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668913A - 圆筒锁及采用圆筒锁的钥匙系统 - Google Patents

圆筒锁及采用圆筒锁的钥匙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668913A
CN101668913A CN200880013718A CN200880013718A CN101668913A CN 101668913 A CN101668913 A CN 101668913A CN 200880013718 A CN200880013718 A CN 200880013718A CN 200880013718 A CN200880013718 A CN 200880013718A CN 101668913 A CN101668913 A CN 10166891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key
keyhole
bolt
locking bolt
lock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88001371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668913B (zh
Inventor
三宅三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oal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o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o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Goal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66891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66891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66891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66891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15/00Other details of locks; Parts for engagement by bolts of fastening device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27/00Cylinder locks or other locks with tumbler pins or balls that are set by pushing the key in
    • E05B27/005Cylinder locks or other locks with tumbler pins or balls that are set by pushing the key in with changeable combinat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27/00Cylinder locks or other locks with tumbler pins or balls that are set by pushing the key in
    • E05B27/0003Details
    • E05B27/0007Rotors
    • E05B27/001Rotors having relatively movable parts, e.g. coaxial- or split-plug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27/00Cylinder locks or other locks with tumbler pins or balls that are set by pushing the key in
    • E05B27/0003Details
    • E05B27/0017Tumblers or pi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27/00Cylinder locks or other locks with tumbler pins or balls that are set by pushing the key in
    • E05B27/02Cylinder locks or other locks with tumbler pins or balls that are set by pushing the key in operated by the edge of the key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19/00Keys; Accessories therefor
    • E05B19/0017Key profiles
    • E05B19/0041Key profiles characterized by the cross-section of the key blade in a plane perpendicular to the longitudinal axis of the key
    • E05B19/0052Rectangular flat key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70/00Locks
    • Y10T70/70Operating mechanism
    • Y10T70/7441Key
    • Y10T70/7486Single key
    • Y10T70/7508Tumbler type
    • Y10T70/7559Cylinder type
    • Y10T70/7565Plural tumbler set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70/00Locks
    • Y10T70/70Operating mechanism
    • Y10T70/7441Key
    • Y10T70/7486Single key
    • Y10T70/7508Tumbler type
    • Y10T70/7559Cylinder type
    • Y10T70/7588Rotary plug
    • Y10T70/7593Sliding tumblers
    • Y10T70/7599Transverse of plug
    • Y10T70/7605Pin tumbler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70/00Locks
    • Y10T70/70Operating mechanism
    • Y10T70/7441Key
    • Y10T70/7729Permutation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70/00Locks
    • Y10T70/70Operating mechanism
    • Y10T70/7441Key
    • Y10T70/7729Permutation
    • Y10T70/7734Automatically key set combin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70/00Locks
    • Y10T70/70Operating mechanism
    • Y10T70/7441Key
    • Y10T70/7751With ball or roller

Abstract

提供一种圆筒锁,在无须将辅助锁栓取出至外部的情况下,该圆筒锁可更换钥匙并可根据辅助锁栓的数量来增加可更换的钥匙的数量。该圆筒锁可无限次地设定各个钥匙的可使用的/不可使用的状态,从而甚至是在利用主钥匙后,仍可使用其它备份钥匙。在该圆筒锁中,通过可滑动地设置设定/复位构件,并推动它们,可将辅助锁栓夹在上锁栓与下锁栓之间,可通过将辅助锁栓从上锁栓与下锁栓之间去除,而更换锁上/打开锁的钥匙。

Description

圆筒锁及采用圆筒锁的钥匙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钥匙更换系统用的圆筒锁并且还涉及一种采用该圆筒锁的钥匙系统,其中,通过适当地去除插在外筒中的上锁栓与内筒中的下锁栓之间的辅助锁栓使得能够更换钥匙,且在需要时返回到先前的情形,并使得能够添加主钥匙功能。
背景技术
通常,存在一种已经公知的采用钥匙更换系统的圆筒锁,该圆筒锁带有这种特征,即就圆筒锁而言,承建人(在建造诸如租赁公寓、旅馆等的多种集体住宅或装配住宅期间,负责多个住宅的内部工作)通过利用一种工程钥匙来来对所有住宅上锁,该工程钥匙被制成在确定住宅的居住者,且甚至是一旦通过使用居住者专用的钥匙(“子”钥匙)锁上或打开该圆筒锁时,该工程钥匙便无法再使用,或这该圆筒锁带有这种另外的特征,即,在居住者遗失子钥匙或与不同的居住者交换的情况下,当使用准备好的第二、第三或......新的子钥匙(通常称为“替换钥匙”)锁上或打开该圆筒锁时,先前所使用的替换钥匙则变为无法再使用。
例如,专利文献1(未审实用新型专利申请No.64-37867公报)中公开的一种圆筒锁,是这样构建的,即在外筒中的上锁栓与内筒中的下锁栓之间插入辅助锁栓,并在内筒的外周面上对应于转动该内筒时上锁栓孔的位置形成凹穴。而为了更换钥匙,通过使用新钥匙转动内筒而促使辅助锁栓被收纳在内筒的凹穴中,以使该圆筒锁达到这种状态,即该圆筒锁利用先前使用的钥匙无法开锁,并只能利用新钥匙来锁上和打开该圆筒锁。该专利文献1的圆筒锁具有的问题在于,一旦收纳在形成于内筒中的凹穴中的辅助锁栓就被永久性地收纳在该凹穴中,并且无法返回到其先前的情形。
专利文献2(未审实用新型专利申请No.HEI 4-4165公报)中公开了一种以将辅助锁栓返回到其先前情形,也就是说,使辅助锁栓达到复位状态为目的的圆筒锁。该专利文献2的圆筒锁的特征在于,将在外筒中的上锁栓与内筒中的下锁栓之间插入辅助锁栓的状态转换成在上脂栓与下锁栓之间去除该辅助锁栓而形成的钥匙更换状态,此外,将处于钥匙更换状态下的辅助锁栓返回到上锁栓与下锁栓之间,也就是说,返回到先前的状态,即复位状态。返回到先前的状态是指,将已经使用的钥匙更换成新钥匙,以使该锁达到它无法利用“旧”钥匙锁上/打开的状态,并且此后,已使用过的旧钥匙再次成为可以使用的。
无论如何,专利文献2的圆筒锁被这样构建而成,即通过使用唯一可用的夹具,将辅助锁栓移至外部,并从外部返回。并且辅助锁栓本身是非常小的元件。由此,该圆筒锁存在的为题在于,移开并返回辅助锁栓对于没有经验的使用者而言是过于繁琐且极为精细的工作。
一种构建成虽然不将辅助锁栓取出至外部但却能够执行上述钥匙更换的新型圆筒锁成为本案申请人于2005年11月25日提交的专利申请No.2005-341287(专利文献3)的专利申请的主题。
本发明是该专利文献3的圆筒锁的进一步改进。由此,首先,参照所附图20至图27,将针对在先专利申请的发明的圆筒锁进行说明。该在前专利申请的圆筒锁具有复位状态(其中可利用多个替换钥匙来锁上或打开该圆筒锁)和设定状态(将处于复位状态下的圆筒锁进行重新“设定”以使用单独的替换钥匙来锁上或打开),以便当将要将钥匙更换为任一其它的替换钥匙时,圆筒锁首先通过来自于外部的操作而返回到复位状态,接着设定成用于其它替换钥匙的状态。
图20是在先专利申请(专利文献3)的发明的圆筒锁的主视图,图21是沿图20中的线Z1-Z1截取的截面图,图22是沿图20中的线Z2-Z2截取的截面图,图23是沿图20中的线Z3-Z3截取的截面图,图24是沿图21中的线D2-D2和图22中的线E-F截取的截面图,图25(A)为内筒400的侧视图,图25(B)为内筒400的主视图,和图25(C)为沿图25(B)中的线Z3-Z3截取的截面图。
图21~图25均显示了在先专利申请(专利文献3)的发明的圆筒锁100的复位状态。该圆筒锁100包括外筒200(沿其纵向具有多个上锁栓孔A1~X1)、内筒400(以能够自由转动的方式装配到该外筒200中,且具有多个钥匙孔300和对应于外筒200的上锁栓孔A1~X1的多个下锁栓孔A2~X2),及上锁栓A3~X3与下锁栓A4~X4,每个锁栓均装配到由上锁栓孔A1~X1与下锁栓孔A2~X2所形成的相应的锁柱A~X中。在上锁栓与下锁栓之间插入的是辅助锁栓700,以便在设定于外筒200的内周面与内筒400的外周面上的剪切线SL与辅助锁栓700和上锁栓的底部之间的边界线或辅助锁栓700和下锁栓之间的边界线对应时,可通过用于内筒400的钥匙的操作相对于外筒200来锁上或打开该圆筒锁。(在该早先专利申请一专利文献3-的发明的圆筒锁100中)如图22中所示,在放置于锁柱E、F、I、K、L、N、O、Q、U、W中的十个上锁栓E3、F3、I3、K3、L3、N3、O3、Q3、U3、W3与十个下锁栓E4、F4、I4、K4、L4、N4、O4、Q4、U4、W4之间设置有这种辅助锁栓700。
使该十个辅助锁栓700的上侧或下侧的边界线与剪切线SL对应。不然,去除辅助锁栓700以使上锁栓与下锁栓之间的边界线与剪切线SL对应,以便可通过用于内筒400的钥匙的操作相对于外筒200锁上或打开该圆筒锁。因此,可设定多种钥匙齿的形状式样以与剪切线SL对应,由此多种钥匙均能够用作备份钥匙。通过来自于外部的预定操作,去除定位在上锁栓与下锁栓之间的多个辅助锁栓700中的一个或多个,从而能将圆筒锁设定成通过利用特定的钥匙来锁上或打开。
将从上锁栓与下锁栓间移动的辅助锁栓700放置在形成于内筒400中的用于辅助锁栓700的收纳凹穴PE、PF、PI、PK、PL、PN、PO、PQ、PU、PW,如图23和图24中所示。在执行来自于外部的复位操作之前,将放置在收纳凹穴中的辅助锁栓700保持成它们处于该状态中。辅助锁栓700由具有耐腐蚀性并形成为球形的金属材料构成。
如图23~图25中所示,收纳凹穴PB、PC、PE、PF、PH、PI、PK、PL、PN、PO、PQ、PR、PT、PU、PW、PX形成有在圆筒形状的内筒400的外周面由以下构件所形成:以一定的间隔形成于2列上的圆柱孔PB1、PC1、PE1、PF1、PH1、PI1、PK1、PL1、PN1、PO1、PQ1、PR1、PT1、PU1、PW1、PX1和复位构件900的根部PB2、PC2、PE2、PF2、PH2、PI2、PK2、PL2、PN2、PO2、PQ2、PR2、PT2、PU2、PW2、PX2,这些圆柱孔均呈正圆形并形成以固定间距形成在管状内筒400的外周面上的两行中,这些根部设置在内筒中,并具有锯齿状的边缘。
该复位构件900以能够在延伸通过圆柱孔PB1、PC1、PE1、PF1、PH1、PI1、PK1、PL1、PN1、PO1、PQ1、PR1、PT1、PU1、PW1、PX1的一对沟槽400A中滑动的方式设置,并沿内筒400的纵向连续形成。
此外,复位构件900在相邻的根部PB2、PC2、PE2、PF2、PH2、PI2、PK2、PL2、PN2、PO2、PQ2、PR2、PT2、PU2、PW2、PX2之间以在正常情况下,由于弹簧900A的推力,导致这些根部与圆柱孔PB1、PC1、PE1、PF1、PH1、PI1、PK1、PL1、PN1、PO1、PQ1、PR1、PT1、PU1、PW1、PX1对正的方式具有顶部。
其次,参照图26,其中将替换钥匙CK插入到钥匙孔300(图24中所示处于复位状态中)中,将说明用于将该替换钥匙CK设定为备份钥匙的操作。将要注意的是,在图22及图24中所示的复位状态中,可将多个替换钥匙CK中的任一个设定成备份钥匙。当一旦将一个替换钥匙CK设定为备份钥匙时,在未执行复位操作的情况下,其余的替换钥匙就不能锁上或打开该圆筒锁。执行该复位操作使得能够将预先准备的其它替换钥匙CK设定为备份钥匙。
(1)在复位状态下,当意欲将特定的替换钥匙CK设定为备份钥匙时,首先,将替换钥匙CK插入到如图24中所示处于复位状态中的圆筒锁100的钥匙孔300中,在辅助锁栓700与上锁栓F3之间的边界线与剪切线SL对应,并且辅助锁栓700与下锁栓E4之间的边界线与剪切线SL对应的情况下,就可通过该插入的替换钥匙CK的齿沿图26中箭号所示的方向推动下锁栓E4和F4。于是,对于多个各自具有不同齿的替换钥匙CK中的每个而言,辅助锁栓700以放置在锁柱A~X中的通过剪切线SL的上锁栓孔A1~X1或下锁栓孔A2~X2中的方式设置,其中锁柱A~X中插入有辅助锁栓700。在示例性的在先专利申请的发明中,将辅助锁栓700插入以存在于锁柱E、F、I、K、L、N、O、Q、U和W中。
(2)接着,当将处于插入钥匙孔300中的状态下的替换钥匙CK顺时针转动α度(45°)时,如图26所示,辅助锁栓700(其通过替换钥匙CK到钥匙孔300中的插入以及该替换钥匙CK的齿和表面形状的作用,已经越过剪切线SL移动到上锁栓孔E1的侧部)保持上锁栓孔E1中的适当位置,以便在收纳凹穴PE与上锁栓孔E1对应时,利用将上锁栓E3沿伸出方向推动以将其收纳于收纳凹穴PE中(如图26中由双点划线示出的状态)的弹簧的弹力而移动辅助锁栓700。同时,在未移动越过剪切线SL的前提下,保持在内筒400的下锁栓孔F2中的辅助锁栓700与内筒400一起转动。
图27(A)是显示了收纳凹穴与上锁栓孔以及辅助锁栓700对正,并且该辅助锁栓700在被充分收纳在收纳凹穴中之前,刚刚超越剪切线SL移动到上锁栓孔的状态的主要元件的局部剖视图,图27(B)是显示放置于收纳凹穴中的辅助锁栓的主要元件的局部剖视图,和图27(C)是显示了由利用控制构件按压的复位构件顶起的辅助锁栓的主要元件的局部剖视图。
如图27(A)、图27(B)中所示,利用替换钥匙CK的齿和表面形状,将辅助锁栓700推到上锁栓孔E1、N1、Q1的侧部。并将内筒400转动α度以使辅助锁栓700被收纳于收纳凹穴PE、PN、PQ中。
如上所述,将替换钥匙CK插入到钥匙孔300中并顺时针转动α度。将利用替换钥匙CK的齿和表面形状的作用被推到上锁栓孔侧的所有辅助锁栓700均放置于所对应的收纳凹穴中。随后,在该状态下,将替换钥匙CK逆时针转动α度并拔出。这时,将该替换钥匙CK设定成可锁上和打开该圆筒锁的备份钥匙。
在该“设定”状态中,在所有的辅助锁栓700(其未由设定于复位状态中的替换钥匙CK的齿和表面形状推到上锁栓孔侧)均保留在锁柱中时候,去除如图22(沿图20中的线Z2-Z2截取的截面)中所示的定位于锁柱E、N、Q处的三个辅助锁栓700。
(3)接着,参照图27(B),将就用于从上述状态返回到复位状态的操作进行说明,在上述状态下,将上述替换钥匙CK设定成备份钥匙,在复位状态下,可将任一其它的替换钥匙CK设定成备份钥匙。
顺便提及,如上所述,复位构件900在相邻的根部PB2、PC2、PE2、PF2、PH2、PI2、PK2、PL2、PN2、PO2、PQ2、PR2、PT2、PU2、PW2、PX2之间形成有顶部。在各根部PB2、PC2、PE2、PF2、PH2、PI2、PK2、PL2、PN2、PO2、PQ2、PR2、PT2、PU2、PW2、PX2与各顶部之间形成有平缓的倾斜部。
在图27(B)中所示的设定状态下,如图27(C)中所示,将具有推出销钉911的控制构件910在销钉911的远端插入到复位销钉插孔900B中,该推出销钉911的横截面小于复位销钉插孔900B的横截面。随着该销钉的端部抵抗弹簧900A的弹力而推动复位构件900,沿着形成于复位构件900上的倾斜部,通过复位构件900因控制构件910而沿复位构件900没入的方向(向图27(C)中的左侧)的移动,借助复位构件900的倾斜部抵抗上锁栓弹簧的推力而与上锁栓E3、N3、Q3一起向上推动收纳于收纳凹穴PE、PN、PQ中的所有辅助锁栓700。并且,在如图27(C)中所示的复位构件900完全没入的状态下,辅助锁栓700借助形成于的根部PB1、......PX1之间的顶部抵抗上锁栓弹簧的推力而将上锁栓E3、N3、Q3顶起,从而使辅助锁栓700从收纳凹穴PE、PN、PQ移动到上锁栓孔E1、N1、Q1中以被收纳到那里。
在保持该状态的同时,将控制构件910逆时针转动α度并随后拔出控制构件910,由此完成设定到复位状态。也就是说,曾放置在收纳凹穴PE、PN、PQ中的辅助锁栓700返回到图22中所示的初始状态。
专利文献1:未审实用新型专利申请No.SHO 64-37867公报
专利文献2:未审实用新型专利申请No.HEI 4-4165公报
专利文献3:专利申请No.2005-341287(未公开)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如上所述,专利文献1及专利文献2的圆筒锁被这样构造而成,从而将使得能够更换钥匙的辅助锁栓取出至外部。专利文献3提供了一种圆筒锁,其中,辅助锁栓将要被收纳于形成在圆筒锁100内的内筒400中的收纳凹穴中,从而通过利用来自于外部的复位钥匙来执行复位操作,以实现将更换成其它的替换钥匙CK。但是,专利文献3具有无法进行主钥匙的设定的问题。
在专利文献3中,当为圆筒锁100设置能够设定主钥匙的特征时,使得主钥匙的特定齿/表面形状设定成,使得图22(沿图20中的线Z2-Z2截取的截面图)中所示的圆筒锁100的所有十个辅助锁栓700能够抵抗上锁栓A3~X3的弹簧而被预起,从而被放置于上锁栓孔A1~X1中。结果,在由任一其它的替换钥匙CK设定的任一状态下,可使用新设定的主钥匙来打开该圆筒锁。
但是,该圆筒锁100具有这个问题,即当将新设定的主钥匙插入到钥匙孔300中,并顺时针转动α度时,所有的辅助锁栓自动落入到收纳凹穴中以被收纳在那里,这导致该圆筒锁自动设定成无法以其它的替换钥匙来锁上或打开它的状态(“排除”状态),即,一旦使用主钥匙,就不再使用其它替换钥匙CK来锁上或打开该圆筒锁,由此,主钥匙就不再担负本来的任务。
为了担负主钥匙的任务,无论将什么替换钥匙设定为关于多个圆筒锁的备份钥匙,所必须的是,新设定的单一主钥匙能够锁上和打开该圆筒锁,同时原先设定为子钥匙的任一替换钥匙CK将能够继续作为备份钥匙使用。但是,在前述在先申请的发明的圆筒锁中,具有以下的问题,即一旦使用主钥匙,原先设定为子钥匙的替换钥匙就不再能够用作备份钥匙。
本发明的目的为提供一种解决传统技术的前述问题的新型圆筒锁。
解决问题的手段
本发明提供一种具有复位状态和设定状态的特征的圆筒锁,在该复位状态下,上锁栓和下锁栓对中的全部或任一个的上锁栓和下锁栓之间插入有辅助锁栓,(上锁栓沿该圆筒锁的外筒的多个纵向形成,下锁栓对应于下锁栓,并设置在内筒中),从而使得可利用适合于圆筒锁的钥匙孔的多种钥匙锁上和打开该圆筒锁,在该设定状态下,可通过外部操作,将均插入于上锁栓与下锁栓之间的处于复位状态下的多个辅助锁栓中的全部或任一个从上锁栓与下锁栓之间去除,由此将移动的辅助锁栓收纳于形成在内筒上的收纳孔中,并保持辅助锁栓位于收纳孔中的状态,从而可利用多种钥匙中的特定钥匙来锁定和打开该圆筒锁。
根据本发明的权利要求1的圆筒锁是一种圆筒锁,至少包括:外筒,该外筒在纵向上具有多个上锁栓孔;和内筒,该内筒以可自由转动的方式装配于外筒中,并具有与钥匙孔连通且对应于外筒中的多个上锁栓孔的多个下锁栓孔;以及,上锁栓,这些上锁栓插入到外筒的上锁栓孔中,并由弹簧朝内筒推动;下锁栓,这些下锁栓插入到内筒的下锁栓孔中,和辅助锁栓,这些辅助锁栓插在至少自发选择的上锁栓和下锁栓对的上锁栓和下锁栓之间,以便可将辅助锁栓从上锁栓与下锁栓之间去除,从而使得能够更换用于锁上和打开该圆筒锁的钥匙,
其中,在内筒的外周面的纵向上形成有多个长形的收纳孔,并且形成有与多个收纳孔连通的沟槽,
长形的收纳孔均形成在这种区域中,以便在转动内筒以导致将长形的收纳孔面对上锁栓孔定位时,收纳孔的纵向距离以与从面对收纳孔的一个上锁栓孔到邻接一个上锁栓孔的分隔壁的距离对应的方式延伸,以将该收纳孔与相邻的另一个上锁栓孔分隔开,
设定/复位构件以可自由滑动的方式设置于沟槽中,设定/复位构件在边缘处设置有以彼此交错的方式连续形成的顶部与根部,在各个根部的后面并在各个顶部的前面设有倾斜部,在各个根部的前面并在各个顶部的后面设有阶梯部,从而构造成使得下述状态能够实现:
设定状态,在该设定状态下,将备份钥匙插入到内筒的钥匙孔中,钥匙的齿和表面形状的作用将插入到上锁栓与下锁栓之间的辅助锁栓移动到上锁栓孔中,利用被定位于上锁栓孔中的辅助锁栓转动内筒,使得辅助锁栓达到撞击并接触设定/复位构件的顶部的情形中,通过外部操作沿沟槽的纵向推动处于该情形下的设定/复位构件,以将与顶部接触的辅助锁栓移动到面对根部的位置处,由于用于上锁栓的弹簧的推力而将辅助锁栓收纳于内筒上的收纳孔中,以便在免除推动设定/复位构件时,由于用于设定/复位构件的弹簧的推力,而将收纳于收纳孔中的辅助锁栓沿长形的椭圆形收纳孔的纵向推动到面对前述分隔壁的位置,从而通过分隔壁、收纳孔和设定/复位构件的阶梯部来保持从上锁栓与下锁栓之间去除的辅助锁栓;及
复位状态,在复位状态下,将备份钥匙插入到内筒的钥匙孔中,转动内筒以使收纳孔面对上锁栓孔,此后,以比在形成设定状态的情况下推动设定/复位构件的量更大的推动量沿沟槽的纵向推动设定/复位构件,从而通过延续根部的倾斜部和保持在将辅助锁栓推到其中的上部锁栓孔中的倾斜部的作用,朝上锁栓孔侧推动定位于长形的椭圆状收纳孔的根部处的辅助锁栓,随后,在将设定/复位构件保持在被推动的情形中的同时,将内筒转动到上锁栓孔与下锁栓孔彼此面对的位置,并免除推动设定/复位构件,从而使已被暂时保持于收纳孔中的辅助锁栓返回到位于上锁栓与下锁栓之间的初始位置。
作用
根据如前所述的本发明,在常况下,当例如通过利用用作“备份钥匙”的钥匙的操作来转动内筒时,导致设定/复位构件的顶部面对上锁栓孔,从而通过外部操作来推动设定/复位构件,以使根部代替顶部面对上锁栓孔,这使得定位于上锁栓孔中的辅助锁栓能够由于装配到上锁栓孔中的弹簧的推力而被收纳于内筒上的收纳孔中。此外,当免除推动设定/复位构件时,将利用用于该设定/复位构件的弹簧的推力,并借助于形成在上锁栓孔间的分隔壁、收纳孔及设定/复位构件的阶梯部而使从上锁栓与下锁栓之间去除的辅助锁栓向内并沿长形的椭圆状收纳孔的纵向移动,从而保持该辅助锁栓(设定状态)。在该设定状态下,将插入于上锁栓与下锁栓之间的辅助锁栓中的全部或任一个收纳于收纳孔中,从而仅接受采用包含用作备份钥匙的钥匙的特定钥匙的锁上和打开。在将所有的辅助锁栓收纳于收纳孔中的情况下,只能接受采用主钥匙的锁上和打开,在该主钥匙中,当将钥匙插入到钥匙孔中时,在上锁栓与下锁栓之间未插入有辅助锁栓的情况下,上锁栓与下锁栓之间的边界线与剪切线对应,并且(插入有辅助锁栓的上锁栓与下锁栓的)下锁栓与辅助锁栓之间的边界线与剪切线对应。
此外,即使在已将主钥匙以外的钥匙设定成备份钥匙的情况下,如果将主钥匙设有这种齿和表面形状,即,在将主钥匙插入到钥匙孔中时,将所有插入于上锁栓与下锁栓之间的辅助锁栓推到上锁栓孔侧,并且下锁栓与辅助锁栓之间或下锁栓与上锁栓之间的边界线与剪切线对应,则能够利用主钥匙锁上和打开该圆筒锁(其已借助于特定的钥匙设定到设定状态下)。此外,当主钥匙转动内筒用于锁上或打开该圆筒锁,除非执行用于利用外部操作由设定/复位构件进行的“设定”操作,否则由设定/复位构件的顶部防止通过将主钥匙插入到钥匙孔中而暂时收纳于外筒上的上锁栓孔中的辅助锁栓被收纳于内筒上的收纳孔中。因此,即使在由主钥匙利用锁上/打开操作暂时锁上或打开该圆筒锁时,除非通过设定/复位构件通过外部操作执行“设定”操作,否则已经在先设定的特定钥匙同样能够用作备份钥匙以锁上和打开该圆筒锁。
此外,将作为备份钥匙的钥匙或主钥匙插入到钥匙孔中并转动,由此使收纳于收纳孔中的辅助锁栓面向上锁栓孔。此后,通过外部操作以向前且比用于形成设定状态的操作更深远的方式推动设定/复位构件,从而使该设定/复位构件的倾斜部起到抵抗用于上锁栓孔的弹簧的推力,将辅助锁栓从收纳孔推动并移动到上锁栓孔中。在保持该状态的情况下,转动钥匙,并免除用于设定/复位构件的外部操作,从而将设定/复位构件向后移动,返回到上述外部操作前的情形,从而导致辅助锁栓向后移回到上锁栓与下锁栓之间(复位状态)。在该情况下,本发明提供了即使利用设定成备份钥匙的特定钥匙以外的主钥匙也能实现复位状态。由此,例如,即使是在在遗失已设定成备份钥匙的特定钥匙时,首先,可利用主钥匙实现复位状态,继而可将其它的钥匙设定为备份钥匙。
在后述示例中,将前述设定/复位构件这样构造,使得它设有总是向后推动设定/复位构件的弹簧。当利用外部操作被向前推动时,抵抗该弹簧的推力推动该设定/复位构件。当免除外部操作时,利用该弹簧的推力自动向后移动设定/复位构件。本发明并不局限于该特征。该设定/复位构件可以其它方式这样构建,使得操作它移动,从而在免除外部操作时,该设定/复位构件的根部对应收纳孔。对于该结构,可使用这种结构(除了通过利用弹簧始终推动该设定/复位构件的前述方法之外),该设定/复位构件由承受磁力的物质构成,同时外部操作构件由磁性体构成,从而可利用磁力操作设定/复位构件前后移动。可利用磁力的另一方法是这样的,以致于代替前述弹簧,从而使得能够总是向后推动设定/复位构件,设定/复位构件的至少前端侧或后端侧由磁性体构成。在内筒中的沟槽(设定/复位构件通过其插入)的前端侧或后端侧设置有具有不同于设定/复位构件的极性的磁性体,从而利用均具有不同极性的磁性体的回弹力用于构造成总是向前推动设定/复位构件。
一种根据本发明的权利要求2的采用圆筒锁的钥匙系统,包括: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圆筒锁,在圆筒锁的前部形成有内筒的钥匙孔和设定/复位销钉插入孔,该设定/复位销钉插入孔将外部与沟槽连通,而沟槽与多个收纳孔连通;
第一夹具,该第一夹具将要被固定于钥匙(其将要被插入到用于设定操作的钥匙孔中),从而在将钥匙插入到钥匙孔中时,将具有第一长度的第一销钉插入到设定/复位销钉插入孔中,并在将具有第一长度的第一销钉完全推入时,通过外部操作来操作设定/复位构件以将设定/复位构件从顶部面对上锁栓孔的情形转换成根部面对上锁栓孔的情形;及
第二夹具,该第二夹具将要被固定于钥匙(其将要被插入到用于复位操作的钥匙孔中),从而在将钥匙插入到钥匙孔中时,将具有比第一长度更长的第二长度的第二销钉插入到设定/复位销钉插入孔中,并在将具有第二长度的第二销钉完全推入时,由于延续根部的倾斜部的作用,而将处于定位在长形的收纳孔的根部上的情形中的辅助锁栓推动到上锁栓孔侧。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不需要将辅助锁栓从上锁栓与下锁栓之间取出至圆筒锁的外部,即可将辅助锁栓收纳于内筒上的收纳孔中。当使收纳于收纳孔中的辅助锁栓再度回到上锁栓与下锁栓之间时,通过前述外部操作来实现它。因此,使得能够基于上锁栓与下锁栓间的辅助锁栓的插入样式的组合,参照任一自发的多个上锁栓与下锁栓对进行多种钥匙更换。此外,曾从上锁栓与下锁栓之间移动至收纳孔的辅助锁栓返回到上锁栓与下锁栓之间的初始位置的特征使得暂时变成无法使用的钥匙能够反复恢复成可使用。
暂时收纳去除的辅助锁栓的收纳孔呈长形的椭圆状。由此,用于设定/复位构件的两步推动操作使辅助锁栓沿着该长形的椭圆状收纳孔的纵向移动,以改变辅助锁栓的位置,从而使得能够进行两种相冲突的操作,即设定操作与复位操作。并且,除非执行设定操作,防止已制成锁上或打开该圆筒锁的钥匙不能形成设定状态。由此,一旦将主钥匙(甚至是在无论将哪种备份钥匙设定成可使用的情况下均能够锁上和打开)用于锁上或打开该圆筒锁,但不执行设定操作,随后先前设定的备份钥匙保持可使用。
示例
(示例1)将参照图1~图19来详述一种根据本发明的示例1的圆筒锁。本发明的圆筒锁1与在专利文献3中公开的在先专利申请的圆筒锁100之间的区别在于,内筒400与复位构件900的改良。在这些圆筒锁中采用的其它结构大致相同。
(复位状态)接着,将参照图1~图6中所示的处于复位状态下的圆筒锁详述该圆筒锁。
处于复位状态下的该圆筒锁可利用主钥匙MK并同样通过利用所有特定的替换钥匙CK打开,其中主钥匙MK可锁上和打开多个圆筒锁,而特定的替换钥匙CK则只能锁上和打开多个圆筒锁中相应的圆筒锁。
图1为根据本发明的圆筒锁的主视图,图2为沿图1中的线Z1-Z1截取到的纵向截面图,图3为沿图1中的线Z2-Z2截取的截面图,图4为沿图1中的线Z3-Z3截取的截面图,图5为沿图2中的线D2-D2和图3中的线E-F截取的截面图,图6(A)为内筒4的侧视图,图6(B)为内筒4的主视图,图6(C)为沿图6(B)中的线Z3-Z3截取的截面图。
在附图中,1表示圆筒锁,该圆筒锁1主要包括:外筒2,该外筒2在其纵向上具有多个上锁栓孔A1~X1;内筒4,该内筒4以可自由转动的方式装配到该外筒2中,并具有钥匙孔3和与外筒2的上锁栓孔A1~X1对应的下锁栓孔a2~x2;及上锁栓A3~X3和下锁栓A4~X4,各锁栓均插入到由上锁栓孔A1~X1与下锁栓孔a2~x2形成的相应的锁柱A~X中。
下锁栓孔a2~x2设有限制下锁栓A4~X4伸入到钥匙孔3中的伸入量,并防止下锁栓脱落的阶梯部4B。弹簧5设置在上锁栓孔A1~X1中,并沿撞击和接触下锁栓A4~X4的方向推动插入到上锁栓孔A1~X1中的上锁栓A3~X3。
如图1及图2中所示,沿关于瞬时中心O与指向Z1延伸的假想平面,内筒4与外筒2在内部具有包括连续且以定间距设置的锁柱A、D、G、J、M、P、S、V(形成有上锁栓孔A1、D1、G1、J1、M1、P1、S1、V1与下锁栓孔a2、d2、g2、i2、m2、p2、s2、v2)的第一锁柱组。同样,如图1及图3中所示,沿关于瞬时中心O和线Z2-Z2延伸的虚平面的一半,内筒4与外筒2在内部具有包括连续且以定间距设置的锁柱B、E、H、K、N、Q、T、W(形成有上锁栓孔B1、E1、H1、K1、N1、Q1、T1、W1与下锁栓孔b2、e2、h2、k2、n2、q2、t2、w2)的第二锁柱组。并且沿着关于瞬时中心O和线Z2-Z2延伸的假想平面的另一半,内筒4与外筒2在内部具有包括连续且以定间距设置的锁柱C、F、I、L、O、R、U、X(形成有上锁栓孔C1、F1、I1、L1、O1、R1、U1、X1与下锁栓孔c2、f2、i2、l2、o2、r2、u2、x2)的第三锁柱组。
第二锁柱组与第三锁柱组以在内筒4与外筒2的纵向上彼此偏移预定间隔HH的方式设置在适当的位置上(参见图3)。锁柱组偏移到适当的位置上用于以预定间隔HH设置,且两组具有在相邻的锁柱间具有完全相同或同样的节距,以便解决定位在第二锁柱组与第三锁柱组中的任何一个中的辅助锁栓7移动到其它组的问题,将第二锁柱组与第三锁柱组中的下锁栓B4、C4、E4、F4、H4、I4、K4、L4、N4、O4、Q4、R4、T4、U4、W4、X4中的任何一个均设定成不面对两组的上锁栓孔。
第二锁柱组与第三锁柱组间设定的偏移HH起到防止辅助锁栓7(定位在第二锁柱组及第三锁柱组中)在辅助锁栓经历复位状态和随后的设定状态并再次转换到复位状态时,误移至其它组的锁柱。
在处于前述复位状态下的圆筒锁1中,在上锁栓E3、F3、I3、K3、L3、N3、O3、Q3、U3、W3与下锁栓E4、F4、I4、K4、L4、N4、O4、Q4、U4、W4之间插入有辅助锁栓7。图3示出了设置在该圆筒锁1中的所有辅助锁栓7(在本示例中为10个锁栓)均插入到上锁栓E3、F3、I3、K3、L3、N3、O3、Q3、U3、W3与下锁栓E4、F4、I4、K4、L4、N4、O4、Q4、U4、W4之间的情形。可通过在插入到上锁栓E3、F3、I3、K3、L3、N3、O3、Q3、U3、W3与下锁栓E4、F4、I4、K4、L4、N4、O4、Q4、U4、W4之间的辅助锁栓7中去除位于适当位置处的1个或多个辅助锁栓7来更换能锁上和打开该圆筒锁的钥匙。在该应用特征中,插入在上锁栓与下锁栓之间的辅助锁栓7的数量为10个,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例如,除了在上锁栓E3、F3、I3、K3、L3、N3、O3、Q3、U3、W3与下锁栓E4、F4、I4、K4、L4、N4、O4、Q4、U4、W4之间,也可在上锁栓B3、C3、H3、R3、T3、X3与下锁栓B4、C4、H4、R4、T4、X4之间插入辅助锁栓,由此,在上锁栓与下锁栓之间共插入16个辅助锁栓7,以便能进一步增加用作备份钥匙的钥匙的数量。此外,与上述特征相反,可以减少辅助锁栓7的数量。
换言之,上锁栓B3、C3、H3、R3、T3、X3与下锁栓B4、C4、H4、R4、T4、X4装配于其中的锁柱B、C、H、R、T、X是其中未插入有辅助锁栓7的固定锁柱。锁柱B、C、H、R、T、X并不限于该特征,且可如此构建,即,对于欲增加可更换的钥匙的数量的情况下,可以在上锁栓与下锁栓之间插入辅助锁栓7。除此之外,在减少固定锁柱的数量(其中未插入辅助锁栓7)的情况下,圆筒锁1中的辅助锁栓7的数量在本示例中多于10个,这导致可更换的钥匙的数量增加。同时,当增加固定锁柱时,辅助锁栓7的数量减少至少于10个,这导致可更换的钥匙的数量减少。
如图1、图4和图6中所示,内筒4在关于瞬时中心且沿一平面的外周面4C上的两个位置处设有用于辅助锁栓7的收纳孔pb1、pc1、pe1、pf1、ph1、pi1、pk1、pl1、pn1、po1、pq1、pr1、pt1、pu1、pw1、px1,其中该平面具有从假想线Z1-Z1顺时针倾斜约55度的假想线Z3-Z3并向内筒4的内部延伸。此外,外周面4C上形成有连通多个收纳孔pb1、pe1、ph1、pk1、pn1、pq1、pt1、pw1的沟槽4A和连通多个收纳孔pc1、pf1、pi1、pl1、po1、pr1、pu1、px1的沟槽4A。
如图4、图6、图7中所示,收纳孔pc1、pf1、pi1、pl1、po1、pr1、pu1、px1是长形的或呈椭圆形。该长形的椭圆状收纳孔的直径几乎等于或略大于球形辅助锁栓7的直径,并且纵向长度β大于外筒的上锁栓孔A1~X1的直径,以使球形辅助锁栓7能够稳定地收纳于收纳孔中。将稍后说明将长形的椭圆状收纳孔的纵向长度β设定为大于上锁栓孔的直径的原因。
此外,如图4及图8中所示,将长形设定/复位构件9设置成以可自由滑动的方式装配在各沟槽4A中。在该设定/复位构件9设置在带有交错排列的顶部pb3、pc3、pe3、pf3、ph3、pi3、pk3、pl3、pn3、po3、pq3、pr3、pt3、pu3、pw3、px3与根部pb2、pc2、pe2、pf2、ph2、pi2、pk2、pl2、pn2、po2、pq2、pr2、pt2、pu2、pw2、px2的边缘上。且在各根部的后侧与各顶部之间形成有倾斜部9A,并在各根部的前侧与各顶部之间形成有阶梯部9B。
该设定/复位构件9在该设定/复位构件9的前端与沟槽4A的前侧之间插入有弹簧10(推动构件)。将该设定/复位构件9规则地向后(例如,图4中的右侧)推动,且该设定/复位构件9的后端撞击并接触内筒4的边沿4D,以防止该设定/复位构件9进一步移动。在该常况下,设定/复位构件9的顶部pb3、pc3、pe3、pf3、ph3、pi3、pk3、pl3、pn3、po3、pq3、pr3、pt3、pu3、pw3、px3以防止辅助锁栓7移动的方式设置,以便在将适用于本发明的圆筒锁的钥匙CK插入到内筒4的钥匙孔3中,并随后将该内筒4转动到一位置从而使上锁栓孔B1、C1、E1、F1、H1、I1、K1、L1、N1、O1、Q1、R1、T1、U1、W1、X1面对内筒4的收纳孔pb1、pc1、pe1、pf1、ph1、pi1、pk1、pl1、pn1、po1、pq1、pr1、pt1、pu1、pw1、px1时,避免由于弹簧5的推力将放置在上锁栓孔B1、C1、E1、F1、H1、I1、K1、L1、N1、O1、Q1、R1、T1、U1、W1、X1中的辅助锁栓7被推到并收纳于收纳孔pb1、pc1、pe1、pf1、ph1、pi1、pk1、pl1、pn1、po1、pq1、pr1、pt1、pu1、pw1、px1中。图11显示了顶部pe3、pn3、po3、pq3、pu3撞击并接触辅助锁栓7的情形(ア)。
在该状态下,设定/复位构件9的根部pb2、pc2、pe2、pf2、ph2、pi2、pk2、pl2、pn2、po2、pq2、pr2、pt2、pu2、pw2、px2和阶梯部9B和隔离上锁栓孔B1、C1、E1、F1、H1、I1、K1、L1、N1、O1、Q1、R1、T1、U1、W1、X1的分隔壁BE、CF、EH、FI、HK、IL、KN、LO、NQ、OR、QT、RU、TW、UX形成可收纳从上锁栓与下锁栓之间移动的辅助锁栓7的收纳凹穴PB、PC、PE、PF、PH、PI、PK、PL、PN、PO、PQ、PR、PT、PU、PW、PX。
此外,除了沟槽4A以外,内筒的边沿4D设有用于与外部连通的设定/复位控制构件插入孔4E,以便能够抵抗弹簧10的推力而在设定/复位构件9的后端从外部推动该设定/复位构件9。具体而言,插入到设定/复位控制构件插入孔4E中的是用作第一夹具的设定控制构件20的推出销钉22与用作第二夹具的复位控制构件30的推出销钉32,以便形成将替换钥匙CK设定到圆筒锁1作为备份钥匙的复位状态,并且在已将钥匙CK设定成备份钥匙的设定状态下,可将新钥匙CK设定成备份钥匙。
(在复位状态下插入钥匙)
上述说明是针对根据本发明的处于复位状态下的圆筒锁1中的结构所做的说明。而后,将参照图9~图14详述处于复位状态下的圆筒锁1转换到其中作为备份钥匙的特定钥匙CK可打开该锁的设定状态的操作。
图9是沿图2中的线D2-D2和图3中的线E-F截取的截面图,显示将作为备份钥匙的钥匙CK插入到处于复位状态下的圆筒锁1中的状态。更详细地说,当将作为备份钥匙的钥匙CK插入到在图2和图3中所示处于复位状态下的钥匙孔3中时,下锁栓A4~X4的尖端接触该钥匙CK的上端面,并使下锁栓A4~X4上移。下锁栓A4~X4与上锁栓A3~X3之间的边界面或者上锁栓或下锁栓与辅助锁栓7之间的边界面与剪切线SL对应,由此,内筒4能够相对于外筒2转动。显然,下锁栓A4~X4上移的行程受到用作形成于钥匙CK的上端面或两侧面上的齿和表面形状的多个凹部的凹凸量的限制。图9是沿图2中的线D2-D2和图3中的线E-F截取的截面图,在该图9中,上锁栓D3与下锁栓D4之间的边界面、辅助锁栓7与下锁栓E4之间的边界面以及上锁栓F3与辅助锁栓7之间的边界面均与剪切线SL对应。
图10是沿图1中的线Z2-Z2截取的截面图,显示了将钥匙(替换钥匙CK)插入到处于复位状态下的圆筒锁的钥匙孔中的状态。图11是沿图1中的线Z2-Z2截取的截面图,示出了将钥匙CK插入到如图10所示的处于复位状态下的钥匙孔中,并进一步操作以使内筒4顺时针旋转角度α1(约35度)的情形。
本示例中的圆筒锁1预先设有多种钥匙(替换钥匙)CK,这些钥匙具有包括凹部等的齿和表面形状,只要将钥匙插入到钥匙孔3中,就可使下锁栓A4~X4与上锁栓A3~X3之间的边界面,或者,上锁栓A3~X3或下锁栓A4~X4与辅助锁栓7之间的边界面与剪切线SL对应,由此,可使内筒4相对于外筒2转动。在将替换钥匙CK之一插入到钥匙孔3中以设定为备份钥匙的情况下,例如,将如图10中所示位于锁柱E、N、O、Q、U中的五个辅助锁栓7暂时收纳于外筒2的上锁栓孔E1、N1、O1、Q1、U1中。
在上述情形下,当如图9中所示将内筒4相对于外筒2顺时针转动α1(约35度)时,如图11中所示,使收纳着其中放置有辅助锁栓7的上锁栓孔E1、N1、O1、Q1、U1面对长形的椭圆状收纳孔pe1、pn1、po1、pq1、pu1。但是,设定/复位构件9的顶部pe3、pn3、po3、pq3、pu3撞击并接触辅助锁栓7(情形“ア”),从而防止辅助锁栓被收纳于内筒4的收纳孔pe1、pn1、po1、pq1、pu1中。
放置于上锁栓孔E1、N1、O1、Q1、U1中的辅助锁栓7在图11中的部位(ア)接触上锁栓孔。通过弹簧5将放置于上锁栓孔中的辅助锁栓7朝内筒4推动,也就是说,推至收纳孔pe1、pn1、po1、pq1、pu1。当辅助锁栓7与顶部pe3、pn3、po3、pq3、pu3的部位(ア)免除接触时,弹簧5的推力推动该辅助锁栓7,从而将它们自动收纳于收纳孔pe1、pn1、po1、pq1、pu1中。
将内筒4的收纳孔pb1、pc1、pe1、pf1、ph1、pi1、pk1、pl1、pn1、po1、pq1、pr1、pt1、pu1、pw1、px1的纵向长度β这样设定,使得每个收纳孔的开口局部面对上锁栓孔B1、C1、E1、F1、H1、I1、K1、L1、N1、O1、Q1、R1、T1、U1、W1、X1,并同样面对形成在相邻的上锁栓孔间的分隔壁BE、CF、EH、FI、HK、IL、KN、LO、NQ、OR、QT、RU、TW、UX。
图12显示了设定控制构件20,该设定控制构件20用作第一夹具并设有将要插入到以整合的方式形成于内筒4上的设定/复位销钉插入孔4E中的推出销钉22,图12(A)是局部剖视主视图,图12(B)为平面图,图12(C)为左侧视图,图12(D)为右侧视图。该设定控制构件20设有切口21和一对推出销钉22(第一销钉),由于该切口21,该设定控制构件20适于用作备份钥匙的钥匙CK的柄,并且该对推出销钉22在利用装配贯穿切口21的钥匙CK的柄将钥匙CK插入到该钥匙孔3中时,可将推出销钉22插入到设定/复位销钉插入孔4E中的部位处形成在设定控制构件20上。推出销钉22具有根部、尖端部和阶梯部22A,该根部的直径大于设定/复位销钉孔4E的直径,该尖端部具有将该尖端部插入到设定/复位销钉孔中的直径,并且该阶梯部22A形成在根部和尖端部之间。
由于切口21,设定控制构件20适合于承受设定操作的钥匙CK的柄。将均具有第一长度γ1的推出销钉22插入到内筒4的设定/复位销钉插入孔4E中,并完全推入到从尖端到阶梯部延伸第一长度γ1的孔中。如图13中所示,将设定/复位构件9向前推动行程ST1,并免除顶部pe3、pn3、po3、pq3、pu3与辅助锁栓7之间的接触(参见图11中的标记“ア”),从而使辅助锁栓7撞击并接触上锁栓E3、N3、O3、Q3、U3(参见图11中的标记“ア”),并推动辅助锁栓7以收纳于收纳孔pe1、pn1、po1、pq1、pu1中。
在辅助锁栓7与设定/复位构件9的顶部pe3、pn3、po3、pq3、pu3接触的情形下,将具有第一长度γ1的设定控制构件20的推出销钉22推动行程ST1,并将辅助锁栓7收纳于收纳孔pe1、pn1、po1、pq1、pu1中。
图14是沿图1中的线Z3-Z3截取的截面图,显示了用于释放图13中的设定控制构件20以使设定/复位构件9通过推动设定/复位构件9的弹簧10返回到其初始状态,并将钥匙CK逆时针旋转α1(约35度)的情形。
在图13中的情形中,当免除用于设定控制构件20的推动操作时,在设定/复位构件9由于弹簧10的推力而在沟槽4A中向后滑动后,收纳于收纳孔pe1、pn1、po1、pq1、pu1中的辅助锁栓7与设定/复位构件9的阶梯部9B接触,并在如图7中所示的长度均为β的长形的椭圆状收纳孔pe1、pn1、po1、pq1、pu1中被纵向推动。结果,将收纳孔pe1、pn1、po1、pq1、pu1中的辅助锁栓7移动到它们面对分隔壁BE、BN、BO、BQ、BU的位置,由此由分隔壁、收纳孔pe1、pn1、po1、pq1、pu1及设定/复位构件9的阶梯部9B保持住辅助锁栓7。
在该种情形下,接着,将钥匙CK插入到钥匙孔3中并逆时针反向旋转α1(约35度),随后从钥匙孔3拔出,从而完成用于使该钥匙CK成为备份钥匙的设定(设置)操作。图14示出了关于处于该设定状态下的圆筒锁1的沿图1中的线Z3-Z3截取的截面图。在该设定状态下,辅助锁栓7由收纳孔pe1、pn1、po1、pq1、pu1、外筒2的内周面及设定/复位构件9的阶梯部9B所保持。
在该设定状态下,从上锁栓A3~X3与下锁栓A4~X4之间去除5个辅助锁栓7。由此,只能具有对应于移动的该辅助锁栓7的齿和表面形状的替换钥匙能够锁上和打开该圆筒锁。其它的替换钥匙无法锁上和打开该圆筒锁。但是,主钥匙MK具有这样设定的齿和表面形状,使得当将主钥匙插入到钥匙孔3中时,就将插入于上锁栓A3~X3与下锁栓A4~X4之间的所有辅助锁栓7均朝上锁栓孔A1~X1推动,因此,即使是在用于特定钥匙CK的设定状态下,利用主钥匙MK的锁上/打开操作也是可能的。
(插入与经历设定状态的钥匙CK完全相同的钥匙CK)
将参照图15~图18来详述用于在已将钥匙设定为备份钥匙之后,从利用正插入到圆筒锁1的钥匙孔3的情形返回到复位状态的操作。图15显示了用作第二夹具的“复位”控制构件30,图15(A)是局部剖视主视图,图15(B)为平面图,图15(C)为左侧视图,图15(D)为右侧视图。图16是沿图1中的线Z2-Z2截取的截面图,显示了将用作备份钥匙的钥匙(替换钥匙)CK插入到处于设定状态下的圆筒锁的钥匙孔中的情形。图17是沿图1中的线Z2-Z2截取的截面图,显示了在图16中的情形下使钥匙(替换钥匙)CK顺时针旋转角度α1(约35度)。图18是沿图1中的线Z2-Z2截取的截面图,显示了,利用复位控制构件30在图17中的状态下移动设定/复位构件9,以将收纳于收纳凹穴中的辅助锁栓移回到外筒2中的上锁栓孔中的情形。
图15所示中的复位控制构件30以整合的方式设有将被插入到内筒4的设定/复位销钉插入孔4E中的推出销钉32。该复位控制构件30设有切口31和一对推出销钉32(第二销钉),由于该切口31,复位控制构件30适于用作备份钥匙的钥匙CK的柄,并且该对推出销钉32在利用正装配通过切口31的钥匙CK的柄将钥匙CK插入到钥匙孔3中时,可将推出销钉32插入到设定/复位销钉插入孔4E中的部位处形成在复位控制构件30上。
由于切口31,该复位控制构件30适于用于执行复位操作的钥匙CK的柄。将均具有第二长度γ2的推出销钉32在一位置处插入到内筒4的设定/复位销钉插入孔4E中,在该位置处,在图16中所示的情形中,使内筒4顺时针旋转角度α1,如图17中所示,并且将复位控制构件30推动行程ST2,以使收纳辅助锁栓7的收纳凹穴PE面对上锁栓孔E1、收纳凹穴PB、PH、PK、PN、PQ、PT、PW面对上锁栓孔B1、H1、K1、N1、Q1、T1、W1面对,同样使收纳凹穴PC、PF、PI、PL、PO、PR、PU、PX面对上锁栓孔C1、F1、I1、L1、O1、R1、U1、W1。
图18示出了已将复位控制构件30插入到设定/复位销钉插入孔4E中,并推动第二长度γ2的情形。在该情形下,复位控制构件30的推出销钉32将设定/复位构件9推动比设定操作中的推动行程ST1(参件图13)更长的行程ST2时,以将收纳于收纳凹穴PB、PE、PH、PK、PN、PQ、PT、PW、PC、PF、PI、PL、PO、PR、PU、PX之中的收纳凹穴PE、PN、PQ、PO、PU中的辅助锁栓7移动到面对收纳凹穴PE、PN、PQ、PO、PU的上锁栓孔E1、N1、Q1、O1、U1中。
具体而言,在将复位控制构件30推动第二长度γ2的行程期间,辅助锁栓7撞击和接触设定/复位构件9的倾斜部9A的倾斜面,由此沿着该倾斜部9A将收纳于收纳凹穴中的辅助锁栓7朝上锁栓孔E1、N1、Q1、O1、U1顶起并移动到其中。
在该情形下(图18),转动替换钥匙CK及复位控制构件30以使内筒4返回到其初始状态。而后拔出复位控制构件30,从而获得图10中所示的复位状态。
(对利用主钥匙MK的操作的说明)
如上所述,已经给出有关通过利用设定控制构件20,将钥匙CK(根据本发明的圆筒锁1预先设置的、可更换的、并且与特定的替换钥匙对应的钥匙CK)设定为备份钥匙的操作,以及同样有关利用复位控制构件30返回到初始“复位状态”的操作。根据本发明的圆筒锁1提供了这样的特征,即,可以利用一个主钥匙锁上和打开多个圆筒锁1(均经受相应的不同替换钥匙的设定)。将参照图3、10、16和17说明主钥匙MK打开经受一个特定的钥匙CK的设定的圆筒锁1的操作。
将主钥匙MK的齿和表明形状这样设定,使得当将该主钥匙MK插入到圆筒锁1的钥匙孔3中,并且在图3中所示的复位状态下,将插入于上锁栓E3、K3、N3、Q3、W3、F3、I3、L3、O3、U3与下锁栓B3、E4、N4、Q4、W4、F4、I4、L4、O4、U4之间的辅助锁栓7全部朝上锁栓孔B1、E1、N1、Q1、W1、F1、I1、L1、O1、U1顶起。
图10显示了将待设置的钥匙CK插入到钥匙孔3中的情形。根据为该特定钥匙CK所设定的钥匙齿和表面形状,将插入于上锁栓E3、K3、N3、Q3、W3、F3、I3、L3、O3、U3与下锁栓E4、K4、N4、Q4、W4、F4、I4、L4、O4、U4之间的辅助锁栓7中的一部份,也就是说,在该图中所示的情形中的上锁栓E3、N3、Q3、O3、U3与下锁栓E4、N4、Q4、O4、U4之间的五个辅助锁栓7朝上锁栓孔E1、N1、Q1、O1、U1推动,从而使下锁栓E4、N4、Q4、O4、U4与辅助锁栓7之间的边界线与剪切线SL对应,从而可以转动内筒。同样,其它的钥匙CK均与待朝上锁栓孔推动的辅助锁栓7相联系。由此,不同的钥匙CK不能用于操作特定的圆筒锁。
将主钥匙MK的齿和表面形状这样设定,以便将插入于上锁栓E3、K3、N3、Q3、W3、F3、I3、L3、O3、U3与下锁栓E4、K4、N4、Q4、W4、F4、I4、L4、O4、U4之间的辅助锁栓7全部朝上锁栓孔E1、K1、N1、Q1、W1、F1、I1、L1、O1、U1顶起,以致即使是在无论设定哪个钥匙CK,且无论将辅助锁栓7保留在哪个上锁栓与下锁栓之间,当将主钥匙MK插入到设定的圆筒锁1的钥匙孔3中时,均可使下锁栓与保留于上锁栓与下锁栓之间的辅助锁栓之间的边界对应于剪切线SL,从而使得利用一个主钥匙MK就能够锁上和打开所有的圆筒锁1。
在由特定钥匙CK所设定的圆筒锁1(图16中所示)中,辅助锁栓7保留在上锁栓K3、W3、F3、I3、L3与下锁栓K4、W4、F4、I4、L4之间。当将主钥匙插入到该圆筒锁1中并转动时,将辅助锁栓7均朝向并移动到上锁栓孔K1、W1、F1、I1、L1。在该情形下,如图19中所示,将主钥匙MK与内筒4一起顺时针转动角度α1。
如所见,主钥匙MK具有这样的优点,即利用一个主钥匙MK就能锁上和打开利用多个不同的钥匙CK设定的多个圆筒锁1的组,并且,作为使用的特征,在将圆筒锁1用于诸如公寓的集体住宅或寓所的情况下,在更换公寓的住户后,可将钥匙更换为任一其它新的钥匙CK,并使先前使用的钥匙CK无法使用。即使在住户遗失用于他/她的公寓的钥匙CK的情况下,主钥匙MK也是可用来锁上和开锁的,如图19中所示。此外,在图19中的情形下,可将复位控制构件30用于执行复位操作,以使所有的辅助锁栓7均返回到上锁栓孔,从而形成复位状态。
此外,在图10中的情形下,通过利用设定控制构件20以将所有的辅助锁栓7收纳于收纳凹穴中,来设置仅使用主钥匙MK而不能使用任一其它的钥匙CK锁上和打开该圆筒锁的“排除状态”。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适用于一种圆筒锁,该圆筒锁可利用替换钥匙以及能够锁上和打开多个圆筒锁的主钥匙,其中该替换钥匙能够反复进行或经历钥匙更换。
附图说明
图1为根据本发明的示例1的圆筒锁的主视图。
图2为沿图1中的线Z1-Z1截取的纵向截面图。
图3为沿图1中的线Z2-Z2截取的截面图。
图4为沿图1中的线Z3-Z3截取的截面图。
图5为沿图2中的线D2-D2及图3中的线E-F截取的截面图。
图6显示了内筒,图6(A)为内筒的侧视图,图6(B)为内筒的主视图,图6(C)为沿图6(B)中的线Z3-Z3截取的截面图。
图7为图6中的内筒的放大图,图7(A)为内筒的局部截面图,图7(B)为内筒上的长形的收纳孔的平面图。
图8显示了设定/复位构件,图8(A)为设有根部pb2、pe2、ph2、pk2、pn2、pq2、pt2、pw2的设定/复位构件的侧视图,图8(B)为设有根部pc2、pf2、pi2、pl2、po2、pr2、pu2、px2的设定/复位构件的侧视图。
图9是沿图2中的线D2-D2和图3中的线E-F截取的截面图,显示了将钥匙(替换钥匙)插入到图2、图3中处于复位状态下的圆筒锁的钥匙孔中的情形。
图10是沿图1中的线Z2-Z2截取的截面图,显示了将钥匙(替换钥匙)插入到图1中处于复位状态下的圆筒锁的钥匙孔中的情形。
图11是沿图1中的线Z2-Z2截取的截面图,显示了将钥匙(替换钥匙)插入到处于复位状态下的钥匙孔中,并顺时针旋转约35度的情形。
图12显示了第一夹具,图12(A)是主视截面图,图12(B)为平面图,图12(C)为左侧视图,图12(D)为右侧视图。
图13是沿线Z2-Z2截取的截面图,显示了在图11中的情形下,由设定控制构件移动设定/复位构件,以使辅助锁栓落入到形成有设定/复位构件的根部的收纳凹穴与内筒上的收纳孔,并将它们收纳在那里的情形。
图14是沿图1中的线Z3-Z3截取的截面图,显示了在图13中的情形下,解除设定控制构件的操作,并因推动设定/复位构件的弹簧而将设定/复位构件返回到其初始的在先状态,并将钥匙逆时针旋转角度α1(约35度)的情形。
图15显示了作为第二夹具的复位控制构件,图15(A)是主视截面图,图15(B)为平面图,图15(C)为左侧视图,图15(D)为右侧视图。
图16是沿图1中的线Z2-Z2截取的截面图,显示了将用作备份钥匙的钥匙(替换钥匙)插入到处于设定状态下的圆筒锁的钥匙孔中的情形。
图17是沿图1中的线Z2-Z2截取的截面图,显示了在图16中的情形下,将钥匙(替换钥匙)顺时针旋转角度α1(约35度)的情况。
图18是沿图1中的线Z2-Z2截取的截面图,显示了在图17中的情形下,由复位控制构件移动设定/复位构件,以将收纳于收纳凹穴中的辅助锁栓放回到外筒上的上锁栓孔中的情形。
图19是沿图1中的线Z2-Z2截取的截面图,显示了将主钥匙插入到圆筒锁的钥匙孔中,并且已经将钥匙(替换钥匙)设定为该圆筒锁的备份钥匙,并将该主钥匙顺时针旋转角度α1(约35度)的情况。
图20为专利文献3的圆筒锁的主视图。
图21为沿图20中的线Z1-Z1截取的截面图。
图22为沿图20中的线Z2-Z2截取的截面图。
图23为沿图20中的线Z3-Z3截取的截面图。
图24为沿图21中的线D2-D2及图22中的线E-F截取的截面图。
图25显示了内筒,图25(A)为内筒的侧视图,图25(B)为内筒的主视图,图25(C)为沿图25(B)中的线Z3-Z3截取的截面图。
图26是沿图21中的线D2-D2和图22中的线E-F截取的截面图,显了将钥匙(替换钥匙)插入到图21、图22中处于复位状态下的圆筒锁的钥匙孔中的情形。
图27是沿图20中的线Z2-Z2截取的截面图,示出了将钥匙(替换钥匙)插入到处于复位状态下的钥匙孔中并顺时针旋转角度α(约45度)的情况,图27(A)是主要部位的局部剖视图,显示了辅助锁栓落入到收纳凹穴前的情形,图27(B)是主要部位的局部剖视图,显示了辅助锁栓已落入到收纳凹穴中的情形,图27(C)是主要部位的局部剖视图,显示了由控制构件推动复位构件,从而顶起辅助锁栓的情形。
附图标记的说明
1:圆筒锁
2:外筒
3:钥匙孔
4:内筒
4A:沟槽
4B:阶梯部
4C:外周面
4E:设定/复位销钉插入孔
5:弹簧
7:辅助锁栓
9:设定/复位构件
9A:倾斜部
9B:阶梯部
20:设定控制构件(第一夹具)
22:推出销钉
22A:阶梯部
30:复位控制构件(第二夹具)
32:推出销钉
A1~X1:上锁栓孔
a2~x2:下锁栓孔
A3~X3:上锁栓
A4~X4:下锁栓
PB、PC、PE、PF、PI、PK、PL、PN、PO、PQ、PR、PT、PU、PW、PX:收纳凹穴
pb1、pc1、pe1、pf1、ph1、pi1、pk1、pl1、pn1、po1、pq1、pr1、pt1、pu1、pw1、px1:长形的椭圆状收纳孔
pb2、pc2、pe2、pf2、ph2、pi2、pk2、pl2、pn2、po2、pq2、pr2、pt2、pu2、pw2、px2:根部
pb3、pc3、pe3、pf3、ph3、pi3、pk3、pl3、pn3、po3、pq3、pr3、pt3、pu3、pw3、px3:顶部
BE、CF、EH、FI、HK、IL、KN、LO、NQ、OR、QT、RU、TW、UX:分隔壁
CK:钥匙(替换钥匙)
MK:主钥匙
SL:剪切线

Claims (2)

1.一种圆筒锁,至少包括:
外筒,所述外筒在纵向上具有多个上锁栓孔;和
内筒,所述内筒以可自由转动的方式装配于所述外筒中,并具有与钥匙孔连通且与所述外筒中的多个上锁栓孔对应的多个下锁栓孔;以及
上锁栓,所述上锁栓插入到所述外筒的上锁栓孔中,并由弹簧朝所述内筒推动;
下锁栓,所述下锁栓插入到所述内筒的下锁栓孔中,
辅助锁栓,所述辅助锁栓介于至少自然选定的上锁栓和下锁栓对的所述上锁栓和所述下锁栓之间,以便可将所述辅助锁栓从所述上锁栓与所述下锁栓之间去除,从而使得能够更换用于锁上和打开所述圆筒锁的钥匙;
其中,在所述内筒的外周面的纵向上形成有多个长形的收纳孔,并且形成有与所述多个收纳孔连通的沟槽;
所述长形的收纳孔均形成在这种区域中,以便在转动所述内筒以导致将所述长形的收纳孔面对所述上锁栓孔定位时,所述收纳孔的纵向距离以与从面对所述收纳孔的一个上锁栓孔到邻接所述一个上锁栓孔的分隔壁的距离对应的方式延伸,以将所述收纳孔与相邻的另一个上锁栓孔分隔开;
设定/复位构件以可自由滑动的方式设置于所述沟槽中,所述设定/复位构件在边缘处设置有以彼此交错的方式连续形成的顶部与根部,在各个所述根部的后面并在各个所述顶部的前面设有倾斜部,在各个所述根部的前面并在各个所述顶部的后面设有阶梯部,从而构造成使得下述状态能够实现:
设定状态,在所述设定状态下,将备份钥匙插入到所述内筒的所述钥匙孔中,所述钥匙的齿和表面形状的作用将插入到所述上锁栓与所述下锁栓之间的所述辅助锁栓移动到所述上锁栓孔中,利用被定位于所述上锁栓孔中的所述辅助锁栓转动所述内筒,使得所述辅助锁栓达到撞击并接触所述设定/复位构件的顶部的情形中,通过外部操作沿所述沟槽的纵向推动处于该情形下的所述设定/复位构件,以将与所述顶部接触的所述辅助锁栓移动到面对所述根部的位置处,由于用于所述上锁栓的弹簧的推力而将所述辅助锁栓收纳于所述内筒上的收纳孔中,以便在推动所述设定/复位构件被释放时,由于用于所述设定/复位构件的弹簧的推力,所述设定/复位构件的阶梯部将收纳于所述收纳孔中的辅助锁栓沿所述长形的收纳孔的纵向推动到面对前述分隔壁的位置,从而通过所述分隔壁、所述收纳孔和所述设定/复位构件的阶梯部来保持从所述上锁栓与所述下锁栓之间去除的所述辅助锁栓;及
复位状态,在所述复位状态下,将备份钥匙插入到所述内筒的钥匙孔中,转动所述内筒以使所述收纳孔面对所述上锁栓孔,此后,以比在形成所述设定状态的情况下推动所述设定/复位构件的量更大的推动量沿所述沟槽的纵向推动所述设定/复位构件,从而通过延续到所述根部的倾斜部和延续到保持在将所述辅助锁栓推到其中的所述上部锁栓孔中的所述倾斜部的顶部的作用,朝所述上锁栓孔侧推动定位于所述长形的收纳孔的根部处的所述辅助锁栓,随后,在将所述设定/复位构件保持在被推动的情形中的同时,将所述内筒转动到所述上锁栓孔与所述下锁栓孔彼此面对的位置,并释放对所述设定/复位构件的推动,从而使已被暂时保持于所述收纳孔中的所述辅助锁栓返回到位于所述上锁栓与所述下锁栓之间的初始位置。
2.一种采用圆筒锁的钥匙系统,包括: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圆筒锁,在所述圆筒锁的前部形成有内筒的钥匙孔和设定/复位销钉插入孔,所述设定/复位销钉插入孔将外部与沟槽连通,而所述沟槽与所述多个收纳孔连通;
第一夹具,所述第一夹具用于固定于用于插入到所述钥匙孔中的用于设定操作的钥匙,从而在将钥匙插入到所述钥匙孔中时,具有第一长度的第一销钉插入到所述设定/复位销钉插入孔中,并在将具有所述第一长度的所述第一销钉完全推入时,通过外部操作来操作所述设定/复位构件以将所述设定/复位构件从顶部面对上锁栓孔的情形转换成根部面对所述上锁栓孔的情形;及
第二夹具,所述第二夹具用于被固定于用于插入到所述钥匙孔中的用于复位操作的钥匙,从而在将所述钥匙插入到所述钥匙孔中时,将具有比所述第一长度更长的第二长度的第二销钉插入到所述设定/复位销钉插入孔中,并在将具有所述第二长度的所述第二销钉完全推入时,由于延续所述根部的倾斜部的作用,而将处于定位在所述长形的收纳孔的根部上的情形中的辅助锁栓推动到所述上锁栓孔侧。
CN2008800137187A 2007-04-26 2008-04-24 圆筒锁及采用圆筒锁的钥匙系统 Active CN10166891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117801/2007 2007-04-26
JP2007117801 2007-04-26
PCT/JP2008/057944 WO2008136356A1 (ja) 2007-04-26 2008-04-24 シリンダー錠及びシリンダー錠を用いたキーシステ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668913A true CN101668913A (zh) 2010-03-10
CN101668913B CN101668913B (zh) 2013-05-15

Family

ID=3994346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800137187A Active CN101668913B (zh) 2007-04-26 2008-04-24 圆筒锁及采用圆筒锁的钥匙系统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8438890B2 (zh)
JP (1) JP5348933B2 (zh)
KR (1) KR101472525B1 (zh)
CN (1) CN101668913B (zh)
CA (1) CA2684504C (zh)
TW (1) TWI421399B (zh)
WO (1) WO2008136356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794042B2 (en) * 2012-07-23 2014-08-05 Smartloc Technology, Llc Key plug for a key-programmable cylinder lock and key-removable lock core
DE102013104991A1 (de) * 2013-05-15 2014-12-04 Thyssenkrupp Presta Aktiengesellschaft Lenkradschloss
PL405478A1 (pl) * 2013-09-30 2015-04-13 Artur Litwiński Mechanizm zamka z blokadą wyjęcia klucza i blokada wyjęcia klucza z mechanizmu zamka
JP5964482B1 (ja) * 2015-05-29 2016-08-03 株式会社東海理化電機製作所 キーシリンダ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2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008322A (en) * 1959-08-24 1961-11-14 American Locker Co Key
US3267707A (en) * 1964-08-27 1966-08-23 Sargent & Greenleaf Cylinder key lock
US3380268A (en) * 1966-02-07 1968-04-30 Perrill Harlan Knox Pin tumbler lock
FR2318294A1 (fr) * 1975-07-18 1977-02-11 Fredon Pierre Perfectionnements aux dispositifs de verrouillage
US4006615A (en) * 1975-08-07 1977-02-08 Janos Szova Axial tumbler lock
JPS5844832B2 (ja) 1979-12-28 1983-10-05 株式会社 ゴ−ル ピンタンブラ−錠
US4747281A (en) * 1986-07-02 1988-05-31 Monahan Brian J Randomly and integrally re-keyable lock apparatus and method
US4836002A (en) * 1987-07-01 1989-06-06 Monahan Brian J Programmable lock apparatus and method
JPS6437867A (en) 1987-08-04 1989-02-08 Seiko Epson Corp Semiconductor device
JPH044165A (ja) 1990-04-20 1992-01-08 Nec Off Syst Ltd イメージパターン発生装置
CN1061921C (zh) * 1993-08-23 2001-02-14 总锁公司 销柱滚落式圆柱体锁及其制作方法和制作装置
CA2112054C (en) * 1993-12-21 1997-07-01 Mark Joseph Whinton Key with lock status indication
AU693327B2 (en) * 1995-02-15 1998-06-25 Master Lock Company Pin tumbler cylinder lock with shearable assembly pins and method and apparatus of manufacture
US6776017B2 (en) * 2001-11-08 2004-08-17 Ez Change Lock Company, Llc Adaptable radial tumbler lock
US7533550B2 (en) * 2003-05-08 2009-05-19 Ez Change Lock Company Rapid-change lock
JP2005341287A (ja) 2004-05-27 2005-12-08 Fujitsu Ltd ネットワーク装置、ネットワーク接続設定プログラム
US20060010945A1 (en) * 2004-07-13 2006-01-19 Herdman Rodrick A Programmable lock with temporary access key
TWM259038U (en) * 2004-07-21 2005-03-11 Chuen-Yi Hung Lock with master key
US7290418B2 (en) * 2004-07-30 2007-11-06 Ez Change Lock Company, Llc Programmable lock with a controlled programming position
JP4644529B2 (ja) 2004-09-09 2011-03-02 株式会社シブタニ シリンダ錠
JP2006097287A (ja) * 2004-09-29 2006-04-13 Shibutani:Kk チェンジキータイプの錠装置使用システム
US7905125B2 (en) * 2005-02-25 2011-03-15 Janaka Limited Partnership Programmable lock with integral change tooling
JP4713216B2 (ja) * 2005-05-12 2011-06-29 株式会社シブタニ シリンダ錠
JP4732872B2 (ja) 2005-11-25 2011-07-27 株式会社ゴール シリンダー錠
US7802455B2 (en) * 2007-05-07 2010-09-28 Janaka Limited Partnership Programmable lock having incidental change control
US7958759B2 (en) * 2008-07-10 2011-06-14 Janaka Limited Partnership Key-removable lock cor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00083718A1 (en) 2010-04-08
KR20100015574A (ko) 2010-02-12
CN101668913B (zh) 2013-05-15
WO2008136356A1 (ja) 2008-11-13
JP2008291638A (ja) 2008-12-04
US8438890B2 (en) 2013-05-14
CA2684504A1 (en) 2008-11-13
TW200902818A (en) 2009-01-16
CA2684504C (en) 2017-01-17
JP5348933B2 (ja) 2013-11-20
KR101472525B1 (ko) 2014-12-12
TWI421399B (zh) 2014-01-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668913B (zh) 圆筒锁及采用圆筒锁的钥匙系统
AU735251B2 (en) A programmable cylinder lock provided with master keys
AU2005202541B2 (en) Locking cylinder
JP5016485B2 (ja) 鍵再設定可能な錠組立体
JP5400181B2 (ja) シリンダ錠と鍵との組合体
US4185480A (en) Key-operated pin tumbler lock
MXPA05003186A (es) Ensamble de cerradura reconfigurable y metodo de operacion.
US20090277239A1 (en) Master keying system and method for programmable lock cylinder assemblies
CA2587772A1 (en) Keying system and method
KR101363678B1 (ko) 디스크 텀블러 디스크 자물쇠, 그의 열쇠 및 이들의 조합
CN103917726A (zh) 可更换钥匙型主钥匙锁具所用的方法及装置
CN101275445B (zh) 可重新键合的圆筒锁
CN203783252U (zh) 一种欧式机械锁
JP5563358B2 (ja) 可変式シリンダー錠
CN103276964A (zh) 一种空转锁
CN203755823U (zh) 新型锁头
JP4951289B2 (ja) シリンダー錠
JP5437731B2 (ja) シリンダー錠
JP2006002508A (ja) ピンシリンダー錠
CN204645850U (zh) 多排虚实弹子结合防盗锁芯
JP2004011233A (ja) 可変コード型シリンダー錠
JPS60215980A (ja) マスタ−機能を備えたキ−可変シリンダ−錠
JPH04106279A (ja) ピンタンブラー錠
CZ15855U1 (cs) Klíčový polotovar, klíč a souprava klíče a zámkové vložky
JP2001082008A (ja) ピンタンブラー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