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663849A - 在移动通信系统中使用的基站装置、用户装置以及方法 - Google Patents

在移动通信系统中使用的基站装置、用户装置以及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663849A
CN101663849A CN200880012825A CN200880012825A CN101663849A CN 101663849 A CN101663849 A CN 101663849A CN 200880012825 A CN200880012825 A CN 200880012825A CN 200880012825 A CN200880012825 A CN 200880012825A CN 101663849 A CN101663849 A CN 10166384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ignal
subcarrier
base station
station apparatus
ofd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88001282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663849B (zh
Inventor
石井启之
樋口健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TT Docomo Inc
Original Assignee
NTT Docomo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TT Docomo Inc filed Critical NTT Docomo Inc
Publication of CN10166384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66384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66384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66384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26Systems using multi-frequency codes
    • H04L27/2601Multicarrier modulation systems
    • H04L27/2626Arrangements specific to the transmitter only
    • H04L27/2627Modulators
    • H04L27/2628Inverse Fourier transform modulators, e.g. inverse fast Fourier transform [IFFT] or inverse discrete Fourier transform [IDFT] modulato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JMULTIPLEX COMMUNICATION
    • H04J11/00Orthogonal multiplex systems, e.g. using WALSH cod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JMULTIPLEX COMMUNICATION
    • H04J13/00Code division multiplex systems
    • H04J13/0074Code shifting or hopp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26Systems using multi-frequency cod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26Systems using multi-frequency codes
    • H04L27/2601Multicarrier modulation systems
    • H04L27/2614Peak power aspec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1Arrangements for dividing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3Two-dimensional division
    • H04L5/0005Time-frequency
    • H04L5/0007Time-frequency the frequencies being orthogonal, e.g. OFDM(A), DM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2Distributed allocation, i.e. involving a plurality of allocating devices, each making partial alloc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48Allocation of pilot signals, i.e. of signals known to the receive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58Allocation criteria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8/0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e.g. terminals, base stations or access point devices
    • H04W88/02Terminal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8/0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e.g. terminals, base stations or access point devices
    • H04W88/08Access point devices

Abstract

基站装置用于在下行链路中使用OFDM方式的移动通信系统中。基站装置包括:对第1信号以及第2信号以不同的发送功率密度而映射到副载波的信号进行傅立叶反变换,生成发送信号的部件;以及将发送信号发送到用户装置的发送部件。决定第2信号的映射被禁止的副载波(禁止副载波),使得无论在包含第2信号的OFDM码元中是否包含有第1信号,第2信号的发送功率密度在多个OFDM码元之间都维持固定。禁止副载波是基于映射了第1信号的副载波来决定。

Description

在移动通信系统中使用的基站装置、用户装置以及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下行链路中应用正交频分复用(OFDM:Orthogonal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的移动通信系统,特别涉及基站装置以及通信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由W-CDMA的标准化组织3GPP研究成为W-CDMA和HSDPA的后继的通信方式、即长期演进(LTE:Long Term Evolution),作为无线接入方式,关于下行链路研究OFDM,而关于上行链路研究SC-FDMA(单载波频分多址接入(Single-Carrier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例如,参照非专利文献1)。
OFDM是将频带分割为多个窄频带(副载波),并在各个频带上加载数据而进行传输的方式,通过在频率上虽然一部分重叠但不会相互干扰地紧密排列副载波,从而能够实现高速传输,且能够提高频率的利用效率。
SC-FDMA是通过对频带进行分割并在多个终端之间采用不同的频带进行传输,从而能够减少终端之间的干扰的传输方式。在SC-FDMA中,由于具有发送功率的变动减小的特征,因此能够实现终端的低功耗化和宽覆盖范围。
一般,在移动体通信中,存在用于信道估计或无线质量的测定的导频信号,该导频信号在LTE中被称为下行参考信号(DL RS:Downlink ReferenceSignal)。
LTE中的下行参考信号以二维序列表现,由二维的正交序列(OthogonalSequence)和二维的伪随机序列(Pseudo Random Sequence)构成。参考信号对物理资源的映射(副载波号),通过以下的式来表示(非专利文献2):
[数1]
Figure A20088001282500051
l = 0 n = 0 N symb DL - 3 n = 1
其中,k表示副载波号,l表示OFDM码元号,i表示时隙号。m取如下那样的整数值。
[数2]
Figure A20088001282500062
Figure A20088001282500063
N BW RB = 12 , N symb DL = 7
NBW DL是系统频带整体中的副载波数,系统带宽为5MHz时为300,系统带宽为10MHz时为600,系统带宽为20MHz时为1200。这里,p表示天线端口号,在仅使用一个天线时p=0,可以使用4个天线时,p可取p=0,1,2,3的值。
在上述的算式中,v的值如以下式那样决定。
[数3]
Figure A20088001282500066
其中,fhop(j)是小区固有的整数序列,表示按下行参考信号的每个子帧或者每个时隙而改变的跳频模式。即,通过按每个小区而变更fhop(j),可将下行参考信号按每个小区而映射到不同的副载波中。
另外,fhop(j)也可以是与时间无关的固定值。在对每个小区设定了这样的固定值的情况下,下行参考信号的映射按每个小区偏移不同的固定值。
图1表示参考信号的映射例子。表示了将天线端口号设为0号(p=0),并且将fhop(j)始终设为0时的对物理资源的映射(左侧)、以及将天线端口号设为0号(p=0),并且将fhop(j)始终设为2时的对物理资源的映射(右侧)。如图所示那样,在前者的情况下,在最初的OFDM码元(l=0)中,下行参考信号被映射到第k=6×j(j:0以上的整数)个副载波中。但是,在后者的情况下,在最初的OFDM码元(l=0)中,下行参考信号被映射到第k=6×j+2(j:0以上的整数)个副载波中。这样,通过适当地设定fhop(j),LTE中的下行链路的参考信号按每个小区而映射到不同的副载波中。
那么,还研究将上述的下行参考信号的一个副载波的发送功率(每个单位频率的发送功率密度)与通常的数据信号的一个副载波的发送功率(每个单位频率的发送功率密度)之比设为固定值,用户装置利用该固定值的信息而进行16QAM或64QAM的解调的方案(例如,参照非专利文献3)。另外,作为物理信道,上述通常的数据信号是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PhysicalDownlink Shared Channel;PDSCH)。在16QAM或64QAM的解调中,需要进行振幅估计。通过一边利用参考信号以及数据信道的功率密度差为固定值的这一知识一边进行解调,从而可期待提高估计精度。这时,由于下行参考信号的一个副载波的发送功率始终固定,因此通常的数据信号的一个副载波的发送功率也会始终固定。
由于下行参考信号不是在所有的OFDM码元中被发送,因此存在下行参考信号被发送的时间带和不会被发送的时间带。因此,在将基站的总发送功率固定时,数据信号的发送功率密度也许会按每个OFDM码元而变化。那么,担心上述的振幅估计精度会容易劣化。还提出了无论在OFDM码元中是否包含有参考信号,在其双方的时间带中都将通常的数据信号的发送功率密度固定的方法。在其中一个方法中,在下行参考信号被发送的时间带中,禁止通常的数据信号映射到规定的副载波中。在该规定的副载波中不会映射任何数据。通过数据信号可映射的副载波减少,可相应地提高数据信号的发送功率密度,无论参考信号是否被发送,都能够将数据信号的发送功率密度维持固定。关于该技术,例如记载在非专利文献3中。
非专利文献1:3GPP TR 25.814(V7.0.0),“Physical Layer Aspects forEvolved UTRA”,June 2006
非专利文献2:3GPP TR 36.211(V0.3.1),“Physical Channels andModulation”,November 2006
非专利文献3:R1-070088,Power Boosting of Reference Signal in E-UTRADownlink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如上所述那样,参考信号被映射到特定的OFDM码元的特定的副载波。由于参考信号会成为接收侧(典型的是用户终端)中的信道估计的基础,因此其映射位置对于信道估计精度会产生较大影响。因此,需要根据上述那样参考信号的映射位置在频率方向上偏移,或者在时间轴方向上跳变的情况,还适当地设定数据信号的映射被禁止的副载波(禁止副载波)的位置。但是,关于那样的映射方法,当前还没有被充分研究。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在参考信号的映射位置会在频率方向以及时间方向上变化的下一代移动通信系统中,用于适当地配置禁止副载波使得数据信号的发送功率密度在时间上固定的基站、用户装置以及在其中使用的方法。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发明中所使用的基站装置用于在下行链路中采用OFDM方式的移动通信系统。基站装置包括:对第1信号以及第2信号以不同的发送功率密度而映射到副载波的信号进行傅立叶反变换,生成发送信号的部件;以及将所述发送信号发送到用户装置的发送部件。决定所述第2信号的映射被禁止的副载波(禁止副载波),使得无论在包含所述第2信号的OFDM码元中是否包含有所述第1信号,所述第2信号的发送功率密度在多个OFDM码元之间都维持固定。禁止副载波是基于映射了所述第1信号的副载波而决定。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在参考信号的映射位置会在频率方向以及时间方向上变化的下一代移动通信系统中,可适当地配置禁止副载波使得非参考信号(典型的是数据信号)的发送功率密度在时间上固定。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下行参考信号的映射例子的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实施例的移动通信系统的结构的方框图。
图3是表示子帧的结构的说明图。
图4是表示对于两个OFDM码元的副载波的映射例子的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基站装置的部分方框图。
图6A是表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基站装置的基带信号处理单元的方框图。
图6B是表示基带信号处理单元的层1处理单元的细节的图。
图7是表示下行参考信号的发送功率密度与PDSCH的发送功率密度相同的情况下的副载波的映射例子的图。
图8是表示下行参考信号的发送功率密度比PDSCH的发送功率密度还要大的情况下的副载波的映射例子的图。是表示对于OFDM码元的副载波的映射例子的图。
图9A是表示删截(puncturing)副载波的数量以及它们的副载波号的对应关系的图。
图9B是表示删截副载波的数量以及它们的副载波号的对应关系的图。
图9C是表示下行参考信号的映射例子的图。
图10是表示参考信号以及其他信号之间的偏移功率与删截副载波数的对应关系的图(系统带宽为5MHz的情况)。
图11是表示参考信号以及其他信号之间的偏移功率与删截副载波数的对应关系的图(系统带宽为10MHz的情况)。
图12A是表示参考信号以及其他信号之间的偏移功率与删截副载波数的对应关系的图(系统带宽为20MHz的情况)。
图12B是表示删截副载波数以及参考信号的发送功率值(偏移值)的对应关系例子的图。
图13A是表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用户装置的部分方框图。
图13B是表示基带处理单元的细节的图。
标号说明
50  小区
1001、1002、1003、100n  用户装置
102  发送接收天线
104  放大器单元
106  发送接收单元
108  基带信号处理单元
110  呼叫处理单元
112  应用单元
200  基站装置
202  发送接收天线
204  放大器单元
206  发送接收单元
208   基带信号处理单元
210   呼叫处理单元
212   传输路径接口
2081  层1处理单元
2082  MAC处理单元
2083  RLC处理单元
2084  副载波映射决定单元
2085  DL发送功率控制单元
300   接入网关装置
400   核心网络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基于以下的实施例并参照附图来说明用于实施本发明的优选方式。另外,在用于说明实施例的所有图中,具有同样功能的部分采用同一标号,并省略重复的说明。
参照图2,说明应用了本发明实施例的基站装置的移动通信系统。
无线通信系统1000是例如应用了演进的UTRA和UTRAN(别称:LongTerm Evolution,或者,Super 3G(超3G))的系统,其包括基站装置(eNB:eNode B)200和多个用户装置(UE:User Equipment)100n(1001、1002、1003、...100n,n是n>0的整数)。基站装置200与高层、例如接入网关装置300连接,接入网关装置300与核心网络400连接。这里,用户装置100n在小区50中通过演进的UTRA和UTRAN与基站装置200进行通信。
由于各个用户装置100n(1001、1002、1003、...100n)具有同样的结构、功能、状态,因此在以下只要没有特别事先通知则作为用户装置100n进行说明。为了便于说明,与基站装置进行无线通信的是用户装置,但更普遍的是还包括移动终端和固定终端。
移动通信系统1000可在多个可变带宽下动作。作为一例,那样的可变带宽准备为5MHz、10MHz以及20MHz。某一运营商运用可变带宽内的一个以上作为系统频带,在该系统中用户可使用一个以上的资源块(例如,在5MHz的系统频带中准备了25个资源块)来进行通信。
以下,关于用户装置100n(1001、1002、1003、...100n),由于具有同样的结构、功能、状态,因此在以下只要没有特别禁止则作为用户装置100n进行说明。
无线通信系统1000中,作为无线接入方式,关于下行链路应用OFDM(正交频分多址接入),而关于上行链路应用SC-FDMA(单载波-频分多址接入)。如上所述,OFDM是将频带分割为多个窄频带(副载波),并在各个频带上加载数据而进行传输的方式。SC-FDMA是通过对频带进行分割并在多个终端之间采用不同的频带进行传输,从而能够减少终端之间的干扰的传输方式。
如上所述那样,关于下行链路,使用在各个用户装置100n中共享使用的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PDSCH:Physical Downlink Shared Channel)和LTE用的下行控制信道。上述LTE用的下行控制信道被称为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PDCCH;Physical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此外,上述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也被称为下行L1/L2控制信道(DL L1/L2 Control Channel)。
关于上行链路,使用在各个用户装置100n中共享使用的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PUSCH:Physical Uplink Shared Channel)和LTE用的上行控制信道。另外,上行控制信道中有与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时间复用的信道和与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频率复用的信道的两种。后者在有别于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而专门准备的频带中被传输。
在上行链路中,通过LTE用的上行控制信道,传输下行链路的质量信息(CQI:Channel Quality Indicator;信道质量指示符)以及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作为传输信道是下行链路共享信道(DL-SCH:Downlink SharedChannel)的送达确认信息(HARQ ACK information)。下行链路的质量信息(CQI)还在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的资源分配(调度)、决定自适应调制解调及编码(AMC:Adaptive Modulation and Coding)中的传输格式时使用。
如图3中所例示的那样,1子帧例如是1ms,1子帧中例如包含有14个OFDM码元。在1子帧的开头的几个OFDM码元中,映射了上述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所映射的OFDM码元的最大数为3。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通过映射到OFDM码元#1、映射到OFDM码元#1和#2、映射到OFDM码元#1和#2以及#3的三种方法而被映射。在图3中,在1子帧的开头的两个OFDM码元(#1、#2)中映射了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并且,在没有映射上述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的OFDM码元中,发送数据信号(作为物理信道是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PDSCH、作为传输信道是DL-SCH)和同步信道(Synchronization Channel或者Synchronization Signal(同步信号)、SCH)、广播信道(BCH)等。此外,在频率方向上准备了M个资源块(RB:Resource Block)。作为一例,一个资源块的频带为180kHz,一个资源块中存在12个副载波。为了便于说明,占用1副载波的频带以及1OFDM码元的期间的资源被称为“资源要素”。此外,资源块的数M在系统带宽为5MHz时为25,系统带宽为10MHz时为50,系统带宽为20MHz时为100。
图4表示图3的子帧结构的情况中的、与OFDM码元#4以及#5有关的副载波映射例子。在图4中将1OFDM码元中的副载波总数设为L,并从频率小的一方开始标号为副载波#1、#2、...、#L。系统带宽为5MHz时L=300,系统带宽为10MHz时L=600,系统带宽为20MHz时L=1200。如图4所示,在OFDM码元#4的副载波中,映射了下行参考信号(DL RS)和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PDSCH)。DL RS以6个副载波中一个的比例被发送。在图4中,DL RS被映射到副载波号为6×m+1(其中,m:0,1,2,...)的副载波中。
下面,概述在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中可以包含的信息项目。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可以包含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格式指示符、下行通信用的控制信息、即下行链路调度信息和/或上行通信用的控制信息。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格式指示符表示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在1子帧中占用几个码元。上述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格式指示符也可以被称为物理控制格式指示信道(Physical Control Format Indicator Channel;PCFICH)。下行通信用的控制信息、即下行链路调度信息可以包含下行链路资源分配信息、下行MIMO信息、传输格式信息、重发控制信息以及用户识别信息。上述下行通信用的控制信息也可以被称为下行链路调度准许(Grant)或者下行链路分配(Assignment)信息。下行链路资源分配信息表现在下行数据信号的传输中使用的资源块是哪个。在进行多输入多输出通信或者多天线通信时,下行MIMO信息包含与流数、预编码向量等有关的信息。传输格式信息指定数据调制方式和数据尺寸以及信道编码方式的组合是什么。重发控制信息(HARQ:Hybrid AutomaticRepeat reQuest)表示进行混合ARQ时的信息。重发控制信息也可以包含处理号、新数据指示符、重发序列次数等。
上行通信用的控制信息也可以包含上行资源分配信息、传输格式信息、解调用的参考信号的信息、发送功率控制信息、用户识别信息、与上行链路有关的送达确认信息(ACK/NACK)、过载指示符、发送功率控制命令比特。上行资源分配信息表示可在上行的数据传输中使用的资源块是哪个。传输格式信息指定在上行通信中使用的数据调制方式和数据尺寸以及信道编码方式的组合是什么。解调用的参考信号的信息表示在参考信号中使用怎样的信号。发送功率控制信息表示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的发送功率应与探测参考信号的发送功率相差多少。上述的上行资源分配信息、传输格式信息、解调用的参考信号的信息、发送功率控制信息统一被称为上行链路调度准许。与上行链路有关的送达确认信息(ACK/NACK)表示在上行链路中过去从用户装置发送的数据在基站中是否被适当地接收。该与上行链路有关的送达确认信息(ACK/NACK)也可以被称为物理混合ARQ指示符信道(PHICH)。过载指示符在起因于其他小区的用户装置的其他小区干扰超出了规定值时通知给周边小区,该通知是用于请求其他小区的用户装置降低发送功率的信号。发送功率控制命令比特表示定期从用户装置发送的探测参考信号的下一次的发送功率应该比当前的值还要增加或者减少。
另外,上述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格式指示符、与上行链路有关的送达确认信息(ACK/NACK)和发送功率控制命令比特也可以被定义为,不是包含在上述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中,而与上述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处于并列关系的、不同的物理信道。
参照图5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基站装置200。
本实施例的基站装置200包括发送接收天线202、放大器单元204、发送接收单元206、基带信号处理单元208、呼叫处理单元210、传输路径接口212。
应通过下行链路从基站装置200发送到用户装置100n的分组数据,从位于基站装置200的上位的高层站、例如接入网关装置300经由传输路径接口212被输入到基带信号处理单元208。
在基带信号处理单元208中,进行分组数据的分割处理、结合处理、RLC(radio link control;无线链路控制)重发控制的发送处理等RLC层中的发送处理、MAC重发控制处理等,并将处理后的信号传送到发送接收单元206。在基带信号处理单元208的处理中包含有,例如HARQ的发送处理、调度、传输格式选择、信道编码、快速傅立叶反变换(IFFT:Inverse Fast FourierTransform)处理等。在基带信号处理单元208中,如后所述那样,对每个子帧进行映射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的OFDM码元数的决定、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以及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对副载波的映射、与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以及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有关的发送功率控制等。
在发送接收单元206中,实施将从基带信号处理单元208输出的基带信号变换为无线频带的频率变换处理,然后在放大器单元204被放大后通过发送接收天线202发送。
另一方面,关于通过上行链路从用户装置100n发送到基站装置200的数据,由发送接收天线202接收的无线频率信号在放大器单元204被放大,在发送接收单元206进行频率变换从而变换为基带信号,并被输入到基带信号处理单元208。
在基带信号处理单元208中,对于所输入的基带信号,进行FFT处理、IDFT处理、纠错解码、MAC重发控制的接收处理、RLC层的接收处理等,并经由传输路径接口212被传送到接入网关装置300。
呼叫处理单元210进行通信信道的设定和释放等呼叫处理、无线基站200的状态管理和资源分配。
参照图6A说明基带信号处理单元208的结构。
基带信号处理单元208包括层1处理单元2081、MAC(Medium AccessControl;媒体接入控制)处理单元2082、RLC处理单元2083、副载波映射决定单元2084和DL发送功率控制单元2085。
基带信号处理单元208中的层1处理单元2081和MAC处理单元2082、副载波映射决定单元2084、DL发送功率控制单元2085与呼叫处理单元210相互连接。
在层1处理单元2081中,进行由下行链路发送的数据的信道编码或IFFT处理、由上行链路发送的数据的信道解码或IDFT处理、FFT处理等。层1处理单元2081基于从副载波映射决定单元2084通知的副载波信息,将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及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的信息映射到副载波。在发送了DL RS的OFDM码元中,将DL RS映射到规定的副载波。
参照图6B,进一步详细说明层1处理单元2081中的、对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和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及DL RS进行复用从而映射到副载波的处理。
层1处理单元2081具有数据信号处理单元208102、串并行变换单元(S/P)20814、复用单元(MUX)20816、快速傅立叶反变换单元(IFFT)20818、循环前缀(CP)附加单元208110、数模变换单元(D/A)208112、参考信号生成单元208114。数据信号处理单元20812具有编码器208102A、数据调制器208102B、交织器208102C。参考信号生成单元208114具有乘法单元208114A、乘法单元208114B。
数据信号处理单元208102进行与在下行链路中发送的数据信号有关的处理。编码器208102A进行用于提高数据信号的错误容限(error tolerance)的信道编码。编码可以通过卷积编码和特播编码等在本领域中公知的各种方法来进行。在本实施例中,对于数据信号进行自适应调制编码(AMC:AdaptiveModulation and Coding)控制,信道编码率根据来自MAC处理单元2082的指示而被自适应地变更。数据调制器208102B通过QPSK、16QAM、64QAM等某种适合的调制方式来进行数据信号的数据解调。在本实施例中,对于数据信号进行AMC控制,调制方式根据来自MAC处理单元2082的指示而被自适应地变更。交织器208102C将数据信号中包含的比特的排列顺序按照规定的模式而重新排列。
另外,在图6B中没有明示对于控制信道的处理要素,但对于控制信道也进行与数据信号处理单元208102相同的处理。但是,对于控制信道可以不进行AMC控制。
串并行变换单元(S/P)208104将串行的信号序列(流)变换为并行的信号序列。并行的信号序列数也可以根据副载波数而决定。
复用单元(MUX)208106复用表示来自串并行变换单元(S/P)208104的输出信号的数据序列和参考信号。复用可以通过时间复用、频率复用或者时间以及频率复用的任何方式来进行。另外,除了上述数据序列和参考信号之外,还可以复用广播信道。这里,复用单元(MUX)208106通过副载波映射决定单元2084,获取相应子帧的参考信号、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以及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的映射信息,并基于上述映射信息,复用上述数据序列和上述参考信号。即,复用单元(MUX)208106基于上述映射信息,将上述数据序列和上述参考信号映射到副载波。另外,在上述参考信号、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以及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的映射信息中,还包含与后述的DTX副载波有关的信息。即,复用单元(MUX)208106在DTX副载波中,不映射任何信号。
快速傅立叶反变换单元(IFFT)208108对输入到其中的信号进行快速傅立叶反变换,进行OFDM方式的调制。
CP附加单元208110对OFDM方式的调制后的码元附加CP(CyclicPrefix;循环前缀),从而生成发送码元。上述CP的长度(CP长度)中有长CP和短CP的两种,选择对每个小区使用哪种CP长度。
数模变换单元(D/A)208112将基带的数字信号变换为模拟信号。
参考信号生成单元208114对某个参考信号(为了方便而记为基准信号)乘以作为第1序列的随机码序列和作为第2序列的正交码序列,准备参考信号。
此外,层1处理单元2081基于从DL发送功率控制单元2085通知的发送功率信息,设定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以及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所映射的副载波的发送功率(每个单位频带的发送功率密度或者每个副载波的功率密度)。并且,层1处理单元2081设定DL RS所映射的副载波的发送功率。这里,上述DL RS所映射的副载波的发送功率,例如可以是通过从高层节点发出信令而设定,或者也可以通过参照作为在基站装置200的装置内的参数而保持的值而进行设定。
MAC处理单元2082进行下行数据的MAC重发控制、例如HARQ的发送处理、调度、传输格式的选择、频率资源的分配等。这里,调度是指挑选在相应子帧中使用共享信道来发送数据信道的用户装置的处理,例如,作为用于该挑选的算法,可以使用轮询(round robin)或比例公平(proportionalfairness)。此外,传输格式的选择是指,决定与发送到在调度中挑选的用户装置的数据信号有关的调制方式、编码率和数据尺寸。上述调制方式、编码率、数据尺寸的决定例如基于从用户装置在上行链路中所报告的CQI而进行。并且,上述频率资源的分配是指,决定在数据信号的发送中使用的资源块(RB)的处理,数据信号是发送到在调度中挑选的用户装置。上述资源块的决定例如基于从用户装置在上行链路中所报告的CQI而进行。
此外,MAC处理单元2082进行上行数据的MAC重发控制的接收处理、调度、传输格式的选择、频率资源的分配等。
在RLC处理单元2083中,进行与下行链路的分组数据有关的、分割/结合、RLC重发控制的发送处理等RLC层的发送处理,和与上行链路的数据有关的分割/结合、RLC重发控制的接收处理等RLC层的接收处理。RLC处理单元2083还可以进行上行链路以及下行链路中的PDCP层的处理。
副载波映射决定单元2084对每个子帧决定映射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PDSCH)的副载波。所决定的映射PDSCH等的副载波号被通知给层1处理单元2081作为副载波信息。
副载波映射决定单元2084将用于表示参考信号的副载波号、后述的DTX副载波的数量以及它们的副载波号的对应关系的信息存储到存储器中(或者,也可以根据需要从其他的处理元件提供该信息)。该对应关系的具体例子将参照图9A等在后面叙述。
在以下的说明中,OFDM码元#4作为映射下行参考信号和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PDSCH)的OFDM码元的一例来提示,OFDM码元#5作为仅映射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PDSCH)的OFDM码元的一例来提示,但同样的说明适用于其他的、映射下行参考信号和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PDSCH)的OFDM码元、以及仅映射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PDSCH)的OFDM码元。
图7表示映射下行参考信号和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PDSCH)的OFDM码元(OFDM码元#4)和仅映射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PDSCH)的OFDM码元(OFDM码元#5)的副载波映射例子。这里,假设下行参考信号的1副载波的发送功率和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PDSCH)的1副载波的发送功率相同。
这时,就算不将OFDM码元#4中的、没有映射DL RS的副载波的一部分设为禁止映射某些数据的副载波的情况下,OFDM码元#4中的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PDSCH)的1副载波的发送功率和OFDM码元#5中的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PDSCH)的1副载波的发送功率也会相同。即,如图示那样,副载波映射决定单元2084对在OFDM码元#4中没有映射下行参考信号(DL RS)的所有副载波,可以不映射PDSCH。
图8表示映射下行参考信号和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PDSCH)的OFDM码元(OFDM码元#4)和仅映射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PDSCH)的OFDM码元(OFDM码元#5)的副载波映射例子。这里,假设下行参考信号的1副载波的发送功率比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PDSCH)的1副载波的发送功率还要大3dB(大两倍)。
这时,通过将OFDM码元#4中的、没有映射DL RS的副载波的一部分设为禁止映射某些数据的副载波,从而使OFDM码元#4中的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PDSCH)的1副载波的发送功率和OFDM码元#5中的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PDSCH)的1副载波的发送功率相同。即,如图示那样,副载波映射决定单元2084在OFDM码元#4中,设定既不映射下行参考信号(DLRS)又不映射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PDSCH)的副载波。例如,在图8中,6×n+2的副载波(n为0以上的整数)为既不映射下行参考信号(DL RS)又不映射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PDSCH)的副载波。该副载波可以出于禁止映射某些数据之意而称为“禁止副载波”,也可以出于是进行删截的副载波之意而称为“删截副载波”。或者,也可以出于在该副载波中不进行数据发送之意而成为“DTX副载波”。即,在DTX副载波中不会发送任何信号。并且,在OFDM码元#4中,在不是DTX副载波且不映射下行参考信号的副载波中,映射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另外,在OFDM码元#5中,对所有的副载波映射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PDSCH。
通过设定DTX副载波,结果,在图8的OFDM码元#4中映射PDSCH的副载波数比在图7的OFDM码元#4中映射下行PDSCH的副载波数还要少。取而代之,在对图7以及图8的每一个OFDM码元所分配的总发送功率相同的情况下,对于任何OFDM码元(图7的#4、图8的#4以及#5),都能够使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的发送功率密度实质上相同(但是,参考信号比其他信号较强地发送)。
以下,进一步具体地说明。将基站的最大发送功率设为20W,将1OFDM码元内的全部副载波数设为300。这时,若设各个副载波的发送功率相等,则1副载波的发送功率Psubcarrier为,
Psubcarrier=20/300=0.066666(W)。
这里,假设将DL RS的1副载波的发送功率PDLRS设为,
PDLRS=2×0.066666=0.133333(W),
在OFDM码元#4中将DTX副载波数准备了50个,将用于DL RS的副载波准备了50个。这时,在OFDM码元#4中能够映射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PDSCH)的副载波数为,300-50-50=200。上述的计算表示从全部副载波的数量减去DL RS的副载波数以及DTX副载波数。这时,若设在OFDM码元#4中映射PDSCH的各个副载波的发送功率相等,则OFDM码元#4中的1副载波的发送功率Psubcarrier (1)成为,
Psubcarrier (1)=(20-0.133333×50)/200=0.066666。
另一方面,在接着OFDM码元#4的OFDM码元#5中,不映射参考信号,而对所有的副载波映射PDSCH。从而,若设在OFDM码元#5中映射PDSCH的各个副载波的发送功率相等,则OFDM码元#5中的1副载波的发送功率Psubcarrier (2)成为,
Psubcarrier (2)=Psubcarrier=20/300=0.066666。
即,当PDSCH映射到两个OFDM码元上时,可以将最初的OFDM码元#4中的PDSCH的发送功率(密度)和后续的OFDM码元#5中的PDSCH的发送功率(密度)设为相同程度。即,当映射PDSCH的OFDM码元数为2以上时,通过从发送DL RS的OFDM码元#4中,(通过设定DTX副载波)减去映射PDSCH的副载波数,从而在任何OFDM码元中都能够将PDSCH的发送功率密度维持固定,且对提高振幅估计精度做出贡献。
下面,进一步详细地说明参考信号以及DTX副载波如何被映射。一般,在映射参考信号的OFDM码元中,以每规定的副载波数中(例如,每6个副载波)一个的比例来映射参考信号。若将映射参考信号的副载波号设为X,则X可以表现为,
X=6m+nshift
m是0以上的整数。nshift是对每个小区设定的量,取0,1,...,5中的任意值。更一般的是,如在“背景技术”中说明的那样,nshift用[v+fhop(j)]mod 6(j是在不超出i/2的整数内的最大数)来表现。在映射参考信号的副载波以外的副载波中,映射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PDSCH)。如后述那样,也可以包含删截副载波。
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PDSCH)的1副载波的发送功率(每个单位频带的发送功率密度)被设定为规定值,其与在映射了PDSCH的OFDM码元中是否映射下行参考信号无关。该规定值等于,基站以最大发送功率(额定功率)进行发送,并且对系统频带内的全部副载波均匀地分配了功率时的发送功率密度。因此,在发送下行参考信号的OFDM码元中,根据下行参考信号的发送功率密度(对于其他信号的偏移值),可映射PDSCH的副载波会减少。换言之,设定用于禁止映射PDSCH的禁止副载波(DRX副载波或者删截副载波)。
另外,在上述的例子中,将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PDSCH)的1副载波的发送功率(每个单位频带的发送功率密度)设为,基站以最大发送功率(额定功率)进行发送,并且对系统频带内的全部副载波均匀地分配了功率时的发送功率密度,但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PDSCH)的1副载波的发送功率(每个单位频带的发送功率密度)不限于上述值,也可以是上述以外的其他固定值。
图9A表示删截副载波的数量和它们的副载波号的对应关系。图中,X表示在1资源块中的两个参考信号内、副载波号小的参考信号所映射的副载波号(X=6m+nshift)。一个资源块中包含有12个副载波,从频率低的一侧开始从小到大设定副载波号(0,1,2,...,11)。在对一个资源块设定了多个删截副载波的情况下,进行映射以在资源块中删截副载波尽量均匀地分散。例如,在X=0且删截副载波数为4的情况下,其副载波号如1,4,7,10那样每隔3个副载波而设定。或者,在某一资源块的OFDM码元中设定了3个以上的删截副载波的情况下,至少3个删截副载波是以相同的副载波间隔来设定。
图示的映射例子只不过是一例。例如,在每个资源块的删截副载波数较少时(例如,1、2、3的情况),删截副载波也可以被设定为不与参考信号相邻。这是因为,对于参考信号附近的信号,能够期待信道估计精度相对好。例如,在删截副载波数为2时,删截副载波可以被设定在(X+3)mod 12以及(X+10)mod 12之处。更一般的是,在映射了参考信号的副载波和删截副载波之间的副载波中,优选尽量映射参考信号以外的信号。
或者,可以配置为映射了参考信号的副载波和删截副载波之间的相互的位置关系或者相互的距离(副载波间隔)固定。例如,如图9A所示,通过定义为(X+a)mod 12(a是0到11的整数),上述相互的距离(副载波间隔)成为基于a的值。因此,通过固定a的值,在X的值为任意值的情况下,上述映射了参考信号的副载波和删截副载波之间的相互的位置关系或者相互的距离(副载波间隔)都会固定。这时,由于用于进行PDSCH的解调的信道估计的精度会固定,因此可得到更加稳定的传输特性。
或者,删截副载波的副载波号可以是包含映射了从发送天线发送的参考信号的副载波的副载波号的结构,该发送天线为在设基站装置200具有多个发送天线的情况下的、与发送删截副载波的发送天线不同的发送天线。例如,在考虑背景技术中说明的p=0、1的情况下,p=0时的删截副载波的副载波号,可以是包含映射了p=1时的参考信号的副载波的副载波号的结构。更具体地说,若将p=0时的参考信号的副载波号X1设为X1=6m+nshift,则p=1时的参考信号的副载波号X2会成为X2=6m+3+nshift,因此,p=0时的删截副载波的副载波号成为包含6m+3+nshift的结构。图9B表示此时的删截副载波的数量以及它们的副载波号的对应关系。在上述的例子中,将p=0时的删截副载波的副载波号设为包含映射了p=1时的参考信号的副载波的副载波号的结构,但也可以相反地,将p=1时的删截副载波的副载波号设为包含映射了p=0时的参考信号的副载波的副载波号的结构。
另外,实际在发送天线数为2时,如图9C所示,为了提高参考信号的接收SIR,与参考信号的发送功率无关地,在从第2发送天线发送的参考信号的副载波中,从第1天线不发送任何信号。此外,在从第1发送天线发送的参考信号的副载波中,从第2天线不发送任何信号。因此,如图9B所示,通过将映射了从不同的发送天线发送的参考信号的副载波号设为包含删截副载波号的结构,从而可通过删截来防止物理资源、更具体的是资源要素的数量减少。
此外,实际在发送天线数为1的情况下,也如图9B所示,假定从第2天线发送的参考信号,设定删截副载波号,从而在发送天线数为1的情况和2的情况下成为同样的处理,可降低进行发送处理的基站装置以及进行接收处理的移动台的复杂性。
另外,上述的第1天线和第2天线的关系也适用于第3天线和第4天线的关系。
图10表示在系统带宽为5MHz的情况下,对于各种偏移值,在哪个资源块RB中设定了几个删截副载波。偏移值表示参考信号相对于其他信号的发送强多少分贝。例如,当参考信号比其他信号的发送强3dB时,所有资源块各自的12个副载波中有两个被设定为删截副载波。当参考信号比其他信号的发送强1dB时,在偶数号资源块中各自设定了一个删截副载波,在其他资源块(奇数号的资源块)中没有设定删截副载波。
图11、图12分别表示在系统带宽为10MHz、20MHz时,对于各种偏移值,在哪个资源块RB中设定了几个删截副载波。一览表的观看方法与图10的表相同。
在图10-12中,由于设定删截副载波使得偏移值成为0,1,2,...,6dB,因此在各个资源块中设定的删截副载波数不限于相同数量。但是,这样的设定方法对于本发明不是必须的。也可以是在所有的资源块中设定的删截副载波数被设定为相同数量,取而代之偏移值还可以取非整数值。例如,图12B表示将在各个资源块中设定的删截副载波数设为1、2、3、4、5、6时的参考信号的发送功率值(偏移值)。
进一步详细说明。考虑系统带宽为5MHz(副载波数为300,参考信号的副载波数为50,资源块数为25),且将在各个资源块中设定的删截副载波数设为1的情况。这时,由于在各个资源块(每个资源块的副载波数为12)的删截副载波数为1,因此PDSCH的映射副载波数成为225。这时,若将PDSCH的1副载波的发送功率的绝对值设为1,则发送参考信号的OFDM码元中的总发送功率成为,
50×1×101.76/10+225×1=229.98,
不发送参考信号的OFDM码元中的总发送功率成为,
300×1=300,
能够使不发送参考信号的OFDM码元中的总发送功率和不发送参考信号的OFDM码元中的总发送功率大体相同。在上述的例子中,说明了在各个RB中的删截副载波数为1的情况,但在各个RB中的删截副载波数为2、3、4、5、6的情况下也同样地,能够使不发送参考信号的OFDM码元中的总发送功率和不发送参考信号的OFDM码元中的总发送功率大体相同。此外,在系统带宽为5MHz以外的情况下,例如10MHz、20MHz时也同样地,能够使不发送参考信号的OFDM码元中的总发送功率和不发送参考信号的OFDM码元中的总发送功率大体相同。
这时,由于在各个资源块中进行删截的副载波数固定,因此可降低进行发送处理的基站装置以及进行接收处理的移动台的复杂性。
DL发送功率控制单元2085决定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以及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的发送功率,并通知给层1处理单元2081。另外,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的1副载波的发送功率(每个单位频带的发送功率密度)被设定为规定值,其与在映射了PDSCH的OFDM码元中是否映射下行参考信号无关。该规定值等于,基站以最大发送功率(额定功率)进行发送,并且对系统频带内的全部副载波均匀地分配了功率时的发送功率密度。或者,只要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的1副载波的发送功率(每个单位频带的发送功率密度)与是否映射下行参考信号无关地固定,那么基站以最大发送功率(额定功率)进行发送,并且对系统频带内的全部副载波均匀地分配了功率时的发送功率密度以外的值也可以。
参照图13A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用户装置100n
在图13A中,用户装置100n具有发送接收天线102、放大器单元104、发送接收单元106、基带信号处理单元108、呼叫处理单元110、应用单元112。
关于下行链路的数据,由发送接收天线102接收到的无线频率信号在放大器单元104中被放大,并在发送接收单元106中被频率变换从而变换为基带信号。该基带信号在基带信号处理单元108中进行了FFT处理、纠错解码、重发控制的接收处理等之后,被传送到应用单元112。
另一方面,关于上行链路的分组数据,从应用单元112被输入到基带信号处理单元108。在基带信号处理单元108中,进行重发控制(HARQ)的发送处理、传输格式选择、信道编码、DFT处理、IFFT处理等之后传送到发送接收单元106。
在发送接收单元106中,实施将从基带信号处理单元108输出的基带信号变换为无线频带的频率变换处理,然后,在放大器单元104中被放大从而通过发送接收天线102发送。
此外,在基带信号处理单元108中,进行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的解调/解码,进行取得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以及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等的信息的处理。这里,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的信息被映射到哪个副载波的信息(包含用于确定禁止副载波在何处的信息),在用户装置100n中已事先取得。基于上述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被映射到哪个副载波的信息,进行取得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的信息的处理。
使用图13B,进一步详细说明基带信号处理单元108中的、进行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的解调/解码,且取得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以及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等的信息的处理。
基带信号处理单元108包括模数变换器(A/D)10802、CP消除单元10804、快速傅立叶变换单元(FFT)10806、分离单元(DeMUX)10808、乘法单元10810、乘法单元10812、信道估计单元10814、解调单元10816、副载波映射信息管理单元10818。
模数变换器(A/D)10802将接收到的基带的模拟信号变换为数字信号。
CP消除单元10804从接收码元中消除CP,保留有效码元部分。
快速傅立叶变换单元(FFT)10806对输入的信号进行快速傅立叶变换,并进行OFDM方式的解调。
分离单元(DeMUX)10808从接收信号分离参考信号和数据信号(用户数据或者控制数据)。这里,分离单元(DeMUX)10808从副载波映射信息管理单元118获取参考信号、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以及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的映射信息、即在相应子帧中参考信号被映射到哪个副载波,以及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控制数据)和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用户数据)被映射到哪个副载波的信息,并基于上述信息,从接收信号分离参考信号和数据信号(用户数据或者控制数据)。
乘法单元10810、10812对参考信号乘以作为第1序列的随机码序列和作为第2序列的正交码序列。
信道估计单元10814基于参考信号进行信道估计,并决定应对接收到的数据信号进行怎样的信道补偿。
解调单元10816基于信道估计结果来补偿数据信号,并还原从基站装置200发送的数据信号,即用户数据或者控制数据。
副载波映射信息管理单元10818保持参考信号、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以及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的映射信息、即在相应子帧中参考信号被映射到哪个副载波,以及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控制数据)和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用户数据)被映射到哪个副载波的信息,并将该映射信息通知给分离单元(DeMUX)10808。上述映射信息可以是系统固定的信息,也可以是通过广播信息或专用的信令、例如RRC消息从基站装置200通知的信息。
在副载波映射信息管理单元10818中保持的参考信号、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以及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的映射信息中,还包含与上述的DTX副载波有关的信息。即,分离单元(DeMUX)10808视为在DTX副载波中没有映射任何信号,从而进行分离参考信号和数据信号(用户数据或者控制数据)的处理。
另外,上述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的信息被映射到哪个副载波的信息(包含用于确定禁止副载波在何处的信息)相当于,例如在基站装置200的说明中,使用图9A、图9B、图9C、图10、图11、图12A、图12B说明的删截副载波的副载波号。换言之,用户装置100n考虑在基站装置200的说明中使用图9A、图9B、图9C、图10、图11、图12A、图12B说明的删截副载波,进行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的解调/解码。换言之,用户装置100n考虑在基站装置200的说明中使用图9A、图9B、图9C、图10、图11、图12A、图12B说明的删截副载波中不会发送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的情况,进行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的解调/解码。这里,解调/解码例如是指上述的基带信号处理单元108中的FFT处理、纠错处理、重发控制的接收处理等。
即,如上所述,在基站装置中,实际在发送天线数为1的情况下,也如图9B所示那样,假设从第2发送天线发送的参考信号,从而设定删截副载波号时,基带信号处理单元108在实际发送天线数为1的情况下,也如图9B所示那样,假设从第2发送天线发送的参考信号、即视为映射从第2天线发送的参考信号的副载波是删截副载波,从而进行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的解调/解码。
呼叫处理单元110进行与基站200的通信的管理等,应用单元112进行有关比物理层和MAC层更高的层的处理等。
另外,在上述的例子中,在发送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PDSCH)的OFDM码元中设定删截副载波,并且基于下行参考信号的副载波位置来决定上述删截副载波的副载波,但也可以在发送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PDCCH)的OFDM码元中设定删截副载波,并且基于下行参考信号的副载波位置来决定上述删截副载波的副载波。或者,也可以在发送PCFICH或PHICH的OFDM码元中设定删截副载波,并且基于下行参考信号的副载波位置来决定上述删截副载波的副载波。
上述实施例的基站装置、用户装置以及方法如图9A和图9B所示,删截副载波的副载波号与映射了下行参考信号的副载波号1对1对应,因此在背景技术中的序列fhop(j)为任何序列的情况下都能够适用。即,上述实施例的基站装置、用户装置以及方法在下行参考信号中应用了跳变的情况下,或者应用了固定的移位(shifting)的情况下都能够适用。
在上述的实施例中,记载了应用演进的UTRA和UTRAN(别称:长期演进或者超3G)的系统中的例子,但本发明的基站装置、用户装置以及方法能够适用于在下行链路中使用OFDM方式的所有系统中。
并且,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通过事先准备参考信号以及禁止副载波的数量、场所、偏移值等的对应关系,能够使非参考信号(典型的是数据信号)的发送功率密度在时间上固定,且能够灵活地应对参考信号的跳变和偏移值的变更等。
以上,参照特定的实施例说明了本发明,但各个实施例只不过是例示,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各种各样的变形例、修正例、代替例、置换例等。为了促进发明的理解而使用具体的数值例进行了说明,但只要没有特别禁止,这些数值只不过是一例,可以使用适合的任意值。各个实施例的区分对于本发明不是本质性的,也可以根据需要而使用两个以上的实施例。为了便于说明而将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装置使用功能性的方框图进行了说明,但这样的装置也可以通过硬件、软件或者它们的组合来实现。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的基础上,包含各种各样的变形例、修正例、代替例、置换例等。
本国际申请要求基于2007年2月28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2007-50837号的优先权,并将其全部内容引用到本国际申请中。
本国际申请要求基于2007年3月19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2007-71589号的优先权,并将其全部内容引用到本国际申请中。

Claims (13)

1、一种基站装置,用于在下行链路中使用正交频分复用(OFDM)的移动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基站装置包括:
对第1信号以及第2信号以不同的发送功率密度而映射到副载波的信号进行傅立叶反变换,生成发送信号的部件;以及
将所述发送信号发送到用户装置的发送部件,
基于映射了所述第1信号的副载波,决定所述第2信号的映射被禁止的副载波,使得无论在包含所述第2信号的OFDM码元中是否包含有所述第1信号,所述第2信号的发送功率密度在多个OFDM码元之间都维持固定。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站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信号是下行参考信号,
所述第1信号按规定的副载波间隔而映射。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站装置,其特征在于,
准备所述第2信号的映射被禁止的多个副载波,使得该多个副载波在映射了所述第2信号的OFDM码元中均匀地分散。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站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信号的映射被禁止的多个副载波配置为,与所述第1信号的副载波间隔固定。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站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存储部件,存储第2信号的映射被禁止的副载波的数量与第1信号以及第2信号的发送功率密度之间的对应关系。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站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移动通信系统可在多个系统带宽下动作,
所述对应关系根据多个系统带宽的每一个而准备。
7、一种基站装置,其特征在于,
设定所述第1信号的功率值,使得所述第2信号的映射被禁止的副载波在每个资源块中的数量固定。
8、一种用户装置,用于在下行链路中使用正交频分复用(OFDM)的移动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用户装置包括:
接收来自基站装置的信号的部件;以及
对接收到的信号进行傅立叶变换,提取第1信号以及第2信号的部件,
基于映射了所述第1信号的副载波,决定所述第2信号的映射被禁止的禁止副载波,使得无论在包含所述第2信号的OFDM码元中是否包含有所述第1信号,所述第2信号的发送功率密度在多个OFDM码元之间都维持固定,
用于表示所述副载波是哪个副载波的信息从所述基站装置通知。
9、一种在基站装置中使用的方法,该基站装置用于在下行链路中使用正交频分复用(OFDM)的移动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
对第1信号以及第2信号以不同的发送功率密度而映射到副载波的信号进行傅立叶反变换,生成发送信号的步骤;以及
将所述发送信号发送到用户装置的发送步骤,
基于映射了所述第1信号的副载波,决定所述第2信号的映射被禁止的副载波,使得无论在包含所述第2信号的OFDM码元中是否包含有所述第1信号,所述第2信号的发送功率密度在多个OFDM码元之间都维持固定。
10、一种基站装置,在下行链路中使用正交频分复用(OFDM)与用户装置进行通信,其特征在于,所述基站装置包括:
对映射了第1信号以及第2信号的信号进行傅立叶反变换,生成发送信号的部件;以及
将所述发送信号发送到用户装置的发送部件,
在所述基站装置的发送天线数为1的情况下,也假定为所述基站装置的发送天线数为2,从而决定所述第2信号的映射被禁止的副载波。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基站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信号是下行参考信号,
所述第2信号是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或者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
12、一种用户装置,在下行链路中使用正交频分复用(OFDM)与基站装置进行通信,其特征在于,所述用户装置包括:
接收来自基站装置的信号的部件;以及
对接收到的信号进行傅立叶变换,提取第1信号以及第2信号的部件,
在所述基站装置的发送天线数为1的情况下,也假定为所述基站装置的发送天线数为2,从而决定所述第2信号的映射被禁止的副载波。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用户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信号是下行参考信号,
所述第2信号是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或者下行链路的控制信道。
CN2008800128258A 2007-02-28 2008-02-19 在移动通信系统中使用的基站装置、用户装置以及方法 Active CN10166384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7050837 2007-02-28
JP050837/2007 2007-02-28
JP071589/2007 2007-03-19
JP2007071589 2007-03-19
PCT/JP2008/052742 WO2008105267A1 (ja) 2007-02-28 2008-02-19 移動通信システムで使用される基地局装置、ユーザ装置及び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663849A true CN101663849A (zh) 2010-03-03
CN101663849B CN101663849B (zh) 2013-01-23

Family

ID=3972110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800128258A Active CN101663849B (zh) 2007-02-28 2008-02-19 在移动通信系统中使用的基站装置、用户装置以及方法

Country Status (12)

Country Link
US (1) US8059611B2 (zh)
EP (1) EP2117146B1 (zh)
JP (1) JP4800418B2 (zh)
KR (1) KR101489773B1 (zh)
CN (1) CN101663849B (zh)
AU (1) AU2008220216B2 (zh)
BR (1) BRPI0808053A2 (zh)
CA (1) CA2679187C (zh)
ES (1) ES2580157T3 (zh)
MX (1) MX2009009180A (zh)
RU (1) RU2467514C2 (zh)
WO (1) WO2008105267A1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069905A (zh) * 2010-09-03 2013-04-24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基站、终端、发送方法及接收方法
CN110266457A (zh) * 2014-01-14 2019-09-20 株式会社Ntt都科摩 用户终端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559879B2 (en) 2008-04-22 2013-10-15 Qualcomm Incorporated Null pilots for interference estimation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
US8521206B2 (en) * 2008-04-22 2013-08-27 Qualcomm Incorporated Interference management with reduce interference requests and interference indicators
KR101478028B1 (ko) * 2008-09-23 2014-12-31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확장성 대역폭을 지원하는 셀룰러 무선통신시스템을 위한 하향링크채널의 송수신 방법 및 장치
US8428018B2 (en) * 2008-09-26 2013-04-23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of transmitting reference signals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having multiple antennas
KR101619446B1 (ko) 2008-12-02 2016-05-10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하향링크 mimo시스템에 있어서 rs 전송 방법
KR101688243B1 (ko) * 2009-01-29 2016-12-20 선 페이턴트 트러스트 무선 통신 장치, 무선 통신 방법 및 집적 회로
EP2410684B1 (en) * 2009-03-16 2019-08-28 Sun Patent Trust Radio receiving apparatus, radio transmitting apparatus an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thod
US9647810B2 (en) 2009-03-17 2017-05-09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 and system for mapping pilot signals in multi-stream transmissions
WO2010107234A2 (ko) * 2009-03-17 2010-09-23 한국전자통신연구원 릴레이를 포함하는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의 데이터 전송 방법
JPWO2010122783A1 (ja) * 2009-04-21 2012-10-25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端末装置及び再送制御方法
US8768397B2 (en) 2009-10-02 2014-07-01 Sharp Kabushiki Kaisha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o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device for a plurality of regulated bands or component carriers
US9059749B2 (en) * 2009-10-02 2015-06-16 Sharp Kabushiki Kaisha Antenna port mode and transmission mode transitions
CN102664848B (zh) * 2009-10-29 2015-08-12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数据发送方法及装置
WO2011054148A1 (zh) * 2009-11-06 2011-05-1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资源配置方法和装置
CN102123503B (zh) * 2010-01-07 2016-02-10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中继链路的物理下行共享信道的资源分配方法及装置
CN102148659B (zh) * 2010-02-10 2018-01-30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解调参考信号的发送功率配置方法及装置
CN102783065B (zh) 2010-04-02 2014-11-19 富士通株式会社 正交掩码生成装置和方法及正交掩码映射装置和方法
US9485069B2 (en) * 2010-04-15 2016-11-01 Qualcomm Incorporated Transmission and reception of proximity detection signal for peer discovery
US9295014B2 (en) * 2010-04-16 2016-03-22 Qualcomm Incorporated Diminishing the impact of timing delay in downlink signals
CN102546080B (zh) 2010-12-21 2014-06-2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下行基带信号生成方法及相关设备、系统
WO2013002591A2 (ko) 2011-06-28 2013-01-03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사용자 기기의 신호 송수신 방법
US9241287B2 (en) * 2011-09-13 2016-01-19 Qualcomm Incorporated Narrow bandwidth operation in LTE
ES2429239B1 (es) * 2011-09-19 2014-06-05 Telefónica, S.A. Método para minimizar la interferencia intercelular en una implementación de lte
JP2013123080A (ja) * 2011-11-07 2013-06-20 Ntt Docomo Inc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無線基地局装置、ユーザ端末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US9300370B2 (en) * 2012-01-09 2016-03-29 Qualcomm Incorporated Phase difference signaling in MIMO mode uplink
AU2013296189B2 (en) * 2012-08-03 2016-06-16 Intel Corporation Enhanced physical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 scrambling and demodulation reference signal sequence generation
CN103716266B (zh) * 2012-09-29 2017-09-1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信号处理方法、装置及系统
JP5894105B2 (ja) * 2013-04-04 2016-03-23 株式会社Nttドコモ 無線基地局、ユーザ端末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AU2016415599B2 (en) * 2016-07-21 2022-01-27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Method for signal transmission, terminal device and network device
US11171819B2 (en) * 2017-01-11 2021-11-09 Ntt Docomo, Inc. Base station, synchronization signal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user equipment terminal, and cell search method
US11271701B2 (en) * 2018-01-12 2022-03-08 Qualcomm Incorporated Physical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 (PDCCH) monitoring with overlapping resources
US11382131B2 (en) * 2020-05-05 2022-07-05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Data signaling for high frequency networks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715526A (en) * 1995-09-08 1998-02-03 Qualcomm Incorporated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transmission power in a cellular communications system
US6366776B1 (en) * 1999-09-29 2002-04-02 Trw Inc. End-to-end transmission techniques for a processing satellite system
US6466569B1 (en) * 1999-09-29 2002-10-15 Trw Inc. Uplink transmission and reception techniques for a processing satelliteation satellite
JP3607643B2 (ja) 2001-07-13 2005-01-05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マルチキャリア送信装置、マルチキャリア受信装置、およびマルチキャリア無線通信方法
US6901103B2 (en) * 2002-01-15 2005-05-31 Qualcomm, Incorporated Determining combiner weights and log likelihood ratios for symbols transmitted on diversity channels
BRPI0407800B1 (pt) * 2003-02-24 2017-12-26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he improvement of channel condition measurement in wireless cellular systems
US20050265280A1 (en) * 2004-05-25 2005-12-01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OFDM symbol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roviding sector diversity in a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a system using the same
CN102655446B (zh) * 2004-06-30 2016-12-14 亚马逊科技公司 用于控制信号传输的装置和方法、以及通信方法
JP2007050837A (ja) 2005-08-19 2007-03-01 Yamaha Marine Co Ltd 船外機
JP4038576B2 (ja) 2005-09-05 2008-01-30 国立大学法人 和歌山大学 デジタルホログラフィを利用した変位分布計測方法及び物体像再生方法
US8457260B2 (en) * 2006-12-04 2013-06-04 Qualcomm Incorporated System and method for acquisition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s
JP4640844B2 (ja) * 2007-01-09 2011-03-02 株式会社エヌ・ティ・ティ・ドコモ 送信装置、送信方法及び通信システム
US8825065B2 (en) * 2007-01-19 2014-09-02 Wi-Lan, Inc. Transmit power dependent reduced emissions from a wireless transceiver
US9647810B2 (en) * 2009-03-17 2017-05-09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 and system for mapping pilot signals in multi-stream transmissions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069905A (zh) * 2010-09-03 2013-04-24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基站、终端、发送方法及接收方法
US9326272B2 (en) 2010-09-03 2016-04-26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rporation Of America Base station, terminal,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reception method
CN110266457A (zh) * 2014-01-14 2019-09-20 株式会社Ntt都科摩 用户终端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A2679187A1 (en) 2008-09-04
WO2008105267A1 (ja) 2008-09-04
RU2467514C2 (ru) 2012-11-20
CA2679187C (en) 2015-11-03
ES2580157T3 (es) 2016-08-19
BRPI0808053A2 (pt) 2014-06-24
KR20090113385A (ko) 2009-10-30
US8059611B2 (en) 2011-11-15
AU2008220216A1 (en) 2008-09-04
US20100034077A1 (en) 2010-02-11
JP4800418B2 (ja) 2011-10-26
JPWO2008105267A1 (ja) 2010-06-03
EP2117146A4 (en) 2015-01-14
EP2117146B1 (en) 2016-04-13
RU2009134090A (ru) 2011-04-10
CN101663849B (zh) 2013-01-23
AU2008220216B2 (en) 2012-11-08
EP2117146A1 (en) 2009-11-11
KR101489773B1 (ko) 2015-02-04
MX2009009180A (es) 2009-09-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663849B (zh) 在移动通信系统中使用的基站装置、用户装置以及方法
US9794925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allocating resources of a control channel in a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using 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
US8374143B2 (en) Method of transmitting uplink data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US9042335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erforming HARQ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01690372B (zh) 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基站装置以及方法
CN102934503B (zh) 移动通信系统,基站装置以及通信控制方法
KR102218920B1 (ko)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단말 및 기지국의 신호 송수신 방법 및 이를 지원하는 장치
CN104836641B (zh)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发送上行链路控制信息的方法和装置
US20140286255A1 (en) Uplink demodulation reference signals in advance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s
US8553618B2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data transmission using transmit diversity in SC-FDMA system
KR20190119917A (ko) 무선통신시스템에서 신호를 송수신하는 방법 및 장치
CN102870480B (zh) 基站装置、移动终端装置以及通信控制方法
CN103026647A (zh)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发射控制信息的方法和设备
CN103444106A (zh)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发送控制信息的方法及其设备
CN107370517A (zh) 采用显式跳频的多载波通信系统
CN101971550A (zh) 探测参考信号布置
CN103283173A (zh) 在基于tdd的无线通信系统中发射ack/nack的方法和设备
CN101682491A (zh) 在移动通信系统中使用的基站装置、用户装置和方法
CN102113396A (zh) 通信系统、移动站装置以及通信方法
CN105391527A (zh) 无线通信系统中的上行链路控制信息发射/接收方法和装置
JP5107337B2 (ja) 移動通信システムで使用される基地局及び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