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907139B - 盘式制动器及其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盘式制动器及其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907139B
CN101907139B CN201010198740.2A CN201010198740A CN101907139B CN 101907139 B CN101907139 B CN 101907139B CN 201010198740 A CN201010198740 A CN 201010198740A CN 101907139 B CN101907139 B CN 10190713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rotuberance
cylinder bore
body portion
face
cylinder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10198740.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907139A (zh
Inventor
铃木伸二
德永隆裕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tachi Astem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itachi Automotive System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tachi Automotive Systems Ltd filed Critical Hitachi Automotive System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90713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90713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90713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90713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55/00Brakes with substantially-radial braking surfaces pressed together in axial direction, e.g. disc brakes
    • F16D55/02Brakes with substantially-radial braking surfaces pressed together in axial direction, e.g. disc brakes with axially-movable discs or pads pressed against axially-located rotating members
    • F16D55/22Brakes with substantially-radial braking surfaces pressed together in axial direction, e.g. disc brakes with axially-movable discs or pads pressed against axially-located rotating members by clamping an axially-located rotating disc between movable braking members, e.g. movable brake discs or brake pad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55/00Brakes with substantially-radial braking surfaces pressed together in axial direction, e.g. disc brakes
    • F16D2055/0004Parts or details of disc brakes
    • F16D2055/0016Brake calipers
    • F16D2055/002Brake calipers assembled from a plurality of par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2121/00Type of actuator operation force
    • F16D2121/02Fluid pressur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2250/00Manufacturing; Assembly
    • F16D2250/0061Joining
    • F16D2250/0076Welding, braz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Braking Arrang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盘式制动器及其制造方法,能够提高制动钳的制造效率。通过利用摩擦搅拌接合将设置在缸体部(35)的底部(41)侧的开口周缘部与嵌合在开口周缘部的底盖部件(92)一体地接合,来形成缸膛(40)的底部(41)。底盖部件(92)形成为圆盘状,在面临缸膛(40)内的一面侧设置有凸部(68),并且用于向缸膛(40)供给液压的流入孔(58)在凸部(68)的范围内被设置成将一面(71)与另一面(63)连通。

Description

盘式制动器及其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盘式制动器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存在具有制动钳的盘式制动器,该制动钳利用摩擦搅拌接合将底盖部件一体地接合在缸体的缸膛底部(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7-10136号公报
盘式制动器的制动钳存在将用于供给液压的流入孔设置在缸体的缸膛底部的制动钳。当在具有上述结构的制动钳上应用上述摩擦搅拌接合时,有可能导致制造效率降低。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提高制动钳的制造效率的盘式制动器及其制造方法。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在本发明的盘式制动器中,嵌合在缸体部的开口周缘部且通过摩擦搅拌接合一体地接合的底盖部件形成为圆盘状并且设置有嵌合圆筒面、底面构成面和凸部,所述嵌合圆筒面与所述开口周缘部嵌合,所述底面构成面在面临所述缸膛内的一面侧从所述嵌合圆筒面的一端缘部与轴线方向垂直地形成在内侧,所述凸部相比所述底面构成面向所述缸膛内突出,并且用于向所述缸膛供给液压的流入孔在所述凸部的范围内被设置成将所述一面与另一面连通。
本发明的盘式制动器的制造方法,具有以下工序:制备具有缸体部及桥接部的制动钳体本体的工序,该缸体部的两端开口,该桥接部在所述缸体部的径向外侧沿着其轴向延伸以便横跨制动盘;制备形成为圆盘状且设置有嵌合圆筒面、底面构成面和凸部的底盖部件的工序,所述嵌合圆筒面与所述开口周缘部嵌合,所述底面构成面在一面侧从所述嵌合圆筒面的一端缘部与轴线方向垂直地形成在内侧,所述凸部相比所述底面构成面向所述缸膛内突出;在将所述凸部配置于所述缸体部内侧的状态下,在所述缸体部的底部侧的开口周缘部,利用摩擦搅拌接合一体地接合所述底盖部件的工序;以及在被接合于制动钳本体的所述底盖部件上,在所述凸部的范围内切削加工将所述一面与另一面连通的流入孔的工序。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高制动钳的制造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盘式制动器的俯视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盘式制动器的主视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盘式制动器的制动钳体的后视图;
图4是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盘式制动器的制动钳体的主视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盘式制动器的制动钳体、活塞及配管类的剖面图;
图6是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盘式制动器的制动钳体本体的剖面图;
图7是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盘式制动器的底盖部件的剖面图;
图8是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盘式制动器的制动钳体的摩擦搅拌接合状况的剖面图;
图9是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盘式制动器的制动钳体的剖面图;
图10是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盘式制动器的制动钳体及活塞的剖面图;
图11是表示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盘式制动器的制动钳体及活塞的剖面图;
图12是表示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的盘式制动器的制动钳体、活塞及配管类的剖面图;
图13是表示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的盘式制动器的止转销的立体图;
图14是表示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的盘式制动器的制动钳体的后视图;
图15是表示本发明第四实施方式的盘式制动器的制动钳体、活塞及配管类的剖面图。
附图标记说明
12制动盘;14制动块;15制动钳;32制动钳体;33活塞;35缸体部;36桥接部;37爪部;40缸膛;41底部;43排放塞;44排放突起;58流入孔;68抵接凸部;82外底部;83凹部;91制动钳体本体;92底盖部件;98开口周缘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各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图1~图10说明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的盘式制动器是四轮机动车的制动用盘式制动器。在附图中表示了配置在车辆的左右方向一侧的盘式制动器,配置在车辆的左右方向相反侧的盘式制动器与上述盘式制动器构成镜面对称形状。
如图1所述,该盘式制动器11具有托架13、一对制动块14及制动钳15。托架13配置成横跨与成为制动对象的省略图示的车轮(转动体)一同转动的制动盘12的外径侧,并固定在车辆的非转动部上。一对制动块14以相对配置于制动盘12的两表面的状态被支承在托架13上,以便能够在制动盘12的轴向方向上滑动。制动钳15以横跨制动盘12的外径侧的状态被支承在托架13上,以便能够在制动盘12的轴线方向上滑动,并且,该制动钳15通过使制动块14向制动盘12推压,向制动盘12施加摩擦阻力。以下,将制动盘12的半径方向称为制动盘半径方向,将制动盘12的轴线方向称为制动盘轴线方向,将制动盘12的转动方向称为制动盘转动方向。
如图2所示,托架13构成为一体地具有基板部22、一对内侧制动块支承部23、一对连接部24、一对外侧制动块支承部25及梁部26。基板部22以沿制动盘转动方向延伸的姿态被配置在制动盘12的车辆内侧(内侧),并且,在该基板部22的制动盘转动方向的两端侧形成有用于安装到车辆的安装孔21。一对内侧制动块支承部23被设置成自基板部22的制动盘转动方向两端向制动盘半径方向外侧延伸。如图1所示,一对连接部24形成为,以自内侧制动块支承部23的制动盘半径方向外端越过制动盘12的半径方向外侧的方式,沿着制动盘轴线方向向车辆外侧(外侧)突出。如图2所示,一对外侧制动块支承部25形成为,分别从一对连接部24的与内侧制动块支承部23相反的一侧向制动盘半径方向内侧延伸。梁部26以将外侧制动块支承部25的制动盘半径方向内侧彼此连接的方式形成。如图1所示,一对内侧制动块支承部23可滑动地支承内侧的制动块14,一对外侧制动块支承部25可滑动地支承外侧的制动块14。
在此,在托架13上,在制动盘转动方向两端的成为制动盘半径方向外侧的一对连接部24的位置,分别从内侧以能够在制动盘轴线方向上滑动的方式嵌合有支承销28。制动钳15通过这些支承销28被安装在托架13上。另外,一对支承销28的、制动钳15与托架13之间的部分被可伸缩的一对防尘罩29覆盖。
制动钳15具有制动钳体32和图2所示的活塞33,其中,制动钳体32通过支承销28以横跨制动盘12的状态被支承在托架13上,活塞33被保持在制动钳体32上且配置成与制动盘12的一面侧相对。
如图1所示,制动钳体32构成为一体地具有缸体部35、桥接部36及爪部37。缸体部35被配置成与制动盘12的一表面侧即内侧相对。桥接部36为了横跨制动盘12而在缸体部35的径向外侧沿着制动盘12的轴向延伸而形成。爪部37构成为,从桥接部36的与缸体部35相反的一侧向制动盘半径方向内侧延伸并与制动盘12的另一表面侧即外侧相对。即,制动钳15为卡紧型(フイスト型)制动钳,其中制动钳体32在制动盘12的一表面侧设置有缸体部35,在制动盘12的另一表面侧设置有爪部37,连接爪部37和缸体部35的桥接部36被设置成横跨制动盘12。
如图2所示,缸体部35构成为以在制动盘12侧开口的方式使沿着制动盘轴线方向的缸膛40形成在内部的有底筒状,在该缸膛40内插入有活塞33。另外,制动钳15通过导入缸膛40内的液压,使活塞33向制动盘12侧前进,由活塞33推压内侧的制动块14使其与制动盘12接触。然后,利用活塞33的推压反作用力,相对于托架12使支承销28滑动,以使缸体部35沿着自制动盘12离开的方向移动,并利用爪部37推压外侧的制动块14使其与制动盘12接触。这样,由活塞33和爪部37夹持两侧的制动块14并推压到制动盘12以产生摩擦阻力,从而产生制动力。
在此,即使向车辆安装的左右的安装情况不同,制动钳体32也能采用通用的铸件坯料。由此,铸件坯料以制动钳体32的制动盘转动方向上的中央为基准形成为对称形状。因此,用于安装图1所示的排放空气用排放塞43的一对排放突起44,沿制动盘转动方向分开地形成在缸体部35的底部41侧的制动盘半径方向外侧。另外,在配置于车辆左右方向一侧的图1所示的制动钳体32上,仅在这一对排放突起44中的一个上形成有用于安装排放塞43的由螺纹孔构成的塞子安装孔45,而另一个上没有形成塞子安装孔45。另外,在与图1所示的制动钳体32安装情况不同的、配置在车辆左右方向另一侧的制动钳体32上,仅在一对排放突起44中的上述另一个排放突起44上形成有塞子安装孔45。
如图1所示,在制动钳体32的缸体部35中的制动盘轴线方向的中间部,向制动盘转动方向两侧突出的一对销安装部48,如图3所示形成在相比缸膛40中心更靠制动盘半径方向稍外侧的位置。在这些销安装部48上沿着制动盘轴线方向形成有销安装孔49。在这些销安装孔49中以插入状态固定有图1所示的上述支承销28。
如图1所示,在制动钳体32上,在相比这些销安装部48更靠爪部37侧的位置,所述桥接部36形成为沿着制动盘12的外周面弯曲的板状并在制动盘转动方向上具有一定的宽度。该桥接部36的与爪部37相反的一侧的一部分在制动盘轴线方向上与缸体部35重叠。在桥接部36上,主要在该重叠部分上,多个肋51沿着制动盘转动方向并排而形成,该肋51向制动盘半径方向外侧突出且沿制动盘轴线方向延伸。另外,在桥接部36上,在比肋51更靠爪部37侧的位置,沿着制动盘轴线方向贯通的矩形窗部52形成在制动盘转动方向上的中央位置,在爪部37侧的端部的制动盘转动方向上的中央位置,形成有向制动盘半径方向内侧凹陷的矩形台阶部53。
另外,在制动钳体32上,在桥接部36的与缸体部35相反的一侧,所述爪部37如图4所示形成为板状并在制动盘转动方向上具有大致恒定的宽度。爪部37的制动盘半径方向内侧的内端缘部54形成为,与通过制动钳体32的制动盘转动方向上的中央的制动盘半径线垂直的直线状(换言之,与将两侧的销安装孔49连接的直线平行的直线状),从正面看时,该直线状的内端缘部54比缸膛40的中心即缸体部35的中心更向制动盘半径方向内侧延伸,以便横断整个缸体部35。由此,爪部37的、缸体部35的缸膛40相对的部分,形成为覆盖缸体部35的中心。而且,在爪部37上未设置用于使切削加工缸体部35的缸膛40的工具通过的、自制动盘半径方向的内端缘部54朝向制动盘半径方向外侧凹陷且在制动盘轴线方向上贯通的凹槽(リセス)。由此,爪部37的内端缘部54在制动盘转动方向上以连续的直线状横断整个缸膛40。
另外,在图1所示的制动钳体32的缸体部35中,相比于销安装部48更靠近爪部37的相反侧的部分即包括图3所示的缸膛40的底部41的部分,整体形成为大致圆形,在形成大致圆形的缸膛40的底部41,所述一对排放突起44倾斜且突出地设置在制动盘半径方向外侧,以使该一对排放突起44彼此之间的距离越靠近前端侧越大。这些排放突起44以相对于通过制动钳体32的制动盘转动方向上的中央的制动盘半径线构成相同锐角的方式突出。在此,如上所述,在适于左右的安装情况的制动盘转动方向一侧的排放突起44中,在其中心上,形成有安装排放塞43(参照图1)的外侧的塞子安装孔45和将塞子安装孔45与缸膛40连通的内侧的排放连通孔55。另一方面,在制动盘转动方向另一侧的排放突起44中,未形成塞子安装孔45及排放连通孔55。即,在缸体部35中,在缸膛40的底部41的外周侧,仅在任一个方向上设置有排放塞43。
另外,在制动钳体32的缸体部35中,在一对排放突起44中的未形成塞子安装孔45(即没有设置排放塞43)的所述另一个排放突起44上,残留形成有通过后述的摩擦搅拌接合(FSW)形成缸膛40底部时生成的残留孔部56。该残留孔部56沿着制动盘轴线方向凹陷到中途位置,残留孔部56的位置在缸膛40的半径方向上比缸膛40更靠近外侧。
另外,在缸体部35的缸膛40的底部41,在缸膛40的径向内侧且从缸膛40中心偏离的位置,沿着制动盘轴线方向贯通形成有用于向缸膛40供给液压的流入孔58。该流入孔58的整体形成为,在通过制动钳体32的制动盘转动方向上的中央的制动盘半径线上,向比缸膛40中心更靠近制动盘半径方向内侧(桥接部36的相反侧)偏离。该流入孔58构成螺纹孔,其中如图5所示螺纹接合联管螺栓62,该联管螺栓62将配管60在其管头61固定在底部41且与缸膛40连通。另外,在底部41的外表面63侧与流入孔58同轴地形成深度浅的锪孔64。
另外,如图3所示,在缸体部35的缸膛40的底部41,在缸膛40的径向内侧且从缸膛40中心偏离的位置上,沿着制动盘轴线方向从外侧至中途位置形成有止转孔65。该止转孔65的整体形成为,在通过制动钳体32的制动盘转动方向上的中央的制动盘半径线上,向比缸膛40中心更靠近制动盘转动方向外侧(桥接部36侧)偏离。在该止转孔65中如图5所示那样卡合有固定于配管60的管头61前端的弯曲形状的止转钩66,由此,在联管螺栓62与流入孔58螺纹接合时限制管头61的随动(連れ回り)。
在缸体部35的缸膛40的底部41形成有向缸膛40内突出的凸部68。该凸部68的周围成为底面69,该底面69由在缸膛40中深度最深且相对于缸膛40的中心线垂直的平面构成并具有与缸膛40的中心线同轴的圆环状。凸部68为具有圆锥外表面70和顶面71的截头圆锥状,该圆锥外表面70从该底面69的内端缘部以构成与缸膛40的中心线同轴的锥状的方式沿缸膛40的轴线方向突出,该顶面71由处于圆锥外表面70的与底面69相反的一侧、与底面69平行且与缸膛40的中心线同轴的圆形平面构成。另外,所述流入孔58沿着缸膛40的轴线方向从底部41的外表面63连通到凸部68的顶面71,并且形成在凸部68的范围内,更具体地讲,形成在凸部68的顶面71的范围内。而且,止转孔65也沿着缸膛40的轴线方向自底部41的外表面63形成,并且形成在凸部68的范围内,更具体地讲,形成在凸部68的顶面71的范围内。
缸膛40具有直径一定的嵌合内径部74和直径大于嵌合内径部74的大径内径部75,其中,嵌合内径部74可滑动地嵌合有活塞33,大径内径部75在比嵌合内径部74更靠底部41侧位于缸膛40的最深的底部41侧。另外,在嵌合内径部74的轴线方向上的中间位置形成有圆环状密封周槽76,该密封周槽76的直径大于嵌合内径部75且用于保持图示省略的活塞密封圈。而且,在嵌合内径部74的轴线方向上与最深的底部41相反的一侧,形成有用于嵌合保持安装在嵌合内径部74与活塞33之间的图示省略的防尘罩一端侧的圆环状防尘罩周槽77以及用于收纳防尘罩的收纳台阶部78。
活塞33形成为杯状,具有大致圆筒状的圆筒状部80和在圆筒状部80的轴线方向的中间位置以堵塞圆筒状部80内侧的方式偏向轴线方向一侧而形成的大致圆板状的圆板状部81,圆筒状部80的外周面可滑动地嵌合在缸膛40的嵌合内径部74。在如上所述嵌合于缸膛40的状态下,活塞33与缸膛40构成同轴状。在活塞33中,由圆筒状部80中圆板状部81偏向的一侧的端部与圆板状部81形成外底部82,在该活塞33的外底部82形成有沿轴线方向凹陷的凹部83。另外,在活塞33的与外底部82相反的一侧的外周面,形成有嵌合保持缸体部35的所述图示省略的防尘罩的另一端侧的防尘罩周槽84。
在此,活塞33的外底部82的端面85由相对于活塞33的中心线垂直的平面构成,并形成为与活塞33的中心线同轴的圆环状。活塞33的凹部83具有圆锥内表面86和球状底面87,其中,圆锥内表面86从该端面85的内端缘部向轴线方向内侧以直径越靠近内侧越缩小的方式形成为与活塞33的中心线同轴的锥状,球状底面87处于圆锥内表面86的与端面85相反的一侧且以越靠近中央侧则越靠近端面85侧的方式形成与活塞33的中心线同轴的大致球面状。在此,活塞33在端面85以面接触的方式与缸膛40的底面69抵接,在如上所述活塞33在端面85与缸膛40的底面69抵接的状态下,凹部83收纳所述缸膛40的底部41的凸部68。另外,在该收纳状态下,在凸部68的圆锥外表面70与凹部83的圆锥内表面86之间全面地形成间隙,在凸部68的顶面71与凹部83的球状底面87之间也全面地形成间隙。
另外,如图6所示,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制动钳体32通过将制动钳体本体91和形成缸体部35的底部41的图7所示的底盖部件92摩擦搅拌接合而形成,该制动钳体本体91由爪部37、桥接部36、除缸体部35的底部41的一部分之外的缸体构成部90构成。这些制动钳体本体91及底盖部件92分别使用铝合金并单独通过铸造而一体成形。因此,将它们接合的制动钳体32也由铝合金形成。另外,图3所示的所述一对排放突起44也在通过铸造一体成形时形成在制动钳体本体91。
在图6所示的制动钳体本体91上,形成有由相对于缸膛40的中心线垂直的平面构成且构成与缸膛40同轴的圆环状的具有一定宽度的底面构成面94,该底面构成面94构成图5所示的缸体部35的缸膛40的底面69外径侧的一部分。另外,在制动钳体本体91上形成有与缸膛40同轴且具有一定直径的嵌合圆筒面95,该嵌合圆筒面95从该底面构成面94的内周缘部沿缸膛40的轴线方向以圆筒面状延伸到外侧。另外,以从嵌合圆筒面95的与底面构成面94相反的一侧的外周缘部向外侧扩展的方式,形成有由相对于缸膛40的中心线垂直的平面构成的外表面构成面96,该外表面构成面96构成图5所示的外表面63外侧的一部分。因此,嵌合圆筒面95的内侧成为贯通缸膛40的底部41的开口部97,包括嵌合圆筒面95的其周缘部成为开口周缘部98。其结果是,形成在制动钳体本体91的缸体部35的缸体构成部90不是有底筒状,而形成为两端开口的无底筒状。该制动钳体本体91的铸件坯料的形状构成为以其制动盘转动方向上的中央为基准前后对称。
图7所示的底盖部件92形成为圆盘状,如图8所示与制动钳体本体91的缸体构成部90的嵌合圆筒面95嵌合。即,如图7所示,底盖部件92具有嵌合圆筒面100、底面构成面101、锥状的所述圆锥外表面70及所述顶面71,其中,嵌合圆筒面100形成具有一定直径的圆筒面状且成为最大外径部分;底面构成面101由从该嵌合圆筒面100的轴线方向的一端缘部以一定宽度与轴线方向垂直地形成在内侧的、构成图5所示的缸膛40的底面69内径侧的一部分的圆环状平面构成;圆锥外表面70从该底面构成面101的内周缘部与嵌合圆筒面100同轴地向轴线方向一侧突出;顶面71位于该圆锥外表面70的与底面构成面101相反的一侧且与底面构成面101平行。另外,底盖部件92具有构成图5所示的外表面63外侧的一部分的外表面构成面102,该外表面构成面102由从嵌合圆筒面100的轴线方向的另一端缘部与轴线方向垂直地形成在内侧的圆形平面构成。因此,在底盖部件92中,相对于形成具有圆锥外表面70和顶面71的凸部68的一面而成为另一面的外表面构成面102,构成沿轴垂直方向的平坦面。由此,该底盖部件92的包括中心轴线的截面在任意截面上都形成一定形状。换言之,底盖部件92的形状为以中心轴线为中心旋转该截面而形成。因此,底盖部件92的铸件坯料也形成以其制动盘转动方向上的中央为基准而对称的形状。
另外,在形成制动钳体32时,使用铝合金,将用于形成图6所示的制动钳体本体91的铸件坯料一体成形。在铸造阶段,在制动钳体本体91的铸件坯料上形成有爪部37、桥接部36、内侧具有预钻孔(下穴)的无底筒状的缸体构成部90。另外,利用经由嵌合圆筒面95的预钻孔部分从爪部37的相反侧插入的切削工具,对缸体构成部90内的预钻孔内进行切削加工,形成缸膛40内部的嵌合内径部74、密封周槽76、防尘罩周槽77、收纳台阶部78及嵌合圆筒面95。由此,如图6所示,在制动钳体本体91上形成以筒状形成且两端开口的缸体构成部90。另外,大径内径部75、底面构成面94及外表面构成面96在铸造时形成,但是,也可以通过切削加工来形成大径内径部75、底面构成面94及外表面构成面96。这样,制备通过切削加工由铝合金一体成形的铸件坯料而形成的、具有缸体构成部90、桥接部36及爪部37的制动钳体本体91,该桥接部36为了横跨制动盘12而在缸体构成部90的径向外侧沿其轴向延伸,该爪部37位于桥接部36的与缸体构成部90相反的一侧(制动钳体本体制备工序)。
另外,如图7所示,通过从由铝合金一体成形的圆盘状坯料切削加工嵌合圆筒面100,制备以圆盘状形成且在一面侧设有凸部68的底盖部件92(底盖部件制备工序)。另外,底面构成面101、圆锥外表面70、顶面71及外表面构成面102在铸造时形成,但是,它们也可以通过切削加工而形成。
另外,在上述制动钳体本体制备工序中制备的图8所示的制动钳体本体91的缸膛40中插入型芯夹具A,B并一体地保持。将该状态下的制动钳体本体91以使爪部37处于下侧的方式设置在摩擦搅拌接合装置上。接着,将在上述底盖部件制备工序中制备的底盖部件92以使凸部68处于下侧的方式使该底盖部件92的嵌合圆筒面100与制动钳体本体91的缸体构成部90的嵌合圆筒面95嵌合。由此,底盖部件92处于在面临缸膛40内的一面侧设置有凸部68的状态。此时,使制动钳体本体91的底面构成面94和底盖部件92的底面构成面101抵接在图示省略的型芯夹具的相同基准面上,底盖部件92与嵌合圆筒面95,100彼此的嵌合对应地相对于制动钳体本体91进行定位。
在该状态下,通过摩擦搅拌接合,在构成缸体构成部90的底部41侧的包括嵌合圆筒面95的开口周缘部98上,一体地接合包括将凸部68配置在缸体构成部90内侧的状态下的底盖部件92的嵌合圆筒面100的外周缘部103,形成缸膛40的底部41(摩擦搅拌接合工序)。
在此,在该摩擦搅拌接合工序中使用的接合工具110具有圆柱状的大径轴部111和直径小于该大径轴部111且与该大径轴部111同轴的前端轴部112,通过使构成前端细的截头圆锥状的前端轴部112高速旋转,利用摩擦使缸体构成部90的开口周缘部98及底盖部件92的外周缘部103熔融并进行搅拌而将其接合。
在所述摩擦搅拌接合工序中,以在一对排放突起44中未打算形成塞子安装孔45的排放突起44侧为起始点,沿着缸体构成部90的开口周缘部98和底盖部件92的外周缘部103的接合边界,使高速旋转的接合工具110的前端轴部112沿着规定方向连续移动,在开口周缘部98和外周缘部103的整个圆周上呈圆形状地进行摩擦搅拌接合,由此,使底盖部件92和制动钳体本体91的边界部分一体化。即,以效仿底盖部件92和制动钳体本体91的边界部分而形成环状的摩擦搅拌接合的接合轨迹的方式,使接合工具110移动。
另外,当接合工具110刚回到临近接合起始点的未打算形成塞子安装孔45的排放突起44的位置时,使该接合工具110移到该排放突起44侧后,将其从制动钳体32拔出。其结果是,如图3所示,利用接合工具110的前端轴部112,在未打算形成该塞子安装孔45的排放突起44的位置,相对缸膛40位于外侧而形成有残留孔部56。
另外,图8所示的缸体构成部90的开口周缘部98和底盖部件92的外周缘部103在利用型芯夹具A,B定位的状态下,通过摩擦搅拌接合进行接合,从而由底面构成面94和底面构成面101形成图9所示的底面69,由图8所示的外表面构成面96和外表面构成面102形成图9所示的外表面63。通过摩擦搅拌接合,一端成为熔融状态而构成一体后凝固的接合部115形成以缸膛40的中心轴线为中心的大致圆环状,包括缸膛40的中心轴线的截面形状构成越靠近缸膛40侧宽度越狭窄的形状。
在通过所述摩擦搅拌接合工序接合的制动钳体本体91和底盖部件92所构成的制动钳体32中,形成有相比缸膛40的底面69向缸膛40的内部侧突出的凸部68。换言之,相比于自图9所示的外表面63到底面69的厚度t1,自外表面63到凸部68的缸膛40内部侧的端面即顶面71的厚度t2更大。
相对于通过所述摩擦搅拌接合工序接合的制动钳体本体91和底盖部件92所构成的制动钳体32,如图9所示,在由底盖部件92构成的该制动钳体32的缸体部35的底部41,从外侧穿孔而设置用于向所述缸膛40供给液压的流入孔58、锪孔64及止转孔65(流入孔等穿孔设置工序)。即,如图3所示,在通过制动钳体32的制动盘转动方向上的中央的制动盘半径线上,且在相比缸膛40的中心向制动盘半径方向内侧偏离的位置上,如图9所示在凸部68的范围内,以使构成形成有凸部68的一面的顶面71和构成另一面的外表面63连通的方式切削加工由螺纹孔构成的流入孔58,并且与流入孔58同轴地切削加工锪孔64。与上述加工一并,如图3所示,在通过制动钳体32的制动盘转动方向上的中央的制动盘半径线上,且在相比缸膛40的中心向制动盘半径方向外侧偏离的位置上,如图9所示进行穿孔直至到达中途位置来设置止转孔65。而且,如图3所示,在一对排放突起44中根据安装方向确定的安装排放塞43(参照图1)的一侧的排放突起44上,沿着其突出方向穿孔设置塞子安装孔45和排放连通孔55以使缸膛40与径向外侧连通。另外,塞子安装孔45和排放连通孔55也可以在摩擦搅拌接合工序前的所述制动钳体本体制备工序中形成。当在制动钳体本体制备工序中形成塞子安装孔45或排放连通孔55时,无需进行摩擦搅拌接合工序后进行切削时产生的切屑的去除等作业,为此能够提高制造效率。
在如上形成的图10所示的制动钳体32中,从爪部37和缸体部35之间,将图示省略的活塞密封圈嵌合在密封周槽76中,将防尘罩的一端侧嵌合在防尘罩周槽77中,同样地从爪部37和缸体部35之间,将活塞33嵌合在缸膛40内,将防尘罩的另一端侧嵌合在防尘罩周槽84中。另外,在塞子安装孔45中安装图1所示的排放塞43。这样,组装制动钳15。
如图5所示,在这样组装的制动钳15上安装配管60。即,在止转孔65中卡合固定在配管60的管头61的弯曲形状的止转钩66的状态下,将联管螺栓62插入管头61并与流入孔58螺纹接合。于是,在通过止转钩66及止转孔65停止转动的状态下,配管60的管头61与联管螺栓62一同固定在制动钳15上,配管60与缸膛40内连通。此时,管头61通过抵接在锪孔64,确保相对于流入孔58的垂直度。
然后,将制动钳15安装在车辆上,通过抽真空在制动钳体32的缸膛40内填充制动液。此时,由于抽真空的负压,活塞33被拉到缸膛40的内侧,活塞33的端面85抵接在缸膛40的底面69,但是,即使在该状态下,收纳缸膛40的底部41的凸部68的活塞33的凹部83也相对凸部68具有间隙,因此,限制活塞33贴在缸膛40的底部41上。
在此,在所述专利文献1的盘式制动器中,形成缸膛的缸体部形成为筒状,并且,通过摩擦搅拌接合,将设置在缸体部底部侧的开口周缘部与嵌合在该开口周缘部的底盖部件一体地接合,以形成缸膛的底部,但是,由于该盘式制动器主要用于二轮机动车,因此,用于向缸膛供给液压的流入孔被设置在制动钳的制动盘半径方向外侧。与此相对,通常在四轮机动车用盘式制动器中,将流入孔形成在缸膛的底部。这样,如果将流入孔形成在缸膛的底部,由于用于形成流入孔的凸起部(突起)形成在底部的外表面,该部分有可能与摩擦搅拌的接合工具接触,因此,摩擦搅拌接合变得困难,有可能使制造效率降低。
与此相对,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盘式制动器11,底盖部件92形成为圆盘状,凸部68被设置在面临缸膛40内的一面侧,并且用于向缸膛40供给液压的流入孔58在凸部68的范围内被设置成将一面侧的顶面71与另一面的外表面63连通,因此,用于形成流入孔58的凸部68形成在缸膛40内,从缸膛40的外侧使用接合工具110进行的摩擦搅拌接合变得容易,能够提高制动钳15的制造效率。
另外,由于在形成于缸膛40的凸部68的范围内形成流入孔58即可,因此能够提高流入孔58的位置即包括配管60的配置的处理自由度。
另外,在连接爪部37和缸体部35的桥接部36横跨制动盘12而设置的卡紧型(浮动型)制动钳15的制动钳体32中,由于爪部37中的与缸体部35的缸膛40相对的部分以覆盖缸体部35中心的方式形成,因此能够提高爪部37的强度、刚性。由此,能够抑制因爪部37的刚性不足而产生制动噪音,可以提高盘式制动器的可靠性。
另外,由于能够从缸体部35的底部41侧切削加工缸膛40内部,而不是从爪部37侧加工缸膛40内部,因此,能够缩短从切削工具的固定部到前端的伸出量,在确保加工精度的基础上,能够缩短加工时间。
另外,即使左右的安装情况不同,也能采用通用的铸件坯料,一对排放突起44向外侧突出地被设置在缸体部35上,但是,由于将形成底部41时的摩擦搅拌接合的结束位置设定在一对排放突起44中未设置排放塞43的排放突起44上,因此,能够使残留孔部56从缸膛40及与缸膛40连通的排放连通孔55和塞子安装孔45离开。因此,能够防止因残留孔部56而生成薄壁部分。另外,由于不需要在制动钳15上形成用作摩擦搅拌接合的结束位置的专用部位,因此能够谋求制动钳15的轻量化,进而能够谋求盘式制动器的轻量化。
另外,由于底盖部件92中的构成外表面63的另一面即外表面构成面102构成平坦面,因此,从缸膛40的外侧利用接合工具110进行的摩擦搅拌接合更加容易,能够进一步提高制动钳15的制造效率。而且,由于外表面63整体构成平坦面,因此摩擦搅拌接合变得更加容易,能够进一步提高制动钳15的制造效率。
另外,由于制动钳体32由铝合金形成,因此摩擦搅拌接合变得更加容易,能够进一步提高制动钳15的制造效率。另外,能够使制动钳15实现轻量化。
另外,活塞33形成为杯状,并且在外底部82形成有收纳凸部68的凹部83,因此,即使在缸膛40的底部41存在凸部68,也能够抑制缸体部35的轴线方向长度、进而能够抑制制动钳15的轴线方向长度变长。因此,可谋求制动盘的小型化。
另外,由于底盖部件92的流入孔58从底盖部件92的中心偏离,因此,通过使流入孔58从底盖部件92的中心偏离,能够使止转孔65靠近底盖部件92的中心而形成,并且能够缩小形成流入孔58和止转孔65的凸部68的直径(图9的L尺寸)。因此,能够扩大在摩擦搅拌接合时使用型芯夹具支承的底面构成面101,能够确保支承刚性,因此,能够使摩擦搅拌接合的质量稳定。而且,由于不需要使缸体部35的铸件外径部较大地鼓出而设定,因此能够抑制质量增加。因此,能够谋求盘式制动器的轻量化。
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盘式制动器11的制造方法,该制造方法由以下工序构成,即:制备具有缸体部35和桥接部36的制动钳体本体91的工序,其中缸体部35构成为将缸膛40的内部切削加工而形成为筒状且两端开口,桥接部36构成为在缸体部35的径向外侧沿其轴向延伸以横跨制动盘12;制备形成为圆盘状且在一面侧设有凸部68的底盖部件92的工序;在将凸部68配置于缸体部35内侧的状态下,在缸体部35的底部41侧的开口周缘部98上,利用摩擦搅拌接合一体地接合底盖部件92的工序;以及在与制动钳体本体91接合的底盖部件92上,在凸部68的范围内,切削加工将一面侧的顶面71和另一面的外表面63连通的流入孔58的工序。因此,用于形成流入孔58的凸部68形成在缸膛40内,从缸膛40的外侧使用接合工具110进行的摩擦搅拌接合变得容易,能够提高制动钳15的制造效率。
另外,由于在进行通过摩擦搅拌接合在缸体部35上一体地接合底盖部件92的工序之后,进行在凸部68的范围内切削加工将一面侧的顶面71与另一面的外表面63连通的流入孔58的工序,因此,在摩擦搅拌接合时不需要进行底盖部件92相对于缸体部35的旋转方向的定位,从而能够使摩擦搅拌接合变得更加容易,可以进一步提高制动钳15的制造效率。
此外,由于在进行通过摩擦搅拌接合在缸体部35上一体地接合底盖部件92的工序之后,也进行形成配管60的管头61的落座面(シ一ト面)的锪孔64的加工,因此能够防止在锪孔64上产生损伤、压痕。即,在将底盖部件92设置于制动钳体本体91时、或者在进行摩擦搅拌接合时、或者在接合之后从摩擦搅拌接合装置拆下制动钳体32时等容易产生损伤、压痕,但上述制造方法能够防止产生损伤、压痕。
(第二实施方式)
下面,主要参照图11,以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之处为主说明第二实施方式。
图11是表示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盘式制动器的制动钳体及活塞的剖面图。对于与第一实施方式共同的部位,采用相同的称呼,并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底盖部件92的形状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形状不同。即,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在底盖部件92上,除向缸膛40内突出的凸部68之外,还形成有向缸膛40外突出的凸部120,与凸部120的突出高度相应地,凸部68的突出高度减小。其结果是,在缸体部35的缸膛40的底部41,凸部68和凸部120形成在制动盘轴线方向两侧。
凸部68在顶面71与底面69之间形成有以直径越靠近顶面71侧越小的方式弯曲为截面呈圆弧状的弯曲面121,而不是形成为圆锥外表面。
凸部120具有垂直于缸膛40的轴线方向的平坦的顶面123和以直径越靠近顶面123侧越小的方式弯曲为截面呈圆弧状的弯曲面124,底盖部件92的弯曲面124的周围为与顶面123平行的平坦面且成为圆环状的外表面构成面102。
另外,凸部68和凸部120同轴且直径相同,在这些凸部的范围内形成有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流入孔58、锪孔64及止转孔65。
在此,凸部120形成为避免与摩擦搅拌接合的接合工具110干涉的形状。
根据以上所述的第二实施方式,除向缸膛40内突出的凸部68之外,在缸膛40的底部41还形成有向缸膛40外突出的凸部120,因此能够降低向缸膛40内突出的凸部68的突出高度。因此,与凸部68的降低量相应地能够向缸膛40内更多地填充制动液,能够抑制制动时制动液的温度上升。
另外,如果将凸部68和凸部120的突出高度设定为相同,则底盖部件92构成表面背面对称形状,在将底盖部件92摩擦搅拌接合到制动钳体本体91时不需要确认表面背面,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制动钳15的制造效率。
(第三实施方式)
下面,主要参照图12至图14,以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的部分为主说明第三实施方式。对于与第一实施方式共同的部位,采用相同的称呼,并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
在第三实施方式中没有设置第一实施方式的配管60的止转钩66及止转孔65。另外,在缸体部35的缸膛40的底部41,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流入孔58及锪孔64沿着制动盘轴线方向,贯通形成在缸膛40的径向内侧且从缸膛40中心偏离的位置。在第三实施方式中,如图14所示,流入孔58在通过制动钳体32的制动盘转动方向上的中央的制动盘半径线上,作为整体相比缸膛40中心向制动盘半径方向侧(桥接部36侧)偏离而形成。
另外,在缸体部35的缸膛40的底部41,一对止转销安装孔130在缸膛40的径向内侧且从缸膛40中心偏离的位置,沿着制动盘轴线方向从外侧形成到中途位置。将一对止转销安装孔130连接的线的中心在通过制动钳体32的制动盘转动方向上的中央的制动盘半径线上,并且该一对止转销安装孔130作为整体相比缸膛40中心向制动盘半径方向内侧偏离而形成。具有图13所示的一对平行的销部132和连接一对销部132的连接部133的H形止转销134,在一对销部132的连接部133的一侧压入该一对止转销安装孔130中。在该止转销134中,一对销部132的连接部133的另一侧从底部41沿着缸膛40的轴线方向绕制动盘转动方向排列并向外侧突出,在它们之间穿过配管60,以便在将联管螺栓62与流入孔58螺纹接合时限制管头61的随动。
另外,第三实施方式的流入孔58也使底部41的外表面63与凸部68的顶面71连通,并且形成在凸部68的范围内。而且,一对止转销安装孔130也形成在凸部68的范围内。
(第四实施方式)
下面,主要参照图15,以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部分为主说明第四实施方式。
图15是表示本发明第四实施方式的盘式制动器的制动钳体、活塞及配管类的剖面图。对于与第一实施方式共同的部位,采用相同的称呼,并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
在第四实施方式中,在活塞33的球状底面87的中央部,抵接凸部140沿着活塞33的轴线方向突出。另外,该抵接凸部140抵接于缸体部35的缸膛40的底部41。具体地讲,抵接在不与底部41的凸部68的顶面71中的流入孔58重叠的位置。
在此,在活塞33的抵接凸部140与缸体部35的缸膛40的底部41抵接的状态下,活塞的凹部83收纳底部41的凸部68,此时,活塞33的端面85相对于缸膛40的底面离开。在该状态下,在凸部68的圆锥外表面70与凹部83的圆锥内表面86之间全面地形成有间隙,凸部68的顶面71与凹部83的球状底面87之间,除抵接凸部140以外,也形成有间隙。
根据如上所述的第四实施方式的盘式制动器11,在将制动钳体32安装到车辆,并通过抽真空将制动液填充在制动钳体32的缸膛40内时,活塞33因抽真空的负压而抵接在缸体部35的底部41,但是,由于设置在中央部的抵接凸部140与底部41抵接,因此能够防止活塞33贴上底部41。另外,在将活塞33设为树脂制活塞时,能够防止因抽真空时的碰撞的冲击而在活塞33的外底部82产生损伤。
另外,在通过抽真空将制动液填充在制动钳体32的缸膛40内时,由于活塞33的抵接凸部140抵接于底部41中形成有凸部68的厚壁部分,因此能够防止因碰撞的冲击而在底部41产生损伤。
另外,在以上的第一至第四实施方式中,以仅在制动盘12的一面侧设置缸体部35、在制动盘12的另一面侧形成爪部37、并利用液压由仅在制动盘12的一面侧设置的一个活塞33推压制动块14的卡紧型制动钳15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上述实施方式也能够适用于将缸体部35配置在制动盘12的两表面侧的对置型制动钳。在如上所述应用于对置型制动钳的情况下,在对置的一对缸体部中设有流入孔的一侧的缸体部应用摩擦搅拌接合即可,根据需要,也可以在两侧的缸体部应用摩擦搅拌接合。另外,也能够适用于在制动盘12的一面侧设置有两个以上的活塞的卡紧型制动钳或对置型制动钳。而且,在第一至第四实施方式中,在制动盘12的两表面侧设置一对制动块14,但是,也能够适用于设置有两对或两对以上的制动块的盘式制动器。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的盘式制动器,具有包括在内部形成有缸膛的缸体部的制动钳体,在该缸膛中插入有活塞,该活塞利用液压来推压配置在制动盘的两表面的一对制动块中至少一侧的制动块,所述缸体部形成为筒状,并且,通过利用摩擦搅拌接合将设置在底部侧的开口周缘部与嵌合在该开口周缘部的底盖部件一体地接合来形成所述缸膛的底部;所述底盖部件形成为圆盘状,在面临所述缸膛内的一面侧设置有凸部,并且用于向所述缸膛供给液压的流入孔在所述凸部的范围内被设置成将所述一面与另一面连通。由此,从缸膛的外侧使用接合工具进行的摩擦搅拌接合变得容易,能够提高盘式制动器的制造效率。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的盘式制动器,制动钳体为如下的卡紧型制动钳的制动钳体,即在所述制动盘的一表面侧设置有所述缸体部,在所述制动盘的另一表面侧设置有爪部,并且将该爪部和所述缸体部连接的桥接部横跨所述制动盘而设置;所述爪部中所述缸体部的所述缸膛相对的部分,形成为覆盖所述缸体部的中心。由此,能够提高爪部的强度、刚性,能够抑制因爪部的刚性不足而产生制动器噪音,可以提高盘式制动器的可靠性。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的盘式制动器,缸体部在底部外周侧的任一方向上配设有排放塞;在所述缸体部上,向外侧突出地设置有一对排放突起,将形成所述底部时的摩擦搅拌接合的结束位置设定于所述一对排放突起中未配设有所述排放塞的排放突起上。由此,能够防止因在摩擦搅拌接合的结束位置生成的残留孔部而导致生成薄壁部分。另外,由于无需在制动钳体上形成用作摩擦搅拌接合的结束位置的专用部位,因此能够谋求制动钳体的轻量化,进而能够谋求盘式制动器的轻量化。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的盘式制动器,将底盖部件的另一面平坦地形成。由此,从缸膛的外侧使用接合工具进行的摩擦搅拌接合变得容易,能够提高盘式制动器的制造效率。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的盘式制动器,制动钳体由铝合金形成。由此,能够谋求制动钳体的轻量化,进而能够谋求盘式制动器的轻量化。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的盘式制动器,活塞形成为杯状,并且在外底部形成有收纳所述凸部的凹部。由此,即使在缸膛的底部存在凸部,也能够抑制缸体部的轴线方向长度进而抑制制动钳的轴线方向长度变长,能够谋求盘式制动器的小型化。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的盘式制动器,底盖部件的所述流入孔从所述底盖部件中心偏离而形成。由此,能够将用于配管连接的止转孔形成在靠近底盖部件中心的位置,能够缩小形成流入孔和止转孔的凸部的直径。由此,能够扩大进行摩擦搅拌接合时使用型芯夹具支承的底面构成面,能够确保支承刚性,因此能够使摩擦搅拌接合的质量稳定。而且,由于不需要将缸体部的铸件外径部较大地鼓出而设定,因此能够抑制质量增加。因此,能够谋求盘式制动器的轻量化。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的盘式制动器,在将制动钳体安装在车辆并且通过抽真空将制动液填充在所述制动钳体的所述缸膛内时,抵接在所述缸体部的抵接凸部被设置在所述活塞的中央部。由此,能够防止活塞贴在缸膛底部。另外,在将活塞设为树脂制活塞时,能够防止因抽真空时的碰撞的冲击而在活塞的外底部产生损伤。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的盘式制动器,该盘式制动器的制造方法包括如下工序:制备具有缸体部和桥接部的制动钳体本体的工序,该缸体部构成为将缸膛内部切削加工而形成为筒状且两端开口,该桥接部在所述缸体部的径向外侧沿着其轴向延伸以便横跨制动盘;制备形成为圆盘状且在一面侧设置有凸部的底盖部件的工序;在将所述凸部配置于所述缸体部内侧的状态下,在所述缸体部的底部侧的开口周缘部上,利用摩擦搅拌接合一体地接合所述底盖部件的工序;以及在被接合于所述制动钳体本体的所述底盖部件上,在所述凸部的范围内切削加工将所述一面与另一面连通的流入孔的工序。由于用于形成流入孔的凸部形成在缸膛内,从缸膛的外侧使用接合工具进行的摩擦搅拌接合变得容易,能够提高制动钳的制造效率。

Claims (10)

1.一种盘式制动器,具有包括在内部形成有缸膛的缸体部的制动钳体,在该缸膛中插入有活塞,该活塞利用液压来推压配置在制动盘的两表面的一对制动块中至少一侧的制动块,该盘式制动器的特征在于,
所述缸体部形成为筒状,并且,通过对设置在底部侧的开口周缘部与嵌合在该开口周缘部的底盖部件进行摩擦搅拌接合而与所述开口周缘部一体地接合的接合部形成于所述缸膛的底部;
所述底盖部件形成为圆盘状并且设置有嵌合圆筒面、底面构成面和凸部,所述嵌合圆筒面与所述开口周缘部嵌合,所述底面构成面在面临所述缸膛内的一面侧从所述嵌合圆筒面的一端缘部与轴线方向垂直地形成在内侧,所述凸部相比所述底面构成面向所述缸膛内突出,
在该凸部中,从所述一面侧的顶面到相对于该顶面成为另一面的外表面构成面的厚度比从所述嵌合圆筒面的所述一端缘部到相对于该一端缘部成为另一端缘部的一定厚度厚,
并且用于向所述缸膛供给液压的流入孔在所述凸部的范围内被设置成将所述一面与另一面连通,
在所述活塞的外底部形成有沿轴线方向凹陷的收纳所述凸部的凹部,
在该外底部的端面与所述接合部的面向所述缸膛内的一面侧抵接的状态下,所述凸部收纳于所述凹部并且在所述凸部与所述凹部之间形成有与所述流入孔连通的间隙。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盘式制动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底盖部件的所述流入孔从所述底盖部件的中心偏离。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盘式制动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底盖部件的所述凸部仅设置在面临所述缸膛内的一面侧。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盘式制动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底盖部件上,在另一面侧也设置有另一凸部。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盘式制动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底盖部件上,设置有卡合用于向所述缸膛内供给液压的配管的止转部。
6.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盘式制动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制动钳体为如下的卡紧型制动钳体,在所述制动盘的一表面侧设置有所述缸体部,在所述制动盘的另一表面侧设置有爪部,并且将该爪部和所述缸体部连接的桥接部横跨所述制动盘而设置;
所述爪部中所述缸体部的所述缸膛相对的部分,形成为覆盖所述缸体部的中心。
7.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盘式制动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缸体部在所述底部外周侧的任一方向上配设有排放塞;
在所述缸体部上,向外侧突出地设置有一对排放突起,将形成所述底部时的摩擦搅拌接合的结束位置设定于所述一对排放突起中未配设有所述排放塞的排放突起上。
8.一种盘式制动器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具有如下工序:
制备具有缸体部和桥接部的制动钳体本体的工序,该缸体部构成为将缸膛内部切削加工而形成为筒状且两端开口,该桥接部在所述缸体部的径向外侧沿着其轴向延伸以便横跨制动盘;
制备形成为圆盘状且设置有嵌合圆筒面、底面构成面和凸部的底盖部件的工序,所述嵌合圆筒面与所述开口周缘部嵌合,所述底面构成面在一面侧从所述嵌合圆筒面的一端缘部与轴线方向垂直地形成在内侧,所述凸部相比所述底面构成面向所述缸膛内突出,并且在该凸部中,从所述一面侧的顶面到相对于该顶面成为另一面的外表面构成面的厚度比从所述嵌合圆筒面的所述一端缘部到相对于该一端缘部成为另一端缘部的一定厚度厚;
在将所述凸部配置于所述缸体部内侧的状态下,在所述缸体部的底部侧的开口周缘部上,利用摩擦搅拌接合一体地接合所述底盖部件而形成接合部的工序;
使活塞的外底部向轴线方向凹陷而形成凹部,在该外底部的端面与所述接合部的面向所述缸膛内的一面侧抵接的状态下,使所述凸部收纳于该凹部,从而在该凸部与该凹部之间形成与流入孔连通的间隙;以及
在被接合于所述制动钳体本体的所述底盖部件上,在所述凸部的范围内切削加工将所述一面与另一面连通的流入孔的工序。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盘式制动器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制动钳体为如下的卡紧型制动钳的制动钳体,在所述制动盘的一表面侧设置有所述缸体部,在所述制动盘的另一表面侧设置有爪部,并且将该爪部与所述缸体部连接的桥接部横跨所述制动盘而设置;
所述制造方法具有从所述缸体部的底部侧进行所述缸膛的内表面加工的工序。
10.如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盘式制动器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利用所述摩擦搅拌接合一体地接合的工序中,在形成于所述缸体部的一对排放突起中的未配设有排放塞的排放突起上,设定有摩擦搅拌接合的结束位置。
CN201010198740.2A 2009-06-08 2010-06-08 盘式制动器及其制造方法 Active CN10190713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137328/09 2009-06-08
JP2009137328A JP5292191B2 (ja) 2009-06-08 2009-06-08 ディスクブレーキ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907139A CN101907139A (zh) 2010-12-08
CN101907139B true CN101907139B (zh) 2016-06-08

Family

ID=4307005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10198740.2A Active CN101907139B (zh) 2009-06-08 2010-06-08 盘式制动器及其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8991563B2 (zh)
JP (1) JP5292191B2 (zh)
CN (1) CN101907139B (zh)
DE (1) DE102010029727B4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ITFI20070019A1 (it) * 2007-01-31 2008-08-01 Formula Srl Tappo per pinza freno
JP2013204778A (ja) * 2012-03-29 2013-10-07 Hitachi Automotive Systems Ltd ディスクブレーキの製造方法
JP2013248647A (ja) * 2012-05-31 2013-12-12 Hitachi Automotive Systems Ltd 摩擦攪拌接合方法及びディスクブレーキの製造方法
JP5961501B2 (ja) * 2012-09-24 2016-08-02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ディスクブレーキキャリパの加工方法
JP5726150B2 (ja) * 2012-10-18 2015-05-27 日信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ディスクブレーキのキャリパボディ
JP5941033B2 (ja) * 2013-11-18 2016-06-29 日信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ディスクブレーキ及びそのキャリパボディの製造方法
JP6454586B2 (ja) * 2015-03-31 2019-01-16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ディスクブレーキ
USD771540S1 (en) * 2015-06-15 2016-11-15 Saf-Holland, Inc. Brake spider
USD801895S1 (en) * 2015-09-22 2017-11-07 Saf-Holland, Inc. Brake torque plate
BR112018072224B1 (pt) * 2016-06-20 2023-04-11 Hitachi Astemo, Ltd Corpo de pinça para freio a disco de veículo
US11085499B2 (en) * 2017-06-28 2021-08-10 Hitachi Astemo, Ltd. Caliper body and disc brake
CN110831828B (zh) * 2018-06-13 2022-09-16 大陆-特韦斯股份有限公司 防旋转班卓琴形连接件和包含所述连接件的液压部件安装组件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844206A (en) * 1987-12-18 1989-07-04 Allied-Signal Inc. Dual disk brake
US7370737B2 (en) * 2004-03-30 2008-05-13 Nissin Kogyo Co., Ltd. Disc brake for a vehicle
CN101418838A (zh) * 2007-10-22 2009-04-29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盘式制动器和盘式制动器的制造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2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841383C (de) 1944-07-20 1952-06-16 Wingfoot Corp Durch Fluessigkeitsdruck betaetigte Ein- oder Mehrscheibenreibungsbremse
US3243017A (en) * 1964-07-02 1966-03-29 Gen Motors Corp Hydraulically operable disc brakes for motor vehicles
DE1480356A1 (de) * 1965-12-04 1969-10-09 Teves Gmbh Alfred Druckmittelbetaetigte Scheibenbremsen
FR1553530A (zh) * 1967-07-12 1969-01-10
US3517782A (en) * 1968-08-26 1970-06-30 Kelsey Hayes Co Dual braking system including a disc brake piston and cylinder construction
DE2800300C2 (de) * 1978-01-04 1984-10-18 Deutsche Perrot-Bremse Gmbh, 6800 Mannheim Festsattel-Scheibenbremse
JPS54129262A (en) * 1978-03-30 1979-10-06 Nissan Motor Co Ltd Disc brake
JP2520895Y2 (ja) * 1990-12-28 1996-12-18 曙ブレーキ工業株式会社 ディスクブレーキの圧油導入部
JP3110148B2 (ja) * 1992-04-27 2000-11-20 トキコ株式会社 ディスクブレーキ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H08312696A (ja) * 1995-05-17 1996-11-26 Sumitomo Electric Ind Ltd ディスクブレーキ
JPH1113793A (ja) * 1997-06-27 1999-01-22 Aisin Seiki Co Ltd 対向型ディスクブレーキキャリパのシリンダおよびその加工方法
JP3730383B2 (ja) * 1997-10-08 2006-01-05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ディスクブレーキ
JP3576772B2 (ja) * 1997-10-08 2004-10-13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ディスクブレーキ
US6652006B1 (en) * 2000-10-31 2003-11-25 Frank Digiacomo Fluid transfer device
US8672100B2 (en) * 2005-02-07 2014-03-18 Hitachi, Ltd. Cylinder apparatus and disk brake
JP2007010136A (ja) 2005-02-07 2007-01-18 Hitachi Ltd シリンダ装置、ディスクブレーキおよびマスタシリンダ
JP4864486B2 (ja) * 2006-02-24 2012-02-01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ディスクブレーキの製造方法
JP4828255B2 (ja) * 2006-02-24 2011-11-30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ディスクブレーキ
JP2008019911A (ja) * 2006-07-11 2008-01-31 Shigeru Takahata ディスクブレーキの摩擦パッド交換用装置
KR20100043695A (ko) * 2008-10-21 2010-04-29 주식회사 만도 디스크 브레이크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844206A (en) * 1987-12-18 1989-07-04 Allied-Signal Inc. Dual disk brake
US7370737B2 (en) * 2004-03-30 2008-05-13 Nissin Kogyo Co., Ltd. Disc brake for a vehicle
CN101418838A (zh) * 2007-10-22 2009-04-29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盘式制动器和盘式制动器的制造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8991563B2 (en) 2015-03-31
US20100307874A1 (en) 2010-12-09
CN101907139A (zh) 2010-12-08
JP5292191B2 (ja) 2013-09-18
JP2010281429A (ja) 2010-12-16
DE102010029727B4 (de) 2022-02-03
DE102010029727A1 (de) 2010-12-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907139B (zh) 盘式制动器及其制造方法
US7950504B2 (en) Disk brake
CN102537146B (zh) 盘式制动器
CN101418838B (zh) 盘式制动器和盘式制动器的制造方法
CN103069188A (zh) 盘式制动器的卡钳本体
CN104936839A (zh) 主缸
JP2010115932A (ja) 自動車用ホイール
CN107709817B (zh) 盘式制动器及盘式制动器的制造方法
JP2007285344A (ja) ディスクブレーキ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US6935112B2 (en) Master cylinder
JP2007038275A (ja) 車両用ホイール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S5958239A (ja) デイスクブレ−キキヤリパ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KR20130091728A (ko) 차량용 휠 및 차량용 휠의 제조 방법
WO2017204329A1 (ja) ディスクブレーキおよびピストンブーツ
KR20210077765A (ko) 완충기
CN101280794A (zh) 流体操作的线性驱动器
CN108496020B (zh) 用于复合制动盘的制造方法以及相应的复合制动盘
JP2001107994A (ja) 対向ピストン型ディスクブレーキ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8232397A (ja) ディスクブレーキ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US20240025220A1 (en) Shock absorber
JP2010100121A (ja) 自動車用ホイール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H04356266A (ja) 鋳物製マスタシリンダ
CN109505898A (zh) 轨道交通用高密封、易定位的制动气室隔膜
JP2003252194A (ja) マスタシリンダ
JP2017032144A (ja) ディスクブレーキ用キャリパの製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0707

Address after: Ibaraki

Patentee after: Hitachi astemo Co.,Ltd.

Address before: Kanagawa Prefecture, Japan

Patentee before: HITACHI AUTOMOTIVE SYSTEMS, 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