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980898A - 安全带卷收器 - Google Patents

安全带卷收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980898A
CN101980898A CN2009801115457A CN200980111545A CN101980898A CN 101980898 A CN101980898 A CN 101980898A CN 2009801115457 A CN2009801115457 A CN 2009801115457A CN 200980111545 A CN200980111545 A CN 200980111545A CN 101980898 A CN101980898 A CN 10198089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ver plate
substrate
piston
ratchet
cylind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80111545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980898B (zh
Inventor
金子真也
中冈孝寿
片山贵夫
田中将崇
山根绘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shimori Industr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shimori Industr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8093055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274871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8093053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274869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8093056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274872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8093054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274870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9069198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362401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Ashimori Industry Co Ltd filed Critical Ashimori Industry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98089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98089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98089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980898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2/00Safety belts or body harnesses in vehicles
    • B60R22/34Belt retractors, e.g. reels
    • B60R22/46Reels with means to tension the belt in an emergency by forced winding up
    • B60R22/4628Reels with means to tension the belt in an emergency by forced winding up characterised by fluid actuators, e.g. pyrotechnic gas generato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utomotive Seat Belt Assembly (AREA)

Abstract

在预紧器机构(17)的气体产生构件(61)由于车辆碰撞而致动的情况下,活塞收纳部(62B)中的活塞(64)从其在管状气缸(62)中的通常位置向上移动。结果,活塞(64)与小齿轮部(71)接触并且使小齿轮体(33)突然转动。此外,构成小齿轮体(33)的一端部的凸台部(74)的底端被可转动地支撑在基板(65)的通孔(83)处。此外,构成小齿轮体(33)的另一端部的支撑部(72)被可转动地支撑在盖板(57)的支撑孔(125)中。

Description

安全带卷收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在诸如车辆碰撞等紧急情况下消除织带(webbing)的松弛的安全带卷收器。
背景技术
传统地,已经提出了在诸如车辆碰撞等紧急情况下消除织带的松弛的各种类型的安全带卷收器。
例如,安全带卷收器包括:气体产生构件;气缸部;齿条,其在接收到气体压力时在气缸部内移动;小齿轮体,其与齿条啮合并且能与卷取筒一体地转动;以及盖体,其被安装到气缸部的上端部和壳体的一个侧板部,以形成齿条的从气缸部的上端部向上突出地移动的引导路径。
在车辆碰撞的情况下,预紧器机构部致动,由此小齿轮体与被气体按压驱动的齿条啮合并且转动。能与卷取筒一体地转动的小齿轮体包括轴部,该轴部从小齿轮体的一端突出并且被可转动地支撑和插入到形成于盖体的轴孔部,该盖体形成齿条的引导路径。此外,在小齿轮体的另一端形成有离合器环。离合器环的内周面包括凸轮面,该凸轮面保持设置于联接体的外周部的多个离合器辊,该联接体与卷取筒的一端联接。此外,离合器环被联接体可转动地支撑。
日本特开2003-335217号公报公开了上述安全带卷收器的示例。
然而,根据日本特开2003-335217号公报公开的安全带卷收器,在由响应于预紧器机构的致动而被推动驱动的齿条使小齿轮体转动的情况下,小齿轮体中的离合器环上的凸轮面紧紧地按压联接体上的多个离合器辊。由此,小齿轮体与联接体一体地转动。基于此,由于凸轮面的变形导致离合器环的轴心相对于联接体的轴心偏移,且小齿轮体的偏心导致气体压力的驱动损失,这引起诸如预紧器机构的驱动效率劣化等问题。
此外,预紧器机构的齿条的移动路径包括气缸部和盖体,这在结构复杂性方面是个问题。此外,由气体压力使齿条移动,并且当齿条与在侧壁部上刻设形成的第一接触部和形成于盖体的下端部的第二接触部接触时,齿条的移动停止。因此,使壳体的侧壁部的形状和盖体的形状复杂,这在制造成本的增加方面是个问题。因此,预紧器机构需要较简单的构造。
此外,由于预紧器机构部的齿条的移动路径包括气缸部和盖体,因此预紧器机构部的构造复杂且安装到壳体的一个侧壁部的安装操作也复杂。这是个问题。因此,预紧器机构部需要较简单的构造并且需要改进其组装效率。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问题做出本发明,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能改进预紧器机构的驱动效率的安全带卷收器。
实现上述目的的本发明的安全带卷收器包括:壳体,其包括一对侧壁部;卷取筒,其用于卷绕织带,该卷取筒被可转动地支撑在所述一对侧壁部之间,在织带绕所述卷取筒卷绕的状态下,在织带卷取方向上对该卷取筒施力;以及预紧器机构部,其在车辆碰撞的情况下通过使所述卷取筒在织带卷取方向上转动而卷取所述织带,其中,所述预紧器机构部包括:气体产生构件,其用于产生气体;气缸,其为长形状并且被安装在所述一对侧壁部中的一侧壁部的外侧面,而所述气体产生构件被安装到一端部;小齿轮体,其能与所述卷取筒一体地转动;活塞,其被可移动地收纳在所述气缸中,所述活塞被气体压力按压驱动,在所述活塞的侧面部装配有与所述小齿轮体啮合的齿条,并且所述活塞在被按压驱动时经由所述小齿轮体允许使所述卷取筒在织带卷取方向上转动;以及盖板,其以所述气缸介于所述盖板和所述一侧壁部之间的方式被安装到所述一侧壁部,其中,所述小齿轮体的一端部和另一端部分别被所述一侧壁部和所述盖板可转动地支撑。
在这种安全带卷收器中,小齿轮体能够与卷取筒一体地转动,其中,卷取筒的一端部被一侧壁部可转动地支撑且其另一端部被盖板可转动地支撑,该盖板以气缸介于盖板和一侧壁部之间的方式被安装到一侧壁部。由此,当预紧器机构部由于气体的压力而致动且形成于活塞的侧面部的齿条随后与小齿轮体接合时,可以在被可转动地支撑的端部接收小齿轮体受到的冲击负荷。由此,防止小齿轮体的轴心偏心,且可以提高预紧器机构部的驱动效率。
在根据本发明的安全带卷收器中,优选地,所述预紧器机构部包括块构件,所述块构件以面对所述小齿轮体的方式被布置在所述一侧壁部和所述盖板之间,所述块构件的厚度尺寸与所述小齿轮体的齿轮部的宽度尺寸大致相同,并且所述块构件以与所述一侧壁部和所述盖板接触的方式被所述一侧壁部和所述盖板保持。
在这种安全带卷收器中,以面对小齿轮体的方式布置的块构件的厚度尺寸与小齿轮体的齿轮部的宽度尺寸大致相同,并且块构件以与所述一侧壁部和盖板接触的方式被所述一侧壁部和盖板保持。由此,盖板可以以与所述一侧壁部平行的方式被安装到所述一侧壁部,并且具有与小齿轮体的齿轮部的宽度尺寸相当的宽度。此外,避免小齿轮体的轴心的偏心,且可以提高预紧器机构部的驱动效率。
在根据本发明的安全带卷收器中,优选地,所述小齿轮体包括:凸台部,其形状为筒状并且从所述小齿轮体的一端部向外延伸;以及支撑部,其形状为筒状并且从所述小齿轮体的另一端部向外延伸,其中,所述一侧壁部包括通孔,所述凸台部被插入到所述通孔中并且被可转动地支撑在所述通孔中,所述盖板包括支撑孔,所述支撑部被插入到所述支撑孔中并且被可转动地支撑在所述支撑孔中。
在这种安全带卷收器中,设置有凸台部和支撑部,该凸台部为筒状并且从小齿轮体的一端部向外延伸,该支撑部为筒状并且从小齿轮体的另一端部向外延伸。该凸台部被插入到形成于所述一侧壁部的通孔中并且被该通孔可转动地支撑。该支撑部被插入到形成于盖板的支撑孔中且被该支撑孔可转动地支撑。由此,可以确保小齿轮体的端部被可转动地支撑。
在这种安全带卷收器中,优选地,所述预紧器机构部包括基板,所述基板以形成所述壳体的所述一侧壁部的方式被安装,所述小齿轮体在一端部被所述基板可转动地支撑并在另一端部被所述盖板可转动地支撑。
在这种安全带卷收器中,在小齿轮体的端部被设定成被基板和盖板可转动地支撑之后,可以将基板安装到壳体。由此,可以有效地进行将小齿轮体安装到壳体的安装操作。
在这种安全带卷收器中,优选地,所述预紧器机构部包括固定构件,所述固定构件被插入并且穿过形成于所述盖板的盖板侧固定孔和形成于所述气缸的另一端部的两侧面部的彼此相面对的一对通孔,当在截面中观察时,所述气缸为矩形,所述固定构件被固定到所述一侧壁部,使得所述盖板以所述气缸介于所述盖板和所述一侧壁部之间的方式被安装到所述一侧壁部,并且使得所述活塞的顶端部在由于气体的压力导致的驱动操作中与所述固定构件接触。
在这种安全带卷收器中,固定构件首先被插入到穿过形成于盖板的盖板侧固定孔和位于气缸的另一端部的两侧面部的彼此相对的一对通孔中,然后被进一步固定到所述一侧壁部。由此,将盖板以气缸介于盖板和所述一侧壁部之间的方式被固定到所述一侧壁部。此外,在由于气体的压力导致的驱动操作中,活塞的顶端部与固定构件接触。
从而,可以以简单的方式将气缸和盖板安装到所述一侧壁部,并且可以实现预紧器机构部的更简单的构造。此外,可以仅用长气缸实现活塞的移动路径。此外,被插入到气缸的另一端部的固定构件可以停止活塞在由于车辆碰撞时产生的气体的压力而产生的驱动操作中的运动,由此,可以实现预紧器机构部的更简单的构造。
在这种安全带卷收器中,优选地,所述活塞包括台阶部,该台阶部通过从齿条的背面侧的侧面顶端部以不与所述固定构件接触的宽度在齿条的齿条齿宽度方向上的整个宽度范围内切下预定高度而形成,在由于气体的压力而进行驱动操作的情况下,所述台阶部与所述固定构件接触,并且所述活塞在所述气缸内的运动被停止。
在这种安全带卷收器中,在气体的压力使活塞处于驱动操作中的情况下,固定构件与设置于活塞的顶端部的台阶部接触,该活塞的台阶是通过刻出预定高度而形成的。由此,可以将固定构件插入且布置在比气缸的顶端部低台阶部的高度的位置。结果,可以使气缸的长度较短且可以实现安全带卷收器的小型化。此外,可以使齿条的长度比气缸的长度长台阶部的高度,由此,可以确保用于允许齿条与活塞的小齿轮体接合的有效长度。
在这种安全带卷收器中,优选地,所述预紧器机构部包括基板,所述基板以形成所述壳体的所述一侧壁部的方式被安装,所述气缸被布置在所述基板和所述盖板之间,并且经由所述固定构件被固定到所述壳体。
在这种安全带卷收器中,首先将盖板布置在气缸上,然后将固定构件插入且螺纹接合到以下三个不同的孔中:形成于盖板的盖板侧固定孔;位于所述气缸的另一端部的两侧面部中的彼此相对的一对通孔;以及形成于基板的基板侧固定孔。此后,在基板和盖板保持气缸的两端的状态下,可以由固定构件将内部安装有气体产生构件和活塞的气缸固定到壳体。因此,可以实现预紧器机构部的更简单的构造,且可以有效地进行预紧器机构部的安装操作。
在这种安全带卷收器中,优选地,所述预紧器机构部包括块构件,所述块构件以面对所述小齿轮体的方式被布置在所述基板和所述盖板之间,所述基板包括延伸部,该延伸部具有预定的宽度并且从侧端缘部以直角向外延伸,使所述气缸的两侧面部与所述块构件和所述延伸部接触,以确定所述气缸在与所述气缸的纵向垂直的方向上的定位。
在这种安全带卷收器中,气缸以使其侧面部与块构件和延伸部接触的方式被布置在基板上。由此,可以容易地确定气缸在与气缸的纵向垂直的方向上的定位,且可以有效地进行预紧器机构部的安装操作。此外,可以利用由块构件、延伸部和固定构件构成的简单构造来接收由于在车辆碰撞时从气体产生构件产生的气体的压力而导致的反作用力。
此外,小齿轮体的一端被可转动地支撑且布置于基板的外侧面,由此,块构件与基板的外侧面接合。接着,使气缸的两侧面部与块构件和延伸部接触,其中,气体产生部被安装在气缸的一端部。接着,这些机械部分的组件被安装到基板。此后,盖板以可转动地支撑小齿轮体的另一端侧的方式被布置在基板上。最终,盖板经由块构件被固定到基板,由此构造了统一化的预紧器单元。
由此,处于预组装状态的预紧器单元可以被安装到壳体,且可以有效地进行将预紧器机构部等安装到壳体的安装操作。此外,通过将预紧器单元固定到壳体,构造了壳体的所述一侧壁部。
在这种安全带卷收器中,优选地,所述盖板包括装配孔,所述装配孔沿着与所述延伸部相面对的侧端缘部形成并且允许装配所述延伸部,所述延伸部具有到达所述装配孔的高度。
在这种安全带卷收器中,由于基板的与气缸的侧面接触的延伸部被装配在盖板的装配孔中,因此,可以增强承受由气体产生构件产生的气体的压力导致的反作用力的强度。
在这种安全带卷收器中,优选地,所述气缸在面对所述小齿轮体的侧面部包括供所述齿条露出的开口部,所述块构件包括突起部,该突起部以从所述块构件的面对所述开口部的侧面插入到所述开口部内的方式突出。
在这种安全带卷收器中,从块构件的与气缸的开口部相面对的侧面突出的突起部被插入到气缸的与小齿轮体相面对的开口部中。由此,可以容易地确定开口部相对于小齿轮体的定位,并且可以更有效地进行预紧器机构部的安装操作。
在这种安全带卷收器中,优选地,所述盖板包括盖部,所述盖部以覆盖所述气缸的所述另一端部的开口部的方式被弯折。
在这种安全带卷收器中,由固定构件将盖板安装到基板,使得气缸的另一端部的开口部被盖板覆盖。由此,可以避免由于异物侵入气缸而引起的预紧器机构部的故障。
在这种安全带卷收器中,优选地,所述块构件包括:多个第一弹性接合片,其从所述块构件的与所述基板的周缘部相面对的侧面部向基板侧延伸并且被形成为可弹性地向外变形;以及多个第二弹性接合片,其从所述块构件的与所述盖板的周缘部相面对的侧面部向盖板侧延伸并且被形成为可弹性地向外变形,其中,通过使所述多个第一弹性接合片与所述基板的侧缘部接合且使所述多个第二弹性接合片与所述盖板的侧缘部接合,由所述块构件使所述基板和所述盖板接合。
在这种安全带卷收器中,使块构件的各第一弹性接合片与基板的侧缘部接合,接着,安装小齿轮体、气缸等。此后,将盖板压靠在块构件上,由此可以利用一次接触(single touch)使各第二弹性接合片与盖板的侧端部接合。由此,可以容易地组装预紧器单元,且可以有效地进行安装操作。
在这种安全带卷收器中,优选地,所述基板包括具有预定长度的基板加强槽,所述基板加强槽在与收纳在所述气缸中的所述活塞的下端部相面对的部分沿着与所述气缸的纵向大致垂直的方向以向外凹陷预定深度的方式形成,所述盖板包括盖板加强槽,所述盖板加强槽被形成为具有:从所述气缸的与收纳在所述气缸中的活塞的下端部相面对的一周缘部沿着所述气缸的外侧面部向所述气缸的另一周缘部延伸预定长度且凹陷预定深度的凹部;以及从所述凹部的大致中央以大致直角朝向块构件侧延伸预定长度且向外凹陷预定深度的另一凹部。
在这种安全带卷收器中,基板加强槽提高了基板的与气缸中的活塞的下端部相面对的部分的弯曲强度。同时,盖板加强槽提高了盖板的与气缸中的活塞的下端部相面对的部分的弯曲强度。因此,通过利用气缸的两侧面部进行支承和支撑,基板加强槽和盖板加强槽可以抑制气缸中的活塞的下端部由于从气体产生部产生的气体的压力而隆起变形。由此,能够改进活塞的由气体压力引起的驱动效率。
此外,基板加强槽可以防止基板的与气缸中的活塞的下端部相面对的部分由于从气体产生部产生的气体的压力引起的气缸变形而朝向壳体内侧的变形,由此可以使得基板薄且轻。此外,盖板加强槽可以防止盖板的与气缸中的活塞的下端部相面对的部分由于从气体产生部产生的气体的压力引起的气缸变形而朝向外侧的变形,由此可以使得盖板薄且轻。
在这种安全带卷收器中,优选地,所述盖板加强槽的块构件侧端缘部以在所述活塞的下端部附近的位置夹着所述块构件的方式被固定到所述基板加强槽的较长方向端缘部附近的位置。
在这种安全带卷收器中,块构件将活塞的下端部侧附近位置固定在盖板加强槽的块构件侧周缘部和基板加强槽的纵向周缘部的附近位置。由此,可以可靠地避免盖板加强槽和基板加强槽相对于块构件侧周缘部的向外方向的变形。此外,可以有效地避免气缸中的活塞的下端部由于在气体产生部产生的气体的压力而隆起变形。
在这种安全带卷收器中,优选地,所述基板包括基板安装部,所述基板安装部相对于侧端缘部向外延伸从所述基板的与所述活塞的下端部相面对的周缘部到所述延伸部的预定距离,并且从所述盖板加强槽的与所述活塞的下端部相面对的端缘部被斜向地切除到所述气缸的所述另一端部侧,所述盖板包括盖板安装部,所述盖板安装部相对于所述盖板的与所述气缸的外侧面部相面对的侧周缘部向外延伸预定距离,并且从所述盖板加强槽的与所述活塞的下端部相面对的端缘部被斜向地切除到所述气缸的所述另一端部侧,所述基板和所述盖板经由所述基板安装部和所述盖板安装部被固定到所述壳体。
在这种安全带卷收器中,基板的基板安装部和盖板的盖板安装部朝向气缸的另一端部侧被斜向地切除。因此,可以使基板安装到壳体的安装位置和盖板安装到壳体的安装位置比与气缸中的活塞的下端部相面对的位置靠近气缸的另一端部侧。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安全带卷收器的外观的立体图;
图2是示出安全带卷收器的各组件在拆开状态下的立体图;
图3是卷取筒单元的立体图;
图4是安全带卷收器的剖视图;
图5是卷取筒单元、预紧器单元和卷取弹簧单元的分解立体图;
图6是从壳体单元安装侧观察的预紧器单元的立体图;
图7是示出预紧器单元的侧视图;
图8是示出图6中的预紧器单元在拆开状态下的分解立体图;
图9是壳体单元的分解立体图;
图10是示出安全带卷收器的侧视图,其中,从安全带卷收器去除锁定单元;
图11是示出活塞响应于预紧器机构的气体产生构件的致动而与小齿轮体的小齿轮部接触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12是示出与图11对应的棘爪操作的说明图;
图13是示出活塞进一步移动且转动杆的下端部与齿轮侧的臂的顶端部解除接合的时刻的说明图;
图14是示出与图13对应的棘爪操作的说明图;
图15是示出活塞进一步移动且转动杆的下端部与齿轮侧的臂的顶端部解除接合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16是示出与图15对应的棘爪操作的说明图;
图17是示出卷取筒单元和卷取弹簧单元以将预紧器单元置于卷取筒单元和卷取弹簧单元之间的方式与预紧器单元联接的构造的局部剖视图;
图18是用于说明引导筒、离合器机构和基板之间的关系的平面图;
图19是用于说明预紧器操作的机构的立体图;
图20是用于说明预紧器操作的机构的立体图;
图21是示出离合器机构的构造的分解立体图;
图22是示出离合器机构的构造的分解立体图;
图23用于说明预紧器操作被传递到引导筒的机构的图(通常操作时);
图24是示出离合器棘爪和引导筒之间的接合状态的局部放大图(未接合时);
图25是用于说明预紧器操作被传递到引导筒的机构的图(接合开始时);
图26是用于说明预紧器操作被传递到引导筒的机构的图(接合完成时);
图27是示出离合器棘爪和引导筒之间的接合状态的局部放大图(响应于预紧器操作而开始接合时);
图28是示出离合器棘爪和引导筒之间的接合状态的局部放大图(响应于预紧器操作而完成接合时);
图29是示出离合器棘爪和离合器齿轮处于齿接触的局部放大图;
图30是包括卷取筒单元的轴心和铆接销的剖视图;
图31是沿着图30中的箭头X6-X6截取的剖视图;
图32是从线板安装侧观察的引导筒的立体图;
图33是示出形成于引导筒的台阶部的弯曲路径的局部放大图;
图34是示出线板的弯曲路径的局部放大图;
图35是用于说明线拉出操作的图;
图36是用于说明线拉出操作的图;
图37是用于说明线拉出操作的图;
图38是用于说明线拉出操作的图;
图39是示出由各突出销、线和扭杆吸收冲击能量的一个示例的吸收特性图;
图40是锁定单元的分解立体图;
图41是用于说明织带感应式锁定机构的操作的图(操作开始时);
图42是用于说明织带感应式锁定机构的操作的图(到锁定状态的过渡阶段);
图43是用于说明织带感应式锁定机构的操作的图(锁定状态);
图44是用于说明车身感应式锁定机构的操作的图(操作开始时);
图45是用于说明车身感应式锁定机构的操作的图(到锁定状态的过渡阶段);
图46是用于说明车身感应式锁定机构的操作的图(锁定状态);
图47是示出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安全带卷收器的预紧器单元的分解立体图;
图48是示出从外侧观察的预紧器单元的立体图;
图49是示出从壳体单元安装侧观察的预紧器单元的立体图;
图50是示出气体产生构件的致动对预紧器单元的盖板造成的变形的示例的图;
图51是示出气体产生构件的致动对包括其它形状的盖板加强槽的盖板安装部造成的变形状态的示例的图;
图52是示出气体产生构件的致动对包括其它形状的盖板加强槽的盖板安装部造成的变形状态的示例的图;
图53是示出气体产生构件的致动对包括其它形状的盖板加强槽的盖板安装部造成的变形状态的示例的图;
图54是示出气体产生构件的致动对包括其它形状的盖板加强槽的盖板安装部造成的变形状态的示例的图;
图55是示出气体产生构件的致动对包括其它形状的盖板加强槽的盖板安装部造成的变形状态的示例的图;
图56是示出气体产生构件的致动对包括其它形状的盖板加强槽的盖板安装部造成的变形状态的示例的图;
图57是示出气体产生构件的致动对包括其它形状的盖板加强槽的盖板安装部造成的变形状态的示例的图;以及
图58是示出气体产生构件的致动对包括其它形状的盖板加强槽的盖板安装部造成的变形状态的示例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文将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根据本发明的安全带卷收器的第一和第二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概略构造
首先,将基于图1和图2说明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安全带卷收器1的概略构造。
图1是示出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安全带卷收器的外观的立体图。图2是示出安全带卷收器1的各组件在拆开状态下的立体图。
如图1和图2所示,安全带卷收器1是用于卷收车辆织带3的装置。安全带卷收器1由壳体单元5、卷取筒单元6、预紧器单元7、卷取弹簧单元8和锁定单元9构成。
锁定单元9被固定到构成稍后将说明的壳体单元5的壳体11的侧壁部12。锁定单元9响应于织带3的突然拉出或超过车辆速度的预定加速度而执行致动操作以停止织带3的拉出。
具有稍后将说明的预紧器机构17(参照图6)的预紧器单元7被安装到壳体单元5。更具体地,壳体单元5在平面图中为大致U字状,并且壳体单元5具有构成其相对两侧的侧板部13和侧板部14。螺纹部13A和13B分别从侧板部13的上缘部和下缘部以大致直角的方式从侧板部13向内延伸并且形成螺纹孔,螺纹部14A和14B分别从侧板部14的上缘部和下缘部以大致直角的方式从侧板部14向内延伸并且形成螺纹孔。利用位于螺纹部13A、13B、14A和14B的三个螺钉15和止动螺钉16螺纹连接预紧器单元7和壳体单元5。由此,预紧器单元7构成与壳体11的侧壁部12相对的另一侧壁部。
卷取弹簧单元8被尼龙锁定件(latch)8A固定到预紧器单元7的外侧,尼龙锁定件8A与弹簧盒56(参照图5)形成为一体。
卷绕有织带3的卷取筒单元6被可转动地支撑在预紧器单元7和固定于壳体单元5的侧壁部12的锁定单元9之间。
卷取筒单元的概略构造
下面,将基于图2至图5说明卷取筒单元6的概略构造。
图3是卷取筒单元6的立体图。图4是安全带卷收器1的剖视图。图5是卷取筒单元6、预紧器单元7和卷取弹簧单元8的分解立体图。
如图2至图5所示,卷取筒单元6包括引导筒(guiding drum)21、筒轴22、扭杆23、线(wire)24、线板(wire plate)25、棘轮26和轴承32。
引导筒21由铝材等制成并且形成为大致筒状,引导筒21的一个端部面对预紧器单元7,以预紧器单元7为壁且被预紧器单元7闭合。在引导筒21的轴心方向上的位于预紧器单元7侧的端缘部上,形成有从引导筒21的外周部与引导筒21的轴心方向成大致直角地径向向外延伸的凸缘部27。在该凸缘部27的内周面中形成用于在稍后将说明的车辆碰撞的情况下与各离合器棘爪29接合的离合器齿轮30。
筒状的安装凸台(mounting boss)31被立设于引导筒21的位于预紧器单元7侧的端部的中央位置。此外,由钢材等形成的筒轴22通过压配合等方式被安装在该端部的中央位置。具有筒状部32A和凸缘端部32B的轴承32被装配到安装凸台31的外周,其中,筒状部32A为大致筒状且由诸如聚缩醛树脂(polyacetal resin)等合成树脂材料形成,凸缘端部32B被连接在筒状部32A的底端部的外周。卷取筒单元6经由该轴承32被小齿轮体(pinion gear body)33的轴接收部33A(参照图6和图8)可转动地支撑。小齿轮体33由钢材等形成并且构成预紧器单元7。
在引导筒21的内部,形成有沿着引导筒的中心轴线以模锻斜度(draft angle)逐渐变细的方式延伸的轴孔21A。在凸缘部27侧的轴孔21A内,形成有用于装配由钢材等制成的扭杆23的花键槽。扭杆23的花键23A侧被插入到引导筒21的轴孔21A中并且被压配合以与凸缘部27接触。结果,扭杆23以不能相对于引导筒21相对转动的方式被压配合在且被固定在引导筒21的内部。
在引导筒21的轴向上的锁定单元9侧,形成有凸缘部35,该凸缘部35沿径向从引导筒21的端缘部的稍微内侧的外周面稍微延伸。此外,在凸缘部35的外侧,形成有筒状台阶部36,该台阶部36的位于其外侧的部分的外径在轴向上变细。一对突出销37和37被立设在台阶部36的外端部的径向相对的位置。
在稍后将说明的凸缘部35的外侧面上,形成有预定形状的凸部(参照图30和图31)。由诸如不锈钢材料等金属材料制成的棒状线24以与该凸部的形状匹配的方式被安装到台阶部36的底端部的外周。
凸缘部35的外周部被线板25覆盖,该线板25在侧视图中为大致卵状。线板25由铝材等制成并且具有凸部38,该凸部38形成于线板25的与引导筒21相面对的内表面的外周部。凸部38与从凸缘部35向外突出的线24嵌合。
在线板25的中央部形成有通孔40,台阶部36将被插入到该通孔40中。在通孔40的轴向外侧的外缘部,设置有一对接合凸部41,该对接合凸部41具有形成于其上并且以在径向上彼此相对的方式从内周面以圆形径向向内突出的两个凸部,在介于通孔40的各接合凸部41之间的轴向外侧的外缘部,以在径向上彼此相对的方式立设四对铆接销39。在各铆接销39的底端部形成以半圆弧状凹陷到预定深度的凹部39A。
棘轮26具有筒状延伸部42,该筒状延伸部具有圆盘形状并且由钢材等制成。延伸部42沿轴向从外周部延伸到与台阶部36大致相等的长度。在该延伸部42的外周面,形成有在稍后将说明的车辆碰撞或车辆紧急的情况下与棘爪43(参照图9)接合的棘轮部45。在延伸部42的轴向上的位于引导筒21侧的端缘部,形成有阻挡凸缘46,该阻挡凸缘46沿径向从延伸部42的外周部延伸。此外,在阻挡凸缘46的外周以在径向上彼此相对的方式设置一对接合凹部46B(参照图5)。接合凹部46B均具有沿其径向以圆弧状向内凹陷的两个凹部。在阻挡凸缘46的轴向外表面中以与各铆接销39相对的方式形成以半圆弧状凹陷到预定深度的凹部46A。
通孔47在棘轮26的与从引导筒21立设的各突出销37相对的位置开口,用于插入各突出销37。在通孔47的周围形成凹陷到预定深度的凹部47A。轴部48立设在棘轮26的外侧中心位置。花键48A形成于轴部48的外周面。从而,卷取筒单元6经由该轴部48被锁定单元9可转动地支撑。
筒状安装凸台49被立设于棘轮26的内表面的中央部。在安装凸台49的内周面形成花键槽,用于装配形成于扭杆23的另一端的花键23B。形成于扭杆的另一端的花键23B被形成为具有与形成于扭杆23的一端的花键23A的外径大致相同的外径。
因此,棘轮26中的阻挡凸缘46的各接合凹部46B与线板25的各接合凸部41配合。此后,各铆接销39以在其基端的凹部39A以及阻挡凸缘46的形成在相对位置的凹部46A的内侧扩张的方式被铆接。线24被安装到引导筒21的凸缘部35的外表面(参照图31)。接着,当将线板25和棘轮26应用到凸缘部35的外侧时,在引导筒21的各突出销37被插入到棘轮26的对应通孔47内的状态下,形成于扭杆23的另一端的花键23B被装配到安装凸台49的内部。此后,各突出销37以在形成于通孔47的周围的凹部47A的内侧扩张的方式被铆接。
结果,棘轮26和线板25被安装成使得棘轮26和线板25不能相对转动。棘轮26和线板25也经由扭杆23和各突出销37被安装到引导筒21,因此,棘轮26和线板25不能相对于引导筒21转动。织带3绕引导筒21的凸缘部27与凸缘部35和线板25之间的外周面卷绕。
卷取弹簧单元的概略构造
下面,将基于图2、图4和图5说明卷取弹簧单元8的概略构造。
如图2、图4和图5所示,卷取弹簧单元8具有:卷取施力机构55,其包括螺旋弹簧;弹簧盒56,其用于收纳该卷取施力机构55;和弹簧轴58。卷取弹簧单元8经由设置于弹簧盒56的三个位置的尼龙锁定件8A被固定在盖板57的对应通孔51中,该盖板57构成预紧器单元7的外侧面且由钢材等形成。卷取筒单元6中的筒轴22的顶端部经由弹簧盒56内的弹簧轴58与螺旋弹簧联接。由此,由于螺旋弹簧的施加力,卷取筒单元6总是在织带3的卷收方向上被施力。
预紧器单元的概略构造
接着,将基于图2以及图4至图8说明预紧器单元7的概略构造。
图6是从壳体单元5安装侧观察的预紧器单元7的立体图。图7是示出预紧器单元7的侧视图。图8是示出图6中的预紧器单元7在拆开状态下的分解立体图。
如图2以及图4至图8所示,预紧器单元7由预紧器机构17和用于使棘爪43(参照图9)转动的强制锁定机构53构成,该棘爪43被可转动地支撑在壳体单元5的侧壁部12。
预紧器机构
如图5至图8所示,预紧器机构17在车辆碰撞的情况下致动气体产生构件61。借助于该气体的压力,使得卷取筒单元6经由卷取筒单元6的凸缘部27在织带3的卷收方向上转动。
这里,预紧器机构17包括:气体产生构件61;管状气缸62;密封板63和活塞64,密封板63和活塞64在来自气体产生构件61的气体压力的作用下在管状气缸62内移动;小齿轮体33,其与形成于该活塞64的齿条接合并且转动;具有预定厚度(例如2.0mm)的基板65,管状气缸62被安装到该基板65;大致长方体形状的基部块体66,其与基板65接触并且被安装于管状气缸62的位于小齿轮体33侧的侧面;以及离合器机构68,其被设置于基板65的背面。
小齿轮体33设置有小齿轮部71并且小齿轮体33的外周部为大致筒状。小齿轮体33由钢材等制成并且与形成于活塞64的齿条接合。小齿轮体33还具有筒状支撑部72,该支撑部72被形成为在小齿轮部71的轴向上从小齿轮部71的位于盖板57侧的端部向外延伸。支撑部72被形成为具有与盖板57的厚度大致相同的长度(例如,1.6mm),并且以小齿轮部71的齿根圆直径作为外径。此外,盖板57的厚度被形成为比基板65的厚度略薄。
在径向上延伸的凸缘部73被形成在小齿轮部71的轴向上的位于基板65侧的端部。此外,在小齿轮体33上形成凸台部74,该凸台部74具有从凸缘部73沿向外方向形成为大致筒状的轴接收部33A。轴接收部33A适于在其中插入卷取筒单元6的筒轴22并且在其上装配轴承32。外径为凸台部74的底端部的外径的三组花键以中心角为大致120°的间隔形成于该凸台部74的外周面。
离合器机构68具有:由钢材等制成的大致环状的棘爪基部76;由钢材等制成的三个离合器棘爪29;和大致环状的棘爪引导件77,其由诸如聚缩醛树脂等合成树脂制成,并且如稍后将说明地(参照图21)在棘爪引导件77和棘爪基部76之间保持各离合器棘爪29。
在棘爪基部76的内周面上,以中心角为大致120°的间隔形成三组花键槽。这些花键槽与形成于小齿轮体33的凸台部74的花键压配合。棘爪引导件77被形成为使得其内周直径比棘爪基部76中的花键槽大。在棘爪引导件77的面对基板65的外侧面上的同心的三个位置等角度地设置定位突起77A。
设置在离合器机构68中的棘爪引导件77的外侧面上的定位突起77A与形成于基板65的定位孔81接合,以将离合器机构68设定到基板65的外表面。接着,如图8所示,小齿轮体33的凸台部74被插入到形成于基板65的大致中央部的通孔83中。此后,形成于凸台部74的各花键被压配合且被固定在离合器机构68的棘爪基部76的各花键槽中。结果,离合器机构68和小齿轮体33被设定且被固定到基板65,且小齿轮体33的小齿轮部71总是被定位在图7所示的位置。
基部块体66由诸如聚缩醛树脂等合成树脂制成。小齿轮体33的凸缘部73被插入到通孔82内,该通孔82形成于齿轮收纳部85的底面部。该齿轮收纳部85被形成为在平面图中从基部块体66内的侧缘部沿向内方向以大致半圆状凹陷,并且该齿轮收纳部还形成有向外突出的底面(参照图11)。在基部块体66的位于基板65侧的侧部突出的定位凸台79被插入到形成于基板65中的定位孔80中。由此,基部块体66被设定到基板65(参照图6)的表面。
弹性接合片66A被形成为从基部块体66的外侧面向基板65侧延伸并且使弹性接合片66A能够在向外方向上弹性变形。弹性接合片66B被形成为从基部块体66的下侧面向基板65侧延伸并且使弹性接合片66B能够在向外方向上弹性变形(参照图8)。弹性接合片66A和66B与基板65的对应侧端部锁定。结果,基部块体66被设定到基板65。
形成于基板65的大致中央部的通孔83所具有的内径能够支撑小齿轮体33的凸台部74的底端部的外径。通孔83还被形成为利用其一端部可转动地支撑小齿轮体33。齿轮收纳部85被形成使得其高度与小齿轮体33中的小齿轮部71和凸缘部73的高度之和大致相同。
强制锁定机构
这里,将基于图5至图8说明被设定在基部块体66的内部的强制锁定机构53。
如图7所示,用于设定强制锁定机构53的凹部86被形成在基部块体66中。在基部块体66中设置构成强制锁定机构53的推动块87、转动杆88、块施力弹簧87A、齿轮侧的臂89和施力弹簧90。块施力弹簧87A沿朝向转动杆88的方向对推动块87施力。施力弹簧90沿朝向转动杆88的方向对齿轮侧的臂89施力。如图6所示,强制锁定机构53的联接轴91和机械臂92从基板65的外侧被连接到齿轮侧的臂89。
转动杆88由诸如聚缩醛树脂等合成树脂或铝材等制成,转动杆88被形成为大致L字状并且在其弯曲部形成有通孔。如图7所示,转动杆88被凸台93可转动地支撑,使得转动杆88的一端部面对小齿轮体33的小齿轮部71,该凸台93被立设在设置于基部块体66中的凹部86的底面上。
推动块87由诸如聚缩醛树脂等合成树脂制成。如图7所示,推动块87通过立设在凹部86的底面的定位突起94被定位成使得推动块87的一端位于小齿轮体33中的小齿轮部71的齿附近并且推动块87的另一端位于转动杆88附近。推动块87被块施力弹簧87A朝向转动杆88施力,以防止松弛和产生噪音。
因此,当小齿轮体33如稍后将说明的那样转动时,可以由抵靠小齿轮部71的齿的推动块87使转动杆88在向外方向(图7中的逆时针方向)上转动(参照图11)。由此,防止推动块87被块施力弹簧87A返回到小齿轮体33侧。
齿轮侧的臂89由诸如聚缩醛树脂等合成树脂或铝材等制成,并且被形成为大致平板状。被插入到通孔96中的凸台95被立设在齿轮侧的臂89的一端部,该一端部与在基部块体66的侧面与转动杆88接触的另一部分相反,该通孔96被形成于基部块体66中的凹部86的底面。在立设有齿轮侧的臂89的凸台95的侧面形成槽部97,该槽部97具有预定深度并且允许形成于联接轴91的一端的弯曲部插入。
如图6和图8所示,齿轮侧的臂89具有形成于转动杆88的顶端的顶面的台阶部98,以与转动杆88的另一端接触。齿轮侧的臂89的凸台95被插入到形成于凹部86的底面的通孔96中,并且朝向转动杆88侧可转动地支撑齿轮侧的臂89。此外,齿轮侧的臂89的与台阶部98相反的另一顶端的下侧被施力弹簧90施力,并且齿轮侧的臂89被朝向转动杆88侧(图7中向上)施力。结果,台阶部98将与转动杆88的另一端部接触。
因此,如果转动杆88在图7中的逆时针方向上转动,则转动杆88的另一端部移动离开齿轮侧的臂89的顶端部,使得齿轮侧的臂89可以在施力弹簧90施加的力的作用下在向外方向(图7中的逆时针方向)上转动。
联接轴91是由钢材等制成的线棒形成,并且以大致直角弯曲,使得联接轴91的两端部以大致90度的倾斜彼此面对。该联接轴91的直线部比壳体单元5的各侧板部13和14(参照图9)的宽度略长。
如图8所示,供联接轴91的一端的弯曲部插入的槽101从形成于基部块体66的凹部86的底面的通孔96延伸。供联接轴91的一端的弯曲部插入的通孔102被形成在基板65的与齿轮侧的臂89相面对的部分。
因此,联接轴91的一端的弯曲部被引导通过基板65的通孔102、基部块体66的通孔96和槽101,以被装配在齿轮侧的臂89的槽部97内,该齿轮侧的臂89被安装在基部块体66的凹部86内。
机械臂92由诸如聚缩醛树脂等合成树脂或铝材等制成并且具有平板状形状且为大致扇形,该扇形的宽度较窄。在较窄的一个端部的外表面上立设凸台106,该凸台106能够被可转动地装配在形成于壳体单元5的侧壁部12(参照图9)的通孔105(参照图10)中。此外,要被装配在切口部138内的凸台92A被立设在机械臂92的位于侧壁部12侧的外周缘部的外表面上。沿着机械臂92的内表面的中心线形成预定深度的槽部107。
因此,如图6所示,联接轴91的另一端的弯曲部被装配到机械臂92的槽部107内。机械臂92以如下方式被安装到联接轴91的另一端侧:使得立设于机械臂92的转动轴的端缘部的外侧面的凸台106的轴心与联接轴91的轴心基本上成直线。
如果如稍后说明的那样将预紧器单元7安装到壳体单元5,则机械臂92的凸台106被可转动地装配到形成于侧壁部12的通孔105内(参照图10)。机械臂92的凸台92A被插入到形成于侧壁部12的切口部138中,从而被可转动地安装在侧壁部12内。
预紧器机构
接着,将基于图5至图8说明预紧器机构17的管状气缸62的构造和安装。
如图5至图8所示,管状气缸62由钢管材料等形成为大致L字状。管状气缸62具有形成于其一端(图7中的下侧弯曲部)的大致筒状的收纳部62A。管状气缸62被构造成收纳气体产生构件61。该气体产生构件61包含火药,其响应于从未示出的控制部传递的点火信号而被点火,由于气体产生剂燃烧而产生气体。
在管状气缸62的另一端(图7中的顶侧弯曲部)形成截面为大致矩形的活塞收纳部62B以及位于管状气缸62的与小齿轮体33相面对的部分的切口部111。当管状气缸62被安装到基板65上时,小齿轮体33的小齿轮部71被装配在该切口部111内。在活塞收纳部62B的上端部形成有切口部113,该切口部113与在基部块体66的侧面部从基板65大致直角地弯曲的臂部112接合并且用作管状气缸62在上下方向上的防脱落部件。彼此相对且允许止动螺钉16插入的一对通孔114被形成于管状气缸62的相对的侧面部并且位于切口部113旁边。该止动螺钉16被用于将预紧器单元7安装到壳体单元5并且用作活塞64的防弹出部件。
如图7和图8中所看到的,密封板63由橡胶材料等制成并且形成为大致矩形的板状,以允许其从活塞收纳部62B的上端部插入。密封板63具有一对突起部63A,一对突起部63A在密封板63的纵向两端缘部向上延伸并且在突起部63A的各上端部的整个宽度上向内突出。放气孔63B被形成在密封板63的中央部。
活塞64由钢材等制成并且整体为长形状,活塞64的截面为允许其从活塞收纳部62B的上端部插入的大致矩形。在活塞64的下端部形成有接合槽64A,密封板63的各突起部63A从侧向被装配在接合槽64A中。在活塞64的下端面形成有细连通孔64C,该连通孔64C从活塞64的下端面延伸到形成于活塞64的侧面部的通孔64B。
在密封板63的各突起部63A从侧向滑动到活塞64的接合槽64A以在接合槽64A中装配各突起部63A之后,密封板63从活塞收纳部62B的上端被安装在活塞收纳部62B的内部并且被压配合到活塞收纳部62B的深度方向的后侧。形成于密封板63的放气孔63B经由活塞64的连通孔64C与通孔64B连通。
由此,在该状态下,密封板63被在气体产生构件61中产生的气体的压力按压,并且使活塞64向活塞收纳部62B的上端开口部(图7的上端部)移动。如稍后所述的那样,当在致动预紧器之后再次拉出织带3时,活塞64由于小齿轮体33的反转而下降。由此,经由密封板63的放气孔63B以及活塞64的连通孔64C和通孔64B释放管状气缸62内的气体,以使活塞64顺利地下降。
在活塞64的小齿轮体33侧的侧面,形成有与小齿轮体33的小齿轮部71接合的齿条116。在齿条116的顶端部(图7的上端部)的背面,形成有可以与止动螺钉16接触的台阶部117。如图7所示,在气体产生构件61被致动之前的通常状态,活塞64被定位在活塞收纳部62B的底部,并且齿条116的顶端与小齿轮部71解除接合。
如图7所示,管状气缸62以如下方式被安装在基板65上:从基部块体66中的齿轮收纳部85的相对两端缘部向外突出的各突起部109被装配在如此构造的活塞收纳部62B的切口部111内且基板65的臂部112被装配在形成于活塞收纳部62B的上端部的切口部113内。截面为大致U字状的齿条锁定销108被立设在基部块体66中。齿条锁定销108在齿条116的上端被插入到齿轮槽中,以限制活塞64的上下运动。活塞64的顶端部被定位在小齿轮体33的小齿轮部71附近,由此活塞64处于非接合状态。
由此,管状气缸62中的活塞收纳部62B的相对两表面部被肋110以及靠背部118A和118B支撑。肋110的截面为大致矩形并且肋110被立设在基部块体66的侧面。靠背部118A和118B以大致直角从基板65的侧缘部的面对小齿轮体33的部分延伸。这些靠背部118A和118B略高于活塞收纳部62B地延伸,并且被形成为允许被插入到形成于盖板57的面对靠背部118A和118B的侧端部的对应通孔119A和119B中。
通孔119A和119B的与靠背部118A和118B的外侧面相面对的侧缘部被向内(图8中向左)凹陷预定深度(例如,大约1mm深)。由此,当靠背部118A和118B被插入到对应通孔119A和119B中时,通孔119A和119B的内表面将与靠背部118A和118B的外侧面可靠地接触。
在基部块体66、强制锁定机构53和管状气缸62等被安装于基板65的情况下,该基部块体66的在位于盖板57侧的侧面部突出的定位凸台121与盖板57的对应定位孔122接合。结果,盖板57被安装到基部块体66、强制锁定机构53和管状气缸62等的上侧。同时,小齿轮体33的筒状支撑部72被装配在形成于盖板57的大致中央部的支撑孔125中。
以大致直角从基板65的侧缘部延伸出的靠背部118A和118B被插入到形成于盖板57的与靠背部118A和118B相面对的侧缘部的对应的通孔119A和119B中。弹性接合片66C和弹性接合片66D被锁定在盖板57的对应的侧端部。弹性接合片66C从基部块体66的外侧面向盖板57侧延伸并且被形成为可向外弹性变形。弹性接合片66D从基部块体66的上侧面向盖板57侧延伸并且被形成为可向外弹性变形。
因此,盖板57被设定且被固定到基部块体66,管状气缸62被安装在盖板57和基板65之间。形成于小齿轮体33的端部的支撑部72被盖板57中的支撑孔125可转动地支撑。因此,如图4所示,形成于小齿轮体33的一端部的支撑部72被形成于盖板57的支撑孔125可转动地支撑,形成于小齿轮体33的相反的另一端部的凸台部74的底端部被形成于基板65的通孔83可转动地支撑。
管状气缸62的通孔114、形成在盖板57的与通孔114相面对的位置的通孔127和形成在与基板65的通孔114相面对的位置的螺纹孔141B(参照图9)被同轴地配置。由钢材等形成的止动螺钉16可以从盖板57侧朝向基板65侧被插入并且被螺纹接合。
因此,管状气缸62被保持在盖板57和基板65之间,此外,管状气缸62的相对两侧面分别被基部块体66和靠背部118A、118B保持。管状气缸62的活塞收纳部62B的上端开口被盖部131覆盖,该盖部131与盖板57成大致直角地从盖板57的上端部延伸。密封板63在由气体产生构件61产生的气体的压力的作用下被按压并且使活塞64朝向活塞收纳部62B的上端开口部(图7的上端)移动。在这种情况下,活塞64的台阶部117与被插入到通孔114中的止动螺钉16接触以停止在止动螺钉16处。
壳体单元的概略构造
接着,将基于图9和图10说明壳体单元5的概略构造。
图9是壳体单元5的分解立体图。图10是示出安全带卷收器1的侧视图,其中去除了锁定单元9。
如图9和图10所示,壳体单元5包括壳体11、支架133、保护器135、棘爪43和棘爪铆钉136。
壳体11由钢材等制成并且被形成为在平面图中为大致U字状。在壳体11的背面侧的侧壁部12中,形成允许卷取筒单元6中的棘轮26的顶端部插入的通孔137。在通孔137的斜下侧的与棘爪43相面对的部分形成切口部138,使得棘爪43顺利地转动。在切口部138的侧部形成通孔139,用于以可转动的方式安装棘爪43。
在切口部138的与棘爪43接触的部分,与通孔139同心地形成半圆形引导部140。棘爪43的与引导部140接触且沿着引导部140移动的部分被形成为具有与侧壁部12的厚度大致相同的高度。该部分具有台阶部43B,该台阶部43B以与引导部140的侧缘的曲率半径相同的曲率半径的圆形凹陷且比侧壁部12的厚度略大。引导销43A被立设在棘爪43的外侧面的顶端部。引导销43A被插入到稍后将说明的锁定单元9的离合器202的引导槽202F中。
彼此相对的侧板部13和14从侧壁部12的相对两端缘部延伸。在侧板部13和14的中央部分别形成开口部,以减小重量并且提高织带安装操作的效率。在侧板部13的上缘部和下缘部分别形成螺纹部13A和13B,在侧板部14的上缘部和下缘部分别形成螺纹部14A和14B。这些螺纹部与各侧板部大致成直角地向内延伸预定深度。通过挤出成型在各螺纹部13A、13B和14A中形成与各螺钉15螺纹连接的螺纹孔141A。
被各铆钉134安装到侧板部13的上缘部的支架133由钢材等制成。横长的通孔142被形成于从侧板部13的上缘部与该上缘部成大致直角地在向内方向上延伸的部分,用于从通孔142拉出织带3。由诸如尼龙等合成树脂等制成的横长的框状保护器135被装配在通孔142内。
由钢材等制成的棘爪43的台阶部43B与引导部140接触,并且被铆钉136可转动地固定,该铆钉136以可转动地方式从侧壁部12的外侧插入到通孔139中。棘爪43的侧面和棘轮26的侧面被定位成与侧壁部12的外侧面大致共面。
如图10所示,在预紧器单元7经由螺钉15和止动螺钉16被安装到壳体单元5的情况下,被安装到形成于联接轴91的另一端的弯曲部的机械臂92的凸台106以可转动地方式被装配在形成于侧壁部12的通孔105中。由此,凸台106被定位在位于切口部138内的棘爪43的下侧面的附近。立设于机械臂92的外侧面的凸台92A被插入到切口部138中。在通常操作时,棘爪43将位于机械臂92附近,而不与棘轮26接合。
强制锁定机构和棘爪的操作的说明
接着,将基于图11至图16,说明当在车辆碰撞的情况下由预紧器机构17的气体产生构件61致动的强制锁定机构53和棘爪43的操作。
图11是示出活塞64响应于预紧器机构17中的气体产生构件的致动而与小齿轮体33的小齿轮部71接触的状态的说明图。图12是示出与图11对应的棘爪43的操作的说明图。图13是示出活塞进一步移动且转动杆88的下端部与齿轮侧的臂89的顶端部解除接合的时刻的说明图。图14是示出与图13对应的棘爪43的操作的说明图。图15是示出活塞64进一步移动且转动杆88的下端部与齿轮侧的臂89的顶端部解除接合的状态的说明图。图16是示出与图15对应的棘爪43操作的说明图。
如图11所示,在车辆碰撞等时致动预紧器机构17的气体产生构件61的情况下,管状气缸62的活塞收纳部62B内的活塞64从如图7所示的通常状态剪断(shear)齿条锁定销108并且向上移动(箭头X1的方向),以与小齿轮体33的小齿轮部71的齿接触。由此,被基板65和盖板57可转动地支撑的小齿轮体33开始在主视图中的逆时针方向(箭头X2的方向)上转动。
因此,被一体地固定到小齿轮体33的离合器机构68也开始转动。由立设于基部块体66的底面的定位突起94来停止推动块87,直到小齿轮部71的齿与安装在基部块体66的凹部86内的强制锁定机构53的推动块87的位于小齿轮体33侧的端部接触为止。由于推动块87不按压转动杆88的上端部,因此转动杆88和齿轮侧的臂89被定位在通常位置。
如图12所示,转动杆88的下端部与齿轮侧的臂89的顶端部接触,从而防止经由联接轴91被联接到齿轮侧的臂89的机械臂92转动。由此,棘爪43被定位在通常位置,即与棘轮26的棘轮部45分开的位置。具体地,棘爪43不与棘轮26的棘轮部45接合。
接着,如图13所示,如果活塞64在管状气缸62内进一步移动并且使小齿轮体33在主视图中的逆时针方向(箭头X2的方向)上转动,则被一体地固定到小齿轮体33的离合器机构68被进一步转动。由此,从棘爪引导件77的外侧面剪断离合器机构68的棘爪引导件77的定位突起77A,由此使离合器机构68和小齿轮体33响应于活塞64的运动而开始一起转动。
与活塞64的向上移动同时地,推动块87压靠小齿轮部71的齿,以向外(图13中向左)移动,由此剪断立设于基部块体66的底面的定位突起94。推动块87被块施力弹簧87A在向外方向上按压,以与转动杆88的上端部接触,并且推动块87在向外方向上按压转动杆88。由此,转动杆88压靠推动块87,并且在平面图中的逆时针方向(箭头X3的方向)上转动。结果,转动杆88的下端部朝向齿轮侧的臂89的顶端部移动。
如图14所示,经由联接轴91联接到齿轮侧的臂89的机械臂92被防止转动,直至转动杆88的下端部与齿轮侧的臂89的顶端部解除接合为止。由此,棘爪43被定位在通常状态,即与棘轮26的棘轮部45分开的状态。具体地,棘爪46不与棘轮26的棘轮部45接合。
然后,如图15所示,活塞64在管状气缸62内进一步移动,以使小齿轮体33在主视图的逆时针方向(箭头X2的方向)上转动。由于被块施力弹簧87A按压的推动块87进一步按压转动杆88的上端部,因此,该转动杆88的下端部与齿轮侧的臂89的顶端部解除接合。
齿轮侧的臂89被施力弹簧90在向外方向上按压并且在主视图中的逆时针方向(箭头X4的方向)上转动。推动块87被块施力弹簧87A在向外方向上按压,以保持与小齿轮体33的小齿轮部71解除接合,并且使转动杆88的上端部与凹部86的内壁面保持接触。
如图16所示,在转动杆88的下端部与齿轮侧的臂89的顶端部解除接合的情况下,该齿轮侧的臂89在主视图中的逆时针方向(箭头X4的方向)上转动。这使得一端形成有被插入到齿轮侧的臂89的槽97内的弯曲部的联接轴91绕中心轴线在从主视图中观察的逆时针方向(箭头X4的方向)上转动。
由于联接轴91的另一端部的弯曲部被插入到槽部107中,因此,机械臂92响应于齿轮侧的臂89的转动而在从主视图中观察的逆时针方向(箭头X5的方向)上转动。这使得棘爪43与棘轮26的棘轮部45接合。棘爪43与棘轮26的棘轮部45接合,以限制卷取筒单元6在织带拉出方向上的转动并且允许卷取筒单元6在织带3的卷收方向上的转动。
因此,在棘爪43与棘轮26的棘轮部45接合的情况下,执行锁定操作,以限制卷取筒单元6在织带3的拉出方向上的转动并且允许卷取筒单元6在织带3的卷收方向上的转动。由此,在离合器机构68和小齿轮体33开始一起转动之前,棘爪43可以限制卷取筒单元6在织带3的拉出方向上的转动。
在跟随预紧器机构17的致动而停止小齿轮体33的转动之后,如图15所示,转动杆88的下端部保持与齿轮侧的臂89的顶端部分开。在致动预紧器机构17之后,棘爪43与棘轮26的棘轮部45保持接合。由此,限制卷取筒单元6的棘轮26和线板25在织带3的拉出方向上的转动。
接着,将基于图17至图29说明在车辆碰撞情况下的预紧器的操作。说明将集中在机构的构成/构造及其操作和效果。
包括预紧器单元的周边的构造
图17是示出以将预紧器单元7置于卷取筒单元6和卷取弹簧单元8之间的方式来联接卷取筒单元6和卷取弹簧单元8的构造的局部剖视图。图17表示从背面侧观察的图4的剖视图的图。
如图17所示,引导筒21经由筒轴22与卷取弹簧单元8同轴地联接。引导筒21总是被卷取弹簧单元8在织带3的卷收方向上施力。
以从预紧器单元7的基板65突出的方式设置的离合器机构68被收纳在引导筒21的筒凹部21B内。轴承32以自由滑动的方式被设置在引导筒21和小齿轮体33之间。轴承32具有筒状部32A和凸缘端部32B,该筒状部32A为筒状,该凸缘端部32B被设置在轴承32的一端并且在径向向外的方向上延伸。轴承32以自由转动的方式被安装在引导筒21和小齿轮体33之间。
更具体地,轴承32的筒状部32A的内表面和凸缘端部32B的下表面以自由转动的方式分别与引导筒21的安装凸台31的外表面和设置于安装凸台31的外表面的筒凹部21B的底面接触。轴承32的筒状部32A的外表面和凸缘端部32B的上表面以自由转动的方式分别与小齿轮体33的内表面和顶端部接触。
在预紧器单元7中,小齿轮体33和离合器机构68经由轴承32以自由转动的方式与引导筒21接触。结果,在通常操作时,引导筒21的响应于织带3的拉出和卷收操作的转动不受预紧器单元7的小齿轮体33和离合器机构68的限制。
图18是从卷取弹簧单元8侧观察的安全带卷收器1的平面图。为了说明引导筒21、离合器机构68和基板65之间的关系,在预紧器单元7的除了离合器机构68和基板65之外的构成部件中,将省略卷取弹簧单元8和筒轴22。为了示出这些构件之间的关系,部分构件或全部构件根据需要以透视状态示出(用虚线表示)。
如图18所示,离合器机构68与引导筒21同轴地安装。这是因为,离合器机构68经由基板65的开口65A与小齿轮体33同轴地联接,并且经由轴承32被小齿轮体33的内表面和安装凸台31的外表面可转动地支撑。
在构成引导筒21的筒凹部21B的内周缘部朝向轴心刻设离合器齿轮30。如稍后将说明的那样,被收纳在离合器机构68中的离合器棘爪29在预紧器致动状态下突出。突出的离合器棘爪29与离合器齿轮30接合,并且使引导筒21在织带3的卷收方向上转动。
在离合器机构68的与基板65接触的表面,设置与形成于基板65的定位孔81接合的定位突起77A。结果,离合器机构68和基板65被固定成使得在通常操作中离合器机构68和基板65不能相对转动。
如稍后将说明的那样,定位突起77A被形成于离合器机构68的棘爪引导件77。在通常操作和车辆碰撞的初始阶段,棘爪引导件77被固定在基板65中,使得棘爪引导件77不能相对于基板65转动。
当在车辆碰撞的情况下按压并且驱动活塞64时,使小齿轮体33转动,且棘爪基部76相对于棘爪引导件77相对地转动。离合器棘爪29响应于该转动运动而向外突出。在离合器棘爪29突出之后,维持驱动力,这意味着该驱动力还被施加到棘爪引导件77。一旦棘爪引导件77不能抵抗该驱动力,定位突起77A将断裂。此后,离合器机构68变为一体,并且使引导筒21转动,从而引起织带3的卷收操作。
在引导筒21的安装凸台31中同轴地设置开口部31A。然后,筒轴22被压配合到该开口部31A中。
预紧器操作的机构的说明
图19和图20是示出在车辆碰撞的情况下预紧器单元7中进行的织带3卷收操作的立体图,即,图19和图20是示出预紧器操作的构造的图。为了说明与预紧器操作相关的构造,将部分地省略构成元件。更具体地,在构成预紧器单元7的构件中,留下离合器机构68、小齿轮体33和管状气缸62,而省略了其它构件。这里,用虚线示出基板65。卷取弹簧单元8也被省略。
如图19和图20所示,以基板65被置于离合器机构68和小齿轮体33之间的方式将与小齿轮体33联接的离合器机构68收纳在引导筒21的筒凹部21B中。由此,离合器机构68被安装成使得其侧面面对引导筒21的离合器齿轮30。当预紧器被致动时,小齿轮体33响应于管状气缸62内的气体压力而转动。被收纳在离合器机构68内的离合器棘爪29响应于小齿轮体33由于活塞64的按压驱动的转动而从离合器机构68的侧面向外突出。突出的离合器棘爪29与离合器齿轮30接合,于是使引导筒21在织带3的卷收方向上转动。
这里,如图20所示,安装多个离合器棘爪29。如稍后在图21和图22中所说明的那样,设置三个离合器棘爪29并且三个离合器棘爪29在三个位置与引导筒21的离合器齿轮30接合。由此,离合器棘爪29可以与形成于引导筒21的筒凹部21B的周缘部的离合器齿轮30均一地接合,这使得小齿轮体33能将其驱动力传递到引导筒21。
离合器机构的构造
图21和图22是示出离合器机构68的构造的分解立体图。图21是从卷取弹簧单元8侧观察的分解立体图。图22是从卷取筒单元6侧观察的分解立体图。
如图21和图22所示,离合器机构68包括棘爪基部76、离合器棘爪29和棘爪引导件77。
通孔29A在各离合器棘爪29的底端部开口,并且将被压配合到立设于棘爪引导件77的十字状突起77B。十字状突起77B被形成为使得十字形状的一边比离合器棘爪29的通孔29A的直径长。这将有助于限制压配合状态下的离合器棘爪29的转动。在各离合器棘爪29中,通孔29A的与棘爪引导件77相面对的一侧经受倒角加工。此外,代替通孔29A的倒角加工或与该倒角加工一起,十字状突起77B可以形成为使十字形状的一边在其顶端部较短,或者,可替换地,顶端部被形成为比其它部分细。结果,可以顺利地进行压配合操作。
凹部29C被设置于各离合器棘爪29中的通孔29A和接合齿29B之间的中间位置,并且突起77E被立设在棘爪引导件77中的对应位置。在离合器棘爪29被压配合到十字状突起77B的状态下,突起77E与凹部29C接合。凹部29C和突起77E的配置位置具有确定被压配合到十字状突起77B的各离合器棘爪29的转动位置的效果。该构造用于将被压配合到十字状突起77B的各离合器棘爪29定位在收纳位置。由于凹部29C和突起77E之间的接合且通孔29A被压配合到十字状突起77B,防止在通常操作中各离合器棘爪29从收纳位置转动,并且防止接合齿29B向外侧突出。
各引导部77C被靠近各离合器棘爪29的内侧地设置在棘爪引导件77上。在预紧器单元7被致动的初始阶段,棘爪引导件77不能转动。这是因为,定位突起77A与基板65接合。在该状态下,棘爪基部76转动。响应于该转动,在使十字状突起77B和突起77E断裂的状态下,被棘爪支撑块76B按压的离合器棘爪29在转动方向上移动,移动的离合器棘爪29的内侧的侧面压靠引导部77C。由于棘爪基部76不断地进一步转动,离合器棘爪29被按压在棘爪支撑块76B和引导部77C中。结果,离合器棘爪29沿着引导部77C被可滑动地向外引导,并且离合器棘爪29从棘爪基部76向外突出。
通孔76A被设置在棘爪基部76中。这里,十字状突起77B的突出量被形成为比离合器棘爪29的厚度长。一旦离合器棘爪29被压配合到十字状突起77B,十字状突起77B的顶端部将从离合器棘爪29的通孔29A的相反侧突出。当棘爪引导件77和棘爪基部76联接时,十字状突起77B的从离合器棘爪29突出的部分与通孔76A接合。
厚度足够的棘爪支撑块76B被设置成在棘爪基部76的径向外侧包围插入孔76A。棘爪支撑块76B被设置成在离合器棘爪29按压驱动引导筒21时接收负荷,该负荷反过来被离合器棘爪29接收。
离合器棘爪29均具有设置于其顶端部的用于与离合器齿轮30接合的接合齿29B。在第一实施方式中,设置三个离合器棘爪29。当引导筒21由于预紧器的致动而被按压驱动时,用于驱动引导筒21的负荷被分散,这使得可以实现有效的压力性能和负荷承担性能。
在棘爪基部76中,锁定块76C被形成在棘爪支撑块76B的径向外端。凹部76D在棘爪支撑块76B的靠近锁定块76C的一个角部开口。
在棘爪引导件77中,形成锁定钩77D和十字状突起77F,当棘爪引导件77与棘爪基部76接合时,锁定钩77D与锁定块76C接合,十字状突起77F与凹部76D接合。
这里,锁定块76C与锁定钩77D之间的接合优选使得:在小齿轮体33的转动的初始阶段,棘爪基部76能相对于棘爪引导件77相对地转动。在该转动的初始阶段,棘爪基部76与被保持在不能转动状态的棘爪引导件77一起转动,并且使离合器棘爪29突出。与凹部76D接合的十字状突起77F响应于棘爪基部76的转动而断裂。
这里,棘爪基部76和离合器棘爪29由金属构件制成,棘爪引导件77由树脂构件制成。由此,可以容易且可靠地执行离合器棘爪29的突出操作以及在离合器棘爪29的突出操作之后棘爪引导件77与棘爪基部76的一体转动操作。
预紧器操作的说明
接着,将基于图23至图29说明预紧器操作。
图23、图25和图26示出管状气缸62的剖视图的一部分,以说明预紧器操作被传递到引导筒21的构造。从这些图中,活塞64被配置在管状气缸62内的位置将变得明显。这些图示出了离合器棘爪29与引导筒21之间的接合状态,省略了基板65和棘爪引导件77。
图24、图27和图28是离合器棘爪29与引导筒21之间的接合状态的放大图。
图23和图24示出在致动预紧器之前的状态。
如图23和图24所示,活塞64被设置在管状气缸62内的底部位置,由此防止在活塞64刻设的齿条116与小齿轮体33接合。离合器棘爪29被保持在收纳位置。
图25示出在管状气缸62内开始产生气体的状态。图27示出与图25对应的状态。具体地,图27示出向外突出的离合器棘爪29开始与离合器齿轮30接合的状态。
如图25所示,响应于气体压力开始朝向管状气缸62的顶端部方向按压驱动活塞64。齿条116与小齿轮体33接合,使得棘爪基部76开始转动。结果,离合器棘爪29开始向外突出。
图26示出活塞64在气体压力的作用下继续被按压驱动的状态。图28示出与图26对应的状态。
如图26所示,与齿条116接合的小齿轮体33保持转动。离合器机构68保持转动,由此离合器棘爪29被保持在突出状态。如图28所示,离合器棘爪29完成向外突出,由此完成与离合器齿轮30的接合。结果,完成离合器棘爪29与引导筒21之间的接合,其后,织带3被引导筒21卷收。
预紧器操作的说明(齿接触状态)
这里,将基于图29对突出的离合器棘爪29的顶端部与引导筒21的离合器齿轮30的顶端部接触的情况给予说明
图29示出已经突出的三个离合器棘爪29中的一个离合器棘爪的顶端部与引导筒21中的离合器齿轮30的顶端部接触的状态。具体地,该状态为齿接触状态。在该状态下,离合器棘爪29和引导筒21处于离合器棘爪29和引导筒21不能相对移动的状态。随着棘爪基部76继续转动,与引导筒21齿接触的离合器棘爪29与引导筒21一体地转动。
此时,离合器棘爪29压靠被保持在不能相对于离合器棘爪29相对转动的状态的棘爪引导件77的引导部77C。引导部77C响应于棘爪基部76的转动而在弹性变形的状态下接收离合器棘爪29。棘爪基部76转动预定角度,使得其余的离合器棘爪29与离合器齿轮30接合。
通常,即使离合器棘爪29的顶端部和引导筒21的离合器齿轮30的顶端部处于齿接触状态,该齿接触状态大致不能持续。具体地,由于引导部77C的弹性变形,离合器棘爪29和离合器齿轮30的反作用力作用于接触面的斜面。因此,如果引导部77C的弹性变形继续,则力沿转动方向作用于离合器棘爪29,由此离合器棘爪29被推回。结果,可以解除齿接触状态,离合器棘爪29和离合器齿轮30可以变换至接合状态。
即使不能解除齿接触状态,如图21和图22所示,也可以在离合器机构68的三个方向上配置三个离合器棘爪29。由此,即使处于齿接触状态的离合器棘爪29没有解除齿接触状态,也能继续进行其它离合器棘爪29的突出操作,由此可以确保与离合器齿轮30的接合。在存在至少一个离合器棘爪29不处于齿接触状态的情况下,离合器棘爪29仍能与离合器齿轮30接合,并且可以进行预紧器操作,而不会产生任何问题。
能量吸收机构
接着,将基于图30至图39说明能量吸收机构。根据该能量吸收机构,在上述强制锁定机构53或通常的紧急锁定机构的致动之后,如果作用于织带3的拉出力超过预先设定的预定值,则吸收在预定负荷下拉出织带3时在车辆乘客处产生的冲击能量。
基于图30至图34,将首先对被安装在引导筒21和线板25之间的线24的安装机构进行说明。
图30是包括卷取筒单元6的轴心和铆接销39的剖视图。图31是沿着图30中的箭头X6-X6截取的剖视图。图32是从线板25的安装侧观察的引导筒21的立体图。图33是示出形成于引导筒21的台阶部36中的弯曲路径的局部放大图。图34是示出线板25的弯曲路径的局部放大图。
如图30和图31所示,筒轴22通过压配合被固定到卷取筒单元6的引导筒21的位于预紧器单元7侧的端部的中央位置。轴承32被装配到筒轴22的底端部。扭杆23的花键23A被压配合地安装到引导筒21的轴孔21A的背面侧,以使花键23A不能相对于轴孔21A相对转动。
如图31所示,在从主视图观察时为大致圆形且形成于引导筒21的凸缘部35的外表面的台阶部36的外周,一体地形成具有弯曲部24A的弯曲路径145,线24的一端被装配并保持在该弯曲部24A中。
如图32所示,弯曲路径145由如下部分形成:凸部147;凹部148;槽部149;以及位于台阶部36的凹部148与槽部149之间的外表面。凸部147被形成为从主视图中观察时向下定向的大致梯形并且从凸缘部35的轴向外表面突出。凹部148与形成于台阶部36的外周的凸部147相面对。从台阶部36的与从主视图观察的凹部148的左端(图33中的左端)稍微分开的外周面的斜面起沿向内方向在该斜面上形成槽部149。
如图33所示,在凸部147和凹部148的相对的面中沿着弯曲路径145的深度方向设置两组相对的肋151。此外,在槽部149的相对的面中沿着弯曲路径145的深度方向形成一组肋152。相对的肋151和152之间的距离比线24的外径小。
如图31所示,位于线24的一端部的弯曲部24A在挤压各肋151和152的状态下被装配在弯曲路径145中,由此弯曲部24A被固定且保持在弯曲路径145中。在从主视图观察时为大致V字状的弯曲部24B被形成为与线24的弯曲部24A连续。弯曲部24B被形成为比凸缘部35的外周进一步突出。与线24的弯曲部24B连续的弯曲部24C沿着台阶部36的外周面被形成为圆弧状。
如图5、图30、图31和图34所示,形成用于收纳线24、凸缘部35和凸部147的收纳凹部155。在线板25中的通孔40的内周与台阶部36的外周部大致相对的状态下形成该收纳凹部155,并且收纳凹部155在该通孔40的周缘部与线24接触。收纳凹部155被形成为使得覆盖凸缘部35的外周部的内周面的直径与凸缘部35的外径大致相同。
在收纳凹部155的与线24的弯曲部24B相面对的部分,形成隆起部155A,该隆起部155A沿径向向外隆起,用于收纳弯曲部24B。在隆起部155A的内表面,一体地形成凸部38,该凸部38在从主视图观察时为大致角状并且凸部38被插入到线24的弯曲部24B内,从而如此形成弯曲部156:其中线24以可滑动的方式被引导。凸部38的位于线板25的径向内侧的端部沿着台阶部36的外周面被形成为圆弧状。
因此,如图31所示,为了将线24安装到引导筒21,扭杆23的花键23A被压配合且固定到引导筒21的轴孔21A的深度方向的背面侧。线24的弯曲部24A被塞在形成于台阶部36的弯曲路径145中,并且沿着台阶部36的外周面配置。然后,线板25的凸部38被插入到线24的弯曲部24B内,并且线24的弯曲部24B被插入到弯曲路径156内。此外,使通孔40的周缘部与线24接触,使得线24、台阶部36和凸部147被收纳在收纳凹部155内。
此后,如前面说明的那样,形成于扭杆23的另一端的花键23B被装配到棘轮26的安装凸台49内,并且引导筒21的已经插入到各通孔47中的各突出销37为铆钉。结果,棘轮26和线板25经由各突出销37被固定到引导筒21,使得它们不能相对于引导筒21相对转动。棘轮26和线板25通过铆接线板25的各铆接销39被固定到扭杆23,使得它们不能相对于扭杆相对转动。
接着,当在车辆碰撞的情况下上述强制锁定机构53或稍后将说明的通常的紧急锁定机构被致动且棘爪43与卷取筒单元6的棘轮26接合时,防止棘轮26在拉出织带3的方向上的转动。在该状态下,如果作用于织带3的拉出力超过预先设定的预定值,在作用于引导筒21的转动扭矩的作用下,被装配在棘轮26的各通孔47中并且被铆接的各突出销37将与引导筒21一起转动并且被剪断。此时,通过[第一能量吸收机构]中的各突出销37的剪断来吸收冲击能量。
同时,如果引导筒21转动,则扭杆23的已经被压配合且固定到引导筒21的轴孔21A的背面侧的花键23A侧转动,从而使扭杆23开始扭转变形。引导筒21开始响应于扭杆23的扭转变形而在织带3的拉出方向上转动。这里,通过[第二能量吸收机构]中的扭杆23的扭转变形来吸收冲击能量。
同时,由于利用接合凸部41和接合凹部46B来装配线板25和棘轮26,因此在引导筒21转动时,甚至在线板25和引导筒21之间发生相对转动。由此,响应于引导筒21的转动,甚至在线24和线板25之间发生相对转动,并且通过[第三能量吸收机构]中的线24来吸收冲击能量。
线拉出操作
这里,将基于图31以及图35至图38说明吸收冲击能量时的线24的操作。图35至图38是线24的拉出操作的说明图。
如图31所示,在线板25和引导筒21的初始状态下,弯曲路径145的凸部147的周向一端被定位成靠近弯曲路径156的凸部38的位于拉出侧的端部。此外,弯曲路径145和156的各端部以大致直线的方式彼此面对。
如图35至图37所示,如果在拉出织带3时引导筒21在织带3的拉出方向上转动,则防止线板25转动。此外,由于引导筒21的转动,台阶部36在织带3的拉出方向X7上相对地转动。结果,弯曲部24A被固定且保持在台阶部36的弯曲路径145中的线24在被从弯曲路径156顺次引出的状态下在箭头X8的方向上被引出,该弯曲路径156在从主视图观察时为大致V字状并且由隆起部155A内的凸部38形成。由此,线24被卷取在台阶部36的外周面上。与线24的拉出同时,扭杆23响应于引导筒21的转动而经受扭转变形。
当线24在变形的状态下经过在主视图中为大致V字状的弯曲路径156时,在凸部38和线24之间产生滑动阻力,在线24自身中产生卷绕阻力。因此,线24的冲击能量被该滑动阻力和卷绕阻力吸收。
如图38所示,当线24的另一端响应于引导筒21的转动而移动离开弯曲路径156时,线24对冲击能量的吸收结束。后续的吸收仅包括扭杆23响应于引导筒21的转动的扭转变形对冲击能量的吸收。
接着,将基于图39说明各突出销37、线24和扭杆23对冲击能量的吸收特性。图39是示出各突出销37、线24和扭杆23对冲击能量的吸收的一个示例的吸收特性图。
如图39所示,在从开始织带3的拉出操作到各突出销37被剪断的时间段,各突出销37和扭杆23对冲击能量的吸收同时进行。因此,从开始织带3的拉出操作到各突出销37被剪断的时间段,由突出销37、扭杆23和线24吸收能量。
此外,在从拉出织带3且剪断突出销37的操作到线24移动离开弯曲路径156的时间段,扭杆23的扭转变形对冲击能量的吸收和线24对冲击能量的吸收同时进行。此外,在从剪断突出销37到从弯曲路径156拉出线24的操作结束的时间段,可能的话,能量吸收负荷可以被设定成比不利地影响车辆乘客的最大负荷F1小的预定负荷。
此外,当线24移动离开弯曲路径156时,线24对冲击能量的吸收操作结束。后续的吸收仅包括扭杆23响应于引导筒21的转动的扭转变形对冲击能量的吸收。
因此,由于通过将线24的弯曲部24A塞在弯曲路径145中而由各肋151和152将线24固定且保持在适当位置,可以简化构造,并且可以提高线24的组装操作的效率。
关于在车辆碰撞等情况下的冲击能量的吸收,在该冲击能量的吸收开始之后的初始阶段,由突出销37、扭杆23和线24来执行能量吸收。此后,能量吸收增大,从而由扭杆23和线24来吸收能量,由此可以高效地进行有效能量吸收。
如上所述的织带的强制锁定机构53是在车辆碰撞的情况下被致动的锁定机构。具体地,根据该机构,在预紧器在车辆碰撞等紧急情况下被致动时织带的卷收操作结束之后,通过稍后将说明的通常的紧急锁定机构的致动来防止车辆乘客的剧烈运动。在车辆碰撞的冲击之后立即致动锁定机构。
除了如上所述的强制锁定机构53之外,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安全带卷收器1具有两种类型的锁定机构。这两种类型包括响应于织带的突然拉出而被致动的织带感应式锁定系统和响应于由车辆摇动或倾斜引起的加速度而被致动的车身感应式锁定系统。下文,为了与强制锁定机构53清楚地区分开,在下面的说明中,这两种类型的锁定机构被称为紧急锁定机构。
紧急锁定机构的概略构造
图40是示出表示紧急锁定机构的锁定单元9的构造的分解立体图。此外,图4示出其剖视图。
如图40和图4所示,锁定单元9执行织带感应式锁定机构和车身感应式锁定机构的操作。锁定单元9由机构块201、离合器202、导向臂203、恢复弹簧204、车辆传感器205、锁定齿轮206、传感器弹簧207、锁定臂208、惯性块209和机构盖210构成。
离合器202的外周缘设置有肋202A。离合器202通过与机构块201的接合部201A接合而以可转动的方式被安装到机构块201。恢复弹簧204被保持在机构块201的突出保持部201B与离合器202的突出保持部202B之间,突出保持部201B和202B在锁定单元9的上端部彼此相对。由此,离合器202被施力到预定位置。
机构块201具有形成于其中央部的开口。该开口为大致倒置的吉他形状。具有较大直径的开口部比棘轮26的直径大且比离合器202的直径小。结果,在较大直径的开口部,离合器202的背面和棘轮26被配置成彼此靠近且彼此面对。较小直径的开口部和较大直径的开口部之间的连接部形成棘爪43的可动区域。被棘爪铆钉136可转动地支撑在轴上的棘爪43被安装在壳体11中。棘爪43响应于棘爪43朝向较大直径的开口部的转动而与棘轮26的棘轮部45接合。
在机构块201中,在较小直径的开口部的相对侧设置传感器安装部201C。车辆传感器205由球传感器205C和置于其上的车辆传感器杆205A构成,且使车辆传感器杆205A指向上。
离合器202具有形成于其中央的开口部202C。棘轮26的轴部48被松动地插入到开口部202C中。与开口部202C同轴且在轴心的方向上延伸的离合器齿202D以圆形立设于离合器202的前面部。
安装销202E和引导槽202F被设置在离合器202的大致下侧中央部。安装销202E以使得导向臂203被可转动地支撑的方式被设置于前表面。导向臂203被车辆传感器杆205A向上施力。引导槽202F以使得棘爪43的引导销43A被松动地装配在引导槽202F中的方式被设置于背面。引导槽202F被形成为在向左的方向上靠近开口部202C的轴心延伸。结果,通过使离合器202逆时针方向转动而将棘爪43驱动成靠近棘轮26。
此外,引导块202G从安装销202E向左下方延伸。引导块202G被设置成面对车辆传感器205的底杆部205B。引导块202G具有随着从安装销202E向左延伸而在向下的方向上变宽的锥状构造。在顶部,引导块202G具有预定宽度的区域。
锁定齿轮206具有形成于其背面的圆形槽部206D。锁定齿轮206收纳以圆形立设于离合器202的离合器齿202D。锁定齿轮206以使得槽部206D包围离合器齿202D的方式被配置成与离合器202接触或靠近离合器202。被松动地插入到开口部202C中的轴部48与锁定齿轮206同轴地压配合。棘轮26和锁定齿轮206被同轴地安装。
锁定齿轮206的外周端部的一个角部设置有向槽部206D(参照图4)延伸的开口部206C。轴支撑销206B被设置在开口部206C附近。锁定臂208被轴支撑销206B以可转动的方式支撑,其中,锁定臂208的顶端部可从开口部206C向槽部206D转动。锁定臂208经由传感器弹簧207与锁定齿轮206联接,在通常操作中,锁定臂208以使得其顶端部不从开口部206C突出的方式被施力。在织带感应式锁定机构锁定中执行操作时,锁定臂208经由开口部206C在槽部206D中突出,且使锁定臂208的顶端部与离合器齿202D接合。
在锁定齿轮206的外周缘,朝向径向向外的方向刻设锁定齿轮齿206A。锁定齿轮206以使得锁定齿轮齿206A位于导向臂203附近的方式被配置于离合器202。在车身感应式锁定机构中执行锁定操作时,导向臂203被车辆传感器205的车辆传感器杆205A向上推动,且使导向臂203的顶端部与锁定齿轮齿206A接合。
惯性块209以可转动的方式被安装到锁定齿轮206的前表面。惯性块209具有引导开口部209A。在锁定臂208中延伸的引导销208A被松动地装配在引导开口部209A中。惯性块209由金属构件制成并且用于产生相对于织带的快速拉出的惯性延迟。从功能性的角度看,设置一个引导开口部209A足够。然而,从产生惯性延迟的角度看,可以在惯性块209的中心的点对称的位置设置虚设(dummy)的引导开口部209A。
锁定单元9的前表面被机构盖210覆盖。机构盖210设置有尼龙锁定件210A。尼龙锁定件210具有与尼龙锁定件8A相似的构造。由尼龙锁定件210A经由机构块201的开口201D将锁定单元9固定到壳体11。
在锁定单元9中,除了惯性块209、恢复弹簧204、传感器弹簧207、车辆传感器205的金属球之外的构件由树脂材料制成。此外,在这些构件彼此接触的情况下,这些构件之间的摩擦系数小。
接着,将基于图41至图46说明通常的锁定机构的操作。在这些图中,示出了织带拉出方向。逆时针方向的转动方向是织带拉出方向。下面的说明集中在锁定操作,为了方便起见省略其它部分的说明。在该操作的说明中,根据需要部分地省略图中的内容。在织带感应式锁定机构和车身感应式锁定机构两者中,棘爪43的操作是共同的。此外,在下面的说明中,省略了有碍于说明棘爪43和棘轮26之间的关系的一些部分。
织带感应式锁定机构的操作的说明
图41至图43是示出织带感应式锁定机构的操作的说明图。这些图省略了织带感应式锁定机构的一些部件,以清楚地图解示出棘爪43和棘轮26之间的关系、锁定臂208和离合器齿202D之间的关系以及传感器弹簧207的部分。
一旦施加到织带的在织带拉出方向上的加速度超过预定值,传感器弹簧207就不能再维持惯性块209的初始位置。具体地,在惯性块209中出现惯性延迟,并且锁定齿轮206相对于惯性块209在逆时针方向上转动。
结果,在惯性块209的引导开口部209A中引导锁定臂208的引导销208A,并且使锁定臂208的顶端部在径向向外的方向上转动并且与离合器齿202D接合。这在图41中示出。
如果在锁定臂208与离合器齿202D接合之后继续织带的拉出操作,则与棘轮26同轴地安装的锁定齿轮206保持在逆时针方向上转动。由于锁定臂208与离合器齿202D接合,因此离合器202也将在逆时针方向上转动。
结果,在离合器202的引导槽202F中引导棘爪43的引导销43A,并且使棘爪43朝向棘轮26转动。在图42中示出该状态。
棘爪43继续转动且与棘轮26接合,于是防止了棘轮26的转动。引导筒21被锁定以防止其转动,进一步防止了织带被拉出。在图43中示出该状态。
在图43所示的状态下,恢复弹簧204被保持在压缩状态。因此,当缓和朝向织带拉出方向施加的张力且引导筒21在卷收方向上转动时,离合器202在被压缩的恢复弹簧204的施加力的作用下在顺时针方向上转动。由此,在离合器202的引导槽202F中反向引导棘爪43的引导销43A,并且使棘爪43移动离开棘轮26。由此解除了锁定状态。
车身感应式锁定机构的操作的说明
图44至图46是示出车身感应式锁定机构的操作的说明图。这些图省略了车身感应式锁定机构的一些部分,以清楚地图解示出棘爪43和棘轮26之间的关系的部分。
一旦由车身的摇动或倾斜引起的加速度超过预定值,车辆传感器205的球传感器205C就不能再维持在预定位置,并且使车辆传感器杆205A向上推动导向臂203。
结果,导向臂203的顶端部与锁定齿轮齿206A接合。在图44中示出该状态。
如果导向臂203和锁定齿轮齿206A被保持在接合状态,则该状态使离合器202在逆时针方向上转动。也就是说,沿逆时针方向的转动力被施加到锁定齿轮206并且经由导向臂203被传递到可转动地支撑有导向臂203的离合器202。
由此,在离合器202的引导槽202F中引导棘爪43的引导销43A并且使棘爪43朝向棘轮26转动。在图45中示出该状态。
当棘爪43继续转动并且与棘轮26接合时,棘轮26的转动被锁定。引导筒21被锁定以防止织带被拉出。在图46中示出该状态。
如织带感应式锁定机构的情况一样,一旦织带3被卷收,离合器202就在顺时针方向上转动,由此使棘爪43和棘轮26解除接合。一旦车辆的加速度达到零,球传感器205C就返回到初始状态。
当锁定状态被解除并且使离合器202在顺时针方向上转动并且返回其通常位置时,引导块202G是用于防止车辆传感器杆205A响应于车辆的加速度而升高的摇动限制构件。该引导块202G被设置成:当导向臂203的顶端部与车辆传感器205的车辆传感器杆205A接触时,引导块202G防止离合器202的返回被限制。
在锁定状态下,引导块202G的较宽区域的下端部与车辆传感器205的杆底部205B接触。如果该较宽区域的宽度被设定成使得车辆传感器杆205A的顶端部被保持在导向臂203的下端部的移动路径的下方,则即使当离合器202在顺时针方向上转动以返回到其初始位置时,车辆传感器杆205A和导向臂203的顶端部也不接触。引导块202G的与杆底部205B接触的下端部具有响应于离合器202在顺时针方向上的转动而逐渐变窄的锥状构造。在从锁定状态返回时,当离合器202在顺时针方向上转动以返回到其通常位置时,导向臂203的顶端部以不限制离合器202的返回操作的方式与车辆传感器杆205A接触。在通常操作中,杆底部205B不与引导块202G接触,由车辆的加速度引起的车辆传感器205的摇动不受引导块202G的限制。
因此,在第一实施方式的安全带卷收器中,管状气缸62以如下方式被安装在基板65上:从基部块体66中的齿轮收纳部85的相对两端缘部向外突出的各突起部109被装配在如此构造的活塞收纳部62B的切口部111内且基板65的臂部112被装配在形成于活塞收纳部62B的上端部的切口部113内。此外,由钢材形成的止动螺钉16从盖板57侧被插入到形成于盖板57的通孔127和形成于基板65的通孔128中,其中,通孔127和128与形成在管状气缸62处的通孔114相面对。于是,止动螺钉16被螺纹连接到壳体11的螺纹部14B。由此,管状气缸62以被插入到盖板57和基板65之间的方式被安装到壳体11。
由此,管状气缸62中的活塞收纳部62B的侧面部可以被肋110以及靠背部118A和118B支撑,其中,肋110均具有大致三角形的截面并且被立设在基部块体66的侧面,靠背部118A和118B从基板65的侧缘部的与小齿轮体33相面对的部位大致直角地延伸。因此,由于在车辆碰撞时气体产生构件61产生的气体压力导致的反作用力可以被包括基部块体66、靠背部118A和118B、止动螺钉16的简单结构接收。因此,可以使预紧器机构17的结构较简单,并且可以改进预紧器机构17的组装效率。
此外,从基板65的侧缘部大致直角地延伸的靠背部118A和118B分别被插入到通孔119A和119B中并穿过通孔119A和119B,其中,通孔119A和119B被形成在与基板65的靠背部118A和118B相面对的侧缘部。因此,这种构造使得可以提高承受由气体产生构件61产生的气体压力的反作用力的强度。
此外,形成在安装于管状气缸62中的活塞收纳部62B的侧面上的切口部113被装配在基板65的臂部112中。由此,可以容易地确定活塞收纳部62B在纵向上的定位,并且可以进一步提高预紧器机构17的组装效率。
此外,从基部块体66中的齿轮收纳部85的相对两端缘部向外突出的突起部109被装配在切口部111内。由此,可以相对于小齿轮体33容易地定位切口部111,并且可以进一步提高预张紧机构17的组装效率。
此外,管状气缸62中的活塞收纳部62B的顶端开口被盖部131覆盖,该盖部131从盖板57的顶端部以大致直角的方式延伸。由此,可以避免由于异物侵入到管状气缸62中而引起的预紧器机构17的故障。
第二实施方式
接着,将参照图47至图58来说明第二实施方式的安全带卷收器301。应当注意,与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安全带卷收器1中的附图标记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与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安全带卷收器1中的构成部分相同或等同的构成部分。
首先,将基于图47至图50说明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安全带卷收器301的概略构造。
图47是示出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安全带卷收器301的预紧器单元302的分解立体图。图48是示出从外侧观察的预紧器单元302的立体图。图49是示出从壳体单元53的安装侧观察的预紧器单元302的立体图。图50是示出气体产生构件61的致动使预紧器单元302的盖板307变形的示例的图。
如图47至图49所示,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安全带卷收器301的概略结构与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安全带卷收器1的概略结构大致相同。
然而,第二实施方式的不同之处在于,用基部块体305、基板306和盖板307分别代替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安全带卷收器1的基部块体66、基板65和盖板57。
基部块体305由诸如聚缩醛树脂等合成树脂材料形成,并且具有与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基部块体66的形状大致相同的形状。然而,基部块体305被构造成包括块延伸部309,该块延伸部309以沿着管状气缸62的L字状线面对管状气缸62的方式恒定地延伸预定宽度(例如,大约10mm),该L字状线由位于管状气缸62的下部的收纳部62A和位于管状气缸62的竖直部的收纳部62B形成。此外,在块延伸部309的底端部,形成有供螺钉310(参照图48)插入和穿过的通孔311。
如图47至图49所示,基板306具有与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基板65的形状大致类似的形状。然而,基板306被构造成包括基板安装部313。在与基板306的位于收纳部62A侧的端缘部对应的部分,设置基板安装部313,该基板安装部313延伸到收纳部62A附近,且具有从活塞收纳部62A侧的外端缘部到基部块体305的块延伸部309的位于活塞收纳部62B侧的外端缘的宽度。因此,基部块体305的块延伸部309的位于壳体单元5侧的端面被基板安装部313覆盖。
此外,在基板安装部313的与活塞收纳部62B的下端部相面对的外角部(图49中的左下侧角部),形成切口部315,该切口部315被从基板安装部313的外上端部斜向地切出到与活塞收纳部62B的外缘周部相面对的位置。基板安装部313包括在与形成于基部块体305的块延伸部309的通孔311相面对的位置通过挤出成型形成的螺纹孔316。被插入到通孔311中并且穿过通孔311的螺钉310最终被固定于螺纹孔316。
此外,在螺纹孔316的上方,形成具有在水平方向上长的矩形形状的通孔317。弹性接合片66B被插入通过通孔317且被弹性地固定于通孔317。
此外,在基板安装部313的与收纳在活塞收纳部62B中的活塞64的下端部相面对的部分,形成基板加强槽318,该基板加强槽318相对于活塞收纳部62B的纵向大致直角地从螺纹孔316的附近位置(例如,距螺纹孔316大约3mm)延伸到切口部315的端缘部。通过冲压(pressing)等使该基板加强槽318形成为以在截面中观察时为大致半圆形的形状向外(壳体单元5侧)凹陷与基板306的厚度尺寸大致相同的深度(例如大约2mm)。
此外,在基板306的位于基板加强槽318和用于可转动地支撑小齿轮体33的凸台部74的通孔83之间的大致中央并且面对活塞收纳部62B的部分,与基板加强槽318平行地形成加强槽319,该加强槽319的长度与基板加强槽318的长度大致相同。加强槽319被形成为以在截面中观察时为大致半圆形的形状向外(壳体单元5侧)凹陷与基板306的厚度尺寸大致相同的深度(例如大约2mm)。
如图47和图50所示,盖板307的构造与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盖板57的构造大致相同。然而,盖板307包括位于盖板307的端缘部的与管状气缸62的收纳部62A侧对应的部分的盖板安装部321。盖板安装部321被延伸到活塞收纳部62A附近的位置,盖板安装部321具有从基部块体305的块延伸部309的位于活塞收纳部62B侧的外端缘到位于气体产生构件61侧的端缘部的宽度。因此,基部块体305的块延伸部309的外端面部被盖板安装部321覆盖。
此外,在盖板安装部321的与活塞收纳部62B的下端面相面对的外角部(图48中的右下角部),形成从盖板安装部321的外上端部斜向地刻到与活塞收纳部62B的外缘周部相面对的位置的切口部322。盖板安装部321包括通孔323,该通孔323位于与形成在基部块体305的块延伸部309的通孔311相面对的位置。螺钉310被插入到通孔323中。
如图50所示,在盖板安装部321的与收纳在活塞收纳部62B中的活塞64的下端部相面对的部分,通过冲压形成从正面观察为大致90°转动的T字状的盖板加强槽325。盖板加强槽325包括:竖直槽部325A,其相对于活塞收纳部62B向外凹陷,并且沿着活塞收纳部62B的纵向从盖板安装部321的右下角部延伸;和水平槽部325B,其相对于活塞收纳部62B向外凹陷,并且从竖直槽部325A的大致中央以大致直角延伸到块延伸部309的端缘部附近的部分。
竖直槽部325A以在截面中观察时为半圆形的形状向外凹陷到通孔326的略上方的位置,用于允许螺钉15从盖板安装部321的右下角部插入到壳体11的螺纹孔141A中,竖直槽部325A的深度与盖板307的厚度尺寸大致相同(例如大约1.6mm)。由此,竖直槽部325A被布置成与活塞收纳部62B的外端缘部的附近相面对。
此外,水平槽部325B以在截面中观察时为半圆形的形状向外凹陷,使得其上端缘部大致沿着盖板安装部321的上端缘部行进,水平槽部325B的深度与盖板307的厚度尺寸大致相同(例如大约1.6mm)。此外,水平槽部325B的位于块延伸部309侧的端缘部被形成为通过定位孔122和通孔323之间的大致中央。
因此,如图48所示,在基板306和盖板307之间,布置管状气缸62、基部块体305和小齿轮体33等,所有这些部件都被基板306和盖板307保持,其中,管状气缸62收纳安装有密封板63的活塞64。在这种组装状态下,螺钉310被插入并且穿过通孔323、311,最终被固定到基板306的螺纹孔316。由此,经由块延伸部309固定与基板安装部313和盖板安装部321会合的位于气体产生构件61侧的角部。应当注意,如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安全带卷收器1的基部块体66那样,基部块体305收纳强制锁定机构53(参照图7)。
此后,通过将螺钉15和止动螺钉16螺纹接合到形成于壳体单元5中的螺纹部13A、13B、14A和14B而螺纹接合具有联接轴91和安装到联接轴91的凸轮侧的臂92的预紧器单元302。由此,预紧器单元302构成与壳体11的侧壁部12相对的另一侧壁部。
接着,将参照图50说明以有限元法分析盖板安装部321的变形量的示例,其中,如果预紧器单元302被安装到壳体单元5,则盖板安装部321的变形是由活塞收纳部62B在气体产生构件61致动时向外隆起而引起的。分析条件设定如下:基板306的厚度为大约2.0mm;盖板307的厚度为大约1.6mm;基板加强槽318的深度为大约2.0mm;盖板加强槽325的深度为大约1.6mm;基板306和盖板307二者的材料均为钢。
如图50所示,当气体产生构件61致动时,盖板安装部321的右下角部、即从盖板加强槽325的竖直槽部325A的下端部向外变宽的大致扇形阴影区328以向外隆起的方式变形。此外,在盖板安装部321的右下角部、即盖板加强槽325的竖直槽部325A的下端部观察到最大变形量,且最大变形量在向外方向上的变形为大约0.272mm。
将参照图51至图58说明以有限元法分析盖板安装部321的变形量,其中,如果盖板安装部321包括形状与盖板加强槽325的形状不同的盖板加强槽,则盖板安装部321的变形是由气体产生构件61致动时引起的。图51至图58均为示出气体产生构件61的致动对包括其它形状的盖板加强槽的盖板安装部321造成的变形状态的示例的图。
应当注意,图51至图58中的每一幅图所示出的其它形状的盖板加强槽的深度和宽度与盖板加强槽325的深度和宽度相同。此外,图51至图58中的每一幅图所示出的其它形状的盖板加强槽被设计成相对于活塞收纳部62B向外凹陷。
如图51所示,第一示例被配置成使得:在盖板安装部321的与收纳在活塞收纳部62B中的活塞64的下端部相面对的部分,通过冲压等形成从正面观察时为十字形状的盖板加强槽331来代替盖板加强槽325。盖板加强槽331以从盖板安装部321的下端部延伸的方式沿着活塞收纳部62B的纵向形成,在盖板安装部321处,形状与盖板加强槽325的竖直槽部325A的形状大致相同的竖直槽部331A与活塞收纳部62B的水平宽度方向的大致中央部会合。
此外,盖板加强槽331包括水平槽部331B,该水平槽部331B具有与盖板加强槽325的水平槽部325B的形状大致相同的形状,并且与水平方向成直角地通过竖直槽部331A的长度方向的大致中央部,并且到达盖板安装部321的外端缘部。
当气体产生构件61致动时,盖板安装部321的右下角部、即从盖板加强槽331的竖直槽部331A的下端部向外变宽的大致扇形阴影区332以向外隆起的方式变形。此外,在盖板安装部321的右下角部、即盖板加强槽331的竖直槽部331A的下端部观察到最大变形量,并且最大变形量在向外方向上的变形为大约0.333mm。
接着,如图52所示,第二示例被配置成使得:在盖板安装部321的与收纳在活塞收纳部62B中的活塞64的下端部相面对的部分,通过冲压等形成从正面观察时为十字形状的盖板加强槽341来代替盖板加强槽325。盖板加强槽341被形成为使得形状与盖板加强槽325的竖直槽部325A的形状大致相同的竖直槽部341A被布置在与应该布置竖直槽部325A的位置大致相同的位置。
此外,盖板加强槽341包括水平槽部341B,该水平槽部341B具有与盖板加强槽325的水平槽部325B的形状大致相同的形状并且与水平方向成直角地通过竖直槽部341A的长度方向的大致中央部,并且到达盖板安装部321的外端缘部。
当气体产生构件61致动时,盖板安装部321的右下角部、即从盖板加强槽341的竖直槽部341A的下端部向外变宽的大致扇形阴影区342以向外隆起的方式变形。此外,在盖板安装部321的右下角部、即盖板加强槽341的竖直槽部341A的下端部观察到最大变形量,并且最大变形量在向外方向上的变形为大约0.318mm。
接着,如图53所示,第三示例被配置成使得:在盖板安装部321的与收纳在活塞收纳部62B中的活塞64的下端部相面对的部分,通过冲压等形成盖板加强槽351来代替盖板加强槽325,盖板加强槽351是由沿竖直方向彼此平行布置的一对竖直槽部351A和351B构成。盖板加强槽351的竖直槽部351A和351B均具有与盖板加强槽325的竖直槽部325A的形状大致相同的形状。
此外,右侧的竖直槽部351A被形成在应该布置竖直槽部325A的位置。也就是,竖直槽部351A以与活塞收纳部62B的外端缘部的附近相面对的方式沿着活塞收纳部62B的纵向形成。此外,左侧的竖直槽部351B被形成为沿着活塞收纳部62B的纵向从盖板安装部321的下端缘部延伸,并且被形成为与活塞收纳部62B的基部块体305侧的附近相面对。因此,竖直槽部351A和竖直槽部351B被形成为关于活塞收纳部62B的中心轴线对称。
当气体产生构件61致动时,盖板安装部321的右下角部、即从盖板加强槽351的竖直槽部351A的下端部向外变宽的大致扇形阴影区352以向外隆起的方式变形。此外,在盖板安装部321的右下角部、即盖板加强槽351的竖直槽部351A的下端部观察到最大变形量,并且最大变形量在向外方向上的变形为大约0.286mm。
接着,如图54所示,第四示例被配置成使得:在盖板安装部321的与收纳在活塞收纳部62B中的活塞64的下端部相面对的部分,通过冲压等形成从正面观察时为H字状的盖板加强槽361来代替盖板加强槽325。盖板加强槽361被形成为使得:形状与第三示例中涉及的盖板加强槽351的竖直槽部351A和351B的形状大致相同的竖直槽部361A和361B被布置在与竖直槽部351A和351B的位置大致相同的位置,并且水平槽部361C被设置成以大致直角从竖直槽部361A的大致中央部延伸到竖直槽部361B的大致中央部。
当气体产生构件61致动时,盖板安装部321的右下角部、即从盖板加强槽361的竖直槽部361A的下端部向外变宽的大致扇形阴影区362以向外隆起的方式变形。此外,在盖板安装部321的右下角部、即盖板加强槽361的竖直槽部361A的下端部观察到最大变形量,并且最大变形量在向外方向上的变形为大约0.288mm。
接着,如图55所示,第五示例被配置成使得:在盖板安装部321的与收纳在活塞收纳部62B中的活塞64的下端部相面对的部分,通过冲压等形成从正面观察时为大致U字状的盖板加强槽371来代替盖板加强槽325。盖板加强槽371被形成为使得:形状与第三示例中涉及的盖板加强槽351的竖直槽部351A和351B的形状大致相同的竖直槽部371A和371B被布置在与竖直槽部351A和351B的位置大致相同的位置,并且水平槽部371C被设置成在竖直槽部371A和371B的下端部附近以大致直角从竖直槽部371A延伸到竖直槽部371B。
当气体产生构件61致动时,盖板安装部321的右下角部、即从盖板加强槽371的竖直槽部371A的下端部向外变宽的大致扇形阴影区372以向外隆起的方式变形。此外,在盖板安装部321的右下角部、即盖板加强槽371的竖直槽部371A的下端部观察到最大变形量,并且最大变形量在向外方向上的变形为大约0.253mm。
关于第五示例所涉及的盖板加强槽371,竖直槽部371A和371B之间的间隔窄,并且水平槽部371C在盖板安装部321的下端部附近形成。因此,难以通过冲压形成盖板加强槽371,这是个问题。
接着,如图56所示,第六示例被配置成使得:在盖板安装部321的与收纳在活塞收纳部62B中的活塞64的下端部相面对的部分,通过冲压等形成从正面观察时为大致L字状的盖板加强槽381来代替盖板加强槽325。
盖板加强槽381包括水平槽部381A,该水平槽部381A被形成为沿着与活塞收纳部62B的纵向大致垂直的方向从位于活塞收纳部62B的基部块体305侧端缘部附近的通孔323的右侧向盖板安装部321的外端缘部延伸。盖板加强槽381还包括竖直槽部381B,该竖直槽部381B被形成为沿着活塞收纳部62B的纵向从水平槽部381A的位于活塞收纳部62B的水平宽度方向上的大致中央部延伸到通孔326的略上方的位置。
当气体产生构件61致动时,盖板安装部321的右下角部、即从盖板加强槽381的竖直槽部381A的下端部向外变宽的大致扇形阴影区382以向外隆起的方式变形。此外,在盖板安装部321的右下角部、即盖板加强槽381的竖直槽部381A的下端部的中央部周围观察到最大变形量,并且最大变形量在向外方向上的变形为大约0.336mm。
接着,如图57所示,第七示例被配置成使得:在盖板安装部321的与收纳在活塞收纳部62B中的活塞64的下端部相面对的部分,通过冲压等形成盖板加强槽391来代替盖板加强槽325,该盖板加强槽391由沿水平方向彼此平行配置的一对水平槽部391A和391B构成。
盖板加强槽391中的下侧的水平槽部391A具有与盖板加强槽381的水平槽部381A的形状大致相同的形状,并且被布置在与应该布置水平槽部381A的位置大致相同的位置。盖板加强槽391中的上侧的水平槽部391B以沿着与活塞收纳部62B的纵向大致垂直的方向从与活塞收纳部62B的基部块体305侧端缘部附近相面对的位置延伸到与活塞收纳部62B的外端缘部附近相面对的位置的方式被形成在通孔326的略上方的位置。
当气体产生构件61致动时,盖板安装部321的右下角部、即从盖板加强槽391的水平槽部391A的下端部向外变宽的大致扇形阴影区392的中央部周围以向外隆起的方式变形。此外,在盖板安装部321的右下角部、即盖板加强槽391的水平槽部391A的下端部的中央部周围观察到最大变形量,并且最大变形量在向外方向上的变形为大约0.339mm。
接着,如图58所示,第八示例被配置成使得:在盖板安装部321的与收纳在活塞收纳部62B中的活塞64的下端部相面对的部分,通过冲压等形成盖板加强槽401来代替盖板加强槽325,该盖板加强槽401由向左上方倾斜的一对斜向槽部401A和401B构成。
盖板加强槽401中的左侧的斜向槽部401A以与活塞收纳部62B的基部块体305侧的端缘部附近相面对的方式从盖板安装部321的位于活塞收纳部62B的水平宽度方向的大致中央部的下端部向左上方倾斜。斜向槽部401A的上端部被定位在定位孔122和通孔323之间的大致中间位置。
此外,盖板加强槽401中的右侧的斜向槽部401B以从切口部322的与活塞收纳部62B的外端缘部相反的下端部到达活塞收纳部62B的水平宽度的大致中央部的方式与斜向槽部401A平行地向左上方倾斜。
当气体产生构件61致动时,盖板安装部321的右下角部、即从盖板加强槽401的斜向槽部401A的下端部向外变宽的大致扇形阴影区402以向外隆起的方式变形。此外,在盖板安装部321的右下角部、即盖板加强槽401的斜向槽部401A的下端部观察到最大变形量,并且最大变形量在向外方向上的变形为大约0.405mm。
如上所述,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安全带卷收器301,在基板306和盖板307之间,布置有管状气缸62、基部块体305以及小齿轮体33,所有这些部件都被基板306和盖板307保持,其中,管状气缸62收纳安装有密封板63的活塞64,基部块体305收纳强制锁定机构53。在这种组装状态下,螺钉310被插入并且穿过通孔323、311,并且最终被固定到基板306的螺纹孔316。由此,可以一体地构造预紧器单元302。
因此,可以实现预紧器单元302的这种较简单的构造,并且可以将已经预先被组装的预紧器单元302安装到壳体11。由此,可以有效地进行将预紧器单元302等安装到壳体11的安装操作。
此外,基板加强槽318提高了基板306的与活塞收纳部62B的下端部相面对的部分的弯曲强度。同时,当从正面观察时为T字状的盖板加强槽325提高了盖板307的与活塞收纳部62B的下端部相面对的部分的弯曲强度。因此,通过在活塞收纳部62B的两侧面部进行支承和支撑,基板加强槽318和盖板加强槽325可以抑制由于气体产生构件61所产生的气体压力引起的在活塞收纳部62B的下端部处的隆起变形。由此,可以提高利用气体压力驱动活塞64的驱动效率。
此外,基板加强槽318可以防止基板306的与活塞收纳部62B的下端部相面对的部分由于气体产生构件61所产生的气体压力而朝向壳体11的内侧变形,由此可以使基板306薄且轻。此外,盖板加强槽325可以防止盖板307的与活塞收纳部62B的下端部相面对的部分由于气体产生构件61所产生的气体压力而向外变形,由此可以使盖板307薄且轻。
此外,基板306的基板安装部313和盖板307的盖板安装部321以夹着基部块体305的块延伸部309的方式被螺钉310固定。由此,可以可靠地避免盖板加强槽325和基板加强槽318相对于块延伸部309侧端缘部的向外方向的变形。此外,可以有效地避免活塞收纳部62B的下端部由于气体产生构件61所产生的气体压力而隆起变形。
此外,即使切口部315和切口部322分别形成于基板安装部313的与活塞收纳部62B的下端部相面对的外角部和盖板安装部321的与活塞收纳部62B的下端部相面对的外角部,也可以如下所述地提高由气体压力驱动活塞64的驱动效率。也就是,通过将基板加强槽318和盖板加强槽325分别应用到基板安装部313和盖板安装部321,可以在活塞收纳部62B的两侧面抑制活塞收纳部62B的下端部由于气体产生构件61所产生的气体压力而隆起变形。
本发明不限于第一和第二实施方式所述的方案,在不背离本发明的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本发明进行各种改进和变化。
例如,可以使用铆钉等代替止动螺钉16来固定盖板57和基板65。也就是,铆钉等可以相对于盖板57和基板65被插入并且穿过形成在与管状气缸62的通孔114相面对的位置的通孔127、128,并且最终通过铆接被固定在通孔127、128中。由此,可以利用简单的构造将管状气缸62和盖板57固定到基板65,并且可以使预紧器机构17的构造更简单。此外,被插入并且穿过活塞收纳部62B的开口侧端部的铆钉可以停止被车辆碰撞时产生的气体压力驱动的活塞64的运动,并且可以实现预紧器机构的更简单的构造。

Claims (15)

1.一种安全带卷收器,其包括:
壳体,其包括一对侧壁部;
卷取筒,其用于卷绕织带,该卷取筒被可转动地支撑在所述一对侧壁部之间,在织带绕所述卷取筒卷绕的状态下,在织带卷取方向上对该卷取筒施力;以及
预紧器机构部,其在车辆碰撞的情况下通过使所述卷取筒在织带卷取方向上转动而卷取所述织带,
其中,所述预紧器机构部包括:
气体产生构件,其用于产生气体;
气缸,其为长形状并且被安装在所述一对侧壁部中的一侧壁部的外侧面,而所述气体产生构件被安装到一端部;
小齿轮体,其能与所述卷取筒一体地转动;
活塞,其被可移动地收纳在所述气缸中,所述活塞被气体压力按压驱动,在所述活塞的侧面部装配有与所述小齿轮体啮合的齿条,并且所述活塞在被按压驱动时经由所述小齿轮体允许使所述卷取筒在织带卷取方向上转动;以及
盖板,其以所述气缸介于所述盖板和所述一侧壁部之间的方式被安装到所述一侧壁部,
其中,所述小齿轮体的一端部和另一端部分别被所述一侧壁部和所述盖板可转动地支撑。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安全带卷收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预紧器机构部包括块构件,所述块构件以面对所述小齿轮体的方式被布置在所述一侧壁部和所述盖板之间,以及
所述块构件的厚度尺寸与所述小齿轮体的齿轮部的宽度尺寸大致相同,并且所述块构件以与所述一侧壁部和所述盖板接触的方式被所述一侧壁部和所述盖板保持。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安全带卷收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小齿轮体包括:
凸台部,其形状为筒状并且从所述小齿轮体的一端部向外延伸;以及
支撑部,其形状为筒状并且从所述小齿轮体的另一端部向外延伸,
其中,所述一侧壁部包括通孔,所述凸台部被插入到所述通孔中并且被可转动地支撑在所述通孔中,
所述盖板包括支撑孔,所述支撑部被插入到所述支撑孔中并且被可转动地支撑在所述支撑孔中。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安全带卷收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预紧器机构部包括基板,所述基板以形成所述壳体的所述一侧壁部的方式被安装,以及
所述小齿轮体在一端部被所述基板可转动地支撑并在另一端部被所述盖板可转动地支撑。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安全带卷收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预紧器机构部包括固定构件,所述固定构件被插入并且穿过形成于所述盖板的盖板侧固定孔和形成于所述气缸的另一端部的两侧面部的彼此相面对的一对通孔,
当在截面中观察时,所述气缸为矩形,以及
所述固定构件被固定到所述一侧壁部,使得所述盖板以所述气缸介于所述盖板和所述一侧壁部之间的方式被安装到所述一侧壁部,并且使得所述活塞的顶端部在由于气体的压力导致的驱动操作中与所述固定构件接触。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安全带卷收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活塞包括台阶部,该台阶部通过从齿条的背面侧的侧面顶端部以不与所述固定构件接触的宽度在齿条的齿条齿宽度方向上的整个宽度范围内切下预定高度而形成,以及
在由于气体的压力而进行驱动操作的情况下,所述台阶部与所述固定构件接触,并且所述活塞在所述气缸内的运动被停止。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安全带卷收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预紧器机构部包括基板,所述基板以形成所述壳体的所述一侧壁部的方式被安装,以及
所述气缸被布置在所述基板和所述盖板之间,并且经由所述固定构件被固定到所述壳体。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安全带卷收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预紧器机构部包括块构件,所述块构件以面对所述小齿轮体的方式被布置在所述基板和所述盖板之间,
所述基板包括延伸部,该延伸部具有预定的宽度并且从侧端缘部以直角向外延伸,以及
使所述气缸的两侧面部与所述块构件和所述延伸部接触,以确定所述气缸在与所述气缸的纵向垂直的方向上的定位。
9.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安全带卷收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盖板包括装配孔,所述装配孔沿着与所述延伸部相面对的侧端缘部形成并且允许装配所述延伸部,以及
所述延伸部具有到达所述装配孔的高度。
10.根据权利要求7至9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安全带卷收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气缸在面对所述小齿轮体的侧面部包括供所述齿条露出的开口部,以及
所述块构件包括突起部,该突起部以从所述块构件的面对所述开口部的侧面插入到所述开口部内的方式突出。
11.根据权利要求7至10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安全带卷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盖板包括盖部,所述盖部以覆盖所述气缸的所述另一端部的开口部的方式被弯折。
12.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安全带卷收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块构件包括:
多个第一弹性接合片,其从所述块构件的与所述基板的周缘部相面对的侧面部向基板侧延伸并且被形成为可弹性地向外变形;以及
多个第二弹性接合片,其从所述块构件的与所述盖板的周缘部相面对的侧面部向盖板侧延伸并且被形成为可弹性地向外变形,
其中,通过使所述多个第一弹性接合片与所述基板的侧缘部接合且使所述多个第二弹性接合片与所述盖板的侧缘部接合,由所述块构件使所述基板和所述盖板接合。
13.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安全带卷收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基板包括具有预定长度的基板加强槽,所述基板加强槽在与收纳在所述气缸中的所述活塞的下端部相面对的部分沿着与所述气缸的纵向大致垂直的方向以向外凹陷预定深度的方式形成,
所述盖板包括盖板加强槽,所述盖板加强槽被形成为具有:从所述气缸的与收纳在所述气缸中的活塞的下端部相面对的一周缘部沿着所述气缸的外侧面部向所述气缸的另一周缘部延伸预定长度且凹陷预定深度的凹部;以及从所述凹部的大致中央以大致直角朝向块构件侧延伸预定长度且向外凹陷预定深度的另一凹部。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安全带卷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盖板加强槽的块构件侧端缘部以在所述活塞的下端部附近的位置夹着所述块构件的方式被固定到所述基板加强槽的较长方向端缘部附近的位置。
15.根据权利要求13或14所述的安全带卷收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基板包括基板安装部,所述基板安装部相对于侧端缘部向外延伸从所述基板的与所述活塞的下端部相面对的周缘部到所述延伸部的预定距离,并且从所述盖板加强槽的与所述活塞的下端部相面对的端缘部被斜向地切除到所述气缸的所述另一端部侧,
所述盖板包括盖板安装部,所述盖板安装部相对于所述盖板的与所述气缸的外侧面部相面对的侧周缘部向外延伸预定距离,并且从所述盖板加强槽的与所述活塞的下端部相面对的端缘部被斜向地切除到所述气缸的所述另一端部侧,以及
所述基板和所述盖板经由所述基板安装部和所述盖板安装部被固定到所述壳体。
CN200980111545.7A 2008-03-31 2009-03-27 安全带卷收器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98089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8-093053 2008-03-31
JP2008-093055 2008-03-31
JP2008-093054 2008-03-31
JP2008093055A JP5274871B2 (ja) 2008-03-31 2008-03-31 シートベルト用リトラクタ
JP2008093053A JP5274869B2 (ja) 2008-03-31 2008-03-31 シートベルト用リトラクタ
JP2008093056A JP5274872B2 (ja) 2008-03-31 2008-03-31 シートベルト用リトラクタ
JP2008093054A JP5274870B2 (ja) 2008-03-31 2008-03-31 シートベルト用リトラクタ
JP2008-093056 2008-03-31
JP2009-069198 2009-03-20
JP2009069198A JP5362401B2 (ja) 2009-03-20 2009-03-20 シートベルト用リトラクタ
PCT/JP2009/056996 WO2009123318A1 (en) 2008-03-31 2009-03-27 Seatbelt retractor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980898A true CN101980898A (zh) 2011-02-23
CN101980898B CN101980898B (zh) 2014-01-01

Family

ID=4099650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80111545.7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980898B (zh) 2008-03-31 2009-03-27 安全带卷收器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8596567B2 (zh)
EP (1) EP2265472B1 (zh)
KR (1) KR101227541B1 (zh)
CN (1) CN101980898B (zh)
AT (1) ATE531585T1 (zh)
AU (1) AU2009232655B2 (zh)
WO (1) WO2009123318A1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890615A (zh) * 2014-03-05 2015-09-09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用于车辆的系缚预紧器
CN108883740A (zh) * 2016-02-17 2018-11-23 株式会社东海理化电机制作所 安全带卷取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1227540B1 (ko) * 2008-03-31 2013-01-31 아시모리고교 가부시키가이샤 시트 벨트용 리트랙터
JP5456426B2 (ja) * 2009-09-30 2014-03-26 芦森工業株式会社 シートベルト用リトラクタ
JP5384436B2 (ja) * 2010-06-18 2014-01-08 株式会社東海理化電機製作所 ウエビング巻取装置
DE102010034622B4 (de) * 2010-08-17 2015-05-13 Autoliv Development Ab Gurtstraffer für einen Sicherheitsgurt eines Kraftfahrzeuges
JP5518654B2 (ja) * 2010-09-17 2014-06-11 株式会社東海理化電機製作所 ウェビング巻取装置
KR101276354B1 (ko) * 2012-03-14 2013-06-18 주식회사 삼송 리트랙터 및 이를 구비한 시트벨트
WO2014007092A1 (ja) * 2012-07-02 2014-01-09 芦森工業株式会社 シートベルト用リトラクタ
WO2017174641A1 (de) * 2016-04-06 2017-10-12 Trw Automotive Gmbh Gurtaufroller mit zweitem kraftbegrenzer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155928A1 (en) * 1999-02-16 2001-11-21 Kabushiki Kaisha Tokai-Rika-Denki-Seisakusho Webbing take-up device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3303650C1 (de) * 1983-02-03 1984-04-26 Karl Stefan 8481 Pleystein Drabsch Zapfenverbindung fuer Holzgestelle
EP0321960B1 (en) * 1987-12-23 1992-11-19 Nissan Motor Co., Ltd. Safety belt arrangement with pretensioning mechanism
JPH05162615A (ja) * 1991-12-17 1993-06-29 Takata Kk プリテンショナ
DE4432594A1 (de) * 1994-09-13 1996-03-14 Takata Europ Gmbh Gurtstraffer bei Sicherheitsgurtanordnungen in Kraftfahrzeugen
JP4109780B2 (ja) 1998-03-06 2008-07-02 株式会社東海理化電機製作所 ギヤ機構及びウエビング巻取装置
JP3437488B2 (ja) * 1999-02-16 2003-08-18 株式会社東海理化電機製作所 ウエビング巻取装置
JP3490630B2 (ja) * 1999-04-16 2004-01-26 株式会社東海理化電機製作所 プリテンショナー
JP3886665B2 (ja) 1999-04-28 2007-02-28 芦森工業株式会社 シートベルトプリテンショナー
JP3733007B2 (ja) * 2000-07-11 2006-01-11 株式会社東海理化電機製作所 ウエビング巻取装置
JP3810060B2 (ja) * 2001-12-27 2006-08-16 タカタ株式会社 シートベルト巻取装置
JP3934483B2 (ja) 2002-05-21 2007-06-20 芦森工業株式会社 シートベルト用リトラクター
JP4471109B2 (ja) * 2005-02-02 2010-06-02 株式会社東海理化電機製作所 プリテンショナ装置
JP2006327556A (ja) * 2005-04-27 2006-12-07 Takata Corp シートベルトリトラクタ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シートベルト装置
JP4915612B2 (ja) * 2006-05-10 2012-04-11 タカタ株式会社 シートベルトリトラクタ及びシートベルト装置
JP5243386B2 (ja) * 2009-10-20 2013-07-24 株式会社東海理化電機製作所 ウエビング巻取装置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155928A1 (en) * 1999-02-16 2001-11-21 Kabushiki Kaisha Tokai-Rika-Denki-Seisakusho Webbing take-up device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890615A (zh) * 2014-03-05 2015-09-09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用于车辆的系缚预紧器
CN104890615B (zh) * 2014-03-05 2018-09-28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用于车辆的系缚预紧器
CN108883740A (zh) * 2016-02-17 2018-11-23 株式会社东海理化电机制作所 安全带卷取装置
CN108883740B (zh) * 2016-02-17 2021-04-23 株式会社东海理化电机制作所 安全带卷取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101227541B1 (ko) 2013-01-31
CN101980898B (zh) 2014-01-01
EP2265472A1 (en) 2010-12-29
ATE531585T1 (de) 2011-11-15
WO2009123318A1 (en) 2009-10-08
KR20100126574A (ko) 2010-12-01
AU2009232655B2 (en) 2011-11-17
AU2009232655A1 (en) 2009-10-08
US20110049284A1 (en) 2011-03-03
EP2265472B1 (en) 2011-11-02
US8596567B2 (en) 2013-12-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980898B (zh) 安全带卷收器
CN101980896B (zh) 安全带卷收器
CN101980894B (zh) 安全带卷收器
CN102341278B (zh) 安全带卷收器
CN101980897B (zh) 安全带卷收器
CN101980899B (zh) 安全带卷收器
CN102548809B (zh) 安全带卷收器
CN101980893B (zh) 安全带卷收器
CN103492238B (zh) 安全带卷收器
JP5274869B2 (ja) シートベルト用リトラクタ
CN102470821A (zh) 安全带卷收器
JP5362401B2 (ja) シートベルト用リトラクタ
JP5274870B2 (ja) シートベルト用リトラクタ
JP2010018071A (ja) シートベルト用リトラクタ
JP5687322B2 (ja) シートベルト用リトラクタ
JP5274872B2 (ja) シートベルト用リトラクタ
JP5276879B2 (ja) シートベルト用リトラク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101

Termination date: 2016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