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999276A - 收割装置 - Google Patents

收割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999276A
CN101999276A CN2010102183047A CN201010218304A CN101999276A CN 101999276 A CN101999276 A CN 101999276A CN 2010102183047 A CN2010102183047 A CN 2010102183047A CN 201010218304 A CN201010218304 A CN 201010218304A CN 101999276 A CN101999276 A CN 10199927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heel body
conveyance
carrying device
mentioned
fringe tip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10218304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999276B (zh
Inventor
高桥伯郎
明比龙二
三宅达也
北川智志
石贺和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seki and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Iseki and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0073933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083352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Iseki and Co Ltd filed Critical Iseki and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99927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99927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99927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999276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DHARVESTING; MOWING
    • A01D41/00Combines, i.e. harvesters or mowers combined with threshing devices
    • A01D41/12Details of combines
    • A01D41/14Mowing tabl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DHARVESTING; MOWING
    • A01D57/00Delivering mechanisms for harvesters or mowers
    • A01D57/22Delivering mechanisms for harvesters or mowers for standing stalk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DHARVESTING; MOWING
    • A01D61/00Elevators or conveyors for binders or combin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DHARVESTING; MOWING
    • A01D67/00Undercarriages or fram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arvesters or mowers; Mechanisms for adjusting the frame; Platform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DHARVESTING; MOWING
    • A01D69/00Driving mechanisms or parts thereof for harvesters or mowers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Harvester Elements (AREA)
  • Outside Dividers And Delivering Mechanisms For Harvest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收割装置具备七条量的收割宽度,提高收割作业的效率同时简化该收割装置的传动机构。在七个谷物秆导入路径(44)的每个上设置扒搂轮体(53),将具有从与这些扒搂轮体中最右侧的第一扒搂轮体(53a)联动的第一秸杆搬送链(59)上侧跨越交接搬送装置(67)上侧的搬送路径的穗梢搬送装置(200)设置成前后分割为前侧的第一穗梢搬送装置(200a)和后侧的第二穗梢搬送装置(200b),并配置成使该第二穗梢搬送装置的搬送始端部与第一穗梢搬送装置的搬送终端部的上侧重合。而且,将第二穗梢搬送装置的搬送始端部与第一穗梢搬送装置的搬送终端部支撑在收割框架(25)的对第一驱动链轮(58)的输出部(201)上。

Description

收割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配备在联合收割机上的收割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实现了商品化的自动脱粒型联合收割机最大的是具备在一次行程中收割六条直立谷物秆的割六条的收割装置的联合收割机。
但是,近年来,以收割作业的进一步高效率化为目的,希望将收割幅度扩大到割七条或割八条的面向农业经营者的联合收割机。
作为这种联合收割机所搭载的收割装置,例如有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44991号公报)所记载的割八条的收割装置。
该割八条的收割装置的结构为,在将右侧四条量的收割谷物秆向后方搬送的长尺寸的右侧秸杆搬送链的搬送终端部、和将左侧四条量的收割谷物秆向后方搬送的左侧秸杆搬送链的搬送终端部之间形成谷物秆合流部,在该谷物秆合流部的后侧设置交接收割谷物秆向后方搬送并交接到脱粒装置的进给链的交接搬送装置,设置了具有范围从右侧秸杆搬送链的上侧到交接搬送装置的上侧的搬送路径的单一的穗梢搬送装置。
上述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收割装置是设置了范围从右侧秸杆搬送链的上侧到交接搬送装置的上侧的长尺寸的穗梢搬送装置的结构。假设在将该穗梢搬送装置形成为直线状的场合,为了避免该穗梢搬送装置的背面侧(非搬送作用侧)与联合收割机的操纵部的干涉,必须将收割装置整体向前方远离联合收割机的机体而配置,从而产生联合收割机的全长变长之类的问题。因此,在上述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收割装置中,做成使该穗梢搬送装置在搬送路径的中途部弯曲,联合收割机的操纵部的前部左角部可进入通过该弯曲而形成于穗梢搬送装置的背面侧的凹部中的结构,且做成使收割装置接近机体侧的结构。
然而,如此地为了使长尺寸的穗梢板送装置在搬送路径的中途部弯曲,具备内部的穗梢搬送突起的环状链的轨迹也必须随链轨道等弯曲。这样使环状链的轨迹弯曲的场合,环状链本身或链轨道因在该弯曲部与链轨道的滑动阻力等而提前磨损,存在耐久性降低的问题。
另外,由于该穗梢搬送装置的至谷物秆合流部的搬送速度与从谷物秆合流部在后方的搬送路径的搬送速度相同,因此难以在谷物秆合流部顺利地搬送增加到了八条量的收割谷物秆,存在在搬送中或向进给链交接时容易发生谷物秆的堵塞的问题。
另外,一般情况下,就分别形成于收割装置的各分草框架之间的谷物秆导入路径而言,该谷物秆导入路径的每个需要一个扒搂轮体。因此,越扩大收割宽度该扒搂轮体越增加,用于驱动各扒搂轮体的传动机构复杂化,产生该传动机构妨碍收割的谷物秆的搬送等而导致收割作业的效率下降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采取以下技术措施。
方案一所述的发明是一种收割装置,其特征是,在安装于收割支撑框架25的前端部的下部传动箱38的前侧,沿左右方向分别留有间隔地配置八条分草框架43,在该各分草框架43之间分别形成七个谷物秆导入路径44,在该各谷物秆导入路径44的每个上分别设置单一的拉起装置52和扒搂轮体53,使该七个扒搂轮体53中的最右侧的第一扒搂轮体53a和与该第一扒搂轮体53a的左侧邻接的第二扒搂轮体53b啮合,使在上述第二扒搂轮体53b的左侧留有间隔地配置的第三扒搂轮体53c和与该第三扒搂轮体53c的左侧邻接的第四扒搂轮体53d以及与该第四扒搂轮53d的左侧邻接的第五扒搂轮体53e分别啮合,使在上述第五扒搂轮体53e的左侧留有间隔地配置的第六扒搂轮体53f和与该第六扒搂轮体53f的左侧邻接的最左侧的第七扒搂轮体53g啮合,用第一秸杆搬送链59使上述第一扒搂轮体53a与设置在收割支撑框架25的长度方向的中间部的第一驱动链轮58联动,使第二秸杆搬送链60与上述第三扒搂轮体53c联动,用第三秸杆搬送链62使上述第五扒搂轮体53e与设置在收割支撑框架25的前端部附近的第二驱动链轮61联动,用第四秸杆搬送链64使上述第七扒搂轮体53g与设置在从下部传动箱38的左端部立起的拉起传动轴57的上下方向中间部的第三驱动链轮63联动,使上述第二秸杆搬送链60的搬送终端部和第三秸杆搬送链62的搬送终端部分别在第一秸杆搬送链59的搬送方向的中间部和后部合流,在该第一秸杆搬送链59的搬送终端部和第四秸杆搬送链64的搬送终端部之间形成谷物秆合流部65,在该谷物秆合流部65的后侧设置交接收割谷物秆并向后方搬送的交接搬送装置67,将具有范围从上述第一秸杆搬送链59的上侧到交接搬送装置67的上侧的搬送路径的穗梢搬送装置200设置成前后分割为前侧的第一穗梢搬送装置200a和后侧的第二穗梢搬送装置200b,并配置成使该第二穗梢搬送装置200b的搬送始端部与第一穗梢搬送装置200a的搬送终端部的上侧重合。
方案二所述的发明在方案一所述的收割装置的基础上,其特征是,将上述第二穗梢搬送装置200b的搬送始端部与第一穗梢搬送装置200a的搬送终端部支撑在收割支撑框架25的对第一驱动链轮58的输出部201上。
方案三所述的发明在方案一所述的收割装置的基础上,其特征是,将具备上述第一驱动链轮58的中间输出轴25c用从收割支撑框架25分支的筒状的输出部201包围,通过安装部件202将上述第二穗梢搬送装置200b的搬送始端部和第一穗梢搬送装置200a的搬送终端部支撑在该输出部201上。
方案四所述的发明在方案三所述的收割装置的基础上,其特征是,做成由上述中间输出轴25c通过万向接头203对驱动上述第一穗梢搬送装置200a的第一穗梢驱动链轮205进行驱动的结构。
本发明的效果如下。
根据方案一所述的发明,由于将具有范围从第一秸杆搬送链59的上侧到交接搬送装置67的上侧的搬送路径的穗梢搬送装置200设置成前后分割为前侧的第一穗梢搬送装置200a和后侧的第二穗梢搬送装置200b,并配置成使该第二穗梢搬送装置200b的搬送始端部与第一穗梢搬送装置200a的搬送终端部的上侧重合,因此只要以俯视时呈弯曲的状态相对配置该前侧的第一穗梢搬送装置200a和后侧的第二穗梢搬送装置200b,就可以配置成使联合收割机的操纵部的一部分进入到形成于该第一穗梢搬送装置200a和第二穗梢搬送装置200b之间的非搬送作用侧的凹部中,从而能够使收割装置接近于联合收割机的机体侧,紧凑地构成联合收割机的全长。
另外,由于不需要通过连轨道等使第一穗梢搬送装置200a和第二穗梢搬送装置200b的搬送路径弯曲,因此不易产生因滑动阻力等引起的各部分的磨损,能够提高耐久性。
另外,通过将穗梢搬送装置200分割成第一穗梢搬送装置200a和第二穗梢搬送装置200b来设置,从而还可以将例如该第一穗梢搬送装置200a和第二穗梢搬送装置200b的搬送速度设定成互不相同的搬送速度,从而能够顺利地进行在谷物秆合流部65合流的七条量的谷物秆的搬送。
另外,通过使最右侧的第一扒搂轮体53a和与该第一扒搂轮体53a的左侧邻接的第二扒搂轮体53b联动而旋转,使在第二扒搂轮体53b的左侧留有间隔地配置的第三扒搂轮体53c和与该第三扒搂轮体53c的左侧邻接的第四扒搂轮体53d和与该第四扒搂轮体53d的左侧邻接的第五扒搂轮体53e联动而旋转,使在第五扒搂轮体53e的左侧留有间隔地配置的第六扒搂轮体53f和与该第六扒搂轮体53f的左侧邻接的最左侧的第七扒搂轮体53g联动而旋转,从而能够简化用于驱动七个扒搂轮体53的传动机构。
并且,通过用第一秸杆搬送链59使第一扒搂轮体53a与设置在收割支撑框架25的长度方向的中间部的第一驱动链轮58联动,使第二秸杆搬送链60与第三扒搂轮体53c联动,用第三秸杆搬送链62使第五扒搂轮体53e与设置在收割支撑框架25的前端部附近的第二驱动链轮61联动,用第四秸杆搬送链64使第七扒搂轮体53g与设置在从下部传动箱38的左端部立起的拉起传动轴57的上下方向中间部的第三驱动链轮63联动,从而还能够简化与七个扒搂轮体相连的各秸杆搬送链的传动机构。
由此,这些扒搂轮体53的传动机构难以妨碍收割谷物秆的搬送,能够进一步提高收割作业的效率。
根据方案二所述的发明,除了上述方案一所述的发明效果以外,通过将第二穗梢搬送装置200b的搬送始端部与第一穗梢搬送装置200a的搬送终端部支撑在收割框架25的对第一驱动链轮58的输出部201上,从而第一穗梢搬送装置200a及第二穗梢搬送装置200b的支撑强度提高,能够顺利地进行收割谷物秆的搬送。
根据方案三所述的发明,除了上述方案一所述的发明效果以外,通过将具备第一驱动链轮58的中间输出轴25c用从收割支撑框架25分支的筒状的输出部201包围,通过安装部件202将上述第二穗梢搬送装置200b的搬送始端部和第一穗梢搬送装置200a的搬送终端部支撑在该输出部201上,从而第一穗梢搬送装置200a及第二穗梢搬送装置200b的支撑强度提高,能够顺利地进行收割谷物秆的搬送。
根据方案四所述的发明,除了上述方案三所述的发明效果以外,通过做成由中间输出轴25c通过万向接头203对驱动第一穗梢搬送装置200a的第一穗梢驱动链轮205进行驱动的结构,从而不仅能设定第一穗梢搬送装置200a的倾斜姿势而且还能增加自由度,能够将第一穗梢搬送装置200a相对第一秸杆搬送链59的倾斜姿势设定成适当的姿势,并能顺利地进行收割谷物秆的搬送。
附图说明
图1是联合收割机的右侧视图。
图2是联合收割机的左侧视图。
图3是表示收割装置的框架构造的说明用俯视图。
图4是表示收割装置的秸杆搬送装置的说明用俯视图。
图5是表示第一扒搂轮体周边的构造的右侧视图。
图6是表示第二扒搂轮体的支撑构造的左侧视图。
图7是表示第三扒搂轮体周边的构造的右侧视图。
图8是表示第六扒搂轮体周边的构造的左侧视图。
图9是表示另一个实施例的收割装置的穗梢及秸杆的搬送装置的说明用俯视图。
图10是展开表示收割装置的传动结构的剖视图。
图11是展开表示收割支撑框架部分的传动结构的剖视图。
图12是收割装置的主要传动部的说明用侧视图。
图13是输出部周边的侧视图。
图14是表示穗梢搬送装置的支撑结构及传动结构的侧视图。
图15是表示穗梢搬送装置的配置的俯视图。
图16是穗梢搬送装置的立体图。
图17是穗梢搬送装置的侧视图。
图18是收割装置的传动机构图。
图19是穗梢搬送装置周边的立体图。
图20是穗梢搬送装置后部周边的俯视图。
图21是穗梢搬送装置后部周边的仰视图。
图22是穗梢搬送装置后部周边的侧视图。
图23是表示收割装置的扒搂装置及穗梢搬送装置的配置的说明用主视图。
图24是图23的立体图。
图25是联合收割机的前部的左侧视图。
图26是局部说明用侧视图。
图27是局部说明用俯视图。
图28是局部说明用俯视图。
图29是局部说明用后视图。
图30是联合收割机的前部的右侧视图。
图31是联合收割机的前部的说明用俯视图。
图32是联合收割机的局部说明用俯视图。
图中:
25-收割支撑框架,25c-中间输出轴,38-下部传动箱,43-分草框架,44-谷物秆导入路径,52-拉起装置,53-扒搂轮体,53a-第一扒搂轮体,53b-第二扒搂轮体,53c-第三扒搂轮体,53d-第四扒搂轮体,53e-第五扒搂轮体,53f-第六扒搂轮体,53g-第七扒搂轮体,57-拉起传动轴,58-第一驱动链轮,59-第一秸杆(株元)搬送链,60-第二秸杆搬送链,61-第二驱动链轮,62-第三秸杆搬送链,63-第三驱动链轮,64-第四秸杆搬送链,65-谷物秆合流部,67-交接搬送装置,200-穗梢搬送装置,200a-第一穗梢搬送装置,200b-第二穗梢搬送装置,201-输出部,202-安装部件,203-万向接头,205-第一穗梢驱动链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实施本发明的联合收割机的结构进行说明。而且,以下所述的“左侧”及“右侧”是以沿着联合收割机的前进方向的方向为基准,沿着搭乘于操纵部上的操作员的视线来表现的。
如图1、图2所示,联合收割机的机体结构为,在具备行驶装置1的底盘2的左侧的部位搭载脱粒装置3,在底盘2的右侧的部位搭载谷粒储存装置4,在该谷粒储存装置4的前侧设置操纵部5,在该操纵部5和脱粒装置3的前侧设置收割装置6。
上述行驶装置1的结构为,将履带10、10绕挂在由安装于底盘2的前部的变速箱7驱动的左右的驱动轮8、8,和以轴支承在左右的转轮框架9上的多个转轮10a上。
上述底盘2的结构为,将方管组装成俯视时呈矩形形状。
上述脱粒装置3包括:具备脱粒筒或处理筒的上侧处理室;以及具备摇动筛选架、风选机、一次输送螺旋和二次输送螺旋的下侧筛选室。在上述处理室的左外侧具备从后述的收割装置6侧的交接搬送装置的终端部交接并搬送收割谷物秆的进给链28。而且,在该脱粒装置3的后部设置将脱粒后排出的秸秆切细并排出的排出秸秆切刀11。
上述谷粒储存装置4是在底部具备排出螺旋的容器。将利用上述脱粒装置3的一次输送螺旋回收的谷粒借助于一次扬谷筒12投入并储存在该谷粒储存装置4中。而且,在该谷粒储存装置4的后侧,设置绕纵轴中心旋转自如的扬谷筒13。在该扬谷筒13的上端部上下转动自如地连接排出筒14的基部。而且,在上述一次扬谷筒12和扬谷筒13及排出筒14内分别安装输送用的螺旋。
上述操纵部5的结构为,在覆盖搭载于底盘2的右侧前部的发动机15的发动机罩16的上部安装操作员就座的操纵椅17,在该操纵椅17的前方设置前部操作台18,并在操纵椅17的左侧设置侧部操作台19。做成操作员从上述操作椅17和前部操作台18的前后间隔部的右侧上下的结构。而且,在上述前部操作台18的上部,从右侧向左侧设置操控杆20、具备监控器的仪表盘21、开关面板22。另外,在上述侧部操作台19的上部,从前侧向后侧设置副变速杆23、主变速杆24、收割离合器杆、脱粒离合器杆。(收割离合器杆和脱粒离合器杆图示省略)。上述操控杆20连接成,通过使其向左右方向倒下而使左右侧驱动轮8、8的旋转速度产生差异来使机体回旋。而且,该操控杆20连接成,通过使其向前后方向倒下而使液压缸(图示省略)伸缩来使收割装置6升降。
然后,对上述收割装置6的框架构造及传动构造进行说明。
如图3、图11、图18所示,在内部具备传动轴25a的收割支撑框架25的基部,以正交状态连接在内部具备收割输入轴26的输入传动筒27的右侧端部。在上述收割输入轴26的左侧端部安装输入皮带轮26a,做成与由发动机15驱动的液压无级变速装置(图示省略)的行驶速度同步的变速旋转动力分支输入到配置于上述进给链28的前部右侧的辅助进给链29的输入皮带轮(未图示)和上述输入皮带轮26a的结构。
再有,借助于锥齿轮传动机构31使第二穗梢搬送装置驱动轴32与上述收割输入轴26的左右方向中间部联动。在该第二穗梢搬送装置驱动轴32上,在其上端部安装第二穗梢驱动链轮33,在其中间部安装秸杆搬送链驱动链轮34。做成利用该第二穗梢驱动链轮33驱动图14~图17、图19~图22所示的内部装有带突起的链的第二穗梢搬送装置200b,利用秸杆搬送链驱动链轮34驱动图19~图22所示的链式的秸杆交接搬送装置36的结构。而且,在上述秸杆交接搬送装置36的前侧具备调节处理深度的供给搬送装置66,将这些供给搬送装置66和秸杆交接搬送装置36总称为交接搬送装置67。
并且,如图3所示,将上述输入传动筒27旋转自如地以轴支承在设置于比操纵部5靠左侧的底盘2的前部的支撑架37上,做成收割支撑框架25的前端部侧以上述收割输入轴26的轴心为中心上下转动自如的结构。
并且,使收割支撑框架25向前侧下方延伸,在该收割支撑框架25的前端部连接左右方向做得较长的下部传动箱38。该下部传动箱38的收割支撑框架25的连接位置成为比该下部传动箱38的左右方向的中心位置更偏靠左侧的位置。
这里,如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现有技术那样,在收割偶数条列的收割装置的场合,通过将其收割宽度的中心位置支撑在从联合收割机的机体侧设置的收割支撑框架的前端,从而可以适当地维持收割装置的左右方向的重量平衡。但是,上述的收割支撑框架设置在操纵部的左侧,在该收割支撑框架的前端支撑了八条幅宽的收割装置的中心位置的场合,收割装置的左侧端部向机体的左外侧突出较大。因此,从设置在机体的右侧的操纵部难以监视收割装置的左侧端部,不能容易地进行收割装置的条对位(收割装置的最左侧的分草体与直立谷物秆的条列的对位),存在收割作业的效率下降的问题。并且,若这样收割宽度从机体宽度向外侧突出较大,则不能将联合收割机装载在卡车的车箱上,不能用卡车运送。因此,联合收割只能通过在农田间自行而移动,产生在农田间移动需要时间而导致作业效率下降的问题。另外,在行驶过程中,存在收割装置与障碍物冲撞而破损的危险。
对此,通过采用上述结构,收割装置6的左侧端部难以从联合收割机的机体向左外侧突出较大,容易从设置在底盘2的右侧的操纵部5监视收割装置6的左侧端部(后述的左侧端部的分草体45),容易进行收割作业的条对位,能够提高收割作业的效率。
另外,如图11所示,在收割支撑框架25的前端部附近的部位,设置借助于锥齿轮传动机构25i联动的传动轴25j并使其从传动轴25a向前侧上方突出。并且,做成借助于万能接头25k从该传动轴25j的前端部联动输出轴25L的结构,在该输出轴25L的前端部安装后述的第二驱动链轮61。通过使万能接头25k介于其间,从而能自由变更输出轴25L的倾斜姿势,能将该输出轴25L配置在收割装置6的尽可能前方的部位的同时,能够使安装在该输出轴25L上的第二驱动链轮61的姿势与绕挂在该第二驱动链轮61上的第三秸杆搬送链62的轨迹一致地进行设定。
如图10、图18所示,在上述下部传动箱38的内部设置下部传动轴38a,使固定在该下部传动轴38a的中间部的锥齿轮38b与安装在上述传动轴25a的前端部的锥齿轮25m啮合,并且,做成借助于左右的锥齿轮传动机构38c、38c从该下部传动轴38a的左右两端部联动左右的收割刀具驱动曲柄轴50、50的结构。该左右的收割刀具驱动曲柄轴50、50用设置在下部传动箱38的左右两端部的罩39覆盖。而且,上述下部传动箱38通过螺栓连接使在左右方向分割成四个而形成的铝压铸制的箱体实现一体化。
另外,如图3、图30、图32所示,用伸展和弯曲地进行伸缩的连杆40连接上述下部传动箱38的右侧端部附近的部位、和位于操纵部5的前侧的底盘2侧的部位。该连杆40由后侧连杆臂40a和前侧连杆臂40b构成,用轴将后侧连杆臂40a的后端部绕左右方向的轴心转动自如地安装在底盘2侧的部位,用轴将前侧连杆40b的前端部绕左右方向的轴心转动自如地安装在下部传动箱38的右侧端部附近的部位,用轴将该后侧连杆臂40a的前端部和前侧连杆臂40b的后端部绕左右方向的轴心转动自如地安装。
由此,能够用收割支撑框架25和连杆保持收割装置6的左右方向的姿势,可使在收割装置6的左右的谷物秆的切断位置对齐,使收割的谷物秆的长度大致均匀而难以在脱粒装置3中产生未予脱粒的残穗,能够提高收割脱粒作业的效率及精度。
并且,如图3所示,在上述下部传动箱38的前侧留有间隔地配置左右方向的分草支撑管41,将从该分草支撑管41的左右两端部向后方延伸设置的连接框架42、42的后端部分别连接在上述传动箱38的左右两端部。由此,下部传动箱38和分草支撑管41及左右的连接框架42、42组成框结构。
并且,在上述分草支撑管41的左右两端部和中间部,连接朝向前后方向的八根分草框架43的后端部。此时,虽然在这八根分草框架43之间设有与直立的谷物秆的种植间隔(大约300mm)相应的规定的间隔,但是设定成最右侧的分草框架43R和从与它邻接的右端第二根分草框架43的间隔最大。
另外,利用该分草框架43的配置,最右侧的分草框架43R仅比右侧的履带10的右侧端部向右外侧突出175mm,最左侧的分草框架43L仅比左侧的履带10的左侧端部向左外侧方突出345mm。
通过上述的分草框架43的配置,在八根各分草框架43之间形成七个谷物秆导入路径44。而且,在各分草框架43的前端部分别安装正面观察机体时呈倒三角形状的分草体45。
并且,在上述分草支撑管41的正前方的位置安装推子式的收割刀具装置46。该收割刀具装置46做成在以七条量的幅宽形成的下刀具47的上侧,设置了以三条量的宽度形成的右侧上刀具48,和以比该右侧的上刀具48更宽的幅度形成的左侧的上刀具49的结构。各上刀具48、49做成借助于左右的摆动连杆机构51、51从上述左右的收割刀具驱动曲柄轴50、50向左右方向进行往复滑动的结构。
其次,图4表示收割装置的秸杆搬送装置的配置。
在形成于上述八根分草框架43之间的七个谷物秆导入路径44上,分别对每个导入路径44设置单一的突起式拉起装置52和扒搂轮体53。这七个扒搂轮体53作用于直立的谷物秆的秸杆侧,具有将该谷物秆向后方扒搂的作用,而且,通过相互啮合而具有传递旋转运动的功能。另外,在各扒搂轮体53的上侧分别具备突起式扒搂装置56,该突起式扒搂装置56具备突起式的扒搂带。
做成使这七个扒搂轮体53中最右侧的第一扒搂轮体53a和与该第一扒搂轮体53a的左侧邻接的第二扒搂轮体53b啮合,该第一扒搂轮体53a与第二扒搂轮体53b联动地旋转的结构。并且,做成使在第二扒搂轮体53b的左侧留有间隔地配置的第三扒搂轮体53c和与该第三扒搂轮体53c的左侧邻接的第四扒搂轮体53d及与该第四扒搂轮体53d的左侧邻接的第五扒搂轮体53e分别啮合,这些第三扒搂轮体53c和第四扒搂轮体53d及第五扒搂轮体53e联动地旋转的结构。另外,做成使在上述第五扒搂轮体53e的左侧留有间隔地配置的第六扒搂轮体53f和与该第六扒搂轮体53f的左侧邻接的最左侧的第七扒搂轮体53g啮合,该第六扒搂轮体53f和第七扒搂轮体53g联动地旋转的结构。
由此,能够简化用于驱动七个扒搂轮体53的传动机构,该扒搂轮体53的传动机构难以妨碍收割谷物秆的搬送,能够提高收割作业的效率。
另外,上述七个扒搂轮体53用安装在分草框架43的前后方向中间部的扒搂轮体支撑框架54支撑。
即、如图5所示,将下部传动箱38的右侧端部和最右侧的第一拉起装置52a的上部用支撑框架55连接,在该支撑框架55的上下方向中间部连接第一扒搂轮体支撑框架54a的后端部。并且,使该第一扒搂轮体支撑框架54a的前部向前方外侧弯曲地延伸,将该第一扒搂轮体支撑框架54a的前端部连接在最右侧的分草框架43的前后方向中间部。并且,将该第一扒搂轮体53a绕纵轴中心旋转自如地以轴支撑在该第一扒搂轮体支撑框架54a的前后方向中间部。
由此,最右侧的分草框架43被加固,即使该分草框架43与垄等冲撞也难以破损或变形。
另外,如图6所示,用配置在第二扒搂轮体53b的非扒搂作用侧的扒搂轮体支撑框架100连接从右侧第三分草框架43a和对从右侧第二个的第二拉起装置52b进行传动的纵向传动筒101之间,使第二扒搂轮体53b旋转自如地支撑在该扒搂轮体支撑框架100上。即、如图10所示,分别以下垂的状态设置覆盖传动轴76的纵向传动筒,该传动轴76从覆盖联动地驱动七个拉起装置52的横向传动轴75的上部横向传动筒75j悬挂,如图6所示,用扒搂轮体支撑框架100连接驱动从右侧第二个的第二拉起装置52b的纵向传动筒101的下端部和从右侧第三个分草框架43a。并且,将第二扒搂轮体53b用旋转轴102旋转自如地支撑在构成该扒搂轮体支撑框架100的下部的前后方向的框架部100a上。做成将上述前后方向的框架部100a的前端下部连接在分草框架43a的比收割刀具装置46靠前侧的部位的结构。而且,扒搂轮体支撑框架100的上部做成以三边折弯并向前方鼓出的形状。
另外,如图7所示,上述第三扒搂轮体53c和第四扒搂轮体53d用从右端第四根分草框架43的中间部向后上方立起的扒搂轮体支撑框架54c一体地支撑。
另外,如图8所示,第五扒搂轮体53e和第六扒搂轮体53f用从右端第六根分草框架43的中间部向后方立起、连接到从右侧第五或第六拉起装置52的上部的扒搂轮体支撑框架54d一体地支撑。
另外,如图4、图12所示,在内部设有从下部传动箱38的左端部立起地设置的拉起传动轴57的拉起传动筒57a的上下方向中间部,安装扒搂轮体支撑框架57b,在该扒搂轮体支撑框架57b上支撑第七扒搂轮体53g。
即、做成借助于锥齿轮传动机构57d使上述拉起传动轴57的下端部与下部传动轴38a联动,借助于锥齿轮传动机构75a和拉起变速装置75b,从该拉起传动轴57的上端部向沿左右方向配置在各拉起装置52的上部的横向传动轴75的左侧端部进行传动的结构。并且,做成借助于锥齿轮传动机构75c从该横向传动轴75向悬挂式传动轴76传动,借助于锥齿轮传动机构76a从该悬挂式传动轴76向各拉起装置52的具备驱动链轮52s的输入轴52t输入驱动力的结构。但是,从右侧第二拉起装置52和从右侧第三及第四拉起装置52、52及从右侧第五及第六拉起装置52、52分别做成借助于锥齿轮传动机构76a和中间传动轴76b从悬挂式传动轴76向输入轴52t传动的结构。而且,做成借助于锥齿轮传动机构76c使具备穗梢搬送装置驱动用的驱动链轮76d的输入轴76e与上述中间传动轴76b的中间部联动的结构。而且,将内部装有上述横向传动轴75的上部横向传动筒75p的左右方向中间部和上述输入传动筒27之间用前后方向的加固框架27a连接。
并且,将上述第一扒搂轮体53a和设置在收割支撑框架25的长度方向的中间部的第一驱动链轮58通过第一秸杆搬送链59联动。即、如图4、图5所示,将前侧第一秸杆搬送链59F绕挂在与第一扒搂轮体53a同轴并一体旋转地设置的链轮68a、以轴支承在第一扒搂轮体支撑框架54a的基部的具有上下两段链轮的计数链轮69的下侧的链轮69a及张力辊70上。并且,将后侧第一秸杆搬送链59R绕挂在上述计数链轮69的上侧的链轮69b、和设置在收割支撑框架25的长度方向的中间部的第一驱动链轮58上。第一驱动链轮58与收割支撑框架25内的传动轴联动而被驱动。由此,利用第一驱动链轮58的驱动,后侧第一秸杆搬送链59R、前侧第一秸杆搬送链59F、第一扒搂轮体53a及最右侧的突起式扒搂装置56联动而被驱动,再有,与第一扒搂轮体53a啮合的第二扒搂轮体53b与从左侧第二个突起式扒搂装置56也联动而被驱动。而且,在上述后侧第一秸杆搬送链59R的后侧设置将该后侧第一秸杆搬送链59R向前方推压而使链的移动轨迹凹陷的滚轮71。由此,防止后侧第一秸杆搬送链59R和操纵部5的干涉。
另外,将第二秸杆搬送链60绕挂在与上述第三扒搂轮体53c同轴并一体旋转地设置的链轮68b、和配置在该链轮68b后侧的游动链轮72上。
并且,将第三秸杆搬送链62绕挂在与上述第五扒搂轮体53e同轴并一体旋转地设置的链轮68c、和设置在收割支撑框架25的前端部附近的第二驱动链轮61上。第二驱动链轮61与收割支撑框架25内的传动轴联动而已被驱动。利用该结构,若第二驱动链轮61被驱动,则第三秸杆搬送链62及第五扒搂轮体53e被驱动,与该第五扒搂轮体53e啮合的第四扒搂轮体53d、与该第四扒搂轮体53d啮合的第三扒搂轮体53c及第二秸杆搬送链60联动而被驱动。各扒搂轮体的上侧的三个突起式扒搂装置56也通过各扒搂轮体的旋转联动而被驱动。
另外,如图4、图10、图12所示,在上述拉起传动筒57a的上下方向中间部,朝向收割宽度的内侧安装传动箱57c。并且,做成借助于锥齿轮传动机构63a从拉起传动轴57的上下方向中间部向传动箱57内的中间传动轴63b传动,并借助于锥齿轮传动机构63c从该中间传动轴63b驱动具备第三驱动链轮63的输出轴63d的结构。而且,如图18所示,在该输出轴63d上安装驱动后述的第四中段穗梢搬送装置74f的驱动链轮74fs、和驱动第四穗梢搬送装置74g的驱动链轮74gs。
并且,将第四秸杆搬送链64绕挂在与上述第七扒搂轮体53g同轴并一体旋转地设置的链轮63d、第三驱动链轮63、和后端部的从动滚轮73上。利用该结构,若第三驱动链轮63被驱动,则第四秸杆搬送链64及第七扒搂轮体53g被驱动,与该第七扒搂轮体53g啮合的第六扒搂轮体53f联动而被驱动。各扒搂轮体的上侧的三个突起式扒搂装置56也通过各扒搂轮体的旋转联动而被驱动。
另外,如图4所示,上述第二秸杆搬送链60的搬送终端部和第三秸杆搬送链62的搬送终端部采用在第一秸杆搬送链59的搬送方向的中间部和后部分别合流的配置。另外,在第一秸杆搬送链59的搬送终端部和第四秸杆搬送链64的搬送终端部之间形成谷物秆合流部65,做成从该谷物秆合流部65向后方的交接搬送装置67交接收割谷物秆的结构。
由此,能够简化七个扒搂轮体53a、53b、53c、53d、53e、53f、53g和与之连接的各秸杆搬送链59、60、62、64的传动机构。由此,这些扒搂轮体的传动机构难以妨碍收割谷物秆的搬送,能够进一步提高收割作业的效率。
并且,如图9所示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在上述第一秸杆搬送链59的上侧,配置沿着后侧第一秸杆搬送链59R的第一穗梢搬送装置200a,在该第一穗梢搬送装置200a的前部上侧,配置第一上段穗梢搬送装置74b。而且,在图9的实施例中,虽然将第一穗梢搬送装置200a的突起206的突出方向与第一上段穗梢搬送装置74b的突起的突出方向设定为相同方向,但也可以将第一上段穗梢搬送装置74b配置在俯视时与第一穗梢搬送装置200a相对的一侧,使该第一穗梢搬送装置200a的突起的突出方向与第一上段穗梢搬送装置74b的突起的突出方向相对地配置。
另外,在上述第二秸杆搬送链60的搬送终端部的上方配置第二穗梢搬送装置74c。
并且,在上述第三秸杆搬送链62的搬送终端部的上方配置第三中段穗梢搬送装置74d、和该第三中段穗梢搬送装置74d的上侧的第三上段穗梢搬送装置74e。
再有,在上述第四秸杆搬送链64的上侧,沿着该第四秸杆搬送链64的搬送方向配置第四中段穗梢搬送装置74f、和该第四中段穗梢搬送装置74f的上侧的第四穗梢搬送装置74g。
此外,虽然省略了图示,但是如果拆下上述第三上段穗梢搬送装置74e和第四穗梢搬送装置74g,做成较短的谷物秆收割用的收割装置的话,则能够降低制造成本,能够廉价地提供。
于是,如图11所示,使设置在上述收割支撑框架25内部的传动轴25a的基端部借助于锥齿轮传动机构26b与收割输入轴26的右侧的部位联动。并且,将借助于锥齿轮传动机构25b联动的中间输出轴25c设置成从上述传动轴25a的轴心方向中间部向前侧上方突出,并从该中间输出轴25c的基部设置借助于锥齿轮传动机构25d联动的输出轴25e。上述中间输出轴25c被从收割支撑框架25分支的圆筒状的输出部201包围,上述输出轴25e被从输出轴201的基部分支的圆筒状的第二输出部201b包围。而且,如图13所示,上述输出部201和第二输出部201b通过铸造而一体成形。并且,做成借助于锥齿轮传动机构25f从该输出轴25e的前端部联动在前端部具备驱动链轮25g的输出轴25h的结构。在驱动链轮25g上绕挂供给搬送装置66的秸杆搬送链66a。此外,在上述中间输出轴25c的前端部安装第一驱动链轮58。
并且,如图11、图13、图14所示,在上述中间输出轴25c的前端部连接万能接头式的万向接头203的一端部,且将该万向接头203的另一端部连接在第一穗梢驱动轴204的基部。在该第一穗梢驱动轴204的前端部安装驱动第一穗梢搬送装置200a的带突起的环状链的第一穗梢驱动链轮205。
另外,上述第一穗梢搬送装置200a做成在第一穗梢箱207内具备安装了多个突起206的环状链的结构,将该第一穗梢箱207的后端部下表面和从上述输出部201的侧部立起的支撑物208用侧视时呈コ字形的安装部件202连接。由此,第一穗梢搬送装置200a的后部被支撑在收割支撑框架25侧。
另外,在该第一穗梢搬送装置200a的后侧设置由上述第二穗梢驱动链轮33驱动的第二穗梢搬送装置200b。如图14、图16、图17所示,该第二穗梢搬送装置200b做成在第二穗梢箱210内具备安装了多个突起209的环状链的结构,将该第二穗梢箱210的前端部下表面和上述安装部件202的侧面用L字形的第二安装部件211连接。由此,第二穗梢搬送装置200b的后部被支撑在收割支撑框架25侧。
利用以上的结构,能够将第一穗梢搬送装置200a和第二穗梢搬送装置200b牢固地支撑在收割支撑框架25侧并顺利地进行收割谷物秆的搬送,在该状态下,能够装拆第一穗梢箱207及第二穗梢箱210的上表面侧的箱并进行突起206及突起209的更换等维修。
而且,上述第一穗梢搬送装置200a和第二穗梢搬送装置200b形成具有从第一秸杆搬送链59的上侧跨越交接搬送装置67的上侧的搬送路径的穗梢搬送装置200,并且设置成在前后分割为前侧的第一穗梢搬送装置200a和后侧的第二穗梢搬送装置200b,从而配置成使第二穗梢搬送装置200b的搬送始端部与第一穗梢搬送装置200a的搬送终端部的上侧重合。
另外,上述第二穗梢搬送装置200b的突起209的移动速度设定成比第一穗梢搬送装置200a的突起206的移动速度更高。由此,能够在谷物秆合流部65将增加到七条量的收割谷物秆顺利地搬送到后方。
另外,如图15~图17所示,将对上述第一穗梢搬送装置200a的突起206进行立起引导的方棒状的上下突起立起引导件中的下侧突起立起引导件212的搬送方向下游侧端部设置成越过该第一穗梢搬送装置200a的搬送终端部进一步向后方延长,兼用作从第一穗梢搬送装置200a的搬送终端部向第二穗梢搬送装置200b的搬送始端部交接收割谷物秆时的谷物秆引导件。这样,可良好地进行从第一穗梢搬送装置200a的搬送终端部向第二穗梢搬送装置200b的搬送始端部的收割谷物秆的交接,能够提高收割作业的效率。而且,无需特别安装谷物秆引导件而能简化结构。另外,由于能够将谷物秆引导件设置在比突起206更低的位置,因此能够顺利地进行较短的收割谷物秆的交接,提高短杆适应性。
另外,如图15~图17所示,在如上述那样向后方延长地设置并兼用谷物秆引导件的突起立起引导件212的搬送方向下游侧端部的下侧,设置谷物秆传感器213的触角体214。该谷物秆传感器213是用于检测有无搬送来的收割谷物秆,并开始处理深度控制等的部件,或者是用于检测搬送来的收割谷物秆的堵塞并进行报警的部件。这样,通过在突起立起引导件212的搬送方向下游侧端部的下侧配置谷物秆传感器213的触角体214,从而能够防止由收割谷物秆引起的谷物秆传感器213的破损。
另外,如图19~图22所示,在第四中段穗梢搬送装置74f的箱上表面,通过纵轴P转动自如地安装棒状的穗梢搬送引导件215的基部,并将该穗梢搬送引导件215的自由端侧沿着第二穗梢搬送装置200b的突起209的移动方向配置。该穗梢搬送引导件215在搬送方向中间部分支成配置在突起209的上侧的上侧穗梢引导件215a、和配置在比突起209靠下侧的下侧穗梢导向件215b两部分。另外,在第四中段穗梢搬送装置74f的箱下表面,与上述纵轴P同轴并转动自如地安装棒状的下段穗梢搬送引导件219的基部。
另外,在固定于上侧穗梢搬送引导件215a和下侧穗梢搬送引导件215b的搬送方向中间部的コ字形的支架216上,安装弹簧状的第二穗梢搬送引导件217的基部。上述支架216相对于固定在收割支撑框架25侧的支撑物218,通过螺栓220装拆自如地安装。这样,在搬送中的收割谷物秆堵塞了第二穗梢搬送装置200b的场合,若松开螺栓220的连接,则可以使上侧穗梢搬送引导件215a和下侧穗梢搬送引导件215b与下段穗梢搬送引导件219和第二穗梢搬送引导件217一体地以纵轴P为中心向外侧方转动,能够容易地去除堵塞的收割谷物秆。而且,该维修结束后向收割作业状态的恢复操作也容易进行。
另外,如图22所示,做成使上述下段穗梢搬送引导件219的中间部弯曲,使秸杆交接搬送装置36的夹持杆221的夹持始端部的上方迂回地向后方延伸的形状。这样,能够防止在使上侧穗梢搬送引导件215a和下侧穗梢搬送引导件215b与下段穗梢搬送引导件219和第二穗梢搬送引导件217以纵轴P为中心向外侧方转动时,下段穗梢搬送引导件219与夹持杆221干涉。
另外,如图23、24所示,在从右端第二个突起式扒搂装置56的后部上方的部位固定穗梢引导件222R的搬送方向始端部,在从右端第三个突起式扒搂装置56的后部上方的部位固定穗梢引导件222L的搬送方向始端部,以焊接连接该穗梢引导件222R的搬送方向终端部和穗梢引导件222L的搬送方向终端部。另外,在从右端第四个突起式扒搂装置56的上方的部位固定穗梢引导件223R的搬送方向始端部,在从右端第五个突起式扒搂装置56的上方的部位固定穗梢引导件223L的搬送方向始端部,通过三角形的加固板224焊接固定该穗梢引导件223R的搬送方向终端部和穗梢引导件223L的搬送方向终端部。另外,同样地,通过三角形的加固板226焊接固定配置在第一穗梢搬送装置200a的上侧的穗梢引导件225R的搬送方向终端部、和与第四穗梢搬送装置74g相对的穗梢引导件225L的搬送方向终端部。这些焊接固定部由于均配置在收割谷物秆的合流部,因此为了承受来自收割谷物秆的反作用力而需要强度,但是如上所述,通过借助于三角形的加固板224、226焊接固定,从而能够确保强度。另外,通过该加固板224、226能够防止挂住秸秆碎屑。
如图25~图29所示,在收割装置6侧的固定框架227的后端部,上下转动自如地以轴连接板状的谷物秆压板228的基部,将该谷物秆压板228的自由端部通过自重放置在进给链28的搬送方向始端部上。另外,在上述固定框架227的后端部,上下转动自如地以轴连接圆棒状的穗梢交接引导件229的基部,将该穗梢交接引导件229的自由端部放置在配置于进给链28的前部右侧的辅助进给链29上。在该穗梢交接引导件229的基部,设置使该穗梢交接引导件229下降的拉力弹簧230。通过该拉力弹簧230,穗梢交接引导件229能够越过支点并保持立起姿势。另外,使上述弹簧状的第二穗梢搬送引导件217的自由端部配置在上述穗梢交接引导件229的左侧并使其在侧面观察时与该穗梢交接引导件229交叉。这样,即使交接谷物秆为少量的场合,也能够防止谷物秆洒落。
如图30~图32所示,将最右侧的分草体45配置在比操纵部5的右端面还偏靠右侧距离L。由此,吸附在吸入用于冷却形成于发送机罩16的外侧面上的散热器的外部空气的防尘网232上的尘埃减少,发动机15不易过热。
另外,从左右的摆动连杆机构51、51的上方设置覆盖前侧第一秸杆搬送链59F的右侧后部的罩231。并且使上述罩231的左侧端部与连杆40(后侧连杆臂40a和前侧连杆臂40b)的右侧端部以留有极小的距离的方式接近地配置。由此,能够覆盖比操纵部5的右端部更向右侧伸出的收割装置6的背面的部位而提高安全性。

Claims (4)

1.一种收割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安装于收割支撑框架(25)的前端部的下部传动箱(38)的前侧,沿左右方向分别留有间隔地配置八条分草框架(43),在该各分草框架(43)之间分别形成七个谷物秆导入路径(44),在该各谷物秆导入路径(44)的每个上分别设置单一的拉起装置(52)和扒搂轮体(53),使该七个扒搂轮体(53)中的最右侧的第一扒搂轮体(53a)和与该第一扒搂轮体(53a)的左侧邻接的第二扒搂轮体(53b)啮合,使在上述第二扒搂轮体(53b)的左侧留有间隔地配置的第三扒搂轮体(53c)和与该第三扒搂轮体(53c)的左侧邻接的第四扒搂轮体(53d)以及与该第四扒搂轮体(53d)的左侧邻接的第五扒搂轮体(53e)分别啮合,使在上述第五扒搂轮体(53e)的左侧留有间隔地配置的第六扒搂轮体(53f)和与该第六扒搂轮体(53f)的左侧邻接的最左侧的第七扒搂轮体(53g)啮合,用第一秸杆搬送链(59)使上述第一扒搂轮体(53a)与设置在收割支撑框架(25)的长度方向的中间部的第一驱动链轮(58)联动,使第二秸杆搬送链(60)与上述第三扒搂轮体(53c)联动,用第三秸杆搬送链(62)使上述第五扒搂轮体(53e)与设置在收割支撑框架(25)的前端部附近的第二驱动链轮(61)联动,用第四秸杆搬送链(64)使上述第七扒搂轮体(53g)与设置在从下部传动箱(38)的左端部立起的拉起传动轴(57)的上下方向中间部的第三驱动链轮(63)联动,使上述第二秸杆搬送链(60)的搬送终端部和第三秸杆搬送链(62)的搬送终端部分别在第一秸杆搬送链(59)的搬送方向的中间部和后部合流,在该第一秸杆搬送链(59)的搬送终端部和第四秸杆搬送链(64)的搬送终端部之间形成谷物秆合流部(65),在该谷物秆合流部(65)的后侧设置交接收割谷物秆并向后方搬送的交接搬送装置(67),将具有范围从上述第一秸杆搬送链(59)的上侧到交接搬送装置(67)的上侧的搬送路径的穗梢搬送装置(200)设置成前后分割为前侧的第一穗梢搬送装置(200a)和后侧的第二穗梢搬送装置(200b),并配置成使该第二穗梢搬送装置(200b)的搬送始端部与第一穗梢搬送装置(200a)的搬送终端部的上侧重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收割装置,其特征在于,
将上述第二穗梢搬送装置(200b)的搬送始端部与第一穗梢搬送装置(200a)的搬送终端部支撑在收割支撑框架(25)的对第一驱动链轮(58)的输出部(201)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收割装置,其特征在于,
将具备上述第一驱动链轮(58)的中间输出轴(25c)用从收割支撑框架(25)分支的筒状的输出部(201)包围,通过安装部件(202)将上述第二穗梢搬送装置(200b)的搬送始端部和第一穗梢搬送装置(200a)的搬送终端部支撑在该输出部(201)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收割装置,其特征在于,
做成由上述中间输出轴(25c)通过万向接头(203)对驱动上述第一穗梢搬送装置(200a)的第一穗梢驱动链轮(205)进行驱动的结构。
CN201010218304.7A 2009-08-31 2010-06-29 收割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99927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200934 2009-08-31
JP2009200934 2009-08-31
JP2010073933A JP5083352B2 (ja) 2009-08-31 2010-03-27 刈取装置
JP2010-073933 2010-03-27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999276A true CN101999276A (zh) 2011-04-06
CN101999276B CN101999276B (zh) 2014-09-03

Family

ID=4380716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10218304.7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999276B (zh) 2009-08-31 2010-06-29 收割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KR (1) KR101131819B1 (zh)
CN (1) CN101999276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371023A (zh) * 2012-04-27 2013-10-30 井关农机株式会社 联合收割机的收割装置
CN112136475A (zh) * 2019-06-27 2020-12-29 株式会社久保田 联合收割机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391787A (zh) * 2001-06-20 2003-01-22 野马农机株式会社 联合收割机
JP2004057091A (ja) * 2002-07-30 2004-02-26 Yanmar Agricult Equip Co Ltd コンバイン
CN1891025A (zh) * 2005-07-01 2007-01-10 株式会社久保田 联合收割机
JP2009044991A (ja) * 2007-08-20 2009-03-05 Mitsubishi Agricult Mach Co Ltd コンバイン
JP2009153436A (ja) * 2007-12-26 2009-07-16 Iseki & Co Ltd 多条刈りコンバインの刈取搬送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000010A (ja) 1998-06-15 2000-01-07 Kubota Corp バリカン型刈取装置
JP2000023506A (ja) 1998-07-14 2000-01-25 Iseki & Co Ltd コンバイン等の刈取装置
JP2000270611A (ja) 1999-03-26 2000-10-03 Kubota Corp 刈取収穫機
JP2002262607A (ja) 2001-03-09 2002-09-17 Iseki & Co Ltd コンバインの刈取方向制御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391787A (zh) * 2001-06-20 2003-01-22 野马农机株式会社 联合收割机
JP2004057091A (ja) * 2002-07-30 2004-02-26 Yanmar Agricult Equip Co Ltd コンバイン
CN1891025A (zh) * 2005-07-01 2007-01-10 株式会社久保田 联合收割机
JP2009044991A (ja) * 2007-08-20 2009-03-05 Mitsubishi Agricult Mach Co Ltd コンバイン
JP2009153436A (ja) * 2007-12-26 2009-07-16 Iseki & Co Ltd 多条刈りコンバインの刈取搬送装置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371023A (zh) * 2012-04-27 2013-10-30 井关农机株式会社 联合收割机的收割装置
CN103371023B (zh) * 2012-04-27 2016-03-16 井关农机株式会社 联合收割机的收割装置
TWI594691B (zh) * 2012-04-27 2017-08-11 Iseki Agricult Mach Harvester Combine Harvester
CN112136475A (zh) * 2019-06-27 2020-12-29 株式会社久保田 联合收割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110023722A (ko) 2011-03-08
CN101999276B (zh) 2014-09-03
KR101131819B1 (ko) 2012-03-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810078B (zh) 联合收割机
CN102291979A (zh) 联合收割机
CN101999276B (zh) 收割装置
JP2014198009A (ja) トウモロコシ収穫機
CN203884219U (zh) 玉米收获机
JP5035312B2 (ja) コンバイン
JP5077375B2 (ja) コンバイン
JP5083352B2 (ja) 刈取装置
JP2014068586A (ja) コンバイン
JP5733366B2 (ja) コンバインの刈取装置
JP2011177089A5 (zh)
CN104684378B (zh) 联合收割机
JPS5845538Y2 (ja) 収穫機における穀稈引起装置
CN212184234U (zh) 联合收割机
JP2001065667A (ja) スプロケット構造
JP2011067194A5 (zh)
JP3645058B2 (ja) コンバイン刈取部の横移動装置
JP3578679B2 (ja) コンバインの刈取部構造
JP3696851B2 (ja) コンバインの刈取部
JP3585403B2 (ja) 刈取機の刈取部伝動構造
JPH11253036A (ja) コンバインの刈取装置
JP5067521B2 (ja) 作物の幹刈機
US795749A (en) Harvester and binder.
JP3816745B2 (ja) コンバイン
JP3696852B2 (ja) コンバインの刈取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903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