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742903B - 绕线器和线形物单元 - Google Patents

绕线器和线形物单元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742903B
CN101742903B CN2008800210943A CN200880021094A CN101742903B CN 101742903 B CN101742903 B CN 101742903B CN 2008800210943 A CN2008800210943 A CN 2008800210943A CN 200880021094 A CN200880021094 A CN 200880021094A CN 101742903 B CN101742903 B CN 10174290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hread
plate
winding section
section
shape wind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880021094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742903A (zh
Inventor
山根卓朗
东山贵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imura Works K K
Shimano Inc
Original Assignee
Kimura Works K K
Shimano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imura Works K K, Shimano Inc filed Critical Kimura Works K K
Publication of CN10174290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74290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74290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742903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KANIMAL HUSBANDRY; AVICULTURE; APICULTURE; PISCICULTURE; FISHING; REARING OR BREEDING ANIM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NEW BREEDS OF ANIMALS
    • A01K97/00Accessories for angling
    • A01K97/06Containers or holders for hooks, lines, sinkers, flies or the lik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75/00Storing webs, tapes,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on reels
    • B65H75/02Cores, formers, supports, or holders for coiled, wound, or folded material, e.g. reels, spindles, bobbins, cop tubes, cans, mandrels or chucks
    • B65H75/04Kinds or types
    • B65H75/06Flat cores, e.g. card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701/00Handled material; Storage means
    • B65H2701/30Handled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2701/35Ropes, lines
    • B65H2701/355Fishlines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Animal Husbandry (AREA)
  • Biodiversity & Conservation Biology (AREA)
  • Storage Of Web-Like Or Filamentary Materia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绕线器,采用本发明,线形物不会出现卷曲缺陷,且可在不损坏线形物的情况下顺畅地将其拉出,该绕线器(11)具有:具有中心板(53)、侧板(154、155)的底板(14)、毂状绕线部(15、16)以及辅助板(158、159)。通过使侧板(54、55)以中心板(53)为中心弯折,底板(14)变为折叠状态。辅助板(158、159)构成设置在毂状绕线部(15、16)的凸缘。辅助板(158、159)被沿着虚拟剖切线(57)剖切,形成直缘(63、73)。辅助板(158、159)具有朝侧板(154、155)侧延伸的堤状部(156、157)。在辅助板(158、159)之间设置有中空部(212)。

Description

绕线器和线形物单元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保持渔线以及其它较长的线形物的绕线器构造和在该绕线器上卷绕有线形物的线形物单元的构造。
背景技术
作为线形物,最典型的例子是渔线。现有技术中,是在将渔线剪成规定长度(例如约为50m~150m)后才出售的。但如此长的渔线不便于操作,因此,通常情况下将渔线卷绕在绕线器(又可称为:线拐)上来出售(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14)。绕线器通常具有一个圆筒状轴芯,从而可将渔线卷绕在该轴芯上。此外,现有技术中也提供有将渔线卷绕在绕线器上的装置(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5~专利文献25)。这种装置是在使渔线保持恒定张力的状态下(即,张紧渔线的状态下)将该渔线卷绕在所述轴芯上的。
然而,当沿一个方向将较长的渔线卷绕在所述一个圆筒状轴芯上时,该渔线可能会产生卷曲缺陷,卷曲缺陷是指渔线开卷后仍处于卷曲状态或趋于卷曲。钓者在使用这样的具有卷曲缺陷的渔线时,渔线会变形成螺旋状,因此非常难用。为了消除该缺陷,可提供如专利文献26中所公开的绕线器,采用该绕线器,可使卷绕后的渔线几乎没有卷曲缺陷。具体而言,专利文献26中所公开的绕线器具有一对圆筒状轴芯。较长的渔线以“8”字状卷绕在该一对圆筒状轴芯之间。并且,卷绕成该“8”字状的渔线在其中部(渔线之间交差的位置)弯折,以整体绕成圆形的状态(形成所谓的涡卷状)保持在该绕线器上。
图42是,现有技术的绕线器的分解立体图。
该绕线器501具有内框502和外框503。渔线504卷绕在内框502上,该内框502收纳在外框503内。渔线504的端部505经由设置在外框503上的通孔506伸到外部。钓者用一只手拿着外框503,用另一只手抓住渔线504的端部505并拉动,可拉出所需长度的渔线504。
图43为现有技术绕线器的内框在展开状态下的立体图,图44为渔线在卷绕状态下的俯视图。
如图所示,内框502具有底板507,该底板507上设置有一对轴芯508、509。此外,还分别设置有覆盖轴芯508、509的凸缘510、511。各凸缘510、511的端部512、513固定在底板507上。渔线504的基端518固定在底板507的规定位置上。渔线504交替卷绕到轴芯508和轴芯509之间,形成“8”字状(参照图44)。在该状态下,从中部弯折底板507(参照图42),从而使较长的渔线以卷绕成圆形的状态收纳在外框503内。
渔线504是以卷绕在绕线器501上的状态作为产品销售。钓者在使用渔线504时,像前述那样拉动渔线504的端部505。这样,可使卷绕在内框502内的渔线504顺畅地松开并从绕线器501中拉出。该现有技术中,是像前述那样将渔线504以“8”字状卷绕在内框502的轴芯508、509上,因此,渔线504不会出现卷曲缺陷。因此,从绕线器501中拉出的渔线504保持在挺直的状态,对钓者来说,非常好用。
专利文献1:日本发明专利特开2006-230207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发明专利特开2006-223127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发明专利特开2005-304358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发明专利特开2005-218446号公报
专利文献5:日本发明专利特开2005-218334号公报
专利文献6:日本发明专利特开2005-000151号公报
专利文献7:日本发明专利特开2004-313150号公报
专利文献8:日本发明专利特开2004-215637号公报
专利文献9:日本发明专利特开2004-215636号公报
专利文献10:日本发明专利特开2003-009742号公报
专利文献11:日本发明专利特开2002-370871号公报
专利文献12:日本发明专利特开2002-369646号公报
专利文献13:日本发明专利特开2002-171887号公报
专利文献14:日本发明专利特开2001-299173号公报
专利文献15:日本发明专利特开2002-095399号公报
专利文献16:日本发明专利特开2002-084943号公报
专利文献17:日本发明专利特开2001-151206号公报
专利文献18:日本发明专利特开2001-148987号公报
专利文献19:日本发明专利特开2001-114471号公报
专利文献20:日本发明专利特开平11-180641号公报
专利文献21:日本发明专利特开平11-005671号公报
专利文献22:日本发明专利特开平10-109824号公报
专利文献23:日本发明专利特开平10-109822号公报
专利文献24:日本发明专利特开平9-188475号公报
专利文献25:日本发明专利特开平7-137933号公报
专利文献26:日本发明专利特许第3899117号公报
然而,当从绕线器501中拉出渔线504时,会存在如下问题。即,由于渔线504是先按照图44所示的要领卷绕在内框502的轴芯508、509上,再像图42所示那样折叠内框502,由此保持在绕线器501内的,因此,当从绕线器501中拉出渔线504时,渔线504会一边相对凸缘510、511的周缘滑动一边松开(参照图42和图44)。
具体而言,折叠状态的渔线504既在凸缘510的倾斜面514处弯曲,又在与之相对的凸缘511的倾斜面515处再次弯曲,进而朝向轴芯509(参照图44)。即,渔线504大致保持成立体“U”字状,当拉动渔线504时,解开该大致的“U”字,从而拉出渔线504。此时,渔线504在所述倾斜面514、515上逐渐上移,但并不能越过该倾斜面514、515的上端516、517,导致渔线504挂在该上端516、517上。但是,当渔线504的张力足够大时,渔线504会使凸缘510、511挠曲,由此,所述上端516、517向内侧位移,渔线504从该上端516、517脱开而被拉出。
然而,若渔线504相对于凸缘510、511猛力滑动,可能会损坏渔线504。尤其是在凸缘510、511的刚性较强、渔线504的直径较小、以及渔线504为所谓的PE线等情况下,更有可能损坏渔线504。
当然,若采用足够软且相对于渔线504的摩擦系数极小的材料来形成凸缘510时,上述问题是可以得到解决的。但是,在用这种材料形成内框502时,难以将渔线504卷绕到内框502上,而且这种材料本来就不是一般的材料。因此,会出现渔线产品的制造成本增加这样的新问题。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绕线器和在该绕线器上卷绕有线形物的线形物单元,采用该绕线器,不仅渔线、其它线形物不会出现卷曲缺陷,还可在不损坏该线形物的情况下将其顺畅地拉出,此外,成本较低。
[1-(1)]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绕线器具有底板,该底板具有中心板和与该中心板两侧相连的一对侧板,并可在折叠状态和展开状态之间变换,该折叠状态是指在中心板和各侧板之间的分界处弯折从而各侧板彼此相对的状态,该展开状态是指各侧板彼此远离的状态。各侧板上,设置有成一对的毂状绕线部,在底板呈折叠状态时,该一对毂状绕线部的端面则彼此相对。该绕线器还具有一对辅助板,其设置在各毂状绕线部的端面上,并从该端面朝所述中心板侧延伸,进而固定在底板上。该辅助板上形成有直的剖切缘,该剖切缘是通过沿虚拟剖切线剖切该辅助板而形成,该虚拟剖切线与连接所述各毂状绕线部的中心的虚拟中心线平行。
该绕线器可保持较长的线形物。作为线形物,可以以渔线为例。线形物是按照如下要领卷绕在绕线器上的。首先,使底板变换为展开状态,成一对的侧板位于中心板的两侧。在该展开状态下,一对毂状绕线部设置在底板的两端。接下来,将线形物的一端固定在底板的规定部位,例如,固定在一对毂状绕线部的中间。接下来,将线形物卷绕到其中一个毂状绕线部上。此时,例如从辅助板的被沿所述虚拟剖切线剖切的这一侧,将线形物卷绕到毂状绕线部上。接下来,将该线形物卷绕到另一个毂状绕线部上。此时,也是从辅助板的被沿所述虚拟剖切线剖切的这一侧,将线形物卷绕在毂状绕线部上。当然,也可从辅助板的与被所述虚拟剖切线剖切的这一侧相反的一侧,将该线形物卷绕在各毂状绕线部上。该线形物以相互交叉的方式卷绕在其中一个毂状绕线部和另一个毂状绕线部上。接下来,以相同的方式将该线形物交替、连续地卷绕在一对毂状绕线部上。即,以“8”字状将该线形物卷绕在一对毂状绕线部之间,并保持在底板上。然后,在该状态下将底板变换为折叠状态。这样,以“8”字状卷绕在一对毂状绕线部上的线形物在底板内形成环状。
如前所述,由于是以“8”字状将线形物卷绕在一对毂状绕线部上,因此,该线形物卷绕在其中一个毂状绕线部上时所产生的扭弯与该线形物卷绕在另一个毂状绕线部上时所产生的扭弯相互抵消,最终线形物不会扭弯。线形物是在没有较大张力的情况下非常松缓地卷绕在一对毂状绕线部上的。在线形物卷绕在各毂状绕线部上的状态下,当使底板变换为折叠状态时,线形物会形成环状,在几乎没有张力的状态下保持在底板上。因此,即使线形物长时间保持在底板上,该线形物也不会产生卷曲缺陷。
该线形物的使用者只需通过拉动保持在底板上的线形物的另一端,就可从底板上拉出所需长度的线形物。此时,卷绕在其中一个毂状绕线部和另一个毂状绕线部上的线形物交替从各毂状绕线部上松开而被拉出。因此,不会出现违背使用者的意思而从底板上拉出大量线形物的情况。
可按照如下要领拉出所述线形物。首先,拉动线形物的另一端,此时,离该端最近的线形物圈,例如,卷绕在其中一个毂状绕线部上的线形物圈会缩小。即,这一圈的直径会变小。当这一圈的直径变小时,该线形物会沿所述其中一个辅助板的缘部滑动。此时,由于各辅助板都具有所述直缘,因此,该线形物会沿着该直缘顺畅地滑动,即使其中一个辅助板不发生变形,该线形物也可顺畅地从其中一个毂状绕线部脱开,由此,这一圈就解开了。可按照相同的要领解开与这一圈相邻的线形物圈,从而,可在不张紧线形物的情况下将重叠有几层的线形物顺次解开。
[1-(2)]所述辅助板优选由具有圆形部和基部的板状部件构成,该圆形部在所述端面上形成凸缘。所述基部具有:底缘,其固定在所述底板上;第一侧缘,其以既与该底缘的一端相连又与所述圆形部的一端侧相连的方式延伸;第二侧缘,其以既与所述底缘的另一端相连又与所述圆形部的另一端侧相连的方式延伸;圆弧状缘,其与所述圆形部相连,并连接所述第一侧缘和所述第二侧缘。
如前所述,在线形物保持在底板上的状态下,使底板变成折叠状态。即,一对毂状绕线部彼此相对,设置在该毂状绕线部上的辅助板也彼此相对。在将线形物卷绕在如其中一个毂状绕线部上之后,经由其中一个辅助板的基部的第二侧缘和另一个辅助板的基部的第一侧缘,将线形物卷绕在另一个毂状绕线部上,接下来,经由另一个辅助板的基部的第二侧缘和其中一个辅助板的基部的第一侧缘,将线形物卷绕在其中一个毂状绕线部上。也可按照与此相反的方向来卷绕线形物。即,也可像如下这样来卷绕:在将线形物卷绕在其中一个毂状绕线部上之后,经由其中一个辅助板的基部的第一侧缘和另一个辅助板的基部的第二侧缘,将线形物卷绕在另一个毂状绕线部上,接下来,经由另一个辅助板的基部的第一侧缘和其中一个辅助板的基部的第二侧缘,线形物卷绕在其中一个毂状绕线部上。即,在将线形物卷绕在其中一个毂状绕线部上之后,以螺旋圈的方式将该线形物卷绕在与该其中一个毂状绕线部相对的另一个毂状绕线部上,然后,按相同的方式将线形物交替卷绕在各毂状绕线部上。这样,将线形物卷绕成重叠有几层的螺旋圈状。当拉动卷绕成螺旋圈状的线形物的另一端时,可解开与该另一端最近的一圈,接着,可顺次解开与这一圈邻近的圈。
可按照如下要领解开线形物的螺旋圈。首先,拉动线形物的另一端,此时,离该端最近的螺旋圈,例如,卷绕在其中一个毂状绕线部上螺旋圈会缩小。即这一圈的直径变小。此时,由于该线形物卷绕在其中一个辅助板的基部的第一侧缘、其中一个毂状绕线部、其中一个辅助板的基部的第二侧缘上,因此,当所述螺旋圈的直径变小时,该线形物会沿所述其中一个辅助板的基部的第一侧缘从该基部朝圆形部侧移动。此外,由于该第一侧缘的中部被沿所述虚拟剖切线剖切,因此,即使其中一个辅助板不发生变形,该线形物也会沿所述第一侧缘移动,然后顺畅地从其中一个毂状绕线部脱开。由此,将该螺旋圈解开。此外,可按照相同的要领解开与该螺旋圈邻近的螺旋圈,从而,可在不张紧线形物的情况下将重叠有几层的线形物解开。
[1-(3)]所述辅助板优选由具有圆形部和基部的板状部件构成,该圆形部在所述端面上形成凸缘。所述基部具有:底缘部,其固定在所述底板上;第一侧缘,其以连接该底缘部的一端和所述剖切缘的下端的方式延伸;第二侧缘,其以连接所述底缘部的另一端和所述圆形部的另一端侧的方式延伸;圆弧状缘,其与所述圆形部相连,并连接所述第一侧缘和所述第二侧缘。所述第一侧缘相对于所述虚拟中心线的倾角θ1(0°<θ1<90°)与所述第二侧缘相对于所述虚拟中心线的倾角θ2(0°<θ2<90°)的关系优选为,θ1<θ2。
如前所述,在线形物保持在底板上的状态下,使底板变成折叠状态。即,一对毂状绕线部彼此相对,设置在该毂状绕线部上的辅助板也彼此相对。在将线形物卷绕在如其中一个毂状绕线部上之后,经由其中一个辅助板的基部的第二侧缘和另一个辅助板的基部的第一侧缘,将线形物卷绕在另一个毂状绕线部上,接下来,经由另一个辅助板的基部的第二侧缘和其中一个辅助板的基部的第一侧缘,将线形物卷绕在其中一个毂状绕线部上。如前所述,也可按照与此相反的方向来卷绕线形物。即,也可像如下这样来卷绕:在将线形物卷绕在其中一个毂状绕线部上之后,经由其中一个辅助板的基部的第一侧缘和另一个辅助板的基部的第二侧缘,将线形物卷绕在另一个毂状绕线部上,接下来,经由另一个辅助板的基部的第一侧缘和其中一个辅助板的基部的第二侧缘,线形物卷绕在其中一个毂状绕线部上。即,在将线形物卷绕在其中一个毂状绕线部上之后,以螺旋圈的方式将该线形物卷绕在与该其中一个毂状绕线部相对的另一个毂状绕线部上,然后,按相同的方式将线形物交替卷绕在各毂状绕线部上。这样,将线形物卷绕成重叠有几层的螺旋圈状。当拉动卷绕成螺旋圈状的线形物的另一端时,可解开与该另一端最近的一圈,接着,可顺次解开与这一圈邻近的圈。
可按照如下要领解开线形物的螺旋圈。首先,拉动线形物的另一端,此时,离该端最近的螺旋圈,例如,卷绕在其中一个毂状绕线部上螺旋圈会缩小。即这一圈的直径变小。此时,由于该线形物卷绕在其中一个辅助板的基部的第一侧缘、其中一个毂状绕线部、其中一个辅助板的基部的第二侧缘上,因此,当所述螺旋圈的直径变小时,该线形物会沿所述其中一个辅助板的基部的第一侧缘从该基部朝圆形部侧移动。此外,由于该第一侧缘的中部被沿所述虚拟剖切线剖切,因此,即使其中一个辅助板不发生变形,该线形物也会沿所述第一侧缘移动,然后顺畅地从其中一个毂状绕线部脱开。由此,将该螺旋圈解开。此外,可按照相同的要领解开与该螺旋圈邻近的螺旋圈,从而,可在不张紧线形物的情况下将重叠有几层的线形物解开。
所述第一侧缘的倾角θ1比第二侧缘的倾角θ2小。换言之,所述第二侧缘相对于所述虚拟中心线横向突出的更多。因此,环状线形物沿第一侧缘顺畅地移动,同时,该线形物有呈挂在第二侧缘上的状态的趋势。因此,可防止环状线形物猛力从毂状绕线部脱开以及由此线形物一下子全部解开的情况发生。此外,只要该第一侧缘和第二侧缘具有所述倾角为θ1、θ2的部分即可。因此,可在第一侧缘的局部和第二侧缘的局部上形成与所述虚拟中心线平行的部分。
[1-(4)]所述辅助板可由具有凸缘部、底缘部以及基部的板状部材构成,其中,凸缘部在所述端面上形成凸缘;底缘部固定在所述底板上;基部连接该凸缘部和该底缘部。所述基部具有:第一侧缘,其以连接所述底缘部的一端和所述剖切缘的下端的方式延伸;第二侧缘,其以连接所述底缘部的另一端和所述凸缘部的另一端侧的方式延伸,所述第一侧缘相对于所述虚拟中心线的倾角θ1(0°<θ1<90°)与所述第二侧缘相对于所述虚拟中心线的倾角θ2(0°<θ2<90°)的关系优选为,θ1<θ2。
如前所述,在线形物保持在底板上的状态下,使底板变成折叠状态。即,一对毂状绕线部彼此相对,设置在该毂状绕线部上的辅助板也彼此相对。在将线形物卷绕在如其中一个毂状绕线部上之后,经由其中一个辅助板的基部的第二侧缘和另一个辅助板的基部的第一侧缘,将线形物卷绕在另一个毂状绕线部上,接下来,经由另一个辅助板的基部的第二侧缘和其中一个辅助板的基部的第一侧缘,将线形物卷绕在其中一个毂状绕线部上。如前所述,也可按照与此相反的方向来卷绕线形物。即,也可像如下这样来卷绕:在将线形物卷绕在其中一个毂状绕线部上之后,经由其中一个辅助板的基部的第一侧缘和另一个辅助板的基部的第二侧缘,将线形物卷绕在另一个毂状绕线部上,接下来,经由另一个辅助板的基部的第一侧缘和其中一个辅助板的基部的第二侧缘,线形物卷绕在其中一个毂状绕线部上。即,在将线形物卷绕在其中一个毂状绕线部上之后,以螺旋圈的方式将该线形物卷绕在与该其中一个毂状绕线部相对的另一个毂状绕线部上,然后,按相同的方式将线形物交替卷绕在各毂状绕线部上。这样,将线形物卷绕成重叠有几层的螺旋圈状。当拉动卷绕成螺旋圈状的线形物的另一端时,可解开与该另一端最近的一圈,接着,可顺次解开与这一圈邻近的圈。
可按照如下要领解开线形物的螺旋圈。首先,拉动线形物的另一端,此时,离该端最近的螺旋圈,例如,卷绕在其中一个毂状绕线部上螺旋圈会缩小。即这一圈的直径变小。此时,由于该线形物卷绕在其中一个辅助板的基部的第一侧缘、其中一个毂状绕线部、其中一个辅助板的基部的第二侧缘上,因此,当所述螺旋圈的直径变小时,该线形物会沿所述其中一个辅助板的基部的第一侧缘从该基部朝圆形部侧移动。此外,由于该第一侧缘的中部被沿所述虚拟剖切线剖切,因此,即使其中一个辅助板不发生变形,该线形物也会沿所述第一侧缘移动,然后顺畅地从其中一个毂状绕线部脱开。由此,将该螺旋圈解开。此外,可按照相同的要领解开与该螺旋圈邻近的螺旋圈,从而,可在不张紧线形物的情况下将重叠有几层的线形物解开。
所述第一侧缘的倾角θ1比第二侧缘的倾角θ2小。换言之,所述第二侧缘相对于所述虚拟中心线横向突出的更多。因此,环状线形物沿第一侧缘顺畅地移动,同时,该线形物有呈挂在第二侧缘上的状态的趋势。因此,可防止环状线形物猛力从毂状绕线部脱开以及由此线形物一下子全部解开的情况发生。此外,只要该第一侧缘和第二侧缘具有所述倾角为θ1、θ2的部分即可。因此,可在第一侧缘的局部和第二侧缘的局部上形成与所述虚拟中心线平行的部分。
[1-(5)]所述底缘部可以以连接一对基部彼此的方式形成带状。该底缘部上优选设置有一对第一弯折辅助线和一对第二弯折辅助线,该一对第一弯折辅助线用于,当所述底板变换为折叠状态时,使该底缘部的两端分别能朝其中一个基部的内侧和另一个基部的内侧对称地弯折;该一对第二弯折辅助线用于,当所述底板变换为折叠状态时,使该底缘部的中部能以朝所述底板侧凸出的方式弯曲。
采用这种结构,将一对辅助板的一对基部连接在一起,从而该一对辅助板构成一个部件。因此,当底板变换成折叠状态后,重叠的底板和辅助板会折叠。通常情况下,当折叠处于重叠状态的两张片材时,内侧的片材会松弛。因此,当底板变换为折叠状态时,辅助板会松弛。该松弛会引起辅助板的弹性形变。若辅助板的一部分变形而向内侧突出,则在辅助板之间所形成的空间会变窄,从而会出现卷绕在毂状绕线部上的线形物会受到挤压等问题。
本发明中,由于设置有所述第一弯折辅助线和第二弯折辅助线,因此,当底板变换为折叠状态时,所述底缘部会在设置有第一弯折辅助线的部分和设置有第二弯折辅助线的部分弯曲。即,底缘部的两端分别朝其中一个基部的内侧和另一个基部的内侧对称地折回,该底缘部的中部以朝所述底板侧凸出的方式弯曲。由此,在辅助板之间形成的空间不会变窄,不会出现卷绕在毂状绕线部上的线形物受挤压等问题。
[1-(6)]所述侧板上优选设置有第三弯折辅助线,该第三弯折辅助线用于使所述侧板能相对于所述中心板折叠成风箱状。
采用该结构,侧板可相对于中心板弯折成风箱状,因此,当底板变换为折叠状态时,底板的长度会变短。即,整个绕线器的总长度会变短,对于绕线器的使用者来说,该绕线器既结构紧凑,又好用。
若只想使绕线器的结构比较紧凑,设计起来还是比较简单的。然而,与此同时,一对毂状绕线部之间的距离会变短,此时,若在各毂状绕线部之间卷绕规定长度的线形物,则卷绕圈数会增多,卷绕作业的成本增加。本发明中,由于侧板可相对于中心板折叠成风箱状,因此,当底板变换为展开状态时,一对毂状绕线部之间的距离会变长,当底板变换为折叠状态时,一对毂状绕线部之间的距离会变短。因此,通过在底板变换为展开状态时来卷绕线形物,规定长度的线形物卷绕在各毂状绕线部之间的卷绕圈数变少,可避免卷绕作业成本的增加。
[1-(7)]所述毂状绕线部可形成为外径为d的圆柱状。此时,所述虚拟剖切线设置在与所述虚拟中心线间隔距离S的位置上,该距离S优选为:d/2<S≤D/2-(D-d)/6。
[1-(8)]还优选设置有从所述侧板的缘部朝所述辅助板的缘部延伸的堤状部。
如前所述,线形物呈环状重叠卷绕在毂状绕线部的周围。线形物会因其自身的刚性而有以毂状绕线部为中心朝外侧扩展的趋势,因此,环状的线形物可能会一下子全部解开。如前所述,线形物不会扭弯的原因是,线形物卷绕在其中一个毂状绕线部上时所产生的扭弯与线形物卷绕在另一个毂状绕线部上时所产生的扭弯相互抵消。当拉出线形物而解开一圈时,线形物在从其中一个毂状绕线部侧脱开的瞬间会扭弯。该扭弯可通过该线形物从另一个毂状绕线部脱开而被抵消。但是,在该扭弯被抵消之前,线形物会扩展,受该扩展的线形物所拉拽,其他圈可能会朝辅助板的外侧脱落。因此,在拉出线形物时,可能会相互缠结。然而,通过采用这种绕线器结构,设置有所述堤状部,因此,可防止线形物以毂状绕线部为中心朝外侧扩展。即,可防止线形物所形成的各圈从辅助板朝外侧脱开。因此,可防止线形物相互缠结,可顺畅地拉出线形物。
[1-(9)]也可设置有从所述辅助板的缘部朝所述侧板的缘部延伸的堤状部,代替从所述侧板缘部朝所述辅助板的缘部延伸的堤状部。
如前所述,线形物呈环状重叠卷绕在毂状绕线部的周围。由于线形物有以毂状绕线部为中心朝外侧扩展的趋势,因此,环状的线形物可能会一下子全部解开。如前所述,线形物不会扭弯的原因是,线形物卷绕在其中一个毂状绕线部上时所产生的扭弯与线形物卷绕在另一个毂状绕线部上时所产生的扭弯相互抵消。当拉出线形物而解开一圈时,线形物在从其中一个毂状绕线部侧脱开的瞬间会发生扭弯。该扭弯可通过该线形物从另一个毂状绕线部脱开而被抵消。但是,在该扭弯被抵消之前,该线形物会扩展,受该扩展的线形物所拉拽,其他圈可能会朝辅助板的外侧脱落。因此,在拉出线形物时,可能会相互缠结。然而,采用这种绕线器结构,设置有所述堤状部,因此,可防止线形物以毂状绕线部为中心朝外侧扩展。即,可防止线形物所形成的各圈从辅助板朝外侧脱落。因此,可防止线形物相互缠结,可顺畅地拉出线形物。
在底板处于展开状态时,将所述线形物卷绕到一对毂状绕线部上,然后,使底板变换为折叠状态,这样,线形物则形成前述那样的多重螺旋圈。因此,可将该线形物从多重螺旋圈的中央(折叠线形物的中央)拉出。
在所述底板变换为折叠状态后,所述辅助板位于侧板的内侧。因此,所述堤状部从辅助板朝侧板突出,即,从折叠底板的中央朝外侧突出。因此,所述线形物被从所述多重螺旋圈的中央拉出,并通过堤状部导向侧板那一侧。即,在从多重螺旋圈的中央将线形物导到外侧之后,将线形物拉到外部。
如前所述,在拉动线形物而解开一个螺旋圈时,可能会拉拽与该螺旋圈相邻的螺旋圈或位于该螺旋圈附近的螺旋圈,从而将其与该线形物一起拉出。此时,若拉动线形物的方向与拉拽螺旋圈的方向大致一致,则被拉拽的螺旋圈与被拉出的线形物极有可能会相互缠结。但通过采用这种结构的绕线器,被拉动的线形物被堤状部导向到外侧,因此,拉动线形物的方向与拉拽螺旋圈的方向不同。因此,即使拉拽了螺旋圈,也可切实地防止该螺旋圈与被拉动的线形物相互缠结。
[1-(10)]所述堤状部优选由突条构成,该突条形成以所述毂状绕线部为中心的圆弧状。
采用这种结构,即使线形物以毂状绕线部为中心朝外侧扩展,堤状部也会与环状线形物的周围均匀地抵接。因此,可切实地防止线形物扩展。
[1-(11)]可通过让所述辅助板上的位于所述毂状绕线部周边的周边区域,沿着通过毂状绕线部中心的虚拟轴线方向朝所述堤状部突出的方向凹陷,在所述辅助板上形成台阶。
当底板变换为折叠状态后,所述辅助板彼此重叠在一起。通过设置所述台阶,位于毂状绕线部周边的周边区域沿着通过毂状绕线部中心的虚拟轴线方向,朝所述堤状部突出的方向凹陷,即,从折叠后的底板的中央朝外侧凹陷。因此,当所述底板变成折叠状态后,辅助板上凹陷的部分彼此以背靠背的状态重叠在一起。因此,在重叠在一起的辅助板之间形成中空部,具体而言,在位于所述毂状绕线部周边的周边区域形成中空部。
当拉动线形物时,可如前述那样顺次解开多重螺旋圈。该线形物挤在重叠在一起的辅助板之间。此时,会拉拽与被拉动的线形物所形成的螺旋圈相邻的螺旋圈或位于其附近的螺旋圈,从而他们可能会与该线形物一起进入所述辅助板之间。但是,由于形成有所述中空部,因此,即使其他螺旋圈与线形物一起进入辅助板之间,也可在所述中空部内只拉动该线形物,而其他螺旋圈暂时待留在该中空部内。因此,可切实地防止被拉拽的螺旋圈与被拉出的线形物相互缠结。
[1-(12)]还可具有壳体,该壳体对折叠状态的底板的周围进行覆盖,将该底板、毂状绕线部和辅助板收纳保持在其内部。该壳体上设置有线拉出孔,可供卷绕在一对毂状绕线部之间的线形物穿过,在底板保持在壳体内的状态下,该线拉出孔优选比所述毂状绕线部的中心靠设置有所述剖切缘的这一侧偏移。
由于线形物是从线拉出孔拉出的,因此,线形物被向线拉出孔方向拉伸。由于该线拉出孔相对于毂状绕线部的中心朝设置有所述剖切缘的那一侧偏移,因此,使线形物更顺畅地在所述第一缘部上移动。因此,可更顺畅地在没有张力的情况下拉出线形物。
[1-(13)]可获得如下这样一种线形物单元,其具有上述绕线器和线形物,该线形物保持在卷绕于所述一对毂状绕线部之间的状态。采用这种结构,该线形物优选按如下方式被卷绕:先将该线形物从所述辅助板的第二侧缘侧朝第一侧缘侧卷绕在其中一个毂状绕线部上,然后,以与该线形物相交叉的方式将其向另一个毂状绕线部引导,使其以“8”字状从所述辅助板的第二侧缘侧朝第一侧缘侧卷绕在该另一个毂状绕线部上。
通过使线形物沿上述方向卷绕在毂状绕线部上,可在没有张力的情况下更顺畅地拉出线形物。
[1-(A)]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线形物单元包括:底板,其具有中心板和与该中心板两侧相连的一对侧板,并可在折叠状态和展开状态之间变换,该折叠状态是指在中心板和各侧板之间的分界处弯折从而各侧板彼此相对的状态,该展开状态是指各侧板彼此远离的状态;一对毂状绕线部,其设置在各侧板上,在底板呈折叠状态时,该一对毂状绕线部的端面则彼此相对;一对辅助板,其固定在各毂状绕线部的端面上,并从该端面朝所述中心板侧延伸,进而固定在底板上;较长的线形物,该线形物是按如下方式卷绕的,即,在底板变为展开状态时,将该线形物卷绕在其中一个毂状绕线部上,接着将该线形物卷绕在另一个毂状绕线部上,这样,以“8”字状将线形物卷绕在一对毂状绕线部之间;壳体,在该底板变为折叠状态时,该壳体对线形物、毂状绕线部和底板进行收纳、保持;导向部,其设置在壳体上,并从壳体内部将线形物导向外部。所述辅助板由板状部材构成,该板状部材包括圆形部和基部,该圆形部在所述端面上形成凸缘,该基部具有:底缘,其固定在所述底板上;第一侧缘,其以既与该底缘的一端相连又与所述圆形部的一端侧相连的方式延伸;第二侧缘,其以既与所述底缘的另一端相连又与所述圆形部的另一端侧相连的方式延伸;圆弧状缘,其与所述圆形部相连,并连接所述第一侧缘和所述第二侧缘。所述辅助板可通过沿虚拟剖切线剖切所述板状部材而形成,该虚拟剖切线与连接所述各毂状绕线部的中心的虚拟中心线平行。所述线形物优选从所述辅助板上被沿所述虚拟剖切线剖切的这一侧卷绕在所述毂状绕线部上。
所述线形物保持在该绕线器上。作为线形物,可以以渔线为例。线形物是按照如下要领卷绕在绕线器上的。首先,使底板变换为展开状态,成一对的侧板位于中心板的两侧。在该展开状态下,一对毂状绕线部设置在底板的两端。接下来,将线形物的一端固定在底板的规定部位,例如,固定在一对毂状绕线部的中间。接下来,将线形物卷绕到其中一个毂状绕线部上。此时,例如从辅助板的被沿所述虚拟剖切线剖切的这一侧,将线形物卷绕到毂状绕线部上。接下来,将该线形物卷绕到另一个毂状绕线部上。此时,也是从辅助板的被沿所述虚拟剖切线剖切的这一侧,将线形物卷绕在毂状绕线部上。即,该线形物以相互交叉的方式卷绕在其中一个毂状绕线部和另一个毂状绕线部上。接下来,以相同的方式将该线形物交替、连续地卷绕在一对毂状绕线部上。即,以“8”字状将该线形物卷绕在一对毂状绕线部之间,并保持在底板上。然后,在该状态下将底板变换为折叠状态。这样,以“8”字状卷绕在一对毂状绕线部上的线形物在底板内形成环状。
如前所述,由于是以“8”字状将线形物卷绕在一对毂状绕线部上,因此,该线形物卷绕在其中一个毂状绕线部上时所产生的扭弯与该线形物卷绕在另一个毂状绕线部上时所产生的扭弯相互抵消,最终线形物不会扭弯。线形物是在没有较大张力的情况下非常松缓地卷绕在一对毂状绕线部上的。在线形物卷绕在各毂状绕线部上的状态下,当使底板变换为折叠状态时,线形物会形成环状,在几乎没有张力的状态下保持在底板上。因此,即使线形物长时间保持在底板上,该线形物也不会产生卷曲缺陷。
该线形物的使用者只需通过拉动保持在底板上的线形物的另一端,就可从底板上拉出所需长度的线形物。此时,卷绕在其中一个毂状绕线部和另一个毂状绕线部上的线形物交替从各毂状绕线部上松开而被拉出。因此,不会出现违背使用者的意思而从底板上拉出大量线形物的情况。
在线形物保持在底板上的状态下,使底板变成折叠状态。即,一对毂状绕线部彼此相对,设置在该毂状绕线部上的辅助板也彼此相对。在将线形物卷绕在如其中一个毂状绕线部上之后,经由其中一个辅助板的基部的第二侧缘和另一个辅助板的基部的第一侧缘,将线形物卷绕在另一个毂状绕线部上,接下来,经由另一个辅助板的基部的第二侧缘和其中一个辅助板的基部的第一侧缘,将线形物卷绕在其中一个毂状绕线部上。也就是说,在将线形物卷绕在其中一个毂状绕线部上之后,以螺旋圈的方式将该线形物卷绕在与该其中一个毂状绕线部相对的另一个毂状绕线部上,然后,按相同的方式将线形物交替卷绕在各毂状绕线部上。这样,将线形物卷绕成重叠有几层的螺旋圈状。当拉动卷绕成螺旋圈状的线形物的另一端时,可解开与该另一端最近的一圈,接着,可顺次解开与这一圈邻近的圈。
可按照如下要领解开线形物的螺旋圈。首先,拉动线形物的另一端,此时,离该端最近的螺旋圈,例如,卷绕在其中一个毂状绕线部上螺旋圈会缩小。即这一圈的直径变小。此时,由于该线形物卷绕在其中一个辅助板的基部的第一侧缘、其中一个毂状绕线部、其中一个辅助板的基部的第二侧缘上,因此,当所述螺旋圈的直径变小时,该线形物会沿所述其中一个辅助板的基部的第一侧缘从该基部朝圆形部侧移动。此外,由于该第一侧缘的中部被沿所述虚拟剖切线剖切,因此,即使其中一个辅助板不发生变形,该线形物也会沿所述第一侧缘移动,然后顺畅地从其中一个毂状绕线部脱开。由此,将该螺旋圈解开。此外,可按照相同的要领解开与该螺旋圈邻近的螺旋圈,从而,可在不张紧线形物的情况下将重叠有几层的线形物解开。
[1-(B)]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线形物单元的制造方法包括:在绕线器上卷绕线形物的工序,该绕线器包括:底板,其具有中心板和与该中心板两侧相连的一对侧板,并可在折叠状态和展开状态之间变换,该折叠状态是指在中心板和各侧板之间的分界处弯折从而各侧板彼此相对的状态,该展开状态是指各侧板彼此远离的状态;一对毂状绕线部,其设置在各侧板上,在底板呈折叠状态时,该一对毂状绕线部的端面则彼此相对;一对辅助板,其固定在各毂状绕线部的端面上,并从该端面朝所述中心板侧延伸,进而固定在底板上,该辅助板由板状部材构成,该板状部材包括圆形部和基部,该圆形部在所述端面上形成凸缘,该基部具有:底缘,其固定在所述底板上;第一侧缘,其以既与该底缘的一端相连又与所述圆形部的一端侧相连的方式延伸;第二侧缘,其以既与所述底缘的另一端相连又与所述圆形部的另一端侧相连的方式延伸;圆弧状缘,其与所述圆形部相连,并连接所述第一侧缘和所述第二侧缘;所述辅助板可通过沿虚拟剖切线剖切所述板状部材而形成,该虚拟剖切线与连接所述各毂状绕线部的中心的虚拟中心线平行,该工序是,在绕线器上,当所述底板变为展开状态时,从所述辅助板的被沿所述虚拟剖切线剖切的这一侧,将线形物卷绕到其中一个毂状绕线部上,然后,从所述辅助板的被沿所述虚拟剖切线剖切的这一侧,将线形物卷绕在另一个毂状绕线部上,像这样,以“8”字状将该线形物卷绕在一对毂状绕线部之间的工序;在所述线形物卷绕在各毂状绕线部之间的状态下,使所述底板变换为折叠状态的工程;在可拉出线形物的状态下,将变换为折叠状态的底板收纳保持在壳体内的工序。
采用该制造方法,分别制作绕线器和线形物,并将线形物卷绕在绕线器上,由此制造好一个线形物单元。换言之,可预先生产大量的绕线器。从而,可高效地生产作为零部件的绕线器,降低零部件成本。并可将预先大量生产的线形物高效地卷绕在绕线器上。因此,可降低将线形物卷绕到绕线器上的作业成本。从而,可高效、低廉地生产线形物单元。由于绕线器具有像前述那样变换状态的底板,因此,可在用完线形物之后,使底板变换为展开状态,这样,可再次将线形物卷绕在绕线器上。即,可循环使用绕线器,防止废弃物的产生。
[2-(14)]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绕线器包括:底板,其具有中心板和与该中心板两侧相连的一对侧板,并可在折叠状态和展开状态之间变换,该折叠状态是指在中心板和各侧板之间的分界处弯折从而各侧板彼此相对的状态,该展开状态是指各侧板彼此远离的状态;一对毂状绕线部,其设置在各侧板上,在底板呈折叠状态时,该一对毂状绕线部的端面则彼此相对;一对辅助板,其设置在各毂状绕线部的端面上,并从该端面朝所述中心板侧延伸,进而固定在底板上;第一堤状部,其从所述侧板的缘部朝所述辅助板的缘部延伸。
该绕线器可保持较长的线形物。作为线形物,可以以渔线为例。线形物是按照如下要领卷绕在绕线器上的。首先,使底板变换为展开状态,成一对的侧板位于中心板的两侧。在该展开状态下,一对毂状绕线部设置在底板的两端。接下来,将线形物的一端固定在底板的规定部位,例如,固定在一对毂状绕线部的中间。接下来,将线形物卷绕到其中一个毂状绕线部上。接下来,将该线形物卷绕到另一个毂状绕线部上。该线形物以相互交叉的方式卷绕在其中一个毂状绕线部和另一个毂状绕线部上。接下来,以相同的方式将该线形物交替、连续地卷绕在一对毂状绕线部上。即,以“8”字状将该线形物卷绕在一对毂状绕线部之间,并保持在底板上。然后,在该状态下将底板变换为折叠状态。这样,以“8”字状卷绕在一对毂状绕线部上的线形物在底板内形成重叠有几层的螺旋圈状。
如前所述,由于是以“8”字状将线形物卷绕在一对毂状绕线部上,因此,该线形物卷绕在其中一个毂状绕线部上时所产生的扭弯与该线形物卷绕在另一个毂状绕线部上时所产生的扭弯相互抵消,最终线形物不会扭弯。线形物是在没有较大张力的情况下非常松缓地卷绕在一对毂状绕线部上的。在线形物卷绕在各毂状绕线部上的状态下,当使底板变换为折叠状态时,线形物会形成环状,在几乎没有张力的状态下保持在底板上。因此,即使线形物长时间保持在底板上,该线形物也不会产生卷曲缺陷。
该线形物的使用者只需通过拉动保持在底板上的线形物的另一端,就可从底板上拉出所需长度的线形物。此时,卷绕在其中一个毂状绕线部和另一个毂状绕线部上的线形物交替从各毂状绕线部上松开而被拉出。因此,不会出现违背使用者的意思而从底板上拉出大量线形物的情况。
可按照如下要领拉出所述线形物。首先,拉动线形物的另一端,此时,该端所在的线形物圈,例如,卷绕在其中一个毂状绕线部上的线形物圈会缩小。即,这一圈的直径会变小。当这一圈的直径变小时,该线形物会沿所述其中一个辅助板的缘部滑动。此时,即使其中一个辅助板不发生变形,该线形物也可顺畅地从其中一个毂状绕线部脱开,由此,这一圈就解开了。可按照相同的要领解开与这一圈相邻的线形物圈,从而,可在不张紧线形物的情况下将重叠有几层的线形物顺次解开。
如前所述,线形物呈环状重叠卷绕在毂状绕线部的周围。线形物会因其自身的刚性而有以毂状绕线部为中心朝外侧扩展的趋势,因此,环状的线形物可能会一下子全部解开。如前所述,线形物不会扭弯的原因是,线形物卷绕在其中一个毂状绕线部上时所产生的扭弯与线形物卷绕在另一个毂状绕线部上时所产生的扭弯相互抵消。然而,在拉出线形物的情况下,当解开一圈时,线形物在从其中一个毂状绕线部侧脱开的瞬间会发生扭弯。该扭弯可通过该线形物从另一个毂状绕线部脱开而被抵消。但是,在该扭弯被抵消之前,线形物会扩展,受该扩展的线形物所拉拽,其他圈可能会朝辅助板的外侧脱落。因此,在拉出线形物时,可能会相互缠结。然而,由于该绕线器具有所述第一堤状部,因此,可防止线形物以毂状绕线部为中心朝外侧扩展。即,可防止线形物所形成的各圈从辅助板朝外侧脱开。因此,可防止线形物相互缠结,可顺畅地拉出线形物。
[2-(15)]所述第一堤状部优选设置成其先端与所述辅助板相接触的状态。
该结构中,通过第一堤状部,可切实地防止卷绕在毂状绕线部上的线形物扩展。当拉动线形物时,在该线形物上会产生一定的张力。通过该张力,在第一堤状部的顶端和辅助板之间挤着拉出线形物。
[2-(16)]所述第一堤状部优选由突条构成,该突条形成以所述毂状绕线部为中心的圆弧状。
采用该结构,即使线形物以毂状绕线部为中心朝外侧扩展,第一堤状部也会与环状线形物的周围均匀地抵接。因此,可切实地防止线形物扩展。
[2-(17)]还优选在所述侧板的侧部上设置有第二堤状部。
采用该结构,即使线形物朝侧板的外侧扩展,线形物也会与第二堤状部相抵接。因此,可进一步防止线形物以毂状绕线部为中心朝外侧扩展,尤其是,可切实地防止线形物朝侧板的侧部扩展。
[2-(18)]在所述绕线器上卷绕线形物,由此构成线形物单元。线形物保持在卷绕于所述一对毂状绕线部之间的状态。具体而言,该线形物优选按如下方式被卷绕:先将该线形物从其中一个毂状绕线部的一侧朝另一侧卷绕,然后,以与该线形物相交叉的方式将其向另一个毂状绕线部引导,使其以“8”字状从该另一个毂状绕线部的一侧朝另一侧卷绕。
由于上述的线形物单元具有所述第一堤状部,因此,线形物不会以毂状绕线部为中心朝外侧扩展。因此,可防止线形物相互缠结,可更顺畅地解开线形物。
[3-(19)]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绕线器包括:底板,其具有中心板和与该中心板两侧相连的一对侧板,并可在折叠状态和展开状态之间变换,该折叠状态是指在中心板和各侧板之间的分界处弯折从而各侧板彼此相对的状态,该展开状态是指各侧板彼此远离的状态;一对毂状绕线部,其设置在各侧板上,在底板呈折叠状态时,该一对毂状绕线部的端面则彼此相对;一对辅助板,其设置在各毂状绕线部的端面上,并从该端面朝所述中心板侧延伸,进而固定在底板上;堤状部,其从所述辅助板的缘部朝所述侧板的缘部延伸。
该绕线器可保持较长的线形物。作为线形物,可以以渔线为例。线形物是按照如下要领卷绕在绕线器上的。首先,使底板变换为展开状态,成一对的侧板位于中心板的两侧。在该展开状态下,一对毂状绕线部设置在底板的两端。接下来,将线形物的一端固定在底板的规定部位,例如,固定在一对毂状绕线部的中间。接下来,将该线形物卷绕到其中一个毂状绕线部上。接下来,将该线形物卷绕到另一个毂状绕线部上。该线形物以相互交叉的方式卷绕在其中一个毂状绕线部和另一个毂状绕线部上。接下来,以相同的方式将该线形物交替、连续地卷绕在一对毂状绕线部上。即,以“8”字状将该线形物卷绕在一对毂状绕线部之间,并保持在底板上。然后,在该状态下将底板变换为折叠状态。这样,以“8”字状卷绕在一对毂状绕线部上的线形物在底板内形成重叠有几层的螺旋圈状。
如前所述,由于是以“8”字状将线形物卷绕在一对毂状绕线部上,因此,该线形物卷绕在其中一个毂状绕线部上时所产生的扭弯与该线形物卷绕在另一个毂状绕线部上时所产生的扭弯相互抵消,最终线形物不会扭弯。线形物是在没有较大张力的情况下非常松缓地卷绕在一对毂状绕线部上的。在线形物卷绕在各毂状绕线部上的状态下,当使底板变换为折叠状态时,线形物会形成环状,在几乎没有张力的状态下保持在底板上。因此,即使线形物长时间保持在底板上,该线形物也不会产生卷曲缺陷。
该线形物的使用者只需通过拉动保持在底板上的线形物的另一端,就可从底板上拉出所需长度的线形物。此时,卷绕在其中一个毂状绕线部和另一个毂状绕线部上的线形物交替从各毂状绕线部上松开而被拉出。因此,不会出现违背使用者的意思而从底板上拉出大量线形物的情况。
可按照如下要领拉出所述线形物。首先,拉动线形物的另一端,此时,该端所在的线形物圈,例如,卷绕在其中一个毂状绕线部上的线形物圈会缩小。即,这一圈的直径会变小。当这一圈的直径变小时,该线形物会沿所述其中一个辅助板的缘部滑动。此时,即使其中一个辅助板不发生变形,该线形物也可顺畅地从其中一个毂状绕线部脱开,由此,这一圈就解开了。可按照相同的要领解开与这一圈相邻的线形物圈,从而,可在不张紧线形物的情况下将重叠有几层的线形物顺次解开。
如前所述,线形物呈环状重叠卷绕在毂状绕线部的周围。由于线形物会因其自身的刚性而有以毂状绕线部为中心朝外侧扩展的趋势,因此,环状的线形物可能会一下子全部解开。如前所述,线形物不会扭弯的原因是,线形物卷绕在其中一个毂状绕线部上时所产生的扭弯与线形物卷绕在另一个毂状绕线部上时所产生的扭弯相互抵消。然而,在拉出线形物的情况下,当解开一圈时,线形物在从其中一个毂状绕线部侧脱开的瞬间会发生扭弯。该扭弯可通过该线形物从另一个毂状绕线部脱开而被抵消。但是,在该扭弯被抵消之前,线形物会扩展,受该扩展的线形物所拉拽,其他圈可能会朝辅助板的外侧脱落。因此,在拉出线形物时,可能会相互缠结。然而,由于该绕线器具有所述堤状部,因此,可防止线形物以毂状绕线部为中心朝外侧扩展。即,可防止线形物所形成的各圈从辅助板朝外侧脱开。因此,可防止线形物相互缠结,可顺畅地拉出线形物。
在侧板处于展开状态时,将所述线形物卷绕到一对毂状绕线部上,然后,使侧板变换为折叠状态,这样,线形物则形成前述那样的多重螺旋圈。因此,可将该线形物从多重螺旋圈的中央(折叠线形物的中央)拉出。
当所述侧板处于折叠状态时,所述辅助板位于该侧板的内侧。因此,所述堤状部从辅助板朝侧板突出,即,从折叠后的侧板中央朝外侧突出。因此,所述线形物被从所述多重螺旋圈的中央拉出,并通过堤状部导向侧板那一侧。即,在从多重螺旋圈的中央将线形物导到外侧之后,将线形物拉到外部。
如前所述,在拉动线形物而解开一个螺旋圈时,可能会拉拽与该螺旋圈相邻的螺旋圈或位于该螺旋圈附近的螺旋圈,从而将其与该线形物一起拉出。此时,若拉动该线形物的方向与拉拽螺旋圈的方向大致一致,则被拉拽的螺旋圈与被拉出的线形物极有可能会相互缠结。但通过采用这种结构的绕线器,被拉动的线形物被堤状部导向到外侧,因此,拉动线形物的方向与拉拽螺旋圈的方向不同。因此,即使拉拽了螺旋圈,也可切实地防止该螺旋圈与被拉动的线形物相互缠结。
[3-(20)]所述堤状部优选设置成其顶端与所述侧板相接触的状态。
该结构中,可通过堤状部切实地防止卷绕在毂状绕线部上的线形物扩展。当拉动线形物时,在该线形物上会产生一定的张力。通过该张力,在堤状部的顶端和侧板之间挤着拉出线形物。
[3-(21)]所述堤状部优选由突条构成,该突条形成以所述毂状绕线部为中心的圆弧状。
采用该结构,即使线形物以毂状绕线部为中心朝外侧扩展,堤状部也会与环状线形物的周围均匀地抵接。因此,可切实地防止线形物扩展。
[3-(22)]在所述绕线器上卷绕线形物,由此构成线形物单元。线形物保持在卷绕于所述一对毂状绕线部之间的状态。具体而言,该线形物优选按如下方式卷绕:先将该线形物从其中一个毂状绕线部的一侧朝另一侧卷绕,然后,以与该线形物相交叉的方式将其向另一个毂状绕线部引导,使其以“8”字状从该另一个毂状绕线部的一侧朝另一侧卷绕。
由于上述的线形物单元具有所述堤状部,因此,线形物不会以毂状绕线部为中心朝外侧扩展。因此,可防止线形物相互缠结,可更顺畅地解开线形物。
[4-(23)]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绕线器包括:底板,其具有中心板和与该中心板两侧相连的一对侧板,并可在折叠状态和展开状态之间变换,该折叠状态是指在中心板和各侧板之间的分界处弯折从而各侧板彼此相对的状态,该展开状态是指各侧板彼此远离的状态;一对毂状绕线部,其具有端面,并设置在各侧板上,在底板呈折叠状态时,该端面则彼此相对;一对辅助板,其设置在各毂状绕线部的端面上,并从该端面朝所述中心板侧延伸,进而连接在底板上;壳体,其对折叠状态的底板的周围进行覆盖,将该底板、毂状绕线部和辅助板收纳保持在其内部。该壳体上设置有线拉出孔,可供卷绕在一对毂状绕线部之间的线形物穿过,该线拉出孔设置在如下位置,即,在底板保持在壳体内的状态下,相对于与通过各毂状绕线部中心的虚拟轴线垂直并沿着侧板的长度方向的虚拟中心线而言,沿毂状绕线部的径向偏离的位置。
该绕线器可保持较长的线形物。作为线形物,可以以渔线为例。线形物是按照如下要领卷绕在绕线器上的。首先,使底板变换为展开状态,成一对的侧板位于中心板的两侧。在该展开状态下,一对毂状绕线部设置在底板的两端。接下来,将线形物的一端固定在底板的规定部位,例如,固定在一对毂状绕线部的中间。接下来,将该线形物卷绕到其中一个毂状绕线部上。接下来,将该线形物卷绕到另一个毂状绕线部上。此时,该线形物以相互交叉的方式卷绕在其中一个毂状绕线部和另一个毂状绕线部上。接下来,以相同的方式将该线形物交替、连续地卷绕在一对毂状绕线部上。即,以“8”字状将该线形物卷绕在一对毂状绕线部之间,并保持在底板上。然后,在该状态下将底板变换为折叠状态。这样,以“8”字状卷绕在一对毂状绕线部上的线形物在底板内形成重叠有几层的螺旋圈状。此外,变换成折叠状态的底板收容在壳体内,该壳体将底板和线形物一起保持在其内。
如前所述,由于是以“8”字状将线形物卷绕在一对毂状绕线部上,因此,该线形物卷绕在其中一个毂状绕线部上时所产生的扭弯与该线形物卷绕在另一个毂状绕线部上时所产生的扭弯相互抵消,最终线形物不会扭弯。线形物是在没有较大张力的情况下非常松缓地卷绕在一对毂状绕线部上的。因此,在线形物卷绕在各毂状绕线部上的状态下,当使底板变换为折叠状态时,线形物会形成环状,在几乎没有张力的状态下保持在底板上。因此,即使线形物长时间保持在底板上,该线形物也不会产生卷曲缺陷。
线形物从壳体上的线拉出孔导向外部。该线形物的使用者只需拉动线形物的另一端,就可拉出所需长度的线形物。此时,卷绕在其中一个毂状绕线部和另一个毂状绕线部上的线形物交替从各毂状绕线部上松开而被拉出。即,卷绕成几层圈的线形物以各圈一圈一圈地消失的方式从所述线拉出孔中拉出。
线拉出孔相对于所述虚拟中心线沿毂状绕线部的径方向偏移。该虚拟中心线的方向为,与通过各毂状绕线部的中心的虚拟轴线垂直且沿着侧板长度方向的方向。即,虚拟中心线穿过壳体的中心,线拉出孔设置在从壳体的中心离开的位置上。如前所述,由于线形物形成重叠有几层的环状,因此,拉动线形物,可从壳体拉出线形物而将各线形物圈解开。因此,通过使线拉出孔像前述那样偏移,容易解开所述线形物圈。这样,线形物不会在辅助板等上猛力滑动,从而可在没有张力的状态下顺畅地解开线形物。
[4-(24)]在所述绕线器上卷绕线形物,由此构成线形物单元。如前所述,线形物保持在卷绕于一对毂状绕线部之间的状态。具体而言,该线形物优选按如下方式被卷绕:先将该线形物从其中一个毂状绕线部的一侧朝另一侧卷绕,然后,以与该线形物相交叉的方式将其向另一个毂状绕线部引导,使其以“8”字状从该另一个毂状绕线部的一侧朝另一侧卷绕。此外,所述线拉出孔优选相对于所述虚拟中心线朝所述毂状绕线部的另一侧偏移。
该线形物单元中,线形物以环状卷绕于一对毂状绕线部上,在拉动线形物时,由于线拉出孔设置在线形物开始解开的一侧,因此,可更顺畅的解开线形物。
[5-(25)]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绕线器具有底板,其具有中心板和与该中心板两侧相连的一对侧板,并可在折叠状态和展开状态之间变换,该折叠状态是指在中心板和各侧板之间的分界处弯折从而各侧板彼此相对的状态,该展开状态是指各侧板彼此远离的状态。还在各侧板上设置有一对毂状绕线部,在底板呈折叠状态时,该一对毂状绕线部的端面则彼此相对。该绕线器具有一对辅助板,其设置在各毂状绕线部的端面上,并从该端面朝所述中心板侧延伸,进而固定在底板上。该绕线器还具有带状底缘部,其连接各辅助板并与各辅助板形成一体。该底缘部上设置有一对第一弯折辅助线和一对第二弯折辅助线,该一对第一弯折辅助线用于,当所述底板变换为折叠状态时,使该底缘部的两端分别能朝其中一个辅助板的内侧和另一个辅助板的内侧对称地弯折;该一对第二弯折辅助线用于,当所述底板变换为折叠状态时,使该底缘部的中部能以朝所述底板侧凸出的方式弯曲。
该绕线器可保持较长的线形物。作为线形物,可以以渔线为例。线形物是按照如下要领卷绕在绕线器上的。首先,使底板变换为展开状态,成一对的侧板位于中心板的两侧。在该展开状态下,一对毂状绕线部设置在底板的两端。接下来,将线形物的一端固定在底板的规定部位,例如,固定在一对毂状绕线部的中间。接下来,将线形物卷绕在其中一个毂状绕线部上,然后卷绕在另一个毂状绕线部上。例如,该线形物先按顺时针方向卷绕在其中一个毂状绕线部上,然后按逆时针方向卷绕在另一个毂状绕线部上。线形物以相互交叉的方式卷绕在其中一个毂状绕线部和另一个毂状绕线部上。接下来,以相同的方式将该线形物交替、连续地卷绕在一对毂状绕线部上。即,以“8”字状将该线形物卷绕在一对毂状绕线部之间,并保持在底板上。然后,在该状态下将底板变换为折叠状态。这样,以“8”字状卷绕在一对毂状绕线部上的线形物在底板内形成环状。
如前所述,由于是以“8”字状将线形物卷绕在一对毂状绕线部上,因此,该线形物卷绕在其中一个毂状绕线部上时所产生的扭弯与该线形物卷绕在另一个毂状绕线部上时所产生的扭弯相互抵消,最终线形物不会扭弯。线形物是在没有较大张力的情况下非常松缓地卷绕在一对毂状绕线部上的。在线形物卷绕在各毂状绕线部上的状态下,当使底板变换为折叠状态时,线形物会形成环状,在几乎没有张力的状态下保持在底板上。因此,即使线形物长时间保持在底板上,该线形物也不会产生卷曲缺陷。
该线形物的使用者只需通过拉动保持在底板上的线形物的另一端,就可从底板上拉出所需长度的线形物。此时,卷绕在其中一个毂状绕线部和另一个毂状绕线部上的线形物交替从各毂状绕线部上松开而被拉出。因此,不会出现违背使用者的意思而从底板上拉出大量线形物的情况。
可按照如下要领拉出所述线形物。首先,拉动线形物的另一端,此时,该端所在的线形物圈,例如,卷绕在其中一个毂状绕线部上的线形物圈会缩小。即,这一圈的直径会变小。当这一圈的直径变小时,该线形物会沿所述其中一个辅助板滑动,并从其中一个毂状绕线部脱开,由此,这一圈就解开了。可按照相同的要领解开与这一圈相邻的线形物圈,从而,可在不张紧线形物的情况下将重叠有几层的线形物顺次解开。
本发明中,通过底缘部将一对辅助板连接在一起,从而该一对辅助板构成一个部件。因此,当底板变换成折叠状态后,重叠的底板和辅助板会折叠。通常情况下,当折叠处于重叠状态的两张片材时,内侧的片材会松弛。因此,当底板变换为折叠状态时,辅助板会松弛。该松弛会引起辅助板的弹性形变。若辅助板的一部分变形而向内侧突出,则在辅助板之间所形成的空间会变窄,从而会出现卷绕在毂状绕线部上的线形物会受到挤压等问题。
然而,由于设置有所述第一弯折辅助线和第二弯折辅助线,因此,当底板变换为折叠状态时,所述底缘部会在设置有第一弯折辅助线的部分和设置有第二弯折辅助线的部分弯曲。即,底缘部的两端分别朝其中一个辅助板的内侧和另一个辅助板的内侧对称地折回,该底缘部的中部以朝所述底板侧凸出的方式弯曲。由此,在辅助板之间形成的空间不会变窄,不会出现卷绕在毂状绕线部上的线形物受挤压等问题。
[5-(26)]所述侧板上优选设置有第三弯折辅助线,该第三弯折辅助线用于使所述侧板能相对于所述中心板折叠成风箱状
采用该结构,侧板可相对于中心板弯折成风箱状,因此,当底板变换为折叠状态时,底板的长度会变短。即,整个绕线器的总长度会变短,对于绕线器的使用者来说,该绕线器既结构紧凑,又好用。
若只想使绕线器的结构比较紧凑,设计起来还是比较简单的。然而,与此同时,一对毂状绕线部之间的距离会变短,此时,若在各毂状绕线部之间卷绕规定长度的线形物,则卷绕圈数会增多,卷绕作业的成本增加。本发明中,由于侧板可相对于中心板折叠成风箱状,因此,当底板变换为展开状态时,一对毂状绕线部之间的距离会变长,当底板变换为折叠状态时,一对毂状绕线部之间的距离会变短。因此,通过在底板变换为展开状态时来卷绕线形物,规定长度的线形物卷绕在各毂状绕线部之间的卷绕圈数变少,可避免卷绕作业成本的增加。
〔发明效果〕
本发明的绕线器可在不产生卷曲缺陷的情况下卷绕线形物,因此,在该绕线器上卷绕线形物而构成的绕线器单元中,从该绕线器拉出的线形物可保持在挺直、顺滑的状态。由于线形物是在没有张力的状态下顺畅地拉出的,因此,不会损坏线形物。此外,由于可防止线形物在辅助板等上猛力滑动,因此,辅助板不需具备挠性,不需要特别限定辅助板的材料。从而,可提供廉价的绕线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线形物单元的立体图。
图2是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线形物单元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绕线器的放大立体图。
图4是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绕线器的俯视图。
图5是沿图4中的V-V线的剖视图。
图6是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绕线器中前盖要部的放大剖视图。
图7是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绕线器中壳体要部的放大剖视图。
图8是图解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绕线器中线形物的卷绕要领的图。
图9是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绕线器的侧视图。
图10是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绕线器的俯视图。
图11是沿图10中的XI-XI线的剖视图。
图12是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绕线器的侧视图。
图13是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的线形物单元的壳体的展开图。
图14是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的线形物单元的底板的俯视图。
图15是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的线形物单元的底板的侧面局部剖视图。
图16是沿图14中的XVI-XVI线的剖视图。
图17是沿图14中的XVII-XVII线的剖视图。
图18是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的线形物单元的辅助板的俯视图。
图19是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的线形物单元的辅助板的侧面局部剖视图。
图20是表示底板和辅助板安装在壳体内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21是在底板和辅助板安装在壳体内的状态下的侧面局部剖视图。
图22是图解表示线形物的卷绕要领的图。
图23是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的第一改型例的底板的俯视图。
图24是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的第二改型例的底板的俯视图。
图25是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的第二改型例的底板的侧面局部剖视图。
图26是沿图24中的XXVI-XXVI线的剖视图。
图27是本发明第四实施方式的线形物单元的壳体的展开图。
图28是本发明第四实施方式的线形物单元的底板的俯视图。
图29是本发明第四实施方式的线形物单元的底板的侧面局部剖视图。
图30是沿图28中的XXX-XXX线的剖视图。
图31是沿图28中的XXXI-XXXI线的剖视图。
图32是本发明第四实施方式的线形物单元的辅助板的俯视图。
图33是本发明第四实施方式的线形物单元的辅助板的侧面局部剖视图。
图34是图33的要部放大图。
图35是表示底板和辅助板安装在壳体内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36是本发明第四实施方式的线形物单元的侧面局部剖视图。
图37是图解表示线形物的卷绕要领的图。
图38是本发明第四实施方式的改型例的线形物单元的底板的俯视图。
图39是本发明第四实施方式的改型例的线形物单元的辅助板的俯视图。
图40是本发明第四实施方式的改型例的线形物单元的侧面局部剖视图。
图41是图40的局部放大图。
图42是现有技术的绕线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43是现有技术的绕线器的内框的立体图。
图44是现有技术的绕线器的内框的俯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线形物单元,11:绕线器,12:线形物,13:壳体,14:底板,15:毂状绕线部,16:毂状绕线部,17:辅助板,18:辅助板,19:第一分界位置,20:第二分界位置,22:外周面,24:外周面,25:端面,26:端面,27:圆形部,28:基部,51:线形物的一端,52:线形物的另一端,53:中心板,54:侧板,55:侧板,57:虚拟剖切线,58:虚拟中心线,59:底缘,60:第一侧缘,61:第二侧缘,62:圆弧状缘,63:直缘,64:圆形部,65:基部,69:底缘,70:第一侧缘,72:第二侧缘,73:直缘,91:通孔,92:壳体,94:侧板,95:侧板,96:堤状部,97:堤状部,98:辅助板,99:辅助板,101:第一侧缘,102:第一侧缘,103:第二侧缘,104:第二侧缘,137:底板,138:堤状部,139:堤状部,140:堤状部,141:堤状部,142:底板,147:侧部,148:侧部,151:通孔,152:壳体,154:侧板,155:侧板,156:堤状部,157:堤状部,158:辅助板,159:辅助板,160:连接带,161:第一侧缘,162:第一侧缘,163:第二侧缘,164:第二侧缘,165:公扣部,166:公扣部,167:母扣部,168:母扣部,211:台阶,212:中空部,218:缘部,219:缘部,220:区域,221:区域,222:凸缘部,223:底缘部,224:基部,225:凸缘部,226:底缘部,227:基部,234:底板,235:辅助板,236:辅助板,237:侧板,238:侧板,239:弯折辅助线,240:弯折辅助线,241:弯折辅助线,242:弯折辅助线,243:弯折辅助线,244:弯折辅助线,245:弯折辅助线,246:弯折辅助线,248:一端,249:另一端,250:中部,251:空间。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第一实施方式>
图1是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线形物单元的立体图。图2是该线形物单元的分解立体图。
该线形物单元10包括:绕线器11;卷绕在该绕线器11上并被其保持的线形物12;用于收纳线形物12和绕线器11的壳体13。本实施方式中,线形物12为渔线。因此,本实施方式的线形物单元10是在绕线器上卷绕有渔线的渔线单元。当然,线形物12不限于渔线。
图3是上述绕线器11的放大立体图。图4是绕线器11的俯视图,图5是沿图4中的V-V线的剖视图。
如图2和图3所示,绕线器11包括底板14,毂状绕线部15、16以及辅助板17、18。
底板14由树脂、纸或金属等制成,其由薄平板形成细长的矩形。底板14包括:中心板53和侧板54、55。侧板54设置在中心板53的一侧,侧板55设置在中心板53的另一侧。本实施方式中,各侧板54、55与中心板53形成一体。侧板54可相对于中心板53弯折。即,侧板54可在第一分界位置19相对于中心板53弯折。侧板55也可相对于中心板53弯折。即,侧板55可在第二分界位置20相对于中心板53弯折。因此,底板14可在图3所示的径直延伸的状态(展开状态)和图2所示的弯折状态(折叠状态)之间变换。当底板14为折叠状态时,侧板54、55彼此相对(参照图2和图9)。当底板14为展开状态时,底板14的两端彼此(即,侧板54、55彼此)以中心板53为中心对称地远离(参照图3和图4)。
毂状绕线部15、16由树脂、纸或金属等制成。可按照后述的要领将线形物12卷绕在毂状绕线部15、16上。本实施方式中,毂状绕线部15设置成圆柱状。因此,毂状绕线部15的外周面22呈圆弧状,卷绕在毂状绕线部15上的线形物12也呈圆弧状。毂状绕线部15竖着设置在侧板54的内表面23上,在底板14处于折叠状态时,毂状绕线部15朝内侧突出。该毂状绕线部15的轴向29(虚拟轴线的方向)上的尺寸(图3中上下方向上的尺寸t)例如设定为5mm~10mm。该尺寸t可根据线形物12的直径而适当改变。
毂状绕线部16与毂状绕线部15的构造相同。即,毂状绕线部16设置成圆柱状,其外周面24呈圆弧状。因此,卷绕在毂状绕线部16上的线形物12也呈圆弧状。与毂状绕线部15一样,毂状绕线部16竖着设置在侧板55的内表面21上,在底板14处于折叠状态时,毂状绕线部16朝内侧突出。即,毂状绕线部16设置在与毂状绕线部15关于中心板53对称的位置。当底板14变换到折叠状态时,毂状绕线部15的端面25与毂状绕线部16的端面26相对。毂状绕线部16的轴向30(虚拟轴线的方向)上的尺寸(图3中上下方向上的尺寸)与毂状绕线部15的轴向29上的尺寸t相同,即,也设定为5mm~10mm。毂状绕线部16的轴向30上的尺寸根据毂状绕线部15的轴向29上的尺寸t相应地变化,并与毂状绕线部15的轴向29上的尺寸t相同。
本实施方式中,毂状绕线部15、16呈圆柱状,但二者的形状并不限于此。即,还可采用其他各种形状,只要这些毂状绕线部15、16具有让卷绕的线形物12呈平滑的曲线状这样的外周面即可。因此,毂状绕线部15、16也可以是剖面呈半圆形的柱状,还可以是部分外周面为曲面的异形柱状。本说明书中,将在底板14变换为展开状态时连接毂状绕线部15、16的中心的虚拟线定义为虚拟中心线58(参照图4)。
辅助板17由树脂或金属等制成。辅助板17由薄壁的平板构成。如图3、图5所示,辅助板17固定在毂状绕线部15的端面25上。辅助板17的固定方法可采用粘接剂、热熔焊等公知的固定方法。如图3、图4所示,该辅助板17固定在毂状绕线部15上,并朝中心板53一侧延伸而连在第一分界位置19上。由于毂状绕线部15的端面25与所述第一分界位置19之间具有高低差,因此,辅助板17的中部被弯折。
该辅助板17包括圆形部27和基部28。本实施方式中,圆形部27与基部28形成一体。如图4所示,圆形部27形成双点划线56所示的圆形。换言之,双点划线56规定了圆形部27的外形。部分圆形部27被沿着后述的虚拟剖切线57剖切。基部28与圆形部27相连并朝中心板53侧延伸。该基部28的宽度方向上的尺寸W从圆形部27到中心板53一侧逐渐变小。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宽度方向上的尺寸W为所述圆形部27的径向上并与虚拟中心线58正交的方向上的尺寸。
圆形部27的中心与毂状绕线部15的中心一致。圆形部27构成设置在毂状绕线部15的端面25上的凸缘。
基部28大致呈梯形。基部28具有底缘59、第一侧缘60、第二侧缘61以及圆弧状缘62。基部28的底缘59固定在所述第一分界位置19,以虚拟中心线58为中心沿所述尺寸W的方向对称地延伸。第一侧缘60和第二侧缘61以虚拟中心线58为中心沿所述尺寸W的方向对称地设置。第一侧缘60与底缘59的一端相连,并朝圆形部27的一端(图4中为上侧)延伸。第一侧缘60外切于用于规定出圆形部27的所述双点划线56。第二侧缘61与底缘59的另一端相连,并朝圆形部27的另一端(图4中为下侧)延伸。第二侧缘61也外切于用于规定出圆形部27的所述双点划线56。圆弧状缘62与圆形部27相连。即,圆弧状缘62将第一侧缘60和第二侧缘61连接在一起,与所述双点划线56一致。如前所述,圆形部27和基部28形成一体,因此,圆弧状缘62表示圆形部27和基部28的虚拟分界处。
所述虚拟剖切线57与所述虚拟中心线58平行。虚拟剖切线57设置在与虚拟中心线58间隔距离S的位置上。该距离S设定在如下式子表示的范围内:
d/2<S≤D/2-(D-d)/6----------(1)
其中,d为毂状绕线部15的外径,D为圆形部27的外径。
辅助板18也由树脂或金属等制成,与辅助板17的构造相同。为了清楚地图示辅助板18与毂状绕线部16的构造,图3中,描绘了辅助板18竖起的状态。但实际上,辅助板18是固定在毂状绕线部16上的。如图4和图5所示,辅助板18与辅助板17关于中心板53对称设置。
辅助板18固定在毂状绕线部16的端面26上。辅助板18的固定方法可采用粘接剂、热熔焊等公知的固定方法。如图3、图4所示,该辅助板18固定在毂状绕线部16上,并朝中心板53一侧延伸而连在第二分界位置20上。辅助板18包括圆形部64和基部65。本实施方式中,圆形部64与基部65形成一体。如图4所示,圆形部64形成双点划线66所示的圆形。换言之,双点划线66规定了圆形部64的外形。部分圆形部64被沿着上述虚拟剖切线57剖切。基部65与圆形部64相连并朝中心板53侧延伸。该基部65的宽度方向上的尺寸W从圆形部64到中心板53一侧逐渐变小。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宽度方向上的尺寸W为所述圆形部64的径向上并与虚拟中心线58正交的方向上的尺寸。
圆形部64的中心与毂状绕线部16的中心一致。圆形部64构成设置在毂状绕线部16的端面26上的凸缘。
基部65大致呈梯形。基部65具有底缘69、第一侧缘70、第二侧缘71以及圆弧状缘72。底缘69固定在所述第二分界位置20,以虚拟中心线58为中心沿所述尺寸W的方向对称地延伸。第一侧缘70和第二侧缘71以虚拟中心线58为中心沿所述尺寸W的方向对称地设置。第一侧缘70与底缘69的一端相连,并朝圆形部64的一端(图4中为上侧)延伸。第一侧缘70外切于用于规定出圆形部64的所述双点划线66。第二侧缘71与底缘69的另一端相连,并朝圆形部64的另一端(图4中为下侧)延伸。第二侧缘71也外切于用于规定出圆形部64的所述双点划线66。圆弧状缘72与圆形部64相连。即,圆弧状缘72将第一侧缘70和第二侧缘71连接在一起,与所述双点划线66相一致。如前所述,圆形部64和基部65形成一体,因此,圆弧状缘72表示圆形部64和基部65的虚拟分界处。
位于辅助板18一侧的所述虚拟剖切线57与剖切辅助板17的虚拟剖切线57相一致,与所述虚拟中心线58平行。即,剖切辅助板18的虚拟剖切线57设置在与虚拟中心线58间隔距离S的位置上。该距离S设定在如下式子表示的范围内:
d/2<S≤D/2-(D-d)/6----------(1)
其中,d为毂状绕线部16的外径,D为圆形部64的外径。
通过用所述虚拟剖切线57剖切辅助板17和辅助板18,使所述第一侧缘60、70弯折,形成直缘63、73(直的剖切缘)。后面将会叙述所述第一侧缘60、70被弯折并形成直缘63、73所产生的作用效果。
如图1、图2所示,壳体13为长方体箱状。本实施方式中,壳体13由树脂或纸等制成。壳体13的前表面设置有开口,壳体13内部形成与该开口相连的收纳室35。该收纳室35可收纳呈折叠状态的底板14。该收纳室35对应于呈折叠状态的底板14的外部形状而形成。从而,底板14可沿图2中的箭头37的方向收纳在收纳室35内,在收纳状态下,壳体13以规定的保持力在底板14的周围对其进行保持。
壳体13具有前盖36。该前盖36与壳体13形成一体,可打开或关闭所述收纳室35的开口。该前盖36具有粘扣带38(参照图1)。该粘扣带38具有钩面39和绒面40(参照图2)。绒面40设置在壳体13上,钩面39设置在前盖36内侧。因此,当关闭前盖36时,钩面39和绒面40扣合在一起,从而维持前盖36的关闭状态。此外,虽然本实施方式中将前盖36设置在壳体13上,但也可将该前盖36设置在底板14上。
图6是前盖36要部的放大剖视图。
如图1和图2所示,前盖36上具有导向环41(环状导向部)。该导向环41由树脂、金属或其他材料制成。典型的例子是,导向环41由SiC(碳化硅)制成。如图6所示,导向环41形成为管状。导向环41穿过前盖36并固定在其上。具体而言,导向环41具有环主体42和固定件43。环主体42和固定件43分别具有通孔44、45。环主体42从前盖36的内侧穿过该前盖36并嵌入其中。固定件43从该前盖36的外侧安装在穿过所述前盖36的环主体42上。因此,由环主体42和固定件43共同夹持前盖36,由此,将导向环41安装在前盖36上。
在导向环41安装在前盖36上的状态下,所述通孔44、45连通,构成将壳体13的内部和外部连通的插入孔46(拉出线的孔)。所述线形物12穿过该插入孔46,并从壳体13的内部顺畅地导向到外部。本实施方式中,该插入孔46的一部分被扩径。具体而言,所述通孔44的内径尺寸被设定为朝壳体13内侧逐渐变大的状态。即,插入孔46被形成为朝壳体13内侧开口的漏斗状。后面将会叙述该形状的插入孔46所带来的效果。
图7是壳体13要部的放大剖视图。
如图1和图2所示,壳体13上具有线夹部件47。如图7所示,该线夹部件47由圆形平板构成。线夹部件47具有中部48和外缘49,外缘49与中部48的周缘相连接,并稍微向上方弯折。该线夹部件47用于临时保持线形物12。具体而言,如图1所示,从壳体13中拉出的线形物12的顶端,被压入壳体13和外缘49之间的间隙50(参照图7)内。这样,将线形物12保持在线夹部件47上。但是,当拉动线形物12时,线形物12则会轻易地从线夹部件47上脱开。
图8是图解表示线形物12的卷绕要领的图。其中,(a)是俯视图,(b)是侧视图。
如前所述,本实施方式中,线形物12是渔线。当底板14变换为展开状态时,将线形物12的一端51固定在底板14的内表面23上。线形物12的固定位置没有特别限定。本实施方式中,线形物12固定在底板14的两个毂状绕线部15、16中间。具体而言,先将该线形物12于底板14和辅助板17之间拉到毂状绕线部15侧,并沿顺时针方向将其卷绕在该毂状绕线部15的外周面22上。接下来,将线形物12从底板14和辅助板17之间拉到底板14和辅助板18之间,并沿逆时针方向将其卷绕在该毂状绕线部16的外周面24上。接下来,再将线形物12从底板14和辅助板18之间拉到底板14和辅助板17之间。此时,是以与先前的线形物12相交叉的方式来拉动线形物12。接下来,沿顺时针方向将线形物12卷绕在毂状绕线部15的外周面22上,然后与前面所述方式一样,将其卷绕在毂状绕线部16上。本实施方式中,线形物12按顺时针方向卷绕在毂状绕线部15的外周面22上,而按逆时针方向卷绕在毂状绕线部16的外周面24上,但线形物12也可按逆时针方向卷绕在毂状绕线部15的外周面22上,而按顺时针方向卷绕在毂状绕线部16的外周面24上。
换言之,当底板14变换为展开状态时,将线形物12的一端51固定到前述位置。在将线形物12卷绕在其中一个毂状绕线部15上时,从辅助板17的设置有直缘63的一侧(被沿所述虚拟剖切线57剖切的一侧)将线形物12卷绕在毂状绕线部15上。接下来,将线形物12卷绕在另一个毂状绕线部16上。此时,也从辅助板18的直缘73一侧(被沿所述虚拟剖切线57剖切的一侧)将线形物12卷绕在毂状绕线部16上。即,该线形物12以与先前的线形物12相交叉的方式卷绕在毂状绕线部15、16上。从而,以相同的方式将该线形物12交叉、连续地卷绕在一对毂状绕线部15、16之间。
该线形物12以相互交叉成“8”字状的方式卷绕在一对毂状绕线部15、16之间,并保持在底板14上。此外,当底板14上卷绕有规定长度的线形物12后,切断该线形物12,并使其另一端52从绕线器11导向外部(参照图8、图1)。由于线形物12以相互交叉成“8”字状的方式卷绕在一对毂状绕线部15、16之间,因此,线形物12卷绕在毂状绕线部15上时所产生的扭弯与线形物12卷绕在毂状绕线部16上时所产生的扭弯相互抵消,最终线形物12不会扭弯。此外,线形物12是在没有较大张力的情况下非常松缓地卷绕在毂状绕线部15、16上的。
图9是底板14变换为折叠状态时绕线器11的侧视图。
如前所述,在线形物12卷绕在绕线器11上的状态下,将底板14变换成折叠状态。这样,如图所示,线形物12形成交替卷绕在毂状绕线部15、16上的环状。此时,线形物12是在几乎无张力的状态下卷绕在毂状绕线部15、16上的,并保持在底板14上。因此,即使将线形物12长时间保持在底板14上,该线形物12也不会出现卷曲缺陷。
如图2所示,将该绕线器11收纳在壳体13中。收纳时,将壳体13的前盖36打开,并将绕线器11插入壳体13。换言之,绕线器11被壳体13包围并保持。线形物12的另一端52穿过在壳体13的前盖36上设置的导向环41,并在该状态下关闭该前盖36。这样,线形物12伸到壳体13外,从而完成对线形物单元10的组装。
该线形物12的使用者(典型的例子是钓者)只需通过拉动线形物12的另一端52,就可从底板14上拉出所需长度的线形物12。此时,卷绕在毂状绕线部15、16上的线形物12交替从各毂状绕线部15、16上松开而被拉出。因此,不会出现违背使用者的意思而从底板14上拉出大量线形物12的情况。
在线形物12保持在底板14上的状态下,使底板14变换成折叠状态。即,如图9所示,一对毂状绕线部15、16相对,设置在毂状绕线部15、16上的辅助板17、18也相对。如图8和图9所示,将线形物12卷绕在毂状绕线部15上,然后,经由辅助板17的基部28的第二侧缘61和辅助板18的基部65的第一侧缘70,将线形物12卷绕在毂状绕线部16上,接下来,经由该基部65的第二侧缘71和辅助板17的基部28的第一侧缘60,将线形物12卷绕在毂状绕线部15上。
即,在线形物12保持在底板14上的状态下,该线形物12卷绕在毂状绕线部15上之后,以螺旋圈的方式卷绕在毂状绕线部16上,然后,按相同的方式交替卷绕在各毂状绕线部15、16上。这样,线形物12卷绕成重叠有几层的螺旋圈状。当线形物12的使用者拉动该线形物12的另一端52时,先解开离该另一端52最近的一圈,接着顺次解开与这一圈邻近的圈。
可按照如下要领解开线形物12形成的螺旋圈。首先,拉动线形物12的另一端52,从导向环41(参照图1)拉出线形物12。这样,离所述另一端52最近的螺旋圈,例如卷绕在毂状绕线部15上的螺旋圈缩小。即,这一圈的直径变小。此时,如图8和图9所示,由于线形物12卷绕在辅助板17的基部28的第一侧缘60、毂状绕线部15、该基部28的第二侧缘61上,因此,当所述螺旋圈的直径变小时,该线形物12会沿所述基部28的第一侧缘60从该基部28朝圆形部27侧移动。此外,由于该第一侧缘60被沿所述虚拟剖切线57(参照图4)剖切。因此,即使辅助板17不发生变形,该线形物12也沿所述第一侧缘60和直缘63顺畅地移动,并从毂状绕线部15脱开。由此,将所述螺旋圈解开。此外,可按照相同的要领解开该螺旋圈邻近的螺旋圈,从而,可在不张紧线形物12的情况下将重叠有几层的线形物12顺次解开。
由此,本实施方式的绕线器11能够在不会产生卷曲缺陷的状态下卷绕线形物12,从而,可使从该绕线器11拉出的线形物12保持在挺直、顺滑的状态。此外,由于用所述虚拟剖切线57剖切开绕线器11的辅助板17、18,因此,当从绕线器11拉出线形物12时,线形物12不会在辅助板17、18等上猛力滑动。因此,可在不损坏线形物12的情况下就将其顺畅地拉出。换言之,由于线形物12不会在辅助板17、18等上猛力滑动,因此,辅助板17、18不需具备挠性。因此,不需要特别限定辅助板17、18的材料,可采用便宜的材料。从而,可以较低的成本制造绕线器11,线形物单元10的制造成本也得到降低。
本实施方式中,毂状绕线部15、16呈外径为d的圆柱状。即,毂状绕线部15、16的构造非常简单,绕线器11的制造成本进一步得到降低。尤其是,本实施方式中,所述虚拟剖切线57设置在与所述虚拟中心线58隔开所述距离S的位置,因此,不管线形物12为何种材质,都可将线形物12顺畅地从绕线器11拉出。即,即使线形物12是尼龙线、氟碳线(fluorocarbon line)或所谓的PE线,也可顺畅地将其从绕线器11中拉出。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线形物单元10中设置有导向环41。因此,能通过导向环41对线形物12进行引导,并顺畅地将其从绕线器11内部拉出。尤其是如图6所示,导向环41的插入孔46的一部分被扩径。从而,线形物12能从壳体13内侧顺利地进入导向环41。因此,线形物12进入导向环41时不会弯曲,可进一步防止线形物12受到损坏。
如前所述,本实施方式的线形物单元10是经过如下工序而形成的:分别制作绕线器11与线形物12,并将线形物12卷绕在绕线器11上的工序;使底板14变换为折叠状态的工序;将绕线器11收纳在壳体13内的工序。也即是说,可预先生产大量的绕线器11,从而,可非常低廉地制造作为零部件的绕线器11。也可预先生产大量的线形物12,从而,可进一步降低线形物单元10的制造成本。此外,因为绕线器11具有像前述那样变换状态的底板14,所以可在用完线形物12之后,使底板14变换为展开状态,这样,可再次将线形物12卷绕在绕线器11上。即,可循环使用绕线器11,防止废弃物的产生。
<第二实施方式>
接下来,对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0是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绕线器的俯视图。图11是沿图10中的XI-XI线的剖视图。图12是第二实施方式的绕线器的侧视图。
本实施方式的绕线器80与所述第一实施方式的绕线器11的不同之处在于,设置有卡止部件81。绕线器80的其他结构与所述第一实施方式的绕线器11相同。
该卡止部件81用于使卷绕在一对毂状绕线部15、16上的线形物12稳定在该卷绕状态。例如,当线形物12为线径较大的尼龙线等时,由于其自身的刚性,因此,该线形物12难以保持这种卷绕在一对毂状绕线部15、16上的状态。尤其是,线形物12中在中心板53附近折叠的部分82(参照图12)会有朝毂状绕线部15、16移动的趋势。这样,当线形物12的折叠部分82朝毂状绕线部15、16移动时,线形物12自然就会解开,从而可能出现所谓的缠结(back lash)。
所述卡止部件81具有夹持部83和支承部84。该卡止部件81可由树脂或金属等形成。夹持部83具有一对夹持板85、86。夹持部83的剖面形状大致呈“C”字状。如图10所示,夹持部83从形成有所述直缘63、73的这一侧(该图中为上侧)装在中心板53上。夹持板85、86对中心板53进行夹持。由此,夹持部83固定在中心板53上。支承部84由大致呈“L”字状的部件构成。即,支承部84具有:连接在夹持板86上的连接基部87和与该连接基部87垂直的按压部88。如图10所示,该按压部88与中心板53平行,从设置有所述直缘63、73的这一侧开始径直(该图中,为从上径直向下)延伸。
本实施方式中,也是按照与所述第一实施方式的绕线器11相同的卷绕要领将线形物12卷绕在绕线器80上。即,当底板14变换为展开状态时(参照图8),将线形物12的一端51固定在前述位置。将线形物12卷绕在其中一个毂状绕线部15上。此时,从辅助板17的设置有直缘63的这一侧(被沿所述虚拟剖切线57剖切的这一侧)将线形物12卷绕在毂状绕线部15上。接下来,经由中心板53和卡止部件81的按压部88之间,将线形物12卷绕在另一个毂状绕线部16上。此时,也从辅助板18的直缘73这一侧(被沿所述虚拟剖切线57剖切的这一侧)将线形物12卷绕在毂状绕线部16上。即,该线形物12以与先前的线形物12相交叉的方式卷绕在毂状绕线部15、16上。该线形物12再经由中心板53和所述按压部88之间卷绕在毂状绕线部15上。从而,以相同的方式该线形物12以“8”字状交叉、连续地卷绕在一对毂状绕线部15、16之间。
如图12所示,在线形物12卷绕在绕线器80上的状态下,将底板14变换成折叠状态,从而如该图所示,线形物12形成环状。此时,线形物12是在几乎无张力的状态下卷绕在毂状绕线部15、16上的,并保持在底板14上。因此,即使将线形物12长时间保持在底板14上,该线形物12也不会产生卷曲缺陷。卷绕的线形物12中,在中心板53附近折叠的部分82被卡止部件81按压。当线形物12为具有高刚性的尼龙线等时,如前所述,所述折叠部分82有朝毂状绕线部15、16移动的趋势。但是,即使在该情况下,卡止部件81的按压部88也会对所述折叠部分82进行按压,因此,可防止线形物12出现缠结的情况。从而,具有可增多线形物12的卷绕量这样的优点。
所述按压部88以悬臂的方式设置在连接基部87,如图10所示,从设置有所述直缘63、73的这一侧径直延伸。线形物12以前述要领呈“8”字状卷绕在毂状绕线部15、16之间。因此,当从绕线器80中拉出该线形物12时,该线形物12在中心板53上一定会边从设置有所述直缘63、73的这一侧径直朝下移动边解开。因此,即使像前述那样以悬臂的方式设置所述按压部88,也可从绕线器80中顺畅地拉出线形物12。
<第三实施方式>
接下来,对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3是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的线形物单元的壳体的展开图。图14、15是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的线形物单元的底板的俯视图和侧面局部剖视图。图16是沿图14中的XVI-XVI线的剖视图。图17是沿图14中的XVII-XVII线的剖视图。图18是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的线形物单元的辅助板的俯视图。图19是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的线形物单元的辅助板的侧面局部剖视图。图20是表示底板和辅助板安装在壳体内的状态的俯视图。图21是在底板和辅助板安装在壳体内的状态下的侧面局部剖视图。
本实施方式的线形物单元与所述第一实施方式的线形物单元的不同之处在于:(1)如图13和图20所示,用于拉出渔线的插入孔91(线拉出孔)从壳体92的中心线93偏移距离f;(2)如图14和图15所示,在侧板94、95上竖直设置有堤状部96、97;(3)如图18所示,一对辅助板98、99被连接带100连接而形成一体;(4)辅助板98的第一侧缘101的倾角θ1比第二侧缘103的倾角θ2小,同样,辅助板99的第一侧缘102的倾角θ1比第二侧缘104的倾角θ2小;(5)如图14至图16所示,在侧板94、95上设置有公扣(stud)部105、106,此外,如图18和图19所示,在辅助板98、99上设置有母扣(socket)部107、108,通过公扣部105和母扣部107相扣合以及公扣部106和母扣部108相扣合(参照图21),辅助板98、99固定在侧板94、95上,并由公扣部105、106和母扣部107、108形成毂状绕线部15、16。
与所述第一实施方式一样,壳体92(参照图13)由树脂、纸等形成。本实施方式中,片状树脂被切成图13所示那样的形状。壳体92的侧部110~113分别在弯折线114~117处弯折。侧部110~113相对于中部109竖起。侧部110还在弯折线118处弯折,侧部113还在弯折线119、120两处弯折。这样,将壳体92组装成长方体箱状。组装后,侧部113的端缘121重叠、固定在侧部111上。侧部112构成壳体92的底部,侧部110构成前盖36(参照图1)。与第一实施方式一样,在该前盖36的端缘122上设置有粘扣带,这样,可打开或关闭前盖36。此外,本实施方式的壳体92的外部形状与所述第一实施方式的壳体13(参照图1)的外部形状相同。
所述中部109的宽度尺寸E与底板14(参照图14)的宽度尺寸E相对应。壳体92对呈折叠状态的底板14进行收纳、保持。该底板14的周围被壳体92覆盖(参照图20和图21)。在底板14收纳在壳体92内的状态下,壳体92的中心线93与底板14的中心线(即虚拟中心线58)一致。此外,所述通孔91设置在前盖36上,导向环41(参照图1)设置在该通孔91内。如图13和图20所示,该通孔91设置在与壳体92的中心线93间隔距离f的位置。本实施方式中,该距离f与从辅助板98、99中的虚拟中心线58到直缘63(73)的距离S相对应(图18参照)。当然,该距离f也可设定为其他值。总而言之,只要通孔91设置在从所述虚拟中心线58离开的位置即可。
如图14所示,与所述第一实施方式一样,底板14具有中心板53和侧板94、95。侧板94的缘部123上设置有堤状部96。所述公扣部105设置在侧板94上。在侧板95的缘部124上也设置有堤状部97,所述公扣部106设置在该侧板95上。该堤状部97与堤状部96形状相同,设置在与堤状部96左右对称的位置。公扣部106与公扣部105形状相同,设置在与公扣部105左右对称的位置。这些公扣部105、106构成毂状绕线部15、16的一部分,其设置位置与图3所示的毂状绕线部15、16的位置相同。所述堤状部97和公扣部106通过热成型方法与侧板94形成一体。
如图14和图15所示,堤状部96、97从侧板94、95的内表面23、21凸起。辅助板98、99设置在侧板94、95之上(参照图21)。因此,堤状部96以从侧板94朝辅助板98侧延伸的方式竖着设置在该侧板94上。堤状部97以从侧板95朝辅助板99侧延伸的方式竖着设置在该侧板95上。具体而言,堤状部96、97由细长的突条构成。堤状部96、97以公扣部105、106的中心(即毂状绕线部15、16的中心)为中心形成圆弧状。如图15所示,堤状部96、97的剖面形状呈三角形。即,堤状部96、97为从侧板94、95朝辅助板98、99侧逐渐变尖的形状。
如图15所示,公扣部105、106分别具有基部125和嵌合部126。此外,该图中的(b)是该图中的(a)的局部放大图,详细地表示了公扣部106及其周边部分的构造。基部125和嵌合部126呈圆柱状。二者的中心一致。连接二者中心的线表示毂状绕线部15、16的轴向29和轴向30。嵌合部126的外径设定得比基部125的外径小。嵌合部126呈位于基部125之上的状态。基部125和嵌合部126从侧板94、95的内表面23、21凸起。嵌合部126凸起的方向与所述堤状部96、97竖着设置的方向相同。
如图14和图17所示,中心板53上设置有一对定位片127。该定位片127对辅助板98、99相对于底板14的位置进行定位。定位片127通过热成型方法与底板14形成一体。各定位片127隔开规定间隔并排设置。该间隔与连接辅助板98、99的连接带100(参照图18)的宽度尺寸相对应。因此,通过使该连接带100嵌入、固定在一对定位片127之间,可确定辅助板98、99相对于底板14的位置。
如图18所示,辅助板98、99关于连接带100左右对称地形成。辅助板98、99的中部具有母扣部107、108。该母扣部107、108的设置位置分别与图3所示的毂状绕线部15、16的位置相同。母扣部107与所述公扣部105一起构成毂状绕线部15。母扣部108与所述公扣部106一起构成毂状绕线部16。这些母扣部107、108通过热成型方法分别与辅助板98、99形成一体。
与第一实施方式的辅助板17一样,辅助板98具有圆形部27和基部28。圆形部27与基部28形成一体。圆形部27形成为双点划线56所示的圆形。即,双点划线56规定了圆形部27的外形。圆形部27被沿着虚拟剖切线57剖切,形成直缘63。基部28与圆形部27相连并朝辅助板99侧延伸。换言之,在辅助板98设置在底板14上的状态下,基部28朝中心板53侧延伸(参照图20)。该基部28的宽度方向上的尺寸W从圆形部27到中心板53侧逐渐变小。该宽度方向上的尺寸W为所述圆形部27的径向上并与虚拟中心线58正交的方向上的尺寸。
圆形部27的中心与母扣部107的中心(即,毂状绕线部15的中心)一致。如前所述,所述母扣部107与所述公扣部105一起构成毂状绕线部15,因此,母扣部107的底面即圆形部27的上表面构成毂状绕线部15的端面25。因此,圆形部27构成设置在毂状绕线部15的端面25上的凸缘。
基部28大致呈梯形。基部28具有底缘128、第一侧缘101、第二侧缘103以及圆弧状缘62。本实施方式中,底缘128由所述连接带100构成。底缘128固定在底板14的第一分界位置19上。如图18所示,第一侧缘101和第二侧缘103设置在虚拟中心线58的两侧(该图中为上侧和下侧)。第一侧缘101从底缘128(即连接带100)朝圆形部27的一端侧(该图中为上侧)延伸。第一侧缘101连接连接带100的一端(该图中为上端)和直缘63的下端129。第二侧缘103与连接带100的另一端(该图中为下端)相连,且与圆形部27的另一端侧(该图中为下侧)相连。具体而言,第二侧缘103外切于用于规定出圆形部27的所述双点划线56。与所述第一实施方式一样,圆弧状缘62与圆形部27相连,并与所述双点划线56一致。如前所述,圆形部27与基部28形成一体,因此,圆弧状缘62表示圆形部27和基部28的虚拟分界处。
所述虚拟剖切线57与所述虚拟中心线58平行。虚拟剖切线57设置在与虚拟中心线58间隔距离S的位置上。与所述第一实施方式一样,该距离S设定在如下式子表示的范围内:
d/2<S≤D/2-(D-d)/6----------(1)
其中,d为毂状绕线部15的外径,D为圆形部27的外径。
辅助板99的结构与辅助板98的结构相同。辅助板99具有圆形部64和基部65。圆形部64形成为双点划线66所示的圆形。即,双点划线66规定了圆形部64的外形。圆形部64也被沿着上述虚拟剖切线57剖切。这样,在圆形部64上形成直缘73。基部65与圆形部64相连并朝辅助板98侧(中心板53侧)延伸。该基部65的宽度方向上的尺寸W从圆形部64到中心板53侧逐渐变小。该宽度方向上的尺寸W为所述圆形部64的径向上并与虚拟中心线58正交的方向上的尺寸。
圆形部64的中心与母扣部108的中心(即,毂状绕线部16的中心)一致。如前所述,所述母扣部108与所述公扣部106一起构成毂状绕线部16,因此,母扣部108的底面即圆形部64的上表面构成毂状绕线部16的端面26。因此,圆形部64构成设置在毂状绕线部16的端面26上的凸缘。
辅助板99的基部65大致呈梯形。基部65具有底缘130、第一侧缘102、第二侧缘104以及圆弧状缘72。底缘130由所述连接带100构成。底缘130固定在底板14的第二分界位置20上。如图18所示,第一侧缘102和第二侧缘104设置在虚拟中心线58的两侧(该图中为上侧和下侧)。第一侧缘102朝圆形部64的一端侧(该图中为上侧)延伸。第一侧缘102连接连接带100(即底缘130)的一端(该图中为上端)和剖切缘73的下端131。第二侧缘104与底缘130的另一端(该图中为下端)相连,且与圆形部64的另一端侧(该图中为下侧)相连。具体而言,第二侧缘103外切于用于规定出圆形部64的所述双点划线66。与所述第一实施方式一样,圆弧状缘72与圆形部64相连,并与所述双点划线66一致。如前所述,圆形部64与基部65形成一体,因此,圆弧状缘72表示圆形部27和基部28的虚拟分界处。
所述虚拟剖切线57与所述虚拟中心线58平行。虚拟剖切线57设置在与虚拟中心线58间隔距离S的位置上。如前所述,该距离S设定在如下式子表示的范围内:
d/2<S≤D/2-(D-d)/6----------(1)
其中,d为毂状绕线部16的外径,D为圆形部64的外径。
如图18和图19所示,母扣部107呈圆筒状。此外,图19中的(b)是该图中(a)的局部放大图,详细地表示了母扣部107及其周边部分的构造。母扣部107的中心线表示毂状绕线部15的轴向29。母扣部107从辅助板98的下表面132凸起。母扣部107通过热成型方法与辅助板98形成一体。母扣部107的内径尺寸对应于所述公扣部105的嵌合部126的外径尺寸。因此,可使所述公扣部105的嵌合部126压入母扣部107并以一定的保持力固定在其中。为了确保嵌合部126的保持力,在母扣部107的内壁面上设置有凹部133。本实施方式中,在母扣部107的4个位置上设置有凹部133(参照图18),然而凹部133的设置数量可适当变更。通过设置该凹部133,当嵌合部126嵌入母扣部107内时,母扣部107弹性形变而扩大直径,通过其收紧力,公扣部105切实地扣合、固定在母扣部107内。
此外,与母扣部107一样,母扣部108呈圆筒状。母扣部108的中心线表示毂状绕线部16的轴向30。母扣部108通过热成型方法与辅助板99形成一体,从辅助板99的下表面凸起。母扣部108的内径尺寸与母扣部107的内径尺寸相同,并与所述公扣部106的嵌合部126的外径尺寸相对应。因此,可使公扣部106压入母扣部108并以一定的保持力固定在其中。为了确保该保持力,在母扣部108的内壁面上也设置有凹部134。本实施方式中,在母扣部108的4个位置上设置有凹部134,然而凹部134的设置数量可适当变更。设置该凹部134所起到的作用效果与前述一样,即,可使公扣部106切实地扣合、固定在母扣部108内。
辅助板98、99(参照图18)组装在底板14(参照图14)上。具体而言,底板14的公扣部105、106扣合在辅助板98、99的母扣部107、108内。这样,组装好绕线器11,并按照与所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要领来卷绕线形物(典型的例子是渔线)。此外,如图21所示,本实施方式中,在母扣部107和公扣部105之间以及在母扣部108和公扣部106之间,均设置有溜缝片135。溜缝片135为树脂制成的薄片,呈环状。通过设置该溜缝片135,在母扣部107和公扣部105之间以及在母扣部108和公扣部106之间均不会出现缝隙。因此,在线形物卷绕在毂状绕线部15、16上的情况下,可防止线形物卡在毂状绕线部15、16上。
图22是图解表示线形物12的卷绕要领的图。
如前所述,本实施方式中,线形物12为渔线。当底板14变换为展开状态时,将线形物12的一端51固定在底板14的内表面23上。与第一实施方式一样,线形物12的固定位置没有特别限定。本实施方式中,线形物12固定在两毂状绕线部15、16中间,具体来讲,固定在辅助板98、99的第二侧缘103、104侧(该图中为下侧)。先将该线形物12于底板14和辅助板98之间拉到毂状绕线部15侧,并沿逆时针方向(从第二侧缘103侧到第一侧缘101侧)将其卷绕在该毂状绕线部15的外周面22上。接下来,再将线形物12从底板14和辅助板98之间拉到底板14和辅助板99之间,并沿顺时针方向(从第二侧缘104侧到第一侧缘102侧)将其卷绕到该毂状绕线部16的外周面24上。此时,如图22所示,是以与先前的线形物12相交叉的方式来拉动线形物12。
接下来,将线形物12从底板14和辅助板99之间拉到底板14和辅助板98之间。当沿逆时针方向将线形物12卷绕在毂状绕线部15的外周面22上后,按前述方式将线形物12卷绕在毂状绕线部16上。本实施方式中,线形物12按逆时针方向卷绕在毂状绕线部15的外周面22上,然后按顺时针方向卷绕在毂状绕线部16的外周面24上,但线形物12也可按顺时针方向卷绕在毂状绕线部15的外周面22上,然后按逆时针方向卷绕在毂状绕线部16的外周面24上。
换言之,当底板14变换为展开状态时,将线形物12的一端51固定到前述位置。在将线形物12卷绕在其中一个毂状绕线部15上时,从辅助板98的与设置有直缘63的一侧相反的一侧(与被沿所述虚拟剖切线57剖切的一侧相反的一侧),将线形物12卷绕在毂状绕线部15上。接下来,将该线形物12卷绕在另一个毂状绕线部16上。此时,也从辅助板99的与设置有直缘73的一侧相反的一侧(与被沿所述虚拟剖切线57剖切的一侧相反的一侧),将线形物12卷绕在毂状绕线部16上。该线形物12以与先前的线形物12相交叉的方式交互卷绕、重叠在毂状绕线部15、16上。
即,该线形物12以相互交叉成“8”字状的方式卷绕在一对毂状绕线部15、16之间,并保持在底板14上。此外,当底板14上卷绕有规定长度的线形物12后,切断该线形物12,并使其另一端52从绕线器11导向外部(参照图1)。由于线形物12以相互交叉成“8”字状的方式卷绕在一对毂状绕线部15、16之间,因此,线形物12卷绕在毂状绕线部15上时所产生的扭弯与线形物12卷绕在毂状绕线部16上时所产生的扭弯相互抵消,最终线形物12不会扭弯。此外,线形物12是在没有较大张力的情况下非常松缓地卷绕在毂状绕线部15、16上的。
如图20和图21所示,在线形物12卷绕在绕线器11上的状态下,将底板14变换成折叠状态。这样,与所述第一实施方式一样,线形物12形成环状(参照图9)。此时,线形物12是在几乎无张力的状态下卷绕在毂状绕线部15、16上的,并保持在底板14上。因此,即使将线形物12长时间保持在底板14上,该线形物12也不会出现卷曲缺陷。
该绕线器11收纳在壳体92(参照图13和图1)中。收纳时,将壳体92的前盖36打开,并将绕线器11插入壳体92。壳体92以与底板14无间隙的状态将其收纳保持在内部。线形物12的另一端52穿过在壳体92的前盖36上设置的导向环41。在该状态下,关闭该前盖36。接着,将线形物12的另一端52拉到壳体92外部,从而完成对线形物单元10的组装。
该线形物12的使用者(钓者)只需通过拉动线形物12的另一端52,就可从底板14上拉出所需长度的线形物12。此时,卷绕在毂状绕线部15、16上的线形物12交替从各毂状绕线部15、16上松开而被拉出。因此,不会出现违背使用者的意思而从底板14上拉出大量线形物12的情况。
与第一实施方式一样,当底板14变换成折叠状态时,一对毂状绕线部15、16相对,辅助板98、99也相对。与第一实施方式一样,先将线形物12卷绕在毂状绕线部15上,然后,经由辅助板98的基部28的第一侧缘101和辅助板99的基部65的第二侧缘104,将线形物12卷绕在毂状绕线部16上。接下来,经由该基部65的第一侧缘102和辅助板98的基部28的第二侧缘103,将线形物12卷绕在毂状绕线部15上。即,在线形物12卷绕在毂状绕线部15上之后,以螺旋圈的方式卷绕在毂状绕线部16上,然后,按相同的方式交替卷绕在各毂状绕线部15、16上。
这样,线形物12卷绕成重叠有几层的螺旋圈状。当线形物12的使用者拉动该线形物12的另一端52时,先解开离该另一端52最近的一圈,接着顺次解开与这一圈邻近的圈。可按照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绕线器11相同的要领解开线形物12形成的螺旋圈。首先,拉动线形物12的另一端52,从导向环41(参照图1)拉出线形物12。这样,离所述另一端52最近的螺旋圈,例如卷绕在毂状绕线部15上的螺旋圈缩小。即,这一圈的直径变小。此时,如图22所示,由于线形物12卷绕在辅助板98的基部28的第二侧缘103、毂状绕线部15、该基部28的第一侧缘101上,因此,当所述螺旋圈的直径变小时,该线形物12会沿所述基部28的第一侧缘101从该基部28朝圆形部27侧移动。此外,由于该圆形部27被沿所述虚拟剖切线57(参照图18)剖切,因此,即使辅助板98不发生变形,线形物12也会沿所述第一侧缘101(102)和直缘63(73)顺畅地移动,并从毂状绕线部15脱开。
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8和图20所示,所述第一侧缘101(102)的倾角θ1比第二侧缘103(104)的倾角θ2小。换言之,所述第二侧缘103(104)相对于所述虚拟中心线58横向突出的更多。因此,环状线形物12沿第一侧缘101(102)顺畅地移动,同时,该线形物12有呈挂在第二侧缘103(104)上的状态的趋势。因此,可防止环状线形物12猛力从毂状绕线部15、16脱开以及由此线形物12一下子全部解开的情况发生。本实施方式中,倾角θ1设定为17°(degree),倾角θ2设定为45°。各倾角θ1、θ2的大小并没有特别限定,总之,只要倾角θ1比倾角θ2小即可。
第二侧缘103可设置在如下位置:沿图18中虚拟中心线58向左侧(远离毂状绕线部15的方向)移动后的位置(例如,图20中双点划线144所示的位置)。此时,第二侧缘104也可设置在如下位置:沿该图中的虚拟中心线58向右侧(远离毂状绕线部16的方向)移动后的位置(例如,图20中双点划线144所示的位置)。由此,通过使第二侧缘103、104远离毂状绕线部15、16,线形物12在解开时受到一定的制动力,线形物12的圈不易解开,从而可切实地防止相邻的线形物12的圈被拉拽着而一下都解开。从而,可在不缠结的情况下顺畅地解开卷绕有几层的线形物12。
第一侧缘101(102)和第二侧缘103(104)不需用直边构成。如图18所示,本实施方式中,第二侧缘103(104)具有弯折的两个边。第二侧缘103(104)中的一边136与所述虚拟中心线58平行(即倾角θ2=0°)。这样,只要第一侧缘101和第二侧缘103具备所述倾角为θ1、θ2(其中,0°<θ1<90°,0°<θ2<90°)的部分就够了。
与所述第一实施方式一样,本实施方式的绕线器11能够在不会产生卷曲缺陷的状态下卷绕线形物12。此外,当从绕线器11拉出线形物12时,线形物12不会在辅助板98、99等上猛力滑动。因此,辅助板98、99不需具备挠性。因此,不需要特别限定辅助板98、99的材料,可采用便宜的材料。从而,可以较低的成本制造绕线器11,线形物单元10的制造成本也得到降低。
该绕线器11中,由于所述虚拟剖切线57设置在与所述虚拟中心线58隔开所述距离S的位置,因此,不管线形物12为何种材质,都可将线形物12顺畅地从绕线器11拉出。即,即使线形物12是尼龙线、氟碳线(fluorocarbon line)或所谓的PE线,也可顺畅地将其从绕线器11中拉出。
与第一实施方式一样,本实施方式的线形物单元10具有导向环41。因此,能更顺畅地拉出线形物12。
本实施方式的线形物单元10是经过如下工序而形成的:分别制作绕线器11和线形物12,并将线形物12卷绕在绕线器11上的工序;使底板14变换为折叠状态的工序;将绕线器11收纳在壳体92内的工序。也即是说,可预先生产大量的绕线器11,从而,可非常低廉地制造作为零部件的绕线器11。也可预先生产大量的线形物12,从而,可进一步降低线形物单元10的制造成本。此外,因为绕线器11具有像前述那样变换状态的底板14,所以可在用完线形物12之后,使底板14变换为展开状态,这样,可再次将线形物12卷绕在绕线器11上。即,可循环使用绕线器11,防止废弃物的产生。
如图20至图22所示,该绕线器11具有堤状部96、97。线形物12呈环状重叠卷绕在毂状绕线部15、16的周围。线形物12会因其自身的刚性而有以毂状绕线部15、16为中心朝外侧扩展的趋势。因此,当从绕线器11拉出线形物12时,环状的线形物12可能会一下子全部解开。如前所述,线形物12不会扭弯的原因是,线形物12卷绕在其中一个毂状绕线部15(或毂状绕线部16)上时所产生的扭弯与线形物12卷绕在另一个毂状绕线部16(或毂状绕线部15)上时所产生的扭弯相互抵消。即,当拉出线形物12而解开一圈时,线形物12在从其中一个毂状绕线部15(或毂状绕线部16)侧脱开的瞬间会发生扭弯。该扭弯可通过该线形物12从另一个毂状绕线部16(或毂状绕线部15)脱开而被抵消。但是,在该扭弯被抵消之前,线形物12会扩展,受该扩展的线形物12所拉拽,其他圈可能会朝辅助板98、99的外侧脱落。因此,在拉出线形物12时,可能会相互缠结。
该绕线器11中,设置有所述堤状部96、97,由此,可防止线形物12以毂状绕线部15、16为中心朝外侧扩展。线形物12所形成的各圈不会从辅助板98、99朝外侧脱落。因此,可防止线形物12相互缠结,可从绕线器11顺畅地拉出线形物12。此外,堤状部96、97的高度尺寸没有特别限定。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1所示,堤状部96、97的高度尺寸设定为:堤状部96(97)的顶端与辅助板98(99)相接触。因此,在堤状部96、97的顶端和辅助板98、99之间挤着拉出线形物12。如图20和图22所示,该堤状部96、97由突条构成,以毂状绕线部15、16为中心形成圆弧状。即使线形物12以毂状绕线部15、16为中心朝外侧扩展,堤状部96、97也会与环状线形物12的周围均匀地抵接。因此,可切实地防止线形物12扩展。
本实施方式中,导向环41相对于毂状绕线部15、16的中心即虚拟中心线58偏移。该偏移量为距离f,本实施方式中,该距离f与虚拟剖切线57的位置(距离S)一致。当然,距离f也可与距离S不同。由于是从导向环41拉出线形物12,因此,会朝导向环41一侧拉紧线形物12。由于该导向环41如前所述那样偏移,因此,线形物12可更顺畅地在所述第一侧缘101上移动。因此,可在不张紧线形物12的状态下更顺畅地将其拉出。
<第三实施方式的改型例>
图23为本实施方式第一改型例的底板的俯视图。
该改型例的底板137与本实施方式的底板14的不同之处在于,第三实施方式中,所述底板14具有均关于虚拟中心线58上下对称地设置的堤状部96、97(参照图22),而本改型例中,堤状部138、139从虚拟中心线58向下侧延伸。这样,即使堤状部138、139均相对于虚拟中心线58非对称地形成,线形物12也不会以毂状绕线部15、16为中心向外侧扩展。因此,可防止环状线形物12从辅助板98、99向外侧脱开。
图24为本实施方式第二改型例的底板的俯视图,图25为该改型例的侧面局部剖视图。图26为沿图24中的XXVI-XXVI线的剖视图。
该改型例的底板142与本实施方式的底板14的不同之处在于,在侧板94的侧部147上也设置有堤状部140(第二堤状部),在侧板95的侧部148上也设置有堤状部141(第二堤状部)。该堤状部140、141分别与侧板94、95形成一体。堤状部140、141的剖面形状与所述堤状部96、97的剖面形状相同,堤状部140、141沿侧板94、95径直延伸。如图26所示,堤状部140、141呈三角形。在卷绕了线形物12之后,使各堤状部140、141朝箭头75所示的方向弯折。这样,可进一步防止线形物12以毂状绕线部15、16为中心朝外侧扩展。尤其是,可切实地防止线形物12朝侧板94、95的侧部147、148扩展。
<第四实施方式>
接下来,对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27为本发明第四实施方式的线形物单元的壳体的展开图。图28是本发明第四实施方式的线形物单元的底板的俯视图。图29是本发明第四实施方式的线形物单元的底板的侧面局部剖视图。图30是沿图28中的XXX-XXX线的剖视图。图31是沿图28中的XXXI-XXXI线的剖视图。图32是本发明第四实施方式的线形物单元的辅助板的俯视图。图33是本发明第四实施方式的线形物单元的辅助板的侧面局部剖视图。图34是图33的要部放大图。图35是表示底板和辅助板安装在壳体内的状态的俯视图。图36是本发明第四实施方式的线形物单元的侧面局部剖视图。
本实施方式的线形物单元与所述第一实施方式的线形物单元的不同之处在于,(1)如图27和图35所示,用于拉出线形物的通孔151(线拉出孔)从壳体152的中心153偏移距离f;(2)如图32至图36所示,在辅助板158上竖着设置有堤状部156,在辅助板159上竖着设置有堤状部157;(3)如图32所示,一对辅助板158、159被连接带160连接而形成一体;(4)辅助板158的第一侧缘161的倾斜角θ1比第二侧缘163的倾斜角θ2小,同样,辅助板159的第一侧缘162的倾斜角θ1比第二侧缘164的倾斜角θ2小;(5)如图28至图30所示,在侧板154上设置有母扣部167,在侧板155上设置有母扣部168,如图32和图33所示,在辅助板158上设置有公扣部165,在辅助板159上设置有公扣部166,通过公扣部165和母扣部167相扣合以及公扣部166和母扣部168相扣合(参照图36),辅助板158、159固定在侧板154、155上,并通过公扣部165和母扣部167构成毂状绕线部15,通过公扣部166和母扣部168构成毂状绕线部16;(6)如图32、图33所示,在辅助板158、159上形成有台阶211,在底板14变为折叠状态时,会在辅助板158、159之间形成中空部212;(7)如图27所示,壳体152的纵/横比(F/E)为2/1。
与所述第一实施方式一样,壳体152(参照图27)由树脂、纸等形成。本实施方式中,片状树脂被切成图27所示那样的形状。壳体152的侧部170~173分别在弯折线174~177处弯折。侧部170~173相对于中部169竖起。侧部170还在弯折线178处弯折,侧部173还在弯折线179、180两处弯折。这样,将壳体152组装成长方体箱状。组装后,侧部173的端缘181重叠、固定在侧部171上。侧部172构成壳体152的底部,侧部170构成前盖36(参照图1)。与第一实施方式一样,在该前盖36的端缘182上设置有粘扣带,这样,可打开或关闭前盖36。
本实施方式的壳体152中,所述中部169的宽度尺寸E(横向尺寸)设定为所述中部169的长度方向尺寸F(纵向尺寸)的一半。若壳体152形成为这样的形状,在卷绕有线形物12时(参照图37),从底板14的中央到毂状绕线部15、16的距离变长。即,线形物12所形成的环会变成扁平的椭圆形状,并被紧紧地保持在壳体152内。因此,卷绕在毂状绕线部15、16上的线形物12不会因振动等轻易地解开,可防止线形物12在壳体152内缠结,稳定地保持在壳体152内。
所述中部169的宽度尺寸E和长度方向尺寸F分别与底板14(参照图28)的横向尺寸E和纵向尺寸F相对应。壳体152对呈折叠状态的底板14进行收纳、保持。该底板14的周围被壳体152覆盖(参照图35和图36),在底板14收纳在壳体152内的状态下,壳体152的中心153与底板14的中心线(即虚拟中心线58)一致。
所述通孔151设置在前盖36上,导向环41(参照图1)设置在该通孔151内。如图27和图35所示,该通孔151设置在与壳体152的中心153间隔距离f的位置。该距离f可适当地设定。本实施方式中,该距离f比从辅助板158、159中的虚拟中心线58到直缘63(73)的距离S稍小(参照图35)。但是,距离f也可与距离S相对应。总而言之,只要通孔151设置在从所述虚拟中心线58离开的位置即可。
如图28所示,与所述第一实施方式一样,底板14具有中心板53和侧板154、155。本实施方式中,中心板53的宽度尺寸(该图中为上下方向上的尺寸)比所述第一实施方式的中心板53的宽度尺寸稍小。因此,底板14呈中央缩小的形状。当然,底板14的外部形状可与所述第一实施方式的底板14的外部形状相同。
如图28和图31所示,在中心板53上设置有一对定位片187。该定位片187对辅助板158、159相对于底板14的位置进行定位。定位片187通过热成型方法与底板14形成一体。各定位片187隔开规定间隔并排设置。该间隔与连接辅助板158、159的连接带160(参照图32)的宽度尺寸相对应。因此,通过使该连接带160嵌入、固定在一对定位片187之间,可确定辅助板158、159相对于底板14的位置。
在侧板155上设置有所述母扣部168。在侧板154上设置有所述母扣部167。母扣部167与母扣部168的形状相同,设置在与母扣部168左右对称的位置(参照图28)。这些母扣部167、168构成毂状绕线部15、16的一部分,其设置位置分别与图3所示的毂状绕线部15、16的位置相同。这些母扣部167、168通过热成型方法分别与侧板154、155形成一体。
如图29所示的,这些母扣部167、168分别由从侧板154、155凸起的凸起部213构成。各凸起部213具有圆形的凹部215。此外,该图中的(b)为该图中的(a)的局部放大图,详细地表示了母扣部168的构造。该凹部215设置在凸起部213的上表面214的中央。凹部215的内径尺寸与后面会详述的公扣部165、166的外径尺寸相对应。
如图32所示的,辅助板158和辅助板159关于连接带160左右对称地形成。辅助板158的中部具有公扣部165,辅助板159的中部具有公扣部166。公扣部166的形状与公扣部165的形状相同,设置在与公扣部165左右对称的位置。这些公扣部165、166的设置位置分别与图3所示的毂状绕线部15、16的位置相同。公扣部165与所述母扣部167一起构成毂状绕线部15。公扣部166与所述母扣部168一起构成毂状绕线部16。这些公扣部165、166通过热成型方法分别与辅助板158、159形成一体。
如图33和图34所示,公扣部165和公扣部166分别具有基部185和嵌合部186。基部185和嵌合部186呈圆柱状。二者的中心一致。公扣部165的基部185和嵌合部186的中心线与毂状绕线部15的轴向29一致。公扣部166的基部185和嵌合部186的中心线与毂状绕线部16的轴向30一致。嵌合部186的外径比基部185的外径小。嵌合部186呈位于基部185之上的状态。
辅助板158的内表面216(与底板14相对的面)和辅助板159的内表面217(与底板14相对的面)凹陷,由此形成基部185和嵌合部186。如前所述,嵌合部186的外径尺寸与所述母扣部167、168的凹部215的内径相对应。二者以不会晃动的状态扣合在一起。若使嵌合部186的外径尺寸与凹部215的内径尺寸之间设定为规定的过盈配合,则可使所述嵌合部186压入母扣部168并以一定的保持力固定在其中。此外,在公扣部165、166嵌入母扣部167、168内的状态下,通过热熔接方式将二者固定在一起。
辅助板159的缘部219上设置有所述堤状部157。在辅助板158的缘部218上也设置有所述堤状部156。该堤状部156的形状与堤状部157的形状相同,设置在与堤状部157左右对称的位置。这些堤状部156、157通过热成型方法与辅助板158、159形成一体。
如图33和图34所示,辅助板158的内表面216凹陷,由此形成堤状部156。同样,辅助板159的内表面217凹陷,由此形成堤状部157。辅助板158、159设置在侧板154、155内侧(参照图35和图36)。因此,堤状部156从辅助板158朝侧板154侧延伸,同样,堤状部157从辅助板159朝侧板155侧延伸。
堤状部156、157由细长的突条构成。堤状部156以公扣部165的中心(即毂状绕线部15的中心)为中心形成圆弧状。堤状部157以公扣部166的中心(即毂状绕线部16的中心)为中心形成圆弧状。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2所示,堤状部156、157均关于虚拟中心线58上下对称地延伸。当然,堤状部156、157也可不关于虚拟中心线58对称地延伸。如图34所示,堤状部156和堤状部157的剖面形状呈三角形。堤状部156呈从辅助板158朝侧板154逐渐变尖的形状,堤状部157呈从辅助板159朝侧板155逐渐变尖的形状。本实施方式中,堤状部156和堤状部157的顶端分别与侧板154和侧板155相接触。当然,堤状部156、157的顶端和侧板154、155之间也可具有间隙。后面,将叙述设置所述堤状部156、157所产生的作用效果和使这些堤状部156、157的顶端与侧板154、155相接触所产生的作用效果。
辅助板158的内表面216和辅助板159的内表面217上,形成有所述台阶211。如图34所示,设置在辅助板159上的台阶211是通过让所述内表面217凹陷而形成的。即,辅助板159中的位于毂状绕线部16周边的周边区域221朝堤状部157突出的方向凸出。通过设置该台阶211,所述周边区域221沿轴向30的方向朝堤状部157突出的方向凹陷。
如图33所示,辅助板158上也设置有台阶211。该台阶211是通过让所述内表面216凹陷而形成。即,辅助板158中的位于毂状绕线部15周边的周边区域220朝堤状部156突出的方向凸出。通过设置该台阶211,所述周边区域220沿轴向29的方向朝堤状部156突出的方向凹陷。
如图32所示,因辅助板158上形成的台阶211而凹陷的区域220与因辅助板159上形成的台阶211而凹陷的区域221左右对称地设置。因此,当底板14变换为折叠状态时,区域220和区域221相对(图36参照),在辅助板158、159之间形成所述中空部212。
辅助板158具有凸缘部222、底缘部223和基部224。凸缘部222相当于所述第一实施方式的辅助板17的圆形部27。底缘部223由所述连接带160构成。底缘部223固定在底板14的第一分界位置19上。凸缘部222与基部224和底缘部223形成一体。凸缘部222被沿虚拟剖切线57剖切,形成直缘63。基部224与凸缘部222相连并朝辅助板159侧延伸。在辅助板158设置到底板14上的状态下,基部224朝中心板53侧延伸(参照图35)。该基部224的宽度方向上的尺寸W从凸缘部222朝中心板53侧(即连接带160侧)逐渐变小。
凸缘部222的中心与公扣部165的中心(即毂状绕线部15的中心)一致。如前所述,所述公扣部165与所述母扣部167一起构成毂状绕线部15,因此,公扣部165的底面,即凸缘部222的上表面,构成毂状绕线部15的端面25(参照图3)。换言之,凸缘部222构成设置在毂状绕线部15的端面25上的凸缘。
基部224大致呈梯形。基部224具有第一侧缘161和第二侧缘163。如图32所示,第一侧缘161和第二侧缘163设置在虚拟中心线58两侧(该图中为上侧和下侧)。第一侧缘161从底缘部223(即连接带160)朝凸缘部222的一端侧(该图中为上侧)延伸。第一侧缘161连接连接带160的一端(该图中为上端)和直缘63的下端129。第二侧缘163与连接带160的另一端(该图中为下端)相连,并与凸缘部222的另一端侧(该图中为下侧)相连。
所述虚拟剖切线57与所述虚拟中心线58平行。虚拟剖切线57设置在与虚拟中心线58间隔距离S的位置。与所述第一实施方式一样,该距离S设定在如下式子表示的范围内:
d/2<S≤D/2-(D-d)/6----------(1)
其中,d为毂状绕线部15的外径,D为凸缘部222的宽度尺寸。
辅助板159的结构与辅助板158的结构相同。辅助板159具有凸缘部225、底缘部226和基部227。凸缘部225相当于第一实施方式的辅助板18的圆形部64。底缘部226由所述连接带160构成。底缘部226固定在底板14的第二分界位置20上。凸缘部225也被沿所述虚拟剖切线57剖切,凸缘部225具有直缘73。基部227与凸缘部225和底缘部226相连,并朝辅助板158侧(中心板53侧)延伸。该基部227的宽度方向上的尺寸W从凸缘部225朝中心板53侧(即连接带160侧)逐渐变小。
凸缘部225的中心与公扣部166的中心(即毂状绕线部16的中心)一致。如前所述,所述公扣部166与所述母扣部168一起构成毂状绕线部16,因此,公扣部166的底面,即凸缘部225的上表面,构成毂状绕线部16的端面26(参照图3)。换言之,凸缘部225构成设置在毂状绕线部16的端面26上的凸缘。
辅助板159的基部227大致呈梯形。基部227具有第一侧缘162和第二侧缘164。如图32所示,第一侧缘162和第二侧缘164设置在虚拟中心线58两侧(该图中为上侧和下侧)。第一侧缘162朝凸缘部225的一端侧(该图中为上侧)延伸。第一侧缘162连接连接带160(即底缘部226)的一端(该图中为上端)和直缘73的下端131。第二侧缘164与底缘部226的另一端(该图中为下端)相连,且与凸缘部225的另一端侧(该图中为下侧)相连。
所述虚拟剖切线57与所述虚拟中心线58平行。虚拟剖切线57设置在与虚拟中心线58间隔距离S的位置上。如前所述,该距离S设定在如下式子表示的范围内:
d/2<S≤D/2-(D-d)/6----------(1)
其中,d为毂状绕线部16的外径,D为凸缘部225的宽度尺寸。
辅助板158、159(参照图32)组装在底板14(参照图28)上。具体而言,连接带160嵌入定位片187,辅助板158的公扣部165扣合底板14的母扣部167,且辅助板159的公扣部166扣合底板14的母扣部168。这样,组装好绕线器11,并按照与所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要领来卷绕线形物(典型的例子是渔线)。此外,如第三实施方式所公开的内容,也可在母扣部167和公扣部165之间以及母扣部168和公扣部166之间,设置溜缝片135。
图37是图解表示线形物12的卷绕要领的图。
如前所述,本实施方式中,线形物12为渔线。当底板14变换为展开状态时,将线形物12的一端51固定在底板14的内表面23上。与第一实施方式一样,线形物12的固定位置没有特别限定。本实施方式中,线形物12固定在两毂状绕线部15、16中间,具体来讲,固定在辅助板158、159的第二侧缘163、164侧(该图中为下侧)。先将该线形物12于底板14和辅助板158之间拉到毂状绕线部15侧,并沿逆时针方向(从第二侧缘163侧到第一侧缘161侧)将其卷绕到该毂状绕线部15的外周面22上。接下来,再将线形物12从底板14和辅助板158之间拉到底板14和辅助板159之间,并沿顺时针方向(从第二侧缘164侧到第一侧缘162侧)将其卷绕到该毂状绕线部16的外周面24上。此时,如图37所示,是以与先前的线形物12相交叉的方式来拉动线形物12。
接下来,将线形物12从底板14和辅助板159之间拉到底板14和辅助板158之间。当沿逆时针方向将线形物12卷绕到毂状绕线部15的外周面22上后,按前述方式将线形物12卷绕在毂状绕线部16上。本实施方式中,线形物12按逆时针方向卷绕在毂状绕线部15的外周面22上,然后按顺时针方向卷绕在毂状绕线部16的外周面24上,但线形物12也可按顺时针方向卷绕在毂状绕线部15的外周面22上,然后按逆时针方向卷绕在毂状绕线部16的外周面24上。
换言之,当底板14变换为展开状态时,将线形物12的一端51固定到前述位置。在将线形物12卷绕在其中一个毂状绕线部15上时,从辅助板158的与设置有直缘63的一侧相反的一侧(与被沿所述虚拟剖切线57剖切的一侧相反的一侧),将线形物12卷绕在毂状绕线部15上。接下来,将该线形物12卷绕在另一个毂状绕线部16上。此时,也从辅助板159的与设置有直缘73的一侧相反的一侧(与被沿所述虚拟剖切线57剖切的一侧相反的一侧),将线形物12卷绕在毂状绕线部16上。该线形物12以与先前的线形物12相交叉的方式交互卷绕、重叠在毂状绕线部15、16上。
即,该线形物12以相互交叉成“8”字状的方式卷绕在一对毂状绕线部15、16之间,并保持在底板14上。当底板14上卷绕有规定长度的线形物12后,切断该线形物12,并使其另一端52从绕线器11导向外部(参照图1)。由于线形物12以相互交叉成“8”字状的方式卷绕在一对毂状绕线部15、16之间,因此,线形物12卷绕在毂状绕线部15上时所产生的扭弯与线形物12卷绕在毂状绕线部16上时所产生的扭弯相互抵消,最终线形物12不会扭弯。此外,线形物12是在没有较大张力的情况下非常松缓地卷绕在毂状绕线部15、16上的。
如图35和图36所示,在线形物12卷绕在绕线器11上的状态下,将底板14变换成折叠状态。这样,与所述第一实施方式一样,线形物12形成环状(参照图9)。此时,线形物12是在几乎无张力的状态下卷绕在毂状绕线部15、16上的,并保持在底板14上。因此,即使将线形物12长时间保持在底板14上,该线形物12也不会出现卷曲缺陷。
该绕线器11收纳在壳体152(参照图27和图1)中。收纳时,将壳体152的前盖36打开,并将绕线器11插入壳体152。壳体152以与底板14无间隙的状态将其收纳保持在内部。线形物12的另一端52穿过在壳体152的前盖36上设置的导向环41。在该状态下,关闭前盖36。接着,将线形物12的另一端52拉到壳体152外部,从而完成对线形物单元10的组装。
该线形物12的使用者(钓者)只需通过拉动线形物12的另一端52,就可从底板14上拉出所需长度的线形物12。此时,卷绕在毂状绕线部15、16上的线形物12交替从各毂状绕线部15、16上松开而被拉出。因此,不会出现违背使用者的意思而从底板14上拉出大量线形物12的情况。
与第一实施方式一样,当底板14变换成折叠状态时,一对毂状绕线部15、16相对,辅助板158、159也相对。与第一实施方式一样,先将线形物12卷绕在毂状绕线部15上,然后,经由辅助板158的基部224的第一侧缘161和辅助板159的基部227的第二侧缘164,将线形物12卷绕在毂状绕线部16上。接下来,经由该基部227的第一侧缘162和辅助板158的基部224的第二侧缘163,将线形物12卷绕在毂状绕线部15上。即,在线形物12卷绕在毂状绕线部15上之后,以螺旋圈的方式卷绕在毂状绕线部16上,然后,按相同的方式交替卷绕在各毂状绕线部15、16上。
这样,线形物12卷绕成重叠有几层的螺旋圈状。当线形物12的使用者拉动该线形物12的另一端52时,先解开离该另一端52最近的一圈,接着顺次解开与这一圈邻近的圈。可按照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绕线器11相同的要领解开线形物12形成的螺旋圈。首先,拉动线形物12的另一端52,从导向环41(参照图1)拉出线形物12。这样,离所述另一端52最近的螺旋圈,例如卷绕在毂状绕线部15上的螺旋圈缩小。即,这一圈的直径变小。
如图37所示,线形物12卷绕在辅助板158的基部224的第二侧缘163、毂状绕线部15、该基部224的第一侧缘161上。同样,线形物12卷绕在辅助板159的基部227的第二侧缘164、毂状绕线部16、该基部227的第一侧缘162上。因此,当所述螺旋圈的直径变小时,该线形物12会沿所述基部224的第一侧缘161从该基部224朝凸缘部222侧移动。同样,该线形物12会沿所述基部227的第一侧缘162从该基部227朝凸缘部225侧移动。此外,由于凸缘部222和凸缘部225被沿所述虚拟剖切线57(参照图32)剖切,因此,即使辅助板158(159)不发生变形,线形物12也会沿所述第一侧缘161(162)和直缘63(73)顺畅地移动,并从毂状绕线部15脱开。
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2和图35所示,所述第一侧缘161(162)的倾角θ1比所述第二侧缘163(164)的倾角θ2小。换言之,所述第二侧缘163(164)相对于所述虚拟中心线58横向突出的更多。因此,环状线形物12沿第一侧缘161(162)顺畅地移动,同时,该线形物12有呈挂在第二侧缘163(164)上的状态的趋势。因此,可防止环状线形物12猛力从毂状绕线部15、16脱开以及由此线形物12一下子全部解开的情况发生。本实施方式中,倾角θ1设定为17°(degree),倾角θ2设定为45°。各倾角θ1、θ2的大小并没有特别限定,总之,只要倾角θ1比倾角θ2小即可。
第二侧缘163可设置在如下位置:沿图32中虚拟中心线58向左侧(远离毂状绕线部15的方向)移动后的位置(例如,图35中双点划线229所示的位置)。此时,辅助板159的第二侧缘164也可设置在如下位置:沿图32中的虚拟中心线58向右侧(远离毂状绕线部16的方向)移动后的位置(例如,图35中双点划线229所示的位置)。由此,通过使第二侧缘163、164远离毂状绕线部15、16,线形物12在解开时受到一定的制动力。因此,线形物12的圈难以解开,从而,可切实地防止相邻的线形物12的圈被拉拽着一下都解开。从而,可在不缠结的情况下顺畅地解开卷绕有几层的线形物12。
第一侧缘161(162)和第二侧缘163(164)不需用直边构成。如图32所示,本实施方式中,第二侧缘163(164)具有弯折的两个边。第二侧缘163(164)中的一边230与所述虚拟中心线58平行(即倾角θ2=0°)。这样,只要第一侧缘161(162)和第二侧缘163(164)具备所述倾角为θ1、θ2(其中,0°<θ1<90°,0°<θ2<90°)的部分就够了。
与所述第一实施方式一样,本实施方式的绕线器11能够在不会产生卷曲缺陷的状态下卷绕线形物12,当从绕线器11拉出线形物12时,线形物12不会在辅助板158、159等上猛力滑动。因此,辅助板158、159不需具备挠性。因此,不需要特别限定辅助板158、159的材料,可采用便宜的材料。从而,可以较低的成本制造绕线器11,线形物单元10的制造成本也得到降低。
该绕线器11中,由于所述虚拟剖切线57设置在与所述虚拟中心线58隔开所述距离S的位置,因此,不管线形物12为何种材质,都可将线形物12顺畅地从绕线器11拉出。即,即使线形物12是尼龙线、氟碳线(fluorocarbon line)或所谓的PE线,也可顺畅地将其从绕线器11中拉出。
与第一实施方式一样,本实施方式的线形物单元10具有导向环41。因此,能更顺畅地拉出线形物12。
本实施方式的线形物单元10是经过如下工序而形成的:分别制作绕线器11和线形物12,并将线形物12卷绕在绕线器11上的工序;使底板14变换为折叠状态的工序;将绕线器11收纳在壳体152内的工序。也即是说,可预先生产大量的绕线器11,从而,可非常低廉地制造作为零部件的绕线器11。也可预先生产大量的线形物12,从而,可进一步降低线形物单元10的制造成本。此外,因为绕线器11具有像前述那样变换状态的底板14,所以可在用完线形物12之后,使底板14变换为展开状态,这样,可再次将线形物12卷绕在绕线器11上。即,可循环使用绕线器11,防止废弃物的产生。
如图35至图37所示,该绕线器11具有堤状部156、157。线形物12呈环状重叠卷绕在毂状绕线部15、16的周围。线形物12会因其自身的刚性而有以毂状绕线部15、16为中心朝外侧扩展的趋势。因此,当从绕线器11拉出线形物12时,环状的线形物12可能会一下子全部解开。如前所述,线形物12不会扭弯的原因是,线形物12卷绕在其中一个毂状绕线部15(或毂状绕线部16)上时所产生的扭弯与线形物12卷绕在另一个毂状绕线部16(或毂状绕线部15)上时所产生的扭弯相互抵消。即,当拉出线形物12而解开一圈时,线形物12在从其中一个毂状绕线部15(或毂状绕线部16)侧脱开的瞬间会扭弯。该扭弯可通过该线形物12从另一个毂状绕线部16(或毂状绕线部15)脱开而被抵消。但是,在该扭弯被抵消之前,线形物12会扩展,受该扩展的线形物12所拉拽,其他圈可能会朝辅助板98、99的外侧脱落。因此,在拉出线形物12时,可能会相互缠结。
该绕线器11中,设置有所述堤状部156、157,由此,可防止线形物12以毂状绕线部15、16为中心朝外侧扩展。线形物12所形成的各圈不会从辅助板158、159朝外侧脱落。因此,可防止线形物12相互缠结,可从绕线器11顺畅地拉出线形物12。此外,堤状部156、157的高度尺寸没有特别限定。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6所示,堤状部156、157的高度尺寸设定为:堤状部156(157)的顶端与侧板154(155)相接触。因此,在堤状部156、157的顶端和侧板154(155)之间挤着拉出线形物12,可切实地防止线形物12扩展。如图35和图37所示,该堤状部156、157由突条构成,以毂状绕线部15、16为中心形成圆弧状。因此,即使线形物12以毂状绕线部15、16为中心朝外侧扩展,堤状部156、157也会与环状线形物12的周围均匀地抵接。因此,可更切实地防止线形物12扩展。
尤其是,本实施方式的绕线器11中,堤状部156、157从辅助板158、159的缘部朝侧板154、155的缘部突出。
在底板14处于展开状态时,将所述线形物12卷绕到毂状绕线部15、16上。该状态下,当底板14变换为折叠状态时,线形物12则形成前述那样的多重螺旋圈。若拉动线形物12,则将该线形物12从多重螺旋圈的中央(折叠线形物的中央)拉出。
如前所述,在拉出线形物12时,线形物12在脱开毂状绕线部15(16)的瞬间会扭弯,该扭弯会通过线形物12脱开毂状绕线部16(15)而相互抵消。在该扭弯被抵消之前,线形物12会扩展,受该扩展的线形物12所拉拽,其他圈可能会朝辅助板158、159的外侧脱落。
在底板14变换为折叠状态后,辅助板158、159位于该底板14的内侧。因此,所述堤状部156、157从辅助板158、159朝侧板154、155突出。即,如图36所示,堤状部156、157从折叠底板14的中央朝外侧突出。因此,从多重螺旋圈的中央拉出线形物12,并通过堤状部156、157将线形物12导向侧板154、155侧。即,从多重螺旋圈的中央将线形物12导到外侧之后,从壳体153的通孔151将该线形物12拉到外部。
如前所述,在拉动线形物12而解开其螺旋圈时,可能会拉拽与该螺旋圈相邻的螺旋圈或位于该螺旋圈附近的螺旋圈,从而将其与线形物12一起拉出。此时,若拉动线形物12的方向与拉拽螺旋圈的方向大致一致,则被拉拽的螺旋圈与被拉出的线形物12极有可能会相互缠结。本实施方式的绕线器11中,被拉动的线形物12被堤状部156、157导向到外侧(参照图36),因此,拉动线形物12的方向与拉拽螺旋圈的方向不同。因此,即使拉拽了螺旋圈,也可切实地防止该螺旋圈与被拉动的线形物12相互缠结。
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4和图36所示,在辅助板158、159上设置有台阶211。当底板14变换为折叠状态后,辅助板158、159彼此重叠在一起。通过设置所述台阶211,位于毂状绕线部15、16周边的周边区域220、221如前述那样凹陷。即,该区域220、221是从折叠后的底板14的中央朝外侧凹陷的。因此,当底板14变成折叠状态后,所述区域220、221以背靠背的状态重叠在一起,在辅助板158和辅助板159之间形成中空部212。
如图36所示,当拉动线形物12时,可顺次解开多重螺旋圈。线形物12挤在重叠在一起的辅助板158和辅助板159之间。此时,会拉拽与被拉动的线形物12所形成的螺旋圈相邻的螺旋圈或位于其附近的螺旋圈,从而可能会与被拉动的线形物12一起进入辅助板158、159二者之间。此时,由于形成有所述中空部212,因此,即使其他螺旋圈与线形物12一起进入辅助板158和辅助板159之间,也可在所述中空部212内只拉动线形物12,而其他螺旋圈暂时待留在该中空部212内。因此,可切实地防止被拉拽的螺旋圈与被拉出的线形物12相互缠结。
通过设置有所述台阶211的辅助板158、159相对,构成所述中空部212。即,通过辅助板158、159相对,所述台阶211彼此接触,由该台阶211所区划的所述区域220(221)构成所述中空部212。线形物12的使用者用一只手握着绕线器11,用另一只手拉动线形物12。此时,由于形成有所述中空部212,因此,即使使用者一时猛力握着壳体152,辅助板158,158也容易弯曲。即,辅助板158、159发生变形,所述中空部212的中央凹陷。因此,在线形物12挤在辅助板158、159之间而通过时,不会出现线形物12被各辅助板158、159上形成的台阶211猛力夹持的情况。从而,可在不损坏线形物12的情况下,经由辅助板158、159之间将该线形物12拉到外部。
本实施方式中,导向环41相对于毂状绕线部15、16的中心即虚拟中心线58偏移。由于线形物12是从导向环41方向拉出的,因此,线形物12被向导向环41方向拉伸。由于该导向环41相对于虚拟中心线58偏移,因此,线形物12可更顺畅地在辅助板158、159的第一侧缘161、162上移动。因此,可更顺畅地在没有张力的情况下拉出线形物12。
接下来,对本实施方式的改型例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中也可采用与所述第三实施方式的改型例相同的改型例。即,所述堤状部156、157可均相对于虚拟中心线58非对称地形成。此外,也可在侧板154、155的侧部设置其他堤状部。这样,可进一步防止线形物12以毂状绕线部15、16为中心向外侧扩展。
图38是本实施方式其他改型例的线形物单元的底板234的俯视图。图39是本实施方式其他改型例的线形物单元的辅助板235、236的俯视图。图40是本实施方式其他改型例的线形物单元的侧面局部剖视图。图41是图40的局部放大图。
该改型例的线形物单元与本实施方式的线形物单元的不同之处在于:如图38所示,在侧板237上设置有弯折辅助线239、241(第三弯折辅助线),在侧板238上设置有弯折辅助线240、242(第三弯折辅助线);如图39所示,在连接辅助板235和辅助板236的连接带160(底缘部)上,设置有弯折辅助线243、244(第一弯折辅助线)和弯折辅助线245、246(第二弯折辅助线);如图40所示,通过折叠辅助板235、236和底板234,线形物单元的总长度L变短,实现线形物单元的小型化。
如图39所示,弯折辅助线243~246关于连接带160的中心247对称地设置。具体而言,弯折辅助线243、244设置在关于该图中的中心247左右对称的位置。弯折辅助线245、246也设置在关于该图中的中心247左右对称的位置。弯折辅助线243~246例如由刻在连接带160上的细小的槽构成。连接带160可在这些弯折辅助线243~246的位置容易地弯曲。
如图41(图40)所示,当底板234变换为折叠状态时,连接带160的两端在弯折辅助线243、244的位置弯折。这样,连接带160的一端248向基部224的内侧弯折,并与该基部224相重合。连接带160的另一端249向基部227的内侧弯折,并与该基部227相重合。由于弯折辅助线243、244左右对称地设置,因此,所述一端248、249也左右对称地弯折。此外,连接带160在弯折辅助线245、246的位置弯折。这样,连接带160的中部250以朝图41中的下方即底板234侧凸出的方式弯曲。
如图38所示,弯折辅助线239~242关于中心板53的中心(即,连接带160的中心247)对称地设置。具体而言,弯折辅助线241、242设置在关于该图中的中心247左右对称的位置。弯折辅助线239、240也设置在关于该图中的中心247左右对称的位置。弯折辅助线239~242例如由刻在侧板237、238上的细小的槽构成。侧板237、238可在这些弯折辅助线239~242的位置容易地弯曲。
如图41(图40)所示,当底板234变换成折叠状态时,该底板234也在弯折辅助线239~242的位置弯折。具体而言,侧板237、238在弯折辅助线241、242的位置朝内侧弯折。此外,侧板237、238在弯折辅助线239、240的位置朝外侧弯折。由于弯折辅助线241、242左右对称地设置,且弯折辅助线239、240也左右对称地设置,因此,底板234和侧板237、238折叠成风箱状。
该改型例的线形物单元中,通过连接带160将一对辅助板235、236连接在一起,作为一个部件。因此,当底板234变换成折叠状态后,重叠的底板234和辅助板235、236会折叠。因此,当底板234变换为折叠状态时,辅助板235、236尤其是连接带160和基部224、227会松弛,辅助板235、236弹性形变。若辅助板235、236的一部分变形而向内侧突出时,例如,当连接带160变形而向图41中的上侧凸出时,在辅助板235、236之间所形成的空间251会变窄。从而,卷绕在毂状绕线部15、16上的线形物12可能会在空间251内受到挤压。
该线形物单元中,如图41所示,当底板234变换为折叠状态时,连接带160在弯折辅助线243、244的位置折回,并重叠在基部244、247的内侧,此外,连接带160在弯折辅助线245、246的位置弯曲,这样,中部250以朝底板234侧突出的方式弯曲。由此,所述空间251不会变窄,不会挤压线形物12。因此,当拉出线形物12时,线形物12不会被辅助板235和辅助板236猛力夹持,可在不损坏线形物12的情况下顺畅地将其拉出。
本改型例中,如图41所示,侧板237、238相对于中心板53折叠成风箱状。因此,当底板234变换为折叠状态时,底板234的长度变短。即,线形物单元的总长度L变短。因此,对于钓者、其他线形物单元的使用者来说,该线形物单元既结构紧凑又好用。
若只想使绕线器11的结构比较紧凑,设计起来还是比较简单的。然而,与此同时,一对毂状绕线部15、16之间的距离会变短。具体而言,如图38所示,当使侧板237、238折叠成风箱状时,毂状绕线部15、16之间的距离会变短2k。此处的k是指,第一分界位置19和弯折辅助线241之间的距离(第二分界位置20和弯折辅助线242之间的距离)。由此,若卷绕在毂状绕线部15、16之间的距离变短,规定长度的线形物12卷绕在各毂状绕线部15、16之间的卷绕圈数就会增多。即,卷绕作业的成本增加。但本改型例中,在底板234处于展开状态时,一对毂状绕线部15、16之间的距离会变长,因此,线形物12卷绕时的卷绕圈数不会增多。因此,不仅可避免卷绕作业的成本增加,还可使线形物单元产品的结构比较紧凑。
本改型例中,弯折辅助线239~242和弯折辅助线243~246的位置没有特别限定。即,这些弯折辅助线239~246可设置在以所述中心247(参照图38、图39)为基准的任意位置。因此,即使确保底板234处于展开状态时毂状绕线部15、16之间的距离为规定值以上,也可将底板234变为折叠状态时线形物单元的总长度L设定为设计者希望的尺寸。
本改型例中,辅助板235、236上可省略直缘63、73。即,也可不沿虚拟剖切线57剖切辅助板235、236,而使辅助板235、236大致呈扇形。本改型例中,辅助板235、236的第一侧缘161和第二侧缘163的倾角θ1、θ2可相同。本改型例中,可省略堤状部156、157、138、139、140、141。本改型例中,壳体152的通孔151可不偏移。即使不偏移,通过像前述那样折叠辅助板235、236,线形物12不会被辅助板235、236猛力夹持,可在不损坏线形物12的情况下顺畅地将其拉出。

Claims (31)

1.一种绕线器,包括:
底板,其具有中心板和与该中心板两侧相连的一对侧板,并可在折叠状态和展开状态之间变换,该折叠状态是指在中心板和各侧板之间的分界处弯折从而各侧板彼此相对的状态,该展开状态是指各侧板彼此远离的状态;
一对毂状绕线部,其设置在各侧板上,在底板呈折叠状态时,该一对毂状绕线部的端面则彼此相对;
一对辅助板,其设置在各毂状绕线部的端面上,并从该端面朝所述中心板侧延伸,进而固定在底板上,
该辅助板上形成有直的剖切缘,该剖切缘是通过沿虚拟剖切线剖切该辅助板而形成,该虚拟剖切线与连接所述各毂状绕线部的中心的虚拟中心线平行,其特征在于:
所述辅助板由板状部材构成,该板状部材包括圆形部和基部,该圆形部在所述端面上形成凸缘,该基部具有:底缘部,其固定在所述底板上;第一侧缘,其以连接该底缘部的一端和所述剖切缘的下端的方式延伸;第二侧缘,其以连接所述底缘部的另一端和所述圆形部的另一端侧的方式延伸;圆弧状缘,其与所述圆形部相连,并连接所述第一侧缘和所述第二侧缘,
所述第一侧缘相对于所述虚拟中心线的倾角θ1与所述第二侧缘相对于所述虚拟中心线的倾角θ2的关系为,θ1<θ2,其中,0°<θ1<90°,0°<θ2<90°。
2.一种绕线器,包括:
底板,其具有中心板和与该中心板两侧相连的一对侧板,并可在折叠状态和展开状态之间变换,该折叠状态是指在中心板和各侧板之间的分界处弯折从而各侧板彼此相对的状态,该展开状态是指各侧板彼此远离的状态;
一对毂状绕线部,其设置在各侧板上,在底板呈折叠状态时,该一对毂状绕线部的端面则彼此相对;
一对辅助板,其设置在各毂状绕线部的端面上,并从该端面朝所述中心板侧延伸,进而固定在底板上,
该辅助板上形成有直的剖切缘,该剖切缘是通过沿虚拟剖切线剖切该辅助板而形成,该虚拟剖切线与连接所述各毂状绕线部的中心的虚拟中心线平行,其特征在于,
所述辅助板由板状部材构成,该板状部材包括:凸缘部,其在所述端面上形成凸缘;底缘部,其固定在所述底板上;基部,其连接该凸缘部和该底缘部,
所述基部具有:第一侧缘,其以连接所述底缘部的一端和所述剖切缘的下端的方式延伸;第二侧缘,其以连接所述底缘部的另一端和所述凸缘部的另一端侧的方式延伸,
所述第一侧缘相对于所述虚拟中心线的倾角θ1与所述第二侧缘相对于所述虚拟中心线的倾角θ2的关系为,θ1<θ2,其中,0°<θ1<90°,0°<θ2<90°。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绕线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底缘部以连接一对基部彼此的方式形成带状,
设置有一对第一弯折辅助线和一对第二弯折辅助线,该一对第一弯折辅助线用于,当所述底板变换为折叠状态时,使该底缘部的两端分别能朝其中一个基部的内侧和另一个基部的内侧对称地弯折;该一对第二弯折辅助线用于,当所述底板变换为折叠状态时,使该底缘部的中部能以朝所述底板侧凸出的方式弯曲。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绕线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底缘部以连接一对基部彼此的方式形成带状,
设置有一对第一弯折辅助线和一对第二弯折辅助线,该一对第一弯折辅助线用于,当所述底板变换为折叠状态时,使该底缘部的两端分别能朝其中一个基部的内侧和另一个基部的内侧对称地弯折;该一对第二弯折辅助线用于,当所述底板变换为折叠状态时,使该底缘部的中部能以朝所述底板侧凸出的方式弯曲。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绕线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侧板上设置有第三弯折辅助线,该第三弯折辅助线用于使所述侧板能相对于所述中心板折叠成风箱状。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绕线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侧板上设置有第三弯折辅助线,该第三弯折辅助线用于使所述侧板能相对于所述中心板折叠成风箱状。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绕线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毂状绕线部形成为外径为d的圆柱状,
所述虚拟剖切线设置在与所述虚拟中心线间隔距离S的位置上,
该距离S为:d/2<S≤D/2-(D-d)/6,所述D为所述圆形部的外径。
8.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绕线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毂状绕线部形成为外径为d的圆柱状,
所述虚拟剖切线设置在与所述虚拟中心线间隔距离S的位置上,
该距离S为:d/2<S≤D/2-(D-d)/6,所述D为所述凸缘部的宽度尺寸。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绕线器,其特征在于,
还设置有从所述侧板的缘部朝所述辅助板的缘部延伸的堤状部。
10.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绕线器,其特征在于,
还设置有从所述侧板的缘部朝所述辅助板的缘部延伸的堤状部。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绕线器,其特征在于,
还设置有从所述辅助板的缘部朝所述侧板的缘部延伸的堤状部。
12.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绕线器,其特征在于,
还设置有从所述辅助板的缘部朝所述侧板的缘部延伸的堤状部。
13.如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绕线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堤状部由突条构成,该突条形成以所述毂状绕线部为中心的圆弧状。
14.如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绕线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堤状部由突条构成,该突条形成以所述毂状绕线部为中心的圆弧状。
15.如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绕线器,其特征在于,
通过让所述辅助板上的位于所述毂状绕线部周边的周边区域,沿着通过毂状绕线部中心的虚拟轴线方向朝所述堤状部突出的方向凹陷,在所述辅助板上形成台阶。
16.如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绕线器,其特征在于,
通过让所述辅助板上的位于所述毂状绕线部周边的周边区域,沿着通过毂状绕线部中心的虚拟轴线方向朝所述堤状部突出的方向凹陷,在所述辅助板上形成台阶。
1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绕线器,其特征在于,
还具有壳体,该壳体对折叠状态的底板的周围进行覆盖,将该底板、毂状绕线部和辅助板收纳保持在其内部,
该壳体上设置有线拉出孔,可供卷绕在一对毂状绕线部之间的线形物穿过,在底板保持在壳体内的状态下,该线拉出孔比所述毂状绕线部的中心靠设置有所述剖切缘的这一侧偏移。
18.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绕线器,其特征在于,
还具有壳体,该壳体对折叠状态的底板的周围进行覆盖,将该底板、毂状绕线部和辅助板收纳保持在其内部,
该壳体上设置有线拉出孔,可供卷绕在一对毂状绕线部之间的线形物穿过,在底板保持在壳体内的状态下,该线拉出孔比所述毂状绕线部的中心靠设置有所述剖切缘的这一侧偏移。
19.一种线形物单元,其特征在于,
具有:
权利要求17所记载的绕线器,
线形物,该线形物保持在卷绕于所述一对毂状绕线部之间的状态,
该线形物是按如下方式被卷绕的:先将该线形物从所述辅助板的第二侧缘侧朝第一侧缘侧卷绕在其中一个毂状绕线部上,然后,以与该线形物相交叉的方式将其向另一个毂状绕线部引导,使其以“8”字状从所述辅助板的第二侧缘侧朝第一侧缘侧卷绕在该另一个毂状绕线部上。
20.一种线形物单元,其特征在于,
具有:
权利要求18所记载的绕线器,
线形物,该线形物保持在卷绕于所述一对毂状绕线部之间的状态,
该线形物是按如下方式被卷绕的:先将该线形物从所述辅助板的第二侧缘侧朝第一侧缘侧卷绕在其中一个毂状绕线部上,然后,以与该线形物相交叉的方式将其向另一个毂状绕线部引导,使其以“8”字状从所述辅助板的第二侧缘侧朝第一侧缘侧卷绕在该另一个毂状绕线部上。
21.一种绕线器,包括:
底板,其具有中心板和与该中心板两侧相连的一对侧板,并可在折叠状态和展开状态之间变换,该折叠状态是指在中心板和各侧板之间的分界处弯折从而各侧板彼此相对的状态,该展开状态是指各侧板彼此远离的状态;
一对毂状绕线部,其设置在各侧板上,在底板呈折叠状态时,该一对毂状绕线部的端面则彼此相对;
一对辅助板,其设置在各毂状绕线部的端面上,并从该端面朝所述中心板侧延伸,进而固定在底板上,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第一堤状部,其从所述侧板的缘部朝所述辅助板的缘部延伸。
22.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绕线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堤状部设置成其先端与所述辅助板相接触的状态。
23.如权利要求21或22所述的绕线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堤状部由突条构成,该突条形成以所述毂状绕线部为中心的圆弧状。
24.如权利要求21或22所述的绕线器,其特征在于,
还在所述侧板的侧部上设置有第二堤状部。
25.一种线形物单元,其特征在于,
具有:
权利要求21或22所记载的绕线器,
线形物,该线形物保持在卷绕于所述一对毂状绕线部之间的状态,
该线形物是按如下方式被卷绕的:先将该线形物从其中一个毂状绕线部的一侧朝另一侧卷绕,然后,以与该线形物相交叉的方式将其向另一个毂状绕线部引导,使其以“8”字状从该另一个毂状绕线部的一侧朝另一侧卷绕。
26.一种绕线器,包括:
底板,其具有中心板和与该中心板两侧相连的一对侧板,并可在折叠状态和展开状态之间变换,该折叠状态是指在中心板和各侧板之间的分界处弯折从而各侧板彼此相对的状态,该展开状态是指各侧板彼此远离的状态;
一对毂状绕线部,其设置在各侧板上,在底板呈折叠状态时,该一对毂状绕线部的端面则彼此相对;
一对辅助板,其设置在各毂状绕线部的端面上,并从该端面朝所述中心板侧延伸,进而固定在底板上,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堤状部,其从所述辅助板的缘部朝所述侧板的缘部延伸。
27.如权利要求26所述的绕线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堤状部设置成其顶端与所述侧板相接触的状态。
28.如权利要求26或27所述的绕线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堤状部由突条构成,该突条形成以所述毂状绕线部为中心的圆弧状。
29.一种线形物单元,其特征在于,
具有:
权利要求26或27所述的绕线器,
线形物,该线形物保持在卷绕于所述一对毂状绕线部之间的状态,
该线形物是按如下方式被卷绕的:先将该线形物从其中一个毂状绕线部的一侧朝另一侧卷绕,然后,以与该线形物相交叉的方式将其向另一个毂状绕线部引导,使其以“8”字状从该另一个毂状绕线部的一侧朝另一侧卷绕。
30.一种绕线器,包括:
底板,其具有中心板和与该中心板两侧相连的一对侧板,并可在折叠状态和展开状态之间变换,该折叠状态是指在中心板和各侧板之间的分界处弯折从而各侧板彼此相对的状态,该展开状态是指各侧板彼此远离的状态;
一对毂状绕线部,其设置在各侧板上,在底板呈折叠状态时,该一对毂状绕线部的端面则彼此相对;
一对辅助板,其设置在各毂状绕线部的端面上,并从该端面朝所述中心板侧延伸,进而固定在底板上,其特征在于:
还具有带状底缘部,其连接各辅助板并与各辅助板形成一体,
该底缘部上设置有一对第一弯折辅助线和一对第二弯折辅助线,该一对第一弯折辅助线用于,当所述底板变换为折叠状态时,使该底缘部的两端分别能朝其中一个辅助板的内侧和另一个辅助板的内侧对称地弯折;该一对第二弯折辅助线用于,当所述底板变换为折叠状态时,使该底缘部的中部能以朝所述底板侧凸出的方式弯曲。
31.如权利要求30所述的绕线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侧板上设置有第三弯折辅助线,该第三弯折辅助线用于使所述侧板能相对于所述中心板折叠成风箱状。
CN2008800210943A 2007-07-10 2008-07-10 绕线器和线形物单元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74290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9)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181153/2007 2007-07-10
JP2007181153 2007-07-10
JP2008021548 2008-01-31
JP2008020988 2008-01-31
JP020988/2008 2008-01-31
JP2008021311 2008-01-31
JP021311/2008 2008-01-31
JP021548/2008 2008-01-31
PCT/JP2008/062519 WO2009008485A1 (ja) 2007-07-10 2008-07-10 糸巻及び糸状体ユニット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742903A CN101742903A (zh) 2010-06-16
CN101742903B true CN101742903B (zh) 2013-02-20

Family

ID=4022865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800210943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742903B (zh) 2007-07-10 2008-07-10 绕线器和线形物单元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5117497B2 (zh)
CN (1) CN101742903B (zh)
WO (1) WO2009008485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059041B2 (ja) * 2009-02-20 2012-10-24 株式会社 ファジー 釣り糸の結線具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197828Y (zh) * 1994-07-02 1995-05-24 林木河 便利鱼线盒
CN2476952Y (zh) * 2001-03-08 2002-02-20 李美松 一种鱼线盘
CN2823209Y (zh) * 2005-02-07 2006-10-04 金斗成 卷线板
JP3899117B1 (ja) * 2006-09-15 2007-03-28 冨士太 木村 糸巻き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132643A (ja) * 1997-07-15 1999-02-09 Dainippon Printing Co Ltd 釣り糸用カートン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197828Y (zh) * 1994-07-02 1995-05-24 林木河 便利鱼线盒
CN2476952Y (zh) * 2001-03-08 2002-02-20 李美松 一种鱼线盘
CN2823209Y (zh) * 2005-02-07 2006-10-04 金斗成 卷线板
JP3899117B1 (ja) * 2006-09-15 2007-03-28 冨士太 木村 糸巻き

Non-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JP特开2002-171887A 2002.06.18
JP特开平10-229798A 1998.09.02
JP特许第3899117号B1 2007.03.28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09008485A1 (ja) 2009-01-15
JPWO2009008485A1 (ja) 2010-09-09
CN101742903A (zh) 2010-06-16
JP5117497B2 (ja) 2013-01-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528576B (zh) 绕线器、绕线装置
US7330627B2 (en) Coiled cable products and methods of forming the same
JP3678171B2 (ja) ワイヤハーネスへのコルゲートチューブ外装構造
CN101742903B (zh) 绕线器和线形物单元
TW201527820A (zh) 成形工具,光纖單元製造方法及光纜製造方法
CN105492357B (zh) 光纤卷绕用线轴以及光纤
JP5002774B2 (ja) 差動変圧器のボビン構造
JP2008080661A (ja) 転写具
JP2009201508A (ja) 糸巻
JP4995535B2 (ja) 釣り糸携帯具
JP7291549B2 (ja) 巻回体収納箱
WO2013105293A1 (ja) コルゲートチューブの取り付け方法並びにワイヤーハーネス組立装置及びスリット方向規制治具
US20080197230A1 (en) Spool for fastener strips and method of winding fastener strips
WO2011092925A1 (ja) 条体の収容容器
JP4401427B1 (ja) 糸巻き
JP3161807U (ja) 糸巻き
JP6396665B2 (ja) コイル巻回体
KR200387187Y1 (ko) 혁대
JP3122850U (ja) 帯状物用包装具
JP2010130851A (ja) ワイヤハーネスの配索構造
KR200328920Y1 (ko) 낚시대 케이스용 낚시 줄 걸이대
WO2012085995A1 (ja) 条体の収容体
JP3165443U (ja) 傘用収納袋
JP3027272U (ja) 直径調節リール
ITUD940057A1 (it) Bobina per rotoli di filo metallico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0220

Termination date: 20150710

EXPY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