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889257B - 触控面板以及触控面板型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触控面板以及触控面板型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889257B
CN101889257B CN200880119222.8A CN200880119222A CN101889257B CN 101889257 B CN101889257 B CN 101889257B CN 200880119222 A CN200880119222 A CN 200880119222A CN 101889257 B CN101889257 B CN 10188925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resistive film
matrix
connecting elements
contact pan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880119222.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889257A (zh
Inventor
野泽纯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yocera Corp
Original Assignee
Kyocer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yocera Corp filed Critical Kyocera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188925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88925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88925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889257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5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using resistive elements, e.g. a single continuous surface or two parallel surfaces put in contact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触控面板(X1),其包括第1基体(10)、第2基体(20)及导电连接构件(30),将第1基体(10)与第2基体(20)贴合而成。第2基体(20)含有:布线电极(23),其电连接于第1电阻膜(12)的第1区域(12a);及布线电极(24),其电连接于第1电阻膜(12)的第2区域(12b)。导电连接构件(30)含有:第1连接构件(30A),其在俯视时位于包围第2电阻膜(22)的位置,且将第1电阻膜(12)的第1区域(12a)与布线电极(23)加以电连接;及第2连接构件(30B),其在俯视时位于第1连接构件(30A)与第2电阻膜(22)之间,且将第1电阻膜(12)的第2区域(12b)与布线电极(24)加以电连接。

Description

触控面板以及触控面板型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例如在液晶显示器等的显示画面上所配置的触控面板。本发明进而涉及一种在显示装置上配置触控面板而成的触控面板型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触控面板型显示装置,例如有将利用由按压操作所引起的电阻变化来检测输入座标的触控面板配置于液晶显示装置而成者。 
触控面板包括第1基体与第2基体者,其中,上述第1基体在挠性的透明绝缘基体的下表面上形成透明电阻膜及连接于该透明电阻膜的布线电极而形成,上述第2基体在透明绝缘基体的上表面上形成透明电阻膜及连接于该透明电阻膜的布线电极而形成。第1基体与第2基体和这些透明电阻膜彼此相对配置。在如此构成的触控面板中,藉由按压触控面板的规定位置而使第1基体弯曲,从而在该按压部位使第1基体的透明电阻膜与第2基体的透明电阻膜相接触。该接触部位藉由透明电极的电阻测定予以检测,并作为输入信息而读取(参照例如专利文献1、2)。 
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触控面板是将由玻璃等所形成的上基板与由玻璃等所形成的下基板相对配置的构成。在下基板上,在其内表面(与上基板的相对面)上设置有:透明导电体、对该透明导电体供电的供电布线、及用以对上基板侧的透明导电体供电的引绕布线。在上基板上,在其内表面(与下基板的相对面)上设置有透明导电体。下基板上的引绕布线与上基板上的透明导电体经由各向同性性导电粘接剂所形成的电极而电连接。 
另一方面,专利文献2所公开的画面输入型显示装置是将由玻璃所形成的第2基体相对配置于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膜的第1基体的构成。在第1基体上,在其内表面(与第2基体的相对面)上设置有:ITO(indium tinoxide,铟锡氧化物)的第1电阻膜、及电连接于该第1电阻膜的布线电极。 在第2基体上,在其内表面(与第1基体的相对面)上设置有:ITO的第2电阻膜、电连接于该第2电阻膜的布线电极、及电连接于第1电阻膜的基体间连接布线电极。电连接于第1电阻膜的布线电极与基体间连接布线电极经由导电性黏着构件而电连接。该导电性黏着构件是由黏着材及埋设于该黏着材内的导电性粒子所构成。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8-203382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2-41231号公报 
然而,在专利文献1的触控面板中,为了抑制产生不必要的电导通的发生且进行上下基板的主要的贴合,在俯视中,在相较于由各向同性性导电粘接剂所形成的电极的外侧,使用不具有导电性的粘接剂以包围下基板侧的透明导电体的方式而使上下基板贴合在一起。因此,专利文献1的触控面板难以充分谋求小型化。 
在专利文献2的画面输入型显示装置中,与专利文献1的技术相比可谋求装置的小型化。但是,专利文献2的画面输入型显示装置中,为了抑制产生不必要的电导通的发生且进行第1基体与第2基体的主要的贴合,必须同时使用导电性黏着构件与不具有导电性的黏着胶带。因此,在专利文献2的画面输入型显示装置中,在导电性黏着构件与黏着胶带的不同材料间会产生热应力差。专利文献2的画面输入型显示装置中,进而会在导电性黏着构件与黏着胶带的交接处容易产生间隙或重叠,从而难以提高触碰灵敏度的均匀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能充分谋求小型化、且可减少热应力差所造成的影响,同时充分提高触碰灵敏度的均匀性的触控面板及触控面板型显示装置。 
本发明第1观点的触控面板包括:具有第1电阻膜的第1基体、具有第2电阻膜及布线电极的第2基体、及将上述第1电阻膜与上述布线电极加以电连接的导电连接构件。本触控面板以使上述第1电阻膜与上述第2电阻膜相对的方式将上述第1基体与上述第2基体贴合而成。上述布线电极含有:第1电极部,其电连接于上述第1电阻膜的第1区域;及第2电 极部,其电连接于与上述第1电阻膜的上述第1区域不同的第2区域。上述导电连接构件具有:第1连接构件,其在俯视下位于包围上述第2电阻膜的位置,且具有将上述第1电阻膜的上述第1区域与上述第1电极部加以电连接的粘接成分;及第2连接构件,其在俯视下位于上述第1连接构件与上述第2电阻膜之间,且将上述第1电阻膜的上述第2区域与上述第2电极部加以电连接。 
本发明第2观点的触控面板包括:具有第1电阻膜的第1基体、具有布线电极与第2电阻膜的第2基体、具有粘接成分的第1连接构件、及第2连接构件。上述布线电极具有:电连接于上述第1电阻膜的第1区域的第1电极部、及电连接于与上述第1电阻膜的上述第1区域不同的2区域的第2电极部。上述第1连接构件在俯视下位于包围上述第2电阻膜的位置,且将上述第1电阻膜的上述第1区域与上述第1电极部加以电连接。上述第2连接构件在俯视下位于上述第1连接构件与上述第2电阻膜之间,且将上述第1电阻膜的上述第2区域与上述第2电极部加以电连接。 
本发明的触控面板型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及将上述第1基体或者上述第2基体的主面与上述显示面板的主面相对配置的触控面板。 
[发明的效果] 
本发明的触控面板藉由含有粘接成分的第1连接构件而将第1基体与第2基体贴合在一起。因此,本触控面板中,除了将第1电阻膜的第1区域及第1布线电极电连接的导通构件之外,无需另外以包围其外侧的方式而设置贴合用粘接剂,其结果可谋求小型化。又,本触控面板中,第1基体与第2基体的主要的贴合仅由第1连接构件进行,故与在进行主要的贴合时使用多种的粘接构件的情形相比,可减少热应力差所造成的影响,除此之外,亦可抑制产生间隙或重叠。因此,本触控面板在充分谋求小型化、且减少热应力差所造成的影响、同时充分提高触碰灵敏度的均匀性方面较佳。 
本发明的触控面板型显示装置因包括本发明的触控面板,故可享有上述的本发明的触控面板所具有的效果。即,本触控面板型显示装置能充分谋求小型化,且可减少热应力差所造成的影响,同时可充分提高触碰灵敏度的均匀性。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第1实施方式的触控面板的概略构成的分解立体图。 
图2是表示图1所示的触控面板中除去了第1基体的状态的平面图。 
图3是沿着图1的III-III线的剖面图。 
图4是沿着图1的IV-IV线的剖面图。 
图5是沿着图1的V-V线的剖面图。 
图6中,图6A及图6B是表示将图1所示的触控面板的第1基体与第2基体进行粘接时的一连串步骤的剖面图。 
图7是表示本发明第2实施方式的触控面板的概略构成的分解立体图。 
图8是表示图7所示的触控面板中除去了第1基体的状态的平面图。 
图9是沿着图7的IX-IX线的剖面图。 
图10是沿着图7的X-X线的剖面图。 
图11是沿着图7的XI-XI线的剖面图。 
图12是表示包括图1所示的触控面板的触控面板型显示装置的概略构成的剖面图。 
图13是表示图12所示的触控面板型显示装置中的液晶显示装置的液晶显示面板的概略构成的立体图。 
图14是图13所示的液晶显示面板的主要部分放大剖面图。 
符号的说明 
X1、X2  触控面板 
Y  触控面板型显示装置 
Z  液晶显示装置 
10  第1基体 
12  第1电阻膜 
20、20′  第2基体 
22、22′  第2电阻膜 
23、23′  布线电极(第1电极部) 
24、24′布线电极(第2电极部) 
30、30′导电连接构件 
30A、30A′第1连接构件 
30B、30B′第2连接构件 
31第1粒子(导电成分) 
32第2粒子(导电成分) 
33粘接材料 
40液晶显示面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一面参照附图,一面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触控面板及触控面板型显示装置加以说明。 
首先,一面参照图1至图6,一面对本发明第1实施方式的触控面板X1加以说明。 
如图1所示,触控面板X包括:第1基体10、第2基体20及导电连接构件30。 
第1基体10包括透明绝缘基板11及第1电阻膜12。本实施方式中,第1基体10的整体具有挠性,且其俯视形状为大致矩形。第1基体10的俯视形状并非限定于大致矩形,亦可为其他形状。 
透明绝缘基板11是担负支持第1电阻膜12的作用的构件,其具有朝相对于其主面而交叉的方向的透光性及电绝缘性。此处,所谓透光性,是指具有相对于可见光的透过性。作为透明绝缘基板11的构成材料,可举出透光性玻璃及透光性塑料等,其中,从耐热性的观点考量,优选的是透光性玻璃。当采用透光性玻璃来作为透明绝缘基板11的构成材料时,为了确保充分的形状稳定性及挠性,透明绝缘基板11的厚度优选的是设定为0.1mm以上、0.3mm以下。 
第1电阻膜12有助于后述中与第2基体20的第2电阻膜22的接触点上的电位的检测,其具有朝相对于其主面而交叉的方向的透光性。本实施方式的第1电阻膜12利用具有规定电阻的导电性材料而形成为在位于透明绝缘基板11的B方向侧的主面的大致整个面而扩散。第1电阻膜12的电阻值例如设为200Ω/□以上、1500Ω/□以下。本实施方式中,从高 电阻化的观点考量,第1电阻膜12的厚度设定为2.0×10-2μm以下。作为第1电阻膜12的构成材料,可举出例如ITO(Indium Tin Oxide,铟锡氧化物)、ATO(Antimony trioxide,三氧化二锑)、氧化锡、及氧化锌等的透光性导电构件。 
第2基体20包括:透明绝缘基板21、第2电阻膜22、布线电极23、24、25、26、绝缘层27、及点隔片(dot spacer)28。在第2基体20上,设置有与导通构件(例如FPC(Flexible Printed Circuit,柔性印刷电路板))相连接的区域即外部导通区域20a。本实施方式中,第2基体20的俯视形状设为大致矩形,其与第1基体10相对配置。第2基体20的俯视形状并非限定于大致矩形,亦可为其他形状。再者,于图1及图2中,从附图的易看性的观点考量,省略了绝缘层27。 
透明绝缘基板21担负支持第2电阻膜22、布线电极23、24、25、26、绝缘层27及点隔片28的作用,其具有朝相对于其主面而交叉的方向的透光性及电绝缘性。作为透明绝缘基板21的构成材料,可举出透光性玻璃及透光性塑料等,其中,从耐热性的观点考量,优选的是透光性玻璃。当采用透光性玻璃来作为透明绝缘基板21的构成材料时,为确保充分的形状稳定性,透明绝缘基板21的厚度优选的是设定为0.7mm以上。 
第2电阻膜22是助于与第1基体10的第1电阻膜12的接触点上的电位的检测,其具有朝相对于其主面而交叉的方向的透光性。本实施方式的第2电阻膜22利用具有规定的电阻的导电性材料而形成于位于透明绝缘基板21的A方向侧的主面上除周缘部以外的区域(俯视时第1电阻膜12的形成区域内)。第2电阻膜22所要求的透光性及电阻值与第1电阻膜12相同。又,作为第2电阻膜22的构成材料,可举出与第1电阻膜12相同者。 
布线电极23、24担负向第1电阻膜12施加电压的功能。布线电极23中,其一端部以对应于第1电阻膜12的第1区域12a的方式,位于后述的导电连接构件30的第1连接构件30A所形成的连接区域的箭头D方向侧的端部区域上,其另一端部位于第2基体20的外部导通区域20a上。布线电极24中,其一端部以对应于第1电阻膜12的第2区域12b的方式,位于后述的导电连接构件30的第2连接构件30B所形成的连接区域,其 另一端部位于第2基体20的外部导通区域20a上。再者,第1区域12a及第2区域12b位于图1中无法直接看到的部位,故由假想线(二点虚线)表示而加以呈现。 
从触控面板X的检测精度的观点考量,布线电极23、24的两端间的电阻值优选的是设定为第1电阻膜12的两端间的电阻值的0.01倍以下。从硬质性及形状稳定性的观点考量,本实施方式的布线电极23、24藉由金属薄膜(线宽:0.5mm以上、2.0mm以下,厚度:0.5μm以上、2μm以下)所构成。作为金属薄膜,可举出铝膜、铝合金膜、铬膜与铝膜的层叠膜、以及铬膜与铝合金膜的层叠膜等。当藉由ITO而形成第1电阻膜12时,从与ITO的紧密接触性的观点考量,金属薄膜优选的是铬膜与铝膜的层叠膜(将铬配置在ITO与铝之间)或者铬膜与铝合金膜的层叠膜(将铬配置在ITO与铝合金之间)。作为金属薄膜的形成法,可举出例如溅镀法、蒸镀法及化学气相沉积(CVD)法。 
触控面板X1中,当金属薄膜为铝膜、铝合金膜、或者铬膜与铝膜的层叠膜时,可提高薄膜形成的容易性及薄膜加工(图案化等)的容易性,除此之外,还可使布线电阻相对较低。 
布线电极25、26担负向第2电阻膜22施加电压的作用。布线电极25中,其一端部连接于第2电阻膜22的箭头E方向侧的端部,其另一端部位于第2基体20的外部导通区域20a上。又,布线电极26中,其一端部连接于第2电阻膜22的箭头F方向侧的端部,其另一端部位于第2基体20的外部导通区域20a上。 
从触控面板X的检测精度的观点考量,布线电极25、26的两端间的电阻值优选的是设定为第2电阻膜22的两端间的电阻值的0.01倍以下。本实施方式的布线电极25、26是与布线电极23、24同样地由金属薄膜(线宽:0.5mm以上、2mm以下,厚度:0.5μm以上、2μm以下)所构成。作为金属薄膜,可举出与构成布线电极23、24的金属薄膜相同者。 
若将作为布线电极25、26的金属薄膜藉由铝膜、铝合金膜、铬膜与铝膜的层叠膜、或者铬膜与铝合金膜的层叠膜而形成,则可提高薄膜形成的容易性及薄膜加工(图案化等)的容易性,除此之外,还可使布线电阻相对较低。 
绝缘层27是用以防止布线电极23、24、25、26与第1电阻膜12在规定区域中电连接者,且是以覆盖这些规定区域的方式而形成,这些规定区域是在布线电极23、24的一端部(导电连接构件30的粘接区域)及另一端部(位于第2基体20的外部导通区域20a中的区域)以外的规定区域,以及布线电极25、26的另一端部(位于第2基体20的外部导通区域20a上的区域)以外的规定区域。作为绝缘层27的构成材料,可举出后述的与点隔片28相同的材料,具体而言,可举出聚酯系树脂等的热硬化性树脂、及丙烯酸系树脂等的紫外线硬化性树脂等。特别是从制造过程的作业效率的观点考量,优选的是以热固性树脂作为绝缘层27的构成材料。又,从触控面板X的平坦性的观点考量,绝缘层27的厚度优选的是设为10μm以下。再者,于图1及图2中,从附图的易看性的观点考量,省略了绝缘层27。 
点隔片28担负在让第1电阻膜12与第2电阻膜22于规定位置相接触(输入信息)时,抑制于该规定位置以外的区域上第1电阻膜12与第2电阻膜22的不必要的接触的作用。本实施方式中,点隔片28在透明绝缘基板21上,以大致固定间隔而排列于CD方向及EF方向上。 
点隔片28优选可发挥防止第1电阻膜12与第2电阻膜22之间的不必要的接触的功能且难以视觉确认,例如设为直径40μm以下、高度1.0μm以上且3.5μm以下的半球状。又,CD方向或者EF方向上相邻的点隔片28的相隔距离(配设间距)例如设为2mm以上、4mm以下。 
点隔片28未必一定要形成于透明绝缘基板21(第2基体20)上,亦可形成于透明绝缘基板11(第1基体10)上。而且,点隔片28未必一定要呈矩阵状(行列状)以大致固定间隔而排列。 
如此的点隔片28可使用与绝缘层27相同的材料(例如热固性树脂或者紫外线硬化性树脂),藉由网版印刷、平版印刷、或者光微影法而形成。若采用热固性树脂来作为点隔片28的构成材料,则可提高耐热性或者抗化学性等的耐环境性,由此可确保例如较高的长期可靠性。作为该热固性树脂,可举出例如环氧树脂系、不饱和聚酯系、尿素树脂系、黑色素树脂系及苯酚树脂系。另一方面,当以紫外线硬化性树脂来作为点隔片28的构成材料时,与热固性树脂相比,例如可缩短硬化时间,由此可进一步提 高其制造效率。作为该紫外线硬化性树脂,可举出例如丙烯酸树脂系及环氧树脂系。再者,作为点隔片28的构成材料,从制造效率的观点考量,优选的是采用与绝缘层27的构成材料相同者。 
导电连接构件30具有第1连接构件30A及第2连接构件30B。本实施方式的导电连接构件30具有配置了密封构件S的缺口部分。作为密封构件S,可举出例如紫外线硬化树脂及热固性树脂等的绝缘性树脂。特别优选的是采用紫外线硬化树脂来作为密封构件S。当如此以紫外线硬化树脂而形成密封构件S时,与热固性树脂相比,例如可降低由热所导致的影响,除此之外还可提高作业效率。 
第1连接构件30A担负将第1基体10与第2基体20加以接合的功能,且担负将第1电阻膜12的第1区域12a与布线电极23的一端部加以电连接的功能。该第1连接构件30A的整体形成为框状,且于俯视时位于包围第2电阻膜22的位置。 
第2连接构件30B担负将第1基体10与第2基体20加以接合的功能,且担负将第1电阻膜12的第2区域12b与布线电极24的一端部加以电连接的功能。该第2连接构件30B形成为沿EF方向的直线状,并位于俯视时第1连接构件30A与第2电阻膜22之间。 
第1连接构件30A及第2连接构件30B包含第1粒子31、第2粒子32及粘接材料33。即,触控面板X1中,第1连接构件30A与第2连接构件30B的构成材料为相同。 
第1粒子31担负将第1电阻膜12与布线电极23、24加以电连接的功能,与后述的第2粒子32相比,其粒子径较大,经由第1基体10及第2基体20并藉由第2粒子32而成为被压缩的状态。亦即,第1粒子31具有导电性,且其弹性变形率大于第2粒子32。本实施方式中,第1粒子31是包含塑料球,及包覆该塑料球表面的导体材料(金或镍等)而构成。本实施方式中,作为第1粒子31,从抑制对接触于第1粒子31的第1电阻膜12及布线电极23、24等造成损害的观点考量,采用大致球形状者,但并非限于此种形状,例如亦可为多面体状者。再者,于本实施方式中,第1粒子31的粒子径采用13.5μm者进行说明,但并非限于此种粒子径的大小,只要其在确保对第1电阻膜12及布线电极23、24的充分的接触面 积、且不让第1粒子31本身过度地弹性变形的范围内者即可。 
第2粒子32担负对于第1基体10与第2基体20的相隔距离加以规定的功能者,与第1粒子31相比,其粒子径较小,且其弹性变形率小于第1粒子31。于本实施方式中,作为第2粒子32,从第1基体10与第2基体20的相隔距离的规定容易性的观点考量,采用硅石球(主要由二氧化硅所形成的球状粒子),但并非限于此,亦可采用玻璃纤维等。本实施方式中,作为第2粒子32,从抑制对接触于第2粒子32的第1电阻膜12及布线电极23、24等造成损害的观点考量,采用大致球形状者,但并非限于此种形状,例如亦可为多面体状。再者,于本实施方式中,第2粒子32的粒子径采用12μm进行说明,但并非限于此种粒子径的大小。 
粘接材料33有助于将第1基体10与第2基体20加以接合。作为粘接材料33,可举出环氧系树脂等的热固性树脂、及丙烯酸系树脂等的紫外线硬化树脂等。从制造过程的作业效率的观点考量,特别好的是使用热固性树脂来作为粘接材料33。 
此处,将对第1及第2连接构件30A、30B对于第1基体10与第2基体20的粘接方法的一例加以说明。再者,第1及第2连接构件30A、30B使第1粒子31及第2粒子32分散于粘接材料33中,且与第1连接构件30A及第2连接构件30B的构成材料为相同。作为粘接材料33,从制造过程的作业效率的观点考量而采用热固性树脂。 
首先,在第2基体20的上表面(布线电极23、24的形成面)上的规定区域上印刷第1及第2连接构件30A、30B。如图1及图2所示,第1连接构件30A形成于包围第2电阻膜22的位置的框状的区域上。另一方面,第2连接构件30B形成于先前的框状的区域上的一边部分与第2电阻膜22的缘之间的区域(与第1电阻膜12的第2区域12b相对应的区域)。 
其次,如图6A所示,使第1基体10相对于印刷有第1及第2连接构件30A、30B的第2基体20进行位置对准,然后隔着第1及第2连接构件30A、30B而将第1基体10与第2基体20贴合在一起,制作贴合构造体。 
其次,如图6B所示,在使所制成的构造体的第1基体10与第2基体20相互接近的方向加压。本实施方式的加压是在第1基体10及第2基体 20的作用下,使第1粒子31以其弹性变形率或纵横比变大的方式变形而实施,直至第2粒子32抵接于第1基体10及第2基体20的两者为止。 
其次,维持图6B所示的加压状态,并将第1及第2连接构件30A、30B加热至粘接材料33的硬化温度为止而使其硬化。以此方式让粘接材料33硬化,从而使第1基体10与第2基体20粘接在一起。另一方面,第1电阻膜12与布线电极23、24之间藉由介在于这些之间的第1粒子31而电连接。 
本实施方式的触控面板X1中,藉由含有粘接成分的第1连接构件30A而将第1基体10与第2基体20贴合在一起。因此,在触控面板X1中,除了将第1电阻膜12的第1区域12a及布线电极23电连接的第1连接构件30A之外,无需另外以包围其外侧的方式而设置贴合用粘接剂,其结果可谋求小型化。又,触控面板X1中,第1基体10与第2基体20的主要的贴合仅由第1连接构件30A进行,故与在进行主要的贴合时使用多种的粘接构件的情形相比,可减少热应力差所造成的影响,除此之外,亦可抑制产生间隙或重叠。因此,触控面板X1在充分谋求小型化、且减少热应力差所造成的影响、同时充分提高触碰灵敏度的均匀性方面较佳。 
触控面板X1中,布线电极23、24是藉由通常的薄膜形成手法而形成的金属薄膜所构成。因此,触控面板X1中,可抑制第1粒子31及第2粒子32没入到布线电极23、24中(凹部的形成)。从而,在触控面板X1中,即便第1粒子31或第2粒子32有所移动,亦可防止因形成于布线电极23、24中的凹部而导致的接触面积的减少。 
本实施方式的触控面板X1中,第1连接构件30A与第2连接构件30B的构成材料为相同。因此,触控面板X1中,可藉由一个步骤而形成第1连接构件30A与第2连接构件30B,从而可进一步提高制造效率。 
其次,一面参照图7至图11,一面对本发明第2实施方式的触控面板X2加以说明。这些图中所示的触控面板X2代替第2基体20及导电连接构件30而采用第2基体20′及导电连接构件30′,此点与触控面板X1不同。关于触控面板X2的其他构成,与触控面板X1相关所述相同,对于相同的构成,附以相同的符号。 
第2基体20′包括:透明绝缘基板21′、第2电阻膜22′、布线电极23′、 24′、25′、26′、绝缘层27′及点隔片28′。在第2基体20′上,设置有与图外的导通构件(例如FPC)相连接的区域即外部导通区域20a′。本实施方式中,第2基体20′的俯视形状为大致矩形,且与第1基体10相对配置。再者,图7及图8中,从附图的易看性的观点考量,省略了绝缘层27′。 
透明绝缘基板21′是对第2电阻膜22′、布线电极23′、24′、布线电极25′、26′、绝缘层27′及点隔片28′加以支持的构件,其构成与先前所说明的触控面板X1的透明绝缘基板21相同。 
第2电阻膜22′有助于与第1基体10的第1电阻膜12的接触点的电位的检测,其构成是与先前所说明的触控面板X1的第2电阻膜22相同。 
布线电极23′、24′担负向第1电阻膜12施加电压的功能。布线电极23′中,其一端部以对应于第1电阻膜12的第1区域12a的方式而位于导电连接构件30的第1连接构件30A的连接区域的箭头F方向侧的端部区域,其另一端部位于第2基体20′的外部导通区域20a′上。布线电极24′中,其一端部以对应于第1电阻膜12的第2区域12b的方式而位于导电连接构件30的第2连接构件30B的连接区域上,其另一端部位于第2基体20′的外部导通区域20a′上。本实施方式中,布线电极23′、24′的其他构成与先前所说明的触控面板X1的布线电极23、24相同。 
布线电极25′、26′担负向第2电阻膜22′施加电压的功能。布线电极25′中,其一端部连接于第2电阻膜22′的箭头C方向侧的端部,其另一端部位于第2基体20′的外部导通区域20a′上。布线电极26′中,其一端部连接于第2电阻膜22′的箭头D方向侧的端部,其另一端部位于第2基体20′的外部导通区域20a′上。本实施方式中,布线电极25′、26′的其他构成与先前所说明的触控面板X1的布线电极25、26相同。 
绝缘层27′担负防止布线电极23′、24′、25′、26′与第1电阻膜12在规定区域中电连接的作用,且是以覆盖这些规定区域的方式而形成,这些规定区域是在布线电极23′、24′的一端部(导电连接构件30的连接区域)及另一端部(位于第2基体20′的外部导通区域20a′中的区域)以外的规定区域,以及布线电极25′、26′的另一端部(位于第2基体20′的外部导通区域20a′上的区域)以外的规定区域。本实施方式中,绝缘层27′的其他构成与先前所说明的触控面板X1的绝缘层27相同。 
点隔片28′担负在让第1电阻膜12与第2电阻膜22′于规定位置相接触(输入信息)时,抑制在该规定位置以外的区域上第1电阻膜12与第2电阻膜22′的不必要的接触的作用。本实施方式中,点隔片28′的其他构成与先前所说明的触控面板X1的点隔片28相同。 
导电连接构件30′具有第1连接构件30A′及第2连接构件30B′。第1连接构件30A′担负将第1基体10与第2基体20′加以接合的功能,且担负将第1电阻膜12的第1区域12a与布线电极23′的一端部加以电连接的功能。该第1连接构件30A′的整体形成为框状,并位于俯视时包围第2电阻膜22′的位置。第2连接构件30B′担负将第1基体10与第2基体20′加以接合的功能,且担负将第1电阻膜12的第2区域12b与布线电极24′的一端部加以电连接的功能。该第2连接构件30B′形成为沿CD方向的直线状,并位于俯视时第1连接构件30A′与第2电阻膜22′之间。本实施方式中,导电连接构件30′的其他构成与先前所说明的触控面板X1中的导电连接构件30′相同。 
本实施方式的触控面板X2中,亦藉由含有粘接成分的第1连接构件30A′而将第1基体10与第2基体20′贴合在一起,故可发挥与触控面板X1相同的效果。又,第2连接构件30B′位于密封构件S的附近,故即便在因第1连接构件30A′与密封构件S的构成材料不同而引起与触控面板X2的E方向侧端部的粘接性相对变低的情况下,亦可藉由第2连接构件30B′来加强。 
其次,一面参照图12至图14,一面对本发明的触控面板型显示装置加以说明。本实施方式的触控面板型显示装置Y包括触控面板X1及液晶显示装置Z。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2所示,采用图1至图5所示的包括本发明第1实施方式的触控面板X1的触控面板型显示装置Y来进行说明,但即便代替触控面板X1而采用图7至图11所示的本发明第2实施方式的触控面板X2的情形亦相同。 
液晶显示装置Z包括:液晶显示面板40、背光50及壳体60。 
液晶显示面板40包括:液晶层41、第1基体42、第2基体43及密封构件44。在该液晶显示面板40上,设置有包含用以显示图像的多个像素所形成的显示区域P。该显示区域P是以如下方式而构成,即,在第1 基体42与第2基体43之间介有液晶层41,并藉由密封构件44而密封该液晶层41。 
液晶层41表现电性、光学、力学或者磁性异向性,其是包含兼具固体的规则性与液体的流动性的液晶所构成的层。作为此种液晶,可举出向列型液晶、胆甾型液晶及碟状液晶等。在液晶层41中,亦可介有可使该液晶层41的厚度保持为固定的例如由许多粒子状构件所构成的间隔件(未图示)。 
第1基体42包括:透明基板421、遮光膜422、彩色滤光片423、平坦化膜424、透明电极425及取向膜426。 
透明基板421有助于支持遮光膜422及彩色滤光片423且密封液晶层41的构件。透明基板421设为可朝相对于其主面而交叉的方向适当地透过光的构成。作为透明基板421的构成材料,可举出例如透光性玻璃及透光性塑料。 
遮光膜422担负遮光(使光的透过量为规定值以下)的作用者,其形成于透明基板421的上表面。遮光膜422具有为了使光穿过而贯通膜厚方向的贯通孔422a。作为遮光膜422的构成材料,可举出例如遮光性高的颜色(例如黑色)的染料或者颜料、添加有碳的树脂(例如丙烯酸系树脂)、及铬(Cr)。 
彩色滤光片423担负吸收入射至该彩色滤光片423中的光中的规定的波长且仅选择性地使规定波长的光选择性透过的作用。作为彩色滤光片423,可举出例如用以选择性地使红色可见光的波长透过的红色彩色滤光片(R)、用以选择性地使绿色可见光的波长透过的绿色彩色滤光片(G)、及用以选择性地使蓝色可见光的波长透过的蓝色彩色滤光片(B)等。彩色滤光片423藉由例如向丙烯酸系树脂中添加染料或者颜料所构成。 
平坦化膜424担负使因配置彩色滤光片423等而产生的凹凸予以平坦化的作用。作为平坦化膜424的构成材料,可举出例如丙烯酸系树脂等的透明树脂。 
透明电极425担负后述的向位于透明电极425与第2基体43的透明电极432之间的液晶层41的液晶施加规定电压的作用,其具有朝相对于其主面而交叉的方向的透光性。透明电极425担负传播规定的信号(图像 信号等)的作用,其主要以在CD方向延伸的方式而排列有多个。作为透明电极425的构成材料,可举出ITO及氧化锡等的透光性导电构件。 
取向膜426担负宏观上使朝向随机(规则性小的)方向的液晶层41的液晶分子在规定方向上取向的作用,其形成于透明电极425上。作为取向膜426的构成材料,可举出聚酰亚胺树脂等。 
第2基体43包括:透明基板431、透明电极432及取向膜433。 
透明基板431有助于支持透明电极432及取向膜433且密封液晶层41的构件。透明基板431设为可朝相对于其主面而交叉的方向适当地透过光的构成。作为透明基板431的构成材料,可举出与透明基板421的构成材料相同者。 
透明电极432担负向位于透明电极432与第1基体42的透明电极425之间的液晶层41的液晶施加规定电压的作用,其以使从一方侧所入射的光在他方侧透过的方式而构成。透明电极432担负传输用以控制液晶层41上的电压施加状态(ON)或者电压非施加状态(OFF)的信号(扫描信号)的作用者,其主要以在图7中的纸面垂直方向(例如图1中的EF方向)延伸的方式而排列有多个。作为透明电极432的构成材料,可举出与透明电极425的构成材料相同者。 
取向膜433担负宏观上使朝向随机(规则性小的)方向的液晶层41的液晶分子在规定方向上取向的作用,其形成于透明电极432上。作为取向膜433的构成材料,可举出与取向膜426相同者。 
密封构件44担负在第1基体42与第2基体43之间密封液晶层41,且将第1基体42与第2基体43在以规定间隔而隔开的状态下加以接合的作用。作为密封构件44,可举出例如绝缘性树脂及密封树脂。 
背光50担负从液晶显示面板40的一方朝向他方而照射光的作用,其采用端面照光方式。背光50包括光源51及导光板52。光源51担负朝向导光板52射出光的作用,其配置于导光板52的侧方。作为光源51,可举出例如CFL(Cathode Fluorescent Lamp,阴极荧光灯管)、LED(LightEmitting Diode,发光二极体)、卤素灯、氙气灯、及EL(Electro-Luminescence,电致发光)。导光板52担负将来自光源51的光以遍及液晶显示面板40的整个下表面的方式大致均匀地导光的作用。导 光板52通常包含;反射片、扩散片及棱镜片。反射片(未图示)担负使光反射的作用,其设置于背面。扩散片(未图示)担负使要进行更加均匀的面状发光的光扩散的作用,其设置于表面。棱镜片(未图示)担负使光聚光于大致固定方向的作用,其设置于表面。作为导光板52的构成材料,可举出例如丙烯酸树脂及聚碳酸酯树脂等的透明树脂。作为背光50,并非限于在导光板52的侧方配置有光源51的边缘照明方式,亦可采用在液晶显示面板40的背面侧配置有光源51的正下型等的其他方式者。 
壳体60担负收纳液晶显示面板40及背光50的作用,其包含上侧壳体61及下侧壳体62而构成。作为壳体60的构成材料,可举出例如聚碳酸酯树脂等的树脂、铝等的金属、及不锈钢(SUS)等的合金。 
其次,对于双面胶带T对触控面板X与液晶显示装置Z的固定方法的一例加以说明。再者,作为触控面板X与液晶显示装置Z的固定方法中所使用的固定用构件,并非限于双面胶带T,亦可采用例如热固性树脂及紫外线硬化性树脂等的粘接构件,还可采用将触控面板X与液晶显示装置Z加以物理性固定而成的固定构造体。 
首先,在液晶显示装置Z的上侧壳体61的上表面的规定区域上粘附双面胶带T的单面。本实施方式中,规定区域是如图8清晰所示的包围液晶显示装置Z的显示区域P的区域R。 
其次,将触控面板X相对于粘附有双面胶带T的液晶显示装置Z进行位置对准,然后隔着双面胶带T而将触控面板X的绝缘基板21与液晶显示装置Z的上侧壳体61贴合在一起。藉此,将触控面板X与液晶显示装置Z加以固定。 
本发明的触控面板型显示装置Y包括触控面板X1,故可享有上述的与触控面板X1所具有的效果相同的效果。即,触控面板型显示装置Y能充分谋求小型化,且可减少热应力差所造成的影响,同时可充分提高触碰灵敏度的均匀性。 
以上,显示了本发明的具体的实施方式,但本发明并非限定于此,在不脱离本发明的思想的范围内可进行种种变更。 
触控面板X1、X2中,可将布线电极23、23′的一端部(对第1区域12a而电连接的部位)及第2电阻膜22、22′的相隔距离D1设定为大致等 同于布线电极24、24′的一端部(对第2区域12b而电连接的部位)与第2电阻膜22、22′的相隔距离D2。根据此种构成,可将布线电极23、23′的一端部侧及布线电极24、24′的一端部侧上的第1基体10与第2基体20的间隔(Gap)控制为大致相同的状态,故可进一步提高触碰灵敏度的均匀性。 
触控面板X1、X2的第1连接构件30A可设定成:在第1连接构件30A与第2电阻膜22之间使第2连接构件30B的所在部位的俯视宽度W1小于其他部位的俯视宽度W2。根据此种构成,藉由存在第2连接构件30B而能确保充分的粘接性,进而能确保可靠性,此外还可谋求进一步小型化。 
触控面板X1、X2以使第1粒子31直接接触到第1电阻膜12的方式构成,但并非限于此种构成,例如亦可于透明绝缘基板11上形成与基体间连接布线电极23相同的布线,并经由该布线而将第1粒子31与第1电阻膜12加以电连接。 
触控面板X1、X2中,进而可在第1基体10及第2基体20的至少一者上配置相位差膜。相位差膜是将因液晶的双折射性等而转换为椭圆偏振状态的直线偏振,从椭圆偏振状态转换为接近于直线偏振的状态的光学补偿用构件。作为相位差膜的构成材料,可举出聚碳酸酯(PC)、聚乙烯醇(PVA)、聚芳酯(PA)、聚砜(Psu)及聚烯烃(PO)等,从液晶与波长分散的整合性的观点而言,优选的是PC,从对圆偏振板的适应性的观点而言,优选的是与PC相比而言光弹性系数较小的PO。根据上述构成,在提高显示图像的对比度方面较佳。 
触控面板X1、X2中,进而可在第1基体10及第2基体20的至少一者上配置偏振膜。偏振膜担负使规定的振动方向的光选择性透过的功能。作为偏振膜的构成材料,可举出碘系材料等。根据此种构成,在发挥光的透过偏振膜的遮光器功能方面较佳。 
触控面板X1、X2中,进而可在第1基体10及第2基体20的至少一者上,配置实施了防眩处理或抗反射涂布处理的膜。根据此种构成,可减少外光反射。 
触控面板X1、X2的透明绝缘基板11、21、21′,亦可替换为相位差膜、偏振膜、及实施了防眩处理或者抗反射涂布处理的膜中的任一者。 
触控面板X1、X2设为具有绝缘层27、27′的构成,但从制造效率的观点而言,亦可设为不具有绝缘层27、27′的构成。 
触控面板X1、X2中,以包围第2电阻膜22、22′的方式一体化设置有第1连接构件30A,但并非限于此,亦可另外设置成如下情况:例如在使一部分开口的形态下涂布第1连接构件30A、30A′以将第1基体10与第2基体20进行粘接之后,经由该开口而注入空气等,然后使用第1连接构件30A、30A′或者非导电性粘接构件(紫外线硬化性树脂等)来密封该开口。其中,将包围第2电阻膜22、22′的主体(例如90%以上)设定成为第1连接构件30A、30A′。 

Claims (11)

1.一种触控面板,包括:
第1基体,其具有第1电阻膜;
第2基体,其具有第2电阻膜及布线电极;及
导电连接构件,其电连接上述第1电阻膜与上述布线电极;
上述触控面板以使上述第1电阻膜与上述第2电阻膜相对的方式将上述第1基体与上述第2基体贴合而成,
上述布线电极具有:第1电极部,其电连接于上述第1电阻膜的第1区域;及第2电极部,其电连接于与上述第1电阻膜的上述第1区域不同的第2区域,
上述导电连接构件具有:第1连接构件,其在俯视下位于包围上述第2电阻膜的位置,且含有电连接上述第1电阻膜的上述第1区域与上述第1电极部的粘接成分;及第2连接构件,其在俯视下位于上述第1连接构件与上述第2电阻膜之间,且电连接上述第1电阻膜的上述第2区域与上述第2电极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
电连接于上述第1电极部的上述第1区域的部位和上述第2电阻膜之间的相隔距离,与电连接于上述第2电极部的上述第2区域的部位和上述第2电阻膜之间的相隔距离大致相等。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2连接构件含有粘接成分,
位于上述第1基体以及上述第2基体的长边侧的上述第一连接构件的俯视宽度,比位于上述第1基体以及上述第2基体的短边侧的上述第一连接构件的俯视宽度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1连接构件与上述第2连接构件的构成材料相同。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
上述导电连接构件的粘接成分为热固性树脂。
6.一种触控面板,包括:
第1基体,其具有第1电阻膜;
第2基体,其具有布线电极与第2电阻膜,上述布线电极具有:电连接于上述第1电阻膜的第1区域的第1电极部、及电连接于与上述第1电阻膜的上述第1区域不同的第2区域的第2电极部;
第1连接构件,其在俯视下位于包围上述第2电阻膜的位置,且含有电连接上述第1电阻膜的上述第1区域与上述第1电极部的粘接成分;及
第2连接构件,其在俯视下位于上述第1连接构件与上述第2电阻膜之间,且电连接上述第1电阻膜的上述第2区域与上述第2电极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
电连接于上述第1电极部的上述第1区域的部位和上述第2电阻膜之间的相隔距离,与电连接于上述第2电极部的上述第2区域的部位和上述第2电阻膜之间的相隔距离大致相等。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2连接构件含有粘接成分,
位于上述第1基体以及上述第2基体的长边侧的上述第一连接构件的俯视宽度,比位于上述第1基体以及上述第2基体的短边侧的上述第一连接构件的俯视宽度窄。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1连接构件与上述第2连接构件的构成材料为相同。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
上述粘接成分为热固性树脂。
11.一种触控面板型显示装置,包括:
显示面板;及
触控面板,
所述触控面板包括:
第1基体,其具有第1电阻膜;
第2基体,其具有第2电阻膜及布线电极;及
导电连接构件,其电连接上述第1电阻膜与上述布线电极;
上述触控面板以使上述第1电阻膜与上述第2电阻膜相对的方式将上述第1基体与上述第2基体贴合而成,
上述布线电极具有:第1电极部,其电连接于上述第1电阻膜的第1区域;及第2电极部,其电连接于与上述第1电阻膜的上述第1区域不同的第2区域,
上述导电连接构件具有:第1连接构件,其在俯视下位于包围上述第2电阻膜的位置,且含有电连接上述第1电阻膜的上述第1区域与上述第1电极部的粘接成分;及第2连接构件,其在俯视下位于上述第1连接构件与上述第2电阻膜之间,且电连接上述第1电阻膜的上述第2区域与上述第2电极部,
其中上述第1基体或者上述第2基体的主面与上述显示面板的主面相对配置。
CN200880119222.8A 2007-12-14 2008-12-15 触控面板以及触控面板型显示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88925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7-323432 2007-12-14
JP2007323432 2007-12-14
PCT/JP2008/072797 WO2009078391A1 (ja) 2007-12-14 2008-12-15 タッチパネルおよびタッチパネル型表示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889257A CN101889257A (zh) 2010-11-17
CN101889257B true CN101889257B (zh) 2012-09-05

Family

ID=4079550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80119222.8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889257B (zh) 2007-12-14 2008-12-15 触控面板以及触控面板型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20100289771A1 (zh)
EP (1) EP2221712A4 (zh)
JP (1) JP5123952B2 (zh)
CN (1) CN101889257B (zh)
TW (1) TWI425393B (zh)
WO (1) WO2009078391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033643B (zh) * 2009-09-30 2013-03-06 北京京东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触控屏及其制造方法
JP5443251B2 (ja) 2010-04-21 2014-03-19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 タッチパネル、および表示装置
JP4875182B2 (ja) * 2010-05-24 2012-02-15 日本写真印刷株式会社 保護パネル及び電子機器
CN103294239A (zh) * 2012-03-02 2013-09-11 东莞万士达液晶显示器有限公司 触控面板
KR101341030B1 (ko) * 2012-08-29 2013-12-13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 및 이의 제조 방법
JP5860980B2 (ja) * 2013-02-01 2016-02-16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押圧センサ付き表示パネル、および押圧入力機能付き電子機器
WO2014192541A1 (ja) * 2013-05-27 2014-12-04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押圧センサ付き表示パネル、および押圧入力機能付き電子機器
CN104267531B (zh) * 2014-10-11 2016-12-07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彩膜基板及显示装置
KR102395602B1 (ko) 2015-06-30 2022-05-09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포스 터치 기능을 갖는 전자 기기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486936B1 (en) * 1999-05-25 2002-11-26 Nec Corporation Liquid crystal panel with seal containing hard and soft spacers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378393A (en) * 1978-09-22 1983-03-29 High Voltage Engineering Corporation Heat-shrinkable article
JPH08203382A (ja) 1995-01-31 1996-08-09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アナログ式透明タッチパネル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US6057903A (en) * 1998-08-18 2000-05-02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employing a guard plane between a layer for measuring touch position and common electrode layer
DE60002464T2 (de) * 1999-06-17 2004-03-18 Nissha Printing Co., Ltd. Berührungsempfindliche tafel mit hoher zuverlässigkeit
JP3794871B2 (ja) * 1999-07-12 2006-07-12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タッチパネル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液晶表示装置
FI117942B (fi) * 1999-10-14 2007-04-30 Asm Int Menetelmä oksidiohutkalvojen kasvattamiseksi
JP2002041231A (ja) * 2000-05-17 2002-02-08 Hitachi Ltd 画面入力型表示装置
JP4115711B2 (ja) * 2002-02-14 2008-07-09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フレキシブルプリント配線板固定用接着シート及びフレキシブルプリント配線板への電子部品の実装方法
KR20050085413A (ko) * 2002-12-10 2005-08-29 니폰샤신인사츠가부시키가이샤 내로우프레임 터치패널
GB0319714D0 (en) * 2003-08-21 2003-09-24 Philipp Harald Anisotropic touch screen element
JP2005251692A (ja) * 2004-03-08 2005-09-15 Fujitsu Component Ltd タッチパネル、フレキシブルケーブル、フレキシブルケーブルの接続方法、及びケーブル付きタッチパネル
JP2006048548A (ja) * 2004-08-06 2006-02-16 Citizen Seimitsu Co Ltd タッチパネル
JP2006106912A (ja) * 2004-10-01 2006-04-20 Citizen Watch Co Ltd 情報入力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4591157B2 (ja) * 2005-03-31 2010-12-01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配線基板及びこれを用いた入力装置とその製造方法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486936B1 (en) * 1999-05-25 2002-11-26 Nec Corporation Liquid crystal panel with seal containing hard and soft spacers

Non-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JP特开2005-309152A 2005.11.04
JP特开2006-286760A 2006.10.19
JP特开2006-48548A 2006.02.16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221712A4 (en) 2012-04-04
US20100289771A1 (en) 2010-11-18
EP2221712A1 (en) 2010-08-25
CN101889257A (zh) 2010-11-17
JPWO2009078391A1 (ja) 2011-04-28
WO2009078391A1 (ja) 2009-06-25
JP5123952B2 (ja) 2013-01-23
TWI425393B (zh) 2014-02-01
TW200945140A (en) 2009-11-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889257B (zh) 触控面板以及触控面板型显示装置
CN101743528B (zh) 触摸面板及触摸面板型显示装置
CN101910985B (zh) 触摸面板及触摸面板型显示装置
JP5084698B2 (ja) タッチパネルおよびタッチパネル型表示装置
CN101641669B (zh) 触摸面板及触摸面板型显示装置
CN101978343A (zh) 触摸面板以及触摸面板型显示装置
CN101206326A (zh) 具有触摸屏面板的显示装置
JP5186496B2 (ja) タッチパネルおよびタッチパネル型表示装置
US20170168337A1 (en) Display Device with Capacitive Coupling Type Touch Panel Input Device
KR101131314B1 (ko) 터치스크린 일체형 액정 디스플레이 장치
JP2007233513A (ja) タッチパネル
JP2010108222A (ja) タッチパネルおよびタッチパネル型表示装置
JP5014230B2 (ja) タッチパネルおよびタッチパネル型表示装置
TW200523830A (en) Five-line type plastic touch control display with optical adhesive coupling
CN105242424B (zh) 基板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0905

Termination date: 20181215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