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218983U - 用于蛾类害虫的诱捕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用于蛾类害虫的诱捕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218983U
CN209218983U CN201822128443.5U CN201822128443U CN209218983U CN 209218983 U CN209218983 U CN 209218983U CN 201822128443 U CN201822128443 U CN 201822128443U CN 209218983 U CN209218983 U CN 20921898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hell
pars infundibularis
trap
moth pests
mot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2128443.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超
高爱华
塞斯文
齐玉洁
刘思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anjing Xin'an China Green Bio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anjing Xin'an China Green Bio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anjing Xin'an China Green Bio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Nanjing Xin'an China Green Bio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2128443.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21898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21898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21898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atching Or Destruction (AREA)

Abstract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用于蛾类害虫的诱捕装置,包括外壳和漏斗部,外壳包括顶部和底口,漏斗部包括顶部和底口,漏斗部以倒置方式布置在外壳内并且外壳的顶部与漏斗部的顶部相隔一段距离,漏斗部的顶部具有顶部开口,顶部开口的直径为10mm‑40mm,外壳与漏斗部以可拆卸的方式固定连接成:在外壳的下端处与漏斗部的下端处形成害虫承接部,外壳或所述漏斗部内布置有引诱剂。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用于蛾类害虫的诱捕装置,能够节省运输及存放空间。此外还能够为虫情监测工作提供更准确的科学依据。

Description

用于蛾类害虫的诱捕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农业设施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蛾类害虫的诱捕装置,其特别适合应用于诱捕蛾类害虫,以减少它们对于例如大田作物、蔬菜及果树等农作物造成的损害。
背景技术
以下对本实用新型的相关技术背景进行说明,但这些说明并不一定构成本实用新型的现有技术。
蛾类害虫是对农业生产影响较重的害虫,包括很多种,例如二化螟、稻纵卷叶螟、大螟、甜菜夜蛾、斜纹夜蛾、小地老虎、棉铃虫、亚洲玉米螟、梨小食心虫、桃小食心虫、桃蛀螟等。以鳞翅目蛾虫为例,其可对大田作物、蔬菜作物以及果树等均有危害。而且主要危害的是作物的根、茎、叶片、新梢、果实等,由此造成农作物减产减收,甚至绝产绝收,严重时会给农业生产造成无法估量的损失。
现有技术中,对蛾类害虫的防治可以采用化学农药喷洒、果实套袋等方法,也可以采用诱捕器诱杀的方式。此外,诱捕器还可以用于植保部门及检疫部门的虫情监测。诱捕器作为一项蛾类害虫绿色防控技术,目前已经有一定范围的推广应用。
但是,例如为鳞翅目蛾虫的蛾类害虫大多数具有较强的迁飞能力,当使用农药喷洒进行防治时,它们会因气味、水雾、气压等原因飞离目标地块,而在农药药效渐渐减弱后又重新飞回来危害作物,因此前述现有技术中的方式并不理想。尽管对于果树而言,可以通过果实套袋实现害虫的成虫及卵与果实的隔绝,从源头上减少危害,但是这种方式只在果实受到蛾类害虫危害时适用,并不适用于根、茎、叶片受到危害的情况,因而应用范围非常受限。
此外,市售的适用于蛾类害虫的诱捕器种类主要包括三角形诱捕器、船型诱捕器、封闭型飞蛾诱捕器。但这些类型的诱捕器都具有一些缺陷。例如,三角形诱捕器、船型诱捕器等属于开放式,害虫在飞入诱捕器后,很容易又会飞走。封闭型飞蛾诱捕器虽然解决了害虫会飞走的问题,但是因其体积较大,不方便叠套,存在运输困难;还有一种封闭型诱捕器的集虫方式为袋集,下雨时,装虫的袋子里会有积水,从而使诱到的害虫腐烂,无法计量虫口数量,给监测工作造成一定的困难。
因此,现有技术中迫切需要一种能够克服前述缺陷的用于蛾类害虫的诱捕装置,以提高对农作物的保护程度,同时也为虫情监测提供较为准确的科学依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用于蛾类害虫的诱捕装置,以减少它们对于例如大田作物、蔬菜及果树等农作物造成的损害,为虫情监测提供较为准确的科学依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用于蛾类害虫的诱捕装置,包括外壳和漏斗部,所述外壳包括顶部和底口,所述漏斗部包括顶部和底口,所述漏斗部以倒置方式布置在所述外壳内并且所述外壳的顶部与所述漏斗部的顶部相隔一段距离,所述漏斗部的顶部具有顶部开口,所述顶部开口的直径为10mm-40mm,所述外壳与所述漏斗部以可拆卸的方式固定连接成:在所述外壳的下端处与所述漏斗部的下端处之间形成害虫承接部,所述外壳或所述漏斗部内布置有引诱剂。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所述外壳的顶部设置有顶部圆孔,所述顶部圆孔的直径不大于3mm。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又一方面,所述漏斗部包括漏斗侧壁,所述漏斗侧壁上设置有网孔,所述网孔的最大宽度不大于3mm。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所述外壳的侧壁上设置有侧壁格栅,所述侧壁格栅的最大宽度不大于3mm。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又一方面,所述外壳的顶部还设置有顶部格栅,所述顶部格栅的最大宽度不大于3mm,所述顶部格栅均匀地分布在所述顶部圆孔的周围。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所述漏斗部内设置有支架,用于布置所述引诱剂。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又一方面,所述外壳的顶部处设置有悬挂部,用于悬挂所述诱捕装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所述外壳的底口呈倾斜状。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又一方面,所述漏斗部的下端处包括圆台,所述圆台与所述外壳的下端处形成所述害虫承接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所述外壳的下部设置有外壳连接孔,所述漏斗部的下部设置有漏斗连接孔,所述外壳与所述漏斗部利用连接件通过所述外壳连接孔和所述漏斗连接孔可拆卸地固定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用于蛾类害虫的诱捕装置,可节省运输及存放空间。此外,当完成诱捕工作时,可方便地拆卸开外壳与漏斗部以取出全部诱捕到的蛾类害虫,能够为虫情监测工作提供更准确的科学依据。
附图说明
通过以下参照附图提供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本实用新型的特征和优点将变得更加容易理解,在附图中:
图1是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的用于蛾类害虫的诱捕装置的示意性立体图;
图2是示出图1中的用于蛾类害虫的诱捕装置的外壳的示意性侧视图;
图3是示出图1中的用于蛾类害虫的诱捕装置的外壳的示意性俯视图;
图4是示出图1中的用于蛾类害虫的诱捕装置的漏斗部的示意性侧视图;
图5是示出图1中的用于蛾类害虫的诱捕装置的漏斗部的示意性俯视图。
附图标记:
1.外壳;2.漏斗部;
10.壳体;11.悬挂部;12.支撑锁紧部;13.侧壁格栅;14.顶部格栅;
15.顶部圆孔;16.外壳连接孔;
21.圆台;22.漏斗侧壁;23.漏斗连接孔;24.顶部开口;
231.网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实施方式进行详细描述。对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描述仅仅是出于示范目的,而绝不是对本实用新型及其应用或用法的限制。
图1是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的用于蛾类害虫的诱捕装置的示意性立体图;图2是示出图1中的用于蛾类害虫的诱捕装置的外壳的示意性侧视图;图3是示出图1中的用于蛾类害虫的诱捕装置的外壳的示意性俯视图;图4是示出图1中的用于蛾类害虫的诱捕装置的漏斗部的示意性侧视图;图5是示出图1中的用于蛾类害虫的诱捕装置的漏斗部的示意性俯视图。
如图1-3中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的用于蛾类害虫的诱捕装置包括外壳1和漏斗部2。其中,漏斗部2以倒置的方式布置在外壳1内并且其顶部与外壳的顶部相隔一段距离,优选为50mm-100mm。外壳1具有壳体10,并且包括顶部和底口。作为示例,外壳1为倒置的大致圆筒状。优选地,其底口呈倾斜状,如图2中示出的,但不限于此。底口倾斜是为了使诱捕器被支撑起工作时,外壳下部可以更好地保持水平状。此外,优选地,外壳1的壳体10由透明材料制成,由此,能够透过外壳1看到其内部的漏斗部2。
仍如图1-3中所示,外壳1的顶部上设置有顶部圆孔15,其周围均匀分布有顶部格栅14。优选地,顶部圆孔的直径不大于3mm。顶部格栅14的最大宽度不大于3mm。优选地,顶部格栅14的数量为四个,均匀分布在顶部圆孔15的周围。此外,外壳1的顶部的两侧设置有悬挂部11,以用于将整个诱捕装置悬挂在田间的树枝上,或者悬挂在支杆上以支撑在田间工作。可以理解,当外壳1的底口呈倾斜状时,外壳1的一侧较长另一侧较短。换言之,在外壳1的侧视图中,外壳1呈现为一侧是长边,另一侧是短边,如图2中示出的。外壳1的短边的底部处设置有支撑锁紧部12,支撑锁紧部12可以是例如卡扣的形式。其作用主要是为了方便固定支杆,将诱捕器与支杆锁紧在一起,以将整个装置支撑布置在田间等需要的场所。外壳1的外壁上还设置有侧壁格栅13,侧壁格栅13的最大宽度不大于3mm。优选地,在整个侧壁上均匀设置四组侧壁格栅13,也就是,大约每周向相隔90度设置一组格栅。作为示例,图2中仅示出侧壁上设置的一组侧壁格栅13。此外,仍如图中所示,外壳1的下端处还设置有外壳连接孔16,该外壳连接孔16用于与外壳内的漏斗部2连接,其将在下面描述。需要说明的是,一般蛾类害虫身体的最窄处宽度也要大于3mm,所以基于蛾类害虫的这一特点,设置顶部格栅14、侧壁格栅13的最大宽度均不大于3mm,以及顶部圆孔15的直径不大于3mm的目的是:被诱入装置内的蛾类害虫不能够通过顶部圆孔15,顶部格栅14以及侧壁格栅13飞出装置。
外壳1可采用塑料材料制成。优选地,采用透明度高的聚碳酸酯(PC)、聚氯乙烯(PVC)及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等,这些材料透明并且坚硬。此外,外壳1的材料也可以是聚乙烯(PE)、聚丙烯(PP)。虽然这些材料透明度不是特别高,但是它们的价格较低,且具有透光性,也适用于本申请的装置,从而可以整体上降低本装置的制造成本,更具推广及应用性。
如图4-5中所示,漏斗部2包括顶部和底口。其顶部上设置有顶部开口24。此外,漏斗部2还包括漏斗侧壁22及设置在其下端处的圆台21。优选地,顶部开口24为圆形开口。优选地,圆形开口的直径为10mm-40mm,以方便害虫飞过。漏斗侧壁22上设置有网孔231,与前面描述的顶部格栅和侧壁格栅类似,网孔231的最大宽度不大于3mm,其目的也是使进入该装置内的害虫不能够穿过网孔,而是向上通过顶部开口进入外壳1与漏斗部2的空间内,最后落入害虫承接部处。
作为一种示例,圆台21向上翻卷起,由此形成内凹部。此外,在漏斗部2的下部处还设置有漏斗连接孔23,其大小与外壳1的下部处的外壳连接孔16相对应。由此,当漏斗部2布置在外壳1内时,利用例如为弹簧夹的连接件连接漏斗连接孔23与外壳连接孔16,以由此实现外壳1与漏斗部2的固定连接,并且连接时在外壳1的下端处与漏斗部2的下端处之间形成害虫承接部。可以理解,其可以是漏斗部2的圆台21与外壳1的下端处形成害虫承接部。此外,通过卸下弹簧夹,也可以使外壳1与漏斗部2拆卸开。因而,外壳1与漏斗部2的连接采用的是可拆卸的连接方式。优选地,外壳连接孔16及漏斗连接孔23均设置为两个,以在保证连接稳固的情况下,更利于拆卸,但是不限于此,也可以设置三个或更多个。
外壳1可在顶部圆孔15的下方设置引诱剂,以引诱蛾类害虫通过外壳和漏斗部的底口飞入该诱捕装置内。例如,可以将布置有引诱剂的部件悬挂在该顶部圆孔的下方的方式设置引诱剂。此外,也可以采用在漏斗部2内设置引诱剂支架,然后再将引诱剂布置在支架上的方式来设置引诱剂。可以理解,上述的方式仅是作为示例举例说明,引诱剂的设置方式不限于此,只要在该诱捕装置内布置有引诱剂即可实现诱捕功能。
作为示例,引诱剂可以为液体诱剂、毛细管状、橡皮头状或者其他形式的引诱剂。作为举例,引诱剂可包括但不限于甜菜夜蛾性信息素、斜纹夜蛾性信息素、银纹夜蛾性信息素、小地老虎性信息素、棉铃虫性信息素、亚洲玉米螟性信息素、二化螟性信息素、大螟性信息素、稻纵卷叶螟性信息素、梨小食心虫性信息素、桃蛀螟性信息素、桃小食心虫性信息素等等。根据采用的引诱剂的形式,以最方便快捷的方式固定或布置引诱剂在该诱捕装置内即可。例如,当采用橡皮头状或液体诱剂时,可采用悬挂方式将引诱剂直接悬挂在外壳1的顶部圆孔15的下方;而当采用毛细管状引诱剂时,可通过布置在引诱剂支架上的方式设置在漏斗部2内。例如,引诱剂支架上可具有卡扣式中央圆孔,毛细管状引诱剂可非常方便地布置在该支架上。
该诱捕装置内布置的引诱剂可通过外壳1的顶部圆孔15、侧壁格栅13、顶部格栅14,以及漏斗部2的漏斗侧壁22、顶部开口24及漏斗部2的开放底口等等挥发出去,由此引诱周围的蛾类害虫从开放底口飞入诱捕装置内。
下面将介绍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用于蛾类害虫的诱捕装置的具体应用。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工作或未被使用的情况下,该诱捕装置的各部分可分开放置,即,外壳1、漏斗部2、引诱剂、引诱剂支架及弹簧夹等都是分开放置的部件,由此,节省存放空间并且非常方便储存及运输。当使用时,操作人员先将引诱剂布置在外壳1内或漏斗部2内,然后可以通过将外壳1套在倒置的漏斗部2上,并利用例如为弹簧夹的连接件及外壳连接孔16和漏斗连接孔23将外壳1与漏斗部2连接固定在一起,且在下端处形成害虫承接部,即完成该诱捕装置的组装。根据具体地应用场所,例如,在田间或果园内,通过支杆之类的支撑装置穿过悬挂部11并通过支撑锁紧部12锁住,可将该装置设置在果园或田间。此外,也可仅通过悬挂部11挂在树枝上的方式布置该装置。如前所述,该诱捕装置内的引诱剂通过顶部圆孔15、侧壁格栅13、顶部格栅14,以及漏斗部2的漏斗侧壁22、顶部开口24及开放底口等等挥发出去,由此吸引蛾类害虫从开放底口飞入漏斗部2内。飞入之后的蛾类害虫会继续向上飞,经过漏斗部2的顶部开口24飞出漏斗部2并进入外壳1与漏斗部2之内的空间内,由于外壳1的顶部圆孔15的直径、外壳1上的侧壁格栅及顶部格栅的最大宽度以及网孔231的最大宽度均不大于3mm,即,均小于蛾类害虫的身体的最窄宽度,所以它们无法从这些部位再飞出去,只能停留在外壳1与漏斗部2之间的空间内,最后落入漏斗部2与外壳1的下端处的害虫承接部内,或者说圆台21与外壳1的下端处形成的害虫承接部内。由此实现对蛾类害虫的诱捕。最后诱捕到的蛾类害虫都积聚在害虫承接部处。当需要清理或统计这些诱捕的害虫时,可以将诱捕装置取下,并倒置,使漏斗部2的开放底口向上,拆卸下弹簧夹,将外壳1与漏斗部2分开,即可取出这些被诱捕的蛾类害虫,进行清理或统计。此时,还可以对该诱捕装置进行清洗,晾干,以便下次再使用。一般每亩地可根据需要设置1-10个诱捕装置,当用于害虫防治时,每亩地设置5-10个诱捕装置较为适宜,当用于虫情监测时,在整个目标区域至少使用5个蛾类诱捕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用于蛾类害虫的诱捕装置,由于在不用时可将外壳1和漏斗部2分开放置,由此节省了运输及存放空间。此外,当需要使用时,可仅通过例如为弹簧夹的连接件将它们连接即可完成装配,由此节省时间提高效率。另外,当完成诱捕工作时,可通过拆卸例如为弹簧夹的连接件非常方便地将外壳1与漏斗部2分开取出全部诱捕到的蛾类害虫,因而能够为虫情监测工作提供更准确的科学依据。此外,还可以清洗各部件,晾干后再使用,由此节省了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
虽然参照示例性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描述,但是应当理解,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文中详细描述和示出的具体实施方式,在不偏离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范围的情况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所述示例性实施方式做出各种改变。这些改变均应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用于蛾类害虫的诱捕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1)和漏斗部(2),所述外壳(1)包括顶部和底口,所述漏斗部(2)包括顶部和底口,所述漏斗部(2)以倒置方式布置在所述外壳(1)内并且所述外壳(1)的顶部与所述漏斗部(2)的顶部相隔一段距离,所述漏斗部(2)的顶部具有顶部开口(24),所述顶部开口(24)的直径为10mm-40mm,所述外壳(1)与所述漏斗部(2)以可拆卸的方式固定连接成:在所述外壳(1)的下端处与所述漏斗部(2)的下端处之间形成害虫承接部,所述外壳(1)或所述漏斗部(2)内布置有引诱剂。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蛾类害虫的诱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1)的顶部设置有顶部圆孔(15),所述顶部圆孔(15)的直径不大于3mm。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蛾类害虫的诱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漏斗部(2)包括漏斗侧壁(22),所述漏斗侧壁(22)上设置有网孔(231),所述网孔(231)的最大宽度不大于3mm。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蛾类害虫的诱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1)的侧壁上设置有侧壁格栅(13),所述侧壁格栅(13)的最大宽度不大于3mm。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蛾类害虫的诱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1)的顶部还设置有顶部格栅(14),所述顶部格栅(14)的最大宽度不大于3mm,所述顶部格栅(14)均匀地分布在所述顶部圆孔(15)的周围。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用于蛾类害虫的诱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漏斗部(2)内设置有支架,用于布置所述引诱剂。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用于蛾类害虫的诱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1)的顶部处设置有悬挂部(11),用于悬挂所述诱捕装置。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用于蛾类害虫的诱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1)的底口呈倾斜状。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用于蛾类害虫的诱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漏斗部(2)的下端处包括圆台(21),所述圆台(21)与所述外壳(1)的下端处形成所述害虫承接部。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用于蛾类害虫的诱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1)的下部设置有外壳连接孔(16),所述漏斗部(2)的下部设置有漏斗连接孔(23),所述外壳(1)与所述漏斗部(2)利用连接件通过所述外壳连接孔(16)和所述漏斗连接孔(23)可拆卸地固定连接。
CN201822128443.5U 2018-12-18 2018-12-18 用于蛾类害虫的诱捕装置 Active CN20921898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2128443.5U CN209218983U (zh) 2018-12-18 2018-12-18 用于蛾类害虫的诱捕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2128443.5U CN209218983U (zh) 2018-12-18 2018-12-18 用于蛾类害虫的诱捕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218983U true CN209218983U (zh) 2019-08-09

Family

ID=6750814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2128443.5U Active CN209218983U (zh) 2018-12-18 2018-12-18 用于蛾类害虫的诱捕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21898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322341B1 (ko) 해충 포획용 다용도 콘트랩 장치
CN102006772B (zh) 用于虫害防治的设备
KR101533629B1 (ko) 포획트랩
CN209218983U (zh) 用于蛾类害虫的诱捕装置
CN205266693U (zh) 一种针对蝇类害虫的诱捕器
CN201577436U (zh) 一种果实蝇诱捕器
CN105532605A (zh) 柑橘象鼻虫灭杀箱
KR101352398B1 (ko) 화분매개용 곤충 사육장치
CN201167528Y (zh) 一种果实蝇诱捕器
CN213306999U (zh) 用于诱捕飞行昆虫的诱捕装置
CN207639514U (zh) 一种害虫诱捕装置
CN110352005B (zh) 蜱虫捕捉器和蜱虫捕捉方法
US3224145A (en) Fly trap
CN202310937U (zh) 一种用于诱捕昆虫的简易装置
CN209983380U (zh) 太阳能灭蝇灭蚊灯
CN207784064U (zh) 一种用于毫菊种植园的杀虫设备
CN201640245U (zh) 伞形诱捕器
KR20130121688A (ko) 접촉 트랩
CN201682907U (zh) 实蝇类昆虫成虫诱捕粘杀器
CN105028361A (zh) 一种诱集并监测韭蛆成虫的方法
CN202819386U (zh) 一种食品仓库蛾虫诱捕器
CN212414425U (zh) 林业育苗病虫害防治装置
CN218736755U (zh) 一种农业种植用害虫诱捕设备
CN2726307Y (zh) 沙棘木蠹蛾诱捕器
CN103283700A (zh) 果蝇诱捕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2 Change in the address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210014 South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Park, No. 5, Tongwei Road, Xuanwu District, Nanjing City, Jiangsu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NANJING XINAN SINOGREEN BIOLOGICAL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Room 1601, Zijin Building, No. 50-1 Zhongling Street, Xuanwu District, Nanjing, Jiangsu Province, 210000

Patentee before: NANJING XINAN SINOGREEN BIOLOGICAL TECHNOLOGY Co.,Ltd.

CP02 Change in the address of a patent hol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