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731989B - 便座装置 - Google Patents

便座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731989B
CN101731989B CN2009102260638A CN200910226063A CN101731989B CN 101731989 B CN101731989 B CN 101731989B CN 2009102260638 A CN2009102260638 A CN 2009102260638A CN 200910226063 A CN200910226063 A CN 200910226063A CN 101731989 B CN101731989 B CN 10173198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metallic film
seat
seat device
toilet sea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10226063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731989A (zh
Inventor
井泽浩一
荒川茂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shiba Corp
Toshiba Lifestyle Products and Service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shiba Corp
Toshiba Consumer Electronics Holdings Corp
Toshiba Home Appliance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8299426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159578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9125252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426233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Toshiba Corp, Toshiba Consumer Electronics Holdings Corp, Toshiba Home Appliances Corp filed Critical Toshiba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173198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73198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73198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731989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KSANITARY EQUIPMENT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TOILET ACCESSORIES
    • A47K13/00Seats or covers for all kinds of closets
    • A47K13/24Parts or details not covered in, or of interest apart from, groups A47K13/02 - A47K13/22, e.g. devices imparting a swinging or vibrating motion to the seats
    • A47K13/30Seats having provisions for heating, deodorising or the like, e.g. ventilating, noise-damping or cleaning devices
    • A47K13/305Seats with heating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2203/00Aspects relating to Ohmic resistive heating covered by group H05B3/00
    • H05B2203/029Heat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eat warmers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Toilet Suppli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便座装置。该便座装置能够进一步缩短使便座升温至预定温度所需的时间、实现节电化。在便座主体(7)的着座部(17)设有由包括镍薄膜的第一层(18a)和包括铜薄膜的第二层(18b)构成的金属薄膜(9),在便座(5)的内部配设感应加热线圈(8),对感应加热线圈(8)供给交流电而对金属薄膜(9)进行感应加热,使便座(5)升温至预定温度。

Description

便座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有对便座进行加热的功能的便座装置。
背景技术
一般来说,具有对便座进行加热的功能的便座装置,有在便座内面配设有软线加热器(cord heater)以一直对便座进行加热的类型,还有在便座内面配设卤素加热器(halogen heater)等大功率的加热器以仅在便座使用时瞬时对其进行加热的类型等。
上述使用软线加热器的便座装置,使用大约50W左右的加热器而将便座一直保持在预定的温度,所以需要一直进行功率供给,存在消耗无谓的功率这样的问题。
另外,上述使用卤素加热器的便座装置,使用大约1000W左右的加热器,因此能够在使用便座时瞬时对其进行加热,仅在便座使用时进行功率供给即可,能够降低功率消耗量,但存在必须瞬时使用大功率这样的问题。
作为解决上述问题的便座装置,已知在便座中的使用者臀部所接触的范围设置发热体,对该发热体使用感应加热线圈来进行感应加热的加热便座,上述发热体由铁、不锈钢等金属形成(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另外,提出了在便座主体的上表面设置具有铝箔的表面层,并且使用感应加热线圈对该表面层进行感应加热的方式(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该加热便座,具有用于检测便座主体的温度的温度传感器,基于该温度传感器的检测温度来控制对感应加热线圈的通电。由于所述铝箔薄,相应地热容量就小,所以与使用上述软线加热器、卤素加热器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供给至感应加热线圈的功率。
专利文献1:特开2000-23880号公报
专利文献2:特开2001-8859号公报
就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装置而言,为了将上述便座升温至预定温度需要花费时间,相应地供给至感应加热线圈的功率也需要较多。
而且,上述的便座主体,通常包含热传导率比较低的合成树脂材料。但是,就专利文献2所公开的装置而言,由于温度传感器配置在便座主体的内侧,所以难以检测出使用者臀部所接触的便座主体表面层的正确温度。
另外,如果该温度检测未能正确地进行,则不能进行正确的温度控制。所以使用者在坐于(使用)便座主体时可能会感到冰凉感或者会低温烫伤。
而且,在专利文献2的加热便座中使用感应加热线圈,而且在与使用者直接接触的便座主体表面层配设有金属,所以必须可靠地防止在便座主体处发生触电。
于是,为了进行正确的温度检测、或者可靠地防止触电,考虑在便座主体的表面设置上述温度传感器或者用于电接地的地线。
但是,如果在便座主体的上表面设置这些传感器、地线等部件,则不仅会有损便座主体的外观,而且该上表面的各部件的凹凸也会有损使用者着座时的使用感。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作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便座装置,该便座装置的便座所具有的发热体的热容量小、使便座升温至预定温度所需的时间能够进一步缩短、能够更加省电。
本发明的其他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不损害便座主体的外观且不损害着座时的使用感的便座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便座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设置于便座主体的着座部的金属薄膜和对上述金属薄膜进行感应加热的感应加热线圈。
另外,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便座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设置于便座主体的着座部的表面侧以及内面侧的金属薄膜、和对上述金属薄膜进行感应加热的感应加热线圈。
根据本发明,通过在上述便座主体的着座部设置被感应加热的金属薄膜,能使得发热体为膜状且薄,能够减小其热容量。因此,能够在短时间内将上述便座升温至预定温度,相应地能够抑制供给至感应加热线圈的功率,能够实现省电化。
而且,根据本发明,利用感应加热线圈对金属薄膜进行感应加热,在着座部内面侧对于该内面侧的金属薄膜设置传感器、地线等的部件,由此能够以不露出的方式设置这些部件。因此,不会损害着座部的表面(外表面)的外观,能够得到使用者坐于着座部时不会感到不舒服的便座主体的构成。
附图说明
图1是第一实施方式中的便座沿图2中的A-A线的放大剖视图。
图2是便座的俯视图。
图3是图1中的便座表面的放大剖视图。
图4是便座装置的整体立体图。
图5是第二实施方式的与图2相当的图。
图6是图5中的B-B线的放大剖视图。
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沿图2中的A-A线的便座的放大剖视图。
图8是用于说明便座的表侧内侧的层叠构造的放大示意图。
图9是表示便座装置的电构成的框图。
图10是表示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与图7相当的图。
图1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的与图7相当的图。
附图标记说明
1便座装置     2便器        5便座
5a上部件      5b下部件     7便座主体
8、21、33感应加热线圈    9、31、32金属薄膜
17着座部     18a、31a第一层    18b、31b第二层
19地线       20保护层    25温度检测元件
30收置凹部   34片状绝缘材料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对于第一实施方式的便座装置1,参照图1~图4进行说明。图4示出了便座装置1的整体立体图。
如图4所示,在便器2的上表面,可装卸地固定有便座装置1的壳体3。壳体3,作为暂时贮存用于分别清洗使用者的肛门以及局部的清洗水的水箱、以及温水水箱发挥作用,在壳体3的侧部配设有控制面板4。
在控制面板4,可操作地设有包括多个操作开关的开关组4a(大便开关、小便开关、停止开关、水温开关、喷出压力开关以及便座加热开关),各开关连接于以微型计算机为主体而构成的控制电路4b。控制电路4b基于来自开关组4a的输出信号进行便座装置1的整体控制。
盖10以与便座5共同的水平轴6为中心可旋转地安装于壳体3。作为着座部的便座5具有后面详述的图1所示的包括上部件5a和下部件5b的分割成两部分类型的便座主体7、感应加热线圈8以及金属薄膜9。便座5,可在与便器2的上表面接触的处于水平位置的着座位置和从便器2的上表面向上方分离的非着座位置之间以轴6为中心被旋转操作,图4表示了能够使用便座5的着座位置。
壳体3通过软管11连接于分支栓12。分支栓12具有1个输入口和2个输出口,软管11连接于分支栓12的一个输出口,另一个输出口通过软管13连接于下水箱(未图示)。分支栓12的输入口连接于自来水管。为了清洗便器2内的污物,暂时将清洗水贮存于上述下水箱。
在壳体3,能够向前后方向直线移动地安装有外喷嘴14,在外喷嘴14固定有中空状的小便用喷嘴15。另外,在壳体3的前表面部,位于左右方向的中间部配置有人感传感器16a,并且位于左侧上端部配置有人感传感器16b。
一方的人感传感器16a,包括在便座5的稍微靠上方具有检测区域的红外线传感器,由使用者将臀部置于便座5而检测到使用者的存在即着座而输出人感信号。
另一方的人感传感器16b,包括在便座装置1的前方大约0.5m至1m位置具有检测区域的红外线传感器,由使用者接近便座装置1而检测到使用者的存在而输出人感信号。
人感传感器16a、16b连接于控制电路4b,控制电路4b基于是否有来自人感传感器16a的人感信号来判断使用者是否将臀部置于便座5,另外,基于是否有来自人感传感器16b的人感信号来判断使用者是否要使用便座装置1。
如上所述,使用者将盖10旋转至使用位置将臀部置于便座5,如图1所示,构成便座5的便座主体7包括上部件5a和下部件5b,以合成树脂为材料形成为中空状。上述合成树脂能够使用例如ABS(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合成树脂)或者PP(聚丙烯)等各种材料。
另外,便座5只要是至少分割为2部分以上的构成即可,对于其分割数量、形状或者材料可以适当变更。另外,便座5的整体形状也不限定于图示的大致“O”状,可以适当变更例如形成为“U”状等。
在便座5的中空内部在上部件5a的内面,以围绕便座5的中央开口部5c(参照图2、图4)的外周的方式环状配置有感应加热线圈8。感应加热线圈8由绞合线(Litz wire)等损失小的铜线构成。在壳体3的内部配设有没有图示的逆变器,该逆变器基于控制电路4b的指令对感应加热线圈8供给交流电流。
在便座5的载有使用者的臀部的部分(便座主体7的着座部17)表面,以围绕中央开口部5c的方式环状设有金属薄膜9。如图3所示,金属薄膜9包括上层的第一层18a和下层的第二层18b,第一层18a是具有磁性的材料即镍薄膜,第二层18b由导热性以及导电率高的铜薄膜形成。地线19连接于第二层18b的铜薄膜。
在金属薄膜9的表面形成有保护层20。保护层20由电阻高的绝缘材料例如丙烯酸系或者三聚氰胺系等的合成树脂材料形成。
接下来,对于形成于便座5的表面的金属薄膜9以及保护层20的形成方法进行说明。
首先说明金属薄膜9,在合成树脂制的上部件5a的表面通过化学镀铜而形成第二层18b的铜薄膜,之后,在该第二层18b的表面通过电解镀镍而形成第一层18a的镍薄膜。通过上述那样的方法,形成了厚度为几μm至几10μm的金属薄膜9。
接着说明保护层20,将具有作为被处理物的金属薄膜9的便座主体7浸入水系涂料中,将被处理物作为阴极(-)将水系涂料作为阳极(+),在其间流过直流电,从而利用电力使水系涂料中的微粒被吸引到被处理物而在被处理物的表面电沉积形成涂料膜,之后,进行烘焙处理以使涂料膜固化而形成保护层20。通过该形成方法,保护层20的膜厚度为几10μm左右。
另外,对于保护层20,也有将紫外线固化型涂料涂布于具有金属薄膜9的便座主体7,对该紫外线固化型涂料照射紫外线而使其固化而在金属薄膜9的表面附着固定的方法。通过该形成方法形成的保护层20的膜厚为几μm左右。有时通过该方法形成的保护层20是透明膜,所以必须通过底涂进行设计用彩色涂装(丙烯酸系等亮漆膜等)。
接下来,对于本实施方式中的便座装置1的工作以及作用进行详细说明。
人感传感器16b,检测到使用者则向控制电路4b输出人感信号。控制电路4b,基于该人感信号通过上述逆变器对感应加热线圈8供给交流电流例如供给5秒钟,如后所述,使便座5升温至大约34℃至40℃。假定这5秒钟是从人感传感器16b检测到使用者到该使用者坐到便座5上为止的时间。
当感应加热线圈8中流过20kHz至80kHz左右的例如35kHz的交流电流时,在感应加热线圈8的周围产生方向以及强度变化的磁力线。金属薄膜9的第一层18a的镍薄膜受到该变化的磁力线的影响,在具有磁性的镍薄膜中流动涡流电流。因为镍薄膜具有电阻,所以在镍薄膜中有电流流过则会产生功率=(电流)2×(电阻)这样的焦耳热,从而通过感应加热对镍薄膜进行加热。
这样本实施方式中的便座装置1,将金属薄膜9配设于便座5的着座部17,具有对金属薄膜9进行感应加热的感应加热线圈8。因此,由于作为发热体的金属薄膜9的膜厚薄,所以能够降低金属薄膜9的热容量,能够抑制加热便座5所必需的能量,能够谋求节电化。
另外,因为能够快速将便座5升温至预定温度,所以能够在使用者着座于便座5之前结束金属薄膜9的感应加热。因此,也不会使得使用者受到磁力线的影响。
而且,便座主体7能够由合成树脂制成。合成树脂的导热性低,所以在使用时能够保持便座5的温度,例如即使停止了感应加热也不会给使用者带去不适感,能够谋求节电化。
金属薄膜9是通过镀敷形成的,所以能够容易地形成为几μm至几10μm的薄膜。而且,能够将热容量抑制为更低,能够进一步抑制加热便座5所必需的能量,能够谋求节电化。
在形成第一层18a时,通过使用电解镀镍的制造方法,能够将上述铜薄膜作为电解镀敷电极的阴极(-)使用,在该铜的表面能够容易地析出形成镍薄膜。
而且,在形成第二层18b时,通过使用化学镀铜的制造方法,不靠通电也能够在合成树脂制的着座部析出铜薄膜,在合成树脂制的便座主体7的表面能够容易地形成铜薄膜。
这样,因为金属薄膜9的第一层18a的镍是强磁体,所以能高效地被感应加热,能够容易地将金属薄膜9升温至预定温度,能够谋求节电化。
另外,在金属薄膜9中,由第一层18a的镍薄膜发热所产生的热被传递至第二层18b的铜薄膜。第二层18b的铜薄膜,其导热率高于第一层18a的镍薄膜,能够使得温度均等地进行传热。因此,镍薄膜发热所产生的热,被快速传递至金属薄膜9整体,能够使便座5的着座部17均匀地被加热。
地线19连接于第二层18b的铜薄膜,铜的导电率比镍高,所以即使在便座5内部发生感应加热线圈8的被覆破损等电故障,漏电的电流易于流入地线9而能够确保使用者的安全。
在金属薄膜9的表面形成有电阻高的绝缘材料的保护层20,所以即使在便座5的内部发生漏电等的电故障,漏电也不会传至使用者,能够确保安全,而且能够保护金属薄膜9,能够美化便座5的外观。
(第二实施方式)
对于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主要参照图5、图6进行说明。图5示出了本实施方式中的便座5的俯视图,图6示出了图5中的B-B线放大剖面图。另外,对于与第一实施方式同一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省略详细说明。本实施方式中的构成,除了配置于便座5的内部的感应加热线圈21的构成之外,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
如图5所示,本实施方式中的感应加热线圈21通过串联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15个)同一卷绕方向的小直径感应加热线圈22而构成。感应加热线圈21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由绞合线等损失小的铜线构成。
在便座5的中空内部在上部件5a的内面,在便座5的中央开口部5c的外周等间隔地配置小直径感应加热线圈22而构成感应加热线圈21。在壳体3的内部配设有未图示的逆变器,该逆变器基于控制电路4b的指令而对感应加热线圈21供给交流电。
在便座5表面的使用者的臀部接触的部分便座主体7的着座部17,如图3所示,配设有金属薄膜9,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地,金属薄膜9通过感应加热线圈21被感应加热。由此,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便座5升温至预定温度。
这样,本实施方式中的便座装置也起到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
而且,小直径感应加热线圈22包括内侧开口部23的整个表面被金属薄膜9覆盖,所以小直径感应加热线圈22所产生的磁力线高效贯通金属薄膜9,能够更为高效地使金属薄膜9产生感应加热。因此,能够容易地将便座5升温至预定温度,能够进一步谋求节电化。
本发明并不仅限定于以上说明且图示的实施方式,也可以进行如下的变形或扩展。
即,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金属薄膜9的第一层18a使用了镍薄膜,但并不限定于此,是氧化铬等具有磁性的金属即可。
另外,金属薄膜9的第二层18b使用了铜薄膜,但并不限定于此,是金等导热性以及导电率高的金属即可。
作为保护层20使用了丙烯酸系或者三聚氰胺系等的合成树脂材料,但也可以使用环氧树脂等的绝缘性高的合成树脂。
另外,通过电解镀镍形成第一层18a,但也可以通过化学镀镍来形成。
另外,作为人感传感器16a、16b,使用了红外线传感器,但也可以使用超声波反射型传感器。
人感传感器16a使用了红外线传感器,但也可以使用由使用者坐到便座上而打开的机械式开关。
另外,示出了感应加热线圈8、21配设于便座主体7的上部件5a的内面的例子,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配置于盖10侧。
另外,可以根据设置便座装置的房间的面积,适当调节人感传感器16b的检测区域以及对感应加热线圈8、21供给交流电的时间。
(第三实施方式)
对于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参照图7至图9进行说明。
将具有金属薄膜31、32的上部件5a作为被处理物浸入水系涂料中,并且将该被处理物作为阴极(-)而将水系涂料作为阳极(+),在它们之间流过直流电流。由此,水系涂料的微粒被吸引到被处理物,从而在第一层31a的上表面电沉积而形成涂料膜。之后,进行烘焙处理以使该膜固化而形成膜厚度为例如几10μm左右的保护层20。
另外,图8示意示出仅在表面侧金属薄膜31的上表面侧形成有保护层20的上部件5a的放大剖视图。上述第一层31a以及第二层31b还有保护层20,通过掩蔽方式(masking)等形成于便座5(上部件5a)的预期部位,因而也可以适当变更各自的形成范围。
另外,作为保护层20的形成方法,也可以使用紫外线固化型涂料。在这样的情况下,对于具有金属薄膜31、32的上部件5a,涂布紫外线固化型涂料之后,通过照射紫外线而使该紫外线固化型涂料固化,从而能够使例如膜厚为几μm左右的透明的保护膜20附着固定于第一层31a的上表面。
由于该保护层20是透明的薄膜,所以通过适当进行由设计用彩色涂装(丙烯酸系亮漆膜等)实现的底涂,能够提高便座5的外观设计美感。
如图2所示,在成为上部件5a的基端部的被支持部侧,在其内面侧的金属薄膜32,连接有用于将金属薄膜31、32电接地的地线19(接地机构)。详细而言,在将上部件5a分为左右两部分的中心线L上,在上部件5a的宽度方向(中心线L方向)的中央部P1,地线19被焊接于金属薄膜32。
在这样的情况下,地线19从包括焊料浸润性好的镍薄膜的第一层31a侧(内面侧)起被焊接,因而能得到良好的连接状态。另外,地线19,相对于第二层31b以接触而确保电导通状态的方式连接,遍及上部件5a的表面内面两个面能得到充分的接地效果。该地线19从便座5的后方经由壳体3而被引出到外部。
而且,如图7所示,在上部件5a的内面侧的金属薄膜32设有检测该内面侧的金属薄膜32的温度的温度检测元件25。温度检测元件25,包括例如热敏电阻,配置于在所述片状绝缘材料34的宽度方向(图7中的左右方向)的中央部所形成的中央孔34a内。
由此,温度检测元件25,在金属薄膜32与感应加热线圈33之间,在上部件5a的宽度方向中央部以与金属薄膜32直接紧密接触的方式设置。详情后述,通过该温度检测元件25,能够正确检测出上部件5a的表面温度。
图9是表示便座装置1的控制系统的构成的框图,尤其是示出了与感应加热线圈33的控制相关的部分。控制装置4b以微型计算机为主体而构成,连接于上述开关组4a、人感传感器16a、16b和温度检测元件25。
另外,控制装置4b,基于被输入的各种信号、预先存储的控制程序,通过驱动电路27控制感应加热线圈33。在这样的情况下,通过配设于壳体3内部的逆变器(未图示)对感应加热线圈33供给基于控制装置4b的指令的交流电。
控制装置4b构成为,基于来自人感传感器16b的检测信号即人感信号来判断使用者是否要使用便座装置1,并且基于来自人感传感器16a的人感信号来判断使用者是否将臀部置于便座5(是否坐下)。
接下来,对上述构成的作用进行说明。
控制装置4b,当通过人感传感器16b预先检测到使用者要使用便座装置1时,就通过上述逆变器对感应加热线圈33供给交流电,由于镍薄膜的电阻率比较大,所以利用通过对感应加热线圈33供给交流电而产生的磁力线,使金属薄膜31、32的第一层31a产生涡流电流,用与供给时间相应的热量对上部件5a进行感应加热,从而使其升温至34℃至40℃。
这里,感应加热线圈33配置在上部件5a的紧邻附近,所以可以得到对于其表面侧和内面侧的金属薄膜31、32的良好的加热效果。而且,在感应加热线圈33与内面侧金属薄膜32之间配置有直接检测金属薄膜32的温度的温度检测元件25,所以能进行着座部的上部件5a表层部的正确的温度检测。
另外,控制装置4b,以基于温度检测元件25的检测值、使得便座5的着座部的温度(即金属薄膜31、32的温度)达到预定温度范围的方式控制感应加热线圈33。
因此,在感应加热时,基于温度检测元件25的正确的温度检测,通过控制装置4b能够进行正确的温度控制,所以在着座部的表面层能得到预期的温度。
如上所述,本实施例的便座装置1,在作为便座5的着座部的上部件5a的表面侧和内面侧配设有金属薄膜31、32,具有对金属薄膜31、32进行感应加热的感应加热线圈33。
因此,由于能够对于着座部的内面侧的金属薄膜32设置温度检测元件25、地线19等的部件,所以不会损害着座部的表面(外表面)的外观,能够得到在使用者坐到着座部时不会感到不适的便座5。
另外,将金属薄膜31、32作为发热体,通过将其减薄构成为膜状,能够减小其热容量,能够抑制加热着座部所必需的能量,能够谋求节电化。
而且,因为能够快速将着座部升温至预定温度,所以能够在使用者座于着座部之前结束金属薄膜31、32的感应加热,也不会使磁力线损害使用者的健康。
金属薄膜31、32遍及作为着座部的上部件5a的表面内面两个面地相连而形成。由此,能够得到表面侧金属薄膜31与内面侧金属薄膜32相互热或电连接的状态等,关于着座部的温度特性、电特性等能在表面侧与内面侧之间不产生差异。
在着座部的内面侧,设有检测该内面侧的金属薄膜32的温度的温度检测元件25。由此,能够以不损害便座5的外观而且不损害使用者坐下时的使用感的方式配置温度检测元件25,并且能够直接检测到金属薄膜32的温度,能够进行着座部的表层部的正确的温度检测。
温度检测元件25配置在金属薄膜31、32与感应加热线圈33之间。由此,着座部的表侧内侧的金属薄膜31、32都能够得到良好的加热效果。
严密而言,存在金属薄膜31、32中的靠近感应加热线圈33的部分的温度比其他部分高的倾向。因此,根据上述构成,能够高精度地检测出着座部的温度变高的部分。
作为用于将金属薄膜31、32电接地的接地机构具有地线19,在着座部的内面侧,地线19连接于该内面侧的金属薄膜32。由此,能够以不损害便座5的外观而且不损害使用者坐下时的使用感的方式配置地线19,并且能够防止在便座5发生触电而提高安全性。
金属薄膜31、32,其厚度薄,尤其是第一层31a成为供感应加热之用的电阻体。这一点,在本实施例中,在将着座部分为左右两部分的中心线L上将地线19连接于金属薄膜32,所以能够提高金属薄膜32的接地效果。
即,根据该构成,能够进行取得了电平衡的地线19的连接,该连接使得能够从金属薄膜32向地线19流动充分的接地电流,所以即使由于随时间的劣化等在便座5内部发生感应加热线圈33的被覆破损等电故障,漏电的电流也能够容易地流入地线19。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地线19连接于着座部的基端部侧的宽度方向中央部P1,但也可以连接于前端部(前部)侧的宽度方向中央部P2(参照图2)。
便座5以其后部为基端部可旋转地被支持,地线19连接于着座部中的上述基端部侧。由此,能够尽可能缩短便座5中的地线19的长度(布线长度),并且将地线19从便座5的基端部侧引出而能够进行没有浪费的布线。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地线19,从包括(焊料)浸润性好的镍薄膜的第一层31a侧(内面侧)被焊接,所以能够得到对于金属薄膜32的良好的连接状态。
另外,地线19,相对于包括导电率比较高的铜薄膜的第2层31b以确保电导通的状态的方式连接,所以在着座部的表侧内侧能够得到充分的接地效果。
而且,由于在金属薄膜31的表面形成了包括电阻高的绝缘材料的保护层20,所以即使在漏电的情况下,也能够使电流容易地流入接地线19而且不会使电流传至使用者,能够确保使用者的安全。
在着座部的内面侧的金属薄膜32与感应加热线圈33之间,配设了片状绝缘材料34。由此,通过片状绝缘材料34能够在金属薄膜32与感应加热线圈33之间得到电绝缘状态,能够更为可靠地防止在便座5发生触电。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了片状绝缘材料34,所以在金属薄膜32与感应加热线圈33之间仍绝缘,而且相对金属薄膜31、32靠近配置感应加热线圈33,能够提高加热效果。
便座5包括至少两个分割体,这些分割体中的一个作为上述着座部(上部件5a)而构成。由此,在便座5上能够仅在着座部有区别地形成金属薄膜31、32,并且能够同时且容易地在着座部的表侧内侧形成金属薄膜31、32。
包括着座部的便座5由隔热材料的合成树脂材料形成,所以能够降低便座5的导热性。
因此,能够保持使用时便座5的温度,例如即使停止了感应加热、使用者也不会感到不适,能够谋求节电化。
金属薄膜31、32的第一层31a,由作为强磁体的镍形成,所以能够进行高效的感应加热,能够在短时间内将金属薄膜31、32升温至预定温度。
而且,在金属薄膜31、32中,在第一层31a的镍薄膜中所产生的热,被传递至导热率高的第二层31b的铜薄膜。因此,通过形成该2层结构,能够使得金属薄膜31、32的温度变得均等地快速将热传递至整体,并且能够均等地使便座5的着座部升温。
因此,即使将温度检测元件25设置在着座部的内面侧,也能够进行与着座部的上表面侧同样的温度检测。
(第四实施方式)
图10示出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对其与第三实施方式的不同之处进行说明。这里,图10与图7相当,对于与第三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
本实施方式的内面侧金属薄膜28,与第三实施方式的内面侧金属薄膜32的不同在于下面的内容。即,内面侧金属薄膜28,如图10所示,具有:并不形成于上部件5a的内面侧整体、仅形成于与温度检测元件25相对应的部分的温度检测用薄膜28a,和与地线19连接且仅在接地所必需的部位形成的接地用薄膜28b。
详细而言,在上部件5a形成金属薄膜31、28时,通过对上部件5a的内面侧实施掩蔽等,在上部件5a内面侧的一个侧壁部5e(图10中为左侧壁部)的一部分形成温度检测用薄膜28a,并且在另一侧壁部5f的一部分形成接地用薄膜28b。
这些薄膜28a、28b都以与表面侧金属薄膜31相连的方式形成,能得到在金属薄膜31、28之间相互热或电连接的状态。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温度检测元件25,在上部件5a的侧壁部5e以直接检测温度检测用薄膜28a的温度的方式安装。另外,地线19在上部件5a的侧壁部5f将接地用薄膜28b作为连接部而被焊接。
在上部件5a的上壁部(平坦部5g)没有形成内面侧金属薄膜28,感应加热线圈33沿着平坦部5g而配置,而且没有通过片状绝缘材料34而是通过粘接剂直接固定。
换言之,内面侧的温度检测用薄膜28a、接地用薄膜28b,在上部件5a中的除去与感应加热线圈33相对的部分以外的部分,在温度检测或接地所必需的范围,相对于感应加热线圈33不接触而形成。
因此,对于包括绝缘材料的上部件5a,可以将感应加热线圈33一体地模制固定。
在上述构成中,与第三实施方式同样,金属薄膜31、28通过感应加热线圈33被感应加热。在这样的情况下,金属薄膜31、28,如前所述,不仅膜厚薄,而且温度检测用薄膜28a、接地用薄膜28b作为温度检测用或接地用仅局部/部分地设置于上部件5a的内面侧。
因此,金属薄膜31、内侧金属薄膜28的热容量更加降低,所以能够以更短的时间使便座5的上部件5a升温。
如上所述,着座部的上部件5a的内侧金属薄膜28,具有仅在与温度检测元件25相对应的部分形成的温度检测用薄膜28a。
因此,在着座部的表侧内侧配置有金属薄膜31、28的构成中,能够进行着座部的表层部的正确的温度检测,而且能够进一步减小发热体的热容量,能够得到节能的效果。
另外,着座部的内侧金属薄膜28,具有与地线19连接且仅在接地所必需的部位形成的接地用薄膜28b。
因此,在着座部的表侧内侧配置有金属薄膜31、28的构成中,能防止在便座5的触电而确保安全性,而且能够尽可能地降低发热体的热容量,能够得到节能的效果。
这样一来,在除了与感应加热线圈33相对的部分以外的部分形成有着座部的内侧金属薄膜28,所以能够抑制内侧金属薄膜28的热容量,并且不需要处于金属薄膜32与感应加热线圈33之间的绝缘部件。
而且,在包括具有绝缘性的合成树脂材料的着座部将感应加热线圈33模制形成等,能够省去片状绝缘材料34,能够谋求构成的简化。
(第五实施方式)
图11表示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对其与第三实施方式的不同之处进行说明。这里,图11与图7相当,对与第三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
本实施方式的便座29,在下面这一点与第三实施方式的便座5不同。即,便座29包括:具有上面侧开放且收置感应加热线圈33的收置凹部30的下部件(分割体)29b;和覆盖收置凹部30的盖状的上部件(分割体)29a,是分体类型。
收置凹部30,在图11中,在下部件29b的上面部形成向下侧凹陷的形状,遍及便座29的整周形成为环状。在收置凹部30的上边缘部,在便座29的内周侧和外周侧分别设置有台阶状的承受部30a。
在下部件29b,上部件29a以嵌合于承受部30a的状态通过例如粘接剂固定。
上部件29a,作为平板状、俯视呈环状的着座部而构成,从其上侧载置使用者的臀部。上部件29a在其整个表面形成金属薄膜,从而具有遍及其表面(外表面)侧以及内面侧的两面相连的金属薄膜31、32。
上部件29a安装于下部件29b,由此使得收置凹部30形成水密的密闭空间。在收置凹部30,沿着其底部配设有感应加热线圈33。
另外,在上部件29a,在金属薄膜32与感应加热线圈33之间,温度检测元件25以与金属薄膜32直接紧密接触的方式设置。
如上所述,本实施例的便座,具有上面侧开放且收置感应加热线圈33的收置凹部30,着座部的上部件29a形成为覆盖收置凹部30的板状。
因此,在便座29中,仅将需要加热的部分即仅将上面侧的平坦的上部件29a作为着座部进行加热就足够了,能够尽可能减小金属薄膜31、32的大小,能够尽可能抑制加热所需的能量。
另外,收置凹部30,由上部件29a覆盖而形成密闭空间,所以在该空间(空气层)能够提高隔热性。因此,能够抑制来自内面侧金属薄膜32的散热,能够进一步提高加热效率。
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的且图示的实施例,可以进行下面的变形或扩展。
第四实施方式的温度检测用薄膜28a以及接地用薄膜28b,可以例如相对于表面侧金属薄膜31不相连而分别独立地形成等,包括各自的形成位置、大小也可以适当变更。
在这样的情况下,关于接地用薄膜28b,即使相对于表面侧金属薄膜31不处于电连接状态,例如通过遍及上部件5a内面侧的整周而形成,能够防止在便座5发生触电。
在上述实施例中,金属薄膜31、32以及内侧金属薄膜28的第一层31a使用了镍薄膜,但并不限定于此,也能够使用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材料。即,作为第一层31a既可以使用氧化铬等具有磁性的金属,也可以使用铁、钴或者它们的含镍合金。
金属薄膜31、32以及内侧金属薄膜28的第二层31b使用了铜薄膜,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使用金等导热性以及导电率高的金属。另外,保护层20,使用了丙烯酸系或者三聚氰胺系等的树脂材料,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使用环氧树脂等的绝缘性高的合成树脂。
而且,第一层31a由电解镀镍形成,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由化学镀镍形成。

Claims (21)

1.一种便座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有:设置于便座主体的着座部的金属薄膜和对上述金属薄膜进行感应加热的感应加热线圈,
上述金属薄膜具有第一层和第二层,
上述金属薄膜的上述第一层包含具有磁性的材料,
上述金属薄膜的上述第二层包含导热性高于上述第一层的材料。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座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金属薄膜设置于上述着座部的表面侧以及内面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便座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金属薄膜形成为遍及上述着座部的表面内面两个面而相连。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座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便座主体是合成树脂制的部件。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便座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金属薄膜是通过镀敷形成的。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座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二层的导电率高于上述第一层。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便座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层包含镍,上述第二层包含铜。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便座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二层是通过化学镀铜形成的,上述第一层是在上述第二层的外表面通过电解镀镍形成的。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便座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金属薄膜的外表面形成有保护层。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便座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保护层包含电阻高的绝缘材料。
11.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便座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着座部的内面侧,设置有检测该内面侧的金属薄膜的温度的温度检测元件。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便座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温度检测元件配置在上述金属薄膜与上述感应加热线圈之间。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便座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着座部的内面侧的金属薄膜,具有仅形成在与上述温度检测元件相对应的部分的温度检测用薄膜。
1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便座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有用于将上述金属薄膜电接地的接地机构,
在上述着座部的内面侧,上述接地机构连接于该内面侧的金属薄膜。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便座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位于将上述着座部分成左右两部分的中心线上的部分,上述接地机构连接于上述金属薄膜。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便座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便座主体,以其后部为基端部能够旋转地被支持,
上述接地机构,连接于上述着座部的上述基端部侧。
17.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便座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着座部的内面侧的金属薄膜,具有连接于上述接地机构且仅在该接地所必需的部位形成的接地用薄膜。
1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便座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着座部的内面侧的金属薄膜,形成于除了与上述感应加热线圈相对的部分以外的部分。
1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便座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着座部的内面侧的金属薄膜与上述感应加热线圈之间配置有绝缘材料。
20.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便座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便座主体包括至少两个分割体,这些分割体中的一个构成为上述着座部。
2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座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便座主体,具有上面侧开放且收置上述感应加热线圈的收置凹部,
上述着座部形成为覆盖上述收置凹部的板状。
CN2009102260638A 2008-11-25 2009-11-25 便座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73198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99426/2008 2008-11-25
JP2008299426A JP5159578B2 (ja) 2008-11-25 2008-11-25 便座装置
JP2009125252A JP5426233B2 (ja) 2009-05-25 2009-05-25 便座装置
JP125252/2009 2009-05-25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731989A CN101731989A (zh) 2010-06-16
CN101731989B true CN101731989B (zh) 2011-11-16

Family

ID=4236094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102260638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731989B (zh) 2008-11-25 2009-11-25 便座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KR (1) KR101162829B1 (zh)
CN (1) CN101731989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0465265Y1 (ko) * 2010-08-24 2013-02-08 주식회사 콜러노비타 이중 히터를 갖는 좌변기 시트
JP5724510B2 (ja) * 2011-03-28 2015-05-27 Toto株式会社 暖房便座装置
CN106725063A (zh) * 2017-03-03 2017-05-31 王志 一种马桶座圈及马桶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4049763A1 (de) * 2002-11-22 2004-06-10 Hueck Folien Ges.M.B.H. Hochbelastbare, beständige, flexible heizfolie
JP3896629B2 (ja) * 1997-03-24 2007-03-22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便座用着座検出装置
CN201033054Y (zh) * 2007-06-06 2008-03-12 太原普利豪科技有限公司 座便垫圈电加热坐垫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1299694A (ja) 1998-04-16 1999-11-02 Hitachi Chem Co Ltd 暖房便座
JP2000023880A (ja) 1998-07-13 2000-01-25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暖房便座
JP4513301B2 (ja) 2003-10-06 2010-07-28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暖房便座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896629B2 (ja) * 1997-03-24 2007-03-22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便座用着座検出装置
WO2004049763A1 (de) * 2002-11-22 2004-06-10 Hueck Folien Ges.M.B.H. Hochbelastbare, beständige, flexible heizfolie
CN201033054Y (zh) * 2007-06-06 2008-03-12 太原普利豪科技有限公司 座便垫圈电加热坐垫

Non-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JP特开2000-23880A 2000.01.25
JP特开2003-125981A 2003.05.07
JP特许第3896629号B2 2007.03.22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101162829B1 (ko) 2012-07-05
KR20100059700A (ko) 2010-06-04
CN101731989A (zh) 2010-06-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769729B2 (en) Toilet seat apparatus
US7057140B2 (en) Water heater
CN101731989B (zh) 便座装置
JP5056500B2 (ja) 便座装置
CN109972713A (zh) 即热式智能马桶
CN105395123A (zh) 一种自动加热马桶
RU2771194C1 (ru) Обогревательная плёнка
JP5029483B2 (ja) 便座装置
JP5159578B2 (ja) 便座装置
JP2015173849A (ja) 暖房便座装置
JP5426233B2 (ja) 便座装置
EP3043686B1 (en) Vapor generator including wire mesh heating element
JP2003310485A (ja) 便座装置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衛生洗浄装置
CN219353083U (zh) 气雾生成装置和发热模组
JP4180217B2 (ja) パネルヒータ及びパネルヒータの制御方法
JPH11299694A (ja) 暖房便座
CN214804359U (zh) 一种加热壁挂皂液器
JP2006055666A (ja) 便座装置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衛生洗浄装置
KR20080100724A (ko) 필름보일러를 구비한 좌변기 및 그 제조방법
JP2006087939A (ja) 便座装置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衛生洗浄装置
JP2010051672A (ja) 便座ヒータ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暖房便座
JP5812518B2 (ja) 暖房便座装置
CN208865047U (zh) 具有加热功能的心脏治疗器
JP2017158904A (ja) 便座装置
CN205783849U (zh) 一种智能热水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60817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Patentee after: TOSHIBA LIFESTYLE PRODUCTS & SERVICES Corp.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Patentee before: Toshiba Corp.

Patentee before: TOSHIBA LIFESTYLE PRODUCTS & SERVICES Corp.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60817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Patentee after: Toshiba Corp.

Patentee after: TOSHIBA LIFESTYLE PRODUCTS & SERVICES Corp.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Patentee before: Toshiba Corp.

Patentee before: Toshiba Home Appliances Holdings Corp.

Patentee before: TOSHIBA HOME APPLIANCES Corp.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1116

Termination date: 20171125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