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939118A - 钢板带轧制方法及钢板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钢板带轧制方法及钢板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939118A
CN101939118A CN2009801046940A CN200980104694A CN101939118A CN 101939118 A CN101939118 A CN 101939118A CN 2009801046940 A CN2009801046940 A CN 2009801046940A CN 200980104694 A CN200980104694 A CN 200980104694A CN 101939118 A CN101939118 A CN 10193911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ill stand
mill
mentioned
steel plate
stan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80104694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939118B (zh
Inventor
白石利幸
小川茂
胁坂岳显
Original Assignee
Nippon Steel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ppon Steel Corp filed Critical Nippon Steel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193911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93911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93911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939118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1MECHANICAL METAL-WORKING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PUNCHING METAL
    • B21BROLLING OF METAL
    • B21B37/00Control device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etal-rolling mills or the work produced thereby
    • B21B37/72Rear end control; Front end control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ontrol Of Metal Rolling (AREA)

Abstract

一种钢板带轧制方法及钢板制造方法,使用包括多台轧机机座的串列式冷轧机,在钢板带的尾端到达各个上述轧机机座的时刻之前,开始将该轧机机座中的上下工作辊之间的辊缝开放预先设定的规定量,在上述尾端到达的时刻或在该时刻之前完成上述开放;在开始并完成上述开放时,在该轧机机座的上述开放的开始前,在该轧机机座的入侧张力被保持为预先设定的第二阈值以上的情况下,在上述开放的开始后,在该轧机机座的入侧张力成为预先设定的第一阈值以上时,计算该轧机机座的轧制的入侧板速度的目标值,控制位于该轧机机座的紧接着的上游侧的其他轧机机座的轧制速度,以使上述其他轧机机座的出侧板速度收敛在以上述目标值为基准的一定范围内。在该轧机机座的上述开放的开始前,在该轧机机座的入侧张力未被保持为上述第二阈值以上的情况下,在从该轧机机座的入侧张力成为上述第二阈值以下的时刻开始经过了规定时间时开始上述开放。

Description

钢板带轧制方法及钢板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使用串列式冷轧机的钢板带轧制方法及钢板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有时使用分批式串列式冷轧机来轧制电磁钢板带。在这种轧制中,发生电磁钢板带的尾端的脱尾。电磁钢板带的变形阻力较大,并且电磁钢板带的延展性极低。因此,当发生了脱尾时,轧机机座的上工作辊以及下工作辊彼此容易碰撞。当发生这种碰撞时,会对上工作辊以及下工作辊产生损伤,并在之后进行的轧制时,损伤其他电磁钢板带。因此,基于操作者的监视等,进行轧机机座的上工作辊以及下工作辊之间的辊缝的开放。
但是,由于为了避免辊彼此的碰撞而较早地进行辊缝的开放,因此产生较多的不均匀厚度。即,存在较多未轧制到规定厚度的部分。结果,难以获得较高的成品率。
并且,在辊缝的开放之后发生张力变动而容易在电磁钢板带上发生断裂。当发生断裂时,不仅该电磁钢板带自身的成品率下降,有时由于断裂的电磁钢板带而对工作辊产生损伤。因此,如上所述,在之后进行的轧制时,也会对其他电磁钢板带产生损伤。因此,需要更换产生了损伤的工作辊,在该更换期间中无法使分批式串列式冷轧机工作。结果,生产率以及生产量下降,随之制造成本增大。
这些问题不仅在电磁钢板带的轧制时发生,在使用串列式冷轧机的其他钢板带的轧制时也能够发生。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8-1977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1-186209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6-224154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平7-328708号公报
专利文献5:日本特开2002-137011号公报
专利文献6:日本特开2004-154828号公报
专利文献7:日本特开昭60-250807号公报
专利文献8:日本特开平9-29316号公报
专利文献9:日本特开昭61-88909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钢板带、特别是电磁钢板带的断裂的钢板带轧制方法以及钢板制造方法。
本发明的钢板带轧制方法包括如下工序:使用包括多台轧机机座的串列式冷轧机,在钢板带的尾端到达各个上述轧机机座的时刻之前,开始将该轧机机座中的上下工作辊之间的辊缝开放预先设定的规定量,在上述尾端到达的时刻或在该时刻之前完成上述开放;该钢板带轧制方法的特征在于,开始并完成上述开放的工序为,在该轧机机座的上述开放的开始前,在该轧机机座的入侧张力被保持为预先设定的第二阈值以上的情况下,包括:在上述开放的开始后,在该轧机机座的入侧张力成为预先设定的第一阈值以上时,计算该轧机机座的轧制的入侧板速度的目标值的工序;和控制位于该轧机机座的紧接着的上游侧的其他轧机机座的轧制速度,以使上述其他轧机机座的出侧板速度收敛在以上述目标值为基准的一定范围内的工序;在该轧机机座的上述开放的开始前,在该轧机机座的入侧张力未被保持为上述第二阈值以上的情况下,包括在从该轧机机座的入侧张力成为上述第二阈值以下的时刻开始经过了规定时间时开始上述开放的工序。
根据本发明,由于进行轧机机座的适当控制,因此能够抑制钢板带、特别是电磁钢板带的断裂,相比以往的制造方法能够提高成品率及生产率。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串列式冷轧机的结构的示意图。
图2是表示控制轧机机座30a的方法的流程图。
图3是表示控制轧机机座30b的方法的示意图。
图4是表示控制轧机机座30b的方式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具体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图1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串列式冷轧机的结构的示意图。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串列式冷轧机1包括轧机机座部10,该轧机机座部10包括进行电磁钢板带S的轧制的4台轧机机座30a~30d。在轧机机座部10的上游侧配置有开卷卷轴11,在轧机机座部10的下游侧配置有卷绕卷轴12。在开卷卷轴11与轧机机座部10之间配置有张力辊20a,在卷绕卷轴12与轧机机座部10之间配置有张力辊20e。串列式冷轧机1还包括控制部100,该控制部100进行轧机机座部10、开卷卷轴11及卷绕卷轴12的控制。该串列式冷轧机1例如进行电磁钢板带S的分批式的冷轧。
轧机机座30a~30d都是4重轧制机,并按照该顺序配置在张力辊20a与张力辊20e之间。即,从电磁钢板带S的上游侧朝向下游侧,轧机机座30a~30d按照该顺序配置。各轧机机座30i(i为a、b、c或d)包括相互对置的上下一对工作辊3li、以及与工作辊3li对应的上下一对的支撑辊32i。各轧机机座30i还包括控制工作辊3li以及支撑辊32i对电磁钢板带S的压下量的、例如电动式的压下装置35i。压下装置35i还进行压下量的检测。该检测结果例如输出至控制部100。
各轧机机座30i是上下工作辊驱动的轧机机座,对工作辊3li分别安装有电动机38i。电动机38i的驱动速度由控制部100控制。因此,轧机机座30i的轧制速度由控制部100控制。另外,能够根据由安装在电动机38i上的脉冲发生器检测的转速、齿轮比以及工作辊3li的直径来计算轧制速度。
在张力辊20a与轧机机座30a之间配置有速度计36a及板厚计37a。在轧机机座30a与轧机机座30b之间配置有速度计36b及板厚计37b。在轧机机座30b与轧机机座30c之间配置有速度计36c及板厚计37c。在轧机机座30c与轧机机座30d之间配置有速度计36d及板厚计37d。并且,在轧机机座30d与张力辊20e之间配置有速度计36e及板厚计37e。速度计36a~36e测量电磁钢板带S的输送速度。作为速度计36a~36e例如使用激光多普勒方式的非接触式板速度计。板厚计37a~37e测量所输送的电磁钢板带S的厚度。作为板厚计37a~37e例如使用X射线方式的板厚计。这些测量结果例如输出至控制部100。
在轧机机座30a与轧机机座30b之间配置有张力辊20b。在轧机机座30b与轧机机座30c之间配置有张力辊20c。在轧机机座30c与轧机机座30d之间配置有张力辊20d。经由张力辊20a~20e测量作用在电磁钢板带S上的张力。例如,通过张力辊20a测量轧机机座30a的入侧张力,通过张力辊20b测量轧机机座30a的出侧张力及轧机机座30b的入侧张力。这些测量结果例如输出至控制部100。
并且,在各轧机机座30i上设有工作辊弯曲机(未图示),通过从工作辊弯曲机作用的弯曲力来控制电磁钢板带S的形状。并且,各轧机机座30i包括支撑辊轴承座(未图示)以及设置在该支撑辊轴承座与压下装置35a之间的测力传感器(未图示),而成为能够检测轧制负荷。
在这种串列式冷轧机1中,在开卷卷轴11上安装有轧机机座部10进行轧制前的电磁钢板带S的卷。并且,电磁钢板带S在通过张力辊20a~20e控制其张力的同时通过各轧机机座30i轧制,并被卷绕到卷绕卷轴12上。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详细情况将后述,但控制部100对压下装置35i及电动机38i进行控制,由此与电磁钢板带S的尾端的位置等相对应而开放轧机机座30i的辊缝。
在此,说明辊缝开放时的轧机机座30i的控制的内容。
(轧机机座30a的控制)
图2是表示控制轧机机座30a的方法的流程图。在控制部100中,预先掌握从开卷卷轴11到轧机机座30a的辊缝为止的距离La、辊缝的开放量(压下位置的修正量)、以及压下装置35i的压下速度。开放量例如设为1mm左右,但不特别限定,能够根据轧制条件等适当设定。例如设为如下程度:在工作辊3li中电磁钢板带S脱尾了时,即使上下工作辊(工作辊31i)相互碰撞,也不对工作辊3li产生损伤。
控制部100首先根据由速度计36a测量的电磁钢板带S的入侧板速度以及距离La,计算电磁钢板带S从开卷卷轴11脱尾之后到到达轧机机座30a的辊缝为止的时间T1a(步骤S1)。并且,控制部100还根据所掌握的压下装置35a的压下速度及开放量,计算轧机机座30a的辊缝的开放所需的时间T2a(步骤S1)。时间T1a例如能够简单地通过用距离La除以入侧板速度来求取。另外,当辊缝开放时,轧机机座30a的入侧板速度发生若干变化,因此也可以在相除的结果中加上由该变化导致的误差。时间T2a例如能够简单地通过用开放量除以压下速度来求取。控制部100也可以掌握时间T1a及T2a来代替距离La、开放量及压下速度。
如果时间T1a小于时间T2a(步骤S2),则控制部100使用电磁钢板带S的未到达轧机机座30a的辊缝的部分的长度,计算电磁钢板带S的尾端到达轧机机座30a的辊缝的时刻Ma(步骤S6)。然后,决定为:在比时刻Ma早时间T2a的时刻,开始轧机机座30a的辊缝的开放(步骤S7及步骤S103)。另外,由于有时时刻Ma及时间T2a会产生与计算结果的偏差,因此考虑到对其进行补偿的余量,也可以决定为:在比时刻Ma早时间T2a以上的时刻开始开放。此时,为了减少不均匀厚度,优选尽量缩小余量。
另一方面,如果时间T1a为时间T2a以上(步骤S2),则控制部100决定为:与经由张力辊20a测量的张力相对应,而开始轧机机座30a的辊缝的开放。即,决定为:在从轧机机座30a的入侧张力成为预先设定的第二阈值THa以下时开始经过了时间“T1a-T2a”时,开始轧机机座30a的辊缝的开放(步骤S3、S101、S4及S102)。作为第二阈值THa,使用能够检测到开卷卷轴11上的电磁钢板带S的脱尾的程度的值。例如,设为脱尾前的张力的10%左右,但也能够对应于轧制条件等适当选择。另外,由于有时时间T1a及时间T2a也会产生与计算结果的偏差,因此考虑到对其进行补偿的余量,也可以决定为:在经过了比时间“T1a-T2a”短的时间时开始开放。此时,为了减少不均匀厚度,优选尽量缩小余量。
然后,控制部100在如上所述那样决定了的时刻,控制压下装置35a而开始辊缝的开放(步骤S5)。
之后,控制部100为,当轧机机座30a中的轧制完成时(步骤S8及S104),结束辊缝的开放(步骤S9)。轧机机座30a中的轧制是否完成的判断,例如能够根据是否经过了时间T2a、或者轧机机座30a的出侧张力是否成为了预定的阈值以下等来进行。
通过这样的控制,在与电磁钢板带S的尾端通过轧机机座30a的辊缝大致相同时刻或比其更早时刻,完成辊缝的开放。因此,能够抑制与工作辊31a的碰撞相伴的损伤的发生,并且将不均匀厚度抑制为极小。尤其是,在时间T1a为时间T2a以上的情况下,进行与轧机机座30a的入侧张力的变化相对应的控制,因此几乎不产生通过与开放完成之间的时间差。
(轧机机座30b的控制)
图3是表示控制轧机机座30b的方法的示意图。图4是表示控制轧机机座30b的方法的流程图。在控制部100中,预先掌握从轧机机座30a的辊缝到轧机机座30b的辊缝的距离Lb。
控制部100首先根据由速度计36b测量的电磁钢板带S的入侧板速度及距离Lb,计算电磁钢板带S从轧机机座30a脱尾之后到到达轧机机座30b的辊缝为止的时间T1b(步骤S11)。并且,控制部100还根据所掌握的压下装置35b的压下速度及开放量,计算轧机机座30b的辊缝的开放所需的时间T2b(步骤S11)。时间T1b例如能够简单地通过用距离Lb除以入侧板速度来求得。另外,当辊缝开放时,轧机机座30b的入侧板速度发生若干变化,因此也可以在相除的结果中加上由该变化导致的误差。时间T2b例如能够简单地通过用开放量除以压下速度来求取。在控制部100中,也可以掌握时间T1b及T2b来代替距离Lb、开放量及压下速度。
如果时间T1b为时间T2b以上(步骤S12),则控制部100决定为:与经由张力辊20b测量的张力相对应地开始轧机机座30b的辊缝的开放。即,决定为:在从轧机机座30b的入侧张力成为预先设定的第二阈值THb以下时经过了时间“T1b-T2b”时,开始轧机机座30b的辊缝的开放(步骤S13、S111、S14及S112)。作为第二阈值THb,使用能够检测到轧机机座30a上的电磁钢板带S的脱尾的程度的值。例如,设为脱尾前的张力的10%左右。
然后,控制部100在如上所述那样决定了的时刻,控制压下装置35a而开始辊缝的开放(步骤S15)。
例如,设距离Lb为5m,从轧机机座30a脱尾后的轧机机座30b的入侧板速度为15m/分钟,轧机机座30b的压下速度为8mm/分钟。此时,时间T1b为20秒(=5/(15/60)),时间T2b为7.5秒(=1/(8/60))。因此,控制部100决定为:在从轧机机座30b的入侧张力成为第二阈值THb以下时经过了12.5秒时,开始轧机机座30b的辊缝的开放。另外,由于有时在时间T1b及时间T2b中也产生与计算结果的偏差,因此优选考虑作为对其进行补偿的余量的2.5秒,而将时间T2b设为10秒。此时,在从轧机机座30b的入侧张力成为第二阈值THb以下时经过了10秒时,开始辊缝的开放。
之后,控制部100为,当轧机机座30b中的轧制完成时(步骤S16及S113),结束辊缝的开放(步骤S23)。轧机机座30b中的轧制是否完成的判断,例如能够根据是否经过了时间T2b、或者轧机机座30b的出侧张力是否成为了预先设定的阈值以下等来进行。
另一方面,如果时间T1b小于时间T2b(步骤S12),则控制部100使用电磁钢板带S的未到达轧机机座30a的辊缝的部分的长度,计算电磁钢板带S的尾端S1到达轧机机座30b的辊缝的时刻Mb(步骤S17)。然后,决定为:在比时刻Mb早时间T2b的时刻,开始轧机机座30b的辊缝的开放(步骤S18及步骤S114)。另外,由于有时在时刻Mb及时间T2b中也会产生与计算结果的偏差,因此考虑到对其进行补偿的余量,也可以决定为:在比时刻Mb早时间T2b以上的时刻开始开放。此时,为了减少不均匀厚度,优选尽量缩小余量。
这种控制产生的情况为,在轧机机座30a中电磁钢板带S正被轧制的状态下,在轧机机座30b中开始辊缝的开放。当在轧机机座30b中开始开放辊缝时,轧机机座30b的压下率下降。结果,轧机机座30b的出侧板速度几乎不变,而入侧板速度随着压下率的下降要上升。这种情况一般是因为轧机机座的前滑比小于后滑比。因此,当假设在这种状态下继续轧机机座30b中的开放时,轧机机座30a的出侧板速度相对于轧机机座30b中所需要的入侧板速度较大地不足,在轧机机座30a及30b之间对电磁钢板带S作用过剩的张力。这样,电磁钢板带S也有可能断裂。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轧机机座30a中电磁钢板带S正被轧制的期间,控制部100反复计算在轧机机座30b的辊缝的开放开始后轧机机座30b所需要的入侧板速度的目标值。然后,控制部100控制轧机机座30a的轧制速度,以使轧机机座30a的出侧板速度收敛在以目标值作为基准的规定范围内。该范围优选为±5%以内,更优选为±3%以内。
即,如果时间T1b小于时间T2b,则控制部100在如上所述那样决定了的时刻,控制压下装置35b而开始辊缝的开放(步骤S19)。并且,控制部100对经由张力辊20b检测的入侧张力进行监视,如果该入侧张力为第一阈值THb’以上(步骤S20),则识别为正在进行轧机机座30a中的轧制,并还进行上述那样的轧机机座30a的轧制速度的控制(步骤S21)。
作为第一阈值THb’,使用比在轧机机座30a及30b之间使电磁钢板带S产生断裂的张力小的值。例如,如果使电磁钢板带S产生断裂的张力为轧机机座30b中的脱尾前的张力的130%,则例如能够使用120%以下的值。因此,作为第一阈值THb’,既可以使用与第二阈值THb不同的值,也可以使用与第二阈值THb相同的值。即,第一阈值THb’既可以为脱尾前的张力的110%左右,也可以与第二阈值THb相同、为脱尾前的张力的10%左右。在第一阈值THb’为脱尾前的张力的110%左右的情况下,能够在抑制进行轧机机座30a的轧制速度的控制的频度的同时防止断裂。在第一阈值THb’为脱尾前的张力的10%左右的情况下,虽然进行轧机机座30a的轧制速度的控制的频度变高,但也能够防止断裂并且检测轧机机座30a中的脱尾。这是因为,轧机机座30b的入侧张力小于第一阈值THb’(10%左右),相当于在轧机机座30a中尾端进行了脱尾。
并且,控制部100为,当轧机机座30b的轧制完成时(步骤S22及S115),结束辊缝的开放(步骤S23)。
另外,轧机机座30a的控制也能够认为与轧机机座30b的控制同样。即,虽然不控制张力辊20a的转速本身,但由于钢板带S的移动速度反映为张力辊20a的转速,因此实际上控制着张力辊20a的转速。
通过这种控制,在与电磁钢板带S的尾端S1通过轧机机座30b的辊缝大致相同的时刻或比其更早的时刻,辊缝的开放完成。因此,能够抑制与工作辊31b的碰撞相伴的损伤的发生,并且将不均匀厚度抑制为极小。尤其是,在时间T1b为时间T2b以上的情况下,进行与轧机机座30b的入侧张力的变化相对应的轧机机座30a的轧制速度控制,因此几乎不产生通过与开放完成之间的时间差。
并且,即使在电磁钢板带S从轧机机座30a脱尾之前开始轧机机座30b的辊缝的开放的情况下,也能够适当地保持轧机机座30a及30b之间的张力。因此,能够抑制过大张力导致的电磁钢板带S的断裂。
(轧机机座30c及30d的控制)
轧机机座30c及30d的控制与轧机机座30b的控制同样地进行。另外,在轧机机座30c的辊缝的开放时不仅轧机机座30b中的轧制而且轧机机座30a中的轧制也在进行着的情况下,不仅轧机机座30b的轧制速度而且轧机机座30a的轧制速度也被调整。同样,在轧机机座30d的辊缝的开放时不仅轧机机座30c中的轧制而且轧机机座30b、30a的轧制也在进行着的情况下,不仅轧机机座30c的轧制速度而且轧机机座30b、30a的轧制速度也被调整。
根据这样的本实施方式,能够抑制工作辊3li的损伤的发生以及电磁钢板带S的断裂,并且显著地将不均匀厚度抑制得较小。并且,对于这种轧制后的电磁钢板带S进行热处理等,能够制造电磁钢板。
另外,在实际的分批式串列式冷轧机中,前滑比一般为1~2%,因此工作辊速度比板速度慢1%~2%。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在控制轧机机座30a的轧制速度时,更优选控制为轧机机座30a的轧制速度比轧机机座30b的入侧板速度慢1%~2%。
并且,不限定轧机机座30b等所需要的入侧板速度的目标值的计算方法。例如,能够根据质量流量恒定原则来进行计算。即,能够利用轧机机座30b等的入侧板厚、出侧板厚及出侧板速度的实测值来进行计算。
并且,也能够根据轧机张力模型来求出轧机机座30b等的入侧板厚及出侧板厚。此时,不需要入侧板厚以及出侧板厚的实测值。根据轧机张力模型来求出轧机机座的入侧板厚以及出侧板厚的方法例如记载在专利文献4中。在该方法中,作为轧机机座30b、30c、30d的出侧板厚,分别使用轧机机座30b、30c、30d的轧机张力模型的计算值即可,作为轧机机座30b、30c、30d的入侧板厚,分别使用轧机机座30a、30b、30c的轧机张力模型的计算值即可。
另外,钢板带不限于电磁钢板带,也可以使用不锈钢钢板带等。
下面,说明本申请发明人实际进行的实验。
(第一实验)
在第一实验中,通过属于本发明范围的方法进行了分批式的轧制(实施例No.1),并且也通过本发明范围以外的方法进行了轧制(比较例)。在这些轧制中,使用图1所示的串列式冷轧机1,并将压下率及张力等设定为下述表1所示的值。实施例No.1及比较例都进行了200卷的轧制。
[表1]
Figure BPA00001194937500101
在比较例中,基于操作者的监视来进行各轧机机座30i中的辊缝的开放。并且,在轧机机座之间产生了过剩的张力的情况下,通过操作者的手动来调整位于上游侧的轧机机座的轧制速度。并且,在轧制后计算出断裂率(用断裂了的卷的数量除以轧制了的卷的总数(200)的值)。比较例的断裂率为29%。
另一方面,在实施例No.1中,通过与上述实施方式相仿的方法进行了轧制。即,预先计算出电磁钢板带S从开卷卷轴11脱尾开始到到达轧机机座30a的辊缝为止的时间T1a、从轧机机座30a脱尾开始到到达轧机机座30b的辊缝为止的时间T1b、从轧机机座30b脱尾开始到到达轧机机座30c的辊缝为止的时间T1c、以及从轧机机座30c脱尾开始到到达轧机机座30d的辊缝为止的时间T1d,并将这些时间设定到控制部100中。在实施例No.1中,时间T1a为84秒,时间T1b为27秒,时间T1c为15秒,时间T1d为11秒。并且,设各压下装置35i的压下速度为8mm/分钟,设开放量(压下位置的修正量)为1mm。因此,各轧机机座30i的辊缝的开放所需要的时间T2i为7.5秒,将该值也设定到控制部100中。这样,在实施例No.1中,使各时间T1i为各时间T2i以上。
因此,控制部100在从各轧机机座i的入侧张力成为预先设定的阈值THi以下时开始经过了“T1i-T2i”时,进行开始轧机机座30i的辊缝的开放的控制。另外,阈值THi设为各轧机机座i的入侧张力的10%。即,使轧机机座30a的阈值为2.3MPa,轧机机座30b的阈值为11MPa,轧机机座30c的阈值为18MPa,轧机机座30d的阈值为22MPa。
在实施例No.1中,在通过这种方法进行轧制,并与比较例同样地测量了断裂率时,断裂率为0%。即,与比较例相比成品率较大地上升。
并且,在比较率中,产生了平均值为大约12m的不均匀厚度,但实施例No.1的不均匀厚度的平均值为4m左右。在这一观点上,与比较例相比成品率也较大地上升。
(第二实验)
在第二实验中,通过属于本发明范围的方法进行了分批式的轧制(实施例No.2)。在该轧制中,也使用图1所示的串列式冷轧机1,并将压下率及张力等设定为下述表2所示的值。即,将轧制速度设定为第一实验的2倍。然后,进行200卷的轧制。
[表2]
Figure BPA00001194937500121
在实施例No.2中,时间T1a为42秒,时间T1b为13.5秒,时间T1c为7.5秒,时间T1d为5.5秒。并且,与实施例No.1相同使时间T2i为7.5秒。这样,在实施例No.2中,使时间T1a及T2b为时间T2i以上,时间T1c及T2d小于时间T2i。
因此,控制部100为,对于轧机机座30a及30b,在从它们的入侧张力成为预先设定的阈值THa、THb以下时开始经过了“T1a-T2a”、“T1b-T2b”时,进行开始辊缝的开放的控制。
并且,控制部100对于轧机机座30c及30d,使用电磁钢板带S的未到达轧机机座30c、30d的辊缝的部分的长度,计算电磁钢板带S的尾端到达轧机机座30c、30d的辊缝的时刻Mc、Md,并在比时刻Mc、Md早时间T2c、T2d的时刻,进行开始轧机机座30c、30d的辊缝的开放的控制。并且,除了该控制之外,控制部100还与轧机机座30c的辊缝的开放相配合而进行轧机机座30b的轧制速度的调整,与轧机机座30d的辊缝的开放相配合而进行轧机机座30c的轧制速度的调整。即,控制部100在轧机机座30c的辊缝的开放时,计算轧机机座30c的入侧板速度的目标速度,并以使轧机机座30b的出侧板速度与该目标速度一致的方式进行轧制速度的控制。并且,控制部100在轧机机座30d的辊缝的开放时,计算轧机机座30d的入侧板速度的目标速度,并以使轧机机座30c的出侧板速度与该目标速度一致的方式进行轧制速度的控制。
在实施例No.2中,在通过这种方法进行轧制,并与实施例No.1及比较例同样地测量了断裂率时,断裂率为2%。即,与比较例相比,即使提高了轧制速度,成品率及生产率也较大地上升。
并且,与实施例No.1相比,生产量当然成为2倍。
根据这些实验可以说,根据上述实施方式几乎消除了电磁钢板带的断裂等。
工业利用性
本发明例如能够用于使用了串列式冷轧机的各种处理。

Claims (6)

1.一种钢板带轧制方法,包括如下工序:使用包括多台轧机机座的串列式冷轧机,在钢板带的尾端到达各个上述轧机机座的时刻之前,开始将该轧机机座中的上下工作辊之间的辊缝开放预先设定的规定量,在上述尾端到达的时刻或在该时刻之前完成上述开放;该钢板带轧制方法的特征在于,
开始并完成上述开放的工序为,
在该轧机机座的上述开放的开始前,在该轧机机座的入侧张力被保持为预先设定的第二阈值以上的情况下,包括:
在上述开放的开始后,在该轧机机座的入侧张力成为预先设定的第一阈值以上时,计算该轧机机座的轧制的入侧板速度的目标值的工序;和
控制位于该轧机机座的紧接着的上游侧的其他轧机机座的轧制速度,以使上述其他轧机机座的出侧板速度收敛在以上述目标值为基准的一定范围内的工序;
在该轧机机座的上述开放的开始前,在该轧机机座的入侧张力未被保持为上述第二阈值以上的情况下,包括:
在从该轧机机座的入侧张力成为上述第二阈值以下的时刻开始经过了规定时间时,开始上述开放的工序。
2.如权利要求1记载的钢板带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作为上述规定时间,使用以下时间:从上述尾端从上述其他轧机机座或卷绕卷轴脱尾开始到到达该轧机机座的辊缝为止所花费的时间中,减去该轧机机座的上述规定量的开放所花费的时间而得到的时间。
3.如权利要求1记载的钢板带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作为上述钢板带使用电磁钢板带。
4.如权利要求1记载的钢板带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计算上述目标值的工序具有:
使用该轧机机座的入侧板厚、出侧板厚及出侧板速度的实测结果,进行基于质量流量恒定原则的计算的工序。
5.如权利要求1记载的钢板带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计算上述目标值的工序具有:
使用该轧机机座的出侧板速度的实测结果,进行基于轧机张力模型的计算的工序。
6.一种钢板制造方法,包括如下工序:使用包括多台轧机机座的串列式冷轧机,在钢板带的尾端到达各个上述轧机机座的时刻之前,开始将该轧机机座中的上下工作辊之间的辊缝开放预先设定的规定量,在上述尾端到达的时刻或在该时刻之前完成上述开放;该钢板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
开始并完成上述开放的工序为,
在该轧机机座的上述开放的开始前,在该轧机机座的入侧张力被保持为预先设定的第二阈值以上的情况下,包括:
在上述开放的开始后,在该轧机机座的入侧张力成为预先设定的第一阈值以上时,计算该轧机机座的轧制的入侧板速度的目标值的工序;和
控制位于该轧机机座的紧接着的上游侧的其他轧机机座的轧制速度,以使上述其他轧机机座的出侧板速度收敛在以上述目标值为基准的一定范围内的工序;
在该轧机机座的上述开放的开始前,在该轧机机座的入侧张力未被保持为上述第二阈值以上的情况下,包括:
在从该轧机机座的入侧张力成为上述第二阈值以下的时刻开始经过了规定时间时,开始上述开放的工序。
CN200980104694.0A 2008-12-22 2009-12-17 钢板带轧制方法及钢板制造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93911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8-324927 2008-12-22
JP2008324927 2008-12-22
PCT/JP2009/071056 WO2010073965A1 (ja) 2008-12-22 2009-12-17 鋼板ストリップの圧延方法及び鋼板の製造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939118A true CN101939118A (zh) 2011-01-05
CN101939118B CN101939118B (zh) 2013-06-05

Family

ID=4228757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80104694.0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939118B (zh) 2008-12-22 2009-12-17 钢板带轧制方法及钢板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4585628B2 (zh)
KR (1) KR101158209B1 (zh)
CN (1) CN101939118B (zh)
WO (1) WO2010073965A1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253539A (zh) * 2013-04-22 2013-08-21 攀钢集团攀枝花钢钒有限公司 防止镀锌机组带钢运行跑偏断带的控制方法
CN110170524A (zh) * 2019-05-21 2019-08-27 柳州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用高线普碳钢孔型系统轧制不锈钢的孔型调整方法
CN112912189A (zh) * 2018-10-31 2021-06-04 日本制铁株式会社 控制系统、控制方法、控制装置以及程序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252458B2 (ja) * 2019-08-06 2023-04-05 日本製鉄株式会社 制御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541843B2 (zh) * 1974-09-19 1980-10-27
JPS5831230B2 (ja) * 1978-09-18 1983-07-05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超音波霧化装置
JPH0237910A (ja) * 1988-07-27 1990-02-07 Nkk Corp ストリップボトム部の板厚制御方法
JPH07204721A (ja) * 1994-01-14 1995-08-08 Kobe Steel Ltd タンデムミルにおける尾端通板制御方法
CN1246094C (zh) * 2003-12-10 2006-03-22 东北大学 中厚板轧机无回缩变精度快速辊缝设定法
CN1933926B (zh) * 2005-05-16 2011-08-17 东芝三菱电机产业系统株式会社 板厚控制装置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253539A (zh) * 2013-04-22 2013-08-21 攀钢集团攀枝花钢钒有限公司 防止镀锌机组带钢运行跑偏断带的控制方法
CN112912189A (zh) * 2018-10-31 2021-06-04 日本制铁株式会社 控制系统、控制方法、控制装置以及程序
CN110170524A (zh) * 2019-05-21 2019-08-27 柳州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用高线普碳钢孔型系统轧制不锈钢的孔型调整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4585628B2 (ja) 2010-11-24
KR101158209B1 (ko) 2012-06-19
JPWO2010073965A1 (ja) 2012-06-14
WO2010073965A1 (ja) 2010-07-01
KR20100102726A (ko) 2010-09-24
CN101939118B (zh) 2013-06-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855598B2 (en) Method for producing rolling stock by means of a combined continuous casting and rolling system, control device for a combined continuous casting and rolling system, and combined continuous casting and rolling system
CN104942019B (zh) 一种带钢冷轧过程宽度自动控制方法
CN102083558A (zh) 带钢生产方法
KR20070054261A (ko) 얇은 금속 스트립의 연속 제조를 위한 방법 및 장치
RU2579842C2 (ru) Способ изготовления стальных полос посредством бесконечной прокатки или полубесконечной прокатки
RU2727457C1 (ru) Комбинированная установка непрерывного литья и горячей прокатки металлических полос
CN101939118B (zh) 钢板带轧制方法及钢板制造方法
JP6187603B2 (ja) 圧延ラインのエネルギー消費量予測装置
JP2013532069A (ja) 板製品のための圧延方法およびそれに関する圧延ライン
CN102413955B (zh) 制造轧件的方法、轧制设备和开环和/或闭环控制装置
JP4504242B2 (ja) 線材の圧延方法
RU2568550C2 (ru) Способ прокатки полосового металла и соответствующий прокатный стан
JP2005095975A (ja) 圧延材料の厚さを制御する方法および装置
KR20130092357A (ko) 열간 압연 라인의 제어 장치
JP7404545B2 (ja) 板状の金属製品を製造するための方法および装置
RU2463127C2 (ru) Способ непрерывного аустенитного проката изготовленной в процессе непрерывной отливки черновой полосы и комбинированная литейная и прокатная установка для выполнения способа
KR102131182B1 (ko) 스트립 형상으로 압연된 재료를 위한 폭 변경 시스템
JP7230880B2 (ja) 圧延荷重予測方法、圧延方法、熱延鋼板の製造方法、及び圧延荷重予測モデルの生成方法
CN111545575B (zh) 五机架冷连轧机动态变规格阶段的厚度控制方法
WO1999004915A1 (en) Continuous metal manufactur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therefor
KR101442903B1 (ko) 열간 압연된 스트립 분할방법 및 그 시스템
JP7156569B1 (ja) 異常検出装置
JP6848596B2 (ja) 双ドラム式連続鋳造設備における圧延設備及び圧延方法
TW201036725A (en) Roller unit for the continuous rolling of band-shaped rolling stock
RU2195379C2 (ru) Линия рулонного производства биметалл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NIPPON STEEL + SUMITOMO METAL CORPORATION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SHIN NIPPON STEEL LTD.

Effective date: 20130319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30319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Applicant after: Nippon Steel Corporation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Applicant before: Nippon Steel Corpor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Patentee after: Nippon Iron & Steel Corporation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Patentee before: Nippon Steel Corporation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0605

Termination date: 2019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