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670821A - 车辆的遮蔽部件的安装结构 - Google Patents

车辆的遮蔽部件的安装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670821A
CN101670821A CN200910176226A CN200910176226A CN101670821A CN 101670821 A CN101670821 A CN 101670821A CN 200910176226 A CN200910176226 A CN 200910176226A CN 200910176226 A CN200910176226 A CN 200910176226A CN 101670821 A CN101670821 A CN 10167082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ehicle
window
curtain
airbag
mounting structu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1017622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高桥邦夫
神田和则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azda Moto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azda Moto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8234580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187090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8249987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428268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8249986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217847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8252177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10083225A/ja
Application filed by Mazda Motor Corp filed Critical Mazda Motor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167082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67082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JWINDOWS, WINDSCREENS, NON-FIXED ROOFS, DOORS, OR SIMILAR DEVICES FOR VEHICLES; REMOVABLE EXTERNAL PROTECTIVE COVER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 B60J1/00Windows; Windscreens; Accessories therefor
    • B60J1/20Accessories, e.g. wind deflectors, blinds
    • B60J1/2011Blinds; curtains or screens reducing heat or light intensity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JWINDOWS, WINDSCREENS, NON-FIXED ROOFS, DOORS, OR SIMILAR DEVICES FOR VEHICLES; REMOVABLE EXTERNAL PROTECTIVE COVER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 B60J1/00Windows; Windscreens; Accessories therefor
    • B60J1/20Accessories, e.g. wind deflectors, blinds
    • B60J1/2011Blinds; curtains or screens reducing heat or light intensity
    • B60J1/2091Foldable sunscree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3Inflatable members
    • B60R21/231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 B60R21/232Curtain-type airbags deploying mainly in a vertical direction from their top edg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ir Bag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车辆的遮蔽部件的安装结构包括:天花板(32);遮蔽部件(14),其从车室内侧覆盖窗玻璃(12a);帘式安全气囊装置(20),其具有安全气囊(21),所述安全气囊(21)在非工作状态下沿窗玻璃(12a)的上缘部被收纳,而在膨胀时使天花板(32)向下方变形并从该天花板的侧端部(32a)与窗玻璃(12a)之间产生的间隙向下方展开;支撑部件(14a、14b),其将遮蔽部件(14)支撑在比处于展开状态的安全气囊(21)更靠车宽方向外侧的位置上。由此,即使车窗上有遮蔽部件,帘式安全气囊也能良好地展开。

Description

车辆的遮蔽部件的安装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设于车窗的车辆的遮蔽部件的安装结构。
背景技术
近年来,车辆中除了装备有用于保护乘员免受来自前方的冲击负荷的安全气囊装置之外,有时还装备有用于保护乘员免受来自侧方的冲击负荷的帘式安全气囊装置。该帘式安全气囊装置中,安全气囊沿车辆前后方向收纳在构成车身侧面的车窗及支柱等的上方。该安全气囊在来自侧方的冲击负荷作用时,基于来自充气机的气体压力发生膨胀,使例如从车室内侧覆盖车顶盖的天花板变形或断裂,从而沿着窗玻璃及支柱的车室内侧的面等向下方展开。
另一方面,为了确保车室内的隐私或提高舒适性等,有时会在车身的后部座席的侧面或后窗等安装作为选装品等的用来遮挡来自车外的视线的窗帘或百叶窗等遮蔽部件。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平11-48902号中公开了具备上述帘式安全气囊功能的此种遮蔽构件。
然而,在采用由安全气囊膨胀使天花板向下方变形并基于该变形使安全气囊从该天花板的侧端部附近产生的间隙沿着设置在车身侧面的车窗上的窗玻璃向下方展开的结构的情况下,当帘式安全气囊装置工作时,若车窗上安装有窗帘或百叶窗等遮蔽部件,则有可能会发生如下所述的问题。
即,此种遮蔽部件通常在车窗的车内侧以垂下状安装于天花板的侧端部,在装备有具上述结构的帘式安全气囊装置的情况下,若遮蔽部件安装于天花板,则在帘式安全气囊装置工作,安全气囊发生膨胀时,该安全气囊会进入遮蔽部件与窗玻璃之间并在此膨胀,一边使遮蔽部件断裂或强迫遮蔽部件向车室内侧移动一边展开。
因此,该安全气囊的顺利展开有可能会受到阻碍,在装备有具上述结构的帘式安全气囊装置的情况下,事实上车窗上难以安装窗帘等遮蔽部件。
另外,在采用在车身后面的上方、例如后背门的上部装备有帘式安全气囊装置且安全气囊沿着车身后面的车窗的窗玻璃向下方展开的结构的情况下,当该车窗上安装有窗帘等遮蔽部件时,上述问题也同样会发生。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装备有帘式安全气囊装置的车辆中既能够将遮蔽部件安装于车窗又能够使安全气囊良好地展开的车辆的遮蔽部件的安装结构。
本发明的车辆的遮蔽部件的安装结构包括:帘式安全气囊装置,其配备在设于车身上的车窗的上部附近;天花板,其从车室内侧覆盖车顶盖;遮蔽部件,其从车室内侧覆盖所述车窗上设置的窗玻璃的至少上部;其中,所述天花板的侧端部指向所述窗玻璃的上缘部附近,所述帘式安全气囊装置具有安全气囊,所述安全气囊在非工作状态下沿所述窗玻璃的上缘部收纳在所述天花板的上方,在受到来自充气机的气体压力而膨胀时,使所述天花板向下方变形并从该天花板的侧端部与所述窗玻璃之间产生的间隙向下方展开,所述车辆的遮蔽部件的安装结构还包括支撑部件,所述支撑部件将所述遮蔽部件支撑在比处于展开状态的所述安全气囊更靠车宽方向外侧、或更靠下侧的位置上。
采用本发明,由于遮蔽部件被支撑在比处于展开状态的安全气囊更靠车宽方向外侧、或更靠下侧的位置,因此,安全气囊会沿着遮蔽部件的车室内侧的面向下方展开而不会进入到遮蔽部件与窗玻璃之间。其结果,可以实现安全气囊向车室内侧的顺利展开,发挥安全气囊的预期的功能。
本发明中,较为理想的是,所述支撑部件将所述遮蔽部件沿车辆前后方向能够移动地予以支撑。
此外,本发明中,较为理想的是,所述支撑部件将所述遮蔽部件沿上下方向能够移动地予以支撑。
采用该结构,当安全气囊抵接于遮蔽部件时,遮蔽部件基于该安全气囊的抵接力能容易地向下方移动。因此,安全气囊能够向车室内侧顺利地展开而不会被遮蔽部件妨碍,发挥预期的功能。
本发明中,较为理想的是,还包括:后柱,其位于所述车窗的车辆后方侧,被后柱装饰件从车室内侧所覆盖,其中,所述帘式安全气囊装置在收纳状态下沿所述后柱的规定部位固定于车身,所述安全气囊受到来自充气机的气体压力后,从所述后柱装饰件的车宽方向外侧的端部与所述窗玻璃之间向车室内侧展开以覆盖该窗玻璃,所述车辆的遮蔽部件的安装结构还包括保持部件,所述保持部件将所述遮蔽部件的后端部保持在比所述安全气囊的展开位置更靠车辆外侧的位置。
采用该结构,由于遮蔽部件的后端部被保持部件所保持,因此,遮蔽部件的后端部便切实地位于展开的安全气囊的车辆外侧,从而安全气囊顺利地展开,以实现保护乘员的目的。
该结构中,较为理想的是,所述后柱具有内板以及外板,所述内板具有向车辆前方延伸的保持支架,所述保持部件设置于所述保持支架。
采用该结构,由于保持部件通过保持支架牢固地被固定于车身侧,因此,遮蔽部件的后端部牢固地被保持而不会发生摇晃。
上述结构中,较为理想的是,所述保持部件安装于所述窗玻璃。
采用该结构,无需使用特别的支架便可设置保持部件。这可减少部件数及降低成本。
上述结构中,所述遮蔽部件以被赋予向车辆前方的势能的状态被支撑,所述保持部件对所述遮蔽部件的保持随着所述安全气囊的展开而被解除。
采用该结构,由于遮蔽部件随着安全气囊的展开从后柱向前方移动,因此能更切实地防止遮蔽部件妨碍安全气囊展开的情况。
本发明中,较为理想的是,还包括:装饰件,其设置在所述车窗的下方,其中,所述装饰件在其内侧能够内置所述遮蔽部件。
采用该结构,在车窗无需由遮蔽部件遮蔽时,通过将遮蔽部件内置于车窗下部的装饰件内,能够提高车辆的自外部的可视性。
本发明中,较为理想的是,在所述帘式安全气囊装置的非工作状态下,所述支撑部件比所述天花板的侧端部更靠车辆外侧。
由此,可防止因安全气囊的展开而向下方变形的天花板的侧端部与支撑部件的接触。
本发明中,较为理想的是,所述遮蔽部件的由所述支撑部件支撑的支撑位置比伴随所述安全气囊的膨胀展开而向下方变形的所述天花板的侧端部的移动轨迹更靠车辆外侧。
由此,更切实地防止因安全气囊的展开而向下方变形的天花板的侧端部与支撑部件的接触。
本发明中,较为理想的是,还包括:防干涉部件,其设置于所述支撑部件的上部,防止该支撑部件与展开的安全气囊的干涉。
由此,可防止支撑部件与安全气囊的干涉。
本发明中,较为理想的是,还包括:中柱,其位于所述车窗的车辆前方侧;后柱,其位于所述车窗的车辆后方侧。
上述结构中,较为理想的是,所述支撑部件是安装于窗玻璃的上部的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导轨部件。
采用该结构,遮蔽部件的上部以始终接近于窗玻璃的上部的状态被支撑。这样能更切实地防止展开的安全气囊进入到遮蔽部件与窗玻璃之间。
该结构中,较为理想的是,还包括:第2导轨部件,其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安装于窗玻璃的下部,其中,所述导轨部件支撑所述遮蔽部件的上部,所述第2导轨部件支撑所述遮蔽部件的下部。
采用该结构,遮蔽部件沿窗玻璃在整个上下方向展开。由此,安全气囊可隔着遮蔽部件沿窗玻璃顺利地展开。
上述结构中,较为理想的是,还包括:中柱,其位于所述车窗的车辆前方侧;后柱,其位于所述车窗的车辆后方侧;其中,所述支撑部件的车辆前方侧及后方侧中的至少一方的端部固定于所述中柱或所述后柱。
由此,支撑部件得以牢固地固定。
另外,上述结构中,较为理想的是,还包括:中柱,其位于所述车窗的车辆前方侧;后柱,其位于所述车窗的车辆后方侧,其中,所述支撑部件是安装于所述中柱以及所述后柱的导轨部件。
采用该结构,导轨部件安装在分别位于车窗的车辆前、后位置的中柱和后柱上,由此无需在车身侧另外设置用于安装导轨部件的结构。
另外,上述结构中,较为理想的是,所述支撑部件在其上部具有保持所述遮蔽部件的保持部,所述保持部在安全气囊展开之际该安全气囊抵接于遮蔽部件的上部时解除对该遮蔽部件的保持。
采用该结构,通常时可良好地由遮蔽部件遮蔽、开放车窗,当帘式安全气囊装置工作时安全气囊可良好地展开。
另外,上述结构中,较为理想的是,所述遮蔽部件被赋予向下方的势能。本发明中,作为用于赋予所述势能的方法,有对遮蔽部件自身赋予弹力的方法,或在遮蔽部件与车身部件等之间设置弹性部件的方法等。
采用该结构,当安全气囊与遮蔽部件抵接时,能够促进该遮蔽部件的向下移动。因此,遮蔽部件能够对应于安全气囊的展开而迅速地退避,使该安全气囊更加良好地展开。
另外,上述结构中,较为理想的是,所述窗玻璃中的导轨部件的安装部位上实施有用于阻止该导轨部件露向车外侧的处理。
由此,与未实施所述处理时相比,可提高车辆外观的美观性。
另外,上述结构中,较为理想的是,所述遮蔽部件在其上部具有倾斜部件,所述倾斜部件从所述遮蔽部件以越往车室内侧越向下方延伸的状态倾斜。
采用该结构,乘员能够握住倾斜部件,容易地对遮蔽部件进行开闭操作。而当安全气囊展开时,向车室内不断展开的安全气囊沿着倾斜部件被引导至车室侧。而且,利用倾斜部件能够防止展开的安全气囊与支撑部件的干涉。
另外,上述结构中,较为理想的是,所述遮蔽部件为辊状的窗帘部件。
采用该结构,当开放遮蔽车窗的遮蔽部件,需要将该遮蔽部件内置于装饰件内时,可紧凑地将遮蔽部件收纳在装饰件内。
另外,上述结构中,较为理想的是,还包括:弹性部件,其安装在所述遮蔽部件上,能够沿车辆前后方向伸缩,所述遮蔽部件的前后长度能够调整。
采用该结构,即使车窗不是矩形状的车窗,也能够利用遮蔽部件覆盖该整个车窗。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本发明的车辆的概略车室内侧视图。
图2是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窗帘的支撑部件的在安全气囊处于收纳状态下从车辆前后方向观察到的剖视图。
图3A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窗帘的展开状态的图。
图3B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窗帘的收折状态的图。
图4是用于说明导轨部件的位置的图。
图5是用于说明导轨部件与天花板的位置关系的图。
图6是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窗帘的支撑部件的在安全气囊处于展开状态下从车辆前后方向观察到的剖视图。
图7是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窗帘的支撑部件的从车顶侧所观察到的剖视图。
图8是第3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窗帘的支撑部件的从车辆前后方向观察到的剖视图。
图9是第4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窗帘的支撑部件的从车辆前后方向观察到的剖视图。
图10是第5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窗帘的支撑部件的从车辆前后方向观察到的剖视图。
图11是第5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别的窗帘的支撑部件的从车辆前后方向观察到的剖视图。
图12是第6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窗帘的支撑部件的从车辆前后方向观察到的剖视图。
图13是表示第7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窗帘的支撑部件的图。
图14是第7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别的窗帘的支撑部件的从车辆前后方向观察到的剖视图。
图15是第6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窗帘的支撑部件的从车辆前后方向观察到的剖视图。
图16是本发明的第8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的概略车室内侧视图,是表示各窗帘处于开放状态的图。
图17是本发明的第8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的概略车室内侧视图,是表示各窗帘处于遮蔽状态的图。
图18是后窗周边的从车辆前后方向观察到的剖视图。
图19A是表示第8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后窗在窗帘处于遮蔽状态下的正视图。
图19B是表示第8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后窗在窗帘处于开放状态下的正视图。
图20是表示图19A的X-X线箭头方向剖面的剖视图。
图21是表示图20中安全气囊展开时的状态的图。
图22A是表示本发明的第9实施方式中的后窗的正视图,与图19A相当。
图22B是表示本发明的第9实施方式中的后窗的正视图,与图19B相当。
图23是图22A的Y-Y线箭头方向局部剖视图。
图24A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0实施方式中的后窗的正视图,与图19A相当。
图24B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0实施方式中的后窗的正视图,与图19B相当。
图25是图24A的Z-Z线箭头方向局部剖视图。
图26A是第10实施方式的第2导轨部件周边的水平剖视图。
图26B是第10实施方式的第2导轨部件周边的从车辆前后方向观察到的剖视图。
图27是表示第10实施方式中的安全气囊展开时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28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1实施方式中的按扣部件的局部剖视图。
图29是实施本发明的第12实施方式的车辆的概略车室内侧视图。
图30A是表示第12实施方式的后窗在窗帘处于遮蔽状态下的正视图。
图30B是表示第12实施方式的后窗在窗帘处于开放状态下的正视图。
图31是沿图30A的X-X线的放大剖视图。
图32是沿图30A的Y-Y线的放大剖视图。
图33是沿图32的Z-Z线的放大剖视图。
图34是表示图31中安全气囊展开时的状态的图。
图35是第13实施方式中的后窗的正视图。
图36是第13实施方式中的导轨部件上部的放大纵剖视图。
图37是第14实施方式中的窗帘的放大横剖视图。
图38是第15实施方式中的后窗的正视图。
图39是第15实施方式中的窗帘的放大横剖视图。
图40是本发明第16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的概略车室内侧视图,是表示各窗帘处于开放状态的图。
图41是本发明第16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的概略车室内侧视图,是表示各窗帘处于遮蔽状态的图。
图42A是表示后窗在窗帘处于遮蔽状态下的正视图。
图42B是表示后窗在窗帘处于开放状态下的正视图。
图43是图42A的X1-X1线箭头方向的放大剖视图。
图44是图42B的X2-X2线箭头方向的放大剖视图。
图45是图42A的Y1-Y1线箭头方向的放大剖视图。
图46是表示第16实施方式中的窗帘盒部件的安装结构的要部放大剖视图。
图47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7实施方式中的后窗的剖视图,与图4相当。
图48是表示第17实施方式中的窗帘盒部件的安装结构的要部放大剖视图。
图49是本发明的第18实施方式中的后窗的正视图。
图50是本发明的第19实施方式中的后窗的正视图。
图51是表示第19实施方式中的遮蔽部件的安装结构的要部放大剖视图。
图52是本发明的第20实施方式中的后窗的正视图。
图53是本发明的第21实施方式中的后窗的正视图。
图54是表示第21实施方式中的后窗的剖视图,与图43相当。
图55A是表示第21实施方式中的导轨部件的立体图。
图55B是表示第21实施方式中的窗帘钩安装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56是表示第21实施方式中的窗帘钩安装结构的剖视图。
图57是表示第21实施方式中的安全气囊展开状态的剖视图,与图43相当。
图58是本发明的第22实施方式中的后窗的正视图。
图59是表示第22实施方式中的后窗上部及窗帘上端部周边的剖视图,与图43相当。
图60是本发明的第23实施方式中的后窗的正视图。
图61是表示第23实施方式中的后窗上部及窗帘上端部周边的剖视图,与图43相当。
图62是表示本发明的第24实施方式中的后窗的剖视图,与图43相当。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第1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在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1的车室内,从前方起设置有第一排座椅2、第二排座椅3及第三排座椅4。而且,在该车辆1的车身侧面,从前方起设置有A柱5、B柱6、C柱7及D柱(后柱)8。在A柱5与B柱6之间设置有前侧门9,在B柱6与C柱7之间设置有后侧门10。而且,在车身后面设置有后背门11。
在设置于各所述侧门9、10及后背门11的车窗上分别安装有窗玻璃9a、10a、11a,其中侧门9、10的窗玻璃9a、10a为上下开闭式,后背门11的窗玻璃11a为嵌入式。而且,在所述C柱7与D柱8之间还设置有后窗12,该后窗12上安装有嵌入式的窗玻璃12a。即,C柱7位于后窗12的前方,D柱8位于后窗12的后方。而且,在所述后侧门10、后背门11及后窗12上分别安装有从车室内侧覆盖窗玻璃10a、11a、12a的窗帘13、14、15。
另一方面,该车辆1中,除了装备有用于保护第一排座椅2的乘员免受来自前方的冲击负荷的安全气囊装置(未图示)之外,还装备有用于保护各座椅2、3、4的乘员免受来自侧方的冲击负荷的帘式安全气囊装置20。
如图2所示,该帘式安全气囊装置20具有安全气囊21及充气机23,该充气机23经由供应路径22向该安全气囊21供应用于膨胀、展开的气体压力。安全气囊21在从车室内侧覆盖车顶盖31的软质的天花板(top ceiling,也称为车顶装饰件)32的侧端部上方,以收纳状态沿着所述前侧门9的窗玻璃9a、后侧门10的窗玻璃10a及后窗12的窗玻璃12a的上缘部在车身前后方向上设置。
所述安全气囊21在来自车身侧方的冲击负荷作用时或预知会有该冲击负荷时,基于来自充气机23的气体压力发生膨胀。在所述后窗12的附近,所述天花板32的侧端部32a以指向设置于该车窗12的窗玻璃12a的上缘部的状态延伸至该窗玻璃12a的附近为止。所述安全气囊21一边使该天花板32以该天花板32的侧端部32a向下方移动的方式变形一边展开。更详细而言,该安全气囊21从基于该天花板32的变形而产生在该天花板32的侧端部32a附近的间隙沿着各窗玻璃9a、10a、12a向下方展开,以保护各座椅2、3、4的乘员。
此时,安装在后侧门10上的窗帘13比安全气囊21展开时产生的所述间隙更靠车身外侧,因此不会妨碍到安全气囊21的展开。然而,后窗12的窗帘14位于所述间隙的大致下方处,因而有可能会妨碍到安全气囊21的展开。
作为其对策,窗帘14以贴近后窗12的窗玻璃12a的方式,具体而言,窗帘14以比处于展开状态的安全气囊21更靠车宽方向外侧的状态,由固定在窗玻璃12a上的支撑部件14a、14b予以支撑。
固定有该支撑部件14a、14b的窗玻璃12a并非为开闭式。该窗玻璃12a不能移动地固定在构成车顶边梁33的一部分的外板33a的凸缘33a’上及构成后翼子板34的一部分的外板34a的凸缘34a’上。
而且,如图2所示,窗帘14以其上端位于沿帘式安全气囊装置20的安全气囊21的膨胀方向延伸的线D的上方的状态,由支撑部件14a、14b予以支撑。
该窗帘14的支撑部件14a、14b是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导轨部件。支撑部件14a、14b在水平方向上支撑窗帘14。其中,支撑部件14a利用双面胶带固定在窗玻璃12a的上部,而支撑部件14b(第2导轨部件)以与支撑部件14a平行的状态利用双面胶带固定在该窗玻璃12a的下部(参照从车窗12的正面观察到的表示展开状态的图3A和表示收纳状态的图3B)。由此,窗帘14整体沿着窗玻璃12a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展开。
而且,上部侧的导轨部件14a支撑着窗帘14的上端的稍下方的部分,下部侧的导轨部件14b支撑着窗帘14的下端。这是为了使上部侧的导轨部件14a在安全气囊21展开时不会与天花板32的侧端部32a接触。
具体而言,如图4所示,在帘式安全气囊装置20非工作的状态下,上部侧的导轨部件14a以比天花板32的侧端部32a更靠车辆外侧的状态,被固定在窗玻璃12a中的在车宽方向上距离该侧端部32a规定距离L的部位上。由此,能防止因安全气囊21的展开而向下方变形的天花板32的侧端部32a与导轨部件14a发生接触。
另外,如图5所示,如果已知随着安全气囊21的膨胀展开而向下方变形的天花板32的侧端部32a的移动轨迹R,则较为理想的是以窗帘14由导轨部件14a支撑的支撑位置比该移动轨迹R更靠车辆外侧的状态,将该导轨部件14a固定于窗玻璃12a。由此,能更切实地防止因安全气囊21的展开而向下方变形的天花板32的侧端部32a与导轨部件14a发生接触。
以下,对窗帘14位置处的安全气囊21的展开进行说明。首先,安全气囊21开始展开。受到该展开的安全气囊21的挤压,天花板32发生变形,其侧端部32a向下方移动。
此时,天花板32的侧端部32a接触到窗帘14,不过,当该侧端部32a向车室内侧移动一定程度后,窗帘14的上端便恢复到原状。
严格来说,窗帘14的车高方向的尺寸被设定为,在安全气囊21越过天花板32的侧端部32a向车室内展开之前,该窗帘14就已从与侧端部32a接触的状态恢复到原来的状态。因为如果所述尺寸过长,安全气囊21有可能越过与窗帘14的上端接触的天花板32的侧端部32a,而在该窗帘14与窗玻璃12a之间展开。
若安全气囊21进一步展开,天花板32的侧端部32a便向窗帘14的车室内侧移动。安全气囊21越过天花板32的侧端部32a向窗帘14的车室内侧展开。并进一步隔着窗帘14沿窗玻璃12a向下方展开。于是,如图6所示,安全气囊21在车窗12的车室侧完全展开,覆盖窗玻璃12a。
根据本实施方式,窗帘14以比处于展开状态的安全气囊21更靠车宽方向外侧的状态,由导轨部件14a、14b予以支撑,因此,安全气囊21不会进入到窗帘14与窗玻璃12a之间,而沿着窗帘14的车室内侧的面向下方展开。其结果,安全气囊21能够发挥预期的功能。
而且,由于窗帘14的上部由固定在窗玻璃12a的上部上的导轨部件14a所支撑,所以能够始终以接近于窗玻璃12a的上部的状态被支撑。由此,能更切实地防止展开的安全气囊21进入到窗帘14与窗玻璃12a之间。
此外,由于窗帘14由分别安装在窗玻璃12a的上部及下部上的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导轨部件14a、14b所支撑,所以窗帘14整体沿着窗玻璃12a展开。由此,安全气囊21能够隔着窗帘14沿窗玻璃12a顺利地展开。
(第2实施方式)
上述实施方式中,利用双面胶带将作为窗帘的支撑部件的导轨部件固定在窗玻璃上,而本第2实施方式中,所述导轨部件被固定在车身部件上。
图7是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安装状态下的导轨部件114a(114b)的从车辆的车顶侧观察到的图。导轨部件114a(114b)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在水平方向上支撑窗帘114。导轨部件114a(114b)并非通过双面胶带固定于窗玻璃112a,而是利用螺栓114d将车辆前后方向的一端固定在构成C柱107的支柱装饰件107a上,且利用螺栓114d将另一端固定在构成D柱108的支柱装饰件108a上。
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导轨部件114a、114b固定于车窗112的侧端部附近的支柱装饰件107a、108a,因此与通过双面胶带固定于窗玻璃112a的情形相比,能更牢固地加以固定。本实施方式在窗玻璃为开闭式的情况下有效。
另外,当无需考虑固定强度时,也可将导轨部件的两端通过双面胶带固定于两支柱装饰件。采用该结构,在不将窗帘安装于车窗而未将导轨部件固定于支柱装饰件时,可良好地保持支柱装饰件的美观性。即,在利用螺栓将导轨部件固定于支柱装饰件的情况下,如果不安装窗帘以及导轨部件,则会看见形成在支柱装饰件上的螺栓孔从而有可能破坏美观性。
(第3实施方式)
第1实施方式中,作为支撑窗帘的支撑部件的两个导轨部件均固定于窗玻璃,第2实施方式中,两个导轨部件的双方均固定于作为车身部件的支柱装饰件。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本第3实施方式是将其中一个导轨部件固定于窗玻璃而将另一个导轨部件固定于车身部件的例子。
图8是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安装状态下的导轨部件214a、214b的从车辆前后方向观察到的图。
上部侧的导轨部件214a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固定于窗玻璃212a的上部(如第1实施方式那样,利用双面胶带固定)。下部侧的导轨部件214b固定在后轮室罩装饰件235上(利用双面胶带或如第2实施方式那样利用螺栓固定)。后轮室罩装饰件235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位于车窗212的下方。
另外,本发明并不限于此,也可将其中一个导轨部件安装于窗玻璃的上部而将另一个导轨部件的车辆前后方向两端安装于两支柱装饰件。
本实施方式在难以将两个导轨部件均安装在窗玻璃或车身部件上的情况下有效。
(第4实施方式)
本第4实施方式是将两个导轨部件均牢固地固定在支柱装饰件以外的车身部件上的例子。
图9是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安装状态下的导轨部件314a、314b的从车辆前后方向观察到的图。
上部侧的导轨部件314a固定于构成车顶边梁333的一部分的内板333b。车顶边梁333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支撑窗玻璃312a的上端。具体而言,内板333b的一部分向窗玻璃312a的上部的车室侧(车窗312)延伸。在该延伸部分上固定有导轨部件314a。
另一方面,下部侧的导轨部件314b固定于构成后翼子板334的一部分的内板334b。后翼子板334支撑窗玻璃312a的下端。具体而言,内板334b的一部分向窗玻璃312a的下部的车室侧(车窗312)延伸。在该延伸部分上固定有导轨部件314b。
本实施方式在将窗帘一直安装于车窗而非选择性地安装于车窗的情况下有效。导轨部件能够牢固地被固定而不可装卸。
(第5实施方式)
本第5实施方式是避免从车外侧看见固定在窗玻璃上的导轨部件的例子。
图10是本第5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安装状态下的导轨部件414a、414b的从车辆前后方向观察到的图。
两个导轨部件414a、414b例如利用双面胶带等固定于涂在窗玻璃412的车室侧表面的周边上的陶瓷涂层412b。换言之,导轨部件414a、414b的窗玻璃上的安装部位上,实施有用于阻止导轨部件414a、414b露向车外侧的处理。
根据本第5实施方式,由于陶瓷涂层412b的存在,因此从车外侧无法看见导轨部件414a、414b,由此可提高车辆外观的美观性。
另外,上述例并不限于陶瓷涂层,作为其他例子,如图11所示,也可将两个导轨部件514a、514b固定于贴在窗玻璃512a的车室侧表面上的例如红外线遮光膜等有色膜512b。如此,与陶瓷涂层同样,由于有色膜512b的存在,因此从车外侧无法看见导轨部件514a、514b,由此可提高车辆外观的美观性。
(第6实施方式)
本第6实施方式是防备展开的安全气囊与导轨部件可能发生干涉的情况的例子。
图12是本第6实施方式的一例子的导轨部件的从车辆前后方向观察到的图。
如图12所示,导轨部件614a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以吊挂状态支撑窗帘614。因此,与如图2所示在水平方向上支撑窗帘的上端的稍下方的部分的导轨部件相比,导轨部件614a有可能会直接接触到展开中的安全气囊。若安全气囊钩挂导轨部件,有可能阻碍安全气囊的顺利展开。
作为其对策,在导轨部件614a的上部设置用于防止展开的安全气囊621与该导轨部件614a干涉的,也就是用于避免安全气囊621与导轨部件614a直接接触的防干涉部件614e。该防干涉部件614e除了防止干涉之外,还具有帮助安全气囊621向车室内侧展开的功能,也就是,该防干涉部件614e通过与向导轨部件614a展开而来的安全气囊621抵接来将安全气囊621引导向车室内侧。该防干涉部件614e为了将安全气囊621引导向车室内侧,而具有以越往下方越位于车室内侧的状态向车室内方向倾斜的引导面614e’。利用该防干涉部件614e,既可以防止安全气囊621与导轨部件614a的干涉,又可使安全气囊621的展开方向从指向导轨部件614a的方向变为指向车室内方向。
另外,当然,防干涉部件614e避免与因安全气囊621的展开而移动来的天花板632的侧端部632a接触(导轨部件614a被固定在窗玻璃612a上考虑了该情况的位置上)。
根据本第6实施方式,在导轨部件614a位于与展开的安全气囊621可能发生干涉的位置的情况下,利用设置在导轨部件614a的上部的防干涉部件614e来防止该干涉。
所述第6实施方式中,设置有防干涉部件614e的导轨部件614a以吊挂状态支撑窗帘614,不过,该导轨部件,如图15所示,也可是对第1~5实施方式所说明的窗帘进行水平支撑的导轨部件914a。不过,如图15所示,若如第6实施方式的防干涉部件614e那样,在设置在该导轨部件914a上的防干涉部件914e具备引导面914e’的情况下,较为理想的是窗帘914其上端被导轨部件914a水平支撑。其原因在于,若如第1~5实施方式那样,窗帘其上端的稍下部分被导轨部件支撑,则窗帘会对被引导面引导向车室内方向的安全气囊造成阻碍。
(第7实施方式)
本第7实施方式是窗帘的支撑部件并非为导轨部件的例子。
图13表示使用揿纽714a作为窗帘714的支撑部件。揿纽714a包括由固定在窗玻璃712上的凸型(或凹型)揿扣714a’及安装在窗帘714上与揿扣714a’扣合的揿扣714a”。
根据本第7实施方式,揿纽714a具有与上述导轨部件相同的功能,并且在不需要窗帘时能够方便地从车窗上卸下窗帘。
另外,在使用揿纽作为窗帘的支撑部件的情况下,较为理想的是,使用当安全气囊抵接于窗帘时窗帘可简单地脱落的支撑部件(例如,面状扣合件等)。此外,若展开的安全气囊与该支撑部件可能发生干涉,如图14所示,较为理想的是与第6实施方式同样,在支撑部件(揿纽814a)的上部设置具有引导面814e’的防干涉部件814e。此时,防干涉部件814e通过其引导面814e’引导安全气囊821,由此,帮助安全气囊821向车室内侧展开,并避免安全气囊821与揿纽814a直接接触。
在第1~6实施方式中,作为窗帘的支撑部件的导轨部件为两个,但是,若窗玻璃是大致沿铅垂方向铺展的玻璃时,导轨部件也可以是仅固定于该玻璃的上部的一个导轨部件。此时,即使不由固定于窗玻璃的下部的导轨部件来支撑窗帘的下部,窗帘也可沿着窗玻璃铺展,安全气囊可顺利地展开。
(第8实施方式)
利用图16~图21对第8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中,安全气囊装置20中设置有带状的系绳(tether)24、25。系绳24、25的一端部分别固定于A柱5、D柱(后柱)8,而另一端部分别安装于安全气囊21的前端部、后端部。
安全气囊21的后端部延伸设置至D柱8的内部,如图19A、19B所示,其被D柱8的装饰件(后柱装饰件)8c从车室内侧所覆盖。而且,所述安全气囊21的后端部在其收纳状态下以沿D柱8的规定部位(此处,为支柱8的前边部)配置的状态固定于车身。
各系绳24、25,在安全气囊21的收纳状态下,分别以其延伸方向大致沿着各A柱5、D柱8的延伸方向的方式被收纳。
当安全气囊21展开时,如图16、图17的两点划线所示,各系绳24、25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拉住安全气囊21。各系绳24、25在安全气囊21的车辆前后方向上形成张力线,对安全气囊21施加张力,以求提高乘员保护性能。
图20表示与图19A的X-X线箭头方向剖面相当的图。如图19A、图19B、图20所示,在装饰件8c的前缘部8c′的附近也就是后窗12的后边部附近,上下设置有两个车身侧按扣部件(保持部件)15a、15a(以下,简称作按扣部件15a)。另一方面,在窗帘14的后端部的车外侧,与所述车身侧按扣部件15a、15a对应地安装有两个窗帘侧按扣部件15b、15b(以下,简称作按扣部件15b)。
当各按扣部件15b、15b与对应的按扣部件15a、15a分别结合时,窗帘14的后端部被保持在规定位置。另外,图20中为了便于图示而省略了上导轨部件14a、14b的图示。
然而,如图20所示,所述C柱7及D柱8具有由外板7a、8a与内板7b、8b构成的闭合剖面结构。这些C柱7及D柱8的车室内侧由支柱装饰件7c、8c所覆盖。上述按扣部件15a通过树脂制的支架17(保持支架)安装于车身侧(内板8b)。支架17利用包括螺栓、螺母的固定部件16被固定于D柱8的内板8b。
具体而言,支架17其后端部由固定部件16固定于内板8b,而其前端部以大致沿着后窗12的窗玻璃12a的方式向前方延伸。而且,该支架17的前端部经由内板8b与装饰件8c的间隙后,先端暴露在车室侧。该支架17的先端上安装有所述按扣部件15a。由此,乘员在车室内能够容易进行按扣部件15a、15b的结合作业或分离作业。
另外,如图20所示,安全气囊21的后端部收纳于D柱8的内板8b与装饰件8c之间所形成的空间内。如图21所示,安全气囊21一边使装饰件8c的前缘部8c′向车室内侧变形一边展开,其从基于该变形而形成的装饰件8c的前缘部8c′附近的间隙G沿窗玻璃12a向前方展开。
本第8实施方式中,如图21所示,利用按扣部件15a、15b的结合,将遮蔽后窗12的窗帘14的后端部保持在比装饰件8c的前缘部8c′更靠车辆外侧的位置。换言之,利用所述结合,将窗帘14的后端部保持在比安全气囊21的展开位置更靠车外侧的位置。
因此,当安全气囊21展开时,窗帘14位于比安全气囊21更靠车辆外侧的位置,从而窗帘14不会妨碍安全气囊21向前方的展开。其结果,安全气囊21从后方向车室内侧顺利地展开,实现保护乘员的目的。
此外,本第8实施方式中,系绳25(参照图16、图17)从伴随安全气囊21的后端部的展开而产生的间隙G向车室侧展开,但利用上述结构,系绳25的展开也不会被窗帘14妨碍。
而且,本第8实施方式中,通过将按扣部件15a设置在从D柱8的内板8b向车辆前方延伸的支架17上,能够通过支架17将按扣部件15牢固地固定于车身侧,能够牢固地保持窗帘14的后端部而不会使其发生摇晃。
(第9实施方式)
接着,对图22A、22B、图23所示的第9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22A、22B是表示第9实施方式中的后窗12的正视图,图23是图22A的Y-Y线箭头方向剖视图。
本第9实施方式中,在装饰件8c的前缘部8c′的附近也就是后窗12的后边部附近的窗玻璃12a内面上,利用双面胶带固定有与所述第8实施方式的按扣部件15a相当的按扣部件115a。
而且,本第9实施方式中,也与第8实施方式同样,利用按扣部件115a、15b的结合,如图23所示,将遮蔽后窗12的窗帘14的后端部保持在比装饰件8c的前缘部8c′更靠车辆外侧且比安全气囊21或系绳25的展开位置更靠车辆外侧的位置。
由此,利用本第9实施方式,也能防止窗帘14妨碍安全气囊21的后端部的展开的情况。尤其是通过将按扣部件115a直接安装于窗玻璃12a,无需使用如第8实施方式的支架17那样的特别部件便可设置按扣部件115a,从而可减少部件数及降低成本。
(第10实施方式)
接着,对图24A、24B~图27所示的第10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4A、24B所示,带状的弹性部件114c以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状态安装于窗帘14。通过该弹性部件114c,该窗帘14的前端部被赋予向后方的势能,而该窗帘14的后端部被赋予向前方的势能。本实施方式中,被赋予的势能是指通过弹性部件的作用力而被赋予的势能,但是,其也可以是通过气体压力、电力等来被赋予。
而且,如图24A、24B、图25所示,与所述第8实施方式的按扣部件15a相当的按扣部件215a由第3导轨部件220、220所支撑。这些第3导轨部件220、220固定在窗玻璃12a上装饰件8c的前缘部8c′的附近也就是后窗12的后边部附近的位置。窗帘14通过按扣部件215a及与该按扣部件215a处于结合状态的按扣部件15b而扣合于第3导轨部件220。该按扣部件215a与第3导轨部件220发挥着保持窗帘14的保持部件的作用。
具体而言,按扣部件215a安装于滑动件219,该滑动件219以能够在车辆前后方向上滑动的方式扣合于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各第3导轨部件220、220。
此处,第3导轨部件220具有如图26B所示的C型剖面。如图26A所示,该第3导轨部件220上设置有卡止部220a,该卡止部220a通过将底面切断并隆起来收窄供滑动件219通过的间隔,由此限制该滑动件219的通过,并将该滑动件219卡止在该第3导轨部件220的后方位置。
该卡止部220a的切断并隆起的部位发挥着弹簧的作用。当乘员为了遮蔽后窗12而将窗帘14的前端部拉向前方时,该卡止部220a维持滑动件219的卡止状态以阻止其向前方移动。另一方面,当一个大于乘员施加的操作力的负荷从后方作用于按扣部件215a时,卡止部220a凹陷以允许滑动件219的通过,滑动件219的卡止状态解除。此时,基于窗帘14的弹性部件114c的赋予势能的力,按扣部件215a与按扣部件15b的结合部位及窗帘14的后端部向前方移动。
因此,在滑动件219扣合于卡止部220a的状态下,当安全气囊21、系绳25之类的展开部件展开,安全气囊21从后方推压按扣部件215a、15b的结合部位时,基于该展开推压力,滑动件219的卡止状态如图27所示那样被解除。而且,在所述展开推压力与弹性部件114c的赋予势能的力的协同作用下,按扣部件215a与按扣部件15b的结合部位及窗帘14的后端部向前方移动。
这样,随着包含安全气囊21的展开部件的展开,窗帘14与第3导轨部件220的扣合被解除,同时窗帘14的后端部从D柱8向前方移动,由此,能更切实地防止窗帘14妨碍所述展开部件的展开的情况。
(第11实施方式)
在伴随包含安全气囊21的展开部件的展开来解除窗帘14的后端部的扣合状态的情况下,并不一定如上述第10实施方式那样限于利用安全气囊21等的展开压力的情形。例如,如图28所示,也可在按扣部件15a内设置螺线管300,基于该螺线管300的运作来强行解除按扣部件15a、15b之间的结合。
本第11实施方式中,在来自车身侧方的冲击负荷作用时或预知到会有该冲击负荷时,能够从控制充气机23的控制器(未图示)对螺线管300发送控制信号。基于该控制信号,线圈300a被通电,螺线管300就如图中两点划线所示那样驱动柱塞300b。
在上述结构下,在按扣部件15a与按扣部件15b处于结合状态时若来自车身侧方的冲击负荷发生作用或预知到会有该冲击负荷,充气机23便进行运作,安全气囊21等展开部件开始展开,紧接着柱塞300b被驱动,从而强行解除按扣部件15a、15b的结合也就是按扣部件15a与窗帘14的扣合。此时,在安全气囊21的展开压力与弹性部件114c(参照图24A、24B)的赋予势能的力的协同作用下,结果与第10实施方式的情况同样,窗帘14的后端部向前方移动。
另外,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为了保持窗帘的后端部,采用按扣部件来作为使窗帘与车身侧结合的结合部件,但本发明并不必限定于此。只要所述结合部件能够随着乘员的适当操作或展开部件的展开而结合、分离即可,也可由布胶带或爪嵌合部件构成。
(第12实施方式)
接着,对图29~图34所示的第12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本第12实施方式中,分别从车室内侧覆盖侧门9、10及后背门11的窗玻璃9a、10a、11a的窗帘131、141、151分别以沿着水平方向的折线可上下伸缩的方式被安装。如图30B所示,侧门10的窗帘141的左右两侧端部分别由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导轨部件161、161支撑着,所述导轨部件161、161分别安装在位于后窗12的前方及后方的C柱7及D柱8上的所述后窗12的侧端部附近。图30A表示后窗12被窗帘141遮蔽的状态,图30B表示后窗12已开放的状态。
而且,窗帘141在其下端部被固定的状态下,以其上端部141a向上方移动来进行展开,从而遮蔽后窗12。该窗帘141通过使其上端部141a向下方移动来进行收缩,由此将该车窗12开放。此处,考虑到保持形状或开闭时的操作性,该窗帘141的上端部141a由金属线等加强或由硬质材料形成。
图31表示安装有所述窗帘141的后窗12的结构。
如图31~图33所示,支撑所述窗帘141的导轨部件161、161在窗玻璃12a的附近,以彼此相向的状态安装在C柱7及D柱8的装饰件7c、8c上。另外,如图31所示,关于导轨部件161的上端部,为了避免妨碍天花板侧端部32a向A方向的变形,该上端部的位置被设定得稍低。
该导轨部件161具有C型剖面,利用螺钉171...171分别在多处固定于所述支柱装饰件7c、8c。而且,多个窗帘钩181...181可上下滑动地扣合于各导轨部件161。窗帘14的侧部多处分别与这些窗帘钩181...181钩挂。由此,该窗帘141的左右的侧部在导轨部件161、161的引导下能够上下移动。该窗帘141的下端部所钩挂的窗帘钩181固定于导轨部件161,以使窗帘141的下部不会向上方移动。
而且,如图33所示,在导轨部件161的上端部设置有保持部161a,该保持部161a通过将底面切断并隆起以收窄供窗帘钩181通过的间隔,由此限制该窗帘钩181的通过,将窗帘钩181卡止在导轨部件161的上方位置。
该保持部161a的切断并隆起的部位发挥着弹簧的作用。当乘员使窗帘141的上部升降时,该保持部161a基于乘员的操作力凹陷以允许窗帘钩181的通过,当窗帘钩181向上方通过后,该保持部161a与该窗帘钩181扣合,以阻止窗帘141的基于自重的下降。
而且,在窗帘钩181扣合于保持部161a的状态下,当向下方展开的安全气囊21抵接于窗帘141的上部,由该安全气囊21产生的规定的力从上方作用于窗帘141时,窗帘钩181的基于该保持部161a的卡止状态被解除,从而该窗帘钩181以及窗帘141向下方移动。
这样,随着安全气囊21的展开,窗帘141迅速地向下方退避,从而不会妨碍安全气囊21向下方的展开。其结果,如图34所示,安全气囊21向下方顺利地展开,实现保护乘员的目的。
(第13实施方式)
根据图35、图36对第13实施方式进行说明。该实施方式中,窗帘142的上端部被固定,窗帘142通过下端部142a的上下移动来开放或遮蔽后窗12。
此结构下,为了使窗帘14的上端部的固定不会妨碍到安全气囊21的展开,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6所示,在支撑窗帘142的侧部的导轨部件162的上部,设置有第1保持部162a与第2保持部162b。第1保持部162a扣合于与窗帘142的上端部钩挂的窗帘钩182a。第2保持部162b在使窗帘142的下端部142a移向上方后的状态(开放后窗12的状态)下,扣合于与该窗帘142的最下部钩挂的窗帘钩182b。
这些保持部162a、162b通常通过与窗帘钩182a、182b扣合,将窗帘142保持在遮蔽后窗12的状态或开放后窗12的状态。当向下方展开的安全气囊21抵接于窗帘142的上部,由该安全气囊21产生的规定的力从上方作用于该窗帘142时,第1保持部162a其与最上部的窗帘钩182a的扣合被解除,从而允许上方的窗帘钩182c向下方的通过,并且,第2保持部162b其与最下部的窗帘钩182b的扣合被解除,从而允许其上方的窗帘钩182a、182b、以及设置在这些窗帘钩182a、182b之间的窗帘钩182c向下方的通过。
因此,当帘式安全气囊装置20工作,安全气囊21展开并抵接于窗帘142的上部时,各窗帘钩182a、182b、182c沿着导轨部件162、162向下方滑动,从而窗帘142向下方移动。由此,安全气囊21能够不被窗帘142妨碍地良好地展开。
(第14实施方式)
图37表示第14实施方式的局部结构图。
本第14实施方式中,窗帘钩183的钩挂于窗帘的位置与第13实施方式的不同,其与窗帘143的侧端钩挂。
(第15实施方式)
图38、图39所示的第15实施方式中,作为支撑窗帘144的支撑部件,使用按扣部件来替代了导轨部件。本第15实施方式中,窗帘144的两侧部的下端利用固定部件174、174分别固定于C柱装饰件7c的后缘部7c′及D柱装饰件8c的前缘部8c′。在所述装饰件7c的后缘部7c′及装饰件8c的前缘部8c′中的窗帘144的固定部的上方,分别以上下排列的方式安装有多个装饰件侧按扣部件164a...164a。而且,在窗帘144的两侧部,与这些装饰件侧按扣部件164a...164a成对的窗帘侧按扣部件164b...164b安装于各自对应的位置。
根据本第15实施方式,如果使两侧部的下端被固定在装饰件7c、8c上的窗帘144向上方展开,将各窗帘侧按扣部件164b...164b结合于对应的装饰件侧按扣部件164a...164a,则后窗12被该窗帘144所遮蔽。如果使窗帘144收缩,将最上部的窗帘侧按扣部件164b、164b结合于中间高度的装饰件侧按扣部件164a、164a,则后窗12按该结合位置相应地被开放。这样,该窗帘144可以遮蔽或开放后窗12地被支撑。
该窗帘144的支撑状态通过以外力的作用使装饰件侧按扣部件164a与窗帘侧按扣部件164b相互分离而被解除。因此,在窗帘144遮蔽后窗12的状态下,当帘式安全气囊装置20工作,安全气囊21抵接于该窗帘144的上部时,窗帘144的支撑被解除。由此,与所述各实施方式同样,窗帘144的至少上部向下方移动,从而安全气囊144能够良好地展开。
另外,本第15实施方式中,也可将利用固定部件174、174固定窗帘144的两侧部的下端的结构改为下端部也是按扣部件的能够装卸的结构。采用该结构,通过使该窗帘144的下端部向上方移动也能够开放后窗12。此结构下,通过由安全气囊21的展开来解除各按扣部件的结合,由此该窗帘144的上部或全部向下方移动。
另外,为了在安全气囊21抵接于窗帘的上部时,帮助该窗帘向下方移动,也可设置赋予该窗帘向下方的势能的赋予势能装置。
(第16实施方式)
对图40~图46所示的第16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42A、图42B分别表示利用窗帘241遮蔽后窗12的状态及开放该后窗12的状态,图43表示图42A的X1-X1线箭头方向放大剖视图,图44表示图42B的X2-X2线箭头方向放大剖视图,图45表示图42A的Y1-Y1线箭头方向放大剖视图。如图42A、42B~图44所示,窗帘241抽卷自如地被辊部件217卷绕,内置于后窗12的下部的后轮室罩装饰件35(以下,简称为装饰件35)内,并且经由后窗12下方所形成的装饰件35的开口部35a能够上下升降。
窗帘214在其下端部被固定于辊部件217的状态下,通过作为自由端的其上端部241a向上方移动,从而如图41、图42A、及图43所示那样遮蔽后窗12。而且,窗帘214通过其上端部241a向下方移动,从而如图40、图42B、及图44所示那样开放该车窗12。
本实施方式中,该窗帘241的上端部241a由树脂等硬质的材料形成,从前面观察时呈大致倒V字状,以能够保持窗帘241的形状、或实现良好的开闭时的操作性。而且,该上端部241a上形成有往车室内向下方圆滑地倾斜的倾斜部(倾斜部件)241b。
而且,在窗帘241的上端部241a附近且在车辆前后方向相互离开的两处设置有向后窗12侧突出的卡止部214c。与这些卡止部241c相对应地,在后窗12的前后两边部附近,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导轨状的支撑部件18利用双面胶带被固定在窗玻璃12的内侧面上。
支撑部件18上,沿其长度(上下)方向形成有多个卡止凹部18a。通过所述窗帘214的卡止部241c与该卡止凹部18a的扣合,窗帘214被保持在上下方向的规定位置。支撑部件18沿着窗玻璃12a与其倾斜对应地配置。因此,所述卡止凹部18a如图43、图44所示,其越接近上端部越靠车室内侧,卡止凹部18a中位于最上端的卡止凹部18a最靠车室内侧。
本实施方式中,天花板32的车宽方向外缘部32a如图43、图44所示,其位于比支撑部件18的卡止凹部18a中位于最上端的卡止凹部更靠车室内侧的位置。换言之,支撑部件18的卡止凹部18a中位于最上端的卡止凹部,设置在比天花板32的车宽方向的外缘部32a更靠车外侧的位置。
如图42A、42B、图46所示,用于卷绕窗帘241的所述辊部件217具有:安装有窗帘241的基端部的圆筒状的轴部217a;将轴部217a的两端可转动地予以支撑的轴承部217b。轴部217a由螺旋弹簧(未图示)赋予始终向卷绕窗帘241的方向转动的势能。因此,窗帘241处于由辊部件217赋予始终向车辆下方的势能的状态。本实施方式中,被赋予的势能是指通过弹性部件的作用力而被赋予的势能,但是,其也可以是通过气体压力、电力等来被赋予。
因此,当窗帘241的卡止部241c与支撑部件18的卡止凹部18a的扣合被解除时,窗帘241在螺旋弹簧的压靠力的作用下向下方移动,并由辊部件217卷绕,从而自动地收纳于装饰件35内。
卷绕在辊部件217上的窗帘241如图42A、42B所示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且如图43、图44、图46所示被收纳在剖面呈大致U字状的窗帘盒部件219中。窗帘盒部件219是具有规定的刚性的金属制或树脂制的部件,如图46所示,其具有:以将辊部件217可转动地予以支撑的状态收纳该辊部件217的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凹部219a;用于将窗帘盒部件219安装在装饰件35上的凸缘状的安装部219b。
所述安装部219b从凹部219a的车宽方向两端起大致水平地延伸。该安装部219b利用包含螺栓及螺母的固定部件219c(参照图46)固定在装饰件35上。由此,窗帘盒部件219与车身成为一体。
通过抵抗辊部件217的螺旋弹簧的弹力而将窗帘241的上端部241a提升,窗帘241便从辊部件217被抽出,并经由窗帘盒部件219的两侧壁部之间以及开口部35a被拉向后窗12。
从辊部件217被抽出的窗帘241,通过其卡止部241c与支撑部件18中的任一个卡止凹部18a扣合来遮蔽后窗12的所需的范围。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支撑部件18的最上端的卡止凹部18a配置在比天花板32的车宽方向外缘部更靠车外侧的位置。因此,当窗帘241的卡止部241c与最上端的卡止凹部18a扣合时,如图43所示,窗帘241被保持在比天花板32的车宽方向外缘部更靠车辆外侧的位置。因此,窗帘241不会妨碍安全气囊21向下方的展开。其结果,如图43所示,安全气囊21向下方向车室内侧顺利地展开,实现保护乘员的目的。
此外,本实施方式中,在后窗12未被窗帘241遮蔽的非遮蔽的状态下,通过将窗帘241内置于后窗12下部的装饰件35内,具有提高车辆的自外部的可视性的效果。
而且,窗帘241的上端部241a上形成有向车室内侧下方倾斜的倾斜部241b,由此,乘员能够握着倾斜部241b,容易地进行窗帘241的开闭操作。
而且,窗帘241是可由辊部件217卷绕的辊状的部件,由此可将窗帘241紧凑地收纳于装饰件35内。
(第17实施方式)
对图47、图48所示的第17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本第17实施方式中,窗帘242构成为沿水平方向的折线折叠从而能够上下伸缩的波纹状。窗帘242在其下端部被固定于窗帘盒部件219的底面的状态下,通过使其上端部242a向上方移动来展开从而遮蔽后窗12。而且,窗帘242通过使其上端部242a向下方移动来收缩从而开放该后窗12。
在窗帘242上设置有上端部242a以及卡止部242c,所述上端部242a相当于所述第16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窗帘241中的上端部241a,所述卡止部242c相当于所述第16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窗帘241中的卡止部241c。通过将窗帘242从窗帘盒部件219向上方抽出,使所述卡止部242c与所述支撑部件18中的任一个卡止凹部18a扣合,由此将窗帘242保持在规定的位置,从而利用窗帘242遮蔽后窗12的所需的范围。
此处,在窗帘242上固定有沿上下方向也就是窗帘242的伸缩方向延伸的弹性绳部件117。在窗帘242的上端部242a安装着弹性绳部件117的一端侧,在窗帘盒部件219的底面固定着窗帘242的下端部及弹性绳部件117的另一端侧。窗帘242通过该弹性绳部件117被赋予始终向使其上端部242a向下方移动的方向的势能。本实施方式中,被赋予的势能是指通过弹性部件的作用力而被赋予的势能,但是,其也可以是通过气体压力、电力等来被赋予。
当受到弹性绳部件117的赋予势能的力,上端部242a向下方移动时,窗帘242如图48所示那样收缩,以折叠状态收纳于窗帘盒部件219内。
而且,在窗帘242收纳于窗帘盒部219内的状态下,相当于所述第16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窗帘241的倾斜部241b的倾斜部242b,如图48所示,与装饰件35的开口部35a周边的水平面部一起形成大致相连续的面。
通过抵抗弹性绳部件117的弹力而将窗帘242的上端部242a提升,由此窗帘242经由窗帘盒部件219的两侧壁部之间,从开口部35a被拉向后窗12。
在本第17实施方式的所示的结构中,也与第16实施方式同样,卡止凹部18a中的位于最上端的卡止凹部18a配置在比天花板32的车宽方向外缘部更靠车外侧的位置,通过将窗帘242保持在比天花板32的车宽方向外缘部更靠车辆外侧的位置,能够避免窗帘242妨碍安全气囊21向下方的展开。
而且,本第17实施方式中,也在后窗12未被窗帘242遮蔽的非遮蔽状态下,通过将窗帘242内置于后窗12下部的装饰件35内,由此具有提高车辆的自外部的可视性的效果。
另外,其他作用效果与上述第16实施方式相同。
(第18实施方式)
本第18实施方式中,如图49所示,支撑部件218仅设置在后窗12的前后两边部附近且上缘附近。此时,窗帘241以如下两种状态中的任一状态被保持,即,使其卡止部241c卡止于支撑部件218的卡止凹部218a从而大致完全遮蔽后窗12的状态;解除卡止部241c与卡止凹部218a的卡止从而使后窗12完全开放的状态。
(第19实施方式)
本第19实施方式中,如图50、图51所示,支撑部件318具有卡止凹部318a以及位于上部的固定片318b。该固定片318b固定在作为车身构件的内板33b上。本第19实施方式中,固定片318b经由窗玻璃12a与天花板32之间的间隙,延伸至内板33b的凸缘33b′,利用包含螺栓、螺母的固定部件300被固定于凸缘33b′。
(第20实施方式)
本第20实施方式中,如图52所示,支撑部件418设置在位于后窗12的前方及后方的C柱7及D柱8中的该后窗12的侧端部附近。
如图52所示,支撑部件418具有向车辆前后方向凹陷的卡止凹部418a。与该卡止凹部418a相对应地,在窗帘243的上端部243a安装有向车辆前后方向突出的钩状的卡止部243c,以代替所述第16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卡止部241c。该卡止部243c与卡止凹部418a能够扣合。
此处,利用卡止部243c与卡止凹部418a的扣合,窗帘243以大致完全遮蔽窗玻璃12a的状态被保持。
本第20实施方式中,图中符号243b所示的部件是倾斜部,该倾斜部相当于第16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上端部241a的倾斜部241b。
(第21实施方式)
对图53~图57所示的第21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本第21实施方式中,如图53、图54所示,窗帘244的左右两侧端部由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导轨部件518、518所支撑。这些导轨部件518、518安装于C柱7及D柱8中的后窗12的侧端部附近。具体而言,如图55A所示,各导轨部件518、518上扣合有可上下滑动的如图55B所示的窗帘钩244c,窗帘244的上端部244a的两侧部钩挂于该窗帘钩244c。本第21实施方式中,导轨部件518对应于第16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支撑部件18。窗帘244通过导轨部件518、518引导其左右的侧部从而能够上下移动。
此处,在窗帘244的上端部244a的车室内侧形成有向车宽方向内侧且向下方圆滑地倾斜的倾斜部244b。
与第16实施方式同样,窗帘244抽卷自如地被辊部件217卷绕,内置于装饰件35内。窗帘244经由装饰件35的形成于后窗12的下方的开口部35a能够上下升降。
如图55A、图55B所示,导轨部件518具有C型剖面。该导轨部件518如图54、图56所示,利用螺钉520、520、...分别在多处固定于支柱装饰件7c、8c。
导轨部件518上设置有保持部518a,该保持部518a通过将底面切断并隆起以收窄供窗帘钩244c通过的间隔,由此限制该窗帘钩244c的通过,将该窗帘钩244c卡止在规定的位置。该保持部518a沿上下方向大致等间隔地设置多个。这些保持部518a将窗帘钩244c卡止于其上方位置。
该保持部518a的切断并隆起的部位发挥着弹簧的作用。当乘员使窗帘244的上部升降时,保持部518a基于乘员的操作力凹陷以允许窗帘钩244c的通过。当窗帘钩244c向上方通过后,保持部518a与该窗帘钩244c扣合,以阻止窗帘244的基于自重及辊部件217的螺旋弹簧的赋予势能的力所引起的下降。
在窗帘钩244c扣合于保持部518a的状态下,当向下方展开的安全气囊21抵接于窗帘244的上部,由该安全气囊21产生的规定的力从上方作用于窗帘244时,窗帘钩244c的基于该保持部518a的卡止状态被解除,从而在辊部件217的螺旋弹簧的赋予势能的力的作用下,窗帘钩244c以及窗帘244向下方移动。
本第21实施方式中,如图54所示,导轨部件518配置在比天花板32的车宽方向外缘部更靠车外侧的位置。
因此,当窗帘244的窗帘钩244c扣合于卡止凹部18a时,如图54所示,窗帘244被保持在比天花板32的车宽方向外缘部更靠车辆外侧的位置。
因此,如图57所示,当安全气囊21展开时,窗帘244不会妨碍到安全气囊21向下方的展开。其结果,安全气囊21向下方向车室内侧顺利地展开,实现保护乘员的目的。
而且,通过在窗帘244的上端部244a形成朝向车室内侧下方倾斜的倾斜部244b,当安全气囊21展开时,经由天花板32与窗玻璃12a的间隙B向车室内展开的安全气囊21便沿着倾斜部244b的面被引导至车室侧。因此,能够防止展开的安全气囊21与导轨部件518的干涉。
(第22实施方式)
本第22实施方式中,如图58所示,在窗帘245的上部内置有能够向车辆前后方向伸缩的弹簧(弹性部件)245d,从而能够调节窗帘245的前后方向的长度。
本第22实施方式中,后窗622(窗玻璃622a)并非如第16实施方式等所涉及的后窗12那样为矩形状。如图58所示,该后窗622的前后的宽度在上下方向是变化的。窗帘245由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导轨部件618、618支撑着。这些导轨部件618、618安装在位于后窗622的前方及后方的C柱607(支柱装饰件607c)及D柱608(支柱装饰件608c)中的该后窗622的侧端部附近。在各导轨部件618、618上扣合有可上下滑动的窗帘钩245c(参照图59),该窗帘钩245c相当于第2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窗帘钩244c,窗帘245的上端部的两侧部钩挂于该窗帘钩245c。窗帘245通过导轨部件618、618引导其左右的侧部从而能够上下移动。
另外,在导轨部件618上设置有保持部618a,该保持部618a相当于第2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导轨部件518的保持部518a。利用该保持部618a与窗帘钩245c的扣合,使窗帘245保持在遮蔽状态。
窗帘245中内置有多个可沿车辆前后方向伸缩的弹簧245d。这些弹簧245d能够根据其车辆前后方向的拉伸力调节窗帘245的长度。在窗帘部件245的车辆前后方向两端部上,安装有沿上下方向呈长板状延伸的框架部件245e。各弹簧245d的两端连结于这些框架部件245e。
本第22实施方式中,当窗帘245沿着导轨部件618上下移动时,导轨部件518间的距离对应于窗帘245的高度位置发生变化。由此,框架部件245e间的距离发生变化,弹簧245d的弹簧长度对应于框架部件245e间的所述距离发生变化。其结果,窗帘245的前后长度发生变化。采用这样的结构,即使不是矩形状的后窗622,其整体也能被窗帘245所覆盖。
本第22实施方式中,当保持部618a与窗帘钩245c的扣合被解除时,在辊部件217的螺旋弹簧的赋予势能的力的作用下,窗帘钩245c以及窗帘245向下方移动,窗帘245被辊部件217所卷绕。因此,较为理想的是,框架部件245e具有基于辊部件217的螺旋弹簧的赋予势能的力而能够变形为辊状程度的柔性。
此处,本第2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窗帘245的上端部,为了能够调节车辆前后方向的长度而不具有第16实施方式的窗帘241的上端部241a那样的结构。取而代之,在该窗帘245的两端部上安装有树脂制的操作部245b、245b。如图59所示,该操作部245b与第16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窗帘241的上端部241a的倾斜部241b同样,具有向车室内侧下方倾斜的倾斜面。该倾斜面在安全气囊21展开时将向车室内不断展开的安全气囊21引导至车室侧,以防止展开的安全气囊21与导轨部件618的干涉。
(第23实施方式)
本第23实施方式中,使用如图60、图61所示的利用连结绳246d连结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多个遮蔽板246A的百叶窗246,以代替第16实施方式的窗帘241等。
百叶窗246,其的沿车辆前后方向呈长板状延伸的多个遮蔽板246A在上下方向上排成列,在车辆前后方向的两端部由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共通的连结绳246d被连结。当乘员向车辆前后方向拉引上端部246a时,邻接的遮蔽板246A在车辆前后方向相互错开成阶梯状,百叶窗246如图所示呈大致平行四边形状。
因此,如图60所示,即使后窗722(窗玻璃722a)基于倾斜形成的支柱707(支柱装饰件707c)以及708(708c)而呈平行四边形状而非矩形状时,后窗722的大致整体也能被百叶窗246所覆盖。
如图60所示,百叶窗246与第16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窗帘241等同样,抽卷自如地被辊部件217卷绕,内置于装饰件35内。该百叶窗246经由开口部35a能够上下升降。而且,该百叶窗246处于由辊部件217赋予始终向车辆下方的势能的状态。
在百叶窗246的上端部246a附近设置有卡止部246c,该卡止部246c相当于第16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窗帘241的卡止部241c。在后窗722的前后两边部附近,与这些卡止部246c对应地设置有第16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支撑部件718。支撑部件718上形成有卡止凹部718a,该卡止凹部718a相当于第16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卡止凹部18a。
如图60所示,在开口部35a的一端侧设置有引导辊730。当百叶窗246的卡止部246c与支撑部件718的卡止凹部718a的扣合被解除时,在螺旋弹簧的赋予势能的力的作用下,百叶窗246被强行移向下方。此时,遮蔽板246A的一端侧与引导辊730接触,该引导辊730便从动转动。随着该引导辊730的转动,各遮蔽板246A被适宜地引导至开口部35a。其结果,百叶窗246适宜地被辊部件217卷绕。
(第24实施方式)
本第24实施方式中,如图62所示,支撑部件818采用磁铁。由此,能够更细微地调节窗帘241遮蔽后窗12的范围。并且,无须如第16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支撑部件18等那样形成卡止凹部18a,因此支撑部件自身的成形变得容易。

Claims (22)

1.一种车辆的遮蔽部件的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帘式安全气囊装置,其配备在设于车身上的车窗的上部附近;
天花板,其从车室内侧覆盖车顶盖;
遮蔽部件,其从车室内侧覆盖所述车窗上设置的窗玻璃的至少上部;其中,
所述天花板的侧端部指向所述窗玻璃的上缘部附近,
所述帘式安全气囊装置具有安全气囊,所述安全气囊在非工作状态下沿所述窗玻璃的上缘部收纳在所述天花板的上方,在受到来自充气机的气体压力而膨胀时,使所述天花板向下方变形并从该天花板的侧端部与所述窗玻璃之间产生的间隙向下方展开,
所述车辆的遮蔽部件的安装结构还包括支撑部件,所述支撑部件将所述遮蔽部件支撑在比处于展开状态的所述安全气囊更靠车宽方向外侧、或更靠下侧的位置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遮蔽部件的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撑部件将所述遮蔽部件沿车辆前后方向能够移动地予以支撑。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遮蔽部件的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撑部件将所述遮蔽部件沿上下方向能够移动地予以支撑。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遮蔽部件的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后柱,其位于所述车窗的车辆后方侧,被后柱装饰件从车室内侧所覆盖,其中,
所述帘式安全气囊装置在收纳状态下沿所述后柱的规定部位固定于车身,
所述安全气囊受到来自充气机的气体压力后,从所述后柱装饰件的车宽方向外侧的端部与所述窗玻璃之间向车室内侧展开以覆盖该窗玻璃,
所述车辆的遮蔽部件的安装结构还包括保持部件,所述保持部件将所述遮蔽部件的后端部保持在比所述安全气囊的展开位置更靠车辆外侧的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的遮蔽部件的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后柱具有内板以及外板,
所述内板具有向车辆前方延伸的保持支架,
所述保持部件设置于所述保持支架。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的遮蔽部件的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保持部件安装于所述窗玻璃。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的遮蔽部件的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遮蔽部件以被赋予向车辆前方的势能的状态被支撑,
所述保持部件对所述遮蔽部件的保持随着所述安全气囊的展开而被解除。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遮蔽部件的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装饰件,其设置在所述车窗的下方,其中,
所述装饰件在其内侧能够内置所述遮蔽部件。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遮蔽部件的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帘式安全气囊装置的非工作状态下,所述支撑部件比所述天花板的侧端部更靠车辆外侧。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遮蔽部件的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遮蔽部件的由所述支撑部件支撑的支撑位置比伴随所述安全气囊的膨胀展开而向下方变形的所述天花板的侧端部的移动轨迹更靠车辆外侧。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遮蔽部件的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防干涉部件,其设置于所述支撑部件的上部,防止该支撑部件与展开的安全气囊的干涉。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遮蔽部件的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中柱,其位于所述车窗的车辆前方侧;
后柱,其位于所述车窗的车辆后方侧。
1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的遮蔽部件的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撑部件是安装于窗玻璃的上部的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导轨部件。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车辆的遮蔽部件的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2导轨部件,其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安装于窗玻璃的下部,其中,
所述导轨部件支撑所述遮蔽部件的上部,所述第2导轨部件支撑所述遮蔽部件的下部。
1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的遮蔽部件的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中柱,其位于所述车窗的车辆前方侧;
后柱,其位于所述车窗的车辆后方侧;其中,
所述支撑部件的车辆前方侧及后方侧中的至少一方的端部固定于所述中柱或所述后柱。
1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的遮蔽部件的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中柱,其位于所述车窗的车辆前方侧;
后柱,其位于所述车窗的车辆后方侧;其中,
所述支撑部件是安装于所述中柱以及所述后柱的导轨部件。
1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的遮蔽部件的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撑部件在其上部具有保持所述遮蔽部件的保持部,
所述保持部在安全气囊展开之际该安全气囊抵接于遮蔽部件的上部时解除对该遮蔽部件的保持。
1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的遮蔽部件的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遮蔽部件被赋予向下方的势能。
19.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车辆的遮蔽部件的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窗玻璃中的导轨部件的安装部位上实施有用于阻止该导轨部件露向车外侧的处理。
2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车辆的遮蔽部件的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遮蔽部件在其上部具有倾斜部件,
所述倾斜部件从所述遮蔽部件以越往车室内侧越向下方延伸的状态倾斜。
2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车辆的遮蔽部件的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遮蔽部件为辊状的窗帘部件。
22.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车辆的遮蔽部件的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弹性部件,其安装在所述遮蔽部件上,能够沿车辆前后方向伸缩,
所述遮蔽部件的前后长度能够调整。
CN200910176226A 2008-09-12 2009-09-11 车辆的遮蔽部件的安装结构 Pending CN101670821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8)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8234580A JP5187090B2 (ja) 2008-09-12 2008-09-12 車両のカーテン状遮蔽部材の取付け構造
JP2008234580 2008-09-12
JP2008249987 2008-09-29
JP2008249987A JP5428268B2 (ja) 2008-09-29 2008-09-29 車両の遮蔽部材の取付け構造
JP2008249986A JP5217847B2 (ja) 2008-09-29 2008-09-29 車両の遮蔽部材の取付け構造
JP2008249986 2008-09-29
JP2008252177 2008-09-30
JP2008252177A JP2010083225A (ja) 2008-09-30 2008-09-30 車両のカーテン状遮蔽部材の取付け構造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670821A true CN101670821A (zh) 2010-03-17

Family

ID=4127827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10176226A Pending CN101670821A (zh) 2008-09-12 2009-09-11 车辆的遮蔽部件的安装结构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7946615B2 (zh)
EP (1) EP2163438B1 (zh)
CN (1) CN101670821A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494345A (zh) * 2016-10-27 2017-03-15 延锋百利得(上海)汽车安全系统有限公司 一种顶棚式安全气囊
CN114555424A (zh) * 2019-10-15 2022-05-27 株式会社利富高 收纳装置、收纳装置用盖体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07052875A1 (de) * 2007-11-07 2009-05-14 Autoliv Development Ab Sicherheitseinrichtung zum Schutz von Fahrzeuginsassen
US20140077520A1 (en) * 2012-03-22 2014-03-20 Marcia A. Mcmanus Sun screen
US20160318377A1 (en) * 2013-06-11 2016-11-03 Aymeric PATIN Device for blacking-out a picture window actuated by an inflatable element
US9156334B1 (en) * 2014-06-30 2015-10-13 Nissan North America, Inc. Vehicle body structure
US9815351B2 (en) * 2015-07-08 2017-11-14 Eduardus Leonardus Gennissen Window or door covering assembly for a vehicle
CN107264432A (zh) 2016-04-07 2017-10-20 福特环球技术公司 车顶内饰组件、包含其的车辆系统以及其制备方法
USD910515S1 (en) 2018-02-27 2021-02-16 Viplav G. Patel Sun screen
US11485309B2 (en) * 2019-12-10 2022-11-01 Indiana Mills & Manufacturing, Inc. Deployable restraint barricade for a motor vehicle
DE102020100038A1 (de) * 2020-01-03 2021-07-08 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ktiengesellschaft Kraftfahrzeug-Seitenscheibe sowie hiermit ausgestattetes Kraftfahrzeug
US11332094B2 (en) * 2020-06-22 2022-05-17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Airbag inflatable across opening in vehicle body
US11708044B2 (en) 2021-04-19 2023-07-25 Autoliv Asp, Inc. Roof airbag for a vehicle
US11623604B2 (en) * 2021-05-05 2023-04-11 Autoliv Asp, Inc. Roof airbag arrangement for a vehicle
US11565648B1 (en) 2021-08-02 2023-01-31 Autoliv Asp, Inc. Guide assembly for guiding an airbag of a roof airbag arrangement of a vehicle
US20240010158A1 (en) * 2022-07-08 2024-01-11 ZF Passive Safety Systems US Inc. Tether anchor assembly for curtain airbag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4137749A1 (de) * 1991-11-15 1993-05-19 Kolbenschmidt Ag Sicherheitsvorrichtung
US5605370A (en) * 1994-02-07 1997-02-25 Ruiz; Carmelo C. Window shade and vehicle window combination
US5660414A (en) * 1995-11-02 1997-08-26 Takata Inc. Side impact head restraint system
JPH1148902A (ja) 1997-08-05 1999-02-23 Toyota Motor Corp 後席用乗員保護装置
US20010033073A1 (en) * 2000-03-24 2001-10-25 Hammond Kimberly Jean Safety system including deployable panel for occupant protection in a vehicle rollover
US6938920B2 (en) * 2000-05-01 2005-09-06 Toyoda Gosei Co., Ltd. Occupant arresting device
EP1279570A4 (en) * 2000-05-01 2008-07-02 Toyoda Gosei Kk PASSENGER RETENTION DEVICE
US7806432B2 (en) * 2007-09-05 2010-10-05 Autoliv Asp, Inc. Ejection mitigation device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494345A (zh) * 2016-10-27 2017-03-15 延锋百利得(上海)汽车安全系统有限公司 一种顶棚式安全气囊
CN106494345B (zh) * 2016-10-27 2019-04-30 延锋百利得(上海)汽车安全系统有限公司 一种顶棚式安全气囊
CN114555424A (zh) * 2019-10-15 2022-05-27 株式会社利富高 收纳装置、收纳装置用盖体
CN114555424B (zh) * 2019-10-15 2024-06-11 株式会社利富高 收纳装置、收纳装置用盖体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163438B1 (en) 2013-02-20
US20100066065A1 (en) 2010-03-18
US7946615B2 (en) 2011-05-24
EP2163438A1 (en) 2010-03-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670821A (zh) 车辆的遮蔽部件的安装结构
EP1201509B1 (en) A rollover curtain for a vehicle
EP1655182B1 (en) Curtain airbag device
JP4720449B2 (ja) 自動車のフロントピラー周辺の内装材の取付け構造
US9340095B2 (en) Sun shield device for windshield
EP1516786A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roviding an inflatable cushion for use with a vehicle door
JPH06227340A (ja) 自動車の乗員保護装置
KR20080042612A (ko) 자동차용 커튼에어백의 전개 유도장치
JP2004074867A (ja) 頭部保護用エアバック装置
KR20210113523A (ko) 차량용 썬루프 에어백
JP5046830B2 (ja) エアバッグ装置
JP3960097B2 (ja) 自動車の内装材取付構造
JP5217847B2 (ja) 車両の遮蔽部材の取付け構造
JP2009078717A (ja) エアバッグ装置
JP5428268B2 (ja) 車両の遮蔽部材の取付け構造
JP5187090B2 (ja) 車両のカーテン状遮蔽部材の取付け構造
JP2003104158A (ja) 車両のエアバッグ装置
JP3843770B2 (ja) 乗員拘束装置
JP5627398B2 (ja) カーテンエアバッグ
EP4063153B1 (en) Vehicle roof assembly
JP5166948B2 (ja) エアバッグ装置
JP5005408B2 (ja) エアバッグ装置
JP2007331472A (ja) エアバッグ装置
JP5251527B2 (ja) 車体構造
JP2010083225A (ja) 車両のカーテン状遮蔽部材の取付け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2 Rejection of a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its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0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