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965526A - 自动门用传感器 - Google Patents

自动门用传感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965526A
CN101965526A CN2009801073365A CN200980107336A CN101965526A CN 101965526 A CN101965526 A CN 101965526A CN 2009801073365 A CN2009801073365 A CN 2009801073365A CN 200980107336 A CN200980107336 A CN 200980107336A CN 101965526 A CN101965526 A CN 10196552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light projector
projector
receiving device
do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80107336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965526B (zh
Inventor
佐佐木重明
和田贵志
西垣健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abtesco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abtesco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8071147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415004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8111287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436796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Nabtesco Corp filed Critical Nabtesco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196552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96552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96552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965526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VGEOPHYSICS; GRAVITATIONAL MEASUREMENTS; DETECTING MASSES OR OBJECTS; TAGS
    • G01V8/00Prospecting or detecting by optical means
    • G01V8/10Detecting, e.g. by using light barriers
    • G01V8/20Detecting, e.g. by using light barriers using multiple transmitters or receiver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FDEVICES FOR MOVING WINGS INTO OPEN OR CLOSED POSITION; CHECKS FOR WINGS; WING FITTING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ONCERNED WITH THE FUNCTIONING OF THE WING
    • E05F15/00Power-operated mechanisms for wings
    • E05F15/70Power-operated mechanisms for wings with automatic actuation
    • E05F15/73Power-operated mechanisms for wings with automatic actuation responsive to movement or presence of persons or objects
    • E05F15/74Power-operated mechanisms for wings with automatic actuation responsive to movement or presence of persons or objects using photoelectric cell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SRADIO DIRECTION-FINDING; RADIO NAVIGATION; DETERMINING DISTANCE OR VELOCITY BY USE OF RADIO WAVES; LOCATING OR PRESENCE-DETECTING BY USE OF THE REFLECTION OR RERADIATION OF RADIO WAVES; ANALOGOUS ARRANGEMENTS USING OTHER WAVES
    • G01S17/00Systems using the reflection or reradiation of electromagnetic waves other than radio waves, e.g. lidar systems
    • G01S17/02Systems using the reflection of electromagnetic waves other than radio waves
    • G01S17/04Systems determining the presence of a target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3/00Simple or compound lenses
    • G02B3/0006Array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Y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CLASSES E05D AND E05F, RELATING TO CONSTRUCTION ELEMENTS, ELECTRIC CONTROL, POWER SUPPLY, POWER SIGNAL OR TRANSMISSION, USER INTERFACES, MOUNTING OR COUPLING, DETAILS, ACCESSORIES, AUXILIARY OPERA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 THEREOF
    • E05Y2900/00Application of doors, windows, wings or fittings thereof
    • E05Y2900/10Application of doors, windows, wings or fittings thereof for buildings or parts thereof
    • E05Y2900/13Type of wing
    • E05Y2900/132Door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32Holograms used as optical element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Remote Sensing (AREA)
  • Radar, Positioning & Navigation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General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Geophys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Power-Operated Mechanisms For Wings (AREA)
  • Geophysics And Detection Of Objects (AREA)

Abstract

能够低成本且自由地设定探测区。投光器(14a-14d)循环地进行投光,透镜(16a-16d)使投光偏转到与门的开口宽度方向正交的方向。受光器(22a1-22a9、22b1-22b9)经由多分割透镜(24a、24b)来接收所投光的光。通过设定部(44)针对每个投光器,设定是否使各投光部进行投光。控制部(30)根据受光器的受光状况来判断所述监视区内有无人或者物体。

Description

自动门用传感器
本申请通过援引的方式而包括了2008年3月19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2008-71147号、2008年4月22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2008-111287号、2008年4月23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2008-112498号、2008年4月28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2008-117259号以及2008年5月12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2008-124541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自动门用传感器,特别涉及使用投光受光器的自动门用传感器。
背景技术
在使用了投光受光器的自动门用传感器中,有时一边使用较少数量的投光器、受光器,一边使多个点(spot)光来监视监视区内的传感器。例如在专利文献1公开的自动门用传感器中,使用多分割透镜使来自投光器的光投光到监视区的不同位置,并使用另外的多分割透镜使来自这些位置的反射光聚光到受光器。在专利文献2中,并列配置两个投光器,以使来自这些投光器的光通过被一分为二的分割透镜的两个透镜部分各自的中心的方式,并且按照比两个透镜部分的中心之间的距离大的间隔,来配置两个投光器,向通过两个投光器之间的中央的假想中心线的两侧分别进行投光。监视区被设置在自动门的开口部的前方,但为了防止自动门的不必要的开闭,需要根据开口部的宽度、传感器的安装高度,来调整沿着开口部的宽度方向的监视区的宽度尺寸。在专利文献1中,在投光器用多分割透镜中,在不希望投射光的方向上投射光的部分中设置遮蔽体,在受光器用多分割透镜中,在对来自不希望接收光的方向的光进行聚光的部分中设置遮蔽体,从而进行上述调整。在专利文献2的技术中,使假想中心线的两侧中的某一侧的能够向不希望投光的方向进行投光的投光器成为OFF,而使监视区消失。在专利文献3公开的传感器中,在监视区内以能够矩阵状地投光的方式,矩阵状地配置了多个发光元件即投光器,以分别接收这些投光器投光到监视区的光的方式,与各投光器对应地矩阵状地配置了多个受光元件即受光器。在使一列的投光器进行了投光时,使该一列中的包括与期望的投光器对应的受光器的受光器的行成为能够受光,从而能够在期望的位置探测到人体等。
专利文献1:日本实用新型登记第3004867号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0-304869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7-271537号公报
发明内容
根据专利文献1的技术,必须设置一个一个遮蔽体,其组装、施工比较费事。另外,根据专利文献2的技术,仅能够在假想中心线的某个单侧使监视区丧失,而无法细致地设定监视区。在专利文献3的技术中,必须针对监视区整体分别准备多个投光器和受光器,成本升高。另外,当仅希望在监视区内的期望的部分中探测人体、物体的情况下,各投光器和受光器的控制变得复杂,难以自由地设定监视区。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自动门用传感器,其成本低并且组装、施工容易,而且能够自由地设定监视区。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自动门用传感器具备投光部和受光部。投光部具备对门附近的监视区循环地进行投光的多个投光器。光学元件使这些投光器的投光偏转到门的开口宽度方向以及与门开口宽度方向正交的方向。受光部具备接收投光到所述监视区的光的受光器。进而,以使投光到所述监视区的光聚光到所述受光器的方式,设置了多分割透镜。多分割透镜是组合多个透镜部分而成的。设定部针对每个所述投光器设定是否使所述各投光器进行投光。控制部根据所述受光器的受光状况来判断所述监视区内有无人或者物体。
在该自动门传感器中,通过光学元件使来自多个投光器的光偏转到与门的开口宽度方向正交的方向,而投光到监视区的与门的开口宽度方向的不同场所。经由多分割透镜的各透镜部分,通过受光器来接收来自这些场所的例如反射光。控制部根据该受光器的受光状况来判断有无人或者物体。实际上,只有通过设定部设定为进行投光的投光器才执行投光。因此,能够仅对门开口宽度方向的特定场所进行监视。能够仅通过由设定部来设定使哪一个投光器进行投光这样的简单的作业,根据开口部的宽度、传感器的安装高度,来极细致地设定监视区。
能够至少沿着所述门的开口宽度,设置多个所述受光器。所述设定部根据所述各投光器的投光状况,来设定是否根据所述各受光器的受光状况判断所述监视区内有无人或者物体。根据该结构,由于设置有多个受光器,所以投射各受光器所受光的光的投光器的数量变少,能够根据开口部的宽度、传感器的安装高度,极细致地设定监视区,进而不根据受光器中的对来自没有执行投光的投光器的光进行受光的受光器的受光状况来判断有无人体或物体,所以能够防止误探测。
进而,还可以设置三个以上的所述投光器。在这样构成时,能够细化各投光器进行投光的区域,所以能够根据开口部的宽度、传感器的安装高度,极细致地设定监视区。
或者,还可以在所述各投光器之间,设置遮蔽板。在这样构成时,能够防止向光学元件,入射本来应入射的光以外的光。即,能够防止从光学元件投射出应投光的光以外的光,所以能够明确地设定监视区。
或者,能够至少在门开口宽度方向以及与门开口宽度方向正交的方向上设置多个所述受光器。在这样构成时,可以在与门开口宽度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细致地设定监视区。
还可以将投光部的光学元件设为柱透镜、复曲面透镜、使用了全息图的光学系统、狭缝或者反射型反射镜中的某一个。在使用它们时,能够将来自投光器的光高效地投光到监视区域的期望位置。
在所述方式中,能够设置多个所述受光部。在该情况下,沿着与所述门开口宽度方向正交的方向,设置所述监视区中的所述各受光部所监视的区。在这样构成时,无需增大自动门传感器的主体的高度,而能够在与门开口宽度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充分地确保监视区。
在所述方式中,能够至少在所述门开口宽度方向上设置多个所述受光器。在该情况下,所述投光部被设置成,从多个所述投光器向与所述多分割透镜的分割部分相对的受光宽度内,进行投光。在这样构成时,例如能够通过1台受光器来接收来自多个投光器的光在分别不同的监视区中反射而得到的光,所以能够根据开口部的宽度、传感器的安装高度,在门开口宽度方向上极细致地设定区。
本发明的另一方式的自动门传感器也具备投光部和受光部。投光部具备:对门附近的监视区进行投光的投光器;以及以使该投光器的投光分散到所述监视区的方式组合多个透镜而成的多分割透镜。受光部具备:接收投光到所述监视区的光的多个受光器;使投光到所述监视区的光中的沿着门开口宽度方向以及与门开口宽度方向正交的方向的光聚光到所述各受光器的多个透镜。设定部根据所述受光部的受光状况,来设定是否判断所述监视区内有无人或者物体。控制部根据该设定部的设定,根据所述受光器的受光状况来判断所述监视区内有无人或者物体。
在该方式中,与所述方式相反地,在投光部侧设置有多分割透镜。除此以外与所述方式相同,所以与所述方式同样地,仅通过由设定部设定使哪一个投光器进行投光这样的简单的作业,根据开口部的宽度、传感器的安装高度,就能极细致地设定监视区。另外,在该方式中也可以实现与所述方式叙述的情况同样的偏转。
本发明的另一方式的自动门用传感器具备投光部和受光部。投光部具备对门附近的监视区循环地进行投光的多个投光器。光学元件使这些投光器的投光偏转到门开口宽度方向或者与门开口宽度方向正交的方向。受光部具备接收投光到所述监视区的光的受光器。受光器被配置为一维或者二维状。进而,以投光到所述监视区的光聚光到所述受光器的方式,设置了多分割透镜。多分割透镜是在与投光的偏转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组合多个透镜而成的。在设定部中,与各投光器的投光状况对应的,来设定是否根据各受光器的受光状况判断所述监视区内有无人或者物体。控制部根据该设定部的设定,根据受光器的受光状况来判断所述监视区内有无人或者物体。
在该自动门用传感器中,来自多个投光器的光,通过光学元件,偏转到门开口宽度方向或者与门开口宽度方向正交的方向,而投光到监视区的门开口宽度方向或者与门开口宽度方向正交的方向的不同场所。经由多分割透镜的各透镜部分,通过一维或者二维状地配置的受光器,来接收来自这些场所的例如反射光。因此,无需针对监视区的整个区按照1比1的关系来配置多个投光器以及受光器,能够降低自动门用传感器的成本。在该自动门用传感器中,根据受光器的受光状况来判断有无人或者物体。实际上,通过由根据各投光器的投光状况来进行设定的设定部设定为判断所述监视区内有无人或者物体的受光器的输出,来判断在监视区内是否存在人或者物体。因此,例如能够以仅监视门开口宽度方向的特定场所的方式,自由地设定监视区。
还可以在所述各投光器之间,设置遮蔽板。在这样构成时,能够防止向光学元件入射本来应入射的光以外的光。即,能够防止投射应从光学元件投光的光以外的光,所以能够明确地设定监视区。
还可以将投光部的光学元件设为柱透镜、复曲面透镜、利用了全息图的光学系统、狭缝或者反射型反射镜中的某一个。在使用这些时,能够将来自投光器的光高效地投光到监视区域的期望的位置。
或者,能够设置多个所述受光部。在该情况下,沿着与所述门开口宽度方向正交的方向,设置了所述监视区中的所述各受光部所监视的区。在这样构成时,无需增大自动门传感器的主体的高度,而能够在与门开口宽度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充分地确保监视区。
进而,能够使所述受光部中的至少一个成为可动。在这样构成时,能够在与门开口宽度方向正交的方向上,扩大监视区。
除此以外,还可以设置多个投光部,在与门开口宽度方向正交的方向上使投光范围可动。在这样构成时,还能够在与门开口宽度方向正交的方向上,扩大监视区。
本发明的又一方式的自动门传感器也具备投光部和受光部。投光部具有对门附近的监视区进行投光的、一维或者二维状地设置了多个的投光器。投光部,还具备以使这些投光器的投光朝向所述监视区分散到所述门开口宽度方向或者与门开口宽度方向正交的方向的方式、组合多个透镜而成的多分割透镜。受光部具有接收投光到所述监视区的光的多个受光器。使投光到所述监视区的光中的与所述投光的分散方向正交的方向的光聚光到所述各受光器的多个光学元件也具备受光部。在设定部中,根据各投光器的投光状况,来设定是否根据各受光器的受光状况判断所述监视区内有无人或者物体。控制部,与该设定部的设定对应地,根据受光器的受光状况来判断所述监视区内有无人或者物体。
在该方式中,与上述的方式相反地,在投光部侧设置了多分割透镜。除此以外,与所述方式相同,所以与上述方式同样地,能够实现低成本,而且能够仅通过由设定部设定用哪一个受光器的受光信号来判断有无人体等这样的简单的作业,自由地设定监视区。另外,在该方式中也可以实现与所述方式同样的偏转。
附图说明
图1a是示出将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自动门用传感器使用在某自动门中的状态的图。
图1b是示出将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自动门用传感器使用在与图1a不同的自动门中的状态的图。
图2a是图1的自动门用传感器的主视图。
图2b是图1的自动门用传感器的俯视图。
图3是示出通过图1的自动门用传感器形成的探测区域的图。
图4是图1的自动门用传感器的框图。
图5a是示出通过图1的自动门用传感器设定了探测区域的状态的图。
图5b是示出通过图1的自动门用传感器将探测区域变更为图5a的状态的图。
图5c是示出通过图1的自动门用传感器将探测区域进一步变更为图5a的状态的图。
图6是与图1的自动门用传感器的投光以及受光关联的流程图。
图7是与图1的自动门用传感器中的设定关联的流程图。
图8a是示出通过图1的自动门用传感器中的设定部设定的各投光器的设定状态的图。
图8b是示出通过图1的自动门用传感器中的设定部设定的各受光器的设定状态的图。
图8c是示出通过图1的自动门用传感器中的设定部设定的各投光器的与图8a不同的设定状态的图。
图8d是示出通过图1的自动门用传感器中的设定部设定的各受光器的与图8b不同的设定状态的图。
图9a是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自动门用传感器的主视图。
图9b是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自动门用传感器的俯视图。
图10是示出通过图9的自动门用传感器形成的探测区域的图。
图11是示出通过图9的自动门用传感器变更了探测区域的状态的图。
图12a是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自动门用传感器的主视图。
图12b是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自动门用传感器的俯视图。
图13是示出通过图12的自动门用传感器形成的探测区域的图。
图14是图12的自动门用传感器的框图。
图15是与图12的自动门用传感器的投光以及受光关联的流程图。
图16是示出通过图12的自动门用传感器变更了探测区域的状态的图。
图17a是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的自动门用传感器的主视图。
图17b是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的自动门用传感器的俯视图。
图18是示出通过图17的自动门用传感器形成的探测区域的图。
图19a是本发明的第5实施方式的自动门用传感器的主视图。
图19b是本发明的第5实施方式的自动门用传感器的俯视图。
图20是示出通过图19的自动门用传感器形成的探测区域的图。
图21a是本发明的第6实施方式的自动门用传感器的主视图。
图21b是本发明的第6实施方式的自动门用传感器的俯视图。
图22是示出通过图21的自动门用传感器形成的探测区域的图。
图23a是本发明的第7实施方式的自动门用传感器的主视图。
图23b是本发明的第7实施方式的自动门用传感器的俯视图。
图24是示出通过图23的自动门用传感器形成的探测区域的图。
图25a是本发明的第8实施方式的自动门用传感器的主视图。
图25b是本发明的第8实施方式的自动门用传感器的俯视图。
图26是示出通过图25的自动门用传感器形成的探测区域的图。
图27a是本发明的第9实施方式的自动门用传感器的主视图。
图27b是本发明的第9实施方式的自动门用传感器的俯视图。
图28是示出通过图27的自动门用传感器形成的探测区域的图。
图29a是本发明的第10实施方式的自动门用传感器的主视图。
图29b是本发明的第10实施方式的自动门用传感器的俯视图。
图30a是本发明的第11实施方式的自动门用传感器的主视图。
图30b是本发明的第11实施方式的自动门用传感器的俯视图。
图31是示出通过图30的自动门用传感器形成的探测区域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自动门传感器2如图1a、图1b所示,安装在自动门4或者4a的横档6上。自动门4、4a除了高度不同以外,结构相同。自动门4、4a通过对开的门板10、10来开闭隔着间隔配置的固定壁8、8之间的门开口,门开口宽度相同,自动门4a的高度较高。例如如图1a所示,以探测自动门4的固定壁8、8的外侧的端之间的方式,设定自动门传感器2的探测范围12,并保持该状态而在图1b所示的自动门4a上安装了自动门传感器2安装的情况下,探测范围12扩展到自动门4a的固定壁8、8一侧,从而造成在不需要探测的部分即固定壁8、8的一侧,探测人、物体。在该情况下,需要使探测范围12变窄到必要的范围,自动门传感器2易于进行这样的探测范围12的调整。
如图2a、图2b所示,在自动门传感器2中,在其中央设置有多个例如4个投光器14a至14d。这些投光器14a至14d以具有规定的周期的脉冲状地发出例如红外线。在门开口宽度方向上隔开规定的间隔配置了这些投光器14a至14d。这些投光器14a至14d在门开口宽度方向以及与门开口宽度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分别具有一定的长度,与门开口宽度方向正交的方向的长度比门开口宽度方向的长度长,该面整体发光。另外,既可以通过一个发光体面状地发光,也可以矩阵状地排列多个小直径的发光体而面状地发光。
在这些投光器14a至14d的前表面,与这些投光器14a至14d对应地,配置了多个例如4个透镜16a至16d,而作为光学元件。这些透镜16a至16d是例如柱透镜(cylindrical lens),配置成它们的光轴相对门开口宽度方向分别形成不同的角度。其结果,如图3所示,由于来自投光器14a至14d的光,在基准面例如地面上,形成例如矩形形状的4个投光区域18a至18d。这些投光区域18a至18d沿着门开口宽度方向排列地形成,并且与门板10a、10a的高度方向以及门开口宽度方向正交。
另外,作为光学元件还可以使用复曲面透镜(toric lens)。另外,还可以将构成为根据通过用表面起伏全息图图案制作,并随机配置的微米等级的表面构造实现的折射作用而使光散射的光学系统用作光学元件。该表面构造具有与微凹透镜阵列同样的效果。通过使用该光学元件,能够薄型地构成自动门传感器2。进而,作为投光器14a至14d,还可以使用高亮度的红外线投光元件,作为光学元件,还可以使用对放射光的角度/位置进行限制的狭缝。在该情况下,能够廉价地构成投光器14a至14d。另外,还可以代替透镜16a、16b,而在投光器14a至14d的后方配置凹面的反射型反射镜而作为光学元件。在该情况下,能够容易地形成复杂的投光区域。
在投光器14a与14b之间、14b与14c之间、14c与14d之间以及处于外侧的两个投光器14a、14d的两侧,如图2b所示设置了遮蔽板20。这些遮蔽板20用于防止来自投光器14a至14d的各光泄漏到透镜16a至16d中的对应的一个透镜以外而引起误动作。
由这些投光器14a至14d以及透镜16a至16d构成了投光部。
在该投光部的门开口宽度方向的两侧,分别设置有受光器。在图2a中的右侧,以在门开口宽度方向上三个、并在与门开口宽度方向正交的方向上、例如在带横档的情况下在门板10、10的高度方向上三个的方式,即沿着与门开口宽度方向正交的方向,在靠近门的位置处,以3×3的矩阵状配置了合计9个受光器22a1至22a9。在其左侧,同样地,以不使受光区域重叠的方式,在图中上下方向上错开配置了3×3的矩阵状的合计9个受光器22b1至22b9,在带横档的情况下,沿着高度方向,配置在远离门的位置处。以使受光区域不重叠的方式,在图中上下方向上错开配置了这些投光器14a至14d的两侧的受光器,在带横档的情况下,在门板10、10的高度方向上错开位置而配置。另外,也可以代替受光器错开地配置,而使透镜的位置、角度错开。
在这些右侧以及左侧的受光器22a1至22a9、22b1至22b9的前表面,分别配置了使来自门开口宽度方向的不同位置的光聚光到相同的受光器的多分割透镜24a、24b。多分割透镜24a、24b以与所述各投光区域18a至18d对应的方式在门开口宽度方向上被分割成4个,使从投光区域18a至18d反射的光聚束到各受光器22a1至22a9、22b1至22b9的对应的部分。在图3的各投光区域18a至18d内用圆表示的是在各受光器22a1至22a9、22b1至22b9中受光的产生反射光的地面上的受光区域。这些受光区域包括:在投光区域18a至18d内与受光器22a1至22a9对应地处于远离门开口一侧的纵横合计9个受光区域26a1至26a9、以及与受光器22b1至22b9对应地处于接近门开口一侧的纵横合计9个受光区域26b1至26b9。
由受光器22a1至22a9和多分割透镜24a,构成一个受光部,由受光器22b1至22b9和多分割透镜24b,构成一个受光部。
在这些投光部和受光部中,没有1对1地设置投光器和受光器,而使受光器22a1至22a9、22b1至22b9的数量多于投光器14a至14d的数量。
如图4所示,在投光器14a至14d中,从投光切换部28接收到投光指示信号的投光器进行投光。投光切换部28既可以反复对投光器14a至14d这全部依次供给该投光指示信号,或者还可以反复对投光器14a至14d中的所选择出的投光器依次供给该投光指示信号。投光切换部28依照来自控制部30的指示而产生该投光指示信号。
每当投光器14a至14d逐个进行投光时,各受光器22a1至22a9、22b1至22b9接收来自对应的受光区域26a1至26a9、26b1至26b9的光,而产生受光信号即受光信息。各受光器22a1至22a9、22b1至22b9中的由受光切换部32选择的受光器的受光信息通过A/D变换器34被变换成数字受光信息,并被供给到控制部30。受光切换部32按照来自控制部30的指示,在投光器14a至14d中的某一个进行投光时,根据来自控制部30的指示,反复进行依次选择所有受光器22a1至22a9、22b1至22b9的受光信息的动作。
在控制部30中,将从A/D变换器34供给的数字受光信息中的被预先确定为采用的信息与预先设定的阈值进行比较,并按照其比较结果,来判定在与该数字受光信息对应的受光区域26a1至26a9、26b1至26b9中是否存在人或者物体。该判定结果通过控制部30内的输出部36、通信接口38、以及总线40被供给到门控制器42。门控制器42按照该判定结果,打开或者关闭门板10、10。另外,总线40例如由CAN(Controller Area Network,控制区域网络)构成。
如上所述控制部30提供针对投光切换部28的指示,该指示基于控制部30内的设定部44的设定内容而进行。另外,仅将数字受光信息中的所采用的信息与阈值进行比较,将采用哪一个数字受光信息也设定到设定部44中。另外,将上述的阈值也设定到设定部44中。它们是从由用户操作的便携型的操作部、例如PDA46,经由无线通信接口48、50、总线40、通信接口38设定到设定部44中的。
图5a、图5b以及图5c示出了通过设定部44的设定,各投光区域18a至18d、受光区域26a1至26a9、26b1至26b9如何变化。图5a是例如能够通过投光区域18b、18c及其内部的受光区域来监视门开口宽度方向的情况。在该情况下,不对投光器14a、14d提供投光指示,以不对投光区域18a、18d进行投光。进而,为了排除外部干扰的影响,也可以在设定部44中进行设定,以不将和投光区域18a、18b内的受光区域对应地由受光器22a1至22a9、22b1至22b9产生的受光信息与阈值进行比较。另外,也可以代替不与阈值进行比较,而不进行受光。图5a相应于如图1b所示自动门的高度尺寸较大的情况。
图5b是在与图5a所示的自动门的门开口相比宽度稍宽、自动门的高度尺寸稍小的自动门中应用传感器2的情况,对投光器14a至14d的全部提供投光指示,以形成投光区域18a至18d。其中,通过设定部44而设定成,不将接收到来自投光区域18a、18d中的处于门开口宽度的外侧的受光区域的光的受光器(投光器14a、14d进行投光时的受光器22a1至22a9、22b1至22b9中的部分的受光器)的受光信息与阈值进行比较。另外,也可以代替不与阈值进行比较,而不进行受光。
在图5(c)中,在图5(b)的情况下,进而通过设定部44而设定成,不将来自处于投光区域18a中的靠近投光区域18b一侧且远离门开口一侧的两个受光区域26a1、26a4、处于投光区域18b、18c且处于远离门开口一侧的受光区域26a1至26a3、处于投光区域18d中的靠近投光区域18c一侧且远离门开口一侧的两个受光区域26a3、26a6的受光信息与阈值进行比较。另外,也可以代替不与阈值进行比较,而不进行受光。其是设为与针对门板10、10的通路状况对应的设定的情况。
图6是示出控制部30按照所述设定部44的设定,如何对投光器14a至14d、受光器22a1至22a9、22b1至22b9进行控制,并且如何判定有无人体、物体的流程图。
首先,控制部30确认设定部44的设定,判断是否指示了投光器14a的投光(步骤S2)。在该判断的答案为“是”的情况下,对投光切换部28指示切换,以使投光器14a进行投光(步骤S4)。接下来,切换受光切换部32,以将受光器22a1的受光信息输入到A/D变换器34(步骤S6)。待机直到受光信息稳定为止,即切换噪声的影响消失的程度的时间(步骤S8),将对受光器22a1的受光信息进行A/D变换而得到的值作为与投光器14a对应的值,存储在控制部30中(步骤S10)。接下来,切换受光切换部32,以将受光器22a2的受光信息输入到A/D变换器34(步骤S12)。待机直到受光信息稳定为止,即切换噪声的影响消失的程度的时间(步骤S14),将对受光器22a2的受光信息进行A/D变换而得到的值作为与投光器14a对应的值,存储在控制部30中(步骤S16)。以下,同样地,依次将各受光器22a3至22b8的受光信息作为与投光器14a对应的值,存储在控制部30中。然后,与步骤S6、S8、S10同样地,对受光器22b9进行受光切换部32的切换(步骤S18)、待机(步骤S20)、以及存储(步骤S22)。
接着步骤S22、或者在步骤S2的判断的答案为“否”的情况下,判断是否指示了投光器14b的投光(步骤S24)。因此,在步骤S2的判断的答案为“否”的情况下,不执行所述步骤S4至22的处理,不收集针对投光区域18b的受光信息。
在步骤S24的判断的答案为“是”的情况下,对投光切换部28指示切换,以使投光器14b进行投光(步骤S26)。接下来,切换受光切换部32,以将受光器22a1的受光信息输入到A/D变换器34(步骤S28)。待机直到受光信息稳定为止,即切换噪声的影响消失的程度的时间(步骤S30),将对受光器22a1的受光信息进行A/D变换而得到的值作为与投光器14b对应的值,存储在控制部30中(步骤S32)。以下,同样地,依次将各受光器22a2至22b9的受光信息作为与投光器14b对应的值,存储在控制部30中。
在将受光器22b9的受光信息作为与投光器14b对应的信息而存储到控制部30中之后、或者在步骤S24的判断的答案为“否”的情况下,判断是否指示了投光器14c的投光(步骤S34)。在该判断的答案为“是”的情况下,与所述同样地依次将各受光器22a1至22b9的受光信息作为与投光器14c对应的信息,存储在控制部30中。接着、或者在步骤S34的判断的答案为“否”的情况下,判断是否指示了投光器14d的投光(步骤S36)。在该判断的答案为“是”的情况下,与所述同样地依次将各受光器22a1至22b9的受光信息作为与投光器14d对应的信息,存储在控制部30中。
在将受光器22b9的受光信息作为与投光器14d对应的信息而存储到控制部30中之后、或者在步骤S36的判断的答案为“否”的情况下,将存储于控制部30内的数字受光信息中的、通过设定部44中设定的设定信息而采用的受光器的受光信息与阈值进行比较,来判断是否存在物体等(步骤S38)。在该判断的答案为“是”的情况下,向门控制器42输出打开信号(步骤S40)。由此,门板打开,再次从步骤S2执行。在步骤S38的判断的答案为“否”的情况下,也从步骤S2再次执行。
图7是示出控制部30在接收到来自PDA46的数据时进行的处理的流程图,判断是否接收到作为数据的设定值(步骤S42),在该判断的答案为“是”的情况下,更新设定部44的设定值(步骤S44),结束该处理。在步骤S42的判断的答案为“否”的情况下,也结束该处理。
图8a、图8b、图8c以及图8d是示意性地示出对设定部44设定的设定值的图,图8a、图8c是与投光器14a至14d相关的图,设定了投光或者非投光。图8b、图8d是与针对各受光器22a1至22b9的设定值的一部分、即投光器14a关联的图,作为受光信息设定了采用还是非采用。虽然还设定了针对其他投光器14b至14d的设定值,但省略了图示。另外,图8a、图8b示出应对于图5a的情况,图8c、图8d示出应对于图5b的情况。
这样,在该自动门传感器2中,能够任意地选择利用由设定部44的设定进行投光的投光器、受光器的受光信息中的任一个来判断有无人体等,所以能够如图5a、图5b所示那样对高度不同的自动门容易地进行应对,能够如图5c所示那样对期望的通路状况容易地进行应对。另外,无需使所使用的投光器的数量与受光器的数量相等,在该自动门传感器2中能够减少投光器的数量,能够降低成本。另外,由于各投光器14a至14d循环地进行投光,所以即使构成为各受光器通过多分割透镜24a、24b接收来自多个区域的光,也不从没有投光的区域进行受光。因此,与使用了一般的多分割透镜的自动门传感器相比,S/N比提高。另外,由于通过透镜16a至16d来使之偏转,所以投光区域18a至18d用充分的光量进行了投光,所以S/N比进一步提高。
图9a至图11示出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自动门传感器2a。在自动门传感器2a中,如图9a以及图9b所示,包括投光器14a至14d和透镜16a至16d的投光部的结构与第1实施方式的自动门传感器2相同。只设置了一个受光部,并使用了与第1实施方式的自动门传感器2的受光器22a1至22a9、22b1至22b9相比面积更大的1台受光器122。
因此,如图10所示形成与自动门传感器2相同的投光区域18a至18d,但针对这些投光区域18a至18d形成逐个的大型的受光区域126。其他结构与自动门2相同,所以省略详细的说明。
在与图10所示的自动门不同的图11所示的自动门中,安装了该自动门传感器2a,其结果,在两个外侧不需要人体等的探测的情况下,通过向设定部44的设定来中止投光器14a、14d的投光,中止向投光区域18a、18d的投光。另外,在控制部30进行的处理中,在图6所示的步骤S2中判断是否指示了投光器14a的投光,在该判断的答案为“是”的情况下,在步骤S4中对投光切换部28指示切换,以使投光器14a进行投光。然后,在将对受光器122的受光信息进行A/D变换而得到的值作为与投光器14a对应的值而存储到控制部30中之后,进行步骤S24中示出的是否指示了投光器14b的投光的判断。以下,同样地还对其他投光器14b至14d进行。然后,根据与各投光器14a至14d对应地存储在控制部30内的数字受光信息中的、通过设定部44而采用的受光信息、在图11的情况下与投光器14b、14c对应的受光信息,来判断是否存在物体等。
图12a至图16示出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自动门传感器2b。在该自动门传感器2b中,如图12a以及图12b所示,以在门开口宽度方向三个、在门板10、10的高度方向上6个的方式,矩阵状地配列了发生点光的多个例如18个投光器214a至214r。在其前方与多分割透镜24a、24b同样地配置和自动门传感器2的多分割透镜24a、24b相同的多分割透镜224,而构成了投光部。由此,如图13所示,沿着门开口宽度方向,形成了4个合成投光区域218,该合成投光区域218由沿着门开口宽度方向上三个、在与门开口宽度方向正交的方向上6个的,合计18个投光区域218a至218r构成。
另外,如图12a以及图12b所示,通过面状的4个受光器222a至222d、和在它们的前方作为光学元件而配置的4个透镜216a至216d,形成了受光部。另外,也可以通过排列多个小直径的受光器来构成面状的受光器。受光器222a至222d是在门板10、10的高度方向上伸长的面状的器件,沿着门开口宽度方向排列成一列。另外,通过调整透镜216a至216d的朝向和倾斜,如图13所示,形成了分别覆盖所述4个合成投光区域218的4个受光区域226a至226d。
图14是示出该自动门传感器2b的电路结构的框图,对与自动门传感器2的电路等同的部分附加同一符号,省略其说明。
如图15所示,在控制部30中对该自动门传感器2b进行控制。首先,控制部30确认设定部44的设定,切换受光切换部32,以从A/D变换器34输入受光器222a的受光信息(步骤S46)。接下来,待机直到受光信息稳定为止,即切换噪声的影响消失的程度的时间(步骤S48),根据设定部44的设定,对投光切换部28指示切换,以使投光器214a进行投光(步骤S50)。然后,将对受光器222a的受光信息进行A/D变换而得到的数字受光信息作为与投光器214a对应的信息,存储在控制部30中(步骤S52)。以下,同样地,也使各投光器214b至214q进行投光,将对受光信息进行A/D变换而得到的数字受光信息作为与受光器222a对应的信息,存储在控制部30中。然后,使最后的投光器214r进行投光(步骤S54),将对受光信息进行A/D变换而得到的数字受光信息作为与受光器222a对应的信息,存储在控制部30中(步骤S56)。
接着步骤S56,确认设定部44的设定,切换受光切换部32,以从A/D变换器34输入受光器222b的受光信息(步骤S58)。接下来,待机直到受光信息稳定为止的时间(步骤S60),根据设定部44的设定,对投光切换部28指示切换,以使投光器214a进行投光(步骤S62)。以下,同样地,将对受光器222b的受光信息进行A/D变换而得到的数字受光信息作为与受光器222b对应的信息,存储在控制部30中,对于其他投光器214b至214r,也同样地处理。
接下来,确认设定部44的设定,切换受光切换部32,以从A/D变换器34输入受光器222c的受光信息(步骤S64)。接下来,待机直到受光信息稳定为止的时间(步骤S66),根据设定部44的设定,对投光切换部28指示切换,以使投光器214a进行投光(步骤S67),以下,与所述同样地,将与投光器214a至214r对应的数字受光信息依次存储在控制部30中。
接下来,确认设定部44的设定,切换受光切换部32,以从A/D变换器34输入受光器222d的受光信息(步骤S68)。接下来,待机直到受光信息稳定为止的时间(步骤S70),根据设定器44的设定,使投光器214a进行投光(步骤S72),以下,与所述同样地,将与投光器214a至214r对应的数字受光信息依次存储在控制部30中。
接下来,在控制部30中存储的各受光器222a至222d中的与各投光器214a至214r对应的数字受光信息中,将根据对设定部44设定的设定信息而采用的受光器的受光信息与阈值进行比较,来判断是否存在物体等(步骤S74)。在该判断的答案为“是”的情况下,对门控制器42输出打开信号(步骤S76)。由此,门板10、10被打开,再次从步骤S46执行。在步骤S74的判断的答案为“否”的情况下,也从步骤S46再次执行。因此,例如,通过如图16所示设定成,不将投光区域226b、226c中的一部分的受光区域的受光信息与阈值进行比较,能够根据通路状况来进行细致的区设定。另外,由于之前使受光部成为能够受光的待机状态后使投光器依次进行投光,所以A/D变换器34的总切换次数变少,其结果,能够使受光部的待机时间(切换噪声的影响消失的程度的时间)的合计比自动门传感器2的短。
另外,在第1实施方式的自动门传感器2中的图6所示的处理中,还可以中止进行步骤S2、S24、S34、S36等中所示的“在设定部中是否设定为各投光器进行投光的判断”,而在自动门传感器2b中进行变更为使所有投光器依次进行投光的处理。
图17a至图18示出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的自动门传感器2c。该自动门传感器2c是将第3实施方式的自动门传感器2b中的投光部配置在受光部的两侧而得到的。两个投光部以在门的开口宽度方向有9个、在与门开口宽度方向正交的方向、例如在带横档的情况下在门板10、10的高度方向上有9个的方式,分别具有合计81个投光器314a1至314a81、314b1至314b81。对于这些投光器314a1至314a81和314b1至314b81,以使受光区域不重叠的方式,在图中上下方向上错开配置,在带横档的情况下,在门板10、10的高度方向上错开位置而配置。由此,如图18所示,沿着门开口宽度方向,形成4个合成投光区域318a、318b,该合成投光区域分别由合计由162个投光区域318a1至318a81和318b1至318b81构成。
在受光部中,沿着门开口宽度方向配置了12个受光器322a至322l,分别是在与门开口宽度方向正交的方向上、例如在带横档的情况下在门板10、10的高度方向上伸长的面状的器件。在这些受光器322a至322l的前方,与它们对应地分别配置了12个透镜316a至316l而作为光学元件。由此,如图18所示,沿着门开口宽度方向,形成合计12个受光区域326a至326l。在这些受光区域326a至326ld中,决定透镜316a至316l的朝向以及倾斜,以在受光区域326a至326l的内部,以在门开口宽度方向上三个、在与门开口宽度方向正交的方向上18个的方式,包括全部3×18的矩阵状的投光区域。
在该自动门传感器2c的电路结构中,在图4所示的框图中,除了受光器和投光器的数量不同这一点以外是相同的,所以省略详细的说明。在该自动门传感器2c中,除了受光器以及投光器的数量不同这一点以外,也与自动门传感器2相同地动作,所以省略其动作说明。在该自动门传感器2c中,由于投光元件以及受光元件的数量较多,所以能够高分辨率地探测人体等,并且,与自动门传感器2b同样地,待机时间(切换噪声的影响消失的程度的时间)的合计较短,所以即使使用了多个投光器,探测人体的有无等而所需的时间也不会变长。
图19a至图20示出第5实施方式的自动门传感器2d。该自动门传感器2d与第1实施方式的自动门传感器2同样地,在中央具有投光部,并在其两侧具有受光部。在投光部中,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地,沿着门开口宽度方向,纵长地配置了多个、例如12个面状的投光器414a至414l。在它们的前方,分别配置了透镜416a至416l而作为光学元件。由此,如图20所示,沿着门开口宽度方向,形成了合计16个投光区域418a至418l。以与门开口宽度方向分别正交的方式,在地面上形成了这些投光区域418a至418l。
受光部分别具有面状的受光器422a、422b。它们是在横长即门开口宽度方向上伸长地形成的,且被配置成不重叠。在这些受光器22a、22b的前表面,与多分割透镜24a、24b同样地配置了被4分割的多分割透镜424a、424b。由此,如图20所示,沿着门开口宽度方向,在门开口的附近,形成了基于受光器422b的4个受光区域426b,沿着门开口宽度方向,远离门开口而形成了基于受光器422a的4个受光区域426a。在这些受光区域426a、426b内,分别重叠配置了投光器区域418a至418l。
该自动门传感器2d的电路结构,在图4所示的框图中,除了受光器和投光器的数量不同这一点以外是相同的,所以省略详细的说明。在该自动门传感器2d中,除了受光器以及投光器的台数不同这一点以外,也与自动门传感器2同样地动作,所以省略其动作说明。
图21a至图22示出第6实施方式的自动门传感器2e。在该自动门传感器中,除了两个受光部的结构不同以外,与自动门传感器2d同样地构成。对等同部分附加同一符号,而省略其说明。在受光部中,代替面状的受光器,将点受光用的9个受光器522a1至522a9和522b1至522b9配置为在门开口宽度方向上三个、在门板10、10的高度方向上三个的矩阵状。通过这些受光器522a1至522a9、522b1至522b9、以及位于它们的前表面的多分割透镜424a、424b,如图22所示,沿着门开口宽度方向,在地面上构成了4组在门开口宽度方向上三个、在与门开口宽度方向正交的方向上6个的、圆形的受光区域526a1至526a9、526b1至526b9。在这些受光区域526a1至526a9、526b1至526b9中,设定了多分割透镜424a、424b的朝向,以使6个受光区域重叠到各投光区域内418a至418l。
该自动门传感器2e的电路结构,在图4所示的框图中,除了受光器和投光器的数量不同这一点以外是相同的,所以省略详细的说明。在该自动门传感器2e中,除了受光器以及投光器的台数不同这一点以外,也与自动门传感器2同样地动作,所以省略其动作说明。另外,通过进行与自动门传感器2b同样的动作,待机时间(切换噪声的影响消失的程度的时间)的合计变短,所以即使使用了多个投光器,探测中所需的时间也不会变长。
图23a至图24示出第7实施方式的自动门传感器2f。在该自动门传感器2f中,在投光部中设置了8个投光器614a至614h,并在它们的前方,分别配置了透镜616a至616h而作为光学元件。由此,如图24所示,沿着门开口宽度方向形成了8个投光区域618a至618h。在两个受光部中,对于配置成1列的三个受光器622a1至622a3和622b1至622b3,以使受光区域不重叠的方式,在图中上下方向上错开配置,在带横档的情况下,在门板10、10的高度方向上错开位置地配置。将位于其前方的多分割透镜624a、624b与投光器614a至614h的数量对应地分割成8个。另外,在多分割透镜624a、624b中,以在各投光区域618a至618h内,使由各受光器622a1至622a3、622b1至622b3构成的受光区域626a1至626a3、626b1至626b3重叠的方式,设定了其朝向和倾斜。在该自动门传感器2f的电路结构中,在图4所示的框图中,除了受光器和投光器的数量不同这一点以外是相同的,所以省略详细的说明。在该自动门传感器2f中,除了受光器以及投光器的台数不同这一点以外,也与自动门传感器2同样地动作,所以省略其动作的说明。另外,通过进行与自动门传感器2b同样的动作,待机时间(切换噪声的影响消失的程度的时间)的合计变短,所以即使使用了多个投光器,探测中所需的时间也不会变长。
图25a至图26示出第8实施方式的自动门传感器2g。在该自动门传感器2g中,投光部具有投射点光的8个投光器714a至714h,以在门开口宽度方向上4个、在与门开口宽度方向正交的方向上、例如在带横档的情况下在门板10、10的高度方向上两个的方式,矩阵状地配置它们。在各投光器714a至714h的前方,分别配置了透镜716a至716h,通过它们,如图26所示,以沿着门开口宽度方向4个、在与门开口宽度方向正交的方向上两个的方式,在地面上形成了8个圆形的投光区域718a至718h。
在投光部的两侧的两个受光部中,以在门开口宽度方向上有三个、在与门开口宽度方向正交的方向上、例如在带横档的情况下在门板10、10的高度方向上有三个的方式,矩阵状地配置接收点光的各9个受光器722a1至722a9、722b1至722b9,而构成了两个矩阵体。在与门开口宽度方向正交的方向、例如在带横档的情况下在门板10、10的高度方向上,错开位置地配置了这些两个矩阵体。在这些9个受光器722a1至722a9、722b1至722b9的前方,配置了多分割透镜724a、724b,且被设置成在各投光区域718a至718h内,以在门开口宽度方向上三个、在与门开口宽度方向正交的方向上三个的方式,分别形成合计9个的受光区域726a1至726a9、726b1至726b9。在该自动门传感器2g的电路结构中,在图4所示的框图中,除了受光器和投光器的数量不同这一点以外是相同的,所以省略详细的说明。在该自动门传感器2g中,除了受光器以及投光器的台数不同这一点以外,也与自动门传感器2同样地动作,所以省略其动作说明。另外,通过进行与自动门传感器2b同样的动作,待机时间(切换噪声的影响消失的程度的时间)的合计变短,所以即使使用了多个投光器,探测中所需的时间也不会变长。
图27a至图28示出第9实施方式的自动门传感器2h。在该自动门传感器2h中,投光部具有4个面状的投光器814a至814d。以使其长度方向沿着门开口宽度方向的方式,沿着门板10、10的高度方向配列了这些投光器814a至814d。在它们的前方,配置了透镜816a至816d而作为光学元件。由此,如图28所示,在与门开口宽度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在地面上配列了分别具有沿着门开口宽度的长度的矩形的投光区域818a至818d。
在两个受光部中,以在门开口宽度方向上六个、在与门开口宽度方向正交的方向上、例如在带横档的情况下在门板10、10的高度方向各两个的方式,矩阵状地分别配置了12个点光受光用的受光器822a1至822a12、822b1至822b12。这些受光部配置在投光部的两侧。在这些受光器822a1至822a12、822b1至822b12的前方,将多分割透镜824a、824b分割成4个,以使光分散到与门开口宽度方向正交的方向、例如在带横档的情况下门板10、10的高度方向上。由此,如图28所示,以在各投光区域818a至818d内配置的方式,形成了由受光器822a1至82a12形成的受光区域826a1至826a12、和由受光器822b1至822b12形成的受光区域826b1至826b12。
该自动门传感器2h的电路结构,与图4所示的框图,除了受光器和投光器的数量不同这一点以外是相同的,所以省略详细的说明。在该自动门传感器2h中,除了受光器以及投光器的台数不同这一点以外,也与自动门传感器2同样地动作,所以省略其动作说明。另外,通过进行与自动门传感器2b同样的动作,待机时间(切换噪声的影响消失的程度的时间)的合计变短,所以即使使用了多个投光器,探测中所需的时间也不会变长。
图29a以及图29b示出第10实施方式的自动门传感器2i。在第1实施方式的自动门传感器2中,将受光部设为一个,该自动门传感器2i,代替地,以在门开口宽度方向上三个、在与门开口宽度方向正交的方向、例如在带横档的情况下在门板10、10的高度方向上六个的方式,矩阵状地配置了18个受光器922a至922r。其他的结构与第1实施方式的自动门传感器2相同,所以对同一部分附加同一符号,省略其说明。由此,也与图3所示的的情况同样地形成投光区域以及受光区域。
图30a至图31示出本发明的第11实施方式的自动门传感器2j。在该自动门传感器2j中,对于投光部,如图30a所示,将多个例如8个投光器914a至914h以在门开口宽度方向上4个、在与门开口宽度方向正交的方向、例如在带横档的情况下在门板1、10的高度方向上两个的方式,矩阵状地配列。在它们的前方,作为光学元件而配置了柱透镜916a至916h。如图30b所示,绕沿着门开口宽度方向水平地配置的旋转轴1000a、b地,分别独立地旋转自如地形成了接近门板10、10的投光器914a至914d和与它们对应的柱透镜916a至916h。因此,由投光器914e至914h、透镜916e至916h形成的投光区域918e至918h、以及由投光器914a至914d、柱透镜916a至916d形成的投光区域918a至918d能够分别独立地在与门的宽度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移动。另外,也可以不设置旋转轴1000b,而固定投光区域918a至918d,仅使投光区域918e至918h能够移动。
在受光元件中,与第1实施方式的自动门传感器2同样地,在图30a中的右侧,矩阵状地,在接近门的位置处,配置了合计9个受光器22a1至22a9。在其左侧,同样地,在远离门的位置处,配置了矩阵状的合计9个受光器22b1至22b9。对于这些受光器,以使受光区域不重复的方式,在图中上下方向上错开配置,在带横档的情况下,在高度方向上错开位置而配置。另外,在这些右侧以及左侧的受光器22a1至22a9、22b1至22b9的前表面,与第1实施方式的自动门传感器2同样地,分别配置了多分割透镜24a、24b。但是,绕与旋转轴1000b同样地设置的旋转轴1002b地,以使各旋转轴1000b、1002b同步的方式,旋转自如地形成了受光器22b1至22b9和多分割透镜24b,绕与旋转轴1000a同样地设置的旋转轴1002a地,以使各旋转轴1000a、1002a同步的方式,旋转自如地形成了受光器22a1至22a9和多分割透镜24a。因此,即使投光区域918a至918d在与门开口宽度正交的方向上移动,与受光器22a1至22a9对应地形成的受光区域926a1至926a9也形成在该投光区域918a至918d内。同样地,即使投光区域918e至918h在与门开口宽度正交的方向上移动,与受光器22b1至22b9对应地形成的受光区域926b1至926b9也形成在该投光区域918e至918h内。
由于这样投光区域918a至918d以及受光区域926b1至926b9能够在与门开口宽度正交的方向上移动,所以能够在与门开口宽度正交的方向上扩大监视区。
在该自动门传感器2g的电路结构中,在图4所示的框图中,除了受光器和投光器的数量不同这一点以外是相同的,所以省略详细的说明。在该自动门传感器2g中,除了受光器以及投光器的数量不同这一点以外,也与自动门传感器2同样地动作,所以省略其动作说明。另外,通过进行与自动门传感器2a同样的动作,待机时间(切换噪声的影响消失的程度的时间)的合计变短,所以即使使用了多个投光器,探测中所需的时间也不会变长。

Claims (16)

1.一种自动门用传感器,其特征在于,具备:
投光部,具备对门附近的监视区循环地进行投光的多个投光器、和使所述投光器的投光偏转到所述门的开口宽度方向以及与所述门的开口宽度方向正交的方向的光学元件;
受光部,具备接收投光到所述监视区的光的受光器、和以使投光到所述监视区的光聚光到所述受光器的方式设置的组合多个透镜而成的多分割透镜;
设定部,针对每个所述投光器,设定是否使各所述投光器进行投光;以及
控制部,根据所述受光器的受光状况来判断所述监视区内有无人或者物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门用传感器,其特征在于,
至少沿着所述门的开口宽度设置了多个所述受光器,
所述设定部与各所述投光器的投光状况对应地,来设定是否根据各所述受光器的受光状况判断所述监视区内有无人或者物体。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动门用传感器,其特征在于,设置了三个以上所述投光器。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动门用传感器,其特征在于,在各所述投光器之间,设置了遮蔽板。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动门用传感器,其特征在于,至少在所述门的开口宽度方向以及与所述门的开口宽度方向正交的方向上,设置了多个所述受光器。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门用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元件是柱透镜、复曲面透镜、利用了全息图的光学系统、狭缝或者反射型反射镜中的某一个。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门用传感器,其特征在于,
设置了多个所述受光部,
沿着与所述门的开口宽度方向正交的方向设置了所述监视区中的各所述受光部所监视的区。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门用传感器,其特征在于,
至少在所述门的开口宽度方向上设置了多个所述受光器,
以在与所述多分割透镜的分割部分相对的受光宽度内、从多个所述投光器进行投光的方式,设置了所述投光部。
9.一种自动门用传感器,其特征在于,具备:
投光部,具备对门附近的监视区进行投光的投光器、和以使所述投光器的投光分散到所述监视区的方式组合多个透镜而成的多分割透镜;
受光部,具备接收投光到所述监视区的光的多个受光器、和使投光到所述监视区的光中的沿着所述门的门开口宽度方向以及与所述门的开口宽度方向正交的方向的光聚光到各所述受光器的多个透镜;
设定部,根据所述受光器的受光状况,来设定是否判断所述监视区内有无人或者物体;以及
控制部,根据所述设定部的设定,从所述受光器的受光状况中判断所述监视区内有无人或者物体。
10.一种自动门用传感器,其特征在于,具备:
投光部,具备对门附近的监视区循环地进行投光的多个投光器、和使所述投光器的投光偏转到所述门的开口宽度方向或者与所述门的开口宽度方向正交的方向的光学元件;
受光部,具备以接收投光到所述监视区的光的方式一维或者二维状地配置的多个受光器、和以使投光到所述监视区的光聚光到所述受光器的方式在与所述投光的偏转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组合多个透镜而成的多分割透镜;
设定部,与各所述投光器的投光状况对应地,设定是否根据各所述受光器的受光状况判断所述监视区内有无人或者物体;以及
控制部,根据所述设定部的设定,从所述受光器的受光状况中判断所述监视区内有无人或者物体。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自动门用传感器,其特征在于,在各所述投光器之间,设置了遮蔽板。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自动门用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元件是柱透镜、复曲面透镜、利用了全息图的光学系统、狭缝或者反射型反射镜中的某一个。
13.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自动门用传感器,其特征在于,
设置了多个所述受光部,
沿着与所述门的开口宽度方向正交的方向,设置了所述监视区中的各所述受光部所监视的区。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自动门用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受光部中的至少一个可动。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自动门用传感器,其特征在于,
设置了多个所述投光部,
在与所述门的开口宽度正交的方向上投光范围可动。
16.一种自动门用传感器,其特征在于,具备:
投光部,具备对门附近的监视区循环地进行投光的一维或者二维状地设置的多个投光器、和以使所述投光器的投光朝向所述监视区分散到所述门的开口宽度方向或者与所述门的开口宽度方向正交的方向的方式组合多个透镜而成的多分割透镜;
受光部,具备接收投光到所述监视区的光的多个受光器、和使投光到所述监视区的光中的与所述投光的分散方向正交的方向的光聚光到各所述受光器的多个光学元件;
设定部,与各所述投光器的投光状况对应地,设定是否根据各所述受光器的受光状况判断所述监视区内有无人或者物体;以及
控制部,根据该设定部的设定,从所述受光器的受光状况中判断所述监视区内有无人或者物体。
CN200980107336.5A 2008-03-19 2009-03-17 自动门用传感器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96552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8-071147 2008-03-19
JP2008071147A JP5415004B2 (ja) 2008-03-19 2008-03-19 自動ドア用センサ
JP2008111287A JP5436796B2 (ja) 2008-04-22 2008-04-22 自動ドア用センサ
JP2008-111287 2008-04-22
PCT/JP2009/055127 WO2009116515A1 (ja) 2008-03-19 2009-03-17 自動ドア用センサ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965526A true CN101965526A (zh) 2011-02-02
CN101965526B CN101965526B (zh) 2014-02-05

Family

ID=4109091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80107336.5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965526B (zh) 2008-03-19 2009-03-17 自动门用传感器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8450678B2 (zh)
EP (1) EP2256523A4 (zh)
CN (1) CN101965526B (zh)
CA (1) CA2715184C (zh)
HK (1) HK1151594A1 (zh)
RU (1) RU2471208C2 (zh)
WO (1) WO2009116515A1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952306A (zh) * 2016-05-24 2016-09-21 宁波欧尼克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智能方向传感器
CN110161525A (zh) * 2018-02-16 2019-08-23 塞德斯股份公司 用于门传感器的学习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201013992D0 (en) * 2010-08-20 2010-10-06 Metrasens Ltd Apparatus for detecting ferromagnetic objects and a protected doorway assembly
JP5661799B2 (ja) * 2010-12-03 2015-01-28 ナブテスコ株式会社 自動ドア用センサ
DE102010054315A1 (de) * 2010-12-13 2012-06-14 Leuze Electronic Gmbh & Co. Kg Verfahren zur Erfassung von Objekten mittels eines Lichtglitters
CN103291169B (zh) * 2012-02-29 2016-03-09 深圳光启智能光子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自动门
US20130307533A1 (en) 2012-05-18 2013-11-21 Metrasens Limited Security system and method of detecting contraband items
GB201219097D0 (en) 2012-10-24 2012-12-05 Metrasens Ltd Apparatus for detecting ferromagnetic objects at a protected doorway assembly
JP6524483B2 (ja) 2013-12-04 2019-06-05 オプテックス株式会社 能動型物体検出センサ
JP6315964B2 (ja) 2013-12-10 2018-04-25 オプテックス株式会社 能動型物体検出センサ
CN110045423A (zh) 2014-12-18 2019-07-23 梅特拉森斯有限公司 安全系统及检测违禁品的方法
DE102015223024A1 (de) * 2015-11-23 2017-05-24 Robert Bosch Gmbh Laserentfernungsmessgerät
GB201602652D0 (en) 2016-02-15 2016-03-30 Metrasens Ltd Improvements to magnetic detectors
EP3532691A1 (en) * 2016-10-28 2019-09-04 Assa Abloy Entrance Systems AB System and method for configuration of door entrance systems
GB2556926A (en) * 2016-11-25 2018-06-13 Metrasens Ltd Monitoring system for a detection system
JP7049769B2 (ja) * 2017-02-22 2022-04-07 株式会社本田電子技研 自動ドア開閉制御用センサ
DE102017208716B3 (de) 2017-05-23 2018-09-06 Geze Gmbh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r automatischen positionsbestimmung von sensoren
EP4166987A1 (en) * 2021-10-14 2023-04-19 BEA Inc. Methods and systems for infrared synchronization
EP4166995A1 (en) * 2021-10-14 2023-04-19 BEA Inc. Infrared curtain systems and methods
US11988033B2 (en) 2021-10-14 2024-05-21 BEA Inc. Methods and systems for infrared synchronization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304869A (ja) * 1999-04-21 2000-11-02 Honda Denshi Giken:Kk 自動ドア開閉制御用センサ
JP2001295547A (ja) * 2000-04-17 2001-10-26 Nabco Ltd ドア用センサ
JP2003027835A (ja) * 2001-07-11 2003-01-29 Nabco Ltd 自動ドア用安全装置
CN1712344A (zh) * 2004-06-15 2005-12-28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滑动门装置
JP2007271537A (ja) * 2006-03-31 2007-10-18 Honda Denshi Giken:Kk 自動ドア用反射型センサ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522872Y2 (zh) 1987-08-19 1993-06-11
DE3803033A1 (de) * 1988-02-02 1989-08-10 Sick Erwin Gmbh Lichtschrankengitter
US5955854A (en) * 1992-09-29 1999-09-21 Prospects Corporation Power driven venting of a vehicle
DE4338978C2 (de) * 1993-11-15 1998-05-07 Sick Ag Verfahren zur Feststellung defekter Lichtsender und/oder Lichtempfänger eines Lichtgitters und Lichtgitter
JP3004867U (ja) 1994-06-01 1994-11-29 オプテックス株式会社 自動ドア用物体検知装置
JP3415422B2 (ja) * 1997-12-04 2003-06-09 株式会社ナブコ 物体検出装置の実効検出エリア設定方法及び実効検出エリア設定システム
US6271512B1 (en) * 1998-04-13 2001-08-07 Infineon Technologies Corporation Optical system for detecting obstruction
JP4250696B2 (ja) * 2002-11-18 2009-04-08 オプテックス株式会社 センサ
JP5242040B2 (ja) 2006-10-24 2013-07-24 ナブテスコ株式会社 自動ドア装置用センサ及びこのセンサを用いた自動ドア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304869A (ja) * 1999-04-21 2000-11-02 Honda Denshi Giken:Kk 自動ドア開閉制御用センサ
JP2001295547A (ja) * 2000-04-17 2001-10-26 Nabco Ltd ドア用センサ
JP2003027835A (ja) * 2001-07-11 2003-01-29 Nabco Ltd 自動ドア用安全装置
CN1712344A (zh) * 2004-06-15 2005-12-28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滑动门装置
JP2007271537A (ja) * 2006-03-31 2007-10-18 Honda Denshi Giken:Kk 自動ドア用反射型センサ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952306A (zh) * 2016-05-24 2016-09-21 宁波欧尼克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智能方向传感器
CN110161525A (zh) * 2018-02-16 2019-08-23 塞德斯股份公司 用于门传感器的学习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RU2471208C2 (ru) 2012-12-27
EP2256523A4 (en) 2013-09-11
CA2715184A1 (en) 2009-09-24
CN101965526B (zh) 2014-02-05
US20100321676A1 (en) 2010-12-23
CA2715184C (en) 2013-02-12
HK1151594A1 (zh) 2012-02-03
WO2009116515A1 (ja) 2009-09-24
US8450678B2 (en) 2013-05-28
RU2010134757A (ru) 2012-04-27
EP2256523A1 (en) 2010-12-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965526B (zh) 自动门用传感器
US10591602B2 (en) Object detector and sensor
JP3563735B2 (ja) ロボットの位置を特定して閉じ込めておく方法およびシステム
JP6315964B2 (ja) 能動型物体検出センサ
KR102532239B1 (ko) 레이저 레이더 및 그 작업방법
CA2229359C (en) Sensor array tracking and detection system
EP1067363B1 (en) Surveying system
CN101099186A (zh) 微粒探测器,系统与方法
JP5415004B2 (ja) 自動ドア用センサ
NO854813L (no) Infraroed-innbruddsdetektor.
US20100044549A1 (en) Alignment and adjustment of a light path
JPH0372683A (ja) 反射型センサ
JP2009264775A (ja) 自動ドア用センサ
JP2004536289A (ja) レーザ光学的区域走査及び応答システムおよび方法
CN218727971U (zh) 一种3d传感模组及电子设备
JP5191786B2 (ja) 自動ドア用センサ
KR100876461B1 (ko) 타겟 특성을 위한 트레이닝이 가능한 레이저 광학 센싱시스템
CN103067088A (zh) 用于室内无线光学链路的方法和系统
US6342706B1 (en) Retroreflective detector
EP1065522B1 (de) Optoelektronisches Überwachungssystem
JP3368128B2 (ja) 光軸ずれ補正装置
JP5191795B2 (ja) 自動ドア用センサ
CN102246007B (zh) 光电位置测量装置和光电位置测量方法
KR20240042851A (ko) 플렉시블 프레넬 렌즈를 이용한 적외선 감지 장치
CN109752031A (zh) 光学编码器和包括该光学编码器的测量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DE

Ref document number: 1151594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GR

Ref document number: 1151594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205

Termination date: 20180317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