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790657B - 减压阀 - Google Patents

减压阀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790657B
CN101790657B CN2008801047474A CN200880104747A CN101790657B CN 101790657 B CN101790657 B CN 101790657B CN 2008801047474 A CN2008801047474 A CN 2008801047474A CN 200880104747 A CN200880104747 A CN 200880104747A CN 101790657 B CN101790657 B CN 10179065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iaphragm
main body
guard ring
convex shoulder
cov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880104747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790657A (zh
Inventor
山本博晓
千叶豊
斋藤芳夫
中岛要治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eihin Corp
Keihin Dock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Keihin Dock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eihin Dock Co Ltd filed Critical Keihin Dock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79065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79065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79065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790657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KVALVES; TAPS; COCKS; ACTUATING-FLOATS; DEVICES FOR VENTING OR AERATING
    • F16K31/00Actuating devices; Operating means; Releasing devices
    • F16K31/12Actuating devices; Operating means; Releasing devices actuated by fluid
    • F16K31/126Actuating devices; Operating means; Releasing devices actuated by fluid the fluid acting on a diaphragm, bellows, or the like
    • F16K31/128Actuating devices; Operating means; Releasing devices actuated by fluid the fluid acting on a diaphragm, bellows, or the like servo actuated
    • GPHYSICS
    • G05CONTROLLING; REGULATING
    • G05DSYSTEMS FOR CONTROLLING OR REGULATING NON-ELECTRIC VARIABLES
    • G05D16/00Control of fluid pressure
    • G05D16/04Control of fluid pressure without auxiliary power
    • G05D16/06Control of fluid pressure without auxiliary power the sensing element being a flexible membrane, yielding to pressure, e.g. diaphragm, bellows, capsule
    • G05D16/063Control of fluid pressure without auxiliary power the sensing element being a flexible membrane, yielding to pressure, e.g. diaphragm, bellows, capsule the sensing element being a membrane
    • G05D16/0644Control of fluid pressure without auxiliary power the sensing element being a flexible membrane, yielding to pressure, e.g. diaphragm, bellows, capsule the sensing element being a membrane the membrane acting directly on the obturator
    • G05D16/0663Control of fluid pressure without auxiliary power the sensing element being a flexible membrane, yielding to pressure, e.g. diaphragm, bellows, capsule the sensing element being a membrane the membrane acting directly on the obturator using a spring-loaded membrane with a spring-loaded slideable obturato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Fluid Mechan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Automation & Control Theory (AREA)
  • Control Of Fluid Pressure (AREA)
  • Details Of Valves (AREA)
  • Fluid-Driven Valves (AREA)
  • Diaphragms And Bellow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减压阀,该减压阀的与阀机构的阀芯连接的膜片杆连接于膜片的中央部,该膜片的周缘部夹持于主体和膜片罩之间,在该减压阀中,膜片(28)由圆板状的橡胶板构成,该橡胶板在自然状态下至少其周缘部的板厚是恒定的,在以将膜片(28)的周缘部压缩地夹持在膜片罩(17)的凸肩部(17b)和主体(16)的夹持面(91)之间的方式将膜片罩(17)固定于主体(16)的状态下,凸肩部(17b)和夹持面(91)之间的间隔中的为最小间隔的部分设定成位于比为最大间隔的部分更靠膜片(28)的半径方向内侧的位置。由此,在实现了轻量化和低成本化的基础上,能够确保膜片的密封性和防脱性。

Description

减压阀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减压阀,其中,膜片的周缘部夹持在收纳阀机构的主体和固定于该主体的膜片罩之间,在该膜片和所述主体之间形成压力作用室,并且在该膜片和所述膜片罩之间形成弹簧室,收纳于所述弹簧室的弹簧压缩设置在所述膜片罩和所述膜片之间,与所述膜片的中央部连接的膜片杆与所述阀机构的阀芯连接。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中已知有这样的减压阀:膜片的周缘部被分隔壁部件和有底圆筒状的膜片罩夹持,所述分隔壁部件构成主体的一部分,所述膜片罩通过在利用压铸等方式进行了模具成型后进行二次细部加工而形成,并且所述膜片罩固定于所述主体。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2-181208号公报 
但是,上述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减压阀的膜片具有:环状的外周密封部,其与分隔壁部件的环状槽配合并被夹持在分隔壁部件和膜片罩之间;以及圆筒状的内周密封部,其配置于膜片的中央部,以便使膜片杆贯穿插入并连接,所述外周密封部和所述内周密封部形成为比膜片的其它部分要厚,从而导致成本的增大。 
因此,考虑了通过使用由圆板状的橡胶板构成的膜片来降低成本的方法,该橡胶板的密封部的板厚在自然状态下是恒定的,但在该情况下,确保膜片的密封性和防脱性成为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所述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这样的减压阀:在通过使用由圆板状的橡胶板构成的膜片而实现了轻量化和低成本化的基础上,能够确保膜片的密封性和防脱性,其中上述橡胶板的至少密封部的板厚在自然状态下是恒定的。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减压阀,其中,膜片的周缘部夹持在收纳阀机构的主体和固定于该主体的膜片罩之间,在该膜片和所述主体之间形成压力作用室,并且在该膜片和所述膜片罩之间形成弹簧室,收纳于所述弹簧室的弹簧压缩设置在所述膜片罩和所述膜片之间,与所述膜片的中央部连接的膜片杆与所述阀机构的阀芯连接,本发明的第一特征在于,所述膜片由圆板状的橡胶板构成,该橡胶板在自然状态下至少其周缘部的板厚是恒定的,所述膜片罩一体地具有:有底圆筒部,该有底圆筒部在与所述膜片相反的一侧的端部具有端壁部分;以及凸肩部,该凸肩部从所述有底圆筒部的开口端向半径方向外侧探出,在将所述膜片罩固定于所述主体、使得将所述膜片的周缘部压缩地夹持在所述凸肩部和形成于所述主体的夹持面之间的状态下,所述凸肩部和所述夹持面之间的间隔中的成为最小间隔的部分被设定成,该成为最小间隔的部分位于比成为最大间隔的部分更靠所述膜片的半径方向内侧的位置。 
此外,在所述第一特征的基础上,本发明的第二特征在于,所述膜片罩通过金属板的冲压成型而形成。 
在所述第二特征的基础上,本发明的第三特征在于,所述凸肩部能够发生弹性变形,以发挥在成为所述最小间隔的部分将所述膜片按压向所述夹持面侧的弹力,在比成为所述最小间隔的部分更靠半径方向外侧的位置,所述膜片罩固定于所述主体。 
在所述第二或第三特征的基础上,本发明的第四特征在于,形成所述夹持面的凸缘部设置于所述主体,所述膜片罩一体地具有圆筒状的定位筒部,该定位筒部连续设置于所述凸肩部的外周,该定位筒部与所述凸缘部的外周抵接,以实现所述膜片罩相对于所述主体的定位,该定位筒部的末端部被向半径方向内侧卷曲,以形成与所述凸缘部卡合的卡合部。 
在所述第三特征的基础上,本发明的第五特征在于,所述夹持面沿着与固定于所述主体的所述膜片罩的有底圆筒部的轴线正交的平面平坦 地形成,所述凸肩部以随着朝向半径方向外侧而远离所述夹持面的方式倾斜地形成。 
在所述第五特征的基础上,本发明的第六特征在于,在所述凸肩部的靠所述夹持面侧的面和所述夹持面中的至少一方,形成有纵截面形状为大致V字形的槽,并使所述膜片的一部分啮入到该槽中。 
在所述第六特征的基础上,本发明的第七特征在于,在所述凸肩部和所述主体之间的间隔中的为成最小间隔的部分,所述槽形成于所述凸肩部的靠所述夹持面侧的面和所述夹持面中的至少一方。 
在所述第二特征的基础上,本发明的第八特征在于,所述膜片罩的有底圆筒部一体地具有:所述端壁部分;圆筒状的引导筒部分,其一端连续设置于所述端壁部分的外周,该引导筒部分用于对压缩设置在所述膜片罩和所述膜片之间的螺旋状的所述弹簧的靠所述端壁部分侧的端部外周进行引导;带锥度的筒部分,其以直径随着远离所述端壁部分而增大的方式形成为带锥度的形状,并且该带锥度的筒部分连续设置于所述引导筒部分的另一端;以及大径筒部分,其一端连续设置于所述带锥度的筒部分的大径端,并且在该大径筒部分的另一端连续设置有所述凸肩部。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减压阀,其中,膜片的周缘部夹持在收纳阀机构的主体和固定于该主体的膜片罩之间,在该膜片和所述主体之间形成压力作用室,并且在该膜片和所述膜片罩之间形成弹簧室,收纳于所述弹簧室的弹簧压缩设置在所述膜片罩和所述膜片之间,与所述膜片的中央部连接的膜片杆与所述阀机构的阀芯连接,本发明的第九特征在于,所述膜片由圆板状的橡胶板构成,该橡胶板在自然状态下至少其周缘部的板厚是恒定的,所述膜片罩一体地具有:有底圆筒部,该有底圆筒部在与所述膜片相反的一侧的端部具有端壁部分;以及凸肩部,该凸肩部从所述有底圆筒部的开口端向半径方向外侧探出,在所述主体形成有夹持面和倒角部,所述夹持面在与所述凸肩部之间夹持所述膜片的周缘部,所述倒角部以随着朝向半径方向外侧而背离所述凸肩部的方式倾斜,并且所述倒角部以抵靠所述膜片的周缘端部的方式与所述夹持面的外周相连,在所述倒角部的半径方向外侧,所述膜片罩固定于所述主体。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减压阀,其中,膜片的周缘部夹持在收纳阀机构的主体和固定于该主体的膜片罩之间,在该膜片和所述主体之间形成压力作用室,并且在该膜片和所述膜片罩之间形成弹簧室,收纳于所述弹簧室的弹簧压缩设置在所述膜片罩和所述膜片之间,与所述膜片的中央部连接的膜片杆与所述阀机构的阀芯连接,本发明的第十特征在于,所述膜片由圆板状的橡胶板构成,该橡胶板在自然状态下至少其中央部的板厚是恒定的,在所述膜片杆上,以在所述压力作用室侧形成面对所述膜片侧的环状的阶梯部的方式,同轴且一体地设置有贯穿插入到所述膜片的中央部的轴部,第一护圈形成为环状以使所述轴部贯穿插入到该第一护圈中,并且在该第一护圈和所述阶梯部之间夹设有环状的密封部件,该第一护圈在所述压力作用室侧与所述膜片的中央部抵接,第二护圈形成为环状以使所述轴部贯穿插入到该第二护圈中,并且在该第二护圈和第一护圈之间夹持所述膜片的中央部,该第二护圈在所述弹簧室侧与所述膜片的中央部抵接,螺母与刻于所述轴部的外周的外螺纹与螺母螺合,在该螺母和所述阶梯部之间夹有第二护圈、所述膜片、第一护圈以及所述密封部件,在将该螺母与所述外螺纹螺合并拧紧了的状态下,第一护圈和第二护圈之间的间隔中的成为最小间隔的部分被设定成,该成为最小间隔的部分位于比成为最大间隔的部分更靠所述膜片的半径方向外侧的位置。 
在所述第十特征的基础上,本发明的第十一特征在于,在第一护圈的靠所述膜片侧的面和第二护圈的靠所述膜片侧的面中的至少一方,形成有纵截面形状为大致V字形的槽,并使所述膜片的一部分啮入到该槽中。 
另外,在所述第十或第十一特征的基础上,本发明的第十二特征在于,金属制成的第一护圈的中央部和金属制成的第二护圈的中央部直接抵接,或经金属制成的垫圈抵接。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特征,膜片由圆板状的橡胶板构成,该橡胶板在 自然状态下至少其周缘部的板厚是恒定的,因而能够降低成本。而且,虽然膜片的周缘部是平坦的形状,但是膜片罩的凸肩部和主体的夹持面之间的间隔中的为最小间隔的部分位于比为最大间隔的部分更靠膜片的半径方向内侧的位置,其中膜片的周缘部被压缩地夹持在所述膜片罩的凸肩部和主体的夹持面之间,因此能够通过在为最小间隔的部分将膜片以较大的载荷压缩在凸肩部和夹持面之间来提高凸肩部和夹持面与膜片之间的密封性,此外,在有朝向半径方向内侧的拉伸载荷作用于膜片周缘部时,要使膜片中的比为最小间隔的部分更靠半径方向外侧的部分通过凸肩部和夹持面之间的为最小间隔的部分,必须压缩该膜片,从而能够提高膜片的抗脱落载荷。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特征,膜片罩通过金属板的冲压成型而形成,因而能够实现膜片罩的小型化和轻量化,并且能够进一步降低成本。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特征,当橡胶制成的膜片由于热等的影响而劣化从而膜片的弹力减弱时,有可能导致凸肩部及夹持面与膜片之间的密封性的降低,但是由于位于最小间隔部分处的凸肩部发挥将膜片按压向夹持面侧的弹力,所以能够通过使凸肩部向接近主体的一侧与膜片的弹力降低相应地发生弹性变形来确保密封性。 
根据本发明的第四特征,凸缘部以形成夹持面的方式设置于主体,膜片罩一体地具有定位筒部,该定位筒部与凸缘部的外周抵接,从而实现所述膜片罩相对于主体的定位,通过将定位筒部的末端部向半径方向内侧进行卷曲来形成与凸缘部卡合的卡合部,因此在将膜片罩固定于主体时不需要使用除膜片罩以外的专用部件,能够实现部件个数的减少并且降低成本,而且与通过紧固实现的固定相比减少了组装作业工时,能够获得优异的生产率。 
根据本发明的第五特征,能够容易地使凸肩部倾斜从而具有弹性,并且,以使最小间隔部分位于比最大间隔部分更靠膜片的半径方向内侧的位置的方式设定凸肩部和主体的夹持面之间的间隔也很容易。 
根据本发明的第六特征,在凸肩部的靠夹持面侧的面和夹持面中的至少一方,形成有纵截面为大致V字形的槽,通过使膜片的一部分啮入 到该槽中,能够提高膜片的密封性和抗脱落载荷。 
根据本发明的第七特征,形成于凸肩部的靠夹持面侧的面和夹持面中的至少一方的槽配置于凸肩部和主体间的间隔中为最小间隔的部分,因此,通过使膜片的一部分更深地啮入到该槽中,能够进一步提高膜片的密封性和抗脱落载荷。 
根据本发明的第八特征,膜片罩的有底圆筒部一体地具有:端壁部分;圆筒状的引导筒部分,其一端连续设置于端壁部分的外周,该引导筒部分用于对螺旋状的弹簧的靠端壁部分侧的端部外周进行引导;带锥度的筒部分,其形成为带锥度的形状,并且连续设置于引导筒部分的另一端;以及大径筒部分,其一端连续设置于带锥度的筒部分的大径端,并且在该大径筒部分的另一端连续设置有凸肩部,因此能够将有底圆筒部形成为简单的结构,减少对膜片罩进行冲压成型时的加工工步,降低加工成本,并且,在将膜片罩组装到主体侧时,即使由于压缩设置在该膜片罩的端壁部分和膜片之间的弹簧的倾倒等而使膜片罩的轴心与弹簧的轴心稍微偏离,也能够通过利用带锥度的形状的带锥度的筒部分将弹簧引导至引导筒部分,来将弹簧顺畅且可靠地配置于使轴心与膜片罩一致的正确位置。 
根据本发明的第九特征,膜片由圆板状的橡胶板构成,该橡胶板在自然状态下至少其周缘部的板厚是恒定的,因而能够降低成本。而且,虽然膜片的周缘部是不具有厚壁密封部的平坦的形状,但是在主体形成有夹持面和倒角部,所述夹持面在与膜片罩的凸肩部之间夹持膜片的周缘部,所述倒角部以随着朝向半径方向外侧而背离凸肩部的方式倾斜,并且所述倒角部以抵靠膜片的周缘端部的方式与夹持面的外周相连,在倒角部的半径方向外侧,膜片罩固定于主体,因此,在有朝向半径方向内侧的拉伸载荷作用于膜片的外周缘部时,膜片的周缘端部必须从比倒角部更靠半径方向内侧的间隔更窄的夹持面和凸肩部之间通过而被压缩,从而能够提高膜片的抗脱落载荷。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特征,膜片由圆板状的橡胶板构成,该橡胶板在自然状态下至少其中央部的板厚是恒定的,因而能够降低成本。而且, 虽然膜片的中央部是不具有厚壁密封部的平坦的形状,但是在膜片杆的阶梯部和与刻于膜片杆的轴部的外螺纹螺合的螺母之间,夹有密封部件、第一护圈、膜片的中央部以及第二护圈,在将螺母与外螺纹螺合并拧紧了的状态下,第一护圈和第二护圈之间的间隔中为最小间隔的部分位于比为最大间隔的部分更靠所述膜片的半径方向外侧的位置,因此,能够通过在第一护圈和第二护圈之间的为最小间隔的部分以较大的载荷压缩膜片来提高膜片的中央部与第一护圈和第二护圈之间的密封性,此外,在有朝向半径方向外侧的拉伸载荷作用于膜片的中央部时,要使膜片中的比为最小间隔的部分更靠半径方向内侧的部分在为最小间隔的部分通过第一护圈和第二护圈之间,必须压缩该膜片,从而能够提高膜片的抗脱落载荷。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一特征,在第一护圈的靠膜片侧的面和第二护圈的靠膜片侧的面中的至少一方,设置有纵截面为大致V字形的槽,通过使膜片的一部分啮入到该槽中,能够提高膜片的密封性和抗脱落载荷。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二特征,金属制成的第一护圈的中央部和金属制成的第二护圈的中央部直接抵接、或经金属制成的垫圈而抵接,因此,即使膜片由于热等的影响而劣化、从而膜片的弹力减弱,第一护圈和第二护圈之间的间隔也不会变化,从而螺母不会松动,因此可靠地维持了膜片杆与膜片中央部的连接。 
附图说明
图1是气体用减压阀的纵剖视图。(第一实施例) 
图2是图1中的箭头2所示部分的放大图。(第一实施例) 
图3是过滤器的侧视图。(第一实施例) 
图4是图3中的箭头4方向的视图。(第一实施例) 
图5是沿图4中的5-5线的剖视图。(第一实施例) 
图6是第二主体部件的纵剖视图,其是沿图7中的6-6线的剖视图。(第一实施例) 
图7是沿图6中的7-7线的剖视图。(第一实施例) 
图8是图1中的箭头8所示部分的放大图。(第一实施例) 
图9是图1中的箭头9所示部分的放大图。(第一实施例) 
图10是防止护圈共转部件的俯视图。(第一实施例) 
图11是引导部件的侧视图。(第一实施例) 
图12是沿图11中的12-12线的剖视图。(第一实施例) 
图13是图11中的箭头13方向的视图。(第一实施例) 
图14是沿图13中的14-14线的剖视图。(第一实施例) 
标号说明 
16:主体;17:膜片罩;17a:有底圆筒部;17aa:端壁部分;17ab:引导筒部分;17ac:带锥度的筒部分;17ad:大径筒部分;17b:凸肩部;17c:定位筒部;17d:卡合部;19a:凸缘部;20:阀机构;28:膜片;36:阀芯;88:压力作用室;89:弹簧室;90:弹簧;91:夹持面;92:倒角部;93、104、105:槽;94:第一护圈;95:第二护圈;97:外螺纹;96:膜片杆;96a:阶梯部;96b:轴部;98:密封部件;101:螺母;107:垫圈。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根据附图所示的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实施例1 
图1~图14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 
首先,在图1中,该气体用减压阀用于将作为燃料气体的压缩天然气减压并供给到发动机(未图示),该气体用减压阀包括:由第一主体部件18和第二主体部件19相互结合而构成的主体16;以及与该主体16结合的膜片罩17,在所述主体16中,收纳有阀机构20并且配设有溢流阀21。 
主体16通过将第一主体部件18和第二主体部件19上下重叠并在多处紧固起来而构成。在第一主体部件18的中央部设置有收纳孔23,该收纳孔23沿上下方向延伸并且在上端具有向半径方向内侧探出的内向凸肩 22,该收纳孔23通过从所述内向凸肩22侧起依次将小径孔23a、直径比该小径孔23a要大的螺纹孔23b、以及直径比该螺纹孔23b要大的大径孔23c同轴地相连而构成,大径孔23c的下端在第一主体部件18的下端面向下方开放。 
在第一主体部件18的下部侧面设置有用于导入减压前的压缩天然气的入口侧连接孔24,与该入口侧连接孔24同轴地相连的高压通道25设置于第一主体部件18。此外,管接头27以使环状的密封部件26介于该管接头27和第一主体部件18之间的方式螺合于入口侧连接孔24。 
在图2中,阀机构20通过膜片28而被驱动,该阀机构20具有:阀引导部件30,其具有引导孔29;阀座部件31,在该阀座部件31与所述阀引导部件30之间形成有阀室32,该阀座部件31与所述阀引导部件30结合,并且该阀座部件31设置有阀座34,该阀座34面对所述阀室32、并在中央部开设有与所述引导孔29同轴的阀孔33;阀轴35,其松动地贯穿所述阀孔33,并以能够滑动的方式与所述引导孔29配合;以及阀芯36,其能够落座于所述阀座34,并且在所述阀室32内固定设置于所述阀轴35,该阀机构20以介于与所述阀室32相通的高压室37和与所述阀孔33相通的减压室38之间的方式安装于主体16的第一主体部件18。 
所述阀引导部件30是以形成有引导孔29的方式形成为厚壁圆筒状的金属制部件,在该阀引导部件30的靠所述阀座部件31侧的端部,一体地凸出设置有圆筒部30a,在该圆筒部30a形成有与引导孔29同轴地相连的插入孔39,以使所述阀芯36的一部分插入,面对所述阀座部件31侧的环状的夹持面41在所述圆筒部30a的周围形成于阀引导部件30的靠所述阀座部件31侧的端部。 
另一方面,所述阀座部件31是一体地具有环部31a和圆筒部31b的金属制部件,所述环部31a在中央部设置有所述阀孔33,所述圆筒部31b的直径形成为比所述环部31a的直径要小,该圆筒部31b的一端同轴地连续设置于环部31a,并且该圆筒部31b设置有多个连通孔40…,与阀引导部件30的夹持面41同轴地对置的夹持面42以同轴地围绕圆筒部31b的一端的方式形成于所述环部31a的外周部。此外,在所述圆筒部31b 的靠阀引导部件30侧的端部设置有用于压入该阀引导部件30的所述圆筒部30a的压入凹部43。即,通过将阀引导部件30的圆筒部30a压入到阀座部件31的压入凹部43中,阀引导部件30和阀座部件31相互结合。 
所述阀芯36在所述阀室32内装配于所述阀轴35,与该阀芯36的内周弹性接触的环状的密封部件44装配于所述阀轴35的外周。此外,在阀轴35中的以能够滑动的方式与所述引导孔29配合的部分的外周,装配有与引导孔29的内周滑动接触的环状的密封部件45。 
另外,在所述阀引导部件30和所述阀座部件31装配并支撑有介于所述高压室37和所述阀室32之间的过滤器46,该过滤器46以两端分别抵接于环状的夹持面41、42的方式构成为圆筒状,该过滤器46夹持于所述两个夹持面41、42之间,所述环状的夹持面41、42分别形成于所述阀引导部件30和所述阀座部件31,并且在沿着所述引导孔29和所述阀孔33的轴线的方向相互对置。 
结合图3~图5进行参照,所述过滤器46通过将过滤器组件48…设置于合成树脂制成的过滤器架47而构成,所述合成树脂制成的过滤器架47以围绕所述阀引导部件30和所述阀座部件31的一部分的方式形成为圆筒状,并且设置有多个、例如4个通道窗口49…,所述过滤器组件48…覆盖所述通道窗口49…。 
所述过滤器架47由合成树脂形成,并一体地具有:圆筒部47a,通道窗口49…相互隔开相等间隔地设置于该圆筒部47a;内向凸肩部47b,其从所述圆筒部47a的一端向半径方向内侧探出;以及外向凸肩部47c,其从所述圆筒部47a的另一端向半径方向外侧探出。 
阀引导部件30中的圆筒部30a的外周或所述阀座部件31中的圆筒部31b的外周被轻轻地压入到所述过滤器架47的轴向一端侧的内周、即圆筒部47a的轴向一端侧的内周,在该实施例中,阀座部件31中的圆筒部31a的外周被轻轻地压入到所述圆筒部47a的下端侧的内周,过滤器架47的圆筒部47a的两端压靠于所述两个夹持面41、42。 
此外,在过滤器架47的轴向一端,一体地凸出设置有凸部50…,当在所述两个夹持面41、42之间夹持所述过滤器架47时,所述凸部50… 与所述两个夹持面41、42中的设置于阀引导部件30的夹持面41抵接而被压扁,在该实施例中,在过滤器架47的一端的沿周向隔开相等间隔的多个位置、例如5个位置,凸出设置有与夹持面41抵接并被压扁的凸部50…。并且,通过被压扁的凸部50…的弹力,过滤器架47被向轴向另一侧施力,过滤器架47的轴向另一端被强力地压靠于阀引导部件30和阀座部件31的夹持面41、42中的与过滤器架47的轴向另一端对置的阀座部件31的夹持面42从而紧密接触。 
另一方面,过滤器组件48…由合成树脂或金属制成,在该实施例中,过滤器组件48…由合成树脂构成,从而过滤器46在整体上由合成树脂构成。而且,过滤器组件48…以将外表面配置于从所述过滤器架47的外周面向内侧后退了的位置的方式设置于过滤器架47,在该实施例中,过滤器组件48…以过滤器组件48…的外周面与过滤器架47的内周面连成一个面的方式设置于过滤器架47。 
另外,关于具有所述阀芯36、所述阀轴35、所述阀引导部件30和所述阀座部件31的阀机构20、以及装配并支撑于所述阀引导部件30和所述阀座部件31的所述过滤器46,通过将过滤器46预先组装于阀机构20来构成阀机构单元51,该阀机构单元51安装于主体16的第一主体部件18。 
并且,所述阀机构单元51从所述阀座部件31侧插入到设置于第一主体部件18的收纳孔23的小径孔23中,从而安装于所述主体16的第一主体部件18,过滤器架47的靠所述阀座部件31侧的端部、即外向凸肩部47c的外径设定成比所述阀座部件31的外径要大。 
所述阀机构单元51以使环状的密封部件52与所述内向凸肩22弹性接触的方式插入到收纳孔23的小径孔23a中,所述环状的密封部件52装配于阀座部件31的与内向凸肩22对置的面,并且同轴地围绕阀孔33,在阀引导部件30的外周装配有与小径孔23a的内周弹性接触的环状的密封部件53。在该阀机构单元51插入到了所述小径孔23a中的状态下,如图1和图2所示,在小径孔23a的内周和阀机构单元51之间形成有环状的高压室37,该高压室37与高压通道25连通。 
再次回到图1,环状的按压部件55与所述收纳孔23的螺纹孔23b螺合,所述按压部件55与所述阀引导部件30抵接,从而将阀引导部件30和阀座部件31夹持在该按压部件55与所述内向凸肩22之间。并且,阀机构单元51中的阀轴35的一端部从阀引导部件30的引导孔29凸出,在所述按压部件55,与所述阀轴35同轴地设置有直径比所述阀轴35要大的螺纹孔56,以使阀轴35的一端部插入到该螺纹孔56中。而且,在按压部件55的与所述阀机构单元51相反的一侧的端面设置有有底的卡合孔57,该有底的卡合孔57用于以能够卡合和脱离的方式与工具(未图示)卡合,该工具用于对所述按压部件55进行旋转操作,以使该按压部件55与所述螺纹孔23b螺合。 
将所述收纳孔23的开口端利用调节部件58气密地封闭起来。该调节部件58一体地具有:大径部58a,其与所述大径孔23c配合,并且在该大径部58的外周装配有环状的密封部件59,该环状的密封部件59与所述收纳孔23中的大径孔23c的内表面弹性接触;小径部58b,其形成为直径比所述大径部58a的直径要小,并且以在外周刻有与所述按压部件55的螺纹孔56螺合的外螺纹60的方式同轴且一体地连续设置于所述大径部58a;以及工具卡合部58c,其能够卡合未图示的工具,形成为例如六边形,并且该工具卡合部58c从所述大径部58a的一端同轴地凸出设置。并且,通过在外螺纹60螺合于按压部件55的螺纹孔56的状态下使工具与工具卡合部58c卡合并进行旋转操作,所述调节部件58能够在沿着与阀机构单元51的阀轴35同轴的轴线的方向进退。 
此外,在所述调节部件58,与阀轴35同轴地设置有向所述阀轴35侧开放的有底的收纳凹部61,在装配于阀轴35的一端的弹簧支座部件62和所述收纳凹部61的闭塞端之间压缩设置有背面螺旋弹簧63。并且,通过对所述调节部件58的旋转操作来调节该调节部件58沿轴向的进退位置,由此能够调节所述背面螺旋弹簧63的弹簧载荷。 
结合图6和图7进行参照,在第二主体部件19设置有分隔壁64,该分隔壁64位于沿着配设于所述第一主体部件18侧的阀机构20的轴线的中间部,在第二主体部件19中,在比该分隔壁64更靠第一主体部件 18的一侧,从分隔壁64侧开始依次设置有减压室形成孔65以及直径比该减压室形成孔65更大的配合孔66,所述减压室形成孔65和所述配合孔66设置成与设置于第一主体部件18的收纳孔23同轴且相互连通,在所述第二主体部件19中,在相对于所述分隔壁64与第一主体部件18相反的一侧,与所述减压室形成孔65和所述配合孔66同轴地设置有压力作用室形成孔67。 
另一方面,在第一主体部件18,如图2所示,一体地凸出设置有与所述收纳孔23同轴且横截面为圆形的配合凸部18a,该配合凸部18a与所述配合孔66配合。并且,在配合凸部18a的外周装配有与配合孔66的内周弹性接触的环状的密封部件68,从而配合凸部18a与配合孔66气密地配合。 
在所述配合凸部18a与配合孔66配合的状态下,第一主体部件18和第二主体部件19以在彼此之间夹设环状的密封部件69(参照图1)的方式通过未图示的螺栓而结合,该密封部件69围绕配合凸部18a地装配于第一主体部件18,在第一主体部件18和第二主体部件19的结合状态下,在配合凸部18a的末端和分隔壁64之间形成有外周由所述减压室形成孔65限定的减压室38,该减压室38与所述阀机构20的阀孔33连通。 
另外,在开口端被调节部件58气密地封闭起来的所述收纳孔23内,形成有与所述阀机构20中的阀轴35的一端侧相面对的背压室70,通过使装配于阀引导部件30外周的密封部件53与收纳孔23中的小径孔23a的内表面弹性接触,并且使装配于阀轴35外周的密封部件45与引导孔29的内周弹性接触,该背压室70与环状的高压室37被气密地隔绝开,该高压室37在所述小径孔23a内形成于第一主体部件18与阀引导部件30及阀座部件31之间。而且,在第一主体部件18设置有连通所述减压室38和所述背压室70的小径连通道71,背压室70与减压室38连通。 
在第二主体部件19,以使轴线沿着减压室形成孔65的半径方向的方式设置有的出口通道72,该出口通道72的内端开设于减压室形成孔65的内表面。即,出口通道72与减压室38相通,在与出口通道72同轴相连且设置于第二主体部件19的出口侧连接孔73,通过压入等方式气密 地连接有出口侧连接管(未图示),该出口侧连接管用于导出减压后的压缩天然气。 
关注图1,所述溢流阀21随着减压室38内的压力达到设定压力以上而打开,该溢流阀21具有:主体16的第二主体部件19;固定于第二主体部件19的阀壳75;被阀壳75引导的阀芯76;以及压缩设置在阀壳75和阀芯76之间的弹簧77。 
阀孔78和安装孔79同轴相连地设置于第二主体部件19,所述阀孔78的轴线配置成与所述出口通道72同轴,并且该阀孔78与所述减压室38相通,所述安装孔79在内端具有环状的阀座80,该阀座80在中央部面对所述阀孔78,所述安装孔79的直径形成为比所述阀孔78的直径要大,安装孔79的外端向外部开放。 
所述阀壳75具有:引导筒81,其一端侧为小直径,引导筒81形成为带阶梯圆筒状;以及帽82,其压入并固定于所述引导筒81的另一端侧,引导筒81的一端部被压入到所述安装孔79中,在所述帽82设置有外部开放孔83。 
所述阀芯76以能够滑动的方式与阀壳75中的引导筒81的一端侧配合,在第二主体部件19与阀壳75及阀芯76之间形成有阀室84。而且,阀芯76以所述阀孔78侧作为闭塞端而形成为有底圆筒状,在该阀芯76的侧壁设置有与所述阀室84相通的多个连通孔85…,所述阀室84经连通孔84…、阀芯76的内部以及外部开放孔83而向外部开放。 
在所述阀芯76的靠所述阀孔78侧的闭塞端外表面设置有例如由橡胶构成的环状的薄片部86,发挥使该薄片部86落座于所述阀座80的方向的弹力的弹簧77被压缩设置在所述阀壳75的帽82和所述阀芯76之间。 
所述膜片28由圆板状的橡胶板构成,该圆板状的橡胶板的至少周缘部和中央部的板厚在自然状态下是恒定的,在该实施例中,膜片28整体形成为在自然状态下板厚恒定的圆板状。该膜片28的周缘部夹持在所述主体16的第二主体部件19和固定于第二主体部件19的膜片罩17之间,在第二主体部件19和膜片28之间,以面对膜片28的一个面的方式形成有压力作用室88,该压力作用室88的外周由第二主体部件19的压力作 用室形成孔67限定,在膜片28和膜片罩17之间形成有面对膜片28的另一个面的弹簧室89,收纳在该弹簧室89中的螺旋状的弹簧90被压缩设置在膜片罩17和膜片28之间。 
膜片罩17通过对薄壁金属进行冲压成型而形成,该膜片罩17一体地具有:有底圆筒部17a,该有底圆筒部17a在与膜片28相反的一侧的端部具有端壁部分17aa;凸肩部17b,其从所述有底圆筒部17a的开口端向半径方向外侧探出;以及圆筒状的定位筒部17c,其连续设置于所述凸肩部17b的外周,并向主体16侧延伸。 
在图8中,在所述主体16中的第二主体部件19的靠膜片28侧的端部,一体地设置有凸缘部19a,该凸缘部19a以形成夹持面91的方式向半径方向外侧探出,在该夹持面91和膜片罩17的所述凸肩部17b之间压缩并夹持所述膜片28,在该凸缘部19a的外周部,以抵靠膜片28的周缘端部的方式形成有带锥度的倒角部92,该带锥度的倒角部92以随着朝向半径方向外侧而背离膜片罩17的凸肩部17b的方式倾斜,并且该锥状的倒角部92与所述夹持面91的外周相连。 
另外,所述膜片罩17的定位筒部17c与所述凸缘部19a的外周抵接,以实现膜片罩17相对于主体16的定位,该定位筒部17c的末端部向半径方向内侧卷曲,以形成与所述凸缘部19a卡合的卡合部17d。即,以将膜片28的周缘部压缩并夹持在所述凸肩部17b和所述主体16的夹持面91之间的方式,将膜片罩17中的所述定位筒部17c固定于主体16的第二主体部件19。 
并且,在膜片罩17固定于所述主体16的第二主体部件19的状态下,膜片罩17的凸肩部17b与所述夹持面91之间的间隔设定成随着朝向半径方向外侧而变大。即,所述凸肩部17b和所述夹持面91之间的间隔中的靠半径方向内端侧的间隔为最小间隔Ctmin,所述凸肩部17b和所述夹持面91之间的间隔中的靠半径方向外端侧的间隔为最大间隔Ctmax,以使为最小间隔Ctmin的部分位于比为最大间隔Ctmax的部分更靠膜片17的半径方向内侧的位置的方式,设定所述凸肩部17b和所述主体16的夹持面91之间的间隔。 
另外,所述夹持面91在膜片罩17固定于主体16的第二主体部件19的所述凸缘部19a的状态下沿着与该膜片罩17的有底圆筒部17a的轴线正交的平面平坦地形成,为了使膜片罩17的所述凸肩部17b和所述夹持面91之间的间隔中为最小间隔Ctmin的部分位于比为最大间隔Ctmax的部分更靠膜片17的半径方向内侧的位置,所述凸肩部17b以随着朝向半径方向外侧而远离所述夹持面91的方式倾斜地形成。 
而且,通过对连续设置于膜片罩17的凸肩部17b的外周的定位筒部17c的末端部进行卷边以使其与凸缘部19a卡合,来将膜片罩17固定于主体16,所述凸肩部17b能够发生弹性变形,以发挥将所述膜片28按压向所述夹持面91侧的弹力,在比最小间隔Ctmin的部分更靠半径方向外侧的外置,所述膜片罩17固定于主体16。 
此外,在所述凸肩部17b的靠所述夹持面91侧的面和所述夹持面91中的至少一方,在该实施例中为在所述夹持面91,形成有槽93…,并使膜片28的一部分啮入该槽93…中,所述槽93…例如配置成三层的同心圆状,并且纵截面形状大致为V字形,在该实施例中,所述槽93…配置于膜片罩17的所述凸肩部17b和所述夹持面91之间的间隔中的为最小间隔Ctmin的部分。 
结合图9进行参照,环状的第一护圈94与所述膜片28的面对压力作用室88的面的中央部抵接,环状的第二护圈95与所述膜片28的面对弹簧室89的面的中央部抵接,所述膜片28的中央部夹持于该第二护圈95和第一护圈94之间。 
另一方面,膜片杆96的一端侧与阀机构20的阀芯36连接,该膜片杆96的另一端侧与所述膜片28的中央部连接,在该膜片杆96的另一端侧,以在压力作用室88侧形成面对膜片28侧的环状的阶梯部96a的方式,同轴且一体地设置有轴部96b,在轴部96b的外周刻有外螺纹97。所述轴部96b贯穿插入于第一护圈94、膜片28以及第二护圈95的中央部,在第一护圈94和所述阶梯部96a之间夹装有环状的密封部件98。 
螺母101以将环状的防止护圈共转部件99和垫圈100夹持在该螺母101和第二护圈95之间的方式与所述外螺纹97螺合,其中,所述防止护 圈共转部件99与所述第二护圈95抵接,所述垫圈100与所述防止护圈共转部件99抵接,通过拧紧螺母101,膜片杆96的另一端侧连接并固定于膜片28的中央部。 
在图10中,所述防止护圈共转部件99形成为直径比所述垫圈100要大的环状,并且所述防止护圈共转部件99在中央部具有插入孔102,所述膜片杆96的轴部96b贯穿插入在该插入孔102中,在该防止护圈共转部件99的外周设置有多个卡定凹部103、103…,所述卡定凹部103、103…用于在拧紧将防止护圈共转部件99和垫圈100夹持在螺母101和第二护圈95之间的与外螺纹97螺合的所述螺母101时,与未图示的夹具(治具)卡合,在所述夹具与这些卡定凹部103…卡合的状态下,即使对所述螺母101进行旋转操作,防止护圈共转部件99的旋转也会被阻止,由此阻止了第二护圈95的旋转。 
另外,所述螺母101与所述外螺纹97螺合并拧紧的状态下的第一护圈94和第二护圈95之间的间隔设定成随着朝向半径方向外侧而变小。即,第一护圈94和第二护圈95之间的间隔中的靠半径方向外端侧的间隔为最小间隔Cdmin,第一护圈94和第二护圈95之间的间隔中的靠半径方向内端侧的间隔为最大间隔Cdmax,以使最小间隔Cdmin的部分位于比最大间隔Cdmax的部分更靠膜片28的半径方向外侧的位置的方式,设定第一护圈94和第二护圈95之间的间隔,该第一护圈94和第二护圈95之间的间隔是通过所述螺母101与所述外螺纹97的螺合而将膜片28的中央部夹持在第一护圈94和第二护圈95相互之间的状态下的间隔。 
为了设定这样的第一护圈94和第二护圈95之间的间隔,第一护圈94的面对膜片28的面以随着朝向半径方向外侧而接近第二护圈95的方式倾斜地形成。 
而且,在第一护圈94的靠膜片28侧的面和第二护圈95的靠膜片28侧的面中的至少一方,在该实施例中在第一护圈94的靠膜片28侧的面上,形成有纵截面形状大致为V字形的槽104…、105…,并使膜片28的一部分啮入该槽104…、105…中。而且,所述槽104…以在第一护圈94和第二护圈95之间的间隔中的为最小间隔Cdmin的部分处形成为例如四层同心圆状的方式形成于第一护圈94,并且所述槽105…以在第一护圈94和第二护圈95之间的间隔中的为最大间隔Cdmax的部分处形成为例如五层同心圆状的方式形成于第一护圈94。
另外,金属制成的第一护圈94和第二护圈95的中央部经金属制成的垫圈107而抵接,所述垫圈107配置在设置于膜片28的中央部的中心孔106中。另外,也可以省略垫圈107而使第一护圈94和第二护圈95的中央部直接抵接。 
所述螺旋弹簧90压缩设置在第二护圈95和膜片罩17中的有底圆筒部17a的作为闭塞端的端壁部分17aa之间,该螺旋弹簧90的弹簧载荷向开阀方向作用于所述阀机构20中的阀轴35和阀芯36,然而压缩设置在阀轴35和调节部件58之间的背面螺旋弹簧63的弹簧载荷向闭阀方向作用于所述阀芯36,通过调节背面螺旋弹簧63的弹簧载荷,所述螺旋弹簧90的弹簧载荷也在实质上得到了调节。 
此外,在膜片罩17中的有底圆筒部17a的端壁部分17aa,通过例如压入或焊接的方式连接有与弹簧室89相通的负压导入管109,该负压导入管109与发动机连接,发动机的进气负压被导入所述弹簧室89。 
所述膜片杆96以能够沿轴向移动的方式贯穿第二主体部件19的分隔壁64的中央部,用于引导该膜片杆96的轴向移动的由合成树脂制成的引导部件110装配于所述分隔壁64。 
在图11~图14中,所述引导部件110一体地具有:引导部110a,其形成有引导孔111并且形成为圆筒状,所述膜片杆96以能够滑动的方式与所述引导孔111配合;延伸部110b,其从所述引导部110a向半径方向外侧延伸出来;以及卡合部110c…,其在离开了所述引导部110a的位置从所述延伸部110b凸出,所述引导部件110以如下方式装配于所述分隔壁64:将所述引导部110a的一端侧嵌入在设置于第二主体部件19的所述分隔壁64的中央部的贯通孔112中,并且使所述卡合部110c…与主体16的所述分隔壁64弹性卡合。 
所述延伸部110b以从压力作用室88侧与所述分隔壁64对置的方式,从所述引导部110a的轴向中间部的整个外周向半径方向外侧探出,并且 所述延伸部110b使与所述分隔壁64对置的对置面作为平坦面形成为凸肩状。 
所述卡合部110c…以包围所述引导部110a的方式在沿周向隔开相等间隔的多个位置(例如3个位置)一体地凸出设置于所述延伸部110b,所述卡合部110c…形成为从所述分隔壁64的一个面侧挠曲地贯穿插入到设置于该分隔壁64的卡合孔113…中、并且与所述分隔壁64的另一个面弹性卡合。而且,所述各卡合部110c…在与所述引导部110a的轴线正交的平面内的截面形状形成为矩形,所述各卡合孔113…也形成为矩形。 
在所述引导部件110以贯穿所述分隔壁64的方式形成有抽吸通道114,该抽吸通道114将所述减压室38和所述压力作用室88之间连通起来,该抽吸通道114形成在抽吸管115内,该抽吸管115的一端一体地连接设置于所述延伸部110b。并且,在所述分隔壁64设置有抽吸孔116,抽吸管115嵌入在该抽吸孔116中,在所述引导部件110装配于所述分隔壁64的状态下,所述抽吸管115的另一端凸出到所述减压室38内。而且,所述抽吸通道114在所述引导部件110的模具成型时同时形成。 
在所述延伸部110b的与所述分隔壁64对置的对置面,以在所述卡合部110c…与所述分隔壁64弹性卡合时压靠于所述分隔壁64的方式,一体地凸出设置有环状的凸部117,该凸部117同轴地包围所述引导部110a,所述卡合部110c…和所述抽吸管115配置成比所述凸部117更靠内侧。 
在所述引导部件110一体地设置有从所述引导部110a的靠所述膜片28侧的端部向半径方向外侧探出的止挡部110d,止挡部110d限制所述膜片28向使所述压力作用室88的容积缩小的一侧的移位。此外,在引导部件110一体地设置有多个、例如4个肋110e…,该肋110e…将所述延伸部110b和所述止挡部110d之间连接起来,并且从所述引导部110a的外周呈放射状地延伸。 
所述膜片杆96以能够滑动的方式与所述引导部件110的引导孔111配合,在膜片杆96的外周装配有与引导孔111的内周滑动接触的环状的密封部件118。并且,所述膜片杆96的一端部从引导孔111凸出到减压室38内,在减压室38内,所述阀机构20中的阀轴35的另一端部与膜片杆96的一端部连接。 
关注图2,在所述膜片杆96的一端部设置有卡合槽119,该卡合槽119沿着与该膜片杆96的轴线正交的平面,并且开口于膜片杆96的侧面,并且,狭缝120绵延于所述膜片杆96的靠所述阀机构20侧的端面和所述卡合槽119之间,狭缝120设置成以与所述卡合槽119相同的方向开口于膜片杆96的侧面。 
另一方面,在固定设置有阀芯36的所述阀轴35同轴地设置有小径轴部35a,该小径轴部35a松动地贯穿所述阀孔33并且能够贯穿插入到所述狭缝120中,将所述小径轴部35a贯穿插入到所述狭缝120中,使设置于小径轴部35a的末端的扩径卡合部35b与所述卡合槽119卡合,由此阀机构20的阀轴35的另一端与膜片杆96的一端部连接。即,膜片杆96经阀轴35与阀芯36连接。 
在这样的气体用减压阀中,当膜片28借助于压力作用室88的压力而抵抗螺旋弹簧90的弹力向弹簧室89侧挠曲时,阀机构20关闭,此外,当膜片28由于所述压力作用室88的压力降低而向压力作用室88侧挠曲时,阀机构20打开,通过重复这样的阀机构20的开闭,来将高压的压缩天然气减压后从出口侧连接孔73输出。 
再次回到图6和图7,在第一主体部件18和第二主体部件19的结合状态下,流通作为加热介质的发动机冷却水的加热介质通道121形成在第一主体部件18和第二主体部件19之间。 
该加热介质通道121在沿着阀机构20中的阀轴35的轴线的方向观察形成为包围阀芯36和阀座34的圆弧状,并且在沿着所述阀轴35的轴线的方向上配置于与所述阀座34大致相同的位置,该加热介质通道121配置成在比夹装于第一主体部件18和第二主体部件19之间的环状的密封部件69更靠内侧的位置包围第一主体部件18的配合凸部18a。 
而且,在第一主体部件18和第二主体部件19的结合面中的至少一方,在该实施例中在第二主体部件19的与第一主体部件18结合的结合面上,设置有槽122,该槽122用于在第一主体部件18和第二主体部件19之间形成所述加热介质通道121。 
所述槽122形成为周向两端配置于与出口侧连接孔73对应的部分且同轴地围绕配合孔66的圆弧状,在该槽122的周向两端部,在与出口通道72和所述出口侧连接孔73对应的部分形成有浅槽部122a、122b,该浅槽部122a、122b通过将槽122的深度形成得浅而得到,以使得不会与出口通道72和出口侧连接孔73干涉,在所述槽122的周向中间部,在与溢流阀21的阀孔78和安装孔79对应的部分形成有通过将槽122的深度形成得浅而得到的浅槽部122c,以使得不会与阀孔78和安装孔79干涉。 
另一方面,在第一主体部件18,以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方式设置有介质入口通道123和介质出口通道124,所述介质入口通道123与所述加热介质通道121的周向一端相通,所述介质出口通道124与所述加热介质通道121的周向另一端相通,与介质入口通道123相通的导入管(未图示)以及与介质出口通道124相通的导出管125(参照图1)以向下方延伸的方式连接于第一主体部件18的下端。 
接下来,对该实施例的作用进行说明,阀机构20以介于高压室37和减压室38之间的方式安装于主体16的第一主体部件18,但是,所述阀机构20具有阀芯36、阀轴35、阀引导部件30以及阀座部件31,通过预先将以介于高压室37和阀室32之间的方式装配并支撑于阀引导部件30和阀座部件31的过滤器46组装于所述阀机构20,构成了阀机构单元51,并且该阀机构单元51安装于主体16的第一主体部件18,因此能够在阀机构单元51的保管时、搬送时以及阀机构单元51向主体16的组装时防止异物侵入阀室32内。而且,关于过滤器46,在组装到主体16上前能够确认过滤器46在阀机构20上的装配状态,能够在保证过滤器46的可靠装配的情况下安装于主体16。 
此外,在具有引导孔29的阀引导部件30以及具有阀孔33的阀座部件31,分别形成有在沿着引导孔29和阀孔33的轴线的方向相互对置的环状的夹持面41、42,以两端分别与两个夹持面41、42抵接的方式呈圆筒状地构成的过滤器46夹持在所述两个夹持面41、42之间,因此能够容易且可靠地进行过滤器46相对于阀机构20的定位和固定。 
而且,由于阀引导部件30和阀座部件31通过压入的方式结合,所以无需为了结合而使用除阀引导部件30和阀座部件31以外的部件,能够将阀引导部件30和阀座部件31简单且可靠地结合起来。 
此外,通过将过滤器46用合成树脂构成,在将过滤器46装配于阀引导部件30和阀座部件31时不会产生金属切屑,而且,由于过滤器46通过在设有通道窗口49…且形成为圆筒状的由合成树脂制成的过滤器架47上设置覆盖通道窗口49…的过滤器组件48…而构成,所以能够通过过滤器架47来确保过滤器46的强度。 
此外,由于阀座部件31的外周被轻轻地压入到围绕阀引导部件30和阀座部件31的一部分的过滤器架47的一端侧内周,所以能够使过滤器46的一端侧内周与阀座部件31紧密接触,能够防止异物从过滤器46的一端侧和阀座部件31之间侵入。 
此外,在过滤器架47的轴向一端,一体地凸出设置有凸部50…,当在两个夹持面41、42之间夹持过滤器架47时,所述凸部50…与夹持面41抵接而被压扁,因此,通过被压扁的凸部50…的弹力,过滤器架47被向轴向另一侧施力,过滤器架47的轴向另一端被强力地压靠于两个夹持面41、42中的与过滤器架47的轴向另一端抵接的夹持面42从而紧密接触。即,不仅过滤器架47的轴向一端侧内周与阀座部件31紧密接触,而且过滤器架47的轴向另一端与阀座部件31的夹持面42紧密接触,从而能够有效地防止异物从过滤器架47与阀引导部件30及阀座部件31之间侵入。而且,由于凸部50…凸出设置于过滤器架47的在周向隔开间隔的多个位置,所以通过适当地选择凸部50…的个数和配置,能够在避免过滤器架47的变形的同时获得更加适当的密合性。 
另外,阀机构单元51从阀座部件31侧插入到设置于主体16的第一主体部件18的收纳孔23中从而安装于第一主体部件18,过滤器架47的靠阀座部件31侧端部的外径设定成比阀座部件31的外径要大,所以在为了将阀机构单元51安装于主体16而将该阀机构单元51插入到主体16的收纳孔23中时,合成树脂制成的过滤器架47容易与收纳孔23的内表面接触,能够避免阀座部件31和主体16的金属之间的接触,从而抑制 金属切屑的产生。 
另外,由于过滤器组件48…以将外表面配置于从过滤器架47的外周面向内侧后退了的位置的方式设置于过滤器架47,所以能够通过过滤器架47来保护过滤器组件48…,特别是在将阀机构单元51安装于主体16时,提高了针对过滤器组件48…与主体16接触的保护效果。 
另外,在主体16的第二主体部件19设置有分隔壁64,该分隔壁64配置在面对膜片28的一个面的压力作用室88和与该压力作用室88相通的减压室38之间,用于对膜片杆96的轴向移动进行引导的由合成树脂制成的引导部件110装配于所述分隔壁64,所述膜片杆96与阀机构20中的阀轴35连接,并且同轴地固定于所述膜片28的中央部,但是,所述引导部件110由合成树脂形成,并且一体地具有:引导部110a,其形成有引导孔111且形成为圆筒状,并且该引导部110a的一部分嵌入在设置于所述分隔壁64的贯通孔112中,所述膜片杆96以能够滑动的方式与所述引导孔106配合;延伸部110b,其从所述引导部110a向半径方向外侧延伸出来;以及卡合部110c…,其在离开了所述引导部110a的位置从所述延伸部110b凸出,所述引导部件110以使所述卡合部110c…与第二主体部件19的分隔壁64弹性卡合的方式装配于所述分隔壁64。 
即,以如下方式将引导部件110装配于分隔壁64:将形成有引导孔111的圆筒状的引导部110a嵌入到分隔壁64的贯通孔112中,并且将卡合部110c…与分隔壁64弹性卡合,其中,膜片杆96以能够滑动的方式与所述引导孔111配合,所述卡合部110c在离开了引导部110a的位置从延伸部110b凸出,因此,在将引导部件110装配于分隔壁64时产生的卡合部110c…的变形难以传递至引导部110a,抑制了引导孔111的内径的变化,因此提高了膜片杆96和引导部件110之间的间隙管理精度。 
而且,延伸部110b从所述引导部110a的整个外周向半径方向外侧探出,并且以与所述分隔壁64对置的对置面作为平坦面形成为凸肩状,在该延伸部110b的与所述分隔壁64对置的对置面,以在所述卡合部110c与所述分隔壁64弹性卡合时压靠于所述分隔壁64的方式,一体地凸出设置有环状的凸部117,该凸部117同轴地包围所述引导部110a,因此能 够确保引导部件110和分隔壁64之间的密封性。 
此外,由于卡合部110c…形成为从所述分隔壁64的一个面侧挠曲地贯穿插入到设置于该分隔壁64的卡合孔113…中、并且与所述分隔壁64的另一个面弹性卡合,所以能够将引导部件110可靠地装配到分隔壁64,由于在与引导部110a的轴线正交的平面内的截面形状形成为矩形的多个卡合部110c…分别与多个所述各卡合孔113…弹性卡合,所以容易使卡合部110c…在贯穿插入到卡合孔113…中时挠曲,能够提高引导部件110的组装性。 
在引导部件110,以贯穿分隔壁64的方式形成有抽吸通道114,该抽吸通道114将减压室38和压力作用室88之间连通起来,因此能够在由合成树脂构成的引导部件110形成要求小直径的抽吸通道114,从而使加工变容易。而且,抽吸管115的一端一体地连续设置于延伸部110b,该抽吸管115形成抽吸通道114,并且嵌入在设置于分隔壁64的抽吸孔116中,在延伸部110b配置于压力作用室88侧地将所述引导部件110装配于分隔壁64的状态下,抽吸管115的另一端凸出到减压室38内,因此能够使抽吸管115的另一端面对减压室38内的气体流速较快的部分,从而减压阀的流量-压力特性提高。而且,由于抽吸管115在由合成树脂构成的引导部件110的成型时同时成型,所以能够将抽吸管115容易地设置于引导部件110。另外,由于抽吸通道114在对引导部件110进行模具成型时的同时形成,能够缩减加工成本和加工时间。 
此外,凸出设置于延伸部110b的环状的所述凸部117将凸出设置于所述延伸部110b的多个位置的卡合部110c包围起来,所述抽吸孔116以位于比所述凸部117更靠内侧的位置的方式设置于所述分隔壁64,因此能够分别确保多个卡合部110c…与分隔壁64卡合的卡合位置以及抽吸管115的嵌入到抽吸孔116中的嵌入部的密封性。 
此外,在引导部件110一体地设置有从引导部110a的靠膜片28侧的端部向半径方向外侧探出的止挡部110d,该止挡部110d限制所述膜片28向使压力作用室88的容积缩小的一侧的移位,因此能够利用一体地设置于合成树脂制成的引导部件110且具有较大面积的止挡部110d来限制 膜片28的移位,能够缓和限制时的冲击,并且能够容易地形成止挡部110d。 
另外,在引导部件110一体地设置有多个肋110e…,该肋110e…将延伸部110b和止挡部110d之间连接起来,并且该肋110e…从引导部110a的外周呈放射状地延伸,因此能够提高引导部110a自身以及延伸部110b和止挡部110d与引导部110a的连续设置部的刚性,能够提高引导部件110对膜片杆96的引导精度。 
此外,膜片28由圆板状的橡胶板构成,该圆板状的橡胶板的至少周缘部和中央部的板厚在自然状态下是恒定的,在该实施例中,膜片28整体形成为在自然状态下板厚恒定的圆板状。因此,不需要对膜片28进行模具成型,能够降低成本。 
而且,膜片罩17一体地具有:有底圆筒部17a,在该有底圆筒部17a的与膜片28相反的一侧的端部具有端壁部分17aa;以及凸肩部17b,该凸肩部17b从所述有底圆筒部17a的开口端向半径方向外侧探出,该膜片罩17以将膜片28的周缘部压缩地夹持在所述凸肩部17b和主体16的夹持面91之间的方式固定于主体16,在膜片罩17固定于所述主体16的状态下,所述凸肩部17b和所述主体16的夹持面91之间的间隔中的为最小间隔Ctmin的部分设定成位于比为最大间隔Ctmax的部分更靠膜片28的半径方向内侧的位置。 
因此,尽管膜片28的周缘部是不具有厚壁密封部的平坦的形状,但却能够通过在为最小间隔Ctmin的部分将膜片28以较大的载荷压缩于凸肩部17b和主体16的夹持面91之间,来提高凸肩部17b和夹持面91与膜片28之间的密封性,此外,在有朝向半径方向内侧的拉伸载荷作用于膜片28的周缘部时,要使膜片28中的比最小间隔Ctmin的部分靠半径方向外侧的部分通过凸肩部17b和夹持面91之间的为最小间隔的部分,必须压缩该膜片28,从而能够提高膜片28的抗脱落载荷。 
此外,膜片罩17通过金属板的冲压成型而形成,能够实现膜片罩17的小型化和轻量化,并且能够进一步降低成本。 
而且,夹持面91以在其与膜片罩17的凸肩部17b之间压缩地夹持 膜片28的方式形成于主体16的第二主体部件19,该夹持面91沿着与固定于主体16的状态下的膜片罩17的有底圆筒部17a的轴线正交的平面平坦地形成,与此相对,膜片罩17的所述凸肩部17b以随着朝向半径方向外侧而远离所述夹持面91的方式倾斜地形成,因此能够容易地使膜片罩17的凸肩部17b倾斜从而弹性,并且,以使为最小间隔Ctmin的部分位于比为最大间隔Ctmax的部分更靠膜片28的半径方向内侧的位置的方式设定凸肩部17b和所述夹持面91之间的间隔也很容易。 
此外,膜片罩17的所述凸肩部17b能够发生弹性变形,以发挥在为所述最小间隔Ctmin的部分将膜片28按压向所述夹持面91侧的弹力,在比为最小间隔Ctmin的部分更靠半径方向外侧的位置,所述膜片罩17固定于主体16,因此能够防止如下情况:橡胶制成的膜片由于热等的影响而劣化,从而膜片的弹力减弱,由此凸肩部17b及主体16与膜片28之间的密封性降低。即,由于位于为最小间隔Ctmin的部分处的凸肩部17b发挥将膜片28按压向夹持面91侧的弹力,所以能够通过使凸肩部17b向接近主体16的一侧与膜片28的弹力降低相应地发生弹性变形来确保密封性。 
而且,所述夹持面91由凸缘部19a形成,该凸缘部19a一体地设置于构成主体16的一部分的第二主体部件19,膜片罩17一体地具有圆筒状的定位筒部17c,该定位筒部17c连续设置于凸肩部17b的外周,并且与凸缘部19a的外周抵接,以实现所述膜片罩17相对于主体16的定位,该定位筒部17c的末端部被向半径方向内侧卷曲,以形成与凸缘部19a卡合的卡合部17d,因此,在将膜片罩17固定于主体16时不需要使用除膜片罩17以外的专用部件,能够实现部件个数的减少并且降低成本,而且与通过紧固实现的固定相比减少了组装作业工时,能够获得优异的生产率。 
此外,在凸肩部17b的靠夹持面91侧的面和夹持面91中的至少一方,在该实施例中为在夹持面91上,形成有纵截面形状大致为V字形的槽93…,并使膜片28的一部分啮入该槽93…中,因此,通过使膜片28的一部分啮入所述槽93…中,能够提高膜片28的密封性和抗脱落载荷。 而且,在该实施例中,所述槽93…配置于膜片罩17的所述凸肩部17b和所述夹持面91之间的间隔中的为最小间隔Ctmin的部分,因此通过使膜片28的一部分更深地啮入槽93…,能够进一步提高膜片28的密封性和抗脱落载荷。 
此外,膜片罩17的有底圆筒部17a一体地具有:端壁部分17aa;圆筒状的引导筒部分17ab,其一端连续设置于端壁部分17aa的外周,用于引导螺旋状弹簧90的靠端壁部分17aa侧的端部外周;带锥度的筒部分17ac,其形成为带锥度的形状,并连续设置于引导筒部分17ab的另一端;以及大径筒部分17ad,其一端连续设置于带锥度的筒部分17ac的大径端,并且在该大径筒部分17ad的另一端连续设置有凸肩部17b,因此能够将有底圆筒部17a形成为简单的结构,减少对膜片罩17进行冲压成型时的加工工步,降低加工成本,并且,在将膜片罩17组装到主体16侧时,即使由于压缩设置在该膜片罩17的端壁部分17aa和膜片28之间的弹簧90的倾倒等而使膜片罩17的轴心与弹簧90的轴心稍微偏离,也能够通过利用带锥度的形状的带锥度的筒部分17ac将弹簧90引导至引导筒部分17ab,来将弹簧90顺畅且可靠地配置于使轴心与膜片罩17一致的正确位置。 
此外,在设置于主体16的第二主体部件19的凸缘部19a形成有所述夹持面91和倒角部92,该倒角部92以随着朝向半径方向外侧而背离膜片罩17的凸肩部17b的方式倾斜,并且以抵靠膜片28的周缘端部的方式与所述夹持面91的外周相连,在倒角部92的半径方向外侧,膜片罩17固定于所述凸缘部19a,因此,在有朝向半径方向内侧的拉伸载荷作用于膜片28的外周缘部时,膜片28的周缘端部必须从比倒角部92更靠半径方向内侧的间隔更窄的夹持面91和凸肩部17b之间通过而被压缩,从而能够提高膜片28的抗脱落载荷。 
另外,在与膜片28的中央部连接的膜片杆96,同轴且一体地设置有贯穿插入到膜片28的中央部的轴部96b,该轴部96b以在压力作用室88侧形成面对膜片28侧的环状的阶梯部96a的方式设置,第一护圈94形成为环状以使轴部96b贯穿插入到该第一护圈94中,并且在该第一护 圈94和阶梯部96a之间夹设有环状的密封部件98,该第一护圈94在压力作用室88侧与膜片28的中央部抵接,第二护圈95形成为环状以使轴部96b贯穿插入到该第二护圈95中,并且在该第二护圈95和第一护圈94之间夹持膜片28的中央部,该第二护圈95在弹簧室89侧与膜片28的中央部抵接,螺母101与刻于轴部96b的外周的外螺纹97螺合,在该螺母101和阶梯部96a之间夹持有第二护圈95、膜片28、第一护圈94以及密封部件98,在将该螺母101与外螺纹97螺合并拧紧了的状态下,第一护圈94和第二护圈95之间的间隔中的为最小间隔Cdmin的部分设定成位于比为最大间隔Cdmax的部分更靠膜片28的半径方向外侧的位置。 
因此,尽管膜片28的周缘部是不具有厚壁密封部的平坦的形状,但却能够通过在第一护圈94和第二护圈95之间的为最小间隔Cdmin的部分以较大的载荷压缩膜片28来提高膜片28的中央部与第一护圈94及第二护圈95之间的密封性,此外,在有朝向半径方向外侧的拉伸载荷作用于膜片28的中央部时,要使膜片28中的比最小间隔Cdmin的部分更靠半径方向内侧的部分在为最小间隔Cdmin的部分通过第一护圈94和第二护圈95之间,必须压缩该膜片28,从而能够提高膜片28的抗脱落载荷。 
而且,在第一护圈94的靠膜片28侧的面和第二护圈95的靠所述膜片28侧的面中的至少一方,在该实施例中为在第一护圈94的靠膜片28侧的面,形成有纵截面形状大致为V字形的槽104…、105…,并使膜片28的一部分啮入到槽104…、105…中,因此能够提高膜片28的密封性和抗脱落载荷。 
另外,由于金属制成的第一护圈94和第二护圈95的中央部直接抵接、或经金属制成的垫圈107而抵接,所以即使膜片由于热等的影响而劣化、从而膜片的弹力减弱,第一护圈94和第二护圈95之间的间隔也不会变化,从而螺母101不会松动,因此可靠地维持了膜片杆96与膜片 
28中央部的连接。 
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例,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例,可以不脱离权利要求书中记载的本发明地进行各种设计变更。 

Claims (12)

1.一种减压阀,其中,膜片(28)的周缘部夹持在收纳阀机构(20)的主体(16)和固定于该主体(16)的膜片罩(17)之间,在该膜片(28)和所述主体(16)之间形成压力作用室(88),并且在该膜片(28)和所述膜片罩(17)之间形成弹簧室(89),
收纳于所述弹簧室(89)的弹簧(90)压缩设置在所述膜片罩(17)和所述膜片(28)之间,与所述膜片(28)的中央部连接的膜片杆(96)与所述阀机构(20)的阀芯(36)连接,
所述减压阀的特征在于,
所述膜片(28)由圆板状的橡胶板构成,该橡胶板在自然状态下至少其周缘部的板厚是恒定的,
所述膜片罩(17)一体地具有:有底圆筒部(17a),该有底圆筒部(17a)在与所述膜片(28)相反的一侧的端部具有端壁部分(17aa);以及凸肩部(17b),该凸肩部(17b)从所述有底圆筒部(17a)的开口端向半径方向外侧探出,
在将所述膜片罩(17)固定于所述主体(16)、使得将所述膜片(28)的周缘部压缩地夹持在所述凸肩部(17b)和形成于所述主体(16)的夹持面(91)之间的状态下,所述凸肩部(17b)和所述夹持面(91)之间的间隔中的成为最小间隔的部分被设定成,该成为最小间隔的部分位于比成为最大间隔的部分更靠所述膜片(28)的半径方向内侧的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压阀,其特征在于,
所述膜片罩(17)通过金属板的冲压成型而形成。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减压阀,其特征在于,
所述凸肩部(17b)能够发生弹性变形,以发挥在成为所述最小间隔的部分将所述膜片(28)按压向所述夹持面(91)侧的弹力,
在比成为所述最小间隔的部分更靠半径方向外侧的位置,所述膜片罩(17)固定于所述主体(16)。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减压阀,其特征在于, 
形成所述夹持面(91)的凸缘部(19a)设置于所述主体(16),
所述膜片罩(17)一体地具有圆筒状的定位筒部(17c),该定位筒部(17c)连续设置于所述凸肩部(17b)的外周,该定位筒部(17c)与所述凸缘部(19a)的外周抵接,以实现所述膜片罩(17)相对于所述主体(16)的定位,
该定位筒部(17c)的末端部被向半径方向内侧卷曲,以形成与所述凸缘部(19a)卡合的卡合部(17d)。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减压阀,其特征在于,
所述夹持面(91)沿着与固定于所述主体(16)的所述膜片罩(17)的有底圆筒部(17a)的轴线正交的平面平坦地形成,所述凸肩部(17b)以随着朝向半径方向外侧而远离所述夹持面(91)的方式倾斜地形成。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减压阀,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凸肩部(17b)的靠所述夹持面(91)侧的面和所述夹持面(91)中的至少一方,形成有纵截面形状为大致V字形的槽(93),并使所述膜片(28)的一部分啮入到该槽(93)中。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减压阀,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凸肩部(17b)和所述主体(16)之间的间隔中的成为最小间隔的部分,所述槽(93)形成于所述凸肩部(17b)的靠所述夹持面(91)侧的面和所述夹持面(91)中的至少一方。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减压阀,其特征在于,
所述膜片罩(17)的有底圆筒部(17a)一体地具有:所述端壁部分(17aa);圆筒状的引导筒部分(17ab),其一端连续设置于所述端壁部分(17aa)的外周,该引导筒部分(17ab)用于对压缩设置在所述膜片罩(17)和所述膜片(28)之间的螺旋状的所述弹簧(90)的靠所述端壁部分(17aa)侧的端部外周进行引导;带锥度的筒部分(17ac),其以直径随着远离所述端壁部分(17aa)而增大的方式形成为带锥度的形状,并且该带锥度的筒部分(17ac)连续设置于所述引导筒部分(17ab)的另一端;以及大径筒部分(17ad),其一端连续设置于所述带锥度的筒部分(17ac)的大径端,并且在该大径筒部分(17ad)的另一端连续设置有所述凸肩部 (17b)。
9.一种减压阀,其中,膜片(28)的周缘部夹持在收纳阀机构(20)的主体(16)和固定于该主体(16)的膜片罩(17)之间,在该膜片(28)和所述主体(16)之间形成压力作用室(88),并且在该膜片(28)和所述膜片罩(17)之间形成弹簧室(89),
收纳于所述弹簧室(89)的弹簧(90)压缩设置在所述膜片罩(17)和所述膜片(28)之间,与所述膜片(28)的中央部连接的膜片杆(96)与所述阀机构(20)的阀芯(36)连接,
所述减压阀的特征在于,
所述膜片(28)由圆板状的橡胶板构成,该橡胶板在自然状态下至少其周缘部的板厚是恒定的,
所述膜片罩(17)一体地具有:有底圆筒部(17a),该有底圆筒部(17a)在与所述膜片(28)相反的一侧的端部具有端壁部分(17aa);以及凸肩部(17b),该凸肩部(17b)从所述有底圆筒部(17a)的开口端向半径方向外侧探出,
在所述主体(16)形成有夹持面(91)和倒角部(92),所述夹持面(91)在与所述凸肩部(17b)之间夹持所述膜片(28)的周缘部,所述倒角部(92)以随着朝向半径方向外侧而背离所述凸肩部(17b)的方式倾斜,并且所述倒角部(92)以抵靠所述膜片(28)的周缘端部的方式与所述夹持面(91)的外周相连,
在所述倒角部(92)的半径方向外侧,所述膜片罩(17)固定于所述主体(16)。
10.一种减压阀,其中,膜片(28)的周缘部夹持在收纳阀机构(20)的主体(16)和固定于该主体(16)的膜片罩(17)之间,在该膜片(28)和所述主体(16)之间形成压力作用室(88),并且在该膜片(28)和所述膜片罩(17)之间形成弹簧室(89),
收纳于所述弹簧室(89)的弹簧(90)压缩设置在所述膜片罩(17)和所述膜片(28)之间,与所述膜片(28)的中央部连接的膜片杆(96)与所述阀机构(20)的阀芯(36)连接, 
所述减压阀的特征在于,
所述膜片(28)由圆板状的橡胶板构成,该橡胶板在自然状态下至少其中央部的板厚是恒定的,
在所述膜片杆(96)上,以在所述压力作用室(88)侧形成面对所述膜片(28)侧的环状的阶梯部(96a)的方式,同轴且一体地设置有贯穿插入到所述膜片(28)的中央部的轴部(96b),
第一护圈(94)形成为环状以使所述轴部(96b)贯穿插入到该第一护圈(94)中,并且在该第一护圈(94)和所述阶梯部(96a)之间夹设有环状的密封部件(98),该第一护圈(94)在所述压力作用室(88)侧与所述膜片(28)的中央部抵接,
第二护圈(95)形成为环状以使所述轴部(96b)贯穿插入到该第二护圈(95)中,并且在该第二护圈(95)和第一护圈(94)之间夹持所述膜片(28)的中央部,该第二护圈(95)在所述弹簧室(89)侧与所述膜片(28)的中央部抵接,
螺母(101)与刻于所述轴部(96b)的外周的外螺纹(97)螺合,在该螺母(101)和所述阶梯部(96a)之间夹有第二护圈(95)、所述膜片(28)、第一护圈(94)以及所述密封部件(98),
在将该螺母(101)与所述外螺纹(97)螺合并拧紧了的状态下,第一护圈(94)和第二护圈(95)之间的间隔中的成为最小间隔的部分被设定成,该成为最小间隔的部分位于比成为最大间隔的部分更靠所述膜片(28)的半径方向外侧的位置。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减压阀,其特征在于,
在第一护圈(94)的靠所述膜片(28)侧的面和第二护圈(95)的靠所述膜片(28)侧的面中的至少一方,形成有纵截面形状为大致V字形的槽(104、105),并使所述膜片(28)的一部分啮入到该槽(104、105)中。
12.根据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减压阀,其特征在于,
金属制成的第一护圈(94)的中央部和金属制成的第二护圈(95)的中央部直接抵接,或经金属制成的垫圈(107)抵接。 
CN2008801047474A 2007-08-29 2008-07-08 减压阀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79065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7-222417 2007-08-29
JP2007222417A JP5090824B2 (ja) 2007-08-29 2007-08-29 減圧弁
PCT/JP2008/062338 WO2009028265A1 (ja) 2007-08-29 2008-07-08 減圧弁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790657A CN101790657A (zh) 2010-07-28
CN101790657B true CN101790657B (zh) 2012-06-06

Family

ID=4038699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801047474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790657B (zh) 2007-08-29 2008-07-08 减压阀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8408515B2 (zh)
EP (1) EP2182262A4 (zh)
JP (1) JP5090824B2 (zh)
CN (1) CN101790657B (zh)
CA (1) CA2696770C (zh)
WO (1) WO2009028265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277133B2 (ja) * 2009-09-30 2013-08-28 株式会社ケーヒン 減圧弁の弁軸連結構造および方法
JP2012246938A (ja) * 2011-05-25 2012-12-13 Tgk Co Ltd 制御弁
US20130087732A1 (en) * 2011-10-07 2013-04-11 Hamilton Sundstrand Corporation Pressure valve controller including a diaphragm retention device
CN103470839A (zh) * 2013-09-29 2013-12-25 罗达健 一种调压阀用的防护罩
JP6283493B2 (ja) * 2013-10-18 2018-02-21 株式会社鷺宮製作所 ダイアフラムアッセンブリー、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る感圧制御弁
CN105650317B (zh) * 2014-11-14 2018-10-19 上海科勒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薄膜减压阀
JP6665064B2 (ja) * 2016-09-20 2020-03-13 愛三工業株式会社 圧力調整弁
JP6507137B2 (ja) * 2016-10-20 2019-04-24 株式会社不二工機 減圧弁
DE102016013008A1 (de) * 2016-11-02 2018-05-03 Mann + Hummel Gmbh Einheit zum Regeln oder Steuern eines Fluiddrucks
US10436337B2 (en) * 2016-12-19 2019-10-08 Hamilton Sundstrand Corporation Spring seat diaphragm retention grooves
CN107387825B (zh) * 2017-07-31 2024-04-05 陈炯亮 一种减压阀
JP6914159B2 (ja) * 2017-09-26 2021-08-04 株式会社キッツエスシーティー ダイヤフラムバルブの組立方法とその組立構造並びにダイヤフラムバルブ
US20190323625A1 (en) 2018-04-23 2019-10-24 Rain Bird Corporation Valve With Reinforcement Ports And Manually Removable Scrubber
CN109058533B (zh) * 2018-10-18 2020-06-16 塔罗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减压阀
JP7112313B2 (ja) * 2018-10-26 2022-08-03 ミドリ安全株式会社 衣服用ファン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75291U (zh) * 1990-03-05 1991-04-17 唐德尧 气体泄漏报警保安减压阀
CN1144919C (zh) * 1999-08-18 2004-04-07 斯洛文阀门公司 膜片组合件的保持盘
CN2613653Y (zh) * 2003-03-19 2004-04-28 魏焕平 燃气稳压泄漏气源自动关闭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2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0144159A (zh) 1974-05-09 1975-11-19
JPS50144159U (zh) * 1974-05-17 1975-11-28
US4038506A (en) * 1975-07-17 1977-07-26 I.C.S. Ignition Control Systems Ltd. Oil pressure switch having improved diaphragm seal
JPS60171980U (ja) * 1984-04-25 1985-11-14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ダイアフラム型ポンプ装置
JP2775176B2 (ja) * 1989-06-22 1998-07-16 愛三工業株式会社 ダイアフラムの取付構造
JPH0613058Y2 (ja) * 1989-10-13 1994-04-06 有限会社西山段ボール工業所 長尺段ボール箱
US5002086A (en) * 1990-05-11 1991-03-26 Fluoroware, Inc. Plastic control valve
US5186615A (en) * 1990-06-26 1993-02-16 Karldom Corporation Diaphragm pump
JPH0575558U (ja) * 1992-03-19 1993-10-15 エヌオーケー株式会社 ダイアフラムのフランジ部の取付構造
US5353688A (en) * 1992-06-26 1994-10-11 Nai Anchorlok, Inc. Tamper-resistant brake actuator
US5765466A (en) * 1997-01-24 1998-06-16 Indian Head Industries Brake actuator with self-centering diaphram
US5836571A (en) * 1997-07-18 1998-11-17 Westinghouse Air Brake Company Disc diaphragm for an intergrated cock valve
US5992297A (en) * 1998-05-29 1999-11-30 Indian Head Industries, Inc. Easy fit diaphragm
JP3060222U (ja) * 1998-12-07 1999-08-17 株式会社ベン 減圧弁
US6314861B1 (en) * 1999-06-18 2001-11-13 Tse Brakes, Inc. High output spring brake actuator
DE10008227A1 (de) * 2000-02-22 2001-08-23 Bosch Gmbh Robert Vorrichtung mit einer Membrananordnung
JP2002181208A (ja) * 2000-12-11 2002-06-26 Keihin Corp ガス用減圧弁
US6988442B2 (en) * 2001-12-20 2006-01-24 Haldex Brake Corporation Air brake diaphragms which resist pull-out
MY144417A (en) * 2004-02-10 2011-09-15 Keihin Corp Pressure reducing valve and regulator for gas
JP2006318339A (ja) * 2005-05-16 2006-11-24 Yoshitake Inc 減圧弁
KR20090064072A (ko) * 2007-12-14 2009-06-18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자동차 연료라인의 압력조절밸브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75291U (zh) * 1990-03-05 1991-04-17 唐德尧 气体泄漏报警保安减压阀
CN1144919C (zh) * 1999-08-18 2004-04-07 斯洛文阀门公司 膜片组合件的保持盘
CN2613653Y (zh) * 2003-03-19 2004-04-28 魏焕平 燃气稳压泄漏气源自动关闭器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JP特开2002-181208A 2002.06.26
JP特开2006-318339A 2006.11.24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090824B2 (ja) 2012-12-05
US8408515B2 (en) 2013-04-02
CA2696770C (en) 2013-10-22
WO2009028265A1 (ja) 2009-03-05
US20100224806A1 (en) 2010-09-09
EP2182262A1 (en) 2010-05-05
JP2009052718A (ja) 2009-03-12
CA2696770A1 (en) 2009-03-05
CN101790657A (zh) 2010-07-28
EP2182262A4 (en) 2017-05-3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790657B (zh) 减压阀
EP2385437B1 (en) Pressure reducing valve
EP2484947B1 (en) Valve stem connection structure of pressure reducing valve and method therefor
US11385661B1 (en) Gas pressure regulating device
JP4806478B2 (ja) 減圧弁
CN107883033B (zh) 减压阀装置
JP2005227859A (ja) ガス用レギュレータ
JP4970125B2 (ja) 減圧弁
CA1228279A (en) Fuel pressure regulator
US8944097B2 (en) Decompression valve
US6918381B2 (en) Fuel return valve
EP1845430B1 (en) Pressure reducing valve
CN111102381A (zh) 一种新型组焊阀
EP2484888A1 (en) Ptc heater unit and pressure reducing valve for lpg fuel
JP4084758B2 (ja) 減圧弁
JP4217173B2 (ja) 減圧弁
EP4133949A1 (en) Check valve on sub-machine of soda fountain
CN219242017U (zh) 燃气发动机气压调节器
CN210683221U (zh) 高纯一氧化二氮净化器中的出气组件
JP7147268B2 (ja) 弁装置
JP2011008461A (ja) 減圧弁および減圧弁の組立方法
KR20150008240A (ko) 레귤레이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0606

Termination date: 2018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