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787318A - 低硫柴油润滑性能改进剂及其制备工艺 - Google Patents

低硫柴油润滑性能改进剂及其制备工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787318A
CN101787318A CN 201010134286 CN201010134286A CN101787318A CN 101787318 A CN101787318 A CN 101787318A CN 201010134286 CN201010134286 CN 201010134286 CN 201010134286 A CN201010134286 A CN 201010134286A CN 101787318 A CN101787318 A CN 10178731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il
improver
low
diesel oil
lubricating performan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1010134286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787318B (zh
Inventor
臧树良
姜恒
柏永全
赵杉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iaoning Shihua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Liaoning Shihua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iaoning Shihua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Liaoning Shihua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 201010134286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1787318B/zh
Publication of CN10178731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78731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78731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787318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Liquid Carbonaceous Fue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用甘油单双酯混合物和二聚酸复配作为改善低硫柴油润滑性的添加剂,以防止柴油发动机因燃烧润滑性差的燃料而引起泵的磨损。采用无机碱为催化剂催化天然油脂与醇类化合物反应合成甘油单双酯,将甘油单酯和双酯混合物与二聚酸复配,得到了对柴油润滑性能改善具有良好协同效应的系列性能改进剂。在添加量为125~250μg·g-1的情况下,对低硫柴油润滑性能的改善效果明显优于进口剂,对柴油的氧化安定性和低温流动性几乎无影响,同时,也与柴油稳定剂、柴油流动改进剂无对抗作用。

Description

低硫柴油润滑性能改进剂及其制备工艺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柴油抗磨剂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用改性油脂作为改善低硫柴油润滑剂的添加剂,以防止柴油发动机因燃烧润滑性差的燃料而引起泵的磨损。
技术背景:
随着世界各国对环保问题的日益重视,为了减少柴油排气污染,生产高质量的清洁柴油,已成为现代炼油工业的发展方向。这种柴油一般具有含硫量低,含芳烃低,十六烷值高,馏分轻等特点。研究表明,硫是增加柴油发动机排放物中CH、CO,特别是可吸入颗粒物(PM)的最有害元素,所以降低柴油中硫含量对改善大气污染尤为重要。现在美国、加拿大、西欧各国的柴油规格,都规定柴油含S量小于0.05%,芳烃含量也较低。
柴油中所含氮化物、芳烃及硫含量等均与柴油润滑性有关,其中柴油组成对柴油的润滑性影响较大,尤以硫含量和多环芳烃与柴油的润滑性关系更密切。柴油中硫含量越低,润滑性越差;多环芳烃含量多,柴油的润滑性较好。柴油脱硫超过一定程度,含在柴油中具有润滑性的物质随硫一同被除去,同时,多环芳烃被裂解,因而导致柴油润滑性能降低。研究证实吡啶、吡咯、喹啉和吲哚等物质具有优异的抗磨性能,单环、双环芳香烃抗磨性较低,三环芳香烃抗磨性增高,而硫醇、脂肪硫醚、芳香硫醚能增加磨损。由于柴油中存在一定量的含氧、含氮的极性物质,大大提高了高硫柴油、含硫柴油的抗磨能力,硫含量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柴油中抗磨杂质含量的大小,低硫柴油之所以润滑性差是因为柴油中的硫化物多以杂环形式存在于芳烃和多环芳烃中,脱除硫化物的同时也脱除了具有润滑性能的芳烃和多环芳烃以及其它具有润滑性的组分。硫含量降低并不是低硫柴油润滑性差的原因。低硫柴油润滑性差是因为在深度脱硫过程中,除去了一些润滑性较好的含氧、含氮极性物质,大大减少了含氧、含氮的抗磨化合物,加之进一步降低了芳香烃含量,因而降低了柴油的自然润滑性能,引起了一些依靠柴油本身来进行润滑的喷油泵,如旋转泵(rotary pumps)、分配泵(distributorpumps)出现了磨损,降低了它们的使用寿命。向柴油中加入添加剂可缓解这一问题。使用添加剂的方法具有成本小、生产灵活、污染少等特点,在工业上受到广泛重视。
柴油润滑性添加剂是含有各种界面活性的化合物,对金属表面具有亲和性,在金属表面形成界面膜可以防止金属间相互接触,在轻度乃至中等负荷条件下防止磨损。目前使用的柴油润滑性添加剂主要有脂肪酸及其酯或具有清净作用的胺类化合物。添加剂加入量根据柴油含硫水平、加氢脱硫苛刻程度不同而异,一般在20μg·g-1~250μg·g-1范围内,通常冬季添加量要高一些。
柴油抗磨剂多为脂肪酸酯、酰胺或盐的衍生物。EP773279公开了用二聚酸与醇胺反应制备的羧酸酯作为柴油抗磨剂。EP798364公开了用脂肪酸与脂肪胺反应制备的盐或酰胺作为柴油抗磨剂。EP1209217公开了C6~C50饱和脂肪酸和二羧酸与短链油溶性伯、仲、叔胺的反应产物作为柴油抗磨剂。WO9915607公开了二聚脂肪酸与环氧化合物的反应产物作为柴油抗磨剂。以脂肪酸为原料生产抗磨剂成本相对较高。CS275894、EP605857公开了用脂肪酸酯如菜籽油、向日葵油、蓖麻油等直接作为柴油抗磨剂。这些产品虽具有原料易得、价格较便宜等优点,但使用效果相对较差,同时由于其粘度大,在低温下容易析出,这对其的实际应用也带来不便。
发明内容:
1、发明目的: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将天然油脂经不完全酯交换反应的方法合成甘油单酯和双酯混合物,再通过与二聚酸复配,制备低成本、高性能的低硫柴油润滑性能改进剂,从而提高低硫柴油的抗磨性。
2、技术方案:
一种低硫柴油润滑性能改进剂,由以下组分组成:(A)甘油单酯和甘油双酯混合物;(B)二聚酸;其特征在于:组分(A)甘油单酯和甘油双酯混合物与组分(B)二聚酸的重量比为1∶0.2~0.8。
一种低硫柴油润滑性能改进剂的制备工艺,其特征在于:该制备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1)甘油单酯和甘油双酯混合物的合成:取摩尔比为1∶1~2的天然油脂与醇类化合物,同无机碱催化剂一起置于装有电动搅拌器、温度计、回流冷凝管的反应器中,加热搅拌升温至50~200℃,反应1~20小时,冷却至室温后,沉降2~8小时后,通过相分离分理出底部沉降出来的少量副产物甘油和催化剂,得到甘油单酯和甘油双酯混合物备用。
(2)复配:将步骤(1)中得到的甘油单酯和甘油双酯混合物与二聚酸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比例复配,即得低硫柴油润滑性能改进剂。
上述醇类化合物为单元醇、多元醇、醇胺中的一种或多种,单元醇为C1~C10链烷醇,正构或异构皆可,优选C2~C6醇;多元醇为C2~C18多元醇,优选C2~C4多元醇。
上述脂肪醇选自乙醇、丙醇、丁醇、戊醇、己醇中的一种或多种;上述多元醇选自乙二醇、聚乙二醇、1,2-丙二醇、1,3-丙二醇、丙三醇、二甘醇、各种结构的丁二醇,戊二醇、己二醇、庚二醇、辛二醇、壬二醇,癸二醇、季戊四醇、山梨醇、失水山梨醇中的一种或多种。
上述天然油脂为植物油或动物油,植物油为花生油、玉米油、棉籽油、菜子油、大豆油、棕榈油、红花油、亚麻籽油、椰子油、橡树油、杏仁油、核桃油、蓖麻油、芝麻油、橄榄油、向日葵油中的一种或多种。
上述植物油为花生油、棉籽油、菜子油、大豆油、蓖麻油、芝麻油、向日葵油中的一种或多种。
上述无机碱催化剂是碳酸钾,碳酸钠,氢氧化钾,氢氧化钠,碳酸氢钾,碳酸氢钠中的一种;无机碱催化剂用量为植物油质量的0.002~0.005%。
上述无机碱催化剂为碳酸钾或碳酸钠。
改进剂在柴油中的添加量为125~250μg·g-1
3、优点及效果:
二聚酸对金属具有强烈的吸附力,在金属表面能形成以离子键牢固结合的多分子层薄膜,在极压条件下显示出较强的润滑作用和防锈能力,二聚酸在石油制品和有机溶液中有极好的溶解能力.并在较宽温度范围内具有优良的稳定性。混合甘油单双酯是一种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分子的一端具有油溶性的烃基基团(主要为油酸和亚油酸),另一端具有亲水的极性基团-OH。在金属相和油相中,混合甘油单双酯分子的亲水基被吸附在金属表面上,而亲油基则伸入油中。在应用过程中,达到饱和吸附时,整个金属表面就被直立起来的混合甘油单双酯分子所覆盖,定向吸附膜就形成了。两金属表面之间,至少形成两层吸附膜。由于金属表面上的原子或分子的价键力是未饱和的,与内部分子或原子比较有多余的能量,因此,表面活性剂的极性端极易被金属表面吸附,未被吸附的表面活性剂分子在油中也不易形成大聚集数的胶束,所以,这些表面活性剂分子可能在油中排列起来,每两个表面活性剂分子的极性基团成对地吸附在一起,这样便形成了有利于减轻摩擦和磨损的多层吸附膜。吸附膜的存在防止了金属表面间的直接接触,从而改善了摩擦性能,降低了运动部件之间的摩擦和磨损。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是根据二聚酸的特性,通过天然油脂经不完全酯交换反应合成甘油单酯和双酯混合物再与二聚酸复配,从而得到了对柴油润滑性能改善具有良好协同效应的系列性能改进剂。
本发明一种低硫柴油润滑性能改进剂,由以下组分组成:(A)甘油单酯和甘油双酯混合物;(B)二聚酸;其特征在于:组分(A)甘油单酯和甘油双酯混合物与组分(B)二聚酸的重量比为1∶0.2~0.8。
该低硫柴油润滑性能改进剂的制备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1)甘油单酯和甘油双酯混合物的合成:取摩尔比为1∶1~2的天然油脂与醇类化合物,同无机碱催化剂一起置于装有电动搅拌器、温度计、回流冷凝管的反应器中,加热搅拌升温至50~200℃,反应1~20小时,实现不完全酯交换反应,冷却至室温后,沉降2~8小时后,通过相分离分理出底部沉降出来的少量副产物甘油和可回收再生的催化剂,从而得到甘油单酯和甘油双酯的混合物。反应式如下:
Figure GSA00000067523100051
再与二聚酸按重量比1∶0.2~0.8复配,从而得到低硫柴油润滑性能改进剂。
上述天然油脂可以是植物油或者动物油,其中植物油可以是未使用过的新油,也可以是回收的废植物油,植物油采用花生油、玉米油、棉籽油、菜子油、大豆油、棕榈油、红花油、亚麻籽油、椰子油、橡树油、杏仁油、核桃油、蓖麻油、芝麻油、橄榄油、向日葵油中的一种或多种;采用花生油、棉籽油、菜子油、大豆油、蓖麻油、芝麻油、向日葵油效果最佳。
醇类化合物可以是单元醇、多元醇、醇胺中的一种或多种,单元醇是指C1~C10链烷醇,正构或异构皆可,优选C2~C6醇,其中乙醇、丙醇、丁醇、戊醇、己醇效果最佳;多元醇为C2~C18多元醇,优选C2~C4多元醇,例如:乙二醇、聚乙二醇、1,2-丙二醇、1,3-丙二醇、丙三醇、二甘醇、各种结构的丁二醇,戊二醇、己二醇、庚二醇、辛二醇、壬二醇,癸二醇、季戊四醇、山梨醇、失水山梨醇等。
二聚酸采用市售的工业产品,二聚酸的具体技术指标为酸值大于178mg KOH/g,单体酸含量小于1.0wt%,二聚酸为800~1100mPa·S。
无机碱催化剂可以选取碳酸钾,碳酸钠,氢氧化钾,氢氧化钠,碳酸氢钾,碳酸氢钠中的一种,其中以碳酸钾或碳酸钠效果最佳;无机碱催化剂的用量为植物油质量的0.002~0.005%。
本发明这种改进剂在柴油中的添加量为125~250μg·g-1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做具体的说明:
柴油的润滑性按照ISO 12156-1标准,用英国PCS仪器公司的高频往复试验机(HFRR)评定柴油的润滑性。其原理是:上试件(钢球)在负载下作高频短冲程往复运动,与下试件(圆形钢片)接触产生摩擦,上下试件接触部位都完全浸没在试验柴油中。试验按ISO12156方法进行,试验条件:油样2mL,冲程1mm,频率50Hz,载荷1.96N,试验时间75min,试验温度60℃。试验结束后,测量钢球磨斑直径并按ISO 12156的有关公式经温度、湿度校正后作为柴油润滑性评定值,以水蒸汽压1.4kPa为基准,经过校正得到校正磨斑直径,即WS1.4,单位:μm。将WS1.4小于460μm作为柴油润滑性合格的指标。柴油样品均取自抚顺石化公司石油三厂中压加氢塔底油、分子筛抽余油、石油一厂直馏柴油三种组分。根据各组分硫含量分析结果确定调和比例,调和出柴油样品a、b。为考察改进剂的感受性,另取辽化加氢裂化柴油样品c,其全分析数据见表1。
表1低硫柴油基础油的全分析数据
实施例1
一种低硫柴油润滑性能改进剂,由以下组分组成:(A)甘油单酯和甘油双酯混合物;(B)二聚酸;其特征在于:组分(A)甘油单酯和甘油双酯混合物与组分(B)二聚酸的重量比为1∶0.33。
一种低硫柴油润滑性能改进剂的制备工艺,其特征在于:该制备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1)甘油单酯和甘油双酯混合物的合成:取摩尔比约为1∶2的大豆油(平均分子量为850)182g(0.214mol)与23.8mL乙二醇(0.427mol),和0.5g K2CO3一起置于一装有电动搅拌器、温度计、回流冷凝管的反应器中,加热搅拌升温至150℃,反应2小时,冷却至室温后,沉降5小时后,通过相分离分理出底部沉降出来的少量副产物甘油和催化剂,得到甘油单酯和甘油双酯混合物备用。
(2)复配:将步骤(1)中得到的甘油单酯和甘油双酯混合物与二聚酸按照重量比为1∶1/3的比例复配,即得低硫柴油润滑性能改进剂。
将改进剂按照125~250μg·g-1比例添加到柴油样品a中,润滑效果较好。
实施例2
一种低硫柴油润滑性能改进剂,由以下组分组成:(A)甘油单酯和甘油双酯混合物;(B)二聚酸;其特征在于:组分(A)甘油单酯和甘油双酯混合物与组分(B)二聚酸的重量比为1∶0.43。
一种低硫柴油润滑性能改进剂的制备工艺,其特征在于:该制备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1)甘油单酯和甘油双酯混合物的合成:取摩尔比约为1∶2的花生油(平均分子量为900)193g(0.214mol)与32.47g 1,3-丙二醇(0.427mol),和0.5g Na2CO3一起置于一装有电动搅拌器、温度计、回流冷凝管的反应器中,加热搅拌升温至150℃,反应2小时,冷却至室温后,沉降5小时后,通过相分离分理出底部沉降出来的少量副产物甘油和催化剂,得到甘油单酯和甘油双酯混合物备用。
(2)复配:将步骤(1)中得到的甘油单酯和甘油双酯混合物与二聚酸按照重量比为1∶3/7的比例复配,即得低硫柴油润滑性能改进剂。
将改进剂按125~250μg·g-1比例添加到柴油样品a中,润滑效果较好。
实施例3
一种低硫柴油润滑性能改进剂,由以下组分组成:(A)甘油单酯和甘油双酯混合物;(B)二聚酸;其特征在于:组分(A)甘油单酯和甘油双酯混合物与组分(B)二聚酸的重量比为1∶0.67。
一种低硫柴油润滑性能改进剂的制备工艺,其特征在于:该制备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1)甘油单酯和甘油双酯混合物的合成:取摩尔比约为1∶2的大豆油182g(0.214mol)与38.53g 1,4-丁二醇(0.427mol),和0.5g K2CO3一起置于一装有电动搅拌器、温度计、回流冷凝管的反应器中,加热搅拌升温至150℃,反应2小时,冷却至室温后,沉降5小时后,通过相分离分理出底部沉降出来的少量副产物甘油和催化剂,得到甘油单酯和甘油双酯混合物备用。
(2)复配:将步骤(1)中得到的甘油单酯和甘油双酯混合物与二聚酸按照重量比为1∶2/3的比例复配,即得低硫柴油润滑性能改进剂。
将改进剂按125~250μg·g-1比例添加到柴油样品a中,润滑效果较好。
实施例4
一种低硫柴油润滑性能改进剂,由以下组分组成:(A)甘油单酯和甘油双酯混合物;(B)二聚酸;其特征在于:组分(A)甘油单酯和甘油双酯混合物与组分(B)二聚酸的重量比为1∶0.2。
一种低硫柴油润滑性能改进剂的制备工艺,其特征在于:该制备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1)甘油单酯和甘油双酯混合物的合成:取摩尔比约为1∶2的花生油193g(0.214mol)与45g二甘醇(0.427mol),和0.5g K2CO3一起置于一装有电动搅拌器、温度计、回流冷凝管的反应器中,加热搅拌升温至150℃,反应2小时,冷却至室温后,沉降5小时后,通过相分离分理出底部沉降出来的少量副产物甘油和催化剂,得到甘油单酯和甘油双酯混合物备用。
(2)复配:将步骤(1)中得到的甘油单酯和甘油双酯混合物与二聚酸按照重量比为1∶0.2的比例复配,即得低硫柴油润滑性能改进剂。
将改进剂按125~250μg·g-1比例添加到柴油样品a中,润滑效果较好。
检测甘油单酯和双酯混合物与二聚酸复配后的改进剂在柴油中的使用效果。加剂前后柴油的HFRR法(ISO12156-1)磨痕直径WS1.4见表2,其中磨痕直径越小、平均油膜形成率越大、平均摩擦系数越小则柴油的润滑性越好。目前世界上多数柴油标准例如欧洲标准EN 590-2004、中国车用柴油标准GB/T19147、车用柴油北京市地方标准DB11/239-2004都以磨痕直径小于460μm(60℃)为柴油润滑性合格的依据。从表2的实验数据可看除,甘油单酯和双酯混合物与二聚酸复配,得到了对柴油润滑性能改善具有良好协同效应的系列性能改进剂。
表2 混合甘油单酯和双酯及其与二聚酸复配后对柴油的润滑改进效果
实施例5
一种低硫柴油润滑性能改进剂,由以下组分组成:(A)甘油单酯和甘油双酯混合物;(B)二聚酸;其特征在于:组分(A)甘油单酯和甘油双酯混合物与组分(B)二聚酸的重量比为1∶0.6。
一种低硫柴油润滑性能改进剂的制备工艺,其特征在于:该制备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1)甘油单酯和甘油双酯混合物的合成:取摩尔比约为1∶2的大豆油182g与38.53g 1,4-丁二醇和0.4g Na2CO3一起置于一装有电动搅拌器、温度计、回流冷凝管的反应器中,加热搅拌升温至50℃,反应20小时,冷却至室温后,沉降8小时后,通过相分离分理出底部沉降出来的少量副产物甘油和催化剂,得到甘油单酯和甘油双酯混合物备用。
(2)复配:将步骤(1)中得到的甘油单酯和甘油双酯混合物与二聚酸按照重量比为1∶0.6的比例复配,即得低硫柴油润滑性能改进剂。
将改进剂按125~250μg·g-1比例添加到柴油样品a中,润滑效果较好。
实施例6
一种低硫柴油润滑性能改进剂,由以下组分组成:(A)甘油单酯和甘油双酯混合物;(B)二聚酸;其特征在于:组分(A)甘油单酯和甘油双酯混合物与组分(B)二聚酸的重量比为1∶0.2。
一种低硫柴油润滑性能改进剂的制备工艺,其特征在于:该制备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1)甘油单酯和甘油双酯混合物的合成:取摩尔比约为1∶1.33的大豆油182g(0.214mol)与42.38g三乙醇胺(0.285mol),和0.5g K2CO3一起置于一装有电动搅拌器、温度计、回流冷凝管的反应器中,加热搅拌升温至200℃,反应1小时,冷却至室温后,沉降2小时后,通过相分离分理出底部沉降出来的少量副产物甘油和催化剂,得到甘油单酯和甘油双酯混合物备用。
(2)复配:将步骤(1)中得到的甘油单酯和甘油双酯混合物与二聚酸按照重量比为1∶0.2的比例复配,即得低硫柴油润滑性能改进剂。
将改进剂按125~250μg·g-1比例添加到柴油样品c中,润滑效果较好。
实施例7
一种低硫柴油润滑性能改进剂,由以下组分组成:(A)甘油单酯和甘油双酯混合物;(B)二聚酸;其特征在于:组分(A)甘油单酯和甘油双酯混合物与组分(B)二聚酸的重量比为1∶0.67。
一种低硫柴油润滑性能改进剂的制备工艺,其特征在于:该制备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1)甘油单酯和甘油双酯混合物的合成:取摩尔比约为1∶2的花生油193g与32.47g 1,3-丙二醇,和0.45g Na2CO3一起置于一装有电动搅拌器、温度计、回流冷凝管的反应器中,加热搅拌升温至120℃,反应10小时,冷却至室温后,沉降3小时后,通过相分离分理出底部沉降出来的少量副产物甘油和催化剂,得到甘油单酯和甘油双酯混合物备用。
(2)复配:将步骤(1)中得到的甘油单酯和甘油双酯混合物与二聚酸按照重量比为1∶0.67的比例复配,即得低硫柴油润滑性能改进剂。
将改进剂按125~250μg·g-1比例添加到柴油样品b中,润滑效果较好。
实施例8
一种低硫柴油润滑性能改进剂,由以下组分组成:(A)甘油单酯和甘油双酯混合物;(B)二聚酸;其特征在于:组分(A)甘油单酯和甘油双酯混合物与组分(B)二聚酸的重量比为1∶0.2。
一种低硫柴油润滑性能改进剂的制备工艺,其特征在于:该制备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1)甘油单酯和甘油双酯混合物的合成:取摩尔比约为1∶2的花生油193g(0.214mol)与45g二甘醇(0.427mol),和0.4g K2CO3一起置于一装有电动搅拌器、温度计、回流冷凝管的反应器中,加热搅拌升温至100℃,反应8小时,冷却至室温后,沉降6小时后,通过相分离分理出底部沉降出来的少量副产物甘油和催化剂,得到甘油单酯和甘油双酯混合物备用。
(2)复配:将步骤(1)中得到的甘油单酯和甘油双酯混合物与二聚酸按照重量比为1∶0.2的比例复配,即得低硫柴油润滑性能改进剂。
将改进剂按125~250μg·g-1比例添加到柴油样品c中,润滑效果较好。
实施例9
一种低硫柴油润滑性能改进剂,由以下组分组成:(A)甘油单酯和甘油双酯混合物;(B)二聚酸;其特征在于:组分(A)甘油单酯和甘油双酯混合物与组分(B)二聚酸的重量比为1∶0.8。
一种低硫柴油润滑性能改进剂的制备工艺,其特征在于:该制备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1)甘油单酯和甘油双酯混合物的合成:取摩尔比约为1∶2的大豆油182g与23.8mL乙二醇,和0.55g Na2CO3一起置于一装有电动搅拌器、温度计、回流冷凝管的反应器中,加热搅拌升温至170℃,反应12小时,冷却至室温后,沉降7小时后,通过相分离分理出底部沉降出来的少量副产物甘油和催化剂,得到甘油单酯和甘油双酯混合物备用。
(2)复配:将步骤(1)中得到的甘油单酯和甘油双酯混合物与二聚酸按照重量比为1∶0.8的比例复配,即得低硫柴油润滑性能改进剂。
将改进剂按125~250μg·g-1比例添加到柴油样品c中,润滑效果较好。
将实施例9中的乙二醇替换为C1~C10链烷醇皆可,优选C2~C6醇,即:乙醇、丙醇、丁醇、戊醇、己醇中的一种或多种;将乙二醇替换为多元醇或醇胺中的一种或多种,多元醇选用C2~C18多元醇,也可实现本发明目的。
本发明通过甘油单酯和双酯混合物与二聚酸复配,得到了对柴油润滑性能改善具有良好协同效应的系列性能改进剂,成本低,性能高,改善效果明显提高,对柴油的稳定性几乎没有影响。

Claims (9)

1.一种低硫柴油润滑性能改进剂,由以下组分组成:(A)甘油单酯和甘油双酯混合物;(B)二聚酸;其特征在于:组分(A)甘油单酯和甘油双酯混合物与组分(B)二聚酸的重量比为1∶0.2~0.8。
2.一种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低硫柴油润滑性能改进剂制备工艺,其特征在于:该制备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1)甘油单酯和甘油双酯混合物的合成:取摩尔比为1∶1~2的天然油脂与醇类化合物,同无机碱催化剂一起置于装有电动搅拌器、温度计、回流冷凝管的反应器中,在50~200℃温度下反应1~20小时,进行不完全的酯交换反应,冷却至室温,沉降2~8小时后,通过相分离出底部沉降出来的少量副产物甘油和催化剂,得到甘油单酯和甘油双酯混合物备用;
(2)复配:将步骤(1)中得到的甘油单酯和甘油双酯混合物与二聚酸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比例复配,即得低硫柴油润滑性能改进剂。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低硫柴油润滑性能改进剂的制备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醇类化合物为单元醇、多元醇、醇胺中的一种或多种,单元醇为C1~C10链烷醇,优选C2~C6醇;多元醇为C2~C18多元醇,优选C2~C4多元醇。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低硫柴油润滑性能改进剂的制备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单元醇选自乙醇、丙醇、丁醇、戊醇、己醇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多元醇选自乙二醇、聚乙二醇、1,2-丙二醇、1,3-丙二醇、丙三醇、二甘醇、各种结构的丁二醇,戊二醇、己二醇、庚二醇、辛二醇、壬二醇,癸二醇、季戊四醇、山梨醇、失水山梨醇中的一种或多种。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低硫柴油润滑性能改进剂的制备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天然油脂为植物油或动物油,植物油为花生油、玉米油、棉籽油、菜子油、大豆油、棕榈油、红花油、亚麻籽油、椰子油、橡树油、杏仁油、核桃油、蓖麻油、芝麻油、橄榄油、向日葵油中的一种或多种。
6.根据权利要求2或5所述的低硫柴油润滑性能改进剂的制备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植物油为花生油、棉籽油、菜子油、大豆油、蓖麻油、芝麻油、向日葵油中的一种或多种。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低硫柴油润滑性能改进剂的制备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无机碱催化剂是碳酸钾,碳酸钠,氢氧化钾,氢氧化钠,碳酸氢钾,碳酸氢钠中的一种;无机碱催化剂用量为植物油质量的0.002~0.005%。
8.根据权利要求2或7所述的低硫柴油润滑性能改进剂的制备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无机碱催化剂为碳酸钾或碳酸钠。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低硫柴油润滑性能改进剂,其特征在于:改进剂在柴油中的添加量为125~250μg·g-1
CN 201010134286 2010-03-29 2010-03-29 低硫柴油润滑性能改进剂及其制备工艺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78731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1010134286 CN101787318B (zh) 2010-03-29 2010-03-29 低硫柴油润滑性能改进剂及其制备工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1010134286 CN101787318B (zh) 2010-03-29 2010-03-29 低硫柴油润滑性能改进剂及其制备工艺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787318A true CN101787318A (zh) 2010-07-28
CN101787318B CN101787318B (zh) 2013-01-09

Family

ID=4253070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201010134286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787318B (zh) 2010-03-29 2010-03-29 低硫柴油润滑性能改进剂及其制备工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1787318B (zh)

Cited B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021063A (zh) * 2010-12-22 2011-04-20 沈阳化工大学 柴油低温流动改进剂及其合成工艺
CN102453560A (zh) * 2010-10-27 2012-05-16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柴油添加剂及其在低硫柴油中的应用
CN104449900A (zh) * 2014-11-10 2015-03-25 华玉叶 一种机械加工用柴油添加剂的制备方法
RU2568263C1 (ru) * 2014-11-25 2015-11-20 Федеральное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ое бюджетное образовательное учреждение высшего профессионального образования "Уфимский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ый нефтяной технический университет" Бифункциональная присадка к дизельному топливу
CN105441149A (zh) * 2015-10-20 2016-03-30 北京富鼎铖科技有限公司 脂肪酸酯型低硫或无硫柴油、汽油抗磨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11349483A (zh) * 2018-12-21 2020-06-30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植物油基低硫柴油抗磨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11349522A (zh) * 2018-12-21 2020-06-30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改性植物油脂肪酸甲酯的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11349490A (zh) * 2018-12-21 2020-06-30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利用微波制备低硫柴油润滑性改进剂的方法
CN112538391A (zh) * 2019-09-23 2021-03-23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二聚酸抗磨剂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976201A (en) * 1993-03-05 1999-11-02 Mobil Oil Corporation Low emissions diesel fuel
CN100999686A (zh) * 2006-01-10 2007-07-18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低硫柴油多效添加剂组合物
CN101205489A (zh) * 2006-12-18 2008-06-25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燃料油添加剂组合物、其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976201A (en) * 1993-03-05 1999-11-02 Mobil Oil Corporation Low emissions diesel fuel
CN100999686A (zh) * 2006-01-10 2007-07-18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低硫柴油多效添加剂组合物
CN101205489A (zh) * 2006-12-18 2008-06-25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燃料油添加剂组合物、其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科技成果登记表》 20081219 藏树良等 低硫柴油性能改进剂研制 第八部分成果简介 1、9 , *

Cited By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453560A (zh) * 2010-10-27 2012-05-16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柴油添加剂及其在低硫柴油中的应用
CN102021063A (zh) * 2010-12-22 2011-04-20 沈阳化工大学 柴油低温流动改进剂及其合成工艺
CN104449900A (zh) * 2014-11-10 2015-03-25 华玉叶 一种机械加工用柴油添加剂的制备方法
RU2568263C1 (ru) * 2014-11-25 2015-11-20 Федеральное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ое бюджетное образовательное учреждение высшего профессионального образования "Уфимский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ый нефтяной технический университет" Бифункциональная присадка к дизельному топливу
CN105441149A (zh) * 2015-10-20 2016-03-30 北京富鼎铖科技有限公司 脂肪酸酯型低硫或无硫柴油、汽油抗磨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11349522A (zh) * 2018-12-21 2020-06-30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改性植物油脂肪酸甲酯的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11349483A (zh) * 2018-12-21 2020-06-30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植物油基低硫柴油抗磨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11349490A (zh) * 2018-12-21 2020-06-30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利用微波制备低硫柴油润滑性改进剂的方法
CN111349490B (zh) * 2018-12-21 2021-03-05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利用微波制备低硫柴油润滑性改进剂的方法
CN111349483B (zh) * 2018-12-21 2022-05-03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植物油基低硫柴油抗磨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11349522B (zh) * 2018-12-21 2022-11-11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改性植物油脂肪酸甲酯的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12538391A (zh) * 2019-09-23 2021-03-23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二聚酸抗磨剂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12538391B (zh) * 2019-09-23 2023-01-13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二聚酸抗磨剂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787318B (zh) 2013-01-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787318B (zh) 低硫柴油润滑性能改进剂及其制备工艺
Singh et al. Sustainability of a non-edible vegetable oil based bio-lubricant for automotive applications: A review
Mobarak et al. The prospects of biolubricants as alternatives in automotive applications
CA2692459C (en) A biofuel composition, process of preparation and a method of fueling thereof
AU673607B2 (en) Gas oil composition
RU2449005C2 (ru) Смазывающие композиции для углеводородной смеси и полученные продукты
Agarwal et al. Tribological behavior of diesel fuels and the effect of anti-wear additives
CN102031165B (zh) 加氢低硫柴油用抗磨添加剂
Milano et al. Tribological study on the biodiesel produced from waste cooking oil, waste cooking oil blend with Calophyllum inophyllum and its diesel blends on lubricant oil
CN1990835A (zh) 改性生物柴油作为低硫柴油抗磨剂的应用
US20090038211A1 (en) Novel synthetic fuel and method of preparation thereof
CN104629868B (zh) 一种低硫柴油抗磨剂的制备方法
CN107400565B (zh) 一种低硫柴油抗磨剂及其制备方法
Grushcow High oleic plant oils with hydroxy fatty acids for emission reduction
Agarwal Lubricating oil tribology of a biodiesel-fuelled compression ignition engine
CN102533362B (zh) 一种无硫磷含钼抗氧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da Silva et al. Biodegradable lubricants and their production via chemical catalysis
CN1234825C (zh) 改性油脂作为低硫柴油抗磨剂的应用
CN109576020B (zh) 一种离子液体中合成低硫柴油润滑性改进剂的方法
Ropandi et al. Effect Of biofuel on light-duty vehicles engine performance and lube oil degradation
Prathiba et al. Synthesis of hydroxyl ether based biolubricant from poultry waste and to evaluate the friction performance with titania nanoparticles
Sharma et al. Tribological investigations of sustainable bio-based lubricants for industrial applications
CN111349663B (zh) 一种植物油脂肪酸甲酯的改性方法及其应用
CN102453560B (zh) 一种柴油添加剂及其在低硫柴油中的应用
Kodali Development, properties and applications of high-performance biolubricant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0109

Termination date: 2016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