灭菌原油。
驯化步骤:生理盐水溶解约1g的石油污染土样,接入装有100mL“原油无机盐含油废水液体”培养基的250mL锥形瓶中,每种液体培养基做两个重复。10℃,在150r/min条件下置于摇床中培养15d(其中,每5d加入1mL灭菌原油);然后取一定量的上述培养液接入装有100mL相应培养基的250mL三角瓶中,同等温度条件下继续培养15d(每隔5d加入1mL灭菌原油)。
分离与纯化步骤:驯化后的“原油无机盐含油废水液体培养”菌液进行梯度稀释(10-1~10-8),涂布50ul至相应的固体驯化培养基上,培养4天。培养后得到数量不同的菌落平板,选取浓度均匀、可分辨的平板,用接种环沾取平板上的菌落划线至原油无机盐含油废水固体培养基。
经过30代反复驯化,在原油无机盐含油废水固体培养基中划线培养,得到多株纯菌,纯菌经接种至无机盐含油废水液体培养基只能够验证其降解石油的能力。最终得到了两株高效石油降解菌,一种为Paracoccus sp.D17,该菌经16SrDNA鉴定为副球菌属,另一种为Paracoccus sp.D24,该菌属于盐单孢菌属。
试验例1-3:
无机盐(10×)液体培养基母液(超纯水溶液):NaCl 50g/L,K2HPO4 10g/L,NH4H2PO4 10g/L,(NH4)2SO4 10g/L,MgSO4 7H2O 2g/L,KNO3 30g/L;
无机盐液体培养基:无机盐液体培养基母液(10×)100ml,以超纯水定容至1000ml,利用0.2M氢氧化钠或者0.1M盐酸调节pH=7.0;
无机盐含油废水液体培养基:无机盐液体培养基(10×)100ml,以油田废水定容至1000ml,利用0.2M氢氧化钠或者0.1M盐酸调节pH=7.0。
原油无机盐含油废水培养基:无机盐含油废水培养基1000ml,12g灭菌原油。
原油无机盐含油废水固体培养基成分为:无机盐含油废水液体培养基1000ml,加入琼脂15g,固体培养基表面均匀涂30μl灭菌原油。
驯化步骤:生理盐水溶解约1g的石油污染土样,接入装有100mL“原油无机盐含油废水液体”培养基的250mL锥形瓶中,每种液体培养基做两个重复。10℃,在150r/min条件下置于摇床中培养20d(其中,每5d加入1mL灭菌原油);然后取一定量的上述培养液接入装有100mL相应培养基的250mL三角瓶中,同等温度条件下继续培养20d(每隔5d加入1mL灭菌原油)。
分离与纯化步骤:驯化后的“原油无机盐含油废水液体培养”菌液进行梯度稀释(10-1~10-8),涂布50ul至相应的固体驯化培养基上,培养5天。培养后得到数量不同的菌落平板,选取浓度均匀、可分辨的平板,用接种环沾取平板上的菌落划线至原油无机盐含油废水固体培养基。
经过20代反复驯化,在原油无机盐含油废水固体培养基中划线培养,得到多株纯菌,纯菌经接种至无机盐含油废水液体培养基只能够验证其降解石油的能力。最终得到了两株高效石油降解菌,一种为Paracoccus sp.D17,该菌经16SrDNA鉴定为副球菌属,另一种为Paracoccus sp.D24,该菌属于盐单孢菌属。
该些菌株使用甘油保藏法,隔夜培养的牛肉膏蛋白胨菌液混合20%甘油,分装于灭菌的冻存管或离心管里,密封放于-20℃冰箱,每株细菌保存多支。
本实施例表明分离所得的Paracoccus sp.D17可利用石油作为唯一碳源和能源进行生长繁殖。
实施例2Paracoccus sp.D17的最适生长条件
通过设置不同的pH、不同的温度,确定Paracoccus sp.D177的最适生长条件。
试验例2-1pH对Paracoccus sp.D17生长的影响
无机盐液体培养基100ml,利用0.2M氢氧化钠或者0.2M盐酸分别调节pH为4、5、6、7、8、9,121℃高温灭菌30min,冷却接种3%的Paracoccus sp.D17,在150r/min条件下置于摇床中培养。以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计在波长600nm处测定吸光度A值,以测得的浊度表示菌体的生长量,24h后Paracoccus sp.D17的生长情况如下表1。图表中可以明显看出,该菌在pH=4-9之间均可以生长良好,且在pH为6的条件下,该菌的生长量最高。
无机盐液体培养基成分:NaCl 0.5g/L,K2HPO4 0.1g/L,NH4H2PO4 0.1g/L,(NH4)2SO4 0.1g/L,MgSO4·7H2O 0.02g/L,KNO3 0.3g/L。
本试验例表明,Paracoccus sp.D17生长有较宽的pH适应范围,最适pH为6-7。
表1 Paracoccus sp.D17在不同pH下的生长量
  pH   4   5   6   7   8   9
  生长量   0.2401   0.2801   0.3668   0.2951   0.2492   0.2535
试验例2-2温度对Paracoccus sp.D17生长的影响
无机盐液体培养基100ml,利用0.2M氢氧化钠或者0.2M盐酸调节pH=6,121℃高温灭菌30min,冷却接种3%的Paracoccus sp.D17。在150r/min条件下置于摇床中培养,温度分别设置为5℃、10℃、25℃、30℃、40℃。以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计在波长600nm处测定吸光度A值,以测得的浊度表示菌体的生长量,24h后Paracoccus sp.D17的生长情况如下表2。图表中可以明显看出,该菌在10℃-30℃之间均可以生长良好,且在温度为25℃的条件下,该菌的生长量最高。
表2 Paracoccus sp.D17在不同温度下的生长量
  温度   5℃   10℃   25℃   30℃   40℃
  生长量   0.024   0.3312   0.3768   0.3106   0.286
无机盐液体培养基成分:NaCl 0.5g/L,K2HPO4 0.1g/L,NH4H2PO4 0.1g/L,(NH4)2SO4 0.1g/L,MgSO4 7H2O 0.02g/L,KNO3 0.3g/L。
本试验例表明Paracoccus sp.D17生长有较宽的温度适应范围,且最适生长温度为10℃-30℃。
实施例3原油液体培养基中,Paracoccus sp.D17和Paracoccus sp.D24的降解性能
试验例3-1:
将Paracoccus sp.D17及Paracoccus sp.D24接种至100ml含原油4g/L,pH=7.0的无机盐液体培养基中,然后10℃在150r/min条件下置于摇床中培养20d,做空白及菌种对照。分别于4、11、20d用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计在波长600nm处测定吸光度A值,以测得的浊度表示菌体的生长量见图1-a。20d后,两株菌的生长量及石油烃的降解率见图1-b。两图明显可以看出,10℃下,Paracoccus sp.D17增殖速率非常高;Paracoccus sp.D17的原油降解率高达50%,具有很大的优势。
石油烃降解率的测定方法采用重量法,具体而言,液相状态下石油烃的测量方法为:二氯甲烷萃取溶液中的石油烃,多次萃取且每次25-50ml,萃取液置于已知重量的恒重烧杯,吹干后重量法测定总石油烃(TPH)含量(G总),石油烃降解率即(G空白-G)/G空白
本试验例表明分离所得的Paracoccus sp.D17和Paracoccus sp.D24在10℃条件下,可利用石油作为唯一碳源和能源进行生长繁殖,并且具有高效降解石油的能力。
试验例3-2:
将Paracoccus sp.D17及Paracoccus sp.D24,接种至含原油4g/L的pH=7.0的无机盐液体培养基中,25℃在150r/min条件下置于摇床中培养20d,做空白及菌种对照。20d后,两株菌的石油烃降解率见图2。其中,Paracoccus sp.D17的降解率高达61.27%,优势显著。
本试验例表明分离所得的Paracoccus sp.D17和Paracoccus sp.D24,在25℃条件下,仍可利用石油作为唯一碳源和能源进行生长繁殖,并且具有高效降解石油的能力。
本实施例表明Paracoccus sp.D17和Paracoccus sp.D24可利用石油作为唯一碳源和能源进行生长繁殖,并且在10℃和25℃条件下,均具有相对于现有技术中的已有菌种而言高效降解石油的能力。
实施例4 原状石油污染土壤中,Paracoccus sp.D17和Paracoccus sp.D24的降解性能
模拟在自然条件下的石油降解环境,将Paracoccus sp.D17和Paracoccus sp.D24投加到原状石油污染土壤中,探究其在自然条件下的降解性能。
试验例4-1:
原状石油污染土壤中加入无机盐液体培养基,再将Paracoccus sp.D17(副球菌)或者Paracoccus sp.D24(盐单孢菌)接种至该培养基中,不投加任何表面活性剂,土水比为2∶1。在10℃低温,pH=6环境中,经过15天,与空白相比,D17使得每7g土壤中的石油烃含量减少86.5mg;D24使得每7g土壤中的石油烃含量减少15.8mg。将投加不同菌种降解后石油烃的含量如表3所示。
石油烃降解率的测定方法采用重量法,具体而言,试验例中涉及的土壤中石油烃含量测定方法为:土样冻干取5-7g溶于20-25ml二氯甲烷,超声10min,4000转离心10min,将土壤残渣取出,重复上述操作,合并上清液于已知重量的恒重烧杯,吹干后重量法测定总石油烃含量(G总),石油烃降解率即(G空白-G)/G空白
表3  投加不同菌种降解后石油烃含量
Figure BSA00000209014700111
试验例4-2:
原状石油污染土壤中加入无机盐液体培养基,再将Paracoccus sp.D17(副球菌)或者Paracoccus sp.D24(盐单孢菌)接种至该培养基中,不投加任何表面活性剂,土水比为2∶1。在25℃,pH=6环境中,经过15天,与空白相比,D17使得每7g土壤中的石油烃含量减少102.1mg;D24使得每7g土壤中的石油烃含量减少29.7mg。将投加不同菌种降解后石油烃的含量如表4所示。
表4  投加不同菌种降解后石油烃含量
Figure BSA00000209014700121
本实施例表明,Paracoccus sp.D17和Paracoccus sp.D24菌投加到原状污染土壤中,对于土壤中的石油烃具有较好的降解能力,是可以野外场地实验的菌株,具有在较宽温度范围内适应土壤环境的潜力。对于低温土壤环境,尤其是我国北方地区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实施例5 Paracoccus sp.D17和Paracoccus sp.D24菌对石油烃组分中烷烃的降解性能
石油烃组分复杂,而烷烃是其主要成分,故单独考察Paracoccus sp.D17对正十四烷、正十八烷的降解能力。
本试验例中所使用的无机盐液体培养基,将pH调至最适为6,将温度调至最适为25℃。
试验例5-1:
无机盐液体培养基,添加正十四烷使其含量为50mg/L,利用0.2M氢氧化钠或者0.2M盐酸调节pH=6,121℃高温灭菌30min,冷却接种3%的Paracoccus sp.D17或Paracoccus sp.D24。在150r/min条件下置于摇床中培养,温度设置为25℃,设置空白对照。以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计在波长600nm处测定吸光度A值,以测得的浊度表示菌体的生长量,24h后两株菌的生长情况如下图3。图中,明显可以看出,两菌在添加正十四烷的液体培养基中有较好的生长,尤其是Paracoccus sp.D17,相比较而言有更好的适应性。
试验例5-2
无机盐液体培养基,添加正十八烷使其含量为50mg/L,利用0.2M氢氧化钠或者0.2M盐酸调节pH=6,121℃高温灭菌30min,冷却接种3%的Paracoccus sp.D17或Paracoccus sp.D24。在150r/min条件下置于摇床中培养,温度设置为25℃,设置空白对照。以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计在波长600nm处测定吸光度A值,以测得的浊度表示菌体的生长量,24h后三株菌的生长情况如下图4。图中,明显可以看出,两菌在添加正十四烷的液体培养基中有较好的生长,尤其是Paracoccus sp.D17在添加正十八烷的液体培养基中有较好的生长,相比较其他菌,有更优的适应能力。
本实施例表明Paracoccus sp.D17和Paracoccus sp.D24菌对正十四烷和正十八烷有较好的降解能力,其中Paracoccus sp.D17的降解性能更好,进一步表明该菌对石油烃组分中的长链烷烃有较佳的降解潜力。

Claims (2)

1.保藏编号为CGMCC No.3718的Paracoccus sp.D17副球菌的培养方法,其特征在于,该菌在pH 6.0~7.0,温度25℃的条件下生长。
2.保藏编号为CGMCC No.3718的Paracoccus sp.D17副球菌或保藏编号为CGMCC No.3717的Halomonas sp.D24盐单胞菌在pH 6.0~7.0,25℃温度降解石油烃中的正十四烷或正十八烷的应用。
CN2010102396217A 2010-07-21 2010-07-21 耐低温石油降解菌株、培养方法、培养基及其应用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02112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0102396217A CN102021128B (zh) 2010-07-21 2010-07-21 耐低温石油降解菌株、培养方法、培养基及其应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0102396217A CN102021128B (zh) 2010-07-21 2010-07-21 耐低温石油降解菌株、培养方法、培养基及其应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021128A CN102021128A (zh) 2011-04-20
CN102021128B true CN102021128B (zh) 2012-09-26

Family

ID=4386291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102396217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021128B (zh) 2010-07-21 2010-07-21 耐低温石油降解菌株、培养方法、培养基及其应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2021128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691413B (zh) * 2013-12-12 2015-09-09 北京师范大学 对石油烃污染物具有多种功能的吸附材料及制备工艺
CN103613208B (zh) * 2013-12-12 2015-04-01 北京师范大学 高效吸附和强化生物降解石油烃污染物的吸附板及制备方法
CN104560812B (zh) * 2014-12-30 2017-03-15 南京农业大学 一株兼性厌氧砷氧化副球菌及其应用
CN104928210B (zh) * 2015-05-18 2018-08-07 吉林农业大学 产表面活性剂的堀越氏芽孢杆菌及其分离方法和应用
CN105505812B (zh) * 2015-09-24 2020-05-01 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 一种石油降解菌株及分离方法、石油降解菌剂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CN105154367B (zh) * 2015-09-28 2018-09-04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一株盐单胞菌tf-1及其应用
CN107475144B (zh) * 2017-04-11 2020-06-30 辽宁科技大学 一种潘多拉菌及其使用方法
CN108559720A (zh) * 2018-04-26 2018-09-21 长江大学 一种用于油井防蜡防腐的微生物菌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10129224B (zh) * 2019-05-14 2022-03-18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一种耐盐反硝化菌及其菌剂的制备方法与应用
CN111733098B (zh) * 2020-06-18 2023-03-14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一种芽孢杆菌在低温降解石油烃中的应用
CN114075518A (zh) * 2020-08-11 2022-02-22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 有机污染物降解菌的筛选方法
CN112225324B (zh) * 2020-09-16 2021-09-17 山东大学 一种用于强乳化三元复合驱采出水破乳的硝酸盐还原菌的筛选方法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234823A (zh) * 2008-03-03 2008-08-06 暨南大学 一种修复水体石油污染的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225366B (zh) * 2007-09-24 2010-04-07 南开大学 一株低温解烃的极小单胞菌t7-7及其用途
CN101690939A (zh) * 2009-07-13 2010-04-07 延安市微生物研究所 从石油污染土样中分离组合菌液来降解原油的方法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234823A (zh) * 2008-03-03 2008-08-06 暨南大学 一种修复水体石油污染的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王红旗.土壤中耐低温石油降解菌的优选、鉴定及降解性能分析.《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第Z1期),509-514.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021128A (zh) 2011-04-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021128B (zh) 耐低温石油降解菌株、培养方法、培养基及其应用
CN103436464B (zh) 一株耐低温石油降解芽孢杆菌、培养方法及其应用
CN103045579B (zh) 一种适用于海洋环境石油污染的微生物修复固化吸附菌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03215204B (zh) 高效降解菲的节杆菌菌株及其应用
CN102277312A (zh) 一株低温降解多环芳烃菌株及其在石油烃污染场地地下水生物修复中的应用
CN113637600B (zh) 一种高效石油烃降解菌及其筛选方法和应用
CN109182178A (zh) 一株具有铬耐受和Cr(VI)去除能力的菌株及其在原位修复中轻度铬污染土壤中的应用
CN106635909B (zh) 一种原油降解混合菌、菌剂及其应用
CN104745506A (zh) 一株石油烃降解菌及其应用
CN104649848A (zh) 一种用于修复石油污染盐碱土壤的固体菌肥及制备方法
CN104789506B (zh) 一株可降解盐环境中多环芳烃的海旋菌及其应用
Yang et al. Isolation, enhanced growth, and degradation characterization of a strain marine petroleum degrading bacteria
CN107893037B (zh) 适用于海底低温环境的石油及菲降解菌株p51
CN105018392B (zh) 一株长链烷烃降解菌及其应用
CN104962545A (zh) 一种应用于含油泥砂中的耐盐芘降解菌剂
CN105950501A (zh) 一株降解多环芳烃类有机污染物的泛菌
CN111733098A (zh) 一种芽孢杆菌在低温降解石油烃中的应用
CN105219674A (zh) 一种石油烃类降解菌及其应用
CN104711205A (zh) 一种降解石油类污染物的生物方法
Liu et al. Enhanced remediation of chlorpyrifos-contaminated soil by immobilized strain Bacillus H27
CN101972774A (zh) 受油污污染湿地的微生物修复方法
CN109593687A (zh) 一株假单胞菌及其在石油降解中的应用
CN104877934A (zh) 一株耐盐多环芳烃降解菌Tzymx及其在海洋污染环境中的应用
CN107699512A (zh) 一株寡养单胞菌wzn‑1及其在bde47降解中的应用
CN104774797B (zh) 具有石油降解功能的低温细菌bw02和其用途以及海底沉降石油降解菌剂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0926

Termination date: 20140721

EXPY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