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677525A - 飞翔昆虫类捕获器 - Google Patents

飞翔昆虫类捕获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677525A
CN101677525A CN200880016837A CN200880016837A CN101677525A CN 101677525 A CN101677525 A CN 101677525A CN 200880016837 A CN200880016837 A CN 200880016837A CN 200880016837 A CN200880016837 A CN 200880016837A CN 101677525 A CN101677525 A CN 10167752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tainer
capturing
plate
suspension
lu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88001683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香川理威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makilla Ltd
Original Assignee
Fumakilla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7133748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4968836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7324632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4968842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8006886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09165402A/ja
Application filed by Fumakilla Ltd filed Critical Fumakilla Ltd
Priority to CN201210283224.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2783469B/zh
Publication of CN10167752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67752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MCATCHING, TRAPPING OR SCARING OF ANIMALS; APPARATUS FOR THE DESTRUCTION OF NOXIOUS ANIMALS OR NOXIOUS PLANTS
    • A01M1/00Stationary means for catching or killing insects
    • A01M1/10Catching insects by using Traps
    • A01M1/106Catching insects by using Traps for flying insects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Pest Control & Pesticid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Insects & Arthropods (AREA)
  • W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Zoology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Catching Or Destruction (AREA)

Abstract

提供能够良好地引诱捕获苍蝇、蜜蜂等飞翔昆虫类、而且不会给使用者带来不适感的飞翔昆虫类捕获器。一种飞翔昆虫类捕获器,其包括:具有竖向的面部的引诱诱导体、围绕引诱诱导体的上部的进入口、和与进入口连通的捕获室;通过所述引诱诱导体的面部引诱飞翔昆虫类使其落到面部,沿着面部向上方诱导落到面部上的飞翔昆虫类,使飞翔昆虫类通过所述进入口,在所述捕获室内将其捕获。

Description

飞翔昆虫类捕获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捕获苍蝇、蜜蜂等飞翔昆虫类的飞翔昆虫类捕获器。
背景技术
为了驱除飞翔昆虫类例如苍蝇,一般的方法是使用在多内部填充有杀虫剂的气溶剂喷雾器,对要驱除的苍蝇喷出杀虫剂,而将其驱除。
然而,在使用该气溶剂喷雾器驱除苍蝇时,受到各种制约,例如在苍蝇等较多的有食品、餐具的厨房附近,就有由气溶剂喷雾器喷出的杀虫剂附着于食品、餐具这样的问题,由此,实际情况是制约了该气溶剂喷雾器在具有食品、餐具的厨房附近的使用。
因此,代替由气溶剂喷雾器进行杀虫剂的喷雾这样的方法,想出使用粘蝇带、粘蝇纸等使苍蝇粘着于粘蝇带、粘蝇纸而进行捕获的方法,但就该粘蝇带、粘蝇纸等而言,都有由粘着剂捕获到的苍蝇的尸体等外露,在使用中给使用者带来不愉快感这样的问题,另外由于粘着剂露出,所以有该粘蝇带、粘蝇纸等粘在使用者的手、衣服等上的情况,在处理时需要多加注意。
因此,代替粘蝇带、粘蝇纸等,捕获器不断普及。作为该捕获器,例如,如特开2003-70403号公报所记载的,在球体状的容器上,在其上部与下部设置作为害虫的苍蝇等能够进入的小孔和大孔,在内部收纳具有引诱杀死苍蝇等的作用的引诱杀虫剂。而且,收纳在内部的引诱杀虫剂的气味从上下的小孔和大孔向外部释放,受到该气味的引诱,苍蝇等通过小孔或者大孔进到容器的内部。然后,被引诱到容器的内部的苍蝇等在内部接触到引诱杀虫剂而死亡。
然而,在以往的捕获器中,具有下述问题:如果收纳在内部的引诱杀虫剂的气味较弱,则完全不能引诱苍蝇等;相反如果引诱杀虫剂的气味较强,则作为人类的使用者也闻到引诱杀虫剂的气味,使用者感到不舒服;并且靠引诱杀虫剂的气味对苍蝇等的引诱是有限度的,即使增强气味也不能良好地引诱苍蝇等。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消除这样的各种问题、即能够良好地引诱捕获苍蝇、蜜蜂等飞翔昆虫类、而且不会给使用者带来不适感的飞翔昆虫类捕获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第一技术方案,一种飞翔昆虫类捕获器,其特征在于:
包括具有竖向的面部的引诱诱导体、围绕引诱诱导体的上部的进入口和与进入口连通的捕获室;
设置成:通过所述引诱诱导体的面部引诱飞翔昆虫类使其着陆于面部,沿着面部向上方诱导着陆于面部的飞翔昆虫类,使飞翔昆虫类通过所述进入口,从而在所述捕获室内将其捕获。
根据上述第一技术方案,苍蝇、蜜蜂等飞翔昆虫类将引诱诱导体的面部作为落脚点落在其上,落下的苍蝇、蜜蜂等飞翔昆虫类由于负趋地性,而在引诱诱导体上向上方移动,从上方的进入口进入捕获室内,由此,能够极好地引诱捕获苍蝇、蜜蜂等飞翔昆虫类。由此,与以往的通过引诱杀虫剂等的气味引诱捕获苍蝇等飞翔昆虫类的捕获器相比,也能够得到极高的捕获效果。而且,在引诱诱导体上没有附着任何的粘接剂等,所以在使用中捕获到的苍蝇的尸体等不会外露,能够解决给使用者带来不适感这样的问题,另外,能够解决粘着剂等粘在使用者的手、衣服等上这样的问题,能够极好地使用该飞翔昆虫类捕获器。
本发明的第二技术方案,根据第一技术方案所记载的飞翔昆虫类捕获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在内部形成有捕获室并且在下部设置有进入用孔部的捕获容器;和
具有竖向的面部、从捕获容器的进入用孔部悬挂的悬挂引诱板。
本发明的第三技术方案,根据第二技术方案所记载的飞翔昆虫类捕获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悬挂引诱板设置成,其上边为山形或者弧形,随着靠近上端横向宽度变窄的形状。
本发明的第四技术方案,根据第二或第三技术方案所记载的飞翔昆虫类捕获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悬挂引诱板使多块悬挂引诱板在宽度方向上相交叉地连接在一起。
根据上述第二至第四技术方案,苍蝇、蜜蜂等飞翔昆虫类将从捕获容器的悬挂下来的悬挂引诱板作为落脚点落在其上,落下的苍蝇、蜜蜂等飞翔昆虫类由于负趋地性,在悬挂引诱板上向上方移动,进入上方的捕获容器内部,由此,能够极好地引诱捕获苍蝇、蜜蜂等飞翔昆虫类。由此,与以往的通过引诱杀虫剂等的气味引诱捕获苍蝇等飞翔昆虫类的捕获器相比,也能够得到极高的捕获效果。而且,在悬挂引诱板上没有附着任何的粘接剂等,所以在使用中捕获到的苍蝇的尸体等不会外露,能够解决给使用者带来不适感的问题,另外,能够解决粘着剂等粘在使用者的手、衣服等上的问题,能够极好地使用该飞翔昆虫类捕获器。
另外,通过将悬挂引诱板的上边形成为山形或者弧形等,将悬挂引诱板设为横向宽度随着靠近上端而变窄的形状,在悬挂引诱板的上部,能够使苍蝇、蜜蜂等飞翔昆虫类顺利地向上方移动,由此能够大幅度地提高苍蝇、蜜蜂等飞翔昆虫类的捕获率。
另外,对于悬挂引诱板,通过使多块悬挂引诱板在宽度方向上交叉相连,能够使苍蝇、蜜蜂等飞翔昆虫类从360度任何方向都能够视觉识别到悬挂引诱板,能够良好地使苍蝇、蜜蜂等飞翔昆虫类落在悬挂引诱板上,由此也能够大幅度地提高苍蝇、蜜蜂等飞翔昆虫类的捕获率。
本发明的第五技术方案,根据第一技术方案所记载的飞翔昆虫类捕获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在内部形成有捕获室并且在下部设置有进入口的上部容器;和
具有竖向的面部、配置于上部容器的下方并且支撑上部容器的下部支撑体;
下部支撑体的上端从进入口插入上部容器内。
根据上述第五技术方案,苍蝇、蜜蜂等飞翔昆虫类落到配置于上部容器的下方的下部支撑体的竖向的面部上,落下的苍蝇、蜜蜂等飞翔昆虫类由于负趋地性,在下部支撑体的面部上向上方移动,进入上方的上部容器内部,由此,能够极好地引诱捕获苍蝇、蜜蜂等飞翔昆虫类。由此,与以往的通过引诱杀虫剂等的气味引诱捕获苍蝇等飞翔昆虫类的捕获器相比,也能够得到极高的捕获效果。而且,不使用气味较强的引诱杀虫剂等也能够引诱蜜蜂等飞翔昆虫类,所以也能够不使使用者感到不舒服。
本发明的第六技术方案,根据第一技术方案所记载的飞翔昆虫类捕获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下部容器,遍及其整个侧面一周具备作为竖向的面部的外周壁;和
以覆盖下部容器的上方的方式安装于该下部容器的上部并且下部开口的上部盖;
在下部容器的外周壁的上部外侧与上部盖的下部内侧之间形成有水平方向的间隙,该间隙作为用于飞翔昆虫类进入内部的进入口。
本发明的第七技术方案,根据第六技术方案所记载的飞翔昆虫类捕获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进入口遍及下部容器的外周壁的整个上部外侧一周而设置。
本发明的第八技术方案,根据第六或第七技术方案所记载的飞翔昆虫类捕获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下部容器以及上部盖中的至少一方的内部形成有捕获室。
根据上述第六至第八技术方案,在下部容器,利用飞翔昆虫类的负趋地性,使落到遍及其整个侧面一周所具备的作为竖向的面部的外周壁上的苍蝇、蜜蜂等飞翔昆虫类沿着外周壁上向上方移动,从设置在外周壁的上部外侧的进入口引入内部,由此能够良好地将苍蝇、蜜蜂等飞翔昆虫类引诱到下部容器与上部盖的内部并捕获,与仅仅在容器上开孔、从该孔释放引诱杀虫剂的气味,通过该引诱杀虫剂的气味将苍蝇、蜜蜂等飞翔昆虫类引入容器的内部的以往的捕获器相比,能够飞跃性地提高苍蝇、蜜蜂等飞翔昆虫类的捕获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中的飞翔昆虫类捕获器的第1实施方式的主视图。
图2是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仰视图。
图3是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剖视图。
图4是说明上述第1实施方式中的其他形状的悬挂引诱板的主视图。
图5是说明上述第1实施方式中的其他形状的悬挂引诱板的主视图。
图6是说明上述第1实施方式中的其他形状的悬挂引诱板的主视图。
图7是说明上述第1实施方式中的其他形状的悬挂引诱板的主视图。
图8是说明上述第1实施方式中的其他形状的悬挂引诱板的主视图。
图9是说明上述第1实施方式中的其他形状的悬挂引诱板的主视图。
图10是说明上述第1实施方式中的其他形状的悬挂引诱板的主视图。
图11A以及图11B是分别说明第一试验中的试验品A以及试验品B的主视图。
图12A以及图12B是分别说明第二试验中的试验品A以及试验品B的主视图。
图13A至图13C是分别说明第四试验中的试验品A至试验品C的主视图。
图14A至图14D是分别说明第五试验中的试验品A至试验品D的主视图。
图15A至图15C分别是说明第六试验中的试验品A至试验品C的主视图。
图16是本发明中的飞翔昆虫类捕获器的第2实施方式的立体图。
图17是上述第2实施方式的剖视图。
图18是上述第2实施方式的其他下部支撑体的立体图。
图19是上述第2实施方式的其他下部支撑体的立体图。
图20是上述第2实施方式的其他下部支撑体的立体图。
图21是上述第2实施方式的其他下部支撑体的立体图。
图22是上述第2实施方式的其他下部支撑体的立体图。
图23是上述第2实施方式的其他例子的立体图。
图24是上述第2实施方式的其他例子的剖视图。
图25A、图25B以及图25C是分别说明试验中的试验品A、试验品B以及试验品C的立体图。
图26是本发明中的飞翔昆虫类捕获器的第3实施方式的主视图。
图27是上述第3实施方式的俯视图。
图28是沿图27中的XXVIII-XXVIII线的剖视图。
图29是上述第3实施方式的立体图。
图30是沿图28中的XXX-XXX线的剖视图。
图31是上述第3实施方式的其他内部构造的剖视图。
图32是上述第3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的主视图。
图33是上述第3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的俯视图。
图34是上述第3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的剖视图。
图35是上述第3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的立体图。
图36是上述第3实施方式的第二变形例的右侧视图。
图37是上述第3实施方式的第二变形例的俯视图。
图38是上述第3实施方式的第二变形例的剖视图。
图39是上述第3实施方式的第三变形例的主视图。
图40是上述第3实施方式的第三变形例的俯视图。
图41是沿图40中的XLI-XLI线的剖视图。
图42A至图42C是分别表示试验例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对本发明的飞翔昆虫类捕获器的第1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该第1实施方式如图1、图2、图3所示,具有在内部形成有捕获室2的捕获容器1,该捕获容器1形成为包括大致半球状的上部容器体3和装卸自如地嵌合于该上部容器体3的下部的圆盘状的下部容器体4的中空构造,将其内部设为捕获室2。而且,该捕获容器1中的上部容器体3,在其中央上端设有直径较小的小孔部5。
另一方面,捕获容器1的下部容器体4,在其下部的中央设置有向上方立起的圆筒状的筒部6,并将该筒部6的上端开放,由此在此设置有直径较大的剖面为圆形状的进入用孔部7。而且,在该下部容器体4中的进入用孔部7的周围设有环状的凹部8。
另外,该包括上部容器体3和下部容器体4的捕获容器1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大致半球状、圆盘状的,也可以是圆锥、棱锥等锥体状的,圆柱、棱柱等柱体状的,立方体状的,多面体状的等其他的形状的。
而且,从该捕获容器1的进入用孔部7悬挂形成为纵长的长方形状的长方状的悬挂引诱板10。该悬挂引诱板10的两面形成为竖向的面部10a。该悬挂引诱板10由纸、木材、树脂等材料制作。另外,悬挂引诱板10在上部安装绳11,该绳11贯通捕获容器1的上部容器体3的小孔部5,将其上端设为环,并且在所希望的位置设置球状的押球12和挡板13,通过用设置在所希望的位置的球状的押球12和挡板13夹住捕获容器1的上部容器体3的小孔部5,由此将绳11安装于捕获容器1的上部容器体3的小孔部5,由此,从该捕获容器1的进入用孔部7悬挂悬挂引诱板10。另外,该悬挂引诱板10通过绳11安装于捕获容器1侧,但也可以通过变更悬挂引诱板10的上部的形状,将悬挂引诱板10直接安装于捕获容器1侧。
而且,通过在该悬挂引诱板10上涂上颜色,能够提高该悬挂引诱板对苍蝇、蜜蜂等飞翔昆虫类的引诱力。该颜色优选为例如黑、红、绿等,或者也可以不是单一颜色而是多种颜色。
该悬挂引诱板10的材料,优选是上述的纸、木材、树脂等一般的材料,但只要形成为板状,可以是任何材料。另外,对于其形状等也并不限定于上述的一块形成为纵长的长方形状的长方状,也可以是后述的其他的形状或者形态等。
但是,关于悬挂引诱板10的大小,考虑到用于良好地进行对苍蝇、蜜蜂等飞翔昆虫类的引诱的可视性、接触性等,优选将其面积设为1~1000cm2,更优选设为9~250cm2。另外,在长方状的悬挂引诱板10的情况下,为了防止飞翔昆虫类落到悬挂引诱板10上后飞走,其竖向长度优选设为20cm以下。
捕获容器1内部的捕获室2的凹部8内,收纳液体15。该液体15是酿造醋、酿造酒、果汁等具有引诱作用的引诱液、水。在使用引诱液的情况下,通过其引诱作用,能够更好地引诱飞翔昆虫类。另一方面,在使用水的情况下,不会产生气味等,在使用时不会给使用者带来任何的不适感,并且由于是水,所以具有安全并且即使洒出也不会弄脏地板等优点。另外,也可以在这些引诱液、水中混入杀虫剂等。进而,作为收纳在捕获室2内的物质,并不限定于液体15,也可以是凝胶状物质等。而且,也可以在这些物质中加入酿造醋、酿造酒、果汁等。另外,在捕获室2的凹部8内收纳有液体15,但如果考虑飞翔昆虫类的习性等,即使不在捕获室2内收纳液体15等,而仅在捕获室2的内表面涂布粘着剂或者粘贴粘着片,也能够捕获飞翔昆虫类。另外,在这样在捕获室2的内表面涂布粘着剂等情况下,不需要在捕获容器1内部设置环状的凹部8。
接下来,对于这样构成的飞翔昆虫类捕获器的实际的使用例进行说明。另外,作为该使用例为捕获苍蝇的例子。
将从捕获容器1的上部容器体3的小孔部5伸出的绳11的环挂在例如安装在厨房的顶板、墙壁等上的钩子上,由此将该飞翔昆虫类捕获器配置在厨房。
于是,飞来飞去的苍蝇将该飞翔昆虫类捕获器的悬挂引诱板10当作休息处,作为落脚点落在悬挂引诱板10的面部10a。然后,落在悬挂引诱板10的面部10a的苍蝇由于苍蝇、蜜蜂等飞翔昆虫类的负趋地性,在悬挂引诱板10的面部10a上向上方移动。所谓负趋地性,对于飞翔昆虫类而言,为克服重力向上方移动的性质。
而且,由于该负趋地性,苍蝇从悬挂引诱板10向上方的绳11移动,然后爬过绳11,从捕获容器1的下部容器体4的进入用孔部7进入捕获容器1内部。然后,在捕获容器1内部飞来飞去,在捕获容器1内部飞来飞去后接触到捕获容器1内部的捕获室2的液体15,在液体15为酿造醋等引诱液、水等的情况下淹死,在液体15为在引诱液、水中加入杀虫剂等的液体的情况下接触该液体而死。
通过这样将该飞翔昆虫类捕获器配置在厨房,在捕获容器1的捕获室2内捕获苍蝇,能够驱除厨房附近的苍蝇。而且,通过将捕获到捕获容器1内部的苍蝇扔掉,能够多次重复使用该飞翔昆虫类捕获器。
接下来,对悬挂引诱板10的其他的形状或者形态进行叙述。但是,并不限定于这些形状或者形态。
如图4所示,长方状的悬挂引诱板10的上边20设为山峰形,作为悬挂引诱板10,设为横向宽度朝向上端变窄的形状。或者,如图5所示,长方状的悬挂引诱板10的上边20设为弧形,具体地说为半圆形,将悬挂引诱板10设为横向宽度朝向上端变窄的形状。
通过这样将悬挂引诱板10设为横向宽度朝向上端变窄的形状,能够使落在的悬挂引诱板10的面部10a上的苍蝇、蜜蜂等飞翔昆虫类由于负趋地性而可靠地移动到悬挂引诱板10的上端,导入捕获容器1内部。这是因为,如果上边20为水平,则移动到悬挂引诱板10的上端的飞翔昆虫类多少会从上边20飞走,通过将悬挂引诱板10设为横向宽度朝向上端变窄的形状,能够防止该情况。另外,对于横向宽度朝向悬挂引诱板10的上端变窄的形状,上端越尖,越能够得到良好的效果。
另外,如果考虑将上述的悬挂引诱板10设为横向宽度朝向上端变窄的形状,例如,也可以如图6所示,将悬挂引诱板10整体设为圆形状,或者,也可以如图7所示,将整体设为三角形状。另外,也可以设为其他的多边形状、星型形状。
进而,作为悬挂引诱板10的其他的形态,如图8所示,准备多块例如两块长方状的悬挂引诱板10,使这两块长方状的悬挂引诱板10在宽度方向上交叉,以剖面变为十字状的方式互相相连。然后,将该剖面变为十字状的两块悬挂引诱板10从捕获容器1的进入用孔部7悬挂。另外,也可以如图9所示,代替长方状的悬挂引诱板10,使用圆形状的悬挂引诱板10,或者,也可以如图10所示,使用三角形状的悬挂引诱板10。
通过这样使两块悬挂引诱板10在宽度方向上交叉,以剖面变为十字状的方式互相相连,能够使苍蝇、蜜蜂等飞翔昆虫类从360度任何方向都能够视觉识别到悬挂引诱板10,能够使苍蝇、蜜蜂等飞翔昆虫类以极高的概率落到这些悬挂引诱板10上。主要是,通过提高悬挂引诱板10对苍蝇、蜜蜂等飞翔昆虫类的吸引力,能够大幅度地提高飞翔昆虫类的捕获率。
另外,对于互相相连的悬挂引诱板10,并不限定于上述的两块,也可以准备多块悬挂引诱板10,使它们互相相连。
接下来,对于本发明的飞翔昆虫类捕获器进行各种试验,对它们进行说明。
作为第一试验,对飞翔昆虫类捕获器的悬挂引诱板10的效果进行试验。如图11A所示,使用在捕获容器1的下部悬挂有长方状的悬挂引诱板10的试验品A,和如图11B所示无悬挂引诱板10的试验品B,调查捕获容器1内部的捕获数。另外,作为试验品A中的长方状的悬挂引诱板10,设为竖向长度15cm、横向宽度6.5cm、厚度0.5mm的黑色聚氯乙烯板。另外,在各试验品的捕获容器1内部,作为引诱液,收纳市售的酿造醋(红醋)与水以1∶1混合后的液体。
然后,在室(大小为竖向1.82m、横向1.82m、高度1.82m)内的天棚上悬挂试验品A和试验品B,向室内放出100只黑腹果蝇(Drosophilamelanogaster)和50只家蝇(Domestica musca),经过24小时后数一下由试验品A和试验品B捕获到的果蝇数,即捕获数。将其结果表示在下面的表1中。
表1
  黑腹果蝇的捕获数   家蝇的捕获数   合计的捕获数
 试验品A   75   39   114
 试验品B   2   0   2
试验品A的捕获数为114只,试验品B的捕获数为2只,由此可知,悬挂有悬挂引诱板10的捕获容器在捕获上明显比无悬挂引诱板10的捕获容器具有显著的效果。
接下来,对于本发明中的飞翔昆虫类捕获器与以往的捕获器的捕获效果进行试验。如图12A所示,使用在捕获容器1内部仅收纳有水21并且在捕获容器1的下部悬挂长方状的悬挂引诱板10的试验品A,和如图12B所示,与以往的捕获器同样没有悬挂悬挂引诱板10,在捕获容器1内部收纳引诱液22通过收纳在该捕获容器1内部的引诱液22的气味引诱并捕获的试验品B,调查捕获容器1内部的捕获数。另外,作为试验品A中的长方状的悬挂引诱板10,设为竖向长度15cm、横向宽度6.5cm、厚度0.5mm的黑色聚氯乙烯板。
然后,在室(大小为竖向1.82m、横向1.82m、高度1.82m)内的天棚上悬挂试验品A和试验品B,向室内放出100只黑腹果蝇和50只家蝇,经过24小时后数一下由试验品A和试验品B捕获到的果蝇数,即捕获数。将其结果表示在下面的表2中。
表2
  黑腹果蝇的捕获数   家蝇的捕获数   合计的捕获数
 试验品A   40   37   77
 试验品B   10   2   12
试验品A的捕获数为77只,试验品B的捕获数为12只,由此可知,悬挂有悬挂引诱板10的本发明的飞翔昆虫类捕获容器在捕获上明显比以往的捕获容器具有显著的效果。主要是,可知,本发明的飞翔昆虫类捕获容器比通过引诱液等的气味引诱并捕获飞翔昆虫类的以往的捕获器能够得到更高的捕获效果。
作为第三试验,对飞翔昆虫类捕获器中的悬挂引诱板10的大小进行试验。首先,准备厚度为0.5mm的黑色聚氯乙烯板。将该聚氯乙烯板制作成边长3cm(面积:9cm2)的正方形状、边长4.5cm(面积:20.25cm2)的正方形状、边长6cm(面积:36cm2)的正方形状、边长9cm(面积:81cm2)的正方形状、边长13cm(面积:169cm2)的正方形状、边长16cm(面积:256cm2)的正方形状的大小,将它们分别悬挂在捕获容器1上。然后,将没有悬挂引诱板10的(面积:0cm2)设为试验品A,将边长3cm(面积:9cm2)的设为试验品B,将边长4.5cm(面积:20.25cm2)的设为试验品C,将边长6cm(面积:36cm2)的设为试验品D,将边长9cm(面积:81cm2)的设为试验品E,将边长13cm(面积:169cm2)的设为试验品F,将边长16cm(面积:256cm2)的设为试验品G。另外,在各试验品的捕获容器1内部,作为引诱液,收纳市售的酿造醋(陈醋)与水以1∶1混合后的液体。
然后,在室(大小为竖向1.82m、横向1.82m、高度1.82m)内的天棚上分别悬挂试验品A、试验品B、试验品C、试验品D、试验品E、试验品F、试验品G,向室内放出350只黑腹果蝇,经过24小时后数一下由试验品A到试验品G捕获到的果蝇数,即捕获数。将其结果表示在下面的表1中。
表3
  捕获数
  试验品A(无)   1
  试验品B(3cm×3cm)   20
  试验品C(4.5cm×4.5cm)   37
  试验品D(6cm×6cm)   47
  试验品E(9cm×9cm)   60
  试验品F(13cm×13cm)   79
  试验品G(16cm×16cm)   82
试验品A的捕获数为1只,试验品B的捕获数为20只,大幅度增加,试验品C、试验品D的捕获数为37只、47只,进一步增加。之后的试验品E、试验品F、试验品G,捕获数进一步增加。
由此可知,作为悬挂引诱板10的大小,当作为试验品B的悬挂引诱板10的面积为大约9cm2以上时,能够良好地捕获苍蝇,而且随着悬挂引诱板10的面积变大,捕获数也增加,捕获具有显著的效果。但是,如果将悬挂引诱板10作得过大,则可能会产生作为飞翔昆虫类捕获器的设计、实用性变差这样的问题,并且如果从悬挂引诱板10上的苍蝇的落脚点到上方的捕获容器1的距离变长时,例如约超过20cm时,会产生落到悬挂引诱板10上的苍蝇飞走这样的问题。由此,作为悬挂引诱板10的大小,可以将其面积设为1~1000cm2,优选为9~250cm2,更优选为20~170cm2
作为第四试验,对飞翔昆虫类捕获器的悬挂引诱板10的形状进行试验。使用如图13A所示,在捕获容器1的下部悬挂有竖向长的长方形状即长方状的悬挂引诱板10的试验品A,使用如图13B所示,长方状的悬挂引诱板10的上边20为山形、横向宽度朝向上端变窄的形状的试验品B,使用如图13C所示,悬挂有圆形状的悬挂引诱板10的试验品C,调查了捕获容器1内部的捕获数。另外,作为各试验品中的悬挂引诱板10,使用厚度0.5mm的黑色聚氯乙烯板,并将各试验品中的悬挂引诱板10的面积都设为大致80cm2,即使面积相同。另外,在各试验品的捕获容器1内部,作为引诱液,收纳市售的酿造醋(陈醋)与水以1∶1混合后的液体。
然后,在室(大小为竖向1.82m、横向1.82m、高度1.82m)内的天棚上分别悬挂试验品A、试验品B、试验品C,向室内放出100只黑腹果蝇,经过24小时后数一下由试验品A到试验品C捕获的果蝇数,即捕获数。将其结果表示在下面的表4中。
表4
  捕获数
 试验品A   12
 试验品B   41
 试验品C   42
试验品A的捕获数为12只,试验品B的捕获数为41只,试验品C的捕获数为42只,由此可知,将悬挂引诱板10的上边20设为山形或者圆形、设为横向宽度朝向上端变窄的形状的捕获器(试验品B、试验品C)在捕获上明显比上边20水平的捕获器(试验品A)具有显著的效果。
这可以认为是因为:通过将悬挂引诱板10的上边20设为山形或者圆形,落下的果蝇由于负趋地性而移动到悬挂引诱板10的上端,进入捕获容器1内,但此时将悬挂引诱板10的上边20设为山形或者圆形(弧形)的捕获器,与上边20水平的捕获器相比,能够顺利地诱导果蝇使其向上方移动,能够抑制落下的果蝇飞走。
作为第五试验,对飞翔昆虫类捕获器的悬挂引诱板10的形态进行试验。使用如图14A所示,在捕获容器1的下部悬挂有竖向长的长方形状即长方状的悬挂引诱板10的试验品A,使用如图14B所示,悬挂有圆形状的悬挂引诱板10的试验品B,使用如图14C所示,悬挂有使两块长方状的悬挂引诱板10在宽度方向上交叉、以剖面变为十字状的方式互相相连的悬挂引诱板(使用两块试验品A的悬挂引诱板10)的试验品C,使用如图14D所示的悬挂有使两块圆形状的悬挂引诱板10在宽度方向上交叉、以剖面变为十字状的方式互相相连的悬挂引诱板(使用两块试验品B的悬挂引诱板10)的试验品D,调查了捕获容器1内部的捕获数。另外,作为各试验品中的悬挂引诱板10,使用厚度0.5mm的黑色聚氯乙烯板,并将各试验品中的悬挂引诱板10的每块面积都设为大致80cm2,即使面积相等。另外,在各试验品的捕获容器1内部,作为引诱液收纳市售的酿造醋(陈醋)与水以1∶1混合后的液体。
然后,在室(大小为竖向1.82m、横向1.82m、高度1.82m)内的天棚上分别悬挂试验品A、试验品B、试验品C、试验品D,向室内放出150只黑腹果蝇,经过24小时后数一下由试验品A到试验品D捕获到的果蝇数,即捕获数。将其结果表示在下面的表5中。
表5
  捕获数
 试验品A   4
 试验品B   11
 试验品C   26
 试验品D   90
试验品A的捕获数为4只,试验品B的捕获数为11只,试验品C的捕获数为26只,试验品D的捕获数为90只,由此可知,与使用一块悬挂引诱板10的捕获器相比,使两块悬挂引诱板10以剖面变为十字状的方式互相相连的捕获器在果蝇捕获上具有显著的效果。特别,使圆形状的悬挂引诱板10十字状互相相连的捕获器具有非常好的效果。
这可以认为是因为:与使用一块悬挂引诱板10的捕获器相比,使两块悬挂引诱板10以剖面变为十字状的方式互相相连的捕获器,捕获率大幅度地提高,并且如果将互相相连的悬挂引诱板10设为三块以上的多块,捕获率将进一步提高。
这可以认为是因为:苍蝇等飞翔昆虫类能够通过视觉辨认物品,由此,通过使多块悬挂引诱板10互相相连,飞翔昆虫类从360度任何方向都能够良好地视觉识别悬挂引诱板10,将该悬挂引诱板10当作休息处,作为落脚点落在的悬挂引诱板10上。
作为第六试验,对在飞翔昆虫类捕获器中,使两块悬挂引诱板10以剖面变为十字状的方式互相相连的捕获器的悬挂引诱板10的形状进行试验。使用如图15A所示,在捕获容器1的下部悬挂有使竖向长的长方形状即长方状并且上边20为山形的悬挂引诱板10在宽度方向上交叉、以剖面变为十字状的方式互相相连的试验品A,使用如图15B所示,在捕获容器1的下部悬挂有使圆形状的悬挂引诱板10在宽度方向上交叉、以剖面变为十字状的方式互相相连的试验品B,使用如图15C所示,在捕获容器1的下部悬挂有使三角形状的悬挂引诱板10在宽度方向上交叉、以剖面变为十字状的方式互相相连的试验品C,调查了捕获容器1内部的捕获数。另外,作为各试验品中的悬挂引诱板10,使用厚度0.5mm的黑色聚氯乙烯板,并将各试验品中的悬挂引诱板10的每块的面积都设为大致80cm2,即使面积相同。另外,在各试验品的捕获容器1内部,作为引诱液收纳市售的酿造醋(陈醋)与水以1∶1混合后的液体。
然后,在室(大小为竖向1.82m、横向1.82m、高度1.82m)内的天棚上分别悬挂试验品A、试验品B、试验品C,向室内放出200只黑腹果蝇,经过24小时后数一下由试验品A到试验品C捕获到的果蝇数,即捕获数。将其结果表示在下面的表6中。
表6
  捕获数
 试验品A   42
 试验品B   46
 试验品C   77
试验品A的捕获数为42只,试验品B的捕获数为46只,试验品C的捕获数为77只,由此可知,与使用大致长方状的悬挂引诱板10的试验品A、使用圆形状的悬挂引诱板10的试验品B相比,使用三角形状的悬挂引诱板10的试验品C具有极高的捕获数,由此可知三角形状的悬挂引诱板10在捕获苍蝇上具有更显著的效果。
对本发明的飞翔昆虫类捕获器的第2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作为飞翔昆虫类捕获器,如图16、图17所示,包括:在下侧设有竖向的进入口101的中空状的上部容器102,和具有竖向面部、配置在上部容器102的下方而支撑上部容器102的下部支撑体104。
该上部容器102形成为包括大致半球状的上部体111和装卸自如地嵌合在该上部体111的下部的圆形盘状的下部体112的中空构造,将其内部设为捕获室113。
上部容器102的下部体112,在其下侧中央设置向上方立起的圆筒状的筒部114,并将该筒部114上端开放,由此在此设置有直径较大的竖向的剖面圆形状的进入口101。而且,在该下部体112上的进入口101的周围设有环状的凹部115。
另外,该由上部体111和下部体112构成的上部容器102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大致半球状、圆形盘状的,也可以是圆锥、棱锥等锥体状的,圆柱、棱柱等柱体状的,立方体状的、多面体状的等其他的形状的容器。
另外,对于该上部容器102,其颜色为乳白色并且设为能够稍微透视到内部的半透明。另外,对于其颜色,并不限定于上述的颜色,只要是包含乳白色的白色等较浅的颜色即可。
另一方面,下部支撑体104设为圆锥形的立体形状,将其侧面整个面设为竖向的面部103,即具有面部103。而且,将该下部支撑体104的上端通过设置于上部容器102的下侧的进入口101插入上部容器102的内部,并且其上端装卸自如地嵌合于以从上部容器102的上部体111的中央垂下的方式设置的嵌合部116,从下方支撑上部容器102。
另外,对于该下部支撑体104的颜色,将其颜色设为黑色。但是,对于其颜色,并不限定于上述的颜色,只要是深咖啡色、黑色等较深浓的颜色即可。
而且,在上部容器102内部的捕获室113的凹部115,收纳液体。该液体是酿造醋、酿造酒、果汁等具有引诱作用的引诱液、水。在使用引诱液的情况下,利用其引诱作用,能够更良好地引诱飞翔昆虫类。另一方面,在使用水的情况下,不会产生臭气等,在使用时,不会给使用者带来任何的不适感,并且由于是水,所以具有安全并且即使洒出也不会弄脏地板等优点。另外,也可以在这些引诱液、水中混入杀虫剂等。进而,作为收纳在捕获室113内的物质,并不限定于液体,也可以是凝胶状物质等。而且,也可以在这些物质中加入酿造醋、酿造酒、果汁等。另外,在捕获室113的凹部115内收纳有液体,但如果考虑飞翔昆虫类的习性等,即使不在捕获室113内收纳液体等,而仅在捕获室113的内表面涂布粘着剂或者粘贴粘着片,也能够捕获飞翔昆虫类。另外,在这样在捕获室113的内表面涂布粘着剂等情况下,不需要在上部容器102内部设置环状的凹部115。
然后,对于这样的飞翔昆虫类捕获器的实际的使用状态进行说明。另外,这是捕获苍蝇的例子。
将该飞翔昆虫类捕获器配置在例如厨房。于是,飞来飞去的苍蝇落在该飞翔昆虫类捕获器的下部支撑体104的面部103上。然后,落在下部支撑体104的面部103上的苍蝇由于苍蝇、蜜蜂等飞翔昆虫类的负趋地性,沿着面部103向上方移动,即被向上方引诱。所谓负趋地性,对于飞翔昆虫类而言,为与重力反向向上方移动的性质。
而且,由于该负趋地性,苍蝇沿着下部支撑体104的面部103向上方移动,从上部容器102的下部体112进入口101进入上部容器102内部。然后,在上部容器102内部飞来飞去,在内部飞来飞去后,接触到上部容器102内部的捕获室113的凹部115的液体,在液体为酿造醋等引诱液、水等的情况下淹死,在液体为在引诱液、水中加入杀虫剂等的液体的情况下接触该液体而死。
通过这样将该飞翔昆虫类捕获器配置在厨房等地,将落到下部支撑体104的面部103的苍蝇沿着面部103向上方引诱,从进入口101将苍蝇引入到上部容器102的内部并捕获,能够驱除厨房附近的苍蝇。而且,对于在上部容器102的内部捕获到的苍蝇,通过将其扔掉,能够多次重复使用该飞翔昆虫类捕获器。
如上所述,利用飞翔昆虫类的负趋地性将落到下部支撑体104的面部103的苍蝇沿着面部103向上方引诱,从上部容器102的下部体112的进入口101将其引入到内部,从而能够良好地捕获苍蝇,能够飞跃性地提高苍蝇的捕获率。
接下来,对下部支撑体104的其他的形状或者形态进行叙述。但是,并不限定于这些形状或者形态。
作为下部支撑体104,也可以是图18所示的四棱锥形或者三棱锥形的立体形状,此时,各侧面成为竖向的面部103。另外,也可以如图19所示,在作为侧面的面部103上形成多个竖向的切缝121,也可以如图20、图21所示,在作为侧面的面部103上形成多个孔部122。
另外,作为下部支撑体104,也可以不是上述的圆锥形、棱锥形的立体形状的下部支撑体,而如图22所示,为使两块设为三角形状的板材131交叉、以剖面变为十字状的方式互相相连的形状的下部支撑体,此时,各面形成竖向的面部103。另外,并不限定于使两块板材131互相相连的形状的下部支撑体,也可以是使三块或三块以上板材131互相相连的形状的下部支撑体。
进而,如果对本发明的飞翔昆虫类捕获器的第2实施方式的其他的例子进行叙述,作为其例子,考虑要实际设置在厨房、起居室、玄关等室内,提高了设计性。
如图23、图24所示,上部容器102形成为圆台形并在其表面上设有花等图案。另一方面,下部支撑体104为圆锥形等立体形状,但稍微带有曲线而上侧收窄。
这样一来,能够良好地捕获苍蝇,能够使苍蝇的捕获率飞跃性地提高,并且在设置在室内时,使用者等不会识别出它是飞翔昆虫类捕获器,能够形成装饰房间的装饰品那样美观的物品,在使用中不会产生不适感。
接下来,对于本发明的飞翔昆虫类捕获器进行了试验,对这些试验进行说明。
作为该试验,首先,分别准备实施品A、实施品B、比较品C。实施品A如图25A所示,包括在下侧设有进入口101的上部容器102和具有竖向的面部103的下部支撑体104,下部支撑体104为使两块设为三角形状的板材131交叉、以剖面变为十字状的方式互相相连的形状的,在上部容器102内部的捕获室113的凹部115中收纳水W。实施品B如图25B所示,构造与实施品A相同,但在上部容器102内部的捕获室113的凹部115中作为引诱液收纳陈醋S。比较品C如图25C所示,仅包括在下侧设有进入口101的上部容器102,在上部容器102内部的捕获室113的凹部115中收纳作为引诱液的陈醋S。
将该准备的实施品A、实施品B、比较品C配置在室(大小为竖向1.82m、横向1.82m、高度1.82m)内,将实施品A、实施品B放在室内的地板上,并且将比较品C的上部容器102悬挂在与实施品A、实施品B高度相同的位置。然后,向该室内放出50只果蝇,经过24小时后数一下各自捕获到的果蝇数,即捕获数。将其结果表示在下面的表7中。
表7
  捕获数
 实施品A   16
 实施品B   23
 比较品C   2
作为本发明的飞翔昆虫类捕获器的实施品A的捕获数为16只,作为本发明的飞翔昆虫类捕获器的实施品B的捕获数为23只,与此相对,近似于以往的捕获器的比较品C,其捕获数为2只,由此,作为本发明的飞翔昆虫类捕获器的实施品A、实施品B在捕获上明显比比较品C具有显著的效果。主要是,可知,本发明的飞翔昆虫类捕获容器,与通过引诱液等的气味引诱捕获飞翔昆虫类的以往的捕获器相比能够得到更高的捕获效果。
对本发明的飞翔昆虫类捕获器的第3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作为飞翔昆虫类捕获器,如图26、图27、图28、图29、图30所示,包括:上部开口的中空的圆柱形状的下部容器201,以覆盖下部容器201的上方的方式安装在该下部容器201的上部的、下部开口的中空的圆柱形状的上部盖202。
该下部容器201,包括圆形的底面壁210,从该底面壁210的边缘立设有竖向的圆筒状的内周壁211,并且设置有与该内周壁211的上端相连并且配置在内周壁211的外侧的、作为竖向的面部的大致圆筒状的外周壁212。即,下部容器201,其上部较大地开口,并且遍及整个侧面一周具有外周壁212。而且,该下部容器201的外周壁212向上部稍向内侧倾斜,在其整个表面在圆周方向上连续设置多个纵槽213,将表面设成波浪形。
另外,在下部容器201的内部中央立设细长的圆筒状的支柱214,并且在内部的底面壁210载置圆形环状的药剂含浸垫(mat)215。该药剂含浸垫215为例如无纺布,使该药剂含浸垫215含浸有引诱剂和杀虫剂。
另一方面,上部盖202包括圆筒状的周壁220,在该周壁220的上端设置上面壁221。即,上部盖202的下部较大地开口。而且,该上部盖202的周壁220向上部稍向内侧倾斜,并且上部盖202的上面壁221形成凹陷的研钵状,在其外侧遍及圆周方向设置多个上部进入口222。另外,在该上面壁221的中央下部具有与下部容器201的支柱214的上端嵌合的圆筒状的嵌合部224。
而且,就这样的下部容器201和上部盖202,在将上部盖202安装到了下部容器201的上部时,在该下部容器201的外周壁212的上部外侧与上部盖202的周壁220的下部内侧之间,在外周壁212的整个外侧一周形成水平方向的间隙S。而且,将形成在该下部容器201与上部盖202之间的间隙S设为用于飞翔昆虫类进入内部的进入口203。即,在下部容器201的外周壁212的整个上部外侧一周设置进入口203。
另外,作为该进入口203的间隙S的尺寸根据所捕获的飞翔昆虫类而稍有差异,如果是小苍蝇等苍蝇,则优选设为3至4mm以上且10mm以下,如果是蜜蜂等,优选设为10mm以上且20mm以下。就进入口203而言,通过设为这样的间隙S的尺寸,在苍蝇等或者蜜蜂等从进入口203进入内部时在下部容器201的外周壁212上向上爬,由此能够容易地进入内部,但一旦进入了内部,苍蝇等或者蜜蜂等在内部飞来飞去,所以不能从该进入口203飞出到外部。另外,即使停在上部盖202的周壁220上,由于后述的飞翔昆虫类的负趋地性,也不会向下移动,所以不能从进入口203飞出到外部。
另外,就该下部容器201和上部盖202而言,如果以小苍蝇等苍蝇为对象,则优选:将整体的高度尺寸设为100mm左右,将下部容器201以及上部盖202的外径尺寸设为70mm以上,并且将下部容器201的高度尺寸设为35mm以上,就下部容器201的外周壁212而言,将除去与上部盖202重合的部位外的现露于外的部位的高度尺寸设为30mm以上。
进而,对于下部容器201和上部盖202的颜色,下部容器201将其颜色设为黑色,上部盖202将其颜色设为乳白色并且设为能够稍微透视到内部的半透明。另外,对于其颜色,并不限定于上述的颜色,下部容器201只要是深咖啡色、黑色等较深浓的颜色即可,上部盖202只要是包含乳白色的白色等较浅的颜色即可。
通过设为这样的结构,在捕获小苍蝇等苍蝇的情况下,在预先将该飞翔昆虫类捕获器放置在厨房等室内的预定场所时,飞来飞去的苍蝇落到下部容器201的外周壁212上。此时,相对于较浅颜色的上部盖202,将下部容器201设为较深的颜色,由此能够良好地吸引苍蝇而使其落到下部容器201的外周壁212上。
然后,落到下部容器201的外周壁212上的苍蝇由于苍蝇、蜜蜂等飞翔昆虫类的负趋地性,在外周壁212上向上方移动,从遍及该外周壁212的整个上部外侧一周而设置的进入口203进入下部容器201与上部盖202的内部。另外,所谓负趋地性,对于飞翔昆虫类而言,为克服重力向上方移动的性质。另外,通过将下部容器201的外周壁212的表面设为波浪形,能够进一步提高该负趋地性的作用。
进入下部容器201与上部盖202的内部的苍蝇在其内部飞来飞去,但不久之后,被放置在内部的底面壁210上的药剂含浸垫215引诱,接触该药剂含浸垫而死。
这样,对于该飞翔昆虫类捕获器,将苍蝇引诱到下部容器201与上部盖202的内部并捕获,由此能够驱除厨房附近等处的苍蝇。而且,通过在上部盖202上设置上部进入口222,苍蝇也从该上部进入口222进入内部,由此也能够捕获苍蝇。
如上所述,由下部容器201与上部盖202构成,遍及下部容器201的整个侧面一周包括外周壁212,并且遍及外周壁212的整个上部外侧一周设有进入口203,利用飞翔昆虫类的负趋地性,使落到下部容器201的外周壁212上的苍蝇沿着外周壁212向上方移动,从遍及外周壁212的整个上部外侧一周而设置的进入口203将其引入内部,由此能够良好地将苍蝇引诱到下部容器201与上部盖202的内部并捕获,能够飞跃性地提高苍蝇的捕获率。
另外,也可以代替在下部容器201的内部放载上述的药剂含浸垫215。而收纳酿造醋等引诱液或者仅收纳水,将进入到内部的苍蝇溺死,另外,也可以在下部容器201的内部即底面壁210、内周壁211的各自的表面上涂布粘接剂,将苍蝇粘着在粘着剂上而捕获。进而,对于该涂布粘接剂而粘着捕获苍蝇的类型,就下部容器201而言,不是由如前所述的底面壁210、内周壁211和外周壁212构成,而是如图31所示,由外周壁212和上面壁216构成,在该上面壁216的表面以及上部盖202的周壁220、上面壁221的内表面上分别涂布粘接剂217,通过该粘着剂粘着捕获苍蝇。另外,对于涂布粘接剂217的部位,也可以不是下部容器201的上面壁216、上部盖202的周壁220、上面壁221的全部,而仅仅是其一部分。对此,在后述的第一至第三变形例中也一样。
接下来,对第3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进行说明。
作为飞翔昆虫类捕获器,如图32、图33、图34、图35所示,基本与上述的第3实施方式相同,包括:上部开口的下部容器201,和以覆盖下部容器201的上方的方式安装在该下部容器201的上部的、下部开口的中空的上部盖202。
该下部容器201,包括圆形的底面壁210,从该底面壁210的边缘立设竖向的圆筒状的内周壁211,并且设置与该内周壁211的上端相连并且配置在内周壁211的外侧的作为竖向的面部的大致圆筒状的外周壁212。即,下部容器201,其上部较大地开口,并且在整个侧面一周具有外周壁212。该下部容器201的外周壁212设为向下部稍微弯曲而向外侧扩展的喇叭形状。另外,也可以在该外周壁212的整个表面遍及圆周方向连续设置多个纵槽213,将表面设成波浪形。
另外,在下部容器201的内部中央立设细长的圆筒状的支柱214,并且在内部的底面壁210上放置圆形环状的药剂含浸垫215。该药剂含浸垫215也与上述的第3实施方式相同,为例如无纺布,含浸有引诱剂和杀虫剂。
另一方面,上部盖202由连续相连的圆周侧面230和上面231构成为半卵形。即,上部盖202,其下部较大地开口。而且,在该上部盖202的上面中央,包括下垂的圆筒状的嵌合部224,该嵌合部224与下部容器201的支柱214嵌合。另外,在该上部盖202的圆周侧面230,遍及圆周方向等间隔地设置5个纵长的上部进入口222。另外,该上部进入口222的横向宽度L2设为8mm左右,儿童的手不能进入。
而且,就这样的下部容器201与上部盖202而言,在将上部盖202安装到了下部容器201的上部时,在该下部容器201的外周壁212的上部外侧与上部盖202的圆周侧面230的下部内侧之间,遍及外周壁212的整个外侧一周形成水平方向的间隙S。而且,将形成在该下部容器201与上部盖202之间的间隙S设为用于飞翔昆虫类进入内部的进入口203。即,与上述的第3实施方式相同,遍及下部容器201的外周壁212的整个上部外侧一周设置进入口203。
另外,作为该进入口203的间隙S的尺寸或者下部容器201和上部盖202的各种尺寸与上述的第3实施方式相同。另外,下部容器201和上部盖202的颜色也与上述的第3实施方式相同。
通过该捕获器,也利用飞翔昆虫类的负趋地性,使落到下部容器201的外周壁212上的苍蝇沿着外周壁212向上方移动,从遍及外周壁212的整个上部外侧一周而设置的进入口203将其引入内部,由此能够良好地将苍蝇引诱到下部容器201与上部盖202的内部并捕获,能够飞跃性地提高苍蝇的捕获率。
接下来,对第3实施方式的第二变形例进行说明。
第二变形例中的飞翔昆虫类捕获器,如图36、图37、图38所示,将上述的第3实施方式中的圆柱形的飞翔昆虫类捕获器设成扁圆柱形,包括:上部开口的中空的横长圆柱形状的下部容器201,和以覆盖下部容器201的上方的方式安装在该下部容器201的上部的、下部开口的中空的扁圆柱形状的上部盖202。
该下部容器201,包括扁圆形的底面壁210,从该底面壁210的边缘立设竖向的扁圆筒状的内周壁211,并且设置与该内周壁211的上端相连并且配置在内周壁211的外侧的作为竖向的面部的大致扁圆筒状的外周壁212。即,下部容器201,其上部较大地开口,并且遍及整个侧面一周具有外周壁212。而且,该下部容器201的外周壁212也与上述的第3实施方式大致相同,设为向上部稍微向内侧倾斜,在其表面整体遍及圆周方向连续设置多个纵槽213,将表面设成波浪形。但是,在该外周壁212的旁边即左右两侧设置不倾斜而笔直地朝向上部的垂直部235。
另外,在下部容器201的内部的底面壁210上放置扁圆形状的药剂含浸垫215,该药剂含浸垫215也与上述的第3实施方式相同,为例如无纺布,含浸有引诱剂和杀虫剂。
另一方面,上部盖202包括扁圆筒状的周壁220,在该周壁220的上端设置上面壁221。即,上部盖202,其下部较大地开口。而且,该上部盖202的上面壁221形成为凹陷的研钵状,并将其中央开口为扁圆形状,将该开口的部位设为上部进入口222。在该上部进入口222的左右,分别具备下垂的半圆筒状的嵌合部224,该左右的嵌合部224嵌合于下部容器201的内周壁211的左右的两内侧,进而,上部盖202的周壁220的左右两侧的下端与设置于下部容器201的外周壁212的左右两侧的垂直部235的上面接触。另外,在上部进入口222,在中央配置有朝向左右的板状的挡片236,通过该挡片236将该两侧的各自的间隙L3设为8mm以下,儿童的手不能进入。
而且,就这样的下部容器201与上部盖202,在将上部盖202安装到了下部容器201的上部时,在该下部容器201的外周壁212的上部外侧与上部盖202的周壁222的下部内侧之间,在外周壁212的外侧形成水平方向的间隙S。而且,将形成在该下部容器201与上部盖202之间的间隙S设为用于飞翔昆虫类进入内部的进入口203。即,与上述的第3实施方式相同,在下部容器201的外周壁212的上部外侧设置进入口203。
另外,作为该进入口203的间隙S的尺寸与上述的第3实施方式大致相同。但是,对于下部容器201和上部盖202,如果以小苍蝇等苍蝇为对象,则与上述的第3实施方式相同,将整体的高度尺寸设为100mm左右,但下部容器201以及上部盖202的尺寸将前后设为55mm左右,将左右设为105mm左右,设为长圆柱形,由此能够形成较薄类型的飞翔昆虫类捕获器。另外,下部容器201和上部盖202的颜色也与上述的第3实施方式相同。
通过该捕获器,也利用飞翔昆虫类的负趋地性,使落到下部容器201的外周壁212上的苍蝇沿着外周壁212向上方移动,从设置于外周壁212的上部外侧的进入口203将其引入内部,由此能够良好地将苍蝇引诱到下部容器201与上部盖202的内部并捕获,能够飞跃性地提高苍蝇的捕获率。
接下来,对第3实施方式的第三变形例进行说明。
第三变形例中的飞翔昆虫类捕获器,如图39、图40、图41所示,将上述的第3实施方式中的圆柱形的飞翔昆虫类捕获器设成三棱柱形,包括:上部开口的中空的三棱柱形状的下部容器201,和以覆盖下部容器201的上方的方式安装在该下部容器201的上部的、下部开口的中空的三棱柱形状的上部盖202。
该下部容器201,包括三角形的底面壁210,从该底面壁210的边缘立设竖向的三棱筒状的内周壁211,并且设置与该内周壁211的上端相连并且配置在内周壁211的外侧的作为竖向的面部的大致三棱筒状的外周壁212。即,下部容器201,其上部较大地开口,并且遍及整个侧面一周具有外周壁212。而且,该下部容器201的外周壁212设为向上部稍微向内侧倾斜,但3个角部不倾斜而笔直地朝向上部。另外,在该外周壁212的表面整体,遍及圆周方向连续设置多个纵槽213,将表面设成波浪形。
另外,在下部容器201的内部的底面壁210上放置三角形状的药剂含浸垫215,该药剂含浸垫215也与上述的第3实施方式相同,为例如无纺布,含浸有引诱剂和杀虫剂。
另一方面,上部盖202包括三棱筒状的周壁220,在该周壁220的上端设置凸状的上面壁221。即,上部盖202,其下部较大地开口。而且,该上部盖202的上面壁221上设有多个圆形的上部进入口222,将该上部进入口222的直径L4设为8mm左右,儿童的手不能进入。
另外,下部容器201与上部盖202的安装在上述的第3实施方式及其第一变形例中是将上部盖202所具备的嵌合部224嵌合于立设在下部容器201上的支柱214,但在本变形例中,是将上部盖202的3周壁220的3个部位的角部嵌合于下部容器201的外周壁212的3个部位的角部。但是,下部容器201与上部盖202的安装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与上述的第3实施方式及其第一变形例相同,在下部容器201上立设支柱214,并且在上部盖202具备嵌合部224,将两者嵌合。
而且,在这样的下部容器201与上部盖202,在将上部盖202安装到了下部容器201的上部时,在该下部容器201的外周壁212的上部外侧与上部盖202的周壁220的下部内侧之间,在除去外周壁212的3个部位的角部的外周壁212的外侧形成水平方向的间隙S。而且,将形成在该下部容器201与上部盖202之间的间隙S设为用于飞翔昆虫类进入内部的进入口203。即,与上述的第3实施方式相同,在下部容器201的外周壁212的上部外侧设置进入口203。
另外,作为该进入口203的间隙S的尺寸等与上述的第3实施方式相同,另外,下部容器201和上部盖202的颜色也与上述的第3实施方式相同。
通过该捕获器,也利用飞翔昆虫类的负趋地性,使落到下部容器201的外周壁212上的苍蝇沿着外周壁212向上方移动,从设置于外周壁212的上部外侧的进入口203将其引入内部,由此能够良好地将苍蝇引诱到下部容器201与上部盖202的内部并捕获,能够飞跃性地提高苍蝇的捕获率。
接下来,由于进行了本发明的飞翔昆虫类捕获器的捕获效果的试验,所以对其进行说明。
作为实验,使用如图42A、图42B、图42C分别所示的A、B、C三个飞翔昆虫类捕获器。A是在上述的第一变形例中说明的飞翔昆虫类捕获器。B是在A的飞翔昆虫类捕获器中除去了设置在上部盖202的圆周侧面230上的上部进入口222的捕获器。C是在A的飞翔昆虫类捕获器中除去了设置在下部容器201的外周壁212的整个上部外侧一周的进入口203的捕获器。
将这些A、B、C各飞翔昆虫类捕获器分别配置在室(peat chamber)(大小为竖向1.82m、横向1.82m、高度1.82m)内,向该室内放出50只小苍蝇,经过24小时后数一下A、B、C各飞翔昆虫类捕获器中的苍蝇的捕获数。进行多次试验,得出其平均数。将其结果表示在下面的表8中。
表8
  平均捕获数
  A   22
  B   18
  C   6
在A的飞翔昆虫类捕获器中捕获数平均为22只,在B的飞翔昆虫类捕获器中捕获数平均为18只,在C的飞翔昆虫类捕获器中捕获数平均为6只。如果将该结果总结成圆形图,如下面的表9所示。
表9
Figure G2008800168378D00281
如从表9可知,在A的飞翔昆虫类捕获器中捕获了整体的44%,另外,在B的飞翔昆虫类捕获器中也捕获了整体的36%,与此相对,在C的飞翔昆虫类捕获器中仅仅捕获了整体的12%。
通过这些结果可知,通过如A、B的飞翔昆虫类捕获器那样,遍及下部容器201的外周壁212的整个上部外侧一周设置进入口203,小苍蝇的捕获数极高,该进入口203显著提高了捕获效果。而且可知,通过如A的飞翔昆虫类捕获器那样,在上部盖202上设置上部进入口222,捕获数进一步提高。

Claims (8)

1.一种飞翔昆虫类捕获器,其特征在于:
包括具有竖向的面部的引诱诱导体、围绕引诱诱导体的上部的进入口和与进入口连通的捕获室;
设置成:通过所述引诱诱导体的面部引诱飞翔昆虫类使其着陆于面部,沿着面部向上方诱导着陆于面部的飞翔昆虫类,使飞翔昆虫类通过所述进入口,从而在所述捕获室内将其捕获。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记载的飞翔昆虫类捕获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在内部形成有捕获室并且在下部设置有进入用孔部的捕获容器;和
具有竖向的面部、从捕获容器的进入用孔部悬挂的悬挂引诱板。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记载的飞翔昆虫类捕获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悬挂引诱板设置成,其上边为山形或者弧形,随着靠近上端横向宽度变窄的形状。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记载的飞翔昆虫类捕获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悬挂引诱板使多块悬挂引诱板在宽度方向上相交叉地连接在一起。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记载的飞翔昆虫类捕获器,其特征在于,
包括在内部形成有捕获室并且在下部设置有进入口的上部容器;和
具有竖向的面部、配置于上部容器的下方并且支撑上部容器的下部支撑体;
下部支撑体的上端从进入口插入上部容器内。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记载的飞翔昆虫类捕获器,其特征在于,
包括下部容器和上部盖,
该下部容器,在其整个侧面一周具备作为竖向的面部的外周壁,
该上部盖,以覆盖下部容器的上方的方式安装于该下部容器的上部并且下部开口;
在下部容器的外周壁的上部外侧与上部盖的下部内侧之间形成有水平方向的间隙,该间隙作为用于飞翔昆虫类进入内部的进入口。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记载的飞翔昆虫类捕获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进入口遍及下部容器的外周壁的整个上部外侧一周而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记载的飞翔昆虫类捕获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下部容器以及上部盖中的至少一方的内部形成有捕获室。
CN200880016837A 2007-05-21 2008-05-02 飞翔昆虫类捕获器 Pending CN101677525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210283224.9A CN102783469B (zh) 2007-05-21 2008-05-02 飞翔昆虫类捕获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7)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133748/2007 2007-05-21
JP2007133748A JP4968836B2 (ja) 2007-05-21 2007-05-21 飛翔昆虫類捕獲器
JP324632/2007 2007-12-17
JP2007324632A JP4968842B2 (ja) 2007-12-17 2007-12-17 飛翔昆虫類捕獲器
JP2008006886A JP2009165402A (ja) 2008-01-16 2008-01-16 飛翔昆虫類捕獲器
JP006886/2008 2008-01-16
PCT/JP2008/058690 WO2008143041A1 (ja) 2007-05-21 2008-05-02 飛翔昆虫類捕獲器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283224.9A Division CN102783469B (zh) 2007-05-21 2008-05-02 飞翔昆虫类捕获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677525A true CN101677525A (zh) 2010-03-24

Family

ID=40031750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283224.9A Active CN102783469B (zh) 2007-05-21 2008-05-02 飞翔昆虫类捕获器
CN200880016837A Pending CN101677525A (zh) 2007-05-21 2008-05-02 飞翔昆虫类捕获器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283224.9A Active CN102783469B (zh) 2007-05-21 2008-05-02 飞翔昆虫类捕获器

Country Status (9)

Country Link
US (1) US8448376B2 (zh)
EP (2) EP2149300B1 (zh)
CN (2) CN102783469B (zh)
AR (1) AR066643A1 (zh)
HK (1) HK1176808A1 (zh)
MX (2) MX2009011909A (zh)
MY (2) MY190616A (zh)
TW (2) TWI507128B (zh)
WO (1) WO2008143041A1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837338A (zh) * 2012-12-28 2015-08-12 大日本除虫菊株式会社 飞翔昆虫捕捉器
CN109699607A (zh) * 2019-02-22 2019-05-03 张敬 一种便调式实蝇诱捕器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677678B2 (en) * 2007-12-14 2014-03-25 Sterling International Inc. Flying insect trap with attractant ports
GB2457103B (en) * 2008-01-31 2010-11-03 Brandenburg An insect trap
US8943743B2 (en) * 2008-08-04 2015-02-03 Plato Industries Ltd Device for attracting and controlling the coffee berry borer, Hypothenemus hampei (Coleoptera: Scolytidae)
HUE046868T2 (hu) * 2011-01-24 2020-03-30 Sterling Int Inc Büdösbogár-csapda
US20140215900A1 (en) * 2013-02-07 2014-08-07 Michael John Parent Yellow jacket bait house
USD759191S1 (en) * 2014-04-10 2016-06-14 Aldef Global Ana Luisa De Sousa Francisco Fly trap
US9713326B2 (en) * 2014-10-09 2017-07-25 Glenn William Miller Insect bait application device
US10285393B2 (en) * 2014-10-24 2019-05-14 Red Band Traps, Llc Arthropod pest trapping device, system and method
US10178861B2 (en) * 2015-06-16 2019-01-15 Expectations, LLC Fly catcher
US9713325B2 (en) 2015-07-17 2017-07-25 Derrick Brown Insect elimination assembly
US20180360020A1 (en) * 2017-06-15 2018-12-20 Warren Burch Insect Control Device
US10827737B2 (en) * 2017-06-19 2020-11-10 Rebecca King Flying insect catching apparatus
USD871540S1 (en) * 2018-11-20 2019-12-31 Sterling International Inc. Attractant cartridge for a beetle trap
USD912195S1 (en) 2019-10-23 2021-03-02 S. C. Johnson & Son, Inc. Bait station

Family Cites Families (2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666509A (en) 1926-06-28 1928-04-17 Hugo G A Schlossareck Flytrap
GB1584155A (en) * 1976-09-28 1981-02-04 Landaus K Insect traps
US4400903A (en) * 1981-04-17 1983-08-30 J. T. Baker Chemical Company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pping flying insects exhibiting phototropic behavior, particularly gypsy moths
EP0249958A3 (en) * 1986-06-20 1988-11-09 Michael W. Briese Insect trap
IN172078B (zh) 1988-08-10 1993-03-27 Ciba Geigy Ag
JP2786254B2 (ja) 1989-06-02 1998-08-1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US4986024A (en) * 1989-10-19 1991-01-22 Bio-Agritech, Inc. Insect trap
JP2534592B2 (ja) 1991-05-13 1996-09-18 岩田塗装機工業株式会社 2液混合エアアシストスプレ―ガン
JPH05621A (ja) 1991-06-24 1993-01-08 Kansei Corp 空気調和装置
US5231792A (en) * 1992-07-20 1993-08-03 Farnam Companies, Inc. Double cone insect trap
GB2283896A (en) * 1993-11-20 1995-05-24 Agrisense Bcs Ltd Insect trap
US5557880A (en) * 1995-02-27 1996-09-24 Sterling International, Inc. Yellow jacket trap
US7150125B1 (en) * 1996-05-29 2006-12-19 University Of Florida Insect attraction and capture device
US6393760B1 (en) * 1997-03-19 2002-05-28 Trece, Inc. Kairomone and kill-bait containing insect trap
JP2000007876A (ja) * 1998-06-18 2000-01-11 Mitsubishi Rayon Co Ltd 熱可塑性樹脂組成物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成形体
JP3616998B2 (ja) 2001-08-31 2005-02-02 キング化学株式会社 捕虫器
WO2005043997A1 (en) 2003-11-05 2005-05-19 Ditta Carello Roberto Cap for a container containing a substance which attracts insects
US7412797B1 (en) * 2004-05-25 2008-08-19 Hiscox William C Free-standing flying insect trap with removable cartridge
US20060207164A1 (en) * 2005-03-21 2006-09-21 David Pearson Termite monitoring and bait station
JP2007020509A (ja) * 2005-07-20 2007-02-01 Sunaim Inc 虫類捕獲装置
US7093389B1 (en) * 2005-08-31 2006-08-22 S.C. Johnson & Son, Inc. Flying insect trap
CN2884906Y (zh) * 2006-01-24 2007-04-04 威皇塑料工业(昆山)有限公司 防蚊捕卵器
CN1843108B (zh) * 2006-04-20 2010-05-26 郑永利 一种昆虫诱捕器
TWM309867U (en) * 2006-10-23 2007-04-21 Guo-Nan Shie Insect catcher device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837338A (zh) * 2012-12-28 2015-08-12 大日本除虫菊株式会社 飞翔昆虫捕捉器
CN104837338B (zh) * 2012-12-28 2017-07-07 大日本除虫菊株式会社 飞翔昆虫捕捉器
CN109699607A (zh) * 2019-02-22 2019-05-03 张敬 一种便调式实蝇诱捕器
CN109699607B (zh) * 2019-02-22 2022-06-03 张敬 一种便调式实蝇诱捕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149300A4 (en) 2010-07-28
EP2481282B1 (en) 2016-04-06
EP2149300B1 (en) 2012-08-08
WO2008143041A1 (ja) 2008-11-27
CN102783469A (zh) 2012-11-21
MY190616A (en) 2022-04-27
TWI415568B (zh) 2013-11-21
MX338196B (es) 2016-04-06
TWI507128B (zh) 2015-11-11
HK1176808A1 (zh) 2013-08-09
EP2481282A1 (en) 2012-08-01
US20100275505A1 (en) 2010-11-04
AR066643A1 (es) 2009-09-02
CN102783469B (zh) 2016-12-07
TW200926974A (en) 2009-07-01
MX2009011909A (es) 2010-02-18
EP2149300A1 (en) 2010-02-03
US8448376B2 (en) 2013-05-28
MY149547A (en) 2013-09-13
TW201328595A (zh) 2013-07-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677525A (zh) 飞翔昆虫类捕获器
AU651614B2 (en) Device for attracting moths
Hattingh et al. Visual and olfactory location of biotopes, prey patches, and individual prey by the ladybeetle Chilocorus nigritus
CN101588714A (zh) 害虫捕获器
US6772556B1 (en) Insect trap
JP5268408B2 (ja) 飛翔昆虫類捕獲器
JP4790139B2 (ja) 飛翔昆虫用捕獲器
US20080256843A1 (en) Insect Bait Station
JP2009142228A (ja) 飛翔昆虫類捕獲器
CN206895643U (zh) 一种简易无毒蟑螂诱捕器
CN208739947U (zh) 一种果实蝇诱捕器
CN207678699U (zh) 大实蝇诱捕器
CN205082522U (zh) 一种针对自动分离土壤动物的新型诱捕器
CN2788561Y (zh) 异形沟孔式扑蝇瓶
CN213044846U (zh) 一种蠼螋诱捕装置
CN218007818U (zh) 一种昆虫活体采集装置
CN201044599Y (zh) 捕蝇器
CN213756347U (zh) 一种天牛捕捉装置
WO2013056410A1 (zh) 昆虫捕捉器
JP2008283927A (ja) 飛翔昆虫類捕獲器
JP2009165402A (ja) 飛翔昆虫類捕獲器
CN209218983U (zh) 用于蛾类害虫的诱捕装置
KR200335144Y1 (ko) 끈끈이 가리개
CN213486516U (zh) 食心虫类害虫诱捕装置
JP2009165404A (ja) 飛翔昆虫類捕獲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DE

Ref document number: 1140374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

C12 Rejection of a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its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00324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WD

Ref document number: 1140374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