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789842A - 中继设备及用于该中继设备的无线通信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中继设备及用于该中继设备的无线通信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1789842A CN101789842A CN200910008553A CN200910008553A CN101789842A CN 101789842 A CN101789842 A CN 101789842A CN 200910008553 A CN200910008553 A CN 200910008553A CN 200910008553 A CN200910008553 A CN 200910008553A CN 101789842 A CN101789842 A CN 101789842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ignal
- communication equipment
- decoding
- trunking
- base stat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24—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for communication between two or more posts
- H04B7/26—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for communication between two or more posts at least one of which is mobile
- H04B7/2603—Arrangements for wireless physical layer control
- H04B7/2606—Arrangements for base station coverage control, e.g. by using relays in tunnel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14—Relay systems
- H04B7/15—Active relay systems
- H04B7/155—Ground-based stations
- H04B7/15592—Adapting at the relay station communication parameters for supporting cooperative relaying, i.e. transmission of the same data via direct - and relayed path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29—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receiver end
- H04L1/1835—Buffer management
- H04L1/1845—Combining techniques, e.g. code combining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67—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transmitter end
- H04L1/1887—Scheduling and prioritising arrangement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2001/0092—Error 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opology of the transmission link
- H04L2001/0097—Relay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Radio Relay Systems (AREA)
- Detection And Prevention Of Errors In Transmission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无线通信系统的中继设备以及用于该中继设备的无线通信方法。该无线通信方法包括:从第一通信设备接收目的地为第二通信设备的第一信号;对所接收的第一信号进行译码并判断译码结果是否正确;生成表示第一信号的译码结果是否正确的第一译码响应信号;将第一译码响应信号发送给第一通信设备和第二通信设备。该方法可以减少无线通信系统中的资源浪费。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无线通信系统领域,具体涉及中继设备及用于该中继设备的无线通信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无线多媒体业务的快速发展,用户对数据通信能力以及传输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然而,由于复杂无线环境中阻挡、阴影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了许多通信死角。这些将使用户难以获得持续的高速率和高质量的通信服务。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无线系统采用中继设备对无线通信双方之间的无线通信信号进行转发以提高系统吞吐量和用户数据速率.
采用中继设备的无线通信系统一般包括发送通信设备、中继设备和接收通信设备。中继设备接收源自发送通信设备的信号,并进行一定的处理后,向接收通信设备转发。中继设备处理信号的模式一般分两种。一种为放大转发中继(AF,Amplify and Forward),另外一种为译码转发中继(DF,Decoder and Forward)。
所谓放大转发中继,就是对接收到的信号进行一定的射频端的放大后再发送。该方式具有信号处理流程简单,设备成本较低等优点。但是在增强信号强度的同时也放大了系统噪声,所以带来了噪声累加的缺点。
所谓译码转发中继,就是在中继设备将源自发送通信设备的信号进行译码,完全恢复出来,然后再以一定功率向接收通信设备转发重新编码的信号。译码转发中继设备完全消除了传输过程中的噪声积累,可实现远距离、大容量、高质量的通信,而且其具有灵活的链路自适应性能、较强的保密性能,并可与空时处理技术结合以提供良好的空间分集效应。但是如果中继设备译码出现错误,那么转发的信号将会出现差错扩散,而且接收通信设备也无法恢复。
图1示出了现有技术的包含中继设备的无线通信系统的通信方法。在图1中,发送通信设备S在时隙t进行第一次传输以将将信号发送给中继设备RS和接收通信设备D。中继设备RS对接收到的信号进行译码,并将译码后的数据重新编码以消除噪声的影响。在时隙t+n,进行第二次传输以将重新编码后的数据发送给接收通信设备D。接收通信设备D收到中继设备RS发送的信号后,与时隙t接收到的从发送通信设备S发送的数据合成,然后译码。
图2示出了另一种现有技术的包含中继设备的无线通信系统的通信方法。在图2中,在时隙t,两个通信设备S和D同时将信号发送给中继设备RS。中继设备RS对接收的两路信号分别译码,并对译码后的两路信号进行处理,例如可以将两路数据进行比特级异或。在时隙t+n将经过处理后的信号同时发送给两个通信设备S和D。
如前所述,中继设备RS从发送通信设备S收到信号后,并不能保证完全正确接收。如果没有正确接收,仍然转发了信号,则接收通信设备D在收到转发后的信号后,无法正确的恢复信号。由Hiroyuki Yomo等人提出的名为“Retransmitting apparatus andmethod using relay station in a multi-hop network”的美国专利申请US 20070245204提出了一种方法,其中中继设备将表示译码是否正确的译码响应信号发送给发送通信设备,以保证中继设备在译码错误之后不转发任何信号。但是在该方法中,接收通信设备并不知道中继设备的译码结果是否正确,从而接收通信设备仍然为接收信号做准备,可能造成通信系统的资源浪费。
发明内容
鉴于此,本发明提出了使接收通信设备也知道中继设备的译码结果是否正确的机制。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用于中继设备的无线通信方法,包括:从第一通信设备接收目的地为第二通信设备的第一信号;对所接收的第一信号进行译码并判断译码结果是否正确;生成表示第一信号的译码结果是否正确的第一译码响应信号;将第一译码响应信号发送给第一通信设备和第二通信设备。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用于无线通信系统的中继设备,包括:收发器,被配置为从第一通信设备接收目的地为第二通信设备的第一信号;译码器,被配置对第一信号进行译码并判断译码结果是否正确;译码响应信号生成器,被配置生成表示第一信号的译码结果是否正确的第一译码响应信号,其中,所述收发器还被配置为将第一译码响应信号发送给第一通信设备和第二通信设备。
本发明使得接收通信设备也可以知道中继设备的译码结果是否正确,从而使得有可能更有效地利用通信系统的资源。
参照以下的说明和附图,本发明的这些和进一步的方面和特征将变得更加清楚。在所述的说明和附图中,详细公开了本发明的特定实施方式,指明了本发明的原理可以被采用的方式。应该理解,本发明在范围上并不因而受到限制。在所附权利要求的精神和条款的范围内,本发明包括许多改变、修改和等同。
针对一种实施方式描述和/或示出的特征可以以相同或类似的方式在一个或更多个其它实施方式中使用,与其它实施方式中的特征相组合,或替代其它实施方式中的特征。
应该强调,术语“包括/包含”在本文使用时指特征、整件、步骤或组件的存在,但并不排除一个或更多个其它特征、整件、步骤或组件的存在或附加。
参照以下的附图可以更好地理解本发明的很多方面。附图中的部件不是成比例绘制的,而只是为了示出本发明的原理。为了便于示出和描述本发明的一些部分,附图中对应部分可能被放大,即,使其相对于在依据本发明实际制造的示例性装置中的其它部件变得更大。在本发明的一个附图或一种实施方式中描述的元素和特征可以与一个或更多个其它附图或实施方式中示出的元素和特征相结合。此外,在附图中,类似的标号表示几个附图中对应的部件,并可用于指示多于一种实施方式中使用的对应部件。
附图说明
附图示出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构成了说明书的一部分,用于与文字说明一起进一步详细地阐释本发明的原理。其中:
图1示出了现有技术的包含中继设备的无线通信系统的通信方法;
图2示出了另一种现有技术的包含中继设备的无线通信系统的通信方法;
图3示意性地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无线通信方法;
图4示意性的示出了依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无线通信方法;
图5和图6示意性地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用于TDD无线通信系统的信号收发的时序图;
图7示意性地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的用于TDD无线通信系统的信号收发的时序图;
图8是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用于中继设备的无线通信方法的流程图;
图9是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用于中继设备的无线通信方法的流程图;
图10是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用于中继设备的无线通信方法的流程图;
图11是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用于无线通信系统的中继设备的框图;
图12是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的用于无线通信系统的中继设备的框图;
图13是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的用于无线通信系统的中继设备的框图;
图14是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的用于无线通信系统的中继设备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3示意性地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无线通信方法。如图3所示,在时隙t,发送通信设备S进行第一次传输以向中继设备RS和接收通信设备D发送第一信号。中继设备RS对接收的第一信号进行译码,判断译码结果是否正确,并生成表示译码是否正确的第一译码响应信号,其中,如果译码正确,则第一译码响应信号为ACK信号,如果译码错误,则第一译码响应信号为NACK信号。在时隙t+k,中继设备RS向发送设备S和接收通信设备D发送第一译码响应信号。如果译码正确,则中继设备RS在时隙t+n进行第二次传输以向接收通信设备D转发第一信号。如果译码错误,则中继设备RS在t+n时隙不转发译码错误的第一信号,而是在时隙t+m接收源自发送通信设备S的重传的第一信号。
在该实施例中,接收通信设备D在收到直接从发送通信设备S发送的第一信号时,可以暂时不译码,而是等到从中继设备RS接收到转发的第一信号时,再对这两路信号合成以增加信号增益,然后对合成后的信号进行译码。合成的方法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公知的,这里不再详细描述。
在该实施例中,判断译码是否正确可以采用本领域技术人员公知的奇偶校验法等,这里不再详细描述。
图4示意性地示出了依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无线通信方法。如图4所示,中继设备RS在时隙t同时接收来自第一通信设备N1的目的地为第二通信设备N2的第一信号以及来自第二通信设备N2的目的地为第一通信设备N1的第二信号。中继设备RS对接收的第一信号和第二信号分别译码,判断译码结果是否正确,并生成第一译码响应信号和第二译码响应信号。中继设备RS还对译码后的两路信号进行组合以得到组合后的信号。在一个实施例中,如果第一信号和第二信号的译码都正确,则将译码后的第一信号和第二信号进行异或运算,将得到的信号作为组合后的信号;如果第一信号和第二信号中仅有一个译码正确,则仅将译码正确的信号作为组合后的信号;如果对第一信号和第二信号的译码都错误,则组合后的信号为空信号。根据两路数据的译码结果,中继设备RS在时隙t+n向第一通信设备N1和第二通信设备N2同时转发组合后的信号以及第一和第二译码响应信号。
在图4的实施例中,第一通信设备N1和第二通信设备N2通过译码响应信号可以知道如何恢复出第二信号和第一信号。例如,如果第一译码响应信号和第二译码响应信号都表示译码正确,则第一通信设备N1和N2知道组合后的信号是第一信号与第二信号的异或,从而第一通信设备N1将自身保存的第一信号与组合后的信号进行异或,就可以恢复出第二信号。第二通信设备N2将自身保存的第二信号与组合后的信号进行异或,就可以恢复出第一信号。如果第一译码响应信号表示正确,而第二译码响应信号表示错误,则第一和第二通信设备N1和N2知道组合后的信号是第一信号,从而第一通信设备N1可以不对该信号进行处理,第二通信设备N2可以获取第一信号。如果第一译码响应信号和第二译码响应信号都显示译码错误,则第一和第二通信设备N1和N2都可以不对此信号进行处理。
由上可知,相对于无论译码正确与否中继设备都对译码后的第一信号和第二进行异或后转发的方法,图4的实施例有可能减少中继设备以及第一和第二通信设备的计算量。
下面结合图5-7以时分双工(TDD)无线通信系统为例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说明。
图5和图6示意性地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用于TDD无线通信系统的信号收发的时序图。在图5和图6中,MS1为需要中继服务的移动台,MS2为不需要中继服务的移动台(为了清楚,图5中未示出MS2),RS为中继设备,BS为基站,DL表示下行,UL表示上行。在本实施例中,一个帧包括4个下行子帧(#0~#3)以及4个上行子帧(#4~#7)。这里将4个下行子帧称为下行周期,将4个上行子帧称为上行周期。在下行周期的第一和第二子帧(#0和#1),即下行周期的前一部分,中继设备RS从基站BS接收目的地为移动台MS1的信号,在下行周期的第三个帧和第四子帧(#2和#3),即下行周期的后一部分,中继设备RS向移动台MS1转发源自基站BS的信号,在上行周期的第一和第二子帧(#4和#5),即上行周期的前一部分,中继设备RS向基站BS转发源自移动台MS1的信号,在上行周期的第三和第四子帧(即#6和#7),即上行周期的后一部分,从移动台MS1接收目的地为基站BS的信号。另外,在下行周期,基站BS还向MS2发送信号,在上行周期,基站BS还从MS2接收信号。在本实施例中,在包括上行周期和下行周期的一个帧中,中继设备RS只需要进行2次收发状态的转换。
在一个实施例中,由基站BS发出的信号中包含数据信号和控制信令。控制信令中包括调度信息,该调度信息可以指示中继设备RS利用某个时频资源转发数据信号。中继设备RS在转发来自基站BS的信号只需要转发数据信号,而不需要转发控制信令。如图5所示,在下行周期中,只要控制信令所占用的时间(Tcontrol)大于或等于数据的传输时间(Tgap)和中继设备由接收状态转换为发送状态所需的时间(Ttrans)之和,则中继设备RS在转发数据时,可以全部转发之前接收的数据;否则,中继设备RS需要对数据打孔后进行转发。另外,在上行周期的第二和第三上行子帧之间,只要数据的传输时间(Tgap)大于或等于中继设备RS由发送状态转换为接收状态所需的时间(Ttrans),则中继设备RS可以完全转发源自移动台MS1的数据,否则数据需要打孔后转发。这里假定中继设备RS由发送状态转换为接收状态所需的时间和由接收状态转换为发送状态所需的时间相同。当然二者也可以不相同。对数据打孔的方法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公知的,这里不再赘述。
如图6所示,在上行周期的第一帧和第二帧(即#4和#5),中继设备RS在向基站BS转发源自移动台M1的信号时,由于中继设备RS此时处于发送状态,其还可以在此期间向基站BS和移动台MS1发送译码响应信号ACK/NACK。
下面再结合图3对图5和6的实施例进行说明。
假设图3中的发送通信设备为基站BS,接收通信设备为移动台MS1。图3中的时隙t可以对应于图5和6中的下行周期的第一帧或第二帧。在时隙t,基站BS进行第一次传输,将第一信号发送给中继设备RS和移动台MS1(为了清楚,在图5和图6中未示出基站直接将第一信号发送给移动台MS1的过程)。图3中的时隙t+k可以对应于图5和6中的上行周期的第一帧或第二帧。在时隙t+k,中继设备RS将第一译码响应信号发送给基站BS和移动台MS1。图3中的t+n可以对应于图5和6中的下一个下行周期中的第三帧或第四帧。在时隙t+n,中继设备RS进行第二次传输,向移动台MS1转发第一信号。图3中的时隙t+m可以对应于图5和6中的下一个下行周期中第一帧或第二帧。在时隙t+m,基站BS进行第一信号的重传。其中如果移动台MS1在时隙t+k收到ACK信号,则它知道中继设备RS会在时隙t+n转发第一信号,于是在时隙t+n移动台MS1处于接收状态。而如果移动台MS1在时隙t+k收到NACK信号,在它知道中继设备RS不会在时隙t+n转发第一信号,于是在时隙t+n移动台MS1可以处于休眠状态,而不必处于接收状态,从而可以节省电力。
假设图3中的发送通信设备为移动台MS1,接收通信设备为基站BS。则图3中的时隙t可以对应于图5和6中的上行周期的第三帧或第四帧。在时隙t,移动台MS1进行第一次传输,将第一信号发送给中继设备RS和基站BS(为了清楚,在图5和图6中未示出移动台MS1直接将第一信号发送给基站BS的过程)。图3中的时隙t+k可以对应于图5和6中的下一个上行周期的第一帧或第二帧。在时隙t+k,中继设备RS将第一译码响应信号发送给基站BS和移动台MS1。图3中的t+n可以对应于图5和6中的下一个下行周期中的第三帧或第四帧。在时隙t+n,中继设备RS进行第二次传输,向基站BS转发第一信号。图3中的时隙t+m可以对应于图5和6中的下一个下行周期中第一帧或第二帧。在时隙t+m,移动台MS1进行第一信号的重传。其中如果基站在时隙t+k收到ACK信号,则它知道中继设备RS会在时隙t+n转发第一信号,于是基站BS为中继设备RS分配资源使其在时隙t+n可以转发第一信号。而如果基站在时隙t+k收到NACK信号,在它知道中继设备RS不会在时隙t+n转发第一信号,于是基站BS可以不将资源分配给中继设备RS,而是分配给其他设备,从而避免了资源的浪费。
应该注意,虽然图5和6示出了一个帧中有八个子帧,包括四个上行子帧和四个下行子帧。但是本发明的实施例不限于此。例如在一个实施例中,一个帧可以有十个子帧,包括六个下行子帧和四个上行子帧。另外,虽然在本实施例中,下行周期和上行周期的前一部分和后一部分分别包括两个子帧,但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也可以根据具体设计对此进行调整。
图7示意性地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的用于TDD无线通信系统的信号收发的时序图。
在图7中,MS1为需要中继服务的移动台,MS2为不需要中继服务的移动台,RS为中继设备,BS为基站,DL表示下行,UL表示上行。在本实施例中,一个帧包括8个子帧(#0~#7)。8个子帧的前四个子帧(#0~#3)被称为第一周期,后四个子帧(#1~#7)被称为第一周期。在图7中,在第一周期,中继设备RS接收源自基站BS的第一信号以及源自移动台MS1的第二信号。在第二周期,中继设备RS将对译码后的第一信号和译码后的第二信号进行组合后的信号以及第一译码响应信号和第二译码响应信号一起发送到基站BS和移动台MS1。在一个实施例中,如果第一信号和第二信号的译码都正确,则将译码后的第一信号和第二信号进行异或运算,将得到的信号作为组合后的信号;如果第一信号和第二信号中仅有一个译码正确,则仅将译码正确的信号作为组合后的信号;如果对第一信号和第二信号的译码都错误,则组合后的信号为空信号。另外,基站BS还在第一周期向移动台MS2发送信号,在第二周期从移动台MS2接收信号。
下面再结合图4对图7的实施例进行说明。
图4中的通信设备S和D可以分别对应于图7中的基站BS和移动台MS1。图4中的时隙t可以对应图7中的第一周期的第一帧或第二帧。图4的时隙t+n可以对应图7中的第二周期的第一帧或第二帧。
应该注意,虽然图7示出了一个帧中有八个子帧,第一周期和第二周期分别有四个子帧。但是本发明的实施例不限于此。例如在一个实施例中,一个帧可以有十二个子帧,第一周期和第二周期分别有六个子帧。
下面结合图8-10说明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无线通信方法的流程。
图8是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用于中继设备的无线通信方法的流程图。在步骤801中,从第一通信设备接收目的地为第二通信设备的第一信号,在步骤802中,对所接收的第一信号进行译码并判断译码结果是否正确。在步骤803中,生成表示第一信号的译码结果是否正确的第一译码响应信号。在步骤804中将第一译码响应信号发送给第一通信设备和第二通信设备。步骤804可以包括将第一译码响应信号与其他译码响应信号时分复用、频分复用或码分复用。
图8所示的方法可以用于时分双工通信系统中,并且第一通信设备可以是基站,第二通信设备是可以移动台。中继设备可以按照如下模式进行操作:在下行周期的前一部分中,从基站接收目的地为移动台的信号;在下行周期的后一部分中,向移动台转发源自基站的信号;在上行周期的前一部分中,向基站转发源自移动台的信号;以及在上行周期的后一部分中,从移动台接收目的地为基站的信号。具体的操作细节可以参照上文对于图3、图5和图6的描述。另外,中继设备还可以按照以下模式进行操作:所述中继设备按照如下模式进行操作:在第一周期,接收源自基站的第一信号以及源自移动台的第二信号;在第二周期,将对译码后的第一信号和译码后的第二信号进行组合后的信号以及第一译码响应信号和第二译码响应信号一起发送到基站和移动台。具体的操作细节可以参照上文对于图4和图7的描述。
图9是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用于中继设备的无线通信方法的流程图。在步骤901中,从第一通信设备接收目的地为第二通信设备的第一信号,在步骤902中,对所接收的第一信号进行译码并判断译码结果是否正确。在步骤903中,生成表示第一信号的译码结果是否正确的第一译码响应信号。在步骤904中将第一译码响应信号发送给第一通信设备和第二通信设备。如果在步骤902中判断译码结果正确,则在步骤904之后,执行步骤905。在步骤905中将译码后的第一信号转发给第二通信设备。如果在步骤902中判断译码结果错误,则在步骤904之后,执行步骤906。在步骤906中,从第一通信设备接收重新传输的第一信号。应该注意,在步骤905,将译码后的第一信号转发给第二通信设备可以包括,例如,对译码后的第一信号进行重新编码的步骤和/或去除第一信号中的控制信令的步骤。
图10是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用于中继设备的无线通信方法的流程图。在步骤1001中,从第一通信设备接收目的地为第二通信设备的第一信号,并从第二通信设备接收目的地为第一通信设备的第二信号。在步骤1002中,对第一信号和第二信号进行译码并判断译码结果是否正确。在步骤1003中,对译码后的第一信号和译码后的第二信号进行组合以得到组合后的信号。在一个实施例中,步骤1003包括:如果第一信号和第二信号的译码都正确,则将译码后的第一信号和第二信号进行异或运算,将得到的信号作为组合后的信号;如果第一信号和第二信号中仅有一个译码正确,则仅将译码正确的信号作为组合后的信号;如果对第一信号和第二信号的译码都错误,则组合后的信号为空信号。在步骤1004中,生成分别表示第一信号和第二信号的译码结果是否正确的第一译码响应信号和第二译码响应信号。在步骤1005中,将组合后的信号和第一译码响应信号以及第二译码响应信号一起发送到第一通信设备和第二通信设备。在步骤1005中,第一译码响应信号和第二译码响应信号可以占用独立的资源。多个译码响应信号可以例如以时分复用、频分复用或者码分复用的方式复用此资源。或者,第一译码响应信号和第二译码响应信号可以与组合后的信号共享资源。
图11是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的用于无线通信系统的中继设备1100的框图。中继设备1100收发器1101,被配置为从第一通信设备接收目的地为第二通信设备的第一信号;译码器1102,被配置对第一信号进行译码并判断译码结果是否正确;以及译码响应信号生成器1103,被配置生成表示第一信号的译码结果是否正确的第一译码响应信号。收发器1101还被配置为将第一译码响应信号发送给第一通信设备和第二通信设备。
在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收发器1101还可以被配置为在第一信号的译码正确的情况下,在将第一译码响应信号发送给第一通信设备和第二通信设备之后,将第一信号转发给第二通信设备。在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收发器1101还可以被配置为在第一信号的译码错误的情况下,在将第一译码响应信号发送给第一通信设备和第二通信设备之后,从第一通信设备接收重新传输的第一信号。
在一个优选实施例中,中继设备1101可以被用于时分双工通信系统中,并且第一通信设备可以是基站,所述第二通信设备可以是移动台。收发器1101可以被配置为按如下模式进行操作:在下行周期的前一部分中,从基站接收目的地为移动台的信号;在下行周期的后一部分中,向移动台转发源自基站的信号;在上行周期的前一部分中,向基站转发源自移动台的信号;以及在上行周期的后一部分中,从移动台接收目的地为基站的信号。优选地,收发器1101还被配置为在上行周期的前一部分中,将译码响应信号发送给基站和移动台。具体的操作细节可以参照上文对图3、图5和图6的描述。
图12是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的用于无线通信系统的中继设备1200的框图。中继设备1200包括收发器1201,被配置为从第一通信设备接收目的地为第二通信设备的第一信号并从第二通信设备接收目的地为第一通信设备的第二信号;译码器1202,被配置对接收的第一信号和第二信号进行译码并判断译码结果是否正确;译码响应信号生成器1203,被配置生成表示第一信号的译码结果是否正确的第一译码响应信号以及表示第二信号的译码结果是否正确的第二译码响应信号;组合装置1204,被配置为所述中继设备还包括组合装置,被配置为对译码后的第一信号和译码后的第二信号进行组合以得到组合后的信号。在一个实施例中,如果第一信号和第二信号的译码都正确,则将译码后的第一信号和第二信号进行异或运算,将得到的信号作为组合后的信号;如果第一信号和第二信号中仅有一个译码正确,则仅将译码正确的信号作为组合后的信号;如果对第一信号和第二信号的译码都错误,则组合后的信号为空信号。收发器1201还被配置为将组合后的信号和第一译码响应信号以及第二译码响应信号一起发送到第一通信设备和第二通信设备。
优选地,中继设备1200可以被用于时分双工通信系统中,并且第一通信设备可以是基站,第二通信设备可以是移动台,收发器1201被配置为如下模式进行操作:在第一周期,接收源自基站的第一信号以及源自移动台的第二信号;在第二周期,将上述组合后的信号以及第一译码响应信号和第二译码响应信号发送到基站和移动台。
图13是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的用于无线通信系统的中继设备1300的框图。中继设备1300包括收发器1301、译码器1302和译码响应信号生成器1303以及打孔装置1304。收发器1301、译码器1302和译码响应信号生成器1303与图11中的收发器1101、译码器1102和译码响应信号生成器1103类似,这里不再详细描述。中继设备1301可以被用于时分双工通信系统中,并且第一通信设备可以是基站,第二通信设备可以是移动台。收发器1301可以被配置为按如下模式进行操作:在下行周期的前一部分中,从基站接收目的地为移动台的信号;在下行周期的后一部分中,向移动台转发源自基站的信号;在上行周期的前一部分中,向基站转发源自移动台的信号;以及在上行周期的后一部分中,从移动台接收目的地为基站的信号。在源自基站的信号中的控制信令的时间长度大于或等于源自基站的信号中的数据的传输时间与中继设备由接收状态转换为发送状态所需的时间之和的情况下,收发器1301对源自基站的信号中的所述数据进行全部转发,否则,打孔装置1304对源自基站的信号中的数据进行打孔,然后收发器1301对打孔后的数据进行转发。另外,在源自移动台的信号中的数据的传输时间大于或等于中继设备由发送状态转换为接收状态所需的时间的情况下,收发器对源自移动台的信号中的数据进行全部转发,否则,打孔装置1304对源自移动台中的信号的数据进行打孔,然后收发器1301对打孔后的数据进行转发。
图14是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的用于无线通信系统的中继设备1400的框图。中继设备1400包括收发器1401、译码器1402和译码响应信号生成器1403以及复用器1404。收发器1401、译码器1402和译码响应信号生成器1403与图11中的收发器1101、译码器1102和译码响应信号生成器1103类似,这里不再详细描述。复用器1404被配置为对多个译码响应信号进行时分复用、频分复用或者码分复用。
对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能够理解本发明的方法和设备的全部或者任何步骤或者部件,可以在任何计算设备(包括处理器、存储介质等)或者计算设备的网络中,以硬件、固件、软件或者它们的组合加以实现,这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阅读了本发明的说明的情况下运用他们的基本编程技能就能实现的,因此在这里省略了详细说明。
因此,基于上述理解,本发明的目的还可以通过在任何信息处理设备上运行一个程序或者一组程序来实现。所述信息处理设备可以是公知的通用设备。因此,本发明的目的也可以仅仅通过提供包含实现所述方法或者设备的程序代码的程序产品来实现。也就是说,这样的程序产品也构成本发明,并且存储有这样的程序产品的存储介质也构成本发明。显然,所述存储介质可以是任何公知的存储介质或者将来所开发出来的任何存储介质,因此也没有必要在此对各种存储介质一一列举。
在本发明的设备和方法中,显然,各部件或各步骤是可以分解、组合和/或分解后重新组合的。这些分解、组合和/或重新组合应视为本发明的等效方案。
以上描述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知道,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不限于这里所公开的具体细节,而可以具有在本发明的精神实质范围内的各种变化和等效方案。
Claims (23)
1.一种用于中继设备的无线通信方法,包括:
从第一通信设备接收目的地为第二通信设备的第一信号;
对所接收的第一信号进行译码并判断译码结果是否正确;
生成表示第一信号的译码结果是否正确的第一译码响应信号;
将第一译码响应信号发送给第一通信设备和第二通信设备。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还包括:
如果第一信号的译码正确,则在将第一译码响应信号发送给第一通信设备和第二通信设备之后,将第一信号转发给第二通信设备。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还包括:
如果第一信号的译码错误,则在将第一译码响应信号发送给第一通信设备和第二通信设备之后,从第一通信设备接收重新传输的第一信号。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还包括:
在从第一通信设备接收第一信号时还从第二通信设备接收目的地为第一通信设备的第二信号;
对第二信号进行译码并判断译码结果是否正确;
生成表示第二信号的译码结果是否正确的第二译码响应信号;
对译码后的第一信号和译码后的第二信号进行组合以得到组合后的信号;
在发送第一译码响应信号时还将组合后的信号和第二译码响应信号一起发送到第一通信设备和第二通信设备。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中对译码后的第一信号和译码后的第二信号进行组合包括:
如果第一信号和第二信号的译码都正确,则将译码后的第一信号和第二信号进行异或运算,将得到的信号作为组合后的信号;
如果第一信号和第二信号中仅有一个译码正确,则仅将译码正确的信号作为组合后的信号;
如果对第一信号和第二信号的译码都错误,则组合后的信号为空信号。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该方法被用于时分双工通信系统中,并且所述第一通信设备是基站,所述第二通信设备是移动台,
所述中继设备按照如下模式进行操作:
在下行周期的前一部分中,从基站接收目的地为移动台的信号;
在下行周期的后一部分中,向移动台转发源自基站的信号;
在上行周期的前一部分中,向基站转发源自移动台的信号;以及
在上行周期的后一部分中,从移动台接收目的地为基站的信号。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中,如果源自基站的信号中的控制信令的时间长度大于或等于源自基站的信号中的数据的传输时间与中继设备由接收状态转换为发送状态所需的时间之和,则中继设备对源自基站的信号中的所述数据进行全部转发,否则,中继设备对源自基站的信号中的数据进行打孔后转发。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中,如果源自移动台的信号中的数据的传输时间大于或等于中继设备由发送状态转换为接收状态所需的时间,则中继设备对源自移动台的信号中的所述数据进行全部转发,否则,中继设备对源自移动台中的信号的数据进行打孔后转发。
9.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中,
在上行周期的前一部分中,中继设备将译码响应信号发送给基站和移动台。
10.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中,该方法被用于时分双工通信系统中,并且所述第一通信设备是基站,所述第二通信设备是移动台,
所述中继设备按照如下模式进行操作:
在第一周期,接收源自基站的第一信号以及源自移动台的第二信号;
在第二周期,将对译码后的第一信号和译码后的第二信号进行组合后的信号以及第一译码响应信号和第二译码响应信号一起发送到基站和移动台。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发送第一译码响应信号的步骤包括将第一译码响应信号与其他译码响应信号时分复用、频分复用或码分复用。
12.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在将组合后的信号和第一译码响应信号以及第二译码响应信号一起发送到第一通信设备和第二通信设备的步骤中,第一译码响应信号和第二译码响应信号占用独立的资源或者与组合后的信号共享资源。
13.一种用于无线通信系统的中继设备,包括:
收发器,被配置为从第一通信设备接收目的地为第二通信设备的第一信号;
译码器,被配置对第一信号进行译码并判断译码结果是否正确;以及
译码响应信号生成器,被配置生成表示第一信号的译码结果是否正确的第一译码响应信号,
其中,所述收发器还被配置为将第一译码响应信号发送给第一通信设备和第二通信设备。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中继设备,其中,所述收发器被配置为在第一信号的译码正确的情况下,在将第一译码响应信号发送给第一通信设备和第二通信设备之后,将第一信号转发给第二通信设备。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中继设备,其中所述收发器还被配置为在第一信号的译码错误的情况下,在将第一译码响应信号发送给第一通信设备和第二通信设备之后,从第一通信设备接收重新传输的第一信号。
16.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中继设备,其中所述收发器被配置为在从第一通信设备接收第一信号时还从第二通信设备接收目的地为第一通信设备的第二信号,所述译码器还被配置为对第二信号进行译码并判断译码结果是否正确,所述译码响应信号生成器还被配置为生成表示第二信号的译码结果是否正确的第二译码响应信号,
所述中继设备还包括组合装置,被配置为对译码后的第一信号和译码后的第二信号进行组合以得到组合后的信号,
所述收发器还被配置为将组合后的信号和第一译码响应信号以及第二译码响应信号一起发送到第一通信设备和第二通信设备。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中继设备,其中所述组合装置被配置为:
在第一信号和第二信号的译码都正确的情况下,则将译码后的第一信号和第二信号进行异或运算,将得到的信号作为组合后的信号;
在第一信号和第二信号中仅有一个译码正确的情况下,则仅将译码正确的信号作为组合后的信号;以及
在对第一信号和第二信号的译码都错误的情况下,则将空信号作为组合后的信号。
18.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中继设备,该中继设备被用于时分双工通信系统中,并且所述第一通信设备是基站,所述第二通信设备是移动台,
所述收发器被配置为按如下模式进行操作:
在下行周期的前一部分中,从基站接收目的地为移动台的信号;
在下行周期的后一部分中,向移动台转发源自基站的信号;
在上行周期的前一部分中,向基站转发源自移动台的信号;以及
在上行周期的后一部分中,从移动台接收目的地为基站的信号。
19.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中继设备,所述中继设备还包括打孔装置,并且在源自基站的信号中的控制信令的时间长度大于或等于源自基站的信号中的数据的传输时间与中继设备由接收状态转换为发送状态所需的时间之和的情况下,所述收发器对源自基站的信号中的所述数据进行全部转发,否则,所述打孔装置对源自基站的信号中的数据进行打孔,然后收发器对打孔后的数据进行转发。
20.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中继设备,其中,所述中继设备还包括打孔装置,并且在源自移动台的信号中的所述数据的传输时间大于或等于中继设备由发送状态转换为接收状态所需的时间的情况下,所述收发器对源自移动台的信号中的所述数据进行全部转发,
否则,所述打孔装置对源自移动台中的信号的数据进行打孔,然后所述收发器对打孔后的数据进行转发。
21.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中继设备,其中,所述收发器被配置为在上行周期的前一部分中,将译码响应信号发送给基站和移动台。
22.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中继设备,该中继设备被用于时分双工通信系统中,并且所述第一通信设备是基站,所述第二通信设备是移动台,
所述收发器被配置为如下模式进行操作:
在第一周期,接收源自基站的第一信号以及源自移动台的第二信号;
在第二周期,将所述组合后的信号以及第一译码响应信号和第二译码响应信号发送到基站和移动台。
23.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中继设备,还包括复用器,被配置为对多个译码响应信号进行时分复用、频分复用或者码分复用。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0910008553A CN101789842A (zh) | 2009-01-23 | 2009-01-23 | 中继设备及用于该中继设备的无线通信方法 |
US12/634,025 US20100190433A1 (en) | 2009-01-23 | 2009-12-09 | Relay device an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thod thereof |
JP2009282999A JP2010171951A (ja) | 2009-01-23 | 2009-12-14 | 中継装置及びワイヤレス通信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0910008553A CN101789842A (zh) | 2009-01-23 | 2009-01-23 | 中继设备及用于该中继设备的无线通信方法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789842A true CN101789842A (zh) | 2010-07-28 |
Family
ID=4235453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910008553A Pending CN101789842A (zh) | 2009-01-23 | 2009-01-23 | 中继设备及用于该中继设备的无线通信方法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20100190433A1 (zh) |
JP (1) | JP2010171951A (zh) |
CN (1) | CN101789842A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10143894A2 (en) * | 2009-06-10 | 2010-12-16 | Lg Electronics Inc.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frame in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 (wlan) system |
US20120202525A1 (en) * | 2011-02-08 | 2012-08-09 | Nokia Corporation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istributing and displaying map events |
US20140075348A1 (en) * | 2012-09-11 | 2014-03-13 | Nokia Corporation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associating event types with place types |
ES2820725T3 (es) | 2013-06-26 | 2021-04-22 | Saab Ab | Procedimiento y transceptor para diversidad de red en comunicaciones de larga distancia |
US9473233B2 (en) * | 2014-06-18 | 2016-10-18 |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data using relay device |
US20160270130A1 (en) * | 2015-03-15 | 2016-09-15 | Htc Corporation | Wireless network system and method for establishing the same |
US20230412306A1 (en) * | 2022-06-20 | 2023-12-21 | Rockwell Collins, Inc. | Cooperative transmission continuous transmission enhancement |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050041588A1 (en) * | 2003-08-19 | 2005-02-24 |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assigning channel in a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using HARQ |
US20080056173A1 (en) * | 2006-08-31 | 2008-03-06 | Masahiro Watanabe | Re-transmission control method and relay station apparatus in a relay communication system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3168894B2 (ja) * | 1995-12-26 | 2001-05-21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データ伝送装置およびデータ伝送方法 |
JPH11289335A (ja) * | 1998-04-02 | 1999-10-19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 データ伝送装置 |
EP1124340B1 (en) * | 2000-02-08 | 2003-12-03 | Alcatel | A method for setting a transmission quality target value for power control in a mobile radiocommunication system |
SE0403218D0 (sv) * | 2004-12-30 | 2004-12-30 | Ericsson Telefon Ab L M | Method and apparatus relating to communication- |
CN101128999A (zh) * | 2005-02-22 | 2008-02-20 |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 无线通信方法、中继站装置和无线接收装置 |
WO2006133269A2 (en) * | 2005-06-07 | 2006-12-14 | Widefi, Inc. | Control message management in physical layer repeater |
KR100976732B1 (ko) * | 2005-12-01 | 2010-08-18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다중 홉 방식의 네트워크에서 중계국을 이용한 재전송 장치및 방법 |
JP2007266876A (ja) * | 2006-03-28 | 2007-10-11 | Toyota Infotechnology Center Co Ltd | 無線通信方法、無線通信装置、および無線通信プログラム |
KR101124027B1 (ko) * | 2006-08-18 | 2012-03-23 | 후지쯔 가부시끼가이샤 | 멀티홉 중계 네트워크에서의 무선 자원 관리 |
JP2008211472A (ja) * | 2007-02-26 | 2008-09-11 | Osaka Univ | 無線通信方法、無線通信システム及び無線通信装置 |
US8050213B2 (en) * | 2007-09-17 | 2011-11-01 | Lg Electronics, Inc. | Message coding in a relayed communications network |
WO2009049683A1 (en) * | 2007-10-19 | 2009-04-23 | Nokia Corporation | A relay, and a related method |
US20100278169A1 (en) * | 2007-11-13 | 2010-11-04 | Nokia Corporation | Bi directional decode and forward relay |
JPWO2009069262A1 (ja) * | 2007-11-29 | 2011-04-07 |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 無線送信装置および無線送信方法 |
US8301956B2 (en) * | 2008-04-07 | 2012-10-30 |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 Methods and apparatus to improve communication in a relay channel |
US20110085585A1 (en) * | 2008-06-13 | 2011-04-14 | Panasonic Corporation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and buffer clearing method |
JP5519919B2 (ja) * | 2008-10-10 | 2014-06-11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通信システム、通信方法、中継局および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 |
-
2009
- 2009-01-23 CN CN200910008553A patent/CN101789842A/zh active Pending
- 2009-12-09 US US12/634,025 patent/US20100190433A1/en not_active Abandoned
- 2009-12-14 JP JP2009282999A patent/JP2010171951A/ja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050041588A1 (en) * | 2003-08-19 | 2005-02-24 |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assigning channel in a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using HARQ |
US20080056173A1 (en) * | 2006-08-31 | 2008-03-06 | Masahiro Watanabe | Re-transmission control method and relay station apparatus in a relay communication system |
Non-Patent Citations (2)
Title |
---|
PETAR POPOVSKI ETC: ""Wireless Network Coding by Amplify-and-Forward for Bi-Directional Traffic Flows"", 《IEEE COMMUNICATIONS LETTERS》 * |
WEI NI等: "《HARQ Mechanisms in Multi-hop Relay》", 15 January 2007 *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20100190433A1 (en) | 2010-07-29 |
JP2010171951A (ja) | 2010-08-05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KR101285397B1 (ko) | 기지국과 중계기의 협력적 하향링크 전송 방법 및 장치 | |
US8358608B2 (en)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HARQ operation with network coding | |
CN101925110B (zh) | 中继链路上行反馈信息的传输方法、中继站及基站 | |
CN101789842A (zh) | 中继设备及用于该中继设备的无线通信方法 | |
US8554134B2 (en) | Method and device for communicating using network coding scheme | |
US20110013552A1 (en) | System,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Bidirectional Relaying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Systems | |
CN103891378A (zh) | 在lte tdd系统中通知ul/dl配置 | |
JP2019516264A (ja) | データ伝送方法及び装置 | |
JP5319838B2 (ja) | 無線リレーの方法およびデバイス | |
US10931405B2 (en) | Relaying method and device and destination with feedback in an OMAMRC system | |
EP2426843A1 (en) | Method and device for downlink cooperation retransmission in a relay station | |
US20120250606A1 (en) | Enabl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s in wireless network | |
CN101562507B (zh) | 数据传输方法 | |
CN108809532A (zh) |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和系统 | |
JP2019530999A (ja) | デュアルコーディングによるロバストなリレー再送 | |
US20110004798A1 (en) | Cooperation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System Using Feedback Signal | |
CN101562506B (zh) | 数据传输方法 | |
US8416716B2 (en) | Communication device and method using cooperative transmission and network coding transmission scheme | |
CN101790194A (zh) | 用于上行中继链路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方法、装置及系统 | |
RU2516252C2 (ru) | Ретрансляционный узел, система дуплексной связи с временным разделением и способ осуществления связи | |
Zheng et al. | Performance analysis of HARQ transmission in cooperative DF relaying systems | |
US11929947B2 (en) | Fairness and complexity constrained uplink transmission using coordinated multipoint (CoMP) non-orthogonal multiple access (NOMA) | |
CN102420682A (zh) | 中继链路下行反馈信息传输时序确定方法及装置 | |
JP6788022B2 (ja) | リレーシナリオのためのデュアルコントロールシグナリングシステム及び方法 | |
JP2010187139A (ja) |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及び中継局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02 |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 ||
WD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007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