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666513A - 炊具 - Google Patents

炊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666513A
CN101666513A CN200910168189A CN200910168189A CN101666513A CN 101666513 A CN101666513 A CN 101666513A CN 200910168189 A CN200910168189 A CN 200910168189A CN 200910168189 A CN200910168189 A CN 200910168189A CN 101666513 A CN101666513 A CN 10166651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er
carbon element
element heater
convection
culinary ar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1016818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666513B (zh
Inventor
南贤植
郭东星
金完洙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G Electronics Inc
Original Assignee
LG Electronics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G Electronics Inc filed Critical LG Electronics Inc
Publication of CN10166651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66651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66651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66651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CDOMESTIC STOVES OR RANGES ; DETAILS OF DOMESTIC STOVES OR RANGE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4C15/00Details
    • F24C15/32Arrangements of ducts for hot gases, e.g. in or around baking ovens
    • F24C15/322Arrangements of ducts for hot gases, e.g. in or around baking ovens with forced circulation
    • F24C15/325Arrangements of ducts for hot gases, e.g. in or around baking ovens with forced circulation electrically-heated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CDOMESTIC STOVES OR RANGES ; DETAILS OF DOMESTIC STOVES OR RANGE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4C15/00Details
    • F24C15/32Arrangements of ducts for hot gases, e.g. in or around baking ovens
    • F24C15/322Arrangements of ducts for hot gases, e.g. in or around baking ovens with forced circula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CDOMESTIC STOVES OR RANGES ; DETAILS OF DOMESTIC STOVES OR RANGE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4C7/00Stoves or ranges heated by electric energy
    • F24C7/04Stoves or ranges heated by electric energy with heat radiated directly from the heating element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CDOMESTIC STOVES OR RANGES ; DETAILS OF DOMESTIC STOVES OR RANGE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4C7/00Stoves or ranges heated by electric energy
    • F24C7/06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electric heating elemen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CDOMESTIC STOVES OR RANGES ; DETAILS OF DOMESTIC STOVES OR RANGE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4C7/00Stoves or ranges heated by electric energy
    • F24C7/08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 F24C7/087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of electric circuits regulating heat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3/00Ohmic-resistance heating
    • H05B3/40Heating elements having the shape of rods or tubes
    • H05B3/42Heating elements having the shape of rods or tubes non-flexible
    • H05B3/48Heating elements having the shape of rods or tubes non-flexible heating conductor embedded in insulating material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Electric Stoves And Ranges (AREA)
  • Resistance Heating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炊具,包括:设有用于烹饪食物的烹饪室的腔体;用于选择性地打开和关闭烹饪室的门;以及加热放置于烹饪室内的食物的对流装置。其中对流装置包括:设置在烹饪室一侧的对流室、安装在对流室内并包括石英管和碳素灯丝的第一碳素加热器、将第一碳素加热器固定到对流室内的固定部件、及安装在对流室内并形成将第一碳素加热器的热对流到烹饪室内部的气流的对流风扇。通过加热器托架和加热器支撑件支撑用作对流加热器的碳素加热器,并且从碳素加热器发出的光和热通过对流、传导及辐射的方式传递到烹饪室内部。本发明能更高效和快速地烹饪食物,并防止对流加热器受损。

Description

炊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炊具,且特别涉及一种使用碳素加热器加热食物的炊具。
背景技术
炊具是利用电能加热食物的家用电器。这种炊具设有:烹饪室,食物在该烹饪室内被烹饪;以及至少一个加热器,用于烹饪在烹饪室内的食物。例如,炊具可设有对烹饪室内的食物进行辐射加热的加热器、对烹饪室内的食物执行对流加热的对流加热器(convection heater)等。
但是,根据现有技术的炊具存在下列问题。
第一,现有技术中主要使用护套式加热器(sheath heater)作为加热器或对流加热器。但是,在使用护套式加热器的情况下,与具有其它输出类型的加热器(例如碳素加热器)相比,护套式加热器以相对较低的输出功率运行。因此就产生了这样的缺点:利用烹饪室内部的碳素加热器烹饪食物的烹饪效率降低,同时烹饪时间增长。
另外,在使用对流加热器的情况下,对流加热器通常安装在烹饪室的后表面或侧面上。因此,当使用碳素加热器作为对流加热器时,应将碳素加热器以避免使形成其外观的管受损的方式固定。但是,直至现在仍未提出碳素加热器的这种固定结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炊具,该炊具构造为能够高效地烹饪食物。
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炊具,该炊具构造为能够使得用作对流加热器的碳素加热器的损伤最小化。
在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一种炊具,包括:设有烹饪室的腔体;与烹饪室相通的对流室;将烹饪室和对流室分隔开的板;碳素加热器,其安装在对流室内并包括石英管和设置在石英管内的碳素灯丝(carbon filament);将碳素加热器固定到对流室内的固定件;以及对流风扇,其安装在对流室内并形成将碳素加热器的热对流到烹饪室内部的气流。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一种炊具,包括:设有烹饪室的腔体;与烹饪室相通的对流室;将烹饪室和对流室分隔开的板;碳素加热器,其安装在对流室内并包括石英管和设置在石英管内的碳素灯丝;将碳素加热器弹性支撑于对流室内的固定部件;以及对流风扇,其安装在对流室内并形成将碳素加热器的热对流到烹饪室内部的气流。
在又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一种炊具,包括:设有烹饪室的腔体;与烹饪室相通的对流室;碳素加热器,其安装在对流室内以产生传递到烹饪室内的热和/或光,该碳素加热器具有穿过对流室以暴露于对流室外侧的端部;对流风扇,其安装在对流室内并形成将碳素加热器的热对流到烹饪室内部的气流;以及电源连接单元,其连接到碳素加热器的暴露于对流室外侧的端部,以将碳素加热器连接到电源。
在附图和下文的描述中阐明了一个或多个实施例的细节。本发明的其他特征将从说明书、附图以及权利要求书的描述中显而易见。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第一实施例的正视图。
图2是示出构成第一实施例的对流装置的立体图。
图3是示出构成第一实施例的对流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构成第一实施例的对流装置的主要部分的放大立体图。
图5是构成第一实施例的对流装置的另一主要部分的放大立体图。
图6是示出构成第一实施例的对流装置的另一表面的立体图。
图7是示出第一实施例中的烹饪室内的气流的水平剖视图。
图8是示出待烹饪的每个实验对象的能量吸收率随波长变化的曲线图。
图9是根据温度示出每一波长的辐射光谱(radiant spectrum)的曲线图。
图10是根据加热器的表面温度示出辐射量的曲线图。
图11是根据碳素加热器和卤素加热器(halogen heater)的波长示出辐射量的曲线图。
图12是示出构成第二实施例的对流装置的主要部分的分解立体图。
图13是构成第三实施例的对流装置的主要部分的放大立体图。
图14是示意性地示出第四实施例的竖向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中,将参照附图描述炊具的第一实施例。
图1是示出炊具的第一实施例的正视图。
参照图1,在烤箱100的腔体110内设有烹饪室111。食物基本上在烹饪室111内被烹饪。烹饪室111由门(未示出)选择性地打开/关闭。该门可利用使门的上端以设置在腔体110上的门的下端为中心上下转动的下拉式方法打开/关闭烹饪室111。
在烹饪室111的后表面上设有对流装置200。对流装置200用于将热和/或光传递到烹饪室111内部,从而烹饪食物。
图2是示出构成第一实施例的对流装置的立体图,图3是示出构成第一实施例的对流装置的分解立体图,图4是构成第一实施例的对流装置的主要部分的放大立体图,图5是构成第一实施例的对流装置的另一个主要部分的放大立体图,而图6是示出构成第一实施例的对流装置的另一表面的立体图。
参照图2至图6,对流装置200构造为包括:对流盖210、对流加热器、对流风扇260以及对流马达270。在本实施例中,使用碳素加热器220作为对流加热器。下面将描述碳素加热器220的详细构造。
对流盖210构成对流室201,碳素加热器220和对流风扇260安装在对流室201中。更具体地,对流盖210形成为向前与构成烹饪室111的后表面的后板120的前表面隔开预定的间隔。因此,对流盖210形成在后板120的前表面与对流盖210的另一表面之间。
参照图2和图3,在本实施例中,对流盖210构造为包括:前表面部211、上表面部212、下表面部213以及两个凸缘部214。前表面部211形成为近似矩形的板状。上表面部212和下表面部213分别从前表面部211的上端和下端向上及向下倾斜地延伸。换言之,在本实施例中,可认为前表面部211、上表面部212以及下表面部213整体地形成为平坦的、后表面和两个侧面敞开的六面体形状。凸缘部214分别在上表面部212和下表面部213的前端处与前表面部211平行地向上或向下延伸。所述凸缘部214分别附连到待固定的后板120的前表面。
对流盖210形成有入口21 5和开口部216。入口215用作将烹饪室111内的空气吸入到对流室201内的入口。开口部216用于将从碳素加热器220发出的光和/或热传递到烹饪室111的内部。入口215是通过切割前表面部211的对应于对流风扇260的部分(更具体地为切割前表面部211的对应于碳素加热器220的突出体的内侧的部分)而形成的。另外,开口部216是通过切割前表面部211的对应于碳素加热器220的突出体的外侧部分而形成的。这将在对碳素加热器220和对流风扇260的说明中再次描述。在本实施例中,入口215整体地形成圆形构造,并且开口部216整体地形成环形构造。然而,入口215和开口部216的构造不以此为限。
再次参照图3,在后板120和对流盖210中分别设有第一空气引导部121和第二空气引导部217。第一空气引导部121和第二空气引导部217用于使经由入口215被吸入的空气能够更有效地接触碳素加热器220。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空气引导部121是通过使后板120的一部分向后凹进而形成的,并具有在水平方向上对应于碳素加热器220的突出体的构造。第二空气引导部217是通过使前表面部211的一部分向后凹进而形成的,并具有环形构造,环形构造的直径对应于碳素加热器220的突出体。这里,第一空气引导部121和第二空气引导部217分别凹进相同的深度。因此,第一空气引导部121的前表面与第二空气引导部217的另一表面之间的间隔变得与对流室201的前后间隔相同。
在对流盖210中形成多个第一通孔218。更具体地,所述第一通孔218分别形成在凸缘部214的两端。将对流盖210固定到后板120的第一接合部件S1穿过第一通孔218。
同时,在本实施例中,在凸缘部214附连到后板120的前表面的状态下,前表面部211的另一表面与后板120的前表面隔开预定的间隔。因而,在对流室201两侧的对应于前表面211的两端与后板120的前表面之间的位置,形成将碳素加热器220内的空气吹出到烹饪室111内部的出口219(见图2)。
后板120设有两个加热器通孔122和一个托架通槽(bracket penetratingslot)123。碳素加热器220的两端穿过加热器通孔122。将在后文描述的加热器托架230穿过通槽123。在本实施例中,加热器通孔122和托架通槽123是通过切割后板的一部分而使它们彼此连通来形成的。
在后板120中形成轴通孔124。将在后文描述的马达轴穿过轴通孔124。
另外,在后板120中形成第一至第四接合孔125、126、127和128。第一接合孔125与穿过第一通孔218的第一接合部件S1接合,以固定对流盖210。第二接合孔126和第三接合孔127分别与第二接合部件S1和第三接合部件S3接合,以固定将在后文描述的加热器托架230或加热器支撑件240。第四接合孔128与第四接合部件S4接合,以固定对流马达270。
碳素加热器220基本上用于产生光和热以烹饪烹饪室111内的食物。例如,可使用诸如包括内部设有管和加热线的石英加热器的碳素加热器或卤素加热器作为碳素加热器220。与在现有技术中用作对流加热器的护套式加热器相比,这种碳素加热器是具有相对较高的输出功率的加热器。
由碳素加热器220产生的光通过开口部216传递到烹饪室111内部。由碳素加热器220产生的热通过对流、传导及辐射传递到烹饪室内部。更具体地,由碳素加热器220产生的光加热在烹饪室111和对流室201内循环的空气,从而将热通过对流传递到烹饪室111内部。另外,由碳素加热器220产生的热的一部分经由对流盖210传导到烹饪室111内部。此外,由碳素加热器220产生的热的其余部分通过开口部216辐射到烹饪室111内部。如图4所示,碳素加热器220构造为包括管221、灯丝223、两个绝缘部224、两个端子225、连接部226以及两个杆227。
管221构成碳素加热器220的外观。作为管221,可使用近似以马蹄形或欧米伽形(Ω)构造形成的石英管。更具体地,管221构造成包括:形成为整体为圆形开口的曲线的加热部221A;以及从加热部221A的两端延伸的支撑部221B。支撑部221B被设置为与加热板221A所在的虚拟平面垂直。更具体地,加热部221A被设置在第一空气引导部121与第二空气引导部217之间。此时,加热板221A所在的虚拟平面平行于后板120的前表面和前表面部211的后表面。支撑部221B穿过后板120,更具体地,所述支撑部221B分别穿过各加热器通孔122。
在各支撑部221B中设有箍紧部(pinch part)222。箍紧部222用于固定灯丝223的两端和绝缘部224,同时密封管221的内部。
同时,在管221内设有灯丝。灯丝223施加有电流,由此充分地产生光和热。作为灯丝223,例如可使用碳素灯丝。
绝缘部224用于使碳素加热器220的两端绝缘。绝缘部224由箍紧部222固定。
端子225、连接部226以及杆227用于供给灯丝223电流。为此,端子225穿过绝缘部224以延伸到管221外部。连接部226分别连接到灯丝223的两端,而杆227将端子225与连接部226连接。
碳素加热器220由一个加热器托架230和至少一个加热器支撑件240固定到对流室201内。在本实施例中,使用两个加热器支撑件240来固定碳素加热器220,然而,可使用更多或更少数目的加热器支撑件240。
加热器托架230基本上支撑支撑部221B。如图4所示,加热器托架230构造为包括两个加热器支座部231、两个加热器固定部233以及一个固定肋(rib)235。
加热器支座部231设置在加热器托架230的两端上。包括箍紧部222的支撑部221B位于加热器支座部231上。加热器支座部231形成为与包括箍紧部222的支撑部221B的底面相对应的构造。
加热器固定部233防止了位于加热器支座部231上的支撑部221B随意移动。在支撑部221B大体上位于加热器支座部231上的状态下,将加热器固定部233附连到箍紧部222的上表面。例如,将加热器固定部233分别从加热器托架230的两端(即加热器支座部231的外端)延伸到外端。在支撑部221B位于加热器支座部231上的状态下,可将加热器固定部233结合为附连到箍紧部222的上表面。加热器固定部233与加热器支座部231分开模制,并使得加热器固定部233也可固定到加热器支座部231。
加热器托架230的后端设有固定肋235。固定肋235将加热器托架230固定到后板120的前表面。固定肋235延伸为近似垂直于加热器托架230的后端,从而附连到后板120的前表面。在固定肋235中形成第二接合孔237,第二接合部件S2穿过第二接合孔237。
加热器支撑件240支撑加热部221A。加热器支撑件240是通过将具有预定长度的条状件以预定的构造结合而形成的。加热器支撑件240可由具有预定弹性的金属材料形成。加热器支撑件240的弹性为的是安装和支撑碳素加热器220。如图5所示,在加热器支撑件240中设有一个加热器支撑部241、两个延伸部243以及两个固定部245。
加热器支撑部241是以圆形的构造形成的,具有比碳素加热器220的直径更大的直径。加热器支撑部241的两端彼此隔开预定的间隔。加热部221A设置在加热器支撑部241内。加热器支撑部241的直径的数值比碳素加热器220的直径更大的原因是为了防止加热部221A的位置移动,同时使加热部221A与加热器支撑部241之间的接触最小化。因此,借助加热器支撑部241,可避免加热部221A的位置随意移动的现象,同时可使构成碳素加热器220的管受损的现象最小化。
各延伸部243分别从加热器支撑部241的两端延伸。延伸部243基本上用来弹性地支撑加热部225,延伸部243将加热器支撑部241的两端分别连接到固定部245。因此,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延伸部243彼此隔开地形成为字母“L”型构造,但是,延伸部243的构造不以此为限。
固定部245分别从延伸部243的一端延伸。因此,固定部245也以与延伸部243相同的方式彼此隔开预定的间隔。固定部245将加热器支撑件240固定到烹饪室111的后表面的内侧。为此,在固定部245中形成第三通孔247,与第三接合孔127接合的第三接合部件S3穿过该第三通孔247。
同时,碳素加热器220通过电源连接单元250获得电能。如图4所示,电源连接单元250构造为包括第一连接器251、第二连接器253以及引线255。
第一连接器251连接到端子225,而第二连接器连接到烤箱100的供电单元(未示出)。第二连接器253可直接连接到供电单元,或者可连接到与供电单元相连的单独的连接件(例如插座等)。并且,引线255将第一连接器251与第二连接器253连接。同时,在将电源连接单元250连接到碳素加热器220之后,安装碳素加热器220,也就是通过加热器托架230和加热器支撑件240将碳素加热器220固定到对流室201内。换言之,在第一连接器25 1连接到端子225的状态下,碳素加热器220穿过加热器通孔122。
再次参照图3,对流风扇260设置于对流室201内并设置在碳素加热器220内侧,更具体地,对流风扇260沿水平方向设置在加热部221A的突出体的内侧。换言之,碳素加热器220设置为邻近对流风扇260的外周缘。对流风扇260形成这样的气流:其中,烹饪室111内的空气经由入口215被吸入到对流室201内部,而对流室201内的被碳素加热器220加热的空气经由出口219被排出到烹饪室111内部。
另外,在后板120的后表面中安装有对流马达270。对流马达270提供用于旋转对流风扇260的驱动力。为此,在对流马达270中设有马达轴271。马达轴271穿过轴通孔124伸入到对流室201的内部,由此联结到对流风扇260。装设在马达托架273上的对流马达270被固定到后板120的后表面。在马达托架273中形成第四通孔275,与第四接合孔128接合的第四接合部件S4穿过第四通孔275。
在下文中,将详细地描述制造炊具的第一实施例的过程。
首先,将对流马达270安装在后板120的后表面中。当穿过马达托架273的第四通孔275的第四接合部件S4与后板120的第四接合孔128接合时,安装装设在马达托架上的对流马达270。此时,对流马达270的马达轴271穿过后板120的轴通孔124。在马达轴271的前端联结对流风扇260。可在固定了将在后文描述的碳素加热器220之后,进行对流马达270的固定和对流风扇260的联结。
接下来,将电源连接单元250的第一连接器251连接到碳素加热器220的端子。并利用加热器托架230和加热器支撑件240将碳素加热器220固定到后板120的前表面。更具体地,通过碳素加热器220的支撑部221B将加热器支撑件240设置在碳素加热器220的加热部221A上。接下来,将碳素加热器220的支撑部221B设置在加热器托架230的加热器支座部231上。随后,将加热器托架230的加热器固定部233结合,由此将支撑部221B固定到加热器托架230。
在这种状态下,支撑部221B穿过后板120的加热器通孔122。此时,固定支撑部221B的加热器支座部231和加热器固定部233分别穿过加热器通孔122或托架通槽123。加热器托架230的固定肋235也附连到后板120的前表面。第二接合部件S2穿过加热器托架230的第二通孔238,以与后板120的第二接合孔126接合,由此将加热器托架230固定到后板120。
接下来,移动加热器支撑件240以使其位于设定的预定位置,也就是加热器支撑件240的第三通孔247与后板120的第三接合孔127连通的位置。随后,将穿过加热器支撑件240的第三通孔247的第三接合部件S3与后板120的第三接合孔127接合,由此将加热器支撑件240固定。
同时,将电源连接单元250的第二连接器253连接到与供电单元相连的插座。因此,能够通过电源连接单元250将电流施加于碳素加热器220。
最后,将对流盖210固定到后板120。更具体地,将对流盖210的凸缘部214附连到后板120的前表面。此时,将对流盖210的第一通孔218定位成与后板120的第一接合孔125相通。将穿过对流盖210的第一通孔218的第一接合部件S1与后板120的第一接合孔125接合,由此将对流盖210固定到后板120。
接下来,将参照附图详细地描述第一实施例中的烹饪室内部的气流。
图7是示出第一实施例中的烹饪室内部的气流的水平剖视图。
参照图7,如果使用者为了利用对流装置200烹饪在烹饪室111中的食物而输入操作信号,则碳素加热器220被接通从而运转。同时,如果对流马达270被驱动,则对流风扇260由此旋转。如果对流风扇260旋转,则烹饪室111内的空气经由入口215被吸入到对流室201内部。
被吸入到对流室201内的空气接触碳素加热器220从而被加热。然而,在本实施例中,经由入口215通过空气引导部121和217被吸入的空气更有效地接触碳素加热器220。更具体地,空气引导部121和217干涉经由入口215被吸入的将在对流室201内流动的气流,增大了其与碳素加热器220接触的面积。因此,对流室201内的气流能够更有效地被碳素加热器220加热。
如上所述被碳素加热器220加热的空气借助对流风扇260的连续驱动而经由出口219被排入烹饪室111内部。因此,由碳素加热器220产生的热通过对流被传递到烹饪室111内部,从而加热食物。
同时,一部分由碳素加热器220产生的热传导到烹饪室111内部或经由开口部216直接辐射到烹饪室111内部。因此,由碳素加热器220产生的热也可传导和辐射到烹饪室111内部,所以还能烹饪在烹饪室111内的食物。
另外,如果碳素加热器220运转则还产生光。碳素加热器220的上述光经由开口部216传递到烹饪室111内部。因此,利用碳素加热器220的光可加热在烹饪室111内的食物,或者可让使用者容易地辨别对流装置200是否在运转。
图8是根据波长示出待烹饪的每个实验对象的能量吸收率的曲线图,图9是根据温度示出每个波长的辐射光谱的曲线图,图10是根据加热器的表面温度示出辐射量的曲线图,而图11是根据碳素加热器和卤素加热器的波长示出辐射量的曲线图。
参照图8,在对诸如牛肉、火腿、土豆、面包等主食进行实验之后,可认识到,使被烹饪的主食具有良好的能量吸收率的大约1.4到5μ的波长是主要烹饪工作的切实有效的波段。在本实施例中,如上所述,碳素加热器220向烹饪室111内提供有效波段之中的一个有效波段的能量:在该波段下,烹饪室111内的食物被最有效地烹饪。因此,可根据烹饪室111内的食物的种类进行更有效的烹饪。
接下来,参照图9和图10,由于加热器有大量辐射处于大约1.4到5μ的波段中,而这是被烹饪的主食的切实有效的波段,因此可认识到,具有大约100到1400℃的加热器表面温度的加热器是有利的。更具体地,参照图9,可认识,在100到1400℃的温度范围中,包括在有效波段中的波长的能量最大,并且参照图10(其可理解为整合了图9的每个波长的曲线图),可直接认识到,有效波段的波长能量在100到1400℃的温度区段中最大。另外,参照图11,可认识到,在主食的有效波段(大约1.4到5μ)中,碳素加热器具有比其它的加热器(尤其是卤素加热器)更大的辐射量。
换言之,可认识到,碳素加热器220可大体上比其它的加热器(即护套式加热器、卤素加热器以及辐射加热器)更高效地被用于烹饪食物。
同时,以下的【表1】根据食物种类示出了加热器表面温度、温度上升幅度及耗电成本。
【表1】
Figure G2009101681894D00101
参照表1,可认识到,碳素加热器220在加热和烹饪主食时具有比其它加热器的温度上升幅度更大的温度上升幅度。换言之,碳素加热器220产生的有效波段的能量相对较大,由此实现了用相对较大的能量来烹饪食物。另外,如果使用相对较大的能量来烹饪食物,则会缩短食物的烹饪时间,由此可提高烹饪效率,并能够进一步必然地预期提高炊具的能源利用率的优点。
本发明的发明人通过多次实验性测试后发现:只要碳素加热器适当运转,从碳素加热器发出的辐射能量最大的波长为1.5-2.5μm。
在下文中,将参照附图详细地描述炊具的第二实施例。
图12是示出构成第二实施例的对流装置的主要部分的分解立体图。在本实施例的部件中,对相同部件的详细描述与第一实施例相同。
参照图12,在本实施例中,用作对流加热器的碳素加热器320构造为包括管321、灯丝323、两个绝缘部324、两个端子325、连接部326以及两个杆327。构成碳素加热器320的管321、灯丝323、绝缘部324、端子325以及杆327与第一实施例中的那些部件相同。
然而,在本实施例中,在绝缘部324的外圆周面上设有钩连突出体(hooking projection)324A。形成为绝缘部324的一部分的钩连突出体324A呈辐射状突出。在本实施例中,使用两个构件来构成支撑碳素加热器320的两端的加热器托架400。
更具体地,加热器托架400用于支撑延伸到烹饪室111外侧的碳素加热器320的两端(实质上为管321的两端,具体地为箍紧部322)。加热器托架400构造为包括第一加热器支撑部410和第二加热器支撑部420。第一加热器支撑部410和第二加热器支撑部420围绕箍紧部322彼此固定,由此支撑碳素加热器320。
更具体地,在第一加热器支撑部410中形成附连部411,附连部411的外形被形成为与箍紧部322的外周面的下部外形相对应。因此,第一加热器支撑部410的附连部411以箍紧部322的间隔彼此分隔开。
在第一加热器支撑部410中设有两个第一固定槽413和一个第二固定槽415。第一固定槽413是通过切割第一加热器支撑部410中,邻近第一加热器支撑部410的附连部411的部分而形成的。同样,第二固定槽415是通过沿相对于管321的两端的垂直方向,与第一固定槽413相间隔地切割第一加热器支撑部410的一部分而形成的。
另外,在第一加热器支撑部410中形成两个钩连孔417。第一加热器支撑部410的钩连孔417是通过切割第一加热器支撑部410中,与第一加热器支撑部410的对应于附连部411的顶部的部分而形成的。在将箍紧部322附连到第一加热器支撑部410的附连部411的状态下,钩连突出体324A被设置在第一加热器支撑部410的钩连孔417上。
在第一加热器支撑部410中设有固定部419。固定部419将第一加热器支撑部410固定到烹饪室111的一侧。为此,固定部419是通过将第一加热器支撑部410中,与第一加热器支撑部410的附连部411相对的那一侧对应的部分朝向支撑部410的其余部分弯折而形成的。固定部419是在附连到烹饪室111的后表面的外侧的状态下被固定的。在固定部419中形成至少一个通孔(未示出)。该通孔是供将固定部419固定到烹饪室111的后表面的接合部件(未示出)穿过的部分。
在第二加热器支撑部420中同样设有附连部421。第二加热器支撑部420的附连部421也形成为与箍紧部322的外周面的上部外形相对应的外形。
在第二加热器支撑部420中设有两个第一固定肋423和一个第二固定肋425。第一固定肋423相对于第二加热器支撑部420的附连部421近似垂直地延伸。第二固定肋425与第二加热器支撑部420的附连部421平行地延伸到第二加热器支撑部420外部。在将箍紧部322附连到第二加热器支撑部420的附连部421的状态下,第一固定肋423和第二固定肋425分别被插入到第一固定槽413和第二固定槽415中。此外,在第一固定肋423中设有钩连肋424。钩连肋424用于防止插入到第一固定槽413中的第一固定肋423随意脱开。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切割第一固定肋423的一部分,将钩连肋424以预定的角度弯折,由此,在将第一固定肋423插入到第一固定槽413中时,钩连肋424即弹性变形。
另外,在第二加热器支撑部420中同样设有钩连孔427。第二加热器支撑部420的钩连孔427是通过切割第二加热器支撑部420中,对应于第二加热器支撑部420的附连部421的顶部的部分而形成的。钩连突出体324A也以与第一加热器支撑部410的钩连孔417相同的方式,设置在第二加热器支撑部420的钩连孔427中。
在下文中,将详细地描述炊具的第二实施例的效果。
第一,将碳素加热器320的两端,更具体地说是将管321的两端(特别是箍紧部322)设置于第一加热器支撑部410上。因此,将箍紧部322的外周面的下部附连到第一加热器支撑部410的附连部411。此时,绝缘部324的钩连突出体324A被设置在第一加热器支撑部410的钩连孔417中。
在此状态下,通过沿近似水平的方向移动第二加热器支撑部420,将第二固定肋425插入到第二固定槽415中。将第二加热器支撑部420以插入第二固定槽415中的第二固定肋425为中心旋转。从而,将第一固定肋423插入到第一固定槽413中。同时,当将第一固定肋423插入到第一固定槽413中时,钩连肋424弹性变形。如果将第一固定肋423完全插入到第一固定槽413中,则钩连肋424的一侧即被第一加热器支撑部410的一侧钩住,由此防止第一固定肋423从第一固定槽413随意地脱离。
另外,在将第一固定肋423插入到第一固定槽413中的同时,箍紧部322的外周面的上部附连到第二加热器支撑部420的附连部421。钩连突出体324A被设置在第二加热器支撑部420的钩连孔427中。
如上所述,如果将第二加热器支撑部420固定到第一加热器支撑部410,则箍紧部322的外周面附连到第一加热器支撑部410的附连部411和第二加热器支撑部420的附连部421,由此限制了箍紧部沿管321的两端的外周面的径向移动。此外,钩连突出体324A被设置在第一加热器支撑部410的钩连孔417和第二加热器支撑部420的钩连孔427中,由此限制了箍紧部沿相对于管321的两端的垂直方向的移动。
同时,在箍紧部322被第一加热器支撑部410和第二加热器支撑部420包围和固定的状态下,将碳素加热器320的两端以及第一加热器支撑部410和第二加热器支撑部420穿过烹饪室111的后表面。随后,将固定部419固定到烹饪室111的后表面的内侧。因此,将第一加热器支撑部410和第二加热器支撑部420(也就是加热器托架400)实质上固定到烹饪室111的后表面。
在下文中,将参照附图详细地描述炊具的第三实施例。
图13是构成第三实施例的对流装置的主要部分的放大立体图。在本发明的部件中,将省略对与第一实施例的部件相同的部件的详细描述。
参照图13,电源连接单元260构造为包括连接器261以及引线263。
连接器261连接到烤箱100的供电单元(未示出)。连接器261可直接连接到供电单元,或者可连接到与供电单元相连的单独的连接部件(例如插座等)。并且,引线263将碳素加热器220与连接器261相连。也就是说,引线263的一端直接连接到碳素加热器220,而引线263的另一端连接到连接器261。同时,在电源连接单元260连接到碳素加热器220之后,安装碳素加热器220,也就是通过加热器托架230和加热器支撑件240将碳素加热器220固定到对流室201内。
在下文中,将参照附图详细地描述炊具的第四实施例。
图14是示意性地示出第四实施例的竖向剖视图。
参照图14,在腔体510内设有烹饪室511。在腔体510的顶面和底面上分别设有开口部513和515。此外,在腔体510的后表面上设有与烹饪室511相通的对流室517。
同时,设置多个加热源以提供用于烹饪在烹饪室511内的食物的能量。在本实施例中,加热源包括上加热器、下加热器以及对流加热器。
更具体地,上加热器和下加热器分别安装在腔体的与开口部513的上部对应的上部和与开口部515的下部对应的下部上。上加热器和下加热器分别通过形成在腔体510的顶面上的开口部513或底面上的开口部515向烹饪室511内部提供能量。
另外,对流加热器安装在对流室517内。对流加热器向在烹饪室511和对流室517内循环的空气提供能量。为此,在对流室517内安装有对流风扇551。
在本实施例中,上加热器、下加热器以及对流加热器分别用作碳素加热器520、530以及550。在下文中,为了便于说明,将上加热器称作第一碳素加热器520,将下加热器称作第二碳素加热器530,而将对流加热器称作第三碳素加热器550。第一碳素加热器520、第二碳素加热器530以及第三碳素加热器550的构造与第一实施例中的碳素加热器220相同,因而将省略其详细描述。然而,用作上加热器的第一碳素加热器520和用作下加热器的第二碳素加热器530形成为矩形形状,这一点不同于第一实施例中的碳素加热器220。
在对应于第一碳素加热器520与烹饪室之间的开口部513、及第二碳素加热器530与烹饪室之间的开口部515中,分别安装陶瓷玻璃514、5C16。陶瓷玻璃514和516防止随着第一碳素加热器520和第二碳素加热器530的能量被传递到烹饪室511的内部,第一碳素加热器520和第二碳素加热器530被烹饪室511内的食物在烹饪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污染。
另外,在腔体510的上部或下部可分别设有:反射器521和531,其将第一碳素加热器520和/或第二碳素加热器530的能量反射到烹饪室511内部;以及加热器盖523和533,其分别防护第一碳素加热器520和反射器521、及第二碳素加热器530和反射器531。
虽然以上描述了优选实施例,但是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显而易见的是,在不偏离本发明的原理或范围的情况下可对本发明做出各种修改和变型。因此,本发明旨在涵盖所有落入所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同替代的范围内的本发明的修改和变型。
在上述第四实施例中,虽然说明了所有的上加热器、下加热器以及对流加热器被用作碳素加热器,但也可仅使用上加热器、下加热器以及对流加热器中的任意一个加热器作为碳素加热器。而且,上加热器和下加热器可形成为字母“U”型而非直线型。
第一,在上述实施例中,使用具有高输出功率的碳素加热器作为加热烹饪室内的食物的对流加热器。因此,能够通过炊具更高效和快速地烹饪食物。
另外,在上述实施例中,对流加热器通过加热器托架和加热器支撑件固定到对流室部。因此,使对流加热器的损伤最小化,从而能够更安全地使用炊具。
此外,在上述实施例中,固定到对流室内的对流加热器通过电源连接部连接到供电单元。因此,可防止在将对流加热器连接到供电单元时对流加热器受损的现象。

Claims (15)

1.一种炊具,包括:设有用于烹饪食物的烹饪室的腔体;用于选择性地打开和关闭所述烹饪室的门;以及加热放置于所述烹饪室内的食物的对流装置,其中所述对流装置包括:
对流室,其设置在所述烹饪室的一侧上;
第一碳素加热器,其安装在所述对流室内并包括石英管和设置在所述石英管内的碳素灯丝;
固定部件,其将所述第一碳素加热器固定到所述对流室内;以及
对流风扇,其安装在所述对流室内并形成将所述第一碳素加热器的热对流到所述烹饪室内部的气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炊具,其中所述固定部件包括加热器托架,在所述第一碳素加热器的端部被固定的状态下,所述加热器托架与所述第一碳素加热器的所述端部一同穿过所述对流室的突出于所述对流室外侧的后表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炊具,其中所述加热器托架包括:
第一部件,所述第一碳素加热器的两端部分被附连到所述第一部件;以及
第二部件,所述第一碳素加热器的两端其余部分被附连到所述第二部件;
在所述第一碳素加热器的两端部分和两端其余部分分别被附连的状态下,所述第一部件和所述第二部件中的任一部件固定到另一部件以包围和支撑所述第一碳素加热器的两端。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炊具,其中所述固定部件包括支撑所述碳素加热器的一侧的加热器支撑件,所述加热器支撑件与所述第一碳素加热器的端部隔开。
5.根据权利要求1到4任一项所述的炊具,其中所述固定部件弹性支撑所述第一碳素加热器。
6.根据权利要求1到5任一项所述的炊具,其中所述第一碳素加热器的一部分热通过将所述烹饪室和所述对流室分隔开的对流盖而传导到所述烹饪室内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炊具,其中,在后板与所述对流盖之间形成有出口,该出口将被所述第一碳素加热器加热的空气从所述对流室内部排出到所述烹饪室内部,所述后板对应于所述对流室的两个端部或上端部和下端部构成所述烹饪室的后表面;在所述对流盖中形成有入口,该入口将所述烹饪室内的空气吸入到所述对流室内部;并且所述对流盖中设有开口部,该开口部将由所述第一碳素加热器产生的光和/或热传递到所述烹饪室内部。
8.根据权利要求1到7任一项所述的炊具,还包括:
空气引导部,其引导被所述对流风扇吸入到所述对流室内的空气接触所述第一碳素加热器。
9.根据权利要求1到8任一项所述的炊具,还包括:
电源连接单元,其穿过所述对流室以被连接到所述第一碳素加热器的暴露于所述对流室外侧的端部,以将所述碳素加热器连接到电源,所述第一碳素加热器的穿过所述对流室的后表面的端部与所述电源连接单元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炊具,其中所述电源连接单元包括:
第一连接器,其连接到所述碳素加热器;
第二连接器,其连接到所述电源或连接到与所述电源连接的连接部件;以及
引线,其将所述第一连接器连接到所述第二连接器。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炊具,其中所述电源连接单元包括:
连接器,其连接到所述电源或连接到与所述电源连接的连接部件;以及
引线,其将所述碳素加热器连接到所述连接器。
12.根据权利要求1到11任一项所述的炊具,其中所述碳素加热器的辐射能量最大的波段为1.5到2.5μm。
13.根据权利要求1到11任一项所述的炊具,其中所述第一碳素加热器和所述第二碳加热器的最大的有效温度为1500℃或更低。
14.根据权利要求1到11任一项所述的炊具,其中所述第一碳素加热器和所述第二碳素加热器的有效温度范围为1000℃到1400℃。
15.根据权利要求1到14任一项所述的炊具,还包括:
第二碳素加热器,其将热辐射到所述烹饪室内部,并且所述第二碳素加热器包括石英管和安装在所述石英管内的碳素灯丝。
CN2009101681894A 2008-09-05 2009-09-03 炊具 Active CN10166651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1020080087606 2008-09-05
KR1020080087606A KR101681768B1 (ko) 2008-09-05 2008-09-05 컨벡션장치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전기오븐
KR10-2008-0087606 2008-09-05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666513A true CN101666513A (zh) 2010-03-10
CN101666513B CN101666513B (zh) 2012-06-20

Family

ID=4142618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101681894A Active CN101666513B (zh) 2008-09-05 2009-09-03 炊具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8413647B2 (zh)
EP (1) EP2161508B1 (zh)
KR (1) KR101681768B1 (zh)
CN (1) CN101666513B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370430A (zh) * 2010-08-25 2012-03-14 乐金电子(天津)电器有限公司 多功能烤箱
CN104739230A (zh) * 2015-02-05 2015-07-01 宁波方太厨具有限公司 一种内胆加热型蒸箱
CN112842070A (zh) * 2017-08-09 2021-05-28 沙克忍者运营有限责任公司 烹饪系统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0889132B1 (ko) * 2007-04-12 2009-03-17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오븐
WO2009091145A2 (en) * 2008-01-03 2009-07-23 Lg Electronics Inc. Cooker and controlling method for the same
KR101626156B1 (ko) * 2009-05-20 2016-05-31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조리기기
KR101520612B1 (ko) * 2013-04-30 2015-05-15 동부대우전자 주식회사 조리장치
KR101564505B1 (ko) * 2014-04-03 2015-10-29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조리기기
US20160187001A1 (en) * 2014-12-31 2016-06-30 Indesit Company S.P.A. Oven
KR101749116B1 (ko) * 2015-05-08 2017-06-20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조리기기
KR101672634B1 (ko) * 2015-05-26 2016-11-03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조리기기
US20220034516A1 (en) * 2020-07-29 2022-02-03 Electrolux Home Products, Inc. Oven cavity wrapper having a structural embossment and associated convection features

Family Cites Families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531626A (en) * 1967-05-29 1970-09-29 Anthony Olff Electrical device for visually checking credit cards
US5857079A (en) * 1994-12-23 1999-01-05 Lucent Technologies Inc. Smart card for automatic financial records
US6008478A (en) * 1996-12-05 1999-12-28 Whirlpool Corporation Heating element support system for oven
JPH11287460A (ja) 1998-04-03 1999-10-19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加熱調理器
KR100302903B1 (ko) * 1998-04-08 2001-11-22 윤종용 전자렌지의 히터 지지장치
KR100395559B1 (ko) * 1999-05-29 2003-08-25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히터를 가지는 전자렌지
US6521870B2 (en) 2001-01-11 2003-02-18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Thermal/convection oven including halogen lamps
US6831255B1 (en) * 2003-09-11 2004-12-14 Maytag Corporation Combination radiant/convection cooking system for an electric oven
KR200349859Y1 (ko) * 2004-02-27 2004-05-12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전기 오븐 레인지
KR100808860B1 (ko) * 2004-07-23 2008-03-03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가열조리장치
CN1779349A (zh) * 2004-11-26 2006-05-31 乐金电子(天津)电器有限公司 具有石英管加热器的微波炉
JP2006244781A (ja) * 2005-03-01 2006-09-14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加熱装置
US8901462B2 (en) * 2005-07-14 2014-12-02 Lg Electronics Inc. Heating unit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KR101249863B1 (ko) * 2005-10-31 2013-04-05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조리장치
KR100774169B1 (ko) * 2005-11-17 2007-11-07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가열 장치, 그리고 이를 이용한 증기 발생 장치 및 가전제품
KR100688016B1 (ko) * 2005-12-02 2007-02-27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히터유닛을 구비한 전기조리기
KR100858721B1 (ko) * 2006-11-17 2008-09-17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마이크로웨이브를 이용하는 조리장치
CN201014589Y (zh) * 2007-02-12 2008-01-30 广东格兰仕集团有限公司 微波炉
JP4536763B2 (ja) * 2007-09-11 2010-09-01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蒸気発生機能付き加熱装置

Cited By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370430A (zh) * 2010-08-25 2012-03-14 乐金电子(天津)电器有限公司 多功能烤箱
CN104739230A (zh) * 2015-02-05 2015-07-01 宁波方太厨具有限公司 一种内胆加热型蒸箱
CN112842070A (zh) * 2017-08-09 2021-05-28 沙克忍者运营有限责任公司 烹饪系统
US11266267B2 (en) 2017-08-09 2022-03-08 Sharkninja Operating Llc Cooking device and components thereof
US11278151B2 (en) 2017-08-09 2022-03-22 Sharkninja Operating Llc Cooking device and components thereof
US11304561B2 (en) 2017-08-09 2022-04-19 Sharkninja Operating Llc Cooking device and components thereof
US11363910B2 (en) 2017-08-09 2022-06-21 Sharkninja Operating Llc Cooking device and components thereof
US11399657B2 (en) 2017-08-09 2022-08-02 Sharkninja Operating Llc Cooking device and components thereof
US11445856B2 (en) 2017-08-09 2022-09-20 Sharkninja Operating Llc Cooking device and components thereof
US11547242B2 (en) 2017-08-09 2023-01-10 Sharkninja Operating Llc Cooking device and components thereof
US11547243B2 (en) 2017-08-09 2023-01-10 Sharkninja Operating Llc Cooking device and components thereof
US11627834B2 (en) 2017-08-09 2023-04-18 Sharkninja Operating Llc Cooking system for cooking food
US11759048B2 (en) 2017-08-09 2023-09-19 Sharkninja Operating Llc Cooking device and components thereof
US11759049B2 (en) 2017-08-09 2023-09-19 Sharkninja Operating Llc Cooking device and components thereof
US11889950B2 (en) 2017-08-09 2024-02-06 Sharkninja Operating Llc Cooking device and components thereof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161508A3 (en) 2013-12-18
KR101681768B1 (ko) 2016-12-02
US20100059035A1 (en) 2010-03-11
EP2161508A2 (en) 2010-03-10
KR20100028742A (ko) 2010-03-15
CN101666513B (zh) 2012-06-20
EP2161508B1 (en) 2017-10-04
US8413647B2 (en) 2013-04-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666513B (zh) 炊具
CN107049056B (zh) 电烤箱
AU2011358892B2 (en) Electric oven and method for servicing same
US8950319B2 (en) Cooking appliance
CN105662171A (zh) 烹饪器具
EP2135009B1 (en) Oven
US7910861B2 (en) Cooking device
US20060151471A1 (en) Cooking apparatus
US8925540B2 (en) Oven
CN1979000A (zh) 热风对流加热装置的微波炉
US9599348B2 (en) Cooktop with deformable hook
US2456781A (en) Blower type radiant heater
US8538249B2 (en) Broiler for cooking appliances
EP2068083B1 (en) Heating unit of an oven
US20060151467A1 (en) Cooking apparatus
CN214017236U (zh) 料理机
CN213963047U (zh) 一种气炸烤箱
CN108167885A (zh) 烘烤组件及烹饪器具
CN218419499U (zh) 一种加热均匀的烤箱
CN219270715U (zh) 烹饪设备
CN213963023U (zh) 一种烹调器的上加热装置
KR101738166B1 (ko) 조리기기
KR100601426B1 (ko) 단열 기능을 가진 전자렌지의 컨벡션 단열팬
KR20230149471A (ko) 히팅기능이 개선된 전기그릴
JP2930802B2 (ja) 加熱調理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