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858181A - 推拉门用闭门装置 - Google Patents

推拉门用闭门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858181A
CN101858181A CN200910207773A CN200910207773A CN101858181A CN 101858181 A CN101858181 A CN 101858181A CN 200910207773 A CN200910207773 A CN 200910207773A CN 200910207773 A CN200910207773 A CN 200910207773A CN 101858181 A CN101858181 A CN 10185818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oor
sliding
guide
towards
closing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1020777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858181B (zh
Inventor
嶋谷泰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akao Seisakusho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akao Seisakusho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akao Seisakusho Co Ltd filed Critical Nakao Seisakusho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85818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85818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85818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85818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Wing Frames And Configurations (AREA)
  • Power-Operated Mechanisms For Wings (AREA)

Abstract

一种防止自身的制动机构的咬合的推拉门用闭门装置。将壳体、移动自如的滑动件以及在该滑动件上转动自如的捕捉体设在推拉门的门主体上。并且,使弹性部件介于滑动件和壳体之间。在门主体的敞开状态下,捕捉体朝外侧转动并与设在壳体上的卡定部卡定。当门主体朝推拉门的关闭方向移动时,捕捉体朝内侧转动而与设在导轨上的制轮卡合,从而捕捉体的所述卡定被解除,此后,通过弹性部件的作用力自动地关闭门主体。此时,捕捉体推压以相对于滑动件摆动自如的方式设置的制动凸轮,由此制动凸轮摆动制动生效,在该捕捉体和滑动件之间具备辅助弹性部件,该辅助弹性部件赋予朝与所述推压反方向的作用力。

Description

推拉门用闭门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为了缓和开闭推拉门时产生的冲击或噪音而设置的推拉门用闭门装置。
背景技术
在推拉门中,为了缓和由于推拉门的门主体与门框或门挡碰撞而产生的冲击或噪音,有时安装有推拉门用闭门装置。
一般的推拉门用闭门装置也称为自闭装置,当用手推动推拉门的门主体使其沿着轨道朝关闭方向移动时,在一定的部位,在门主体上作用有由弹性部件产生的朝向所述关闭方向的作用力。然后,门主体通过该弹力自动地朝关闭方向移动,并在完全关闭推拉门的位置停止。
此时,为了使弹力不会急剧地作用在门主体上,存在具有缓冲机构(缓冲器)的推拉门用闭门装置,为了在推拉门即将完全关闭之前使移动速度下降,存在具有制动机构(制动器)的推拉门用闭门装置。
作为这种推拉门用闭门装置的结构,例如存在图14、图15所示的结构。
在该例中,门主体经由台车悬吊在上方的导轨上,通过该台车沿着导轨行走,门主体能够朝开闭方向移动。并且,如图14所示,在该导轨内具备构成推拉门用闭门装置的壳体50、牵引机构60、缓冲机构70以及制动机构80等。
牵引机构60具备:滑动件62,其以能够沿长度方向滑动的方式设置在固定于导轨上的上述壳体50内;以及螺旋弹簧66,其朝推拉门的关闭方向对该滑动件62施力。螺旋弹簧66的一端连结在滑动件62,并且另一端连结在壳体50的端部。并且,在门主体的台车上具备朝上方突出的止挡销51。
并且,捕捉体61以能够绕上下方向的销转动的方式安装在该滑动件62上。通过捕捉体61转动,滑动件62能够卡定止挡销51或者解除该卡定。
在壳体50的底部形成有狭缝状的止挡销导向部52,上述止挡销51能够进入该止挡销导向部52。并且,与该止挡销导向部52平行地形成有对形成在捕捉体61的下表面上的卡定突起61b进行引导的狭缝状的卡定导向部63。
卡定导向部63具有:直线部63a,其从止挡销导向部52的终端部延伸到中间部;以及弯曲部63b,其从该直线部63a弯折。当捕捉体61转动时,上述卡定突起61b进入弯曲部63b,从而允许其转动。
在推拉门的敞开状态下,捕捉体61处于朝外侧转动的状态(参照图14(b))。当使推拉门的门主体朝关闭方向移动时,朝该关闭方向移动过来的止挡销51与捕捉体61的凹部61a抵接。通过该抵接,捕捉体61朝内侧转动从而捕捉止挡销51(参照图14(a))。
在捕捉体61朝内侧转动的同时,上述卡定突起61b从弯曲部63b脱离并进入直线部63a。因此,捕捉体61通过螺旋弹簧66的弹力被拉过来。即,滑动件62和壳体50沿长度方向相对移动,通过该相对移动,即便不用手推动门主体,门主体也自动地朝关闭方向移动。在滑动件62移动到螺旋弹簧66的最短位置(滑动件62的移动范围内的最短位置)后的状态下,门主体完全封闭推拉门并停止。
并且,相反,当用手推动处于关闭状态的门主体而想要使其朝敞开方向移动时,捕捉体61克服螺旋弹簧66的弹力沿长度方向移动,最终卡定突起61b进入弯曲部63b且捕捉体61朝外侧转动,从而被卡定在该状态。
通过该转动,止挡销51的捕捉被释放。即,在滑动件62移动到螺旋弹簧66的最长位置(滑动件62的移动范围内的最长位置)后的状态下,止挡销51被从捕捉体61释放。因此,此后,能够以较轻的力使门主体朝敞开方向移动,而不会受到由螺旋弹簧66产生的弹力的影响。
并且,该推拉门用闭门装置具备制动机构80,该制动机构80由制动板部81和夹持该制动板部81的制动衬垫部82a、82b构成。
如图15所示,当捕捉体61的卡定突起61b从弯曲部63b脱离并进入直线部63a时,通过该捕捉体61朝内侧转动,设在捕捉体61的外表面上的凸轮部64朝与上述长度方向正交的方向推压推压部件65的内侧面。通过该推压,将制动板部81夹持在设在该推压部件65的外侧面上的上述制动衬垫部82a和设在相对侧的另一个制动衬垫部82b之间,利用摩擦来发挥制动力。
进一步,该推拉门用闭门装置具备使用旋转缓冲装置71的缓冲机构70。对于旋转缓冲装置71,以支轴72为中心旋转的小齿轮73与齿条74啮合。由于对小齿轮的旋转附加有一定的阻力,因此通过该阻力来抑制推拉门的移动的趋势(速度)(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2)。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7-277824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8-208586号公报
根据上述的推拉门用闭门装置,如果持续手动地对门主体施加朝向关闭方向的较强的力(持续关闭),则会出现制动机构咬合在一起,从而无法解除制动的情况。
当成为这种状态时,会出现门主体在完全封闭推拉门之前的中途的位置停止的情况。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课题在于防止制动机构咬合在一起。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提供一种推拉门用闭门装置,使推拉门的门主体沿导轨的长度方向移动自如,将止挡销设置在所述门主体和所述导轨中的某一方上,并在另一方上设置固定部件和相对于该固定部件沿所述长度方向移动自如的滑动件,将捕捉体以转动自如的方式设置在该滑动件上,并将弹性部件设置介于所述滑动件和所述固定部件之间,在所述门主体敞开的状态下,所述捕捉体朝外侧转动从而该捕捉体卡定于设置在所述固定部件上的卡定部,通过该卡定,所述滑动件克服所述弹性部件的作用力被维持在该位置,通过所述门主体朝推拉门的关闭方向移动,所述止挡销与所述捕捉体碰撞从而该捕捉体朝内侧转动并与所述止挡销卡合,同时,通过该朝向内侧的转动,所述捕捉体相对于所述卡定部的卡定被解除,所述滑动件和所述固定部件通过所述弹性部件的弹力沿长度方向相对移动从而关闭所述门主体,所述推拉门用闭门装置具备当该相对移动时抑制所述滑动件的移动速度的制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动机构具备设在所述固定部件上的制动板部和设在所述滑动件上的制动衬垫部,所述捕捉体朝所述制动板部推压所述制动衬垫部,所述推拉门用闭门装置还具备辅助弹性部件,所述辅助弹性部件对所述捕捉体赋予与所述推压反方向的作用力,由此发挥防止所述制动衬垫部和所述制动板部之间的咬合的功能。
由于设有辅助弹性部件,因此对捕捉体赋予与由弹性部件产生的作用力反方向的作用力,能够防止制动机构的咬合、即制动衬垫部和制动板部的咬合。
在该结构中,辅助弹性部件例如可以设在捕捉体和制动衬垫部之间,或者也可以设在捕捉体和滑动件之间。辅助弹性部件,设在捕捉体和滑动件之间的制动衬垫部的动作,能够避免作用在捕捉体上的辅助弹性部件的弹力变动。
并且,在这些结构中,能够形成为所述止挡销设置在所述导轨上,所述固定部件和所述滑动件经由悬吊式门车设置在所述门主体上的结构。或者也可以形成为所述止挡销设在所述门主体上,所述固定部件和所述滑动件设在所述导轨上的结构。
进一步,在这些各种结构中,可以采用如下的结构:将制动凸轮以摆动自如的方式设置在所述滑动件上,所述制动衬垫部设置在所述制动凸轮的另一端上,所述捕捉体通过被所述止挡销按压而相对于所述滑动件沿长度方向移动,并推压所述制动凸轮的一端从而使该制动凸轮摆动,通过该摆动,朝所述制动板部推压所述制动衬垫部。
由于通过制动凸轮的摆动将制动衬垫部推压在制动板部,并以沿长度方向被止挡销按压的捕捉体来推压制动凸轮,从而进行该制动凸轮的摆动,因此能够使作用在该捕捉体上的由辅助弹性部件产生的作用力的方向沿着长度方向。由于导轨或门主体宽度较窄,因此作用力的方向为长度方向的情况有利于部件的构成和配置。
并且,由于弹性部件和辅助弹性部件的作用力的方向平行,因此容易对弹性部件和辅助弹性部件之间的弹力的相对强弱关系进行调整。
并且,该结构中的所述捕捉体具备:驱动片,当所述滑动件相对于所述固定部件沿长度方向移动时,所述驱动片与该滑动件一起朝同一方向移动;以及制轮凸轮,其以转动自如的方式安装在该驱动片上,所述驱动片通过所述辅助弹性部件被朝远离所述制动凸轮的一端的方向施力,当克服所述辅助弹性部件的作用力朝所述制动凸轮的一端侧推压所述驱动片时,所述驱动片使该制动凸轮摆动。
由于将作为用于使制动凸轮摆动的机构的捕捉体分成驱动片和制轮凸轮,因此能够使制轮凸轮和驱动片各自分担作用,制轮凸轮承担止挡销的卡合和解除该卡合用的转动动作,驱动片承担推压制动凸轮用的沿长度方向的动作。
进一步,在这些具备制动凸轮的结构中。所述捕捉体具有朝所述固定部件突出的引导部,该引导部由设在所述固定部件上的沿长度方向延伸的狭缝状或者槽状的第一导向部引导,设在该第一导向部的另一端的弯曲部为所述卡定部,所述引导部卡定在该卡定部中,并且,所述引导部由设在所述滑动件上的狭缝状或者槽状的第二导向部引导,由此来进行所述转动以及朝所述制动凸轮的一端侧的推压和用于解除该推压的动作。
这样一来,设在捕捉体上的引导部能够对捕捉体和滑动件相对于固定部件的相对移动进行导向,并且,能够对与该捕捉体的转动和制动凸轮的推压有关的动作进行导向而不会阻碍该导向功能。
另外,例如,可将第一导向部和第二导向部双方都形成为狭缝。此时,第二导向部可形成为具备与第一导向部的卡定部对应的相同形状的弯曲部的结构。即,狭缝状的第一导向部的弯曲部(卡定部)和狭缝状的第二导向部的弯曲部在另一端朝相同方向弯曲,当固定部件和滑动件沿长度方向相对移动时,仅在位于两个弯曲部重合的位置的情况下捕捉体的引导部进入弯曲部,从而允许捕捉体转动。
对于本发明,由于形成以上的结构,因此能够防止推拉门用闭门装置的制动机构的咬合。
附图说明
图1示出一个实施方式,(a)是导轨的侧视图,(b)是导轨的仰视图,(c)是示出将推拉门的门主体安装在导轨上之后的状态的主要部分放大主视图。
图2示出该实施方式的推拉门用闭门装置的主要部分,(a)是俯视图,(b)是左侧视图,(c)是主视图。
图3示出该实施方式的推拉门用闭门装置的主要部分,(a)、(b)是俯视图,(c)、(d)是主视图。
图4示出该实施方式的推拉门用闭门装置的主要部分,(a)是制轮凸轮朝内侧转动时的仰视图,(b)是制轮凸轮朝外侧转动时的仰视图。
图5中,(a)~(d)是示出制轮凸轮的作用的说明图。
图6中,(a)、(b)是示出该实施方式的推拉门用闭门装置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
图7中,(a)是推拉门用闭门装置的分解立体图,(b)、(c)是其组装图,(d)是制轮凸轮的从底面侧观察的立体图。
图8示出制动机构的作用,(a)、(c)是主视图,(b)、(d)是剖视图。
图9示出制轮凸轮的详细情况,(a)是俯视图,(b)是左侧视图,(c)是主视图,(d)是右侧视图,(e)是仰视图。
图10示出缓冲机构的详细情况,(a)是示出回转式阻尼器的中立状态的俯视图,(b)是示出小齿轮与齿条卡合之后的状态的俯视图,(c)是示出小齿轮相对于齿条的卡合被解除后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11中,(a)示出在制轮凸轮朝内侧转动后的状态下将门主体安装在导轨上之后的状态,(b)~(g)是示出随后的作用的说明图。
图12中,(a)~(c)是示出制轮凸轮的变形的说明图。
图13中,(a)示出在制轮凸轮朝内侧转动后的状态下将门主体安装在导轨上之后的状态,(b)是示出经过图12所示的制轮凸轮的变形该制轮凸轮与制轮卡合后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14中,(a)、(b)是现有例的俯视图。
图15是图14的主要部分放大图,(a)是示出捕捉体与止挡销卡合后的状态的俯视图,(b)是示出由于门主体在捕捉体朝内侧转动后的状态下被安装在导轨上,因此捕捉体无法与止挡销卡合的状态的俯视图。
标号说明
1...门主体;2...纵框;3...上框;4...台车;10...导轨;11...止挡销(制轮);20...固定部件(壳体);20a...滚子;20b...固定板;20c...小螺钉;21、61...捕捉体;21a...制轮凸轮;21b...驱动片;21c...上部部件;21d...下部部件;21e...引导部;21f、26a...突起;21g...转动轴;21h...孔;21i、21j...圆弧面;21k...凹部;21m...前端部;21n...中间部;22...滑动件;22a...主体部;23、33...弹性部件;24...第一导向部;25...第二导向部;24a、25a...卡定部;24b、25b...直线部;26...基部;27...制轮凸轮支承部;27a...销;28...引导部;28a...第一引导部;28b...第二引导部;29a、29b...支承部;30...制动机构;31...制动板部;32...制动衬垫部;32a、32b...衬垫;34...制动凸轮;34a...另一端;34b...一端;34c...突条;34d...孔部;40...缓冲机构;41...诱导部件;42...支轴;43...小齿轮;44...齿条;45...孔部;45a、45b...倾斜面;45c、45d...凹部。
具体实施方式
根据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c)是安装有本实施方式的推拉门用闭门装置的推拉门的主视图。图1(a)、(b)是支承推拉门的门主体1的导轨10的详细图。
在形成推拉门的外形的矩形的框材中,导轨10固定在上框3的下表面上,并将面对的纵框2、2之间连结在一起。另外,在未图示的下框上也设有导轨。
安装在门主体1的上部的左右一对台车4、4能够沿该导轨10行走。门主体1借助支承轴以悬吊的状态支承于台车4、4,且沿导轨10的长度方向移动自如。另外,下框的导轨也对门主体1的沿长度方向的移动进行导向。
如图1(c)所示,在门主体1的一对台车4、4中,在一方的台车4上安装有沿长度方向朝另一方的台车4延伸的壳体(固定部件)20。
在该壳体20的靠近另一方的台车4侧的端部上设有滚子20a。滚子20a能够在导轨10上行走。
并且,在导轨10内,在靠近一方的纵框2的部分设有朝下突出的制轮(止挡销)11。
对于壳体20,如图2(b)所示,在内侧具有中空部的长条状的金属制作的壳体主体20d内,如图2(a)所示,树脂制作的固定板20b通过小螺钉20c固定成不能相对于壳体20移动。
另外,在该实施方式中,除了上述壳体主体20d和后述的销、小螺钉、弹簧、衬垫之类的一部分的部件之外,构成推拉门用闭门装置的各部分的部件都采用树脂制作的部件。但是,这些部件的原材料能够根据推拉门的用途、类别等自由选定。
在该固定板20b上,在其宽度方向中央形成有沿长度方向延伸的狭缝状的第一导向部24(参照图7(a))。第一导向部24贯通上述固定板20b的表里,且具备具有一定长度的直线部24b和将该直线部24b的一端弯曲而形成的卡定部24a。另外,直线部24b遍及全长以一定的宽度设置。
在该壳体20内设有沿长度方向移动自如的滑动件22。滑动件22具备主体部22a,该主体部22a由宽度与上述固定板20b的宽度相等或者比上述固定板20b的宽度稍窄、且在长度方向比上述固定板20b短的板状的部件构成。该主体部22a搭载在上述固定板20b上。
滑动件22在上述主体部22a的宽度方向中央形成有沿长度方向延伸的狭缝状的第二导向部25。第二导向部25贯通上述滑动件22的表里,且具备具有一定的长度的直线部25b和将该直线部25b的一端(上述一方的台车4侧的端部)弯曲而形成的卡定部25a。另外,直线部25b遍及全长以一定的宽度设置。
滑动件22以第一导向部24的直线部24b和第二导向部25的直线部25b在宽度方向具有重复部分的方式搭载在固定板20b上(在该实施方式中,使两个导向部24、25的狭缝的宽度方向中心一致)。即,第一导向部24的直线部24b和第二导向部25配置于在上下方向重叠的位置。
并且,第一导向部24的卡定部24a和第二导向部25的卡定部25a朝相同方向弯曲,并且形成当滑动件22相对于固定板20b到达长度方向预定的位置时,会成为在上下方向重叠的形状。
在滑动件22的主体部22a上,在紧靠上述第二导向部25的另一端(上述另一方的台车4侧的端部)的一侧具备朝上方突出的基部26和朝下方突出的制动凸轮支承部27。
基部26与主体部22a一体成型,形成俯视呈矩形状,且在其一端侧具备沿水平方向突出的突起26a。另外,基部26还发挥提高滑动块22自身相对于后述的制动凸轮34的动作的刚性的功能。
并且,制动凸轮支承部27也与主体部22a一体成型,当该主体部22a被搭载在固定板20b上时,制动凸轮支承部27进入第一导向部24内并在固定板20b的下方突出。
在固定板20b的下方,制动凸轮支承部27进入设在制动凸轮34上的上下方向的孔部34d(参照图8(c))中,在该进入孔部34d的部分,销27a沿水平方向贯穿插入。长条状的制动凸轮34经由该销27a相对于制动凸轮支承部27在上下方向摆动自如。
在制动凸轮34的另一端34a的上表面上设有通过粘贴橡胶制的薄片形成的衬垫32a。该衬垫32a通过制动凸轮34的摆动与设在固定板上的制动板部31的下表面接触、分离。
并且,在上述基部26的正下、滑动件22的主体部22a的下表面上设有通过粘贴橡胶制的薄片形成的衬垫32b。该衬垫32b抵接在固定板20b的上述制动板部31的上表面。
并且,在制动凸轮34的一端34b的上表面上形成有突条34c。当一端34b朝上方摆动时,该突条34c进入第一导向部24,由此防止制动凸轮34的摆动摇晃。
该制动凸轮34的衬垫32a和固定板侧的衬垫32b位于在上下方向面对的位置,作为夹持上述制动板部31的制动衬垫部32,形成制动机构30的主要部分。
在滑动件22的主体部22a的一端上设有捕捉体21。捕捉体21具备驱动片21b和制轮凸轮21a。
如图7(a)所示,驱动片21b具备:配置在滑动件22的主体部22a的上方的上部部件21c;配置在主体部22a的下方的下部部件21d;以及将该上部部件21c和下部部件21d连结在一起的引导部21e。上部部件21c、下部部件21d以及引导部21e一体成型,且在其另一端侧具备与上述基部26的突起26a对置的突起21f。
上部部件21c和下部部件21d的宽度比引导部21e的宽度稍宽,通过该引导部21e在第一导向部24和第二导向部25内沿长度方向移动,对驱动片21b的移动进行导向。并且,由于上部部件21c和下部部件21d的宽度比第一导向部24和第二导向部25的宽度宽,因此能够发挥防脱和防止晃动的效果。
在该驱动片21b的下部部件21d上形成有上下方向的孔部21h,上述制轮凸轮21a的转动轴21g嵌入在该孔部21h中,从而制轮凸轮21a相对于驱动片21b绕转动轴21g转动自如。
并且,制轮凸轮21a具有朝上述固定板20b突出的引导部28。通过该引导部28在第一导向部24和第二导向部25内沿长度方向移动,对该制轮凸轮21a进行导向使其与驱动片21b一起沿长度方向移动。
进一步,在设于该第一导向部24的另一端的卡定部24a和设于第二导向部25的另一端的卡定部25a在上下方向重叠的状态下,通过引导部28从直线部24b、25b逐渐进入两个卡定部24a、25a,允许制轮凸轮21a转动。如果两个卡定部24a、25a没有重叠,则不允许转动。
另外,在该实施方式中形成为设在相对来说位于下侧的固定板20b上的第一导向部24的宽度比设在相对来说位于上侧的滑动件22上的第二导向部25的宽度宽。这种情况无论是在直线部24b、25b彼此之间、还是在卡定部24a、25a彼此之间都相同。
并且,如图7(a)、(d)等所示,与宽度不同的第一导向部24和第二导向部25对应,引导部28具备宽度相对较窄的第一引导部28a和宽度相对较宽的第二引导部28b。在第一引导部28a进入第一导向部24内,并且第二引导部28b进入第二导向部25内的状态下,分别发挥对捕捉体21的转动和沿长度方向的移动进行导向的功能。
在上述驱动片21b的突起21f和上述基部26的突起26a之间配置有由螺旋弹簧构成的辅助弹性部件33。该辅助弹性部件33沿使上述驱动片21b远离制动凸轮34的一端34b的方向(朝一端侧)对上述驱动片21b施力。
因此,在捕捉体21、即驱动片21b和制轮凸轮21a朝内侧转动后的状态(引导部25并未进入卡定部24a、25a的状态)下,只要不施加外力,直到抵靠在上述第二导向部25的直线部25b的一端侧的终端部上的位置为止,上述引导部25都维持被推压的状态。
并且,如图2所示,在设在上述滑动件22的主体部22a上的支承部29a和设在壳体20上的支承部29b之间安装有由螺旋弹簧构成的弹性部件23。
该弹性部件23对滑动件22赋予将其拉向固定板20b的另一端侧的作用力。
进一步,在滑动件22的主体部22a的后端部上设有缓冲机构40。对该缓冲机构40的结构进行说明,如图10(a)所示,在主体部22a的后端部上形成有在上下方向贯通的孔部45。
该孔部45形成沿长度方向延伸的长方形状。并且,在该孔部45的长度方向中途形成有朝宽度方向外侧扩张的凹部45c、45d。凹部45c、45d形成为在孔部45的宽度方向面对。
在图10(a)中在上方示出的一方的凹部45c具备随着朝向另一端侧(图中右侧)而逐渐接近孔部45的宽度方向中心的倾斜面45a。并且,在图10(a)中在下方示出的另一方的凹部45d具备随着朝向一端侧(图中左侧)而逐渐接近孔部45的宽度方向中心的倾斜面45b。
辅助滑动件46收纳在该孔部45内。辅助滑动件46具备:主体部46a,其配置在固定板20b上;以及引导部46d,其从该主体部46a朝下方延伸并进入第一导向部24。并且,引导部46d具备止挡部46c,该止挡部46c抵接在固定板20b的下表面上从而发挥防脱的功能。并且,在该主体部46a的一端和另一端上分别具备保持部46b。
主体部46a、保持部46b、引导部46d以及止挡部46c一体成型(参照图8)。
由于辅助滑动件46进入孔部45内,因此当滑动件22相对于固定板20b沿长度方向移动时,辅助滑动件46与该滑动件22一起沿长度方向移动。此时,该辅助滑动件46相对于固定板20b的沿长度方向的移动由引导部46d和第一导向部24进行引导。
并且,辅助滑动件46的上述保持部46b、46b从上下方向夹持搭载在该辅助滑动件46上的回转式阻尼器40的诱导部件41的两端41a、41b,由此将该诱导部件41保持为能够相对于辅助滑动件46沿与长度方向正交的方向滑动的状态。另外,在该实施方式中,诱导部件41形成具备板状的板部41d的结构。
进一步,该辅助滑动件46处于能够在滑动件22的孔部45内在允许的微小的范围内相对于该滑动件22沿长度方向相对移动的状态。通过保持部46b、46b的宽度方向两端缘沿孔部45的宽度方向端缘滑动对该移动进行引导。
进一步,在回转式阻尼器40的诱导部件41上设有以上下方向的支轴42为中心旋转的小齿轮43。并且,在该小齿轮43的外周具备圆盘状部件41c。圆盘状部件41c能够相对于上述板部41d与小齿轮43一体地旋转。
与上述诱导部件41沿与长度方向正交的方向滑动对应,该小齿轮43在与固定在壳体20上的齿条44啮合的状态和该啮合被解除的状态之间切换。另外,对小齿轮43的旋转附加一定的阻力。
对该推拉门用闭门装置的作用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现在上述门主体1处于敞开的状态。
在该状态下,如图2(a)所示,捕捉体21的制轮凸轮21a处于朝外侧转动的状态。此时,对于制轮凸轮21a,如图3(a)、(c)所示,在下表面突出的引导部28的上述第一引导部28a以及上述第二引导部28b分别卡定在第一导向部24的卡定部24a和第二导向部25的卡定部25a中。即,克服想要将捕捉体21拉向另一端侧的弹性部件23的作用力,捕捉体21朝外侧转动,并被维持在该位置(参照图6(a))。
如图3(a)、(c)箭头A所示那样,门主体1朝推拉门的关闭方向(图1的左方向)移动,从而不久制轮11就抵靠在捕捉体21的制轮凸轮21a上。图5(a)中示出该状态。
在该图5(a)所示的状态中,制轮11进入制轮凸轮21a的凹部21k内,同时,朝图中的箭头a方向推压该凹部21k的内壁。通过该推压,制轮凸轮21a朝图中的箭头b所示的方向转动、即朝内侧转动。图5(b)中示出刚刚转动到内侧之后的状态。
该转动除了通过引导部28在卡定部24a、25a内移动而被引导之外,还通过设在制轮凸轮21a的另一端上的圆弧面21i和设在驱动片21b的一端上的圆弧面21j之间的滑动而被引导。
当制轮凸轮21a朝内侧转动并成为图5(b)所示的状态时,该制轮凸轮21a完全捕捉制轮11并与该制轮11卡合。并且,通过制轮凸轮21a朝内侧转动,如图3(a)、(c)所示,上述引导部28、即第一引导部28a和第二引导部28b分别从第一导向部24的卡定部24a和第二导向部25的卡定部25a脱离从而解除该卡合。
当上述引导部28从各卡定部24a、25a脱离并进入直线部24b、25b时,由于在滑动件22上作用有由弹性部件23产生的朝另一端方向的拉近力(作用力),因此滑动件22相对于固定板20b和该固定板20b所固定的壳体20朝另一端侧相对移动。
该相对移动通过引导部28在直线部24b内沿长度方向移动被引导。
此时,由于制轮凸轮21a和制轮11处于卡合在一起的状态,因此滑动件22无法相对于推拉门的上框3和导轨10移动并被维持在该位置,固定板20b以及壳体20相对于该不动的滑动件22朝一端侧相对移动。图5(c)中所示的箭头c示出固定板20b(壳体20)相对于该不动的滑动件22朝一端侧相对移动。并且,图3(b)、(d)中所示的箭头B也相同。
通过该相对移动,推拉门的门主体1到达完全关闭该推拉门的位置。并且,即便在门主体1完全关闭并抵靠在纵框2上之后,该门主体1仍然维持通过弹性部件23的作用力被朝关闭方向推动的状态。
当该门主体1完全紧闭时,上述缓冲机构40发挥功能。即,当滑动件22相对于固定板20b朝另一端侧相对移动时(固定板20b相对于滑动件22朝一端侧相对移动时),如图10(b)中的箭头e所示,滑动件22的孔部45的内壁(倾斜部45b)推压回转式阻尼器40的板部41d。
通过该推压,小齿轮43和诱导部件41沿着倾斜面朝图中的箭头f的方向移动。即,朝接近齿条44的方向移动,只要由上述相对移动产生的朝向箭头e、f方向的推压持续存在,小齿轮43和诱导部件41就被维持在该位置。通过该移动,小齿轮43与齿条44啮合,由此为了抑制上述相对移动的速度,发挥规定的缓冲功能。此时,由于圆盘状部件41c能够绕支轴42旋转,因此其与上述倾斜面45a、45b之间的接触阻力降低。
并且,在门主体1即将完全紧闭之前,对与制轮11卡合的制轮凸轮21a施加使其相对于滑动件22朝另一端侧相对移动的方向的力。特别地,当趋势良好地关闭门主体1时、或者施加朝向关闭方向的较强的力时,该力有时作为冲击力发挥作用。
该力是作用在制轮凸轮21a上的图8(c)、(d)所示的箭头C方向的力。另外,图8(a)、(b)是示出制轮凸轮21a朝外侧转动后的状态的参考图。由于允许制轮凸轮21a和驱动片21b一起相对于滑动件22在介于第二导向部25的直线部25b之间的微小的范围内沿长度方向相对移动,因此在该冲击力作用下,制轮凸轮21a和驱动片21b想要相对于滑动件22朝箭头C方向相对移动。
此时,如图8(c)、(d)中的箭头D所示,驱动片21b的下部部件21d推压制动凸轮34的一端34b。由于下部部件21d和制动凸轮34的一端34b经由朝向另一端侧逐渐上升的倾斜面抵接在一起,因此制动凸轮34的一端34b朝箭头E方向摆动。该摆动会使设在制动凸轮34的另一端34a侧的制动衬垫部32的衬垫32b朝箭头F方向上升。衬垫32b在该衬垫32b与隔着固定板20b的制动板部31设在对侧的制动衬垫部32的衬垫32a之间推压该制动板部31,从而对滑动件22的动作进行制动。由此来抑制当门主体1完全关闭时(参照图6(b)所示的状态)门主体1与纵框2碰撞所产生的冲击。
另外,关于该制动衬垫部32,通过将衬垫32a、32b更换为材质不同的部件,能够对制动力进行适当地调整,使其增强或者减弱。
并且,由于在驱动片21b和滑动件22的基部26之间设有辅助弹性部件33,因此该驱动片21b被赋予与上述箭头C方向的推压反方向的作用力。因此,不会发生由于驱动片21b的下部部件21d被较强地按压在上述倾斜面彼此的抵接部位而导致制动衬垫部32与制动板部31咬合的情形。
下面,对打开推拉门的门主体1时的动作进行说明,用手推动处于关闭状态的门主体1使其朝敞开方向移动。
当克服弹性部件23的作用力使门主体1朝另一端侧逐渐移动时,固定板20b朝图5(c)所示的箭头c的相反方向移动,不久到达图5(d)中的实线所示的状态。
在该图5(d)所示的状态中,虽然制轮11处于才进入制轮凸轮21a的凹部21k内的状态,但是,通过门主体1进一步移动,制轮凸轮21的引导部28、即第一引导部28a和第二引导部28b从图4(a)所示的状态变成图4(b)所示的状态,分别进入第一导向部24的卡定部24a和第二导向部25的卡定部25a并卡合。此时,由于从直线部24b、25b到卡定部24a、25a的弯曲点的外径侧的内表面R、R’为圆弧状(参照图7(a)),因此能够顺畅地进行这种移动。
由此,制轮凸轮21a朝图5(d)中的箭头d所示的方向转动。即朝外侧转动。图5(d)中用点划线示出转动到外侧的状态。
对于该转动,除了通过引导部28在卡定部24a、25a内移动来进行引导之外,还通过设在制轮凸轮21a的另一端的圆弧面21i和设在驱动片21b的一端的圆弧面21j之间的滑动来进行引导,这点与上述的关闭推拉门时相同。
当制轮凸轮21a朝外侧转动而成为图5(d)中的点划线所示的状态时,制轮凸轮21a对制轮11的卡合被解除。
因此,此后,壳体20、固定板20b以及滑动件22成为一体,并沿长度方向移动,因此能够轻松地使门主体1朝打开推拉门的方向移动,而不会受到弹性部件23的影响。
另外,此时,上述缓冲机构40并不发挥功能。即,当滑动件22相对于固定板20b朝一端侧做相对移动时(固定板20b相对于滑动件22朝另一端侧做相对移动时),如图10(c)中的箭头g所示,滑动件22的孔部45的内壁(倾斜部45a)推压回转式阻尼器40的圆盘状部件41c。
通过该推压,诱导部件41沿着倾斜面朝图中的箭头h的方向移动。即,朝远离齿条44的方向移动,只要由上述相对移动产生的朝向箭头g、h方向的推压持续存在,诱导部件41就被维持在该位置。通过该移动,小齿轮43成为不与齿条44啮合的状态,从而当打开推拉门的门主体1时,变成缓冲功能被解除的状态。此时,由于圆盘状部件41c能够绕支轴42旋转,因此在与上述倾斜面45a、45b之间的接触阻力降低的方面是相同的。
并且,关于制动机构30,如图8(a)、(b)所示,由于成为驱动片21b的下部部件21d从制动凸轮34的一端34b离开的状态,因此处于制动机构30的功能被解除的状态,制动机构30不会赋予阻碍打开推拉门的门主体1的动作的阻力。
另外,当安装有这种推拉门用闭门装置的门主体1安装在导轨10上时,在现有的技术中,必须形成使捕捉体61(相当于本发明中的制轮凸轮21a)朝外侧转动的状态,即形成现有例的说明图即图14(b)所示的状态。
这是因为,当捕捉体61处于朝内侧转动的状态时,无法使捕捉体61的凹部61a卡合在导轨内的止挡销51(相当于本发明的制轮11)上。
即,假设在现有的推拉门用闭门装置中,在捕捉体61(相当于本发明中的制轮凸轮21a)朝内侧转动的状态下安装门主体。
在该状态下,当使门主体朝关闭方向移动时,如图15(b)所示,捕捉体61的前端部61c与止挡销51(相当于本发明中的制轮11)碰撞,从而门主体无法进一步动作。因此,捕捉体61无法形成与止挡销51卡合的状态。
这样,由于无论怎样使门主体滑动,捕捉体61都无法与止挡销51卡合,因此,在该状态下会出现该推拉门用闭门装置的基于牵引机构的自闭功能、基于制动机构的制动功能、以及基于缓冲机构的缓冲功能都无法发挥功能的情形。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需要暂时将门主体从导轨卸下,并在将捕捉体61锁定在朝外侧转动的状态后,再次将门主体安装在导轨上。
但是,在本发明的闭门装置中,如图12(b)的箭头所示,制轮凸轮21a的前端部21m容易沿上下方向变形。
因此,假设如上所述在制轮凸轮21a转动到内侧的状态下将门主体1安装在导轨10上,当门主体1从图11(a)所示的状态经过图11(b)所示的状态到达图11(c)所示的位置时,制轮凸轮21a的前端部21m从图12(a)的状态到图12(b)所示的状态被逐渐压低,而该捕捉体21朝该压低的方向发生弹性变形。通过该弹性变形,如图12(c)所示,在上述止挡销11越过上述前端部21m之后,上述弹性变形被释放,然后,如果使其在第一导向部24中相对移动则止挡销21进入凹部21k内,由此上述捕捉体21过渡到与上述止挡销11卡合的状态。
因此,此后,推拉门用闭门装置的基于牵引机构的自闭功能发挥功能,基于制动机构30的制动功能、基于缓冲机构40的缓冲功能也发挥功能,能够过渡到图11(d)所示的全闭状态。
如果制动凸轮21a相对于制轮11被卡定,则此后的动作与上述的说明完全相同,如果从图11(d)所示的全闭状态使门主体1朝打开方向移动,则如图11(e)和(f)所示,在预定的地点制轮凸轮21相对于制轮11的卡定被解除,此后,能够轻松地敞开门主体1,这方面与上述的说明相同。
此时,由于制轮凸轮21a的前端部21m的上表面(面向制轮(止挡销)11侧的面)形成随着从前端侧朝向后端侧而上升(接近制轮11侧)的倾斜面,因此容易引起图12(b)中的箭头所示的变形。并且,由于位于比该前端部21m稍靠后方的位置的中间部21n的上下方向的部件厚度比前后的厚度薄,因此能够提高其变形性能,能够促进上述前端部21m的上下方向的变形。即、能够顺畅地进行从图13(a)所示的状态到图13(b)所示的状态的制轮凸轮21a相对于制轮11的卡合。

Claims (8)

1.一种推拉门用闭门装置,使得推拉门的门主体(1)沿导轨(10)的长度方向移动自如,将止挡销(11)设置在所述门主体(1)和所述导轨(10)中的某一方上,并在另一方上设置固定部件(20)和相对于该固定部件(20)沿所述长度方向移动自如的滑动件(22),将捕捉体(21)以转动自如的方式设置在该滑动件(22)上,并将弹性部件(23)设置介于所述滑动件(22)和所述固定部件(20)之间,
在所述门主体(1)敞开的状态下,所述捕捉体(21)朝外侧转动从而该捕捉体(21)卡定于设置在所述固定部件(20)上的卡定部(24a),通过该卡定,所述滑动件(22)克服所述弹性部件(23)的作用力而维持在该位置,通过所述门主体(1)朝推拉门的关闭方向移动,所述止挡销(11)与所述捕捉体(21)碰撞从而该捕捉体(21)朝内侧转动并与所述止挡销(11)卡合,同时,通过该朝向内侧的转动,所述捕捉体(21)相对于所述卡定部(24a)的卡定被解除,所述滑动件(22)和所述固定部件(20)通过所述弹性部件(23)的弹力沿长度方向相对移动从而关闭所述门主体(1),所述推拉门用闭门装置具备抑制该相对移动时的所述滑动件(22)的移动速度的制动机构(30),所述推拉门用闭门装置的特征在于,
所述制动机构(30)具备设在所述固定部件(20)上的制动板部(31)和设在所述滑动件(22)上的制动衬垫部(32),所述捕捉体(21)朝所述制动板部(31)推压所述制动衬垫部(32),所述推拉门用闭门装置还具备辅助弹性部件(33),所述辅助弹性部件(33)发挥下述功能,即,对所述捕捉体(21)赋予与所述推压反方向的作用力,由此防止所述制动衬垫部(32)和所述制动板部(31)之间的咬合的功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推拉门用闭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辅助弹性部件(33)设在所述捕捉体(21)和所述滑动件(22)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推拉门用闭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止挡销(11)设置在所述导轨(10),所述固定部件(20)和所述滑动件(22)经由悬吊式门车(4)设置在所述门主体(1)上。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推拉门用闭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止挡销(11)设置在所述导轨(10),所述固定部件(20)和所述滑动件(22)经由悬吊式门车(4)设置在所述门主体(1)上。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推拉门用闭门装置,其特征在于,
将制动凸轮(34)以摆动自如的方式设置在所述滑动件(22),所述制动衬垫部(32)设置在所述制动凸轮(34)的另一端(34a),所述捕捉体(21)通过被所述止挡销(11)按压而相对于所述滑动件(22)沿长度方向移动,并推压所述制动凸轮(34)的一端(34b)从而使该制动凸轮(34)摆动,通过该摆动,朝所述制动板部(31)推压所述制动衬垫部(32)。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推拉门用闭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捕捉体(21)具备:驱动片(21b),当所述滑动件(22)相对于所述固定部件(20)沿长度方向移动时,所述驱动片(21b)与该滑动件(22)一起朝同一方向移动;以及制轮凸轮(21a),其以转动自如的方式安装在该驱动片(21b),所述驱动片(21b)被所述辅助弹性部件(33)朝远离所述制动凸轮(34)的一端(34b)的方向施力,当克服所述辅助弹性部件(33)的作用力朝所述制动凸轮(34)的一端(34b)侧推压所述驱动片(21b)时,所述驱动片(21b)使该制动凸轮(34)摆动。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推拉门用闭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捕捉体(21)具有朝所述固定部件(20)突出的引导部(28),该引导部(28)由设在所述固定部件(20)上的沿长度方向延伸的狭缝状或者槽状的第一导向部(24)来引导,设在该第一导向部(24)的另一端的弯曲部为所述卡定部(24a),所述引导部(28)卡定在该卡定部(24a)中,并且,所述引导部(28)由设在所述滑动件(22)上的狭缝状或者槽状的第二导向部(25)引导,由此来进行所述转动以及朝所述制动凸轮(34)的一端(34b)侧的推压和解除该推压的动作。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推拉门用闭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捕捉体(21)具有朝所述固定部件(20)突出的引导部(28),该引导部(28)由设在所述固定部件(20)上的沿长度方向延伸的狭缝状或者槽状的第一导向部(24)来引导,设在该第一导向部(24)的另一端的弯曲部为所述卡定部(24a),所述引导部(28)卡定在该卡定部(24a)中,并且,所述引导部(28)由设在所述滑动件(22)上的狭缝状或者槽状的第二导向部(25)引导,由此来进行所述转动以及朝所述制动凸轮(34)的一端(34b)侧的推压和解除该推压的动作。
CN 200910207773 2009-04-07 2009-10-30 推拉门用闭门装置 Active CN10185818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093166A JP5376441B2 (ja) 2009-04-07 2009-04-07 引戸用クローザ装置
JP2009-093166 2009-04-07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858181A true CN101858181A (zh) 2010-10-13
CN101858181B CN101858181B (zh) 2013-03-20

Family

ID=4294431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200910207773 Active CN101858181B (zh) 2009-04-07 2009-10-30 推拉门用闭门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5376441B2 (zh)
CN (1) CN101858181B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465661A (zh) * 2010-11-16 2012-05-23 欧姆龙株式会社 门装置
CN104541011A (zh) * 2013-04-16 2015-04-22 艾尔法国际公司 滑动门设备
CN114776156A (zh) * 2022-06-16 2022-07-22 云南昆船电子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防止车辆双开滑移门自动开门的装置
CN115126373A (zh) * 2021-03-26 2022-09-30 纳博特斯克有限公司 塞拉门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729874B2 (ja) * 2016-07-22 2020-07-29 丸好工業株式会社 スライド式自動閉鎖装置
EP3326904B1 (en) 2016-11-28 2021-01-27 AIRBUS HELICOPTERS DEUTSCHLAND GmbH A rotary wing aircraft with a sliding element, in particular a sliding door or a sliding window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6011294A1 (ja) * 2004-07-30 2006-02-02 Shimodaira Hardware Co., Ltd. 引戸の戸閉装置
JP2007107211A (ja) * 2005-10-12 2007-04-26 Nifco Inc 可動体の自走往動機構
CN101018923A (zh) * 2004-08-30 2007-08-15 株式会社下平金物 推拉门的关门装置
JP2007277824A (ja) * 2006-04-03 2007-10-25 Murakoshi Mfg Corp 緩衝装置
JP2008208586A (ja) * 2007-02-26 2008-09-11 Nakanishi Metal Works Co Ltd 引戸用ブレーキ装置
JP4152867B2 (ja) * 2003-11-20 2008-09-17 株式会社シモダイラ キャビネットにおける引戸の戸閉装置。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152867B2 (ja) * 2003-11-20 2008-09-17 株式会社シモダイラ キャビネットにおける引戸の戸閉装置。
WO2006011294A1 (ja) * 2004-07-30 2006-02-02 Shimodaira Hardware Co., Ltd. 引戸の戸閉装置
CN101018923A (zh) * 2004-08-30 2007-08-15 株式会社下平金物 推拉门的关门装置
JP2007107211A (ja) * 2005-10-12 2007-04-26 Nifco Inc 可動体の自走往動機構
JP2007277824A (ja) * 2006-04-03 2007-10-25 Murakoshi Mfg Corp 緩衝装置
JP2008208586A (ja) * 2007-02-26 2008-09-11 Nakanishi Metal Works Co Ltd 引戸用ブレーキ装置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465661A (zh) * 2010-11-16 2012-05-23 欧姆龙株式会社 门装置
CN102465661B (zh) * 2010-11-16 2014-07-09 高见泽电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门装置
CN104541011A (zh) * 2013-04-16 2015-04-22 艾尔法国际公司 滑动门设备
CN104541011B (zh) * 2013-04-16 2016-09-07 艾尔法国际公司 滑动门设备
CN115126373A (zh) * 2021-03-26 2022-09-30 纳博特斯克有限公司 塞拉门装置
CN114776156A (zh) * 2022-06-16 2022-07-22 云南昆船电子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防止车辆双开滑移门自动开门的装置
CN114776156B (zh) * 2022-06-16 2022-10-18 云南昆船电子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防止车辆双开滑移门自动开门的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858181B (zh) 2013-03-20
JP5376441B2 (ja) 2013-12-25
JP2010242406A (ja) 2010-10-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858181B (zh) 推拉门用闭门装置
ES2727557T3 (es) Dispositivo de accionamiento para una parte de mueble móvil
CN1922380B (zh) 缓冲装置
KR101673339B1 (ko) 차량용 슬라이딩 도어 스윙 록킹장치
CN100581407C (zh) 具有自动锁定装置的用于双面拉链的拉头
US8458822B2 (en) Helmet
EP2282251B1 (en) Operational pedal support structure for an automotive vehicle and method of providing the same
CN102057121B (zh) 滑动辅助机构
ITMI20081636A1 (it) Dispositivo di auto chiusura di un cassetto o di una parte spostabile di un mobile
WO2005103429A3 (de) Verriegelungsvorrichtung
JP6542540B2 (ja) 戸吊装置
JP6585627B2 (ja) 車両錠作動システム、およびこの車両錠作動システムを備える自動車
CN103802893A (zh) 旋启式后挡板检查器总成
CN102605992A (zh) 车辆门把手装置及车辆
JP2006069430A (ja) 車両用スライドドア装置
WO2007076799A3 (de) Antriebsvorrichtung eines bewegbaren bauteils eines fahrzeugs
CN112943011A (zh) 全板玻璃设备及车辆
US8627607B2 (en) Sliding window guide for a sliding window component comprising non-parallel guides
JP5605654B2 (ja) コンソールボックスを有する自動車
EP2189315B1 (en) Shade apparatus for vehicle
TWM564540U (zh) Door safety opening device
WO2012165497A1 (ja) 回転体アシスト装置
JP5495907B2 (ja) 引戸用クローザ装置
JP2009215799A (ja) 引戸の引込み装置
JP2012224175A (ja) 車両用ドア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