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981943B - 声音处理装置 - Google Patents
声音处理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1981943B CN101981943B CN2009801110307A CN200980111030A CN101981943B CN 101981943 B CN101981943 B CN 101981943B CN 2009801110307 A CN2009801110307 A CN 2009801110307A CN 200980111030 A CN200980111030 A CN 200980111030A CN 101981943 B CN101981943 B CN 101981943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ickup
- main frame
- acoustic beam
- microphone array
- signa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1/00—Details of transducers, loudspeakers or microphones
- H04R1/20—Arrangements for obtaining desired frequency or directional characteristics
- H04R1/32—Arrangements for obtaining desired frequency or directional characteristics for obtaining desired directional characteristic only
- H04R1/40—Arrangements for obtaining desired frequency or directional characteristics for obtaining desired directional characteristic only by combining a number of identical transducers
- H04R1/406—Arrangements for obtaining desired frequency or directional characteristics for obtaining desired directional characteristic only by combining a number of identical transducers microphones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Otolaryngolog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coustics & Sound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ircuit For Audible Band Transducer (AREA)
- Obtaining Desirable Characteristics In Audible-Bandwidth Transducers (AREA)
- Telephone Set Structur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声音处理装置,其可以与用户的使用情况对应地变更拾音范围。拾音放音装置(1)在结构上由大致三角形状的主框体(10)和两个长方体形状的副框体(11、12)构成。主框体(10)在大致中心附近设置扬声器(SP),并且在主框体(10)上设置将正面方向侧壁的外侧作为拾音区域的传声器阵列(1150)。在副框体(11、12)上分别设置有传声器阵列(1151、1152),它们在副框体与主框体(10)的不同的侧壁抵接的状态下,将与主框体(10)侧相反的外侧作为拾音方向。另外,副框体(11、12)相对于主框体(10)可转动地连接。拾音放音装置(1)与副框体(11、12)相对于主框体(10)的转动量对应地,基于各传声器阵列(1150~1152)的拾音而形成多个拾音声束信号(MB10~MB12),进行相位控制及相加处理。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声音处理装置,其进行与所连结的多个传声器阵列的转动量对应的拾音控制,形成拾音声束信号。
背景技术
当前,提出了各种声音处理装置,该声音处理装置抑制通过将从扬声器播放的声音信号由传声器进行拾音而产生的啸叫及回声等(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的声音会议装置在框体的中央设置扬声器,在框体的四角设置传声器。通过利用弹性体包裹该传声器,使其向框体外部凸出,由此,在专利文献1的声音会议装置中,使传声器不会对在框体内部传输的来自扬声器的播放信号进行拾音。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08-298696号公报
发明内容
但是,在专利文献1的声音会议装置中,可以从框体的周围全方位对声音进行拾音,但无法通过对拾音指向性进行控制而从特定的方向对声音进行拾音等。
因此,提供一种声音处理装置,其可以实现对来自周围全方位的声音进行拾音,或对来自特定方向的声音进行拾音等多个拾音指向性模式。
本发明的声音处理装置具有:主框体,其在侧壁上设置传声器阵列;以及多个副框体,其上分别设置有传声器阵列。在声音处理装置中,将主框体的设置有传声器阵列的一边的两端作为转动中心,而可转动地连接各副框体。声音处理装置对各副框体相对于主框体的转动量进行检测,根据该转动量,对各副框体相对于主框体的相对位置进行检测。声音处理装置与主框体相对于各副框体的相对位置对应地,基于主框体以及各副框体的传声器阵列所拾音的声音信号,生成多个拾音声束信号。
由此,根据声音处理装置,仅通过使各副框体转动,就可以容易地变更拾音范围。另外,可以与用户的使用情况对应地变更拾音范围。
另外,本发明的声音处理装置也可以采用在主框体中具有扬声器的结构。在此情况下,声音处理装置通过对各拾音声束信号进行相位控制以及相加处理,从而抑制相加后的声音信号中的上述扬声器的播放声音成分。
由此,声音处理装置可以从扬声器进行放音,并且可以抑制拾音声音中含有的扬声器的播放声音成分。其结果,可以抑制啸叫及回声的产生,并且可以减少回声消除器的负荷。
另外,本发明的声音处理装置也可以采用下述结构,即,如果检测为处于使用主框体以及各副框体的所有传声器阵列使全方位成为拾音范围的全方位拾音用配置(例如,图3、图6、图9所示的状态)这一情况,则对全方位均等地进行拾音,形成上述多个拾音声束信号,基于各拾音声束信号的主方位之间形成的角,对各拾音声束信号的相位进行控制,然后将各拾音声束信号相加。
由此,声音处理装置可以抑制拾音声音中含有的扬声器的播放声音成分,并且从装置的周围全方位均等地进行拾音。
此外,本发明的声音处理装置也可以采用下述结构:如果检测为下述情况,即,通过副框体的转动而与全方位拾音用配置不同,而且各副框体的传声器阵列的端部(相对于与主框体连接侧的端部位于相反侧的端部),没有越过主框体的设置有传声器阵列的一边的延长线(例如,图4、图7、图10所示的状态),则相对于与各副框体的传声器阵列垂直的方向在正转动方向(从副框体的侧壁向延长线转动的方向)侧形成拾音声束信号。
声音处理装置通过不对来自应该没有用户就座的方向的声音进行拾音,从而尽可能不对来自扬声器的播放声音进行拾音。其结果,声音处理装置可以进一步抑制基于扬声器的播放产生的拾音声音。
另外,本发明的声音处理装置如果检测为下述情况,即,通过副框体的转动,各副框体越过主框体的设置有传声器阵列的一边的延长线(例如,图5、图8、图11所示的状态),则不将基于主框体的拾音而产生的拾音声束信号进行相加,仅将基于各副框体的拾音而产生的拾音声束信号相加。
作为声音处理装置,由于在主框体上设置扬声器,主框体的传声器阵列距离扬声器的位置最近,所以基于主框体的拾音而产生的拾音声束信号中含有来自扬声器的播放声音信号最多。由于声音处理装置不将基于主框体的拾音而产生的拾音声束信号进行相加,所以可以进一步抑制拾音声音中含有的扬声器的播放声音成分。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声音处理装置,仅通过使各副框体转动,就可以容易地变更拾音范围,可以与用户的使用情况对应地变更拾音范围。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施方式的拾音放音装置的基本姿态的俯视图。
图2是本实施方式的拾音放音装置的功能框图。
图3是表示多名用户就座于拾音放音装置周围的例子的图。
图4是表示多名用户就座于拾音放音装置前面的例子的图。
图5是表示一名用户就座于拾音放音装置前面的例子的图。
图6是表示多名用户就座于其他拾音放音装置周围的例子的图。
图7是表示多名用户就座于其他拾音放音装置前面的例子的图。
图8是表示一名用户就座于其他拾音放音装置前面的例子的图。
图9是表示多名用户就座于其他拾音放音装置周围的例子的图。
图10是表示多名用户就座于其他拾音放音装置前面的例子的图。
图11是表示一名用户就座于其他拾音放音装置前面的例子的图。
符号的说明
1~3…拾音放音装置
10、10’、10”…主框体
11、12…副框体
13A、13B…转动连接部
110…操作部
111…控制部
113…输入输出I/F
114…播放控制部
116…拾音声束形成部
117…拾音声束合成部
118…回声消除器
200~203…用户
1121、1122…旋转编码器
1150~1153…传声器阵列
MB、MB10A~MB10C、MB11A~MB11C、MB12A~MB12C、MB13A~MB13C…拾音声束信号
MIC…传声器
SP…扬声器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参照图1、2,说明拾音放音装置(相当于本发明的声音处理装置。)1的功能·结构。图1是本实施方式的拾音放音装置的基本姿态下的俯视图。图2是本实施方式的拾音放音装置的功能框图。该拾音放音装置1与具有通信功能的个人计算机(以下称为PC。)连接,经由PC与其他声音通信装置或电视会议装置等进行声音通信。
如图1所示,拾音放音装置1在结构上由主框体10和相对于该主框体10可转动地设置的两个副框体11、12构成。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分别设置在主框体10以及副框体11、12上的传声器MIC数量各自为四台,设置在主框体10上的扬声器SP数量为两台,但传声MIC数量以及扬声器SP数量只要与规格对应地适当设定即可。
主框体10在俯视观察下的形状为大致三角形状,具有可以沿侧壁设置传声器MIC的程度的厚度。主框体10具有三个侧壁,在正面方向侧壁(在图1中的下方具有壁面的侧壁)的内侧,将从正面方向侧壁向外侧的方向作为拾音方向而设置有四台传声器MIC。四台传声器MIC与正面方向侧壁平行地以规定间隔排列,由上述四台传声器MIC构成将正面方向侧壁的外侧作为拾音区域的传声器阵列1150。
在主框体10的上表面(图1中俯视观察下的表面)上,设置有由多个操作件构成的操作部110。多个操作件如图1所示,与正面方向侧壁平行地排列。在这里,多个操作件是例如接受拾音放音的开始·结束的操作件、接受播放声音的音量调整的操作件、以及接受传声器静音的操作件等。
在对主框体10俯视观察时,在三角形的大致中心附近的内部,与正面方向侧壁平行且以可以实现立体声扬声器控制的间隔设置有两台扬声器SP。另外,对主框体10的上表面壁除了操作部110以外的区域以及正面方向侧壁进行了网眼加工。
在与主框体10的正面方向侧壁的对角相应的部分处,虽然未图示,但作为输入输出I/F 113(参照图2)设置有USB连接端子、模拟音频IN端子、模拟音频OUT端子、以及电源输入端子。
与主框体10的正面方向侧壁的两端角部相应的部分,分别是与副框体11、12之间的转动连接部13A、13B,以该转动连接部13A、13B为转动中心,副框体11、12相对于主框体10转动。在该转动连接部13A、13B上设置有旋转编码器1121、1122(参照图2),利用旋转编码器1121取得与副框体11的转动量对应的转动检测信号,利用旋转编码器1122取得与副框体12的转动量对应的转动检测信号。
副框体11、12形成为厚度与主框体10相同的大致长方体形状,长边方向的长度与主框体10的三角形的一边大致相同,短边方向的长度为规定长度。副框体11、12的长边方向的一端通过转动连接部13A、13B与主框体10连接。另外,副框体11、12在下述范围内转动,该范围将长边方向的整个边与主框体10抵接的状态作为转动范围的一侧端,将经过长边方向与主框体10的正面方向侧壁平行的位置而比主框体10的正面方向侧壁更向正面方向凸出的成规定角度的位置,作为转动范围的另一侧端。
在副框体11上设置有四台传声器MIC,其在副框体11与主框体10的一侧壁(在图1的情况下,位于纸面右上侧的侧壁)抵接的状态下,将与主框体10侧相反的外侧(在图1的情况下,纸面的右上侧方向)作为拾音方向。上述传声器MIC沿副框体11的长边方向以规定间隔排列,由上述四台传声器MIC构成将副框体11的传声器MIC设置侧面的外侧作为拾音区域的传声器阵列1151。
在副框体12上设置有四台传声器MIC,其在副框体12与主框体10的一侧壁(在图1的情况下,位于纸面左上侧的侧壁)抵接的状态下,将与主框体10侧相反的外侧(在图1的情况下,纸面的左上侧方向)作为拾音方向。上述传声器MIC沿副框体12的长边方向以规定间隔排列,由上述四台传声器MIC构成将副框体12的传声器MIC设置侧面的外侧作为拾音区域的传声器阵列1152。
利用上述传声器阵列1151、1152的各传声器MIC得到的拾音信号,经由转动连接部13A、13B向主框体10的拾音声束形成部116(参照图2)发送。
另外,如图2所示,拾音放音装置1具有上述输入输出I/F 113、操作部110、传声器阵列1150~1152、旋转编码器1121、1122,并且,在主框体10内作为功能部具有控制部111、播放控制部114、拾音声束形成部116、拾音声束合成部117(拾音声束形成部116、拾音声束合成部117相当于本发明的拾音控制单元。)、回声消除器118、以及扬声器SP。
控制部111进行拾音放音装置1的整体控制。控制部111基于经由操作部110的各操作件输入的命令而进行控制。例如,如果控制部111接受了拾音放音的开始·结束的操作输入,则对播放控制部114进行播放声音信号的播放开始指示以及播放结束指示,对拾音声束合成部117进行拾音声束信号MB的输出开始指示以及输出结束指示。如果控制部111接受了播放声音的音量调整的操作输入,则对播放控制部114进行音量调整的播放控制指示。如果控制部111接受了传声器静音的操作输入,则对拾音声束合成部117进行拾音声束信号MB的输出停止指示,并且使传声器静音的操作件闪烁。
另外,控制部111从通过输入输出I/F 113输入的带有播放指向性信息的播放声音信号中取得播放指向性信息,并向播放控制部114发送播放指向性指示。
并且,控制部111基于来自旋转编码器1121、1122的转动检测信号的值(转动量),确定拾音指向性以及输出用声音信号,将用于形成该拾音指向性的拾音指向性指示向拾音声束形成部116发送。另外,控制部111将用于选择并取得输出用声音信号的输出用声音信号指示向拾音声束合成部117发送。控制部111每当检测出转动量的变化(检测出副框体11、12的转动),则确定与所检测出的转动量对应的拾音指向性以及输出用声音信号,将拾音指向性指示向拾音声束形成部116发送,将输出用声音信号指示向拾音声束合成部117发送。此外,对于基于副框体11、12相对于主框体10的转动量而进行的拾音控制的详细内容,在后面记述。
输入输出I/F 113形成如上述所示的结构,在本实施方式中,经由USB线缆与PC连接。输入输出I/F 113进行播放声音信号的接收、拾音声束信号MB的发送。如果输入输出I/F 113在接收到播放声音信号的同时接收到播放指向性信息,则将播放指向性信息向控制部111发送,经由回声消除器118将播放声音信号向播放控制部114发送。另外,输入输出I/F 113进行控制部111和PC之间的各种控制信号的发送/接收。
播放控制部114基于经由输入输出I/F 113取得的播放声音信号、和来自控制部111的播放指向性指示,生成分别向两台扬声器SP发送的独立播放驱动信号。具体地说,播放控制部114生成实施了实现单声道播放或立体声偶极播放等的信号处理后的独立播放驱动信号,并向两台扬声器SP输出。此时,播放控制部114与音量调整的播放控制指示对应地,进行独立播放驱动信号的信号电平控制。
两台扬声器SP隔着上述预先设定的间隔配置,通过独立播放驱动信号进行放音。将两台扬声器SP的间隔和分别向两台扬声器SP发送的独立播放驱动信号,预先设定为使两台扬声器SP作为立体声扬声器起作用,通过上述条件实现立体声播放。
传声器阵列1150的四台传声器MIC对来自主框体10的正面方向侧壁的外侧的声音进行拾音,并生成拾音信号。传声器阵列1151的四台传声器MIC对来自副框体11的传声器设置面的外侧的声音进行拾音,并生成拾音信号,传声器阵列1152的四台传声器MIC对来自副框体12的传声器设置面的外侧的声音进行拾音,并生成拾音信号。
拾音声束形成部116通过对利用各传声器阵列1150~1152的传声器MIC得到的拾音信号,基于从控制部111发送来的拾音指向性指示而进行延迟处理及相加处理,从而形成拾音声束信号MB10~MB 12,并向拾音声束合成部117输出。
如果从拾音声束形成部116输入拾音声束信号MB10~MB12,则拾音声束合成部117基于从控制部111发送来的输出用声音信号指示,选择所输出的拾音声束信号。另外,拾音声束合成部117对所选择的拾音声束信号进行相位控制并相加,形成拾音声束信号MB,并向回声消除器118输出。
回声消除器118具有自适应滤波器、以及包含加法器的后置处理器(post processor)。自适应滤波器基于播放声音信号而生成模拟反馈声信号,向后置处理器的加法器发送模拟反馈声信号。后置处理器的加法器通过从拾音声束信号MB中减去模拟反馈声信号而进行回声消除,并向输入输出I/F 113输出。此时,后置处理器将输出结果向自适应滤波器反馈。
下面,参照图3~图5,说明基于副框体11、12相对于主框体10的转动量而进行拾音控制的详细内容。图3是表示多名用户200~202就座于拾音放音装置周围的例子的图。图4是表示多名用户200~202就座于拾音放音装置前面的例子的图。图5是表示一个人就座于拾音放音装置前面的例子的图。
首先,详细记述拾音声束信号MB10~MB12的拾音方向。如图3~图5所示,拾音声束信号MB10包含拾音声束信号MB10A~MB10C中的至少1个拾音声束信号。拾音声束信号MB10A的拾音方向为与传声器阵列1150垂直的方向,拾音声束信号MB 10B的拾音方向为相对于拾音声束信号MB10A的拾音方向沿顺时针方向倾斜45度的方向。另外,拾音声束信号MB10C的拾音方向为相对于拾音声束信号MB10A的拾音方向沿逆时针方向倾斜45度的方向。
另外,拾音声束信号MB11包含拾音声束信号MB11A~MB11C中的至少1个拾音声束信号,拾音声束信号MB12包含拾音声束信号MB12A~MB12C中的至少1个拾音声束信号。拾音声束信号MB11A、MB12A的拾音方向为分别与传声器阵列1151、1152垂直的方向,拾音声束信号MB11B、MB12B的拾音方向为相对于拾音声束信号MB11A、MB12A的拾音方向分别沿顺时针方向倾斜45度的方向。另外,拾音声束信号MB11C、MB12C的拾音方向为相对于拾音声束信号MB11A、MB12A的拾音方向分别沿逆时针方向倾斜45度的方向。
下面,说明拾音控制。如图3所示,由于在副框体11、12的长边方向的整个边与主框体10抵接的转动状态(使用传声器阵列1150~1152使全方位作为拾音范围的状态,转动量为0度的情况)下,可以对拾音放音装置1的周围均等地进行拾音,所以适合多名用户200~202就座于拾音放音装置1周围的使用形态。在此情况下,拾音声束形成部116、拾音声束合成部117进行下述的第1处理。
拾音声束形成部116基于主框体10的传声器阵列1150进行拾音得到的拾音信号,形成拾音声束信号MB10A~MB10C。另外,拾音声束形成部116基于副框体11的传声器阵列1151进行拾音得到的拾音信号,形成拾音声束信号MB11A~MB11C。并且,拾音声束形成部116基于副框体12的传声器阵列1152进行拾音得到的拾音信号,形成拾音声束信号MB12A~MB12C。然后,拾音声束合成部117对拾音声束信号MB10A~MB10C、MB11A~MB11C、MB12A~MB12C进行与转动角对应的相位控制,然后,将相位控制后的拾音声束信号MB10A~MB10C、MB11A~MB11C、MB12A~MB12C相加,形成拾音声束信号MB。
具体地说,拾音声束合成部117使拾音声束信号MB11A的相位相对于拾音声束信号MB10A,以与传声器阵列1150和传声器阵列1151之间的角度差相等的相位差量偏移。相同地,使拾音声束信号MB11B、MB11C的相位相对于拾音声束信号MB10B、MB10C,分别以与传声器阵列1150和传声器阵列1151之间的角度差相等的相位差量偏移。另外,使拾音声束信号MB12A的相位相对于拾音声束信号MB10A,以与传声器阵列1150和传声器阵列1152之间的角度差相等的相位差量偏移。相同地,使拾音声束信号MB12B、MB12C的相位相对于拾音声束信号MB10B、MB10C,分别以与传声器阵列1150和传声器阵列1152之间的角度差相等的相位差量偏移。然后,将拾音声束信号MB10A~MB10C、MB11A~MB11C、MB12A~MB12C相加。如上述所示,通过以与传声器阵列1151、1152相对于传声器阵列1150的角度相等的相位量使相位偏移,从而拾音放音装置1可以从框体的周围全方位均等地进行拾音,并且可以除掉各传声器阵列1150~1152所拾音的来自扬声器SP的播放声音信号。
如图4所示,在副框体11、12的长边方向的边与主框体10不抵接的转动状态至与主框体10的正面方向侧壁平行的转动状态之间(副框体11、12从图3所示的基本姿态相对于主框体10的转动量超过0度而小于或等于120度的情况下),适合在主框体10的正面方向侧壁的背面方向侧设置显示器,多名用户200~202就座于主框体10的正面方向侧壁的正面方向侧的使用形态。在此情况下,拾音声束形成部116、拾音声束合成部117进行下述的第2处理。
拾音声束形成部116基于主框体10的传声器阵列1150拾音得到的拾音信号,形成拾音声束信号MB10A~MB10C。另外,拾音声束形成部116基于副框体11的传声器阵列1151拾音得到的拾音信号,形成拾音声束信号MB11A、MB11B。并且,拾音声束形成部116基于副框体12的传声器阵列1152拾音得到的拾音信号,形成拾音声束信号MB12A、MB12C。然后,拾音声束合成部117对拾音声束信号MB10A~MB10C、MB11A、MB11B、MB12A、MB12C,进行与转动角对应的相位控制,然后,将上述拾音声束信号相加,形成拾音声束信号MB。如上述所示,在该使用形态中,拾音放音装置1通过对来自应该没有用户就座的方向的声音信号不进行拾音,从而可以尽可能对扬声器的播放声音信号不进行拾音,并且可以抑制来自扬声器SP的播放声音信号的影响。
如图5所示,在副框体11、12的长边方向的边越过与主框体10的正面方向侧壁平行的转动状态,成为与主框体10的正面方向侧壁相比向主框体10的正面方向凸出的转动状态(转动量超过120度的情况)下,适合一名用户200就座于主框体10的正面方向侧壁的正面方向侧的使用形态。在此情况下,拾音声束形成部116、拾音声束合成部117进行下述的第3处理。
拾音声束形成部116基于主框体10的传声器阵列1150拾音得到的拾音信号,形成拾音声束信号MB10A~MB10C。另外,拾音声束形成部116基于副框体11的传声器阵列1151拾音得到的拾音信号,形成拾音声束信号MB11A、MB11B。并且,拾音声束形成部116基于副框体12的传声器阵列1152拾音得到的拾音信号,形成拾音声束信号MB12A、MB12C。然后,拾音声束合成部117对拾音声束信号MB11A、MB11B、MB12A、MB12C进行与转动角对应的相位控制,然后,将上述拾音声束信号相加,形成拾音声束信号MB。如上述所示,由于拾音放音装置1没有将最容易对来自扬声器的播放声音信号进行拾音的主框体10的传声器阵列1150拾音得到的拾音声束信号进行相加,所以可以抑制来自扬声器SP的播放声音信号的影响。此外,在该使用形态中,拾音声束形成部116基于主框体10的传声器阵列1150拾音得到的拾音信号,形成拾音声束信号MB10A~MB10C,但也可以不形成。
如上述所示,根据拾音放音装置1,仅通过使副框体11、12转动,就可以容易地变更拾音范围,可以与用户的使用情况对应地变更拾音范围。另外,由于拾音放音装置1进行与使用形态对应的拾音控制,并且可以抑制各传声器阵列1150~1152所拾音的来自扬声器SP的播放声音信号,所以可以减少回声消除器118的负荷。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控制部111基于来自旋转编码器1121、1122的转动量,确定拾音指向性以及输出用声音信号。但是,控制部111也可以将转动量向PC输出,在PC侧确定拾音指向性以及输出用声音信号。由此,可以减少拾音放音装置1的负荷。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旋转编码器1121、1122检测转动量。但是,只要可以检测副框体相对于主框体10的位移即可,因此也可以使用其他方法。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形成拾音声束信号MB10A~MB10C、MB11A~MB11C、MB12A~MB12C。但是,拾音声束信号的数量并不限于此,只要与规格对应地适当设计即可。例如,主框体10的传声器阵列1150也可以形成与传声器阵列垂直的方向的拾音声束信号MB10A、相对于拾音声束信号MB10A的拾音方向沿顺时针倾斜30度的方向的拾音声束信号、相对于拾音声束信号MB 10A的拾音方向沿顺时针倾斜60度的方向的拾音声束信号、相对于拾音声束信号MB10A的拾音方向沿逆时针倾斜30度的方向的拾音声束信号、和相对于拾音声束信号MB10A的拾音方向沿逆时针倾斜60度的方向的拾音声束信号。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以具有扬声器SP的拾音放音装置1为例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是不具有扬声器SP的拾音装置。在此情况下,只要在拾音装置上外部连接扬声器装置而使用即可。另外,在仅使用拾音功能的情况下,不需要扬声器装置。
(实施例2)
参照图6~图8,说明其他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拾音放音装置2。图6是其他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拾音放音装置的俯视图。图6是表示多名用户200~202就座于拾音放音装置周围的例子的图。图7是表示多名用户200~202就座于拾音放音装置前面的例子的图。图8是表示一名用户200就座于拾音放音装置前面的例子的图。拾音放音装置2与拾音放音装置1的不同点在于,俯视观察下的主框体10’的形状为大致椭圆状。下面,仅说明与拾音放音装置1的不同点。
如图6所示,拾音放音装置2的主框体10’形成为椭圆柱形状。拾音放音装置2在主框体10’的正面方向侧壁(在图6中的下方具有壁面的侧壁,与椭圆的长轴平行的外周的侧壁)的内侧,以从正面方向侧壁朝外侧的方向作为拾音方向而设置传声器阵列1150的四台传声器MIC。四台传声MIC与椭圆的长轴平行地排列。
对于拾音放音装置2,在对主框体10’俯视观察时,在椭圆的大致中心附近的内部,与正面方向侧壁平行地设置两台扬声器SP。扬声器SP设置为,将从主框体10’的上表面(图6中俯视观察下的表面)朝外侧的方向作为放音方向。
拾音放音装置2在主框体10’的上表面上,设置由多个操作件构成的操作部110。多个操作件与椭圆的长轴平行地排列。
拾音放音装置2在主框体10’的传声器阵列1150的两端,分别设置与副框体11、12之间的转动连接部13A、13B,将该转动连接部13A、13B作为转动中心,副框体11、12相对于主框体10’转动。
拾音放音装置2的基本姿态如图6所示,各副框体11、12相对于主框体10’的上表面向朝向内侧的方向转动,成为无法进一步转动的状态。此时,各副框体11、12的端部(不与主框体10’连接侧的端部)彼此最接近。
拾音放音装置2与副框体11、12的转动量对应地,如下述所示生成拾音声束信号MB。由于在拾音放音装置2的基本姿态(使用传声器阵列1150~1152使全方位作为拾音范围的状态,转动量为0度的情况)下,可以对拾音放音装置2的周围均等地进行拾音,所以适合多名用户200~202就座于拾音放音装置周围的使用形态。在此情况下,拾音声束形成部116、拾音声束合成部117进行上述的第1处理。
如图7所示,在从基本姿态开始,变化至副框体11以及副框体12的长边方向的边与主框体10’的正面方向侧壁(设置有传声器阵列1150的一边)平行的转动状态的期间(从图6所示的基本姿态开始,副框体11、12相对于主框体10’的转动量超过0度而小于或等于120度的情况下)中,适合在主框体10’的正面方向侧壁的背面方向侧设置显示器,多名用户200~202就座于主框体10’的正面方向侧壁的正面方向侧的使用形态。在此情况下,拾音声束形成部116、拾音声束合成部117进行上述的第2处理。
如图8所示,在副框体11、12的长边方向的边越过与主框体10’的正面方向侧壁平行的转动状态,成为与主框体10’的正面方向侧壁相比向主框体10’的正面方向凸出的转动状态(从图6所示的基本姿态开始,副框体11、12相对于主框体10’的转动量超过120度的情况)下,适合一名用户200就座于主框体10’的正面方向侧壁的正面方向侧的使用形态。在此情况下,拾音声束形成部116、拾音声束合成部117进行上述的第3处理。
如上述所示,由于拾音放音装置2进行与使用形态对应的拾音控制,并且可以抑制各传声器阵列1150~1152所拾音的来自扬声器SP的播放声音信号,所以可以减少回声消除器118的负荷。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俯视观察下的主框体10’的形状为大致椭圆状,但也可以是大致圆形形状。
(实施例3)
参照图9~图11,说明其他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拾音放音装置3。图9是表示多名用户200~203就座于拾音放音装置周围的例子的图。图10是表示多名用户200~202就座于拾音放音装置前面的例子的图。图11是表示一名用户200就座于拾音放音装置前面的例子的图。拾音放音装置3与拾音放音装置1的不同点在于,在俯视观察下主框体10”的形状为方形形状,以及具有四组传声器阵列。下面,仅说明与拾音放音装置1的不同点。
如图9所示,拾音放音装置3的主框体10”是在俯视观察下为方形形状,具有规定厚度的长方体形状。拾音放音装置3在主框体10”的正面方向侧壁(在图9中的下方具有壁面的侧壁)的内侧,以从正面方向侧壁朝外侧的方向作为拾音方向而设置传声器阵列1150的四台传声器MIC,在主框体10”的背面方向侧壁(在图9中的上方具有壁面的侧壁)的内侧,以从背面方向侧壁朝外侧的方向作为拾音方向而设置传声器阵列1153的四台传声器MIC。
对于拾音放音装置3,在对主框体10”俯视观察时,在方形形状的大致中心附近的内部,与正面方向侧壁平行地设置两台扬声器SP。
拾音放音装置3在主框体10”的上表面(图9中俯视观察下的表面)上,设置由多个操作件构成的操作部110。多个操作件如图9所示与正面方向侧壁平行地排列。
拾音放音装置3在与主框体10”的正面方向侧壁的两端的角部相应的部分处,分别设置与副框体11、12之间的转动连接部13A、13B,将该转动连接部13A、13B作为转动中心,副框体11、12相对于主框体10”进行转动。
拾音放音装置3的基本姿态如图9所示,各副框体11、12在主框体10”的上表面上相对于正面方向侧壁垂直地配置,并成为无法进一步转动的状态。此时,各副框体11、12分别与主框体10”的正面方向侧壁形成的角为90度。各副框体11、12的端部(不与主框体10”连接侧的端部)最接近主框体10”的传声器阵列1153的两端。
拾音放音装置3与副框体11、12的转动量对应地,如下述所示生成拾音声束信号MB。由于在基本姿态(使用传声器阵列1150~1153使全方位作为拾音范围的状态,转动量为0度的情况)下,可以对拾音放音装置2的周围均等地进行拾音,所以适合多名用户200~203就座于拾音放音装置周围的使用形态。
在此情况下,拾音声束形成部116基于主框体10”的传声器阵列1150拾音得到的拾音信号,形成拾音声束信号MB10A~MB10C。拾音声束形成部116基于副框体11的传声器阵列1151拾音得到的拾音信号,形成拾音声束信号MB11A~MB11C。拾音声束形成部116基于副框体12的传声器阵列1152拾音得到的拾音信号,形成拾音声束信号MB12A~MB12C。拾音声束形成部116基于主框体10”的传声器阵列1153拾音得到的拾音信号,形成拾音声束信号MB13A~MB13C。然后,拾音声束合成部117对拾音声束信号MB10A~MB10C、MB11A~MB11C、MB12A~MB12C、MB13A~MB13C进行与转动角对应的相位控制,然后相加,形成拾音声束信号MB。其结果,拾音放音装置3从框体的周围全方位均等地进行拾音,并且可以除掉各传声器阵列1150~1153所拾音的来自扬声器SP的播放声音信号。
如图10所示,在从基本姿态开始,变化至副框体11以及副框体12的长边方向的边与主框体10”的正面方向侧壁(设置有传声器阵列1150的一边)平行的转动状态的期间(从图9所示的基本姿态开始,副框体11、12相对于主框体10”的转动量超过0度而小于或等于90度的情况下)中,适合在主框体10”的正面方向侧壁的背面方向侧设置显示器,多名用户200~202就座于主框体10”的正面方向侧壁的正面方向侧的使用形态。在此情况下,拾音声束形成部116、拾音声束合成部117进行上述的第2处理。此外,由于没有将基于主框体10”的传声器阵列1153拾音得到的拾音信号而生成的拾音声束信号MB13A~MB13C利用拾音声束合成部117进行相加,所以拾音声束形成部116也可以不形成拾音声束信号MB13A~MB13C。
如图11所示,在副框体11、12的长边方向的边越过与主框体10”的正面方向侧壁平行的转动状态,成为与主框体10”的正面方向侧壁相比向主框体10”的正面方向凸出的转动状态(从图9所示的基本姿态开始,副框体11、12相对于主框体10”的转动量超过90度的情况)下,适合一名用户200就座于主框体10”的正面方向侧壁的正面方向侧的使用形态。在此情况下,拾音声束形成部116、拾音声束合成部117进行上述的第3处理。此外,由于没有将基于主框体10”的传声器阵列1153拾音得到的拾音信号而生成的拾音声束信号MB13A~MB13C利用拾音声束合成部117进行相加,所以拾音声束形成部116也可以不形成拾音声束信号MB13A~MB13C。
如上述所示,由于拾音放音装置3进行与使用形态对应的拾音控制,并且可以抑制各传声器阵列1150~1152所拾音的来自扬声器SP的播放声音信号,所以可以减少回声消除器118的负荷。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俯视观察下的主框体10”的形状为大致方形形状,但也可以是大致多边形状。
本发明基于2008年3月27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特愿2008-082511)以及2009年3月17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特愿2009-064510),在这里引用其内容作为参照。
Claims (5)
1.一种声音处理装置,其具有:
主框体,其在侧壁上设置传声器阵列;
多个副框体,它们将所述主框体的设置有传声器阵列的一边的两端分别作为转动中心而可转动地连接,该多个副框体上分别设置有传声器阵列;
相对位置关系检测单元,其检测各副框体相对于所述主框体的转动量,根据该转动量,检测所述各副框体相对于所述主框体的相对位置;以及
拾音控制单元,其基于与所述相对位置对应的拾音范围,根据由所述主框体以及所述多个副框体的传声器阵列进行的拾音,形成多个拾音声束信号。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声音处理装置,其中,
在所述主框体中具有扬声器,
所述拾音控制单元通过对各拾音声束信号进行相位控制以及相加处理,从而抑制相加后的声音信号中的所述扬声器的播放声音成分。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声音处理装置,其中,
如果由所述相对位置关系检测单元检测为处于利用所述主框体以及所述副框体的所有传声器阵列使全方位成为拾音范围的全方位拾音用配置这一情况,
则所述拾音控制单元执行第1拾音控制模式,即,利用所述多个拾音声束信号在全方位上均等地进行拾音,并且,基于各拾音声束信号的主方位之间形成的角度,对各拾音声束信号的相位进行控制,然后将各拾音声束信号相加。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声音处理装置,其中,
如果由所述相对位置关系检测单元检测为下述情况,即,与所述全方位拾音用配置不同,而且沿着副框体的长度方向设置的各传声器阵列的相对于与所述主框体连接侧的端部位于相反侧的端部,没有越过所述主框体的设置有所述传声器阵列的一边的延长线,
则所述拾音控制单元执行第2拾音控制模式,即,将从所述副框体的侧壁向所述延长线转动的方向作为正转动方向,相对于与所述副框体的传声器阵列垂直的方向在所述正转动方向侧形成拾音声束信号,并进行相加。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声音处理装置,其中,
如果由所述相对位置关系检测单元检测为下述情况,即,与所述全方位拾音用配置不同,而且沿着副框体的长度方向设置的各传声器阵列的相对于与所述主框体连接侧的端部位于相反侧的端部,越过所述主框体的设置有所述传声器阵列的一边的延长线,
则所述拾音控制单元执行第3拾音控制模式,即,仅将基于设置在所述副框体上的传声器阵列形成的拾音声束信号相加。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8-082511 | 2008-03-27 | ||
JP2008082511 | 2008-03-27 | ||
JP2009064510A JP5293305B2 (ja) | 2008-03-27 | 2009-03-17 | 音声処理装置 |
JP2009-064510 | 2009-03-17 | ||
PCT/JP2009/056382 WO2009119844A1 (ja) | 2008-03-27 | 2009-03-27 | 音声処理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981943A CN101981943A (zh) | 2011-02-23 |
CN101981943B true CN101981943B (zh) | 2013-10-09 |
Family
ID=4111402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9801110307A Active CN101981943B (zh) | 2008-03-27 | 2009-03-27 | 声音处理装置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20110019836A1 (zh) |
EP (1) | EP2262278B1 (zh) |
JP (1) | JP5293305B2 (zh) |
CN (1) | CN101981943B (zh) |
WO (1) | WO2009119844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4929740B2 (ja) * | 2006-01-31 | 2012-05-09 | ヤマハ株式会社 | 音声会議装置 |
JP4867516B2 (ja) * | 2006-08-01 | 2012-02-01 | ヤマハ株式会社 | 音声会議システム |
KR101715779B1 (ko) * | 2010-11-09 | 2017-03-13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음원 신호 처리 장치 및 그 방법 |
JP5909678B2 (ja) * | 2011-03-02 | 2016-04-27 |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 収音装置 |
US10148903B2 (en) * | 2012-04-05 | 2018-12-04 | Nokia Technologies Oy | Flexible spatial audio capture apparatus |
US9641933B2 (en) * | 2012-06-18 | 2017-05-02 | Jacob G. Appelbaum | Wired and wireless microphone arrays |
EP2680616A1 (en) * | 2012-06-25 | 2014-01-01 | LG Electronics Inc. | Mobile terminal and audio zooming method thereof |
TWI543635B (zh) * | 2013-12-18 | 2016-07-21 | jing-feng Liu | Speech Acquisition Method of Hearing Aid System and Hearing Aid System |
JP6265425B2 (ja) * | 2014-05-16 | 2018-01-24 | 株式会社オーディオテクニカ | マイクロホン装置およびマイクロホンキャップ |
US9668055B2 (en) * | 2015-03-04 | 2017-05-30 | Sowhat Studio Di Michele Baggio | Portable recorder |
US20170236547A1 (en) * | 2015-03-04 | 2017-08-17 | Sowhat Studio Di Michele Baggio | Portable recorder |
US10028053B2 (en) * | 2015-05-05 | 2018-07-17 | Wave Sciences, LLC | Portable computing device microphone array |
US9479627B1 (en) * | 2015-12-29 | 2016-10-25 | Gn Audio A/S | Desktop speakerphone |
US9793869B1 (en) | 2016-04-27 | 2017-10-17 | Cisco Technology, Inc. | Satellite microphone assembly |
US10366702B2 (en) | 2017-02-08 | 2019-07-30 | Logitech Europe, S.A. | Direction detection device for acquiring and processing audible input |
US10366700B2 (en) * | 2017-02-08 | 2019-07-30 | Logitech Europe, S.A. | Device for acquiring and processing audible input |
US10362393B2 (en) | 2017-02-08 | 2019-07-23 | Logitech Europe, S.A. | Direction detection device for acquiring and processing audible input |
CN107422305B (zh) * | 2017-06-06 | 2020-03-13 | 歌尔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麦克风阵列声源定位方法和装置 |
US20180358032A1 (en) * | 2017-06-12 | 2018-12-13 | Ryo Tanaka | System for collecting and processing audio signals |
CN108564963B (zh) * | 2018-04-23 | 2019-10-18 | 百度在线网络技术(北京)有限公司 | 用于增强语音的方法和装置 |
CN108983148A (zh) * | 2018-07-30 | 2018-12-11 | 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低速空气动力研究所 | 一种用于声源定位的旋转麦克风阵列装置 |
US11277689B2 (en) | 2020-02-24 | 2022-03-15 | Logitech Europe S.A. |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optimizing sound quality of a generated audible signal |
KR20220041432A (ko) * | 2020-09-25 | 2022-04-01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음향 신호를 이용한 거리 측정 시스템 및 방법 |
CN117412223B (zh) * | 2023-12-14 | 2024-06-07 | 深圳市声菲特科技技术有限公司 | 远场拾音的方法、装置与设备 |
Cit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310558A (zh) * | 2005-11-15 | 2008-11-19 | 雅马哈株式会社 | 远程会议设备以及声音发出/采集设备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5581620A (en) * | 1994-04-21 | 1996-12-03 | Brown University Research Foundation |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adaptive beamforming |
JP2550914B2 (ja) * | 1994-06-21 | 1996-11-06 |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 折りたたみ型携帯電話装置 |
JP2739835B2 (ja) * | 1995-04-27 | 1998-04-15 |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 音声会議装置 |
TW410527B (en) * | 1998-01-08 | 2000-11-01 | Sanyo Electric Co | Stereo sound processing device |
JP2001296343A (ja) * | 2000-04-11 | 2001-10-26 | Nec Corp | 音源方位設定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た撮像装置、送信システム |
US7142677B2 (en) * | 2001-07-17 | 2006-11-28 | Clarity Technologies, Inc. | Directional sound acquisition |
DE20114127U1 (de) * | 2001-08-27 | 2001-11-15 | E-LEAD ELECTRONIC CO., LTD., Changhua | Abnehmbares Konferenztelefon |
KR100499124B1 (ko) * | 2002-03-27 | 2005-07-04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직교 원형 마이크 어레이 시스템 및 이를 이용한 음원의3차원 방향을 검출하는 방법 |
JP2005051744A (ja) * | 2003-07-17 | 2005-02-24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 通話装置 |
JP4269883B2 (ja) * | 2003-10-20 | 2009-05-27 | ソニー株式会社 | マイクロホン装置、再生装置及び撮像装置 |
US7515721B2 (en) * | 2004-02-09 | 2009-04-07 | Microsoft Corporation | Self-descriptive microphone array |
JP2005333211A (ja) * | 2004-05-18 | 2005-12-02 | Sony Corp | 音響収録方法、音響収録再生方法、音響収録装置および音響再生装置 |
JP4591145B2 (ja) * | 2004-10-27 | 2010-12-01 | ヤマハ株式会社 | 音響システム |
JP2006279099A (ja) * | 2005-03-25 | 2006-10-12 | Yamaha Corp | アレイスピーカ制御装置 |
JP4311402B2 (ja) * | 2005-12-21 | 2009-08-12 | ヤマハ株式会社 | 拡声システム |
US8130977B2 (en) * | 2005-12-27 | 2012-03-06 | Polycom, Inc. | Cluster of first-order microphones and method of operation for stereo input of videoconferencing system |
JP4396646B2 (ja) * | 2006-02-07 | 2010-01-13 | ヤマハ株式会社 | 応答波形合成方法、応答波形合成装置、音響設計支援装置および音響設計支援プログラム |
JP4688701B2 (ja) * | 2006-03-09 | 2011-05-25 | 富士通東芝モバイル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 通信端末 |
JP5228407B2 (ja) * | 2007-09-04 | 2013-07-03 | ヤマハ株式会社 | 放収音装置 |
-
2009
- 2009-03-17 JP JP2009064510A patent/JP5293305B2/ja active Active
- 2009-03-27 EP EP09724331.5A patent/EP2262278B1/en active Active
- 2009-03-27 CN CN2009801110307A patent/CN101981943B/zh active Active
- 2009-03-27 WO PCT/JP2009/056382 patent/WO2009119844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09-03-27 US US12/934,757 patent/US20110019836A1/en not_active Abandoned
Patent Cit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310558A (zh) * | 2005-11-15 | 2008-11-19 | 雅马哈株式会社 | 远程会议设备以及声音发出/采集设备 |
Non-Patent Citations (2)
Title |
---|
JP特开2001-296343A 2001.10.26 |
JP特开2006-279099A 2006.10.12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981943A (zh) | 2011-02-23 |
EP2262278A1 (en) | 2010-12-15 |
US20110019836A1 (en) | 2011-01-27 |
JP2009260948A (ja) | 2009-11-05 |
EP2262278A4 (en) | 2011-05-25 |
WO2009119844A1 (ja) | 2009-10-01 |
JP5293305B2 (ja) | 2013-09-18 |
EP2262278B1 (en) | 2013-07-10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981943B (zh) | 声音处理装置 | |
JP4983630B2 (ja) | 放収音装置 | |
US7889873B2 (en) | Microphone aperture | |
US8929580B2 (en) | Sound generation system, sound recording system, sound generation method, sound recording method, sound adjusting method, sound adjusting program, sound field adjusting system, speaker stand, furniture, speaker cabinet, and speaker device | |
JP5026622B2 (ja) | デュアル構成のスピーカー | |
US6009182A (en) | Down-fill speaker for large scale sound reproduction system | |
US7678988B2 (en) | Musical tone apparatus | |
CN101770771B (zh) | 电子键盘乐器 | |
JP5560304B2 (ja) | 楽音装置並びに楽音装置の生産方法及び改造方法 | |
CN102823272A (zh) | 头戴式耳机 | |
CN106210983A (zh) | 一种通过耳机实现卡拉ok功能的方法、装置及耳机 | |
WO1999023855A1 (en) | Large scale sound reproduction system having cross-cabinet horizontal array of horn elements | |
SG182562A1 (en) | An apparatus for enabling karaoke | |
US20170132995A1 (en) | Portable Amplification Unit | |
US20090268929A1 (en) | Voice output device and method, program, and room | |
US9899017B2 (en) | Modular acoustic sound processor | |
CN103583053A (zh) | 音频扬声器装置 | |
CN100403755C (zh) | 可自动消除回声啸叫的话筒扩音装置 | |
JP2003323179A (ja) | インパルス応答測定方法、音場再生方法、インパルス応答測定装置および音場再生装置 | |
WO2007044224A3 (en) | Spiral line array loudspeaker | |
CN200950657Y (zh) | 可自动消除回声啸叫的话筒扩音装置 | |
JP2008134422A (ja) | カラオケ装置 | |
CN101770770B (zh) | 电子键盘乐器 | |
JP2009260449A (ja) | 放収音装置 | |
CN2319983Y (zh) | 360°全方位单元独立式反射音箱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