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861417B - 可充气的织物和气囊 - Google Patents

可充气的织物和气囊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861417B
CN101861417B CN200880116180.2A CN200880116180A CN101861417B CN 101861417 B CN101861417 B CN 101861417B CN 200880116180 A CN200880116180 A CN 200880116180A CN 101861417 B CN101861417 B CN 10186141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huffling
tissue
inflatable
layer fabric
lay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880116180.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861417A (zh
Inventor
尹靖勋
郭东震
金熙峻
李相吉
李相牧
金宰亨
金起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olon Industries Inc
Original Assignee
Kolon Industries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Family has litigation
First worldwide family litigation filed litigation Critical https://patents.darts-ip.com/?family=40824887&utm_source=google_patent&utm_medium=platform_link&utm_campaign=public_patent_search&patent=CN101861417(B) "Global patent litigation dataset” by Darts-ip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
Priority claimed from KR1020070140302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KR101200903B1/ko
Priority claimed from KR1020070140301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KR101200902B1/ko
Priority claimed from KR1020070140299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KR101352328B1/ko
Priority claimed from KR1020070140303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KR101200904B1/ko
Priority claimed from KR1020070140304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KR101350986B1/ko
Application filed by Kolon Industries Inc filed Critical Kolon Industries Inc
Publication of CN10186141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86141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86141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86141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3Inflatable members
    • B60R21/235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terial
    • DTEXTILES; PAPER
    • D03WEAVING
    • D03DWOVEN FABRICS; METHODS OF WEAVING; LOOMS
    • D03D1/00Woven fabrics designed to make specified articles
    • D03D1/02Inflatable articles
    • DTEXTILES; PAPER
    • D06TREATMENT OF TEXTILES OR THE LIKE; LAUNDERING; FLEXIBLE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06MTREATMENT,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IN CLASS D06, OF FIBRES, THREADS, YARNS, FABRICS, FEATHERS OR FIBROUS GOODS MADE FROM SUCH MATERIALS
    • D06M15/00Treating fibres, threads, yarns, fabrics, or fibrous goods made from such materials, with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Such treatment combined with mechanical treatment
    • D06M15/19Treating fibres, threads, yarns, fabrics, or fibrous goods made from such materials, with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Such treatment combined with mechanical treatment with synthet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D06M15/37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 D06M15/564Polyureas, polyurethanes or other polymers having ureide or urethane links; Precondensation products forming them
    • DTEXTILES; PAPER
    • D06TREATMENT OF TEXTILES OR THE LIKE; LAUNDERING; FLEXIBLE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06MTREATMENT,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IN CLASS D06, OF FIBRES, THREADS, YARNS, FABRICS, FEATHERS OR FIBROUS GOODS MADE FROM SUCH MATERIALS
    • D06M15/00Treating fibres, threads, yarns, fabrics, or fibrous goods made from such materials, with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Such treatment combined with mechanical treatment
    • D06M15/19Treating fibres, threads, yarns, fabrics, or fibrous goods made from such materials, with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Such treatment combined with mechanical treatment with synthet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D06M15/37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 D06M15/643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containing silicon in the main chain
    • DTEXTILES; PAPER
    • D06TREATMENT OF TEXTILES OR THE LIKE; LAUNDERING; FLEXIBLE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06NWALL, FLOOR, OR LIKE COVERING MATERIALS, e.g. LINOLEUM, OILCLOTH, ARTIFICIAL LEATHER, ROOFING FELT, CONSISTING OF A FIBROUS WEB COATED WITH A LAYER OF MACROMOLECULAR MATERIAL; FLEXIBLE SHEET MATERIAL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06N3/00Artificial leather, oilcloth or other material obtained by covering fibrous webs with macromolecular material, e.g. resins, rubber or derivatives thereof
    • D06N3/0002Artificial leather, oilcloth or other material obtained by covering fibrous webs with macromolecular material, e.g. resins, rubber or derivative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substrate
    • DTEXTILES; PAPER
    • D06TREATMENT OF TEXTILES OR THE LIKE; LAUNDERING; FLEXIBLE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06NWALL, FLOOR, OR LIKE COVERING MATERIALS, e.g. LINOLEUM, OILCLOTH, ARTIFICIAL LEATHER, ROOFING FELT, CONSISTING OF A FIBROUS WEB COATED WITH A LAYER OF MACROMOLECULAR MATERIAL; FLEXIBLE SHEET MATERIAL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06N3/00Artificial leather, oilcloth or other material obtained by covering fibrous webs with macromolecular material, e.g. resins, rubber or derivatives thereof
    • D06N3/12Artificial leather, oilcloth or other material obtained by covering fibrous webs with macromolecular material, e.g. resins, rubber or derivatives thereof with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e.g. gelatine proteins
    • D06N3/128Artificial leather, oilcloth or other material obtained by covering fibrous webs with macromolecular material, e.g. resins, rubber or derivatives thereof with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e.g. gelatine proteins with silicon polym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3Inflatable members
    • B60R21/235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terial
    • B60R2021/23533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terial characterised by the manufacturing process
    • B60R2021/23542Weaving
    • B60R2021/23547Weaving one piece weav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Dispersion Chemistry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ir Bags (AREA)
  • Woven Fabrics (AREA)
  • Treatments For Attaching Organic Compounds To Fibrous Good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可充气的双层织物,包括:充气部分,所述充气部分具有可充气性;非充气部分,所述非充气部分用于支撑所述充气部分;以及混编部分,所述混编部分形成所述充气部分和非充气部分之间的边界,其中,所述充气部分包含两层分离的织物层,并且当所述双层织物被划分为多个像素时,所述混编部分的组织被设置在从所述双层织物的宽度末端或长度末端开始的nk+1(其中,k为2或3,并且n为0或正数)个像素处。本发明还涉及一种可充气的双层织物以及包括该可充气的双层织物的气囊,所述可充气的双层织物包括:充气部分,所述充气部分具有气体可充气性;非充气部分,所述非充气部分用于支撑所述充气部分;以及混编部分,所述混编部分形成所述充气部分和非充气部分之间的边界,其中,所述充气部分包含两层分离的织物层,所述非充气部分包括被阶梯式地和交替地混编的阶梯式混编组织。当气囊被注入空气时,本发明可以有效地阻止气体从混编部分泄露,以改善用于保持所述双层织物内部压力的性能。

Description

可充气的织物和气囊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可充气的双层织物,并且更具体地,涉及一种适用于汽车气囊和救生衣可充气的双层织物。
背景技术
可充气织物适用于汽车气囊、救生衣等等。具体地,可充气织物用于侧面帘式气囊,当车辆翻转并翻滚时,为了避免司机和乘客的头部受到车辆窗户或侧面框架的伤害,在事故中展开侧面帘式气囊。为了在事故中保护乘客的安全,当车辆翻滚时侧面帘式气囊应该保持至少5秒的充气状态,并且可充气织物在这种情况下是适用的。
诸如用于车辆的气囊之类的具有可充气性的产品的制备方法主要被归类为将两层织物缝合、熔合或粘合的方法和使用双层织物的方法,其中双层织物的两层被混编点(co-woven point)部分地结合。
然而,缝合两层织物、通过加热熔合或超声波处理以及使用粘合剂粘合的方法,即上述第一种方法,在制备两层织物之后需要额外的缝合、熔合和粘合过程,并且因此存在的问题是上述过程变得复杂而且制造成本增加。
为解决这些问题,最近已经尝试通过使用可充气的双层织物来制备诸如气囊的可充气产品的方法,即上述第二种方法。
双层织物被充入诸如空气的气体,并且具有两层分离的织物层和用于结合分离的两层织物层的混编点。织物具有被混编点封闭的系统,即充气部分。特别地,当织物被快速地充入诸如空气的气体时,混编点起到牢固地结合两层分离的织物层的作用,所以不会在两个分离的织物层的结合部分泄漏气体。因此,3×3方平组织或2×2方平组织主要被用于双层织物中混编部分的编织。此外,双层织物具有由混编部分固定边界的非充气部分。非充气部分用于支撑充气部分。对于非充气部分来说,仍然使用以混编点为中心的充气部分的两个分离的织物层,或者一般使用平纹组织等等。
然而,虽然根据上述的方法将3×3或2×2方平组织用于双层织物的混编部分,但是存在的问题是:当分离的两个层被充入气体时,在混编部分发生气体泄漏,并且因此透气性提高。因此需要研究来解决这些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解决上面所描述的问题,并且提供一种双层织物和包括所述双层织物的气囊,所述双层织物具有保持性能、耐久性和稳定性的优良的内部压力。
为了达到所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可充气的双层织物,包括:充气部分,所述充气部分具有可充气性;非充气部分,所述非充气部分用于支撑所述充气部分;以及混编部分,所述混编部分形成所述充气部分和非充气部分之间的边界,其中,所述充气部分包含两层分离的织物层,并且当所述双层织物被划分为多个像素时,所述混编部分的组织被设置在从所述双层织物的宽度末端或长度末端开始的第nk+1个(其中,k为2或3,并且n为0或正数)像素处。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所述可充气的双层织物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以整个组织的1/k(这里,k为2或3)的放大率绘制充气部分、非充气部分和混编部分中每一个组织的主要设计;以及放大率k(这里,k为2或3)将所述主要设计应用于编织过程。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可充气的双层织物,包括:充气部分,所述充气部分具有可充气性;非充气部分,所述非充气部分用于支撑所述充气部分;以及混编部分,所述混编部分形成所述充气部分和非充气部分之间的边界,其中,所述充气部分包含两层分离的织物层,所述非充气部分包括被阶梯式地和交替地混编的阶梯式混编组织。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包括所述双层织物的气囊。
附图说明
图1(a)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双层织物的完整编织图,图1(b)示出了所述编织图的扩展图案,所述双层织物由具有两层分离的平纹组织面的双层组织构成。
图2a和图2b是剖视图,示出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双层织物组织起来(organizing)的组织。
图3a和图3b是剖视图,示出了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可充气的双层织物的充气状态。
图4(a)示出了2×2方平组织的编织图,所述2×2方平组织组成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双层织物的混编部分,图4(b)示出了所述方平组织的剖视图。
图5(a)示出了部分混编组织的编织图,所述部分混编组织与平纹组织结合组成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双层织物的混编部分,图5(b)示出了所述部分混编组织的剖视图。
图6(a)示出了组成所述双层织物的混编部分的编织图,在所述混编部分,2×2方平组织被正常地插入,图6(b)示出了组成所述双层织物的混编部分的编织图,在所述混编部分,2×2方平组织被异常地插入。
图7(a)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阶梯式混编组织的完整编织图,图7(b)示出了所述阶梯式混编组织的扩展图案,双层组织和2×2方平组织在所述阶梯式混编组织处被阶梯式地和交替地混编。
图8(a)、图8(b)和图8(c)分别示出了组成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混编部分的2×2方平组织的编织图及其剖视图、部分混编组织的编织图及其剖视图,以及缎纹组织的编织图及其剖视图,所述混编部分是双层织物的混编部分。
图9(a)示出了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平纹组织的完整编织图,所述平纹组织与以混编点为中心的左或右分离的层部分相一致,图9(b)示出了所述平纹组织的镜像体组织的完整编织图。
图10(a)至图10(c)示出了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混编部分的经重平组织的完整编织图,图10(d)至图10(f)示出了所述混编部分的纬重平组织的完整编织图。
图11是不规则方平组织的完整编织图,所述不规则方平组织在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双层织物的混编部分上。
图12(a)、图12(b)、图12(c)和图12(d)分别示出了2×2方平组织、2×2经重平组织、2×2纬重平组织以及1×1平纹组织的完整编织图,所述2×2方平组织、2×2经重平组织、2×2纬重平组织以及1×1平纹组织用于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双层织物的混编部分。
图13是示出了用于监控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气囊的内部压力的装置的示意图。
附图中主要部件的附图标记的说明
A:左侧分离的层的组织
B:右侧分离的层的组织
C:混编点
具体实施例
下文中,将更为详细地说明根据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的可充气的双层织物、包括该织物的气囊以及制备该织物的方法。然而,这些仅仅表现为本发明的实例,并且因此,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清楚地明白,本发明的范围不限于这些详细的实施例,并且在不脱离本发明范围的情况下可以根据所述实施例可以进行各种变形实施。
首先,参照附图更加详细地说明下面公开的本发明的双层织物和包括该双层织物的气囊。
图1(a)示出了由具有两层分离的平纹组织表面的双层组织构成的双层织物的完整编织图,并且图1(b)是所述编织图的扩展图案。图2a和图2b是将本发明的双层织物组织起来的组织的剖视图。
如图2a和图2b所示,本发明的双层织物包括分离的层A、B的部分和混编点C,所述分离的层A、B是两个分离的织物层,所述混编点C被混编于两层分离的织物层之间。在本发明的可充气双层织物中,通过利用提花机同时编织平纹组织的两层分离的织物层(图2a至图3b中的A和B),并且编织所述混编部分(图2a至图3b中的C),用以包括2×2方平组织(basketweave)(图4)、3×3方平组织、平纹双层组织的部分混编组织(图5),或至少一个上述组织的混合组织。
本发明的织物层以具有可充气性为主要目的。具体地,混编部分防止充入的气体从分离的两层织物层之间泄漏并且起到抵抗充入气体的压力的作用。
包括被分离成上层和下层的组织和与所述层结合的组织的织物被划分为所分离层的组织(图2a至3b中的A和B)和混编组织(图2a至3b中的C)。
此外,织物可以包括三等分结构。根据所述图案的排列,所述结构包括被分离层封闭的区域(图3a和图3b中的B)(即充气区域)、混编区域(图2a至图3b中的C)以及混编区域一同从封闭区域延伸的与可充气性无关的区域(图3a和3b中的A)。
图2a和2b中,位于混编点左侧的左侧分离层部分A的组织和位于混编点右侧的右侧分离层部分B的组织在图1中示出。而且,所述左侧部分和右侧部分由混编部分C的组织划分。
本发明的具有可充气性的充气部分可以通过传统方法以图3a和3b中B所图示的双层组织的形式制备。优选地,具有可充气性的充气部分包括通过使用提花机同时编织的两层分离的织物层。
而且,具有可充气性的充气部分的两层分离的织物层通过混编部分在该混编部分结合在一起。也就是,混编部分在充气部分和非充气部分之间形成分界线,如图3a和3b中C所图示。优选的是,两层分离的织物层的圆周被部分地混编成单个织物,使得所述混编部分密封地封闭具有可充气性的充气部分。
在本发明中,混编部分C指的是分离的层部分A、B连接在一起并形成一个层所处的编织点、编织线或编织面。混编部分,即两层分离的织物层的编织点、编织线或编织面可以通过将上层的经纱和下层的纬纱结合,将上层的纬纱和下层的经纱结合,将下层的经纱和上层的纬纱结合或将下层的纬纱和上层的经纱结合来形成。将所述混编部分组织起来的组织被称为混编组织,并且当混编组织表现为点时被称为混编点,当混编组织表现为线时被称为混编线,而当混编组织表现为面时被称为混编面。混编点、混编线和混编面统称为混编部分。而且,编织点指的是构成织物的经纱和纬纱互相上下交叉处的部分。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本发明提供一种可充气的双层织物,包括可充气的充气部分、支撑充气部分的非充气部分,以及形成充气部分和非充气部分之间的边界的混编部分,其中充气部分包括两层分离的织物层,并且当将所述双层织物划分为多个像素点时,混编部分的组织被设置在从所述双层织物的宽度末端或长度末端开始的第nk+1个(其中,k为2或3,n为0或正数)像素点。
根据该实施例,当制备用以像气囊一样减小震动的最终产品时,本发明可以使制造过程效率高,并且当分离的层的部分被充满气体时,可以最大化地抑制气体泄漏,因为混编部分的结合力牢固。而且,当制备用以像气囊一样减小震动的最终产品时,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可充气的双层织物可以使制造过程效率高,并且当分离层部分被充满气体时,可以抑制气体泄漏,因为混编部分的结合力牢固。
具体地,本发明的发明人指出,能够防止由4个或更多像素组成的混编部分的组织图案的异常插入,可以提高诸如内部压力保持性能之类的性能,并且可以通过更高效的编织过程来提供具有优良性能的双层织物和气囊,在设计双层织物编织物的过程中,当所述双层织物被划分为多个像素时,通过使混编的编织物在所述双层织物的宽度末端或长度末端的第nk+1个(其中,k为2或3,n为0或正数)像素处开始,以及根据所述实施例完成本发明。
在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可充气的双层织物中,2×2方平组织(图4)、3×3方平组织、双层组织的部分混编组织(图5)或上述组织中至少一个的混合组织可以用于如图4和图5图示的混编组织,并且具有使用4个或更多像素的图案的组织可以用于混编部分而不受限制。
而且,混编组织的起点可以通过制备双层织物的方法来有效地进行控制,以便基于整个组织的编织像素而将起点均匀地固定在奇数上,所述方法包括以整个组织的1/k(其中,k为2或3)的放大率绘制充气部分、非充气部分和混编部分中每一个组织的主要设计,和以放大率k(其中,k为2或3)将该主要设计应用于编织过程的步骤。
例如,如果在绘制步骤中主要设计的放大率为1/2或更小,并且将该主要设计放大2倍或更大的倍数而应用于编织过程,那么主要设计的奇数像素和偶数像素被一同改变成偶数,并且混编部分的组织可以被控制为在从双层织物的宽度末端或长度末端开始的第2n+1(其中,n为0或正数)个像素处设置,也就是第一、第三、第五、第七个像素等处设置,并且由于能够防止包含4个或更多像素的编织图案被异常插入其中,因此可以改善内部压力保持性能。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非充气部分用于支撑双层织物中的充气部分,并且非充气部分包括两层分离的织物层部分和划分所述织物层部分的部分混编部分。而且,非充气部分包括除了具有可充气性的充气部分和混编部分之外的剩余部分,所述混编部分将充气部分与剩余部分相结合,并且所述非充气部分可以通过利用普通方法部分地混编所述可充气织物而制成,使得整个织物的张力将会均衡。此外,还能够使混编部分和部分混编部分之间的部分包括两层分离的织物部分,使得混编部分和部分混编部分在非充气部分中不会互相交叠。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制备可充气的双层织物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以整个组织的1/k(其中,k为2或3)的放大率绘制充气部分、非充气部分和混编部分中每一个组织的主要设计,并且将该主要设计以放大率k(其中,k为2或3)应用于编织过程。
具体地,在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双层织物中,被分成上层和下层的两层是由包括所述上下层(图1)的平纹组织构成的双层组织。混编部分的组织应该被控制在从双层织物中的宽度末端或长度末端开始的第nk+1个(其中,k为2或3,并且n为0或正数)像素处设置,以便由4个或更多像素构成的组织图案被正常地插入其中。当像这样组织起来的双层织物被充入诸如空气的气体时,能够防止气体泄漏。
在本发明所述实施例的混编部分中,包括多于4个像素的组织图案的正常插入指的是2条或更多经纱或者2条或更多纬纱互相交叉,以形成如图6a所图示的方平组织。如果多于4个像素的组织图案在不是nk+1个像素的另一个像素处设置,即如图6b图示的异常插入,那么诸如2×2组织等等的方平组织没有以合适的顺序形成,而象经重平组织或纬重平组织一样的1×2组织或2×1组织被插入其中。因此,在混编部分具有不结实的点并且混编组织的强度变弱,由此气体可能泄漏。
而且,将上述的两个层的划分点或混编部分的起始点的组织组织起来的方法是设计可充气织物的最重要的因素,因为对于双层织物的气密性是非常重要的是,与高压气体引起的张力相对的伸长率被保持为最小值。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可充气的双层织物,所述可充气的双层织物包括具有可充气性的充气部分、支撑充气部分的非充气部分以及构成充气部分和非充气部分之间的边界的混编部分,其中充气部分包括两层分离的织物层,而非充气部分包括被阶梯式地和交替地混编的阶梯式混编组织。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当制备用于像气囊一样减小震动的最终产品时,本发明能够使制造过程效率高,并且通过加强混编部分和非充气部分之间的结合力,当在分离的层部分充入气体时,本发明能够最大化地抑制气体泄漏。
具体地,本发明的发明人指出,可以最大化地防止混编部分处的气体泄漏现象,因为当双层织物的充气部分被充入气体时,气体还可以在非充气部分逐步排出;可以提高诸如内部压力保持性能之类的性能,并且可以利用更有效的编织过程来提供具有优良性能的双层织物和气囊,所述编织过程通过将双层织物的非充气部分的组织组织起来成为阶梯式混编组织的方法来实现,然后完成本发明,所述阶梯式混编组织是阶梯式和交替地混编的。
在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的可充气的双层织物中的阶梯式混编组织可以是由双层织物和从下述组织构成的一组组织中选出的组织阶梯式地和交替地混编而成:1×1组织、2×2组织、3×3组织、缎纹组织、双层织物的部分混编组织以及由至少一个上述组织构成的混合组织,所述双层织物包括两层分离的织物层。
在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的双层织物中,非充气部分包括除具有可充气性的充气部分之外的剩余部分和将充气部分与剩余部分相结合的混编部分,并且所述非充气部分起到支撑充气部分的作用。本发明的可充气的双层织物的特点在于,通过用阶梯式混编组织将非充气部分组织起来而增强混编部分,并且加强了具有可充气性的充气部分的气密性。而且,整个织物的张力可以通过用阶梯式混编组织将非充气部分组织起来而平衡。
在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具体地,“阶梯式混编组织”指的是一种部分混编组织,非充气部分中的两个分离的织物层,诸如图2a和图2b中所图示的分离的层部分A,被部分地混编成单个织物。具体地,阶梯式混编组织指的是阶梯式地和交替地布置的部分混编组织和通过阶梯式交替的混编而包括不连续的混编部分。在本发明的非充气部分中,阶梯式混编组织可以阶梯式地保持单个织物的混编层和两个分离的织物层的交替混编。此外,阶梯式混编组织能够以多线形式应用,或以蜂巢型、放射型、圆形、椭圆形、三角形、梯形等等的不同形式应用。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的非充气部分是包括“阶梯式混编组织”,如图7中所图示,阶梯式混编组织由两层分离的织物层阶梯式地和交替地混编。
在阶梯式混编组织中,结合两个分离的织物层的混编组织的宽度优选地为0.3mm至2.5mm,更优选地为0.5mm至2mm,而最优选地为0.7mm至1.5mm。而且,考虑到纱线的像素,当将双层织物划分为多个像素时,阶梯式混编组织的混编组织的宽度可以为1至12个像素,更优选地为2至9个像素,而最优选地为3至7个像素。当阶梯式混编组织的混编组织的宽度小于0.3mm时,当向气囊充入注入到其中的空气时,内部空气可能泄漏,难以确保气囊的有效内部压力保持率。另一个方面,当阶梯式混编组织的混编组织的宽度大于2.5mm时,由于过大的张力被应用于包括非充气部分的双层织物上而难以进行编织。
而且,在阶梯式混编组织中,混编组织向一个方向延续的长度优选地约为1mm至10mm,更优选地约为4mm至7mm,而最优选地约为5mm至6mm。当阶梯式混编组织向一个方向延续的长度小于1mm时,存在气囊被充气时出现阻塞内部空气的短时间的影响,并且当阶梯式混编组织向一个方向延续的长度,具体地向经向延续的长度大于10mm时,由于过大的张力被应用于包括非充气部分的双层织物上而难以进行编织。
在阶梯式混编组织中,混编部分之间的间隔,即双层织物层的宽度,可以为3mm至35mm,优选地为5mm至30mm,而最优选地为10mm至25mm。而且,当双层织物被划分为多个像素时,考虑到纱线的像素,混编部分之间的间隔可以为约10像素至150像素,更优选地为约20像素至130像素,而最优选地为约40像素至110像素。如果混编部分之间的间隔小于3mm,那么由于非充气部分引起的张力变得过大而难以编织双层织物,并且如果混编部分之间的间隔大于35mm,那么当气囊被充入的空气充满时,内部空气可能泄漏,并且难以确保气囊的有效的内部压力保持率。
而且,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的织物层以具有可充气性为主要目的,具体地,混编部分防止充入的气体从两个分离的织物层之间泄漏,并且起到承受充入的气体的压力的作用。混编部分与具有可充气性的充气部分结合,所述充气部分由双层组织构成,并且所述混编部分在充气部分和非充气部分之间形成边界。
在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中,混编部分的组织可以包括2×2组织或3×3组织(图8a)、缎纹组织(图8b)、双层织物的部分混编组织(图8c),以及至少一个上述组织的混合组织,这些组织是用13条或更多纱线混编的。
这里,优选的是两个分离的织物层的外周被部分地混编成单个的织物,使得混编部分密闭地封闭具有可充气性的充气部分。具体地,优选的是混编部分包含13条或更多纱线,以便所述混编部分被牢固定保持,有效地抑制空气的泄露,并且可以在充气的过程中阻止空气从气囊中慢慢泄漏。
而且,在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中,混编部分可以包括镜像体组织(enantiomorph weave),其中两个分离的织物层被混编同时以交叉点为中心形成镜像体。这里,混编部分可以通过混编两层织物同时以将所述织物结合的混编部分C的交叉点为中心形成镜像体来获得。这时,混编点可以被重复2次或更多次,而优选地为3次至6次,以便使得混编点更结实。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阻止空气从气囊中慢慢泄漏,因而更加有利。
具体地,本发明的双层织物的混编组织可以通过形成类似图9中的以混编部分为中心的镜像体来获得,并且通过连续地形成两个或更多混编点能够防止当双层织物被充入空气之类的气体时气体泄露,所述混编部分具有如图2a和2b所图示的双层组织的上下组织。
而且,在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中,混编部分可以包括经重平组织、纬重平组织或上述两种组织的混合组织,这些组织在经向或纬向上具有4个或更多纱线的宽度。这里,混编部分可以由包含如图10a至10c中图示的经重平组织的部分、包含如图10d至10f中图示的纬重平组织的部分,以及同时使用经重平组织和纬重平组织的部分组成。
对于混编效果,经重平组织和纬重平组织在经向或纬向上可以具有4个或更多纱线的宽度。与图10a至10c类似的2×2组织、3×3组织或4×4组织可以被用作经重平组织,而与图10d至10f类似的2×2组织、3×3组织或4×4组织可以被用作纬重平组织。
而且,当在经向以长线布置经重平组织或在纬向以长线布置纬重平组织时,相同的2×2组织、3×3组织或4×4组织可以被共同使用。如上所公开的,通过在混编组织中布置经重平组织和纬重平组织来提高混编部分的强度,本发明可以最大地抑制空气泄漏并改善编织性能。
在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在经向形成混编线的混编部分的组织可以为经重平组织,在纬向形成混编线的混编部分的组织可以为纬重平组织。而且,混编线为曲线的混编部分的主要组织可以为经重平组织,其次要组织可以为纬重平组织。另一方面,混编线为曲线的混编部分的主要组织可以为纬重平组织,其次要组织可以为经重平组织。
当将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的双层织物的图案组织起来时,通过将经重平组织插入到经向的图案中并将纬重平组织插入到纬向的图案中作为混编组织,能够使混编部分的组织牢固。换言之,当混编部分在经向以长线被布置时,混编部分的组织可以包括经重平组织作为主要组织,并且当包括的经重平组织过多时,可以一同使用作为次要组织的纬重平组织以最小化拉拽(hauling)现象。
作为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的例子,当经重平组织在经向上具有8条或更多纱线的宽度时,优选的是通过同时使用纬重平组织来形成混编部分。这时,如果经重平组织被过多地布置在宽度方向上而不同时使用纬重平组织,那么由于在纬线中产生过度的拉拽现象,混编部分的纬线的不规则性在编织过程中变得严重,纬线咬合(snap)严重并且编织性能可能很大程度地恶化。
而且,当纬重平组织在经向具有8条或更多纱线的宽度时,优选的是通过同时使用经重平组织来形成混编部分。如果纬重平组织被过多地布置在长度方向而不同时使用经重平组织,那么由于在经线中产生过度的拉拽现象,经线咬合严重并且编织性能被很大程度地恶化。
在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中,混编部分可以包括不规则方平组织,其中,经重平组织被布置在所述方平组织之间的经向上,纬重平组织被布置在纬向上,并且1×1平纹组织被布置在经重平组织与纬重平组织相交的点上。这里,混编部分通过形成如图11中图示的不规则方平组织来加强结合力。
更具体地,所述混编组织可以形成为图11中图示的不规则方平组织中。不规则方平组织包括方平组织、经重平组织、纬重平组织和1×1平纹组织。具体地,在如图11中图示的不规则方平组织中,如图12b中图示的经重平组织被布置在如图12a中图示的方平组织的经向之间,如图12c中图示的纬重平组织被布置在纬向之间,而如图12d中图示的1×1平纹组织被布置在经重平组织和纬重平组织相交的点上。换句话说,混编部分包括方平组织、经重平组织、纬重平组织以及平纹组织,并且优选地包括2×2方平组织、2×2经重平组织、2×2纬重平组织以及1×1平纹组织,并且它们可以按照方平组织和重平组织的顺序以及按照重平组织和平纹组织的顺序重复。
而且,混编部分可以具有由8条或更多纱线的经纱和纬纱组成的宽度,并可以具有由最少4条或更多纱线的经纱和纬纱组成的宽度。然而,优选的是混编部分包括由8条或更多纱线的经纱和纬纱组成的不规则方平组织用来保持混编部分的结实度。
如上所公开,通过在经向和纬向上布置具有相同路径长度的2×2方平组织、2×2经重平组织、2×2纬重平组织以及1×1平纹组织作为所述混编部分,能够增强混编部分的结合力以及最大化地抑制充气过程中的空气泄漏。
而且,通过在经向和纬向上使用具有4条或更多纱线,优选是8条或更多纱线作为混编组织的经重平组织和纬重平组织,混编部分可以被更牢固地结合。
在本发明中,用于双层组织、单层组织、部分混编组织以及阶梯式混编组织的纱线的材料没有特别限制,然而,优选的是任何一种选自由尼龙66、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聚丙烯和聚酯组成的组中的材料。
而且,可充气的双层织物可以包括涂布在该织物的表面上以减少空气泄漏的树脂层。用于涂布的树脂可以是用于织物涂层的传统的树脂,而优选的是一种包括硅树脂、聚氨脂树脂或上述树脂的混合物的树脂,而且为了在充气过程中保持气密性和强度,硅树脂涂层是更优选的。
树脂涂层用于有效地填充双层织物的缝隙,并且能够应用于织物的一面或两面。类似刀片涂布方法、刮刀涂布方法、喷涂方法等等的传统涂布方法可以被用作涂布方法,并且优选地使用刀片涂布方法。而且,进行多次涂布的多步骤涂布可以被用于涂布方法。当底涂和顶涂被同时用于多步骤涂布时,由于相对于与所涂布的量来说,织物的厚度减小,因此不仅提高了气密性并且有效地提高了柔韧性。具体地,优选的是在织物的同一表面上涂布底涂层和顶涂层两次。
这时,被涂布树脂的量优选地为30g/m2至150g/m2。当涂布量小于30g/m2时,气囊的空气泄漏多,并且在充气后不可能以一定压力保持充气状态5秒或更长时间。而且,当涂布量大于150g/m2时,气囊无法表现出其功能,因为当气囊被充气时,不仅气囊变厚并且存储性能变差,而且气囊会接触到汽车的框架。
如上所述,上述将所述两个层的划分点或混编部分的起始点的组织组织起来的方法是设计可充气的织物的重要因素,因为对于所述双层织物的气密性来说,与张力相对的由高压空气引起的伸长率保持为最小值。
而且,根据下面的公式1,本发明的双层织物通过使用平纹组织作为织物层而解决了所述问题,所述平纹组织具有相对于外部张力高的抗伸长性,并且气囊的气密性可以通过编织高密度的该组织来增加,以便一层织物层的覆盖系数(Cover Factor)为1900或更大。当覆盖系数小于1900时,存在的问题是在充气的过程中空气容易泄漏。
公式1
优选的是用ASTM(American Society for Testing Material,美国试验材料学会)D1777方法所测得的构成本发明的可充气的双层织物的一个织物层的厚度为0.5mm或更小,用ASTM D4032圆形弯曲法所测得的挺度为3.5kgf或更小。如果每个织物层的厚度都超过0.5mm,则不容易将气囊安装到车辆内。而且,如果挺度值高于3.5kgf,则用于车辆的气囊不能正常地由气压进行充气。
当以25巴(bar)的瞬间压力注入空气后测量气囊的内部压力时,本发明的双层织物在充气部分的初始最大压力为40KPa或更大,并且6秒之后的压力为25KPa或更大,以用作为侧面帘式气囊。为了防止当侧面帘式气囊被充气时,由高温高压引起的气囊破裂,用ASTM D5822方法所测得的混编部分(图2中C)的接缝强度应该至少为1000N/5cm,并且,为了在充气过程中最小化在混编部分的空气泄漏并防止织物由于高温而融化,用ASTMD5822方法所测得的断裂伸长率应该为50%或更小。具体地,因为侧面帘式气囊需要比一般气囊更高的涂布量,非常重要的是,即使织物因车辆的振动而被磨损后,也要在长时间内保持其强度。
在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中,气囊的内部压力可以通过使用如图13所示的设备来测量。在将氮气充入具有高压的第一高压缩罐之后,由计算机控制测量设备来打开第一电磁阀,以便通过打开电磁阀将氮气充入第二罐直到25巴(bar)。当第二罐被充满时,被充入第二罐的压力为25巴的压缩氮气被立刻注入保持大气压的气囊中,并且通过由计算机关闭第一电磁阀并且打开第二电磁阀而使气囊充气。这时通过压力传感器测量气囊内的初始最大压力并将结果传送到计算机,几秒之后再次测量所述压力并记录在计算机中。
因此,当被注入瞬间压力为25巴的气体时,本发明的双层织物满足上述的条件并且在充气部分中的初始最大压力为40KPa或更大,6秒之后的压力为25KPa或更大,混编部分的接缝强度为1000N或更大,并且断裂伸长率为50%或更小。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通过包括可充气的双层织物而制备的用于车辆的气囊。该气囊优选地为帘式气囊。
所述气囊可以通过包括以下步骤的方法制备:在可充气的双层织物的一面上涂布树脂层并将其干燥;以及在可充气的双层织物的另一面上涂布树脂层并将其干燥。
如上所描述,本发明的可充气的双层织物能够在充气过程中最小化空气泄漏,因此适用于汽车气囊、救生衣以及其他减震产品。此外,由于本发明的双层织物无需缝合,所以可以简化制造过程并且因此降低制造成本。
除上述公开的事例之外的事例不是特别地限制,因为根据本发明的需要可以对其增加或删减。
下文中,将通过实例进一步详细地描述本发明。然而,下面的实例仅用于理解本发明,但本发明的范围不限制于这些实施例。
实例
对本发明的双层织物的物理特性的测量如下。
a)对双层织物气囊内部压力的测量:
如图13图示,通过对气囊注入25巴的压缩氮气作为空气来对气囊充气,根据这之后的一段时间间隔来测量气囊的充气部分的压力的变化。这里使用电子控制装置用来控制注入和封闭空气的操作,因为优选的是通过电子方式控制操作使失误最低。
b)覆盖系数:
通过下面等式1计算
[计算公式1]
Figure GSB00000698018700151
c)挺度:
通过ASTM D4032圆形弯曲法测量
d)一层织物层的厚度
通过ASTM D1777法测量
e)接缝强度
通过ASTM D5822法测量
f)断裂伸长率
通过ASTM D5822法测量
实例1
根据以整个组织1/2的放大率绘制充气部分、非充气部分和混编部分中每一个组织的主要设计,并通过将该主要设计放大2倍来将主要设计应用于编织过程的方法,用具有420丹尼尔的尼龙多股长丝作为经纱和纬纱在提花机中制备双层织物。如图2中所图示,制备被混编部分C分开的双层织物,混编部分C由如图4所图示的20纱线的2×2方平组织组成,其中,如上所公开,以混编点C为中心的左侧分离部分的层A由如图1中图示的双层组织构成,并且通过绘制主要设计并且将主要设计放大2倍应用于编织过程的步骤来将混编部分从双层织物宽度末端或长度末端的第一像素开始固定。
这时,经纱密度为57纱线/英寸,纬纱密度为49纱线/英寸,覆盖系数为3,176。随后,为了阻止空气从混编点或将分离的两层组织起来的编织点处泄露,根据常用方法将双层织物的两面都涂布95g/m2的硅树脂。切割织物,并且按照上述方法测量一层织物的厚度、挺度和接缝强度。所测得的挺度为1.18kgf,一层织物层的厚度为0.39mm,以及接缝强度为1731N。而且,当气体以25巴的瞬间压力被注入其中时,初始最大压力为68KPa,并且6秒之后的压力为48KPa。
实例2
根据以整个组织1/2的放大率绘制充气部分、非充气部分和混编部分中每一个的主要设计并通过将该主要设计放大2倍将该主要设计应用于编织过程的方法,用具有315丹尼尔的尼龙多股长丝作为经纱和纬纱在提花机中制备双层织物。如图2中所图示,制备被混编部分C分开的双层织物,混编部分C由如图4所图示的20纱线的2×2方平组织组成,其中,如上所公开,以混编点C为中心的分离的层A的左侧部分的组织由如图1中图示的双层组织构成,通过绘制主要设计并且将主要设计放大2倍应用于编织过程的步骤来将混编部分从双层织物宽度末端或长度末端的第一像素开始固定。
这时,经纱密度和纬纱密度为60纱线/英寸,覆盖系数为2,129。随后,为了阻止空气从混编点或将分离的两层组织起来的编织点处泄露,根据常用方法将双层织物的两面都涂布95g/m2的硅树脂。切割织物,并且根据上述方法测量一层织物的厚度、挺度和接缝强度。所测得的挺度为0.6kgf,一层织物层的厚度为0.33mm,以及接缝强度为1259N。而且,当气体以25巴的瞬间压力被注入其中时,初始最大压力为60KPa,并且6秒之后的压力为34KPa。
实例3
根据与实例2基本相同的方法来制备双层织物,除了硅树脂的涂布量为75g/m2
根据上述方法测量一层织物层的厚度、挺度和接缝强度。所测得的挺度为0.58kgf,一层织物层的厚度为0.31mm,以及接缝强度为1235N。而且,当气体以25巴的瞬间压力被注入其中时,初始最大压力为54KPa,并且6秒之后的压力为28KPa。
实例4
根据与实例1基本相同的方法来制备双层织物,除了硅树脂的涂抹量为75g/m2
根据上述方法测量一层织物层的厚度、挺度和接缝强度。所测量得挺度为1.13kgf,一层织物层的厚度为0.37mm,以及接缝强度为1520N。而且,当气体以25巴的瞬间压力被注入其中时,初始最大压力为63KPa,并且6秒之后的压力为38KPa。
实例5
根据与实例1基本相同的方法制备双层织物,除了充气部分、非充气部分和混编部分的每一组织被绘制在具有整个组织的1/3放大率的主要设计中,并且主要设计被放大3倍并应用于编织过程,所以双层织物层被制备成如图4中图示的40纱线的3×3方平组织。
根据上述方法测量一层织物层的厚度、挺度和接缝强度。所测得的挺度为1.18kgf,一层织物层的厚度为0.39mm,以及接缝强度为1732N。而且,当气体以25巴的瞬间压力被注入其中时,初始最大压力为55KPa,并且6秒之后的压力为40KPa。
比较实例1
根据与实例1基本相同的方法制备双层织物,除了在绘制主要设计并将其应用于编织过程的步骤中不使用任何放大率并将图案设计为实际尺寸,并且,通过从双层织物宽度末端或长度末端的第二个像素开始固定混编部分的组织来制备双层织物。利用具有420丹尼尔的尼龙多股长丝作为经纱和纬纱在提花机中制备双层织物,其中,所述双层织物的混编部分的组织由2×2方平组织构成,经纱密度为57纱线/英寸,以及纬纱密度为49纱线/英寸。随后,在用两个步骤将双层织物的两面都涂布硅树脂(涂布量:95g/m2)之后切割织物,然后按照上述方法测量一层织物层的厚度、挺度和接缝强度。所测得的挺度为1.18kgf,一层织物层的厚度为0.39mm,以及接缝强度为1120N。而且,当气体以25巴的瞬间压力被注入其中时,初始最大压力为54KPa,并且6秒之后的压力为23KPa。这时,显示出6秒之后的内部压力显著下降,并且当所述织物被用于汽车气囊时,可能存在的问题是保护乘客的性能较差。
比较实例2
根据与实例4基本相同的方法制备双层织物,除了在绘制主要设计并将其应用于编织过程的步骤中不使用任何放大并将图案设计为实际尺寸,并且,通过从双层织物宽度末端或长度末端的第二个像素开始固定混编部分的组织来制备双层织物。
根据上述方法测量一层织物层的厚度、挺度和接缝强度。所测得的挺度为1.13kgf,一层织物层的厚度为0.37mm,以及接缝强度为1100N。而且,当气体以25巴的瞬间压力被注入其中时,初始最大压力为52KPa,并且6秒之后的压力为20KPa。这时,显示出6秒之后的内部压力显著下降,并且当所述织物被用于汽车气囊时,可能存在的问题是保护乘客的性能较差。
实例6
用具有420丹尼尔的尼龙多股长丝作为经纱和纬纱在提花机中制备双层织物。如图2中图示,制备双层织物以便以混编点C为中心的非充气部分的分离的层A的左侧部分的组织由阶梯式混编组织组成,如图5中图示,在所述阶梯式混编组织处,双层组织和2×2方平组织被阶梯式地和交替地混编,分离的层B的右侧部分的组织由如图1中图示的双层组织组成,并且所述织物被混编部分C分开,所述混编部分C由20纱线的2×2方平组织的和平纹双层组织的部分混编组织组成。
这时,经纱密度为57纱线/英寸,纬纱密度为49纱线/英寸,覆盖系数为3,176。随后,为了阻止空气从混编点或将分离的两层组织起来的编织点处泄露,根据常用方法将双层织物的两面都涂布95g/m2的硅树脂。切割织物,并且根据上述方法测量一层织物的厚度、挺度和接缝强度。所测得的挺度为1.18kgf,一层织物层的厚度为0.39mm以及接缝强度为1731N。而且,当气体以25巴的瞬间压力被注入其中时,初始最大压力为68KPa,并且6秒之后的压力为34KPa。
实例7
根据与实例6基本相同的方法制备双层织物,除了使用具有315丹尼尔的尼龙多股长丝。
这时,经纱密度和纬纱密度为60纱线/英寸,覆盖系数为2,129。随后,为了阻止空气从混编点或将分离的两层组织起来的编织点处泄露,根据常用方法,将双层织物的两面都涂布95g/m2的硅树脂。切割织物,并且根据上述方法测量一层织物的厚度、挺度和接缝强度。所测得的挺度为0.6kgf,一层织物层的厚度为0.33mm以及接缝强度为1259N。而且,当气体以25巴的瞬间压力被注入其中时,初始最大压力为60KPa,并且6秒之后的压力为34KPa。
实例8
根据与实例6基本相同的方法制备双层织物,除了以混编点C为中心的非充气部分的分离的层A的左侧部分的组织由如图5中图示的阶梯式混编组织组成,在所述阶梯式混编组织处,双层组织和1×1方平组织被阶梯式地和交替地混编。
根据上述方法测量一层织物的厚度、挺度和接缝强度。所测得的挺度为1.18kgf,一层织物层的厚度为0.39mm,以及接缝强度为1731N。而且,当气体以25巴的瞬间压力被注入其中时,初始最大压力为66KPa,并且6秒之后的压力为45KPa。
实例9
根据与实例6基本相同的方法制备双层织物,除了以混编点C为中心的非充气部分的分离的层A的左侧部分的组织由如图5中图示的阶梯式混编组织组成,在所述阶梯式混编组织处,双层组织和3×3方平组织被阶梯式地和交替地混编。
根据上述方法测量一层织物的厚度、挺度和接缝强度。所测得的挺度为1.18kgf,一层织物层的厚度为0.39mm以及接缝强度为1731N。而且,当气体以25巴的瞬间压力被注入其中时,初始最大压力为69KPa,并且6秒之后的压力为44KPa。
实例10
根据与实例6基本相同的方法来制备双层织物,除了硅树脂的涂布量为75g/m2
根据上述方法测量一层织物的厚度、挺度和接缝强度。所测得的挺度为1.13kgf,一层织物层的厚度为0.37mm,以及接缝强度为1520N。而且,当气体以25巴的瞬间压力被注入其中时,初始最大压力为63KPa,并且6秒之后的压力为38KPa。
实例11
根据与实例7基本相同的方法来制备双层织物,除了硅树脂的涂布量为75g/m2
根据上述方法测量一层织物的厚度、挺度和接缝强度。所测得的挺度为0.58kgf,一层织物层的厚度为0.31mm,以及接缝强度为1235N。而且,当气体以25巴的瞬间压力被注入其中时,初始最大压力为54KPa,并且6秒之后的压力为28KPa。
实例12
用具有420丹尼尔的尼龙多股长丝作为经纱和纬纱在提花机中制备双层织物。制备双层织物以便将如图1中图示的组织用于双层织物的分离的两层,混编部分由如图4中图示的组织组成,镜像体组织在所述组织处重复6次,并且非充气部分由如图5中图示的阶梯式混编组织组成,在所述阶梯式混编组织处,双层组织和2×2方平组织被阶梯式地和交替地混编。
这时,经纱密度为57纱线/英寸,纬纱密度为49纱线/英寸,覆盖系数为3,176。随后,为了阻止空气从混编点或将分离的两层组织起来的编织点处泄露,根据常用方法,将双层织物的两面都涂布95g/m2的硅树脂。切割织物,并且根据上述方法测量一层织物的厚度、挺度和接缝强度。所测得的挺度为1.18kgf,一层织物层的厚度为0.39mm,以及接缝强度为1680N。而且,当气体以25巴的瞬间压力被注入其中时,初始最大压力为64KPa,并且6秒之后的压力为47KPa。
实例13
根据与实例12基本相同的方法制备双层织物,除了使用具有315丹尼尔的尼龙多股长丝。
这时,经纱密度和纬纱密度为60纱线/英寸,覆盖系数为2,129。随后,为了阻止空气从混编点或将分离的两层组织起来的编织点处泄露,根据常用方法,将双层织物的两面都涂布95g/m2的硅树脂。切割织物,并且根据上述方法测量一层织物的厚度、挺度和接缝强度。所测得的挺度为0.6kgf,一层织物层的厚度为0.33mm以及接缝强度为1200N。而且,当气体以25巴的瞬间压力被注入其中时,初始最大压力为60KPa,并且6秒之后的压力为32KPa。
实例14
根据与实例12基本相同的方法制备双层织物,除了非充气部分由如图5中图示的阶梯式混编组织组成,在所述阶梯式混编组织处,双层组织和1×1方平组织被阶梯式地和交替地混编。
根据上述方法测量一层织物的厚度、挺度和接缝强度。所测得的挺度为1.18kgf,一层织物层的厚度为0.39mm以及接缝强度为1680N。而且,当气体以25巴的瞬间压力被注入其中时,初始最大压力为67KPa,并且6秒之后的压力为48KPa。
实例15
根据与实例12基本相同的方法制备双层织物,除了以混编点C为中心的非充气部分的左侧分离层A的组织由如图5中图示的阶梯式混编组织组成,在所述阶梯式混编组织处,双层组织和3×3方平组织被阶梯式地和交替地混编。
根据上述方法测量一层织物的厚度、挺度和接缝强度。所测得的挺度为1.18kgf,一层织物层的厚度为0.39mm,以及接缝强度为1680N。而且,当气体以25巴的瞬间压力被注入其中时,初始最大压力为66KPa,并且6秒之后的压力为46KPa。
实例16
根据与实例12基本相同的方法制备双层织物,除了硅树脂的涂抹布为75g/m2
根据上述方法测量一层织物的厚度、挺度和接缝强度。所测得的挺度为1.13kgf,一层织物层的厚度为0.37mm,以及接缝强度为1520N。而且,当气体以25巴的瞬间压力被注入其中时,初始最大压力为62KPa,并且6秒之后的压力为36KPa。
实例17
根据与实例13基本相同的方法制备双层织物,除了硅树脂的涂布量为75g/m2
根据上述方法测量一层织物的厚度、挺度和接缝强度。所测得的挺度为0.58kgf,一层织物层的厚度为0.31mm,以及接缝强度为1120N。而且,当气体以25巴的瞬间压力被注入其中时,初始最大压力为54KPa,并且6秒之后的压力为26KPa。
实例18
用具有420丹尼尔的尼龙多股长丝作为经纱和纬纱在提花机中制备双层织物。制备双层织物以便将如图1中图示的组织用于双层织物的分离的两层,混编部分由如图4图示的2×2经重平组织(图4a)和2×2纬重平组织(图4b)组成,并且非充气部分由如图5中图示的阶梯式混编组织组成,在所述阶梯式混编组织处,双层组织和2×2方平组织被阶梯式地和交替地混编。
这时,经纱密度为57纱线/英寸,纬纱密度为49纱线/英寸,覆盖系数为3,176。随后,为了阻止空气从混编点或将分离的两层组织起来的编织点处泄露,根据常用方法,将双层织物的两面都涂布95g/m2的硅树脂。切割织物,并且根据上述方法测量一层织物的厚度、挺度和接缝强度。所测得的挺度为1.18kgf,一层织物层的厚度为0.39mm,以及接缝强度为1580N。而且,当气体以25巴的瞬间压力被注入其中时,初始最大压力为58KPa,并且6秒之后的压力为38KPa。
实例19
根据与实例18基本相同的方法制备双层织物,除了使用具有315丹尼尔的尼龙多股长丝。
这时,经纱密度和纬纱密度为60纱线/英寸,覆盖系数为2,129。随后,为了阻止空气从混编点或将分离的两层组织起来的编织点处泄露,根据常用方法,将双层织物的两面都涂布95g/m2的硅树脂。切割织物,并且根据上述方法测量一层织物的厚度、挺度和接缝强度。所测得的挺度为0.6kgf,一层织物层的厚度为0.33mm,以及接缝强度为1030N。而且,当气体以25巴的瞬间压力被注入其中时,初始最大压力为52KPa,并且6秒之后的压力为26KPa。
实例20
根据与实例18基本相同的方法制备双层织物,除了非充气部分由如图4图示的3×3经重平组织(图4b)和3×3纬重平组织(图4e)组成。
根据上述方法测量一层织物的厚度、挺度和接缝强度。所测得的挺度为1.18kgf,一层织物层的厚度为0.39mm,以及接缝强度为1590N。而且,当气体以25巴的瞬间压力被注入其中时,初始最大压力为56KPa,并且6秒之后的压力为39KPa。
实例21
根据与实例18基本相同的方法制备双层织物,除了非充气部分由阶梯式混编组织组成,在所述阶梯式混编组织处,如图1中图示的双层组织和1×1方平组织被阶梯式地交替地编织。
根据上述方法测量一层织物的厚度、挺度和接缝强度。所测得的挺度为1.18kgf,一层织物层的厚度为0.39mm,以及接缝强度为1580N。而且,当气体以25巴的瞬间压力被注入其中时,初始最大压力为56KPa,并且6秒之后的压力为38KPa。
实例22
根据与实例18基本相同的方法制备双层织物,除了以混编点C为中心的非充气部分的分离的层A的左侧部分的组织由如图5中图示的阶梯式混编组织组成,在所述阶梯式混编组织处,双层组织和3×3方平组织被阶梯式地和交替地混编。
根据上述方法测量一层织物的厚度、挺度和接缝强度。所测得的挺度为1.18kgf,一层织物层的厚度为0.39mm,以及接缝强度为1580N。而且,当气体以25巴的瞬间压力被注入其中时,初始最大压力为56KPa,并且6秒之后的压力为35KPa。
实例23
根据与实例18基本相同的方法制备双层织物,除了硅树脂的涂布量为75g/m2
根据上述方法测量一层织物的厚度、挺度和接缝强度。所测得的挺度为1.13kgf,一层织物层的厚度为0.37mm,以及接缝强度为1540N。而且,当气体以25巴的瞬间压力被注入其中时,初始最大压力为52KPa,并且6秒之后的压力为27KPa。
实例24
根据与实例19基本相同的方法制备双层织物,除了硅树脂的涂布量为75g/m2
根据上述方法测量一层织物的厚度、挺度和接缝强度。所测得的挺度为0.58kgf,一层织物层的厚度为0.31mm,以及接缝强度为1020N。而且,当气体以25巴的瞬间压力被注入其中时,初始最大压力为54KPa,并且6秒之后的压力为26KPa。
实例25
根据与实例20基本相同的方法制备双层织物,除了硅树脂的涂布量为75g/m2
根据上述方法测量一层织物的厚度、挺度和接缝强度。所测得的挺度为1.13kgf,一层织物层的厚度为0.37mm,以及接缝强度为1420N。而且,当气体以25巴的瞬间压力被注入其中时,初始最大压力为56KPa,并且6秒之后的压力为27KPa。
实例26
用具有420丹尼尔的尼龙多股长丝作为经纱和纬纱在提花机中制备双层织物。制备双层织物以便将如图1中图示的组织用于双层织物的分离的两层,将由如图4中图示的2×2方平组织、2×2经重平组织、2×2纬重平组织和1×1平纹组织组成的不规则方平组织用于混编部分,并且非充气部分由如图5中图示的阶梯式混编组织组成,在所述阶梯式混编组织处,双层组织和2×2方平组织被阶梯式地和交替地混编。
这时,经纱密度为57纱线/英寸,纬纱密度为49纱线/英寸,覆盖系数为3,176。随后,为了阻止空气从混编点或将分离的两层组织起来的编织点处泄露,根据常用方法,将双层织物的两面都涂布95g/m2的硅树脂。切割织物,并且根据上述方法测量一层织物的厚度、挺度和接缝强度。所测得的挺度为1.18kgf,一层织物层的厚度为0.39mm,以及接缝强度为1560N。而且,当气体以25巴的瞬间压力被注入其中时,初始最大压力为60KPa,并且6秒之后的压力为39KPa。
实例27
根据与实例26基本相同的方法制备双层织物,除了使用具有315丹尼尔的尼龙多股长丝。
这时,经纱密度和纬纱密度为60纱线/英寸,覆盖系数为2,129。随后,为了阻止空气从混编点或将分离的两层组织起来的编织点处泄露,根据常用方法,将双层织物的两面都涂布95g/m2的硅树脂。切割织物,并且根据上述方法测量一层织物的厚度、挺度和接缝强度。所测得的挺度为0.6kgf,一层织物层的厚度为0.33mm,以及接缝强度为1110N。而且,当气体以25巴的瞬间压力被注入其中时,初始最大压力为50KPa,并且6秒之后的压力为27KPa。
实例28
根据与实例26基本相同的方法制备双层织物,除了将由如图4中图示的3×3方平组织、3×3经重平组织、3×3纬重平组织和1×1平纹组织组成的不规则方平组织用于混编部分。
根据上述方法测量一层织物的厚度、挺度和接缝强度。所测得的挺度为1.18kgf,一层织物层的厚度为0.39mm,以及接缝强度为1580N。而且,当气体以25巴的瞬间压力被注入其中时,初始最大压力为59KPa,并且6秒之后的压力为36KPa。
实例29
根据与实例26基本相同的方法制备双层织物,除了非充气部分由如图6中图示的阶梯式混编组织组成,在所述阶梯式混编组织处,双层组织和1×1方平组织被阶梯式地和交替地混编。
根据上述方法测量一层织物的厚度、挺度和接缝强度。所测得的挺度为1.18kgf,一层织物层的厚度为0.39mm,以及接缝强度为1580N。而且,当气体以25巴的瞬间压力被注入其中时,初始最大压力为56KPa,并且6秒之后的压力为37KPa。
实例30
根据与实例26基本相同的方法制备双层织物,除了以混编点C为中心的非充气部分的分离的层A的左侧部分的组织由如图6中图示的阶梯式混编组织组成,在所述阶梯式混编组织处,双层组织和3×3方平组织被阶梯式地和交替地混编。
根据上述方法测量一层织物的厚度、挺度和接缝强度。所测得的挺度为1.18kgf,一层织物层的厚度为0.39mm,以及接缝强度为1580N。而且,当气体以25巴的瞬间压力被注入其中时,初始最大压力为58KPa,并且6秒之后的压力为36KPa。
实例31
根据与实例26基本相同的方法制备双层织物,除了硅树脂的涂布量为75g/m2
根据上述方法测量一层织物的厚度、挺度和接缝强度。所测得的挺度为1.13kgf,一层织物层的厚度为0.37mm,以及接缝强度为1540N。而且,当气体以25巴的瞬间压力被注入其中时,初始最大压力为52KPa,并且6秒之后的压力为29KPa。
实例32
根据与实例27基本相同的方法制备双层织物,除了硅树脂的涂布量为75g/m2
根据上述方法测量一层织物的厚度、挺度和接缝强度。所测得的挺度为0.58kgf,一层织物层的厚度为0.31mm,以及接缝强度为1090N。而且,当气体以25巴的瞬间压力被注入其中时,初始最大压力为51KPa,并且6秒之后的压力为26KPa。
实例33
根据与实例28基本相同的方法制备双层织物,除了硅树脂的涂布量为75g/m2
根据上述方法测量一层织物的厚度、挺度和接缝强度。所测得的挺度为1.13kgf,一层织物层的厚度为0.37mm,以及接缝强度为1420N。而且,当气体以25巴的瞬间压力被注入其中时,初始最大压力为53KPa,并且6秒之后的压力为26KPa。
比较实例3
根据与实例6基本相同的方法制备双层织物,除了以混编点C为中心的非充气部分的分离的层A的左侧部分的组织仅由1×1方平组织组成而不使用阶梯式混编组织,但是因为编织张力过高(编织延伸率为50%或更小),所以无法编织所述织物。
比较实例4
根据与实例6基本相同的方法制备双层织物,除了以混编点C为中心的非充气部分的分离的层A的左侧部分的组织仅由与充气部分相同的双层组织组成而不使用阶梯式混编组织。
当气体以25巴的瞬间压力被注入其中时,初始最大压力为54KPa,并且6秒之后的压力为22KPa。这时,显示出6秒之后的内部压力显著下降,并且当所述织物被用于汽车气囊时,可能存在的问题是保护乘客的性能较差。
比较实例5
根据与实例12基本相同的方法制备双层织物,除了非充气部分仅由1×1方平组织组成而不使用阶梯式混编组织,但是因为编织张力过高(编织延伸率为50%或更小),所以无法编织所述织物。
比较实例6
根据与实例12基本相同的方法制备双层织物,除了非充气部分仅由双层组织组成而不使用阶梯式混编组织。
根据上述方法测量一层织物的厚度、挺度和接缝强度。所测得的挺度为1.18kgf,一层织物层的厚度为0.39mm,以及接缝强度为1680N。而且,当气体以25巴的瞬间压力被注入其中时,初始最大压力为60KPa,并且6秒之后的压力为23KPa。这时,显示出6秒之后的内部压力显著下降,并且当所述织物被用于汽车气囊时,可能存在的问题是保护乘客的性能较差。
比较实例7
根据与实例18基本相同的方法制备双层织物,除了非充气部分仅由1×1方平组织组成而不使用阶梯式混编组织,但是因为编织张力过高(编织延伸率为50%或更小),所以无法编织所述织物。
比较实例8
根据与实例18基本相同的方法制备双层织物,除了非充气部分仅由双层组织组成而不使用阶梯式混编组织。
根据上述方法测量一层织物的厚度、挺度和接缝强度。所测得的挺度为1.18kgf,一层织物层的厚度为0.39mm,以及接缝强度为1580N。而且,当气体以25巴的瞬间压力被注入其中时,初始最大压力为54KPa,并且6秒之后的压力为21KPa。这时,显示出6秒之后的内部压力显著下降,并且当所述织物被用于汽车气囊时,可能存在的问题是保护乘客的性能较差。
比较实例9
根据与实例26基本相同的方法制备双层织物,除了非充气部分仅由1×1方平组织组成而不使用阶梯式混编组织,但是因为编织张力过高(编织延伸率为50%或更小),所述无法编织所述织物。
比较实例10
根据与实例26基本相同的方法制备双层织物,除了非充气部分仅由双层组织组成而不使用阶梯式混编组织。
根据上述方法测量一层织物的厚度、挺度和接缝强度。所测得的挺度为1.18kgf,一层织物层的厚度为0.39mm,以及接缝强度为1560N。而且,当气体以25巴的瞬间压力被注入其中时,初始最大压力为51KPa,并且6秒之后的压力为20KPa。这时,显示出6秒之后的内部压力显著下降,并且当其被用于汽车气囊时,可能存在的问题是保护乘客的性能较差。
如上所述,根据以整个组织的1/2的放大率绘制充气部分、非充气部分和混编部分中每一个组织的主要设计,并以通过将该主要设计放大2倍而将该初设设计应用于编织过程的方法,通过提高内部压力保持性能等性能,通过有效地控制整个织物的混编组织的开始像素,本发明可以防止由4个或更多像素组成的混编部分的编织图案的异常插入,并且可以提供性能优越的双层织物和气囊。
而且,通过提高双层织物的内部压力保持性能等等性能,本发明可以提供性能优越的双层织物和气囊,因为通过将非充气部分的组织组织起来成为被阶梯式地和交替地混编的阶梯式混编组织中,可以阻止气体从混编部分泄露。
虽然已经参考优选实施例详细地描述本发明,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的是,在不脱离后附的权利要求所提出的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以进行各种改进和替代。

Claims (35)

1.一种可充气的双层织物,包括:
充气部分,所述充气部分具有可充气性;
非充气部分,所述非充气部分用于支撑所述充气部分;以及
混编部分,所述混编部分形成所述充气部分和非充气部分之间的边界,
其中,所述充气部分包含两层分离的织物层,并且当所述双层织物被划分为多个像素时,所述混编部分的组织被设置在所述双层织物的宽度末端或长度末端开始的第nk+1个像素处,其中,k为2或3,并且n为0或正整数,并且基于整个组织的编织像素,所述混编部分中的混编组织的起点固定在奇数像素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充气的双层织物,其中,所述混编部分包括
Figure FSB00000877274000011
方平组织、
Figure FSB00000877274000012
方平组织、双层织物的部分混编组织或上述组织中至少一种的混合组织。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充气的双层织物,其中,所述非充气部分包括两层分离的织物层部分和划分所述织物层部分的部分混编部分。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充气的双层织物,其中,当以25巴的瞬间压力向其中注入气体时,所述充气部分中的初始最大压力为40KPa或更大,6秒之后的压力为25KPa或更大,所述混编部分的接缝强度为1000N或更大,并且断裂伸长率为50%或更低。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充气的双层织物,其中,组成所述双层织物的一层织物层的挺度为3.5kgf或更小。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充气的双层织物,其中,组成所述双层织物的一层织物层的厚度为0.5mm或更小。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充气的双层织物,其中,根据下面计算公式1,组成所述双层织物的一层织物层的覆盖系数为1900或更大:
计算公式1:
Figure FSB00000877274000013
Figure FSB00000877274000021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充气的双层织物,进一步包括在所述织物表面上的树脂涂层。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可充气的双层织物,其中,所述树脂涂层包括硅树脂、聚氨酯树脂或其混合物。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可充气的双层织物,其中,涂布在所述双层织物层的一面的树脂的量为30g/m2至150g/m2
11.一种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充气的双层织物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以整个组织的1/k的放大率绘制充气部分、非充气部分和混编部分中每一个组织的主要设计,这里,k为2或3;以及
以放大率k将所述主要设计应用于编织过程,这里,k为2或3,
其中,基于整个组织的编织像素,所述混编部分中的混编组织的起点固定在奇数像素上。
12.一种可充气的双层织物,包括:
充气部分,所述充气部分具有可充气性;
非充气部分,所述非充气部分用于支撑所述充气部分;以及
混编部分,所述混编部分形成所述充气部分和非充气部分之间的边界,
其中,所述充气部分包含两层分离的织物层,所述非充气部分包括被阶梯式地和交替地混编的阶梯式混编组织,
所述阶梯式混编组织由两层分离的织物层和从下述组织构成的一组组织中选出的组织阶梯式地和交替地混编而成:
Figure FSB00000877274000022
方平组织、方平组织、
Figure FSB00000877274000024
方平组织、缎纹组织、双层织物的部分混编以及由上述组织中至少一种的混合组织。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可充气的双层织物,其中,所述混编部分的组织包括
Figure FSB00000877274000025
方平组织、
Figure FSB00000877274000026
经重平组织、纬重平组织、
Figure FSB00000877274000028
方平组织、
Figure FSB00000877274000029
经重平组织、纬重平组织、缎纹组织、两层分离的织物层的部分混编或上述组织中至少一种组织的混合组织,并且所述混编部分的组织在至少一个方向上用13条或更多纱线进行混编。
14.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可充气的双层织物,其中,所述混编部分包括镜像体组织,所述镜像体组织指的是两层分离的织物层被混编,同时以交叉点为中心形成镜像体。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可充气的双层织物,其中,所述混编部分包括通过两次或更多次重复镜像体组织而形成的组织。
16.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可充气的双层织物,其中,所述混编部分包括经重平组织、纬重平组织或上述组织的混合组织,并且在经向上或纬向上具有4条或更多纱线。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可充气的双层织物,其中,所述经重平组织是
Figure FSB00000877274000032
经重平组织、
Figure FSB00000877274000033
经重平组织或
Figure FSB00000877274000034
经重平组织。
18.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可充气的双层织物,其中,所述纬重平组织是
Figure FSB00000877274000035
纬重平组织、
Figure FSB00000877274000036
纬重平组织或纬重平组织。
19.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可充气的双层织物,其中,在经向上形成混编线的所述混编部分的组织是所述经重平组织。
20.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可充气的双层织物,其中,在纬向上形成混编线的所述混编部分的组织是所述纬重平组织。
21.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可充气的双层织物,其中,具有弯曲混编线的所述混编部分的主要组织是所述经重平组织,所述混编部分的次要组织是所述纬重平组织。
22.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可充气的双层织物,其中,具有弯曲混编线的所述混编部分的主要组织是所述纬重平组织,所述混编部分的次要组织是所述经重平组织。
23.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可充气的双层织物,其中,所述混编部分的主要组织是具有8条或更多纱线宽度的所述经重平组织,而所述混编部分次要组织是所述纬重平组织。
24.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可充气的双层织物,其中,所述混编部分的主要组织是具有8条或更多纱线宽度的所述纬重平组织,而所述混编部分次要组织是所述经重平组织。
25.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可充气的双层织物,其中,所述混编部分包括不规则方平组织,所述不规则方平组织包括方平组织、经重平组织、纬重平组织以及平纹组织,在所述不规则方平组织中,所述经重平组织被布置在方平组织之间的经向上,所述纬重平组织被布置在方平组织之间的纬向上,而
Figure FSB00000877274000042
平纹组织被布置在所述经重平组织和所述纬重平组织相交的位置上。
26.如权利要求25所述的可充气的双层织物,其中,所述不规则方平组织是包含8条或更多纱线的经纱和纬纱的组织。
27.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可充气的双层织物,其中,组成所述双层织物的一层织物层的挺度为3.5kgf或更小。
28.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可充气的双层织物,其中,组成所述双层织物的一层织物层的厚度为0.5mm或更小。
29.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可充气的双层织物,其中,根据下面计算公式1,组成所述双层织物的一层织物层的覆盖系数为1900或更大:
计算公式1:
Figure FSB00000877274000043
30.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可充气的双层织物,其中,当气体以25巴的瞬间压力被注入其中时,所述充气部分中的初始最大压力为40KPa或更大,6秒之后的压力为25KPa或更大,所述混编部分的接缝强度为1000N或更大,并且断裂伸长率为50%或更低。
31.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可充气的双层织物,进一步包括在所述织物表面上的树脂涂层。
32.如权利要求31所述的可充气的双层织物,其中,所述树脂涂层包括硅树脂、聚氨酯树脂或其混合物。
33.如权利要求31所述的可充气的双层织物,其中,涂布在所述双层织物层的一面的树脂的量为30g/m2至150g/m2
34.用于汽车的气囊,该气囊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33中任意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可充气的双层织物。
35.如权利要求34所述的气囊,其中,所述气囊为帘式气囊。
CN200880116180.2A 2007-12-28 2008-12-26 可充气的织物和气囊 Active CN10186141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10-2007-0140304 2007-12-28
KR10-2007-0140303 2007-12-28
KR10-2007-0140302 2007-12-28
KR1020070140302A KR101200903B1 (ko) 2007-12-28 2007-12-28 기체에 의한 부품성 이중직물 및 에어백
KR1020070140301A KR101200902B1 (ko) 2007-12-28 2007-12-28 기체에 의한 부품성 이중직물 및 에어백
KR10-2007-0140301 2007-12-28
KR10-2007-0140299 2007-12-28
KR1020070140299A KR101352328B1 (ko) 2007-12-28 2007-12-28 기체에 의한 부품성 이중직물, 에어백, 및 에어백의제조방법
KR1020070140303A KR101200904B1 (ko) 2007-12-28 2007-12-28 기체에 의한 부품성 이중직물 및 에어백
KR1020070140304A KR101350986B1 (ko) 2007-12-28 2007-12-28 기체에 의한 부품성 이중직물 및 에어백
PCT/KR2008/007703 WO2009084873A2 (en) 2007-12-28 2008-12-26 An inflatable fabrics and an air-bag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861417A CN101861417A (zh) 2010-10-13
CN101861417B true CN101861417B (zh) 2013-04-24

Family

ID=4082488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80116180.2A Active CN101861417B (zh) 2007-12-28 2008-12-26 可充气的织物和气囊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100253047A1 (zh)
EP (3) EP2799602A3 (zh)
JP (2) JP5291119B2 (zh)
CN (1) CN101861417B (zh)
WO (1) WO2009084873A2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192090B (zh) * 2009-12-30 2017-07-11 可隆株式会社 气囊垫和包括该气囊垫的气囊系统
KR20120112219A (ko) * 2011-03-31 2012-10-11 코오롱인더스트리 주식회사 기체에 의한 부품성 이중직물 및 그의 제조 방법
US9131749B2 (en) * 2011-08-30 2015-09-15 Nike, Inc. Woven textile bag
MX2015002395A (es) * 2012-08-28 2015-06-03 Toray Industries Tela recubierta y metodo para produccion de la misma.
US8740247B1 (en) 2012-12-27 2014-06-03 Nissan North America, Inc. Airbag assembly
KR101523538B1 (ko) * 2014-03-12 2015-06-01 주식회사 파비노 이중직을 이용한 보온용 에어 패드
CN103849977A (zh) * 2014-03-31 2014-06-11 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 一种联合组织面料
EP2930069B1 (en) * 2014-04-07 2017-09-13 Autoliv Development AB Improvements in or relating to air-bags
KR20160000443A (ko) 2014-06-24 2016-01-04 코오롱인더스트리 주식회사 에어백용 폴리에스테르 원단의 제조방법
US20180119320A1 (en) * 2015-03-26 2018-05-03 Natalie A. CANDRIAN-BELL Inflatable Jacquard-Woven Textiles for Structural Applications
CN105239244B (zh) * 2015-09-08 2017-10-31 可隆(南京)特种纺织品有限公司 一种气囊用包装袋及其加工方法
WO2017057300A1 (ja) * 2015-09-30 2017-04-06 セーレン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用織物およびエアバッグ
US9873401B2 (en) * 2016-02-26 2018-01-23 Autoliv Asp, Inc. Airbag fabric including apertures and methods of forming the same
JP7061265B2 (ja) * 2018-05-14 2022-04-28 トヨタ紡織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及びエアバッグの設計方法
CN114514345B (zh) * 2019-09-30 2024-02-23 可隆工业株式会社 多层织物
EP4130364A4 (en) * 2020-03-26 2023-08-30 Asahi Kasei Kabushiki Kaisha BACKFABRIC FOR MATERIAL AND ASSOCIATE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011183A (en) * 1990-06-08 1991-04-30 Stern & Stern Industries, Inc. Bag, airbag, and method of making the same
CN1376219A (zh) * 1999-09-24 2002-10-23 美利肯公司 在织物布面之间包含席纹组织附着点的可充气织物
CN1390168A (zh) * 1999-11-17 2003-01-08 美利肯公司 包含充气时变为剪切接缝的剥离接缝的可充气织物
KR20040040021A (ko) * 2002-11-06 2004-05-12 주식회사 코오롱 공기부품성을 갖는 이중직물
KR20050095382A (ko) * 2004-03-26 2005-09-29 주식회사 코오롱 기체에 의해 공기 부품성을 갖는 이중직물
WO2007043717A1 (en) * 2005-10-07 2007-04-19 Kolon Ind. Inc. Inflatable two-layer fabrics by gas

Family Cites Families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338069B2 (en) * 2004-04-02 2008-03-04 Automotive Technologies International, Inc. Airbags with internal valves
MXPA01001742A (es) * 1999-06-17 2004-12-06 Milliken & Co Sistema de recubrimiento de dos capas para telas de bolsa de aire.
US7517570B1 (en) * 1999-06-17 2009-04-14 Milliken & Company Low permeability airbag cushions having extremely low coating levels
US6701971B1 (en) * 1999-06-17 2004-03-09 Mililken & Company Low permeability side curtain airbag cushions having extremely low coating levels
US6759355B2 (en) * 2000-04-07 2004-07-06 Asahi Kasei Kabushiki Kaisha Coated fabric and airbag
JP4190740B2 (ja) * 2001-03-05 2008-12-03 東洋紡績株式会社 袋織りエアバッグ基布及び袋織りエアバッグ
JP2002321585A (ja) * 2001-04-25 2002-11-05 Toyobo Co Ltd 側面保護用袋織りエアバッグ
JP3766806B2 (ja) * 2002-03-15 2006-04-19 トヨタ紡織株式会社 袋織エアバッグ
JP2003286626A (ja) * 2002-03-26 2003-10-10 Nippon Plast Co Ltd エアバッグ
US6846004B2 (en) * 2002-09-24 2005-01-25 Milliken & Company Silicone-based low permeability airbag fabric coatings
KR100680564B1 (ko) * 2002-10-04 2007-02-08 도레이 가부시끼가이샤 코팅 에어백 기포 및 에어백
AU2003277703B2 (en) * 2002-11-06 2007-08-02 Kolon Ind. Inc. Inflatable two-layer fabrics
JP4374871B2 (ja) * 2003-03-06 2009-12-02 東洋紡績株式会社 袋織エアバッグ基布、エアバッグおよびエアバッグ装置
JP2004306666A (ja) * 2003-04-02 2004-11-04 Toyobo Co Ltd 袋織エアバッグ基布、エアバッグおよびエアバッグ装置
JP4207637B2 (ja) * 2003-04-10 2009-01-14 東レ株式会社 カーテンエアバッグ用基布およびカーテンエアバッグ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5105437A (ja) * 2003-09-29 2005-04-21 Asahi Kasei Fibers Corp エアバッグ用袋織基布
JP4292978B2 (ja) * 2003-12-17 2009-07-08 東洋紡績株式会社 袋織エアバッグ用基布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エアバッグおよびエアバッグ装置
JP2008156798A (ja) * 2006-12-26 2008-07-10 Toray Ind Inc エアバッグ用コート布帛およびエアバッグ
KR20100117527A (ko) * 2009-04-24 2010-11-03 주식회사 코오롱 에어백 가스 주입용 튜브형 직물 부재 및 그의 제조방법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011183A (en) * 1990-06-08 1991-04-30 Stern & Stern Industries, Inc. Bag, airbag, and method of making the same
CN1376219A (zh) * 1999-09-24 2002-10-23 美利肯公司 在织物布面之间包含席纹组织附着点的可充气织物
CN1390168A (zh) * 1999-11-17 2003-01-08 美利肯公司 包含充气时变为剪切接缝的剥离接缝的可充气织物
KR20040040021A (ko) * 2002-11-06 2004-05-12 주식회사 코오롱 공기부품성을 갖는 이중직물
KR20050095382A (ko) * 2004-03-26 2005-09-29 주식회사 코오롱 기체에 의해 공기 부품성을 갖는 이중직물
WO2007043717A1 (en) * 2005-10-07 2007-04-19 Kolon Ind. Inc. Inflatable two-layer fabrics by ga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799602A2 (en) 2014-11-05
CN101861417A (zh) 2010-10-13
EP2857565B1 (en) 2017-11-01
JP5291119B2 (ja) 2013-09-18
EP2799602A3 (en) 2015-02-11
EP2227577A2 (en) 2010-09-15
WO2009084873A3 (en) 2009-08-27
EP2857565A1 (en) 2015-04-08
JP2011508828A (ja) 2011-03-17
WO2009084873A2 (en) 2009-07-09
JP5848281B2 (ja) 2016-01-27
EP2227577A4 (en) 2012-04-04
JP2013189741A (ja) 2013-09-26
US20100253047A1 (en) 2010-10-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861417B (zh) 可充气的织物和气囊
CN103582726B (zh) 气体可膨胀的双层织物及其制造方法
US7681602B2 (en) Inflatable two-layer fabrics by gas
CN1376219A (zh) 在织物布面之间包含席纹组织附着点的可充气织物
CN103649393A (zh) 聚酯织物及其制备方法
EP2782796B1 (en) Improvements relating to air-bag fabrics
CN1735721B (zh) 可充气的两层织物
JP2009533565A (ja) 伸縮自在な織物
KR101350986B1 (ko) 기체에 의한 부품성 이중직물 및 에어백
KR100949555B1 (ko) 기체에 의해 공기 부품성을 갖는 이중직물
KR101200902B1 (ko) 기체에 의한 부품성 이중직물 및 에어백
KR102349085B1 (ko) Opw 사이드 커튼 에어백
KR101200904B1 (ko) 기체에 의한 부품성 이중직물 및 에어백
KR101011236B1 (ko) 기체에 의해 공기 부품성이 있는 이중직물
KR101352328B1 (ko) 기체에 의한 부품성 이중직물, 에어백, 및 에어백의제조방법
KR101200903B1 (ko) 기체에 의한 부품성 이중직물 및 에어백
CN116472373A (zh) 双层织物和包括该双层织物的制品
KR20160063159A (ko) 에어백용 폴리에스테르 원단의 제조방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