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801616B - 动力辅助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动力辅助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801616B
CN101801616B CN2008801068517A CN200880106851A CN101801616B CN 101801616 B CN101801616 B CN 101801616B CN 2008801068517 A CN2008801068517 A CN 2008801068517A CN 200880106851 A CN200880106851 A CN 200880106851A CN 101801616 B CN101801616 B CN 10180161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xternal force
force
operating physical
operating
compon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880106851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801616A (zh
Inventor
武居直行
藤本英雄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agoy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NUC
Toyota Moto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agoy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NUC
Toyota Moto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agoy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NUC, Toyota Motor Corp filed Critical Nagoy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NUC
Publication of CN10180161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80161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80161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801616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5CONTROLLING; REGULATING
    • G05BCONTROL OR REGULATING SYSTEMS IN GENERAL; FUNCTIONAL ELEMENTS OF SUCH SYSTEMS; MONITORING OR TESTING ARRANGEMENTS FOR SUCH SYSTEMS OR ELEMENTS
    • G05B19/00Programme-control systems
    • G05B19/02Programme-control systems electric
    • G05B19/42Recording and playback systems, i.e. in which the programme is recorded from a cycle of operations, e.g. the cycle of operations being manually controlled, after which this record is played back on the same machine
    • G05B19/423Teaching successive positions by walk-through, i.e. the tool head or end effector being grasped and guided directly, with or without servo-assistance, to follow a path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5HAND TOOLS;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MANIPULATORS
    • B25JMANIPULATORS; CHAMBERS PROVIDED WITH MANIPULATION DEVICES
    • B25J13/00Controls for manipulators
    • B25J13/02Hand grip control means
    • B25J13/025Hand grip control means comprising haptic means
    • GPHYSICS
    • G05CONTROLLING; REGULATING
    • G05BCONTROL OR REGULATING SYSTEMS IN GENERAL; FUNCTIONAL ELEMENTS OF SUCH SYSTEMS; MONITORING OR TESTING ARRANGEMENTS FOR SUCH SYSTEMS OR ELEMENTS
    • G05B2219/00Program-control systems
    • G05B2219/30Nc systems
    • G05B2219/36Nc in input of data, input key till input tape
    • G05B2219/36429Power assisted positioning
    • GPHYSICS
    • G05CONTROLLING; REGULATING
    • G05BCONTROL OR REGULATING SYSTEMS IN GENERAL; FUNCTIONAL ELEMENTS OF SUCH SYSTEMS; MONITORING OR TESTING ARRANGEMENTS FOR SUCH SYSTEMS OR ELEMENTS
    • G05B2219/00Program-control systems
    • G05B2219/30Nc systems
    • G05B2219/39Robotics, robotics to robotics hand
    • G05B2219/39339Admittance control, admittance is tip speed-forc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Robotics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Automation & Control Theory (AREA)
  • Manipulator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动力辅助装置及其控制方法,即使机器人与环境接触,也可以维持稳定的接触状态,而不会产生振荡现象。本发明涉及的动力辅助装置(1)包括:检测操作者的操作力的力觉传感器(3)、设有力觉传感器(3)的操作手柄(4)、支撑操作手柄(4)的机器人手臂(2)、驱动机器人手臂(2)的致动器(5)、计测或推定机器人手臂(2)与环境接触时受到的力的致动器(5)及控制装置(6)、检测或推定操作手柄(4)的移动速度的致动器(5)及控制装置(6)。控制装置(6)基于由力觉传感器(3)检测出的操作力(fh)和由作为外力导出单元的致动器(5)及控制装置(6)检测出的外力(fe)求出修正外力(fes),并控制致动器(5),以使修正外力(fes)作用于操作手柄(4)。

Description

动力辅助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动力辅助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以往,在制造现场,为了减轻作业者的劳动力和提高作业性,使用了被称为“动力辅助装置”的机器人。作为动力辅助装置的控制方法,广泛采用了位置控制基座的机械阻抗控制(动柔度)。 
在动柔度控制中,通常进行高增益的位置控制,基于力觉传感器的信息决定其目标位置,因而在控制动作中不考虑未经由力觉传感器而施加给动力辅助装置的力,机械手几乎不动作。即,在除了力觉传感器的检测部位以外的部位,即使动力辅助装置与环境(外界)接触,动力辅助装置不考虑接触而持续动作。 
以后,由于人和机器人共有空间的状况逐渐增加,所以必须进行考虑到机器人与人或环境接触的情况的动柔度控制。 
以下所示的非专利文献1公开了如下动柔度控制的方法:同时采用未经由力觉传感器而作用于动力辅助装置的外力的推定值,由此考虑到与环境的接触。 
在非专利文献1所示的考虑到与环境的接触的控制方法中,可以相对于未知的外力实现顺应动作。但是,在这种控制方法中,在操作者使机器人与环境接触并进一步将机器人按压到环境的情况下,机器人朝向按压方向及按压方向的相反方向振动(产生所谓的振荡现象),这是公知的。本来,若是操作力与外力完全平衡的状态,不应产生振 荡现象,但是,若两者之间产生差值,即使是微小的差值,也会产生振荡现象。在如使用动力辅助装置的按压作业这样以机器人与环境的接触为前提的情况下,这种振荡现象成为问题。 
为了解决这种问题,迄今为止,仅找到了由操作者调整动力辅助装置的按压状态之类的应对方法。而且,即使通过进行设定以增加动力辅助装置的动作涉及的参数中的粘性阻力,可以抑制振荡现象,但是在这种情况下,却产生了动力辅助装置操作所需的操作力变大、操作性变差的其他问题,因而实用上不理想。 
即,在现有技术中,还不存在能够有效抑制在使用动力辅助装置的按压作业中产生的振荡现象的方法。 
非专利文献1:矶将人、关弘和、崛洋一著,《負荷特性に応じたインピ一ダンス制御を用いたセンサレスパワ一アシスト法》,电气学会产业计测控制研究会IIC-02-40(2002) 
发明内容
因此,在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动力辅助装置及其控制方法,即使机器人与环境接触,也可以维持稳定的接触状态,而不会产生振荡现象。 
作为本发明的第一方式的动力辅助装置,其包括:由操作者操作的操作部位、检测施加在所述操作部位上的操作力的操作力检测单元、支撑所述操作部位的机器人手臂、驱动所述机器人手臂的驱动单元、计测所述机器人手臂与环境接触时受到的力的外力计测单元或推定所述机器人手臂与环境接触时受到的力的外力推定单元、以及检测所述操作部位的移动速度的速度检测单元或推定所述操作部位的移动速度的速度推定单元,所述动力辅助装置还包括控制装置,该控制装置基于由所述外力计测单元或所述外力推定单元求出的外力和由所述操作 力检测单元检测出的操作力在所述外力的方向上的分力而求出修正外力,并对所述驱动单元进行控制,以使所述操作力和所述修正外力作用于所述操作部位、且维持作用于所述机器人手臂的所述操作力在所述外力的方向上的分力与所述修正外力始终相平衡的状态。 
在本发明涉及的动力辅助装置的一个实施方式中,优选为,所述控制装置,比较由所述操作力检测单元检测出的操作力在所述外力的方向上的分力与由所述外力计测单元或所述外力推定单元求出的外力;当所述操作力在所述外力的方向上的分力与所述外力的方向彼此相反、且所述外力比所述操作力在所述外力的方向上的分力大时,将根据所述外力而计算出的所述操作部位的速度的大小作为根据所述操作力在所述外力的方向上的分力而计算出的所述操作部位在所述外力的方向上的速度的大小,求出所述修正外力;当所述操作力在所述外力的方向上的分力与所述外力的方向彼此相同时、或所述外力比所述操作力在所述外力的方向上的分力小时,直接采用所述外力作为所述修正外力。 
在本发明涉及的动力辅助装置的另一实施方式中,优选为,所述控制装置,比较由所述操作力检测单元检测出的操作力在所述外力的方向上的分力与由所述外力计测单元或所述外力推定单元求出的外力;当所述操作力在所述外力的方向上的分力与所述外力的方向彼此相反、且所述外力比所述操作力在所述外力的方向上的分力大时,将所述外力的大小作为所述操作力在所述外力的方向上的分力的大小,求出所述修正外力;当所述操作力在所述外力的方向上的分力与所述外力的方向彼此相同时、或所述外力比所述操作力在所述外力的方向上的分力小时,直接采用所述外力作为所述修正外力。 
本发明的第二方式涉及的动力辅助装置的控制方法,所述动力辅助装置包括:由操作者操作的操作部位、检测施加在所述操作部位上的操作力的操作力检测单元、支撑所述操作部位的机器人手臂、驱动 所述机器人手臂的驱动单元、计测所述机器人手臂与环境接触时受到的力的外力计测单元或推定所述机器人手臂与环境接触时受到的力的外力推定单元、以及检测所述操作部位的移动速度的速度检测单元或推定所述操作部位的移动速度的速度推定单元,基于由所述外力计测单元或所述外力推定单元求出的外力和由所述操作力检测单元检测出的操作力在所述外力的方向上的分力而求出修正外力,并对所述驱动单元进行控制,以使所述操作力和所述修正外力作用于所述操作部位、且维持作用于所述机器人手臂的所述操作力在所述外力的方向上的分力与所述修正外力始终相平衡的状态。 
在本发明涉及的动力辅助装置的控制方法的一个实施方式中,优选为,比较根据由所述操作力检测单元检测出的操作力在所述外力的方向上的分力而计算出的所述操作部位在所述外力的方向上的速度与根据由所述外力计测单元或所述外力推定单元求出的外力而计算出的所述操作部位的速度;当根据所述操作力在所述外力的方向上的分力而计算出的所述操作部位在所述外力的方向上的速度与根据所述外力而计算出的所述操作部位的速度的方向彼此相反、且根据所述外力而计算出的所述操作部位的速度比根据所述操作力在所述外力的方向上的分力而计算出的所述操作部位在所述外力的方向上的速度大时,将根据所述外力而计算出的所述操作部位的速度的大小作为根据所述操作力在所述外力的方向上的分力而计算出的所述操作部位在所述外力的方向上的速度的大小,求出所述修正外力;当根据所述操作力在所述外力的方向上的分力而计算出的所述操作部位在所述外力的方向上的速度与根据所述外力而计算出的所述操作部位的速度的方向彼此相同时、或根据所述外力而计算出的所述操作部位的速度比根据所述操作力在所述外力的方向上的分力而计算出的所述操作部位在所述外力的方向上的速度小时,直接采用所述外力作为所述修正外力。 
在本发明涉及的动力辅助装置的控制方法的另一实施方式中,优选为,比较由所述操作力检测单元检测出的操作力在所述外力的方向 上的分力与由所述外力计测单元或所述外力推定单元求出的外力;当所述操作力在所述外力的方向上的分力与所述外力的方向彼此相反、且所述外力比所述操作力在所述外力的方向上的分力大时,将所述外力的大小作为所述操作力在所述外力的方向上的分力的大小,求出所述修正外力;当所述操作力在所述外力的方向上的分力与所述外力的方向彼此相同时、或所述外力比所述操作力在所述外力的方向上的分力小时,直接采用所述外力作为所述修正外力。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动力辅助装置,即使动力辅助装置与环境接触,也可以维持稳定的接触状态,而不会产生振荡现象。 
在本发明的动力辅助装置中,不是修正操作力,而是进行对外力施加限制的修正,由此,不必牺牲操作性即可抑制动力辅助装置的振荡现象。 
在本发明的动力辅助装置中,不必牺牲操作性即可更为切实地抑制动力辅助装置的振荡现象。 
根据本发明的动力辅助装置的控制方法,即使动力辅助装置与环境接触,也可以维持稳定的接触状态,而不会产生振荡现象。 
在本发明的动力辅助装置的控制方法中,不是修正操作力,而是进行对外力施加限制的修正,由此,不必牺牲操作性即可抑制动力辅助装置的振荡现象。 
在本发明的动力辅助装置的控制方法中,不必牺牲操作性即可更为切实地抑制动力辅助装置的振荡现象。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涉及的动力辅助装置与环境接触的状况的模式图。 
图2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涉及的动柔度控制的控制流程图。 
图3是说明本发明对于多维系统的适用的速度矢量图,(a)是第一速度矢量图,(b)是第二速度矢量图,(c)是第三速度矢量图,(d)是第四速度矢量图。 
图4是用于确认本发明的适用效果的实验装置的概略图,(a)是平面图,(b)是侧面图。 
图5是表示动柔度控制时的指尖位置、操作力、推定外力的经时变化的曲线图,(a)是基于通常的动柔度控制(仅操作力信息)的实验结果,(b)是基于以往的动柔度控制(操作力与推定外力的信息)的实验结果,(c)是基于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涉及的动柔度控制的实验结果。 
具体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首先,以图1所示的作业为例,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涉及的动力辅助装置1及其控制方法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动力辅助装置1具备机器人手臂2、力觉传感器3、操作手柄4、致动器5、控制装置6等。 
机器人手臂2由作为驱动单元的致动器5支撑,致动器5对应来自控制装置6的指令进行动作,是可采取各种姿势的机器人装置。 
在机器人手臂2的前端部,经由作为操作力检测单元的力觉传感器3配置作为操作部位的操作手柄4,操作者可以握持操作手柄4而使机器人手臂2移动至所希望的位置。此外,在其移动时,以力觉传感器3检测出由操作者施加给操作手柄4的操作力。 
致动器5,不仅对机器人手臂2进行支撑、驱动,还可以检测出机器人手臂2的姿势或作为速度检测单元检测出操作手柄4的操作速度。 
基于由致动器5检测出的机器人手臂2的姿势信息及操作手柄4的操作速度信息,由作为外力推定单元及速度推定单元的控制装置6,推定从作用于机器人手臂2的环境受到的外力(接触力)。 
虽然采用由控制装置6推定的推定值作为从环境受到的外力,但是,但是也可以形成另行设置作为接触检测用的外力计测单元的力觉传感器的结构,并采用实际的计测值作为从环境受到的外力。 
当机器人手臂2与环境(例如障碍物7)接触时,机器人手臂2上作用有操作者施加的操作力fh和从障碍物7受到的外力fe。在动柔度控制中,检测或推定该操作力fh和外力fe,基于其检测值或推定值由控制装置6计算实现所希望的阻抗的目标指尖位置xdm。由控制装置6对驱动机器人手臂2的致动器5进行控制,以使机器人手臂2的指尖位置xd移动至其目标指尖位置xdm。 
在图1所示的状况下,基于通过推定操作力fh及外力fe(或直接)而得到的信息,以下所示的公式1成立。 
(公式1) 
α f h + f e = M x . . d + D x . d
在上述公式中,α表示辅助比,M表示惯性力,D表示粘性力。另外,在以后的说明中,为了简化说明,设定为α=1。 
这样,当利用多个力(即,操作力fh及外力fe)的信息计算目标指尖位置xdm时,上述多个力的合力必须是“0”而保持平衡,否则无 法将目标指尖位置xdm调整为一定值。 
若也不考虑力觉传感器3的力检测延迟或因计算时间引起的延迟等,则无法由控制装置6求出稳定为一定值的目标指尖位置xdm。 
在动力辅助装置1的控制方法的一个实施例中,对应操作力fh和外力fe的状况,采用修正用于上述公式1的计算的外力fe的控制方法,以防止在动力辅助装置1产生振荡现象。以下说明其具体控制方法。 
首先,以一维模型进行考虑,在指尖位置xd以速度Vd移动的情况下,当作用有操作力fh时,以下所示的公式2成立,得到速度Va。 
(公式2) 
V a = V d + Tf h / M
= x . d + Tf h / M ( V d = x . d )
在上式中,T表示取样时间。 
当该速度Va与外力fe的方向相同时(即,Va·fe>0),直接采用外力fe作为修正外力fes;当速度Va与外力fe的方向相反时(即,Va·fe<0),通过以下的公式3求出修正外力fes。 
(公式3) 
f es = - V a M / T + DV a · · · if | V a | ≤ | f e - DV a | T / M f e · · · otherwise
由此,根据操作力fh和修正外力fes求出操作部位的下一目标指尖位置xdm,并维持操作力fh和修正外力fes平衡的状态,因而可以维持稳定的接触状态,而目标指尖位置xdm的计算结果不会振荡。 
接着,利用图2说明本发明涉及的动柔度控制的控制流程。 
如图2所示,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涉及的动力辅助装置的控制方法中,当开始动作控制时,首先,通过计测或测定求出从环境受到的外力fe(S01),并计测操作者的操作力fh(S02)。 
接着,基于在步骤(S01)及步骤(S02)求出的外力fe和操作力fh由控制装置6进行条件判定(S03-1及S03-2),当满足步骤(S03-1)及步骤(S03-2)这两个步骤时,进入步骤(S04),在除此以外的情况下,进入步骤(S05)。 
在步骤(S04)中,由控制装置6将外力fe修正为修正外力fes,以使下一目标速度变为“0”。当机器人手臂2与环境接触时,速度Vd几乎为0,因而可以认为将外力fe限制为操作力fh并控制机器人手臂2而使其不会振动。 
在步骤(S05)中,直接采用外力fe作为修正外力fes。 
基于步骤(S04)或步骤(S05)计算出的修正外力fes,由控制装置6计算目标加速度Ad(S06),进而对求出的目标加速度Ad进行时间积分,计算目标速度Vd及目标指尖位置xdm(S07),由控制装置6控制用于支撑机器人手臂2的致动器5的驱动,以达到目标速度Vd及目标指尖位置xdm。另外,图2所示的控制流程中的各计算处理由控制装置6执行。 
根据以下的公式4求出目标加速度Ad。 
(公式4) 
Ad=(fh+fes-D·Vd)/M 
即,在动力辅助装置1的控制方法中,该动力辅助装置1包括: 检测操作者的操作力的力觉传感器3、设有力觉传感器3的操作手柄4、支撑操作手柄4的机器人手臂2、驱动机器人手臂2的致动器5、计测或推定机器人手臂2与环境接触时受到的力的致动器5及控制装置6、检测或推定操作手柄4的移动速度的致动器5及控制装置6,其中,基于由力觉传感器3检测出的操作力fh和由致动器5及控制装置6求出的外力fe求出修正外力fes,并控制致动器5,以使修正外力fes作用于操作手柄4。 
根据这种结构,即使机器人手臂2与环境(障碍物7)接触,也可以维持稳定的接触状态,而不会产生动力辅助装置1的振荡现象。 
比较由力觉传感器3检测出的操作力fh和由致动器5及控制装置6求出的外力fe,当外力fe比操作力fh大时,将外力fe限制在以操作力fh为上限的值并求出修正外力fes,当操作力fh比外力fe大时,直接采用外力fe求出修正外力fes。 
这样,不是修正操作力fh,而是通过进行对外力fe施加限制的修正,不必牺牲操作性即可抑制动力辅助装置1的振荡现象。 
而且,当由致动器5及控制装置6检测出的操作力fh与由致动器5及控制装置6求出的外力fe的方向相反、外力fe大于预定的阈值时,将外力fe限制在使由操作力fh及外力fe计算出的速度变为0的值并求出修正外力fes,当外力fe小于预定的阈值时或外力fe与操作力fh的方向相同时,直接采用外力fe作为修正外力fes。 
这样,通过设定阈值并对控制动作设置不灵敏区,不必牺牲操作性即可抑制动力辅助装置1的振荡现象。 
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涉及的动力辅助装置的控制方法,不限于适用于一维模型,也适用于多维模型。 
在此,利用图3说明将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涉及的动力辅助装置的控制方法适用于多维模型的情况。另外,在这里,为了简化说明,设定为粘性力D=0。 
如图3(a)所示,以存在操作力的速度矢量Va及根据外力求出的速度矢量Tfe/M的状态为例,若将根据上述公式2求出的操作力的速度矢量Va分解为根据外力求出的速度矢量Tfe/M的方向及其垂直方向上的分量(V1、V2),则可以如图3(b)所示地表示。 
如图3(c)所示,当速度矢量Tfe/M与V1的方向相反、且比V1大时,进行修正,将修正后的速度矢量Tfes/M设定为-V1。 
如图3(d)所示,根据操作力及修正外力得到的移动方向最终变为Vk。即,由于力未作用于在从环境受到外力的方向上,所以不会振荡。 
不会妨碍施加在环境的切线方向上的操作力(即,使动力辅助装置沿着环境外缘部的切线方向移动的操作)。 
接着,对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涉及的动力辅助装置的控制方法的适用效果进行确认,利用图4及图5对确定后的实验结果进行说明。 
如图4(a)及图4(b)所示,动力辅助装置1在机器人手臂2的指尖位置配置力觉传感器3,经由力觉传感器3将操作手柄4配置于机器人手臂2的指尖位置。 
将弹簧秤8的钩部8a钩挂在操作手柄4上,操作者经由弹簧秤8牵拉操作手柄4而使机器人手臂2移动,以构成实验装置。 
当操作者经由弹簧秤8牵拉操作手柄4时,在预定位置使机器人手臂2与环境(障碍物7)接触,由力觉传感器3检测出机器人手臂2与障碍物7时的、操作力fh。基于由驱动机器人手臂2的致动器5得到的位置信息等进行运算,由此求出因接触引起的推定外力fe及指尖位置xd。 
在图5(a)、图5(b)及图5(c)中表示上述实验装置的实验结果。另外,在图5(a)、图5(b)及图5(c)中,在横轴上取时间(s),由曲线图中的在时间经过9(s)后时表示的虚线来表示机器人手臂2与环境(障碍物7)接触的时候。 
首先,说明基于通常的动柔度控制(即,仅根据操作力fh对机器人手臂2进行辅助控制)的实验结果。 
如图5(a)所示,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在机器人手臂2与环境(障碍物7)接触后,指尖位置xd及操作力fh几乎不受接触影响地变化。 
另一方面,在这里虽然在控制中未使用基于接触的推定外力fe,但是由于推定外力fe变化较大,所以可知在此控制方法中存在由机器人手臂2破坏环境的可能性。 
接着,进一步说明基于考虑了因接触引起的推定外力fe的信息时的动柔度控制(即,根据操作力fh和因接触引起的推定外力fe的信息对机器人手臂2进行辅助控制)的实验结果。 
如图5(b)所示,在这种情况下,虽然即使在机器人手臂2与环境(障碍物7)接触后,指尖位置xd不会继续咬入环境,但是可知由于因接触引起的推定外力fe的变化而产生了振荡现象。 
这时,虽然若根据操作者的手感力度来减弱机器人手臂2的对于 环境(障碍物7)的按压力,也可以防止振荡,但是必需进行细微的施力控制。 
最后,适用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涉及的动力辅助装置的控制方法,修正因接触产生的推定外力fe,考虑了推定外力fes的信息进行动柔度控制,说明基于上述动柔度控制的试验结果。 
在图5(c)中表示基于本发明涉及的动柔度控制(即,根据对应操作力fh修正外力fe后的信息(修正外力fes)对机器人手臂2进行辅助控制)的实验结果。 
在这种情况下,可以确认的是,从机器人手臂2与环境(障碍物7)接触至达到按压状态,指尖位置xd稳定地保持在一定位置而不会振荡,可以维持稳定的接触状态。 
这样,通过适用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涉及的动力辅助装置的控制方法,可以提供一种动力辅助装置,即使机器人与环境接触,动力辅助装置也不会产生振荡现象,因而在按压作业中也可以维持稳定的接触状态。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涉及的动力辅助装置及其控制方法,不仅可以用于汽车等装配线中设置的动力辅助装置,也可以广泛地用于适用动力辅助装置的各种用途。 

Claims (4)

1.一种动力辅助装置,其包括:
由操作者操作的操作部位、
检测施加在所述操作部位上的操作力的操作力检测单元、
支撑所述操作部位的机器人手臂、
驱动所述机器人手臂的驱动单元、
计测所述机器人手臂与环境接触时受到的力的外力计测单元或推定所述机器人手臂与环境接触时受到的力的外力推定单元、以及
检测所述操作部位的移动速度的速度检测单元或推定所述操作部位的移动速度的速度推定单元,
所述动力辅助装置还包括控制装置,该控制装置基于由所述外力计测单元或所述外力推定单元求出的外力和由所述操作力检测单元检测出的操作力在所述外力的方向上的分力而求出修正外力,并对所述驱动单元进行控制,以使所述操作力和所述修正外力作用于所述操作部位、且维持作用于所述机器人手臂的所述操作力在所述外力的方向上的分力与所述修正外力始终相平衡的状态;
所述动力辅助装置的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装置,比较由所述操作力检测单元检测出的操作力在所述外力的方向上的分力与由所述外力计测单元或所述外力推定单元求出的外力,
当所述操作力在所述外力的方向上的分力与所述外力的方向彼此相反、且所述外力比所述操作力在所述外力的方向上的分力大时,将根据所述外力而计算出的所述操作部位的速度的大小作为根据所述操作力在所述外力的方向上的分力而计算出的所述操作部位在所述外力的方向上的速度的大小,求出所述修正外力,
当所述操作力在所述外力的方向上的分力与所述外力的方向彼此相同时、或所述外力比所述操作力在所述外力的方向上的分力小时,直接采用所述外力作为所述修正外力。
2.一种动力辅助装置,其包括:
由操作者操作的操作部位、
检测施加在所述操作部位上的操作力的操作力检测单元、
支撑所述操作部位的机器人手臂、
驱动所述机器人手臂的驱动单元、
计测所述机器人手臂与环境接触时受到的力的外力计测单元或推定所述机器人手臂与环境接触时受到的力的外力推定单元、以及
检测所述操作部位的移动速度的速度检测单元或推定所述操作部位的移动速度的速度推定单元,
所述动力辅助装置还包括控制装置,该控制装置基于由所述外力计测单元或所述外力推定单元求出的外力和由所述操作力检测单元检测出的操作力在所述外力的方向上的分力而求出修正外力,并对所述驱动单元进行控制,以使所述操作力和所述修正外力作用于所述操作部位、且维持作用于所述机器人手臂的所述操作力在所述外力的方向上的分力与所述修正外力始终相平衡的状态;
所述动力辅助装置的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装置,比较由所述操作力检测单元检测出的操作力在所述外力的方向上的分力与由所述外力计测单元或所述外力推定单元求出的外力,
当所述操作力在所述外力的方向上的分力与所述外力的方向彼此相反、且所述外力比所述操作力在所述外力的方向上的分力大时,将所述外力的大小作为所述操作力在所述外力的方向上的分力的大小,求出所述修正外力,
当所述操作力在所述外力的方向上的分力与所述外力的方向彼此相同时、或所述外力比所述操作力在所述外力的方向上的分力小时,直接采用所述外力作为所述修正外力。
3.一种动力辅助装置的控制方法,
所述动力辅助装置包括:
由操作者操作的操作部位、
检测施加在所述操作部位上的操作力的操作力检测单元、
支撑所述操作部位的机器人手臂、
驱动所述机器人手臂的驱动单元、
计测所述机器人手臂与环境接触时受到的力的外力计测单元或推定所述机器人手臂与环境接触时受到的力的外力推定单元、以及
检测所述操作部位的移动速度的速度检测单元或推定所述操作部位的移动速度的速度推定单元,
基于由所述外力计测单元或所述外力推定单元求出的外力和由所述操作力检测单元检测出的操作力在所述外力的方向上的分力而求出修正外力,并对所述驱动单元进行控制,以使所述操作力和所述修正外力作用于所述操作部位、且维持作用于所述机器人手臂的所述操作力在所述外力的方向上的分力与所述修正外力始终相平衡的状态,
所述动力辅助装置的控制方法的特征在于,
比较根据由所述操作力检测单元检测出的操作力在所述外力的方向上的分力而计算出的所述操作部位在所述外力的方向上的速度与根据由所述外力计测单元或所述外力推定单元求出的外力而计算出的所述操作部位的速度,
当根据所述操作力在所述外力的方向上的分力而计算出的所述操作部位在所述外力的方向上的速度与根据所述外力而计算出的所述操作部位的速度的方向彼此相反、且根据所述外力而计算出的所述操作部位的速度比根据所述操作力在所述外力的方向上的分力而计算出的所述操作部位在所述外力的方向上的速度大时,将根据所述外力而计算出的所述操作部位的速度的大小作为根据所述操作力在所述外力的方向上的分力而计算出的所述操作部位在所述外力的方向上的速度的大小,求出所述修正外力,
当根据所述操作力在所述外力的方向上的分力而计算出的所述操作部位在所述外力的方向上的速度与根据所述外力而计算出的所述操作部位的速度的方向彼此相同时、或根据所述外力而计算出的所述操作部位的速度比根据所述操作力在所述外力的方向上的分力而计算出的所述操作部位在所述外力的方向上的速度小时,直接采用所述外力作为所述修正外力。
4.一种动力辅助装置的控制方法,
所述动力辅助装置包括:
由操作者操作的操作部位、
检测施加在所述操作部位上的操作力的操作力检测单元、
支撑所述操作部位的机器人手臂、
驱动所述机器人手臂的驱动单元、
计测所述机器人手臂与环境接触时受到的力的外力计测单元或推定所述机器人手臂与环境接触时受到的力的外力推定单元、以及
检测所述操作部位的移动速度的速度检测单元或推定所述操作部位的移动速度的速度推定单元,
基于由所述外力计测单元或所述外力推定单元求出的外力和由所述操作力检测单元检测出的操作力在所述外力的方向上的分力而求出修正外力,并对所述驱动单元进行控制,以使所述操作力及所述修正外力作用于所述操作部位、且维持作用于所述机器人手臂的所述操作力在所述外力的方向上的分力与所述修正外力始终相平衡的状态,
所述动力辅助装置的控制方法的特征在于,
比较由所述操作力检测单元检测出的操作力在所述外力的方向上的分力与由所述外力计测单元或所述外力推定单元求出的外力,
当所述操作力在所述外力的方向上的分力与所述外力的方向彼此相反、且所述外力比所述操作力在所述外力的方向上的分力大时,将所述外力的大小作为所述操作力在所述外力的方向上的分力的大小,求出所述修正外力,
当所述操作力在所述外力的方向上的分力与所述外力的方向彼此相同时、或所述外力比所述操作力在所述外力的方向上的分力小时,直接采用所述外力作为所述修正外力。
CN2008801068517A 2007-09-12 2008-09-09 动力辅助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80161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7-237034 2007-09-12
JP2007237034A JP4319232B2 (ja) 2007-09-12 2007-09-12 パワーアシスト装置およびその制御方法
PCT/JP2008/066212 WO2009034962A1 (ja) 2007-09-12 2008-09-09 パワーアシスト装置およびその制御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801616A CN101801616A (zh) 2010-08-11
CN101801616B true CN101801616B (zh) 2012-07-18

Family

ID=4045196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801068517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801616B (zh) 2007-09-12 2008-09-09 动力辅助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8280552B2 (zh)
EP (1) EP2189255B1 (zh)
JP (1) JP4319232B2 (zh)
CN (1) CN101801616B (zh)
CA (1) CA2697208C (zh)
WO (1) WO2009034962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443615B2 (ja) 2008-02-27 2010-03-31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パワーアシスト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JP4962551B2 (ja) * 2009-10-20 2012-06-27 株式会社安川電機 ロボットシステムおよびロボットシステムの制御方法
FR2962063B1 (fr) * 2010-07-02 2012-07-20 Commissariat Energie Atomique Dispositif robotise d'assistance a la manipulation a rapport d'augmentation d'effort variable
US8499379B2 (en) 2010-07-30 2013-08-06 Toyota Motor Engineering & Manufacturing North America, Inc. Robotic posture transfer assist devices and methods
WO2012018821A2 (en) * 2010-08-02 2012-02-09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Method for presenting force sensor information using cooperative robot control and audio feedback
JP5936914B2 (ja) * 2011-08-04 2016-06-22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操作入力装置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るマニピュレータシステム
DE102012103515A1 (de) * 2012-04-20 2013-10-24 Demag Cranes & Components Gmbh Steuerverfahren für ein Balancier-Hebezeug und Balancier-Hebezeug hiermit
WO2013175777A1 (ja) 2012-05-23 2013-11-28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ロボット、ロボットの制御装置、制御方法、及び制御プログラム
FR2994401B1 (fr) * 2012-08-10 2014-08-08 Commissariat Energie Atomique Procede et systeme d'assistance au pilotage d'un robot a fonction de detection d'intention d'un operateur
WO2014129110A1 (ja) * 2013-02-25 2014-08-28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ロボット、ロボットの制御装置及び制御方法、並びに、ロボット用制御プログラム
JP2014184027A (ja) * 2013-03-25 2014-10-02 Seiko Epson Corp 指アシスト装置
CN103344364A (zh) * 2013-07-29 2013-10-09 张广山 一种张力测试辅助装置
US9452532B2 (en) 2014-01-27 2016-09-27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Robot, device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robot, and computer-readable non-transitory recording medium
JP5927284B1 (ja) 2014-12-22 2016-06-01 ファナック株式会社 人との接触力を検出してロボットを停止させるロボット制御装置
DE102015008144B4 (de) * 2015-06-24 2024-01-18 Kuka Roboter Gmbh Umschalten einer Steuerung eines Roboters in einen Handführ-Betriebsmodus
JP6489991B2 (ja) * 2015-10-02 2019-03-27 ファナック株式会社 ロボットを操作するハンドルを備えたロボット用操作装置
FR3044115B1 (fr) * 2015-11-25 2017-11-24 Commissariat Energie Atomique Procede de programmation d’un effort a exercer par un robot
JP6423815B2 (ja) * 2016-03-30 2018-11-14 ファナック株式会社 人協働型のロボットシステム
CN106725856B (zh) * 2016-11-23 2020-05-05 深圳市罗伯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手术机器人的控制方法及控制装置
JP6392910B2 (ja) 2017-01-13 2018-09-19 ファナック株式会社 ロボットの安全確保動作機能を備えた人間協働ロボットシステム
JP6934173B2 (ja) * 2017-07-12 2021-09-15 国立大学法人九州大学 力制御装置、力制御方法及び力制御プログラム
DE102018206947A1 (de) * 2018-05-04 2019-11-07 Kuka Deutschland Gmbh Verfahren und system zum programmieren eines roboterprozesses
TWI701533B (zh) * 2019-11-14 2020-08-11 緯創資通股份有限公司 控制方法以及電動助行器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10777A (zh) * 1997-08-30 1999-03-17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使用传感器的校正方法
JP2005014132A (ja) * 2003-06-25 2005-01-20 Honda Motor Co Ltd アシスト搬送方法及びその装置
JP2005193339A (ja) * 2004-01-08 2005-07-21 Honda Motor Co Ltd アシスト搬送方法及びその装置
JP2005306546A (ja) * 2004-04-21 2005-11-04 Toyoda Mach Works Ltd パワーアシスト装置
JP2006312207A (ja) * 2005-05-06 2006-11-16 Okayama Univ 力覚コントローラ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241107A (ja) * 1995-03-02 1996-09-17 Fanuc Ltd ロボットのソフトウェア安全継ぎ手
WO2004103651A1 (ja) * 1999-06-01 2004-12-02 Hirohiko Arai 物体協調運搬ロボットの制御方法及びその装置
JP3188953B2 (ja) * 1999-10-13 2001-07-16 経済産業省産業技術総合研究所長 パワーアシスト装置およびその制御方法
EP1501754B1 (en) * 2002-05-08 2008-11-19 The Stanley Works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manipulation of heavy payloads with intelligent assist devices
US20070112458A1 (en) * 2003-06-25 2007-05-17 Honda Motor Co., Ltd. Assist transportation method and its device
JP4894930B2 (ja) * 2007-12-27 2012-03-14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アクチュエータシステムおよびその制御方法
JP4443614B2 (ja) * 2008-02-27 2010-03-31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パワーアシスト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10777A (zh) * 1997-08-30 1999-03-17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使用传感器的校正方法
JP2005014132A (ja) * 2003-06-25 2005-01-20 Honda Motor Co Ltd アシスト搬送方法及びその装置
JP2005193339A (ja) * 2004-01-08 2005-07-21 Honda Motor Co Ltd アシスト搬送方法及びその装置
JP2005306546A (ja) * 2004-04-21 2005-11-04 Toyoda Mach Works Ltd パワーアシスト装置
JP2006312207A (ja) * 2005-05-06 2006-11-16 Okayama Univ 力覚コントローラ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09066696A (ja) 2009-04-02
US20100262291A1 (en) 2010-10-14
CA2697208C (en) 2012-04-10
EP2189255A4 (en) 2012-05-02
EP2189255A1 (en) 2010-05-26
CA2697208A1 (en) 2009-03-19
CN101801616A (zh) 2010-08-11
WO2009034962A1 (ja) 2009-03-19
EP2189255B1 (en) 2014-05-07
JP4319232B2 (ja) 2009-08-26
US8280552B2 (en) 2012-10-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801616B (zh) 动力辅助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EP3651942B1 (en) Vibration control of systems with configuration dependent dynamics
US9517562B2 (en) Robot controller, robot system, robot control method
JP5927259B2 (ja) 力制御を実行するロボットシステム
JP6484265B2 (ja) 学習制御機能を備えたロボットシステム及び学習制御方法
KR101864062B1 (ko) 로봇의 제어 장치
WO2011161765A1 (ja) ロボット制御装置
KR101305617B1 (ko) 착용식 로봇의 양중제어방법 및 양중제어시스템
JP5045577B2 (ja) ロボットハンド機構、ロボットハンド機構を備えたロボット及びロボットハンド機構の制御方法
JP2013146794A (ja) ロボット制御装置、ロボットシステム及びロボット制御方法
WO2010136961A1 (en) Control device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a robot
JP6044511B2 (ja) ロボットの制御方法及びロボットシステム
JP4997145B2 (ja) パワーアシスト装置およびその制御方法
JP2014157548A (ja) アドミッタンス制御を用いた力制御装置及び位置制御装置
KR101263684B1 (ko) 어드미턴스 변환을 이용한 로봇 직접교시 장치
JP2013054629A (ja) 制御装置及び方法
JP4639417B2 (ja) ロボットの制御装置
Mitsantisuk et al. Variable mechanical stiffness control based on human stiffness estimation
Lange et al. Revised force control using a compliant sensor with a position controlled robot
JP2008217260A (ja) 力覚提示装置
JP4842561B2 (ja) 力覚コントローラ装置
JP6697544B2 (ja) 最適化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た垂直型多関節ロボット
JP6322948B2 (ja) ロボット制御装置、ロボットシステム、ロボット、ロボット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JP7141847B2 (ja) 撓み量推定装置、ロボット制御装置、及び撓み量推定方法
JP5966320B2 (ja) 駆動装置、ロボット装置及び駆動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0718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