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829321B - 一种预防黄颡鱼红头病的疫苗 - Google Patents

一种预防黄颡鱼红头病的疫苗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829321B
CN101829321B CN 200910221991 CN200910221991A CN101829321B CN 101829321 B CN101829321 B CN 101829321B CN 200910221991 CN200910221991 CN 200910221991 CN 200910221991 A CN200910221991 A CN 200910221991A CN 101829321 B CN101829321 B CN 10182932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accine
fish
edwardsiella
tarda
chngy01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0910221991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829321A (zh
Inventor
肖丹
罗远会
方芳
黄冠军
耿毅
邓龙君
康琦
刘衍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ngwei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ongwei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ngwei Co Ltd filed Critical Tongwei Co Ltd
Priority to CN 200910221991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1829321B/zh
Publication of CN10182932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82932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82932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82932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edicines Containing Antibodies Or Antigens For Use As Internal Diagnostic Age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鮰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 ictaluri)在制备鱼用疫苗中的应用。本发明还提供一种鱼用疫苗,它含有致免疫有效量的灭活的鮰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 ictaluri),及药学上可接受的辅料或载体。本发明的疫苗或者联合疫苗能够针对性的防治黄颡鱼红头病,效果良好,是一种成本低廉,健康环保的防治方法。

Description

一种预防黄颡鱼红头病的疫苗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鱼用疫苗,特别是一种预防黄颡鱼红头病的疫苗。
背景技术
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俗称黄腊丁,属于鲶形目(Siluriformes)鲿科(Bagridae)黄颡鱼属(Pelteobagrus)。其具有肉质细嫩,味道鲜美,无肌间刺,营养丰富,低脂肪高蛋白特点,深受消费者欢迎,因此,黄颡鱼养殖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迅速发展,其养殖规模与养殖产量都逐年增加。但近年来在各黄颡鱼养殖区发生了一种以头部皮肤充血、出血,发红,甚至破裂,形成开放性溃疡为病变特征的“红头病”,具有传染性强,死亡率高等特点。目前对该病的病原学不清楚,一些养殖户认为是寄生虫性疾病;也有人认为是细菌性疾病;还有人认为是病毒性疾病。由于对病原学的不清楚,生产中一旦发生该病都是采用下大包围的方式用药物,这不仅导致治疗成本的增加,同时由于药物的滥用也导致耐药性的产生,给该病的治疗带来很大困难,同时,由于过度用药,也导致鱼体内抗生素残留超标,对水产品品质造成影响,由此导致严重的经济损失,严重阻碍了黄颡鱼养殖在我国的健康发展。
发明内容
为了避免盲目用药带来的损失,明针对黄颡鱼红头病提供一种鱼用疫苗,是由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 ictaluri)灭活制备而成的,优选方案,由保藏编号为CCTCC NO:M 209176的菌株灭活制备而成。
本发明的鱼用疫苗,含有致免疫有效量的灭活的
Figure G2009102219915D00012
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 ictaluri),及药学上可接受的辅料或载体,所述的致免疫有效量为106-108CFU/ml。
本发明的疫苗可以有多种剂型,如辅料为水时可以制备成水剂,辅料可以是生理盐水或蒸馏水;当辅料为吸附剂时,可以制备成粉剂,所述的吸附剂可以是沸石或硅藻土。
本发明疫苗还可以由灭活
Figure G2009102219915D00013
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 ictaluri),加入透皮吸收促进剂及且任选一种或多种药学上可接受的辅料或载体,能够促进鱼体从皮肤吸收疫苗,从而达到更好的预防效果。透皮吸收促进剂优选氮酮。更优选的是,由保藏编号为CCTCC NO:M 209176的菌株灭活制备而成。
本发明的疫苗或者联合疫苗能够针对性的防治黄颡鱼红头病,效果良好,是一种成本低廉,健康环保的防治方法。
以下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更进一步说明本发明技术方案,但是并非对本发明的限制,凡依据本发明上述内容所实现的技术均属于本发明的范围。
附图说明
图1基于16S rDNA序列构建的CHNYC01与CHNYC02菌株与其他相关菌株的系统发育树
图2CHNGY01与CHNGY02菌株16S rDNA序列与参比菌株16S rDNA序列的同源性
图中:Flavbobacterium columnaris柱状黄杆菌(AB0156515、AF095342)
Edwardsiella hoshinae保科爱德华氏菌(AB050825)
Edwardsiella ictaluri
Figure G2009102219915D00021
爱德华氏菌(AB050826、AB453281、DQ985469)
Yersinia ruckeri红色耶尔森菌,鳟鱼红嘴病耶杆菌(AF366385、EU401667)
Psedomonas fluorescens荧光假单胞菌(AY472116)
Aeromonas sobria温和气单胞菌(AY827494、X60412)
Aeromonas caviae豚鼠气单胞菌(AY987759、EU082831)
Vibrio anguillarum鳗弧菌(EF467287)
Vibrio ordalii病海弧菌(EU107968)
Edwardsiella tarda迟钝爱德华氏菌 缓慢爱德华氏菌(EU259317、FJ009591)
具体实施方式
免疫是动物机体识别和清除抗原异物,保持体内、外环境平衡的一种生理反应。免疫防治是利用动物自身具有的特异性与非特异性免疫功能,通过疫苗,免疫激活剂、免疫增强剂等使养殖动物获得或增加免疫机能,从而增强动物机体的特异性与非特异性的抗病能力。在传统的水产动物疾病防治中,主要是药物防治,其中抗生素与化学药物的广泛应用已导致病原菌的严重耐药性,并对生态环境造成巨大压力,同时由于药物的残留对消费者存在潜在的威胁,因此水产动物疾病的免疫防治将是未来我国水产养殖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我们的研究已证实其病原为
Figure G2009102219915D00022
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 ictaluri),尽管该病原菌对对氟苯尼考、丁胺卡那霉素与强力霉素高度敏感,但这些药物的长期使用必然会导致耐药性的产生,与此同时,药物的残留也会对人类健康造成潜在的威胁,因此,免疫防治该病就显得非常的重要。
本发明从自然发病鱼体内进行了病原菌的分离鉴定与系统发育分析,旨在明确该病的病原,为养殖生产中防治该病提供科学依据,也为黄颡鱼红头病的免疫治疗提供了性。
实施例一病原菌
Figure G2009102219915D00031
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 ictaluri)的分离鉴定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鱼
自然发病黄颡鱼采自四川眉山黄颡鱼养殖场;健康黄颡鱼由通威股份有限公司四川公司提供,体重60.5±4.3g。
1.2主要试剂
培养基:TSA、TSB、TIS和BHI按常规方法自制。
细菌生化微量鉴定管:购自杭州天和生物试剂有限公司。
Taq DNA聚合酶:购自大连宝生物公司。
PCR引物:大连宝生物公司合成。
药敏纸片:购自杭州天和生物试剂有限公司。
1.3细菌分离鉴定
1.3.1病原菌分离:无菌操作从自然感染病鱼脑和肾取样,划线接种于TSA与BHI平板置于28℃培养48h,挑取单个优势菌落在BHI平板上再次划线,获得纯培养的CHNGY01与CHNGY02两菌株,转接到TSA斜面培养基于4℃保存备用。
1.3.2人工感染试验:将分离菌株CHNGY01与CHNGY02接种TSA,28℃培养48后,用无菌生理盐水洗下,参照麦氏比浊管调整细菌浓度为1.8×108CFU/mL。健康黄颡鱼20尾随机平均分成2组,其中1组每尾鱼腹腔接种0.1mL菌液;另外1组作为对照组每尾鱼注射0.1mL无菌生理盐水。接种后观察鱼的发病死亡情况,并对死亡鱼及时剖检和致病菌的再次分离。
1.3.3病原菌培养与形态特性检测:参照有关甘肃农业大学.兽医微生物学实验指导方法进行菌株CHNGY01与CHNGY02的生长温度、耐盐性试验,以及在普通琼脂平板、TSA、BHI、兔血TSA平板上28℃培养48小时后观察细菌的生长状况和菌落的大小、形态等,并以革兰氏染色光学显微镜观察细菌形态特征。
1.3.4病原菌生理、生化特性检测:各项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参照2004年版伯杰氏细菌鉴定手册有关文献进行。
1.416S rDNA序列测定与系统发育分析
1.4.1PCR模板DNA的制备:采用大连宝生物公司细菌DNA提取试剂盒进行细菌DNA模板制备。
1.4.216S rDNA序列扩增与测序:采用1对扩增细菌16S rDNA的通用引物,其上、下游引物的序列分别为:5’-AGAGTTTGATCCTGGCTCAG-3’和5’-TACGGCTACCTTGTTACGAC-3’。PCR反应条件为:94℃变性5min,然后94℃ 1min,54℃ 1min,72℃ 2min,30个循环,最后72℃延伸10min。PCR产物经DNA纯化系统纯化后,送大连宝生物公司进行序列测定。
1.4.3系统发育树的构建:将菌CHNGY01与CHNGY02的16S rDNA序列与GenBank中的已知核酸序列进行Blast分析,调出与该序列相关性较高的核酸序列,再采用DNAstar软件的Megalign软件包进行多序列比对和系统发育树构建。
1.5药敏实验
采用纸片扩散法,CHNGY01与CHNGY02菌接种TSB肉汤,28℃震荡培养48h,将菌液均匀涂布TSA平板,帖上药敏纸片,28℃培养48h,测量抑菌圈大小并判定结果。
2.结果
2.1人工感染试验
试验组黄颡鱼在接种感染后,表现为阵发行痉挛和旋转状游动,24h后陆续有鱼开始死亡,48h后实验鱼全部死亡,而对照组未见任何异常。死亡的黄颡鱼症状与病变与自然发病的黄颡鱼相似,表现为头部充血、出血发红,部分鱼表现为头顶局灶性发白,随病程的发展表现为溃疡;下颌明显充血、出血,背鳍基部出血,肛门红肿外突。剖解变化表现为腹腔内可见淡黄色腹水,肝肿大呈土黄色,并见出血点,脾、肾肿大、出血。胃肠道粘膜充血、出血。从感染死亡鱼肾、肝和脑内分离出与CHNGY01、CHNGY02形态与生理生化一致的细菌,表明CHNGY01与CHNGY02是黄颡鱼红头的病原菌。
2.2形态与培养特性
分离菌株CHNGY01与CHNGY02均为一种G-短杆菌。在25~30℃的温度范围内具有较弱的运动性,而37℃时则不具运动能力;该菌在培养基上生长缓慢,在25~30℃条件下培养BHI琼脂上需28~36h,TSA琼脂上需要48h才形成针尖大小的菌落,而在37℃时生长不良;不能忍受超过1.5%的盐浓度。
2.3生理生化特性
生理、生化特性测定发现CHNGY01与CHNGY02的特性是完全一致的,对大多数糖都不能利用产酸,仅利用葡萄糖、麦芽糖和D-甘露糖产酸,对葡萄糖的氧化发酵在20~30℃才产气,37℃时不产气。其过氧化氢酶阳性,细胞色素氧化酶阴性,硝酸盐还原阳性,吲哚与甲基红实验阴性,不能利用丙二酸盐与枸橼酸盐,H2S阴性,DNA酶与脂酶阴性。详细的生理、生化特性见表1。
表1菌株CHNGY01与CHNGY02的理化特征
注:“+”为阳性,“-”为阴性。
2.416S rDNA的PCR扩增结果与系统发育分析
针对CHNGY01与CHNGY02菌株PCR扩增出的16S rDNA片段经琼脂糖电泳检测表明其大小约1500bp,测序结果表明该片段有1506bp与1513bp。将获得的序列与GenBank中已报道的16S rDNA序列进行Blast分析,调出相关性最高的序列和水产常见致病菌如弧菌(Vibrio)、温和气单胞菌(Aeromonassobria)、鲁氏耶尔森菌(Yersinia ruckeri)、迟钝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tarda)等相关菌株的16S rDNA序列用DNAstar软件进序列比对分析和构建系统发育树(图1),结果表明CHNGY01与CHNGY02菌在系统发育数上与
Figure G2009102219915D00052
爱德华菌(Edwardsiella ictaluri)聚为一簇,其同源性在99.4-99.6%之间,结合形态学和理化特征鉴定CHNGY01与CHNGY02菌为
Figure G2009102219915D00053
爱德华菌(Edwardsiellaic taluri)(图2)。
2.5药敏实验
由表2可知,CHNGY01与CHNGY02菌株对氟苯尼考、丁胺卡那霉素与强力霉素高度敏感,对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妥布霉素、左氟沙星、环丙沙星、恩诺沙星和丁胺卡那霉素等中度敏感,对氟哌酸、四环素和头孢拉定等低度敏感,对乙酰螺旋霉素、阿莫西林和氨苄青霉素等不敏感。
表2菌株CHNGY01与CHNGY02药敏实验结果
Figure G2009102219915D00061
注:“-”表示不敏感,“+”表示低度敏感,“++”表示中度敏感,“+++”表示高度敏感。
3.结论
3.1通过对自然感染“红头病”的黄颡鱼进行了病原菌的分离,并采用形态、生理生化特性与16S rDNA序列进行分析,发现黄颡鱼头病”的病原菌为爱德华菌(Edwardsiella ictaluri)。
3.2药敏实验检测结果发现,黄颡鱼“红头病”的病原菌
Figure G2009102219915D00063
爱德华菌(Edwardsiella ictaluri)菌株对氟苯尼考、丁胺卡那霉素与强力霉素高度敏感,对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妥布霉素、左氟沙星、环丙沙星、恩诺沙星和丁胺卡那霉素等中度敏感,因此,在养殖生产中,发生该病可选用以上的药物进行治疗。
发明人于2009年8月8日将分离到的CHNGY01菌株提交中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保藏,编号为CCTCC NO:M209176。
爱德华菌属(Edwardsiella)中一共有3个种即迟钝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 tarda),
Figure G2009102219915D00064
爱德华菌(Edwardsiella ictaluri)、保科爱德华菌(Edwardsiella hoshinae)经过实验证明,保科爱德华菌(Edwardsiellahoshinae)无致病性。
实施例二
Figure G2009102219915D00071
爱德华菌(Edwardsiella ictaluri)标准菌株与本发明分离到的CHNGY01菌株的比较研究
1材料与方法
1.1菌种来源
CHNGY01株由通威药物研究所从四川眉山黄颡鱼养殖场分离鉴定的
Figure G2009102219915D00072
爱德华氏菌,保藏编号为CCTCC NO:M209176。
Figure G2009102219915D00073
爱德华氏菌标准株菌株号为ATCC 33202。
1.2主要试剂:
细菌生化微量鉴定管:购自杭州天和微生物试剂有限公司。
培养基:脑心浸液(BHI)购至北京路桥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1.3菌液准备
试验前,用接种环从保存菌种的甘油菌液取菌液,接种在脑心浸液(BHI)肉汤培养基中,28℃培养24h,取出作为原液备用。
1.4细菌的理化特性测定
用移液器将菌液接种到微量生化鉴定管中,28℃培养24h。
2结果
Figure G2009102219915D00074
爱德华氏菌CHNGY01与ATCC33202生理、生化特性测定发现,两者的特性基本一致,对大多数糖都不能利用产酸,仅利用葡萄糖、麦芽糖和D-甘露糖产酸。其过氧化氢酶、脲酶与赖氨酸脱羧酶阳性,细胞色素氧化酶、蛋白酶、DNA酶、苯丙氨酸转氨酶与鸟氨酸脱羧酶等阴性,硝酸盐还原阳性,不能利用丙二酸盐,H2S阴性。但两者在枸橼酸盐利用与甲基红实验上却存在差异,CHNGY01在枸橼酸盐利用与甲基红实验上均为阳性,而ATCC 33202却均为阴性。详细的生理、生化特性见表1。
表1菌株CHNGY01与ATCC33202的理化特征
Figure G2009102219915D00081
注:“+”为阳性,“-”为阴性。
3结论
本发明分离到的
Figure G2009102219915D00082
爱德华氏菌(CHNGY01即CCTCC NO:M209176)与
Figure G2009102219915D00083
爱德华氏菌标准株(ATCC33202)在生理生、化特性上基本一致,但两者在在枸橼酸盐利用与甲基红实验上却存在差异,CHNGY01在枸橼酸盐利用与甲基红实验上均为阳性,而ATCC33202却均为阴性。
实施例三
本发明菌株CHNGY01与
Figure G2009102219915D00084
爱德华氏菌标准菌株(ATCC33202)制备的灭活全菌苗比较研究
黄颡鱼的“红头病”是近年来发生的危害较为严重的一种传染性疾病,前面的研究已证实其病原为
Figure G2009102219915D00085
爱德华氏菌。本实验进行了分离
Figure G2009102219915D00086
爱德华氏菌与标准株ATCC33202制备的灭活疫苗对黄颡鱼红头病免疫效果的比较研究,为黄颡鱼红头病更好的开展免疫防治提供可靠的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菌种
黄颡鱼爱德华氏菌(CHNGY01)分离并鉴定的来自然感染发生红头病的黄颡鱼
爱德华氏菌标准菌株(ATCC33202)ATCC公司
1.2实验鱼
购自四川新某养殖场的健康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平均体重37.4±2.1g,实验前于水族箱内驯养1周。
1.3疫苗的制备
将黄颡鱼
Figure G2009102219915D00093
爱德华氏菌(CHNGY01)和爱德华氏菌标准菌株(ATCC33202)分别接种TSA平板,再用PBS洗下接种一系列的TSB肉汤经逐级增菌培养,采用平板计数法确定细菌浓度后,用浓度为0.5%(V/V)福尔马林,28℃灭活48h,制成全菌灭活疫苗。
1.4疫苗安全性检查
将制备的灭活全菌苗接种绵羊鲜血TSA琼脂平板,28℃恒温培养24-48h后观察平板上是否有细菌菌生长以判定菌体疫苗中是否含有未灭活的病原菌;同时采用腹腔注射的方法,将制备的菌体疫苗按正常接种量的5倍与10倍剂量接种健康黄颡鱼进行人工感染实验,接种后观察15d,检查菌体疫苗是否对健康黄颡鱼致病。
1.5实验分组
将100尾健康黄颡鱼随机平均分成5组,每组20尾。黄颡鱼爱德华氏菌(CHNGY01)和
Figure G2009102219915D00096
爱德华氏菌标准菌株(ATCC33202)制备的灭活全菌疫苗分别采用浸泡与注射两种免疫途径对黄颡鱼进行免疫,同时采用生理盐水设置对照组。
1.6保护性实验
免疫后3周,采用黄颡鱼
Figure G2009102219915D00097
爱德华氏菌(CHNGY01)对免疫组与对照组的实验鱼进行人工攻毒感染,每尾实验鱼腹腔注射黄颡鱼爱德华氏菌(CHNGY01)2.5×108CFU/ml病原菌0.1mL,观察各实验组的发病死亡情况,得出保护率。
2.结果
2.1疫苗的安全性
通过平板计数法得出福尔马林灭活疫苗中的含菌量为4.5×1010CUF/mL。将该疫苗0.1mL接种于绵羊鲜血TSA琼脂平板,在28℃下培养24-48h,未发现细菌生长。制备灭活全菌疫苗对健康黄颡鱼进行攻毒感染,观察15d未发现接种实验鱼发现异常。实验结果表明浓度为0.5%(V/V)的福尔马林在28℃条件下对病原菌进行48h的灭活,能将病原菌彻底灭活,制备的疫苗是安全的。
2.2疫苗的保护性
将黄颡鱼爱德华氏菌(CHNGY01)和爱德华氏菌标准菌株(ATCC33202)制备的全菌灭活苗,采用注射与浸泡两种免疫途径对健康黄颡鱼进行免疫3周后,用黄颡鱼
Figure G2009102219915D00103
爱德华氏菌(CHNGY01)对免疫后的实验鱼进行人工感染实验。结果发现:黄颡鱼
Figure G2009102219915D00104
爱德华氏菌(CHNGY01)制备的全菌灭活疫苗免疫黄颡鱼后对“红头病”的保护率明显高于
Figure G2009102219915D00105
爱德华氏菌标准菌株(ATCC33202)制备的全菌灭活苗对黄颡鱼“红头病”的保护率。另外,从表1也可看出,在两种免疫途径中注射的免疫方式的免疫效果好于浸泡免疫途径。
表1爱德华氏菌(CHNGY01)与标准菌株(ATCC33202)制备的疫苗的保护性比较
Figure G2009102219915D00107
3.结论
本实验发现,从自然感染发生红头病的黄颡鱼分离到的
Figure G2009102219915D00108
爱德华氏菌(CHNGY01)制备的全菌灭活苗经浸泡与注射两种方式免疫黄颡鱼后都能产生针对“红头病”的免疫力,其保护率高于
Figure G2009102219915D00109
爱德华氏菌标准菌株(ATCC33202)制备的疫苗的保护率。该结果表明,
Figure G2009102219915D001010
爱德华氏菌(CHNGY01)在免疫预防黄颡鱼“红头病”的疫苗制备上较
Figure G2009102219915D001011
爱德华氏菌标准菌株(ATCC33202)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和更大的应用价值。
实施例四本发明灭活疫苗的制备与免疫效果研究
本实验对从自然发病黄颡鱼体内分离的
Figure G2009102219915D001012
爱德华氏菌进行了灭活全菌苗的制备与免疫效果的研究,旨在为黄颡鱼“红头病”的免疫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黄颡鱼
Figure G2009102219915D001013
爱德华氏菌(CHNGY01)分离并鉴定的来自然感染发生红头病的黄颡鱼
健康黄颡鱼  购自四川新津某养殖场,平均体重37.4±2.1g,实验前于水族箱内驯养1周。
1.2方法
1.2.1疫苗的制备
1.2.1.1菌种复苏
在无菌条件下,取4℃条件下保存的
Figure G2009102219915D00111
爱德华氏菌种用接种环从菌种管中挑取少量细菌接种到10ml TSB肉汤,将接种后的肉汤放入水浴振荡器中,28℃,110r/min,振荡培养24h。
1.2.1.2菌液增殖培养
①初级培养
把复苏培养的菌液10ml接种再次接种500ml TSB肉汤,将接种后的肉汤放入水浴振荡器中,28℃,110r/min,振荡培养48h。
②菌液次级培养
将次级培养的TSB肉汤均匀的涂布在制备好的TSA平板上,将涂布好的TSA平板放入28℃恒温培养箱中,培养48h(注意培养时间以细菌苔长满整个平板为度);在无菌工作室,用灭菌的生理盐水(0.85%NaCl)冲洗平板上生长的菌苔,将洗下的菌悬液置于灭菌的输液瓶中。
③洗脱菌液扩大培养
将从平板上洗脱的菌液按每10ml接种200mlTSB肉汤,进行菌液的扩大培养,28℃,110r/min,振荡培养48h。得到高浓度细菌悬液。
1.2.1.3菌液的计数
对增殖培养后的菌液采用平板稀释细菌计数方法进行计数
①选取大小一致的平板清洗高压灭菌后,制备TSA平板备用;
②无菌操作将在菌苗制备过程中取的菌液进行倍比(10n)稀释备用;
③将稀释的菌液取0.1mL涂布TSA平板,28℃,恒温箱中培养36小时,计数菌落个数;
④选择平均菌落数在30-300个之间稀释度的平板,以该稀释度的平均菌落数乘以稀释倍数,则为该菌样的细菌总数。
菌落数×稀释度×10=细菌总数
1.2.1.4菌液的灭活
对扩大培养的菌液,按体积比例添加5-6‰的甲醛,放入水浴振荡器中,28℃,110r/min,振荡48h灭活。
1.2.1.5菌苗的分装
灭活完全的疫苗,无菌操作进行分装于500ml灭菌高温瓶中,并对橡胶塞有孔隙的应采用石蜡封闭。分装好的灭活疫苗应置于4℃保存,备用。
1.2.2疫苗安全性检查
将制备的灭活全菌苗接种绵羊鲜血TSA琼脂平板,28℃恒温培养24-48h后观察平板上是否有细菌菌生长以判定菌体疫苗中是否含有未灭活的病原菌;同时采用腹腔注射的方法,将制备的菌体疫苗按正常接种量的5倍与10倍剂量接种健康黄颡鱼进行人工感染实验,接种后观察15d,检查菌体疫苗是否对健康黄颡鱼致病。
1.2.3实验分组
将240尾健康黄颡鱼随机平均分成12组,每组20尾。将制备的灭活全菌疫苗10倍逐级稀释,分别采用浸泡与注射两种免疫途径对黄颡鱼进行免疫,同时采用生理盐水设置对照组(表1)。
1.3保护性实验
免疫后3周,采用黄颡鱼
Figure G2009102219915D00121
爱德华氏菌(CHNGY01)对免疫组与对照组的实验鱼进行人工攻毒感染,每尾实验鱼腹腔注射黄颡鱼
Figure G2009102219915D00122
爱德华氏菌(CHNGY01)2.5×108CFU/ml病原菌0.1mL,观察各实验组的发病死亡情况,得出保护率,评定疫苗的免疫效果。
2.结果
2.1疫苗的安全性
经平板计数法得出福尔马林灭活疫苗中的含菌量为4.5×1010CUF/mL。将该疫苗0.1mL接种于绵羊鲜血TSA琼脂平板,在28℃下培养24-48h,未发现细菌生长。制备灭活全菌疫苗对健康黄颡鱼进行攻毒感染,观察15d未发现接种实验鱼发现异常。实验结果表明浓度为0.5%(V/V)的福尔马林在28℃条件下对病原菌进行48h的灭活,能将病原菌彻底灭活,制备的疫苗是安全的。
2.2疫苗的保护性
黄颡鱼注射与浸泡免疫3周后,用
Figure G2009102219915D00123
爱德华氏菌(CHNGY01)对免疫后的实验鱼进行人工感染实验。结果发现:制备的
Figure G2009102219915D00124
爱德华氏菌(CHNGY01)全菌灭活疫苗经浸泡与注射免疫黄颡鱼后能产生抵抗“红头病”的能力,但不同的免疫方式中适宜的抗原浓度上存在差异,在浸泡免疫中灭活疫苗的菌体浓度在107-108CFU/ml较为适宜,而注射时其浓度在106-107CFU/ml则较为适宜。另外,从表1也可看出,在两种免疫途径中注射的免疫方式的免疫效果好于浸泡免疫途径。
表1
Figure G2009102219915D00131
爱德华氏菌(CHNGY01)灭活疫苗免疫后的保护情况
Figure G2009102219915D00132
3.结论
从自然感染发生红头病的黄颡鱼分离到的
Figure G2009102219915D00133
爱德华氏菌(CHNGY01)制备的全菌灭活苗具有较好的免疫原性,经浸泡与注射两种方式免疫黄颡鱼后都能产生针对“红头病”的免疫力,其保护率在70-95%之间,浸泡免疫中灭活疫苗的菌体浓度在107-108CFU/ml较为适宜,而注射时其浓度在106-107CFU/ml则较为适宜。
实施例五灭活疫苗水剂的制备
1.
Figure G2009102219915D00134
爱德华氏菌灭活疫苗的制备
(1)菌种复苏
在无菌条件下,取4℃条件下保存的
Figure G2009102219915D00135
爱德华氏菌种用接种环从菌种管中挑取少量细菌接种到10ml TSB肉汤,将接种后的肉汤放入水浴振荡器中,28℃,110r/min,振荡培养24h。
(2)菌液增殖培养
①初级培养
把复苏培养的菌液10ml接种再次接种500ml TSB肉汤,将接种后的肉汤放入水浴振荡器中,28℃,110r/min,振荡培养48h。
②菌液次级培养
将次级培养的TSB肉汤均匀的涂布在制备好的TSA平板上,将涂布好的TSA平板放入28℃恒温培养箱中,培养48h(注意培养时间以细菌苔长满整个平板为度);在无菌工作室,用灭菌的生理盐水(0.85%NaCl)冲洗平板上生长的菌苔,将洗下的菌悬液置于灭菌的输液瓶中。
③洗脱菌液扩大培养
将从平板上洗脱的菌液按每10ml接种200mlTSB肉汤,进行菌液的扩大培养,28℃,110r/min,振荡培养48h。得到高浓度细菌悬液。
(3)菌液的计数
对增殖培养后的菌液采用平板稀释细菌计数方法进行计数
①选取大小一致的平板清洗高压灭菌后,制备TSA平板备用;
②无菌操作将在菌苗制备过程中取的菌液进行倍比(10n)稀释备用;
③将稀释的菌液取0.1mL涂布TSA平板,28℃,恒温箱中培养36小时,计数菌落个数;
④选择平均菌落数在30-300个之间稀释度的平板,以该稀释度的平均菌落数乘以稀释倍数,则为该菌样的细菌总数。
菌落数×稀释度×10=细菌总数
⑤疫苗中含有的细菌数合适的浓度为108-1010CFU/ml。
(4)菌液的灭活
对扩大培养的菌液,按体积比例添加5-6‰的甲醛,放入水浴振荡器中,28℃,110r/min,振荡48h灭活。
(5)灭活效果检查
灭活后的菌悬液每次需进行灭活效果的检查,在无菌操作下用接种环挑取少量灭活的菌苗在TSA平板上划线,将划线后的血平置于入28℃恒温培养箱中,培养48h,检查有无细菌生长,若有细菌生长需再进行灭活处理,若无细菌生长则进行下面的操作程序。
(6)菌苗的分装
灭活完全的疫苗,无菌操作进行分装于500ml灭菌高温瓶中,并对橡胶塞有孔隙的应采用石蜡封闭。分装好的灭活疫苗应置于4℃保存,备用。
制备成水剂时,使用时可以与10mg/l的氮酮促渗剂联合应用,可同时混合使用,也可分别施用。
实施例六灭活疫苗粉剂的制备
(1)冷冻干燥法
将无菌操作条件下分装好的福尔马林灭活联合全菌疫苗水溶液,放入真空冷冻干燥机进行预冻,待预冻达到一定温度时抽真空干燥。冻干结束后,充入干燥无菌的空气进入干燥箱,然后尽快地进行加塞封口,以防重新吸收空气中水分。
(2)低温烘干法
将无菌条件下分装好的福尔马林灭活全菌联合疫苗水溶液在低温条件下进行水分蒸发烘干,加入吸附剂沸石或硅藻土低温烘干,烘干后的粉剂存放于无菌的玻璃瓶中。整个操作过程需在无菌条件下进行,烘干温度在40℃-50℃,以免影响抗原性。
干燥后加入辅料可溶性淀粉,得到全菌苗粉剂,规格:108-1010cfu/g。

Claims (11)

1.鮰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 ictaluri)在制备鱼用疫苗中的应用;所述鱼类为黄颡鱼。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应用,其特征是:所述鮰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ictaluri)为保藏编号为CCTCC NO:M 209176的菌株。
3.一种鱼用疫苗,其特征是:含有致免疫有效量的灭活的鮰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 ictaluri),及药学上可接受的辅料或载体。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疫苗,其特征是:所述鮰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ictaluri)为保藏编号为CCTCC NO:M 209176的菌株。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鱼用疫苗,其特征是:所述的致免疫有效量为106-108CFU/ml。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鱼用疫苗,其特征是:所述的辅料或载体为水或吸附剂。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鱼用疫苗,其特征是:所述的水为生理盐水或蒸馏水;吸附剂是沸石或硅藻土。
8.一种疫苗组合物,包含权利要求3所述的鱼用疫苗以及透皮吸收促进剂且任选一种或多种药学上可接受的辅料或载体。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疫苗组合物,其特征是:所述透皮吸收剂为氮酮。
10.权利要求3所述的鱼用疫苗在制备预防黄颡鱼红头病的药物中的用途。
11.权利要求8所述的疫苗组合物在制备预防黄颡鱼红头病的药物中的用途。
CN 200910221991 2009-03-12 2009-11-17 一种预防黄颡鱼红头病的疫苗 Active CN10182932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0910221991 CN101829321B (zh) 2009-03-12 2009-11-17 一种预防黄颡鱼红头病的疫苗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910058575.8 2009-03-12
CN200910058575 2009-03-12
CN 200910221991 CN101829321B (zh) 2009-03-12 2009-11-17 一种预防黄颡鱼红头病的疫苗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829321A CN101829321A (zh) 2010-09-15
CN101829321B true CN101829321B (zh) 2012-12-12

Family

ID=4271364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200910221991 Active CN101829321B (zh) 2009-03-12 2009-11-17 一种预防黄颡鱼红头病的疫苗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1829321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936285A (zh) * 2012-08-01 2013-02-20 无锡贝瑞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预防及治疗鱼类鮰爱德华氏菌病的抗体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06620683A (zh) * 2015-10-29 2017-05-10 四川农业大学 一种渔用二联口服微球疫苗及其用途
CN112426522B (zh) * 2020-10-27 2023-10-27 广西大学 一种黄颡鱼混合细菌灭活疫苗
CN112481185B (zh) * 2020-12-10 2022-07-29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一种预防黄颡鱼“裂头病”浸泡疫苗株的构建和应用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319009A (zh) * 2008-05-09 2008-12-10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迟缓爱德华氏菌疫苗抗原及其制备方法
CN101342367A (zh) * 2007-07-11 2009-01-14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一种迟缓爱德华氏菌弱毒活疫苗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342367A (zh) * 2007-07-11 2009-01-14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一种迟缓爱德华氏菌弱毒活疫苗
CN101319009A (zh) * 2008-05-09 2008-12-10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迟缓爱德华氏菌疫苗抗原及其制备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耿毅,等.鮰爱德华氏菌与鮰爱德华氏菌病.《水产科技情报》.2009,第36卷(第5期),236-240.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829321A (zh) 2010-09-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031258B (zh) 新的猪肺炎支原体菌株及其疫苗组合物
CN101144062B (zh) 一种干酪乳杆菌菌株及其制品在禽类免疫中的应用
CN102847146B (zh) 一种预防罗非鱼链球菌病的疫苗
CN102851257A (zh) 一种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减毒疫苗株及其应用
CN108486012A (zh) 鸭传染性浆膜炎活疫苗及其制备方法
CN101829321B (zh) 一种预防黄颡鱼红头病的疫苗
CN113234647B (zh) 一株大菱鲆来源的杀鲑气单胞菌及其应用
CN103908665B (zh) 一种疫苗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04450559A (zh) 新的猪肺炎支原体菌株及其疫苗组合物
CN104087559B (zh) 一种传染性法氏囊病毒、灭活疫苗及其制备方法
CN107164273B (zh) 一种免疫原性强的血清2型猪链球菌及其应用
CN106834168B (zh) 一种猪链球菌2型弱毒株及其应用
CN109609418B (zh) 一株猪丹毒丝菌及其应用
CN106520623B (zh) 一种血清7型副猪嗜血杆菌弱毒株及其应用
CN109797139A (zh) 一种3型鸭甲肝病毒弱毒株ch-p60及其应用
CN105886429B (zh) 一种无抗生素标记的嗜水气单胞菌减毒菌及应用
CN102676421B (zh) 一种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基因缺失菌株及由其制备的疫苗和应用
CN112646750B (zh) 一种血清18型鸭疫里默氏杆菌及应用
CN104250623B (zh) 一株猪鼻支原体菌株、疫苗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03409374A (zh) 猪圆环病毒病、猪链球菌病和副猪嗜血杆菌病三联灭活疫苗及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04338128B (zh) 一种疫苗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03623400B (zh) 抗猪支原体肺炎、传染性胸膜肺炎疫苗组合物及制备方法
CN105749266A (zh) 一种水貂出血性肺炎、肉毒梭菌中毒症二联灭活疫苗及其制备方法
CN110055194A (zh) 一种冷水虹鳟来源的杀鲑气单胞菌
CN104623649A (zh) 一种预防金鲳鱼无乳链球菌病的疫苗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31103

Address after: No. 588, Middle Tianfu Avenue, Chengdu Hi tech Zone, China (Sichuan) Pilot Free Trade Zone, 610000, Sichuan

Patentee after: Tongwei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Co.,Ltd.

Address before: 610041, No. 2, pioneering Road, hi tech Zone, Sichuan, Chengdu

Patentee before: TONGWEI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