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910985B - 触摸面板及触摸面板型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触摸面板及触摸面板型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910985B
CN101910985B CN2009801018245A CN200980101824A CN101910985B CN 101910985 B CN101910985 B CN 101910985B CN 2009801018245 A CN2009801018245 A CN 2009801018245A CN 200980101824 A CN200980101824 A CN 200980101824A CN 101910985 B CN101910985 B CN 10191098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ouch panel
film
matrix
cloth line
connecting memb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80101824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910985A (zh
Inventor
野泽纯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yocera Corp
Original Assignee
Kyocer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yocera Corp filed Critical Kyocera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191098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91098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91098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910985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5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using resistive elements, e.g. a single continuous surface or two parallel surfaces put in contac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13/00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 H01H13/70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having a plurality of operating members associated with different sets of contacts, e.g. keyboard
    • H01H13/83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having a plurality of operating members associated with different sets of contacts, e.g. keyboard characterised by legends, e.g. Brail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s, light emitting or optical element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38Input devices, e.g. touch panel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45Conductors connecting electrodes to cell terminal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6Liquid crystal cells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a semi-conducting layer or substrate, e.g. cells forming part of an integrated circuit
    • G02F1/1362Active matrix addressed cells
    • G02F1/136286Wiring, e.g. gate line, drain line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2201/00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G02F1/00 - G02F7/00
    • G02F2201/38Anti-reflection arrangement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2202/00Materials and properties
    • G02F2202/28Adhesive materials or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2203/00Form of contacts
    • H01H2203/008Wires
    • H01H2203/01Woven wire scree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2219/00Legends
    • H01H2219/036Light emitting elements
    • H01H2219/044Edge lighting of laye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Position Input By Displaying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触摸面板及触摸面板型显示装置,能够实现充分的薄型化的同时实现基体间连接布线电极与其电连接对象(电阻膜或布线电极等)之间的电连接性的稳定化。本发明的一方式涉及的触摸面板(X)具备:具有第一电阻膜(12)的第一基体(10);具有第二电阻膜(22)及第一布线电极(23、24)且以第一电阻膜(12)与第二电阻膜(22)对置的方式配置的第二基体(20);介于第一基体(10)和第二基体(20)之间且电连接第一电阻膜(12)与第一布线电极(23、24)的导电性连接部件(30)。触摸面板(X)还具备与导电性连接部件(30)接触的辅助电极(25、26),其一部分被第一布线电极(23、24)覆盖。与导电性连接部件(30)的接触面中的辅助电极(25、26)的电阻率小于与导电性连接部件(30)的接触面中的第一布线电极(23、24)的电阻率。

Description

触摸面板及触摸面板型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例如配置在液晶显示器等的显示画面上的触摸面板及触摸面板型显示装置,其中,所述触摸面板为使用者能够通过按照显示画面的指示以手指或触摸笔等按压而输入信息的触摸面板。
背景技术
作为触摸面板型显示装置,有具备将以按压操作所产生的电阻变化来检测输入坐标的触摸面板的装置,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所公开。
在专利文献1中所公开的画面输入型显示装置是将由玻璃构成的第二基体与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薄膜的第一基体对置配置的结构。在第一基体的与第二基体的对置面上设置有:由ITO构成的第一电阻膜;与此第一电阻膜电连接的第一布线电极。在第二基体的与第一基体的对置面上设置有:由ITO构成的第二电阻膜;与此第二电阻膜电连接的第二布线电极;与第一电阻膜电连接的基体间连接布线电极。第一布线电极与基体间连接布线电极经由导电性粘附部件而电连接。该导电性粘附部件由粘附材及分散于该粘附材内的导电性粒子构成。另外,第二布线电极和基体间连接布线电极均通过印刷银糊剂等导电糊剂形成。
然而,在专利文献1的画面输入型显示装置中,采用银糊剂(将银粒子分散于树脂中的糊剂)作为基体间连接布线电极,但例如与由铝构成的金属布线相比,电阻相对较大。因此,在专利文献1的画面输入型显示装置中,为降低因电阻相对较大而产生的施加电压的不均,有必要确保银糊剂的厚度。所以,对专利文献1的画面输入型显示装置而言,实现充分的薄型化较困难。
另外,在专利文献1的画面输入型显示装置中,即使取代银糊剂而采用由电阻相对较小的铝构成的金属布线,由于在该金属布线的表面形成氧化隔膜,因此有金属布线(基体间连接布线电极)与第一布线电极的电连接变得不稳定的场合。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2-41231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在如此理由下研究出来的发明,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触摸面板及一种触摸面板型显示装置,本发明的触摸面板能够实现薄型化的同时实现基体间连接布线电极与其电连接对象(电阻膜或布线电极等)之间的电连接性的稳定化。
本发明的一方式涉及的触摸面板具备:具有第一电阻膜的第一基体;具有第二电阻膜及布线电极且以所述第一电阻膜与所述第二电阻膜对置的方式配置的第二基体;介于所述第一基体和所述第二基体之间且电连接所述第一电阻膜与所述布线电极的导电性连接部件。该触摸面板还具备与所述导电性连接部件接触的辅助电极,所述辅助电极的一部分被所述基体间连接布线电极覆盖。与所述导电性连接部件的接触面中的辅助电极的电阻率小于与导电性连接部件的接触面中的所述布线电极的电阻率。
本发明的一方式涉及的触摸面板型显示装置具备:显示面板;和所述触摸面板,其中所述第一基体或所述第二基体与所述显示面板对置配置。
本发明的一方式涉及的触摸面板还具备与导电性连接部件接触的辅助电极,所述辅助电极的一部分被布线电极覆盖其。另外,与导电性连接部件的接触面中的辅助电极的电阻率小于与导电性连接部件的接触面中的布线电极的电阻率。既,在该触摸面板中,在与导电性连接部件的接触面,能够由电阻率相对较低的辅助电极电连接布线电极与导电性连接部件(进而第一电阻膜)。所以,对该触摸面板而言,例如能够采用在电阻较小的金属的表面形成氧化隔膜那样的铝膜作为布线电极,因此与例如采用银糊剂作为布线电极的情况相比,能够实现薄型化。另外,对该触摸面板而言,能够实现布线电极与第一电阻膜之间的电连接性的稳定化。
本发明的一方式涉及的触摸面板型显示装置具备所述触摸面板,因此能够享有与所述触摸面板所具有的效果相同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涉及的触摸面板的简要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2是沿图1的Ⅱ-Ⅱ线的剖面图。
图3是沿图1的III-III线的剖面图。
图4是沿图1的Ⅳ-Ⅳ线的剖面图。
图5是沿图1的V-V线的剖面图。
图6A是表示将图1所示的触摸面板的第一基体与第二基体粘接时的一工序的剖面图。
图6B是表示图6A的下一个工序的剖面图。
图7是表示具备图1所示的触摸面板的触摸面板型显示装置的简要结构的剖面图。
图8是表示图7所示的触摸面板型显示装置的液晶显示装置的液晶显示面板的简要结构的立体图。
图9是图8所示的液晶显示面板的主要部分放大剖面图。
图10是表示本发明的另外的实施方式涉及的触摸面板的简要结构的主要部分放大图。
图中:X-触摸面板,2、Y-触摸面板型显示装置,Z-液晶显示装置,10-第一基体,11-透明绝缘基板,12-第一电阻膜,20-第二基体,21-透明绝缘基板,22-第二电阻膜,23、24-第一布线电极(布线电极),23a、24a-接触面,23R、24R一电阻层,25、26-辅助电极,25a、26a-接触面,27、28-第二布线电极,29-点隔件,30-导电性连接部件,31-第一粒子,32-第二粒子,33-粘接材料,40-液晶显示面板,50-背光灯,60-框体。
具体实施方式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的触摸面板X的简要结构的分解立体图。图2是沿图1的Ⅱ-Ⅱ线的剖面图。图3是沿图1的III-III线的剖面图。图4是沿图1的Ⅳ-Ⅳ线的剖面图。图5是沿图1的V-V线的剖面图。
触摸面板X具备第一基体10、第二基体20及导电性连接部件30。
第一基体10具备透明绝缘基板11及第一电阻膜12。本实施方式的第一基体10的整体具有可挠性,且俯视形状设为大致矩形状。第一基体10的俯视形状并非限定于矩形状,也可以为其它形状。
透明绝缘基板11为承担支承第一电阻膜12的作用的部件,具有向相对于其主面而交叉的方向的透光性及电绝缘性。本实施方式的透光性是指具有相对于可见光的透过性。作为透明绝缘基板11的构成材料,可列举透光性玻璃及透光性塑料等,但尤其从耐热性的观点考虑,优选透光性玻璃。当采用透光性玻璃作为透明绝缘基板11的构成材料时,为确保充分的形状稳定性及可挠性,透明绝缘基板11的厚度优选设定为0.1mm以上且0.3mm以下。
第一电阻膜12为有助于检测出与下述的第二基体20的第二电阻膜22的接触点的电位的部件,并具有向相对于其主面而交叉的方向的透光性。本实施方式的第一电阻膜12以向透明绝缘基板11的箭头B方向侧主面(下面)的大致整个面扩展的方式形成。第一电阻膜12的电阻值例如设为200Ω/□以上1500Ω/□以下。从高电阻化的观点考虑,本实施方式的第一电阻膜12的厚度设定为2.0×10-2μm以下。作为第一电阻膜12的构成材料,可列举ITO(Indium Tin Oxide)、ATO(Antimony Tin trioxide)、氧化锡及氧化锌等透光性导电部件。
第二基体20具备:透明绝缘基板21、第二电阻膜22、第一布线电极23和24、辅助电极25和26、第二布线电极27和28以及点隔件29。第二基体20设置有与图外的导通部件(例如FPC(Flexible Printed Circuit,柔性印制电路))电连接的区域,即外部导通区域20a。本实施方式的第二基体20的俯视形状设为矩形状,且与第一基体10对置配置。第二基体20的俯视形状并非限定于矩形状,也可以为其它形状。
透明绝缘基板21为承担支承第二电阻膜22、第一布线电极23和24、辅助电极25和26、第二布线电极27和28及点隔件29的作用的部件,并具有向相对于其主面而交叉的方向的透光性及电绝缘性。作为透明绝缘基板21的构成材料,可列举透光性玻璃及透光性塑料等,但尤其从耐热性的观点考虑,优选透光性玻璃。当采用透光性玻璃作为透明绝缘基板21的构成材料时,为确保充分的形状稳定性,透明绝缘基板21的厚度优选设定为0.7mm以上。
第二电阻膜22为有助于检测出与第一基体10的第一电阻膜12的接触点的电位的部件,并具有向相对于其主面而交叉的方向的透光性。本实施方式的第二电阻膜22形成于透明绝缘基板21的箭头A方向侧主面(上面)上,其形成区域在俯视下位于第一电阻膜12的形成区域内。第二电阻膜22所要求的透光性及电阻值与第一电阻膜12相同。另外,作为第二电阻膜22的构成材料,可列举与第一电阻膜12相同的材料。
第一布线电极23,24为承担对第一电阻膜12施加电压的作用的部件,第一布线电极23中,其一端部位于由下述的导电性连接部件30所连接的连接区域的箭头C方向侧的端部区域,其另一端部位于第二基体20的外部导通区域20a。另外,在第一布线电极24中,其一端部位于由下述的导电性连接部件30所连接的连接区域的箭头D方向侧的端部区域,其另一端部位于第二基体20的外部导通区域20a。
从触摸面板X的检测精度的观点考虑,第一布线电极23、24的两端间的电阻值优选设定为第一电阻膜12的两端间的电阻值的0.01倍以下。在此,第一电阻膜12的两端间是指从第一电阻膜12的与第一布线电极23、24对置的区域的一端至另一端之间。从硬质性及形状稳定性的观点考虑,本实施方式的第一布线电极23、24是由金属薄膜(线宽:0.5mm以上且2mm以下,厚度:0.5μm以上且2μm以下)所构成。作为金属薄膜,可列举铝膜、铝合金膜、铬膜与铝膜的层叠膜以及铬膜与铝合金膜的层叠膜等。当由ITO形成第一电阻膜12时,从与ITO的密接性的观点考虑,金属薄膜优选将铬膜配置于ITO与铝膜之间的铬膜与铝膜的层叠膜、或将铬膜配置于ITO与铝合金膜之间的铬膜与铝合金膜的层叠膜。作为金属薄膜的形成法,可列举例如溅镀法、蒸镀法及化学气相沉积(CVD)法。
另外,在触摸面板X中,当金属薄膜为铝膜、铝合金膜、铬膜与铝膜的层叠膜、或者铬膜与铝合金膜的层叠膜时,则能够提高薄膜形成的容易性及薄膜加工(图案形成等)的容易性,除此以外,能够将布线电阻设为相对较低的值。
辅助电极25、26为承担辅助第一部件电极23、24的作用的部件,由第一布线电极23、24覆盖其一部分且与下述的导电性连接部件30接触。本实施方式的辅助电极25、26沿着与第一布线电极23、24的第一电阻膜12的电连接区域整体形成。另外,本实施方式的辅助电极25、26的整体被第一布线电极23、24及导电性连接部件30覆盖。与导电性连接部件30的接触面25a、26a的辅助电极25、26的电阻率设定为比与导电性连接部件30的接触面23a、24a的第一布线电极23、24的电阻率小。如图3及图5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接触面25a、26a的从第二电阻膜22的分开距离D1设定为比接触面23a、24a的从第二电阻膜22的分开距离D2大。本实施方式的接触面25a、26a的面积设定为接触面23a、24a的面积以上。作为辅助电极25、26的构成材料,只要接触面25a、26a的电阻率小于接触面23a、24a的电阻率就不特别限定,但从提高制造效率的观点考虑,优选与第二电阻膜22相同的构成材料,其中尤以从降低因氧化而造成电阻率的增大幅度的观点考虑,尤其优选ITO。
第二布线电极27、28为承担对第二电阻膜22施加电压的作用的部件。在第二布线电极27中,其一端部连接于第二电阻膜电极22的箭头E方向侧的端部,其另一端部位于第二基体20的外部导通区域20a。另外,在第二布线电极28中,其一端部连接于第二电阻膜22的箭头F方向侧的端部,其另一端部位于第二基体20的外部导通区域20a。
从触摸面板X的检测精度的观点考虑,第二布线电极27、28的两端间的电阻值优选设定为第二电阻膜22的两端间的电阻值的0.01倍以下。在此,第二电阻值22的两端间是指第二电阻膜22的从与第二布线电极27、28对应的区域的一端至另一端之间。本实施方式的第二布线电极27、28与第一布线电极23、24同样地由金属薄膜(线宽:0.5mm以上且2mm以下,厚度:0.5mm以上且2mm以下)所构成。作为金属薄膜可列举与构成第一布线电极23、24的金属薄膜相同的薄膜。
点隔件29为在使第一电阻膜12及第二电阻膜22于规定位置接触(输入信息)时,承担抑制于该规定位置以外的区域上第一电阻膜12与第二电阻膜22的不必要的接触的作用的部件。本实施方式的点隔件29在透明绝缘基板21上且在箭头CD方向及箭头EF方向上以大致固定间隔排列。
优选点隔件29设为能够发挥防止第一电阻膜12与第二电阻膜22之间的不必要的接触的功能且难以辨认的部件,例如设为直径40μm以下且高度1.0μm以上3.5μm以下的半球状。另外,在箭头CD方向及箭头EF方向上相邻的点隔件29的分开距离(配设间距)例如设为2mm以上且4mm以下。
点隔件29未必需要形成于透明绝缘基板21上,也可以形成于透明绝缘基板11上。另外,点隔件29未必需要在箭头CD方向及箭头EF方向上以大致固定间隔排列。
作为设隔件29的构成材料,可列举例如热固化性树脂及紫外线固化性树脂,从耐环境性的观点考虑,优选热固化性树脂,从制造效率的观点考虑,优选紫外线固化性树脂。作为热固化性树脂,可列举例如环氧树脂系、不饱和聚酯系、脲(urea)树脂系、黑色素(melanin)树脂系以及酚(phenol)树脂系。作为紫外线固化性树脂,可列举例如丙烯酸(acrylic)树脂系及环氧树脂系。
导电性连接部件30为一方面实现第一电阻膜12与第一布线电极23、24及辅助电极25、26的电性导通,一方面担负将第一基体10与第二基体20接合的作用的部件。从第一电阻膜12与第二电阻膜22之间的密封性的观点考虑,在本实施方式中,由导电性连接部件30所连接的连接区域以包围第二电阻膜22的方式而设置,但并非限定于如此。
本实施方式的导电性连接部件30形成为包含第一粒子31、第二粒子32及粘接材料33。
第一粒子31为承担将第一电阻膜12与第一布线电极23、24及辅助电极25、26电连接的作用的部件。与下述的第二粒子32相比,其粒子径较大,经由第一基体10及第二基体20成为比第二粒子32更加被压缩的状态。既,第一粒子31具有导电性,且其弹性变形率大于第二粒子32。本实施方式的第一粒子31包含塑料球,及覆盖该塑料球表面的导体材料(例如金或镍等)而构成。作为本实施方式的第一粒子31,从抑制对接触于第一粒子31的第一电阻膜12、第一布线电极23、24及辅助电极25、26等造成损伤的观点考虑,采用球形状的部件,但并非限于此种形状,例如也可为多面体状的部件。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方式的第一粒子31的粒子径采用13.5μm的粒子径进行说明,但并非限于此种粒子径的大小,只要为在确保对第一电阻膜12、第一布线电极23、24及辅助电极25、26的充分的接触面积、且不让第一粒子31本身过度地弹性变形的范围内的粒子径即可。
第二粒子32为承担规定第一基体10与第二基体20的分开距离的作用的部件。与第一粒子31相比,其粒子径较小,且其弹性变形率小于第一粒子31。作为本实施方式的第二粒子32,从第一基体10与第二基体20的分开距离的规定容易性的观点考虑,采用硅石球(主要由二氧化硅所构成的球状粒子),但并非限于此,也可采用玻璃纤维等。作为实施方式的第二粒子32,从抑制对接触于第二粒子32的第一电阻膜12、第一布线电极23、24及辅助电极25、26等造成损伤的观点考虑,采用球形状的粒子,但并非限于此种形状,例如也可为多面体状的粒子。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方式的第二粒子32的粒子径采用12μm进行说明,但并非限于此种粒子径的大小。
粘接材料33为承担将第一基体10与第二基体20进行接合的部件,混入第一粒子31及第二粒子32。作为粘接材料33,例如可列举环氧系树脂等热固化性树脂及丙烯酸系树脂等紫外线固化树脂等。但尤其从制造过程的作业效率的观点考虑,优选使用热固化性树脂。
在此,对由导电性连接部件30对于第一基体10与第二基体20的连接方法的一例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作为构成导电性连接部件30的粘接材料33,采用热固化性树脂。
首先,在第二基体20的上表面(第一布线电极23、24及辅助电极25、26的形成面)的规定区域印刷导电性连接部件30。如图1充分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规定区域为以包围第二电阻22的方式所位置的区域。
其次,如图6A所示,在将第一基体10相对于印刷有导电性连接部件30的第二基体20进行对位后,经由导电性连接部件30而使第一基体10与第二基体20贴合,制作贴合构造体。
接着,如图6B所示,向使所制作的构造体的第一基体10与第二基体20相互接近的方向上加压。本实施方式中的加压是在通过第一基体10及第二基体20使第一粒子31以使其弹性变形率或者纵横比变大的方式而变形的同时进行,直至第二粒子32与第一基体10及第二基体20的两者抵接为止。
其次,一方面维持图6B所示的加压状态,一方面将导电性连接部件30加热至粘接材料33的固化温度为止,以使其固化。
由上所述,进行第一基体10与第二基体20的粘接。
触摸面板X具备由第一布线电极23、24覆盖其一部分且与导电性连接部件30接触的辅助电极25、26。另外,与导电性连接部件30的接触面25a、26a的辅助电极25、26的电阻率小于与导电性连接部件30的接触面23a、24a的第一布线电极23、24的电阻率。既,在触摸面板X中,能够通过电阻率相对较低的辅助电极25、26将第一布线电极23、24与导电性连接部件30、进而将第一布线电极23、24与第一电阻膜12电连接。所以,在触摸面板X中,例如作为第一布线电极23、24能够采用在电阻较小的金属的表面形成氧化隔膜那样的铝膜,因此与例如采用银糊剂作为第一布线电极23、24的情况相比,能够实现薄型化。另外,在触摸面板中,能够实现第一布线电极23、24与第一电阻膜12之间的电连接性的稳定化。
在触摸面板X中,接触面25a、26a的从第二电阻膜22的分开距离D1大于接触面23a、24a的从第二电阻膜22的分开距离D2。因此,在触摸面板X中,相对于在从第二电阻膜22的分开距离相对较大的区域只成为辅助电极25、26的厚度,而辅助电极25、26在从第二电阻膜22的分开距离相对较小的区域被第一布线电极23、24覆盖,因此厚度变大。所以,在触摸面板X,能够以第一基体10与第二基体20的分开距离越靠近第二电阻膜22侧则越大的方式使第一基体10具有梯度,因此能够减少牛顿环(干涉条纹)。
在触摸面板X中,辅助电极25、26沿着与第一布线电极23、24的第一电阻膜12的电连接区域整体形成。所以,在触摸面板X中,能够减少经由辅助电极25、26及第一布线电极23、24施加于第一电阻膜12的施加电压的不均。
在触摸面板X中,辅助电极25、26的整体被第一布线电极23、24及导电性连接部件覆盖。所以,在触摸面板X中,能够抑制因水分等附着而使辅助电极25、26受到腐蚀。
在触摸面板X中,接触面25a、26a的面积(辅助电极25、26与导电性连接部件30的接触面积)为接触面23a、24a的面积(第一布线电极23、24与导电性连接部件30的接触面积)以上。所以,在触摸面板X中,能够更加实现第一布线电极23、24与第一电阻膜12之间的电连接的稳定化。
在触摸面板X中,导电性连接部件30包含作为导电性粒子的第一粒子31。所以,在触摸面板X中,能够降低第一电阻膜12、辅助电极25和26、或第一布线电极23、24与导电性连接部件30的接触电阻。
图7是表示具备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的触摸面板X的触摸面板型显示装置Y的简要结构的剖面图。触摸面板型显示装置Y具备触摸面板X及液晶显示装置Z。本实施方式的触摸面板型显示装置Y作为显示装置设为具备液晶显示装置Z的结构。但作为显示装置并不限于此,一般来说,只要能够与触摸面板搭配使用的显示装置即可。
液晶显示装置Z具备液晶显示面板40、背光灯50及框体60。
图8是表示液晶显示装置Z的液晶显示面板40的简要结构的立体图。图9是图8所示的液晶显示面板40的主要部分放大剖面图。液晶显示面板40具备液晶层41、第一基体42、第二基体43、密封部件44。液晶显示面板40设有包含用以显示图像的多个像素而成的显示区域P。显示区域P是使液晶层41夹设于第一基体42与第二基体43之间,且以密封构件44来密封该液晶层41所构成。
液晶层41是包含显示电性、光学、力学或者磁性的各向异性且兼具固体的规则性及液体的流动性的液晶而形成的层。作为如此的液晶,可以列举:向列型(nematic)液晶、胆固醇状(cholesteric)液晶及近晶型(smectic)液晶等。在液晶层41中,为将该液晶层41的厚度固定地保持,也可夹设有例如通过许多粒子状构件所构成的间隔件(未图示)。
第一基体42具备透明基板421、遮光膜422、彩色滤光片423、平坦化膜424、透明电极425及取向膜426。
透明基板421为承担支承遮光膜422及彩色滤光片423且对液晶层41进行密封的作用的部件,在相对于其主面而交叉的方向具有透光性。作为透明基板421的构成材料,可列举例如透光性玻璃及透光性塑料。
遮光膜422为承担通过遮光而降低可见光的透过量的作用的部件,其形成于透明基板421的上表面。另外,为使光通过,遮光膜422具有贯通于膜厚方向(箭头AB方向)的贯通孔422a。作为遮光膜422的构成材料,可列举例如遮光性高的颜色(例如黑色)的染料或者颜料、添加有碳的树脂(例如丙烯酸系树脂)及Cr。
彩色滤光片423为承担选择性吸收入射至该彩色滤光片423的光中的规定的波长,且仅使规定的波长选择性地透过的作用的部件。作为彩色滤光片423,可列举例如:用于使红色可见光的波长选择性透过的红色彩色滤光片(R);用以使绿色可见光的波长选择性透过的绿色彩色滤光片(G);以及用于使蓝色可见光的波长选择性透过的蓝色彩色滤光片(B)等。彩色滤光片423例如是通过向丙烯酸系树脂中添加染料或者颜料而构成。
平坦化膜424为承担使通过配置彩色滤光片423等而产生的凹凸平坦化的作用的部件。作为平坦化膜424的构成材料,可列举例如丙烯酸系树脂等透明树脂。
透明电极425为承担对位于与下述的第二基体43的透明电极432之间的液晶层41的液晶施加规定电压的作用的部件,且具有向相对于其主面而交叉的方向的透光性。透明电极425为承担传输规定信号(例如图像信号等)的作用的部件,且主要以向箭头CD方向延伸的方式排列多个。作为透明电极425的构成材料,可列举ITO及氧化锡等透光性导电部件。
取向膜426为承担使液晶层41的液晶分子向规定方向取向的作用的部件,其形成于透明电极425上。作为取向膜426的构成材料,可列举聚酰亚胺树脂等。
第二基体43具备:透明基板431、透明电极432及取向膜433。
透明基板431为承担支承透明电极432及取向膜433且对液晶层41进行密封的部件,在相对于其主面而交叉的方向上具有透光性。作为透明基板431的构成材料,可列举与透明基板421的构成材料相同的材料。
透明电极432为承担对位于与第一基体42的透明电极425之间的液晶层41的液晶施加规定电压的作用的部件,在相对于其主面而交叉的方向上具有透光性。透明电极432为承担传输用于控制对液晶层41的电压施加状态(ON)或者电压非施加状态(OFF)的信号(扫描信号等)的作用的部件,主要以向图9的纸面垂直方向延伸的方式排列多个。作为透明电极432的构成材料,可列举与透明电极425的构成材料相同的材料。
取向膜433为承担使液晶层41的液晶分子向规定方向取向的作用的部件,并形成于透明电极432上。作为取向膜433的构成材料,可列举与取向膜426的构成材料相同的材料。
密封构件44为承担将液晶层41密封于第一基体42与第二基体43之间,且将第一基体42与第二基体43在以规定间隔分开的状态下相接合的作用的部件。作为密封构件44,可列举例如绝缘性树脂及密封树脂等。
背光灯50为承担使光从液晶显示面板40的一方朝向另一方进行照射的作用的部件,其采用端面照光(edge light)方式。背光灯50具备光源51及导光板52。光源51为承担使光朝向导光板52出射的作用的部件,其配置于导光板52的侧方。作为光源51,可列举例如CFL(CathodeFluorescent Lamp,阴极荧光灯)、LED(Light Emitting Diode,发光二极管)、卤素灯、疝气灯及EL(Electro-Luminescence,电激发光)。导光板52为承担对来自光源51的光遍及液晶显示面板40的整个下表面大致均匀地引导的作用的部件。导光板52通常包括反射片、扩散片及棱镜片。反射片(未图示)为承担使光反射的作用的部件,并设置于背面。扩散片(未图示)是为进行更加均匀的面状发光而承担使光扩散的作用的部件,并设置于表面。棱镜片(未图示)为承担使光在大致固定方向上聚光的作用的部件,并设置于表面。作为导光板52的构成材料,可列举例如丙烯酸树脂及聚碳酸酯树脂等透明树脂。作为背光灯50,并非限于如图7所示的在导光板52的侧方配设有光源51的端面照光方式,也可采用在液晶显示面板40的背面侧配设有光源51的正下式等其它方式。
框体60为承担收容液晶显示面板40及背光灯50的作用的部件,并包括上侧框体61及下侧框体62。作为框体60的构成材料,可列举例如聚碳酸酯树脂等树脂、铝等金属、不锈钢(SUS)等合金。
在此,对基于双面胶T的触摸面板X与液晶显示装置Z的固定方法的一例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作为触摸面板X与液晶显示装置Z的固定方法中所使用的固定用部件,并非限于双面胶T,也可采用例如热固化性树脂及紫外线固化性树脂等粘接部件,或将触摸面板X与液晶显示装置Z进行物理固定的固定构造体。
首先,在液晶显示装置Z的上侧框体61的上表面的规定区域上黏贴双面胶T的单面。本实施方式中的规定区域如图8清晰显示,是指以包围液晶显示装置Z的显示区域P的方式而配置的区域R。
其次,将触摸面板X相对于黏贴有双面胶T的液晶显示装置Z进行对位后,经由双面胶T将触摸面板X的透明绝缘基板21与液晶显示装置Z的上侧框体61黏贴。
如上所述,将触摸面板X与液晶显示装置Z加以固定。
由于本发明涉及的触摸面板型显示装置Y具备触摸面板X,因此可享有与所述触摸面板X所具有的效果相同的效果。
以上显示了本发明的具体的实施方式,但本发明并非限定于此,在不脱离发明思想的范围内可进行各种变更。
如图10所示,对触摸面板X的第一布线电极23、24而言,也可设为在其表面具有比辅助电极25、26的电阻率更大的电阻层23R、24R的结构。另外,如图10所示,对电阻层23R、24R的厚度而言,也可使与辅助电极25、26的接触面的厚度T2小于与导电性连接部件30的接触面的厚度T1。通过如此的结构,第一布线电极23、24与辅助电极25、26之间的电阻小,因此能够减少第一布线电极23、24与辅助电极25、26之间的电损失。需要说明的是,电阻层23R、24R的厚度T2实际上也可成为零(既,在与辅助电极25、26的接触面,电阻层23R、24R实际上不存在的状态)。
在触摸面板X中,导电性连接部件30形成为包含第一粒子31及第二粒子32的两种粒子的结构,但并不限于此,也可设为仅包含第一粒子31的结构。通过如此的结构,只需准备一种粒子即可,因此在实现低成本化方面较佳。
触摸面板X的点隔件29也可设为含有绝缘性粒子的结构。通过如此的结构,不必无用地降低点隔件29的绝缘性,能够提高其形状稳定性,能够更加长期维持点隔件29的功能。
在触摸面板X中,点隔件29形成在第二基体20上,但并不限于这样的结构,也可形成在第一基体10上。
在触摸面板X中,构成为第一粒子31与第一电阻膜12直接接触。但并不限于此结构,例如也可在透明绝缘基板11上形成与第一布线电极23、24相同的布线,经由该布线电连接第一粒子31与第一电阻膜12。
在触摸面板X中,也可以在第一基体10及第二基体20的至少一方上进一步配置相位差薄膜。相位差薄膜为承担将利用液晶的双折射性(相位的偏移)等而转换为椭圆偏振光状态的直线偏振光从椭圆偏振光状态转换为接近于直线偏振光的状态的部件。作为相位差薄膜的构成材料,可列举例如聚碳酸酯(PC)、聚乙烯醇(PVA)、聚芳酯(PA)(polyalylate)、聚砜(Psu)及聚烯烃(PO)。但从与液晶的波长分散的整合性的观点考虑,作为相位差薄膜的构成材料,优选PC,而从对圆偏振光板的适应性的观点考虑,优选光弹性系数比PC小的PO。如此构成在提高显示图像的对比度方面较佳。
在触摸面板X中,也可以在第一基体10及第二基体20的至少一方上进一步配置偏振光薄膜。偏振光薄膜为承担使规定振动方向的光选择性透过的作用的部件。作为偏振光薄膜的构成材料,可列举碘系材料等。如此构成在发挥透过偏振光薄膜的光的光闸功能的方面较佳。
在触摸面板X中,也可以在第一基体10及第二基体20的至少一方上,进一步配置实施有防眩处理或者抗反射涂敷处理的薄膜。根据如此构成,能够减少外光反射。
在触摸面板X的透明绝缘基板11、21也可以替换为相位差薄膜、偏振光薄膜及实施有防眩处理或者抗反射涂敷处理的薄膜中的任一种。
在触摸面板X中,以包围第二电阻膜22的方式一体化设置有导电性连接部件30,但并非限于此,也可另外设置成如下情况:例如在使一部分开口的形态下涂布导电性连接部件30以将第一基体10与第二基体20进行粘接之后,经由该开口而注入空气等,然后以使用导电性连接部件30或者非导电性连接部件(紫外线固化性树脂等)密封该开口的方式,分开设置。
在触摸面板X中,也可利用绝缘部件覆盖第一布线电极23、24中位于与导电性连接部件30的连接区域及外部导通区域20a以外的区域及第二布线电极27、28中位于外部导通区域20a区域以外的区域的至少一部分。通过如此的结构,在抑制第一布线电极23、24或第二布线电极27、28与第一电阻膜12的不必要的电连接方面较佳。

Claims (12)

1.一种触摸面板,具备:具有第一电阻膜的第一基体;具有第二电阻膜及布线电极且以所述第一电阻膜与所述第二电阻膜对置的方式配置的第二基体;位于所述第一电阻膜和所述第二电阻膜之间的点隔件;介于所述第一基体和所述第二基体之间且电连接所述第一电阻膜与所述布线电极的导电性连接部件,
所述触摸面板的特征在于,
还具备与所述导电性连接部件接触的辅助电极,所述辅助电极的一部分被所述布线电极覆盖,
与所述导电性连接部件的接触面中所述辅助电极的电阻率小于与所述导电性连接部件的接触面中的所述布线电极的电阻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摸面板,其中,
所述布线电极在其表面具有电阻率比所述辅助电极的电阻率大的电阻层,
与所述辅助电极的接触面的所述电阻层的厚度小于与所述导电性连接部件的接触面的所述电阻层的厚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摸面板,其中,
所述辅助电极与所述导电性连接部件的接触面的从所述第二电阻膜的分开距离比所述布线电极与所述导电性连接部件的接触面的从所述第二电阻膜的分开距离大。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摸面板,其中,
所述辅助电极沿着所述布线电极的与所述第一电阻膜的电连接区域整体形成。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摸面板,其中,
所述辅助电极的整体被所述布线电极及所述导电性连接部件覆盖。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摸面板,其中,
所述辅助电极与所述导电性连接部件的接触面积为所述布线电极与所述导电性连接部件的接触面积以上。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摸面板,其中,
所述辅助电极的构成材料与所述第二电阻膜的构成材料相同。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摸面板,其中,
所述辅助电极的构成材料为氧化铟锡。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摸面板,其中,
所述导电性连接部件包含导电性粒子。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摸面板,其中,
所述布线电极的本体部由金属薄膜构成。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触摸面板,其中,
所述金属薄膜为铝膜、铝合金膜、铬膜与铝膜的层叠膜、或铬膜与铝合金膜的层叠膜。
12.一种触摸面板型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显示面板;和
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摸面板,其中所述第一基体或所述第二基体与所述显示面板对置配置。
CN2009801018245A 2008-01-30 2009-01-28 触摸面板及触摸面板型显示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91098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8018677 2008-01-30
JP2008-018677 2008-01-30
PCT/JP2009/051327 WO2009096411A1 (ja) 2008-01-30 2009-01-28 タッチパネルおよびタッチパネル型表示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910985A CN101910985A (zh) 2010-12-08
CN101910985B true CN101910985B (zh) 2013-03-13

Family

ID=4091276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801018245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910985B (zh) 2008-01-30 2009-01-28 触摸面板及触摸面板型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8704795B2 (zh)
EP (1) EP2251771B1 (zh)
JP (1) JP5165000B2 (zh)
CN (1) CN101910985B (zh)
WO (1) WO2009096411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390438B (zh) * 2007-08-30 2013-03-21 Kyocera Corp Touch panel and touch panel display device
JP5407599B2 (ja) * 2009-07-01 2014-02-05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タッチパネル
JP5558297B2 (ja) * 2010-09-29 2014-07-23 Nkkスイッチズ株式会社 タッチパネル装置
JP2013008016A (ja) 2011-05-24 2013-01-10 Sony Corp 表示装置
EP2527910B1 (en) * 2011-05-24 2017-08-09 Sony Corporation Display
JP5907337B2 (ja) * 2012-02-17 2016-04-26 Nltテクノロジー株式会社 タッチパネル及びタッチパネル付表示装置
GB2499987B (en) * 2012-03-02 2017-01-11 Novalia Ltd Touch-sensitive input device
US9253892B2 (en) * 2012-04-13 2016-02-02 Wistron Corporation Peripheral circuit of touch panel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CN103389817B (zh) * 2012-05-10 2017-02-08 群康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触控面板、触控装置及触碰点检测方法
TWI476651B (zh) * 2012-05-10 2015-03-11 Innocom Tech Shenzhen Co Ltd 觸控面板、觸控裝置及觸碰點偵測方法
KR102212869B1 (ko) * 2014-01-14 2021-02-05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터치 윈도우
KR102422960B1 (ko) * 2014-12-29 2022-07-21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유기발광 표시장치 및 그 제조방법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848332A (zh) * 2005-03-31 2006-10-18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布线基板、使用该布线基板的输入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CN1975649A (zh) * 2005-12-01 2007-06-06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触摸面板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164910B2 (ja) * 1998-09-21 2008-10-15 ソニー株式会社 有機elディスプレイおよび有機elディスプレイの製造方法
JP2002041231A (ja) * 2000-05-17 2002-02-08 Hitachi Ltd 画面入力型表示装置
JP4428609B2 (ja) * 2001-09-17 2010-03-10 シチズン電子株式会社 タッチパネル
TWI266108B (en) * 2003-05-01 2006-11-11 Seiko Epson Corp Electrical wiring structure,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electrical c wiring structure, substrate for optical device having electrical wiring structure and electro-optical devic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electro-optical device
JP2005158008A (ja) * 2003-11-06 2005-06-16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タッチパネル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タッチパネル付き液晶表示装置
JP2006011522A (ja) 2004-06-22 2006-01-12 Seiko Epson Corp 入力装置の製造方法、電気光学装置の製造方法、入力装置、電気光学装置、電子機器
JP2006106912A (ja) * 2004-10-01 2006-04-20 Citizen Watch Co Ltd 情報入力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848332A (zh) * 2005-03-31 2006-10-18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布线基板、使用该布线基板的输入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CN1975649A (zh) * 2005-12-01 2007-06-06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触摸面板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JP特开2006-11522A 2006.01.12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WO2009096411A1 (ja) 2011-05-26
CN101910985A (zh) 2010-12-08
JP5165000B2 (ja) 2013-03-21
WO2009096411A1 (ja) 2009-08-06
US8704795B2 (en) 2014-04-22
EP2251771A1 (en) 2010-11-17
EP2251771B1 (en) 2017-05-31
US20110012865A1 (en) 2011-01-20
EP2251771A4 (en) 2016-07-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910985B (zh) 触摸面板及触摸面板型显示装置
CN101743528B (zh) 触摸面板及触摸面板型显示装置
US10531054B2 (en) Display device
CN101641669B (zh) 触摸面板及触摸面板型显示装置
US9696830B2 (en)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ransparent circuit substrate for touch screen
JP5084698B2 (ja) タッチパネルおよびタッチパネル型表示装置
CN101978343A (zh) 触摸面板以及触摸面板型显示装置
CN101889257B (zh) 触控面板以及触控面板型显示装置
EP2960760B1 (en) Touch panel with a printing layer of a certain surface roughness
US9285637B2 (en) Liquid-crystal display
JP5186496B2 (ja) タッチパネルおよびタッチパネル型表示装置
CN101206326A (zh) 具有触摸屏面板的显示装置
JP2007233513A (ja) タッチパネル
KR20110113100A (ko) 터치스크린 일체형 액정 디스플레이 장치
CN109062446A (zh) 一种触显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CN209149275U (zh) 一种触显装置
KR102193795B1 (ko) 보강부재가 도포된 터치 패널
JP5707875B2 (ja) 液晶表示素子
JP2012088822A (ja) タッチパネル
JP2014093010A (ja) タッチパネル
JP2004227192A (ja) タッチパネル及びそれを備えた画面入力型表示装置
JP2011248621A (ja) タッチパネル
KR20170055136A (ko) 터치 윈도우 및 이의 제조방법
KR20170086304A (ko) 터치 윈도우
JP2014093009A (ja) タッチパネル及びこれを用いた入力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0313

Termination date: 20190128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