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716185A - 一种抗粘连剂及其制备工艺 - Google Patents

一种抗粘连剂及其制备工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716185A
CN101716185A CN201010106839A CN201010106839A CN101716185A CN 101716185 A CN101716185 A CN 101716185A CN 201010106839 A CN201010106839 A CN 201010106839A CN 201010106839 A CN201010106839 A CN 201010106839A CN 101716185 A CN101716185 A CN 10171618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olution
concentrated solution
sodium chloride
hpmc
concentr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1010683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716185B (zh
Inventor
李淳
李运曼
柯学
彭程
黄朝文
Original Assignee
李淳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李淳 filed Critical 李淳
Priority to CN201010106839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1716185B/zh
Publication of CN10171618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71618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71618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716185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harmaceuticals Containing Other Organic And Inorganic Compound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抗粘连剂及其制备工艺。首先配制8.5~11.7g/L的氯化钠溶液,加热至80~90℃,加入羟丙基甲基纤维素,搅拌,降温,加活性炭,过滤,滤液加热至80~100℃,趁热分离沉淀,沉淀冷却形成浓缩液。测浓缩液的渗透压A mOsmol/L、浓度B%,体积C(L),配制浓度为(X·B-0.06A)/(B-2)g/L的氯化钠溶液,取氯化钠溶液加入浓缩液中,使浓缩液的渗透压为260~360mOsmol/L,HPMC浓度为2~5%。本发明抗粘连剂安全、成本低,对普通外科,妇产科等腹、盆腔手术后预防术后肠粘连和盆腔粘连,肌腱、关节及神经手术预防粘连,及防治外伤性或退变性骨关节炎具有显著效果。

Description

一种抗粘连剂及其制备工艺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医用材料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医用手术抗粘连剂及其制备工艺。
背景技术
粘连是结缔组织纤维带与相邻的组织或器官结合在一起而形成的异常结构。手术后组织粘连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现象,它的发生可能导致严重的临床并发症。国外调查发现,腹盆腔手术粘连发生率为90%,其中50%病例累及肠道与大网膜,10%病例在1年内发生粘连性肠梗阻。妇科手术后,盆腔粘连的发生率超过55%,可导致盆腔疼痛、不育症等。整形外科手术后,粘连和瘢痕组织的形成易导致术后严重的并发症,如肌腱粘连、周围神经粘连、眼眶损伤后软组织粘连等,常常妨碍康复。统计显示,美国每年用于治疗腹腔粘连方面的费用高达数十亿美元。因此,预防和减少外科手术后组织粘连已成为当今外科领域的重点研究方向。粘连形成过程很复杂,涉及血纤蛋白溶解机制丧失或减弱;某些细胞的迁移和增生,包括炎性细胞、间皮细胞和纤维细胞;还有细胞间基质的合成和沉积等。研究认为,血纤蛋白沉积和溶解之间的平衡系导致粘连是否形成的决定因素。
预防粘连的目的是在保留正常伤口愈合和避免感染的前提下,消除或减少粘连的发生率、严重程度和反应程度。目前常用的方法主要有两种途径:调节手术技术和使用防粘连剂。调节手术技术主要通过三种方式进行:(1)减少直接手术,如选择腹腔镜和胸腔镜等;(2)减少手术过程中的创伤;(3)避免体内导入异物,如滑石粉等。调节手术技术的办法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减少粘连的作用,但从粘连的形成原因来看,并不能很有效地预防粘连。所以防粘连剂的使用显得尤为重要。
防粘连剂主要分为两大类:药物和隔离剂。防粘连的药物主要包括:(1)减少炎症形成的抗炎剂,如抗阻胺药、激素及非甾体抗炎药等;(2)防止纤维块形成的抗凝剂,如肝素、双香豆素及水蛭素等;(3)促进纤维水解的蛋白水解剂,如链激酶、尿激酶及胃蛋白酶等;(4)抑制成纤维细胞分化的细胞生长抑制剂,如丝裂霉素C等。但是,全身给药存在因缺乏有效的药物载体而不能达到粘连部位、腹膜的快速吸收限制了药物的半衰期、药物在体内无法生物降解、存留时间短以及缺乏安全性等方面的问题,所以该防粘连方式尚未获得临床普遍认可。
隔离剂用于防粘连被认为是一种非常有效地途径。近年来,已有多种可降解的高分子材料制成的薄膜、溶液或水凝胶用于预防术后组织粘连,其中既包括天然高分子材料,如透明质酸、纤维素、壳聚糖及其衍生物等,也包括合成高聚物,如聚乙二醇共聚物、聚乳酸及其共聚物等。这些可降解高分子材料隔离剂,无论是局部涂抹、喷洒或冲洗,还是固定于组织表面,它们针对粘连形成的因素,在不同程度上均起到了一定的预防作用。然而,这些产品还存在一些缺点,例如透明质酸类产品比较昂贵,降解速度太快,尤其创面中含有血液情况下该品降解速度更快,且其降解产物可促进粘连发生;天然壳聚糖在不同浓度下对细胞的作用存在巨大差异甚至截然相反,尤其对许多细胞的调节有正反两种,既可以促进某细胞生长又可以抑制另一种细胞生长;而PLGA主要起物理阻隔作用,在临床上使用后会导致持续数月的慢性炎症反应。可见,如若开发一种来源丰富、经济易行、生物相容性良好、生物降解速度可控制,而且具有生物修复作用的抗粘连剂,将在临床防粘连领域得到更好利用,并可创造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克服上述不足之处提供一种医用手术抗粘连剂。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上述医用手术抗粘连剂的制备方法。
一种抗粘连剂,该抗粘连剂是由以下步骤制备得到的:
1)稀溶液的配制
配制8.5~11.7g/L的氯化钠溶液,加热至80~90℃,在搅拌条件下,将HPMC慢慢加入其中,HPMC加入量为每100ml氯化钠溶液加入0.3-0.8克,继续搅拌,温度降低至室温形成无色透明的溶液。
2)稀溶液的浓缩
向上述溶液中加入活性炭0.03~0.07%(以氯化钠溶液的体积为100%计,g/ml),搅拌5~20min,过滤除碳,滤液再经微孔滤膜过滤,滤液加热至80~100℃,保持15~30min,出现白色胶状沉淀,趁热将沉淀与液体分离,将沉淀冷却到室温,形成无色透明粘稠的浓缩液。
3)测定浓缩液的渗透压为A mOsmol/L、浓缩液中HPMC的浓度为B%(g/ml),浓缩液的体积为C(L)。
4)终产品的制备
配制浓度为[(X·B-0.06A)/(B-2)](g/L)的氯化钠溶液,除热原、过滤后,取[(B/N-1)C](L)的氯化钠溶液,加入浓缩液中,使浓缩液的渗透压为260~360mOsmol/L,浓缩液中HPMC的浓度N为2~5%(g/ml),搅匀或者将浓缩液加热至50~55℃得终产品;其中,X为氯化钠溶液的渗透压为260~360mOsmol/L时的氯化钠溶液的浓度(g/L)。
5)灌装和灭菌
将终产品灌装,真空密封灭菌,冷却后复溶。
所述的抗粘连剂具体是由以下步骤制备得到的:
1)稀溶液的配制
配制9g/L的氯化钠溶液,加热至80~90℃,在搅拌条件下,将HPMC慢慢加入其中,HPMC加入量为每100ml氯化钠溶液加入0.5克,继续搅拌,温度降低至室温形成无色透明的溶液。
2)稀溶液的浓缩
向上述溶液中加入活性炭0.05%(g/ml),搅拌10min,过滤除碳,滤液再经微孔滤膜过滤,滤液加热至80~100℃,保持15~30min,出现白色胶状沉淀,趁热将沉淀与液体分离,将沉淀冷却到室温,即形成无色透明粘稠的浓缩液。
3)测定浓缩液的渗透压为A mOsmol/L、浓缩液中HPMC的浓度为B%(g/ml)、浓缩液的体积为C(L)。
4)终产品的制备
配制浓度为[(9·B-0.06A)/(B-2)](g/L)的氯化钠溶液,除热原、过滤后,取[(B/N-1)C](L)的氯化钠溶液,加入浓缩液中,使浓缩液的渗透压为300mOsmol/L,浓缩液中HPMC的浓度N为2%,搅匀或者将浓缩液加热至50~55℃得终产品。
5)灌装和灭菌
将终产品灌装,真空密闭后置121℃中灭菌15min,冷却后复溶。
上述抗粘连剂的制备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稀溶液的配制
配制8.5~11.7g/L的氯化钠溶液,加热至80~90℃,在搅拌条件下,将HPMC慢慢加入其中,HPMC加入量为每100ml氯化钠溶液加入0.3-0.8克,继续搅拌,温度降低至室温形成无色透明的溶液。
2)稀溶液的浓缩
向上述溶液中加入活性炭0.03~0.07%(g/ml),搅拌5~20min,过滤除碳,滤液再经微孔滤膜过滤,滤液加热至80~100℃,保持15~30min,出现白色胶状沉淀,趁热将沉淀与液体分离,将沉淀冷却到室温,形成无色透明粘稠的浓缩液。
3)测定得到浓缩液的渗透压为A mOsmol/L、浓缩液HPMC的浓度为B%(g/ml)、浓缩液的体积为C(L)。
4)终产品的制备
配制浓度为[(X·B-0.06A)/(B-2)](g/L)的氯化钠溶液,除热原、过滤后,取[(B/N-1)C](L)的氯化钠溶液,加入浓缩液中,使浓缩液的渗透压为260~360mOsmol/L,浓缩液HPMC的浓度N为2~5%,搅匀或者将浓缩液加热至50~55℃得终产品;其中,X为氯化钠溶液的渗透压为260~360mOsmol/L时的氯化钠溶液的浓度(g/L)。
5)灌装和灭菌
将终产品灌装,真空密封灭菌、冷却后复溶。
所述的抗粘连剂的制备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1)稀溶液的配制
配制9g/L的氯化钠溶液,加热至80~90℃,在搅拌条件下,将HPMC慢慢加入其中,HPMC加入量为每100ml氯化钠溶液加入0.5克,继续搅拌,温度降低至室温形成无色透明的溶液。
2)稀溶液的浓缩
向上述溶液中加入活性炭0.05%(g/ml),搅拌10min,过滤除碳,滤液再经微孔滤膜过滤,滤液加热至80~100℃,保持15~30min,出现白色胶状沉淀,趁热将沉淀与液体分离,将沉淀冷却到室温,即形成无色透明粘稠的浓缩液。
3)测定得到浓缩液的渗透压为A mOsmol/L、浓缩液中HPMC的浓度为B%(g/ml)、浓缩液的体积为C(L)。
4)终产品的制备
配制浓度为[(9·B-0.06A)/(B-2)](g/L)的氯化钠溶液,除热原、过滤后,取[(B/N-1)C](L)的氯化钠溶液,加入浓缩液中,使浓缩液的渗透压为300mOsmol/L,浓缩液HPMC的浓度N为2%,搅匀或者将浓缩液加热至50~55℃得终产品。
5)灌装和灭菌
将终产品灌装,真空密闭后置121℃中灭菌15min,冷却后复溶。
本发明所述的抗粘连剂为医用手术后抗腹、盆腔手术中预防术后肠粘连或盆腔粘连的抗粘连剂,或者为肌腱、关节及神经手术预防粘连的抗粘连剂,或者为防治外伤性或退变性骨关节炎中的抗粘连剂,属于无菌或灭菌产品。图1为本发明抗粘连剂制备工艺流程图。
本发明产品处方:
                    1mL规格终产品中        1000mL终产品中
羟丙基甲基纤维素    0.02~0.05g            20~50.0g
氯化钠              0.0085~0.0117g        8.5~11.7.0g
注射用水        至  1mL                    1000mL
使用时,根据创面大小,在创面涂布适量。
由于灭菌制剂在无菌方面的质量保障要高于无菌过程制备的制剂,确定本品为灭菌制剂。
作为外科手术的辅助剂,本品主要依靠其高度粘弹性所产生的生物阻隔作用,用于外科防止术后组织粘连。因此,动力粘度越大,临床效果就越好。针对实际临床应用情况并参考类似产品“医用几丁糖”,本品的动力粘度应不小于1000mPa·s。由于本品粘度远高于普通注射液,为防止药液粘附于一般注射容器(如安瓿或西林瓶)内壁导致临床使用过程中用量不足、不易使用的问题,本品可采用预灌注在玻璃注射器中的内包装方式。
终产品溶液HPMC的浓度2~5%(g/ml)的选择依据:动力粘度是本品的一项非常重要的技术指标,直接影响本品的疗效。当HPMC溶液的浓度低于2%时,其粘度不能达到1000mPa·s,浓度高于5%时,生产中工艺难以控制,而且胶体渗透压偏高,易导致局部水肿。因此确定溶液中HPMC浓度为2~5%。
本制剂满足以下要求:外观无色、透明,无任何异物,溶液的粘度大于1000cp(按照中国药典(2005版)附录VI G粘度测定法测定),渗透压合格(260~360mOsmol/L)(按照中国药典(2005版)附录IX G渗透压摩尔浓度测定法测定),pH符合人体生理耐受值,波动范围在7.0±0.5;同时所选用的工艺简单,易于生产,能保证产品的无菌和无热原(按照中国药典(2005版)附录XI H无菌检查法、按照中国药典(2005版)附录XI E细菌内毒素检查法)。
本品为灭菌制剂,且粘稠度明显高于普通注射液,因此在按照注射液生产的流程中,本发明设计合理的生产工艺保证了较快的过滤速度,这是实现工业化可生产的首要问题。另外,本品粘度极高为保证使用是能确保有效剂量必须灌装于预灌封注射器之中,而预灌封注射器采用高压灭菌时保证不爆瓶也是实际生产的关键。
针对上述质量要求,以下具体说明处方和工艺的筛选过程:
1初步工艺路线的确定
1)过滤工艺的选择
首先配制一定浓度的HPMC溶液,加活性炭搅拌一段时间后,过滤除热原,进一步通过0.8μm微孔滤膜精滤。溶剂为0.9g/L的氯化钠溶液。
本试验考察了三个浓度(0.5%、1%、2%)(g/ml)条件下HPMC溶液过滤的难易情况。过滤介质分别采用脱脂棉、定性滤纸、0.8μm微孔滤膜。结果见表1。
表1不同浓度HPMC溶液在三种过滤介质中的过滤情况
分析:质量百分比浓度为2%HPMC溶液是制剂的最终浓度,但HPMC溶液具有一定的粘度,且粘度和溶液浓度无线性关系,随浓度增加,粘度呈极快速地增长,造成过滤非常困难。HPMC浓度为2%时,在加压条件下都极难过滤,即使降低浓度至1%,过滤过程也较为缓慢,因而不利于工业化生产。因此在此步工艺中必须选择低浓度的HPMC过滤,在后续工艺中再浓缩。
虽然进一步降低HPMC的浓度(如降至0.1%),可使过滤过程明显加快。但如果HPMC溶液的浓度过低,则给下一步的浓缩带来问题,包括能耗增加,时间延长,因此HPMC溶液的过滤和浓缩之间形成一对矛盾,适合浓度的初始HPMC溶液对工艺过程的影响很大。
经反复的实验证明,初始配置0.5%左右的HPMC溶液是较为适宜的。既可保证溶液较快速的过滤,又能在加热时充分析出沉淀(含盐条件下),所以选定初始HPMC溶液的浓度为0.5%(g/ml)。
2)浓缩方式的选择
从0.5%的HPMC溶液浓缩至2~5%,可采用以下方法:
方法一:采用减压蒸发的方式浓缩。
方法二:利用HPMC遇热析出沉淀、冷却后重新溶解的性质,水浴加热HPMC溶液,至沉淀产生后,将其与水分离,放冷后HPMC重新溶解,形成粘稠的高浓度HPMC溶液。
结果:第一种方法在浓缩过程中会产生大量气泡,容易冲料,且耗时极长。第二种方法中,0.5%HPMC溶液高温加热后,HPMC并没有形成明显沉淀,溶液只是浑浊。发明人对第二种方法进行了筛选改进,在HPMC溶液中加入适量的盐(氯化钠或磷酸盐),结果在相同的水浴温度下(80~100℃),产生明显的大块状HPMC沉淀,从而有效地实现了HPMC的浓缩。
分析:HPMC是具有表面活性作用的高分子材料,在减压蒸发浓缩时非常容易起泡,大大地降低了浓缩效率,且在大生产条件下不易实现,因而该方法不宜采用。
HPMC溶液在胶化温度以上形成白色胶状沉淀,盐的加入可以使HPMC沉淀更为完全,利用这一性质,发明人采用加热的方法析出HPMC沉淀,与水分离,可有效浓缩。此法具有速度快、分离彻底、节能、易于工业化生产等优势。
同时试验研究也表明,如果HPMC浓度过低(<0.5%),即时在含盐的条件下,加热时也难与形成明显的大块状沉淀,主要表现为易碎的小棉絮状沉淀,不易与水分离。
在上述工艺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基本确定质量百分含量为2~5%HPMC溶液的生产工艺为:低浓度(0.5%)下过滤,再采用加热沉淀的方式与水分离,实现浓缩。
2处方和工艺路线的进一步筛选
1)HPMC溶液配制方法的选择
分别采用下述三种方法配制HPMC溶液。
方法一:溶胀过夜法——将0.5gHPMC均匀洒在100mL蒸馏水水面上,过夜,第二天搅拌,直至形成溶液。
方法二:直接搅拌法——在电磁搅拌下,将0.5gHPMC慢慢分别加入100mL蒸馏水中,直至搅拌均匀。
方法三:热水法——在电磁搅拌下,将0.5gHPMC慢慢加入80℃~100℃的蒸馏水100mL,搅拌至冷却。
方法四:冲浆法——在电磁搅拌下,将0.5gHPMC慢慢加入80℃~100℃的蒸馏水30mL,搅拌约15~20分钟,然后加入70ml冷蒸馏水搅拌至均匀。
结果:前两种方法形成溶液速度较慢且不易搅拌均匀;第三种方法形成溶液速度较快,溶液均匀性状较好;第四种方法溶液形成最快溶液均匀性状最好且澄明度最好,最适合于大生产。
分析:HPMC是高分子,在配制高分子溶液时要经历两个过程,即溶胀和溶解。采用普通的溶解方式,用时很长。考虑到HPMC自身的特殊性质,采用另两种快速配制HPMC溶液的方法,即热水法与冲浆法。由于HPMC不溶于热水中,因而初期HPMC能够均匀的分散在热水中,随后冷却时快速溶解。这两种方法均能应用于大生产当中经比较应以冲浆法为佳。
2)浓缩温度的选择
本试验考察了浓缩温度的影响。配制0.5%HPMC的生理盐水溶液,浓缩温度分别为120~150℃和80~100℃,考察浓缩情况。
结果:在高温条件下(120~150℃)形成的沉淀呈现微黄色,而低温条件下(80~100℃)形成的沉淀颜色纯白。
分析:在HPMC稀溶液浓缩时,温度需升高至胶化温度后才能析出胶状沉淀,但温度亦不可过高,否则HPMC会变黄。为加快沉淀的产生,同时避免高温对HPMC的影响,一般可通过控制夹层水浴锅的温度,使溶液内部的温度在80~100℃之间。
3)处方中盐类的选择
在本处方中加入了氯化钠,其作用包括:①在HPMC稀溶液浓缩时有助于析出沉淀;②调节溶液的渗透压;③调节溶液的pH在中性范围。
首先,单独的0.5%HPMC溶液在加热时并不析出明显沉淀,但在加入氯化钠以后明显促进HPMC析出沉淀,从而有利于HPMC溶液的浓缩。
其次,氯化钠可作为渗透压调节剂,明显优于磷酸盐缓冲液。因为NaCl是强电解质,渗透压与浓度成线性关系;而磷酸盐缓冲液组成成分多(有NaH2PO4·2H2O、Na2HPO4·12H2O和NaCl),其中一些成分不是强电解质,所以渗透压和各成分的浓度之间关系复杂。在后续的调节浓度和渗透压的步骤中,采用氯化钠就具有便于计算,调节精确的明显优势。
最后,HPMC和氯化钠均为中性物质,两者混合后的溶液仍为中性,pH在6.5~7.5范围内。综上,选择氯化钠作为渗透压调节剂。
4)灭菌工艺的选择
本工艺中灭菌是保证产品质量的关键一环,但由于该产品灌封于预灌封注射器当中必须考虑热压灭菌时胶体因受热膨胀将注射器的胶塞顶出导致爆瓶的情况。根据要求设计特殊环节保证不爆瓶。因此,本发明确定的灭菌工艺刚好满足要求得到的效果。
3工艺的验证
在上述处方工艺筛选的基础上,确定下述最优处方工艺:
                   1mL规格产品中      1000mL终产品中
羟丙基甲基纤维素   0.02g              20.0g
氯化钠             0.009g             9.0g
注射用水       至  1.0mL              1000mL
1).稀溶液的配制
配制9g/L的氯化钠溶液4L,加热至80~90℃,在搅拌条件下,将20.0gHPMC慢慢加入其中,此时形成白色浑浊的混悬液,继续搅拌,温度降低后即可形成无色透明的溶液。
2).稀溶液的浓缩
向上述溶液中加入活性炭0.05%,搅拌10min,过滤除碳,滤液再经0.8μm微孔滤膜过滤。加热至80~100℃,使出现明显的白色胶状沉淀,趁热将沉淀与液体分离。将沉淀倒入定量容器中,冷却到室温,即形成无色透明粘稠的浓缩液。
3).浓缩液的检测
采用渗透压测定仪测定浓缩液的渗透压,记录结果为A mOsmol/L。按照HPMC含量测定方法测定浓缩液的浓度,结果为B%。确定浓缩液的体积为C(L)。在氯化钠溶液渗透压为300mOsmol/L时,氯化钠溶液的浓度为9g/L。
4)终产品的制备
配制浓度为[(9·B-0.06A)/(B-2)](g/L)的氯化钠溶液,除热原(加活性炭)、过滤(第一步过滤除碳,第二步经0.8μm微孔滤膜过滤)后,取[(B/N-1)C](L)的氯化钠溶液,加入浓缩液中,浓缩液的HPMC浓度N为2%(g/ml),渗透压为300mOsmol/L,搅拌均匀,得终产品,为保证快速搅拌均匀,可将浓缩液加热至50~55℃左右。
5).灌装和灭菌
将终产品灌装在玻璃注射器中,封好后置121℃中灭菌15min。此时会有胶状沉淀析出,冷却后复溶,如果溶液不均匀,可将其在50℃的水浴中加热以增加其流动性,从而易于混匀。
根据上述处方工艺,共试制了3批样品,结果见表2:
表2三批中试样品的试验结果
  批号   090927   090921   091204
  理论投料量   100克   100克   100克
  实际投料量   100.37克   100.21克   99.86克
  成品数量(支)   1887支(2ml/支)   1845(2ml/支)   1796(2ml/支)
  成品率(%)   75.48%   73.80%   71.84%
  批号   090927   090921   091204
  外观   澄清透明   澄清透明   澄清透明
  粘度(mPa.s)   28700   29600   28600
  渗透压(mOsmol/L)   332   315   290
  pH值   7.19   7.12   7.10
  含量   2.08%   2.05%   2.01%
4、原辅料的来源和质量标准
本品所使用的羟丙甲纤维素(HPMC),来源美国公司,型号优选为2910(符合2005版药典)。氯化钠一般为分析纯。本发明所采用的材料均市售可得。
以下通过抗粘连药物药效学实验说明本发明的效果:
1、对大鼠术后肠粘连的预防作用
(1)实验材料:动物清洁级SD大鼠100只,体重180~200g,雌雄各半。麻醉药:戊巴比妥钠(i.m)批号:06071223:医用酒精,碘酒,批号:08041111。手术器械:手术刀、止血钳、组织剪、持针器、缝线、纱布、10ml、2ml注射器等;0.9%氯化钠注射液。
成分1:羟丙甲基纤维素(直链纤维素),质量百分浓度2.8%。按照实施例1方法制备得到。
成分2:羧甲基纤维素(直链纤维素,浓度1%)与羟丙甲基纤维素(直链纤维素,浓度2%)混合物。按照实施例1方法制备得到。
成分3:羧甲基纤维素(直链纤维素,浓度2.8%)(高,1ml/只;低,0.5ml/只)。
按照实施例1方法制备得到。
阳性药1:医用几丁糖。
阳性药2:透明质酸钠。
(2)实验方法:
分组:成分1高(1ml)、低(0.5ml)剂量组和成分2高(1ml)、低(0.5ml)剂量组、成分3高(1ml)、低(0.5ml)剂量组,阳性药1组(医用几丁糖1ml)、阳性药2组(透明质酸钠1ml)、伪手术组、模型对照组,共10组。
方法:用3%戊巴比妥钠给大白鼠(40mg/kg)肌注,经正中切口入腹腔,将回盲部提起,距回盲部2~3cm处环形剥离回肠浆膜,制成4~6cm广泛渗血创面,然后进行动物实验。在渗血创面涂抹相应剂量药物后连续缝合关腹。正常组用镊子提出回盲部后回纳肠管,腹腔缝合关腹。模型组制作肠粘连模型后将肠管回纳,腹腔缝合关腹。术后14天,处死动物。剖腹,取出回盲部粘连标本做病理切片。并按粘连分级标准评分0级腹腔无粘连;I级肠管创面与大网膜、腹膜、肠系膜疏松粘连,易分离无渗血;II级肠管创面与大网膜、腹膜、肠系膜粘连较I级致密,分离较I级困难,创面渗血;III级粘连广泛致密,尚可分离,近段肠管轻度扩张,无肠梗阻;IV级粘连广泛、致密,呈团块状,不易分离,近段肠管全程扩张,引起不全或完全肠梗阻。
(3)实验结果:①粘连情况评分(表3)②病理学检测:HE染色切片.观察各组腹腔粘连情况(表4)
表3粘连情况评分
  正常   模型   医用几丁糖(1ml)   透明质酸钠(1ml)  成分1高(1ml)   成分1低(0.5ml)  成分2高(1ml)   成分2低(0.5ml)  成分3高(1ml)   成分3低(0.5ml)
  ♀   0   3   2   1  1   1  1   2  2   1
  ♀   1   3   0   0  0   2  0   2  1   2
  ♀   0   4   1   2  1   0  1   1  0   0
  ♀   0   4   0   1  0   2  0   2  1   0
  ♀   0   3   1   0  0   1  0   0  0   1
  ♂   0   3   2   1  0   1  2   2  0   0
  ♂   0   4   0   0  0   2  0   1  2   1
  ♂   1   3   0   0  1   2  1   2  0   0
  ♂   1   4   1   1  0   2  0   0  1   1
  ♂   0   4   0   1  1   1  2   1  1   1
表4各组腹腔粘连情况
实验结果表明:模型组与正常组相比,肠粘连情况严重,粘连发生率为100%;阳性对照组医用几丁糖与透明质酸钠组抗粘连效果良好,重度粘连发生率低,粘连发生率分别为50%与60%;成分1(羟丙甲基纤维素(直链纤维素),浓度2.8%)高、低剂量组与成分2(羧甲基纤维素(直链纤维素,浓度1%)与羟丙甲基纤维素(直链纤维素,浓度2%)混合物)高、低剂量组均可不同程度地降低肠粘连情况,其中成分1高剂量组疗效较好,粘连发生率为30%,低剂量组略有效果,粘连发生率为70%;成分2高剂量组效果略差于成分1,粘连发生率为50%,成分3高剂量效果略差于成分2,低剂量组效果不明显,粘连发生率为80%。
2、本发明抗粘连剂促进止血的试验研究
观察抗粘连剂对动物体内出血模型的止血时间和出血量的影响,以验证抗粘连剂的止血作用。
试验材料:
(一)受试药:
名称:抗粘连剂:羟丙甲基纤维素(直链纤维素,浓度2.8%),按照实施例1方法制备得到。
阳性对照:泰绫(可吸收性止血绫),北京泰科斯曼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生产,批号:20090116。
(二)受试动物:
清洁级小鼠40只,雌雄各半,由南通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许可证号:SCXK(苏)2008-0010。
试验方法
40只体重18~22g的昆明种小鼠,雌雄各半,随机分成4组,每组10只,雌雄各半。分为模型组,成分1高剂量组(1ml/只),低剂量组(0.5ml/只)和阳性药泰绫组。除阳性药组和模型组外,其余组均用2cm×3cm灭菌纱布涂抹相应剂量药物,成分1高、低剂量组分别涂抹1ml/只与0.5ml/只,随即称重。每只小鼠采用乙醚麻醉,腹部正中切口,暴露肝脏,在肝缘处切除部分肝叶形成长度约5mm出血创面,计时并将2cm×3cm的样品覆盖在出血面,轻压后每隔3~5s观察伤口出血情况,伤口停止出血的时间为止血时间;将样品止血前后称量重量,止血后的重量减去止血前材料的重量为出血量。
试验结果:
表5抗粘连剂促进止血实验的研究(±S,n=10)
注:*P<0.05,**P<0.01,与普通纱布组比较。#P<0.05,##P<0.01,与阳性对照组比较。
结果显示,与普通纱布组相比,阳性药泰绫组与抗粘连剂高剂量组止血时间与出血量明显降低,有显著性差异(P<0.01);低剂量组止血时间与出血量亦有降低,止血时间与普通纱布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出血量与普通纱布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抗粘连剂高、低剂量组止血效果好于阳性药泰绫组,其中高剂量组的止血时间与出血量与之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低剂量组的止血时间与之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出血量与之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抗粘连剂具有明显的止血作用,其止血效果优于阳性药泰绫组。
3、抗粘连剂LD50试验
试验材料:
(一)受试药:抗粘连剂:羟丙甲基纤维素(直链纤维素,浓度2.8%),按照实施例1方法制备.
(二)受试动物:
清洁级小鼠10只,18-22g体重,雌雄各半。由扬州大学比较医学中心提供。质量检测单位:省动检测一站。许可证号:SCXK(苏)2007-0001。饲料:颗粒饲料,由南京市江宁区青龙山动物繁殖场提供。
试验方法
清洁级小鼠10只,雌雄各半,分别于腹腔注射抗粘连剂,给药体积为1ml/20g,于注射后立即0.5h、1h、2h、4h、12h、1d-14d观察动物的行为表现。
试验结果:
结果表明,小鼠于给药后活动正常,未发现小鼠在进食、呼吸,心率、毛发色泽及粪便等方面的异常。给药后连续观察14天小鼠未出现死亡,故进行抗粘连剂最大给药量实验。
4、本发明抗粘连剂最大给药量测定
试验材料:
(一)受试药:抗粘连剂:羟丙甲基纤维素(直链纤维素,浓度2.8%),按照实施例1方法制备得到。
(二)受试动物:清洁级小鼠30只,雌雄各半。由扬州大学比较医学中心提供。质量检测单位:省动检测一站。许可证号:SCXK(苏)2007-0001。饲料:颗粒饲料,由南京市江宁区青龙山动物繁殖场提供。
试验方法:
清洁级小鼠30只,雌雄各半,按体重随机分为2组,成分1组20只和溶剂对照组(植物油)10只,给药剂量为1ml/20g。分别于腹腔注射后立即、0.5h、1h、2h、4h、12h、1d-14d观察动物的行为表现。
试验结果
结果表明,小鼠于给药后活动正常,未发现小鼠在进食、呼吸,心率、毛发色泽及粪便等方面的异常。与溶剂对照组比较,抗粘连剂对小鼠体重无明显影响,结果见表6。给药后连续观察14天小鼠未出现死亡,表明抗粘连剂对小鼠无明显影响,其最大给药量1ml/20g为安全剂量。
表6抗粘连剂对小鼠体重的影响(
Figure GSA00000021618100131
±s)
Figure GSA00000021618100141
结果:以最大给药体积1ml/20g,腹腔注射抗粘连剂,于注射后立即、0.5h、1h、2h、4h、12h、1d-14d观察动物的行为表现。结果小鼠无一只死亡,给药后活动正常,未发现小鼠在进食、呼吸、心率、毛发色泽等方面的异常,与溶剂对照组(植物油)比较,抗粘连剂对小鼠体重无明显影响。表明抗粘连剂对小鼠无明显影响,其最大给药量1ml/20g为安全剂量。
5、抗粘连剂皮肤刺激性试验
试验材料:
(一)受试药:抗粘连剂:羟丙甲基纤维素(直链纤维素,浓度2.8%),按照实施例1方法制备得到。
(二)受试动物:
白色家兔6只,体重1.8~2.1kg,雄性。由南京青龙山动物饲养基地提供,合格证号:SCXK(苏)2007-0008。喂以全价兔颗粒饲料,辅以新鲜蔬菜饲用。
试验方法
选用6只家兔,分完整组和破损皮肤组,每组3只家兔,家兔背部两侧对称脱毛2块,每块面积50cm2后采用左右对称自身对照。其中破损皮肤(用药部位用砂纸磨以渗血为度),24小时后,两块脱毛区分别涂上空白基质生理盐水和抗粘连剂各1ml,涂药后用纱布覆盖,胶布固定,每天给药一次,连续给药7天。在末次涂药24小时后,用蒸馏水洗去基质和受试药,在1、24、48、72小时用肉眼观察,记录涂药部位有无红斑或水肿现象,按表7进行评分。按表8评判刺激强度。
表7皮肤刺激反应评分标准
  刺激反应   分值
  红斑
  无红斑   0
  轻度红斑(勉强可见)   1
  中度红斑(明显可见)   2
  重度红斑   3
  紫红色红斑到轻度焦痂形成   4
  水肿
  刺激反应   分值
  无水肿   0
  轻度水肿(勉强可见)   1
  中度水肿(明显隆起)   2
  重度水肿(皮肤隆起1mm,轮廓清楚)   3
  严重水肿(皮肤隆起1mm以上并有扩大)   4
表8皮肤刺激强度评价
  分值   评价
  0~0.49   无刺激性
  0.5~2.99   轻度刺激性
  3.0~5.99   中度刺激性
  6.0~8.00   重度刺激性
试验结果
抗粘连剂对皮肤完整区未出现红斑和水肿,与空白基质对照组一样;对皮肤破损区亦无刺激性,说明该药无皮肤刺激性。结果见表9。
表9抗粘连剂皮肤刺激性试验结果(n=3)
Figure GSA00000021618100151
注:红斑和水肿反应以“分值×动物数”表示
结论:
抗粘连剂在家兔皮肤刺激性实验中无刺激性,说明作外用药安全性较好。
6、抗粘连剂的豚鼠皮肤过敏试验
(一)受试药:抗粘连剂:羟丙甲基纤维素(直链纤维素,浓度2.8%),按照实施例1方法制备得到。
阳性对照:2,4-二硝基氟苯(上海试剂一厂20010128),用丙酮和麻油配成1%的致敏浓度和0.1%的激发浓度。
(二)受试动物:
豚鼠,体重250-300g,由南京青龙山动物饲养基地提供,合格证号:SCXK(苏)2007-0008。喂以全价兔颗粒饲料,辅以新鲜蔬菜饲用。
试验方法
将40只豚鼠背部两侧脱毛,每侧面积3×3cm2,按体重随机分成4组,抗粘连剂高、低剂量组、空白基质生理盐水组和阳性对照组,每组10只,雌雄各半。分别于脱毛后24小时在右侧脱毛区涂于抗粘连剂、生理盐水各0.2ml/只和阳性对照药1%的2,4-二硝基氟苯0.2ml/只,持续6小时后清洗,并于第7天和第14天以同样的方法于右侧脱毛区重复一次,在末次涂药致敏后的第14天,将0.2ml/只抗粘连剂、空白基质和0.1%的2,4-二硝基氟苯0.2ml/只涂于相应组别动物的左侧脱毛区,6小时后洗掉涂抹物,即刻观察,并于24、48、72小时再次观察皮肤过敏反应情况,按表10评分。皮肤致敏性评价标准见表11。
Figure GSA00000021618100161
Figure GSA00000021618100162
表10皮肤过敏程度评分标准
 皮肤过敏反应   分值
 红斑
 无红斑   0
 轻度红斑,勉强可见   1
 中度红斑,明显可见   2
 重度红斑   3
 紫红色红斑到轻度焦痂形成   4
 皮肤过敏反应   分值
 水肿
 无水肿   0
 轻度水肿,勉强可见   1
 中度水肿,明显可见(边缘高出周围皮肤)   2
 重度水肿,皮肤隆起1mm,轮廓清楚   3
 严重水肿,皮肤隆起1mm以上或有水泡或破溃   4
表11皮肤致敏性评价标准
  致敏发生率(%)   皮肤致敏性评价
  0~10   无致敏性
  11~30   轻度致敏性
  31~60   中度致敏性
  61~80   高度致敏性
  81~100   极度致敏性
试验结果:
抗粘连剂和空白基质组在激发接触6、24、48、72小时后无红斑、水肿形成,其反应平均值为0分,抗粘连剂无致敏性;阳性对照药2,4-二硝基氟苯呈极度致敏性,在6h、24h、48h的致敏率分别为100%、100%、20%,反应均值分别为1.9、1.2、0.2,在72h后反应基本消失,致敏率和反应均值均为0。结果见表12。
表12抗粘连剂对豚鼠皮肤过敏性试验观察结果(n=10)
Figure GSA00000021618100171
注:红斑和水肿反应以“分值×动物数”表示
试验结论:
在本试验条件下,抗粘连剂对豚鼠皮肤无过敏现象。
7、抗粘连剂的皮内注射实验研究
试验材料:
(一)受试药:抗粘连剂:羟丙甲基纤维素(直链纤维素,浓度2.8%),按照实施例1制备方法得到。
(二)受试动物:
白色家兔3只,体重1.8~2.2kg,雄性。由南京青龙山动物饲养基地提供,合格证号:SCXK(苏)2007-0008。喂以全价兔颗粒饲料,辅以新鲜蔬菜饲用。
试验方法
将3只兔子背部脊柱两侧除毛,24h后,在每只兔脊柱一侧的5个点皮内注射0.2ml成分1,并根据实验材料的粘性,选用最小号针头作皮内注射。在另一侧的5个点皮内注射溶剂对照液生理盐水0.2ml。注射后即刻和24h,48h,72h观察记录各注射部位状况,并依据表13,14进行评分。
表13皮内反应分类系统
表14兔原发性刺激反应类型
实验结果:
在皮内注射试验中,抗粘连剂对兔子皮肤无刺激性,未出现红肿和水肿的症状,与对照侧相同。结果如表15所示:
表15抗粘连剂的皮内注射实验研究
Figure GSA00000021618100193
试验结论:
在本试验条件下,抗粘连剂对兔子皮内注射无红肿现象,抗粘连剂没有皮肤刺激性。
8、抗粘连剂的溶血试验研究
试验材料:
(一)受试药:抗粘连剂:羟丙甲基纤维素(直链纤维素,浓度2.8%),按照实施例1方法制备得到。
药物配制:将受试药用0.9%氯化钠注射液溶解配制成25mg/ml药液。0.9%氯化钠注射液:南京小营药业集团有限公司,批号:2008073006。
(二)动物:
白色家兔,体重2.1kg,雄性。由南京青龙山动物饲养基地提供,合格证号:SCXK(苏)2007-0008。喂以全价兔颗粒饲料,辅以新鲜蔬菜饲用。
试验方法
取健康家兔1只,心脏取血10ml,用玻璃棒搅拌去纤维蛋白,离心,弃去上清液,加生理盐水洗涤2次,取沉淀红细胞,加生理盐水配制成2%红细胞悬液,置冰箱备用。取试管7支,1-5管分别加入0.5ml,0.4ml,0.3ml,0.2ml,0.1ml的抗粘连剂,并用0.9%氯化钠注射液稀释至2.5ml,于6号、7号试管中分别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及蒸馏水2.5ml,最后每管均加入2%兔红细胞悬液2.5ml,轻轻摇匀,置37℃水浴中,分别于不同时间观察溶血和凝集情况。抗粘连剂的溶血情况如表16所示:
试验结果
表16抗粘连剂溶血试验表
Figure GSA00000021618100201
注:-不溶血;+溶血
判断标准:(1)如果溶液变清并染有红色,即表示溶血;(2)虽不溶血,但出现红细胞凝集,振摇后不能分散,即表示凝集。
试验结论
抗粘连剂在试管里最高浓度达2.5mg/ml时对兔红细胞无溶血和凝集作用。
与现有技术比较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本发明抗粘连剂来源丰富、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可吸收性、足够的体内存留时间、抗菌、抗炎、抗渗出、保护组织纤溶酶原激活药活性及促进上皮修复、成本低廉等特性,对于普通外科,妇产科等腹、盆腔手术后预防术后肠粘连和盆腔粘连,肌腱、关节及神经手术预防粘连具有显著效果,而且本发明的抗粘连剂主要成分为惰性物质不参与机体调节,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抗粘连剂的制备工艺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通过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
1)稀溶液的配制
配制9g/L的氯化钠溶液4L,加热至80~90℃,在搅拌条件下,将20.0gHPMC慢慢加入其中,此时形成白色浑浊的混悬液,继续搅拌,温度降低后即可形成无色透明的溶液。
2)稀溶液的浓缩
向上述溶液中加入活性炭0.05%(g/m1),搅拌10min,过滤除碳,滤液再经0.8μm微孔滤膜过滤,滤液在水浴中加热至90℃,保持25min出现明显的白色胶状沉淀,趁热将沉淀与液体分离。将沉淀倒入定量容器中,冷却到室温,即形成无色透明粘稠的浓缩液。
3)浓缩液的检测
采用渗透压测定仪测定浓缩液的渗透压A,记录结果为213mOsmol/L。
按照HPMC含量测定方法测定浓缩液HPMC的浓度B,结果为31.5%(g/ml)。
确定浓缩液的体积C为0.062L。
在氯化钠溶液渗透压为300mOsmol/L时,氯化钠溶液的浓度为9g/L。
4)溶液浓度和渗透压调整的计算公式
为调整浓缩液中HPMC的浓度和浓缩液的渗透压使其达到预定指标:浓度N为2%(g/ml),渗透压为300mOsmol/L,还需加入的氯化钠溶液的体积为:(B/2-1)C=0.9145L,所需加入的氯化钠溶液的浓度为:(9B-0.06A)/(B-2)=9.17g/L。
5)终产品的制备
配制浓度为9.17g/L的氯化钠溶液,除热原(加活性炭)、过滤(第一步过滤除碳,第二步经0.8μm微孔滤膜过滤)后,取0.9145L的氯化钠溶液,加入浓缩液中,浓缩液加热至50~55℃左右,搅拌均匀,得终产品。测定终产品中HPMC的浓度为2%(g/ml),渗透压为300mOsmol/L。
6)灌装和灭菌
将终产品灌装在预灌封玻璃注射器中,真空加塞好后置121℃中灭菌15min,冷却后复溶,将其在50℃的水浴中加热增加其流动性,混匀。
实施例2
1)稀溶液的配制
配制9g/L的氯化钠溶液4L,加热至80~90℃,在搅拌条件下,将15.0gHPMC慢慢加入其中,此时形成白色浑浊的混悬液,继续搅拌,温度降低后即可形成无色透明的溶液。
2)稀溶液的浓缩
向上述溶液中加入活性炭0.03%(g/ml),搅拌5min,过滤除碳,滤液再经0.8μm微孔滤膜过滤。滤液在水浴中加热至100℃,保持15min,使出现明显的白色胶状沉淀,趁热将沉淀与液体分离。将沉淀倒入定量容器中,冷却到室温,即形成无色透明粘稠的浓缩液。
3)浓缩液的检测
采用渗透压测定仪测定浓缩液的渗透压,记录结果为151mOsmol/L。
按照HPMC含量测定方法测定浓缩液的浓度,结果为26.9%(g/ml)。
确定浓缩液的体积为0.053L。
在氯化钠溶液渗透压为260mOsmol/L时,氯化钠溶液的浓度为7.8g/L。
4)溶液浓度和渗透压调整的计算公式
为调整浓缩液的浓度和渗透压使其达到预定指标,浓缩液中HPMC的浓度为3%(g/ml),浓缩液的渗透压为260mOsmol/L,所需加入的氯化钠溶液的体积为:(B/3-1)C=0.422L,所需加入的氯化钠溶液的浓度为:(7.8B-0.06A)/(B-2)=8.06g/L。
5)终产品的制备
配制浓度为8.06(g/L)的氯化钠溶液,除热原(加活性炭)、过滤(第一步过滤除碳,第二步经0.8μm微孔滤膜过滤)后,取0.422L的氯化钠溶液,加入浓缩液中,浓缩液加热至50~55℃左右,搅拌均匀,得终产品。测定终产品HPMC的浓度为3%(g/ml)和渗透压为260mOsmol/L。
6)灌装和灭菌
将终产品灌装在预灌封玻璃注射器中,真空加塞好后置121℃中灭菌15min,冷却后复溶,将其在50℃的水浴中加热增加其流动性,混匀。
实施例3
1)稀溶液的配制
配制9g/L的氯化钠溶液4L,加热至80~90℃,在搅拌条件下,将25.0gHPMC慢慢加入其中,此时形成白色浑浊的混悬液,继续搅拌,温度降低后即可形成无色透明的溶液。
2)稀溶液的浓缩
向上述溶液中加入活性炭0.07%(g/ml),搅拌20min,过滤除碳,滤液再经0.8μm微孔滤膜过滤,滤液在水浴中加热至80℃,保持30min,使出现明显的白色胶状沉淀,趁热将沉淀与液体分离。将沉淀倒入定量容器中,冷却到室温,即形成无色透明粘稠的浓缩液。
3)浓缩液的检测
采用渗透压测定仪测定浓缩液的渗透压,记录结果为238mOsmol/L。
按照HPMC含量测定方法测定浓缩液中HPMC的浓度,结果为35.1%(g/ml)。
确定浓缩液的体积为0.068L。
在氯化钠溶液渗透压为360mOsmol/L时,氯化钠溶液的浓度为10.8g/L。
4)溶液浓度和渗透压调整的计算公式
为调整浓缩液中HPMC的浓度和浓缩液的渗透压使其达到预定指标:浓度为5%(g/ml),渗透压为360mOsmol/L,所需加入的氯化钠溶液的体积为:(B/5-1)C=0.4774L;所需加入的氯化钠溶液的浓度为:(10.8B-0.06A)/(B-2)=11.02g/L。
5)终产品的制备
配制浓度为11.02(g/L)的氯化钠溶液,除热原(加活性炭)、过滤(第一步过滤除碳,第二步经0.8μm微孔滤膜过滤)后,取0.4774L的氯化钠溶液,加入浓缩液中,浓缩液加热至50~55℃左右,搅拌均匀,得终产品。测定终产品中HPMC的浓度为5%(g/ml)和渗透压为360mOsmol/L。
6)灌装和灭菌
将终产品灌装在预灌封玻璃注射器中,真空加塞好后置121℃中灭菌15min,冷却后复溶,将其在50℃的水浴中加热增加其流动性,混匀。

Claims (5)

1.一种抗粘连剂,其特征在于该抗粘连剂是由以下步骤制备得到的:
1)稀溶液的配制
配制8.5~11.7g/L的氯化钠溶液,加热至80~90℃,在搅拌条件下,将HPMC慢慢加入其中,HPMC加入量为每100ml氯化钠溶液加入0.3-0.8克,继续搅拌,温度降低至室温形成无色透明的溶液;
2)稀溶液的浓缩
向上述溶液中加入活性炭0.03~0.07%(g/ml),搅拌5~20min,过滤除碳,滤液再经微孔滤膜过滤,滤液加热至80~100℃,保持15~30min,出现白色胶状沉淀,趁热将沉淀与液体分离,将沉淀冷却到室温,形成无色透明粘稠的浓缩液;
3)测定浓缩液的渗透压为A mOsmol/L、浓缩液HPMC的浓度为B%(g/ml),浓缩液的体积为C(L);
4)终产品的制备
配制浓度为[(X·B-0.06A)/(B-2)](g/L)的氯化钠溶液,除热原、过滤后,取[(B/N-1)C](L)的氯化钠溶液,加入浓缩液中,使浓缩液的渗透压为260~360mOsmol/L,浓缩液中HPMC的浓度N为2~5%(g/ml),搅匀或者将浓缩液加热至50~55℃得终产品;其中,X为氯化钠溶液的渗透压为260~360mOsmol/L时的氯化钠溶液的浓度(g/L);
5)灌装和灭菌
将终产品灌装,真空密封灭菌,冷却后复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粘连剂,其特征在于该抗粘连剂是由以下步骤制备得到的:
1)稀溶液的配制
配制9g/L的氯化钠溶液,加热至80~90℃,在搅拌条件下,将HPMC慢慢加入其中,HPMC加入量为每100ml氯化钠溶液加入0.5克,继续搅拌,温度降低至室温形成无色透明的溶液;
2)稀溶液的浓缩
向上述溶液中加入活性炭0.05%(g/ml),搅拌10min,过滤除碳,滤液再经微孔滤膜过滤,滤液加热至80~100℃,保持15~30min,出现白色胶状沉淀,趁热将沉淀与液体分离,将沉淀冷却到室温,即形成无色透明粘稠的浓缩液;
3)测定浓缩液的渗透压为A mOsmol/L、浓缩液的浓度为B%(g/ml)、浓缩液的体积为C(L);
4)终产品的制备
配制浓度为[(9·B-0.06A)/(B-2)](g/L)的氯化钠溶液,除热原、过滤后,取[(B/N-1)C](L)的氯化钠溶液,加入浓缩液中,使浓缩液的渗透压为300mOsmol/L,浓缩液HPMC的浓度N为2%(g/ml),搅匀或者将浓缩液加热至50~55℃得终产品;
5)灌装和灭菌
将终产品灌装,真空密闭后置121℃中灭菌15min,冷却后复溶。
3.一种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粘连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稀溶液的配制
配制8.5~11.7g/L的氯化钠溶液,加热至80~90℃,在搅拌条件下,将HPMC慢慢加入其中,HPMC加入量为每100ml氯化钠溶液加入0.3-0.8克,继续搅拌,温度降低至室温形成无色透明的溶液;
2)稀溶液的浓缩
向上述溶液中加入活性炭0.03~0.07%(g/ml),搅拌5~20min,过滤除碳,滤液再经微孔滤膜过滤,滤液加热至80~100℃,保持15~30min,出现白色胶状沉淀,趁热将沉淀与液体分离,将沉淀冷却到室温,形成无色透明粘稠的浓缩液;
3)测定得到浓缩液的渗透压为A mOsmol/L、浓缩液HPMC的浓度为B%(g/ml)、浓缩液的体积为C(L);
4)终产品的制备
配制浓度为[(X·B-0.06A)/(B-2)](g/L)的氯化钠溶液,除热原、过滤后,取[(B/N-1)C](L)的氯化钠溶液,加入浓缩液中,使浓缩液的渗透压为260~360mOsmol/L,浓缩液的HPMC浓度N为2~5%(g/ml),搅匀或者将浓缩液加热至50~55℃得终产品;其中,X为氯化钠溶液的渗透压为260~360mOsmol/L时的氯化钠溶液的浓度(g/L);
5)灌装和灭菌
将终产品灌装,真空密封灭菌、冷却后复溶。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抗粘连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稀溶液的配制
配制9g/L的氯化钠溶液,加热至80~90℃,在搅拌条件下,将HPMC慢慢加入其中,HPMC加入量为每100ml氯化钠溶液加入0.5克,继续搅拌,温度降低至室温形成无色透明的溶液;
2)稀溶液的浓缩
向上述溶液中加入活性炭0.05%(g/ml),搅拌10min,过滤除碳,滤液再经微孔滤膜过滤,滤液加热至80~100℃,保持15~30min,出现白色胶状沉淀,趁热将沉淀与液体分离,将沉淀冷却到室温,即形成无色透明粘稠的浓缩液;
3)测定得到浓缩液的渗透压为A mOsmol/L、浓缩液的浓度为B%(g/ml)、浓缩液的体积为C(L);
4)终产品的制备
配制浓度为[(9·B-0.06A)/(B-2)](g/L)的氯化钠溶液,除热原、过滤后,取[(B/N-1)C](L)的氯化钠溶液,加入浓缩液中,使浓缩液的渗透压为300mOsmol/L,浓缩液HPMC的浓度N为2%(g/ml),搅匀或者将浓缩液加热至50~55℃得终产品;
5)灌装和灭菌
将终产品灌装,真空密闭后置121℃中灭菌15min,冷却后复溶。
5.一种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抗粘连剂为医用手术后抗腹、盆腔手术中预防术后肠粘连或盆腔粘连的抗粘连剂,或者为肌腱、关节及神经手术预防粘连的抗粘连剂,或者为防治外伤性或退变性骨关节炎中的抗粘连剂。
CN2010101068395A 2010-02-08 2010-02-08 一种抗粘连剂及其制备工艺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71618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0101068395A CN101716185B (zh) 2010-02-08 2010-02-08 一种抗粘连剂及其制备工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0101068395A CN101716185B (zh) 2010-02-08 2010-02-08 一种抗粘连剂及其制备工艺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716185A true CN101716185A (zh) 2010-06-02
CN101716185B CN101716185B (zh) 2011-11-09

Family

ID=4243088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101068395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716185B (zh) 2010-02-08 2010-02-08 一种抗粘连剂及其制备工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1716185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297462A (zh) * 2014-11-07 2015-01-21 青岛泉佳美硅藻泥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硅藻提取物抗菌材料的安全性能评价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230247982A1 (en) * 2020-07-13 2023-08-10 University Of Cincinnati Improving Packed Red Blood Cell Storage with a High Viscosity Buffered Storage Solution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539515A (zh) * 2003-11-03 2004-10-27 刘永庆 一种防术后粘连的生物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US20080069857A1 (en) * 2006-04-12 2008-03-20 Yoon Yeo Compositions And Methods For Inhibiting Adhesions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297462A (zh) * 2014-11-07 2015-01-21 青岛泉佳美硅藻泥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硅藻提取物抗菌材料的安全性能评价方法
CN104297462B (zh) * 2014-11-07 2016-10-26 青岛泉佳美硅藻泥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硅藻提取物抗菌材料的安全性能评价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716185B (zh) 2011-11-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083713B (zh) 一种无菌聚合创面覆盖物敷料
CN106750573B (zh) 一种壳聚糖-海藻酸盐多孔凝胶及其制备和应用方法
CN102836465B (zh) 一种注射用丝素蛋白透明质酸复合凝胶及其制备与应用
KR102275105B1 (ko) 고밀도 망상구조로 가교된 히알루론산 및 그의 제조방법
CN101260191B (zh) 一种温度敏感型壳聚糖/明胶水凝胶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CN107308494A (zh) 一种注射用胶原蛋白、制备方法及填充剂
CN112294668B (zh) 透明质酸注射液
CN114904046A (zh) 一种重组iii型人源化胶原蛋白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12843326A (zh) 一种纤维蛋白粘合剂速效止血复合粉及其制备方法
KR102350526B1 (ko) 응집성이 개선된 창상피복재 조성물의 제조 방법
CN101716185B (zh) 一种抗粘连剂及其制备工艺
CN103386145B (zh) 一种含有卡拉胶的创伤修复敷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07029281A (zh) 一种可吸收止血材料的制备方法
Songkroh et al. In situ forming chitosan-based hydrogel as a lung sealant for biological lung volume reduction
CN103655601B (zh) 一种用于膀胱灌洗的组合物
CN101648019A (zh) 一种治疗眼科炎症的药物组合物及其用途
CN103110576A (zh) 一种香菇多糖注射液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2091057B (zh) 一种制备载药生物膜的方法
CN103494780A (zh) 一种注射用加米霉素组合物冻干粉及制备方法
CN101780105B (zh) 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的滴眼液
CN102188695A (zh) 一种眼用凝胶组合物
RU2486908C1 (ru) Способ получения антисептического препарата с метаболической и гепатопротекторной активностью
CN109793751B (zh) 阿拉伯木聚糖磺酸盐在制备治疗骨关节炎的药物中的应用
US20220378976A1 (en) Means for use in preparation of hydrogel based on hydroxyphenyl derivative of hyaluronan, method of hydrogel preparation and use thereof
CN114163667A (zh) 隔离用交联凝胶、制备方法及应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1109

Termination date: 20170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