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947934A - 车辆的前侧方视觉辨认装置 - Google Patents

车辆的前侧方视觉辨认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947934A
CN101947934A CN201010226797.9A CN201010226797A CN101947934A CN 101947934 A CN101947934 A CN 101947934A CN 201010226797 A CN201010226797 A CN 201010226797A CN 101947934 A CN101947934 A CN 10194793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ehicle
mirror
catadioptre
standing pillar
front stand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10226797.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947934B (zh
Inventor
植松博
岸本雄也
麦仓纪夫
细部智章
高井知奈
松冈亮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9163963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4832556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9165616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11020499A/ja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94793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94793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94793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94793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4Door pillars ; windshield pilla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JWINDOWS, WINDSCREENS, NON-FIXED ROOFS, DOORS, OR SIMILAR DEVICES FOR VEHICLES; REMOVABLE EXTERNAL PROTECTIVE COVER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 B60J1/00Windows; Windscreens; Accessories therefor
    • B60J1/08Windows; Windscreens; Accessories therefor arranged at vehicle sides
    • B60J1/10Windows; Windscreens; Accessories therefor arranged at vehicle sides fixedly mounted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00Optical viewing arrangements; Real-time viewing arrangements for drivers or passengers using optical image capturing systems, e.g. cameras or video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use in or on vehicles
    • B60R1/10Front-view mirror arrangements; Periscope arrangements, i.e. optical devices using combinations of mirrors, lenses, prisms or the like ; Other mirror arrangements giving a view from above or under the vehicl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ultimedia (AREA)
  • Rear-View Mirror Devices That Are Mounted On The Exterior Of The Vehicl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防止从车室外侧入射的光反射、防止乘员或驾驶者感到繁杂的车辆的前侧方视觉辨认装置、和即使因组装前支柱内饰部件时的偏差导致柱镜的映现范围偏离也能够调节柱镜安装角度的车辆的视觉辨认装置。车辆的前侧方视觉辨认装置(11)包括:被副支柱(31)和前支柱(28)支承的副窗玻璃(34);映现车辆(12)后方的车门后视镜机构(15)的车门后视镜壳体(42);设在车门后视镜壳体上,映现从车辆侧方到车辆前方的范围的第一反射镜(16);使第一反射镜反射的光向乘员(Sm)反射而映现范围的第二反射镜(17),副窗玻璃配置在与前支柱的截面中央和副支柱的截面中央相比的车辆外侧的位置,第二反射镜的外缘(61)接近副窗玻璃。

Description

车辆的前侧方视觉辨认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对车辆的前轮周围和车辆的前侧方进行视觉辨认的车辆的视觉辨认装置,尤其涉及通过车门后视镜对后方进行视觉辨认并通过其他镜对左前轮附近进行视觉辨认的车辆的前侧方视觉辨认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车辆的前侧方视觉辨认装置,有的使用镜子或摄像头。在使用镜子的情况下,例如,在对前窗的左右端进行支承的前支柱上,以从驾驶者的角度能够看见的方式设置第一镜,使发出像(反射光)的第二镜与第一镜相对,并将该第二镜以来自前方、侧方的像(入射光)能够进入的方式设在从前支柱向下方延伸的副支柱上,由此减少侧方的死角(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此外,在收纳车门后视镜的车门后视镜壳体上具有:以从车门后视镜的下方映现车辆的侧方及前方的规定范围内的对象物的方式设置的第一反射镜、以使第一反射镜的光向乘员反射的方式设置在前支柱车室内侧面上的第二反射镜、以及在收纳车门后视镜的状态时映现对象物的收纳反射部(例如参照本申请人之前在日本提出申请的专利文献2)。
但是,在专利文献1的后视镜配置构造中,存在不能对前车身和前车身附近以及前轮附近进行视觉辨认的问题。
此外,第一镜是驾驶者直接观看的镜,能够根据需要来调整朝向(角度),但存在调整角度需要花费时间的问题。期望能够使制造过程中的第一镜(柱镜)的角度的调节操作变得简单,而驾驶者不需要每次都改变其朝向。
在专利文献2的技术中,考虑由于太阳的位置以及其他车辆、建筑物、街灯等灯的位置等条件,这些光被第二反射镜反射的情况,驾驶者可能会感觉到眩目和繁杂。
另一方面,存在与第二反射镜接近的部件、例如与驾驶者相对的仪表板的左端以及立起设置在仪表板与第一反射镜之间的副窗玻璃的端部上所涂敷的粘接剂(例如,黑色陶瓷胶)映入第二反射镜的情况,视觉辨认范围缩小。
此外,在第二反射镜中,安装有第一反射镜的镜壳体有时也与像一起映入,而且还要考虑后方车辆的前照灯的光从镜壳体的周围直接入射的情况。
再有,在专利文献2的技术中,第二反射镜是驾驶者能够直接看到的镜,能够根据需要调整朝向(角度),但调整角度需要花费时间。期望能够使制造过程中的第二反射镜(柱镜)的角度的调节操作变得简单,而驾驶者不需要每次都改变其朝向。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4-255915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愿2008-16636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第一课题是提供一种车辆的前侧方视觉辨认装置,该车辆的前侧方视觉辨认装置能够防止从车室的外侧入射的光的反射,防止乘员(驾驶者)感觉到繁杂,确保第二反射镜(柱镜)的视觉辨认范围,防止第一反射镜(壳体镜)的反射光与仪表板的一端部的干涉,防止第一反射镜(壳体镜)的反射光与黑色陶瓷胶的干涉。
本发明的第二课题是提供一种车辆的视觉辨认装置,使得即使因在制造过程中将前支柱内饰部件组装在车身的前支柱主体上时的偏差而导致柱镜的映现范围偏离,也能够调节柱镜的安装角度,并且角度调节操作简单易行。
为了解决上述第一课题,第一发明是一种车辆的前侧方视觉辨认装置,包括:副窗玻璃,以沿着车辆的前车门的窗框部的方式被副支柱和前支柱支承,所述副支柱从前支柱的中途向下方延伸设置;车门后视镜机构的车门后视镜壳体,所述车门后视镜机构配置在副窗玻璃附近并映现车辆后方;第一反射镜,设置在车门后视镜壳体的前表面,映现从包括车门后视镜机构的下方在内的车辆侧方到车辆的前方的范围内的对象物;以及第二反射镜,设在前支柱中的朝向车辆的车室的内饰部件上,通过使由第一反射镜反射并透过了副窗玻璃的光向乘员反射而映现对象物,其特征在于,将副窗玻璃配置在俯视车辆时与通过前支柱的截面的中央和副支柱的截面的中央的直线相比位于车辆外侧的位置,使第二反射镜的朝向副窗玻璃的外缘接近副窗玻璃。
第二发明的特征在于,将副窗玻璃配置成与前支柱的外表面及副支柱的外表面基本成为同一平面。
第三发明的特征在于,将第二反射镜的与外缘相对并朝向车室的内缘配置在俯视车辆时与通过前支柱的截面的中央和副支柱的截面的中央的直线相比位于车室侧的位置。
第四发明的特征在于,将第二反射镜配置在与第一反射镜基本相同的高度。
第五发明的特征在于,前支柱配置在车辆的左右,在前支柱之间配置有仪表板,并且,至少将仪表板的配置在副驾驶席上的一端部配置在与从第一反射镜向第二反射镜反射的反射光不发生干涉的位置上。
第六发明的特征在于,前支柱配置在车辆的左右,在前支柱之间配置有仪表板,并且,至少将仪表板的配置在副驾驶席上的一端部以与从第一反射镜向第二反射镜反射的反射光不发生干涉的方式形成。
第七发明的特征在于,用于沿着副窗玻璃的周围进行接合的黑色陶瓷胶以与从第一反射镜向第二反射镜反射的反射光不发生干涉的方式被烧结。
第八发明的特征在于,第二反射镜的纵向、横向的大小被设定成只映现第一反射镜的大小。
为了解决上述第二课题,第九发明是一种车辆的前例方视觉辨认装置,包括:副窗玻璃,以沿着车辆的前车门的窗框部的方式被副支柱和前支柱支承,所述副支柱从前支柱的中途向下方延伸设置;车门后视镜机构的车门后视镜壳体,所述车门后视镜机构配置在副窗玻璃附近并映现车辆后方;作为第一反射镜的壳体镜,设置在车门后视镜壳体的前表面,映现从包括车门后视镜机构的下方在内的车辆侧方到车辆的前方的范围内的对象物;以及作为第二反射镜的柱镜,设在前支柱中的朝向车辆的车室的内饰部件上,通过使由壳体镜反射并透过了副窗玻璃的光向乘员反射而映现对象物,其特征在于,包括:柱镜壳体,嵌装有柱镜,并配置在前支柱的车室内侧面;以及镜保持架,安装在柱镜壳体内,用于保持柱镜,镜保持架具有向柱镜壳体内突出并被紧固的凸起部,凸起部具有通过调节突出长度而调节所保持的柱镜的角度的调节余量。
第十发明的特征在于,至少形成两个凸起部,相对于两个中的一个,另一个对称地形成。
第十一发明的特征在于,在将柱镜分为四个区域,并使各个区域为右上区域、右下区域、左上区域、左下区域时,在与右下区域重合的镜保持架上配置有一个凸起部,在与左上区域重合的镜保持架上配置有另一个凸起部。
第十二发明的特征在于,柱镜壳体具有开口部,所述开口部设置有与柱镜的反射面基本成为同一平面的开口周缘。
第十三发明的特征在于,柱镜壳体是黑色的。
第十四发明的特征在于,在柱镜壳体或柱镜上设有视觉辨认范围提示机构,所述视觉辨认范围提示机构将通过壳体镜所看到的视觉辨认范围通知给乘员。
发明的效果
在第一发明中,车辆的前侧方视觉辨认装置包括:副窗玻璃,被副支柱和前支柱支承;车门后视镜机构的车门后视镜壳体,所述车门后视镜机构映现车辆后方;第一反射镜,设置在车门后视镜壳体的前表面,映现从车辆侧方到车辆的前方的范围内的对象物;以及第二反射镜,设在前支柱上,通过向乘员反射而映现对象物,将副窗玻璃配置在俯视车辆时与通过前支柱的截面的中央和副支柱的截面的中央的直线相比位于车辆外侧的位置,使第二反射镜的朝向副窗玻璃的外缘接近副窗玻璃,因此,第二反射镜(柱镜)接近第一反射镜(壳体镜)从而到第一反射镜的距离变小,能够减小朝向车室外的第一反射镜的倾斜角。其结果是,能够防止从车室的外侧入射的光的反射,能够防止乘员(驾驶者)感觉到繁杂。
在第二发明中,将副窗玻璃配置成与前支柱的外表面及副支柱的外表面基本成为同一平面,因此,能够进一步减小从第一反射镜(壳体镜)到第二反射镜(柱镜)的距离,能够进一步减小第二反射镜(柱镜)朝向车室外的第一反射镜(壳体镜)的倾斜角。
也就是说,能够防止从车室的外侧入射的光的反射。
在第三发明中,将第二反射镜的与外缘相对并朝向车室的内缘配置在俯视车辆时与通过前支柱的截面的中央和副支柱的截面的中央的直线相比位于车室侧的位置,因此,具有不会损害使第二反射镜(柱镜)接近第一反射镜(壳体镜)的状态,能够确保第二反射镜(柱镜)的视觉辨认范围的优点。
在第四发明中,将第二反射镜配置在与第一反射镜基本相同的高度,因此,能够稍微向下或基本垂直地配置第一反射镜(壳体镜),从而具有第一反射镜(壳体镜)能够使从车辆的上方入射的光难以向第二反射镜(柱镜)反射,从而能够抑制乘员(驾驶者)感觉到的繁杂的优点。
即,在第一反射镜(壳体镜)或第二反射镜(柱镜)中,如果将另一个、例如第二反射镜(柱镜)朝上配置,则第二反射镜有时会使从车辆的上方入射的光向乘员(驾驶者)反射,但通过稍微向下或基本垂直地配置第二反射镜,能够通过已说明的机构来抑制乘员(驾驶者)感觉到的繁杂。
在第五发明中,在前支柱之间配置有仪表板,并且,至少将仪表板的配置在副驾驶席上的一端部配置在与从第一反射镜向第二反射镜反射的反射光不发生干涉的位置上,因此,通过设计等的条件,将第二反射镜配置在与第一反射镜的高度基本相同的高度,由此,能够防止有时会升起的第一反射镜(壳体镜)的反射光与仪表板的一端部之间的干涉。
在第六发明中,在前支柱之间配置有仪表板,并且,至少将仪表板的配置在副驾驶席上的一端部以与从第一反射镜向第二反射镜反射的反射光不发生干涉的方式形成,因此,通过设计等的条件,将第二反射镜配置在与第一反射镜的高度基本相同的高度,由此,能够防止有时会升起的第一反射镜(壳体镜)的反射光与仪表板的一端部之间的干涉。
此外,还具有除了至少仪表板的一端部以外能够采用已有的构成的优点。
在第七发明中,用于沿着副窗玻璃的周围进行接合的黑色陶瓷胶以与从第一反射镜向第二反射镜反射的反射光不发生干涉的方式被烧结,因此,通过设计等的条件,将第二反射镜配置在与第一反射镜的高度基本相同的高度,由此,能够防止有时会升起的第一反射镜(壳体镜)的反射光与黑色陶瓷胶之间的干涉。
也就是说,具有通过防止干涉而使黑色陶瓷胶不映现在第二反射镜中的优点。
在第八发明中,第二反射镜的纵向、横向的大小被设定成只映现第一反射镜的大小,因此,能够确保第二反射镜的视觉辨认性,而且,第二反射镜不会变得过分大,具有前支柱能够采用已有的粗细的优点。
在第九发明中,由于包括:柱镜壳体,嵌装有柱镜,并配置在前支柱的车室内侧面;以及镜保持架,安装在柱镜壳体内,用于保持柱镜,镜保持架具有向柱镜壳体内突出并被紧固的凸起部,凸起部具有通过调节突出长度而调节所保持的柱镜的角度的调节余量,因此,即使因前支柱的前支柱内饰部件以及配置在前支柱内饰部件之间的仪表板的树脂成形时的形状的偏差、或者将前支柱内饰部件组装在车身的前支柱主体上时的偏差导致柱镜的映现范围偏离,也能够通过凸起部的调节余量来改变突出长度,从而调节前支柱的安装角度,而且,通过凸起部,调节方向被特定,具有角度调节操作容易进行的优点。
此外,在设置壳体镜的情况下,还能够使壳体镜发挥作用。由凸起部的高度确定的柱镜的移动轨迹与体形大的人和体形小的人使用柱镜时移动的柱镜的转动轨迹一致,具有柱镜的角度(朝向)调节容易进行的优点。
在第十发明中,至少形成两个凸起部,相对于两个中的一个,另一个对称地形成,因此,例如在上下对称地将一个凸起部形成在下方并将另一个凸起部形成在上方的时候,若缩短下方的凸起部的突出长度,则柱镜的下端向柱镜壳体内进入,从而能够调节角度。
此外,在左右对称的情况下,若缩短右侧的凸起部的突出长度,则柱镜的右端向柱镜壳体内进入,从而能够调节角度。
也就是说,由于柱镜只朝向一个方向或另一个方向,因此柱镜的角度调节操作简单易行。
在第十一发明中,在与柱镜的右下区域重合的镜保持架上配置有一个凸起部,在与左上区域重合的镜保持架上配置有另一个凸起部,因此,当调节(降低)一个凸起部的突出长度时,能够在两个方向上同时(斜向)调节柱镜的角度。例如,若降低右下区域的一个凸起部,则右下区域向柱镜壳体内进入,能够同时调节向右的角度以及向下的角度。也就是说,能够朝向右下斜向,相反,通过左上区域的另一个凸起部,能够朝向左上斜向。
此外,由于在右下区域配置一个凸起部,在左上区域配置另一个凸起部,因此由凸起部的高度确定的柱镜的移动轨迹与体形大的人和体形小的人使用柱镜时移动的柱镜的转动轨迹一致,具有柱镜的角度(朝向)调节简单易行的优点。
在第十二发明中,柱镜壳体具有开口部,所述开口部设置有与柱镜的反射面基本成为同一平面的开口周缘,因此,在将柱镜嵌装在开口部中时,柱镜的反射面与连在开口部上的开口周缘基本成为同一平面,具有能够提高美观性的优点。
此外,在调节了柱镜的角度(朝向)时,柱镜与开口部之间的间隙不会变大,具有不会损害美观性的优点。
在第十三发明中,柱镜壳体是黑色的,因此,具有在调节了柱镜的角度(朝向)时,即使在柱镜与开口部之间设定有间隙,间隙也不易变得明显的优点。
此外,能够防止被柱镜壳体反射的光眩目,而且,能够防止向柱镜壳体的映入。
在第十四发明中,在柱镜壳体或柱镜上设有视觉辨认范围提示机构,所述视觉辨认范围提示机构将通过壳体镜所看到的视觉辨认范围通知给乘员,因此,能够将由壳体镜和柱镜所映现的视觉辨认范围通知给乘员(驾驶者)。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实施例的车辆的前侧方视觉辨认装置的侧视图。
图2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实施例的车辆的前侧方视觉辨认装置的后视图。
图3是图1的3向视图。
图4是图1的4-4线剖视图兼作用说明图。
图5是对第一实施方式的实施例的车辆的前侧方视觉辨认装置的映现车辆的左前下方的机构进行的图。
图6是对第一实施方式的实施例的车辆的前侧方视觉辨认装置的映像进行比较的图。
图7是对第一实施方式的实施例的第二反射镜的大小进行比较的图。
图8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实施例1的车辆的视觉辨认装置的立体图。
图9是第二实施方式的实施例1的车辆的视觉辨认装置所具有的车门后视镜的主视图。
图10是第二实施方式的实施例1的包括柱镜在内的柱镜机构的分解图。
图11是图8的4部分详细图。
图12是图11的5-5线剖视图。
图13是图11的6-6线剖视图。
图14是图11的7-7线剖视图。
图15是图11的8-8线剖视图。
图16是说明第二实施方式的实施例2的图。
图17是说明第二实施方式的实施例3的图。
附图标记的说明
11:车辆的前侧方视觉辨认装置(车辆的视觉辨认装置)
12:车辆
14:车室
15:车门后视镜机构
16:第一反射镜(壳体镜)
17:第二反射镜(柱镜)
23:副驾驶席
25:前车门(左前车门)
26:前窗
28:前支柱
31:副支柱
34:副窗玻璃
35:仪表板
42:车门后视镜壳体
43:车门后视镜壳体的前表面(前侧部)
48:窗框部
51:第一对象物
52:第二对象物
54:前支柱的内饰部件
56:前支柱的截面的中央(中央的点)
57:副支柱的截面的中央(中央的点)
58:线
61:第二反射镜的外缘
64:前支柱的外表面
65:副支柱的外表面
67:第二反射镜的内缘
71:仪表板的一端部
72:从第一反射镜向第二反射镜的反射光
75:黑色陶瓷胶
Sm:乘员(驾驶者)
93:开口部
98:柱镜的反射面
101:开口周缘
231:视觉辨认范围提示机构
231C:视觉辨认范围提示机构
156:柱镜壳体
157:镜保持架
164:车室内侧面
165:凸起部
167:调节余量
171:一个凸起部
172:另一个凸起部
177:右上区域
178:右下区域
181:左上区域
182:左下区域
L:突出长度
δt:柱镜的角度
δb:柱镜的角度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涉及的车辆的前侧方视觉辨认装置11用于观察车辆12的左前轮13附近、即左前侧方,将在设于车室14外的车门后视镜机构15上的第一反射镜(壳体镜)16中映现的像映现在车室14内的第二反射镜(柱镜)17中。以后将进行具体说明。
如图1~图4所示,车辆12具有:前车身21;车室14;对副驾驶席23、驾驶席24、左前车门25、前窗26、前窗26的左右端进行支承的前支柱28;与前支柱28相连并向下方延伸设置的副支柱31;由副支柱31、前支柱28、在前支柱28的中央形成的中央支柱部32构成的前三角开口部33;嵌合在前三角开口部33中并由副支柱31和前支柱28支承的副窗玻璃34;配置在副支柱31与前支柱28之间的仪表板35;以及前侧方视觉辨认装置11。
车门后视镜机构15具有:在车室14外安装在左前车门25的前上部37的支承部38;反射光而映现车辆12的后方(箭头a1的方向)的像的车门后视镜41;以及支承车门后视镜41的车门后视镜壳体42。
支承部38旋转自如地、即以能够折叠的方式支承车门后视镜壳体42。
车门后视镜壳体42由树脂制成,被成形为箱状,该车门后视镜壳体42具有朝向车辆12的前方(箭头a2的方向)的前侧部43、以及与前侧部43相连的内侧部44和外侧部45。在前侧部43的下部47一体地形成有第一反射镜16。
第一反射镜16是凸面镜,凸面的半径及凸面的朝向被设定成能够使车辆12的左前侧方(参照图5)映现在第二反射镜17中。
第二反射镜17是平面镜。
下面,通过图1~图4主要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车辆的前侧方视觉辨认装置11。另外,根据需要限定附图。
车辆的前侧方视觉辨认装置11包括:副窗玻璃34,以沿着车辆12的前车门(左前车门25)的窗框部48的方式被副支柱31和前支柱28支承,所述副支柱31从前支柱28的中途向车辆12的下方延伸设置;车门后视镜机构15的车门后视镜壳体42,该车门后视镜机构15配置在副窗玻璃34附近并映现车辆12后方;第一反射镜16,设置在车门后视镜壳体42的前表面(前侧部43),映现从包括车门后视镜机构15的下方在内的车辆12侧方到车辆12的前方的范围内的第一对象物51(参照图5)、第二对象物52(参照图5);以及第二反射镜17,设在前支柱28中的朝向车辆12的车室14的内饰部件54上,通过使由第一反射镜16反射并透过了副窗玻璃34的光向乘员(驾驶员Sm)反射从而映现第一对象物51、第二对象物52,如图4所示,将副窗玻璃34配置在俯视车辆12时与通过前支柱28的截面的中央(中央的点56)和副支柱31的截面的中央(中央的点57)的直线58相比位于车辆12外侧(箭头a3的方向)的位置,使第二反射镜17的朝向副窗玻璃34的外缘61(同时参照6(b))接近副窗玻璃34。
“使外缘61接近副窗玻璃34”是指,如图6(b)所示,副窗玻璃34与覆盖第二反射镜17的壳体62之间的间隙小。
将副窗玻璃34以与前支柱28的外表面64及副支柱31的外表面65基本成为同一平面的方式配置。
所谓“基本”,是指相对于外表面64、65,凹处的层差的量中包含公差的上限到下限的范围,例如,为2mm~4mm。相反,即使省略“基本”而限定成“以成为同一平面的方式配置”,也包含期望的公差(范围)。以后使用的“基本”也是同一意思。
将第二反射镜17的与外缘61相对并朝向车室14的内缘67(一并参照图6(b))配置在俯视车辆12时与通过前支柱28的截面的中央(中央的点56)和副支柱31的截面的中央(中央的点57)的直线58相比位于车室14侧(车辆12的内侧)的位置。
此外,如图1所示,将第二反射镜17配置在与第一反射镜16的高度H1基本相同的高度H2上。换句话说,第二反射镜17以基本垂直且能够自由调节向下朝向的方式被安装。
而且,第二反射镜17的纵向、横向的大小是映现第一反射镜16的几乎整面的大小。
具体来说,基本垂直的位置(角度)是第二反射镜17的向上朝向极限位置,相反,仅以期望的角度向下倾斜的位置(角度)是向下朝向极限位置,第二反射镜17由能够调节朝向的朝向调节机构(未图示)支承。
第一反射镜16被垂直或朝向下方地固定,即使在第二反射镜17的从向上朝向极限位置到向下朝向极限位置的范围内调节第二反射镜17,也能够以在第二反射镜17中映现第一对象物51、第二对象物52的方式对应。
另外,将第二反射镜17设定在向上朝向极限位置(基本垂直)是在驾驶员的身高为最大的时候,设定在向下朝向极限位置是在驾驶员的身高为最小的时候。
所谓“基本”,是指包括公差的从上限到下限的范围,因此,例如,相对于高度H 1,高度H2高出+5mm~70mm也可以。相反,即使省略“基本”而限定成“配置在与第一反射镜16的高度H 1相同的高度H2上”,也包含期望的公差。
“略微”是指与“基本”相同的意思。
在图2所示的车辆12的左右配置有前支柱28,在前支柱28之间配置有仪表板35,并且,至少将仪表板35的配置在副驾驶席23上的一端部71配置在与从第一反射镜16向第二反射镜17反射的反射光72不发生干涉的位置上。
前支柱28配置在车辆12的左右,在前支柱28之间配置有仪表板35,并且,至少将仪表板35的配置在副驾驶席23上的一端部71以与从第一反射镜16向第二反射镜17反射的反射光72不发生干涉的方式形成。
在副窗玻璃34的周端74,沿着周围涂敷有用于进行接合的黑色陶瓷胶75,并使该黑色陶瓷胶75与从第一反射镜16向第二反射镜17反射的反射光72不发生干涉。
下面,通过图5~图7对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车辆的前侧方视觉辨认装置11的作用进行说明。图6(a)是比较例,图6(b)是实施例。
如图5所示,此处的条件是,在车辆12的左前侧方且下方、换言之在左前轮13(参照图1)附近配置了第一对象物51、第二对象物52。驾驶者Sm的体型为标准体型。
通过前侧方视觉辨认装置11,当坐在驾驶席24的坐席77上的驾驶者Sm朝向左前方(箭头a4的方向)观看第二反射镜17时,如图6(b)所示,来自死角的第一对象物51、第二对象物52的反射光到达眼睛中,因此能够通过第二反射镜17对死角进行视觉辨认。
具体来说,来自第一对象物51、第二对象物52的反射光在第一反射镜16处成为反射光,第一反射镜16的反射光72选择第二反射镜17,通过第二反射镜17,反射光进入眼睛,因此能够如图6(b)所示那样观看到死角内的状态,从而能够对死角进行视觉辨认。
此时,在车辆的前侧方视觉辨认装置11中,如图4所示,当乘员(驾驶者)Sm观看第二反射镜17时(箭头a4的方向),在第二反射镜17中难以形成使从车外的左侧横向入射的光81反射而成的反射光82,因此能够提高视觉辨认性。
具体来说,若将副窗玻璃34配置得靠近前支柱28和副支柱31的外表面64、65,则能够使第二反射镜17在车宽方向(X轴方向)上接近第一反射镜16,从而使第二反射镜17朝向第一反射镜16的角度变小,换句话说,能够使第二反射镜17朝向车辆12的左外方(箭头a5的方向)的角度变小,或者不朝向车辆12的左外方(箭头a5的方向)。
其结果是,能够使来自配置有第一反射镜16的车辆12的外侧的光(入射光)81难以向乘员(驾驶者)Sm反射。
此外,如图1、图2所示,当乘员(驾驶者)Sm观看第二反射镜17时(图4、图5的箭头a4的方向),在第二反射镜17中难以形成使来自车外的上方的光83反射而成的反射光84,因此能够提高视觉辨认性。
具体来说,若使第一反射镜16的高度H1与第二反射镜17的高度H2基本一致,换句话说,若将通过第一反射镜16的中央(中央的点86)与第二反射镜17的中央(中央的点87)的直线88在侧视车辆12时基本水平地配置,则第二反射镜17不会朝向车辆12的上方,因此来自车辆12的上方的光(入射光)83难以向乘员(驾驶者)Sm反射。
下面,通过图6、图7并利用比较例来说明确保车辆的前侧方视觉辨认装置11的视觉辨认范围的作用。
比较例如图6(a)所示,设在副窗玻璃34的边缘上的黑色陶瓷胶75映现在第二反射镜17中。
实施例如图6(b)所示,设在副窗玻璃34的边缘上的黑色陶瓷胶75不会映现在第二反射镜17中。
这样,在实施例的车辆的前侧方视觉辨认装置11中,与通常的、例如相当于专利文献2的仪表板相比,若降低仪表板35的一端部71的高度,例如降低至前三角开口33的中央支柱部32的位置(距地高度),则仪表板35的一端部71不会映现的第二反射镜17中。
另外,若使第一反射镜16的高度H1与第二反射镜17的高度H2基本一致,则根据设计等的条件,从第一反射镜16射向第二反射镜17的光有可能与黑色陶瓷胶75发生干涉(相当于图6(a)所示的状态),但是,若将黑色陶瓷胶75向车辆12的下方降低,则黑色陶瓷胶75不会映现在第二反射镜17中。
下面利用图7进行说明。图7(a)是比较例,图7(b)是实施例。
比较例如图7(a)所示,由于第二反射镜17的面积(纵、横)大,因此,车门后视镜壳体42映现在第二反射镜17中,同时,来自车辆12的后方的光在第二反射镜17处反射,难以看到第二反射镜17的像。
实施例如图7(b)所示,车门后视镜壳体42不会映现在第二反射镜17中。也就是说,能够通过车门后视镜壳体42遮住射向第二反射镜17的光。
这样,在实施例的车辆的前侧方视觉辨认装置11中,将第二反射镜17的纵、横的大小设定成只映现第一反射镜16的大小,从而能够确保第二反射镜17的视觉辨认性。
此外,由于第二反射镜17的纵、横的大小被设定成只映现第一反射镜16的大小,因此,具有第二反射镜17不会变得过分大,前支柱28能够采用已有的粗细的优点。
(第二实施方式)
下面利用实施例1、实施例2、实施例3对本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8、图9所示,实施例1的车辆的视觉辨认装置11用于观察车辆12的左前侧方,将在设于车室14外的车门后视镜机构15上的壳体镜(第一反射镜)16中映现的像映现在车室14内的柱镜(第二反射镜)17中。下面将进行具体说明。
车辆12具有:前车身21;车室14;对副驾驶席23、驾驶席24、左前车门25、前窗26、前窗26的左右端进行支承的前支柱28;与前支柱28相连并向下方延伸设置的副支柱31;由副支柱31和前支柱28支承的副窗玻璃34;配置在副支柱31与前支柱28之间的仪表板35;以及视觉辨认装置11。
车门后视镜机构15具有:在车室14外安装在左前车门25的前上部37的支承部38;反射光而映现车辆12的后方(箭头a1的方向)的像的车门后视镜41;以及支承车门后视镜41的车门后视镜壳体42。
支承部38旋转自如地、即以能够折叠的方式支承车门后视镜壳体42。
车门后视镜壳体42由树脂制成,被成形为箱状,该车门后视镜壳体42具有朝向车辆12的前方(箭头a2的方向)的前侧部43、以及与前侧部43相连的内侧部44和外侧部45。在前侧部43的下部47一体地形成有壳体镜16。
壳体镜16是凸面镜,凸面的半径及凸面的朝向被设定成能够使车辆12的左前侧方如图17所示那样映现在柱镜17中。
柱镜17是平面镜。
前支柱28具有:形成有从中途向下方延伸设置的副支柱31的钢制的前支柱主体28a;和安装在前支柱主体28a上的树脂制的前支柱内饰部件54,在前支柱内饰部件54上一体地安装有包括柱镜17在内的柱镜机构154。
如图8、图10所示,柱镜机构154具有:安装在形成于前支柱内饰部件54上的镜安装部155上的柱镜壳体156;镜保持架157;柱镜17;以及用于紧固镜保持架157的上外螺纹部件161和下外螺纹部件162。
下面,通过图8~图15主要说明车辆的视觉辨认装置11。
在车辆的视觉辨认装置11中,在对车辆12的前窗26的左右端进行支承的前支柱28上具有映现比前支柱28位于车辆12后方的区域的柱镜17,此外,车辆的视觉辨认装置11包括:柱镜壳体156,嵌装有柱镜17,并配置在前支柱28的车室内侧面164;以及镜保持架157,安装在柱镜壳体156内,用于保持柱镜17,镜保持架157具有向柱镜壳体156内突出并被紧固的凸起部165,凸起部165具有通过调节突出长度L而调节所保持的柱镜17的角度δt、δb的调节余量167。
凸起部165至少形成有两个,相对于两个中的一个(一个凸起部171),另一个(另一个凸起部172)在从正面观察柱镜17的状态(相当于图11的观察点)下以水平对称中心线174、垂直对称中心线175为基准对称地形成。
在从正面观察柱镜17的状态(相当于图11的观察点)下,在将柱镜17分为四个区域,并使各个区域为右上区域177、右下区域178、左上区域181、左下区域182时,在与右下区域178重合的镜保持架157上配置有一个凸起部(右下凸起部)171,在与左上区域181重合的镜保持架157上配置有另一个凸起部(左上凸起部)172。
在镜保持架157中,通过在表面安装柱镜17而进行保持的盘状的镜保持盘部184形成得比柱镜17小,在镜保持盘部184上设定有分别与柱镜的右上区域177、右下区域178、左上区域181、左下区域182一致的第二右上区域186、第二右下区域187、第二左上区域188、第二左下区域189,在第二右下区域187的背面,一个凸起部(右下凸起部)171仅向车辆12的前方突出规定的长度地形成,在第二左上区域188的背面,另一个凸起部(左上凸起部)172仅向车辆12的前方突出规定的长度地形成。
镜保持盘部184形成有与背面的边缘相连的肋部91。肋部91中的、形成于第二右上区域186(右上区域177)和第二左下区域189(左下区域182)中的肋部91抵接于在柱镜壳体156的开口部93上形成的止挡部94,成为柱镜17的转动支点(转动支点轴线95)。
在右下凸起部171上以所希望的深度形成有与下外螺纹部件162对应的内螺纹部96。
在左上凸起部172上以所希望的深度形成有与上外螺纹部件161对应的内螺纹部96。
另外,可以在右下、左上凸起部171、172的调节余量167上形成作为削减时的目标的凹部或凸部。
柱镜壳体156具有开口部93,该开口部93设置有与柱镜17的反射面98基本成为同一平面的开口周缘101。
所谓“基本”,是指公差的从上限到下限的范围,例如相对于开口周缘101,凹陷量为1mm~4mm。相反,即使省略“基本”而限定成“成为同一平面的开口周缘101”,也包含期望的公差(范围)。
具体来说,柱镜壳体156如图10~图15所示,形成有壳体主体103,壳体主体103中的、朝向车辆12前方的前端部104以与前支柱内饰部件54的镜安装部155嵌合的方式形成,在朝向车辆12后方的后端处折回的开口部93以朝向壳体主体103的内部(换句话说,车辆12前方)缩小的方式倾斜地形成,开口部93的边缘为开口周缘101,与开口周缘101相连地形成有镜嵌合部106,该镜嵌合部106供柱镜17以规定的间隙嵌入,与镜嵌合部106相连地形成有棚状的止挡部94,该止挡部94与镜保持架157的凸缘部91相抵接(也可以在局部留有间隙)。
而且,与开口部93相连地形成有底部107,在底部107上形成有一个筒部(右下筒部)108,该一个筒部108供一个凸起部(右下凸起部)171进入并与右下凸起部171的前端面相抵接,在底部107上形成有另一个筒部(左上筒部)111,该另一个筒部111供另一个凸起部(左上凸起部)172进入并与左上凸起部172的前端面相抵接,在右下筒部108上开设有供下外螺纹部件162贯穿的孔,在左上筒部111上开设有供上外螺纹部件161贯穿的孔。柱镜壳体156是黑色的。
已经对车辆的视觉辨认装置11进行了说明,如图8、图9所示,在与前支柱28相比配置在车辆12的后方并对车辆12的后方进行视觉辨识的车门后视镜机构15的车门后视镜壳体42上,具有壳体镜16,该壳体镜16以将从车门后视镜壳体42的下方到车辆12的侧方及前方的规定范围内的第一对象物51(参照图17)、第二对象物52映现在柱镜17中的方式设置,柱镜17通过凸起部165被设定成能够使经由壳体镜16的来自第一、第二对象物51、52的反射光向使用车门后视镜机构15的乘员(驾驶者)反射的角度。
下面,通过图10~图15简单说明车辆的视觉辨认装置11的安装要领。
在第一工序中组装柱镜机构154。
首先,在镜保持架157上安装柱镜17。
接下来,将安装有柱镜17的镜保持架157通过上外螺纹部件161、下外螺纹部件162安装在柱镜壳体156上,由此形成柱镜机构154。
将柱镜机构154安装在前支柱内饰部件54的镜安装部155上。
然后,将前支柱内饰部件54安装在车身的前支柱主体28a上。将前支柱内饰部件54的下端插进组装于车身上的仪表板35,通过夹子(未图示)将前支柱内饰部件54固定在车身的前支柱主体28a上。
另外,由于前支柱内饰部件54以容许的范围被安装,因此有可能被安装在尺寸的上限位置,或者被安装在下限位置,因此有时会从柱镜机构15要映现的范围偏离。
在第二工序中调节柱镜17的角度(朝向)。
首先,坐在驾驶席上并确认柱镜17中是否映现有期望的像,例如,如图17所示那样映现有范围或物体(图17的第一对象物51、第二对象物52)的柱镜17不需要进行角度调节,因此第二工序结束。
另一方面,在没有如图7所示那样映现出范围或物体的情况下,例如,当前车身21的映现比例较大、只映现前车身21附近的时候,需要调节柱镜17的角度(朝向)。
首先,从前支柱内饰部件54上将柱镜机构154拆下,并缓缓旋出上、下外螺纹部件161、162。
然后,将镜保持架157从柱镜壳体156上分离,并仅以期望的长度削减另一凸起部(左上凸起部)172的调节余量167,降低左上凸起部172的高度。
此时,在由于左上凸起部172降低而镜保持架157的肋部91与形成于柱镜壳体156上的开口部93的止挡部94发生干涉时,削减至肋部91与止挡部94接触的程度。
接下来,在柱镜壳体156中嵌入镜保持架157,通过从背面将上、下外螺纹部件161、162紧固而构成柱镜机构154。
接着,将柱镜机构154安装在前支柱内饰部件54上,并确认调节的结果。再一次确认柱镜17中是否如图17所示那样映现出范围或物体,结束柱镜17的角度调节操作(第二工序(柱镜17的朝向调节))的一个循环。
另外,在角度不足的情况下,开始第二工序的第二次循环。
在第二工序中,有时也向相反的角度调节。存在几乎不映现前车身21而映现从前车身21远离的范围的情况,此时,仅以期望的长度削减一个凸起部(右下凸起部)171的调节余量167,降低右下凸起部171的高度。
下面说明实施例1的车辆的视觉辨认装置11的作用。
像这样,在车辆的视觉辨认装置11中,当通过设在凸起部165上的调节余量167来调节突出长度时,也就是说当通过削减调节余量167而使突出长度L变短时,柱镜17的角度δt、δb改变,因此能够调节柱镜17的角度。
具体来说,当仅以期望的长度削减另一个凸起部(左上凸起部)172的调节余量167而使左上凸起部172的高度降低时,柱镜17朝向图11的左上30°的方向(箭头a4的方向),换句话说,朝向车辆12的外侧且车辆12的上方,也就是说,角度δt变大,因此,前车身21的映现比例减小至基准大小,映现从前车身21仅离开基准距离的范围。
相反,仅以期望的长度削减一个凸起部(右下凸起部)171的调节余量167而使右下凸起部171的高度降低的柱镜17朝向右下30°的方向(箭头a5的方向),换句话说,朝向车辆12的内侧且车辆12的下方,也就是说,角度δb变大,因此,前车身21的映现比例变大至基准大小,映现从前车身21仅离开基准距离的范围。
这里,基于左上凸起部72的图11的左上30°的方向(箭头a4的方向)以及基于右下凸起部71的右下30°的方向(箭头a5的方向),是追从从身高、体形大的驾驶者到身高、体形小的驾驶者的眼睛的高度的不同的轨迹。
其结果是,能够吸收前支柱内饰部件54和仪表板35的树脂成形时的形状的偏差、将前支柱内饰部件54组装在车身的前支柱主体28a上时的偏差等部件的偏差,能够吸收在制造过程中产生的累积公差,而且,柱镜17的角度δt、δb的调节操作变得容易。
此外,当柱镜17的角度(朝向)开始改变时,虽然嵌入到开口部93的镜嵌合部106中的量α(参照图12)增加,从而使从开口周缘101到柱镜17的反射面98的层差的量(嵌入量α)变大,但是反射面98与柱镜壳体156之间不会产生间隙,能够确保美观性。即,由于没有使柱镜壳体156的边缘与反射面98重合,因此即使角度δt、δb增加也不会产生间隙。
再有,即使从开口周缘101到柱镜17的反射面98的层差的量(嵌入量α)变大,但由于柱镜壳体156是黑色的,因此具有层差不明显的优点。
(实施例2)
下面通过图16并参照图8、图9来说明实施例2的车辆的视觉辨认装置11B。对于与上述图8~图15所示的实施例1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说明。
实施例2的车辆的视觉辨认装置11B的特征在于,在柱镜17(参照图11)上设有视觉辨认范围提示机构231,该视觉辨认范围提示机构231将通过壳体镜16看到的视觉范围通知给乘员。
视觉辨认范围提示机构231由贴在柱镜17的反射面98的整个表面上的透明的保护片232、将从上空观察车辆12时的形态抽象地描绘在保护片232上的车辆记号233、抽象地描绘从车辆记号233的左侧的柱镜机构154到车辆12的前方的视觉辨认范围的视觉辨认范围记号234、以及写有注意事项的说明部235构成。
实施例2的车辆的视觉辨认装置11B在乘员观看视觉辨认范围提示机构231时,能够使乘员理解柱镜17的作用。
也就是说,通知映现在柱镜17中的视觉辨认范围。
实施例3
下面通过图17说明实施例3的车辆的视觉辨认装置11C。对于与上述图8~图16所示的实施例1和实施例2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说明。
实施例3的车辆的视觉辨认装置11C的特征在于,在柱镜壳体156上设有视觉辨认范围提示机构231C,该视觉辨认范围提示机构231C将通过壳体镜16所看到的视觉辨认范围通知给乘员。
视觉辨认范围提示机构231C由可粘贴的片241、描绘在片241上的车辆记号233、以及视觉辨认范围记号234构成。
实施例3的车辆的视觉辨认装置11C能够发挥与实施例2的车辆的视觉辨认装置11B相同的作用、效果。也就是说,能够通知映现在柱镜17中的视觉辨认范围。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的车辆的视觉辨认装置、车辆的前侧方视觉辨认装置适用于车辆。

Claims (14)

1.一种车辆的前侧方视觉辨认装置,包括:副窗玻璃,以沿着车辆的前车门的窗框部的方式被副支柱和前支柱支承,所述副支柱从所述前支柱的中途向下方延伸设置;车门后视镜机构的车门后视镜壳体,所述车门后视镜机构配置在该副窗玻璃附近并映现所述车辆后方;第一反射镜,设置在该车门后视镜壳体的前表面,映现从包括所述车门后视镜机构的下方在内的车辆侧方到所述车辆的前方的范围内的对象物;以及第二反射镜,设在所述前支柱中的朝向所述车辆的车室的内饰部件上,通过使由该第一反射镜反射并透过了所述副窗玻璃的光向乘员反射而映现所述对象物,其特征在于,
将所述副窗玻璃配置在俯视所述车辆时与通过所述前支柱的截面的中央和所述副支柱的截面的中央的直线相比位于车辆外侧的位置,
使所述第二反射镜的朝向所述副窗玻璃的外缘接近所述副窗玻璃。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前侧方视觉辨认装置,其特征在于,将所述副窗玻璃配置成与所述前支柱的外表面及所述副支柱的外表面基本成为同一平面。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前侧方视觉辨认装置,其特征在于,将所述第二反射镜的与所述外缘相对并朝向所述车室的内缘配置在俯视所述车辆时与通过所述前支柱的截面的中央和所述副支柱的截面的中央的直线相比位于所述车室侧的位置。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前侧方视觉辨认装置,其特征在于,将所述第二反射镜配置在与所述第一反射镜基本相同的高度。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的前侧方视觉辨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支柱配置在所述车辆的左右,在该前支柱之间配置有仪表板,并且,
至少将所述仪表板的配置在副驾驶席上的一端部配置在与从所述第一反射镜向所述第二反射镜反射的反射光不发生干涉的位置上。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的前侧方视觉辨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支柱配置在所述车辆的左右,在该前支柱之间配置有仪表板,并且,
至少将所述仪表板的配置在副驾驶席上的一端部以与从所述第一反射镜向所述第二反射镜反射的反射光不发生干涉的方式形成。
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的前侧方视觉辨认装置,其特征在于,用于沿着所述副窗玻璃的周围进行接合的黑色陶瓷胶以与从所述第一反射镜向所述第二反射镜反射的反射光不发生干涉的方式被烧结。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前侧方视觉辨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反射镜的纵向、横向的大小被设定成只映现所述第一反射镜的大小。
9.一种车辆的视觉辨认装置,是车辆的前侧方的视觉辨认装置,包括:副窗玻璃,以沿着车辆的前车门的窗框部的方式被副支柱和前支柱支承,所述副支柱从前支柱的中途向下方延伸设置;车门后视镜机构的车门后视镜壳体,所述车门后视镜机构配置在该副窗玻璃附近并映现所述车辆后方;作为第一反射镜的壳体镜,设置在该车门后视镜壳体的前表面,映现从包括所述车门后视镜机构的下方在内的车辆侧方到所述车辆的前方的范围内的对象物;以及作为第二反射镜的柱镜,设在所述前支柱中的朝向所述车辆的车室的内饰部件上,通过使由该壳体镜反射并透过了所述副窗玻璃的光向乘员反射而映现所述对象物,其特征在于,
包括:柱镜壳体,嵌装有所述柱镜,并配置在所述前支柱的车室内侧面;以及镜保持架,安装在该柱镜壳体内,用于保持所述柱镜,
所述镜保持架具有向所述柱镜壳体内突出并被紧固的凸起部,
所述凸起部具有通过调节突出长度而调节所保持的所述柱镜的角度的调节余量。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车辆的视觉辨认装置,其特征在于,至少形成两个所述凸起部,相对于两个中的一个,另一个对称地形成。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车辆的视觉辨认装置,其特征在于,在将所述柱镜分为四个区域,并使各个区域为右上区域、右下区域、左上区域、左下区域时,在与所述右下区域重合的镜保持架上配置有所述一个凸起部,在与所述左上区域重合的镜保持架上配置有所述另一个凸起部。
12.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车辆的视觉辨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柱镜壳体具有开口部,所述开口部设置有与所述柱镜的反射面基本成为同一平面的开口周缘。
13.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车辆的视觉辨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柱镜壳体是黑色的。
14.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车辆的视觉辨认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柱镜壳体或所述柱镜上设有视觉辨认范围提示机构,所述视觉辨认范围提示机构将通过所述壳体镜所看到的所述视觉辨认范围通知给乘员。
CN2010102267979A 2009-07-10 2010-07-08 车辆的前侧方视觉辨认装置 Active CN10194793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163963A JP4832556B2 (ja) 2009-07-10 2009-07-10 車両の視認装置
JP2009-163963 2009-07-10
JP2009-165616 2009-07-14
JP2009165616A JP2011020499A (ja) 2009-07-14 2009-07-14 車両の前側方視認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947934A true CN101947934A (zh) 2011-01-19
CN101947934B CN101947934B (zh) 2012-07-04

Family

ID=4342727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102267979A Active CN101947934B (zh) 2009-07-10 2010-07-08 车辆的前侧方视觉辨认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US (1) US8439510B2 (zh)
CN (1) CN101947934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740480A (zh) * 2016-11-30 2017-05-31 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车辆的盲区检测装置
CN109878417A (zh) * 2017-12-06 2019-06-14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传感器搭载结构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3222468A4 (en) * 2014-10-16 2018-10-31 Honda Motor Co., Ltd. Side view mirror device
US10117486B2 (en) * 2017-02-20 2018-11-06 Charlesetta Cook Wig storage assembly
JP6662338B2 (ja) * 2017-03-27 2020-03-11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ピラー構造
US10300954B2 (en) 2017-09-29 2019-05-28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Dual A-pillar or autonomous vehicles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1986005749A1 (fr) * 1985-04-01 1986-10-09 Mario Di Pietro Dispositif de miroir retroviseur pour vehicule automobile
JP2005199844A (ja) * 2004-01-15 2005-07-28 Honda Motor Co Ltd 運転支援装置
JP2006231998A (ja) * 2005-02-23 2006-09-07 Honda Motor Co Ltd フロントピラー死角の視認装置
JP2007083981A (ja) * 2005-09-26 2007-04-05 Honda Lock Mfg Co Ltd 車両用統合ミラー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210147A (en) * 1936-07-27 1940-08-06 James E Griffith Support for automobile accessories
GB2208633A (en) * 1987-08-17 1989-04-12 Atisit Pilanun Front-view and rear-view mirror assembly for vehicles and conveyances
JPH11278874A (ja) * 1998-03-31 1999-10-12 Nippon Sheet Glass Co Ltd 車両用曲げガラス
US6250766B1 (en) * 1999-12-02 2001-06-26 Ford Global Tech.Inc Vehicle image acquisition and display assembly
US6485155B1 (en) * 2001-07-06 2002-11-26 Bernard Duroux Multiplexing mirror
JP2004255915A (ja) 2003-02-24 2004-09-16 Honda Motor Co Ltd 車両のフロントピラー廻りミラー配置構造
JP2009064265A (ja) 2007-09-06 2009-03-26 Toyota Industries Corp 自動車用窓のガラス割れ検出装置
JP2009173246A (ja) 2008-01-28 2009-08-06 Honda Motor Co Ltd 車両の前側方視認装置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1986005749A1 (fr) * 1985-04-01 1986-10-09 Mario Di Pietro Dispositif de miroir retroviseur pour vehicule automobile
JP2005199844A (ja) * 2004-01-15 2005-07-28 Honda Motor Co Ltd 運転支援装置
JP2006231998A (ja) * 2005-02-23 2006-09-07 Honda Motor Co Ltd フロントピラー死角の視認装置
JP2007083981A (ja) * 2005-09-26 2007-04-05 Honda Lock Mfg Co Ltd 車両用統合ミラー装置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740480A (zh) * 2016-11-30 2017-05-31 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车辆的盲区检测装置
CN106740480B (zh) * 2016-11-30 2019-05-14 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车辆的盲区检测装置
CN109878417A (zh) * 2017-12-06 2019-06-14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传感器搭载结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947934B (zh) 2012-07-04
US8439510B2 (en) 2013-05-14
US20110007411A1 (en) 2011-01-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947934B (zh) 车辆的前侧方视觉辨认装置
US4196459A (en) Headlamp mounting in motor vehicle bodies
US8917437B2 (en) Mirror assembly with formed reflective element substrate
CN101827729A (zh) 车用斜前方观察装置
US20200233216A1 (en) Vehicle arrangement, vehicle and method for providing a display
WO2012131945A1 (ja) 画像表示装置及びその取付位置調整方法
US20090303741A1 (en) Vehicle headlight capable of compensating for light intensity of dark region
CN102416905A (zh) 一种扩展视野的车用装置
US3021756A (en) Rear vision mirrors
JP2010179918A (ja) 車両用表示装置
CN202728091U (zh) 一种汽车内后视镜防炫目调节机构
CN101954882A (zh) 车辆的多方向视觉辨认装置
CN201093295Y (zh) 一种带角度调节的车灯安装座及包括该安装座的车用灯具
CN203766628U (zh) 一种防炫目的车辆内后视镜
KR101827575B1 (ko) 사각지대가 제거된 자동차용 사이드미러
US20080285157A1 (en) Rearview Mirror for a Motor Vehicle
CN106256601B (zh) 照明设备的固定装置和机动车
JP4832556B2 (ja) 車両の視認装置
CN103582583B (zh) 外后视镜
CN200967441Y (zh) 汽车组合视镜
TWI543893B (zh) Anti-corner warning auxiliary mirror device
CN205468806U (zh) 一种带荧光圈后视镜系统
CN202463704U (zh) 一种扩展视野的车用装置
RU177345U1 (ru) Автомобильное зеркало заднего вида без слепой зоны
CN102529815A (zh) 车辆的前侧方视觉辨认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