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734963U - 入耳式助听器 - Google Patents

入耳式助听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734963U
CN218734963U CN202223157142.8U CN202223157142U CN218734963U CN 218734963 U CN218734963 U CN 218734963U CN 202223157142 U CN202223157142 U CN 202223157142U CN 218734963 U CN218734963 U CN 21873496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ring aid
ear
tragus
unit
tympanic membran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157142.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熊胤泽
王法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Lianying Micr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Lianying Micr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Lianying Micr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Lianying Micr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3157142.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73496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73496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73496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Headphones And Earphon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入耳式助听器,包括能够固定置于耳道内助听器本体,还包括连接助听器本体的操控单元,操控单元被配置为:在助听器本体固定置于耳道内的状态下固设于助听器本体相对远离鼓膜的一端,且位于耳屏相对靠近鼓膜的一侧,及不突出于耳屏。本实用新型的入耳式助听器不容易被外部察觉,隐蔽性更好,在进行调节操作时不容易引起操控单元外露或者活动,无论用户是从正面被观察还是从侧面被观察,操控单元均可以隐藏在耳屏内侧。

Description

入耳式助听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听力辅助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入耳式助听器。
背景技术
听力辅助装置的种类多样,为了兼顾一部分人群的隐蔽性使用需求,目前市场上推出了一种深耳道式助听器,这类助听器的设计要点在于整机小型化和紧凑化,以达到用户佩戴后助听器对于外部隐蔽不可见的要求,为此,深耳道式助听器均采用完全隐藏于耳道内的设计。
现有的深耳道式助听器存在以下问题:在调节助听器的功能或参数时,例如音量调节、音频录制或者音频播放等,用户必须从耳道内取出助听器然后执行相应调节操作,而取出和佩戴助听器容易被外部察觉。可见即使助听器采用完全隐藏于耳道内的设计也无法充分达到隐蔽使用。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入耳式助听器,以解决当前深耳道式助听器在调节功能参数时破坏使用隐蔽性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入耳式助听器包括能够固定置于耳道内助听器本体,还包括连接助听器本体的操控单元,操控单元被配置为:在助听器本体固定置于耳道内的状态下固设于助听器本体相对远离鼓膜的一端,且位于耳屏相对靠近鼓膜的一侧,及不突出于耳屏。
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助听器本体相对远离鼓膜的一端形成收音端,操控单元被配置为:在助听器本体固定置于耳道内的状态下连接于收音端相对远离耳甲的一侧的边缘。
如此设置,操控单元与耳屏靠近鼓膜的一侧更接近,进一步降低了从外部观察到操控单元的可能性。
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操控单元与耳屏相对靠近鼓膜的一侧曲面贴合。
如此设置,操控单元能够更好地伪装成为耳屏的一部分,即使用户被从侧面观察,旁人也难以意识到用户此时正佩戴有入耳式助听器。
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操控单元与耳屏具有相同的轮廓形状。
如此设置,操控单元能够更好地适应耳屏的形状,外部难以分辨出操控单元和耳屏,也就难以意识到用户此时正佩戴有入耳式助听器。
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助听器本体包括机身壳体,操控单元与机身壳体固定连接为一体。
如此设置,入耳式助听器的结构更稳定、更牢固,耐用性和可靠性更高。
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助听器本体在固定置于耳道内的状态下相对远离鼓膜的一端形成收音端,操控单元与收音端固定连接为一体。
如此设置,入耳式助听器的结构更稳定、更牢固,耐用性和可靠性更高。
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助听器本体在固定置于耳道内的状态下相对远离鼓膜的一端形成收音端,且相对靠近鼓膜的一端形成放音端,入耳式助听器还开设有贯穿收音端与放音端的进排气通孔。
如此设置,进排气通孔为入耳式助听器的助听器本体置于耳道内或者离开耳道提供了便利,在装入或取出时不容易受气流和气压影响,佩戴和卸除省力。
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操控单元与助听器本体可拆卸连接。
如此设置,可以实现同一个助听器本体适配多个操控单元,从而能实现操控单元的可替换安装,当操控单元失效或者损坏时,不会造成整个入耳式助听器报废,只需为助听器本体替换新的操控单元即可继续使用。
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操控单元包括压力传感器、加速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触摸传感器、心率传感器中的至少一种。
如此设置,入耳式助听器的功能多样,实现了多种功能集成于一体,可以同时发挥心率监测、跌倒监测,另外,操控单元的操控便利性也显著提高,在设置温度传感器或者触摸传感器后,操控单元只需感知用户手指的温度,或者感知手指静电即可获取用户的操作指令,当设置加速度传感器后,还可以利用操控单元感知耳屏的状态从而获取用户操作指令,无需再直接触碰操控单元,也有利于提高入耳式助听器的耐用性和可靠性。
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助听器本体包括机身壳体,操控单元包括操控件装载壳体,机身壳体及/或操控件装载壳体为3D打印件。
如此设置,可以先对用户的耳道、耳屏、耳甲进行扫描和成像,然后得到用户耳部的数字模型,最后根据该数字模型有针对性地加工机身壳体、操控件装载壳体,最终得到的机身壳体和操控件装载壳体能够更好地适应该用户的耳部构造,从而能提高佩戴时的舒适性,由此实现了入耳式助听器的个性化定制,分别针对不同人群制造入耳式助听器,克服当前同类产品采用相同模具制造而难以满足不同客户需求的问题。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设置操控单元,并且实现了当佩戴入耳式助听器后,操控单元能够隐藏在耳屏内侧,用户只需针对操控单元执行相应操作即可,无需从耳道中取出入耳式助听器,使得入耳式助听器能够始终保持隐蔽式佩戴的状态,降低了被外部察觉的可能性,同时隐藏在耳屏内侧的操控单元也使得用户的调节操作更简便、省时、且不易被外部察觉发现;
2)助听器本体能够在耳道内保持固定静止,同时操控单元也能够在耳屏内侧保持固定静止,保证了入耳式助听器的隐藏效果,避免在进行调节操作时引起操控单元外露或者意外活动,从而能进一步降低被外部察觉的可能性;
3)正确佩戴入耳式助听器后,耳屏能够充分遮挡操控单元,因此无论用户被从正面观察还是被从侧面观察,耳屏均可以充分遮挡操控单元,因此本实用新型的入耳式助听器实现了在不同观察角度下的隐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入耳式助听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入耳式助听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入耳式助听器的佩戴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入耳式助听器的佩戴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助听器本体;11、机身壳体;12、收音端;121、收音孔;122、面板;13、放音端;131、放音孔;14、进排气通孔;20、操控单元;21、操控件装载壳体;22、传感器;30、电池舱门;40、电池;50、麦克风;60、主芯片;70、受话器;210、耳道;220、鼓膜;230、耳屏;240、耳甲;250、耳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或/及”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请参阅图1-图4,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入耳式助听器,包括助听器本体10,助听器本体10包括机身壳体11,助听器本体10还包括设于机身壳体11内的主芯片60、受话器70、麦克风50、电池40等。助听器本体10能够被完全放置于用户耳道210内,并且当助听器本体10被放置在耳道210内后,助听器本体10可以在耳道210内保持固定状态。用户佩戴入耳式助听器后,助听器本体10充分隐藏于耳道210内,无法从外部观察到。
请参阅图3,在助听器本体10固定放置在耳道210内后,其相对靠近用户鼓膜220的一侧形成放音端13,而其相对远离鼓膜220的一端形成收音端12。参阅图1和图2,放音端13和收音端12分别开设有用于播放被助听器本体10处理后的声音和接收外部声音的放音孔131和收音孔121,麦克风50位于机身壳体11内相对靠近收音端12的位置,且接通收音孔121,受话器70位于机身壳体11内相对靠近放音端13的位置,且接通放音孔131。
进一步地,请参阅图1-图4,收音端12形成了助听器本体10的面板122,同时收音端12上设有可调节活动的电池舱门30,打开电池舱门30后便可以从助听器本体10相对远离鼓膜220的一端取出电池40以进行更换或者充电。参阅图2,助听器本体10还开设有贯穿收音端12与放音端13的进排气通孔14,进排气通孔14可以使入耳式助听器的佩戴和取出更容易,当需要从耳道210内取出助听器本体10时,外部的空气可以通过进排气通孔14进入耳道210内,避免耳道210内压力下降造成取出困难,当需要将助听器本体10塞入耳道210内时,耳道210内的空气可以通过进排气通孔14排出,避免塞入时耳道210内气压增大,进而出现阻力过大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入耳式助听器可以确保助听器本体10在耳道210内保持固定静止,是因为机身壳体11的外形与用户耳道210内壁的形状高度匹配适应,使得机身壳体11与耳道210内壁之间不仅可以紧密贴合,而且机身壳体11表面的起伏和耳道210内壁表面的起伏对应接触,消除了助听器本体10在耳道210内自由转动或自由滑动的可能,可以维持助听器本体10在耳道210内的深度不变。为此,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机身壳体11可以由3D打印技术获得,打印前先对用户耳道210内部进行扫描,或者通过印模采样获得用户耳道210的形状尺寸数据,然后获得相应的耳道210模型,打印出的机身壳体11与耳道210内壁形状基本相同。
本实用新型的入耳式助听器还包括固定设于收音端12的操控单元20,操控单元20上设有操控组件,其能够供用户手动操作从而完成入耳式助听器的功能切换或者参数调节,例如通过手指触碰动作或手指活动感应,对入耳式助听器的音量进行调节、录制音频、重复播放录制音频、调节录制音频的播放速度或者播放进度等,本实用新型并不具体限定操控单元20所具有的调节切换功能。操控单元20的设置位置以及形状尺寸使得当助听器本体10被固定放置于耳道210内时,操控单元20位于耳屏230相对靠近鼓膜220和耳甲240的一侧,并且不突出于耳屏230,耳甲240是指位于耳廓250内和耳道210开口之间的耳部软骨,如图3-图4所示。
由此,本实用新型的入耳式助听器可以真正实现隐蔽式佩戴,用户佩戴后外部难以观察或辨识出入耳式助听器的存在,操控单元20固设于收音端12的设置使得用户能够在不取出入耳式助听器的情况下进行相应的调节切换操作,与用户耳屏230相匹配,基本消除了从外部观察到操控单元20的可能性,并且操控单元20隐藏在耳屏230后,可以允许用户进行盲操作,且操作时所需的动作常规,不容易被外界意识到异常。在助听器本体10固定置于耳道210内的情况下,即使对操控单元20进行操作也不会引起操控单元20相对耳屏230活动从而暴露,充分满足了用户的隐蔽性使用需求。
具体地,操控单元20包括固定连接于助听器本体10的收音端12的操控件装载壳体21,还包括设于操控件装载壳体21上的传感器22。操控件装载壳体21的表面顺滑,没有尖角或者锐边,操控件装载壳体21的外轮廓优选为与耳屏230外轮廓相同或近似的形状。操控件装载壳体21既可以与机身壳体11固定连接为一体,固定连接方式可以是粘接、插接、卡接,还可以与机身壳体11采用3D打印技术一体成型。当机身壳体11与操控件装载壳体21分体成形时,操控单元20还可以选择与助听器本体10形成可拆卸连接,由此可以实现操控单元20的替换更新。
可选的,在助听器本体10固定置于耳道210内的情况下,操控单元20固定连接于收音端12相对远离耳甲240的一侧的边缘,也即操控单元20并非设于收音端12的中部,而是位于收音端12的边缘,当收音端12的形状为圆形时,操控单元20位于收音端12相对远离耳甲240且相对靠近耳屏230内侧的半圆边上,耳屏230内侧即为耳屏230相对靠近鼓膜220与耳甲240的一侧,从用户正面和侧面观察耳屏230,均只能观察到耳屏230相对远离鼓膜220的外侧,耳屏230内侧无法被看到。
可选的,在助听器本体10固定置于耳道210内的情况下,操控件装载壳体21的一侧与耳屏230的内侧形成曲面贴合,二者之间的形状相适配并且贴合紧密,传感器22、操控组件等则安装在操控件装载壳体21背离耳屏230的一侧。由此,用户既可以将手指伸过耳屏230内侧,然后直接向操控组件或传感器22执行相应的操控动作,还可以将手指贴合或抵接在耳屏230外侧,然后对耳屏230施加相应的操控动作,从而间接操控操控组件或传感器22。
可选的,操控单元20的尺寸小于耳屏230的尺寸,由于人类耳屏230向远离鼓膜220的方向延伸的同时还向靠近耳甲240的方向弯曲接近,因此耳屏230可以更好地遮挡操控单元20,即使从用户后侧方观察耳部也难以观察或辨识出操控单元20。图3示出了从用户正面观察耳部时入耳式助听器的位置,图4示出了从用户侧面观察耳部时入耳式助听器的位置,由图可知,更小的操控单元20尺寸能够确保操控单元20均被耳屏230所覆盖,这样可以更好地保护操控单元20,并且也可以减少因操控单元20外露于耳屏230所带来的美观性不良的问题。
可选的,设于操控单元20的传感器22可以是压力传感器、加速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触摸传感器、心率传感器当中的任意一种或多种,也可以替换或增加其他类型的传感器。不同的传感器22能够为入耳式助听器带来不同的功能或者布提纳的调节操控方式,心率传感器、加速度传感器分别可以为入耳式助听器带来心率监测以及用户跌倒监测的功能,这对于高龄或体质状况较差的用户而言更为重要;温度传感器可以使入耳式助听器获得体温监测的功能;压力传感器可允许用户直接按压来操纵操控单元20,触摸传感器则可以允许用户以更小的力直接操纵操控单元20,加速度传感器可以允许用户敲击耳屏230,然后其感知耳屏230动作从而获得用户的操控动作信号。
可选的,机身壳体11与操控件装载壳体21既可以均采用3D打印技术制造,也可以从中挑选一者采用3D打印技术制造,另一者利用通用模具制造,当采用3D打印技术制造机身壳体11与操控件装载壳体21时,操控件装载壳体21与机身壳体11既可以一体打印成形,还可以分别打印然后再固定连接,固定连接形式可以是可拆卸,也可以是不可拆卸形式。
以上所述实施方式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认识到,以上的实施方式仅是用来说明本实用新型,而并非用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实质精神范围内,对以上实施方式所作的适当改变和变化都落在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的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入耳式助听器,包括能够固定置于耳道(210)内助听器本体(10),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连接所述助听器本体(10)的操控单元(20),所述操控单元(20)被配置为:在所述助听器本体(10)固定置于耳道(210)内的状态下固设于所述助听器本体(10)相对远离鼓膜(220)的一端,且位于耳屏(230)相对靠近鼓膜(220)的一侧,及不突出于耳屏(23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入耳式助听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助听器本体(10)相对远离鼓膜(220)的一端形成收音端(12),所述操控单元(20)被配置为:在所述助听器本体(10)固定置于耳道(210)内的状态下连接于所述收音端(12)相对远离耳甲(240)的一侧的边缘。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入耳式助听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操控单元(20)与耳屏(230)相对靠近鼓膜(220)的一侧曲面贴合。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入耳式助听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操控单元(20)与耳屏(230)具有相同的轮廓形状。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入耳式助听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助听器本体(10)包括机身壳体(11),所述操控单元(20)与所述机身壳体(11)固定连接为一体。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入耳式助听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助听器本体(10)在固定置于耳道(210)内的状态下相对远离鼓膜(220)的一端形成收音端(12),所述操控单元(20)与所述收音端(12)固定连接为一体。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入耳式助听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助听器本体(10)在固定置于耳道(210)内的状态下相对远离鼓膜(220)的一端形成收音端(12),且相对靠近鼓膜(220)的一端形成放音端(13),所述入耳式助听器还开设有贯穿所述收音端(12)与所述放音端(13)的进排气通孔(14)。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入耳式助听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操控单元(20)与所述助听器本体(10)可拆卸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入耳式助听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操控单元(20)包括压力传感器、加速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触摸传感器、心率传感器中的至少一种。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入耳式助听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助听器本体(10)包括机身壳体(11),所述操控单元(20)包括操控件装载壳体(21),所述机身壳体(11)及/或所述操控件装载壳体(21)为3D打印件。
CN202223157142.8U 2022-11-28 2022-11-28 入耳式助听器 Active CN21873496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157142.8U CN218734963U (zh) 2022-11-28 2022-11-28 入耳式助听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157142.8U CN218734963U (zh) 2022-11-28 2022-11-28 入耳式助听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734963U true CN218734963U (zh) 2023-03-24

Family

ID=8562453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157142.8U Active CN218734963U (zh) 2022-11-28 2022-11-28 入耳式助听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73496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628315B1 (en) Communication headset
US5889874A (en) Hearing aid device to be worn in the ear
EP2443842B1 (en) Hearing aid with a replaceable insertion cap
US20070058831A1 (en) Ear ring type two way wireless mini-ear piece
CN207802267U (zh) 一种蓝牙耳机
US20140294214A1 (en) Digital hearing aid
US20080268913A1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Wireless Sound Production Into User's Ear
AU5969199A (en) A hearing aid
CN110140358A (zh) 配有集成耳机的耳饰
CN218734963U (zh) 入耳式助听器
US20130077808A1 (en) Ite hearing instrument with programming connector
CA2591068C (en) A method of preparing a hearing aid, and a hearing aid
CN206182459U (zh) 具有通讯功能的智能头盔
CN207968812U (zh) 可更换耳塞套的骨传导耳机
CN212413400U (zh) 独立腔体耳机
CN211557458U (zh) 具有降噪mic的耳机
CN207968811U (zh) 具有防掉结构的便携式骨传导耳机
JPH1056698A (ja) 電気音響変換装置
US20170188164A1 (en) Hearing device
CN211301795U (zh) 颈肩式佩戴设备
CN210202052U (zh) 一种便携式耳机
CN219802561U (zh) 耳机主体及头戴耳机
CN220421988U (zh) 一种耳挂式骨传导耳机
CN212572929U (zh) 一种降噪型环保蓝牙耳机
CN219718451U (zh) 一种便于佩戴的耳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