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866644A - 显示控制器、显示装置和图像处理方法 - Google Patents

显示控制器、显示装置和图像处理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866644A
CN101866644A CN201010164439A CN201010164439A CN101866644A CN 101866644 A CN101866644 A CN 101866644A CN 201010164439 A CN201010164439 A CN 201010164439A CN 201010164439 A CN201010164439 A CN 201010164439A CN 101866644 A CN101866644 A CN 10186664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ixel
sub
color
data
display par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1016443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866644B (zh
Inventor
佐藤哲史
益村和敬
重村幸治
上原伸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ianma Japan Ltd
Original Assignee
NEC LCD Technolog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0067645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380736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0067646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488984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NEC LCD Technologies Ltd filed Critical NEC LCD Technolog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86664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86664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86664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86664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G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CONTROL OF INDICATING DEVICES USING STATIC MEANS TO PRESENT VARIABLE INFORMATION
    • G09G3/00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 G09G3/20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 G09G3/34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by control of light from an independent source
    • G09G3/36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by control of light from an independent source using liquid crystals
    • G09G3/3607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by control of light from an independent source using liquid crystals for displaying colours or for displaying grey scales with a specific pixel layout, e.g. using sub-pixels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G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CONTROL OF INDICATING DEVICES USING STATIC MEANS TO PRESENT VARIABLE INFORMATION
    • G09G3/00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 G09G3/001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using specific device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G09G3/02 - G09G3/36, e.g. using an intermediate record carrier such as a film slide; Projection systems; Display of non-alphanumerical information, solely or in combination with alphanumerical information, e.g. digital display on projected diapositive as background
    • G09G3/003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using specific device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G09G3/02 - G09G3/36, e.g. using an intermediate record carrier such as a film slide; Projection systems; Display of non-alphanumerical information, solely or in combination with alphanumerical information, e.g. digital display on projected diapositive as background to produce spatial visual effects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G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CONTROL OF INDICATING DEVICES USING STATIC MEANS TO PRESENT VARIABLE INFORMATION
    • G09G3/00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 G09G3/20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G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CONTROL OF INDICATING DEVICES USING STATIC MEANS TO PRESENT VARIABLE INFORMATION
    • G09G5/00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visual indicators common to cathode-ray tube indicators and other visual indicators
    • G09G5/36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visual indicators common to cathode-ray tube indicators and other visual indicator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splay of a graphic pattern, e.g. using an all-points-addressable [APA] memory
    • G09G5/39Control of the bit-mapped memory
    • G09G5/393Arrangements for updating the contents of the bit-mapped memory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G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CONTROL OF INDICATING DEVICES USING STATIC MEANS TO PRESENT VARIABLE INFORMATION
    • G09G5/00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visual indicators common to cathode-ray tube indicators and other visual indicators
    • G09G5/36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visual indicators common to cathode-ray tube indicators and other visual indicator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splay of a graphic pattern, e.g. using an all-points-addressable [APA] memory
    • G09G5/39Control of the bit-mapped memory
    • G09G5/395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ransferring the contents of the bit-mapped memory to the screen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G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CONTROL OF INDICATING DEVICES USING STATIC MEANS TO PRESENT VARIABLE INFORMATION
    • G09G5/00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visual indicators common to cathode-ray tube indicators and other visual indicators
    • G09G5/42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visual indicators common to cathode-ray tube indicators and other visual indicator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splay of patterns using a display memory without fixed position correspondence between the display memory contents and the display position on the scree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3/00Stereoscopic video systems; Multi-view video systems; Details thereof
    • H04N13/30Image reproducers
    • H04N13/302Image reproducers for viewing without the aid of special glasses, i.e. using autostereoscopic displays
    • H04N13/305Image reproducers for viewing without the aid of special glasses, i.e. using autostereoscopic displays using lenticular lenses, e.g. arrangements of cylindrical lens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3/00Stereoscopic video systems; Multi-view video systems; Details thereof
    • H04N13/30Image reproducers
    • H04N13/324Colour aspects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G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CONTROL OF INDICATING DEVICES USING STATIC MEANS TO PRESENT VARIABLE INFORMATION
    • G09G2300/00Aspects of the constitution of display devices
    • G09G2300/04Structural and physical details of display devices
    • G09G2300/0439Pixel structures
    • G09G2300/0452Details of colour pixel setup, e.g. pixel composed of a red, a blue and two green components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G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CONTROL OF INDICATING DEVICES USING STATIC MEANS TO PRESENT VARIABLE INFORMATION
    • G09G2310/00Command of the display device
    • G09G2310/02Addressing, scanning or driving the display screen or processing steps related thereto
    • G09G2310/0243Details of the generation of driving signals
    • G09G2310/0254Control of polarity reversal in general, other than for liquid crystal displays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G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CONTROL OF INDICATING DEVICES USING STATIC MEANS TO PRESENT VARIABLE INFORMATION
    • G09G2310/00Command of the display device
    • G09G2310/02Addressing, scanning or driving the display screen or processing steps related thereto
    • G09G2310/0264Details of driving circuits
    • G09G2310/0275Details of drivers for data electrodes, other than drivers for liquid crystal, plasma or OLED displays, not related to handling digital grey scale data or to communication of data to the pixels by means of a current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G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CONTROL OF INDICATING DEVICES USING STATIC MEANS TO PRESENT VARIABLE INFORMATION
    • G09G2320/00Control of display operating conditions
    • G09G2320/02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display appearance
    • G09G2320/0247Flicker reduction other than flicker reduction circuits used for single beam cathode-ray tubes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显示控制器、显示装置和图像处理方法。为了克服由于向多个视点显示不同图像的显示装置中的遮光部产生的问题,并且为了提供用于容易地合成要显示在显示部上的图像的装置。显示控制器包括:图像存储器,存储用于所述多个视点的视点图像数据;写控制装置,将从外部输入的视点图像数据写入所述图像存储器;参数存储装置,存储表示所述图像分离装置和所述显示部之间的位置关系的参数;以及读取控制装置,根据读取次序从所述图像存储器中读取所述视点图像数据,并且将其作为合成图像数据向所述显示模块输出,通过将所述参数应用于基于所述子像素的布局、颜色的数量和颜色的布局确定的重复规律性来得到所述读取次序。

Description

显示控制器、显示装置和图像处理方法
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本专利申请基于并要求于2009年4月15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No.2009-099340、2010年3月24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No.2010-067645和2010年3月24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No.2010-067646的优先权,这些专利申请的公开内容的全文以引用方式合并于本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向多个视点显示不同图像的装置并且涉及要显示的图像数据的信号处理方法。更具体来讲,本发明涉及能够提供高品质显示图像的显示部的结构、用于将每个视点的图像数据传输到显示部的图像数据处理装置和图像数据处理方法。
背景技术
根据便携式电话和PDA(个人数字助理)的发展,已经实现了越来越多的尺寸减小和显示装置的更高的分辨率。同时,作为具有新添加价值的显示装置,根据观众观察显示装置的位置观察到不同图像的显示装置,即向多个视点提供不同图像的显示装置和通过使不同图像作为视差图像而向观众提供三维图像的显示装置已经引起了人们的注意。
作为向多个视点提供不同图像的方法,已知的方法是合成并显示每个视点的图像数据,通过形成有具有透镜或狭缝的栅栏(遮光板)的光学分离装置分离所显示的合成图像,并且向每个视点提供图像。图像分离的原理在于通过使用诸如具有狭缝或透镜的栅栏的光学装置限制从每个观察方向观察到的像素。作为图像分离装置,通常使用的是形成有具有大量带形狭缝的栅栏的视差栅栏和布置了沿着一个方向表现出透镜效应的柱形透镜的柱面光栅式透镜(lenticular lens)。
已经提出了立体显示装置或多视点显示装置,其包括诸如上述的光学图像分离装置和从用于每个视点的图像数据生成要显示的合成图像的装置(参见(例如)日本未经审查的专利公开2008-109607(专利文件1))。专利文件1公开了:通过使用液晶面板和视差栅栏执行立体显示的显示装置;以及当执行立体显示时产生要显示在显示部(液晶面板)上的合成图像的合成方法。在该液晶面板中,形成多个子像素的像素电极在显示部上沿着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布置成矩阵。在每个像素电极之间的边界处,沿着水平方向设置扫描线并且沿着垂直方向设置数据线。另外,作为像素开关元件的TFT(薄膜晶体管)设置在扫描线和数据线之间的交叉点附近。
利用使用光学图像分离装置的立体显示装置,用户不必配戴专门的眼镜。因此,由于不需要配戴眼镜这项麻烦的工作,因此其适于加载到便携式装置上。实际上,加载有形成有液晶面板和视差栅栏的立体显示装置的便携式装置已经被制造为市售的产品(例如,参见2003年1月6日的NIKKEI ELECTRONICS的第838期的第26-27页(非专利文件1))。
利用上述方法,即利用使用光学分离装置向多个视点中的每个视点提供不同图像的显示装置,会存在如下的情况:当观众改变观察位置并且要被观察到的图像发生改变时,观察到图像和另一个图像之间的边界是暗的。这种现象是因为观察到每个视点的图像和另一个图像之间的非显示区(在液晶面板中通常被称作黑矩阵的遮光部)而造成的。在不具有光学分离装置的普通显示装置中不会发生由于观众视点的变化而导致产生的上述现象。因此,当遇到在具有光学分离装置的多视点显示装置或立体显示装置中产生的上述现象时,观众感觉到不舒适或显示品质的劣化。
为了改进由于上述光学分离装置和遮光部而产生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显示装置,该显示装置通过改变显示部的像素电极和遮光部的形状和布局来抑制显示品质的劣化(例如,日本未经审查的专利公开2005-208567(专利文件2)、日本未经审查的专利公开2009-098311(专利文件3))。
图134是示出专利文件2所公开的显示装置的显示部的平面图。图134所示的开口部75是作为图像显示的最小单元的子像素的开口部。沿着纵向和横向方向的开口部75的布局方向被分别定义为垂直方向11和水平方向12,如图134所示。每个开口部75的形状基本上是具有随后将描述的特征的梯形。另外,图像分离装置是柱面光栅式透镜,在该柱面光栅式透镜中,使垂直方向11作为其纵向方向的柱形透镜30a沿着水平方向12布置。柱形透镜30a沿着纵向方向没有表现出透镜效应,但是沿着横向方向表现出透镜效应。也就是说,对于水平方向12实现了透镜效应。因此,沿着水平方向12相邻的子像素41和子像素42的开口部75射出的光被导向彼此不同的方向。
在开口部75中,存在相对于垂直方向11彼此向着相反方向倾斜的一对边,并且垂直方向11和延伸方向之间的其角度相同。结果,沿着水平方向12,显示面板的开口部75的边缘部分的位置和柱形透镜30a的光学轴的位置沿着垂直方向11相对不同。另外,沿着纵向方向彼此相邻的开口部75被布置成相对于沿着横向方向12延伸的部分成线对称。另外,沿着水平方向12彼此相邻的开口部75被布置成相对于连接沿着垂直方向11的两个边缘之间中点的部分和连接沿着水平方向12的两个边缘之间中点的部分之间的交叉点成点对称。
因此,对于沿着垂直方向11的开口宽度,无论沿着水平方向12的位置如何,·倾斜部分中的子像素41的开口部75和子像素42的开口部75的总宽度基本上恒定。
也就是说,在专利文件2所描述的显示装置中,当假设显示面板的剖面沿着垂直方向11并且该垂直方向11在沿着水平方向12的任意点处相对于柱形透镜30a的布置方向垂直时,遮光部(布线70和遮光部76)和开口部的比例基本上相同。因此,当观众将视点移向横向方向12(即,图像分离方向)从而观察方向发生改变时,要观察到的遮光部的比例基本上相同。也就是说,观众从特定方向没有只观察到遮光部,使得没有观察到显示的黑色。也就是说,可以防止由于遮光区域造成的显示品质的劣化。
然而,存在以下关于上述相关技术的问题。对于专利文件1所描述的显示装置,如上所述,由于遮光部造成的显示品质的劣化是一个问题。
设法克服由于遮光部导致的问题的专利文件2所描述的显示装置需要保持子像素的像素电极的开口形状和遮光部的形状之间的复杂关系。因此,要成为遮光部的开关装置(TFT)不能以像素电极为单元布置在均匀的位置,例如在扫描线和数据线之间的交叉点附近,这与专利文件1的情况不同。另外,对于显示装置的显示部,需要具有微小的像素节距来提高分辨率并且需要增加所谓的开口率来提高显示亮度,该开口率是利用用于显示亮度的开口部和遮光部的面积比来确定的。为了实现高开口率同时保持专利文件2所描述的显示部的遮光部形状和开口形状,不仅是开关装置的布置位置而且是开关装置与扫描线以及数据线之间的连接关系不能以像素电极为单元均匀地确定,这与专利文件1的情况不同。为了具有关于像素电极的开关装置的非均匀的连接关系,以像素电极为单元的扫描线和数据线意味着不能采用如专利文件1所描述的用于产生合成图像的常规方法。
已经根据上述问题设计了本发明。本发明的示例性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显示装置,该显示装置能够向多个视点中的每个视点显示图像,其包括:显示部,在所述显示部中,保持能够抑制由于遮光部导致的问题的子像素的形状和布局,并且像素电极、开关装置、扫描线、数据线等的布局和连接被设计成实现高开口率;显示装置的显示控制器;用于产生要显示在显示部上的合成图像的装置;以及用于产生合成图像的方法。
发明内容
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方面的显示控制器是用于向显示模块输出合成图像数据的控制器,该显示模块包括:显示部,在所述显示部中,借助受扫描线控制的开关装置连接到数据线的子像素被布置成m行n列,m和n是自然数,所述显示部由m+1条扫描线和至少n条数据线驱动;以及第一图像分离装置,所述第一图像分离装置以子像素为单元将从所述子像素发射的光导向多个视点,所述显示控制器包括:图像存储器,所述图像存储器存储用于所述多个视点的视点图像数据;写控制装置,所述写控制装置将从外部输入的视点图像数据写入所述图像存储器;参数存储装置,所述参数存储装置存储表示所述第一图像分离装置和所述显示部之间的位置关系的参数;以及读取控制装置,所述读取控制装置根据读取次序从所述图像存储器中读取所述视点图像数据,并且将读取的数据作为合成图像数据向所述显示模块输出,通过将所述参数应用于基于所述子像素的布局、颜色的数量和颜色的布局确定的重复规律性来得到所述读取次序。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示例性方面的显示控制器是用于向显示模块输出合成图像数据的控制器,该控制器包括:显示部,在所述显示部中,借助受扫描线控制的开关装置连接到数据线的子像素被布置成n行m列,m和n是自然数,所述显示部由n+1条数据线和m+1条扫描线驱动;以及图像分离装置,所述图像分离装置以子像素为单元将从所述子像素发射的光沿着数据线的延伸方向导向多个视点。所述显示控制器包括:图像存储器,所述图像存储器存储用于所述多个视点的视点图像数据;写控制装置,所述写控制装置将从外部输入的视点图像数据写入所述图像存储器;以及读取控制装置,所述读取控制装置根据与所述显示模块对应的读取次序从所述图像存储器中读取所述视点图像数据,并且将读取的数据作为合成图像数据向所述显示模块输出。
根据本发明的又一个示例性方面的图像处理方法是用于产生要输出到显示模块的合成图像数据的方法,该显示模块包括:显示部,在所述显示部中,借助受扫描线控制的开关装置连接到数据线的子像素被布置成m行n列,m和n是自然数,所述显示部由m+1条扫描线和至少n条数据线驱动;以及第一图像分离装置,所述第一图像分离装置以子像素为单元将从所述子像素发射的光导向多个视点。所述方法包括:从参数存储装置中读取所述第一图像分离装置和所述显示部之间的位置关系;从外部输入用于多个视点的视点图像数据,并且将所述数据写入所述图像存储器;以及根据读取次序从所述图像存储器中读取所述视点图像数据,并且将读取的数据作为合成图像数据向所述显示模块输出,通过将所述参数应用于基于所述子像素的布局、颜色的数量和颜色的布局确定的重复规律性来得到所述读取次序。
根据本发明的又一个示例性方面的图像处理方法是用于产生要输出到显示模块的合成图像数据的方法,该显示模块包括:显示部,在所述显示部中,借助受扫描线控制的开关装置连接到数据线的子像素被布置成n行m列,m和n是自然数,所述显示部由n+1条数据线和m+1条扫描线驱动;以及图像分离装置,所述图像分离装置以子像素为单元将从所述子像素发射的光沿着所述数据线的延伸方向导向多个视点。所述图像处理方法包括:从外部输入用于多个视点的视点图像数据,并且将所述数据写入所述图像存储器;根据与所述显示模块对应的读取次序从所述图像存储器中读取所述视点图像数据;以及将读取的数据作为合成图像数据向所述显示模块输出。
根据本发明的又一个示例性方面的图像处理程序是用于产生要输出到显示模块的合成图像数据的程序,所述显示模块包括:显示部,在所述显示部中,借助受扫描线控制的开关装置连接到数据线的子像素被布置成m行n列,m和n是自然数,所述显示部由m+1条扫描线和至少n条数据线驱动;以及第一图像分离装置,所述第一图像分离装置以子像素为单元将从所述子像素发射的光导向多个视点。所述程序使得计算机执行:用于从参数存储装置中读取表示所述第一图像分离装置和所述显示部之间的位置关系的参数的过程;用于从外部输入用于多个视点的视点图像并且将所述数据写入所述图像存储器的过程;以及用于根据读取次序从所述图像存储器中读取所述视点图像数据并且将读取的数据作为合成图像数据向所述显示模块输出的过程,通过将所述参数应用于基于所述子像素的布局、颜色的数量和颜色的布局确定的重复规律性来得到所述读取次序。
根据本发明的又一个示例性方面的图像处理程序是用于产生要输出到显示模块的合成图像数据的程序,所述显示模块包括:显示部,在所述显示部中,借助受扫描线控制的开关装置连接到数据线的子像素被布置成n行m列,m和n是自然数,所述显示部由n+1条扫描线和m+1条扫描线驱动;以及图像分离装置,所述图像分离装置以子像素为单元将从所述子像素发射的光沿着所述数据线的延伸方向导向多个视点。所述图像处理程序使得计算机执行:
用于从外部输入用于多个视点的视点图像并且将所述数据写入所述图像存储器的过往;用于根据与所述显示模块对应的读取次序从所述图像存储器中读取所述视点图像数据的过程;以及用于将读取的视点图像数据作为合成图像数据向所述显示模块输出的过程。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示意性框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功能框图;
图3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四个子像素的顶平面图;
图4示出根据本发明的上-下子像素对P2R的结构和等效电路;
图5示出根据本发明的上-下子像素对P2L的结构和等效电路;
图6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输入图像数据;
图7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分离装置的布局的第一实例;
图8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显示部的布局图案1;
图9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显示部的布局图案2;
图10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显示部的布局图案3;
图11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显示部的布局图案4;
图12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布局图案2中的栅-线反转驱动的极性分布;
图13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布局图案2中的栅2-线反转驱动的极性分布;
图14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布局图案2中的点反转驱动的极性分布;
图15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布局图案3中的点反转驱动的极性分布;
图16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布局图案4中的纵2-点反转驱动的极性分布;
图17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显示部的布局图案5;
图18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合成图像数据1(布局图案1);
图19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合成图像数据2(布局图案2);
图20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合成图像数据3(布局图案3);
图21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合成图像数据4(布局图案4);
图22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合成图像数据5(布局图案5);
图23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分离装置的布局的第二实例;
图24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扫描线的奇/偶和视点图像(viewpoint image);
图25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扫描线单元的规律性;
图26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扫描线的奇/偶和数据线的使用状态;
图27示出用于存储根据本发明的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布局图案的查询表的实例;
图28示出用于存储根据本发明的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布局图案的查询表的实例;
图29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保存的参数;
图30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流程图;
图31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流程图;
图32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流程图;
图33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流程图;
图34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流程图;
图35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流程图;
图36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流程图;
图37是作为应用了本发明的显示装置的实例的终端装置的框图;
图38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二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分离装置的布局的实例;
图39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二示例性实施例的光学模型;
图40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二示例性实施例的显示部的布局图案6;
图41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二示例性实施例的布局图案6的纵2-点反转驱动的极性分布;
图42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二示例性实施例的输入图像数据;
图43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二示例性实施例的合成图像数据6(布局图案6);
图44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二示例性实施例的功能框图;
图45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二示例性实施例的输入数据的重排的图示;
图46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三示例性实施例的功能框图;
图47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四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分离装置的布局;
图48是根据本发明的第四示例性实施例的功能框图;
图49是用于描述根据第四示例性实施例的纵-横变换(平板显示)的图示;
图50是用于描述根据第四示例性实施例的纵-横变换(立体显示)的图示;
图51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五示例性实施例的功能框图;
图52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五示例性实施例的动作的第一实例的时序图;
图53是在本发明中使用的逐点(dot by dot)数据传输的说明性图示;
图54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五示例性实施例的动作的第二实例的时序图;
图55是根据本发明的第六示例性实施例的功能框图;
图56是示出本发明的第六示例性实施例的动作的时序图;
图57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五示例性实施例至第八示例性实施例的输入图像数据的实例;
图58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七示例性实施例的功能框图;
图59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七示例性实施例的动作的时序图;
图60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输入数据与显示部的子像素之间的对应关系的图示;
图61是根据本发明的第八示例性实施例的功能框图;
图62是示出本发明的第八示例性实施例的动作的时序图;
图63是示出第九示例性实施例的功能框图;
图64是示出第九示例性实施例的示意性框图;
图65是根据第九示例性实施例的构造显示部中的一部分(2行2列)的四个子像素的结构的第一实例的平面图;
图66是示出第九示例性实施例的显示部上的数据线的布置方向的说明性图示;
图67示出平面图,该平面图示出根据第九示例性实施例的上-下子像素对P2R的结构的第一实例,并且示出等效电路1的电路图;
图68示出平面图,该平面图示出根据第九示例性实施例的上-下子像素对P2L的结构的第一实例,并且示出等效电路1的电路图;
图69示出第九示例性实施例的输入图像数据的图表;
图70是示出根据第九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分离装置布局和颜色布局关系的第一实例的示意性平面图;
图71是示出根据第九示例性实施例的显示部的布局图案1的示意性平面图;
图72是根据第九示例性实施例的显示部的布局图案2的示意性平面图;
图73是示出根据第九示例性实施例的显示部的布局图案3的示意性平面图;
图74示出图表,该图表示出当栅线反转驱动用于显示部(布局图案2)时的极性分布;
图75示出图表,该图表示出当点反转驱动用于显示部(布局图案2)时的极性分布;
图76示出图表,该图表示出当点反转驱动用于显示部(布局图案2)时的极性分布;
图77是示出根据第九示例性实施例的显示部的布局图案4的示意性平面图;
图78是示出输出到第九示例性实施例的布局图案1的显示部的合成图像数据1的图表;
图79是示出输出到第九示例性实施例的布局图案2的显示部的合成图像数据2的图表;
图80是示出输出到第九示例性实施例的布局图案3的显示部的合成图像数据3的图表;
图81是示出输出到第九示例性实施例的布局图案4的显示部的合成图像数据4的图表;
图82是根据第九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分离装置布局和颜色布局关系的第二实例的示意性平面图;
图83是示出根据第九示例性实施例的输入图像数据的视点与显示部上的数据线的奇/偶之间的关系的图表;
图84是示出根据第九示例性实施例的输入图像数据与显示部上的数据线之间的关系的图表;
图85是示出根据第九示例性实施例的输入图像数据与显示部上的扫描线之间的关系的图表;
图86是示出根据第九示例性实施例的输入图像数据的列编号与显示部上的扫描线之间的关系的图表;
图87是示出第九示例性实施例的布局图案3中的上-下子像素对P2R和P2L的连接信息的图表;
图88示出表示存储第九示例性实施例的布局图案的查询表的实例的图表;
图89是示出根据第九示例性实施例的关于LUT(Dy,Gx)、扫描线和数据线的奇/偶以及子像素的面对方向的关系的图表;
图90是示出根据第九示例性实施例的输入图像数据的视点和显示部上数据线的奇/偶之间的关系的图表;
图91是示出根据第九示例性实施例的产生合成图像数据所需的保存的参数的图表;
图92是示出针对每一帧执行的根据第九示例性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动作的概述的流程图;
图93示出第九示例性实施例的合成图像输出处理的概述,其是主要示出以扫描线为单元的计数处理的流程图;
图94示出第九示例性实施例的线数据输出处理的概述,其是主要示出以数据线为单元的计数处理的流程图;
图95是示出第九示例性实施例的读出和重排处理的概述的流程图;
图96示出流程图,该流程图示出当根据第九示例性实施例的以数据线为单元的计数值为“s=1”时的输入数据指定处理的流程图;
图97示出流程图,该流程图示出当根据第九示例性实施例的以数据线为单元的计数值为“s=2”时的输入数据指定处理的流程图;
图98示出流程图,该流程图示出当根据第九示例性实施例的以数据线为单元的计数值为“s=3”时的输入数据指定处理的流程图;
图99示出流程图,该流程图示出当根据第九示例性实施例的以数据线为单元的计数值为“s=4”时的输入数据指定处理的流程图;
图100示出流程图,该流程图示出当根据第九示例性实施例的以数据线为单元的计数值为“s=5”时的输入数据指定处理的流程图;
图101示出流程图,该流程图示出当根据第九示例性实施例的以数据线为单元的计数值为“s=6”时的输入数据指定处理的流程图;
图102是示出应用了根据第九示例性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终端装置的框图;
图103示出平面图,该平面图示出根据第九示例性实施例的上-下子像素对P2R的结构的第二实例,并且示出等效电路2的电路图;
图104示出平面图,该平面图示出根据第九示例性实施例的上-下子像素对P2L的结构的第二实例,并且示出等效电路2的电路图;
图105示出图表,该图表示出根据第九示例性实施例的当2-点反转驱动用于显示部(布局图案2)时的极性分布;
图106是示出根据第九示例性实施例的显示部的布局图案6的示意性平面图;
图107示出图表,该图表示出根据第九示例性实施例的当2-点反转驱动用于显示部(布局图案6)时的极性分布;
图108是示出第十示例性实施例的功能框图;
图109是示出根据第十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分离装置布局的实例和颜色布局的实例的示意性平面图;
图110是示出第十示例性实施例的光学模型的说明性图示;
图111是示出根据第十示例性实施例的显示部的布局图案5的示意性平面图;
图112示出图表,该图表示出根据第十示例性实施例的当点反转驱动用于显示部(布局图案5)时的极性分布;
图113示出根据第十示例性实施例的输入图像数据的图表;
图114是示出输出到第十示例性实施例的布局图案5的显示部的合成图像数据5的图表;
图115是示出存储第十示例性实施例的布局图案5的查询表的实例的图表;
图116示出图表,该图表示出根据第十示例性实施例的输入图像数据重排的实例;
图117示出根据第十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分离装置和显示部的列编号之间的对应关系的第一实例的示意性平面图;
图118示出根据第十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分离装置和显示部的列编号之间的对应关系的第二实例的示意性平面图;
图119是示出表TM的实例的图表,该表TM示出根据第十示例性实施例的对于显示部的列编号的视点编号k的值;
图120是示出根据第十示例性实施例的数据线的奇/偶和输入合成数据之间的关系的图表;
图121是示出第十示例性实施例的显示装置中执行的动作的概述的图表;
图122是示出第十示例性实施例的显示装置中执行的输入图像数据重排的实例的图表;
图123是示出第十示例性实施例的功能框图;
图124是示出根据第十示例性实施例的输入图像数据的传输形式的实例的说明性图示;
图125是示出第十一示例性实施例中执行的动作的实例的时序图;
图126是示出根据第十一示例性实施例的输入图像数据的传输形式的另一个实例的说明性图示;
图127是示出根据第十二示例性实施例的输入图像数据的传输形式的实例的说明性图示;
图128是示出第十二示例性实施例中执行的动作的实例的时序图;
图129是示出图69中所示的第二视点图像数据M2的第一列和第二列与图71中所示的布局图案中的显示面板的子像素之间的对应关系的示意性平面图;
图130是示出根据第十三示例性实施例的显示部和数据线驱动电路的第一实例的示意性平面图;
图131是示出第十三示例性实施例中执行的动作的实例的时序图;
图132是根据第十三示例性实施例的显示部和数据线驱动电路的第二实例的示意性平面图;
图133是根据第十三示例性实施例的显示部和数据线驱动电路的第三实例的示意性平面图;以及
图134是示出根据相关技术的显示装置的显示部的平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首先,将从第一示例性实施例到第八示例性实施例描述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
下文中,将参照附图描述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在以下对第一示例性实施例至第八示例性实施例的说明中,要注意的是,显示面板中的扫描线的布置方向被定义为“垂直方向”而数据线的布置方向被定义为“水平方向”。另外,沿着垂直方向的像素电极的序列被称作“列”,沿着水平方向的像素电极的序列被称作“行”,像素电极矩阵被表示为“m行×n列”。
(第一示例性实施例)
首先,将主要参照图1和图2来描述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概况。根据实施例的显示控制器100向显示模块200输出合成的图像数据CM。显示模块200包括显示部50和第一图像分离装置(30)。在显示部50中,借助由扫描线G1控制的开关装置(图3中的46)连接到数据线D1...的子像素40布置成m行n列(m和n是自然数),并且子像素40被(m+1)条扫描线G1...和至少n条数据线D1...驱动。第一图像分离装置(30)将子像素40发射的光以子像素40为单元导向多个视点。另外,显示控制器100包括:图像存储器120,该图像存储器120存储用于多个视点的视点图像数据;写控制装置110,该写控制装置110将外部输入的视点图像数据写入图像存储器120;存储参数存储装置140,该存储参数存储装置140存储表示第一图像分离装置(30)与显示部50的位置关系的参数;以及读取控制装置读取控制装置130,该读取控制装置读取控制装置130根据读取次序从图像存储器120读取视点图像数据,并将其作为合成图像数据CM向显示模块200输出,所述读取次序是通过将参数应用于基于子像素40的布局、颜色的数量和颜色的布局而确定的重复规律性而得到的。第一图像分离装置(30)对应于柱面光栅式透镜(1enticular lens)30,开关装置(图3中的46)对应于TFT 46。
显示部50是通过具有上-下子像素对P2R(图4)或P2L(图5)作为基本单元而形成的,上-下子像素对P2R或P2L是由两个子像素40a、40b夹持单个扫描线Gy来构造的。通过两个子像素40a、40b之间夹持的扫描线Gy来公共地控制提供给两个子像素40a、40b中的每个子像素的开关装置(46),并且开关装置(46)连接到不同的数据线Dx、Dx+1。沿着扫描线Gy的延伸方向彼此相邻的上-下子像素对P2R(图4)或P2L(图5)的布置方式为:其开关装置(46)由不同的扫描线Gy-1、Gy+1控制。
更具体来讲,存在三种颜色的子像素40,例如第一种颜色(R)、第二种颜色(G)和第三种颜色(B)。假设y是自然数,则对于连接到第y条扫描线Gy的上-下子像素对P2R(图4)或P2L(图5)而言,两个子像素40a和40b中的一个子像素的颜色是第一种颜色(R)而另一个子像素的颜色是第二种颜色(G),并且形成显示部50的偶数列和奇数列中的任一个。对于与第y+1条扫描线Gy+1连接的上-下子像素对P2R(图4)或P2L(图5)而言,两个子像素40a和40b中的一个子像素的颜色是第二种颜色(G)而另一个子像素的颜色是第三种颜色(B),并且形成显示部50的偶数列和奇数列中的另一个。对于与第y+2条扫描线Gy+2连接的上-下子像素对P2R(图4)或P2L(图5)而言,两个子像素40a和40b中的一个子像素的颜色是第三种颜色(B)而另一个子像素的颜色是第一种颜色(R),并且形成显示部50的偶数列和奇数列中的一个。对于与第y+3条扫描线Gy+3连接的上-下子像素对P2R(图4)或P2L(图5)而言,两个子像素40a和40b中的一个子像素的颜色是第一种颜色(R)而另一个子像素的颜色是第二种颜色(G),并且形成显示部50的偶数列和奇数列中的另一个。对于与第y+4条扫描线Gy+4连接的上-下子像素对P2R(图4)或P2L(图5)而言,两个子像素40a和40b中的一个子像素的颜色是第二种颜色(G)而另一个子像素的颜色是第三种颜色(B),并且形成显示部50的偶数列和奇数列中的一个。对于与第y+5条扫描线Gy+5连接的上-下子像素对P2R(图4)或P2L(图5)而言,两个子像素40a和40b中的一个子像素的颜色是第三种颜色(B)而另一个子像素的颜色是第一种颜色(R),并且形成显示部50的偶数列和奇数列中的另一个。
此时,读取控制装置读取控制装置130根据如下的读取次序从图像存储器120中读取视点图像数据。也就是说,读取控制装置读取控制装置130:通过对应于第y条扫描线Gy来读取第一种颜色(R)和第二种颜色(G),并且读取与显示部50的偶数列和奇数列中的任一个对应的视点图像;通过对应于第y+1条扫描线Gy+1来读取第二种颜色(G)和第三种颜色(B),并且读取与显示部50的偶数列和奇数列中的另一个对应的视点图像;通过对应于第y+2条扫描线Gy+2来读取第三种颜色(B)和第一种颜色(R),并且读取与显示部50的偶数列和奇数列中的任一个对应的视点图像;通过对应于第y+3条扫描线Gy+3来读取第一种颜色(R)和第二种颜色(G),并且读取与显示部50的偶数列和奇数列中的另一个对应的视点图像;通过对应于第y+4条扫描线Gy+4来读取第二种颜色(G)和第三种颜色(B),并且读取与显示部50的偶数列和奇数列中的任一个对应的视点图像;以及通过对应于第y+5条扫描线Gy+5来读取第三种颜色(B)和第一种颜色(R),并且读取与显示部50的偶数列和奇数列中的另一个对应的视点图像。
根据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处理方法是通过示例性实施例的显示控制器100的动作来实现的。也就是说,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处理方法是用于产生将输出到显示模块200的合成图像数据CM的图像处理方法,其:从存储参数存储装置140中读取表示第一分离装置(30)与显示部50之间的位置关系的参数;将外部输入的用于多个视点的视点图像数据写入图像存储器120;以及根据读取次序从图像存储器120中读取视点图像数据并将其作为合成图像数据CM向显示模块200输出,所述读取次序是通过将参数应用于基于子像素40的布局、颜色的数量和颜色的布局而确定的重复规律性而得到的。根据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处理方法的细节与根据示例性实施例的显示控制器100的动作一致。如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情况一样,根据其它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处理方法是通过其它示例性实施例的显示控制器的动作来实现的,从而省略了对其的说明。
根据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处理程序用于使计算机执行示例性实施例的显示控制器100的动作。当显示控制器100包括由存储器、CPU等形成的计算机时,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处理程序存储在存储器中,并且CPU读取、翻译和执行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处理程序。也就是说,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处理程序是用于产生将输出到显示模块200的合成图像数据CM的程序,其使计算机执行:从存储参数存储装置140中读取表示第一图像分离装置(30)与显示部50之间的位置关系的参数的过程;将外部输入的用于多个视点的视点图像数据写入图像存储器120的过程;以及根据读取次序从图像存储器120中读取视点图像数据并将其作为合成图像数据CM向显示模块200输出的过程,所述读取次序是通过将参数应用于基于子像素40的布局、颜色的数量和颜色的布局而确定的重复规律性而得到的。根据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处理程序的细节与根据示例性实施例的显示控制器100的动作一致。如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情况一样,根据其它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处理程序用于使计算机执行其它示例性实施例的显示控制器的动作,从而省略了对其的说明。
对于本发明,可以发现与子像素40连接的扫描线G1和数据线D1布置成任意行任意列而没有实际设计布局,这是由于已经发现了用于子像素40的矩阵的扫描线G1...和数据线D1...的连接图案的规律性。另外,可以由已发现的规律性、第一图像分离装置(30)的放置条件、子像素40的颜色的布置次序、作为最小单元的上-下子像素对P2R或P2L的布局图案等等来容易地产生合成图像数据CM。这样使得能够使用与常规的平板显示装置的相同的传输形式的输入图像数据,从而对采用示例性实施例的装置没有施加负担(例如,要求重排输出图像数据)。另外,用于产生合成图像数据CM的条件变为参数,并且设置了用于存储该参数的存储参数存储装置140。因此,当显示模块200发生改变时,只需要改变参数而不需要改变视频信号处理装置。这使得能够减少设计步骤的数量并且可以降低成本。
下文中,将更详细地描述第一示例性实施例。
(对结构的说明)
将描述根据本发明的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结构。
图1是示例性实施例的立体显示装置的示意性框图,示出观众的头部以上观察到的光学模型。将参照图1来描述示例性实施例的概况。根据示例性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由显示控制器100和显示模块200形成。显示控制器100的功能为:由从外部输入的第一视点图像数据(左眼图像数据)M1和第二视点图像数据(右眼图像数据)M2来产生合成图像数据CM。显示模块200包括柱面光栅式透镜30和背光15,柱面光栅式透镜30用作所显示的合成图像的光学图像分离装置,背光15设置于作为合成图像数据CM的显示装置的显示面板20。
参照图1,将描述示例性实施例的光学系统。显示面板20是液晶面板,并且其包括第一图像分离装置(30)和背光15。液晶面板的结构为:玻璃基板25和对向基板27被布置为在其间夹持液晶层26,在玻璃基板25上形成了多个子像素41和42(最小的显示部),对向基板27具有滤色器(未示出)和对向电极(未示出)。在液晶层26相对侧上的玻璃基板25和对向基板27的表面上,分别设置偏振板(未示出)。子像素41和42中的每个设置有透明的像素电极(未示出),并且通过向各个像素电极和对向基板27的对向电极之间的液晶层26施加电压来控制透射光的偏振状态。从背光15发射的光线16穿过玻璃基板25的偏振板、液晶层26、对向基板27的滤色器和偏振板,由此可以进行强度调制和配色。柱面光栅式透镜30由对一个方向表现出透镜效应的多个柱形透镜30a形成,这多个柱形透镜30a沿着水平方向布置。柱面光栅式透镜30的布置方式使得通过交替使用玻璃基板25上的多个子像素作为第一视点(左眼)子像素41和第二视点(右眼)子像素42,在距离柱面光栅式透镜的距离为OD的观看平面17处,来自所有子像素41的投影图像彼此叠加并且来自所有子像素42的投影图像彼此叠加。采用上述结构,由子像素41形成的左眼图像被提供到距离OD处的观众的左眼,由子像素42形成的右眼图像被提供到右眼。
接着,将描述图1中所示的显示控制器100和显示面板20的细节。图2是示出输入到图像显示器的图像的功能结构的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框图。
显示控制器100包括写控制装置110、图像存储器120、读取控制装置130、存储参数存储装置140和时序控制装置150。
写控制装置110具有的功能为:根据沿着图像数据输入的同步信号,产生分配到所输入的图像数据{Mk(行,列)RGB}的写地址。另外,写控制装置110具有的功能为:将写地址分配到地址总线95,并且借助数据总线90将由像素数据形成的输入图像数据写入图像存储器120。虽然为了方便起见在图2中用单粗线箭头示出了从外部输入的同步信号,但是这些同步信号是由诸如垂直/水平同步信号、数据时钟、数据使能等的多个信号形成的。
读取控制装置读取控制装置130包括:根据从存储参数存储装置140提供的显示部50的参数信息51、来自时序控制装置150的垂直控制信号61和水平控制信号81的产生根据预定图案的读取地址的功能;通过将读取地址分配到地址总线95来借助数据总线90读取像素数据的功能;以及将读取的数据作为合成图像数据CM向数据线驱动电路80输出的功能。
存储参数存储装置140包括的功能为:存储随后要更详细描述的根据显示部50的布局来重排数据所需的参数。
时序控制装置150包括的功能为:产生用于驱动显示部20的垂直控制信号61和水平驱动信号81,并且将其输出到显示面板的读取控制装置读取控制装置130、扫描线驱动电路60和数据线驱动电路80。虽然为了方便起见在图2中用单粗线示出了垂直控制信号61和水平驱动信号81中的每个,但是这些信号包括诸如起始信号、时钟信号、使能信号等的多个信号。
显示面板20包括:多条扫描线G1、G2...、Gm、Gm+1和扫描线驱动电路60;多条数据线D1、D2...、Dn、Dn+1和数据线驱动电路80;和由布置成m行×n列的多个子像素40形成的显示部50。图2是功能结构的示意图,并且随后将描述扫描线、数据线和子像素40的形状和连接关系。虽然没有示出,但是子像素40包括作为开关装置的TFT和像素电极,TFT的栅电极连接到扫描线,源电极连接到像素电极,漏电极连接到数据线。TFT根据从扫描线驱动电路60顺序提供到所连接的任意扫描线Gy的电压来导通/截止(ON/OFF)。当TFT导通时,电压被从数据线写入像素电极。数据线驱动电路80和扫描线驱动电路60可以形成在其中形成TFT的玻璃基板上,或者可以通过使用驱动IC加载在玻璃基板上或者与玻璃基板分离地加载。
接着,将参照附图描述构造显示部50的子像素40的结构。图3是观众这一侧的顶视图,用于描述示例性实施例的子像素40的结构。每个结构元件的尺寸和缩小比例被适当地改变以保证附图中的可视性。在图3中,根据子像素40形状的面对方向,示出的子像素40为子像素40a和40b这两种类型。另外,图3示出四个子像素形成2行×2列作为图2所示的显示部50的部分的实例。至于图3中的XY轴,X表示水平方向,Y表示垂直方向。此外,为了描述图像分离方向,在图3中示出构造柱面光栅式透镜的柱形透镜30a。柱形透镜30a是一维透镜,其具有半柱形的凸起部分,对于纵向方向没有表现出透镜效应而对于横向方向表现出透镜效应。在该示例性实施例中,柱形透镜30a的纵向方向沿着Y轴方向布置,以实现对于X轴方向的透镜效应。也就是说,图像分离方向是水平方向X。
作为子像素40a和40b的图3所示的四个子像素大致成由沿着水平方向平行布置的三条扫描线Gy-1、Gy、Gy+1和重复地弯曲成水平方向(即,图像分离方向)的三条数据线Dx、Dx+1、Dx+2环绕的梯形形式。下文中,大致的梯形形式被视为梯形,沿着扫描线Gy...的两条平行边中的短边被称为顶边E,而长边被称为底边F。也就是说,对于子像素40a和子像素40b而言,其梯形在垂直方向Y上彼此面向相反的方向,即,从各自的顶边E到各自的底边F的方向是相反的关系。
子像素40a和40b中的每个具有像素电极45、TFT 46和存储电容47。TFT 46形成在硅层44和扫描线Gy...之间的交叉处,在图3中用粗线示出了硅层44的形状,并且TFT 46包括漏电极、栅电极和源电极(未示出)。TFT 46的栅电极形成在扫描线Gy...和硅层44之间的交叉处,并且连接到扫描线Gy...。漏电极借助接触孔48连接到数据线Dx...。源电极借助接触孔49连接到像素电极45,在图3中用虚线示出了像素电极45的形状。另外,位于相对于扫描线Gy的源电极侧的硅层44在借助绝缘膜形成的存储电容线CS与其自身之间形成存储电容47。存储电容线CS被布置成弯曲的,以连接沿着扫描线Gy...的延伸方向(即,沿着X轴方向)相邻的每个子像素的存储电容器47。另外,存储电容线CS和数据线Dx...之间的交叉点被布置成沿着数据线Dx...成线。
如图3中所示,对于子像素40a和子像素40b而言,各个像素电极45、TFT 46、接触孔48、49和存储电容47的形状、布局和连接关系是彼此点对称的关系。也就是说,在XY平面上,当包括每个结构元件的子像素40a旋转180度时,其结构形状与子像素40b的形状匹配。
对于以上述方式布置的子像素40a和40b的开口部分而言,沿着与图像分离方向正交的Y轴方向的开口部分和遮光部分的比例对于X轴方向(即,图像分离方向)是基本上恒定的。开口部分是用于显示的区域,其被扫描线、数据线、存储电容线CS和硅层44环绕并且还被像素电极45覆盖。除了开口部分之外的区域是遮光部分。因此,沿着Y轴的开口部分和遮光部分的比例是一维开口率,该一维开口率是通过将沿着Y轴方向切割子像素40a或子像素40b时开口部分的长度除以沿着Y轴方向的像素节距来得到的。下文中,沿着与图像分离方向正交的方向的一维开口率被称作纵向开口率。
因此,“沿着Y轴方向的开口部分和遮光部分的比例对于X方向是基本上恒定的”具体来说意味着,其被设计为沿着图3中所示的线B-B′的纵向开口率(通过将沿着线B-B′的子像素40a的开口长度除以扫描线Gy-1和Gy之间的距离得到的值)变得几乎等于沿着线A-A′的纵向开口率(通过将沿着线A-A′的子像素40b的开口部分的长度和子像素40a的开口部分的长度之和除以扫描线Gy-1和Gy之间的距离得到的值)。
由具有上述结构和特征的子像素40a和40b来构造本发明的显示部。在本发明中,面向不同方向的两个子像素40a和40b被作为一个结构单元,并且连接到公共扫描线Gy...并且沿着垂直方向成线的子像素40a和40b被称为“上-下子像素对”。具体来讲,与图3所示的扫描线Gy连接并且沿着垂直方向布置的连接到数据线Dx+1的子像素40a和连接到数据线Dx的子像素40b被定义为“上-下子像素对”并且被作为显示部的结构单元。
图4A是示出上-下子像素对的平面图,它是图3中取出的上-下子像素对的框图。图4B是图4A所示的上-下子像素对的等效电路,其中,用相同的参考标号表示扫描线Gy...数据线Dx、像素电极45和TFT 46。图4所示的上-下子像素对被命名为上-下子像素对P2R。图4C是表示具有上-下子像素对P2R的等效电路的图3的图示,并且由虚线环绕的四个子像素对应于图3。如图4C所示,在图3中彼此相邻的四个子像素由三个上-下子像素对构造而成。这是因为沿着扫描线Gy...的延伸方向彼此相邻的上-下子像素对连接到相对于彼此不同的扫描线Gy...。
将描述采用由上-下子像素对构造的显示部的示例性实施例可以实现立体显示装置中的高开口率和高图像品质的原因。为了实现高开口率和高图像品质,必须增大开口率同时无论沿着图像分离方向的位置如何都保持像素的纵向开口率恒定。
首先,优选地是将扫描线和数据线设置在每个像素电极的外围。这是因为如果在扫描线或数据线之间没有像素电极,则可能在布线之间存在对显示没有帮助的无效空间(dead space),由此降低了开口率。在该示例性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扫描线Gy...和数据线Dx...设置在每个像素电极45的外围中。另外,上-下子像素对的每个TFT 46连接到彼此不同的各自的数据线Dx...。此外,对于沿着水平方向的上-下子像素对的布局(即,沿着扫描线Gy...的延伸方向的布局)而言,子像素对被布置成彼此邻近同时沿着垂直方向彼此移位一个子像素的距离。因此,沿着扫描线Gy...的延伸方向彼此邻近的上-下子像素对连接到彼此不同的各自的扫描线Gy...。采用上述的布局和连接关系,可以抑制必要的布线数量并且增大开口率。
另外,数据线需要向着图像分离方向弯曲,以便于无论沿着图像分离方向的位置如何,都具有恒定的纵向开口率。作为用于确定纵向开口率的因素,存在弯曲斜边的结构、大致梯形的开口部分的底边之间的结构和其顶边之间的结构。更具体来讲,对于如图3中的线A-A′所示的切割斜边的垂直线而言,沿着Y轴方向的斜边的高度(长度)和底边之间的高度(两个相邻底边之间的距离)影响纵向开口率。此外,对于如图3中的线B-B′所示的切割斜边的垂直线而言,顶边之间的高度(两个相邻的顶边之间的距离)和底边之间的高度影响纵向开口率。
线A-A′和线B-B′之间的公共部分是底边之间的高度。因此,首先研究使底边之间的高度最小化的结构。如上所述,必须在底边之间放置至少一条扫描线。优选地,将结构限制成具有一条扫描线,从而使底边之间的高度最小化。例如,如果在底边之间放置TFT,则底边之间的高度由此会变大。因此,这不是优选的。具体来讲,沿着线A-A′,底边彼此叠置。因此,当底边之间的高度增大时,影响扩大。需要尽可能避免在底边之间放置结构。另外,当用与扫描线的层相同的层形成存储电容线时,优选地,不在底边之间放置存储电容线。这使得能够减少工艺数目同时减小底边之间的高度。
接着,研究沿着线A-A′的斜边的高度。为了减少斜边的高度,非常重要的是,减小斜边的宽度。为了减小斜边的宽度,优选地,尽可能不在斜边中放置结构。然而,如上所述,必须放置至少一条数据线。另外,当用与扫描线的层相同的层形成存储电容线时,尤其是可以将存储电容线布置成叠加到数据线上。在此情况下,存储电容线CS和数据线DS之间的交叉部分被沿着数据线设置。这样可以减少斜边的高度并且增大纵向开口率。
最后,研究沿着线B-B′的顶边之间的高度。如上所述,在底边之间和斜边中放置TFT不是优选的。因此,TFT需要被放置在顶边之间。因此,用于减小顶边之间的高度的布局变得重要。在示例性实施例中,如图3中所示,在顶边之间放置TFT 46。另外,通过将硅层44堆叠在数据线Dx...上来放置硅层44,以防止遮光部分增大,从而开口率可以增大。
如图3所示,最有效的是将存储电容CS设置在TFT 46附近来形成存储电容。基于存储电容形成在与TFT 46的源电极连接的电极和与存储电容线CS连接的电极之间这是明显。
如所述的,根据图3中所示的该示例性实施例的子像素的布局实现了立体显示装置中的高开口率和高图像品质。也就是说,由通过具有以上参照图4所述的上-下子像素对作为结构单元的多个上-下子像素对形成的示例性实施例的显示单元能够实现高开口率和高图像品质。
虽然之前已经参照图3和图4所示的上-下像素对描述了根据示例性实施例的显示部的结构,但是可以采用使用上-下像素对P2L的显示部的结构,所述上-下像素对P2L与图4所示的上-下子像素对P2R镜像对称。图5A示出上-下子像素对P2L的结构的平面图,并且图5B示出上-下子像素对P2L的等效电路。如图5A所示,在作为结构元件的像素电极45、TFT46、接触孔48、49以及存储电容的形状、布局和连接关系存储方面,构成上-下子像素对P2L的子像素40a′和40b′与图4A所示的子像素40a和40b相对于Y轴线对称。也就是说,上-下子像素对P2R和上-下子像素对P2L相对于Y轴线对称,相对于X轴线对称,并且相对于彼此是镜像对称的关系。
因此,当图5所示的上-下子像素对P2L构造显示部而其开口率与上-下子像素对P2R的开口率没有差别时,可以采用等效的方式实现高开口率和高图像品质。
这里注意的是,根据梯形的底边F的面对方向,构造与公共扫描线连接的上-下子像素对的子像素被称作“向上的子像素”和“向下的子像素”,并且这些术语用在下面的说明中。也就是说,在图4所示的上-下子像素对P2R内,子像素40a是“向上的子像素”而子像素40b是“向下的子像素”。类似地,在图5所示的上-下子像素对P2L内,子像素40a′是“向上的子像素”而子像素40b′是“向下的子像素”。如上所述,对于上-下子像素对P2R和P2L而言,由于其结构而得到的光学效应是相同的。然而,与向上的子像素和向下的子像素连接的数据线Dx、Dx+1被颠倒。
可以用上-下子像素对P2R或者用上-下子像素对P2L来构造示例性实施例的显示部。另外,可以通过组合上-下子像素对P2R和上-下子像素对P2L来构造显示部。下文中,将参照显示由4行×6列的像素构造的第一视点图像(左眼图像)和第二视点图像(右眼图像)的情况来描述图2所示的示例性实施例的显示部50的结构实例。首先,将参照图6描述输入图像数据,并且将参照图7描述根据示例性实施例的显示部的颜色布置关系和图像分离装置。将在说明了图6和图7之后,提供显示部的具体实例。
图6示出了由4行×6列的像素构造的第一视点图像(左眼图像)和第二视点图像(右眼图像)的图像数据的图表。如上所述,“k”是视点(左、右),“i”是图像内的行编号,“j”是图像内的列编号,“RGB”意味着像素持有R:红色、G:绿色和B:蓝色的颜色信息。
图7是显示图6所示的两个图像的显示部50的实例,其表示图像分离装置的布局和子像素的颜色。对于附图中的XY轴而言,X表示水平方向,Y表示垂直方向。
在图7中,用梯形示出了子像素,并且应用阴影来表示颜色的实例。具体来讲,红色(R)滤色器布置在沿着水平方向排成第一行的子像素的对向基板上,并且第一行用作显示红色的子像素。绿色(G)滤色器布置在沿着水平方向排成第二行的子像素的对向基板上,并且第二行用作显示绿色的子像素。蓝色(B)滤色器布置在沿着水平方向排成第三行的子像素的对向基板上,并且第三行用作显示蓝色的子像素。采用同样的方式,第四行和此后的子像素按行为单元以红色、绿色和蓝色的次序发挥作用。该示例性实施例可以适于任意的颜色次序。例如,可以从第一行起按照蓝色、绿色和红色的次序重复地布置颜色。
对于图像分离装置,构造柱面光栅式透镜30的柱形透镜30a对应于两列单元的子像素,并且其布置方式使得其没有表现出透镜效应的纵向方向平行于垂直方向,即,平行于列。因此,由于柱形透镜30a沿着X方向的透镜效应,偶数列和奇数列的子像素发射的光线被分成不同的方向。也就是说,如参照图1所描述的,在远离透镜平面的位置,光线被分成由偶数列的像素构造的图像和由奇数列的像素构造的图像。作为实例,采用图7和图1的布局中的该示例性实施例,偶数列的子像素用作用于左眼(第一视点)的图像,奇数列的子像素用作用于右眼(第二视点)的图像。
采用上述方式设置滤色器和图像分离装置,从而用图7所示的排成一列的红色、绿色和蓝色的三个子像素来显示图6所示的输入图像的一个像素。具体来讲,第二列的第一行、第二行和第三行的这三个子像素显示左眼(第一视点)图像的左上角的像素:M1(1,1)RGB,并且第十一列的第十行、第十一行和第十二行的这三个子像素显示右眼(第二视点)图像的右下角的像素:M2(4,6)RGB。另外,每两列的子像素节距和每三行的子像素节距相等,从而立体显示器已经输入左右图像作为视差图像时的分辨率和平板显示器已经输入左右图像作为相同图像时的分辨率相等。因此,该示例性实施例的特征在于,没有由于分辨率的改变而造成图像品质的劣化。另外,相同的颜色沿着透镜效应的方向布置,从而没有由于图像分离装置而产生的颜色分离。这样就可以提供高图像品质。
关于布置成图7所示矩阵的多个子像素以及扫描线和数据线的连接关系(即,用于由图4和图5所示的上-下子像素构造显示部的具体实例)在图8至图11中示出,并且将在下文中被描述。
图8示出由图4所示的上下子像素对P2R形成的显示部的布局图案1。通过用上下子像素对P2R中的向上的子像素出现在第一列的第一行上的位置作为起始,来设置上下子像素对P2R。此时,上下子像素对P2R中的向下的子像素设置在偶数列的第一行上,并且向上的子像素没有构造显示部。类似地,上下子像素对P2R中的向上的子像素设置在偶数列的第十二行上,并且向下的子像素没有构造显示部。图8所示的“NP”表示不设置没有构造显示部的子像素。另外,图8对应于图7,每个像素中的阴影表示显示颜色,并且通过光学分离装置(未示出),偶数列的子像素用作左眼(第一视点)子像素,而奇数列的子像素用作右眼(第二视点)子像素。
图9示出由图5所示的上-下子像素对P2L形成的显示部的布局图案2。图9与图8的情况相同,不同之处在于,上-下子像素对P2R变为上-下子像素对P2L,从而省略了对其的说明。
图10示出由图4所示的上-下子像素对P2R和图5所示的上-下子像素对P2L的组合构造显示部的第一实例的布局图案3。如图10所示,在第一列上,通过用上下子像素对P2L中的向上的子像素在第一列的第一行上的位置作为起始点,沿着垂直方向重复设置上下子像素对P2L和上下子像素对P2R。在第二列上,通过用上下子像素对P2R中的向下的子像素在第二列的第一行上的位置作为起始点,沿着垂直方向重复设置上下子像素对P2R和上下子像素对P2L。在第三列上,通过用上下子像素对P2R中的向上的子像素在第三列的第一行上的位置作为起始点,沿着垂直方向重复设置上下子像素对P2R和上下子像素对P2L。在第四列上,通过用上下子像素对P2L中的向下的子像素在第四列的第一行上开始的位置作为起始点,沿着垂直方向重复设置上下子像素对P2L和上下子像素对P2R。在第五列上,重复从第一列至第四列的布局图案。该布局图案3的效果在于,在采用点反转驱动法来进行极性反转驱动的情况下实现高图像品质。随后将对其细节进行描述。
图11示出由图4所示的上-下子像素对P2R和图5所示的上-下子像素对P2L的组合构造显示部的第二实例的布局图案4。如图11所示,通过用上下子像素对P2L中的向上的子像素在第一列的第一行上的位置作为起始点,用上-下子像素对P2L形成第一列和第二列。通过用上下子像素对P2R中的向上的子像素在第三列的第一行上的位置作为起始点,用上-下子像素对P2R形成第三列和第四列。在第五列及此后的列,每隔两列重复如上所述的布局。该布局图案4的效果在于,在采用纵2-点反转驱动方法来进行极性反转驱动时,实现了高的图像品质。随后将描述其细节。
如图8至图11所示,由12行×12列的子像素构造的显示部将上-下子像素对作为结构单元,使得从而必须具有从G1至G13的十三条扫描线和从D1至D13的十三条数据线。也就是说,由m行×n列的子像素构造的示例性实施例的显示部的特征在于由m+1条扫描线和n+1条数据线驱动。
另外,通过将图4和图5所示的上-下子像素对作为结构单元,可以由除了上述的布局图案(作为实例的方式)之外的各种布局图案来构造示例性实施例的显示部。
然而,当用极性反转驱动来驱动液晶面板时,布局图案的不同会影响显示部的极性分布。另外,如可以从图8至图11中看到的,在本发明的显示部中,以根据布局图案的规律性,沿着水平方向排成一行的子像素交替连接到两条扫描线,并且沿着垂直方向排成一列的子像素连接到两条数据线。因此,根据极性反转驱动法得到的其极性分布与常规液晶面板的极性分布不同,使得所得的效果也不同,在常规液晶面板中,一行的子像素连接到一条扫描线并且一列的子像素连接到一条数据线。下文中,将描述当采用常规液晶面板的极性反转驱动法时对于示例性实施例的每个布局图案得到的效果的细节。
图12示出当栅线反转驱动(1H反转驱动)用于图9所示的布局图案2时显示部的极性分布,并且示出在栅线反转驱动下每条扫描线的数据线极性。在图示中,“+”和“-”表示任意帧(扫描所有扫描线所需的时间段)中的像素电极和数据线的正/负极性,并且在下一帧内负极性和正极性颠倒。栅线反转驱动是如下的驱动方法:该方法通过在选择一条扫描线的每个时间段内来反转数据线的极性,这样可以通过将该方法与AC驱动对向基板侧的公共电极的所谓的公共反转驱动组合来降低数据线驱动电路(用于驱动数据线的驱动器IC)的耐压。因此,只需要少量的功耗。然而,由图像分离装置分开的图像(即,由偶数列构造的左眼图像和由奇数列构造的右眼图像)被帧反转,据此,以帧为单元将整个显示图像的极性反转。采用帧反转,由于根据极性产生的亮度差,导致往往会观察到所谓的闪烁(看到的所显示的图像出现闪烁)。当观察到闪烁时,可以通过增大帧频来抑制闪烁。
在栅线反转驱动用于示例性实施例的情况,更优选的是采用将如图13所示的多条扫描线中的每条扫描线的极性反转的驱动。图13示出当栅2-线反转驱动(2H反转驱动)用于图9所示的布局图案2时显示部的极性分布以及栅2-线反转驱动的对于每条扫描线的数据线极性。附图中的“+”和“-”示出如图12的情况一样的极性。在图13的极性分布中,分开的左眼图像和右眼图像中的每个的极性按两行子像素来反转。因此,可以抑制闪烁,并且可以实现高图像品质。
图14示出当点反转驱动用于图9所示的布局图案2时显示部的极性分布,并且示出在点反转驱动下对于每条扫描线的数据线极性。附图中的“+”和“-”表示的极性与图12的情况一样。如图14所示,点反转驱动是如下的驱动方法:该方法按每条数据线来反转极性,并且进一步地按一条扫描线的每个选择时间段来反转数据线的极性。它被认为是在常规液晶面板中抑制闪烁并且实现高图像品质的方法。当点反转驱动用于示例性实施例的布局图案2时,以行为单元奇数列的极性是相同的(即,同一行的所有奇数列的极性相同),如图14的极性分布中所示。对于偶数列也是如此。因此,对于分开的左眼图像和右眼图像中的每个,可以实现与栅线反转驱动(1H反转驱动)用于常规面板的情况相同的闪烁抑制效果。
图15示出当点反转驱动用于图10所示的布局图案3时显示部的极性分布,并且示出在点反转驱动下对于每条扫描线的数据线极性。附图中的“+”和“-”表示的极性与图12的情况一样。在行单元中以列为单元例如第一行和第三行、第三行和第五行...重复奇数列的极性反转,如图15的极性分布中所示的。对于偶数列也是如此。另外,对于列内的极性分布而言,沿着垂直方向彼此相邻的上-下子像素对P2L和上-下子像素对P2R的像素电极的极性相同,并且每两行反转极性。因此,均为梯形形式的像素电极的长边(即,子像素的底边)变为相同的极性。因此,可以抑制底边附近的液晶分子的异常配向,使得可以实现高图像品质。另外,对于分开的左眼图像和右眼图像中的每个,以列为单元反转沿着垂直方向每两行子像素的反转其极性的列。这提供了高闪烁抑制效果,使得可以实现高图像品质。
图16示出当纵2-点反转驱动用于图11所示的布局图案4时显示部的极性分布,并且示出在纵2-点反转驱动下对于每条扫描线的数据线极性。附图中的“+”和“-”表示的极性与图12的情况一样。如图16所示,纵2-点反转驱动是如下的驱动方法:该方法按每条数据线来反转极性,并且进一步地按每两条扫描线的选择时间段内来反转数据线的极性。与点反转驱动的情况相比,每条数据线的极性反转周期加倍。因此,数据线驱动电路(用于驱动数据线的驱动器IC)的功耗可以降低。图16中的极性分布与图15中的极性分布相同。因此,如图15中的情况一样,可以抑制底边附近的液晶分子的异常配向。这样就提供了高闪烁抑制效果,使得可以实现高图像品质。
如上所述,可以根据目标显示品质、功耗等来适当选择显示部的布局图案和极性驱动方法的组合。另外,采用示例性实施例的显示部,可以采用除了作为实例的上述之外的布局图案和极性反转驱动方法。例如,可以采用图17所示的布局图案5。采用布局图案5,通过用向上的子像素在第二列的第一行上的位置作为起始点,由图4所示的上-下子像素对P2R来构造显示部。由相同的上-下子像素对P2R构造的图17所示的布局图案5和图8所示的布局图案1的关系为沿着水平方向平移一列。
然而,输出到图2所示的数据线驱动电路80的合成图像数据CM需要根据布局图案的变化而变化。合成图像数据CM是由输入图像M1和M2合成的图像数据,其是输入到数据线驱动电路80的数据,数据线驱动电路80用于将电压写入由m行×n列的子像素构造的显示部50的每个像素电极。也就是说,合成图像数据CM是通过如下步骤来得到的:重排构造输入图像数据M1和M2的每个像素数据,以使其按扫描线G1至Gm+1中的每条扫描线对应于数据线D1至Dn+1,并且合成图像数据CM由Gm+1行Dn+1列的数据结构来表达。
因此,如可以从图8至图11和图17所示的布局图案1至5看到的,即使对于同一行和同一列上选定的子像素,合成图像数据CM也变得不同,这是由于所连接的数据线或扫描线非常取决于布局图案。
作为具体实例,图18至图22示出当在布局图案1-5的显示部上显示图6所示的输入图像数据而图像分离装置如图7中所示地布置时的合成图像数据CM。图18至图22示出当选择任意的扫描线Gy时将提供到任意数据线Dx的输入图像数据的位置和颜色。M1和M2是视点图像,(行编号,列编号)表示图像内的位置,R/G/B表示颜色。另外,“x”标记表示没有像素电极。自然地,对应于“x”标记,没有输入数据M1、M2,并且没有所提供的数据将被反射到的像素电极,从而将提供到“x”标记的数据是可选的。
可以基于图7所示的滤色器的颜色布置、图8至图11和图17所示的布局图案以及随后将描述的图像分离装置的设置参数,由以扫描线为单元的上-下子像素对的连接规律性和以数据线为单元的规律性来产生合成图像数据CM。
将描述以扫描线为单元的规律性。
在示例性实施例中,指定将用扫描线的偶/奇显示的视点图像M1/M2。这是因为如下的原因。也就是说,在构造显示部的上-下子像素对的布局中,共用同一条扫描线的上-下子像素对不能在两列上并排排列,而是必须隔列地布置。也就是说,扫描线的偶/奇对应于子像素布局的列的偶/奇。另外,通过图像分离装置以子像素的列为单元来确定视点图像M1/M2的指定。
用于确定扫描线的偶/奇和视点图像M1/M2的因素是图像分离装置的布局和布局图案。
图像分离装置不限于按图7所示的方式布置,而是(例如)还可以按图23所示的方式布置。在图7中,如上所述,第一列为M2而第二列为M1,即,奇数列的子像素为M2而偶数列的子像素为M1。就图23的情况而言,第一列为M1而第二列为M2,即,奇数列的子像素为M1而偶数列的子像素为M2。如所述的,根据图像分离装置的布局来确定显示视点图像M1/M2的列的偶/奇。
与显示部上的奇数列和偶数列对应的扫描线的偶/奇确定位于显示部上的第一列的第一行的子像素是向上的子像素还是向下的子像素。图8是第一列的第一行的子像素是向上的子像素的情况的布局实例,图17是第一列的第一行的子像素是向下的子像素的情况的布局实例。在此假设将放置在第一列的第一行的子像素的面对方向(向上或向下)是变量“u”,并且当u=0时,第一列的第一行的子像素是向上的子像素,而当u=1时,第一列的第一行的子像素是向下的子像素。如图8和图17所示,当第一列的第一行的子像素是向上的子像素时(即,当u=0时),奇数扫描线连接到偶数列的子像素,并且偶数扫描线连接到奇数列的子像素。当第一列的第一行的子像素是向下的子像素时(即,当u=1时),奇数扫描线连接到奇数列的子像素,并且偶数扫描线连接到偶数列的子像素。
在图24中概括了采用上述方式确定的扫描线的偶/奇和视点图像M1/M2之间的关系。在图24中,用“v1”表示奇数扫描线所对应的输入图像的视点,用“v2”表示偶数扫描线所对应的输入图像的视点。图24示出,当图像分离装置被布置为显示部的奇数列为M1且偶数列为M2并且显示部中的第一列的第一行的子像素是向上的子像素时,应用“v1=2且v2=1”。也就是说,奇数扫描线的视点图像为M2而偶数扫描线的视点图像为M1。
由滤色器来确定将成为第一行颜色的R/G/B。一条扫描线连接到两行的子像素。因此,当确定了由滤色器设置的第一行的颜色和颜色的次序时,确定与扫描线对应的颜色的规律性。
另外,输入图像的像素数据携带RGB颜色信息,使得用输入图像“i”表示的一行对应于三行子像素。对于上-下子像素对而言,子像素上下地设置并且在其间夹有单条扫描线。因此,单条扫描线对应于两行子像素。因此,作为输入图像的行和扫描线之间的关系,存在以六条扫描线为单元的周期性。
图25示出根据示例性实施例的扫描线的规律性的概要。使用任意的自然数“q”表示任意的扫描线Gy,并且“M(k)”是连接到Gy(q)的上-下子像素对连接到的输入图像视点,C1(R/G/B)是向上的子像素的颜色,C2(R/G/B)是向下的子像素的颜色,并且(Ui/Di)是垂直布置的子像素的行。与子像素对中的向上的子像素对应的输入图像的行被定义为Ui,与子像素对中的向下的子像素对应的输入图像的行被定义为Di。通过使用图25所示的规律性,当产生合成图像数据时,可以指定任意信号线Gy的输入图像的视点、颜色。行。然而,如图8至图11和图17所示,由包括NP的上-下子像素对来构造显示部的顶行(附图中的第一行)和最后一行(附图中的第十二行)。也就是说,与扫描线的顶行(附图中的G1)和最后一行(附图中的G13)连接的上-下子像素对包括NP。如果图25所示的规律性应用为包括NP,则可以为NP指定没有输入图像的行(图6所示)。因此,当实际使用图25中的规律性产生合成图像数据时,需要仔细处理NP。
接着,将描述以数据线为单元的规律性。
由于上-下子像素对的结构,对于一列子像素使用两条数据线,使得对于显示部的n列子像素而言,n+1条数据线是必须的。然而,如上所述,隔列地设置一条扫描线和上-下子像素对。也就是说,一条扫描线和上-下子像素对设置在奇数列或偶数列,并且与一条扫描线连接的上-下子像素对的数量为“n/2”。
考虑到按照每条扫描线与子像素连接的数据线的数量,分为n条数据线D1至Dn连接到子像素而Dn+1没有连接到子像素的情况和n条数据线D2至Dn+1连接到子像素而D1没有连接到子像素的情况。根据示出为具体的实例的图8至图11和图17中的布局图案,这将是明显的。
通过使用图25所示的规律性,可以对于任意扫描线指定任意信号线Gy上的输入图像的视点、颜色和行。该规律性与以数据线为单元所需的数据线的编号和输入图像数据的列编号之间的对应关系有关。如上所述,与一条扫描线连接的上-下子像素对的数量为“n/2”,子像素的数量为“n”并且所连接的数据线的数量为“n”。
因此,用于一条扫描线的数据布局依次按如L(1)、L(2)、...、L(n)的变量来表示,并且具有与输入图像数据的列次序对应的次序。以L为次序增大的方向被定义为是数据线的次序的相同增加方向。作为具体实例,通过使用图18所示的合成图像数据1可以如下地表示扫描线G2的数据布局,其中图18示出图7中的图像分离装置放置于图8所示的布局图案1的情况。
L(1)=M2(1,1)G
L(2)=M2(1,1)R
L(3)=M2(1,2)G
L(4)=M2(1,2)R
...
L(11)=M2(1,6)G
L(12)=M2(1,6)R
另外,可以通过使用相同的图如下地表示扫描线G3的数据布局。
L(1)=M1(1,1)B
L(2)=M1(1,1)G
L(3)=M1(1,2)B
L(4)=M1(1,2)G
...
L(11)=M1(1,6)B
L(12)=M1(1,6)G
如上所述,当数据布局的编号增加2时,输入图像的列编号增加1。这是因为排在一列上的上-下子像素对中的两个子像素表示两种颜色。这样表示,沿着水平方向与一条扫描线连接的上-下子像素对的次序对应于输入图像数据的列编号。
因此,当假设表示与一条扫描线连接的上-下子像素对的沿着水平方向(扫描线的延伸方向)的次序的自然数为“p”时,输入图像数据的列编号也为“p”。在图8中,在奇数扫描线上,p=1表示与奇数扫描线连接的第二列的上-下子像素对,p=2表示第四列的上-下子像素对,p=3表示第六列的上-下子像素对,p=4表示第八列的上-下子像素对,p=5表示第十列的上-下子像素对,并且p=6表示第十二列的上-下子像素对。在偶数扫描线上,p=1表示与偶数扫描线连接的第一列的上-下子像素对,p=2表示第三列的上-下子像素对,p=3表示第五列的上-下子像素对,p=4表示第七列的上-下子像素对,p=5表示第九列的上-下子像素对,并且p=6表示第十一列的上-下子像素对。
当“p”用于图18的情况时,以下适用于扫描线G2。
L(2p-1)=M2(1,p)G
L(2p)=M2(1,p)R
另外,以下适用于扫描线G3。
L(2p-1)=M1(1,p)G
L(2p)=M1(1,p)B
也就是说,“2p-1”和“2p”对应于与上-下子像素对连接的两条数据线的次序,并且对应于向上的子像素或向下的子像素的颜色。如图4和图5所示,根据上-下子像素对(P2R/P2L)的结构,确定与向上的子像素和向下的子像素连接的数据线的次序。可以用“Dx=2p-1”和“Dx+1=2p”来替代表示与图4和图5所示的上-下子像素对连接的数据线的次序的“Dx”和“Dx+1”。也就是说,如果采用P2R的结构,则向下的像素对应于“2p-1”而向上的像素对应于“2p”。同时,如果采用P2L的结构,则向下的像素对应于“2p-1”而向上的像素对应于“2p”。
因此,需要与任意扫描线连接的上-下子像素对的信息。提供了其中扫描线为Gy的查询表,与Gy连接的上-下子像素对被表示为LUT(Gy,p),并且查询表根据上-下子像素对的结构对于P2R返回“0”而对于P2L返回“1”。
作为LUT(Gy,p)的具体实例,图27示出对应于图10中的布局图案3和图11中的布局图案4的查询表。使用LUT(Gy,p)可以得知任意的上-下子像素对中的向上的像素和向下的像素的次序。因此,基于图25所示的扫描线的规律性,可以通过使用向上的子像素的颜色C1和向下的子像素的颜色C2来指定两种颜色的次序。用与显示部的所有扫描线连接的子像素对编号(p)来表示图27所示的查询表LUT(Gy,p)。然而,还可以关注重复图案,并且通过如图28所示地以二进制数表示Gy和p从而使用下位,可以压缩查询表。
如上所述,可以通过使用“p”和LUT(Gy,p),对于任意一条扫描线指定与数据L(1)、L(2)、...、L(n)对应的输入图像的视点、行编号、列编号和颜色。
通过使作为用于任意一条扫描线的数据的从L(1)至L(n)的数据与数据线D 1、D2、...、Dn、Dn+1对应,完成合成图像数据。
确定关于与子像素连接的扫描线的偶/奇和数据线之间的关系,以确定位于显示部上的第一列的第一行的子像素是向上的子像素还是向下的子像素。图26通过使用变量“u”来表示与子像素连接的扫描线的偶/奇和数据线之间的关系,该变量“u”表示设置在第一列的第一行的子像素是向上的子像素还是向下的子像素。如图26所示,在u=0时,扫描线是奇数时,数据线D2至Dn+1连接到子像素,而D1没有连接。类似地,在u=0时,扫描线是偶数时,数据线D1至Dn连接到子像素,而Dn+1没有连接。在u=1时,扫描线的偶/奇颠倒。
通过如下地根据图26将用于一条扫描线的从L(1)至L(n)的数据提供到数据线,完成合成图像CM。
在“u=0”并且扫描线是奇数的时,合成图像如下:
CM(Gy,1)=z
CM(Gy,2)=L(1)
CM(Gy,3)=L(2)
...
CM(Gy,n)=L(n-1)
CM(Gy,n+1)=L(n)
在“u=0”并且扫描线是奇数时,合成图像如下:
CM(Gy,1)=L(1)
CM(Gy,2)=L(2)
CM(Gy,3)=L(3)
---
CM(Gy,n)=L(n)
CM(Gy,n+1)=z
注意的是,“z”是提供到没有连接至子像素的数据线的数据。
如上所述,可以基于信息和规律性来产生合成图像数据。图29示出产生合成图像数据所需的参数变量的具体实例和变量内容的具体实例。图29所示的至少一组参数被保存在图2所示的参数存储装置140中。通过保存产生合成图像数据所需的参数,可以通过改变参数来对应于显示部设计的变化。还可以保存多个参数,并且根据要连接的显示面板来切换参数。
(对动作的说明)
将参照附图描述示例性实施例的动作。
图30是示出根据示例性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一帧显示动作的流程图。
(步骤S1000)
当根据示例性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动作开始时,产生合成图像所需的参数,即,奇数扫描线所对应的输入图像的视点v1、偶数扫描线所对应的输入图像的视点v2、从第一行至第三行的滤色器的颜色CL1、CL2、CL3、以显示部50的子像素为单元的行数“m”和列数“n”、设置在显示部50的第一列的第一行的子像素的面对方向“u”以及显示部50的上-下子像素对的布局LUT,被从图2所示的参数存储装置140设置到读取控制装置130。
(步骤S1100)
由i行j列的图像数据构造的每个视点的图像数据M1、M2和同步信号从外部输入到写控制装置110。写控制装置产生地址,由此可以通过使用同步信号区分构造输入图像数据的M1(1,1)RGB至M1(i,j)RGB以及M2(1,1)RGB至M2(i,j)RGB的每个像素数据,并且将图像数据及其地址存储到图像存储器120。图像存储器120具有用于要输出的合成图像数据的两个画面的区域,并且交替地使用读取画面区域和写画面区域。
(步骤S1200)
根据预定图案来读取图像存储器120中存储的输入图像数据M1和M2,执行重排的处理,并且将合成图像数据CM输出到显示面板20的数据线驱动电路80。将参照图31所示的流程图分别描述读取和重排处理的动作。
(步骤S2300)
当完成读取和重排处理时,完成一帧显示动作。该过程返回到步骤S1100,并且重复上述动作。
图30是图像存储器内的用于一个画面的区域的动作的流程图。如步骤S110中所述,图像存储器120具有用于两个画面的区域。因此,实际上,并行执行写处理以及读取和重排处理。
接着,将参照图31描述读取和重排处理的细节。图31是示出步骤S1200的处理内容的流程图,其示出对于扫描线G1至Gm中的每条扫描线的处理。
(步骤S1300)
将“1”作为初始值分配到变量“Gy”、“s”和“q”。“Gy”是用于对扫描线的数量进行计数的变量,该计数值对应于用于执行扫描的扫描线。另外,“s”是用于对图25所示的六条扫描线的周期进行计数的变量,“q”是每次“s”计数为6时增加1的变量。
(步骤S1400)
这是针对顶线的数据(即,与G1连接的子像素)的数据处理部。将参照图32所示的流程图分别描述对顶线处理的详细内容。这里,包括提供到由第一扫描线选择的子像素的数据的n个数据存储在线缓冲器(line buffer)中。
(步骤S1500)
用于一条扫描线的存储在线缓冲器中的数据被输出到数据线驱动电路80。将参照图33所示的流程图单独描述输出处理的详细内容。在输出处理中,执行使线缓冲器中存储的n个数据对应于数据线D1至Dn+1的处理,以完成扫描线Gy的合成图像数据CM,并且合成图像数据CM被输出到数据线驱动电路80。
(步骤S1600)
根据来自图2所示的时序控制装置150的水平同步信号,“s”和“Gy”的计数值增加1。
(步骤S1700)
判断Gy的计数值是否是显示部的最后一条扫描线Gn+1。对于该判断,使用步骤S1000中设置的显示部的行数“m”。当它没有达到“m+1”时,判断为“是”,并且过程前进到步骤S1800。当它是“m+1”时,判断为“否”,并且过程前进到步骤S2100。
(步骤S1800)
子像素的数据的数据处理部连接到除了顶线G1和最后的线Gm+1的扫描线Gy。将参照图2所示的流程图单独描述主线处理的详细内容。这里,包括提供到由扫描线Gy选择的子像素的数据的n个数据存储在线缓冲器中。当步骤S1800的处理结束时,过程前进到步骤S1500的输出处理,在该处理中完成了扫描线Gy的合成图像数据,并且合成图像数据CM被输出到数据线驱动电路80。当步骤S1500的处理结束时,过程前进到步骤S2000。
(步骤S2000)
执行通过“s”的计数值进行的判断。当“s”没有达到6时,判断为“是”并且过程前进到步骤S1600。当“s”是6时,判断为“否”并且过程前进到步骤S2000。
(步骤S2100)
“s”的计数值返回到“0”,“q”的计数值增加1,并且过程前进到步骤S1600。
(步骤S2200)
该步骤是用于最后的线的数据(即,与Gm+1连接的子像素)的数据处理部。将参照图36所示的流程图单独描述最后的线的处理的详细内容。这里,包括提供到由第m+1条线选择的子像素的数据的n个数据存储在线缓冲器中。当步骤S2100的处理结束时,过程前进到步骤S1500的输出处理,在该处理中,完成了扫描线Gm+1的合成图像数据CM,并且合成图像数据CM输出到数据线驱动电路80。
当在步骤S2200之后的步骤S1500的输出处理结束时,完成读取和重排处理。
接着,将参照图32描述顶线处理的细节。利用顶线处理,与扫描线G1对应的输入图像数据被读取并且存储在读取线缓冲器L中。在线缓冲器L中,用于显示部的一行的n个子像素数据被存储至L(1)、L(2)、...、L(n)。
(步骤S1410)
将“1”作为初始值给予变量“p”。变量“p”用于指定与扫描线G1连接的上-下子像素对,用于指定要读取的像素数据的列编号并且用于指定用于将数据存储在线缓冲器中的次序。
(步骤S1420)
通过使用LUT,判断与数据线中最早次序的数据线连接的子像素是上-下子像素对中的向上的子像素还是向下的子像素。当LUT(1,p)=1时,即,当与第p条扫描线G1连接的上-下子像素对为P2L时,判断为“是”并且过程前进到步骤S1430。当LUT(1,p)=0时,即,当与第p条扫描线G1连接的上-下子像素对为P2R时,判断为“否”并且过程前进到步骤S1450。
(步骤S1430)
提供到与上-下子像素对P2L连接的最早次序的数据线的向上的子像素的数据存储在线存储器(Line Memory)L(2p-1)中。在顶线上,即在扫描线G1上,如从以具体实例方式示出的图8至图11和图17的布局图案中可以看到的,没有向上的子像素。因此,存储“z”,尽管存储在L(2p-1)中的数据没有反映到显示上。这里,以实例的方式,“z”被设置为“0”。
(步骤S1440)
在步骤S1430之后,提供到与上-下子像素对P2L连接的最后次序的数据线的向下的子像素的数据存储在线存储器L(2p)中。首先,指定以“M(v1)(1,p)(CL1)”读取的输入图像的像素数据的矩阵和颜色。这里注意的是,“v1”是扫描线G1(即,奇数扫描线)的视点图像的参数。由于是扫描线G1,因此行编号为“1”,列编号为变量“p”并且CL1是第一行的颜色的参数。然后,读取地址从“M(v1)(1,p)(CL1)”解码,并且从图像存储器读取数据并且将数据存储至PD。该数据PD被存储到线存储器L(2p)。
(步骤S1450)
提供到与上-下子像素对P2R连接的最早次序的数据线的向下的子像素的数据存储在线存储器L(2p-1)中。如步骤S1440中的情况一样,由“M(v1)(1,p)(CL1)”指定要读取的输入图像的像素数据的矩阵和颜色。然后,读取的地址从“M(v1)(1,p)(CL1)”解码,并且将其从图像存储器存储至PD。该数据PD被存储到线存储器L(2p-1)。
(步骤S1460)
在步骤S1450之后,提供到与上-下子像素对P2R连接的最后次序的数据线的向上的子像素的数据存储在线存储器L(2p)中。在扫描线G1上,如在步骤S1430的部分中描述的,没有向上的子像素。因此,存储“z”,尽管存储在L(2p)中的数据没有反映到显示上。这里,以实例的方式,“z”被设置为“0”。
(步骤S1470)
基于“p”的计数值判断是否已经完成对于一条扫描线的上-下子像素对的处理。对于该判断,使用在步骤S1000中设置的显示部的列数“n”。当计数值“p”没有达到“n÷2”时,判断为“是”并且过程前进到步骤S1480。当为“n÷2”时,判断为“否”并且用于顶线的过程结束。
(步骤S1480)
“p”的计数值增加1,并且过程前进到步骤S1420。
接着,将参照图33描述输出处理的细节。在输出处理的过程中,执行使线缓冲器L中存储的n个数据与数据线D1至Dn或者D2至Dn+1对应的处理,以完成合成图像数据CM,并且合成图像数据CM被输出到数据线驱动电路80。
(步骤S1510)
该步骤表示连续地使用读取和重排处理中使用的Gy的值,并且使用在读取和重排处理中存储到线缓冲器L的数据,并且该步骤不是执行任何特定处理的步骤。
(步骤S1520)
将“1”作为初始值给予“x”。这里注意的是,“x”用于指定数据线的次序,即,用于指定合成图像数据CM的列。它是用于数据线驱动电路80的数据传输时钟的计数值,其由图2所示的时序控制装置150产生。
(步骤S1530)
判断第一数据线D1是否连接到子像素并用于显示。对于该判断,使用参数“u”和步骤S1000中设置的扫描线的计数值Gy,该参数“u”上是设置在显示部50的第一列的第一行的子像素的面对方向。如图26所示,当u=0并且扫描线Gy是偶数的时或者当u=1并且扫描线Gy是奇数的时,使用数据线D1。因此,判断为“是”并且过程前进到步骤S1540。当没有匹配到该条件时,判断为“否”并且过程前进到步骤S1550。
(步骤1540)
判断处理是否已经进行到最后一条数据线Dn+1。对于该判断,使用在步骤S1000中设置的显示部的列数“n”。当“x”的计数值没有达到“n+1”时,判断为“是”并且过程前进到步骤S1541。当“x”的计数值是“n+1”时,判断为“否”并且过程前进到步骤S1543。
(步骤S1541)
线缓冲器的数据L(x)被输出到合成图像数据CM(Gy,x)。该合成图像数据被输出到数据线驱动电路80。
(步骤S1542)
“x”的计数值增加1,并且过程前进到步骤S1540。
(步骤S1543)
此时,“x=n+1”。从步骤S1530中进行的判断,没有与数据线Dn+1连接的子像素。因此,即使没有反映在显示上,“z”也被输出到合成图像数据CM(Gy,n+1)。这里,以实例的方式,“z”被设置为“0”。该合成图像数据CM被输出到数据线驱动电路80。由此,完成了直到数据线Dn+1的数据的输出,从而输出处理结束。
(步骤S1550)
判断是否对第一数据线D1进行处理。当“x=1”时,判断为“是”并且过程前进到步骤S1551。当“x”不是1时,判断为“否”并且过程前进到步骤S1553。
(步骤S1551)
此时,“X=1”。从步骤S1530中进行的判断,没有与数据线Dn+1连接的子像素。因此,即使没有反映到显示上,“z”也被输出到合成图像数据CM(Gy,n+1)。这里,作为实例,“z”被设置为“0”。该合成图像数据CM被输出到数据线驱动电路80。
(步骤S1552)
“x”的计数值增加1,并且过程前进到步骤S1550。
(步骤S1553)
线缓冲器的数据L(x-1)输出到合成图像数据CM(Gy,x)。该合成图像数据CM被输出到数据线驱动电路80。
(步骤S1554)
判断处理是否已经进行到最后一条数据线Dn+1。当“x”的计数值没有达到“n+1”时,判断为“是”并且过程前进到步骤S1552。当“x”的计数值是“n+1”时,完成了直到数据线Dn+1的数据输出。因此,判断为“否”并且输出处理结束。
接着,将参照图34描述主线处理的细节。图34是示出步骤S1800的处理内容的流程图。利用主线处理,根据图25所示的以扫描线为单元的规律性,读取与扫描线Gy对应的输入图像数据,并且用于一行的n个子像素数据存储在线缓冲器L中。图34示出根据图25所示的规律性执行的处理,将参照图35单独描述将数据存储到线缓冲器中的处理。
(步骤S1810)
该步骤表示连续地使用在读取和重排处理中使用的“Gy”的值、“s”的值和“q”的值,并且真是没有执行任何特定处理的步骤。
(步骤S1811至步骤S1815)
在此执行的是基于“s”的值(六条扫描线的周期)的条件的分支。根据从1至6的值,过程前进到步骤S1821至步骤S1826。
(步骤S1812至步骤S1815)
如图25所示,根据“s”的值,存储用于指定要被读取的像素数据的视点、颜色和行的信息用于各个变量。通过使用步骤S1000中设置的参数,视点被存储为k,向上的子像素的颜色被存储为变量C1,并且向下的子像素的颜色被存储为变量C2。另外,基于“q”,向上的子像素的输入图像的行被计算和存储为变量Ui,并且向下的子像素的输入图像的行被计算和存储为变量Di。
(步骤S1900)
通过使用变量k、Ui、Di、C1和C2,与扫描线Gy对应的数据被读取并存储到线缓冲器L。将参照图35所示的流程图单独描述其细节。在完成了线缓冲器处理之后,主线处理结束。
接着,将参照图35描述线缓冲器存储处理的细节。图35是示出步骤S1900的处理内容的流程图。
(步骤S1910)
该步骤表示,连续地使用Gy的值并且还使用变量k、Ui、Di、C1和C2,并且其不是执行任何特定处理的步骤。
(步骤S1920)
将“1”作为初始值给予变量“p”。变量“p”用于指定与扫描线G1连接的上-下子像素对,用于指定要读取的像素数据的列编号并且用于指定用于将数据存储在线缓冲器中的次序。
(步骤S1930)
通过使用LUT,判断与数据线中最早次序的数据线连接的子像素是上-下子像素对中的向上的子像素还是向下的子像素。当LUT(Gy,p)=1时,即,当与第p条扫描线Gy连接的上-下子像素对为P2L时,判断为“是”并且过程前进到步骤S1940。当LUT(Gy,p)=0时,即,当与第p条扫描线Gy连接的上-下子像素对为P2R时,判断为“否”并且过程前进到步骤S1960。
(步骤S1940)
提供到与上-下子像素对P2L连接的最早次序的数据线的向上的子像素的数据存储在线存储器L(2p-1)中。由“M(k)(Ui,p)(C1)”指定要读取的输入图像的像素数据的视点、矩阵和颜色。然后,解码读取地址,并且数据被从图像存储器读取至PD。该数据PD被存储到线存储器L(2p-1)。
(步骤S1950)
在步骤S1940之后,提供到与上-下子像素对P2L连接的最后次序的数据线的向下的子像素的数据存储在线存储器L(2p)中。由“M(k)(Di,p)(C2)”指定要读取的输入图像的像素数据的视点、矩阵和颜色。然后,解码读取地址,并且数据被从图像存储器读取至PD。该数据PD被存储到线存储器L(2p-1)。过程前进到步骤S1980。
(步骤S1960)
提供到与上-下子像素对P2R连接的最早次序的数据线的向下的子像素的数据存储在线存储器L(2p-1)中。由“M(k)(Di,p)(C2)”指定要读取的输入图像的像素数据的视点、矩阵和颜色。然后,解码读取地址,并且数据被从图像存储器读取至PD。该数据PD被存储到线存储器L(2p-1)。
(步骤S1970)
在步骤S1960之后,提供到与上-下子像素对P2R连接的最后次序的数据线的向上的子像素的数据存储在线存储器L(2p)中。由“M(k)(Ui,p)(C1)”指定要读取的输入图像的像素数据的视点、矩阵和颜色。然后,解码读取地址,并且数据被从图像存储器读取至PD。该数据PD被存储到线存储器L(2p-1)。过程前进到步骤S1980。
(步骤S1980)
基于“p”的计数值判断是否已经完成对于一条扫描线的上-下子像素对的处理。对于该判断,使用在步骤S1000中设置的显示部的列数“n”。当计数值“p”没有达到“n÷2”时,判断为“是”并且过程前进到步骤S1990。当为“n÷2”时,判断为“否”并且线缓冲器存储处理结束。
(步骤S1990)
“p”的计数值增加1,并且过程前进到步骤S1930。
接着,将参照图36描述最后的线的处理的细节。图36是示出图31所示的步骤S2200的处理内容的流程图。利用最后的线的处理,读取与扫描线Gm+1对应的输入图像数据,并将其存储在线缓冲器L中。
(步骤S2210)
该步骤表示连续地使用在读取和重排处理中使用的“Gy”的值、“s”的值和“q”的值,并且不是执行任何特定处理的步骤。
(步骤S2211)
在此执行的是基于“s”的值(六条扫描线的周期)的条件的分支。由于示例性实施例的子像素是三种颜色R/G/B,因此显示部的最后的扫描线Gm+1的“x”的值变为s=1或s=4。当s=1时,判断为“是”并且过程前进到步骤S2212。当s=4时,判断为“否”并且过程前进到步骤S2213。
(步骤S2212、步骤S2213)
如图25所示,根据“s”的值,存储用于指定要被读取的像素数据的视点、颜色和行的信息作为各个变量。通过使用步骤S1000中设置的参数,视点被存储为k,向上的子像素的颜色被存储为变量C1,并且向下的子像素的颜色被存储为变量C2。另外,基于“q”,向上的子像素的输入图像的行被计算和存储为变量Ui,并且向下的子像素的输入图像的行被计算和存储为变量Di。过程前进到步骤S2220。
(步骤S2220)
将“1”作为初始值给予变量“p”。变量“p”用于指定与扫描线Gm+1连接的上-下子像素对,用于指定要读取的像素数据的列编号并且用于指定用于将数据存储在线缓冲器中的次序。
(步骤S2230)
通过使用LUT,判断与数据线中最早次序的数据线连接的子像素是上-下子像素对中的向上的子像素还是向下的子像素。当LUT(Gy,p)=1时,即,当与第p条扫描线Gy连接的上-下子像素对为P2L时,判断为“是”并且过程前进到步骤S2240。当LUT(Gy,p)=0时,即,当与第p条扫描线Gy连接的上-下子像素对为P2R时,判断为“否”并且过程前进到步骤S2260。
(步骤S2240)
提供到与上-下子像素对P2L连接的最早次序的数据线的向上的子像素的数据存储在线存储器L(2p-1)中。由“M(k)(Ui,p)(C1)”指定要读取的输入图像的像素数据的视点、矩阵和颜色。然后,解码读取地址,并且数据被从图像存储器读取至PD。该数据PD被存储到线存储器L(2p-1)。
(步骤S2250)
在步骤S2240之后,提供到与上-下子像素对P2L连接的最后次序的数据线的向下的子像素的数据存储在线存储器L(2p)中。然而,如从示出为具体实例的图8至图11和图17的布局图案可以看到的,在扫描线Gm+1处没有向下的子像素。因此,存储“z”,即使存储在L(2p)中的数据没有反映到显示上。这里,以实例的方式,“z”被设置为“0”。过程前进到步骤S2280。
(步骤S2260)
提供到与上-下子像素对P2R连接的最早次序的数据线的向下的子像素的数据存储在线存储器L(2p-1)中。然而,如步骤S2250的部分中描述的,在扫描线Gm+1处没有向下的子像素。因此,存储“z”,即使存储在L(2p-1)中的数据没有反映到显示上。这里,以实例的方式,“z”被设置为“0”。
(步骤S2270)
在步骤S2260之后,提供到与上-下子像素对P2R连接的最后次序的数据线的向上的子像素的数据存储在线存储器L(2p)中。由“M(k)(Ui,p)(C1)”指定要读取的输入图像的像素数据的视点、矩阵和颜色。然后,解码读取地址,并且数据被从图像存储器读取至PD。该数据PD被存储到线存储器L(2p)。过程前进到步骤S2280。
(步骤S2280)
基于“p”的计数值判断是否已经完成对于一条扫描线的上-下子像素对的处理。对于该判断,使用在步骤S1000中设置的显示部的列数“n”。当计数值“p”没有达到“n÷2”时,判断为“是”并且过程前进到步骤S2290。当为“n÷2”时,判断为“否”并且最后的线的处理结束。
(步骤S2290)
“p”的计数值增加1,并且过程前进到步骤S2230。
如上所述,通过执行图30至图36所示的流程图中的处理,可以通过应用以六条扫描线为单元的规律性和上-下子像素对的布局图案,从而由从外部输入的两个视点的图像数据来合成图像数据并重排像素数据,产生图像数据CM,并且将图像数据CM显示在显示面板上。上述的示例性实施例的处理只是实例,处理不仅限于此。例如,由于没有与NP对应的输入图像数据,因此存在包括NP的上-下子像素对的顶线和最后线的处理被作为与主处理分离的处理来执行。然而,将输入图像数据写入图像存储器,并且通过将地址指定给图像存储器来读取用于产生图像数据CM的数据。即,当可以指定外部输入图像数据区域的地址并且可以读取与NP对应的数据时,可以与主处理一起执行NP的处理。提供到NP的数据对于显示是无效的。因此,如果可以执行用于指定NP地址的处理,则实际上还可以应用主线处理,而不分离用于顶线和最后线的处理。
对于从线缓冲器到数据线驱动电路的输出,描述的是对于每个子像素的数据来输出数据的处理流程。然而,这取决于数据线驱动电路的接口规格。例如,数据可以按三个子像素为单位或者按六个子像素为单位从线缓冲器输出。
之前已经描述了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结构和动作。
图37是示出作为应用了示例性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实例的终端装置的框图。图37A所示的终端装置300A被构造成包括输入装置301、存储装置302、算术计算器303、外部接口304、示例性实施例的显示装置305A等。如上所述,显示装置305A包括显示控制器100,从而可以如在图像数据从算术计算器传输到常规显示装置的情况一样,传输两个图像的数据。这两个图像数据可以是二维显示在常规显示面板上的图像数据。也就是说,示例性实施例的显示装置305A包括显示控制器100,从而算术计算器303不需要对要输出的两个图像数据执行某种处理。因此,就这方面,没有对算术计算器303施加负担。另外,示例性实施例的显示控制器100包括图像存储器120(图2)。因此,由算术计算器303输出的两个图像数据不限于其图像在图37中示出的图像数据沿着水平方向排列的形式(所谓的并排形式),而是可以是图像数据沿着垂直方向排列的形式(所谓的点对点的形式)或者帧顺序形式。
图37(B)所示的终端装置300B是其中显示模块200B与终端装置300A的显示模块不同的结构。例如,显示模块200B与显示模块200A的不同之处在于图像分离装置的布局、滤色器的次序、上-下子像素对的布局图案等。分别取决于根据要加载的终端装置300A、300B对显示装置305A、305B所需的各种因素(例如,图像品质、成本、尺寸和分辨率),确定显示模块200A和200B的规格。当显示模块200A变为显示模块200B时,要输入到显示模块200B的合成图像数据需要发生变化。然而,如上所述,示例性实施例的显示装置305B包括设置于显示控制器100的参数存储装置140(图2)。因此,即使当显示模块变为显示模块200B时,可以使用相同的显示控制器100。这样就可以减少设计显示装置305A、305B的步骤的数量,并且可以降低显示装置305A、305B的成本。
虽然已经参照向观众的双眼提供不同图像的立体显示装置的情况描述了示例性实施例,但是本发明可以应用于根据观察位置提供不同图像的两视点显示装置。
另外,虽然已经参照柱面光栅式透镜用于光学图像分离装置并且柱面光栅式透镜设置在显示面板的观众侧的情况描述了示例性实施例,但是柱面光栅式透镜可以设置在与观众相反的一侧。此外,还可以采用视差栅栏作为光学图像分离装置。
另外,已经将示例性实施例的显示面板描述为使用液晶分子的液晶显示面板。然而,还可以不仅应用透射型液晶显示面板而且应用反射型液晶显示面板、透反射型液晶显示面板、微反射型液晶显示面板、微透射型液晶显示面板等作为液晶显示面板,在微反射型液晶显示面板中,透射区的比率大于反射区的比率,在微透射型液晶显示面板中,反射区的比率大于透射区的比率。另外,显示面板的驱动方法可以以优选的方式应用于TFT方法。
对于TFT方法中的TFT,不仅可以是使用非晶硅、低温多晶硅、高温多晶硅、单晶硅的TFT,而且可以是使用有机物质、诸如氧化锌的氧化金属和碳纳米管的TFT。另外,本发明不依赖于TFT的结构。还可以以优选的方式采用底栅型、顶栅型、交错型、倒置交错型等。
另外,已经参照上-下子像素对的子像素大致为梯形形状的情况描述了示例性实施例。然而,子像素的形状不限于梯形,只要它的形状可以保持上-下子像素对的光学特性以及其相对于扫描线和数据线的连接关系。还可以采用其他多边形的形状。例如,当示例性实施例中描述的梯形的顶边缩短时,形状呈现为三角形。另外,当向上的子像素和向下的子像素旋转180度对称时,还可以采用具有弯曲的扫描线的六边形、八边形等。另外,示例性实施例的显示部已经被描述为由沿着垂直方向的m行的子像素和沿着水平方向的n列的子像素构成。然而,通过将子像素沿着垂直方向布置成n行并且沿着水平方向布置成m列,可以交换扫描线和数据线的布局关系。
另外,对于显示面板,可以采用与液晶型不同的类型。例如,可以采用有机电致发光显示面板、无机电致发光显示面板、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场发射显示面板或PALC(等离子体寻址液晶)。
作为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优点,可以发现与子像素连接的扫描线和数据线布置成任意行和任意列而没有实际设计布局,这是因为已经发现了对于子像素矩阵的扫描线和数据线的连接图案的规律性。另外,可以容易地由所发现的规律性、图像分离装置的布置条件、子像素的颜色的布置次序、作为最小单元的上-下子像素对的布局图案等来产生合成图像数据。这样就可以使用形式与常规平板显示装置的形式相同的输入图像数据,从而对于采用本发明的装置没有施加负担(例如,重排输出图像数据所需的)。此外,本发明将用于产生合成图像数据的条件设置成参数,并且使用用于存储这些参数的装置。因此,当显示模块发生改变时,只需要改变参数而不需要改变视频信号处理装置。这样就可以减少设计步骤的数量并且可以降低成本。
另外,本发明包括图像分离装置,该图像分离装置将子像素发射的光导向不同的视点,并且本发明可以以与常规平板显示装置的传输形式相同的传输形式来使用输入图像数据用于显示模块,在显示模块中,抑制了由于遮光部等造成的问题。因此,没有必要对图像数据进行重排处理并且执行用于传输的任何特定处理,使得对例如向采用本发明的显示装置输出图像数据的算术计算器没有施加负担。此外,用于产生合成图像数据的条件被设置为参数,并且这些参数被存储,以能够通过改变参数来对应于显示模块的改变。因此,不必改变视频信号处理装置,由此使得可以减少设计步骤的数量并且可以降低成本。
(第二示例性实施例)
将描述根据本发明的第二示例性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结构。它是向多个N视点提供不同图像的显示装置,并且其特征在于,N是4而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显示装置中的N是2。下文中,将参照向四个视点(N=4)提供不同图像的立体显示装置的情况,描述第二示例性实施例。
首先,将主要参照图44描述第二示例性实施例的概况。该示例性实施例的显示控制器102还包括输入数据重排装置160,该装置160将从外部输入的四个或更多个视点的视点图像数据重排成两个视点的视点图像。写控制装置110具有的功能是将输入数据重排装置160重排的视点图像数据写入图像存储器120,而不是从外部输入的视点图像。下文中,将详细描述第二示例性实施例。
由其结构和等效电路在图4和图5中示出的上-下子像素对构造第二示例性实施例的显示部。省略了对上-下子像素对的说明,这是因为它们与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情况相同。
图38是示出根据第二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分离装置和显示部之间的关系的实例。关于附图中的XY轴,X表示水平方向而Y表示垂直方向。沿着垂直方向布置成十二行并沿着水平方向布置成十二列的梯形是子像素,并且阴影是从第一行起按每行依次重复R、G和B的图案的颜色。作为图像分离装置,构造柱面光栅式透镜30的柱形透镜30a对应于四列子像素的单元,并且其布置为其纵向方向变得平行于垂直方向,从而表现出对于水平方向的透镜效应。以列为单位将从子像素发射的光线分成四列周期的不同方向,并且由于柱形透镜30a的透镜效应导致在距离透镜平面的位置处形成四个视点图像。由以列为单位沿着垂直方向排列的RGB的三个子像素构造作为四个视点图像中的每个的结构单元的像素。在图38中,第一视点图像的像素被示出为M1P,第二视点图像的像素被示出为M2P,第三视点图像的像素被示出为M3P,并且第四视点图像的像素被示出为M4P。
图39示出每个视点的像素M1P-M4P发射的光线形成的每个视点图像的光学模型。如图39所示,柱面光栅式透镜30设置在显示面板的观众侧,其被设置为来自显示部的所有M1P的投影图像被叠加在距离透镜平面的距离为OD的平面处,并且来自M2P、M3P和M4P的投影图像也如此叠加,并且沿着X方向的叠加的投影图像的宽度变得最大。采用这种布局,当由观众观看时,从左边起依次沿着水平方向形成第一视点图像、第二视点图像、第三视点图像和第四视点图像的区域。
接着,将描述关于图38所示的子像素和扫描线以及数据线的连接关系。图40是图38所示的第二示例性实施例的显示部的实例,其由上-下子像素对P2R和P2L构造。这是由P2L构造的四列和由P2R构造的四列交替重复的图案,并且其被称作布局图案6。当纵2-点反转驱动应用于极性反转驱动方法时,布局图案6能够提供高图像品质。
图41示出当纵2-点反转驱动应用于图40所示的布局图案6时的显示部的极性分布,并且示出纵2-点反转驱动下对于每条扫描线的数据线极性。如图38所示,采用第二示例性实施例,每个视点图像设置成以四列为周期。如图41所示,通过对应于视点图像的周期性来以四列为周期交替布置上-下子像素对P2R和P2L,在每个分离的视点图像中,沿着水平方向彼此相邻的子像素的极性被反转。另外,对于列内的极性分布而言,上-下子像素对P2L和上-下子像素对P2R的垂直相邻的像素电极的极性变成相同的极性,每两行反转极性。因此,如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图15的情况而言,可以抑制底边附近的液晶分子的异常配向。因此,抑制闪烁的效果强,由此可以提供高图像品质。
接着,描述的是合成图像数据,该合成图像数据提供到利用布局图案6构造的并且其中图像装置如图38地设置的第二示例性实施例的显示部。图42示出从外部输入的四个视点的图像数据,图43示出布局图案6的合成图像数据,该合成图像数据由图42所示的输入数据合成。图42示出由4行×3列的像素构造的从第一视点图像数据到第四视点图像数据的图像数据的图表。如图6所示,在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部分中,关于“Mk(i,j)RGB”,“k”表示视点,“i”是图像内的行数,“j”是图像内的列数,并且“RGB”意味着其携带颜色R:红色、G:绿色和B:蓝色中的每个的亮度信息。
如在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情况一样,可以基于图像分离装置、滤色器的颜色布局的设置参数和布局图案的设置参数,由以扫描线为单位的上-下子像素对的连接规律性和以数据线为单元的规律性来产生图43中的合成图像数据。
图44示出第二示例性实施例的功能框图。如第一示例性实施例中的情况一样,其构造有:显示控制器102,该显示控制器102由从外部输入的每个视点的图像数据来产生合成图像数据CM;以及显示面板20,该显示面板20是合成图像数据CM的显示装置。显示面板20的结构与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结构相同,从而通过应用相同的参考标号省略了对其的说明。显示面板102的结构与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结构的不同之处在于,第二示例性实施例包括输入数据重排装置160。然而,其它结构元件是相同的,从而通过应用相同的参考标号省略了对其的说明。
输入数据重排装置160执行处理将用于N个视点(图44中N=4)的图像数据重排成如第一示例性实施例所描述的两个输入图像的数据形式。将参照图45描述具体实例。
如图45所示,由第一视点图像M1和第三视点图像产生“M1’(i,j’)RGB”,并且由第二视点图像和第四视点图像产生“M2’(i,j’)RGB”。它们以列为单元重排,并且得到如下式子。
M1’(i,1)RGB=M3(i,1)RGB
M1’(i,2)RGB=M1(i,1)RGB,
M1’(i,3)RGB=M3(i,2)RGB,
...
M1’(i,6)RGB=M1(i,3)RGB
类似地,如下地进行重排。
M2’(i,1)RGB=M4(i,1)RGB
M2’(i,2)RGB=M2(i,1)RGB
M2’(i,3)RGB=M4(i,2)RGB
...
M2’(i,6)RGB=M2(i,3)RGB
通过将以此方式产生的图像数据“M1’(i,j’)RGB”和“M2’(i,j’)RGB”传输到写控制装置110,可以通过第一示例性实施例中描述的处理动作来产生图43所示的合成图像数据。
在图44中,输入数据重排装置160与写控制装置110分开示出。然而,如此示出是为了描述结构,输入数据重排装置160可以包括在写控制装置110中。这是因为可以通过由写控制装置110按每个视点图像的列为单位控制所产生的地址,执行与附图所示的输入数据重排处理相同的处理。
另外,虽然已经描述了用于四个视点(N=4)的不同图像的立体显示装置作为第二示例性实施例的实例,但是视点的数量不限于四个。可以应用更大数量的视点。
(效果)
如图39所示,第二示例性实施例中的视点数量可以增加。因此,观众可以通过改变观察点从不同角度享受立体图像。另外,还同时提供运动视差,这样可以给图像提供更高的立体效果。
(第三示例性实施例)
将描述根据本发明的第三示例性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结构。
图46是第三示例性实施例的功能框图。第三示例性实施例与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显示面板23包括数据线选择开关170,该数据线选择开关170由从显示控制器130的读取控制装置读取控制装置133输出的数据线选择信号171控制。其它结构元件与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结构元件相同,从而通过应用相同的参考标号来省略对其的说明。
数据线选择开关170具有的功能是将数据线驱动电路83的n个输出切换到显示部50的数据线D1-Dn或D2-Dn+1。采用这种功能,用于使存储在线缓冲器中的n个数据对应于数据线D1-Dn或D2-Dn+1的数据处理变得没有必要,所述数据处理在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图32所示的流程图中描述的输出处理中执行。也就是说,采用第三示例性实施例,存储在线缓冲器中的n个数据可以直接输出到数据线驱动电路,并且开关信号可以提供到数据线选择信号171。因此,合成图像数据处于Gm+1行×n列的数据结构中。
还可以将第二示例性实施例的结构添加到上述的第三示例性实施例的结构中,以使其成为多视点装置。
(效果)
采用第三示例性实施例,可以省略读取控制装置读取控制装置的处理。因此,与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相比,显示控制器103的电路规模可以减小。另外,当驱动IC用于数据线驱动电路83时,仅需要具有n个输出,所述输出的数量与构造显示部的子像素的列数相同。可以增加使用驱动IC的可能性,从而产生可以降低成本的效果。
(第四示例性实施例)
将描述根据本发明的第四示例性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结构。除了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结构之外,该立体显示装置还包括一个额外的图像分离装置。
首先,将主要参照图47和图48描述第四示例性实施例的概况。该示例性实施例的显示控制器104还包括输入数据纵-横变换装置164,该装置164将从外部输入的视点图像数据重排成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90度的图像。显示模块201包括由电-光元件180构成的第二图像分离装置,其以子像素40为单元将子像素40发射的光导向多个视点。连接电-光元件180将光导向的多个视点的方向与连接柱面光栅式透镜30将光导向的多个视点的方向正交。写控制装置110具有的功能是将输入数据纵-横变换装置164重排的视点图像写入图像存储器120,而非将外部输入的视点图像数据写入图像存储器120。下文中,将更详细地描述第四示例性实施例。
图47是根据第四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分离装置和显示部的关系的实例。至于附图中的XY轴,X表示水平方向而Y表示垂直方向。在图47中,用沿着垂直方向布置成十二行并且沿着水平方向布置成十二列的梯形示出构造显示部的子像素。表示子像素的梯形的阴影表示通过滤色器发挥作用的各个子像素的颜色,并且三种颜色的布置从第一行起按每行以R、G和B的次序重复。如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情况一样,根据上-下子像素对的布局,确定子像素和扫描线以及数据线之间的连接。每两列的子像素节距和每三行的子像素节距相等。
如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情况一样,由柱形透镜30a构成的柱面光栅式透镜30设置在显示面板的观众侧,其设置方式使得沿着水平方向实现了透镜效应,并且从偶数列和奇数列的子像素发射的光线被分向不同的方向。
作为第二图像分离装置,显示视差栅栏图案的电-光元件180被设置于观众相对侧的显示面板。作为电-光元件180,例如,可应用透射型液晶面板,并且其设置方式使得当显示视差栅栏图案时,用作狭缝180a的透射部分变得与显示面板平行。另外,其设置方式使得当显示视差栅栏图案时,偶数行和奇数行的子像素发射的光线被分向不同的方向。也就是说,其被设置为,当在观众的双眼位于水平方向的状态下显示面板从图46的位置开始顺时针旋转90度时,奇数行用作右眼子像素:R并且偶数行用作左眼子像素:L。在附图中,为了方便起见,用阴影以强调的方式示出了狭缝180a。当电-光元件180实际显示栅栏图案时,被涂上阴影的部分(狭缝180a)是透射部分,并且其它部分是遮光部。当显示面板从观众侧逆时针旋转90度时,表示子像素功能的R和L交换。
图48示出第四示例性实施例的功能框图。其与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显示控制器104包括输入数据纵-横变换装置164和图像分离控制装置190。其它结构元件与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结构元件相同,从而通过应用相同的参考标号来省略对其的说明。另外,构造显示部的子像素40的结构与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图4和图5中描述的上-下子像素对的结构相同,并且如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情况一样,也由上-下子像素对形成显示部50的布局。
当显示面板旋转90度时,输入数据纵-横变换装置164执行处理,以将从外部输入的图像数据M1和M2转换成如第一示例性实施例描述的两个输入图像的数据形式。
图像分离控制装置190根据要输入的控制信号来控制第二图像分离装置(未示出)上的图47所示的栅栏图案的显示/不显示。
将参照附图描述由输入数据纵-横变换装置164执行的纵-横变换。
图49示出用于描述当显示面板旋转90度时不显示栅栏图案的情况(即,平板显示器的情况)的处理的图表。图47所示的显示面板由携带颜色信息的4行×6列的像素单元构成。因此,当面板顺时针旋转90度时,其变为6行×4列的面板。图49示出6行×4列的输入图像数据rM。
由于显示面板顺时针旋转90度,因此输入数据纵-横变换装置164将输入图像数据rM的行和列逆时针旋转90度,以将数据rM转换成如第一示例性实施例所述的两个输入图像的数据形式(在附图中示出的是4行×6列)。
图49示出从输入图像数据rM转换的数据“M1’(i’,j’)RGB”和“M2’(i’,j’)RGB”。数据rM如下重排。
M1’(1,1)RGB=rM(1,4)RGB
M1’(1,2)RGB=rM(2,4)RGB
M1’(1,3)RGB=rM(3,4)RGB
...
M1’(1,6)RGB=rM(6,4)RGB
M1’(2,1)RGB=rM(1,3)RGB
...
M1’(2,6)RGB=rM(6,3)RGB
...
M1’(4,6)RGB=rM(6,1)RGB
“M2’(i’,j’)RGB”的数据布局与“M1’(i’,j’)RGB”相同。
通过将采用这种方式变换的图像数据“M1’(i,j’)RGB”和“M2’(i,j’)RGB”传输到写控制装置110,可以通过第一示例性实施例中描述的处理动作根据显示面板来产生图48中的合成图像数据。采用所产生的合成图像,输入图像rM可以显示在图47所示的显示面板上。观众可以在图47的显示面板顺时针旋转90度的状态下观察到输入图像rM。
接着,描述的是当显示面板顺时针旋转90度时显示栅栏图案的情况的处理,即,通过使用第二图像分离装置执行立体显示的情况的处理。图47所示的显示面板由携带颜色信息的4行×6列的像素单元构成。采用栅栏显示,沿着Y方向相邻的子像素交替用作左眼子像素和右眼子像素。因此,沿着Y方向的分辨率变成一半。也就是说,在图47的情况,分开的左眼图像和右眼图像是6行×2列的图像。
图50示出图47所示的显示面板的输入图像数据,即,左眼图像数据rM1和右眼图像数据rM2。如图50所示,在rM1和rM2中,携带颜色信息即R:红色,G:绿色和B:蓝色的像素数据布置成6行×2列。由于显示面板顺时针旋转90度,因此输入数据纵-横变换装置164将输入图像数据rM1和rM2的行和列顺时针旋转90度。此时,左眼图像数据和右眼图像数据交替布置在颜色单元中以被合成。如图47所示,这是因为在这种情况下,沿着Y方向布置的每个颜色的子像素交替变成用于左眼的子像素和用于右眼的子像素。具体来讲,如图47所示,关于M1图像的像素(1,1),第一列和第二列的第十行的子像素变为“rM1(1,1)R”,第一列和第二列的第八行的子像素变为“rM1(1,1)G”并且第一列和第二列的第十二行的子像素变为“rM1(1,1)B”。
如上所述,产生图50所示的“rM1 rM2”合成图像数据,并且其被作为“M1’(i’,j’)RGB”和“M2’(i’,j’)RGB”输出到写控制装置110,“M1’(i’,j’)RGB”和“M2’(i’,j’)RGB”适合第一示例性实施例中描述的两个输入图像的数据形式。
以此方式通过第一示例性实施例所描述的处理动作来产生根据显示面板的合成图像数据,并且输入图像“Mr1 Mr2”的合成图像可以显示在图47所示的显示面板上。由此,当输入图像“rM1 rM2”是视差图像时,观众可以在图47的显示面板顺时针旋转90度的状态下观察到立体显示。
以上,已经关于显示面板顺时针旋转90度的情况的纵横变换描述了第四示例性实施例的结构和动作。示例性实施例不只限于顺时针90度旋转的情况,而是可以应用于逆时针90度旋转的情况。在逆时针90旋转的情况下,在顺时针90度旋转的情况下执行的输入图像数据的行和列的变换可以从顺时针90度旋转变为逆时针90度旋转。
(效果)
除了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效果之外,也可以当显示面板旋转90度时,利用第四示例性实施例享受立体显示。
(第五示例性实施例)
将描述根据本发明的第五示例性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结构。根据第五示例性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结构为如下形式:设置于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显示控制器的图像存储器不是由帧存储器形成而是由多个线存储器形成,以缩小显示控制器中设置的存储器区域。
图51示出第五示例性实施例的功能框图。如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情况一样,其构造有:显示控制器105,该显示控制器105由从外部输入的每个视点的图像数据来产生合成图像数据CM;以及显示面板20,该显示面板20是合成图像数据的显示装置。显示面板20的结构与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显示面板结构相同,从而可以应用相同的参考标号来省略对其的说明。显示控制器105包括:线存储器125;写控制装置115,该写控制装置115具有的功能是将输入图像数据写入线存储器125;读取控制装置读取控制装置135,该读取控制装置读取控制装置135具有的功能是从线存储器125读取数据;以及时序控制装置155,该时序控制装置155通过使用输入同步信号产生每个控制信号。显示控制器105的其它结构元件与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结构元件相同,从而通过应用相同的参考标号省略对其的说明。
如所述的,在第五示例性实施例中,图像存储器是所谓的帧存储器,可以用该存储器来写入和保存所有的输入图像数据。因此,在输入图像数据的传输形式以及输入数据和输出数据之间的时序方面存在限制。将参照图52所示的时序图来描述第五示例性实施例的动作。
图52是示出将图57所示的输入图像数据输出(产生合成图像数据)到图8所示的布局图案1中的显示部的时序的图表,图7所示的图像分离装置设置在所述显示部中。在图52的情况下,采用所谓的并排形式作为输入图像数据的传输形式,采用该并排形式,按每行来传输多个视点的图像数据。
图52所示的“T”示出显示面板的一个水平周期,输入数据M1和M2是图57所示的4行×6列的像素数据,并且输入数据M1(1)和M2(2)表示第一视点图像数据M1的第一行和第二视点图像数据M2的第二行。L1至L6是可以存储每个输入视点图像数据的线存储器,并且L1、L3、L5存储第一视点图像数据而L2、L4、L6存储第二视点图像数据。输出G1、G2、...、G13表示对应于图8所示的显示部的扫描线编号到与每条扫描线连接的子像素的数据输出。显示面板输出的三个水平时段以及用于输入M1的一行的输入时段和用于输入一行M2的输入时段的总时段可以被设置为相同,从而以帧为单元使输入/输出图像的更新一致。即使没有在时序图中示出,上述的输出水平时段和输入时段是同步信号的周期,并且包括没有有效数据的所谓的消隐时段。
将参照图52描述动作的细节。在T1至T3的时段内,输入数据M1(1)存储到L1而输入数据M2(1)存储到L2。在T4中,M1(2)存储到L3,同时执行处理来从存储有M1(1)的L1读取与扫描线G1连接的子像素的数据,如第一示例性实施例所描述的一样。从L1中读取存储在存储参数存储装置140中的关于图7的图像分离装置和图8的布局图案1的信息以及基于规律性确定的并且提供到扫描线G1的数据M1(1)R,对其执行处理,并且将其输出到显示面板。类似地,在T5中,从L2读取要提供到扫描线G2的数据M2(1)R,G,对其执行处理,并将其输出到显示面板。另外,在T5的中间,开始输入图像数据M2(2)至L4的存储动作。在T6中,从L1读取要提供到扫描线G3的数据M1(1)G,B,对其执行处理,并将其输出到显示面板。在T7中,M1(3)存储到L5,同时从L2读取M2(1)B并且从L4读取M2(2)R作为要提供到扫描线G4的数据,对其执行处理,并且将数据输出到显示面板。在T8中,从L3读取要提供到扫描线G5的数据M2(1)R,G,对其执行处理,并将其输出到显示面板。另外,在T8的中间,开始输入图像数据M2(3)至L6的存储动作。在T9中,从L4读取要提供到扫描线G6的数据M2(2)G,B,对其执行处理,并将其输出到显示面板。在T10中,M1(4)存储到L1。M1(4)可以存储到L1的原因在于,已经在T6中读取了L1所存储的M1(1),从而不需要再保持M1(1)。同时,在T10中,从L3读取M1(2)B并且从L5读取M1(3)R作为要提供到扫描线G7的数据,对其执行处理,并且将数据输出到显示面板。如图52所示,对于每条扫描线重复相同的处理,并且以上述方式重复到显示面板的输出。
如以上所述,第五示例性实施例使用线存储器L1至L6用于图像存储器。由此,如在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情况一样,可以由保存在存储参数存储装置中的信息和规律性产生合成图像数据。如之前已经描述的,在T6中完成L1中存储的M1(1)的读取动作,从而可以将T7中输入的M1(3)存储到L1。然而,与M1(1)至L1的存储动作和随后的M1(3)的存储动作之间的这种存储关系不同,不能在M1(2)之后将M1(4)存储到L3。这是因为在输入M1(4)的T10内,如图52所示,同时执行了L3中存储的M1(2)B的读取动作。因此,提供了用于存储M1(3)的L5,并且M1(4)被设计成在M1(1)之后被存储到L1。
如上所述,线存储器L1至L6是可以存储一行每个视点的输入图像数据的线存储器。用构造显示部的子像素的数量来表示这些线存储器的区域。单个输入像素数据携带RGB的信息,从而它形成为用于三个子像素。因此,在使用由一行的六列像素数据构成的输入图像数据的图52的情况中,以子像素为单元的六个线存储器的数据保存区域用于108个子像素(6×3×6=108)。另外,就图52的情况而言,在图60中示出了图52所示的三行输入图像数据M1和显示面板之间的对应关系。如图60所示,3行×6列的M1对应于偶数列的九行的子像素,并且3行×6列的M2(未示出)对应于奇数列的子像素。因此,以上提及的六个线存储器的数据保存区域可以被表示为显示部的9行×12列的子像素的数量(9×12=108)。另外,具有其中子像素被布置成m行n列的显示部的显示面板所需的线存储器的区域可以被表示为9行×n列的子像素的区域。
虽然已经参照包括图7所示的图像分离装置的图8的布局图案1的显示面板的情况描述了第五示例性实施例的动作,但是示例性实施例不限于此。如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情况一样,通过根据图52所示的时序来设置参数,第五示例性实施例可以应用于各种布局图案。
另外,虽然在图52的情况中,使用了多个视点的图像数据按每行传输的所谓并排形式作为输入图像数据的传输形式,但是还可以使用所谓的逐点形式,采用该逐点形式,多个视点的图像可以被按每像素传输。如图53所示,采用逐点形式,图57所示的输入图像数据M1和M2以像素数据为单元(如以“M1(1,1)RGB”、“M2(1,1)RGB”、“M1(1,2)RGB”、“M2(1,2)RGB”...)被交替地传输。用图53所示的M1(行编号)M2(列编号)(如M1(1)M2(2))表示具有逐点形式的行单元的数据传输,并且图54示出用于描述这些动作的时序图。如图52的情况一样,图54是示出当将图57所示的输入图像数据输出到图8所示的局部图案1中的显示部时的时序,在该显示部中设置了图7所示的图像分离装置。如图54所示,当使用逐点形式时,除了M2存储到图52所示的线存储器的存储时序之外的动作与使用并排形式(图52)的情况相同。因此,可以通过使用线存储器L1至L6产生合成图像数据。即使在输入图像的传输形式是多个视点的视点图像数据按列传输的所谓的逐线(line by line)形式的情况下,也可以以与图53和图54所示的动作的说明中描述的方式相同的方式来应用示例性实施例。
另外,第五示例性实施例可以应用于如第二示例性实施例所描述的N视点面板。在N视点面板中,在通过将每个视点图像的一行的N个数据输入时段与显示面板的三条扫描线的驱动时段相加得到时段的条件下,准备和应用每个视点图像的一行的3×N个线存储器。这里注意的是,“N”需要是偶数。
(效果)
对于图像存储器,第五示例性实施例没有使用帧存储器,而是使用存储显示部的九行的子像素的数据的线存储器。也就是说,设置于具有其中子像素布置成m行n列的显示部的显示面板的图像存储器可以仅需要具有用于至少9行×n列的子像素的存储区域。因此,与具有帧存储器的显示控制器相比,可以大大减小电路规模,由此导致成本缩减。另外,还可以减小尺寸。例如,可以增加与加载显示控制器的位置相关的多种选择,例如,可以将显示控制器内置到数据线驱动电路中。
(第六示例性实施例)
将描述根据本发明的第六示例性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结构。在根据第六示例性实施例的显示装置中,在第五示例性实施例中设置于显示控制器作为图像存储器的线存储器的区域进一步减小。
图55示出第六示例性实施例的功能框图。如第五示例性实施例的情况一样,其构造有:显示控制器106,该显示控制器106由从外部输入的每个视点的图像数据来产生合成图像数据CM;以及显示面板20,该显示面板20是合成图像数据的显示装置。显示面板20的结构与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结构相同,从而通过应用相同的参考标号省略了对其的说明。显示控制器106包括:,数量小于第五示例性实施例的情况的作为图像存储器的线存储器126;写控制装置116,该写控制装置116具有的功能是将输入图像数据写入线存储器126;读取控制装置读取控制装置136,该读取控制装置读取控制装置136具有的功能是从线存储器126中读取数据;以及时序控制装置156,该时序控制装置156通过使用输入同步信号产生每个控制信号。显示控制器106的其它结构元件与第五示例性实施例的结构元件相同,从而通过应用相同的参考标号省略了对其的说明。
如第五示例性实施例的情况一样,第六示例性实施例使用线存储器用于图像存储器,并且使用按每行来传输多个视点的图像数据的所谓的并排形式作为输入图像数据的传输形式。
如第五示例性实施例的情况一样,第六示例性实施例的显示部的结构与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结构相同。例如,该显示部由其中设置有图7所示的图像分离装置的图8的布局图案1形成。因此,如第一示例性实施例所描述的,关于输入图像的行和扫描线之间的关系,存在以六条扫描线为单元的周期性并且存在图25所示的规律性。因此,对于具有并排形式的输入图像数据的传输而言,设置为图像存储器的线存储器只需要使用于保存提供到六条扫描线的子像素的数据的区域最小。
当通过使用图8的情况来具体计算将六个上-下子像素对连接到单个扫描线所需的数据保存区域时,可以用构造显示部的子像素的数量将其表示为“6×6×2=72”。
将参照图56所示的时序图描述使用具有这种数据保存区域的线存储器的第六示例性实施例的动作的实例。
图56是示出当将图57所示的输入图像数据输出(产生合成图像数据)到图8所示的布局图案1的显示部时的时序图,如第五示例性实施例的情况一样,图7所示的图像分离装置设置在所述布局图案1中。“T”表示显示面板的水平周期,输入数据M1和M2是图57所示的4行×6列的像素数据。L1至L4是可以存储一行的每个输入视点图像数据的线存储器。由于输入像素数据携带信息RGB,因此其对应于三个子像素。因此,用于存储一行输入图像数据的四个线存储器的数据保存区域可以以子像素为单元表示为“4×3×6=72”,其与以上提及的保存区域匹配。
与第五示例性实施例的情况相比,第六示例性实施例的动作的不同之处在于,第六示例性实施例没有使每个线存储器与每个视点图像对应,并且无论视点如何,将输入图像存储到已经从其读取了数据的线存储器。另外,据此,要读取的线存储器的指定变得困难。下文中,将参照图56描述第六示例性实施例的动作。
图56所示的T1至T6的时段的动作与第五示例性实施例的情况相同。在完成了T6的读取处理之后,存储在L1中的M1(1)的数据变为不是必需的。因此,在下一个时段T7中,M1(3)的数据存储到L1。在T7中,同时地进行将M1(3)的数据存储到L1的动作、从L2读取要提供到扫描线G4的M2(1)B以及从L4读取M2(2)R,对其执行处理,并且数据被输出到显示面板。在T8中,从L3读取M1(2)R,G作为要提供到扫描线G5的数据,对其执行处理,并且将其输出到显示面板。另外,由于在T7中完成了L2中存储的M2(1)的读取动作并且L2中存储的M2(1)的数据是不需要的,因此在T8的中间开始将输入图像数据M2(3)存储到L2的动作。在T9中,如第五示例性实施例的情况一样,从L4读取要提供到扫描线G6的M2(2)G,B,对其执行处理,并且将其输出到显示面板。在完成了图9中的读取处理之后,L4中存储的M2(2)的数据变得不需要。因此,在T10中,将M1(4)的数据存储到L4。另外,在T10中,从L3读取要提供到扫描线G7的M1(2)B,对其执行处理,并且数据被输出到显示面板。在T11中,从L2读取要提供到扫描线G8的M2(3)R,G,对其执行处理,并且数据被输出到显示面板。另外,由于在T10中完成了L3中存储的M1(2)的读取动作并且L3中存储的数据M1(2)是不需要的,因此在T11的中间开始将输入图像数据M2(4)存储到L3的动作。如图56所示,对于每条扫描线重复相同的处理,并且以上述方式重复到显示面板的输出。该情况的输入数据是由图57所示的4行×6列的像素数据构成的M1和M2,从而在图56的T13之后没有输入数据。然而,作为比该示例性实施例的行数多的情况的动作实例,用虚线示出了数据存储和读取动作。
如上所述,在第六示例性实施例中,将输入数据(无论视点如何)存储到已经从其读取了数据的线存储器。作为具体实例,M1和M2被交替存储作为L3和L4中存储的数据。据此,与第五示例性实施例的情况相比,用于存储输入数据的线存储器的指定和用于读取数据的线存储器的指定变得稍微复杂。然而,第六示例性实施例可以采用较少数量的线存储器进行操作。
虽然已经参照包括图7所示的图像分离装置的图8的布局图案1的显示面板的情况描述了第六示例性实施例的动作,但是示例性实施例不限于此。如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情况一样,通过根据图56所示的时序来设置参数,第六示例性实施例可以应用于各种布置图案。该显示面板所需的线存储器的区域是6行×n列的子像素的区域,该显示面板具有其中子像素被布置成m行n列的显示部。另外,如在第五示例性实施例的情况一样,对于如第二示例性实施例所示的面板的N视点面板,在每个视点图像的一行的数据输入时段与显示面板的三条扫描线的驱动时段匹配的条件下,准备和应用用于每个视点图像的一行的2×N个线存储器。这里注意的是,“N”需要是偶数。
(效果)
对于图像存储器,第六示例性实施例没有使用帧存储器,而是使用存储六条扫描线的子像素的数据的线存储器。也就是说,设置于显示面板的图像存储器可以需要具有用于至少6行×n列的子像素的存储区域,其中该显示面板具有其中子像素布置成m行n列的显示部。因此,除了第五示例性实施例的效果之外,还可以进一步减小线存储器的电路规模,由此可以削减成本并且减小尺寸。
(第七示例性实施例)
将描述根据本发明的第七示例性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结构。根据第七示例性实施例的显示装置与第五和第六示例性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其没有使用帧存储器而是使用多个线存储器用于图像存储器。然而,显示面板的驱动方法和输入图像数据的传输方法不同。采用第七示例性实施例,与第六示例性实施例的情况相比,可以进一步减小所需的线存储器区域。
图58示出第七示例性实施例的功能框图。如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情况一样,其构造有:显示控制器107,该显示控制器107由从外部输入的每个视点的图像数据来产生合成图像数据CM;以及显示面板21,该显示面板21是合成图像数据CM的显示装置。对于显示面板21的结构,显示部50和数据线驱动电路80与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相同而扫描线驱动电路不同。构造第七示例性实施例的扫描线驱动电路包括扫描电路,该扫描电路能够对由m行×n列的子像素构成的显示部的偶数列和奇数列执行扫描。作为第七示例性实施例的扫描线驱动电路的实例,在图58中示出了顺序驱动奇数扫描线G1、G3、G5...的扫描线驱动电路A(60A)和顺序驱动偶数扫描线G2、G4、G6...的扫描线驱动电路B(60B)。显示控制器107包括:线存储器127;控制装置117,该控制装置117具有的功能是将输入图像数据写入线存储器127;和读取控制装置读取控制装置137,该读取控制装置读取控制装置137具有的功能是从线存储器127读取数据。另外,显示控制器107包括:时序控制装置157,该时序控制157通过与输入同步信号同步,产生垂直控制信号62和水平驱动信号82来驱动显示面板21,并且向读取控制装置读取控制装置137、扫描线驱动电路60A、60B和数据线驱动电路80输出这些控制信号;以及存储参数存储装置140,该存储参数存储装置140具有的功能是存储根据显示部50的布局重排数据所需的参数,如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情况一样。
如所述的,第七示例性实施例没有如第一示例性实施例一样使用帧存储器作为图像存储器。因此,在输入图像数据的传输形式以及输入数据和输出数据之间的时序方面存在限制。作为第七示例性实施例的动作的实例,图59示出当驱动图8的布局图案1的显示面板时的时序图,该布局图案1包括图7所示的图像分离装置。
图59所示的“T”示出显示面板的一个水平周期,输入数据M1和M2是图57所示的4行×6列的像素数据。图59所示的输入数据M1(1)和M2(2)表示第一视点图像数据M1的第一行和第二视点图像数据的第二行。第七示例性实施例所示的第一视点图像的传输形式是所谓的帧顺序方法,采用该方法,如图59所示,传输一个视点的输入数据并且此后传输另一个输入图像数据。第七示例性实施例没有使用帧存储器,从而为对应于输入图像数据的视点的每个子像素执行到显示面板的输出。如第一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如图7和图24的情况一样,根据图像分离装置的布局,确定显示部的子像素所对应的视点图像,并且如图8和图18的情况一样,用要连接的扫描线的偶/奇来选择与每个视点对应的子像素。因此,采用第七示例性实施例,扫描线被分为奇数线和偶数线,并且奇数线和偶数线被顺序扫描。图59所示的输出G1、G3、...、G13表示到与图8所示的显示部的奇数扫描线连接的子像素的输出,并且输出G2、G4、...、G12表示到与图8所示的显示部的偶数扫描线连接的子像素的输出。另外,为了使替代帧存储器而使用的线存储器的存储区域最小化,将用于每个视点的输入图像数据的两行的输入时段和显示面板输出的三个水平时段设置成相同的。
图59所示的L1至L3是用作第七示例性实施例中的图像存储器的线存储器,其可以存储一行的每个输入的视点图像数据。由于输入的像素数据携带信息RGB,因此每个输入的视点图像数据的一行对应于3行×n/2列的子像素。图60示出关于输入数据M1(1)、输入数据M1(2)、输入数据M1(3)和图8所示的显示部的子像素的关系。如可以从图60中看到的,用于存储输入图像数据的一行的四个线存储器的数据保存区域可以以子像素为单元表示为“3×3×6=54”。
将参照图59描述第七示例性实施例的动作的细节。在T1-T3的时段中,将输入数据M1(1)存储到L1,将输入数据M2(1)存储到L2。另外,在T3的时段内,与将M1(1)存储到L2的动作并行地,从存储有M1(1)的L1读取用于扫描线G1的数据,并且通过基于第一示例性实施例所描述的规律性和显示面板的信息执行重排处理,以输出与第一示例性实施例所描述的合成图像数据相同的数据。具体来讲,R的数据被从M1(1)读取到G1,对其执行重排处理,并且将其输出到显示面板。然后,在T4中,开始将M1(3)存储到L3的动作,同时,从L1读取要提供到扫描线G3的数据M1(1)G,R,对其执行重排处理,并且将其输出到显示面板。在T5中,从L2读取要提供到扫描线G5的数据M1(2)G,R,对其执行重排处理,并且将其输出到显示面板。另外,当T4结束时,读取L1中存储的所有的数据M1(1),并且这些数据变得不需要。因此,将M1(4)存储到L1的动作在T5的中间开始。在T6中,与将M1(4)存储到L1的动作并行地,从L2读取要提供到扫描线G7的数据M1(2)B并且从L3读取M1(3)R,对其执行重排处理,并且将数据输出到显示面板。在T7中,从L3读取要提供到扫描线G9的数据M1(3)G,B,对其执行重排处理,并且将数据输出到显示面板。在T6完成M1的数据输入,从而关于输入数据的T7的时段成为消隐时段。在T8中,从L1读取要提供到扫描线G11的数据M1(4)R,G,对其执行重排处理,并且将其输出到显示面板。另外,将M2(1)存储到L2的动作在T8的中间开始。在T9中,与将M2(1)存储到L2的动作并行地,从L1读取要提供到扫描线G13的数据M1(4)B,对其执行重排处理,并且将其输出到显示面板。将输入数据M2(2)存储到L3的动作在T10中开始。在T9中完成对于奇数扫描线的数据输出,从而关于输出的T10的时段是消隐时段。在T11中,从L2读取要提供到扫描线G2的数据M2(1)R,G,对其执行重排处理,并且将其输出到显示面板。将M2(3)存储到L1的动作在T11的中间开始。在T12中,与将M2(3)存储到L1的动作并行地,从L2读取要提供到扫描线G4的M2(1)B并且从L3读取M2(2)R,对其执行重排处理,并且将数据输出到显示面板。当T12中的读取处理结束时,L2中存储的数据M2(1)变得不需要。因此,在下一个时段T13中,M2(4)存储到L2。在T13中,与将M2(4)存储到L2的动作并行地,从L3读取要提供到扫描线G6的M2(2)G,B,对其执行重排处理,并且将其输出到显示面板。在T14中,与存储M2(4)的动作并行地,从L1读取要提供到扫描线G8的数据M2(3)R,G,对其执行重排处理,并且将其输出到显示面板。将M2(4)存储到L2的动作结束于T14的中间,从而此后关于输入数据的时段变为消隐时段。在T15中,从L1读取要提供到扫描线G10的M2(3)B并且从L2读取M2(4)R,对其执行重排处理,并且将数据输出到显示面板。在T16中,从L2读取要提供到扫描线G12的M2(4)G,B,对其执行重排处理,并且将其输出到显示面板。
虽然已经参照包括图7所示的图像分离装置的图8的布局图案1的显示面板的情况描述了第七示例性实施例的动作,但是示例性实施例不限于此。如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情况一样,通过使用第一示例性实施例所描述的子像素布局的规律性并且通过参数设置,第七示例性实施例可以应用于各种布局图案。另外,虽然第七示例性实施例中使用的扫描电路被表示为对奇数扫描线进行扫描的扫描线驱动电路A和对偶数扫描线进行扫描的扫描线驱动电路B,但是可以通过将单个扫描线驱动电路的输出顺序地首先连接到奇数扫描线然后连接到偶数扫描线来实现图59所示的驱动动作。另外,还可以采用使用单个扫描线驱动IC的结构,该扫描线驱动IC可以分别对奇数输出和偶数输出进行扫描。
(效果)
采用第七示例性实施例,设置于显示面板的图像存储器可以仅需要具有用于至少9行×(n/2)列的子像素的存储区域,其中该显示面板具有其中子像素布置成m行n列的显示部。因此,与具有帧存储器的显示控制器相比,可以大大减小电路规模,由此导致成本缩减。另外,还可以减小尺寸。例如,可以增加与加载显示控制器的位置相关的多种选择,例如,可以将显示控制器内置到数据线驱动电路中。
(第八示例性实施例)
将描述根据本发明的第八示例性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结构。根据第八示例性实施例的显示装置与第七示例性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它没有使用帧存储器而是使用多个线存储器用于图像存储器并且输入图像数据的传输形式是所谓的帧顺序方法。然而,显示面板的驱动方法是不同的。第八示例性实施例包括扫描电路,该扫描电路可以在用于左右的两个输入的视点图像的传输时间段内扫描显示面板的所有扫描线两次,从而不必要如第七示例性实施例的情况一样使用分别对于奇数线和偶数线扫描扫描线的扫描线驱动电路。
图61示出第八示例性实施例的功能框图。如第六示例性实施例的情况一样,其构造有:显示控制器108,该显示控制器108由从外部输入的每个视点的图像数据来产生合成图像数据CM;以及显示面板22,该显示面板22是合成图像数据CM的显示装置。对于显示面板22的结构而言,显示部50和数据线驱动电路80与第七示例性实施例的相同而扫描线驱动电路不同。构造第八示例性实施例的扫描线驱动电路67包括的功能是可以在通过帧顺序方法输入的用于左右的两个输入的视点图像的传输时段内对显示部的所有扫描线进行两次扫描。显示控制器108包括线存储器127和控制装置117,该控制装置117具有的功能是将输入图像数据写入线存储器127,如第七示例性实施例的情况一样。另外,第八示例性实施例包括读取控制装置读取控制装置138,该读取控制装置读取控制装置138具有的功能是:在输入数据的传输速率相同的条件下,以与第七示例性实施例的情况相比加倍的速度读取和重排来自线存储器127的数据;以及提供没有输入数据的视点图像数据变黑的数据。另外,显示控制器108包括:时序控制装置158,该时序控制装置158通过与输入同步信号同步来产生垂直控制信号63和水平驱动信号83来驱动显示面板22并且向读取控制装置读取控制装置138、扫描线驱动电路67和数据线驱动电路80输出这些控制信号;以及存储参数存储装置140,该存储参数存储装置140具有的功能是存储根据显示部50的布局重排数据所需的参数,如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情况一样。
第八示例性实施例没有如第五至第七示例性实施例一样使用帧存储器作为图像存储器。因此,在输入图像数据的传输形式以及输入数据和输出数据之间的时序方面存在限制。作为第八示例性实施例的动作的实例,图62示出当驱动包括图7所示的图像分离装置的图8的布局图案1的显示面板时的时序图。
如第五至第七示例性实施例的情况一样,图62中所示的“T”示出显示面板的一个水平周期,输入数据M1和M2是图57所示的4行×6列的像素数据。图62所示的输入数据M1(1)和M2(1)表示第一视点图像数据M1的第一行和第二视点图像数据的第二行。如第五至第七示例性实施例的情况一样,第八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第一视点图像的传输形式是所谓的帧顺序方法,采用该方法,如图62所示,传输一个视点的输入数据并且此后传输另一个输入图像数据。图62所示的输出G1、G2、G3、...、G12、G13表示到与图8所示的显示部的奇数扫描线连接的子像素的输出。在第八示例性实施例中,如图62所示,通过对应于输入数据M1的传输时段扫描显示部的所有扫描线,并且通过对应于输入数据M2的传输时段扫描显示部的所有扫描线。也就是说,在用于左右的两个视点图像的传输时段内扫描显示部的所有扫描线两次。在第八示例性实施例中,关于根据扫描输出的数据,如第七示例性实施例的情况一样,从线存储器读取并且对其执行了重排处理的数据被提供到像素,该像素显示输入数据所对应的视点图像,并且用于显示黑色的数据提供到显示输入数据没有对应的视点图像的像素。在图62的情况中,第一视点图像数据M1在T1-T2的时段内输入并且被存储到线存储器。图62是图7和图8所示的显示面板的驱动实例,从而奇数扫描线(G1、G3、...、G13)连接到用于显示M1的像素。因此,关于T5-T17中到显示面板的输出,如在第五示例性实施例的情况一样,从线存储器读取并且对其执行了重排处理的数据被提供到奇数扫描线(G1、G3、...、G13)所对应的输出,并且用于提供黑色显示的数据被提供到与偶数扫描线(G2、G4、...、G12)对应的输出。另外,在图62的情况中,第二视点图像数据M2在T16-T17的时间段内输入并且被存储到线存储器。如之前所描述的,在这种情况下,偶数扫描线(G2、G4、...、G12)连接到用于显示M2的像素。因此,关于T21-T33中到显示面板的输出,如第五示例性实施例的情况一样,用于提供黑色显示的数据被提供到奇数扫描线(G1、G3、...、G13)所对应的输出,从线存储器读取并且对其执行了重排处理的数据被提供到与偶数扫描线(G2、G4、...、G12)对应的输出。
如图62所示,为了使替代帧存储器而使用的线存储器的存储区域最小化,将用于每个视点的输入图像数据的一行的输入时段和显示面板输出的三个水平时段设置成相同的。如第七示例性实施例的情况一样,线存储器L1至L3分别存储输入的每个视点像素数据的一行。另外,如第七示例性实施例的情况一样,线存储器L1至L3所需的保存区域可以以子像素为单元被表示为“3×3×6=54”。
(效果)
采用第八示例性实施例,如第七示例性实施例的情况一样,设置于显示面板的图像存储器可以仅需要具有用于至少9行×(n/2)列的子像素的存储区域,其中该显示面板具有其中子像素布置成m行n列的显示部。因此,可以实现与第六示例性实施例的效果相同的效果。另外,由于不必分别扫描奇数扫描线和偶数扫描线,因此与第七示例性实施例的情况相比,显示面板的结构可以更简单更容易地设计。
本发明还可以被如下构造。
本发明是用于向显示模块输出合成图像数据的显示控制器,显示模块包括:显示部,在该显示部中,与数据线借助受扫描线控制的开关装置连接的子像素布置成m行n列,该显示部由m+1条扫描线和至少n条数据线驱动;以及第一图像分离装置,所述第一图像分离装置以子像素为单元将从子像素发射的光导向至少两个空间视点。显示控制器包括:图像存储器,该图像存储器存储至少两个视点图像数据;写控制装置,该写控制装置将从外部输入的至少两个视点图像数据写入图像存储器;存储参数存储装置,该存储参数存储装置存储第一图像分离装置和显示部之间的位置关系;以及读取控制装置读取控制装置,该读取控制装置读取控制装置根据读取次序从图像存储器读取视点图像数据,并将读取的数据作为合成图像数据向显示模块输出,所述读取次序是通过将参数应用于基于子像素的布局、颜色的数量和颜色的布局而确定的重复规律而得到的。
另外,本发明是用于产生要输出到显示模块的合成图像数据的图像处理方法,该显示模块包括:显示部,该显示部具有子像素,这些子像素借助受扫描线控制的开关装置与数据线连接并且沿着垂直方向布置成m行并沿着水平方向布置成n列,该显示部由m+1条扫描线和n+1条数据线驱动;以及图像分离装置,该图像分离装置以子像素为单元将从显示器的多个子像素发射的光导向至少两个空间。图像处理方法包括:参数读取步骤,该步骤读取表示图像分离装置和显示模块的显示部之间的位置关系的参数;写步骤,该步骤将从外部输入的至少两个视点图像写入图像存储器;以及读取步骤,该读取步骤从图像存储器读取视点图像,并且根据读取次序将读取的数据作为合成图像数据向显示模块输出,所述读取次序是通过将参数应用于根据子像素的布局和颜色的数量而确定的预定重复规律性而得到的。
本发明使得能够布置布线和TFT有效地用于显示装置的具有大致梯形的开口的每个像素,诸如柱面光栅式透镜或视差栅栏的图像分布光学装置提供给所述显示装置。因此,可以实现高开口率和高图像品质。在实现高图像品质的过程中,关于扫描线以及数据线相对于子像素的行和列的连接图案变得与常规面板的情况不同。然而,因为已经发现了规律性,因此能够找到与布置成任意数量的行和列的子像素连接的扫描线和数据线而不用实际设计。另外,可以由发现的规律性、图像分离装置的布局、滤色器的配色次序和作为最小单元的上-下子像素对的布局图案来产生合成图像数据。通过设置产生合成图像数据的视频信号处理装置,可以提供用于产生合成图像数据的装置和用于产生合成图像数据的方法。这样可以使用与常规平板显示装置相同的传输形式的输入图像数据,从而没有对采用该显示装置的装置施加负担(例如,输出图像数据的重排)。此外,由于用于产生合成图像数据的条件被设置为参数并且提供了用于存储这些参数的装置,因此当显示模块发生改变时,只需要改变参数,而不需要改变视频信号处理装置。因此,可以减少设计步骤的数量并且可以降低成本。
接着,将描述本发明的第九至第十三示例性实施例。注意的是,第九至第十三示例性实施例的上-下子像素对的结构、布局图案、LUT和合成图像数据与第一至第八示例性实施例的上-下子像素对的结构、布局图案、LUT和合成图像数据不同;然而,为了方便起见,应用相同的参考标号。
使用本发明的显示控制器的显示装置的显示模块是包括图像分离装置的显示模块,该图像分离装置沿着数据线的延伸方向将从子像素发射的光导向多个视点。通过关于扫描线以及数据线相对于每个子像素的开关装置的特征连接关系,显示模块实现高开口率和高图像品质。本发明的发明者已经发现了关于子像素和显示模块的扫描线以及数据线的特征连接关系的规律性。另外,本发明的发明者已经发明出了显示控制器,该显示控制器由发现的规律性、图像分离装置的放置条件、子像素的配色次序和上-下子像度对的布局图案来产生合成图像数据。
下文中,将描述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在下文的第九示例性实施例至第十三示例性实施例的说明中,沿着显示面板的水平方向的像素电极阵列被称作“行”并且沿着垂直方向的像素电极阵列被称作“列”。另外,在本发明的显示面板中,扫描线沿着水平方向布置,数据线沿着垂直方向布置,并且由图像分离装置产生的图像分布方向是水平方向。
(第九示例性实施例)
首先,将描述第九示例性实施例的概况。显示模块(400)包括显示部(250)和图像分离装置(230)。在显示部(250)中,借助受扫描线(G1、...)控制的开关装置(246)与数据线(D1、...)连接的子像素(240)布置成m行n列(m和n是自然数),并且子像素(240)由m+1条扫描线(G1、...)和至少n+1条数据线(D1、...)驱动。图像分离装置(230)以子像素(240)为单元沿着数据线(D1、...)的延伸方向将从子像素(240)发射的光导向多个视点。
另外,显示控制器(300)包括图像存储器(320)、写控制装置(310)和读取控制装置读取控制装置(330),并且向显示模块(400)输出合成图像数据(CM)。图像存储器(320)存储多个视点的视点图像数据。写控制装置(310)将从外部输入的视点图像数据写入图像存储器(320)。读取控制装置读取控制装置(330)根据与显示模块(400)对应的读取次序从图像存储器(320)读取视点图像数据,并且将其作为合成图像数据(CM)输出到显示模块(400)。
与显示模块(400)对应的读取次序可以是基于图像分离装置(230)和显示部(250)之间的位置关系、子像素(240)的布局、颜色的数量和颜色的布局而得到的读取次序。
显示控制器(300)还可以包括存储参数存储装置(340),该存储参数存储装置(340)存储表示图像分离装置(230)和显示部(250)之间的位置关系、子像素(240)的布局、颜色的数量和颜色的布局的参数。
显示部(250)可以通过如下步骤形成:使上-下子像素对(P2R,P2L)由两个子像素(240)在其间夹持单条数据线(D1、...)作为基本单元来构造。在这种情况下,设置于两个子像素(240)中的每个子像素的开关装置(246)公共连接到由两个子像素(240)夹持的数据线(D1、...)并且由不同的扫描线(D1、...)公共地控制。沿着数据线(D 1、...)的延伸方向彼此相邻的上-下子像素对(P2R,P2L)被布置为连接到不同的数据线(D1、...)。
至于子像素(240)的颜色数量,存在三种颜色,例如第一颜色、第二颜色和第三颜色。第一颜色、第二颜色和第三颜色(例如)是颜色R(红色)、G(绿色)和B(蓝色)中的一种,并且彼此不同。在这种情况下,显示部(250)可以如下地形成。假设“y”是自然数,对于与第y条数据线(Dy)连接的上-下子像素对(P2R,P2L)的两个子像素(240)而言,两个子像素中的一个像素的颜色是第一颜色,而另一个是第二颜色,并且形成显示部(250)的偶数列和奇数列中的任一个。对于与第y+1条数据线(Dy+1)连接的上-下子像素对(P2R,P2L)的两个子像素(240)而言,两个子像素中的一个像素的颜色是第二颜色,而另一个是第三颜色,并且形成显示部(250)的偶数列和奇数列中的另一个。对于与第y+2条数据线(Dy+2)连接的上-下子像素对(P2R,P2L)的两个子像素(240)而言,两个子像素中的一个像素的颜色是第三颜色,而另一个是第一颜色,并且形成显示部(250)的偶数列和奇数列中的一个。对于与第y+3条数据线(Dy+3)连接的上-下子像素对(P2R,P2L)的两个子像素(240)而言,两个子像素中的一个像素的颜色是第一颜色,而另一个是第二颜色,并且形成显示部(250)的偶数列和奇数列中的另一个。对于与第y+4条数据线(Dy+4)连接的上-下子像素对(P2R,P2L)的两个子像素(240)而言,两个子像素中的一个像素的颜色是第二颜色,而另一个是第三颜色,并且形成显示部(250)的偶数列和奇数列中的一个。对于与第y+5条数据线(Dy+5)连接的上-下子像素对(P2R,P2L)的两个子像素(240)而言,两个子像素中的一个像素的颜色是第三颜色,而另一个是第一颜色,并且形成显示部(250)的偶数列和奇数列中的另一个。
此时,读取控制装置读取控制装置(330)可以根据如下的读取次序从图像存储器(320)读取视点图像数据。也就是说,通过对应于第y条数据线(Dy)读取的颜色是第一颜色和第二颜色,并且读取的视点图像是与显示部(250)的偶数列和奇数列中的任一个对应的图像。通过对应于第y+1条数据线(Dy+1)读取的颜色是第二颜色和第三颜色,并且视点图像是与显示部(250)的偶数列和奇数列中的另一个对应的图像。通过对应于第y+2条数据线(Dy+2)读取的颜色是第三颜色和第一颜色,并且视点图像是与显示部(250)的偶数列和奇数列中的任一个对应的图像。通过对应于第y+3条数据线(Dy)+3读取的颜色是第一颜色和第二颜色,并且视点图像是与显示部(250)的偶数列和奇数列中的另一个对应的图像。通过对应于第y+4条数据线(Dy+4)读取的颜色是第二颜色和第三颜色,并且视点图像是与显示部(250)的偶数列和奇数列中的任一个对应的图像。通过对应于第y+5条数据线(Dy+5)读取的颜色是第三颜色和第一颜色,并且视点图像是与显示部(250)的偶数列和奇数列中的另一个对应的图像。
通过示例性实施例的显示控制器(300)的动作来实现根据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处理方法。也就是说,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处理方法是用于产生要输出到显示模块(400)的合成图像数据CM的方法,其包括以下的步骤1-3。1:将从外部输入的多个视点的视点图像数据写入图像存储器(320)的步骤。2:根据与显示模块(400)对应的读取次序从图像存储器(320)读取视点图像数据的步骤。3:将读取的视点图像数据作为合成图像数据(CM)输出到显示模块(400)的步骤。根据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处理方法的细节与根据示例性实施例的显示控制器(300)的动作一致。如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情况一样,通过其他示例性实施例的显示控制器的动作来实现根据其他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处理方法,从而省略了对其的说明。
根据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处理程序用于使计算机执行示例性实施例的显示控制器(300)的动作。当显示控制器(300)包括由存储器、CPU等形成的计算机时,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处理程序存储在存储器中,并且CPU读取、翻译和执行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处理程序。也就是说,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处理程序是用于产生要输出到显示模块(400)的合成图像数据(CM)的程序,该程序使计算机执行以下的过程1-3。1:将从外部输入的多个视点的视点图像数据写入图像存储器(320)的过程。2:根据与显示模块(400)对应的读取次序从图像存储器(320)读取视点图像数据的过程。3:将读取的视点图像数据作为合成图像数据(CM)输出到显示模块(400)的过程。根据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处理程序的细节与根据示例性实施例的显示控制器(300)的动作一致。如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情况一样,根据其他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处理程序使计算机执行其他示例性实施例的显示控制器的动作,从而省略了对其的说明。
使用示例性实施例使得能够对于包括图像分离装置的显示模块,以与常规平板显示装置相同的传输形式来使用输入图像数据,该图像分离装置将子像素发射的光沿着数据线的延伸方向导向多个视点。因此,不必为了传输而执行图像数据重排处理和任何特定的处理,从而对算术操作装置没有施加负担,该算术操作装置(例如)向包括显示控制器的本发明的显示装置输出图像数据。此外,用于产生合成图像数据CM的条件被设置为参数,并且提供了用于存储该参数的存储参数存储装置。因此,当显示模块发生改变时,只需要改变参数。这样可以减少设计步骤的数量并且降低成本。下文中,将更详细地描述第九示例性实施例。
(对结构的说明)
将描述根据本发明的第九示例性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结构。
图64是示例性实施例的立体显示装置的示意性框图,其示出观众头部以上观看到的光学模型。将参照图64描述示例性实施例的概况。根据示例性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由显示控制器300和显示模块400形成。显示控制器300具有的功能是由从外部输入的第一视点图像数据(左眼图像数据)M1和第二视点图像数据(右眼图像数据)产生合成图像数据CM。显示模块400包括柱面光栅式透镜230和背光215,柱面光栅式透镜230用作所显示的合成图像的光学图像分离装置,背光215设置于作为合成图像数据CM的显示装置的显示面板220。
参照图64,将描述示例性实施例的光学系统。显示面板220是液晶面板,并且其包括柱面光栅式透镜230和背光215。液晶面板的结构为:设置有玻璃基板225和对向基板227并且在其间夹有液晶层226,在玻璃基板225上形成作为最小显示单元的多个子像素241和242,并且对向基板27具有滤色器(未示出)和对向电极(未示出)。在液晶层226相对侧的玻璃基板225和对向基板227的表面上,分别设置偏振板(未示出)。子像素241和242中的每个设置有透明的像素电极(未示出)。通过向各个像素电极和对向基板227的对向电极之间的液晶层226施加电压来控制透射光的偏振状态。从背光215发射的光线216穿过玻璃基板225的偏振板、液晶层226、对向基板227的滤色器和偏振板,由此可以进行强度调制和配色。
柱面光栅式透镜230由对一个方向表现出透镜效应的柱形透镜230a形成,这些柱形透镜230a沿着水平方向布置在多列上。柱面光栅式透镜230的布置方式使得通过交替使用玻璃基板225上的多个子像素作为第一视点(左眼)子像素241和第二视点(右眼)子像素242,在距离柱面光栅式透镜的距离为OD的观看平面217处,来自所有子像素241的投影图像彼此叠置并且来自所有子像素242的投影图像彼此叠置。采用上述结构,由子像素241形成的左眼图像被提供到距离OD处的观众的左眼,由子像素242形成的右眼图像被提供到右眼。
接着,将描述图64所示的显示控制器300和显示面板220的细节。图63是示出输入到图像显示的功能结构的该示例性实施例的框图。
从外部输入的输入图像数据具有视点图像M1、M2,并且视点图像M1、M2中的每个由i行j列的像素数据构成。每个像素数据携带关于R(红色)亮度、G(绿色)亮度和B(蓝色)亮度的三种颜色亮度信息。图像数据与多个同步信号一起输入,图像内的每个像素数据的位置(即,行编号和列编号)基于同步信号来指定。下文中,构成输入图像数据的任意行和任意列的像素被表示为Mk(行,列)RGB(k表示视点的编号(左/右))。也就是说,M1是像素数据M1(1,1)RGB、M1(1,2)RGB到M1(i,j)RGB的集合。M2是像素数据M2(1,1)RGB、M2(1,2)RGB到M2(i,j)RGB的集合。例如,“R”对应于第一种颜色,“G”对应于第二种颜色并且“B”对应于第三种颜色。
显示控制器300包括写控制装置310、图像存储器320、读取控制装置读取控制装置330、存储参数存储装置340和时序控制装置350。
写控制装置310具有的功能为:根据与图像数据一起输入的同步信号,产生分配到输入的图像数据{Mk(行,列)RGB}的写地址。另外,写控制装置310具有的功能为:将写地址分配到地址总线295,并且借助数据总线290将由像素数据形成的输入图像数据写入图像存储器320。虽然为了方便起见在图63中用单粗线箭头示出了从外部输入的同步信号,但是这些同步信号是由诸如垂直/水平同步信号、数据时钟、数据使能等的多个信号形成的。
读取控制装置读取控制装置330包括:根据从存储参数存储装置340提供的显示部250的参数信息251和来自时序控制装置350的数据线驱动电路280的控制信号281以及扫描线驱动电路260的控制信号261来产生对应于预定图案的读取地址的功能;将读取地址分配到地址总线295并借助数据总线290读取像素数据的功能;以及将读取的数据作为合成图像数据CM向数据线驱动电路280输出的功能。
存储参数存储装置340包括的功能为:存储根据随后要更详细描述的显示部250的布局来重排数据所需的参数。
时序控制装置350包括的功能为:产生要给予显示面板220的扫描线驱动电路260和数据线驱动电路280的控制信号261、281,并且将其输出到读取控制装置读取控制装置330、扫描线驱动电路260和数据线驱动电路280。虽然为了方便起见在图63中用单粗线示出了控制信号261和281中的每个,但是这些信号包括诸如起始信号、时钟信号、使能信号等的多个信号。
显示面板220包括:多条扫描线G1、G2...、Gm、Gm+1和扫描线驱动电路260;多条数据线D1、D2...、Dn、Dn+1和数据线驱动电路280;和由布置成n行×m列的多个子像素240形成的显示部250。
图63是功能结构的示意图,并且随后将描述扫描线G1、...、数据线D1、...和子像素240的形状和连接关系。虽然没有示出,但是子像素240包括作为开关装置的TFT和像素电极。TFT的栅电极连接到扫描线G1、...,源电极连接到像素电极,并且漏电极连接到数据线D1、...。TFT根据从扫描线驱动电路260顺序提供到任意的连接的扫描线Gx的电压来导通/截止(ON/OFF)。当TFT导通时,电压被从数据线D1、...写入像素电极。数据线驱动电路280和扫描线驱动电路260可以形成在其中形成TFT的玻璃基板上,或者可以通过使用驱动IC与玻璃基板隔开或者加载在玻璃基板上。
在该示例性实施例的显示面板220的显示部250中,通过使数据线D1、...的延伸方向沿着水平方向来设置数据线D1、...并且通过使扫描线G1、...的延伸方向沿着垂直方向来设置扫描线G1、...。该布局关系的效果在于,在显示部250是横幅(landscape)的情况下(例如,当其为16∶9的横向长的形状),减小除了用于图像显示的显示部250之外的区域(所谓“框”的区域)。另外,还具有如下的效果:增加显示部250的子像素的数量使得能够实现高分辨率,并且削减了实现高分辨率时的成本。下文中,将参照图66描述其原因。
图66是具有横幅(横向长形状)显示部250的显示面板的实例,其包括在显示面板的玻璃基板(未示出)上形成的作为数据线驱动电路280(图63)的驱动IC 280a、280b以及作为扫描线驱动电路260(图63)的扫描电路260a、260b。通过使用由与用于开关装置的TFT的工艺相同的工艺形成的TFT,形成扫描电路260a和260b。
图66A示出数据线布置成水平方向(X方向)的实例,如在该示例性实施例的情况一样。图66B示出数据线布置成垂直方向(Y方向)的实例。在图66A和图66B这两种情况下,作为图像分离装置的柱面光栅式透镜230被设置为图像分离方向变成水平方向(X方向)。另外,子像素(未示出)设置在由扫描线和数据线环绕的区域中。通过滤色器(未示出)将子像素发射的光配色为R(红色)、G(绿色)或B(蓝色)的颜色。
在第九示例性实施例的显示装置中,由R(红色)、G(绿色)或B(蓝色)的子像素形成第一视点图像(用于左眼)的显示单元,类似地,由R(红色)、G(绿色)或B(蓝色)的子像素形成第二视点图像(用于右眼)的显示单元。因此,如图66所示,由六个子像素的总合构造立体显示单元235,并且沿着水平方向(X方向)和沿着垂直方向(Y方向)的立体显示单元的节距相同。
驱动IC 280a和280b的输出引脚分别连接到显示部250的数据线。通常,用作数据线驱动电路的驱动IC的输出引脚的节距比数据线的节距窄。因此,从驱动IC的输出引脚到每条数据线的布线表现出扩张,从而从显示部250到驱动IC 280a、280b布线所需要的距离为LDa、LDb。假设驱动IC的输出引脚的节距是相同的,则因为要连接的数据线的数量变少,所以从显示部到驱动IC的距离可以缩短。在显示部是横幅(横向长形状)型的情况下,与数据线布置成垂直方向的图66B的情况相比,数据线布置成水平方向的图66A的情况下数据线的数量较少。因此,关于从显示部到驱动IC的距离,距离LDa比距离LDb短。也就是说,通过将数据线布置成水平方向,可以使框架较小。
关于扫描线的节距,图66A所示的扫描线的节距PGa比图66B所示的扫描线的节距PGb大,这是由于图66所示的立体显示单元235大致是如上所述的方形。当利用相同数量的用于通过使用玻璃基板上的TFT形成的扫描线驱动电路260a和260b的TFT来构造用于驱动单条扫描线的电路时,在扫描线的节距变窄的图66B的情况下,TFT需要沿着水平方向设置。另外,在图66B的情况下与单条扫描线连接的子像素的数量大于图66A的情况,从而在图66B的情况下需要增大驱动功率。由于上述原因,导致当用如图66中的矩形示意性表示扫描线驱动电路260a和260b时,示出扫描线驱动电路260a的矩形的短边变得比扫描线驱动电路260b的短边短。也就是说,通过沿着水平方向布置数据线,可以减小框架的尺寸。
另外,采用横幅(横向长形状)显示部,当如图66A的情况一样扫描线布置成垂直方向(Y方向)时,与图66B的情况相比,扫描线的长度较短。因此,当对于图66A和图66B的情况,用相同宽度的金属膜形成扫描线时,在图66A的情况下由于布线电阻产生的来自扫描线驱动电路260a、260b的信号传输的延迟时间比图66B的情况下短。因此,在图66A的情况下,可以使扫描线的宽度变窄,由此使得可以增加每单元面积的扫描线的数量,即,使得可以实现高分辨率。
此外,在形成显示部250的立体显示单元235的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的比率为3∶2或更大(例如,16∶9的横向长形状)的情况下,在图66A的情况下由扫描线驱动的子像素的数量变得比图66B的情况下少。因此,采用图66A的情况,电容负载变得比图66B的电容负载小,使得可以实现较高的分辨率。另外,在这种情况下,在数据线平行布置的图66A的情况下,数据线的数量变少。因此,当用1920×1080个立体显示单元形成显示部时,例如,数据线水平布置的图66A的情况需要3,241(=1080×3+1)条数据线,而数据线垂直布置的图66B的情况需要3,841(=1920×2+1)条数据线。
当720个输出的驱动IC的用于数据线驱动电路280时,对于图66B的情况需要六个驱动IC,而对于图66A的情况仅需要五个驱动IC。也就是说,对于数据线水平布置的图66A的情况可以减少驱动IC的数量,使得产生降低成本的效果。
接着,将参照附图描述构造显示部250的子像素240的结构。图65是用于描述示例性实施例的子像素240的结构的从观众看的顶视图。每个结构元件的尺寸和缩小比例被适当地改变以确保在附图中的可视性。在图65中,根据子像素240形状的面对方向,示出的子像素240为子像素240a和240b这两种类型。
另外,图65示出四个子像素形成图63所示的显示部250的2行×2列的实例。关于图65中的XY轴,X表示水平方向,Y表示垂直方向。此外,为了描述图像分离方向,在图65中示出构造柱面光栅式透镜的柱形透镜230a。柱形透镜230a是一维透镜,其具有半柱形的凸起部分,对于纵向方向没有表现出透镜效应而对于横向方向表现出透镜效应。在该示例性实施例中,柱形透镜230a的纵向方向沿着Y轴方向布置,以实现对于X轴方向的透镜效应。也就是说,图像分离方向是水平方向X。
图65所示的四个子像素240a和240b的总和的开口部大致成由沿着水平方向X平行布置的三条数据线Dy-1、Dy和Dy+1和重复地弯曲到水平方向(即,图像分离方向)的三条数据线Gx、Gx+1、Gx+2环绕的梯形形式。下文中,大致的梯形形式被视为梯形,沿着数据线Dy-1、...、Dy+1的两条平行边中的短边被称为顶边E,而长边被称为底边F。也就是说,对于子像素240a和子像素240b而言,其梯形相对于垂直方向Y彼此面向相反的方向,即,从各自的顶边E到各自的底边F的方向是相反的关系。
子像素240a和240b中的每个具有像素电极245、TFT 246和存储电容器247。TFT 246形成在图65中用粗线示出其形状的半导体层243和扫描线Gx、...、Gx+2之间的交叉处并且TFT 46包括漏电极、栅电极和源电极(未示出)。TFT 246的栅电极形成在扫描线Gx、...、Gx+2和半导体层243之间的交叉处,并且经由接触孔47连接到数据线Dy-1、...、Dy+1。源电极借助接触孔249连接到像素电极245,在图65中用虚线示出了像素电极245的形状。
对于半导体层243的源电极侧,通过借助绝缘膜设置与扫描线同层的金属膜来形成存储电容。也就是说,形成存储电容244的电极之一是半导体层243,而另一个电极是与扫描线同层的金属膜。存储电容244的另一个电极借助接触孔248连接到存储电容线CS,该存储电容线CS是通过与数据线同层的金属膜形成的。存储电容线CS沿着扫描线布置,并且借助接触孔248连接到沿着水平方向(X方向)相邻的每个子像素的各自的存储电容244。
另外,在图65、图67和图68所示的子像素240的第一结构实例中,沿着垂直方向(Y方向)彼此相邻并且连接到公共数据线的子像素的存储电容244的其它电极连接。因此,在子像素240的第一结构实例中,存储电容线CS电连接到沿着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排列的子像素的存储电容244,如图67和图68的等效电路所示。
如图65所示,对于子像素240a和子像素240b而言,各自的像素电极245、TFT 246、接触孔247、248、249和存储电容244的形状、布局和连接关系是彼此点对称的关系。也就是说,在XY平面上,当包括每个结构元件的子像素240a旋转180度时,其结构形状与子像素240b的形状匹配。
另外,对于以上述方式布置的子像素240a和240b的开口部而言,沿着与图像分离方向正交的Y轴方向的开口部和遮光部的比例对于X轴方向(即,图像分离方向)是基本上恒定的。开口部是用于显示的区域,其被扫描线、数据线、存储电容线CS和半导体层243环绕。除了开口部之外的区域是遮光部。因此,沿着Y轴的开口部和遮光部的比例是一维开口率,该一维开口率是通过将沿着Y轴方向切割子像素240a或子像素240b时开口部的长度除以沿着Y轴方向的像素节距来得到的。下文中,沿着与图像分离方向正交的方向的一维开口率被称作纵向开口率。
因此,“沿着Y轴方向的开口部和遮光部的比例对于X方向是基本上恒定的”具体来说意味着,其被设计为沿着图65所示的线B-B′的纵向开口率变得几乎等于沿着线A-A′的纵向开口率。沿着线B-B′的纵向开口率是通过将沿着线B-B′的子像素240a的开口长度除以数据线Dy-1和Dy之间的距离得到的值,并且沿着线A-A′的纵向开口率是通过将沿着线A-A′的子像素240b的开口部的长度和子像素240a的开口部的长度之和除以数据线Dy-1和Dy之间的距离得到的值。
由具有上述结构和特征的子像素240a和240b来构造本发明的显示部。在本发明中,面向不同方向的两个子像素240a和240b被当作一个结构单元来处理,并且在垂直方向上连接到公共数据线的子像素240a和240b被称为“上-下子像素对”。具体来讲,与图65所示的数据线Dy连接并且沿着垂直方向布置的连接到扫描线Gx+1的子像素240a和连接到扫描线Gx的子像素40b被定义为“上-下子像素对”并且被当作显示部的结构单元来处理。
图67A是示出上-下子像素对的平面图,它是图65中取出的上-下子像素对的框图。图67B是图67A所示的上-下子像素对的等效电路,其中,用相同的参考标号表示扫描线Gy、...、数据线Dx、像素电极245和TFT 246。图67所示的上-下子像素对被命名为上-下子像素对P2R。图67C是利用上-下子像素对P2R的等效电路示出图65的图示,并且由虚线环绕的四个子像素对应于图65。如图67C所示,在图65中彼此相邻的四个子像素由三个上-下子像素对构造而成。这是因为沿着数据线Dy、...的延伸方向彼此相邻的上-下子像素对连接到相对于彼此不同的数据线Dy、...。
示例性实施例采用由上-下子像素对构造的显示部的原因在于可以在立体显示装置中实现高开口率和高图像品质。为了实现高开口率和高图像品质,必须增大纵向开口率同时无论沿着图像分离方向的位置如何都保持像素的纵向开口率恒定。
首先,优选地是将扫描线和数据线设置在每个像素电极的外围。这是因为如果在扫描线或数据线之间没有像素电极,则可能存在布线之间产生的没有用于显示的无效空间,由此减小了开口率。在该示例性实施例中,如图65所示,扫描线Gy、...和数据线Dx、...设置在每个像素电极245的外围中。
另外,上-下子像素对的每个TFT 246连接到彼此不同的各自的扫描线Gx、...。此外,对于沿着水平方向的上-下子像素对的布局(即,沿着数据线Dy、...的延伸方向的布局),子像素对被布置成彼此邻近同时沿着垂直方向彼此移位一个子像素的距离。因此,沿着数据线Dy、...的延伸方向彼此邻近的上-下子像素对连接到彼此不同的各自的数据线Dy、...。
采用上述的布局和连接关系,可以抑制需要的布线数量并且增大开口率。另外,数据线都向着图像分离方向弯曲,以无论沿着图像分离方向的位置如何,都具有恒定的纵向开口率。
如所述的,根据图65所示的该示例性实施例的子像素的布局采用图67所示的上-下子像素对作为结构单元。由多个上-下子像素对构成的该示例性实施例的显示部能够在立体显示装置中实现高开口率和高图像品质。
虽然之前已经参照图63和图67所示的上-下像素对描述了根据示例性实施例的显示部的结构,但是可以采用使用上-下像素对P2L的显示部的结构,所述上-下像素对P2L与图67所示的上-下子像素对P2R镜像对称。图68A示出上-下子像素对P2L的结构的平面图,并且图68B示出上-下子像素对P2L的等效电路。如图68A所示,在作为结构元件的像素电极245、TFT 246、接触孔248、249和存储电容244的形状、布局和连接关系方面,构成上-下子像素对P2L的子像素240a′和240b′与图67A所示的子像素240a和240b相对于Y轴线对称。也就是说,上-下子像素对P2R和上-下子像素对P2L相对于Y轴线对称,相对于X轴线对称,并且相对于彼此是镜像对称的关系。因此,当图68所示的上-下子像素对P2L构造显示部时,可以实现与上-下子像素对P2R构成的显示部的情况相同的高开口率和高图像品质。
这里注意的是,根据梯形的底边F的面对方向,将构造与公共扫描线连接的上-下子像素对的子像素称作“向上的子像素”和“向下的子像素”,并且这些术语用在下面的说明中。也就是说,在图67所示的上-下子像素对P2R内,子像素240a是“向上的子像素”而子像素240b是“向下的子像素”。类似地,在图68所示的上-下子像素对P2L内,子像素240a′是“向上的子像素”而子像素240b′是“向下的子像素”。如上所述,对于上-下子像素对P2R和P2L而言,由于其结构而得到的光学效应是相同的。然而,与向上的子像素和向下的子像素连接的扫描线Gx、Gx+1被颠倒。也就是说,虽然子像素240a连接到扫描线Gx+1并且子像素240b连接到扫描线Gx,但是子像素240a′连接到扫描线Gx并且子像素子像素240b′连接到扫描线Gx+1。
可以用上-下子像素对P2R或者用上-下子像素对P2L来构造示例性实施例的显示部。另外,可以通过组合上-下子像素对P2R和上-下子像素对P2L来构造显示部。下文中,将参照显示由4行×6列像素构造的第一视点图像(左眼图像)和第二视点图像(右眼图像)的情况来描述图63所示的示例性实施例的显示部50的结构实例。首先,将参照图69描述输入图像数据,并且将参照图70描述根据示例性实施例的显示部的图像分离装置和颜色布置关系。将在说明了图69和图70之后,提供显示部的具体实例。
图69示出了由4行×6列的像素构造的第一视点图像(左眼图像)和第二视点图像(右眼图像)的图像数据的图表。如上所述,M1是像素数据M1(1,1)RGB、M1(1,2)RGB、到M1(i,j)RGB的集合。M2是像素数据M2(1,1)RGB、M2(1,2)RGB、到M2(i,j)RGB的集合。“1-i”是图像内的行编号,“1-j”是图像内的列编号。在图69的情况下,i=4并且j=6。“RGB”意味着像素携带R:红色、G:绿色和B:蓝色的颜色信息。
图70是显示图69所示的两个图像的显示部250的实例,其表示图像分离装置的布局和子像素的颜色。对于附图中的XY轴而言,X表示水平方向,Y表示垂直方向。
在图70中,用梯形示出了子像素,并且应用阴影来表示颜色的实例。具体来讲,红色(R)滤色器布置在沿着水平方向排成第一行的子像素的对向基板上,并且第一行用作显示红色的子像素。绿色(G)滤色器布置在沿着水平方向排成第二行的子像素的对向基板上,并且第二行用作显示绿色的子像素。蓝色(B)滤色器布置在沿着水平方向排成第三行的子像素的对向基板上,并且第三行用作显示蓝色的子像素。采用同样的方式,第四行和此后的子像素按行为单位以红色、绿色和蓝色的次序发挥作用。该示例性实施例可以适于任意的颜色次序。例如,可以从第一行到第三行,按照蓝色、绿色和红色的次序布置颜色,并且可以在后面的行上重复。
对于图像分离装置,构造柱面光栅式透镜230的柱形透镜230a对应于两列为单元的子像素,并且其布置方式使得其没有表现出透镜效应的纵向长度平行于垂直方向,即,平行于列。因此,由于柱形透镜230a沿着X方向的透镜效应,偶数列和奇数列的子像素发射的光线被分成彼此不同的方向。也就是说,如参照图64所描述的,在远离透镜平面的位置,光线被分成由偶数列的像素构造的图像和由奇数列的像素构造的图像。作为实例,采用图70和图64的布局的该示例性实施例,偶数列的子像素用作用于左眼(第一视点)的图像,奇数列的子像素用作用于右眼(第二视点)的图像。
以上述方式设置滤色器和图像分离装置,使得用图70所示的排成一列的红色、绿色和蓝色的三个子像素来显示图69所示的输入图像的一个像素。具体来讲,第二列的第一行、第二行和第三行的这三个子像素显示左上角的像素数据:左眼(第一视点)图像的M1(1,1)RGB,并且第十一列的第十行、第十一行和第十二行的这三个子像素显示右下角的像素数据:右眼(第二视点)图像的M2(4,6)RGB。另外,每两列的子像素节距和每三行的子像素节距相等,这是因为由于立体显示已经输入左右图像作为视差图像时的分辨率和平板显示器已经输入左右图像作为相同图像时的分辨率相等,因此在这种节距条件下,没有由于分辨率的改变而造成图像品质的劣化。另外,相同的颜色沿着透镜效应的方向(即,沿着图像分离方向)布置,使得没有由图像分离装置产生颜色的分离。这样就可以提供高图像品质。
关于布置成图70所示矩阵的多个子像素以及扫描线和数据线的连接关系(即,用于由图67和图68所示的上-下子像素对构造显示部的具体实例)在图71至图73中示出,并且将在下文中被描述。
图71示出由图67所示的上下子像素对P2R形成的显示部的布局图案1。通过用上下子像素对P2R中的向上的子像素在第一列的第一行上的位置作为起始点,将上下子像素对P2R设置在布局图案1中。此时,上下子像素对P2R中的向下的子像素设置在偶数列的第一行上,并且上下子像素对P2R中的向上的子像素没有构造显示部。类似地,上下子像素对中的向上的子像素设置在偶数列的第十二行上,并且上下子像素对P2R中的向下的子像素没有构造显示部。图71所示的“NP”表示没有设置不构造显示部的子像素。另外,图71对应于图70,每个像素中的阴影表示显示颜色,并且通过将柱面光栅式透镜230作为光学分离装置,偶数列的子像素用作左眼(第一视点)子像素,而奇数列的子像素用作右眼(第二视点)子像素。
图72示出由图68所示的上-下子像素对P2L形成的显示部的布局图案2。图72所示的布局图案2与图71的布局图案相同,不同之处在于,上-下子像素对P2R变为上-下子像素对P2L,从而省略了对其的说明。
图73示出由图67所示的上-下子像素对P2R和图68所示的上-下子像素对P2L的组合构造显示部的布局图案3的实例。如图73所示,在第一列上,通过用上下子像素对P2L中的向上的子像素在第一列的第一行上的位置作为起始点,沿着Y轴方向(即,垂直方向)重复设置上下子像素对P2L和上下子像素对P2R。在第二列上,通过用上下子像素对P2R中的向下的子像素在第二列的第一行上的位置作为起始点,沿着Y轴方向(即,垂直方向)重复设置上下子像素对P2R和上下子像素对P2L。在第三列上,通过用上下子像素对P2R中的向上的子像素在第三列的第一行上的位置作为起始点,沿着Y轴方向(即,垂直方向)重复设置上下子像素对P2R和上下子像素对P2L。在第四列上,通过用上下子像素对P2L中的向下的子像素在第四列的第一行上的位置作为起始点,沿着Y轴方向(即,垂直方向)重复设置上下子像素对P2L和上下子像素对P2R。在第五列及后面的列上,重复从第一列至第四列的布局图案。该布局图案3的效果在于,在将点反转驱动方法应用于极性反转驱动方法的情况下实现高图像品质。随后将对其细节进行描述。
如图71至图73所示,由12行×12列的子像素构造的显示部将上-下子像素对作为结构单元,使得必须具有从D1至D13的十三条数据线和从G1至G13的十三条扫描线。也就是说,由n行×m列的子像素构造的示例性实施例的显示部的特征在于由n+1条数据线和m+1条扫描线驱动。另外,通过将图67和图68所示的上-下子像素对作为结构单元,可以由除了图71至图73所示的布局图案之外的各种布局图案来构造示例性实施例的显示部。
然而,当用极性反转驱动来驱动液晶面板时,布局图案的不同会影响显示部的极性分布。因此,通过选择布局图案,可以由于极性分布而提高图像品质(例如,抑制闪烁)。然而,如可以从图71至图73中看到的,在本发明的显示部中,利用根据布局图案的规律性,沿着水平方向排成一行的子像素交替连接到两条数据线,并且沿着垂直方向排成一列的子像素连接到两条扫描线。因此,根据极性反转驱动方法得到的其极性分布与常规液晶面板的极性分布不同,使得所得的效果也不同,在常规液晶面板中,一行的子像素连接到一条扫描线并且一列的子像素连接到一条数据线。下文中,将描述当采用常规液晶面板的极性反转驱动方法时对于示例性实施例的每个布局图案得到的效果的细节。
图74示出当栅线反转驱动(1H反转驱动)用于图72所示的布局图案2时显示部的极性分布,并且示出栅线反转驱动的每条扫描线的数据线极性。在图示中,“+”和“-”表示任意帧(扫描所有扫描线所需的时段)中的像素电极和数据线的正/负极性,并且在下一帧内负极性和正极性颠倒。栅线反转驱动是如下的驱动方法:该方法按照选择一条扫描线每个时段来反转数据线的极性,这样可以通过将该方法与所谓的公共反转驱动组合来降低数据线驱动电路(用于驱动数据线的驱动IC)的耐压,所述公共反转驱动AC驱动对向基板侧的公共电极。因此,只需要少量的功耗。
在当栅线反转驱动(1H反转驱动)用于示例性实施例的布局图案2时的极性分布中,如图74所示,形成任意行的子像素的极性是相同的,并且其之前和之后的行的极性被反转。也就是说,其极性与由栅线反转驱动(1H反转驱动)驱动常规显示面板的情况相同。因此,对于所谓的闪烁,可以提供与常规面板被栅线反转驱动驱动的情况一样的闪烁抑制效果,对于所谓的闪烁,看到由于根据极性产生的亮度差导致的所显示的图像被看到具有闪烁。
图75示出当点反转驱动用于图72所示的布局图案2时的极性分布,并且示出点反转驱动的每条扫描线的数据线极性。附图中的“+”和“-”表示的极性与图74的情况一样。如图75所示,点反转驱动是如下的驱动方法:该方法按每条数据线来反转极性,并且进一步地按选择一条扫描线的每个选择时段来反转数据线的极性。它被认为是在常规液晶面板中抑制闪烁并且实现高图像品质的方法。
当点反转驱动用于示例性实施例的布局图案2时,以行为单元的奇数列的极性是相同的(即,一行的所有奇数列的极性相同),如图75所示。对于偶数列也是如此。然而,同一行的奇数行和偶数行的极性被反转。因此,对于分开的左眼图像和右眼图像中的每个,可以实现与栅线反转驱动(1H反转驱动)用于常规面板的情况相同的闪烁抑制效果。此外,从由图像分离装置投射的左眼图像和右眼图像没有分开而是彼此叠加的区域进行观察,可以实现与点反转驱动用于常规面板的情况相同的闪烁抑制效果。
图76示出当点反转驱动用于图73所示的布局图案3时的极性分布,并且示出点反转驱动的对于每条扫描线的数据线极性。附图中的“+”和“-”表示的极性与图74的情况一样。
当点反转驱动用于示例性实施例的布局图案3时,以奇数列为单元重复奇数列的极性反转,例如第一行和第三行、第三行和第五行的极性反转...如图76所示。考虑偶数列,对于每行以偶数列为单元重复极性反转。另外,对于任意列内的极性分布,沿着垂直方向彼此相邻的上-下子像素对P2L和上-下子像素对P2R的像素电极的极性相同,并且每两行反转极性。因此,均为梯形形式的像素电极的长边(即,子像素的底边)变为相同的极性。因此,可以抑制长边附近的液晶分子的异常配向,使得可以实现高图像品质。另外,对于分开的左眼图像和右眼图像中的每个,以列为单元反转对于沿着垂直方向的每两行子像素反转极性的列。即,可以实现与纵2-点反转驱动用于常规面板的情况相同的闪烁抑制效果。
如上所述,可以根据目标显示品质、功耗等来适当选择显示部的布局图案和极性驱动方法的组合。另外,采用示例性实施例的显示部,可以采用除了上述作为实例之外的布局图案和极性反转驱动方法。例如,可以采用图77所示的布局图案4。采用布局图案4,通过用向上的子像素在第二列的第一行上的位置作为起始点,由图67所示的上-下子像素对P2R来构造显示部。由相同的上-下子像素对P2R构造的图77所示的布局图案4和图71所示的布局图案1的关系为沿着水平方向平移一列的距离。
然而,输出到图63所示的数据线驱动电路280的合成图像数据CM需要根据布局图案的变化而变化。合成图像数据CM是由输入图像M1和M2合成的图像数据,其是输入到数据线驱动电路280的数据,用于将电压写入由n行×m列的子像素构造的显示部250的每个像素电极。也就是说,合成图像数据CM是通过如下步骤来得到的:重排构造输入图像数据M1和M2的每个像素数据,以使其按扫描线G1至Gm+1中的每条扫描线对应于数据线D1至Dn+1,并且合成图像数据CM由Dn+1行Gm+1列的数据结构来表达。
因此,如可以从图71至图73和图77所示的布局图案1至4看到的,即使对于同一行同一列上选定的子像素,合成图像数据CM也变得不同,这是由于所连接的数据线或扫描线根据布局图案变化。
作为具体实例,图78至图81示出当布局图案1-4的显示部上显示由图69所示的多个像素数据构成的输入图像数据时的合成图像数据CM,而布置作为图像分离装置的柱面光栅式透镜230。图78至图81示出当选择任意的扫描线Gx时将提供到任意数据线Dy的输入图像数据的视点、位置和颜色。M1和M2是视点图像,(行编号,列编号)表示图像内的位置,R/G/B表示颜色。另外,“x”标记表示没有像素电极。自然地,对应于“x”标记,没有输入数据M1、M2,并且没有所提供的数据将被反射到的像素电极,从而将提供到“x”标记的数据是可选的。
可以基于通过设计确定的参数例如图70所示的滤色器的颜色布局、图71至图73和图77所示的布局图案以及随后将描述的图像分离装置的设置并且基于以数据线为单元的上-下子像素对的连接规律性以及以扫描线为单元的规律性来产生合成图像数据CM。
将描述以数据线为单元的规律性。在示例性实施例中,指定扫描线的偶/奇要显示的视点图像M1/M2。这是因为如下的原因。也就是说,在构造显示部的上-下子像素对的布局中,共用同一条数据线的上-下子像素对不能在两列上并排排列,而是必须隔列地布置。也就是说,扫描线的偶/奇对应于子像素沿着Y方向布置的列的偶/奇。另外,根据其图像分离方向是X方向的图像分离装置的布局以子像素的列为单元来确定视点图像M1/M2的指定。
也就是说,确定扫描线的奇/偶和视点图像M1/M2的因素是图像分离装置的布局图案和布局。例如,在图像分离装置相对于子像素的列编号以相同方式设置的布局图案4(图77)和布局图案1(图71)中,关于数据线的偶/奇和视点图像M1/M2的对应关系彼此颠倒,如可以从合成图像数据1、4(图78和图81)看到的。另外,图像分离装置不限于按图70所示的方式布置,而是(例如)还可以按图82所示的方式布置。在图70中,如上所述,第一列为M2而第二列为M1,即,奇数列的子像素为M2而偶数列的子像素为M1。相反,在图82的情况中,第一列为M1而第二列为M2,即,奇数列的子像素为M1而偶数列的子像素为M2。如所述的,根据图像分离装置的布局来确定显示视点图像M1/M2的列的偶/奇。
在图83中概括了采用上述方式确定的数据线的偶/奇和视点图像M1/M2之间的关系。在图83中,用“v1”表示奇数数据线所对应的输入图像的视点,用“v2”表示偶数数据线所对应的输入图像的视点。确定通过参照布局图案1(图71)和布局图案4(图77)的情况描述的关于数据线的偶/奇和视点图像M1/M2的对应关系,以确定位于显示部上的第一列的第一行上的子像素是向上的子像素还是向下的子像素。在此假设将放置在第一列的第一行的子像素的面对方向(向上或向下)是变量“u”,并且当u=0时,第一列的第一行的子像素是向上的子像素,而当u=1时,第一列的第一行的子像素是向下的子像素。例如,图83示出,当图像分离装置被设置为显示部的奇数列为M1且偶数列为M2并且显示部中的第一列的第一行的子像素是向上的子像素(u=0)时,应用“v1=2和v2=1”。也就是说,奇数数据线的视点图像为M2而偶数数据线的视点图像为M1。
由滤色器来确定将成为第一行颜色的R/G/B。一条数据线连接到两行的子像素。因此,当确定了由滤色器确定的第一行的颜色和颜色的次序时,确定与任意的数据线对应的颜色的规律性。例如,如上述的布局图案1-3(图71至图73)和布局图案4(图77)所示,以从第一行起连续的R(红色)、G(绿色)和B(蓝色)的配色次序,与数据线D3连接的子像素是G和B,与数据线D4连接的子像素是B和R。也就是说,当确定配色次序时,确定与任意数据线对应的两种颜色。除了上述基于数据线的偶/奇的视点图像的对应的重复性之外,还考虑滤色器形成的RGB这三种颜色的重复性,在指定输入图像数据的规律性中存在六条数据线为单元的周期性。
另外,任意的数据线Dy连接到显示部的第y-1行和第y行的子像素(在此注意的是,在由n行m列的子像素构成的显示部中没有第0行和第n+1行)。对于数据线和子像素之间的连接,与Dy连接的上-下子像素对中的向上的像素在第y-1行,向下的像素在第y行。因此,如上所述,除了指定图69所示的输入图像数据“Mk(行,列)RGB”中的视点编号“k”和颜色(R/G/B)之外,还指定行编号。下文中,将输入图像数据的任意像素数据的行编号表示为“Iy”,其列编号表示为“Ix”。
在图84中概括了上述任意数据线Dy和输入图像数据之间的关系。当使用任意的自然数“p”表示数据线编号时,如图84所示,根据“p”确定与数据线Dy(p)对应的输入图像数据的行编号Iy。另外,使用由图83确定的“v1”和“v2”示出与数据线Dy(p)对应的输入图像数据的视点编号。此外,与数据线Dy(p)对应的输入图像数据的颜色被设置为参数,并且对于显示部的第一行的颜色被表示为C1、对于第二行的颜色被表示为C2、对于第三行的颜色被表示为C3、对于第四行的颜色被表示为C4...。当颜色从第一行起是RGB的次序时,颜色是C1=R、C2=G和C3=B。
接着,将描述以扫描线为单元的规律性。如可以从图71至图73和图77所示的布局图案1-4中看到的,任意的扫描线Gx连接到第x-1列和第x列这两列的子像素(在此注意的是,由n行m列的子像素构成的显示部中没有第0列和第m+1列)。采用图像分离装置,每列的子像素对应于视点图像M1和M2。因此,基于图像分离装置的布局和扫描线的偶/奇,确定第x-1列的视点图像和与扫描线Gx连接的第x列的视点图像。例如,在图像分离装置如图70中所布置的图71至图73和图77的情况中,当扫描线Gx是奇数扫描线时,第x-1列对应于视点图像M1,第x列对应于视点图像M2。当扫描线Gx是偶数扫描线时,第x-1列对应于视点图像M2,第x列对应于视点图像M1。另外,在图像分离装置如图82中布置时,例如,当扫描线Gx是奇数扫描线时,第x-1列对应于视点图像M2,第x列对应于视点图像M1。当扫描线Gx是偶数扫描线时,第x-1列对应于视点图像M1,第x列对应于视点图像M2。
如上所述,任意扫描线Gx指定图69所示的输入图像数据“Mk(行,列)RGB”的视点编号“k”以及列编号。图85示出图71至图73和图77所示的布局图案1-4的扫描线、视点图像和列编号。这里注意的是,由图像分离装置的布局和数据线的偶/奇确定图85所示的视点图像M1和M2。也就是说,当可以得知数据线的偶/奇时,可以由图83确定视点图像。因此,可以推导出关于偶/奇数据线的输入图像数据的列编号相对于任意扫描线Gx的关系。从图85中,可以看到,存在与显示部的第x-1列对应的输入图像数据的列编号和与显示部的第x列对应的输入图像数据的列编号之间的每两条扫描线的周期性。因此,使用任意自然数“q”表示扫描线编号,用“q”表示与扫描线Gx(q)对应的输入图像数据的列编号“Ix”。
图86示出使用以上提及的自然数“q”的关于输入图像数据的列编号和扫描线的关系的概括。在此注意的是,通过使用相对于视点图像的关系,可以用扫描线的偶/奇、变量“u”和数据线的偶/奇来表示任意扫描线Gx所连接的显示部的第x-1列和第x列,变量“u”表示第一列的第一行的“向上的”或者“向下的”子像素。例如,在图71至图73所示的布局图案1-3中,“u=0”。偶数的扫描线Gx所连接的第x-1列的子像素连接到偶数的数据线,偶数的扫描线Gx所连接的第x列的子像素连接到奇数的数据线。此外,在“u=0”的图71至图73所示的布局图案1-3中,奇数的扫描线Gx所连接的第x-1列的子像素连接到奇数的数据线,奇数的扫描线Gx所连接的第x列的子像素连接到偶数的数据线。此外,在图77所示的布局图案4中,例如,“u=1”。偶数扫描线Gx所连接的第x-1列的子像素连接到奇数的数据线,偶数扫描线Gx所连接的第x列的子像素连接到偶数的数据线。另外,在“u=1”的图77的情况中,奇数的扫描线Gx所连接的第x-1列的子像素连接到偶数的数据线,奇数的扫描线Gx所连接的第x列的子像素连接到奇数的数据线。当使用任意的自然数“q”并且将上述关系用于图85时,可以由“q”确定与扫描线Gx(q)对应的输入图像数据的列编号,如图86所示。
到目前为止,在图83和图84中示出关于与连接到任意数据线的向上/向下的子像素对应的输入图像数据的视点、列编号和颜色的关系,并且在图86中示出关于任意扫描线和输入图像数据的列编号的关系。因此,当可以识别与任意数据线Dy和扫描线Gx连接的子像素是向上的子像素还是向下的子像素时,可以产生合成图像数据CM。也就是说,必需具有关于布局图案的信息。
如之前已描述的,示例性实施例的显示部使用上-下子像素对作为结构单元,并且其由图67所示的上-下子像素对P2R形成,由图68所示的上-下子像素对P2L形成或者由上-下子像素对P2R和上-下子像素对P2L的组合形成。因此,作为关于布局图案的信息,仅需要存储与任意数据线Dy和任意扫描线Gx连接的上-下子像素对是上-下子像素对P2R还是P2L。
图87示出在图73所示的布局图案3的情况中与数据线Dy和扫描线Gx连接的上-下子像素R2R和P2L。在图87中,上-下子像素对P2R被表示为“0”,上-下子像素对P2L被表示为“1”,“x”标记意味着没有连接的上-下子像素对。因此,用“x”表示的区域的值(例如,(D1,G1)的值)可以是“0”或“1”。据此,在图87的情况中,存在以四条数据线为单位并且以四条栅线为单位的重复图案。
图88示出具有布局图案3的上-下子像素对P2R和P2L的图案同时注意上述的重复。在图88中,通过用二进制数表示Dy和Dx,用低位示出图案。另外,图88通过使用低2位表示具有布局图案1、4和2的上-下子像素对P2R和P2L的图案。根据图88所示的布局图案的数据线Dy、扫描线Gx和上-下子像素对的连接关系被存储为查询表LUT并且返回值“0”和“1”,该查询表取Dy和Gx为变量。据此,可以从LUT(Dy,Gx)中识别与任意数据线Dy和任意扫描线Gx连接的上-下子像素对是P2R还是P2L。
通过将图88所示的LUT(Dy,Gx)与扫描线和数据线的偶/奇组合,可以如图89所示地确定要连接到任意的扫描线和数据线的子像素的面对方向(向上/向下)。当用LUT(Dy,Gx)和扫描线的偶/奇替代图84所示的向上的像素和向下的像素时,可以得到图90所示的关系。
如上所述,可以由图83、图88所示的信息和图86、图89所示的规律性产生合成图像数据CM。
图91概括了产生合成图像数据所需的参数变量以及变量内容的具体实例(布局图案3)。图91所示的至少一组参数组被保存在图63所示的参数存储装置340中,以用于产生合成图像数据。如所描述的,通过保存产生合成图像数据所需的参数,可以通过改变参数来对应于显示部的设计变化。还可以通过保存多个参数,根据要被驱动的显示模块的变化来切换参数。这样可以减少用于改变参数的步骤的数量。
(对动作的说明)
将参照附图描述示例性实施例的动作。图92至图100是示出根据示例性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显示动作的实例。
(步骤S1000)
如图92所示,当根据示例性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动作开始时,从图63所示的参数存储装置340中读取产生合成图像所需的各种参数。奇数数据线所对应的输入图像的视点v1、偶数数据线所对应的输入图像的视点v2、按行表示由滤色器产生的颜色次序的颜色CL1、CL2、CL3、以显示部250的子像素为单元的行数“m”和列数“n”、表示设置在显示部250的第一列的第一行的子像素的面对方向“u”以及表示构造显示部250的上-下子像素对的布局图案的LUT被设置到读取控制装置330。
(步骤S2000)
具有由i行j列的图像数据构造的图像数据M1、M2的输入图像数据和同步信号从外部输入到写控制装置310。写控制装置310通过使用同步信号顺序地产生M1(1,1)RGB至M1(i,j)RGB以及M2(1,1)RGB至M2(i,j)RGB的输入像素数据的地址,并且将地址存储到图像存储器320。因此,可以通过指定地址来从图像存储器320中存储的输入图像数据选择任意的视点图像M1/M2、位置(行Iy,列Ix)和每个颜色(R/G/B)亮度数据。也就是说,可以借助写控制装置310给出的地址来读取数据。省略了关于存储器内部的特定地址地图的说明,这是由于只需要能够识别输入图像数据的视点图像、位置和每个颜色亮度数据。图像存储器320具有至少用于要输出的合成图像数据的两个画面的区域,并且交替地使用读取画面区域和写画面区域。
(步骤S3000)
图63所示的存储在图像存储器320中的输入图像数据(视点图像M1、M2)由读取控制装置330根据预定图案来读取,执行重排,并且将合成图像数据CM输出到显示面板220的数据线驱动电路280。将参照图93所示的流程图单独描述合成图像输出处理的动作。
(步骤S8000)
当完成读取和重排处理时,完成一帧显示动作。该过程返回到步骤S2000,并且重复上述动作。
在图92中,为了方便起见,示出了输入图像写处理(步骤S2000)以及读取和重排处理(步骤S3000)。然而,如步骤S1100中所描述的,图像存储器320具有用于两个画面的区域。因此,实际上,给定帧Fn中的写处理以及已经写入图像存储器的帧Fn-1的读取和重排并行执行。
接着,将参照图93描述合成图像输出处理的动作。图93是示出图92所示的步骤S3000的处理内容的流程图。图93主要示出以扫描线为单元的一帧的计数处理。
(步骤S3100)
将“1”作为初始值给予变量“Gx”、“q”和“t”。“Gx”是用于对扫描线的数量进行计数的变量,该计数值对应于显示面板中选择的扫描线。另外,“t”是用于对扫描线的偶/奇进行计数(即,两条扫描线的周期)的变量,并且“q”是每次“t”计数为2时增加1的变量,其用于指定如图86所示的输入图像数据的列编号Ix。
(步骤S4000)
输出与显示面板的扫描线Gx对应的一行的合成图像数据。将参照图94所示的流程图单独描述线数据输出处理的动作。
(步骤S7100)
判断计数值Gx是否已经达到显示部的最后一条扫描线Gm+1。对于判断,使用图92所示的步骤S1000中设置的显示部的列数m。当其没有达到m+1时,判断为“是”并且过程前进到步骤S7200。当是m+1时,判断为“否”并且结束图93的过程。然后,过程前进至图92的步骤S8000。
(步骤S7200)
根据来自图63所示的时序控制装置350的水平同步信号,将“1”加到计数值t和Gx中的每个。
(步骤S7300)
执行通过计数值t进行判断。当t大于2时,判断为“是”并且过程前进到步骤S7400。当t是2或者更小时,判断为“否”并且过程前进到步骤S4000。
(步骤S7400)
计数值t返回到1,计数值q增加1,并且过程前进到步骤S4000。
接着,将参照图94描述线数据输出处理的动作。图94是示出图93所示的步骤S4000的处理内容的流程图。图93主要示出以数据线为单元的一行的计数处理。
(步骤S4100)
将1作为初始值给予变量Dy、p和s。Dy是用于对数据线的数量进行计数的变量。另外,s是当对六条扫描线的周期进行计数时的变量,并且s是用于指定如图90所示的输入图像数据的行编号Iy的变量,每次s计数为6时增加1。
(步骤S5000)
从图像存储器320读取与扫描线Gx和数据线Dy对应的输入图像数据,输入图像数据按根据显示面板的数据次序重排,并且重排的数据以Dy的计数值次序存储在线存储器L中。将参照图95所示的流程图单独描述读取和重排处理的动作。
(步骤S6000)
判断计数值Dy是否已经达到显示部的整个数据线编号Dn+1。对于判断,使用图92所示的步骤S1000中设置的显示部的行数n。当它没有达到n+1时,判断为“是”并且过程前进到步骤S6100。当计数值Dy是n+1时,判断为“否”并且过程前进到步骤S7000。
(步骤S6100)
根据来自图63所示的时序控制装置350的信号,将“1”加到计数值s和Dy中的每个。
(步骤S6200)
通过计数值s进行判断。当s大于6时,判断为“是”并且过程前进到步骤S6300。当t是6或更小时,判断为“否”并且过程前进到步骤S5000。
(步骤S6300)
计数值s返回到1,计数值p增加1,并且过程前进到步骤S5000。
(步骤S7000)
通过与时序控制装置350产生的用于数据线驱动电路的控制信号281同步,存储在线存储器L中的一行扫描线Gx的合成图像数据CM(Gx)输出到图63所示的数据线驱动电路280。通过完成步骤S7000结束线数据输出处理,并且过程前进到图93所示的步骤7100。过程的动作被描述为:在完成处理步骤S7000之后,过程前进到图93的步骤S7100。然而,为了描述的方便起见,图93所示的由步骤S7000进行的合成图像数据(Gx)的输出处理和步骤S7100的处理及之后的处理可以并行执行。
将参照图95描述读取和重排处理的动作。图95是示出图94所示的步骤S5000的处理内容的流程图。图93主要示出六条数据线的周期的对于计数值s的分支处理。
(步骤S5010-S5050)
这是根据计数值s执行的分支处理。当s=1时过程前进到步骤S5100,当s=2时过程前进到步骤S5200,当s=3时过程前进到步骤S5300,当s=4时过程前进到步骤S5400,当s=5时过程前进到步骤S5500并且当s取其他值(s=6)时过程前进到步骤S5600。
(步骤S5100-S5600)
根据计数值s在图像存储器内从输入图像数据来指定与连接到显示面板(Dy,Gx)的子像素对应的像素数据。在图96至图101的每个附图中示出输入数据指定处理的动作。采用输入图像指定处理,确定与数据线Dy和扫描线Gx对应的输入图像数据的视点编号k、行编号Iy、列编号Ix和颜色CL。
(步骤S5700)
判断所指定的输入图像数据的行编号Iy和列编号Ix是否是在显示部上不存在的子像素。对于判断,使用图92所示的步骤S1000中设置的显示部的行编号n和列编号m。在条件Ix=0、Ix=m/2+1、Iy=0或者Iy=n/3+1的每个下,在显示部上没有对应的子像素。因此,在以上条件中的任意条件下,判断为“是”并且过程前进到步骤S5710。在没有满足这些条件中的任意条件的状态下,判断为“否”并且过程前进到步骤S5720。
(步骤S5710)
这是对于在所指定的输入图像数据的Iy行Ix列的显示部上没有对应的子像素的情况执行的处理。因此,即使没有反映到显示上,也输出z作为扫描线Gx上的数据线Dy的数据PD。作为实例,z被设置为0。
(步骤5720)
基于所指定的输入图像数据、行编号Iy、列编号Ix和颜色CL的视点编号k来指定图像存储器中对应的地址。通过指定地址,从图像存储器读取扫描线Gx上的数据线Dy的数据PD=M(k)(Iy,Ix)(CL)。
(步骤S5800)
扫描线Gx上的数据线Dy的数据PD被存储在存储一条扫描线的数据的线缓冲器L中。当数据PD存储于线缓冲器时,结束读取和重排处理。然后,过程前进到图94所示的步骤S6000,在步骤S6000中,判断对于与扫描线Gx连接的所有数据线n+1是否已经完成对于线缓冲器L的数据存储处理。
接着,将参照图96至图101描述输入数据指定处理的动作。图96示出当表示图94的计数处理的计数值s为1时的输入图像数据的视点编号k、行编号Iy、列编号Ix和颜色CL的处理。对于指定,使用的是图92所示的步骤S1000中读取的参数v1、v2、C1、C2、C3、u、LUT、表示图93的计数处理的变量Gx、q、t和表示图94的计数处理的变量Dy、p。
(步骤S5110)
判断与扫描线Gy和数据线Dy连接的上-下子像素对是P2L还是P2R。作为判断条件,使用LUT(Dy,Gx)=0作为实例。当判断为“是”(上-下子像素对是P2R)时,过程前进到步骤S5111。当判断为“否”(上-下子像素对是P2L)时,过程前进到步骤S5112。
(步骤S5111、S5112)
判断扫描线Gx的偶/奇。作为判断条件,使用扫描线Gx变成奇数线的t=1作为实例。扫描线的奇数编号和偶数编号与如图86所示的列编号Ix的指定相关并且与如图90所示的行编号Iy以及颜色CL的指定相关。当判断为“是”(扫描线是奇数扫描线)时,过程从步骤S5111前进到步骤S5121,并且从步骤S5112前进到步骤S5122,以执行u的判断处理,用于指定列编号Ix。同时,当判断为“否”时,扫描线是偶数扫描线。在这种情况下,如图86所示,列编号Ix不依赖于u。因此,当判断为“否”时,过程从步骤S5111前进到步骤S5133,并且从步骤S5112前进到步骤S5132,以执行列编号Ix的指定处理。在此注意的是,如图92所示,根据扫描线的偶/奇,根据LUT的值的行编号Iy和颜色CL的指定被交换。因此,如图96所示,处理流程变得交叉。
(步骤S5121、S5122)
为了根据图86指定列编号Ix,判断第一列的第一行的子像素是向上的像素还是向下的像素。作为判断条件,使用u=0。当判断为“是”(向上的像素)时,过程从步骤S5121前进到步骤S5131并且从步骤S5122前进到步骤S5133。同时,当判断为“否”时,过程从步骤S5121前进到步骤S5132并且从步骤S5122前进到步骤S5134。
(步骤S5131、S5134)
使用q分别指定输入图像数据的列编号Iy。由于s=1,因此数据线是奇数数据线。因此,列编号由条件分支和图86来确定。过程从步骤S5131、S5132前进到步骤S5141,并且从步骤S5133、S5134前进到步骤S5142。
(步骤S5141、S5142)
基于图90所示的关系,指定输入图像数据的视点编号k、行编号Ix和颜色CL。注意的是,s=1对应于图90中的数据线6p-5。使用p指定行编号Ix。由如在步骤S5141、S5142中从图92的步骤S1000所读取的参数中选择的参数来指定视点编号k和颜色CL。以上述方式,指定输入图像的数据的视点编号k、行编号Ix和颜色CL,并且输入数据指定处理结束。然后,过程前进到图95所示的步骤S5770。
图97示出当表示图94的计数处理的计数值s为2时用于指定输入图像数据的视点编号k、行编号Ix和颜色CL的处理。如图97所示,被选择作为视点编号k和颜色CL及行编号Ix的参数的指定与图96的情况不同,处理流程与当s=1时的情况相同。然而,当s为2时,数据线是偶数数据线。如在图86中的列编号Iy的指定与图96的情况不同。因此,对于关于显示部的第一列的第一行的子像素是向上的像素还是向下的像素的判断条件,使用u=1,这与图96的情况不同。
类似地,图98是示出当计数值s为3时用于指定输入图像数据的视点编号k、行编号Ix和颜色CL的处理的流程图,图99是当计数值s为4时的流程图。图100是当计数值s为5时的流程图,图101是当计数值s为6时的流程图。其处理流程与s=1的情况相同,从而省略了对其的说明。
如上所述,使用图92至图100描述的处理使得可以执行用于在示例性实施例的显示装置上由从外部输入的输入图像数据根据显示模块产生和显示合成图像数据的动作。上述的处理只是示例性实施例的实例,示例性实施例不仅限于这种处理。例如,用于指定图像存储器内写入的输入图像数据的视点编号k、行编号Iy、列编号Ix和颜色CL而执行的分支处理的次序可以不必按照图96至图101所示的次序进行,只要输入数据指定处理的指定结果与图86和图90匹配。另外,在图95中,例如,判断在显示部上不存在的子像素,提供z=0作为数据PD。然而,被提供作为z的数据对显示没有帮助并且是无效的,这是由于在显示部上不存在子像素。因此,当在图像存储器中有足够的容量时,可以省略判断处理本身,可以设置无效数据的地址,并且可以执线存储器读取处理。在这种情况下,可以省略图95的步骤S5700、S5710,并且步骤S5720可以被作为存储器读取处理来执行。因此,即使图像存储器增加,也可以抑制处理量。
之前,已经描述了本发明的第九示例性实施例的结构和操作。
图102A是示出终端装置的框图,该终端装置是应用了示例性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实例。图102A所示的终端装置500A被构造为包括示例性实施例的输入装置501、存储装置502、算术计算器503、外部接口504、显示装置505A等。如上所述,显示装置505A包括显示控制器300,从而如图像数据从算术计算器503传输到常规显示装置的情况一样,可以传输用于两个图像的数据。两个图像数据可以是二维显示在常规显示面板上的图像数据。也就是说,示例性实施例的显示装置505A包括显示控制器300,从而算术计算器503不需要对要输出的两个图像数据执行任何特殊处理。因此,在这方面,没有对算术计算器503施加负担。另外,示例性实施例的显示控制器300包括图像存储器320(图63)。因此,由算术计算器503输出的两个图像数据不限于其图像在图102中示出的图像数据沿着水平方向排列的形式(所谓的并排形式),而是可以是图像数据沿着垂直方向排列或者是帧时分形式。
对于应用本发明的终端装置,显示控制器不限于如图102A的情况一样要加载到显示装置上的结构。例如,显示控制器可以不加载在显示装置上,而是加载在加载有算术计算器503的电路基板上。
另外,如图120B所示的终端装置500B的情况一样,显示控制器的处理过程可以被放入程序,并且显示控制器300可以被提供到算术计算器503。
图102A和图102B所示的终端装置可以处理将显示模块A变为显示模块B(未示出)而不改变显示控制器300的情况。例如,显示模块400B(未示出)与显示模块400A的不同之处在于图像分离装置的布局、滤色器的次序、上-下子像素对的布局图案等。根据要加载的终端装置取决于对于显示装置所要求的各种因素(例如,图像品质、成本、尺寸和分辨率),确定显示模块的规格。根据本发明的显示控制器300包括参数存储装置340(图63)。因此,可以通过重新写入或选择参数来处理显示模块的改变,并且可以使用相同的显示控制器300。这样使得可以减少显示装置和终端装置的设计步骤的数量并且可以因此降低成本。
虽然已经参照向观众的双眼提供不同图像的立体显示装置的情况描述了示例性实施例,但是本发明还可以应用于根据观察位置提供不同图像的两视点显示装置。
另外,虽然已经参照柱面光栅式透镜用于光学图像分离装置并且柱面光栅式透镜设置在显示面板的观众侧的情况描述了示例性实施例,但是柱面光栅式透镜可以设置在与观众相对的一侧。另外,还可以采用视差栅栏作为光学图像分离装置。此外,可以在显示面板上提供基板,在基板上,与用于显示视点图像M1、M2的每个子像素对应的偏振元件的布置方式使得,从子像素发射的光对于不同的视点图像成为不同的偏振状态,并且这类显示面板可以应用于眼镜型立体图像显示装置。
另外,子像素40(图63)的结构不限于图65至图68所示的第一实例(在下文中被称作“第一子像素”和“第一上-下子像素对”),但是也可以应用图103至图104所示的第二实例(在下文中被称作“第二子像素”和“第二上-下子像素对”)。图103示出第二上-下子像素对P2R的结构和等效电路,图104示出第二上-下子像素对P2L的结构和等效电路。在这些附图中,每个结构元件的尺寸和缩小比例被适当地改变以确保在附图中的可视性。
图103和图104所示的第一子像素和第二子像素之间的不同在于存储电容线的布局。在第二子像素中,存储电容线CSx形成在金属膜上,该金属膜位于与扫描线同层。因此,在形成存储电容444的电极之中,半导体层443和存储电容CSx的相对侧的电极可以由同层金属膜形成。另外,通过相对于数据线垂直地在扫描线之间设置存储电容CSX,可以省略在第一子像素中必要的接触孔448(图67等)。可以对于第二子像素省略接触孔,从而可以实现子像素的小型化。这样使得可以实现显示部的高分辨率。
在第一子像素中,如图67等所示,沿着水平方向排列的子像素的存储电容44借助存储电容线CS连接。同时,在第二子像素中,沿着垂直方向排列的子像素的存储电容444借助存储电容线CSx连接。因此,对于第二子像素,当向液晶面板施加极性反转驱动时,必须注意以列为单元连接的存储电容线和写入到子像素的电压的极性。
例如,在点反转驱动用于图76所示的布局图案3的情况中,当选择任意的扫描线(例如,Gx+1(图103C、图104C))时,按列为单元,即按存储电容线为单元(例如,按CSx、CSx+1),写入到子像素的极性变得相同。当写入到与存储电容线连接的子像素的极性在栅选择时序变得相同时,由写入的电压产生的存储电容线中的电势波动也变得均匀。这样就沿着存储电容线的延伸方向产生串扰,由此劣化了所显示的图像品质。
因此,当使用图103和图104所示的第二子像素时,优选地采用2-点反转驱动用于极性反转驱动方法。图105示出当2-点反转驱动用于图82所示的布局图案2时显示部的极性分布和2-点反转驱动的每条扫描线的数据线极性。附图中的“+”和“-”表示的极性与图74的情况一样。如图105所示,2-点反转驱动是如下的驱动方法,该方法按每两条数据线来反转极性,并且进一步地单条扫描线的每个选择时段内反转数据线的极性。在这种情况下,当选择任意的扫描线Gx+1时,电压被写入的子像素的极性以x列为单元或者以x+1列为单元变得不同。也就是说,在栅选择时序,对于写入到与存储电容线连接的子像素的极性,存在正极性和负极性。因此,由于写入的电压导致产生的存储电容线的电势波动可以被引起(set off)并一致化,这样提供了抑制沿着存储电容线的延伸方向产生的串扰的效果。
在图105所示的极性分布中,按行为单元,极性相同。因此,可以实现与栅线反转驱动(1H反转驱动)用于常规面板的情况下的闪烁抑制效果相同的闪烁抑制效果。另外,在使用图103和图104所示的第二子像素的结构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使用图106所示的布局图案并采用2-点反转驱动,实现与点反转驱动用于常规面板的情况下的闪烁抑制效果相同的闪烁抑制效果。图107示出当2-点反转驱动用于图106所示的布局图案6时的显示部的极性分布。
对于使用图103和图104所示的第二子像素的情况的极性反转驱动方法不限于2-点反转驱动。还可以采用3-点反转驱动(像素反转驱动)等。
另外,已经将示例性实施例的显示面板描述为使用液晶分子的液晶显示面板。然而,还可以不仅应用透射型液晶显示面板而且应用反射型液晶显示面板、透反射型液晶显示面板、微反射型液晶显示面板、微透射型液晶显示面板等作为液晶显示面板,在微反射型液晶显示面板中,透射区的比率大于反射区的比率,在微透射型液晶显示面板中,反射区的比率大于透射区的比率。另外,显示面板的驱动方法可以以优选的方式应用于TFT方法。
对于TFT方法中的TFT,不仅可以是使用非晶硅、低温多晶硅、高温多晶硅、单晶硅的TFT,而且可以是使用有机物质、诸如氧化锌的金属氧化物和碳纳米管的TFT。另外,本发明不依赖于TFT的结构。还可以按以优选的方式采用底栅型、顶栅型、交错型、倒置交错型等。
另外,已经参照上-下子像素对的子像素大致为梯形形状的情况描述了示例性实施例。然而,子像素的形状不限于梯形,只要它的形状可以保持上-下子像素对的光学特性以及其相对于扫描线和数据线的连接关系。还可以采用其他多传输的形状。例如,当示例性实施例中描述的梯形的顶边缩短时,形状呈现为三角形。另外,当向上的子像素和向下的子像素旋转180度对称时,还可以采用具有弯曲的扫描线的六边形、八边形等。
另外,对于显示面板,可以采用除了液晶型之外的显示面板。例如,可以采用有机电致发光的显示面板、无机电致发光显示面板、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场发射显示面板或PALC(等离子体寻址液晶)。
(第十示例性实施例)
将描述根据本发明的第十示例性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结构。它是将不同图像提供到多个N视点的显示装置,该显示装置的特征在于N为3或更大,而对于第九示例性实施例的显示装置而言N为2。下文中,将参照向四个视点(N=4)提供不同图像的立体显示装置的情况描述第十示例性实施例。
首先,将参照图108描述第十示例性实施例的概况。该示例性实施例的显示控制器301还包括输入数据重排装置360,该装置360将从外部输入的三个或更多视点的视点图像数据重排成两个图像数据。下文中,由输入数据重排装置360重排的两个图像数据被称作两个输入合成数据。
写控制装置310具有的功能是将由输入重排装置360重排的两个输入合成数据写入图像存储器320,而不是写入从外部输入的视点图像。这两个输入合成数据对应于第九示例性实施例的输入图像数据的视点图像M1、M2。下文中,将详细描述第十示例性实施例。
由其结构和等效电路在图67和图68中示出的上-下子像素对构造第十示例性实施例的显示部。省略了对上-下子像素对的说明,这是因为它们与第九示例性实施例的情况相同。
图109是示出根据第十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分离装置和显示部之间的关系的实例。关于附图中的XY轴,X表示水平方向而Y表示垂直方向。沿着垂直方向布置成十二行并沿着水平方向布置成十二列的梯形是子像素,并且阴影是从第一行起按每行按顺序重复的R、G和B的图案的颜色。在图像分离装置中,构造柱面光栅式透镜230的柱形透镜230a对应于四列子像素的单元,并且其布置方式使得其纵向方向变得平行于垂直方向,从而表现出针对水平方向的透镜效应。从子像素发射的光线以列为单元被分成四列周期的不同方向,并且由于柱形透镜230a的透镜效应导致在距离透镜平面的位置处形成四个视点图像。由以列为单位沿着垂直方向排列的RGB的三个子像素构造作为四个视点图像中的每个的结构单元的像素。作为每个实例,在图109中,第一视点图像的像素被示出为M1P,第二视点图像的像素被示出为M2P,第三视点图像的像素被示出为M3P,并且第四视点图像的像素被示出为M4P。
图110示出用于每个视点的由像素M1P-M4P发射的光线形成的每个视点图像的光学模型。如图110所示,柱面光栅式透镜230设置在显示面板的观众侧,其设置方式还使得来自显示部的所有M1P的投影图像被叠加在距离透镜平面的距离为OD的平面处,来自M2P、M3P和M4P的投影图像也被叠加,并且沿着X方向的叠加的投影图像的宽度变得最大。采用这种布局,当由观众观看时,从左边起依次沿着水平方向形成第一视点图像、第二视点图像、第三视点图像和第四视点图像的区域。
接着,将描述关于图109所示的子像素和扫描线以及数据线的连接关系。图111是图109所示的第十示例性实施例的显示部的实例,其由上-下子像素对P2R和P2L构造,并且为布局图案5。如图111所示,从显示部的第一列到第四列,布局图案5的上-下子像素对P2L和P2R的组合与图73所示的布局图案3的上-下子像素对P2L和P2R的组合相同,而从显示部的第五列到第八列,上-下子像素对P2R和上-下子像素对P2L相对于布局图案3的情况发生交换。另外,从显示部的第九列到第十二列,其与布局图案3相同。也就是说,布局图案5是布局图案3以及上-下子像素对P2R和上-下子像素对P2L相对于布局图案3的情况发生交换的图案按每四列进行重复的图案。当点反转驱动方法用于极性反转驱动方法时,布局图案5表现出闪烁抑制效果和抑制液晶分子异常配向的效果。
图112示出当点翻转驱动应用于图111所示的布局图案5时的显示部的极性分布,并且示出对于点反转驱动的每条扫描线的数据线极性。如图109所示,采用第十示例性实施例,每个视点图像设置成以四列为周期。如图111所示,通过对应于视点图像的周期性来以四列为周期交换布局图案3(图73)中的上-下子像素对P2R和P2L,并且采用点反转驱动。据此,在从第一视点图像到第四视点图像的每个被分开的视点图像中,横向相邻的子像素的极性反转,沿着纵向方向按每两行子像素反转极性。也就是说,可以实现与对于常规面板采用纵2-点反转驱动的情况相同的闪烁抑制效果。另外,关于布局图案5的极性分布,梯形中像素电极的长边成为相同的极性。因此,可以抑制彼此相邻的长边附近的液晶分子的异常配向,由此使得可以提供高图像品质。
接着,通过参照显示部处于布局图案5(图111)中的情况,描述提供到第十示例性实施例的显示部的合成图像数据。图113示出从外部输入到显示控制器301的四个视点的图像数据。作为输入图像数据的第一视点图像数据至第四视点图像数据中的每个由排成i行j列(i=4,j=3)的像素数据构成。关于Mk(Iy,Ix)RGB中的每个参考代码,k表示视点编号,Iy是图像内的行编号,Ix是图像内的列编号,并且RGB意味着其携带颜色R:红色、G:绿色和B:蓝色中的每个的亮度信息。
图114示出当图113所示的输入图像数据显示在图111所示的局部图案5上时要提供到显示模块的合成图像数据5。如第九示例性实施例的情况一样,基于图像分离装置和滤色器的颜色布局的设置参数、布局图案的设置参数和上-下子像素布局的布局(LUT),使用图108所示的数据重排装置360由数据线单元和扫描线单元的规律性,采用下文描述的方式来产生合成图像数据5。图115示出是与布局图案5的任意数据线Dy和任意扫描线Gx连接的上-下子像素对P2R和P2L的图案的LUT(Dy,Gx)。
输入图像重排装置360以列为单元将从外部输入的用于N个视点的图像数据重排成两个输入合成数据M1’和M2’,M1’和M2’对应于显示部的奇数列和偶数列。在图109和图110所示的显示部上设置的图像分离装置的布局中,在图116中示出图113所示的由用于四个视点(N=4)的输入数据产生的合成输入数据M1’和M2’。如图116所示,执行以列为单位的重排,使得输入图像数据的任意行编号Iy和所产生的输入合成数据的行编号彼此对应(相同的行编号Iy)。然而,输入合成数据的列编号与输入图像数据的任意列编号Ix不同。因此,输入合成图像数据的列编号被表示为Ix’。
在第九示例性实施例中,通过对于显示部的偶数列和奇数列分离输入图像数据的两个视点图像M1和M2来显示输入图像数据的两个视点图像M1和M2。因此,如上所述,可以将通过根据显示部的偶数列和奇数列执行的重排处理而产生的输入合成数据M1’和M2’发送到写控制装置310,采用与第九示例性实施例所描述的处理相同的处理来产生合成图像数据。然而,为了通过使从外部输入的N个视点的图像数据对应于显示部的偶数列和奇数列来产生输入合成数据,需要关于显示部的列编号和输入图像数据的视点编号的信息。
图117是图109所示的图像分离装置和显示部的关系下关于输入图像数据的视点图像M1-M2、列编号x和输入合成数据M1’和M2’的关系的实例。列编号和视点图像Mk涉及图像分离装置的布局和视点编号,并且由显示模块的设计来确定。例如,可以将如图110中一样设置在显示面板的观众侧的图像分离装置设置成处于相对于图118所示的显示部的关系。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如图110的情况一样,当观众观看时从左侧起沿着水平方向依次形成第一视点图像、第二视点图像、第三视点图像和第四视点图像的区域,如图118所示,分别地,显示部的第一列(x=1)的子像素对应于M2,x=2的子像素对应于M1,x=3的子像素对应于M4,x=4的子像素对应于M3,x=5的子像素对应于M2...。
另外,当即使图像分离装置和显示部的位置关系与图117的情况相同,图像分离装置设置于与观众相对侧的显示面板(与图110的情况不同)时,分别地,列编号x=1的子像素对应于M1,x=2的子像素对应于M2,x=3的子像素对应于M3,x=4的子像素对应于M4...。另外,当显示模块的视点数发生变化时,列编号x和视点编号之间的对应关系变得与图117不同。
如上所述,为了执行输入重排处理,显示部的列编号x和视点编号k之间的关系需要被存储在显示控制器中。作为实例,图119示出表TM(N,op,x),该表TM(N,op,x)表示根据显示部的列编号x的视点编号k的值。图119所示的表TM使用用于对应于多个显示模块的参数N和op。N表示视点数,op取决于图117和图118中的图像分离装置的布局差别而进行对应。采用表TM,不必存储如图119所示的构造显示部的所有m列的视点k。通过对应于列编号根据视点编号的重复图案存储视点来压缩信息量。另外,参数N和op可以根据显示控制器的设计来适当地定义,并且可以通过限制类型来压缩表TM的信息量。表TM可以存储在图108所示的参数存储装置341中。
可以从表TM中得到与显示部的任意列x对应的输入图像数据的视点编号k。因此,可以通过对应于显示部的列的偶/奇通过重排输入图像数据,来产生输入合成数据M1’和M2’。在图117的情况下,输入合成数据M1’对应于显示部的偶数列,输入合成数据M2’对应于显示部的奇数列。然而,反过来,输入合成数据M1’可以对应于显示部的奇数列,输入合成数据M2’可以对应于显示部的偶数列。然而,要注意的是,输入合成数据M1’和M2’与显示部的列的偶/奇之间的对应关系与读取控制装置331中使用的奇数数据线的视点v1和偶数数据线的视点v2相关。也就是说,如参照第九示例性实施例的图83所描述的,与显示部的第一列的第一行的子像素的面对方向u一起确定v1和v2的值。图120概括输入合成数据M1’和M2’与数据线的偶/奇之间的关系。
除了表TM之外,第十示例性实施例还需要图91所示的参数变量,用于产生合成图像数据,如第九示例性实施例中的一样。包括图91所示的参数和视点编号(N)的表TM被保存在参数存储装置341中用于产生合成图像数据。
(动作的实例)
将参照流程图描述第十示例性实施例的动作的实例。对于与第九示例性实施例的处理相同的处理,相同的附图和参考标号用于说明。图121是示出第十示例性实施例的动作的概况的流程图。
(步骤S21000)
如图121所示,当根据示例性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动作开始时,从图108所示的参数存储装置341中读取产生输入合成数据所需的表TM和产生合成图像所需的各种参数。视点v1表示奇数数据线所对应的输入合成数据,视点v2表示偶数数据线所对应的输入合成数据。其他参数与第九示例性实施例的参数相同,使得省略了对其的说明。
(步骤S22000)
每个由i行j列的图像数据构造的N个视点的输入图像数据和同步信号从外部输入到图108所示的输入数据重排装置360。N个视点的输入图像数据被以列为单元重排成与显示部的奇数列和偶数列对应的两个输入合成数据M1’和M2’,并且被输出到写控制装置310。将参照图122所示的流程图单独描述输入数据重排处理的动作。
(步骤S2000、S3000、S8000)
图像输入写处理和合成图像输出处理与第九示例性实施例的流程图中所示的处理相同,其中,输入图像数据的视点图像M1、M2的参考标号被输入图像数据M1’和M2’取代,并且输入图像数据的列Ix被输入合成数据的列Ix’取代。对于动作的说明和流程图将引用第九示例性实施例。
接着,将参照图122描述输入数据重排处理的动作。重排处理通过对显示部的列编号x进行计数、使用表TM并使用计数值x作为参考执行处理,来从输入缓冲器读取对应的像素数据。当对一行输入合成数据执行了重排的处理时,计数值x返回到1。对输入图像数据的i行执行相同的处理。
(步骤S22100)
通过使用从外部输入的同步信号,从外部输入的N个视点的图像数据被存储到输入缓冲器。关于在输入缓冲器中存储的数据,可以以像素数据为单元选择任意视点编号k、位置(行Iy、列Ix)和每个颜色(R/G/B)亮度数据。输入缓冲器不依赖于N个视点的输入图像数据的传输形式,只要它具有存储N个视点的所有输入的图像数据的数据容量。换言之,可以根据N个视点的输入图像数据输入的形式(例如,并排格式)的特性来压缩输入缓冲器的数据容量。
(步骤S22200)
将1作为初始值给予变量x、Iy、Ix、Nk和Nq。另外,x表示显示部的列编号。Iy表示输入图像数据的行编号和输入合成数据的行编号,Ix表示要产生的输入合成数据的列编号。Nk是当对视点数从1至N进行计数时的计数值,并且Nq是用于指定输入像素数据的列数的变量。
(步骤S22300)
判断列的计数值x的偶/奇。判断条件为x是奇数还是偶数。当判断为“是”时,过程前进到步骤S22400。当判断为“否”时,过程前进到步骤S22500。
(步骤S22400)
通过使用表TM和计数值x、Iy和Nq从输入缓冲器读取像素数据M{TM(N,op,x)}(Iy,Nq)RGB,并且将其代入输入合成数据M2’(Iy,Ix’)RGB。在此注意的是,假设输入合成数据M2’对应于显示部的奇数列的情况下执行到输入合成数据的代入处理。当输入合成数据M1’对应于显示部的奇数列时,该步骤中的输入合成数据M2’可以被输入合成数据M1’替代。
(步骤S22500)
通过使用表TM和计数值x、Iy和Nq从输入缓冲器读取像素数据M{TM(N,op,x)}(Iy,Nq)RGB,并且将其代入输入合成数据M1’(Iy,Ix’)RGB。在此注意的是,假设输入合成数据M1’对应于显示部的偶数列的情况执行到输入合成数据的代入处理。当输入合成数据M2’对应于显示部的偶数列时,该步骤中的输入合成数据M1’可以被输入合成数据M2’替代。
(步骤S22600)
将1加到表示输入合成数据的列编号的计数值Ix。
(步骤S23000)
判断表示视点数的计数值Nk是否已经达到N。通过将图121所示的步骤S21000中被读取作为TM的输入图像数据的视点数(类型)N与计数值Nk比较来进行判断。当计数值Nk没有达到视点数N时,判断为“是”并且过程前进到步骤S23100。当计数值Nk已经达到视点数N时,判断为“否”并且过程前进到步骤S23200。
(步骤S23100)
将1加到计数值Nk,并且过程前进到步骤S23400.
(步骤S23200)
计数值Nk返回到1,将1加到计数值Nq,计数值Nq指定输入像素数据的列编号。
(步骤S23300)
判断显示部的列的计数值x是否已经达到一行的列数m。通过将计数值x与图121所示的步骤S21000中读取的显示部的列数m进行比较来进行判断。当计数值x没有达到列数m时,判断为“是”并且过程前进到步骤S23400。当计数值x达到列数m时,判断为“否”并且过程前进到步骤S24000。
(步骤S23400)
将1加到计数值x,并且过程前进到步骤S22300。
(步骤S24000)
已经完成了一行的重排处理,从而计数值x、Ix和Nq返回到1。
(步骤S24100)
判断计数值Iy是否已经达到从图121所示的步骤S21000中读取的显示部的子像素的行数n计算而来的输入图像数据的行数n/3。该判断是通过将计数值Iy与n/3比较来进行的。当计数值Iy没有到达n/3时,判断为“是”并且过程前进到步骤S24200。当计数值Iy达到n/3时,判断为“否”并且过程前进到步骤S24300。
(步骤S24200)
将1加到计数值Iy并且过程前进到步骤S22300。
(步骤S24300)
通过上述步骤重排的输入合成数据M1’和M2’被输出到图108所示的写控制装置310。采用该步骤,完成了输入数据重排处理,并且过程前进到图121所示的步骤S2000。
虽然以上已经描述了第十示例性实施例的动作,但是以上提供的说明只是示出为实例,示例性实施例不限于此。例如,在图122所示的输入数据重排处理中,显示部的列的计数值x用作执行处理的参考值,并且输入像素数据交替地代入M1’和M2’。然而,可以改变流程来在完成对于M2’的所有代入处理之后,执行输入像素数据到M1’的代入处理。
另外,关于第十示例性实施例的结构,图10单独示出输入数据重排装置360和写控制装置310。然而,示例性实施例的结构不仅限于这种情况。例如,写控制装置310可以包括图116所示的输入数据重排功能。通过使写控制装置310以每个视点图像的列为单元控制产生的地址,可以执行与图116所示的输入数据重排处理相同的处理。
(效果)
如图110所示,采用第十示例性实施例可以增加视点的数量。因此,观众可以通过改变观察位置来享受不同角度的立体图像。另外,还同时设置运动视差,这样可以使图像具有较高的立体效果。
(第十一示例性实施例)
将描述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一示例性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结构。第十一示例性实施例与第九示例性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相同,不同之处在于,设置于显示控制器的图像存储器的区域减小。
图123示出第十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功能框图。如第九示例性实施例的情况一样,其构造有:显示控制器302,该显示控制器302由从外部输入的每个视点的图像数据来产生合成图像数据CM;以及显示面板220,该显示面板220是合成图像数据CM的显示装置。如第九示例性实施例的情况一样,显示面板220包括显示部250。在显示部250中,数据线的布置方式使得其延伸方向被设置成水平方向(X方向),并且扫描线的布置方式使得其延伸方向被设置成垂直方向(Y方向)。
显示控制器302的结构与第九示例性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图像存储器的区域减小并且设置了线存储器322。线存储器322具有用于显示部250的子像素240的多列的存储器区域。显示控制器302包括:写控制装置312,该写控制装置312具有的功能是将输入图像数据写入线存储器322;以及读取控制装置322,该读取控制装置332具有的功能是从线存储器322读取数据。显示控制器302的其他结构与第九示例性实施例的结构相同,从而相同的参考标号用于此并且省略了对其的说明。
第十一示例性实施例使用图124C所示的输入图像数据传输形式。据此,能够写入和保存所有输入图像数据的图像存储器变得不必要,由此使得可以减小存储器区域。将参照图124描述根据第十一示例性实施例的输入图像数据的传输形式。
图124A示出作为用于左眼和右眼的图像的视点图像M1和M2。视点图像M1、M2中的每个由i行j列的像素数据构成,并且像素数据携带R(红色)亮度、G(绿色)亮度和B(蓝色)亮度的三种颜色亮度信息。图124B示出当图124A所示的视点图像M1和M2在显示部250上显示时,从适当的观察位置观察到的立体图像。图124C是第十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图124A所示的视点图像M1和M2的传输图像。
如图70所示,采用图像分离装置(柱面光栅式透镜230),显示部250的奇数列的子像素是M2(用于右眼)并且偶数列的子像素为M1(用于左眼)。在第十一示例性实施例中,图124A所示的视点图像数据按每列来传输,从而能够由线存储器322进行处理。另外,视点图像M1和M2的传输次序对应于显示部250的起始列。因此,在图70所示的图像分离装置的布局的情况下,数据传输始于M2(1,1)RGB。随后,如M2(2,1)RGB、M2(3,1)RGB...一样执行数据传输。当达到M2(i,1)RGB时,传输接着以M1(1,1)RGB、M1(2,1)RGB、M1(3,1)RGB、...、M1(i,1)RGB的次序开始。当第一列的M2和M1的数据传输完成时,对第二列、第三列、...以相同的方式重复传输,直到完成第j列的数据传输为止。
接着,将参照图125描述参照图124描述的传输方法和使用线存储器的第十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动作。图125示出当根据上述传输方法输入图69所示的由4行×6列的像素构成的视点图像M1、M2的图像数据时以扫描线为单元的输出时序。T表示显示面板的一个扫描时段,输入数据表示以列为单元的图69所示的视点图像M1和M2的传输。从L1到L3是可以存储用于一列的每个输入视点图像数据的线存储器。
在T=1(下文中简称为T1)的时段内,第一列的M2的数据存储在L1中。随后,在T2中,通过使用存储在L1中的数据,执行第九示例性实施例中描述的线数据输出处理(图94至图101),并且输出扫描线G1的合成图像数据。另外,在T2中,第一列的M1的数据并行存储到L2。然后,在T3中,通过使用存储在L1和L2中的数据,执行第九示例性实施例中描述的线数据输出处理(图94至图101),并且输出扫描线G2的合成图像数据。另外,在T3中,第二列的M2的数据并行存储到L3。然后,在T4中,通过使用存储在L2和L3中的数据,执行与T2和T3相同的线数据输出处理,并且输出扫描线G3的合成图像数据。这里,在T2和T3中完成L1中存储的第一列的M2的数据输出。因此,在T4中,第二列的M1的数据存储在L1中。在下一个时段T5内,通过使用L3和L1中存储的数据,执行线数据输出处理,并且输出扫描线G5的合成数据。通过重复上述的处理,输出直到扫描线G13的合成数据,如图125所示。
因此,第十一示例性实施例中所需的图像数据的存储器区域是每个视点图像数据的三列。以显示部的子像素为单元,必须具有用于与三条扫描线连接的子像素(除了G1和Gm+1)的数量的数据存储区域。也就是说,在当显示图125所示的4行×6列的两个输入视点图像数据的情况下,需要具有三十六个子像素(4×3(颜色)×3(扫描线)=36)的数据区域。在由n行m列的子像素构成显示部的情况下,需要具有n×3个子像素的数据区域。
以上,已经参照下述情况描述了第十一示例性实施例,其中图像分离装置的布置方式使得显示部250的奇数列的子像素为M2(用于右眼)并且偶数列的子像素为M1(用于左眼),如图70所示。然而,即使如图82所示,图像分离装置的布置方式使得显示部250的奇数列的子像素为M1(用于左眼)和偶数列的子像素为M2(用于右眼)时也可以应用该示例性实施例。然而,在图像分离装置如图82地布置的情况下,必须改变视点图像M1、M2的传输次序并且从M1的第一列开始执行数据传输。
另外,为了减小图像存储器的区域,第十一示例性实施例使用图124所示的输入图像数据的传输形式。然而,输入图像数据的传输形式不仅限于此。例如,可以使用图126所示的传输形式。图126所示的传输形式是以像素数据为单元交替传输视点图像M1和M2的方法。然而,在图126所示的传输方法的情况下,与图124所示的传输形式的情况相比,必须增大存储器容量。
另外,虽然已经通过参照如第九示例性实施例的情况一样的N=2的显示装置描述了第十一示例性实施例,但是还可以将第十一示例性实施例应用于具有三个或更多个视点(N=3或更大)的第十示例性实施例的显示装置。在N为3或更大的情况下,可以根据由图像分离装置的布局确定的显示部上的视点图像的对应次序,按每列来传输视点图像。
(效果)
采用第十一示例性实施例,可以将图像存储器减小成与用于三条扫描线的子像素数据对应的线存储器。因此,可以大大减小显示控制器的电路规模,由此使得可以削减成本。此外,也可以降低尺寸。例如,可以增大关于显示控制器加载到的可选位置的数量,例如,可以将显示控制器内置到数据线驱动电路。
(第十二示例性实施例)
将描述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二示例性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结构。第十二示例性实施例的结构与使用线存储器的第十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图123所示的第十一示例性实施例的结构相同。然而,相对于第十一示例性实施例,输入图像数据的传输方法、图像数据的重排处理和显示面板的驱动方法是不同的。
将参照图127描述第十二示例性实施例中使用的输入图像数据的传输形式。如图124A的情况一样,图127A表示均由i行j列的像素数据构成的视点图像M1和M2,并且像素数据携带三种颜色亮度信息。如图124B的情况一样,图127B示出立体图像。图127C是图127A所示的视点图像M1和M2的传输图像。
如图127C所示,根据第十二示例性实施例的输入图像数据的传输形式是以视点图像为单元传输数据的方法,即所谓的帧时分传输形式。图127C示出在传输视点图像M2之后传输视点图像M1的像素数据的情况。如第十一示例性实施例所描述的一样,在第十二示例性实施例中也按每列传输视点图像数据,使得能够由线存储器进行处理。如图127C所示,当数据传输始于M2(1,1)RGB时,随后,如M2(2,1)RGB、M2(3,1)RGB...地执行数据传输。当它达到M2(i,1)RGB时,以M2(1,2)RGB、M2(2,2)RGB、M2(3,2)RGB、...、M2(i,2)RGB的次序传输数据。当采用相同的方式重复传输并且完成了第j列M2(i,j)RGB的视点图像的数据传输时,视点图像M1的数据传输开始于M1(1,1)RGB。然后以M1(2,1)RGB、M1(3,1)RGB、...、M1(i,1)RGB的次序执行第一列的数据传输。采用相同的方式,对第二列、第三列、...执行数据传输。由此,完成直到第j列M1(i,j)RGB的视点图像M1的数据传输。
接着,将参照图128描述根据第十二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数据重排处理和驱动方法。作为第十二示例性实施例的动作的实例,使用的情况是如图70的情况一样图像分离装置(230)设置于显示部(图123),并且驱动图71的布局中的显示面板220。图128示出当根据上述传输方法(图127C)输入由图69所示的4行×6列的像素构成的视点图像M1、M2的图像数据时以扫描线为单元将合成图像数据输出到显示面板的时序。图128中的T表示显示面板的一个扫描时段,并且输入数据表示以列为单元的图69所示的视点图像M1和M2的传输。L1和L2是可以存储一列的所输入的视点图像数据的每个的线存储器。
第十二示例性实施例没有使用可以写入和保存所有输入图像数据的图像存储器。因此,如图128所示,在一个视点的输入图像数据的每个传输时段内对显示面板的所有扫描线进行扫描。在扫描时,在与所选择的扫描线连接的子像素之中,对于其数据存储在线存储器中的视点子像素,从线存储器中读取数据。对于其数据没有存储在线存储器中的视点子像素,输出使其视点图像显示变成黑显示(最小亮度显示)的数据。图128中的“黑”表示提供黑显示的数据。
将详细描述图128。在T=1的时段和T=2的时段(下文中,缩写为T1和T2),第一列的M2的数据存储在L1中。随后,在T3和T4中,通过使用存储在L1中的数据执行第九示例性实施例中描述的线数据输出处理(图94-图101)。此时,如果在图95所示的步骤S5720中k取指定M1的值,则之前所述的黑数据被提供到PD。另外,在T3和T4中,第二列的M2的数据被存储到L2,这与扫描线G1和G2的合成图像数据的输出动作是并行执行的。然后,在T5和T6中,通过使用L2中存储的数据,通过上述相同的处理来输出扫描线G3和G4的合成图像数据。另外,在T4中完成L1中存储的第一列的M2的数据的读取动作,使得在T5和T6中第三列的M2的数据被存储到L1。此后,重复上述的相同处理,并且在T15内完成直到扫描线G13的合成图像数据的输出。用斜线将T13到T15的输入数据表示为无效数据,这就是所谓的消隐时段。然后,在T16和T17的时段内,第一列的M1的数据存储到L1中。另外,扫描线G1的线数据输出处理(图94-图101)始于T16。此时,如之前所描述的,如果在图95所示的步骤S5720中k取指定的M2的值,则之前提及的黑数据被提供到PD。随后,在T18和T19中,通过使用存储在L1中的数据,输出扫描线G2和G3的合成图像数据。另外,并行于该输出动作,第二列的M1的数据被存储到L2。此后,重复上述的相同处理,并且在T29内完成直到扫描线G13的合成图像数据的输出。
在以上述方式操作的第十二示例性实施例中,图像数据所需的存储器区域是图128的线存储器L1、L2的容量,即,用于输入的视点图像数据的两列。图129示出图69所示的第二视点图像数据M2的第一列、第二列和具有图71所示的布局图案的显示面板的子像素之间的对应关系。在图129中,第十二示例性实施例中所需的图像数据的存储器区域可以被表示为与两条扫描线(除了G1和Gm+1)连接的子像素的数量。换言之,当由n行m列的子像素构成显示部时,所需的存储器区域是n×2个子像素。
以上,已经参照下述情况描述了第十二示例性实施例,即如图70所示图像分离装置的布置方式使得显示部250(图123)的奇数列的子像素为M2(用于右眼)和偶数列的子像素为M1(用于左眼)。然而,如图82所示,即使当图像分离装置的布置方式使得显示部250(图123)的奇数列的子像素为M1(用于左眼)和偶数列的子像素为M2(用于右眼)时也可以应用该示例性实施例。另外,虽然已经参照图71的布局图案中形成的显示部的情况描述了第十二示例性实施例,但是示例性实施例不仅限于此。如第九示例性实施例所述的,第十二示例性实施例可以基于子像素布局的规律性和参数的设置应用于各种布局图案。
(效果)
采用第十二示例性实施例,可以将图像存储器减小成与用于两条扫描线的子像素数据对应的线存储器。因此,可以大大减小显示控制器的电路规模,由此可以削减成本。另外,也可以减小尺寸。例如,可以增加关于显示控制器所加载的位置的可选方案的数量,例如,显示控制器可以内置到数据线驱动电路。
(第十三示例性实施例)
将描述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三示例性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结构。第十三示例性实施例使用与第十二示例性实施例相同的输入图像数据传输形式(所谓的帧时分传输形式)相同的输入图像数据传输形式,并且如第十二示例性实施例的情况一样使用与用于两条扫描线的子像素数据对应的线存储器作为图像存储器。用于驱动数据线的数据线驱动电路的结构相对于第十二示例性实施例是不同的。第十三示例性实施例中使用的数据线驱动电路交替地将显示部的奇数数据线和偶数数据线驱动成高阻抗状态。
将参照图130描述第十三示例性实施例的结构。图130示出显示面板20(图123),该显示面板20使用与第十二示例性实施例的数据线驱动电路不同的数据线驱动电路285。通过应用相同的参考标号而省略与第十三和第十二示例性实施例(图124所示)的结构元件相同的结构结构元件的说明。图130所示的第十三示例性实施例所使用的数据线驱动电路的实例的结构是:在其它示例性实施例中使用的数据线驱动电路280(下文中简称为“电路280”)的输出侧添加选择电路287。该选择电路287包括开关功能,该开关功能根据信号SEL 288改变奇数输出和偶数输出的连接/断开。图130示出奇数输出连接而偶数输出断开的状态。通过选择电路287从电路280的输出断开的数据线成为高阻抗状态。
接着,将参照图131描述第十三示例性实施例的动作。图131示出如用于第十二示例性实施例的图128中一样,当根据图127C的传输方法输入由图69所示的4行×6列构成的视点图像M1、M2的图像数据时,以扫描线为单元将合成图像数据输出到显示面板的时序图。显示部250形成为图71所示的布局图案,并且假设图像分离装置如图70一样设置。
图131中的T、输入数据、线存储器L1、L2和输出与第十二示例性实施例所描述的图128的相同,从而通过向其应用相同的参考标号省略了对其的说明。图131中的SEL是控制图130所示的选择电路287的信号。当SEL=H时,电路280的输出和偶数数据线连接,并且偶数数据线成为高阻抗状态。当SEL=L时,奇数数据线和偶数数据线的关系互换。
当在T2中SEL变为H时,奇数数据线成为高阻抗状态。然后,在T3和T4中,从线存储器L1中存储的M2(第一列)的输入数据输出扫描线G1和G2的合成图像数据。在该时段内,没有用于产生合成图像数据的M1的输入图像数据。然而,在该动作的实例中,M1-视点子像素连接到奇数数据线。在与由于SEL=H的状态而处于高阻抗状态的奇数数据线连接的子像素中,即使选择扫描线,也不执行数据写入。因此,当产生合成数据时,当k指定M1时的PD是无效的,并且例如,可以如第十二示例性实施例的情况一样提供黑数据。也就是说,在T2至T6的时段内执行的处理动作与第十二示例性实施例的动作相同。因此,省略了对其的说明。
当在T16内SEL变成L时,偶数数据线成为高阻抗状态。在该动作的实例中,M2-视点子像素连接到偶数数据线。在与高阻抗数据线连接的子像素中,即使选择扫描线,也不执行数据写入。因此,保持在T3至T14内写入数据的状态。另外,如之前所描述的,关于产生合成图像数据的处理动作与第十二示例性实施例的动作相同。因此,省略了对其的说明。
如上所述,采用第十三示例性实施例,通过对应于输入图像数据的视点按所有扫描线的每个扫描时段,重复偶数/奇数数据线的高阻抗状态。据此,以每个视点子像素为单元,在所有扫描线的每个扫描时段,重复数据写入和写入状态的保持。如第十二示例性实施例的情况一样,所需的图像数据的存储器区域是线存储器L1、L2的容量,即输入视点图像数据的两列。其可以被表示为与两条扫描线(除了G1和Gm+1之外)连接的子像素的数量。
以上,已经参照图130描述了构造第十三示例性实施例的数据线驱动电路。然而,第十三示例性实施例不仅限于这种情况,只要其功能可以将显示部的奇数数据线和偶数数据线交替驱动成处于高阻抗状态。例如,可以采用图132所示的数据线驱动电路的结构。图132示出的情况是选择电路287的结构变为选择电路289的结构。在这种情况下,图130所示电路的输出的数量可以减少为图132所示电路286的一半,使得可以缩小电路规模。另外,可以采用图132所示的数据线驱动电路的结构,其中组合了图130和图132的结构。
另外,虽然已经参照由12行×12列构成的图130所示的实例描述了第十三示例性实施例,但是显示部不只限于这种情况。该显示部由n行m列的子像素构成。另外,虽然已经参照如图70所示图像分离装置设置于显示部的情况描述了第十三示例性实施例,但是可以采用与图82所示的方式设置图像分离装置。另外,虽然已经参照形成为图71的布局图案的显示部的情况描述了第十三示例性实施例,但是示例性实施例不限于此。如第九示例性实施例所描述的,第十三示例性实施例可以基于子像素的规律性和参数的设置应用于各种布局图案。
(效果)
采用第十三示例性实施例,如第十二示例性实施例的情况一样,可以实现将图像存储器缩小成线存储器的效果。另外,由于第十三示例性实施例没有提供黑显示,因此与第十二示例性实施例的情况相比可以提供更亮的显示屏。
虽然以上已经参照每个示例性实施例描述了本发明,但是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的示例性实施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想到的各种改变和更改可以应用于本发明的结构和细节。要理解的是,本发明包括每个示例性实施例的结构的部分或全部的互相适当的组合。
工业应用性
本发明可以应用于便携式电话、便携式游戏机、便携式终端、其它通用显示装置(个人笔记本电脑等)等。

Claims (27)

1.一种用于向显示模块输出合成图像数据的显示控制器,所述显示模块包括:显示部,在所述显示部中,借助受扫描线控制的开关装置连接到数据线的子像素被布置成m行n列,m和n是自然数,所述显示部受m+1条扫描线和至少n条数据线驱动;以及第一图像分离装置,所述第一图像分离装置以子像素为单元将从所述子像素发射的光导向多个视点;所述显示控制器包括:
图像存储器,所述图像存储器存储用于所述多个视点的视点图像数据;
写控制装置,所述写控制装置将从外部输入的视点图像数据写入所述图像存储器;
参数存储装置,所述参数存储装置存储表示所述第一图像分离装置和所述显示部之间的位置关系的参数;以及
读取控制装置,所述读取控制装置根据读取次序从所述图像存储器中读取所述视点图像数据,并且将读取的数据作为合成图像数据向所述显示模块输出,通过将所述参数应用于基于所述子像素的布局、颜色的数量和颜色的布局确定的重复规律性来得到所述读取次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控制器,其中:
通过由两个子像素在其间夹持一条扫描线从而形成的上-下子像素对作为基本单元来形成所述显示部;
分别设置于所述两个子像素的开关装置共同地受所述两个子像素所夹持的扫描线控制,并且连接到彼此不同的数据线;以及
沿着所述扫描线的延伸方向彼此相邻的所述上-下子像素对的设置方式使得其开关装置受彼此不同的扫描线控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控制器,其中:
所述子像素的颜色的数量是第一种颜色、第二种颜色和第三种颜色的这三种颜色;
假设y是自然数,则与第y条扫描线连接的上-下子像素对的两个子像素的颜色中的一者是所述第一种颜色而另一者是所述第二种颜色,所述对形成所述显示部的偶数列和奇数列中的任一者;
与第y+1条扫描线连接的上-下子像素对的两个子像素的颜色中的一者是所述第二种颜色而另一者是所述第三种颜色,所述对形成所述显示部的偶数列和奇数列中的另一者;
与第y+2条扫描线连接的上-下子像素对的两个子像素的颜色中的一者是所述第三种颜色而另一者是所述第一种颜色,所述对形成所述显示部的偶数列和奇数列中的任一者;
与第y+3条扫描线连接的上-下子像素对的两个子像素的颜色中的一者是所述第一种颜色而另一者是所述第二种颜色,所述对形成所述显示部的偶数列和奇数列中的另一者;
与第y+4条扫描线连接的上-下子像素对的两个子像素的颜色中的一者是所述第二种颜色而另一者是所述第三种颜色,所述对形成所述显示部的偶数列和奇数列中的任一者;
与第y+5条扫描线连接的上-下子像素对的两个子像素的颜色中的一者是所述第三种颜色而另一者是所述第一种颜色,所述对形成所述显示部的偶数列和奇数列中的另一者;
根据以下读取次序,所述读取控制装置从所述图像存储器:
通过对应于所述第y条扫描线读取所述第一种颜色和所述第二种颜色,并且读取与所述显示部的偶数列和奇数列中的一者对应的视点图像;
通过对应于所述第y+1条扫描线读取所述第二种颜色和所述第三种颜色,并且读取与所述显示部的偶数列和奇数列中的另一者对应的视点图像;
通过对应于所述第y+2条扫描线读取所述第三种颜色和所述第一种颜色,并且读取与所述显示部的偶数列和奇数列中的一者对应的视点图像;
通过对应于所述第y+3条扫描线读取所述第一种颜色和所述第二种颜色,并且读取与所述显示部的偶数列和奇数列中的另一者对应的视点图像;
通过对应于所述第y+4条扫描线读取所述第二种颜色和所述第三种颜色,并且读取与所述显示部的偶数列和奇数列中的一者对应的视点图像;
通过对应于所述第y+5条扫描线读取所述第三种颜色和所述第一种颜色,并且读取与所述显示部的偶数列和奇数列中的另一者对应的视点图像。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控制器,其中
所述图像存储器包括至少用于6行×n列的子像素的存储器区域。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控制器,其中所述图像存储器包括至少用于9行×(n/2)列的子像素的存储器区域。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控制器,还包括输入数据纵-横变换装置,所述输入数据纵-横变换装置将从外部输入的视点图像数据重排成顺时针或者逆时针旋转90度的图像,其中:
所述显示模块包括第二图像分离装置,所述第二图像分离装置由电-光元件形成,以所述子像素为单元将所述子像素发射的光导向多个视点;
连接所述第二图像分离装置将光导向的多个视点的方向与连接所述第一图像分离装置将光导向的多个视点的方向正交;以及
所述写控制装置具有下述功能,该功能是将由所述输入数据纵-横变换装置重排的视点图像数据写入所述图像存储器,而不是将从外部输入的视点图像数据写入所述图像存储器。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控制器,还包括输入数据重排装置,所述输入数据重排装置将从外部输入的用于四个视点或更多个视点的视点图像数据重排成用于两个视点的视点图像数据,其中
所述写控制装置具有下述功能,该功能是将由所述输入数据重排装置重排的视点图像数据写入所述图像存储器,而不是将从外部输入的视点图像数据写入所述图像存储器。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控制器,包括如下功能:分别顺序地对形成所述显示部的偶数列的子像素的扫描线和形成所述显示部的奇数列的子像素的扫描线进行扫描。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控制器,包括如下功能:将所述显示部的偶数列和奇数列中的任一者驱动成黑显示。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控制器,其中所述视点图像数据的传输形式是帧顺序形式。
11.一种显示装置,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控制器和显示模块。
12.一种用于产生要输出到显示模块的合成图像数据的图像处理方法,所述显示模块包括:显示部,在所述显示部中,借助受扫描线控制的开关装置连接到数据线的子像素被布置成m行n列,m和n是自然数,所述显示部由m+1条扫描线和至少n条数据线驱动;以及第一图像分离装置,所述第一图像分离装置以子像素为单元将从所述子像素发射的光导向多个视点,所述方法包括:
从参数存储装置读取所述第一图像分离装置和所述显示部之间的位置关系;
从外部输入用于多个视点的视点图像数据,并且将所述数据写入所述图像存储器;以及
根据读取次序从所述图像存储器中读取所述视点图像数据,并且将读取的数据作为合成图像数据向所述显示模块输出,其中通过将所述参数应用于基于所述子像素的布局、颜色的数量和颜色的布局确定的重复规律性来得到所述读取次序。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图像处理方法,其中:
通过由两个子像素在其间夹持一条扫描线从而形成的上-下子像素对作为基本单元来形成所述显示部;
分别设置于所述两个子像素的开关装置共同地受所述两个子像素所夹持的扫描线控制,并且连接到彼此不同的数据线;
沿着所述扫描线的延伸方向彼此相邻的所述上-下子像素对的设置方式使得其开关装置受彼此不同的扫描线控制;
所述子像素的颜色的数量是第一种颜色、第二种颜色和第三种颜色的这三种颜色;
假设y是自然数,则与第y条扫描线连接的上-下子像素对的两个子像素的颜色中的一者是所述第一种颜色而另一者是所述第二种颜色,所述对形成所述显示部的偶数列和奇数列中的任一者;
与第y+1条扫描线连接的上-下子像素对的两个子像素的颜色中的一者是所述第二种颜色而另一者是所述第三种颜色,所述对形成所述显示部的偶数列和奇数列中的另一者;
与第y+2条扫描线连接的上-下子像素对的两个子像素的颜色中的一者是所述第三种颜色而另一者是所述第一种颜色,所述对形成所述显示部的偶数列和奇数列的任一者;
与第y+3条扫描线连接的上-下子像素对的两个子像素的颜色中的一者是所述第一种颜色而另一者是所述第二种颜色,所述对形成所述显示部的偶数列和奇数列中的另一者;
与第y+4条扫描线连接的上-下子像素对的两个子像素的颜色中的一者是所述第二种颜色而另一者是所述第三种颜色,所述对形成所述显示部的偶数列和奇数列中的任一者;
与第y+5条扫描线连接的上-下子像素对的两个子像素的颜色中的一者是所述第三种颜色而另一者是所述第一种颜色,所述对形成所述显示部的偶数列和奇数列中的另一者,
所述图像处理方法包括根据读取次序从所述图像存储器中读取所述视点图像数据并且将读取的数据作为合成图像数据从所述图像存储器向所述显示模块输出,其中通过将所述参数应用于基于所述子像素的布局、颜色的数量和颜色的布局确定的重复规律性来得到所述读取次序,所述读取次序为:
通过对应于所述第y条扫描线读取所述第一种颜色和所述第二种颜色,并且读取与所述显示部的偶数列和奇数列中的一者对应的视点图像;
通过对应于所述第y+1条扫描线读取所述第二种颜色和所述第三种颜色,并且读取与所述显示部的偶数列和奇数列中的另一者对应的视点图像;
通过对应于所述第y+2条扫描线读取所述第三种颜色和所述第一种颜色,并且读取与所述显示部的偶数列和奇数列中的一者对应的视点图像;
通过对应于所述第y+3条扫描线读取所述第一种颜色和所述第二种颜色,并且读取与所述显示部的偶数列和奇数列中的另一者对应的视点图像;
通过对应于所述第y+4条扫描线读取所述第二种颜色和所述第三种颜色,并且读取与所述显示部的偶数列和奇数列中的一者对应的视点图像;以及
通过对应于所述第y+5条扫描线读取所述第三种颜色和所述第一种颜色,并且读取与所述显示部的偶数列和奇数列中的另一者对应的视点图像。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图像处理方法,包括:
分别顺序地对形成所述显示部的偶数列的子像素的扫描线和形成所述显示部的奇数列的子像素的扫描线进行扫描。
15.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图像处理方法,包括:
对应于所述视点图像数据的视点,产生使得所述显示部的偶数列或奇数列成为黑显示的数据。
16.一种用于向显示模块输出合成图像数据的显示控制器,所述显示模块包括:显示部,在所述显示部中,借助受扫描线控制的开关装置连接到数据线的子像素被布置成n行m列,m和n是自然数,所述显示部由n+1条数据线和m+1条扫描线驱动;以及图像分离装置,所述图像分离装置以子像素为单元将从所述子像素发射的光沿着数据线的延伸方向导向多个视点,所述显示控制器包括:
图像存储器,所述图像存储器存储用于所述多个视点的视点图像数据;
写控制装置,所述写控制装置将从外部输入的视点图像数据写入所述图像存储器;以及
读取控制装置,所述读取控制装置根据与所述显示模块对应的读取次序从所述图像存储器中读取所述视点图像数据,并且将读取的数据作为合成图像数据向所述显示模块输出。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显示控制器,其中
与所述显示模块对应的读取次序是由基于所述图像分离装置和所述显示部之间的位置关系以及子像素的布局、颜色的数量和颜色的布局确定的重复规律性得到的读取次序。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显示控制器,还包括:
参数存储装置,所述参数存储装置存储表示所述第一图像分离装置和所述显示部之间的位置关系以及子像素的布局、颜色的数量和颜色的布局的参数。
19.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显示控制器,其中:
通过由两个子像素在其间夹持一条数据线从而形成的上-下子像素对作为基本单元来形成所述显示部;
分别设置于所述两个子像素的开关装置共同地连接到所述两个子像素所夹持的数据线,并且受彼此不同的扫描线控制;以及
沿着所述数据线的延伸方向彼此相邻的所述上-下子像素对的设置方式使得其开关装置连接到彼此不同的数据线。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显示控制器,其中:
所述子像素的颜色的数量是第一种颜色、第二种颜色和第三种颜色的这三种颜色;
假设y是自然数,则与第y条数据线连接的上-下子像素对的两个子像素的颜色中的一者是所述第一种颜色而另一者是所述第二种颜色,所述对形成所述显示部的偶数列和奇数列中的任一者;
与第y+1条数据线连接的上-下子像素对的两个子像素的颜色中的一者是所述第二种颜色而另一者是所述第三种颜色,所述对形成所述显示部的偶数列和奇数列中的另一者;
与第y+2条数据线连接的上-下子像素对的两个子像素的颜色中的一者是所述第三种颜色而另一者是所述第一种颜色,所述对形成所述显示部的偶数列和奇数列的任一者;
与第y+3条数据线连接的上-下子像素对的两个子像素的颜色中的一者是所述第一种颜色而另一者是所述第二种颜色,所述对形成所述显示部的偶数列和奇数列中的另一者;
与第y+4条数据线连接的上-下子像素对的两个子像素的颜色中的一者是所述第二种颜色而另一者是所述第三种颜色,所述对形成所述显示部的偶数列和奇数列中的任一者;
与第y+5条数据线连接的上-下子像素对的两个子像素的颜色中的一者是所述第三种颜色而另一者是所述第一种颜色,所述对形成所述显示部的偶数列和奇数列中的另一者;以及
采用以下读取次序,所述读取控制装置从所述图像存储器:
通过对应于所述第y条数据线读取所述第一种颜色和所述第二种颜色,并且读取与所述显示部的偶数列和奇数列中的一者对应的视点图像;
通过对应于所述第y+1条数据线读取所述第二种颜色和所述第三种颜色,并且读取与所述显示部的偶数列和奇数列中的另一者对应的视点图像;
通过对应于所述第y+2条数据线读取所述第三种颜色和所述第一种颜色,并且读取与所述显示部的偶数列和奇数列中的一者对应的视点图像;
通过对应于所述第y+3条数据线读取所述第一种颜色和所述第二种颜色,并且读取与所述显示部的偶数列和奇数列中的另一者对应的视点图像;
通过对应于所述第y+4条数据线读取所述第二种颜色和所述第三种颜色,并且读取与所述显示部的偶数列和奇数列中的一者对应的视点图像;
通过对应于所述第y+5条数据线读取所述第三种颜色和所述第一种颜色,并且读取与所述显示部的偶数列和奇数列中的另一者对应的视点图像。
21.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显示控制器,还包括输入数据重排装置,所述输入数据重排装置将从外部输入的用于三个视点或更多视点的视点图像数据重排成用于两个视点的视点图像,其中
所述写控制装置具有下述功能,该功能是将由所述输入数据重排装置重排的视点图像数据写入所述图像存储器,而不是将从外部输入的视点图像数据写入所述图像存储器。
22.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显示控制器,其中
所述图像存储器包括至少用于n行×2列的子像素的存储器区域。
23.一种显示装置,包括:
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显示控制器;以及
所述显示模块。
24.一种用于产生要输出到显示模块的合成图像数据的图像处理方法,所述显示模块包括:显示部,在所述显示部中,借助受扫描线控制的开关装置连接到数据线的子像素被布置成n行m列,m和n是自然数,所述显示部由n+1条数据线和m+1条扫描线驱动;以及图像分离装置,所述图像分离装置以子像素为单元将从所述子像素发射的光沿着所述数据线的延伸方向导向多个视点;所述图像处理方法包括:
从外部输入用于多个视点的视点图像数据,并且将所述数据写入图像存储器;
根据与所述显示模块对应的读取次序从所述图像存储器中读取所述视点图像数据;以及
将读取的视点图像数据作为合成图像数据向所述显示模块输出。
25.根据权利要求24所示的图像处理方法,其中
与所述显示模块对应的读取次序是由基于所述图像分离装置和所述显示部之间的位置关系以及所述子像素的布局、颜色的数量和颜色的布局确定的重复规律性得到的读取次序。
26.根据权利要求25所示的图像处理方法,其中:
通过由两个子像素在其间夹持一条数据线从而形成上-下子像素对作为基本单元来形成所述显示部;
分别设置于所述两个子像素的开关装置共同地连接到所述两个子像素所夹持的数据线,并且受彼此不同的扫描线控制;
沿着所述数据线的延伸方向彼此相邻的所述上-下子像素对的设置方式使得其开关装置由彼此不同的数据线连接;
所述子像素的颜色的数量是第一种颜色、第二种颜色和第三种颜色的这三种颜色;
假设y是自然数,则与第y条数据线连接的上-下子像素对的两个子像素的颜色中的一者是所述第一种颜色而另一者是所述第二种颜色,所述对形成所述显示部的偶数列和奇数列中的任一者;
与第y+1条数据线连接的上-下子像素对的两个子像素的颜色中的一者是所述第二种颜色而另一者是所述第三种颜色,所述对形成所述显示部的偶数列和奇数列中的另一者;
与第y+2条数据线连接的上-下子像素对的两个子像素的颜色中的一者是所述第三种颜色而另一者是所述第一种颜色,所述对形成所述显示部的偶数列和奇数列的任一者;
与第y+3条数据线连接的上-下子像素对的两个子像素的颜色中的一者是所述第一种颜色而另一者是所述第二种颜色,所述对形成所述显示部的偶数列和奇数列中的另一者;
与第y+4条数据线连接的上-下子像素对的两个子像素的颜色中的一者是所述第二种颜色而另一者是所述第三种颜色,所述对形成所述显示部的偶数列和奇数列中的任一者;
与第y+5条数据线连接的上-下子像素对的两个子像素的颜色中的一者是所述第三种颜色而另一者是所述第一种颜色,所述对形成所述显示部的偶数列和奇数列中的另一者,
所述图像处理方法包括根据以下读取次序从所述图像存储器:
通过对应于所述第y条数据线读取所述第一种颜色和所述第二种颜色,并且读取与所述显示部的偶数列和奇数列中的一者对应的视点图像;
通过对应于所述第y+1条数据线读取所述第二种颜色和所述第三种颜色,并且读取与所述显示部的偶数列和奇数列中的另一者对应的视点图像;
通过对应于所述第y+2条数据线读取所述第三种颜色和所述第一种颜色,并且读取与所述显示部的偶数列和奇数列中的一者对应的视点图像;
通过对应于所述第y+3条数据线读取所述第一种颜色和所述第二种颜色,并且读取与所述显示部的偶数列和奇数列中的另一者对应的视点图像;
通过对应于所述第y+4条数据线读取所述第二种颜色和所述第三种颜色,并且读取与所述显示部的偶数列和奇数列中的一者对应的视点图像;
通过对应于所述第y+5条数据线读取所述第三种颜色和所述第一种颜色,并且读取与所述显示部的偶数列和奇数列中的另一者对应的视点图像。
27.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图像处理方法,包括:
将表示所述图像分离装置和所述显示部之间的位置关系以及所述子像素的布局、颜色的数量和颜色的布局的参数存储到参数存储装置中;以及
根据读取次序从所述图像存储器读取所述视点图像数据,其中由基于从所述参数存储装置读取的参数确定的重复规律性得到所述读取次序。
CN201010164439XA 2009-04-15 2010-04-15 显示控制器、显示装置和图像处理方法 Active CN10186664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099340 2009-04-15
JP2009099340 2009-04-15
JP2010067645A JP5380736B2 (ja) 2009-04-15 2010-03-24 表示コントローラ、表示装置、画像処理方法及び画像処理プログラム
JP2010-067646 2010-03-24
JP2010067646A JP5488984B2 (ja) 2009-04-15 2010-03-24 表示コントローラ、表示装置、画像処理方法及び画像処理プログラム
JP2010-067645 2010-03-24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866644A true CN101866644A (zh) 2010-10-20
CN101866644B CN101866644B (zh) 2013-07-17

Family

ID=4232092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10164439XA Active CN101866644B (zh) 2009-04-15 2010-04-15 显示控制器、显示装置和图像处理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2) US8797231B2 (zh)
EP (2) EP2685731A1 (zh)
CN (1) CN101866644B (zh)

Cited B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279494A (zh) * 2010-06-11 2011-12-14 Nlt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图像显示装置、图像显示装置的驱动方法和终端装置
CN102480628A (zh) * 2010-11-22 2012-05-30 索尼公司 3d显示装置和3d显示方法
CN102685536A (zh) * 2011-03-15 2012-09-19 索尼公司 显示装置
CN102710948A (zh) * 2011-03-28 2012-10-03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处理三维图像数据的方法和执行该方法的显示装置
CN102722030A (zh) * 2011-03-28 2012-10-10 Nlt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图像显示设备、图像显示设备的驱动方法和终端设备
CN103079084A (zh) * 2013-02-21 2013-05-01 厦门市羽星智能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有利于实时融合播放的多视点裸眼立体片源存储方式
CN108427388A (zh) * 2018-04-11 2018-08-21 广东工业大学 一种r2r制造系统故障范围确定方法及装置
CN108471546A (zh) * 2011-11-11 2018-08-31 索尼公司 图像数据发送装置和方法、图像数据接收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403623B2 (ja) * 2010-03-10 2014-01-29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 2画面表示装置
JP2012093503A (ja) * 2010-10-26 2012-05-17 Sony Corp 立体画像表示装置
JP5728895B2 (ja) * 2010-11-09 2015-06-03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電気光学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KR101804890B1 (ko) * 2010-12-23 2017-12-06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표시 패널의 구동 방법 및 이를 수행하는 표시 장치
US8643684B2 (en) * 2011-01-18 2014-02-04 Disney Enterprises, Inc. Multi-layer plenoptic displays that combine multiple emissive and light modulating planes
JP5720421B2 (ja) * 2011-05-27 2015-05-20 株式会社Jvcケンウッド 裸眼立体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KR20130003135A (ko) * 2011-06-30 2013-01-09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다시점 카메라를 이용한 라이트 필드 형상 캡처링 방법 및 장치
JP6099892B2 (ja) * 2012-07-09 2017-03-22 パナソニック インテレクチュアル プロパティ コーポレーション オブ アメリカ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rporation of America 映像表示装置
CN103672475B (zh) * 2012-09-20 2017-10-24 欧司朗股份有限公司 照明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JP6094855B2 (ja) * 2012-09-27 2017-03-15 Nltテクノロジー株式会社 液晶表示素子、画像表示装置、画像表示装置の駆動方法、携帯機器
CN104517559B (zh) * 2013-10-01 2017-10-27 财团法人工业技术研究院 显示器子像素驱动系统及其驱动方法
US9336734B2 (en) * 2013-12-25 2016-05-10 Shenzhen China Star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Driving method for polarity inversion of data signal and image display method of liquid crystal panel
KR102233116B1 (ko) * 2013-12-31 2021-03-29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입체 영상 디스플레이 장치와 이의 구동 방법
KR101565482B1 (ko) * 2014-07-21 2015-11-05 한국과학기술연구원 반투과 광학소자를 이용한 영상표시장치
US9794922B2 (en) * 2014-09-26 2017-10-17 Qualcomm Incorporated Downlink channel design for LTE with low latency
CN104597609A (zh) * 2015-02-06 2015-05-06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像素阵列、显示装置以及显示方法
US20160292130A1 (en) * 2015-04-02 2016-10-06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Legacy document converter for a mobile device
TWI647680B (zh) 2015-04-21 2019-01-11 友達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畫素結構及其驅動方法
CN109388448B (zh) 2017-08-09 2020-08-04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图像显示方法、显示系统以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US10795176B2 (en) * 2018-08-24 2020-10-06 3D Media Ltd Three-dimensional display adapted for viewers with a dominant eye
DE102020112613B3 (de) * 2020-05-11 2021-08-19 Aida Europe Gmbh Transfersystem für Pressen und Pressenanordnung
JP2021190937A (ja) * 2020-06-03 2021-12-1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伝送処理装置、伝送処理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CN114495792B (zh) * 2021-02-02 2023-12-26 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驱动电路以及显示驱动方法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5420A (ja) * 1993-05-21 1995-01-10 Sharp Corp 空間光変調器及び方向性ディスプレイ
CN1877409A (zh) * 2006-07-10 2006-12-13 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液晶显示面板与其驱动方法
CN101153961A (zh) * 2006-09-29 2008-04-02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显示装置、图像处理方法以及电子设备
JP2008249887A (ja) * 2007-03-29 2008-10-16 Toshiba Corp 三次元映像表示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2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545653B1 (en) * 1994-07-14 2003-04-08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Method and device for displaying image signals and viewfinder
JP3544595B2 (ja) 1994-12-27 2004-07-21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液晶表示装置の駆動方法および表示装置
GB2336963A (en) * 1998-05-02 1999-11-03 Sharp Kk Controller for three dimensional display and method of reducing crosstalk
JP4258236B2 (ja) 2003-03-10 2009-04-30 株式会社セガ 立体視画像生成装置
KR100689311B1 (ko) * 2003-11-10 2007-03-08 엘지.필립스 엘시디 주식회사 액정표시장치 및 그 구동방법
JP4371012B2 (ja) 2003-12-25 2009-11-25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画像表示装置、携帯端末装置、表示パネル及びレンズ
JP4572095B2 (ja) * 2004-07-15 2010-10-27 Nec液晶テクノロジー株式会社 液晶表示装置、携帯機器及び液晶表示装置の駆動方法
US7965365B2 (en) * 2004-09-03 2011-06-21 Nec Lcd Technologies, Ltd Image display device, portable terminal, display panel, and lens
JP4440067B2 (ja) 2004-10-15 2010-03-2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立体表示のための画像処理プログラム、画像処理装置および立体表示システム
JP2006154120A (ja) 2004-11-26 2006-06-15 Seiko Epson Corp 電気光学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JP4765389B2 (ja) 2005-04-28 2011-09-07 エプソンイメージングデバイス株式会社 画像表示装置
JP2007078923A (ja) 2005-09-13 2007-03-29 Fujitsu Ten Ltd 表示制御装置、表示装置及び表示方法
JP4933165B2 (ja) 2006-06-23 2012-05-16 住友軽金属工業株式会社 アルミニウムろう付け用フラックス入りワイヤー用の伸線加工潤滑油、及びそれを用いたアルミニウムろう付け用フラックス入りワイヤーの伸線加工方法
WO2008001825A1 (en) * 2006-06-27 2008-01-03 Nec Lcd Technologies, Ltd. Display panel, display device, and terminal device
JP5191639B2 (ja) 2006-09-15 2013-05-08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イースト 液晶表示装置
KR101429905B1 (ko) 2006-09-29 2014-08-14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액정표시장치
JP4669482B2 (ja) 2006-09-29 2011-04-13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表示装置、画像処理方法並びに電子機器
JP2008134617A (ja) * 2006-10-23 2008-06-12 Nec Lcd Technologies Ltd 表示装置、端末装置、表示パネル及び光学部材
US7995166B2 (en) * 2007-05-07 2011-08-09 Nec Lcd Technologies, Ltd. Display panel, display device, and terminal device
US8446355B2 (en) * 2007-10-15 2013-05-21 Nlt Technologies, Ltd. Display device, terminal device,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driving method
JP5665255B2 (ja) * 2007-10-15 2015-02-04 Nltテクノロジー株式会社 表示装置とその駆動方法、端末装置及び表示パネル
JP5152718B2 (ja) * 2007-12-26 2013-02-27 Nltテクノロジー株式会社 画像表示装置および端末装置
JP5776967B2 (ja) * 2010-06-11 2015-09-09 Nltテクノロジー株式会社 画像表示装置、画像表示装置の駆動方法、端末装置
JP5796761B2 (ja) * 2010-09-15 2015-10-21 Nltテクノロジー株式会社 画像表示装置及び表示パネル
JP2012138655A (ja) * 2010-12-24 2012-07-19 Sony Corp 画像処理装置及び画像処理方法
JP5761498B2 (ja) * 2011-03-28 2015-08-12 Nltテクノロジー株式会社 画像表示装置、画像表示装置の駆動方法及び端末装置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5420A (ja) * 1993-05-21 1995-01-10 Sharp Corp 空間光変調器及び方向性ディスプレイ
CN1877409A (zh) * 2006-07-10 2006-12-13 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液晶显示面板与其驱动方法
CN101153961A (zh) * 2006-09-29 2008-04-02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显示装置、图像处理方法以及电子设备
JP2008249887A (ja) * 2007-03-29 2008-10-16 Toshiba Corp 三次元映像表示装置

Cited By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541765B2 (en) 2010-06-11 2017-01-10 Nlt Technologies, Ltd. Image display device, including a black matrix, capable of displaying images in a plurality of view points for suppressing a problem originating from a light blocking portion arranged in a pixel aperture or a structural object and accomplishing a high aperture ratio
CN102279494B (zh) * 2010-06-11 2015-07-01 Nlt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图像显示装置、图像显示装置的驱动方法和终端装置
CN102279494A (zh) * 2010-06-11 2011-12-14 Nlt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图像显示装置、图像显示装置的驱动方法和终端装置
US9188823B2 (en) 2010-06-11 2015-11-17 Nlt Technologies, Ltd. Image display device capable of displaying images in a plurality of view points for suppressing a problem originating from a light blocking portion arranged in a pixel aperture or a structural object and accomplishing a high aperture ratio
CN102480628A (zh) * 2010-11-22 2012-05-30 索尼公司 3d显示装置和3d显示方法
CN102685536A (zh) * 2011-03-15 2012-09-19 索尼公司 显示装置
CN102710948A (zh) * 2011-03-28 2012-10-03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处理三维图像数据的方法和执行该方法的显示装置
CN102722030A (zh) * 2011-03-28 2012-10-10 Nlt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图像显示设备、图像显示设备的驱动方法和终端设备
CN102722030B (zh) * 2011-03-28 2016-06-15 Nlt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图像显示设备、图像显示设备的驱动方法和终端设备
US9374575B2 (en) 2011-03-28 2016-06-21 Samsung Display Co., Ltd. Method of processing three-dimensional image data and a display apparatus for performing the same
CN102710948B (zh) * 2011-03-28 2016-12-14 三星显示有限公司 处理三维图像数据的方法和执行该方法的显示装置
CN108471546A (zh) * 2011-11-11 2018-08-31 索尼公司 图像数据发送装置和方法、图像数据接收装置
CN103079084A (zh) * 2013-02-21 2013-05-01 厦门市羽星智能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有利于实时融合播放的多视点裸眼立体片源存储方式
CN103079084B (zh) * 2013-02-21 2015-10-21 厦门市羽星智能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有利于实时融合播放的多视点裸眼立体片源存储方式
CN108427388A (zh) * 2018-04-11 2018-08-21 广东工业大学 一种r2r制造系统故障范围确定方法及装置
CN108427388B (zh) * 2018-04-11 2020-10-23 广东工业大学 一种r2r制造系统故障范围确定方法及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50015592A1 (en) 2015-01-15
US8797231B2 (en) 2014-08-05
CN101866644B (zh) 2013-07-17
US8988312B2 (en) 2015-03-24
EP2242280A3 (en) 2013-05-15
EP2685731A1 (en) 2014-01-15
US20100265284A1 (en) 2010-10-21
EP2242280A2 (en) 2010-10-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866644B (zh) 显示控制器、显示装置和图像处理方法
CN1920615B (zh) 三维显示设备及其驱动方法
CN1988677B (zh) 三维显示装置的驱动方法
KR100728115B1 (ko) 입체 영상 표시 장치 및 그 구동 방법
TWI431606B (zh) 立體顯示器及其驅動方法
US8654144B2 (en) 3D/2D multiprimary color image device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the same
CN104914586B (zh) 集成成像显示设备
JP6277544B2 (ja) 立体画像表示装置、端末装置
US10230942B2 (en) Pixel array, display device and display method
JP2006030512A (ja) 液晶表示装置、携帯機器及び液晶表示装置の駆動方法
WO2017118058A1 (zh) 三维显示装置及其驱动方法
CN102034449A (zh) 三维图像显示装置
TWI550571B (zh) 立體顯示面板及其驅動方法
US20150156482A1 (en) Three-dimensional (3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lcd) device, 3d lcd display system and 3d image display driving method
CN101153961A (zh) 显示装置、图像处理方法以及电子设备
CN102760418A (zh) 立体图像显示装置及其驱动方法
CN103533336B (zh) 高分辨率自由立体显示器
KR20130034515A (ko) 입체영상표시장치 및 방법
CN103037231B (zh) 显示装置和电子设备
CN101150741A (zh) 三维自由立体显示器的子像素排列方法
CN103841397B (zh) 立体图像显示装置及其驱动方法
KR20120075369A (ko) 입체 표시 장치의 구동 방법 및 입체 표시 장치
CN103293686A (zh) 显示器
CN103037232B (zh) 立体图像显示器
CN102455520A (zh) 立体显示装置和立体显示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