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725705B - 双离合变速器集成控制模块 - Google Patents

双离合变速器集成控制模块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725705B
CN101725705B CN200910260308A CN200910260308A CN101725705B CN 101725705 B CN101725705 B CN 101725705B CN 200910260308 A CN200910260308 A CN 200910260308A CN 200910260308 A CN200910260308 A CN 200910260308A CN 101725705 B CN101725705 B CN 10172570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lutch
valve
control
oil
hydraulic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1026030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725705A (zh
Inventor
周勇
斯红路
刘冲
楚迎庆
游同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ongqing Qingshan Industry Co Ltd
Chongqing Tsingshan Industrial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ongqing Qingshan Industr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ongqing Qingshan Industry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ongqing Qingshan Industr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091026030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1725705B/zh
Publication of CN10172570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72570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72570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72570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ntrol Of Transmission Devic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车辆变速器,尤其涉及车辆变速器中的双离合变速器集成控制模块,目的是提供一种能使整个变速器结构更为紧凑、更模块化,可对变速箱进行实时控制、适合微型轿车上使用的双离合变速器集成控制模块,包括由前液压阀块和后液压阀块连接而成的液压阀块和构成双离合变速器液压控制系统的控制模块,控制模块包括离合器控制模块、换挡控制模块、离合器冷却模块、轴系冷却模块和主调压模块,在所述前液压阀块和后液压阀块内制有根据所述各控制模块在液压系统中的位置而使其相互连接的油道。

Description

双离合变速器集成控制模块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变速器,特别是涉及车辆变速器中的双离合变速器集成控制模块。
背景技术
现有双离合器自动变速器的集成控制模块主要是集成液压阀的控制模块,包括油道及各种控制阀,而换挡机构即活塞缸一般布置于变速箱壳体上,检测同步器位移的位置传感器也布置于变速箱壳体上,这样的设计导致加工、装配过程极其复杂,集成化程度不高,另外,要想精确的对整个变速箱进行控制,需采用反馈控制的方法,即在液压系统中使用压力传感器,例如双离合器在结合与分离的过程中将产生持续的滑摩过程,对于滑摩过程的控制是离合器控制的核心内容,不同的离合器结合与分离时间段,对于离合器所需要的压力也不同,为使离合器始终处于最佳工作状态,需要对离合器的压力进行精确控制,传统的设计是将压力传感器安装至变速箱箱体的油道上,这样的设计导致变速箱壳体设计制造复杂,而且变速箱体积增大,无法在微型轿车上使用。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能使整个变速器结构更为紧凑、更模块化,可对变速箱进行实时控制,装配过程简单、适合微型轿车上使用的双离合变速器集成控制模块。
本发明所述的一种双离合变速器集成控制模块,包括由前液压阀块和后液压阀块连接而成的液压阀块和构成双离合变速器液压控制系统的控制模块,控制模块包括用于选择性和独立地切换每个离合器的离合器控制模块、用于驱动变速器的同步器换档的换挡控制模块、用来控制离合器冷却液的离合器冷却模块、用于控制变速器内部轴系冷却液的轴系冷却模块和用来调节整个液压系统压力的主调压模块。
所述离合器控制模块包括按照系统液压方式连接的第一离合器控制电磁阀、第二离合器控制电磁阀和手控滑阀座其中,第一离合器控制电磁阀和第二离合器控制电磁阀安装在前液压阀块的外表面左上角处的离合器控制阀座上,手控滑阀安装在后液压阀块外表面侧部的手控滑阀座内,前液压阀块的顶端设置有第一离合器控制油道的出油口和第二离合器控制油道的出油口。
所述换挡控制模块包括按照系统液压方式连接的换挡滑阀、第一换挡控制电磁阀、第二换挡控制电磁阀、换挡活塞缸、第一换挡压力传感器和第二换挡压力传感器,其中,换挡滑阀安装在后液压阀块外表面上部的换挡滑阀座内,第一换挡控制电磁阀和第二换挡控制电磁阀分别安装在位于离合器控制阀座下部的换挡控制阀座的左右两端,换挡活塞缸安装在前液压阀块的右上角,与第一换挡油道和第二换挡油道相通的第五传感器油口和第六传感器油口设置在后液压阀块的中部,第一换挡压力传感器和第二换挡压力传感器分别安装在第五传感器油口和第六传感器油口内,与换挡主油道相通的第三传感器油口设置在后液压阀块的底部,主油路压力传感器安装在第三传感器油口内。
所述主调压模块包括按照系统液压方式连接的主调压滑阀、主调压电磁阀和主调压滑阀压力传感器,其中,主调压滑阀安装在后液压阀块上位于换挡滑阀座下部的主调压滑阀座内,主调压电磁阀安装在前液压阀块左下角处主压及冷却控制阀座下端的阀口内,主调压电磁阀和主调压滑阀之间通过调压油道相连,与调压油道相连通的第七传感器油口设置在后液压阀块的中部偏左的位置,主调压滑阀压力传感器安装在第七传感器油口内。
所述离合器冷却模块包括按照系统液压方式连接的离合器冷却电磁阀、离合器冷却流量控制滑阀、离合器冷却控制滑阀压力传感器、第一离合器冷却通道压力传感器、第二离合器冷却通道压力传感器、离合器冷却换向滑阀和离合器冷却压力传感器,其中,离合器冷却流量控制滑阀装在位于后液压阀块右下角处的离合器冷却流量控制滑阀座内,离合器冷却换向滑阀安装在后液压阀块外表面上部的冷却换向滑阀座内;前液压阀块的上部的凸块下端设有一号离合器冷却通道的出油口和二号离合器冷却通道的出油口,离合器冷却电磁阀安装在主压及冷却控制阀座上端的阀口内,一号离合器冷却通道的出油口和二号离合器冷却通道的出油口设在前液压阀块的顶端,离合器冷却流量控制滑阀和离合器冷却电磁阀之间通过离合器冷却流量控制油道相连,与离合器冷却流量控制油道相通的第八传感器油口设置在后液压阀块的中部偏右的位置,离合器冷却控制滑阀压力传感器装在第八传感器油口内,与离合器冷却管路相通的第四传感器油口设置在后液压阀块的中部,离合器冷却压力传感器装在第四传感器油口内,第一离合器冷却通道压力传感器和第二离合器冷却通道压力传感器分别装在第一传感器油口和第二传感器油口内。
所述轴系冷却模块包括轴系冷却喷口,轴系冷却喷口设在前液压阀块的右下角,在前液压阀块后液压阀块内制有根据各控制模块在液压系统中的位置而使其相互连通的油道。
本发明所述的双离合变速器集成控制模块,所述离合器控制模块中,手控滑阀的回油口T1、T2分别与油箱相通,进油口P1与主调压电磁阀的进油口P相连通,进油口P2与油箱相通,工作油口A分别与第一离合器控制电磁阀、第二离合器控制电磁阀的供油口P相通,第一离合器控制电磁阀的回油口T通过管路与油箱相通,所述第一离合器控制电磁阀的工作油口A通过第一离合器控制油道与第一离合器相连;第二离合器控制电磁阀的回油口T通过管路与油箱相通,第二离合器控制电磁阀的工作油口A通过第二离合器控制油道与第二离合器相连。
本发明所述的双离合变速器集成控制模块,所述换挡控制模块中,换挡活塞缸包括2-4换挡活塞缸、3-5换挡活塞缸和R-N换挡活塞缸,R-N换挡活塞缸与手控滑阀的工作油口B相连,第一换挡控制电磁阀和第二换挡控制电磁阀的供油口P均通过换挡主油道与油箱相通,主油路压力传感器并联在换挡主油道上,第一换挡控制电磁阀的回油口T通过管路与油箱相通,第一换挡控制电磁阀的工作油口A通过第一换挡油道与换挡滑阀的工作油口E相连,第一换挡油道上并联有第一换挡压力传感器,第二换挡控制电磁阀的回油口T通过管路与油箱相通,第二换挡控制电磁阀的工作油口A通过第二换挡油道与换挡滑阀的工作油口F相连,所述换挡滑阀的左控制端通过第一控制油道与第一离合器控制油道连通,换挡滑阀的右控制端通过第二控制油道与第二离合器控制油道连通,换挡滑阀的回油口T1、T2、T3分别通过管路与油箱相通,换挡滑阀的工作油口A通过第三换档油道与2-4换挡活塞缸的左工作腔相通,换挡滑阀的工作油口B通过第四换挡油道与3-5换挡活塞缸的左工作腔相通,换挡滑阀的工作油口C通过第五换档油道与2-4换挡活塞缸的右工作腔相通,换挡滑阀的工作油口D通过第六换档油道与3-5换挡活塞缸的右工作腔相通。
本发明所述的双离合变速器集成控制模块,所述主调压模块中,主调压滑阀并联在主压力管路上,主压力管路与油泵的输出端相连通,所述主调压滑阀的进油口P1和P2分别与主压力管路相连通,主调压滑阀的工作油口A与调节管路相连通,主调压滑阀的工作油口B通过吸入管路与油泵的输入端相连通,所述主调压电磁阀的工作油口A与主调压滑阀的左控制端相连,主调压电磁阀的回油口T与油箱相连通。
本发明所述的双离合变速器集成控制模块,所述离合器冷却模块中,所述离合器冷却流量控制滑阀的进油口P与调节管路相连通,离合器冷却流量控制滑阀的工作油口A与离合器冷却管路的一端相连通,离合器冷却管路的另一端分别与一号离合器冷却通道和二号离合器冷却通道相通,所述离合器冷却电磁阀的进油口P与主压力管路相连通,离合器冷却电磁阀的工作油口A与离合器冷却流量控制滑阀的右控制端相连,离合器冷却电磁阀的回油口T与油箱相连通;所述离合器冷却换向滑阀设置在第一离合器控制油道和第二离合器控制油道之间,离合器冷却换向滑阀的进油口P与调节管路相连通,离合器冷却换向滑阀的工作油口A和B分别与一号离合器冷却通道和二号离合器冷却通道相通,离合器冷却换向滑阀的左、右控制端分别与第一离合器控制油道和第二离合器控制油道相通。
本发明所述的双离合变速器集成控制模块,所述轴系冷却模块中,所述轴系冷却喷口与轴系冷却管路一端相通,轴系冷却管路的另一端与调节管路相连通。
本发明所述的双离合变速器集成控制模块,所述第一离合器控制油道上并联有第一蓄能器;第二离合器控制油道上并联有第二蓄能器。
本发明所述的双离合变速器集成控制模块,所述离合器冷却流量控制油道上并联有第三蓄能器。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将构成双离合变速器液压控制系统的控制模块集成在前液压阀块和后液压阀块上,使整个变速器的结构更为紧凑,集成化程度高,离合器的进油路中使用各种压力传感器来检测离合器的压力,压力传感器将检测信号反馈到整车控制系统中,控制系统根据离合器压力传感器的检测信号来控制离合器调压电磁阀的输出压力,可以精确控制离合器,将压力传感器放置在阀体上,还能显著降低变速箱壳体的设计制造难度,使整个变速器的体积缩小、更模块化,减小变速器的布置空间,而且使控制系统能监控整个变速箱液压系统的工作状态,实现对变速箱实时控制,适合微型轿车上使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双离合变速器集成控制模块正面的结构图;
图2是本发明双离合变速器集成控制模块背面的结构图;
图3是前液压阀块的正视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是前液压阀块的后视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是后液压阀块的正视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是后液压阀块的后视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7是换挡活塞轴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换挡活塞轴的剖视图;
图9是本发明双离合变速器集成控制模块的液压控制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发明双离合变速器集成控制模块作进一步说明。
参见图1、图2和图9,本发明双离合变速器集成控制模块,包括由前液压阀块1039和后液压阀块1040连接而成的液压阀块和构成双离合变速器液压控制系统的控制模块,控制模块包括用于选择性和独立地切换每个离合器的离合器控制模块1054、用于驱动变速器的同步器换档的换挡控制模块1055、用来控制离合器冷却液的离合器冷却模块1056、用于控制变速器内部轴系冷却液的轴系冷却模块1057和用来调节整个液压系统压力的主调压模块1058。
再参见图9,油泵2003的进油口通过第七过滤器2002与油箱2001相通,油泵2003的出油口与主压力管路2004相连,离合器控制模块1054包括离合器主油道1002、第一离合器控制电磁阀1004、第二离合器控制电磁阀1009、手控滑阀1013、第一过滤器1003和第二过滤器1008,手控滑阀1013内设停车档工位1073、倒档工位1074、空挡工位1075和前进挡工位1076四个工位,其中,停车档工位1073的工作油口A与回油口T1相连,停车档工位1073的工作油口B与回油口T2相通,倒档工位1074的工作油口A与供油口P1相通,倒档工位1074的工作油口B与供油口P2相通,空挡工位1075的工作油口A与回油口T1相通,空挡工位1075的工作油口B与回油口T2相通,前进挡工位1076的工作油口A与供油口P1相通,前进挡工位1076的工作油口B与回油口T2相通,其中,手控滑阀1013的回油口T1、T2分别与油箱2001相通,进油口P1通过第十过滤器2017与主调压电磁阀2018的进油口P相连通,手控滑阀1013的进油口P2与主压力管路2004相连,手控滑阀1013的工作油口A与离合器主油道1002的一端相连,手控滑阀1013的工作油口B与R-N换挡活塞缸1031’相连,离合器主油道1002的另一端分别与第一过滤器1003和第二过滤器1008相连,第一过滤器1003的出口通过管路与第一离合器控制电磁阀1004的供油口P相连,第一离合器控制电磁阀1004的回油口T通过管路与油箱2001相通,第一离合器控制电磁阀1004的工作油口A通过第一离合器控制油道2027与第一离合器1007相连;第二过滤器1008的出口通过管路与第二离合器控制电磁阀1009的供油口P相连,第二离合器控制电磁阀1009的回油口T通过管路与油箱2001相通,第二离合器控制电磁阀1009的工作油口A通过第二离合器控制油道2028与第二离合器1012相连;第一离合器控制油道2027上串联有第三过滤器1006,第二离合器控制油道2028上串联有第四过滤器1011;第一离合器控制电磁阀1004与第三过滤器1006之间的第一离合器控制油道2027上并联有第一蓄能器1005;第二离合器控制电磁阀1009与第四过滤器1011之间的第二离合器控制油道2028上并联有第二蓄能器1010。
换挡控制模块1055包括换挡主油道1014、第五过滤器1015、第六过滤器1021、控制换挡的换档活塞缸、第一换挡控制电磁阀1016、第二换挡控制电磁阀1022和换挡滑阀1025,换挡活塞缸包括2-4换挡活塞缸1020、3-5换挡活塞缸1028和R-N换挡活塞缸1031’,换挡主油道1014上并联有主油路压力传感器1035,换挡主油道1014的一端与主压力管路2004相通,换挡主油道1014的另一端分别与第五过滤器1015和第六过滤器1021相连,第五过滤器1015的出口通过管路与第一换挡控制电磁阀1016的供油口P相连,第一换挡控制电磁阀1016的回油口T通过管路与油箱2001相通,第一换挡控制电磁阀1016的工作油口A通过第一换挡油道1017与换挡滑阀1025的工作油口E相连,第一换挡油道1017上并联有第一换挡压力传感器1033,换挡滑阀1025的左控制端通过第一控制油道1030与第一离合器控制油道2027连通,换挡滑阀1025的右控制端通过第二控制油道1029与第二离合器控制油道2028连通,换挡滑阀1025左端设有复位弹簧1018,换挡滑阀1025的回油口T1、T2、T3分别通过管路与油箱2001相通,换挡滑阀1025的工作油口A通过第三换档油道1019与2-4换挡活塞缸1020的左工作腔相通,换挡滑阀1025的工作油口B通过第四换挡油道1026与3-5换挡活塞缸1028的左工作腔相通,换挡滑阀1025的工作油口C通过第五换档油道1024与2-4换挡活塞缸1020的右工作腔相通,换挡滑阀1025的工作油口D通过第六换档油道1027与3-5换挡活塞缸1028的右工作腔相通;第六过滤器1021的出口通过管路与第二换挡控制电磁阀1022的供油口P相连,第二换挡控制电磁阀1022的回油口T通过管路与油箱2001相通,第二换挡控制电磁阀1022的工作油口A通过第二换挡油道1023与换挡滑阀1025的工作油口F相连,第二换挡油道1023上并联有第二换挡压力传感器1034;R-N换挡活塞缸1031’与手控滑阀1013的工作油口B相连;其中2-4换挡活塞缸1020和3-5换挡活塞缸1028为双作用活塞油缸,2-4换挡活塞缸1020和3-5换挡活塞缸1028分别控制2/4档和3/5档;换挡滑阀1025的切换通过第一离合器控制油道2027、第二离合器控制油道2028的压力差以及复位弹簧1018进行控制。
主调压模块1058包括主压力管路2004、主调压滑阀2005和主调压电磁阀2018,主压力管路2004与油泵2003的输出端相连通,主压力管路2004上装有第八过滤器2037,第八过滤器2037上并联有单向旁通阀2038,主压力管路2004上还装有主调压滑阀2005,主调压滑阀2005的进油口P1和P2分别与主压力管路2004相连通,主调压滑阀2005的工作油口A与调节管路2006相连通,主调压滑阀2005的工作油口B通过吸入管路2007与油泵2003的输入端相连通,主调压滑阀2005包括第一弹簧2008和阀部件2009,阀部件2009中设有液流通道2010,液流通道2010将阀部件2009分为左位、中位和右位,左位的液流通道2010使主调压滑阀2005的进油口P1、P2和工作油口A、B处于关闭状态,中位的液流通道2010使主调压滑阀2005的进油口P1与工作油口A连通,右位的液流通道2010使主调压滑阀2005的进油口P1与工作油口A连通,进油口P2与工作油口B连通,第一弹簧2008安装在阀部件2009的左控制端,阀部件2009的右控制端通过第一限流器2011与主压力管路2004相连通,主调压电磁阀2018的工作油口A通过第四限流器2019和第五限流器2020与主调压滑阀2005的左控制端相连,第四限流器2019和第五限流器2020之间的管路上设有主调压滑阀压力传感器1038。
离合器冷却模块1056包括调节管路2006、离合器冷却流量控制滑阀2021、离合器冷却管路2012、离合器冷却电磁阀2024、一号离合器冷却通道2015、二号离合器冷却通道2016和离合器冷却换向滑阀2029,调节管路2006与离合器冷却管路2012相连通,离合器冷却管路2012上设有离合器冷却压力传感器1036,离合器冷却管路2012分别通过第二限流器2013和第三限流器2014与一号离合器冷却通道2015和二号离合器冷却通道2016相连,调节管路2006和离合器冷却管路2012之间装有离合器冷却流量控制滑阀2021,离合器冷却流量控制滑阀2021的进油口P与调节管路2006相连通,离合器冷却流量控制滑阀2021的工作油口A与离合器冷却管路2012相连通,离合器冷却流量控制滑阀2021的左控制端装有第二弹簧2022,主压力管路2004通过第九过滤器2023与离合器冷却电磁阀2024的进油口P相连通,离合器冷却电磁阀2024的工作油口A通过第六限流器2025和第七限流器2026与离合器冷却流量控制滑阀2021的右控制端相连,离合器冷却流量控制滑阀2021和离合器冷却电磁阀2024之间通过离合器冷却流量控制油道1072相连,离合器冷却流量控制油道1072上并联有第三蓄能器2039。
离合器冷却换向滑阀2029设在第一离合器控制油道2027和第二离合器控制油道2028之间,离合器冷却换向滑阀2029的进油口P与调节管路2006相连通,离合器冷却换向滑阀2029的工作油口A和B分别与一号离合器冷却通道2015和二号离合器冷却通道2016相连通,一号离合器冷却通道2015上设有第一离合器冷却通道压力传感器1031,二号离合器冷却通道2016上设有第二离合器冷却通道压力传感器1032,离合器冷却换向滑阀2029的左控制端装有第三弹簧2030,第一离合器控制油道2027和第二离合器控制油道2028分别与离合器冷却换向滑阀2029的左、右控制端相连。
轴系冷却模块1057包括轴系冷却管路2031,轴系冷却管路2031与调节管路2006相连通,轴系冷却管路2031与轴系冷却喷口2032相连通,轴系冷却管路2031上依次连接有第八限流器2033、直动溢流阀2034、冷却器2035和第九限流器2036,对于在变速箱中处于较低位置的齿轮与轴承来说,由于变速箱中盛装有一定深度的冷却液,较低位置的齿轮在旋转时,会将冷却液飞溅开,可以润滑到较低位置的齿轮与轴承,但对于在变速箱中处于较高位置的齿轮与轴承而言,采用冷却液飞溅的润滑方式是不可行的,这就需要额外的冷却系统通过位于变速箱顶端的轴系冷却喷口2032向所处较高位置的齿轮与轴承进行喷液润滑与冷却。
图9中的离合器控制模块1054在前液压阀块1039和后液压阀块1040的安装位置如图1、图2、图3、图5所示,离合器控制模块1054包括按照系统液压方式连接的第一离合器控制电磁阀1004、第二离合器控制电磁阀1009和手控滑阀座1048,其中,第一离合器控制电磁阀1004和第二离合器控制电磁阀1009安装在前液压阀块1039的外表面左上角处的离合器控制阀座1041上,手控滑阀1013安装在后液压阀块1040外表面侧部设有的手控滑阀座1048内,第一离合器控制油道2027和第二离合器控制油道2028的出油口设置在前液压阀块1039的上部,与一号离合器冷却通道2015和二号离合器冷却通道2016相通的第一传感器油口1049和第二传感器油口1049’设置在后阀块的右上角。
图9中的换挡控制模块1055在前液压阀块1039和后液压阀块1040的安装位置如如图1、图2、图3、图5所示,换挡控制模块1055包括按照系统液压方式连接的换挡滑阀1025、第一换挡控制电磁阀1016、第二换挡控制电磁阀1022、3-5换挡活塞缸1028、2-4换挡活塞缸1020、R-N换挡活塞缸1031’、第一换挡压力传感器1033和第二换挡压力传感器1034,其中,换挡滑阀1025安装在后液压阀块1040外表面右侧上部的换挡滑阀座1044内,第一换挡控制电磁阀1016和第二换挡控制电磁阀1022分别安装在位于离合器控制阀座1041下部的换挡控制阀座1042的左右两端,3-5换挡活塞缸1028、2-4换挡活塞缸1020和R-N换挡活塞缸1031’安装在前液压阀块1039的右上角;与第一换挡油道1017和第二换挡油道1023相通的第五传感器油口1066和第六传感器油口1069设置在后液压阀块1040的中部,第一换挡压力传感器1033和第二换挡压力传感器1034分别安装在第五传感器油口1066和第六传感器油口1069内,与换挡主油道1014相通的第三传感器油口1068设置在后液压阀块1040的底部,主油路压力传感器1035安装在第三传感器油口1068内。
图9中的主调压模块1058在前液压阀块1039和后液压阀块1040的安装位置如图如图1、图2、图3、图5所示,主调压模块1058包括按照系统液压方式连接的主调压滑阀2005、主调压电磁阀2018和主调压滑阀压力传感器1038,其中,主调压滑阀2005安装在后液压阀块1040上且位于换挡滑阀座1044下部的主调压滑阀座1046内,主调压模块1058中的主调压电磁阀2018安装在前液压阀块1039左下角处且设在主压及冷却控制阀座1043下端的阀口内;主调压电磁阀2018和主调压滑阀2005之间通过调压油道1071’相连,与调压油道1071’相连通的第七传感器油口1067设置在后液压阀块1040的中部偏左的位置,主调压滑阀压力传感器1038安装在第七传感器油口1067内。
图9中的离合器冷却模块1056在前液压阀块1039和后液压阀块1040的安装位置如图1、图2、图3、图5所示,离合器冷却模块1056包括按照系统液压方式连接的离合器冷却电磁阀2024、离合器冷却流量控制滑阀2021、离合器冷却控制滑阀压力传感器1037、离合器冷却压力传感器1036、第一离合器冷却通道压力传感器1031、第二离合器冷却通道压力传感器1032和离合器冷却换向滑阀2029,其中,离合器冷却流量控制滑阀2021装在位于后液压阀块1040右下角处的离合器冷却流量控制滑阀座1047内,离合器冷却电磁阀2024安装在主压及冷却控制阀座1043上端的阀口内,一号离合器冷却通道2015的出油口1061和二号离合器冷却通道2016的出油口1062设在前液压阀块1039的顶端,离合器冷却换向滑阀2029安装在后液压阀块1040的外表面的上部的冷却换向滑阀座1045内,一号离合器冷却通道2015的出油口1061和二号离合器冷却通道2016的出油口1062设置在前液压阀块1039的上部,与离合器冷却流量控制油道1072相通的第八传感器油口1070设置在后液压阀块1040的中部偏右的位置,离合器冷却控制滑阀压力传感器1037装在第八传感器油口1070内,与离合器冷却管路2012相通的第四传感器油口1071设置在后液压阀块1040的中部,离合器冷却压力传感器1036装在第四传感器油口1071内,第一离合器冷却通道压力传感器1031和第二离合器冷却通道压力传感器1032分别装在第一传感器油口1049和第二传感器油口1049’内。
图9中的轴系冷却模块1057在前液压阀块1039和后液压阀块1040的安装位置如图1所示,轴系冷却模块1057包括轴系冷却喷口2032,轴系冷却喷口2032设在前液压阀块1039的右下角。
参见图4、图6所示,在前液压阀块1039和后液压阀块1040内制有根据各控制模块在液压系统中的位置而使其相互连通的油道1065。
下面说明本发明双离合变速器集成控制模块中,离合器控制模块和换挡控制模块的工作过程如下:
奇数档位离合器第一离合器控制电磁阀1004、偶数档位离合器第二离合器控制电磁阀1009、第一换挡控制电磁阀1016和第二换挡控制电磁阀1022由TCU(变速器控制单元)给出指令进行控制,参见图1所示,活塞缸的缸体上还设有位置传感器1050,用于感知换挡拨叉的位移和当前的档位,并将信号传给TCU,通过控制信号的反馈控制,提高换挡控制品质,位置传感器1050能够通过检测位于驱动活塞的移动来决定变速箱同步器的位置,每两个对称的活塞缸缸体中设有一个驱动活塞轴1051,参见图7-图8,在驱动活塞轴1051的一端设有沉头孔1052,沉头孔1052内装有一个带有N、S极的磁性棒1053,驱动活塞轴1051在两个对称的油缸中滑动,为防止驱动活塞轴1051滑出活塞缸,还可在活塞缸的端部安装有一嵌入式的堵头,并且使用弹性卡圈来限制堵头的位置,在堵头中还装有O型密封圈,以防止液压油从堵头的缝隙中泄漏,当液压控制系统控制电磁阀向某一油缸中充油时,液压油推动驱动活塞轴向充油缸的反方向移动,磁性棒1053也随之移动,磁性棒1053两端头N、S极产生的环形封闭磁场也随之移动,位于磁性棒上方,活塞缸外的位置传感器1050检测到驱动活塞轴1051中磁性棒移动导致的N、S极磁场移动,即N、S极磁场强度改变,从而在位置传感器1050中感应产生变化的电流,这个感应的变化电流大小与N、S极磁场改变的大小成比例,通过车辆控制系统对位置传感器信号的检测,可判定N、S极磁场的改变量,这个N、S极磁场的改变量与磁性棒的位移量成比例,即N、S极磁场的改变量与驱动活塞轴的位移量成比例,驱动活塞轴通过换挡拨叉与变速箱同步器齿套相连接,驱动活塞轴的位移量与变速箱同步器齿套的位移量成比例,即磁性棒的N、S极磁场的改变量与变速箱同步器齿套的位移量成比例,从而通过位置传感器的检测信号,便可以判定变速箱同步器的位移量,车辆控制系统根据位置传感器的检测信号来反馈驱动活塞轴的移动位移,便可控制变速箱同步器的挂档、摘档与空挡,从而对变速箱进行换挡操作。
本实施方式中,3、5档位与奇数档位离合器1007协同工作,2、4档位与偶数档位离合器1012协同工作。在换挡时,当当前档位是奇数档时,奇数档位离合器1007结合,换档滑阀左控制端口压力升高,换档滑阀1025处于左阀位,换挡液压回路为进行随后的偶数换挡做好了准备;当当前档位是偶数档时,偶数档位离合器1012结合,换档滑阀阀芯右控制端口压力升高,换挡滑阀1025处于右阀位,换挡液压回路为进行随后的奇数换挡做好了准备。
初始状态时,奇数档位离合器第一离合器控制电磁阀1004、偶数档位离合器第二离合器控制电磁阀1009、第一换挡控制电磁阀1016和第二换挡控制电磁阀1022均处于左位,换挡滑阀1025处于左位。
挂2档时,手控滑阀1013处于前进挡工位1076,手控滑阀1013的工作油口A与供油口P1相连,工作油口B与回油口T2相通,第一换挡控制电磁阀1016移动至右位,液压油从油箱2001经换挡主油道1014、第五过滤器1015、第一换挡控制电磁阀1016的供油口P、第一换挡控制电磁阀1016的工作油口A、换挡滑阀1025的工作油口E、换挡滑阀1025的工作油口A、第三换挡油道1019进入2-4换挡活塞缸1020的左工作腔,活塞轴向右移动带动2档换挡拨叉移动,从而挂上2档,此时位移传感器将信号传给TCU,第一换挡控制电磁阀1016移动至左位关闭,2-4换挡活塞缸1020左工作腔内的液压油经第三换挡油道1019、换档多路阀的工作油口A、换挡滑阀1025的工作油口E、第一换挡控制电磁阀1016的工作油口A、第一换挡控制电磁阀1016的回油口T流回至油箱。然后第一离合器控制电磁阀1004移动至右位开启受控增压,液压油从油箱2001经第二过滤器1008、第二离合器控制电磁阀1009的供油口P、第二离合器控制电磁阀1009的工作油口A、第四过滤器1011、第二离合器控制油道2028进入偶数档位离合器1012,偶数档位离合器1012结合,液压油同时经第二控制油道1029进入换挡滑阀1025的右控制端口,换挡滑阀1025移动至右位,此时可以挂3档或5档。
挂3档时,手控滑阀1013处于前进挡工位1076,手控滑阀1013的工作油口A与供油口P1相连,工作油口B与回油口T2相连,第一换挡控制电磁阀1016移动至右位,液压油从油箱2001经换挡主油道1014、第五过滤器1015、第一换挡控制电磁阀1016的供油口P、第一换挡控制电磁阀1016的工作油口A、换档滑阀1025的工作油口E、换档滑阀1025的工作油口B、第四换挡油道1026进入3-5换挡活塞缸1028的左工作腔,活塞轴向右移动带动3档换挡拨叉移动,从而挂上3档,此时位移传感器将信号传给TCU,第一换挡控制电磁阀1016移动至左位关闭,3-5换挡活塞缸1028左工作腔内的液压油经第四换挡油道1026、换挡滑阀1025的工作油口B、换档滑阀1025的工作油口E、第一换挡控制电磁阀1016的工作油口A、第一换挡控制电磁阀1016的回油口T流回至油箱,然后第二离合器控制电磁阀1009移动至左位关闭受控卸压,液压油经第二离合器控制油道2028、第二离合器控制电磁阀1009的工作油口A、第二离合器控制电磁阀1009的回油口T流回至油箱,同时第一离合器控制电磁阀1004移动至右位开启同步受控增压,液压油从油箱2001经第一过滤器1003、第一离合器控制电磁阀1004的供油口P、第一离合器控制电磁阀1004的工作油口A、第三过滤器1006、第一离合器控制油道2027进入奇数档位离合器1007,奇数档位离合器1007结合,液压油同时经第一控制油道1030进入换档滑阀1025的左控制端口,换档滑阀1025移动至左位,此时可以挂2档或4档;其余档位的切换类同于上述分析。
倒档时,手控滑阀1013处于倒档工位,手控滑阀工作油口A与供油口P1相通,供油口P2与工作油口B相通,液压油经过P2、工作油口B来控制R-N换挡活塞缸1031’内的活塞轴,活塞轴移动带动倒档换挡拨叉移动,从而挂上倒档。
下面说明本发明双离合变速器集成控制模块中主调压模块和离合器冷却模块的工作过程如下:
主调压电磁阀2018的回油口T与油箱2001相连通,通过控制主调压电磁阀2018使主压力管路2004中的部分压力从回油口T释放,剩余压力通过工作油口A对主调压滑阀2005进行调节控制,当主压力管路2004内压力较小,位于主调压滑阀2005左控制端的第一弹簧2008使的阀部件位于左位,主调压滑阀2005的进油口P1、P2和工作油口A、B处于关闭状态;当主压力管路2004内压力升高时,主调压滑阀2005右控制端的压力升高,使阀部件2009向左移动至中位,主调压滑阀2005的进油口P1与工作油口A连通,冷却液通过主调压滑阀2005从主压力管路2004进入调节管路2006,主调压电磁阀2018根据主压力管路2004中的压力变化调节其工作油口A的输出压力,从而控制主调压滑阀2005左控制端的偏置力,使得主调压滑阀2005保持设定的输出压力;当主压力管路2004内的压力较大时,主调压滑阀2005的右控制端受到较大压力克服了左控制端的偏置力,推动阀部件2009移动至右位,使得主调压滑阀2005的进油口P2与工作油口B连通,部分冷却液从工作油口B流经吸入管路2007回流至油泵2003的输入端,从而降低了主压力管路2004中的压力。
离合器冷却电磁阀2024的回油口T与油箱2001相连通,通过控制离合器冷却电磁阀2024使主压力管路2004中的部分压力从回油口T释放,剩余压力通过工作油口A对离合器冷却流量控制滑阀2021的流量进行调节控制。当离合器的温度升高时,离合器冷却电磁阀2024根据电控指令提高其工作油口A的输出压力,使得离合器冷却流量控制滑阀2021的右控制端压力提高,从而提高冷却液进入离合器冷却管路2012的流量,当一号离合器1007处于分离,二号离合器1012处于结合状态时,一号离合器1007的发热量减小,二号离合器1012的发热量增加,第一离合器控制油道2027内的冷却液从第一离合器控制电磁阀1004流回到油箱2001内,使得第一离合器控制油道2027内的压力降低,离合器冷却换向滑阀2029在第一离合器控制油道2027和第二离合器控制油道2028的压力差作用下向右移动,使离合器冷却换向滑阀2029的进油口P与工作油口B连通,因而增加了对二号离合器冷却通道2016的冷却液流量。相反,当一号离合器1007处于结合,二号离合器1012处于分离状态时,二号离合器1012的发热量减小,一号离合器1007的发热量增加,第二离合器控制油道2028内的冷却液从第二离合器控制电磁阀1009流回到油箱2001内,使得第二离合器控制油道2028内的压力降低,离合器冷却换向滑阀2029在第一离合器控制油道2027和第二离合器控制油道2028的压力差作用下向左移动,使离合器冷却换向滑阀2029的进油口P与工作油口A连通,因而增加了对一号离合器冷却通道2015的冷却液流量,从而实现对离合器进行选择性的增加冷却液流量。
本发明将构成双离合变速器液压控制系统的离合器控制模块1054、换挡控制模块1055、离合器冷却模块1056、轴系冷却模块1057和主调压模块1058都集成在前液压阀板和后液压阀板上,系统中的蓄能器均设在油道内,使整个变速器的结构更为紧凑,减小了变速器的布置空间,集成化程度高,在离合器的进油路中使用各种压力传感器来检测离合器的压力,可以精确控制离合器,控制系统还能监控整个变速箱液压系统的工作状态,实现对变速箱实时控制。
以上的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描述,并非对本发明的范围进行限定,在不脱离本发明设计精神的前提下,本领域普通工程技术人员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出的各种变形和改进,均应落入本发明的权利要求书确定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4)

1.一种双离合变速器集成控制模块,包括由前液压阀块(1039)和后液压阀块(1040)连接而成的液压阀块和构成双离合变速器液压控制系统的控制模块,其特征在于:控制模块包括用于选择性和独立地切换每个离合器的离合器控制模块(1054)、用于驱动变速器的同步器换档的换挡控制模块(1055)、用来控制离合器冷却液的离合器冷却模块(1056)、用于控制变速器内部轴系冷却液的轴系冷却模块(1057)和用来调节整个液压系统压力的主调压模块(1058);
所述离合器控制模块(1054)包括按照系统液压方式连接的第一离合器控制电磁阀(1004)、第二离合器控制电磁阀(1009)和手控滑阀座(1048),其中,第一离合器控制电磁阀(1004)和第二离合器控制电磁阀(1009)安装在前液压阀块(1039)的外表面左上角处的离合器控制阀座(1041)上,手控滑阀(1013)安装在后液压阀块(1040)外表面侧部的手控滑阀座(1048)内,前液压阀块(1039)上部的凸块上端设有第一离合器控制油道(2027)的出油口(1060)和第二离合器控制油道(2028)的出油口(1059);
所述换挡控制模块(1055)包括按照系统液压方式连接的换挡滑阀(1025)、第一换挡控制电磁阀(1016)、第二换挡控制电磁阀(1022)、换挡活塞缸、第一换挡压力传感器(1033)和第二换挡压力传感器(1034),其中,换挡滑阀(1025)安装在后液压阀块(1040)外表面上部的换挡滑阀座(1044)内,第一换挡控制电磁阀(1016)和第二换挡控制电磁阀(1022)分别安装在位于离合器控制阀座(1041)下部的换挡控制阀座(1042)的左右两端,换挡活塞缸安装在前液压阀块(1039)的右上角,与第一换挡油道(1017)和第二换挡油道(1023)相通的第五传感器油口(1066)和第六传感器油口(1069)设置在后液压阀块(1040)的中部,第一换挡压力传感器(1033)和第二换挡压力传感器(1034)分别安装在第五传感器油口(1066)和第六传感器油口(1069)内,与换挡主油道(1014)相通的第三传感器油口(1068)设置在后液压阀块(1040)的底部,主油路压力传感器(1035)安装在第三传感器油口(1068)内;
所述主调压模块(1058)包括按照系统液压方式连接的主调压滑阀(2005)、主调压电磁阀(2018)和主调压滑阀压力传感器(1038),其中,主调压滑阀(2005)安装在后液压阀块(1040)上且位于换挡滑阀座(1044)下部的主调压滑阀座(1046)内,主调压电磁阀(2018)安装在前液压阀块(1039)左下角处主压及冷却控制阀座(1043)下端的阀口内,主调压电磁阀(2018)和主调压滑阀(2005)之间通过调压油道(1071’)相连,与调压油道(1071’)相连通的第七传感器油口(1067)设置在后液压阀块(1040)的中部偏左的位置,主调压滑阀压力传感器(1038)安装在第七传感器油口(1067)内;
所述离合器冷却模块(1056)包括按照系统液压方式连接的离合器冷却电磁阀(2024)、离合器冷却流量控制滑阀(2021)、离合器冷却控制滑阀压力传感器(1037)、离合器冷却换向滑阀(2029)、第一离合器冷却通道压力传感器(1031)、第二离合器冷却通道压力传感器(1032)和离合器冷却压力传感器(1036),其中,离合器冷却流量控制滑阀(2021)装在位于后液压阀块(1040)右下角处的离合器冷却流量控制滑阀座(1047)内,离合器冷却换向滑阀(2029)安装在后液压阀块(1040)外表面上部的冷却换向滑阀座(1045)内;与一号离合器冷却通道(2015)和二号离合器冷却通道(2016)相通的第一传感器油口(1049)和第二传感器油口(1049’)设置在后液压阀块(1040)的右上角,离合器冷却电磁阀(2024)安装在主压及冷却控制阀座(1043)上端的阀口内,前液压阀块(1039)上部的凸块下端设有一号离合器冷却通道(2015)的出油口(1061)和二号离合器冷却通道(2016)的出油口(1062),离合器冷却流量控制滑阀(2021)和离合器冷却电磁阀(2024)之间通过离合器冷却流量控制油道(1072)相连,与离合器冷却流量控制油道(1072)相通的第八传感器油口(1070)设置在后液压阀块(1040)的中部偏右的位置,离合器冷却控制滑阀压力传感器(1037)装在第八传感器油口(1070)内,与离合器冷却管路(2012)相通的第四传感器油口(1071)设置在后液压阀块(1040)的中部,离合器冷却压力传感器(1036)装在第四传感器油口(1071)内,第一离合器冷却通道压力传感器(1031)和第二离合器冷却通道压力传感器(1032)分别装在第一传感器油口(1049)和第二传感器油口(1049’)内;
所述轴系冷却模块(1057)包括轴系冷却喷口(2032),轴系冷却喷口(2032)设在前液压阀块(1039)的右下角,在前液压阀块(1039)后液压阀块(1040)内制有根据各控制模块在液压系统中的位置而使其相互连通的油道(1065),
所述系统液压方式为:
所述离合器控制模块(1054)中,手控滑阀(1013)的回油口T1、T2分别与油箱(2001)相通,进油口P1与主调压电磁阀(2018)的进油口P相连通,进油口P2与油箱(2001)相通,工作油口A分别与第一离合器控制电磁阀(1004)、第二离合器控制电磁阀(1009)的供油口P相通,第一离合器控制电磁阀(1004)的回油口T通过管路与油箱(2001)相通,所述第一离合器控制电磁阀(1004)的工作油口A通过第一离合器控制油道(2027)与第一离合器(1007)相连;第二离合器控制电磁阀(1009)的回油口T通过管路与油箱相通,第二离合器控制电磁阀(1009)的工作油口A通过第二离合器控制油道(2028)与第二离合器(1012)相连,
所述换挡控制模块(1055)中,换挡活塞缸包括2-4换挡活塞缸(1020)、3-5换挡活塞缸(1028)和R-N换挡活塞缸(1031’),R-N换挡活塞缸(1031’)与手控滑阀(1013)的工作油口B相连,第一换挡控制电磁阀(1016)和第二换挡控制电磁阀(1022)的供油口P均通过换挡主油道(1014)与油箱(2001)相通,主油路压力传感器(1035)并联在换挡主油道(1014)上,第一换挡控制电磁阀(1016)的回油口T通过管路与油箱相通,第一换挡控制电磁阀(1016)的工作油口A通过第一换挡油道(1017)与换挡滑阀(1025)的工作油口E相连,第二换挡控制电磁阀(1022)的回油口T通过管路与油箱相通,第二换挡控制电磁阀(1022)的工作油口A通过第二换挡油道(1023)与换挡滑阀(1025)的工作油口F相连,所述换挡滑阀(1025)的左控制端通过第一控制油道(1030)与第一离合器控制油道(2027)连通,换挡滑阀(1025)的右控制端通过第二控制油道(1029)与第二离合器控制油道(2028)连通,换挡滑阀(1025)的回油口T1、T2、T3分别通过管路与油箱相通,换挡滑阀(1025)的工作油口A通过第三换档油道(1019)与2-4换挡活塞缸(1020)的左工作腔相通,换挡滑阀(1025)的工作油口B通过第四换挡油道(1026)与3-5换挡活塞缸(1028)的左工作腔相通,换挡滑阀(1025)的工作油口C通过第五换档油道(1024)与2-4换挡活塞缸(1020)的右工作腔相通,换挡滑阀(1025)的工作油口D通过第六换档油道(1027)与3-5换挡活塞缸(1028)的右工作腔相通,
所述主调压模块(1058)中,主调压滑阀(2005)并联在主压力管路(2004)上,主压力管路(2004)与油泵(2003)的输出端相连通,所述主调压滑阀(2005)的进油口P1和P2分别与主压力管路(2004)相连通,主调压滑阀(2005)的工作油口A与调节管路(2006)相连通,主调压滑阀(2005)的工作油口B通过吸入管路(2007)与油泵(2003)的输入端相连通,所述主调压电磁阀(2018)的工作油口A与主调压滑阀(2005)的左控制端相连,主调压电磁阀(2018)的回油口T与油箱相连通,
所述离合器冷却模块(1056)中,离合器冷却流量控制滑阀(2021)的进油口P与调节管路(2006)相连通,离合器冷却流量控制滑阀(2021)的工作油口A与离合器冷却管路(2012)的一端相连通,离合器冷却管路(2012)的另一端分别与一号离合器冷却通道(2015)和二号离合器冷却通道(2016)相通,所述离合器冷却电磁阀(2024)的进油口P与主压力管路(2004)相连通,离合器冷却电磁阀(2024)的工作油口A与离合器冷却流量控制滑阀(2021)的右控制端相连,离合器冷却电磁阀(2024)的回油口T与油箱(2001)相连通;所述离合器冷却换向滑阀(2029)设置在第一离合器控制油道(2027)和第二离合器控制油道(2028)之间,离合器冷却换向滑阀(2029)的进油口P与调节管路(2006)相连通,离合器冷却换向滑阀(2029)的工作油口A和B分别与一号离合器冷却通道(2015)和二号离合器冷却通道(2016)相通,离合器冷却换向滑阀(2029)的左、右控制端分别与第一离合器控制油道(2027)和第二离合器控制油道(2028)相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离合变速器集成控制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轴系冷却模块(1057)中,轴系冷却喷口(2032)与轴系冷却管路(2031)一端相通,轴系冷却管路(2031)的另一端与调节管路(2006)相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离合变速器集成控制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离合器控制油道(2027)上并联有第一蓄能器(1005);第二离合器控制油道(2028)上并联有第二蓄能器(1010)。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双离合变速器集成控制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离合器冷却流量控制油道(1072)上并联有第三蓄能器(2039)。
CN200910260308A 2009-12-15 2009-12-15 双离合变速器集成控制模块 Active CN10172570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910260308A CN101725705B (zh) 2009-12-15 2009-12-15 双离合变速器集成控制模块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910260308A CN101725705B (zh) 2009-12-15 2009-12-15 双离合变速器集成控制模块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725705A CN101725705A (zh) 2010-06-09
CN101725705B true CN101725705B (zh) 2012-09-26

Family

ID=4244706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10260308A Active CN101725705B (zh) 2009-12-15 2009-12-15 双离合变速器集成控制模块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1725705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936387B (zh) * 2010-08-27 2013-08-07 重庆青山工业有限责任公司 双离合自动变速器液压控制系统
CN101943261B (zh) * 2010-08-27 2013-07-31 重庆青山工业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双离合自动变速器液压控制系统
DE102010042262A1 (de) * 2010-10-11 2012-04-12 Robert Bosch Gmbh Elektronische Steuereinrichtung
CN102062204B (zh) * 2010-11-16 2015-07-15 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双离合器自动变速器的离合器液压控制装置
US8733521B2 (en) * 2010-12-06 2014-05-27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Apparatus for and method of controlling a dual clutch transmission
US8740748B2 (en) * 2010-12-08 2014-06-03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Control system and method for a dual clutch transmission
DE102014105097A1 (de) * 2014-04-10 2015-10-15 Halla Visteon Climate Control Corporation Ventilblockanordnung für mehrere Ventile
WO2016078512A1 (zh) * 2014-11-18 2016-05-26 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自动变速器的换挡控制系统
CN104455389B (zh) * 2014-12-15 2017-02-01 洛阳市黄河软轴控制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控液动执行机构
JP2017116025A (ja) * 2015-12-25 2017-06-29 ユニオンマシナリ株式会社 ソレノイドバルブの自動車用自動変速機への取付け構造
CN109139740A (zh) * 2017-06-13 2019-01-04 朱圣明 用于新能源汽车的新型2at、3at液压阀板总成
CN107747628B (zh) * 2017-10-31 2023-05-05 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自动变速器液压阀体总成
CN107762992B (zh) * 2017-10-31 2023-09-08 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支撑式液压隔板
CN109580219B (zh) * 2018-12-19 2020-03-24 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双泵离合器功能检测方法和设备
CN110109032B (zh) * 2019-05-06 2021-08-20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一种超导航磁气压稳压装置及气压稳压方法
DE102019212112A1 (de) * 2019-08-13 2021-02-18 Zf Friedrichshafen Ag Dezentraler Steuerblock für ein zentrales hydraulisches Steuergerät eines Kraftfahrzeuggetriebes
CN112413113A (zh) * 2020-11-18 2021-02-26 瑞立集团瑞安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商用车amt变速器总成的选换挡集成装置
CN112648363B (zh) * 2020-12-14 2022-05-20 合升智能技术(无锡)有限公司 商用车变速箱电控自动换档液压系统
CN112815083B (zh) * 2021-01-29 2022-04-08 瑞立集团瑞安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集成amt气阀装置及其迷宫状气道
CN114251444B (zh) * 2021-12-17 2023-05-26 徐州徐工传动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电控变速箱及其控制系统及其挖装机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583510A (zh) * 2007-03-02 2009-11-18 博格华纳公司 用于双离合器变速器的液压致动阀门安排
CN201561119U (zh) * 2009-12-15 2010-08-25 重庆青山工业有限责任公司 双离合变速器集成控制模块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583510A (zh) * 2007-03-02 2009-11-18 博格华纳公司 用于双离合器变速器的液压致动阀门安排
CN201561119U (zh) * 2009-12-15 2010-08-25 重庆青山工业有限责任公司 双离合变速器集成控制模块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725705A (zh) 2010-06-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725705B (zh) 双离合变速器集成控制模块
EP3845778B1 (en) Hydraulic control system and vehicle
CN102168754B (zh) 用于湿式双离合器自动变速器的液压控制系统
CN102162522B (zh) 高效率液压变速器控制系统
KR102221374B1 (ko) 유압 시스템을 구비한 변속기 장치
CN102230533B (zh) 一种用于双离合器自动变速箱的液压控制系统
CN107061547B (zh) 混合动力汽车及其变速箱液压控制系统
CN101532564B (zh) 工程机械变速箱全流量电液控制系统
CN207584000U (zh) 高效节能自动变速器液压控制系统
CN101709776B (zh) 双离合器变速箱的冷却控制系统
CN108571584B (zh) 一种全动力换挡换向拖拉机变速箱液压控制系统
CN102230534B (zh) 用于双离合器自动变速箱的液压控制系统
CN205013672U (zh) 离合器变速箱的液压控制系统和汽车
CN101709777A (zh) 双离合器变速箱换挡液压控制回路
CN110594400B (zh) 一种用于混合动力变速箱的液压控制系统
CN101627213B (zh) 液压系统
CN112283330A (zh) 混合动力变速箱液压系统和车辆
KR20160147928A (ko) 복수의 압력 조절 밸브를 구비한 변속기의 유압 시스템
CN113124150A (zh) 一种变速箱液压系统
CN106812932A (zh) 一种选择性输出双离合自动变速器液压控制系统
CN201412461Y (zh) 工程机械变速箱全流量电液控制系统
CN201561119U (zh) 双离合变速器集成控制模块
CN109210187A (zh) 一种双离合变速器液压控制系统、方法及汽车
CN107035849B (zh) 变速箱润滑冷却系统及变速箱
CN103511582B (zh) 一种具有液压控制系统的液力传动变速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E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cordation of patent licensing contract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00609

Assignee: China Changan Automobile Group

Assignor: Qingshan Industry Co., Ltd., Chongqing

Contract record no.: 2012990000939

Denomination of invention: Double-clutch speed changer integrated control modul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0926

License type: Exclusive License

Record date: 20121227

LICC Enforcement, change and cancellation of record of contracts on the licence for exploitation of a patent or utility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