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光纤连接元件的图,图1(a)为俯视图,图1(b)为主视图,图1(c)为侧视图,图1(d)为立体图,图1(e)为仰视图。
图2是表示将图24(a)的光纤接合在图1的光纤连接元件中的光模块的图,图2(a)为俯视图,图2(b)为主视图,图2(c)为侧视图,图2(d)为立体图,图2(e)为仰视图,图2(f)为主要部分放大图。
图3是表示将图24(a)的光纤接合在图1的光纤连接元件中的光模块的图,图3(a)为俯视图,图3(b)为A-A线剖视图,图3(c)为B部放大图。
图4是表示本发明所使用的光纤的图,图4(a)为单芯光纤的横剖视图,图4(b)为多芯光纤的横剖视图。
图5是表示将图4(a)的光纤接合在图1的光纤连接元件中的光模块的图,图5(a)为俯视图,图5(b)为主视图,图5(c)为侧视图,图5(d)为立体图,图5(e)为仰视图,图5(f)为主要部分放大图。
图6是表示将图4(a)的光纤接合在图1的光纤连接元件中的光模块的图,图6(a)为俯视图,图6(b)为A-A线剖视图,图6(c)为B部放大图。
图7是说明在将图4(a)的光纤插入图1的光纤连接元件时光纤被金属环约束的条件的图。
图8是表示将光纤接合在图1的金属环的底面形成有透镜的光纤连接元件中的光模块的图,图8(a)为俯视图,图8(b)为主视图,图8(c)为侧视图,图8(d)为立体图,图8(e)为仰视图。
图9是表示将光纤接合在图8的光纤连接元件中的光模块的图,图9(a)为俯视图,图9(b)为A-A线剖视图。
图10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光纤连接元件的图,图10(a)为俯视图,图10(b)为立体图,图10(c)为主视图,图10(d)为侧视图,图10(e)为仰视图。
图11是表示将光纤接合在图10的光纤连接元件中的光模块的图,图10(a)为俯视图,图11(b)为立体图,图11(c)为主视图,图11(d)为侧视图,图11(e)为仰视图。
图12是表示将光纤接合在图10的光纤连接元件中的光模块的图,图12(a)为仰视图,图12(b)为B-B线剖视图,图12(c)为A-A线剖视图。
图13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光纤连接元件的图,图13(a)为俯视图,图13(b)为立体图,图13(c)为主视图,图13(d)为侧视图,图13(e)为仰视图。
图14是表示将光纤接合在图13的光纤连接元件中的光模块的图,图14(a)为俯视图,图14(b)为立体图,图14(c)为主视图,图14(d)为侧视图,图14(e)为仰视图。
图15是表示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光纤连接元件的图,图15(a)为俯视图,图15(b)为立体图,图15(c)为主视图,图15(d)为侧视图,图15(e)为仰视图。
图16是表示将光纤接合在图15的光纤连接元件中的光模块的图,图16(a)为俯视图,图16(b)为立体图,图16(c)为主视图,图16(d)为侧视图,图16(e)为仰视图,图16(f)为A部放大图。
图17是表示将光纤接合在图15的光纤连接元件中的光模块的图,图17(a)为仰视图,图17(b)为B-B线剖视图,图17(c)为A-A线剖视图。
图18是表示将光纤接合在图15的光纤连接元件中的光模块的图,图18(a)为俯视图,图18(b)为立体图,图18(c)为主视图,图18(d)为侧视图,图18(e)为仰视图,图18(f)为A部放大图。
图19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的光纤连接元件的图,图19(a)为俯视图,图19(b)为立体图,图19(c)为主视图,图19(d)为侧视图,图19(e)为仰视图。
图20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的光纤连接元件的变形例的图,图20(a)为俯视图,图20(b)为立体图,图20(c)为主视图,图20(d)为侧视图,图20(e)为仰视图。
图21是表示将光纤接合在图19的光纤连接元件中的光模块的图,图21(a)为俯视图,图21(b)为立体图,图21(c)为主视图,图21(d)为侧视图,图21(e)为仰视图。
图22是表示将光纤接合在图19的光纤连接元件中的光模块的图,图22(a)为俯视图,图22(b)为立体图,图22(c)为主视图,图22(d)为侧视图,图22(e)为仰视图。
图23是表示将光纤接合在图19的光纤连接元件中的光模块的图,图23(a)为俯视图,图23(b)为立体图,图23(c)为主视图,图23(d)为侧视图,图23(e)为仰视图。
图24是表示以往的光纤的图,图24(a)为单芯光纤的横剖视图,图24(b)为多芯光纤的横剖视图。
图25是表示以往的光纤连接元件的图,图25(a)为俯视图,图25(b)为侧视图,图25(c)为立体图。
图26是表示将图24(a)的单芯光纤接合在图25的光纤连接元件中的光模块的图。
图27是说明图25的光纤连接元件的问题的图,图27(a)为主视图,图27(b)为立体图,图27(c)为仰视图,图27(d)为主要部分放大图。
其中:
1-光纤连接元件,2-底面,3-金属环,4-引导孔,5-光入射出射孔,6-光纤插入孔,7-形状变化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光纤连接元件的图,图1(a)为俯视图,图1(b)为主视图,图1(c)为侧视图,图1(d)为立体图,图1(e)为仰视图。
如图1所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光纤连接元件1是具备金属环3和引导孔的光纤连接元件1,该引导孔形成为从金属环3的一端侧贯通至另一端侧的端面(底面)2,并引导从金属环3的一端侧插入的光纤至金属环3的另一端侧的端面2。
在金属环3的内部形成的引导孔4形成为连通光纤插入孔6、光入射出射孔5以及形状变化孔7;该光纤插入孔6设置在金属环3的一端侧并使光纤插入金属环3的内部;该光入射出射孔5设置在金属环3的另一端侧,具有比光纤插入孔6小的内径,在金属环3的另一端侧的端面2入射及出射光线;该形状变化孔7设置在光纤插入孔6与光入射出射孔5之间,以其内径从光纤插入孔6至光入射出射孔5逐渐变小的方式改变形状。
并且,如图1(b)所示,形状变化孔7改变形状,从而使光入射出射孔5的中心轴位于相对于光纤插入孔6的中心轴向约束光纤的方向(约束方向)偏移的位置。换句话说,在光纤连接元件1中,插入光纤的光纤插入孔6的中心位置8与向金属环3外部入射及出射光纤的光线的光入射出射孔5的中心位置9错开。此外,形状变化孔7也可以改变形状,从而使光入射出射孔5的中心轴位于相对于光纤插入孔6的中心轴偏移到垂直的方向。此外,如图1(b)~图1(d)所示,形状变化孔7优选形成为其内表面与光纤的插入方向的倾斜角在圆周方向上不同。
此外,形状变化孔7用于平缓地连接光入射出射孔5与光纤插入孔6。在不设置该形状变化孔7的情况下,由于光入射出射孔5与光纤插入孔6的大小不同,从而在引导孔4内产生台阶。若在引导孔4产生台阶,则在将光纤插入引导孔4时光纤的前端被台阶卡住,从而难以使光纤插入至光入射出射孔5。换句话说,形状变化孔7是用于使光纤易于插入引导孔4中。
此外,使金属环3的另一端侧的底面(光入射出射端面)2与例如图25等所示的以往的金属环或者未图示的设置在基板上的光元件连接。在与基板连接时,优选为例如通过透镜基座等部件进行连接。
光纤插入孔6的直径朝向插入光纤的一端侧(图示上侧)逐渐扩大,从而使光纤易于插入光纤插入孔6中。
图2、图3表示将图24的单芯光纤244接合在光纤连接元件1的光模块26的单芯光纤244的约束状态。
如图2、图3所示,在将单芯光纤244接合在光纤连接元件1中时,首先除去单芯光纤244的覆盖层(图24(a)的低杨氏模量层242和高杨氏模量层243),从而露出包层241。接下来,对引导孔4填充粘接材料10,然后,将单芯光纤244插入已填充粘接材料10的引导孔4中。在插入单芯光纤244之后,使填充在引导孔4中的粘接材料10固化。然后,研磨金属环3的底面2,从而在与底面2相同的面上露出单芯光纤244的芯240与包层241的端面。通过以上的工序,将单芯光纤244与光纤连接元件1接合。
在光纤连接元件1中,由于光入射出射孔5与光纤插入孔6的中心位置8、9错开,单芯光纤244以在金属环3的内部弯曲的状态固定。换句话说,在光入射出射孔5与光纤插入孔6的连接部(即形状变化孔7)弯曲单芯光纤244,通过该弯曲应力能够将单芯光纤244的位置约束在光入射出射孔5所在的方向上。
通过以上方法,采用光纤连接元件1能够容易且可复制性良好地将光纤的端面配置在金属环3的端面2的规定位置。
但是,在使用已除去覆盖层的单芯光纤244的情况下,由于没有覆盖层,存在可能由弯曲导致单芯光纤244断线的危险。这是因为,在除去覆盖层时划伤玻璃面,由弯曲应力使划伤扩展而导致断线。特别是,如图3(c)所示,在与光入射出射孔5的内表面接触的单芯光纤244的包层241的接触点11、12处,玻璃与金属环3接触而使弯曲应力集中。因此,被破坏的可能性变得更高。
此外,在将作为通常光纤的单芯光纤244与光纤连接元件1接合的情况下,单芯光纤244的第一层的覆盖层的杨氏模量较低(横跨光纤的长度方向,其目的在于减少因侧压引起的微弯损耗),因而难以仅除去第二层的覆盖层。
因此,为了在金属环3的底面2处不露出光纤的玻璃部(包层部)并且以高精度排列光纤,优选使用如图4所示的光纤。
在本发明中使用单芯光纤18或多芯光纤(带状光纤)22;该单芯光纤18包括芯13、在芯13的外圆周上形成的包层14、在包层14的外圆周上形成的高杨氏模量层15、在高杨氏模量层15的外圆周上形成的低杨氏模量层16以及在低杨氏模量层16的外圆周上形成的高杨氏模量层17;该多芯光纤22是将多根包括芯13、在芯13的外圆周上形成的包层14、在包层14的外圆周上形成的高杨氏模量层15的光纤19排列成一列之后依次覆盖低杨氏模量层20、高杨氏模量层21而得。
考虑到提高金属环3的底面2的研磨性和防止由在金属环3内部的弯曲应力导致的覆盖层形状的变形,高杨氏模量层15优选具有100MPa以上的杨氏模量。
出于提高低杨氏模量层16、20的覆盖层的可除去性、在金属环3内部向光纤产生弯曲时缓和对覆盖层除去部的应力集中以及减少因金属环3外部的侧压引起微弯损耗的目的,低杨氏模量层16、20优选具有10MPa以下的杨氏模量。
出于保持光纤结构的形状的目的,高杨氏模量层17、21优选具有50MPa以上的杨氏模量。
此外,最外层的覆盖层(即高杨氏模量层17或者高杨氏模量层21),或者全部这些覆盖层还优选具有阻燃性。
在使用这种结构的光纤(在此作为一个例子的单芯光纤18)时,在除去前端的高杨氏模量层15以外的覆盖层之后,如图5所示,通过将其插入光纤连接元件1,能够在金属环3的底面2处约束光纤的设置位置,并且在金属环3内部不露出光纤的玻璃部。此时,如图6所示,通过第一层的覆盖层(高杨氏模量层15)能够防止单芯光纤18的玻璃部直接与金属环3接触。此外,在除去了第二层的覆盖层(低杨氏模量层16),第三层的覆盖层(高杨氏模量层17)的局部弯曲部23处,虽然由弯曲而使应力集中,但由于第二层的覆盖层是低杨氏模量,能够缓和应力集中。
在本发明的光纤连接元件1中,如图7所示,将光纤被约束在金属环3内部的条件为L1>L4并且L2>L3。在此,L1、L2、L3、L4在图7的结构的情况下如下所述。
L1:最外层覆盖面(高杨氏模量层17)与第一层覆盖面(高杨氏模量层15)的最大距离
L2:最外覆盖面(高杨氏模量层17)与第一层覆盖面(高杨氏模量层15)的最小距离
L3:图中在X轴方向上的光纤插入孔6面与光入射出射孔5面的最短距离
L4:L3+光入射出射孔5的尺寸
通过满足以上条件,则光纤被约束在金属环3的内部。
在此,如上述那样,在通过光纤插入孔6插入单芯光纤18时,为了使除去了第二层的覆盖层(低杨氏模量层16)与第三层的覆盖层(高杨氏模量层17)的单芯光纤18易于插入光纤插入孔6,优选平缓地改变在图中的Y轴方向的光纤插入孔6与光入射出射孔5之间的形状。
此外,如图8、图9所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光纤连接元件1的结构也能适用于在与引导孔4的端面对置的金属环3的底面2上具有形成为一体的透镜24的结构。此时,金属环3的材质优选透光材料,例如耐高温复合材料(ultem)等材料。此外,能够使用热固化性树或脂紫外线(UV)固化性树脂来进行金属环3与光纤25(单芯光纤18、244或多芯光纤22、246)的固定。在使用紫外线固化性树脂的情况下,金属环3的材料优选为透过紫外线的材料,例如丙烯酸树脂,聚碳酸酯树脂,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树脂(ABS树脂:Acrylonitrile Butadiene Styrene),聚亚苯基硫醚树脂(PPS树脂:polyphenylenesulfide)。这是因为,若金属环3不透过紫外线,则不能使紫外线固化性树脂固化。特别是考虑到阻燃性,优选聚碳酸酯树脂、ABS树脂以及PPS树脂。
对以上内容进行概括,若采用第一实施方式的光纤连接元件1,由于插入光纤的光纤插入孔6的中心位置8与向金属环3外部入射及出射光纤的光线的光入射出射孔5的中心位置9错开,因而能够设置成在金属环3内部强制地使光纤产生弯曲,并将光纤端面约束在金属环3的底面2上的光入射出射孔5的恒定位置。这样,由于能够设置为将光纤端面约束在恒定位置,因而能够不依赖于光入射出射孔5的大小,制造可复制性良好的光模块。因此,能够提高制造成品率,并且对减少制造成本也有所贡献。
接下来,对第二实施方式的光纤连接元件进行说明。
如图10所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光纤连接元件30是被用于使多芯光纤(带状光纤)22连接器化。
第二实施方式的光纤连接元件30与第一的实施方式的光纤连接元件1同样地具备:金属环32,形成为从该金属环32的一端侧(图示上侧)贯通至另一端侧的端面(底面)31,并将从金属环32的一端侧插入的带状光纤引导至金属环32的另一端侧的端面31的引导孔33。
此外,在金属环32的内部形成的引导孔33形成为连通光纤插入孔36、光入射出射孔34以及形状变化孔35;该光纤插入孔36设置在金属环32的一端侧并让带状光纤插入金属环32的内部;该光入射出射孔34设置在金属环32的另一端侧,其具有比光纤插入孔36小的内径,在金属环32的另一端侧的端面31上入射及出射光线;该形状变化孔35设置在光纤插入孔36与光入射出射孔34之间,其形状改变为其内径从光纤插入孔36至光入射出射孔34逐渐地变小。
并且,如图10(a)所示,形状变化孔35改变其形状,从而使光入射出射孔34的中心轴位于相对于光纤插入孔36的中心轴向约束带状光纤的方向(约束方向)偏移的位置。
更具体地说,具备相对于未图示的基板具有水平的底面31的金属环32和形成在金属环32并配置带状光纤22的引导孔33,使带状光纤22的端面与基板上的阵列状光元件连接。
为使来自带状光纤22的入射光及出射光向阵列状光元件入射及出射,引导孔33具备光入射出射孔34、光纤插入孔36以及形状变化孔35;该光入射出射孔34的剖面为四边形,使带状光纤22的端面在与基板对置的金属环32的底面31上与阵列状光元件对置地保持;该光纤插入孔36形成为比光入射出射孔34大并且其中心位置与光入射出射孔34的中心位置错开,引导带状光纤22的插入的下端的开口部35的剖面形成为四边形;该形状变化孔35将从光纤插入孔36插入的带状光纤22平缓地引导至光入射出射孔34。
即,与图1的光纤连接元件1同样地,光纤连接元件30使插入光纤的光纤插入孔36的中心位置38从向金属环32外部入射及出射光纤的光线的光入射出射孔34的中心位置39在带状光纤22的厚度方向及宽度方向上错开。
此外,与光纤连接元件1同样地,优选使形状变化孔35改变形状,从而使光入射出射孔34的中心轴位于相对于光纤插入孔36的中心轴向约束插入引导孔33的带状光纤的方向(约束方向)偏移的位置。此外,如图10(a)~图10(d)所示,形状变化孔35优选形成为其内表面的倾斜角相对于带状光纤的插入方向在圆周方向上不同。
图11表示光纤连接元件30与图4(b)的带状光纤22接合的光模块40,图12表示该光模块40的剖面结构。
这样,通过使光纤插入孔36的中心与光入射出射孔34的中心错开,若除去带状光纤22的前端的低杨氏模量层20、高杨氏模量层21,并将其插入光纤连接元件30的引导孔33,则在金属环32内部带状光纤22产生弯曲,在金属环32的底面31将带状光纤22的各个芯13的位置约束在光入射出射孔34的角落,从而能够以高精度排列带状光纤22的各个芯13。
在此,带状光纤22在X轴方向、Y轴方向都被约束在金属环3内部的条件为,如图12所示,L1X>L4X,并且L2X>L3X,并且L1Y>L4Y,并且L2Y>L3Y。
在此,L1X、L2X、L3X、L4X以及L1Y、L2Y、L3Y、L4Y在图12的结构的情况下如下所述。
L1X:在图12的X轴方向上,最外层覆盖面(高杨氏模量层21)与第一层覆盖面(高杨氏模量层15)的最大距离
L2X:在图12的X轴方向上,最外层覆盖面(高杨氏模量层21)与第一层覆盖面(高杨氏模量层15)的最小距离
L3X:在图12的X轴方向上,光纤插入孔36面与光入射出射孔34面的最短距离
L4X:在图12的X轴方向上,L3X+光入射出射孔34的尺寸
L1Y:在图12的Y轴方向上,最外层覆盖面(高杨氏模量层21)与第一层覆盖面(高杨氏模量层15)的最大距离
L2Y:在图12的Y轴方向上,最外层覆盖面(高杨氏模量层21)与第一层覆盖面(高杨氏模量层15)的最小距离
L3Y:在图12的Y轴方向上,光纤插入孔36面与光入射出射孔34面的最短距离
L4Y:在图12的Y轴方向上,L3Y+光入射出射孔34的尺寸
通过满足该条件,光纤被约束在金属环32内部。
采用第二实施方式的光纤连接元件30,与光纤连接元件1同样地,能够设置为在金属环32的底面31上,在光入射出射孔34的恒定位置约束光纤端面。这样,由于光纤端面能够设置为约束在恒定位置,因而能够制造不依赖于光入射出射孔34的大小,可复制性好的光模块。因此,能够提高光模块的制造成品率,还能够对减少制造成本有所贡献。
接下来,对第三实施方式的光纤连接元件进行说明。
如图13所示,第三实施方式的光纤连接元件50在相对于未图示的基板具有水平的底面51的金属环52中形成有四个引导孔33,并将四组带状光纤22一起与基板上的阵列状光元件分别连接。
图14表示了将带状光纤22接合在该光纤连接元件50的各个引导孔33中的光模块53。
如图14所示,通过将带状光纤22接合在光纤连接元件50中,十六根芯13的排列能够不依赖底面51的光入射出射孔34的大小,仅通过以高精度做成约束芯13的光入射出射孔34的顶点位置54(参照图13)就能够以高精度排列芯13。在此,通过将在底面51出现的各单芯光纤(芯13、包层14、高杨氏模量层15)的高杨氏模量层15的外径做成与排列芯13的间距相同,从而还能够在底面51上以高精度排列芯13。
接下来,对第四实施方式的光纤连接元件进行说明。
如图15所示,第四实施方式的光纤连接元件60形成为,在光纤连接元件30中,光纤插入孔36具有垂直地引导所插入的光纤(带状光纤)的垂直面61和作为与该垂直面61对置的面的,从光入射出射孔34至金属环62的一端侧(图示上侧)形成为圆弧状的圆弧面63。
垂直面61具有在将带状光纤22插入引导孔64时引导带状光纤22的厚度方向的功能,圆弧面63具有在将带状光纤22插入引导孔64之后,将带状光纤22弯曲(例如,弯曲为大致90度)配置的功能。
图16表示在该光纤连接元件60的引导孔64中,以沿着圆弧面63的方式接合了带状光纤的光模块65,图17表示其剖面结构。
如图16、图17所示,即使在与金属环62的光入射及出射方向(与底面66垂直的方向)垂直地取出带状光纤22的情况下,也能够约束位于金属环62的底面66的各芯13的设置位置。
此外,如图18所示,在光纤连接元件60中,通过在引导孔64中以沿着垂直面61的方式接合带状光纤22,也可以与图10~14的光纤连接元件30、50同样地,与金属环62的光入射及出射方向平行地取出带状光纤22。
接下来,对第五实施方式的光纤连接元件进行说明。
如图19所示,第五实施方式的光纤连接元件70,在相对于未图示的基板具有水平的底面71的金属环72中形成有四个引导孔64,将四组带状光纤22一起与基板上的阵列状光元件分别连接。
在金属环72中,也可以形成考虑到与安装有阵列状光元件的基板或相同的光纤连接元件(金属环)的嵌合(接合以及对位)的孔73,或如图20所示的销74。
图21~图23表示向光纤连接元件70接合带状光纤22的接合例。
如图21所示,既可以是以与光入射及出射方向平行的方式取出全部四组带状光纤22,也可以如图22所示,以与光入射及出射方向垂直的方式取出全部四组带状光纤22,还可以如图23所示,以与光入射及出射方向垂直的方式取出两组带状光纤22,而以平行的方式取出剩余的两组。
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而是能够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