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007779A - 助听器 - Google Patents

助听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007779A
CN102007779A CN2010800013586A CN201080001358A CN102007779A CN 102007779 A CN102007779 A CN 102007779A CN 2010800013586 A CN2010800013586 A CN 2010800013586A CN 201080001358 A CN201080001358 A CN 201080001358A CN 102007779 A CN102007779 A CN 10200777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ring aids
user
protuberance
microphone aperture
interarea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80001358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森政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Holding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00777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00777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25/00Deaf-aid sets, i.e. electro-acoustic or electro-mechanical hearing aids; Electric tinnitus maskers providing an auditory perception
    • H04R25/60Mounting or interconnection of hearing aid parts, e.g. inside tips, housings or to ossicles
    • H04R25/602Mounting or interconnection of hearing aid parts, e.g. inside tips, housings or to ossicles of batteri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2225/00Details of deaf aids covered by H04R25/00, not provided for in any of its subgroups
    • H04R2225/021Behind the ear [BTE] hearing aids
    • H04R2225/021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arhooks, e.g. shape, materia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25/00Deaf-aid sets, i.e. electro-acoustic or electro-mechanical hearing aids; Electric tinnitus maskers providing an auditory perception
    • H04R25/40Arrangements for obtaining a desired directivity characteristic
    • H04R25/405Arrangements for obtaining a desired directivity characteristic by combining a plurality of transduc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25/00Deaf-aid sets, i.e. electro-acoustic or electro-mechanical hearing aids; Electric tinnitus maskers providing an auditory perception
    • H04R25/60Mounting or interconnection of hearing aid parts, e.g. inside tips, housings or to ossicles
    • H04R25/607Mounting or interconnection of hearing aid parts, e.g. inside tips, housings or to ossicles of earhooks

Abstract

助听器(10)具备能够卡止在使用者的耳壳的耳根的上部且在耳根的后方连续的主体(11),主体(11)具有;两个主面(12、13),其与耳壳以及使用者的头部对置并且朝向相互离开的方向;侧面(14),其与主面(12、13)邻接并且露出配置在使用者的耳部的后侧和使用者的耳部的上侧;多个麦克风孔(16、17),其隔开间隙(15)而配置于使用状态下的各主面(12、13)的上侧端部附近;能够开闭的电池盖(18),其设置在侧面(14)上;凸部(19、20),其设置在间隙(15)部分的主面(12、13)上。

Description

助听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通过将汇集后的声音放大输出来补偿助听功能的助听器,尤其涉及一种耳挂型的助听器。
背景技术
目前,存在一种在主体的底部设置电池盖并设有电池盖开闭用的突出形成部的助听器。对于这种助听器,在更换电池时,要将手指卡在从外表面突出的突出形成部上来打开电池盖,从而更换电池(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9-215097号公报(参照图1、权利要求1)
但是,所述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助听器存在如下的问题:只通过将手指卡在从外表面突出的突出形成部上的方式,使用者在更换电池时难以打开电池盖。
即,专利文献1的助听器的使用者多为不擅长细致作业的高龄者。因此,随着新陈代谢的下降,使用者的手部皮肤也变得干燥,所以使用者难以握持细小的物体,并且也不容易打开助听器的电池盖。尤其是,近年来的助听器为实现轻量化而逐年小型化,所以进一步存在使用者难以握持从而更加难以打开电池盖的倾向。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解决上述问题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更简单地更换电池的助听器。
本发明的助听器具备能够卡止在使用者的耳壳的耳根的上部并且能够配置在所述耳根的后方的主体,所述主体具有:两个主面,其与所述耳壳以及使用者的头部对置;侧面,其与所述主面邻接且露出配置在使用者的耳部的后侧以及使用者的耳部的上侧;多个麦克风孔,其隔开规定的间隔配置于使用状态下的所述各主面的上侧端部附近;能够开闭的电池盖,其设置在所述侧面;凸部,其设置在所述多个麦克风孔之间的主面部分。
在本发明中,当打开电池盖更换电池时,使用者例如一边用左手的手指握持助听器的上部一边用右手的手指开闭电池盖。此时,通过使用者的左手的手指卡在凸部处,能够用左手可靠地保持助听器。因此,由于保持助听器的手不易滑脱,所以能够以右手简单地更换电池。
本发明的助听器以上述助听器为基础,其中,所述凸部连续地设置在所述多个麦克风孔之间的主面部分。
在本发明中,在配置于主面的上侧端部附近的麦克风孔的间隙处配置凸部。因而,由于凸部连续地配置在主面的上侧端部附近的最容易握持的位置,所以能够提高防滑效果,即使是高龄者等也能够可靠地保持助听器。
本发明的助听器以上述助听器为基础,其中,所述凸部避开所述多个麦克风孔的正上方而设置。
在本发明中,由于凸部未配置在麦克风孔的正上方,所以从麦克风孔取入的声音不难进入。
另外,优选,所述凸部连续地设置在所述多个麦克风孔之间的主面部分,且该凸部的高度设计成从其两端部朝向中央部逐渐变高。
由此,不但能够获得防滑的效果,而且还能够避免麦克风的音响特性的降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助听器的侧视图。
图2是将图1所示的助听器的电池盖打开后的侧视图。
图3是将更换电池安装到图1所示的助听器的电池盖后的侧视图。
图4是图1所示的助听器的使用状态的侧视图。
图5是图1所示的助听器的使用状态的后视图。
图6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助听器的从斜前方观察到的外观立体图。
符号说明
1使用者
2耳壳
3耳根
4头部
5耳部
10、30助听器
11主体
12、13主面
14侧面
15间隙
16、17麦克风孔
18电池盖
19、20、34凸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多个实施方式的助听器。
需要说明的是,在以下的说明中,使用“安装状态下的主视图、侧视图”特定了助听器10的部件的配置,其中,“安装状态下的主视图”是指从使用者的脸的正面进行观察的情况,“安装状态下的侧视图”是指从使用者的脸的侧面进行观察的情况。
(第一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助听器10为耳挂型助听器,具备能够卡止在使用者1的耳壳2的耳根3的上部并且在耳根3的后方连续的主体11。
主体11具有两个主面12、13、侧面14、两对(多个)麦克风孔16、17、电池盖18、一对突起物状的凸部19、20。两个主面12、13与耳壳2以及使用者1的头部4对置且朝向相互离开的方向。侧面14与主面12、13邻接且露出配置在使用者1的耳部5的后侧以及使用者1的耳部5的上侧。两对(多个)麦克风孔16、17隔开间隙15配置于使用状态下的各主面12、13的各自的上侧端部附近。能够开闭的电池盖18设置在侧面14上。一对突起物状的凸部19、20设置在各自的间隙15处。
即,麦克风孔16以及麦克风孔17隔开规定的间隔配置于使用状态下的各主面12、13的上侧端部附近。换言之,在使用者安装了助听器10的状态下的侧视中,麦克风孔16、17形成在与耳壳2不重叠的主面12、13的上部区域。
凸部19、20设置在麦克风孔16和麦克风孔17之间的主面12、13部分。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的说明中,“上”、“下”、“左”、“右”等方向是指使用者在起立后的状态下使用了助听器10的姿势时的方向。
如图1所示,在图1中的主视中,主体11具有大致水滴形状。而且,在从图2中右侧方观察的侧视下,主面12、13形成为左右对称的形状(参照图5)。
虽然附图中未示出,但是在主体11的内部收纳有将声音信号转换为电信号的两个麦克风、对麦克风的输出信号放大并进行助听处理的助听处理电路和将助听处理电路的输出信号转换为声音信号的耳机电路等。
设置在主体11内的两个麦克风在主体11内分别组装在主面12、13的上侧。两个麦克风设置为,在将助听器10安装到耳部5时两个麦克风水平地排列配置在耳部5的前侧。由此,由于多个麦克风水平排列,所以能够提高麦克风的指向性。
两对麦克风孔16、17与两个麦克风对应地配置。与侧面14相比,两个麦克风孔16、17优选设置在主面12、13上。这是因为能够抑制汗等水分的浸入。麦克风孔16、17以10mm左右的间隔配置。
麦克风孔16、17的形状为大致椭圆形,其长轴沿前后方向即水平方向配置。通过将两个麦克风分别组装到主面12、13的上侧,能够抑制基于主体11的声音干涉等影响。
凸部19、20具有大致鳍(fin)形状,并沿前后方向连续地形成在主面12、13上的两个麦克风孔16、17的间隙15部分。凸部19、20的鳍形状为中央部厚而端部尖细的形状。凸部19、20配置为不到达麦克风孔16、17的附近。由此,由于凸部19、20未配置在麦克风孔16、17的附近,所以能够避免配置在麦克风孔16、17附近的凸部19、20导致声音难以进入麦克风孔16、17的情况。
在安装了助听器10的状态下,凸部19、20在水平方向上具有10mm左右(8~12mm左右)的长度尺寸。这是从相当于使用者1的食指的宽度的1/2左右的10mm以上且相当于使用者1的拇指的宽度1/2左右的15mm以内的范围所获得的值。该值对应于麦克风孔16、17的间距。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的尺寸参考了The Measure of Man and Woman:Human Factors in Design,Revised Edition(Alvin R.Tilley著、Henry Dreyfuss Associates编、“Wiley,John & Sons,Incorporated”出版、2001年12月发行)。即,凸部19、20设定为根据人体工程学所获得的优选的间隔。
电池盖18设置在主体11的侧面14上,并具有在开闭电池盖18时被按压的钩形状的开闭用突出形成部21。
耳钩(ear hook)22是在安装了助听器10的状态下第一端连接于主体11的前端部且弯曲成大致圆弧状的管状部件。
外耳道插入部23安装在耳钩22的与第一端相反侧的第二端,在安装了助听器10的状态下被插入到使用者的外耳道内。
如图2所示,更换电池时,使用者1在将助听器10握持在手里的状态下,例如用左手的手指(未图示)保持助听器10的主体11的上部。然后,用右手的手指(未图示)从图中下方逆时针按压电池盖18的开闭用突出形成部21,从而进行打开电池盖18的动作。
此时,在安装了助听器10的状态下,使用者1能够将例如左手的手指卡在形成于主面12、13的上侧端部附近的最容易握持的位置处的凸部19、20上。由此,通过使左手的手指卡在凸部19、20上,与未设有凸部19、20的以往的助听器相比,能够可靠地保持助听器10。需要说明的是,当然也可以将右手与左手对调而进行操作。
而且,通过用右手的手指从图中下方按压开闭用突出形成部21,电池盖18经由上端部分的铰链(未图示)转动,从而使电池收纳部24开放。电池盖18在因逆时针转动而露出到外部的侧面具有与电池6(参照图3)的负极侧接点电连接的负极端子25。电池收纳部24具有与负极端子25对置配置的正极端子(未图示)。
如图3所示,在打开了电池盖18时,将使用完毕的电池更换为新的电池6。然后,与打开操作时相反,从图中上方按压开闭用突出形成部21,从而进行电池盖18的关闭操作。
以下,说明助听器10的使用方法。
如图4所示,使用者1需要助听时,将耳钩22卡止在耳壳2的耳根3的上部。然后,将外耳道插入部23插入到外耳道7内,并在操作开关(未图示)后开始使用。
如图5所示,在使用者1安装了助听器10的状态下,助听器10形成为使侧面14的宽度(厚度)从下方向上方减小,以使主体11的两个主面12、13分别与耳壳2和头部4局部接触。
如图5所示,凸部19、20以各自X方向(安装状态下的水平方向)的前端位置比助听器10的最大厚度靠内侧的方式将X方向的高度尺寸L1设定成例如最大0.5mm。因此,各凸部19、20均不接触耳壳2和头部4,所以不会带给使用者1不舒适的感觉。
需要说明的是,若只考虑防滑效果,则凸部19、20也可以配置在助听器10的主面12、13的中央部(厚度最大部分)。然而,若配置在主面12、13的中央部,则在安装了助听器10的情况下将造成凸部19、20与耳壳2和头部4接触,从而可能带给使用者1不舒适的感觉。因此,优选不在主面12、13的中央部设置凸部19、20。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使主面12、13的中央部的表面平坦,在主面12、13的上侧端部附近设置凸部19、20。
在第一实施方式的助听器10中,在打开电池盖18更换电池6时,使用者1例如一边用左手的手指握持助听器10的上部,一边用右手的手指开闭电池盖18。此时,通过将左手的手指卡在凸部19、20上,能够用右手的手指可靠地保持助听器10。因此,能够在不易滑脱的状态下简单地进行电池6的更换。
在本实施方式的助听器10中,在配置于主面12、13的上侧端部附近的麦克风孔16、17的间隙15部分配置有凸部19、20。因此,通过将凸部19、20以期望的长度连续地配置在主面12、13的上侧端部附近的最容易握持的位置,可提高防滑效果,由此即使是高龄者等也能够可靠地保持助听器10的主体11。
另外,在第一实施方式的助听器10中,凸部19、20未配置在麦克风孔16、17的正上方(或者附近)。即,凸部19、20形成在主面12、13的麦克风孔16、17的上侧区域且麦克风孔16和麦克风孔17之间的区域即间隙15部分。然而,凸部19、20以不到达麦克风孔16、17的长度连续地形成,在麦克风孔16以及麦克风孔17的正上方部分(或者其附近)不存在凸部19、20。
由此,能够防止为防滑而设置的凸部19、20形成于被取入到麦克风孔16、17的声音的通道而成为障碍的情况。因此,需要被助听器10取入的声音在不被凸部19、20妨碍的情况下被取入到麦克风孔16、17。
另外,凸部19、20被设计成高度尺寸L1(参照图5)从凸部19、20的两端部(麦克风孔16、17侧)朝向中央部逐渐变大的山形形状。在此,即使不将麦克风孔17的正上方部分形成为凸部,若在麦克风孔17周边存在凸部19、20,则也可能会对麦克风的音响特性造成不良影响。然而,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尽可能降低离麦克风孔16、17最近的位置处的凸部19、20的两端部分的高度,所以能够避免这种不良影响。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助听器10中,通过设置凸部19、20,不但能够获得防滑效果,而且还能够避免麦克风的音响特性的降低。
(第二实施方式)
以下,说明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助听器。
需要说明的是,在以下的第二实施方式中,对于与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重复的构成要件和功能性相同的构成要件,在附图中标注相同的符号或相当的符号,简化或省略对其的说明。
如图6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助听器30中,在一对麦克风孔16、17之间的区域(间隙15)设有由多个小突起31、32、33构成的凸部34。
小突起31、32、33分别形成为三角棱柱形状,且以等间隔断续地形成在主面12、13上的麦克风孔16、17之间的间隙15部分。小突起31、32、33分别具有在安装了助听器30的状态下的前后方向上为1~3mm左右的长度尺寸。
另外,第二实施方式的助听器30也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助听器10的凸部19、20同样,在主面12、13的上侧端部附近设有防滑用的小突起31、32、33。因而,能够避免小突起31、32、33接触耳壳2和头部4,从而能够形成为不易带给使用者1不舒适感的结构。另外,在主面12、13上,麦克风孔16以及麦克风孔17的正上方部分或者附近为不形成小突起的区域。因此,需要被助听器30取入的声音不会因小突起31、32、33成为障碍而难以被取入到麦克风孔16、17。
在本实施方式的助听器30中,不但具有所述的第一实施方式的作用效果,而且还具有如下效果,即,由于具有由多个小突起31、32、33构成的凸部34,所以在打开电池盖18时,能够更加增大例如与左手的手指之间的、安装助听器30时的前后方向的摩擦阻力,从而能够容易卡住。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的第一、第二实施方式中所使用的麦克风孔16、17、耳钩22以及外耳道插入部23等并不限于已例示出的结构,也可以进行适当的变更。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凸部34(小突起31、32、33)形成在主面12、13双方。然而,小突起31、32、33也可以仅形成在单个主面上。当仅在单个主面上形成小突起31、32、33时,优选设置在与耳壳对置的一侧的主面12(图5)上。这是因为,由于耳壳比头部更柔软,所以即使小突起31、32、33等接触到也不易产生不快。
而且,如所述的第一、第二实施方式所述,即使在助听器10、30的上侧端部设有凸部19、20或者小突起31、32、33,由于随着助听器10、30的小型化而变得容易接触头部和耳壳,所以也可以考虑优选仅在单个主面上进行设置的情况。
另外,本发明的助听器也可以是以下的结构。
一种助听器,能够卡止在使用者的耳壳的耳根的上部并且能够安装在所述耳壳的里侧和使用者的侧头部之间,包括:
主体,其内置有集音用的麦克风;
多个麦克风孔,其与所述集音用的麦克风连通,并在安装到使用者的状态下的侧视时隔开规定的间隔配置在所述主体的表面上的与所述耳壳不重叠的位置;
电池收纳部,其设置在所述主体内;
电池盖,其被安装成覆盖所述电池收纳部的开口部,并能够通过被按压规定的部位而相对于所述主体开闭;
凸部,其设置在离开所述多个麦克风孔的所述主体的表面的区域中的、在安装到所述使用者的状态下离开所述使用者的耳壳以及侧头部的位置。
进而,本发明的助听器优选是以下的结构。
在如上所述的助听器中,
在安装到使用者的状态下,所述麦克风孔设置在所述主体的上部区域,
所述凸部避开所述麦克风孔的附近而配置。
(其他实施方式)
(A)
在所述实施方式中,以助听器10的侧面14作为与主面12、13独立的面形成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然而,本发明不限于此。
例如,助听器的侧面和主面也可以没有分界线地连续形成。
(B)
在所述实施方式中,以助听器10的侧面14形成为曲面状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然而,本发明并不限于此。
例如,也可以采用侧面形成为平面状的助听器。
(C)
在所述实施方式中,以在助听器10的主面12、13上的麦克风孔16、17的上侧区域形成有防滑用的凸部19、20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然而,本发明不限于此。
例如,作为形成凸部的区域不限于所述区域,也可以在助听器的上表面等其他区域形成。
即使在这种情况下,只要是更换电池时凸部作为握持手的防滑部发挥功能的位置,且是凸部不会成为进入到麦克风孔的声音的障碍并且在安装了助听器的状态下凸部不碰到耳壳和侧头部的位置,就能够获得与所述实施方式同样的效果。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根据本发明,由于能够更加简单地更换电池,所以能够广泛地活用到各种形状和大小的助听器中。

Claims (4)

1.一种助听器,其特征在于,
具备能够卡止在使用者的耳壳的耳根的上部并且能够配置在所述耳根的后方的主体,
所述主体具有:
两个主面,其分别与所述耳壳以及使用者的头部对置;
侧面,其与所述两个主面邻接并且从使用者的耳部的后侧露出配置到使用者的耳部的上侧;
多个麦克风孔,其隔开规定的间隔配置于使用状态下的所述各主面的上侧端部附近;
电池盖,其设置在所述侧面且能够相对于所述主体开闭;
凸部,其设置在所述多个麦克风孔之间的使用状态下的所述主面部分的上侧区域,
所述凸部形成为避开使用状态下的所述麦克风孔的上侧区域。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助听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凸部连续地设置在所述多个麦克风孔之间的主面部分。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助听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凸部连续地设置在所述多个麦克风孔之间的区域,
所述凸部的高度在长度方向上形成为接近所述麦克风孔的两端部最低。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助听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凸部的高度形成为从中央部到所述两端部逐渐降低。
CN2010800013586A 2009-02-20 2010-02-08 助听器 Pending CN102007779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038374 2009-02-20
JP2009-038374 2009-02-20
JP2009-232364 2009-10-06
JP2009232364A JP4569709B2 (ja) 2009-02-20 2009-10-06 補聴器
PCT/JP2010/000747 WO2010095389A1 (ja) 2009-02-20 2010-02-08 補聴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007779A true CN102007779A (zh) 2011-04-06

Family

ID=4263367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800013586A Pending CN102007779A (zh) 2009-02-20 2010-02-08 助听器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110033072A1 (zh)
JP (1) JP4569709B2 (zh)
CN (1) CN102007779A (zh)
WO (1) WO2010095389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ATE535105T1 (de) * 2009-03-10 2011-12-15 Panasonic Corp Hörgerät
JP5677874B2 (ja) * 2011-03-04 2015-02-25 日立マクセル株式会社 補聴器用予備バッテリ
DK3422741T3 (da) * 2014-04-07 2020-08-03 Oticon As Høreapparatanordning der har en batteriskuffe
EP3158777A2 (en) * 2014-06-18 2017-04-26 ZPower, LLC Hearing aid battery door module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244636Y2 (zh) * 1980-06-11 1987-11-26
JPS5838943U (ja) * 1981-09-09 1983-03-14 リオン株式会社 小形電子機器のスイッチ装置
US4622440A (en) * 1984-04-11 1986-11-11 In Tech Systems Corp. Differential hearing aid with programmable frequency response
JPS611999U (ja) * 1984-06-12 1986-01-08 リオン株式会社 耳かけ式補聴器の電池装置
JPH0937105A (ja) * 1995-07-13 1997-02-07 Komushisu:Kk ワイヤレスコントロール装置
WO1997008888A1 (fr) * 1995-08-25 1997-03-06 Hitachi, Ltd. Enregistreur equipe d'une camera video
US5802183A (en) * 1995-12-06 1998-09-01 Telex Communications, Inc. BTE assistive listening receiver with interchangeable crystals
DE19810043A1 (de) * 1998-03-09 1999-09-23 Siemens Audiologische Technik Hörgerät mit einem Richtmikrofon-System
DE10260304B3 (de) * 2002-12-20 2004-07-08 Siemens Audiologische Technik Gmbh Hörgerätesystem mit seitenspezifisch ausgebildeten hinter den Ohren tragbaren Hörhilfegeräten
US7684581B2 (en) * 2005-08-24 2010-03-23 Phonak Ag Behind the ear hearing device housing with self-adhering properties
JP2008277874A (ja) * 2007-04-25 2008-11-13 Sony Corp 携帯型電子機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10033072A1 (en) 2011-02-10
JP2010220188A (ja) 2010-09-30
JP4569709B2 (ja) 2010-10-27
WO2010095389A1 (ja) 2010-08-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635639B2 (en) Spectacles comprising auricular devices
USD512984S1 (en) Earloop for communications headset
AU2008202987B2 (en) Behind the ear hearing aid part with exchangeable cover
JP4775438B2 (ja) ヘッドホン
USD515074S1 (en) Boom microphone
CN102007779A (zh) 助听器
US9106996B2 (en) Earphones
JP4764887B2 (ja) 耳穴式補聴器
US20070058831A1 (en) Ear ring type two way wireless mini-ear piece
USD949101S1 (en) Battery charger for earphones
US7020300B1 (en) Headset with resiliently deflectable boom
US9118995B1 (en) Earpiece auditory devices having improved ear tips
US4565904A (en) Removal handle for in-the-ear hearing aids
US8498436B2 (en) Hearing device with a conducting element, in particular a sound tube
US11962965B2 (en) Wireless earbud having external ear contact point
KR102048202B1 (ko) 무선 이어폰용 보관케이스
JP5715012B2 (ja) 既製耳あな型補聴器
KR102315063B1 (ko) 세미 커널 타입 무선 이어셋
CN214101719U (zh) 一种耳机套装及输入降噪式真无线蓝牙耳机
US20230362527A1 (en) Raised feature on earbud body
CN218124894U (zh) 一种夹耳式固定的蓝牙耳机
CN218734963U (zh) 入耳式助听器
JP3609020B2 (ja) 集音具
CN218829173U (zh) 一种入耳式助听器充电盒
KR100963821B1 (ko) 귓속형 보청기용 고정구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1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