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853675A - 光拾取装置 - Google Patents

光拾取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853675A
CN101853675A CN201010139862A CN201010139862A CN101853675A CN 101853675 A CN101853675 A CN 101853675A CN 201010139862 A CN201010139862 A CN 201010139862A CN 201010139862 A CN201010139862 A CN 201010139862A CN 101853675 A CN101853675 A CN 10185367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laser
light source
reflectance coating
catoptr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1013986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853675B (zh
Inventor
佐藤实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anyo Electr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anyo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nyo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Sanyo Electric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85367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85367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85367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853675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12Heads, e.g. forming of the optical beam spot or modulation of the optical beam
    • G11B7/135Means for guiding the beam from the source to the record carrier or from the record carrier to the detector
    • G11B7/1395Beam splitters or combiner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12Heads, e.g. forming of the optical beam spot or modulation of the optical beam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Optical Head (AREA)

Abstract

一种光拾取装置,具备:发出第一波长的第一激光的第一激光光源;发出第二波长的第二激光的第二激光光源;使第一、二激光照射光记录介质的物镜;存在于第一、二激光光源与物镜之间的共用光路、反射第一、二激光使之入射到物镜的反射镜;接收光记录介质反射的第一、二激光的反射光的光检测器;以及存在于第一、二激光光源与反射镜之间的共用光路、将第一、二激光向反射镜反射并使反射光向光检测器透过的分束器,其中,分束器具有使第一、二激光产生与第一、二波长相应的第一相位差的第一反射膜,反射镜具有使第一、二激光产生与第一、二波长相应的第二相位差的第二反射膜,形成第一、二反射膜使第一、二相位差的合成相位差成为大致1/4波长。

Description

光拾取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光拾取装置,该光拾取装置是如下结构:使波长不同的第一激光和第二激光通过共用光路,利用反射镜将第一激光和第二激光的光轴弯折并引导到物镜来照射光记录介质,该光拾取装置使从第一激光光源和第二激光光源分别发出的直线偏振光的第一激光和第二激光成为圆偏振光的第一激光和第二激光来照射记录介质。
背景技术
在使用激光来对DVD(Digital Versatile Disc:数字化通用磁盘)、CD(Compact Disc:致密光盘)这种光盘等光记录介质以光学方式记录信号或从上述光记录介质以光学方式再现信号的光拾取装置中,已知利用一个光拾取装置与记录密度不同的DVD和CD对应的装置。
这种与DVD和CD对应的光拾取装置具备第一激光光源,并且具备第二激光光源,该第一激光光源发出适合于DVD的红色波长带为645nm~675nm的激光,该第二激光光源发出适合于CD的红外波长带为765nm~805nm的激光,这种光拾取装置根据光盘来切换要使用的激光。
上述第一激光光源和上述第二激光光源一般分别由激光二极管这种半导体激光器构成,采用如下构成的多元激光单元的情况较多:将各激光光源构成为一个激光芯片,或者通过将各激光光源构成为不同的激光芯片并设置到同一半导体衬底上,来将各激光光源安装到一个封装内。
另外,与DVD和CD对应的光拾取装置使用在入射面形成有环带状的衍射光栅的物镜,通过利用该衍射光栅对适合于各光盘的波长的各激光进行衍射来针对DVD和CD的各光盘校正球面像差,以此确保照射到各光盘的各激光的质量,利用一个物镜来进行对应。
与DVD和CD对应的光拾取装置通过采用上述的多元激光单元和一个物镜而简化了光学路径。
另外,在光拾取装置中,为了减少由光盘的透明基板树脂的双折射引起的不良影响,进行使照射到光盘的信号层上的激光成为圆偏振光的处理。
作为使用于光盘的记录再现的光拾取装置的激光光源的半导体激光器,由于其结构而发出直线偏振光的激光,因此为了使照射到光盘的激光成为圆偏振光,光拾取装置需要使从激光光源发出的激光产生1/4波长的相位差的1/4波长板。
另外,光拾取装置通过1/4波长板能够使激光的直线偏振光方向在将来自激光光源的激光引导到光盘的去路和将由光盘反射的激光引导到光检测器的归路中相差90度,因此能够使用偏振光分束器来提高激光的利用效率并将激光光源和光检测器配置在不同的光路上。
已知如下结构:在具备与DVD和CD对应的波长不同的两组激光光源、将从各激光光源发出的各激光引导到共用光路并经由共用的物镜来与各光盘对应的光拾取装置中,使在去路上配置于物镜之前的启动用反射镜具有1/4波长板的功能,来使与DVD和CD对应的各波长的激光成为圆偏振光来照射到光盘(参照日本特开2008-251112号公报)。
日本特开2008-251112号公报示出的光拾取装置通过使启动用反射镜具有1/4波长板的功能来减少光学部件的个数,在组装工时、小型化方面有利,但是需要通过上述启动用反射镜使与DVD和CD对应的各波长的激光产生1/4波长的相位差。因此,需要使启动用反射镜具有与对应于DVD和CD的各波长的激光对应的宽频带1/4波长板的相位差功能,难以形成兼顾上述反射镜的反射率和相位差功能的反射膜,或者需要在上述反射镜的反射面上不是通过涂膜处理来形成宽频带1/4波长板的相位差膜而是通过粘接来设置该相位差膜,在这种情况下在成本方面较为不利。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个侧面所涉及的光拾取装置具备:激光光源,其发出预定波长的激光;物镜,其使上述激光照射到光记录介质;反射镜,其存在于上述激光光源与上述物镜之间的光路上,反射上述激光以使上述激光入射到上述物镜;光检测器,其接收从上述光记录介质反射的上述激光的反射光;以及分束器,其存在于上述激光光源与上述反射镜之间的光路上,被配置成将上述激光向上述反射镜方向反射,使上述反射光向上述光检测器的方向透过,其中,上述分束器具有第一反射膜,该第一反射膜使上述激光产生与上述预定波长相应的第一相位差,上述反射镜具有第二反射膜,该第二反射膜使上述激光产生与上述预定波长相应的第二相位差,上述第一反射膜和上述第二反射膜被形成为使从上述激光光源发出的上述激光的上述第一相位差和上述第二相位差的合成相位差成为1/4波长。
从附图以及本发明的说明书的记载可知本发明的其它特征。
附图说明
为了更完全地理解本发明及其优点,请参照以下说明和附图。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光拾取装置的光学系统的一例的平面的光学配置图。
图2是表示图1的A-A’截面的光学配置图。
图3是说明光检测器的DVD受光区域以及CD受光区域的各受光部的说明图。
图4是表示用于说明在分束器的反射膜以及启动用反射镜的反射膜中分别产生的相位差的表的说明图。
图5是说明启动用反射镜的反射膜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根据本说明书以及附图的记载,至少明确以下事项。
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光拾取装置中具备分别发出波长相互不同的第一波长的第一激光和第二波长的第二激光的第一激光光源和第二激光光源,根据光记录介质确定要发出激光的激光光源,是如下结构:上述第一激光和上述第二激光通过共用光路,利用反射镜将上述第一激光和上述第二激光的光轴弯折并引导到物镜,来对光记录介质照射上述第一激光和上述第二激光,该光拾取装置在上述第一激光和上述第二激光的共用光路上设置有分束器,该分束器将上述第一激光光源和第二激光光源以及分别接收由光记录介质反射的上述第一激光和上述第二激光的光检测器分支成不同光路,将上述第一激光光源和第二激光光源配置在上述分束器的反射面侧,通过上述分束器的反射膜使上述第一激光和上述第二激光分别产生与激光波长相应的相位差,并且通过形成在上述反射镜上的反射膜使上述第一激光和上述第二激光分别产生与激光波长相应的相位差,通过由上述分束器的反射膜产生的上述第一激光和上述第二激光各自的相位差和由上述反射镜的反射膜产生的上述第一激光和上述第二激光各自的相位差来使上述第一激光和上述第二激光分别产生大致1/4波长的相位差。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光拾取装置中,在安装到同一封装内的多元激光单元中具备上述第一激光光源和上述第二激光光源。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光拾取装置中,配置前置监视受光检测器,该前置监视受光检测器将从第一激光光源和第二激光光源分别发出的第一激光和第二激光透过上述分束器来接收,由上述前置监视受光检测器来产生与上述第一激光和上述第二激光的各激光光量对应的受光输出。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光拾取装置中,以通过上述分束器的反射膜产生的上述第一激光和上述第二激光各自的相位差为基准,来设定通过上述反射镜的反射膜使上述第一激光和上述第二激光产生的相位差,使得上述第一激光和上述第二激光到达光记录介质的各自的相位差相对于从第一激光光源和第二激光光源分别发出的第一激光和第二激光分别成为大致1/4波长。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光拾取装置中,将入射到上述分束器的第一激光和第二激光的直线偏振光方向设定为与上述分束器的反射面的倾斜方向成大致45度,并且将入射到上述反射镜的第一激光和第二激光的椭圆偏振光的长轴方向设定为与上述反射镜的反射面的倾斜方向成大致45度,并且设定上述分束器的反射面和上述反射镜的反射面的朝向使得入射到上述分束器的激光的光轴和从上述反射镜射出的激光的光轴相互大致正交。
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光拾取装置能够在分束器的反射膜和反射镜的反射膜两者中调整相对于第一激光和第二激光的各激光波长的相位差的设定,具有以下优点,即容易将相对于各激光波长的相位差设定为1/4波长。
在这种情况下,以通过上述分束器的反射膜产生的上述第一激光和上述第二激光各自的相位差为基准来设定通过上述反射镜的反射膜使上述第一激光和上述第二激光产生的相位差以使第一激光和第二激光的相位差分别为大致1/4波长,由此上述分束器的反射膜能够优先形成作为分束器的原来的光路分支功能,有利于将所分支的各光路的激光光量比率设定为期望的设计值。
另外,使用多元激光单元作为第一激光光源和第二激光光源,由此容易构成在分束器的反射膜反射第一激光和第二激光的光学布局。
另外,将前置监视受光检测器配置成使该前置监视受光检测器将第一激光和第二激光透过上述分束器来接收,由此能够将一个前置监视受光检测器使用于第一激光和第二激光两者,能够设为有效的光学布局。
另外,将入射到分束器的第一激光和第二激光的直线偏振光方向设定为与上述分束器的反射面的倾斜方向成大致45度,并且将入射到上述反射镜的第一激光和第二激光的椭圆偏振光的长轴方向设定为与上述反射镜的反射面的倾斜方向成大致45度,并且设定了上述分束器的反射面和上述反射镜的反射面的朝向使得入射到上述分束器的激光的光轴和从上述反射镜射出的激光的光轴相互大致正交,因此在分束器的反射膜和反射镜的反射膜中能够高效地产生第一激光和第二激光的相位差,并且能够实现有利于薄型化的光学布局。
下面,参照附图来详细说明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光拾取装置。
图示的光拾取装置为与DVD的记录再现对应并且与CD的记录再现对应的结构。
激光单元1是所谓的多元激光单元,该多元激光单元在同一半导体衬底上分别利用激光二极管形成第一激光光源2和第二激光光源3来发出适合于CD记录再现和DVD记录再现的两个波长的激光,其中,上述第一激光光源2产生适合于DVD的红色波长带为645nm~675nm的第一波长、例如660nm的第一激光,上述第二激光光源3产生适合于CD的红外波长带为765nm~805nm、例如784nm的第二波长的第二激光。
选择性地分别从激光单元1的第一激光光源2和第二激光光源3射出的各激光入射到复合光学元件4。上述复合光学元件4具备衍射光栅5,该衍射光栅5对从第一激光光源2和第二激光光源3分别产生的激光的各激光波长具有有效的衍射作用,将上述各激光分离为0级衍射光束和±1级衍射光束这三个光束。
另外,上述复合光学元件4具备1/2波长板6,具有抑制要返回激光单元1的返回光的功能。
通过了上述复合光学元件4的激光被平板分束器7的反射膜8反射,入射到准直透镜9,该分束器7被配置成相对于通过了上述复合光学元件4的激光倾斜45°。上述分束器7根据反射膜8的膜特性,使通过了复合光学元件4的激光的一部分透过来引导到前置监视受光检测器10,并且使没有透过的剩余的激光反射来引导到主要光路。
上述分束器7的反射膜8由半透镜或者偏振光滤光器形成,根据上述反射膜8的膜特性以规定的激光光量比率来分配要反射的激光光量和要透过的激光光量。
在从激光单元1的第一激光光源2和第二激光光源3分别产生的各激光的激光光量有余量的情况下,能够采用半透镜作为上述反射膜8,容易设计以及形成上述反射膜8,实现分束器7的成本降低。在这种情况下,不需要使要反射的激光光量和要透过的激光光量相同,而是考虑要到达光盘的激光光量和要由后述的光检测器16接收的激光光量来设定上述反射膜8的半透镜特性。
另一方面,在需要高效率地利用从激光单元1的第一激光光源2和第二激光光源3分别产生的各激光的激光光量的情况下,采用偏振光滤光器作为上述反射膜8。在这种情况下,例如,使第一激光和第二激光以s偏振光入射到分束器7,分束器7的偏振光滤光器的反射膜8使s偏振光的激光的少许部分、例如几个百分比透过来引导到前置监视受光检测器10,使激光的大部分、例如90%以上反射来引导到主要光路。
准直透镜9使适合于DVD的波长的激光成为平行光,缩小适合于CD的波长的激光的扩展角。通过了上述准直透镜9的激光被启动用反射镜11的反射膜12反射而激光的光轴被弯曲,成为与从激光单元1射出的各激光的光轴以及被光检测器16接收的来自光盘D的反射光的光轴大致垂直的光轴,入射到物镜13。
上述物镜13的入射面形成有以光轴为中心的环带状衍射结构,设计成通过该衍射结构的衍射作用而规定级数的衍射光对于DVD、CD的各光盘D的透明基板层的厚度被适当地校正球面像差来聚光,以此对应两个波长,例如,对于适合DVD的波长的激光将NA(Numerical Aperture:数值孔径)设计为0.65,对于适合CD的波长的激光将NA设计为0.51。
因此,来自第一激光光源2的适合于DVD的波长的激光通过物镜13被聚光为适合于DVD的透明基板层的厚度来照射到DVD的信号层,来自第二激光光源3的适合于CD的波长的激光通过物镜13被聚光为适合于CD的透明基板层的厚度来照射到CD的信号层。
通过这种光学系统,从激光单元1的第一激光光源2和第二激光光源3分别产生的适合于DVD的波长的激光和适合于CD的波长的激光入射到一个物镜13,通过在聚焦方向和循迹方向驱动该物镜13来聚焦到DVD或者CD的光盘D的信号层,并且以追踪规定的信号轨道的方式进行照射。
另外,由分束器7的反射膜8反射的第一激光和第二激光分别产生与激光波长相应的相位差,另外,由启动用反射镜11的反射膜12反射的第一激光和第二激光分别产生与激光波长相应的相位差。设定上述分束器7的反射膜8和上述反射镜11的反射膜12各自的相位特性,使得上述第一激光和上述第二激光各自的相位差由通过上述分束器7的反射膜8产生的相位差和通过上述反射镜11的反射膜12产生的相位差来合成并分别成为大致1/4波长。因此,照射到光盘D的第一激光和第二激光都为圆偏振光。
照射到光盘D的信号层的激光被上述信号层调制并反射,返回到物镜13,沿与来时的光路相反的方向返回而到达分束器7。返回到上述分束器7的激光透过该分束器7,之后透过第一平板14,进一步经由倾斜配置的第二平板15而被引导到光检测器16,其中,该第一平板14附加成为照射到光盘D的激光的聚焦错误成分的像散,该第二平板15对透过分束器7时产生的有害的像散进行校正。
在此,在分束器7的反射膜8为半透镜的情况下,到达光检测器16的激光的要返回到激光单元1侧的损失量变大,但是通过从第一激光光源2和第二激光光源3射出的各激光光量的大小、光路损失和光检测器16的受光灵敏度被确保在实际应用上不会成为问题的激光光量。另外,在这种情况下,由复合光学元件4抑制向激光单元1的返回光,防止第一激光和第二激光的噪声增加。
另一方面,在分束器7的反射膜8为偏振光滤光器的情况下,到达上述反射膜8的激光在去往光盘D的去路和归路上被启动用反射镜11的反射膜12反射两次,并且在去路上被上述反射膜8反射一次。因此,在去路和归路上要使第一激光和第二激光的直线偏振光方向旋转90度,通过在上述反射膜8反射而产生的相位差不足,在去往光盘D的去路上作为s偏振光的直线偏振光的激光在归路上成为包含p偏振光成分较多的椭圆偏振光而入射到上述反射膜8。当分束器7的反射膜8具有使p偏振光激光透过大部分(90%多)的膜特性时,返回到上述分束器7的包含p偏振光成分较多的椭圆偏振光的激光被反射膜8反射而损失的激光光量被抑制,激光光量的大部分透过上述反射膜8而到达光检测器16。
如图3所示,在上述光检测器16的同一受光面上排列形成有使用于DVD记录再现的DVD受光区域21和使用于CD记录再现的CD受光区域22,在DVD受光区域21上分别形成有主受光部21A、前方副受光部21B以及后方副受光部21C,这些主受光部21A、前方副受光部21B以及后方副受光部21C分别与适合于DVD的波长的激光的三个光束、即0级光的主光束和配置于该主光束前后的±1级衍射光的前方副光束以及后方副光束对应,在CD受光区域22上分别形成有主受光部22A、前方副受光部22B以及后方副受光部22C,这些主受光部22A、前方副受光部22B以及后方副受光部22C分别与适合于CD的波长的激光的三个光束、即0级光的主光束和配置于该主光束前后的±1级衍射光的前方副光束以及后方副光束对应。
DVD受光区域21的各受光部间距离与DVD信号面上的三个光束的各光点的间隔对应,CD受光区域22的各受光部间距离与CD信号面上的三个光束的各光点的间隔对应。
上述光检测器16中的DVD受光区域21的主受光部21A、前方副受光部21B以及后方副受光部21C和CD受光区域22的主受光部22A、前方副受光部22B以及后方副受光部22C分别被十字状地四分割,分别由四个部分构成。在上述DVD受光区域21的主受光部21A、前方副受光部21B以及后方副受光部21C中,在从激光单元1射出的第一激光照射到光盘时,分别接收对各受光部的分割线的朝向有效的包含聚焦错误成分和循迹错误成分的受光点,在上述CD受光区域22的主受光部22A、前方副受光部22B以及后方副受光部22C中,在从激光单元1射出的第二激光照射到光盘时,分别接收对各受光部的分割线的朝向有效的包含聚焦错误成分和循迹错误成分的受光点。
因此,根据用于得到各种信号的规定的运算式,对从构成DVD受光区域21的主受光部21A、前方副受光部21B以及后方副受光部21C的各部分得到的各受光输出进行运算,由此得到DVD记录再现时的主信息信号、聚焦错误信号以及循迹错误信号、或者倾斜错误信号。
另一方面,根据用于得到各种信号的规定的运算式,对从构成CD受光区域22的主受光部22A、前方副受光部22B以及后方副受光部22C的各部分得到的各受光输出进行运算,由此得到CD记录再现时的主信息信号、聚焦错误信号以及循迹错误信号。
另外,分束器7的反射膜8和启动用反射镜11的反射膜12分别使波长660nm的第一激光和波长784nm的第二激光产生例如图4示出的表那样的相位差。
在这种情况下,以由上述分束器7的反射膜8产生的第一激光和第二激光各自的相位差17.80度和34.26度为基准,在图4的情况下,将通过上述反射镜11的反射膜12使上述第一激光和上述第二激光产生的相位差分别设定为-107.80度和-124.26度,使得上述第一激光和上述第二激光到达光盘D的各自的相位差相对于从第一激光光源2和第二激光光源3分别发出的第一激光和第二激光分别成为1/4波长(±90度,其中,正负表示不同的旋转方向)。
即,在由上述分束器7的反射膜8产生的第一激光和第二激光各自的相位差为θ1和θ2的情况下,如果将通过上述反射镜11的反射膜12使上述第一激光和上述第二激光产生的相位差分别设为X1和X2,则设定通过上述分束器7的反射膜8产生的相位差θ1和θ2以及通过上述反射镜11的反射膜12产生的相位差X 1和X2使它们满足θ1+X1=±90度以及θ2+X2=±90度。此外,上述相位差θ1和θ2以及上述相位差X1和X2能够取正负值,并且正负的符号表示圆偏振光的旋光旋转方向为顺时针和逆时针。
由此,上述第一激光和上述第二激光各自的相位差由通过上述分束器7的反射膜8产生的相位差和通过上述反射镜11的反射膜12产生的相位差来合成而分别成为1/4波长。
在此,利用优先如下原来的功能的膜特性来形成上述分束器7的反射膜8,该功能为以规定的激光光量比率来分配要反射的激光光量和要透过的激光光量,并分支到配置有激光单元1、前置监视受光检测器10以及光检测器16的各光路。
另一方面,上述反射镜11的反射膜12的原来的功能是使第一激光和第二激光的光轴弯曲的全反射镜的单功能,因此与分束器7的反射膜8相比,在对第一激光和第二激光设置期望的相位差时,更容易使上述反射膜12具有期望的功能。
作为一个具体例,使用白板玻璃(例如,商品名称:B270(SCHOTT公司))作为反射镜11的基材的结构材料,从反射膜12的最表面起的中间层设为Ti3O5和SiO2的多层膜,通过设计该反射膜12的膜厚和层叠数来使反射膜12具有任意的反射率和相位差。
图5是说明启动用反射镜11的反射膜12的结构的说明图,在上述反射镜11的基材的倾斜面上形成反射镜功能膜12a,在该反射镜功能膜12a上重叠形成或者粘接相位差功能膜12b,来构成上述反射膜12。
例如通过利用物理气相沉积法(PVD)的真空蒸镀法、溅射法来进行的薄膜制造技术,或者通过利用化学气相沉积法(CVD)来进行的薄膜制造技术,分别将适合于反射镜功能的铝、铬、镍铬等金属材料以及适合于相位差功能的聚碳酸酯、聚乙烯醇、环烯烃聚合物、降冰片类或液晶涂层类型的有机材料形成为上述反射膜12的反射镜功能膜12a和相位差功能膜12b。
另外,作为上述反射膜12的形成,还可以考虑涂覆涂覆型相位差板材料并进行加热处理的方法以及在反射镜11的基材表面的镜面粘接相位差薄膜(1/4波长板薄膜)。
另外,分束器7的反射膜8也与启动用反射镜11的反射膜12同样地,例如通过PVD的真空蒸镀法、溅射法来形成,或者通过CVD来形成。
另外,考虑1/2波长板6使第一激光和第二激光的直线偏振光方向旋转的旋转方向来设定激光单元1的旋转方向的朝向,由此将入射到分束器7的第一激光和第二激光的直线偏振光方向设定为与上述分束器7的反射膜8表面、即反射面的倾斜方向成大致45度,并且将入射到启动用反射镜11的第一激光和第二激光的椭圆偏振光的长轴方向设定为与上述反射镜11的反射膜12表面、即反射面的倾斜方向成大致45度。
另外,设定上述分束器7的反射面和上述反射镜11的反射面的朝向使得入射到上述分束器7的激光的光轴和从上述反射镜11射出的激光的光轴相互大致正交。
在根据这种上述分束器7和上述反射镜11的位置关系设为适合于薄型化的光学布局的基础上,成为第一激光和第二激光在分束器7的反射膜8和反射镜11的反射膜12中高效地产生相位差的光学布局。
此外,在上述实施例中,示出使用了与两个波长对应的多元激光单元1的例子,但是只要设为将波长不同的多个激光引导到去往光盘的去路上的共用光路并使它们通过配置于该共用光路上的对各激光分别具有衍射作用的衍射光栅的结构即可,也可以是以下结构:使用与分束器7不同的分束器来将分别发出第一激光和第二激光的各激光单元分别配置于不同光路,第一激光和第二激光在去路上的分束器7之前被引导到共用光路之后引导到上述分束器7。
另外,在光拾取装置与三个波长激光对应的情况下,也能够采用使用与三个波长对应的多元激光单元作为多元激光单元1的结构。
并不限于适合于DVD和CD的光拾取装置,还能够利用于使用了蓝紫色波长带400nm~420nm的激光(例如405nm)的适合于Blu-ray Disc(商标)标准的光拾取装置中。
以上,上述的发明的实施方式是用于容易理解本发明的内容,而不是限定地解释本发明的内容。本发明在不脱离其宗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变更、改进,并且本发明还包含其等效物。
本申请要求基于2009年3月30日申请的作为日本申请的日本特愿2009-82062的优先权,本申请引用其内容。

Claims (7)

1.一种光拾取装置,具备:
激光光源,其发出预定波长的激光;
物镜,其使上述激光照射到光记录介质;
反射镜,其存在于上述激光光源与上述物镜之间的光路上,反射上述激光以使上述激光入射到上述物镜;
光检测器,其接收从上述光记录介质反射的上述激光的反射光;以及
分束器,其存在于上述激光光源与上述反射镜之间的光路上,被配置成将上述激光向上述反射镜方向反射,使上述反射光向上述光检测器的方向透过,
其中,上述分束器具有第一反射膜,该第一反射膜使上述激光产生与上述预定波长相应的第一相位差,
上述反射镜具有第二反射膜,该第二反射膜使上述激光产生与上述预定波长相应的第二相位差,
上述第一反射膜和上述第二反射膜被形成为使从上述激光光源发出的上述激光的上述第一相位差和上述第二相位差的合成相位差成为1/4波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拾取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激光光源包括发出波长相互不同的激光的多个激光光源,以及
根据上述光记录介质从上述多个激光光源中确定要发出激光的激光光源。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拾取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多个激光光源是被安装到同一封装内的多元激光单元。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拾取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反射镜存在于上述多个激光光源与上述物镜之间的共用光路上,
上述分束器存在于上述多个激光光源与上述反射镜之间的共用光路上。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拾取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前置监视受光检测器,该前置监视受光检测器接收透过了上述分束器的上述激光,产生与上述激光的激光光量对应的受光输出。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拾取装置,其特征在于,
以上述第一相位差为基准来设定上述第二相位差,使得从上述激光光源发出的上述激光的上述第一相位差和上述第二相位差的合成相位差成为1/4波长。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拾取装置,其特征在于,
入射到上述分束器的上述激光的直线偏振光方向与上述第一反射膜的表面成45度,
入射到上述反射镜的上述激光的椭圆偏振光的长轴方向与上述第二反射膜的表面成45度,
上述分束器和上述反射镜的朝向被设定为使入射到上述分束器的上述激光的光轴与从上述反射镜射出的上述激光的光轴正交。
CN201010139862.4A 2009-03-30 2010-03-30 光拾取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85367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082062A JP2010238274A (ja) 2009-03-30 2009-03-30 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
JP2009-082062 2009-03-30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853675A true CN101853675A (zh) 2010-10-06
CN101853675B CN101853675B (zh) 2014-05-07

Family

ID=4278410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10139862.4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853675B (zh) 2009-03-30 2010-03-30 光拾取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8081557B2 (zh)
JP (1) JP2010238274A (zh)
KR (1) KR20100109463A (zh)
CN (1) CN101853675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026410A (zh) * 2010-09-08 2013-04-03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光拾取装置
CN115053148A (zh) * 2020-02-06 2022-09-13 Ams-欧司朗国际有限公司 光像素投射模块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1013484A1 (ja) * 2009-07-27 2011-02-03 コニカミノルタオプト株式会社 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
GB201105765D0 (en) 2011-04-05 2011-05-18 Visa Europe Ltd Payment system
JP2013093082A (ja) * 2011-10-27 2013-05-16 Hitachi Media Electoronics Co Ltd 光ピックアップ
KR101444279B1 (ko) * 2012-07-03 2014-11-03 도시바삼성스토리지테크놀러지코리아 주식회사 광 픽업 장치 및 이를 적용하는 광 디스크 드라이브
US9922322B2 (en) 2013-12-19 2018-03-20 Visa International Service Association Cloud-based transactions with magnetic secure transmission
RU2019111186A (ru) * 2013-12-19 2019-05-07 Виза Интернэшнл Сервис Ассосиэйшн Способы и системы облачных транзакций
CN106465112A (zh) 2014-05-21 2017-02-22 维萨国际服务协会 离线认证
US9775029B2 (en) 2014-08-22 2017-09-26 Visa International Service Association Embedding cloud-based functionalities in a communication device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307335A (en) * 1989-09-18 1994-04-26 Olympus Optical Co., Ltd. Optical information reading apparatus with multi film elements to compensate for wavelength fluctuation
US5657305A (en) * 1994-11-17 1997-08-12 Canon Kabushiki Kaisha Optical information recording and reproducing apparatus including a total reflection surface or a light shield plate disposed between a polarized light separating surface and a detection device for light beam compensation
US20060098552A1 (en) * 2004-11-10 2006-05-11 Tomoto Kawamura Optical information processing apparatus, optical pick-up device and optical recording disc system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965780A (en) * 1987-08-12 1990-10-23 Digital Equipment Corporation Magneto-optical data recording device using a wavelength and polarization-sensitive splitter
JPH06195795A (ja) * 1992-10-30 1994-07-15 Omron Corp 情報再生装置
JP4728542B2 (ja) * 2001-09-21 2011-07-20 株式会社リコー 光学素子、該光学素子を用いた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及び光ディスクドライブ装置
JP2004259328A (ja) * 2003-02-24 2004-09-16 Pioneer Electronic Corp 光ピックアップ並びにこれを備えた情報再生装置
JP4876826B2 (ja) * 2006-09-28 2012-02-15 旭硝子株式会社 位相差素子および光ヘッド装置
JP2008251112A (ja) 2007-03-30 2008-10-16 Nidec Sankyo Corp 光ヘッド装置
JP2008305525A (ja) * 2007-06-11 2008-12-18 Sony Corp 光ピックアップおよび光ディスク装置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307335A (en) * 1989-09-18 1994-04-26 Olympus Optical Co., Ltd. Optical information reading apparatus with multi film elements to compensate for wavelength fluctuation
US5657305A (en) * 1994-11-17 1997-08-12 Canon Kabushiki Kaisha Optical information recording and reproducing apparatus including a total reflection surface or a light shield plate disposed between a polarized light separating surface and a detection device for light beam compensation
US20060098552A1 (en) * 2004-11-10 2006-05-11 Tomoto Kawamura Optical information processing apparatus, optical pick-up device and optical recording disc system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026410A (zh) * 2010-09-08 2013-04-03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光拾取装置
CN115053148A (zh) * 2020-02-06 2022-09-13 Ams-欧司朗国际有限公司 光像素投射模块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0238274A (ja) 2010-10-21
US8081557B2 (en) 2011-12-20
CN101853675B (zh) 2014-05-07
KR20100109463A (ko) 2010-10-08
US20100246369A1 (en) 2010-09-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853675B (zh) 光拾取装置
KR0144569B1 (ko) 광학소자 및 그것을 포함하는 광픽업장치
US20050237902A1 (en) Optical disk apparatus
US7710849B2 (en) Optical head device and optical information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device
US20050111516A1 (en) Optical pickup apparatus
CN101499295A (zh) 具有双镜移相器的光学读取单元
CN101964197A (zh) 光拾取装置
WO2007142179A1 (ja) 四分の一波長板及び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
US7586827B2 (en) Optical pickup apparatus
JPH1139701A (ja) 光ディスク装置
JP3757962B2 (ja) 光ピックアップ用プリズム及び光ピックアップの製造方法
JP2004062953A (ja) ピックアップ装置
CN100405482C (zh) 光学拾取装置
JP3471960B2 (ja) ピックアップ装置
JP2006040359A (ja) 積層1/4波長板とそれを用いた光ピックアップ
JP3003160B2 (ja) 複合ビームスプリッタ素子、及びこれを用いた光磁気ディスク用光学ヘッド
JP2005222601A (ja) 光ピックアップおよび光情報再生装置または光情報記録再生装置
JP2005327335A (ja) 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
JP2011227944A (ja) 光ヘッド装置
JP2007188577A (ja) 光ピックアップおよび当該光ピックアップを備えた光情報記憶装置
JPH10255317A (ja) 光ディスク装置
JPH0981955A (ja) 光ピックアップ
US20080253261A1 (en) Optical Pickup Having Aberration Correction
JP2013041639A (ja) 光ヘッド装置
JP2000048389A (ja) 光ピックアップ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507

Termination date: 2017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