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113396A - 通信系统、移动站装置以及通信方法 - Google Patents

通信系统、移动站装置以及通信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113396A
CN102113396A CN2009801301997A CN200980130199A CN102113396A CN 102113396 A CN102113396 A CN 102113396A CN 2009801301997 A CN2009801301997 A CN 2009801301997A CN 200980130199 A CN200980130199 A CN 200980130199A CN 102113396 A CN102113396 A CN 10211339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tation apparatus
channel
frequency band
mobile station
inform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80130199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113396B (zh
Inventor
山田升平
野上智造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rp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harp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Family has litigation
First worldwide family litigation filed litigation Critical https://patents.darts-ip.com/?family=41663483&utm_source=google_patent&utm_medium=platform_link&utm_campaign=public_patent_search&patent=CN102113396(A) "Global patent litigation dataset” by Darts-ip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rp Corp filed Critical Sharp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211339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11339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11339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11339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44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allocation of payload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91Signaling for the administration of the divided path
    • H04L5/0094Indication of how sub-channels of the path are allocated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91Signaling for the administration of the divided path
    • H04L5/0096Indication of changes in allocation
    • H04L5/0098Signalling of the activation or deactivation of component carriers, subcarriers or frequency band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 H04W72/04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based on the type of the allocated resource
    • H04W72/0453Resources in frequency domain, e.g. a carrier in FDMA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0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3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in the downlink direction of a wireless link, i.e. towards a termina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12Hybrid protocols;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HARQ]
    • H04L1/1819Hybrid protocols;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HARQ] with retransmission of additional or different redundanc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26Systems using multi-frequency codes
    • H04L27/2601Multicarrier modulation system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1Arrangements for dividing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3Two-dimensional division
    • H04L5/0005Time-frequency
    • H04L5/0007Time-frequency the frequencies being orthogonal, e.g. OFDM(A), DMT
    • H04L5/001Time-frequency the frequencies being orthogonal, e.g. OFDM(A), DMT the frequencies being arranged in component carri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一种与基站装置通信的移动站装置,具备:信息取得部,取得利用经由第一频带内的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的RRC信令发送的指定与第一频带不同的至少一个第二频带的信息;频带指定部,根据信息取得部取得的信息,指定第二频带;和通信部,利用第一频带或者第二频带与基站装置进行通信。

Description

通信系统、移动站装置以及通信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系统、移动站装置以及通信方法。
本申请基于2008年8月6日在日本申请的特愿2008-203361号主张优先权,并在此援引其内容。
背景技术
3GPP(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是进行研究并作成移动电话系统的规格的计划。3GPP以使W-CDMA(Wideband-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宽带-码分多址接入)和GSM(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s:全球移动通信系统)发展了的网络为基础。
在3GPP中,W-CDMA方式作为第三代蜂窝移动通信方式被标准化,并逐渐开始服务。此外,进一步提高了通信速度的HSDPA(High-Speed Downlink Packet Access:高速下行链路包接入)也被标准化,并开始了服务。
在3GPP中,正在研究作为第三代无线接入技术的演进的EUTRA(Evolved Universal Terrestrial Radio Access)。
作为EUTRA中的下行链路通信方式,提出了OFDMA(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正交频分多址接入)方式。OFDMA是采用相互正交的副载波进行用户复用的方式。
此外,在OFDMA方式中,应用了基于信道编码等自适应无线链路控制(Link Adaptation)的称作自适应调制解调纠错方式(AMCS:Adaptive Modulation and Coding Scheme)的技术。
所谓AMCS,是为了高效地进行高速分组数据传输而根据各移动站装置的信道质量来切换纠错方式、纠错的编码率、数据调制多值数等无线传输参数(也称作AMC模式)的方式。
使用CQI(Channel Quality Indicator:信道质量指标)向基站装置反馈各移动站装置的信道质量。
图19是说明现有无线通信系统所使用的信道结构的图。该信道结构在EUTRA等无线通信系统中使用(参照非专利文献1)。图19所示的无线通信系统包括基站装置1000、移动站装置2000a、2000b、2000c。R01示出基站装置1000的可通信范围。基站装置1000与处于该范围R01内的移动站装置进行通信。
在EUTRA中,对于从基站装置1000向移动站装置2000a~2000c发发送号的下行链路,使用物理广播信道(PBCH:Physical Broadcast Channel)、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PDCCH:Physical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PDSCH:Physical Downlink Shared Channel)、物理多播信道(PMCH:Physical Multicast Channel)、物理控制格式指示信道(PCFICH:Physical Control Format Indicator Channel)、物理混合自动重传请求指示信道(PHICH:Physical Hybrid ARQ Indicator Channel)。
此外,在EUTRA中,对于从移动站装置2000a~2000c向基站装置1000发发送号的上行链路,使用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PUSCH:Physical Uplink Shared Channel)、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PUCCH:Physical Uplink Control Channel)、物理随机接入信道(PRACH:Physical Random Access Channel)。
图20是表示现有无线通信系统所使用的频带的一例的图。在图20中,横轴表示频率,纵轴表示载频。在图20中,载频是f11。基站装置和移动站装置使用频率方向上连续的一个频带W11进行通信。这样的频带使用方法使用在EUTRA等一般无线通信系统中。
图21是表示现有无线通信系统中使用的频带的其他一例的图。在图21中,横轴表示频率。在图21中,基站装置和移动站装置使用在频率方向不连续的多个频带W21、W22进行通信。如图21所示,将复合地使用频率方向上不连续的多个频带的情况称为聚合(aggregation)。
但是,在现有已知的无线通信系统中,在基站装置和移动站装置利用图21所述的不连续的多个频带进行通信时,移动站装置与基站装置进行通信需要指定多个频带。因此,具有如下问题:在通信开始时从基站装置向移动站装置发送的信息变多,不能迅速地开始通信。
【非专利文献1】3GPP TS(Technical Specification)36.300、V8.4.0(2008-03)、Technical Specification Group Radio Access Network、Evolved Universal Terrestrial Radio Access(E-UTRA)and Evolved Universal Terrestrial Radio Access Network(E-UTRAN);Overall description;Stage 2(Release 8)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作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通信系统、移动站装置以及通信方法,能够减少在通信开始时从基站装置向移动站装置发送的信息,能够迅速地开始通信。
(1)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作的,所以本发明一个方式的通信系统是具备基站装置和移动站装置的通信系统,所述基站装置具备信号发送部,该信号发送部将包含用于指定与第一频带不同的至少一个第二频带的信息的信号,利用经由所述第一频带内的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的RRC信令发送给所述移动站装置,所述移动站装置具备:信息取得部,其取得利用经由所述第一频带内的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的RRC信令发送的指定与所述第一频带不同的至少一个第二频带的信息;频带指定部,其根据所述信息取得部取得的信息,指定所述第二频带;和通信部,其利用所述第一频带或者所述第二频带与所述基站装置进行通信。
(2)此外,本发明一个方式的移动站装置是与基站装置通信的移动站装置,具备:信息取得部,其取得利用经由所述第一频带内的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的RRC信令发送的指定与所述第一频带不同的至少一个第二频带的信息;频带指定部,其根据所述信息取得部取得的信息,指定所述第二频带;和通信部,其利用所述第一频带或者所述第二频带与所述基站装置进行通信。
(3)此外,本发明一个方式的移动站装置中,所述频带指定部可以根据所述信息取得部取得的信息,指定第二频带内是否包含某特定物理信道。
(4)此外,本发明一个方式的移动站装置中,可以使用公共控制信道作为承载所述RRC信令的逻辑信道。
(5)此外,本发明一个方式的移动站装置中,可以使用专用控制信道作为承载所述RRC信令的逻辑信道。
(6)此外,本发明一个方式的通信方法是利用了基站装置和移动站装置的通信方法,其中,所述基站装置具有信号发送过程,在该信号发送过程中,将包含用于指定与第一频带不同的至少一个第二频带的信息的信号,利用经由所述第一频带内的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的RRC信令发送给所述移动站装置,所述移动站装置具有:信息取得过程,取得利用经由所述第一频带内的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的RRC信令发送的指定与所述第一频带不同的至少一个第二频带的信息;频带指定过程,根据由所述信息取得过程取得的信息,指定所述第二频带;和通信过程,利用所述第一频带或者所述第二频带与所述基站装置进行通信。
(发明效果)
本发明的通信系统、移动站装置以及通信方法能够减少在通信开始时从基站装置向移动站装置发送的信息,能够迅速地开始通信。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物理资源块的配置方法的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通信系统所采用的下行链路的信道结构的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通信系统所采用的上行链路的信道结构的图。
图4是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无线通信系统的下行链路中使用的帧结构的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无线通信系统的上行链路中使用的帧结构的图。
图6是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基站装置100的结构的概略框图。
图7是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移动站装置200的结构的概略框图。
图8是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基站装置100(图6)的数据控制部101a、OFDM调制部102a、无线部103a的结构的概略框图。
图9是表示从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基站装置100向移动站装置200发送的信号的一例的图。
图10是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移动站装置200(图7)的无线部203a、信道估计部205a、OFDM解调部206a、数据提取部207a的结构的概略框图。
图11是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无线通信系统所利用的频带的一例的图。
图12是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基站装置的数据控制部101b、OFDM调制部102b、无线部103b的结构的概略框图。
图13是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移动站装置的无线部203b、信道估计部205b、OFDM解调部206b、数据提取部207b的结构的概略框图。
图14是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无线通信系统的处理的时序图等。
图15是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中使用的系统频带的结构的一例的图。
图16是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中使用的系统频带的结构的其他一例的图。
图17是表示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无线通信系统的处理的时序图等。
图18是表示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的无线通信系统的处理的时序图等。
图19是说明现有的无线通信系统中使用的信道结构的图。
图20是表示现有的无线通信系统中使用的频带的一例的图。
图21是表示现有的无线通信系统中使用的频带的其他一例的图。
符号说明:
100…基站装置、101a、101b…数据控制部、102a、102b…OFDM调制部、103a、103b…无线部、104…调度部、105…信道估计部、106…DFT-S-OFDM解调部、107…数据提取部、108…上位层、200…移动站装置、201…数据控制部、202…DFT-S-OFDM调制部、203a、203b…无线部、204…调度部、205a、205b…信道估计部、206a、206b…OFDM解调部、207a、207b…数据提取部、208…上位层、301…物理映射部、302…参照信号生成部、303…同步信号生成部、304…调制部、305…IFFT部、306…CP插入部、307…D/A变换部、308…无线发送部、401…无线接收部、402…A/D变换部、403…CP去除部、404…FFT部、405…解调部、501…物理映射部、502…参照信号生成部、503…同步信号生成部、504-1、504-2…调制部、505-1、505-2…IFFT部、506-1、506-2…CP插入部、507-1、507-2…D/A变换部、508-1、508-2…无线发送部、601-1、601-2…无线接收部、602-1、602-2…A/D变换部、603-1、603-2…每个频带的信道估计部、604-1、604-2…CP去除部、605-1、605-2…FFT部、606-1、606-2…解调部、A1、A2…天线部。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首先,对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无线通信系统具备一个以上的基站装置和一个以上的移动站装置,在其间进行无线通信。一个基站装置构成一个以上的小区。一个小区中能够容纳一个以上的移动站装置。
图1(a)以及图1(b)是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下行链路的物理资源块的配置方法的图。这里,对采用不连续的多个系统频带(占有频带)的宽带系统进行说明。此外,对作为用户的分配单位的物理资源块(PRB:Physical Resource Block)的配置方法的一例进行说明。在图1(a)中,纵轴表示频率。此外,在图1(b)中,横轴表示时间,纵轴表示频率。
如图1(a)所示,在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中,基站装置和移动站装置进行通信时利用多个系统频带(这里是系统频带W1和系统频带W2)。在系统频带W1和系统频带W2中分别含有多个副载波。
图1(b)示出作为多载波通信方式的一种的OFDM(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正交频分复用)中的发送单位即子帧(子帧编号是第0号子帧#F0)的结构的一例。
一个子帧至少包含一个时隙。这里,作为一例,子帧#F0包含两个时隙#S0和时隙#S1。
此外,时隙至少包含一个OFDM码元。这里,一个时隙#S0、#S1分别包含7个OFDM码元。
此外,一个时隙在频率方向被分割为多个块。将规定数量的副载波作为频率方向的单位,构成一个物理资源块(PRB)。
将由一个副载波和一个OFDM码元构成的单位称为资源单元(resource element)。利用在物理层的资源映射处理,对各资源单元映射调制码元等。
如上所述,物理资源块(PRB)是在频率和时间的二维上将作为发送单位的子帧分割为格子状的区域。以下,对各个物理资源块(PRB)在频率方向具有一样的带宽WPRB的情况进行说明。如图1(b)所示,在物理资源块(PRB)中配置下行链路参照信号A01、物理下行信道A02。
在复合地使用图1(a)所示那样的不连续的多个频带W1、W2来运用一个宽带的系统时,在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中,对多个频带的每一个在频率轴上配置自然数个物理资源块(PRB)。在图1(a)以及图1(b)中示出系统采用系统频带W1和系统频带W2这两个下行链路频带的情况。在系统频带W1中配置N1个(N1是自然数)物理资源块(PRB),在系统频带W2中配置N2个(N2是自然数)物理资源块(PRB)。
例如,在对于系统被许可的两个系统频带的一个带宽是W1、另一个系统频带的带宽是W2、物理资源块的带宽WPRB被设定为固定值这样的系统的情况下,将N1设定为成为(W1/WPRB)以下的自然数,将N2设定为成为(W2/WPRB)以下的自然数。据此,按照在W1频带中的N1WRPB频带配置N1个物理资源块(PRB),在W2频带中的N2WRPB频带配置N2个物理资源块(PRB)的方式使用系统频带。
或者,在物理资源块的带宽WPRB是按照每个作为发送机的基站装置(或每个地区)能够设定的参数的系统中,利用规定的自然数N1将WPRB设定为W1/N1,或者利用规定的自然数N2将WPRB设定为W2/N2。另外,这里,W1和W2是考虑了保护频带的使用带宽。
图2是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通信系统中使用的下行链路的信道结构的图。此外,图3是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通信系统中使用的上行链路的信道结构的图。图2所示的下行链路的信道和图3所示的上行链路的信道分别由逻辑信道、传输信道、物理信道构成。
逻辑信道定义在介质接入控制(MAC:Medium Access Control)层收发的数据发送服务的种类。传输信道定义由无线接口所发送的数据具有怎样的特性、该数据怎样被发送。物理信道是搬运传输信道的物理上的信道。
在下行链路的逻辑信道中包括广播控制信道(BCCH:Broadcast Control Channel)、寻呼控制信道(PCCH:Paging Control Channel)、公共控制信道(CCCH:Common Control Channel)、专用控制信道(DCCH:Dedicated Control Channel)、专用业务信道(DTCH:Dedicated Traffic Channel)、多播控制信道(MCCH:Multicast Control Channel)、多播业务信道(MTCH:Multicast Traffic Channel)。
在上行链路的逻辑信道中包括公共控制信道(CCCH)、专用控制信道(DCCH)、专用业务信道(DTCH)。
在下行链路的传输信道中包括广播信道(BCH:Broadcast Channel)、寻呼信道(PCH:Paging Channel)、下行链路共享信道(DL-SCH:Downlink Shared Channel)、多播信道(MCH:Multicast Channel)。
在上行链路的传输信道中包括上行链路共享信道(UL-SCH:Uplink Shared Channel)、随机接入信道(RACH:Random Access Channel)。
在下行链路的物理信道中包括物理广播信道(PBCH:Physical Broadcast Channel)、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PDCCH:Physical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PDSCH:Physical Downlink Shared Channel)、物理多播信道(PMCH:Physical Multicast Channel)、物理控制格式指示信道(PCFICH:Physical Control Format Indicator Channel)、物理混合自动重传请求指示信道(PHICH:Physical Hybrid ARQ Indicator Channel)。
在上行链路的物理信道中包括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PUSCH:Physical Uplink Shared Channel)、物理随机接入信道(PRACH:Physical Random Access Channel)、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PUCCH:Physical Uplink Control Channel)。
在现有技术中如说明的图19那样在基站装置和移动站装置之间收发这些信道。
下面,对逻辑信道进行说明。广播控制信道(BCCH)是为了广播系统控制信息而使用的下行链路信道。寻呼控制信道(PCCH)是为了发送寻呼信息而使用的下行链路信道,使用于网络不知道移动站装置的小区位置时。
公共控制信道(CCCH)是为了发送移动站装置和网络间的控制信息而使用的信道,由与网络没有无线资源控制(RRC:Radio Resource Control)连接的移动站装置使用。
专用控制信道(DCCH)是一对一(point-to-point)的双向信道,是为了在移动站装置和网络间发送专用的控制信息而利用的信道。专用控制信道(DCCH)由具有RRC连接的移动站装置使用。
专用业务信道(DTCH)是一对一的双向信道,是一个移动站装置专用的信道,用于转送用户信息(单播数据)。
多播控制信道(MCCH)是为了从网络向移动站装置一对多(point-to-multipoint)发送MBMS(Multimedia Broadcast Multicast Service:多媒体广播多播服务)控制信息而使用的下行链路信道。其使用于以一对多提供服务的MBMS服务。
作为MBMS服务的发送方法,有单小区一对多(SCPTM:Single-Cell Point-to-Multipoint)发送、和多媒体广播多播服务单一频率网(MBSFN:Multimedia Broadcast multicast service Single Frequency Network)发送。
所谓MBSFN发送(MBSFN Transmission),是从多个小区同时发送可识别的波形(信号)的同时发送技术。另一方面,所谓SCPTM发送,是由一个基站装置发送MBMS服务的方法。
多播控制信道(MCCH)被一个或多个多播业务信道(MTCH)利用。多播业务信道(MTCH)是为了从网络向移动站装置一对多(point-to-multipoint)发送业务数据(MBMS发送数据)而使用的下行链路信道。
另外,仅接收MBMS的移动站装置利用多播控制信道(MCCH)以及多播业务信道(MTCH)。
下面,说明传输信道。广播信道(BCH)通过固定且事前定义的发送形式向小区整体广播。对于下行链路共享信道(DL-SCH),支援HARQ(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动态自适应无线链路控制、非连续接收(DRX:Discontinuous Reception)、MBMS发送,需要向小区整体进行广播。
此外,对于下行链路共享信道(DL-SCH),能够利用波束形成(beam forming),支援动态资源分配以及准静态资源分配。对于寻呼信道(PCH),支援DRX,需要向小区整体进行广播。
此外,寻呼信道(PCH)被映射到对业务信道或其他控制信道动态使用的物理资源、即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PDSCH)。
多播信道(MCH)需要向小区整体进行广播。此外,对于多播信道(MCH),支援来自多个小区的MBMS发送的MBSFN(MBMS Single Frequency Network)合并(Combining)、使用扩展循环前缀(CP:Cyclic Prefix)的时间帧等、准静态资源分配。
对于上行链路共享信道(UL-SCH),支援HARQ、动态自适应无线链路控制。此外,对于上行链路共享信道(UL-SCH),能够利用波束形成。支援动态资源分配以及准静态资源分配。随机接入信道(RACH)发送受限制的控制信息,具有冲突风险。
下面,说明物理信道。物理广播信道(PBCH)以40毫秒间隔映射广播信道(BCH)。40毫秒的定时(timing)被盲检测(blind detection)。即,为了定时提示,可以不进行明示的信令(signaling)。此外,包含物理广播信道(PBCH)的子帧能够仅由该子帧解码。也就是说,能够自己解码(self-decodable)。
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PDCCH)是为了向移动站装置通知作为下行链路共享信道(PDSCH)的资源分配、对下行链路数据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ARQ)信息、以及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PUSCH)的资源分配的上行链路发送许可(uplink Grant)而使用的信道。
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PDSCH)是为了发送下行链路数据或寻呼信息而使用的信道。物理多播信道(PMCH)是为了发送多播信道(MCH)而利用的信道,另外配置下行链路参照信号、上行链路参照信号、物理下行链路同步信号。
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PUSCH)是主要为了发送上行链路数据(UL-SCH)而使用的信道。基站装置100在调度移动站装置200时,还使用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PUSCH)发送信道反馈报告(下行链路的信道质量标识符CQI(Channel Quality Indicator)、预编码矩阵标识符PMI(Precoding Matrix Indicator)、等级标识符RI(Rank Indicator))、对下行链路发送的HARQ肯定应答(ACK:Acknowledgement)/否定应答(NACK:Negative Acknowledgement)。
物理随机接入信道(PRACH)是为了发送随机接入前同步码(preamble)而使用的信道,具有保护时间(guard time)。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PUCCH)是为了发送信道反馈报告(CQI、PMI、RI)、调度请求(SR:Scheduling Request)、对下行链路发送的HARQ、肯定应答/否定应答等而使用的信道。
物理控制格式指示信道(PCFICH)是为了向移动站装置通知用于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PDCCH)的OFDM码元数而利用的信道,以各子帧进行发送。
物理混合自动重传请求指示信道(PHICH)是为了发送对上行链路发送的HARQ ACK/NACK而利用的信道。
下面,对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通信系统的信道映射进行说明。
如图2所示,对于下行链路,如下那样进行传输信道和物理信道的映射。广播信道(BCH)映射到物理广播信道(PBCH)。
多播信道(MCH)映射到物理多播信道(PMCH)。寻呼信道(PCH)以及下行链路共享信道(DL-SCH)映射到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PDSCH)。
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PDCCH)、物理混合自动重传请求指示信道(PHICH)、物理控制格式指示信道(PCFICH)由物理信道单独使用。
另一方面,对于上行链路,如下那样进行传输信道和物理信道的映射。上行链路共享信道(UL-SCH)映射到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PUSCH)。
随机接入信道(RACH)映射到物理随机接入信道(PRACH)。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PUCCH)由物理信道单独使用。
此外,在下行链路中,如下那样进行逻辑信道和传输信道的映射。寻呼控制信道(PCCH)映射到下行链路共享信道(DL-SCH)。
广播控制信道(BCCH)映射到广播信道(BCH)和下行链路共享信道(DL-SCH)。公共控制信道(CCCH)、专用控制信道(DCCH)、专用业务信道(DTCH)映射到下行链路共享信道(DL-SCH)。
多播控制信道(MCCH)映射到下行链路共享信道(DL-SCH)和多播信道(MCH)。多播业务信道(MTCH)映射到下行链路共享信道(DL-SCH)和多播信道(MCH)。
另外,从多播控制信道(MCCH)以及多播业务信道(MTCH)向多播信道(MCH)的映射在MBSFN发送时进行。另一方面,在SCPTM发送时,该映射映射到下行链路共享信道(DL-SCH)。
另一方面,在上行链路中,如下那样进行逻辑信道和传输信道的映射。公共控制信道(CCCH)、专用控制信道(DCCH)、专用业务信道(DTCH)映射到上行链路共享信道(UL-SCH)。随机接入信道(RACH)不向逻辑信道进行映射。
下面,对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无线通信系统中使用的帧的结构进行说明。
图4是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无线通信系统的下行链路中使用的帧结构的图。此外,图5是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无线通信系统的上行链路中使用的帧结构的图。在图4以及图5中,横轴表示时间,纵轴表示频率。
由系统帧编号(SFN:System Frame Number)识别的无线帧由10毫秒(10ms)构成。此外,1子帧由1毫秒(1ms)构成。在无线帧中包括10个子帧#F0~#F9。
如图4所示,在由下行链路使用的无线帧中,配置物理控制格式指示信道(PCFICH)A11、物理混合自动重传请求指示信道(PHICH)A12、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PDCCH)A13、物理下行链路同步信号A14、物理广播信道(PBCH)A15、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PDSCH)/物理多播信道(PMCH)A16、下行链路参照信号A17。
如图5所示,在由上行链路使用的无线帧中,配置物理随机接入信道(PRACH)A21、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PUCCH)A22、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PUSCH)A23、上行链路解调用参照信号A24、上行链路测量用参照信号A25。
一个子帧(例如,子帧#F0)被分离为两个时隙#S0、#S1。在使用通常的循环前缀(normal CP)时,下行链路的时隙由7个OFDM码元构成(参照图4),上行链路的时隙由7个SC-FDMA(Single Carrier-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码元构成(参照图5)。
另外,在使用扩展CP(也称为long CP、或者extended CP)时,下行链路的时隙由6个OFDM码元构成,上行链路的时隙由6个SC-FDMA码元构成。
此外,一个时隙在频率方向被分割为多个块。将12个15kHz的副载波作为频率方向的单位,构成1个物理资源块(PRB)。物理资源块(PRB)数,根据系统带宽,支持6个~110个。在图4、图5中示出物理资源块(PRB)数为25个的情况。另外,还可以在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使用不同的系统带宽。此外,通过聚合,还可以使整个系统带宽为110个以上。
下行链路、上行链路的资源分配在时间方向以子帧单位且在频率方向以物理资源块(PRB)单位进行。即,由一个资源分配信号分配子帧内的两个时隙。
将由副载波和OFDM码元或者由副载波和SC-FDMA码元构成的单位称为资源单元。通过在物理层的资源映射处理,对各资源单元映射调制码元等。
对于下行链路传输信道的在物理层的处理,进行对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PDSCH)的24比特的循环冗余码校验(CRC:Cyclic Redundancy Check)的赋予、信道编码(传输路径编码)、物理层HARQ处理、信道交织、加扰(scrambling)、调制(QPSK(Quadrature Phase Shift Keying:4相移相键控)、16QAM(Quadrature Amplitude Modulation:正交振幅调制)、64QAM)、层映射、预编码、资源映射、天线映射等。
另一方面,对于上行链路传输信道的在物理层的处理,进行对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PUSCH)的24比特的循环冗余码校验(CRC)的赋予、信道编码(传输路径编码)、物理层HARQ处理、加扰、调制(QPSK、16QAM、64QAM)、资源映射、天线映射等。
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PDCCH)、物理混合自动重传请求指示信道(PHICH)以及物理控制格式指示信道(PCFICH)配置在最初的3OFDM码元以下。
在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PDCCH)中,发送对下行链路共享信道(DL-SCH)以及寻呼信道(PCH)的传输格式、资源分配、HARQ信息。传输格式规定调制方式、编码方式、传输块大小等。
此外,在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PDCCH)中发送对上行链路共享信道(UL-SCH)的传输格式、资源分配、HARQ信息。
此外,支持多个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PDCCH),移动站装置监视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PDCCH)的组。
由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PDCCH)分配的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PDSCH)被映射到与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PDCCH)相同的子帧。
由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PDCCH)分配的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PUSCH)被映射到预先决定的位置的子帧。例如,在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PDCCH)的下行链路子帧编号为N时,映射到第N+4号的上行链路子帧。
此外,在基于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PDCCH)的上行/下行链路的资源分配中,利用16比特的MAC层识别信息(MAC ID)来指定移动站装置。即,在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PDCCH)中包含该16比特的MAC层识别信息(MAC ID)。
此外,用于下行链路状态的测量以及下行链路数据的解调的下行链路参照信号(下行链路导频信道)配置在各时隙的第1、第2、倒数第3个OFDM码元中。
另一方面,用于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PUSCH)的解调的上行链路解调用参照信号(解调用导频(DRS:Demodulation Reference Signal))由各时隙的第4个SC-FDMA码元发送。
此外,用于上行链路状态的测量的上行链路测量用参照信号(调度用导频(SRS:Sounding Reference Signal))由子帧最后的SC-FDMA码元发送。
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PUCCH)的解调用参照信号按每个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的格式来定义,由各时隙的第3、4以及5个、或者各时隙的第2个以及第6个SC-FDMA码元发送。
此外,物理广播信道(PBCH)、下行链路同步信号配置在系统频带的中心6个物理资源块分的频带。物理下行链路同步信号由第1个(子帧#F0)以及第5个(子帧#F4)子帧的各时隙的第6个、第7个OFDM码元发送。
物理广播信道(PBCH)由第1个(子帧#F0)子帧的第1个时隙(时隙#S0)的第4个、第5个OFDM码元和第2个时隙(时隙#S1)的第1个、第2个OFDM码元发送。
此外,物理随机接入信道(PRACH)由频率方向上6个物理资源块分的带宽、时间方向上一个子帧构成。为了从移动站装置向基站装置以各种理由进行请求(上行链路资源的请求、上行链路同步的请求、下行链路数据发送恢复请求、越区切换(hand over)请求、连接设定请求、重新连接请求、MBMS服务请求等)而发送。
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PUCCH)配置在系统频带的两端,以物理资源块单位构成。按照在时隙间交互使用系统频带的两端的方式进行跳频。
图6是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基站装置100的结构的概略框图。基站装置100包括数据控制部101a、OFDM调制部102a、无线部103a、调度部104、信道估计部105、DFT-S-OFDM(DFT-Spread-OFDM)解调部106、数据提取部107、上位层108、天线部A1。
无线部103a、调度部104、信道估计部105、DFT-S-OFDM解调部106、数据提取部107、上位层108以及天线部A1构成接收部。此外,数据控制部101a、OFDM调制部102a、无线部103a、调度部104、上位层108以及天线部A1构成发送部。
天线部A1、无线部103a、信道估计部105、DFT-S-OFDM解调部106以及数据提取部107进行上行链路的物理层的处理。天线部A2、数据控制部101a、OFDM调制部102a以及无线部103a进行下行链路的物理层的处理。
数据控制部101a从调度部104取得传输信道。数据控制部101a根据从调度部104输入的调度信息,将传输信道、和基于从调度部104输入的调度信息在物理层生成的信号以及信道映射到物理信道。如上那样映射后的各数据输出给OFDM调制部102a。
OFDM调制部102a根据从调度部104输入的调度信息(包括下行链路物理资源块(PRB)分配信息(例如,频率、时间等物理资源块位置信息)、与各下行链路物理资源块(PRB)对应的调制方式以及编码方式(例如,16QAM调制、2/3编码率)等),对从数据控制部101a输入的数据进行编码、数据调制、输入信号的串行/并行变换、IFFT(Inverse Fast Fourier Transform:快速傅立叶反变换)处理、循环前缀(CP)的插入、以及过滤等OFDM信号处理,生成OFDM信号,并输出给无线部103a。
无线部103a将从OFDM调制部102a输入的调制数据上变频为射频从而生成无线信号,并通过天线部A1发送给移动站装置200(参照后述的图7)。此外,无线部103a通过天线部A1接收来自移动站装置200的上行链路无线信号,下变频为基带信号,之后将接收数据输出给信道估计部105和DFT-S-OFDM解调部106。
调度部104进行介质接入控制(MAC:Medium Access Control)层的处理。调度部104进行逻辑信道和传输信道的映射、下行链路以及上行链路的调度(HARQ处理、传输格式的选择等)等。调度部104为了集中控制各物理层的处理部,具有调度部104与天线部A1、无线部103a、信道估计部105、DFT-S-OFDM解调部106、数据控制部101a、OFDM调制部102a以及数据提取部107之间的接口。但是,在图6中省略了图示。
对于下行链路的调度,调度部104根据从移动站装置200接收的反馈信息(下行链路的信道反馈报告(信道质量(CQI)、流数量(RI)、预编码信息(PMI)等))、对下行链路数据的ACK/NACK反馈信息等)、各移动站装置能够使用的下行链路物理资源块(PRB)的信息、缓冲器状况、从上位层108输入的调度信息等,生成用于调制各数据的下行链路的传输格式(发送形态)(物理资源块(PRB)的分配以及调制方式以及编码方式等)的选定处理、HARQ中的重传控制以及下行链路的调度中使用的调度信息。这些下行链路的调度中使用的调度信息输出给数据控制部101a以及数据提取部107。
此外,对于上行链路的调度,调度部104根据信道估计部105输出的上行链路的信道状态(无线传播路径状态)的估计结果、来自移动站装置200的资源分配请求、各移动站装置200能够使用的下行链路物理资源块(PRB)的信息、从上位层108输入的调度信息等,生成用于调制各数据的上行链路的传输格式(发送形态)(物理资源块(PRB)的分配以及调制方式以及编码方式等)的选定处理以及上行链路的调度中使用的调度信息。
这些上行链路的调度中使用的调度信息输出给数据控制部101a以及数据提取部107。
此外,调度部104将从上位层108输入的下行链路的逻辑信道映射到传输信道,并输出给数据控制部101a。此外,调度部104根据需要对从数据提取部107输入的在上行链路取得的控制数据和传输信道进行处理后,映射到上行链路的逻辑信道,并输出给上位层108。
为了上行链路数据的解调,信道估计部105根据上行链路解调用参照信号(DRS:Demodulation Reference Signal)估计上行链路的信道状态,并将该估计结果输出给DFT-S-OFDM解调部106。此外,为了进行上行链路的调度,根据上行链路测量用参照信号(SRS:Sounding Reference Signal)估计上行链路的信道状态,并将该估计结果输出给调度部104。
另外,上行链路的通信方式假设是DFT-S-OFDM等那样的单载波方式,但也可以采用OFDM方式那样的多载波方式。
DFT-S-OFDM解调部106根据从信道估计部105输入的上行链路的信道状态估计结果,对从无线部103a输入的调制数据,进行DFT(Discrete Fourier Transform:离散傅立叶变换)变换、副载波映射、IFFT变换、过滤等DFT-S-OFDM信号处理,进行解调处理,并输出给数据提取部107。
数据提取部107根据来自调度部104的调度信息,对从DFT-S-OFDM解调部106输入的数据,确认正误,并将确认结果(肯定信号ACK/否定信号NACK)输出给调度部104。
此外,数据提取部107根据从调度部104输入的调度信息,将从DFT-S-OFDM解调部106输入的数据分离为传输信道和物理层的控制数据,之后输出给调度部104。
在被分离了的控制数据中,包含从移动站装置200通知的反馈信息(下行链路的信道反馈报告(CQI、PMI、RI)、对下行链路数据的ACK/NACK反馈信息)等。
上位层108进行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DCP:Packet Data Convergence Protocol)层、无线链路控制(RLC:Radio Link Control)层、无线资源控制(RRC:Radio Resource Control)层的处理。上位层108为了集中控制下位层的处理部,具有上位层108与调度部104、天线部A1、无线部103a、信道估计部105、DFT-S-OFDM解调部106、数据控制部101a、OFDM调制部102a以及数据提取部107之间的接口。但是,在图6中省略了图示。
上位层108具有无线资源控制部109。此外,无线资源控制部109进行各种设定信息的管理、系统信息的管理、寻呼控制、各移动站装置的通信状态的管理、越区切换等的移动管理、每个移动站装置的缓冲器状况的管理、单播以及多播承载的连接设定的管理、移动站标识符(UEID)的管理等。上位层108进行向其他基站装置的信息以及向上位节点(node)的信息的收发。
图7是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移动站装置200的结构的概略框图。移动站装置200包括数据控制部201、DFT-S-OFDM调制部202、无线部203a、调度部204、信道估计部205a、OFDM解调部206a、数据提取部207a、上位层208、天线部A2。
数据控制部201、DFT-S-OFDM调制部202、无线部203a、调度部204、上位层208以及天线部A2构成发送部。此外,无线部203a、调度部204、信道估计部205a、OFDM解调部206a、数据提取部207a、上位层208以及天线部A2构成接收部。此外,调度部204构成选择部。
天线部A2、数据控制部201、DFT-S-OFDM调制部202以及无线部203a进行上行链路的物理层的处理。天线部A2、无线部203a、信道估计部205a、OFDM解调部206a以及数据提取部207a进行下行链路的物理层的处理。
数据控制部201从调度部204取得传输信道。数据控制部201根据从调度部204输入的调度信息,将传输信道、和基于从调度部204输入的调度信息在物理层生成的信号以及信道映射到物理信道。如此映射后的各数据输出给DFT-S-OFDM调制部202。
DFT-S-OFDM调制部202对从数据控制部201输入的数据,进行数据调制、DFT处理、副载波映射、快速傅立叶反变换(IFFT)处理、循环前缀(CP)插入、过滤等DFT-S-OFDM信号处理,生成DFT-S-OFDM信号,并输出给无线部203a。
另外,上行链路的通信方式假设为DFT-S-OFDM等那样的单载波方式,但也可以采用OFDM方式那样的多载波方式。
无线部203a将从DFT-S-OFDM调制部202输入的调制数据上变频为射频从而生成无线信号,并通过天线部A2发送给基站装置100(图6)。
此外,无线部203a经由天线部A2接收由来自基站装置100的下行链路数据调制后的无线信号,并下变频为基带信号,之后将接收数据输出给信道估计部205a以及OFDM解调部206a。
调度部204进行介质接入控制层的处理。调度部204进行逻辑信道和传输信道的映射、下行链路以及上行链路的调度(HARQ处理、传输格式的选择等)等。调度部104为了集中控制各物理层的处理部,具有调度部104与天线部A2、数据控制部201、DFT-S-OFDM调制部202、信道估计部205a、OFDM解调部206a、数据提取部207a以及无线部203a之间的接口。但是,在图7中省略了图示。
对于下行链路的调度,调度部204根据来自基站装置100、上位层208的调度信息(传输格式、HARQ重传信息)等,生成传输信道以及物理信号以及物理信道的接收控制、HARQ重传控制以及下行链路的调度中使用的调度信息。这些下行链路的调度中使用的调度信息输出给数据控制部201以及数据提取部207a。
对于上行链路的调度,调度部204根据从上位层208输入的上行链路的缓冲器状况、从数据提取部207a输入的来自基站装置100的上行链路的调度信息、以及从上位层208输入的调度信息等,生成用于将从上位层208输入的上行链路的逻辑信道映射到传输信道的调度处理以及上行链路的调度中使用的调度信息。调度信息是传输格式、HARQ重传信息等。
另外,对于上行链路的传输格式,利用从基站装置100通知的信息。这些调度信息输出给数据控制部201以及数据提取部207a。
此外,调度部204将从上位层208输入的上行链路的逻辑信道映射到传输信道,并输出给数据控制部201。此外,调度部204也将从信道估计部205a输入的下行链路的信道反馈报告(CQI、PMI、RI)、从数据提取部207a输入的CRC确认结果输出给数据控制部201。
此外,调度部204根据需要对从数据提取部207a输入的在下行链路取得的控制数据和传输信道进行处理后,映射到下行链路的逻辑信道,并输出给上位层208。
为了下行链路数据的解调,信道估计部205a根据下行链路参照信号(RS)估计下行链路的信道状态,并将该估计结果输出给OFDM解调部206a。
此外,为了向基站装置100通知下行链路的信道状态(无线传播路径状态)的估计结果,信道估计部205a根据下行链路参照信号(RS)估计下行链路的信道状态,并将该估计结果变换为下行链路的信道反馈报告(信道质量信息等)之后输出给调度部204。
OFDM解调部206a根据从信道估计部205a输入的下行链路的信道状态估计结果,对从无线部203a输入的调制数据,进行OFDM解调处理,并输出给数据提取部207a。
数据提取部207a对从OFDM解调部206a输入的数据,进行循环冗余码校验(CRC),确认是否正确,并将确认结果(ACK/NACK反馈信息)输出给调度部204。
此外,数据提取部207a根据来自调度部204的调度信息,将从OFDM解调部206a输入的数据分离为传输信道和物理层的控制数据,之后输出给调度部204。被分离了的控制数据中包含下行链路或者上行链路的资源分配、上行链路的HARQ控制信息等的调度信息。此时,对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号(PDCCH)的检索空间(也称为检索区域)进行解码处理,提起发送给本站的下行链路或者上行链路的资源分配等。
上位层208进行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DCP:Packet Data Convergence Protocol)层、无线链路控制(RLC:Radio Link Control)层、无线资源控制(RRC:Radio Resource Control)层的处理。上位层208具有无线资源控制部209。上位层208为了集中控制下位层的处理部,具有上位层208与调度部204、天线部A2、数据控制部201、DFT-S-OFDM调制部202、信道估计部205a、OFDM解调部206a、数据提取部207a以及无线部203a之间的接口。但是,在图7中省略了图示。
无线资源控制部209进行各种设定信息的管理、系统信息的管理、寻呼控制、本站的通信状态的管理、越区切换等的移动管理、缓冲器状况的管理、单播以及多播承载的连接设定的管理、移动站标识符(UEID)的管理。
图8是表示与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基站装置100(图6)的发送部相关的数据控制部101a、OFDM调制部102a、无线部103a的结构的概略框图。这里,对在基站装置100(图6)中在下行链路应用频率聚合的情况进行说明。
数据控制部101a包括物理映射部301、参照信号生成部302、同步信号生成部303。参照信号生成部302生成下行链路参照信号,并输出给物理映射部301。同步信号生成部303生成同步信号,并输出给物理映射部301。
物理映射部301根据调度信息,将传输信道映射到各物理资源块(PRB),并且在物理帧复用在参照信号生成部302中所生成的参照信号、和在同步信号生成部303中所生成的同步信号。
此时,在调度信息中包含与系统带宽相关的信息。物理映射部301传输信道映射到系统频带W1内的N1WPRB频带中配置的物理资源块(PRB)以及系统频带W2内的N2WPRB频带中配置的物理资源块(PRB),在系统频带W1以及系统频带W2以外的频带以及保护频带中的副载波中插入空(null)信号。此外,物理映射部301映射包含与系统带宽关联的信息的物理广播信道。
OFDM调制部102a具备调制部304、IFFT部305、CP插入部306。
调制部304基于QPSK调制/16QAM调制/64QAM调制等调制方式,对映射到物理帧的各资源单元中的信息进行调制从而生成调制码元,并输出给IFFT部305。
IFFT部305对在调制部304中所生成的调制码元(排列在频率方向和时间方向的平面上的调制码元)进行快速傅立叶反变换(IFFT),将频域信号变换为时域信号,并输出给CP插入部306。
CP插入部306在时域信号中插入循环前缀(CP),生成OFDM码元,并输出给无线部103a的D/A变换部307。
无线部103a具备D/A变换部307、无线发送部308。
D/A变换部307将作为数字信号的CP插入部306输出的OFDM码元序列变换为模拟信号,并输出给无线发送部308。
无线发送部308采用图9所示的载频f将模拟信号上变频为射频,并经由天线部A1将生成的信号发送给移动站装置200(图7)。另外,在图9中,横轴表示频率。此外,在图9中示出从基站装置100向移动站装置200利用系统频带W1和系统频带W2从基站装置100向移动站装置200发送信号的情况。
图10是表示与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移动站装置200(图7)的接收部相关的无线部203a、信道估计部205a、OFDM解调部206a、数据提取部207a的结构的概略框图。这里,对在移动站装置200中对下行链路应用频率聚合的情况进行说明。
无线部203a具备无线接收部401、A/D变换部402。
无线接收部401经由天线部A2从基站装置100(图6)接收信号,并利用图9所示的载频f将接收的信号下变频为基带。此外,无线接收部401通过小区选择、小区再选择处理,参照预先插入在信号中的同步信号,取得同步,利用从调度部104或者上位层通知的与系统频带相关的信息,设定系统频带W1和系统频带W2中的连接,并建立连接。另外,无线接收部401在采用数字信号取得同步时,利用A/D变换部402的输出。
A/D变换部402将无线接收部401输出的模拟信号变换为数字信号,并输出给信道估计部205a和OFDM解调部206a的CP去除部403。
OFDM解调部206a具备CP去除部403、FFT部404、解调部405。CP去除部403去除从A/D变换部402输出的数字信号中的循环前缀(CP)部分。
在CP去除部403中去除了循环前缀(CP)的时域信号,在FFT部404中变换为各资源单元中的调制码元(排列在频率方向和时间方向的平面上的调制码元)。
解调部405参照在传播路径估计部205a中估计出的传播路径估计值,对变换后的调制码元进行与在调制部304采用的调制方式对应的解调处理,取得比特序列(或者比特中的似然信息等)。
通过小区选择、小区再选择处理,利用物理广播信道内的信息进行数据提取的准备以及设定时,数据提取部207a从包含物理广播信道的频带的物理资源块(PRB)提取广播信息,进行系统频带W1和系统频带W2中的数据提取的准备以及设定。
或者,暂时将广播信息通知给调度部104,或者经由调度部104通知给上位层,并根据它们的指示,进行系统频带W1和系统频带W2中的数据提取的设定。此时,调度部104或者上位层向无线接收部401通知与系统频带相关的信息。
在已经进行系统频带W1和系统频带W2中的数据提取的设定并接收数据(进行通常的通信)时,数据提取部207a将各物理资源块(PRB)映射到传输信道。此时,数据提取部207a去除系统频带W1以及系统频带W2以外的频带以及保护频带中的副载波中的信号,向传输信道映射系统频带W1内的N1WPRB频带中配置的物理资源块(PRB)以及系统频带W2内的N2WPRB频带中配置的物理资源块(PRB)。
另外,作为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可以采用图12所示那样的基站装置的结构、图13所示那样的移动站装置的结构。但是,在采用这些结构时,利用图11所示那样的载频f’1、f’2。
图11是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无线通信系统中使用的频带的一例的图。在图11中,横轴表示频率。在本变形例中,利用系统频带W’1和系统频带W’2的频率,从基站装置向移动站装置发送信号。系统频带W’1的载频为f’1,系统频带W’2的载频为f’2。
另外,基站装置还可以仅利用一个系统频带向移动站装置发送信号。在该情况下,可以采用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基站装置100(图6)相同的结构。本变形例的子帧结构能够利用与图4所示的结构相同的结构。
在系统频带的任一个(这里是系统频带W’1)中插入作为同步用的信号的同步信号、和作为包含物理广播信息的信道的物理广播信道。
在移动站装置中,首先搜索同步信号取得帧同步,并且取得物理广播信道内的信息。在物理广播信道内的信息中,含有表示系统频带的信息(与包含系统频带W’2的聚合资源的区域相关的信息),利用该信息,接收系统频带W’1和系统频带W’2。
此时,在系统频带W’1中配置N1个物理资源块(PRB),在系统频带W’2中配置N2个物理资源块(PRB)。据此,在所有物理资源块(PRB)中,在物理资源块(PRB)内部传播路径特性都连续。因此,能够防止传播路径估计、接收质量测量的精度劣化。
图12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基站装置的数据控制部101b、OFDM调制部102b、无线部103b的结构的概略框图。这里,对在基站装置中对下行链路应用频率聚合的情况进行说明。
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基站装置具备数据控制部101b、OFDM调制部102b、无线部103b,代替第一实施方式的基站装置100的数据控制部101a、OFDM调制部102a、无线部103a(图8)。
数据控制部101b具备物理映射部501、参照信号生成部502、同步信号生成部503。
参照信号生成部502生成下行链路参照信号,并输出给物理映射部5011。同步信号生成部503生成同步信号,并输出给物理映射部501。物理映射部501根据调度信息,将传输信道映射到各物理资源块(PRB),并且在物理帧复用在参照信号生成部502中所生成的参照信号、和在同步信号生成部503中所生成的同步信号。
此时,在调度信息中包含与系统带宽W’1、W’2相关联的信息。物理映射部501将传输信道映射到系统频带W’1内的N1WPRB频带中配置的物理资源块(PRB)以及系统频带W’2内的N2WPRB频带中配置的物理资源块(PRB)。
OFDM调制部102b具备调制部504-1、504-2、IFFT部505-1、505-2、CP插入部506-1、506-2。
调制部504-1、IFFT部505-1、CP插入部506-1进行对配置在系统频带W’1中的N1WPRR频带的物理资源块(PRB)的处理。
调制部504-1基于QPSK调制、16QAM调制、64QAM调制等调制方式,对映射在物理帧的各资源单元的信息进行调制从而生成调制码元,并输出给IFFT部505-1。
IFFT部505-1对在调制部504-1中生成的调制码元(排列在频率方向和时间方向的平面上的调制码元)进行快速傅立叶反变换(IFFT)从而将频域信号变换为时域信号,并输出给CP插入部506-1。
CP插入部506-1在时域信号中插入循环前缀(CP),生成OFDM码元,并输出给无线部103b的D/A变换部507-1。
调制部504-2、IFFT部505-2、CP插入部506-2进行对配置在系统频带W’2中的N2WPRB频带的物理资源块(PRB)的处理。
调制部504-2基于QPSK调制、16QAM调制、64QAM调制等调制方式,对映射在物理帧的各资源单元的信息进行调制从而生成调制码元,之后输出给IFFT部505-2。
IFFT部505-2对在调制部504-2中生成的调制码元(排列在频率方向和时间方向的平面上的调制码元)进行快速傅立叶反变换(IFFT),从而将频域信号变换为时域信号,并输出给CP插入部506-2。
CP插入部506-2在时域信号中插入循环前缀(CP),生成OFDM码元,之后输出给无线部103b的D/A变换部507-2。
无线部103b具备D/A变换部507-1、507-2、无线发送部508-1、508-2。
D/A变换部507-1、无线发送部508-1进行对系统频带W’1中的N1WPRB频带中所配置的物理资源块(PRB)的处理。
D/A变换部507-1将作为数字信号的CP插入部506-1输出的OFDM码元序列变换为模拟信号,并输出给无线发送部508-1。
无线发送部508-1利用图11所示的载频W’1将模拟信号上变频为射频,并经由天线部A1将生成的信号发送给移动站装置。
D/A变换部507-2、无线发送部508-2进行对配置在系统频带W’2中的N2WPRB频带的物理资源块(PRB)的处理。
D/A变换部507-2将作为数字信号的CP插入部506-2输出的OFDM码元序列变换为模拟信号,并输出给无线发送部508-2。
无线发送部508-2利用图11所示的载频W’2将模拟信号上变频为射频,并经由天线部A1将生成的信号发送给移动站装置。
另外,这里,区分对不同信号进行相同处理的块进行了记载,但也可以共享一个电路。
图13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移动站装置的无线部203b、信道估计部205b、OFDM解调部206b、数据提取部207b的结构的概略框图。这里,对在移动站装置中在下行链路应用频率聚合的情况进行说明。
在图13中,每个频带的信道估计部603-1输出的信号输入解调部606-1。此外,每个频带的信道估计部603-2输出的信号输入解调部606-2。
此外,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移动站装置具备无线部203b、信道估计部205b、OFDM解调部206b、数据提取部207b,代替第一实施方式的移动站装置200的无线部203a、信道估计部205a、OFDM解调部206a、数据提取部207a(图10)。
无线部203b具备无线接收部601-1、601-2、A/D变换部602-1、602-2。
无线接收部601-1经由天线部A2从基站装置接收信号,并利用图11所示的载频f’1将接收的信号下变频为基带。此外,无线接收部601-1通过小区选择、小区再选择处理,参照预先插入在信号中的同步信号取得同步,利用从调度部204或者上位层通知的与系统频带相关的信息,设定系统频带W’1中的连接,并建立连接。另外,无线接收部601-1在采用数字信号取得同步时,利用下记A/D变换部602-1的输出。
A/D变换部602-1将无线接收部601-1输出的模拟信号变换为数字信号,并输出给信道估计部205b的每个频带的信道估计部603-1、和OFDM解调部206b的CP去除部604-1。
无线接收部601-2利用从调度部204或者上位层通知的与系统频带相关的信息,设定系统频带W’2中的连接,并建立连接,经由天线部A2从基站装置接收信号,基于在无线接收部601-1中取得的帧同步的定时,利用图11所示的载频f’2将接收的信号下变频为基带,并输出给A/D变换部602-2。
A/D变换部602-2将无线接收部601-2输出的模拟信号变换为数字信号,并输出给信道估计部205b的每个频带的信道估计部603-2、和OFDM解调部206b的CP去除部604-2。
信道估计部205b具备每个频带的信道估计部603-1、603-2。
每个频带的信道估计部603-1参照系统频带W’1中的N1WPRB频带中配置的物理资源块(PRB)中的参照信号,进行N1WPRB频带中配置的物理资源块(PRB)中的信道估计,并将该估计结果输出给OFDM解调部206b的解调部606-1。
每个频带的信道估计部603-2参照系统频带W’2中的N2WPRB频带中配置的物理资源块(PRB)中的参照信号,进行N2WPRB频带中配置的物理资源块(PRB)中的信道估计,并将该估计结果输出给OFDM解调部206b的解调部606-2。
OFDM解调部206b具备CP去除部604-1、604-2、FFT部605-1、605-2、解调部606-1、606-2。
CP去除部604-1、FFT部605-1、解调部606-1进行对配置在系统频带W’1中的N1WPRB频带的物理资源块(PRB)的处理。
CP去除部604-1去除从A/D变换部602-1输出的数字信号中的循环前缀(CP)部分。
在CP去除部604-1中去除了循环前缀(CP)的时域信号,在FFT部605-1中变换为各资源单元中的调制码元(排列在频率方向(N1WPRB的频带)和时间方向的平面上的调制码元),并输出给FFT部605-1。
解调部606-1参照在传播路径估计部603-1中估计出的传播路径估计值,对变换后的调制码元进行与在调制部504-1使用的调制方式对应的解调处理,取得比特序列(或者比特中的似然信息等)。
CP去除部604-2、FFT部605-2、解调部606-2进行对系统频带W’2中的N2WPRB频带中配置的物理资源块(PRB)的处理。
CP去除部604-2去除从A/D变换部602-2输出的数字信号中的循环前缀(CP)部分,并输出给FFT部605-2。
在CP去除部604-2中去除了循环前缀(CP)的时域信号,在FFT部605-2中变换为各资源单元中的调制码元(排列在频率方向(N2WPRB的频带)和时间方向的平面上的调制码元),并输出给解调部606-2。
解调部606-2参照在传播路径估计部603-2中估计出的传播路径估计值,对变换后的调制码元进行与在调制部504-2采用的调制方式对应的解调处理,取得比特序列(或者比特中的似然信息等)。
通过小区选择、小区再选择处理,利用物理广播信道内的信息,进行数据提取的准备以及设定时,数据提取部207从包含物理广播信道的频带的物理资源块(PRB)提取广播信息,进行系统频带W’1和系统频带W’2中的数据提取的准备以及设定。
或者,暂时将广播信息通知给调度部204,或者经由调度部204通知给上位层,并基于它们指示,进行系统频带W’1和系统频带W’2中的数据提取的准备以及设定。此时,调度部204或者上位层向无线接收部601-1、601-2通知与系统频带相关的信息。
在已经进行系统频带W’1和系统频带W’2中的数据提取的设定并接收数据时(进行通常的通信),数据提取部207b根据调度信息,将各物理资源块(PRB)映射到传输信道。此时,数据提取部207b向传输信道映射解调部606-1的输出即系统频带W’1内的N1WPRB频带中配置的物理资源块(PRB)、以及解调部606-2的输出即系统频带W’2内的N2WPRB频带中配置的物理资源块(PRB)。
另外,这里,区分对不同信号进行相同处理的块进行了记载,但也可以共享一个电路。
返回第一实施方式的说明,对基站装置100和移动站装置200的处理进行说明。
所谓主(master)区域,是指移动站装置200最初接入的下行链路频率层(系统频带),移动站装置200取得该区域的信号后,能够接入其他区域(从(slave)区域)。至少配置能够取得下行链路同步的下行链路同步信号(SCH)。
所谓从区域,是指移动站装置200取得在主区域的信息后接入的下行链路频率层(系统频带)。
对于各个移动站装置200的主区域以及从区域也可以不同。即,可以构成为某移动站装置200来说的主区域是对其他移动站装置200来说的从区域。在该情况下,有在某移动站装置200的从区域中配置下行链路同步信号(SCH)的情况。对于在从区域的特定信道(下行链路同步信号(SCH)和/或物理下行链路广播信道(PBCH)和/或广播控制信道(BCCH)和/或寻呼控制信道(PCCH)和/或公共控制信道(CCCH)等)的有无,在主区域从基站装置100向移动站装置200广播。
主区域和从区域既可以配置在相邻的载频,也可以配置在分离的载频。
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PDCCH)进行上行链路以及下行链路的PRB资源的分配。准备分配主区域的PRB资源的格式、分配从区域的PRB资源的格式、分配主区域以及从区域双方的PRB资源的格式。移动站装置200根据检测出了能够向主区域和/或从区域的接入,改变监视的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PDCCH)的格式。
或者,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PDCCH)准备对仅接入主区域或者从区域的移动站装置200的格式、和对接入主区域以及从区域双方的移动站装置200的格式。移动站装置200根据检测出了能够向主区域和/或从区域的接入,改变监视的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PDCCH)的格式。
图14(b)是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无线通信系统的处理的时序图。
首先,移动站装置200通过小区选择、小区再选择处理,取得从基站装置100发送的下行链路同步信号(SCH:Synchronization Channel),进行下行链路的同步处理(步骤S101)。此时,下行链路同步信号(SCH)配置在主区域Z01(参照图14(a))。
移动站装置200按照在主区域Z01进行处理的方式(在主区域Z01进行操作的方式)取得物理广播信道(PBCH)(步骤S102)。此时,从物理广播信道(PBCH)取得与包含从区域Z02(参照图14(a))的聚合资源的区域相关的信息(表示主区域Z01的系统带宽(资源块数)和/或从区域Z02的载频、系统带宽(资源块数)等的信息、和/或移动站装置200的版本信息等)。
在与聚合资源相关的信息中,包含用于知道主区域Z01与从区域Z02之间、或者整体系统中包含的多个系统频带间的保护频带的宽度的信息。这里所谓系统频带间的保护频带的宽度,定义为去除了系统频带内包含的保护频带的有效频带间的宽度。即,相邻的系统内的有效资源块间的带宽。
例如,在由系统频带SW1、系统频带SW2、系统频带SW3、系统频带SW4构成的情况下,设各个包含保护频带的带宽为W1、W2、W3、W4,设系统频带间的带宽为WD1-2、WD2-3、WD3-4时,根据各个不包含保护频带的有效带宽N1WPRB、N2WPRB、N3WPRB、N4WPRB自动地计算。此时,包含保护频带的各个系统带宽(主区域Z01的信息可以省略)和系统频带间的带宽、各个有效带宽(主区域Z01的信息可以省略)包含在与聚合资源的区域相关的信息中。
图15是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中使用的系统频带的结构的一例的图。在图15中,横轴表示频率。此外,在图15中,附加了斜线的区域(例如,区域R11)中配置保护频带。例如,如图15所示,在由系统频带SW1、系统频带SW2、系统频带SW3、系统频带SW4构成时,成为各个包含保护频带的带宽W1、W2、W3、W4、系统频带间的带宽WD1-2、WD2-3、WD3-4、各个不包含保护频带的有效带宽N1WPRB、N2WPRB、N3WPRB、N4WPRB。在该情况下,各个系统频带中包含的保护频带根据Wi-NiWPRB自动地计算。此时,包含保护频带的各个系统带宽(主区域Z01的信息可以省略)和系统频带间的带宽、各个有效带宽(主区域的信息可以省略)包含在与聚合资源的区域相关的信息中。
图16是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中使用的系统频带的结构的其他一例的图。在图16中,横轴表示频率。此外,在图16中,在附加了斜线的区域(例如,区域R12)配置保护频带。例如,如图16所示,由系统频带SW1、系统频带SW2、系统频带SW3、系统频带SW4构成时,广播各个有效带宽N1WPRB、N2WPRB、N3WPRB、N4WPRB、和系统频带SW1与系统频带SW2之间的保护频带NG1-2WPRB、系统频带SW2与系统频带SW3之间的保护频带NG2-3WPRB、系统频带SW3与系统频带SW4之间的保护频带NG3-4WPRB。另外,各个带宽可以利用资源块的数量Ni的信号表现。此外,在物理资源块(PRB)的个数即N1、N2、N3、N4为相同的值时,可以仅广播一个值Ni。通过以WPRB的整数倍构成该保护频带,从而作为接收机的移动站装置200的处理变得容易。此外,在保护频带NG1-2、NG2-3、NG3-4为相同的值时,可以仅广播一个值NG。此外,在没有保护频带的情况下移动站装置200能够接收的状况下,可以使该保护频带为0。在该情况下,作为NG=0进行广播。
另外,可以定义能够指定这些W1、W2、W3、W4、N1WPR、N2WPR、N3WPRB、N4WPRB、NG1-2WPRB、NG2-3WPRB、NG3-4WPRB等全部或者每一个的索引(index)。并且,可以仅广播索引,移动站装置200根据该索引来指定上述值。
在没有与聚合资源相关的信息时,按照原样在主区域Z01进行操作的方式继续进行处理。与包含该从区域Z02的聚合资源的区域相关的信息,也可以配置在与物理广播信道(PBCH)分离的区域中。
例如,可以构成为:利用第1个子帧(子帧#0)的第2个时隙(时隙#1)的第1、第2、第3、第4个OFDM码元发送物理广播信道(PBCH),而利用第2个时隙(时隙#1)的第5~第7个OFDM码元发送新的物理广播信道(New PBCH)。
基站装置100将与包含从区域Z02的聚合资源的区域相关的信息包含在该新的物理广播信道(New PBCH)中发送给移动站装置200(图14(b)的步骤S103)。
具有聚合能力的移动站装置200取得利用第2个时隙(时隙#1)的第1、第2、第3、第4个OFDM码元发送的物理广播信道(PBCH)、和利用第2个时隙(时隙#1)的第5~第7个OFDM码元发送的新的物理广播信道(New PBCH)的双方。
据此,能够高效地分离对具有聚合能力的移动站装置200(能够接入主区域Z01以及从区域Z02的移动站装置200)的信息、和对没有聚合能力的移动站装置200(仅能接入主区域Z01的移动站装置Z02)的信息。
取得了与聚合资源的区域相关的信息时(新的物理广播信道(New PBCH)的解码成功时),移动站装置200根据需要调整无线部,以能够在从区域Z02进行接收(图14(b)的步骤S104)。
在不需要调整无线部203a(图7)时(主区域Z01和从区域Z02相邻时等),通过调整信道的取得部分来应对。按照在聚合资源的区域进行操作的方式继续进行处理。即,移动站装置200在进行了聚合的前提下进行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PDCCH)的解码(聚合后的资源分配信息格式的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PDCCH)的解码),之后取得广播信息(BCCH),进行连接建立的处理(图14(b)的步骤S105)。
基站装置100对于仅容纳具有聚合能力的移动站装置200的频带,不管移动站装置200的能力如何,总是使用上述聚合后的资源分配信息格式的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PDCCH)。即,基站装置100不需要知道移动站装置200接入的主区域Z01。
图14(a)示出移动站装置200在各个步骤能够接收的频域。在步骤S101~步骤S104中,移动站装置200能够接收用于取得配置在主区域Z01的一部分中的物理广播信道所需的区域的资源。此外,在步骤S104以后,移动站装置200能够接收主区域Z01以及从区域Z02的区域的资源。
在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中,基站装置100(图6)的无线部103a(也称为信号发送部)利用主区域Z01向移动站装置200发送包含用于指定与主区域Z01(也称为第一频带)不同的至少一个从区域Z02(也称为第二频带)的信息的信号。
此外,移动站装置200(图7)的数据提取部207a(也称为信息取得部)利用主区域Z01,取得从基站装置100发送的信号中包含的用于指定从区域Z02的信息。
此外,调度部204(也称为频带指定部)根据数据提取部207a取得的信息,指定从区域Z02。
具体而言,调度部204根据利用主区域Z01内的规定频率带宽发送的物理广播信道中包含的信息,指定从区域Z02。另外,调度部204可以根据数据提取部207a取得的信息,确定从区域Z02内是否包含某特定信道(物理广播信道等)。
此外,无线部203a(也称为通信部)利用主区域Z01或者从区域Z02与基站装置100进行通信。
在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无线通信系统中,移动站装置200最初接入主区域Z01,能够取得该主区域Z01中包含的信息,即指定从区域Z02的信息。因此,不需要另外从基站装置100接收指定从区域Z02的信息。因此,能够减少通信开始时从基站装置100向移动站装置200发送的信息,能够在基站装置100与移动站装置200之间,迅速地开始通信。
(第二实施方式)
下面,对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无线通信系统进行说明。第二实施方式的无线通信系统具备基站装置100’和移动站装置200’。第二实施方式的基站装置100’和移动站装置200’的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基站装置100(图6)和移动站装置200(图7)的结构相同,所以省略它们的说明。下面,仅对第二实施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的部分进行说明。
图17(b)是表示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无线通信系统的处理的时序图。
首先,移动站装置200’通过小区选择、小区再选择处理,取得基站装置100’的下行链路同步信号(SCH),进行下行链路的同步处理(步骤S201)。此时,下行链路同步信号(SCH)配置在主区域Z01中(参照图17(a))。
移动站装置200’按照在主区域Z01进行操作的方式取得物理广播信道(PBCH)(步骤S202)。
此时,从物理广播信道(PBCH)取得与主区域Z01相关的信息(主区域Z01的系统带宽(资源块数)等)(步骤S203)。
而且,按照在主区域Z01进行操作的方式继续进行处理(步骤S204)。
移动站装置200’在主区域Z01接收映射在下行链路共享信道(DL-SCH)的广播控制信道(BCCH)(步骤S205)。
该下行链路共享信道(DL-SCH)利用由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PDCCH)指定的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的动态资源发送,所以能够动态地改变资源。在由该广播信息信道(BCCH)取得关于聚合资源的区域的信息(表示主区域Z01的系统带宽(资源块数)和/或从区域Z02(参照图17(a))的载频、系统带宽(资源块数)等的信息、和/或移动站装置200’的版本信息等)时,移动站装置200’调整无线部,以能够在从区域Z02进行接收(步骤S206)。
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在关于聚合资源的信息中,包含用于获知主区域Z01与从区域Z02之间、或者整体系统中包含的多个系统频带之间的保护频带的宽度的信息。
以后,按照在聚合资源的区域或者聚合资源的区域以及主区域Z01进行操作的方式继续进行处理。即,移动站装置200’在进行了聚合的前提下进行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PDCCH)的解码(聚合后的资源分配信息格式的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PDCCH)的解码),之后取得广播信息(BCCH)之后,进行连接建立的处理,进行通常的通信(步骤S207)。
在容纳频带具有多个主区域Z01时,基站装置100’需要检测移动站装置200’的主区域Z01。在该移动站装置200’的主区域Z01的检测中,使用物理随机接入信道(PRACH)或者随机接入信道(RACH)。
例如,基站装置100’向各移动站装置200’广播与聚合资源的区域相关的信息、以及表示主区域Z01的物理随机接入资源的信息。移动站装置200’使用由接入的区域表示的物理随机接入资源,进行随机接入。因此,基站装置100’能够根据由移动站装置200’使用的物理随机接入资源,判断进行了随机接入的移动站装置200’使用哪个区域作为主区域Z01,在随机接入处理以及之后的处理中,使用在指定了主区域Z01的前提下的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PDCCH)。另外,也可以利用公共控制信道(CCCH),在随机接入过程中从移动站装置200’向基站装置100’通知移动站装置200’的主区域Z01。
在容纳频带中容纳具有聚合能力的移动站装置200’和没有聚合能力的移动站装置200’时,基站装置100’需要检测移动站装置200’的聚合能力。在该移动站装置200’的聚合能力的检测中,使用物理随机接入信道(PRACH)或者随机接入信道(RACH)。
例如,基站装置100’向各移动站装置200’广播与聚合资源的区域相关的信息、以及表示使用聚合的移动站装置200’用的物理随机接入资源的信息。移动站装置200’使用聚合时,利用使用聚合的移动站装置200’用的物理随机接入资源,进行随机接入。因此,基站装置100’能够根据所使用的物理随机接入资源判断进行了随机接入的移动站装置200’是否具有聚合的能力,在随机接入处理以及之后的处理中,能够在进行了聚合的前提下,使用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PDCCH)。另外,也可以利用公共控制信道(CCCH),在随机接入过程中从移动站装置200’向基站装置100’通知移动站装置200’的聚合能力。该随机接入过程中使用的下行链路的频带是主区域Z01。
进而移动站装置200’可以按照在主区域Z01也进行操作的方式并行地进行处理。此外,不能使用聚合的移动站装置、不能解读与聚合资源的区域相关的信息的移动站装置按照在主区域Z01进行操作的方式进行处理。
此外,利用主区域Z01向各移动站装置200’广播从区域Z02内的特定信道(下行链路同步信号(SCH)、物理广播信道(PBCH)、广播控制信道(BCCH)等)的有无。在存在多个从区域Z02时,基站装置100’向移动站装置200’广播各个区域的特定信道的有无。移动站装置200’根据广播信息确定各个区域的特定信道的有无。此时,通过按照仅在主区域Z01进行映射在下行链路共享信道(DL-SCH)的广播控制信道(BCCH)的发送的方式构成系统,能够不用将广播控制信道(BCCH)配置在从区域Z02,能够使系统高效地动作。
图17(a)示出移动站装置200’在各个步骤能够接收的频域。在步骤S201~步骤S203中,移动站装置200’能够接收取得配置在主区域Z01的一部分中的物理广播信道所需的区域的资源。此外,在步骤S203~步骤S206中,移动站装置200’能够接收主区域Z01的区域的资源。此外,在步骤S206以后,移动站装置200’能够接收主区域Z01以及从区域Z02的区域的资源。
在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中,基站装置100’(图6)的无线部103a(也称为信号发送部)利用主区域Z01向移动站装置200’发送包含用于指定与主区域Z01(也称为第一频带)不同的至少一个从区域Z02(也称为第二频带)的信息的信号。
此外,移动站装置200’(图7)的数据提取部207a(也称为信息取得部)利用主区域Z01,取得从基站装置100’发送的信号中包含的指定从区域Z02的信息。
此外,调度部204(也称为频带指定部)根据数据提取部207a取得的信息,指定从区域Z02。
具体而言,调度部204根据利用主区域Z01内的规定频率带宽发送的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中包含的广播信息,指定从区域Z02。
另外,调度部204还可以根据利用主区域Z01内的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发送的向特定移动站装置200’的控制信息,指定从区域Z02。
此外,无线部203a(也称为通信部)利用主区域Z01或者从区域Z02,与基站装置100’进行通信。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移动站装置200’还可以利用指定主区域Z01内的资源的下行链路控制信号,指定广播信息的资源的同时,在指定主区域Z01后,从基站装置100’取得指定主区域Z01以及从区域Z02内的资源的下行链路控制信息。
在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无线通信系统中,移动站装置200’最初接入主区域Z01,能够取得该主区域Z01中包含的信息,即指定从区域Z02的信息。因此,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不需要另外从基站装置100’接收用于指定从区域Z02的信息。因此,能够减少通信开始时从基站装置100’向移动站装置200’发送的信息,能够在基站装置100’与移动站装置200’之间迅速地开始通信。
尤其因为进行映射在下行链路共享信道(DL-SCH)的广播控制信道(BCCH)的接收从而取得与聚合资源的区域相关的信息,所以具有能够动态地改变资源这样的效果。
(第三实施方式)
下面,对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的无线通信系统进行说明。第三实施方式的无线通信系统具备基站装置100”和移动站装置200”。第二实施方式的基站装置100”和移动站装置200”的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基站装置100”(图6)和移动站装置200”(图7)的结构相同,所以省略它们的说明。下面,仅对第三实施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的部分进行说明。
图18(b)是表示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的无线通信系统的处理的时序图。
首先,移动站装置200”通过小区选择或小区再选择处理,取得基站装置100”的下行链路同步信号(SCH),进行下行链路的同步处理(步骤S301)。此时,下行链路同步信号(SCH)配置在主区域Z01(参照图18(a))中。
移动站装置200”按照在主区域Z01进行操作的方式取得物理广播信道(PBCH)(步骤S302)。此时,从物理广播信道(PBCH)取得与主区域Z01相关的信息(主区域Z01的系统带宽(资源块数)等)(步骤S303)。而且,按照在主区域Z01进行操作的方式继续进行处理(步骤S304)。
移动站装置200”利用主区域Z01进行RRC连接建立处理,建立通信状态(RRC连接状态)。利用该RRC连接建立处理中的RRC连接建立(公共控制信道(CCCH)(RRC信令))、通信中向移动站装置200”的专用控制信道(DCCH)(RRC信令),从基站装置100”向移动站装置200”通知与聚合资源的区域相关的信息(表示主区域的系统带宽(资源块数)和/或从区域Z02(参照图18(a))的载频、系统带宽(资源块数)等的信息、和/或移动站装置200”的版本信息等)(步骤S305)。
该公共控制信道(CCCH)、专用控制信道(DCCH)在主区域Z01映射到下行链路共享信道(DL-SCH)。利用由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PDCCH)指定的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的动态资源发送该下行链路共享信道(DL-SCH),所以能够动态地改变资源。
取得了与聚合资源的区域相关的信息的移动站装置200”调整无线部203a(图7),以能够在从区域Z02进行接收(步骤S306)。以后,按照在聚合资源的区域、或者聚合资源的区域以及主区域Z01进行操作的方式继续进行处理。
即,移动站装置200”在确认公共控制信道(CCCH)或者专用控制信道(DCCH)(RRC信令)后,在进行了聚合的前提下进行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PDCCH)的解码(聚合后的资源分配信息格式的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PDCCH)的解码)(步骤S307)。
在容纳频带具有多个主区域Z01时,基站装置100”需要检测移动站装置200”的主区域Z01。与第二实施方式同样地,使用物理随机接入信道(PRACH)或者随机接入信道(RACH)检测移动站装置200”的主区域Z01,或者利用公共控制信道(CCCH)在随机接入过程中从移动站装置200”向基站装置100”通知移动站装置200”的主区域Z01。
此外,还可以利用专用控制信道(DCCH)(RRC信令)由基站装置100”指定、改变移动站装置200”的主区域Z01。
在容纳频带中容纳具有聚合能力的移动站装置200”和没有聚合能力的移动站装置200”时,基站装置100”需要检测移动站装置200”的聚合能力。
在该移动站装置200”的聚合能力的检测中,基站装置100”利用来自上位层的信息。基站装置100”判断进行了随机接入的移动站装置200”是否具有聚合的能力。而且,基站装置100”对移动站装置200”指示使用聚合资源时,利用专用控制信道(DCCH)(RRC信令)指定聚合资源。
另外,还可以利用公共控制信道(CCCH),在随机接入过程中从移动站装置200”向基站装置100”通知移动站装置200”的聚合能力。
此外,移动站装置200”还可以按照在主区域Z01也进行操作的方式并行地进行处理。此外,没有取得与聚合资源的区域相关的信息的移动站装置200”,可以按照在主区域Z01进行操作的方式进行处理。
此外,利用主区域Z01广播从区域Z02内的特定信道(下行链路同步信号(SCH)、物理广播信道(PBCH)、广播控制信道(BCCH)等)的有无。此外,还通过专用控制信息从基站装置100”向移动站装置200”通知从区域Z02内的特定信道的有无。移动站装置200”根据广播信息或者专用控制信息确定各个区域的特定信道的有无。
在存在多个从区域Z02时,基站装置100”向移动站装置200”通知各个区域的特定信道的有无。此时,通过按照仅在主区域Z01进行映射在下行链路共享信道(DL-SCH)的广播控制信道(BCCH)的发送的方式构成系统,能够不用将广播控制信道(BCCH)配置在从区域Z02中,能够使系统高效地动作。
图18(a)示出移动站装置200”在各个步骤能够接收的频域。在步骤S301~步骤S303中,移动站装置200”能够接收取得配置在主区域Z01的一部分的物理广播信道的取得所需的区域的资源。此外,在步骤S303~步骤S306中,移动站装置200”能够接收主区域Z01的区域的资源。此外,在步骤S306以后,移动站装置200”能够接收主区域Z01以及从区域Z02的区域的资源。
在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的无线通信系统中,移动站装置200”最初接入主区域Z01,能够取得该主区域Z01中包含的信息,即指定从区域Z02的信息。因此,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不需要另外从基站装置100”接收指定从区域Z02的信息。因此,能够减少通信开始时从基站装置100”向移动站装置200”发送的信息,能够迅速地开始通信。
尤其因为进行映射在下行链路共享信道(DL-SCH)的专用控制信道(DCCH)的接收从而取得与聚合资源的区域相关的信息,所以具有能够对特定移动站装置的每一个适当地改变聚合资源这样的效果。
在上述各个实施方式中,为了便于说明,采用了聚合能力、与聚合资源的区域相关的信息这样的表现,分别也可以是移动站装置(移动站装置200、200’、200”)的版本(释放版本(release version)、动作版本等)、新版本的移动站装置用的区域相关的信息这样的意思。即,在移动站装置的释放版本旧的情况下,存在没有聚合能力的移动站装置,在移动站装置的释放版本新的情况下,具有聚合能力。
在上述各个实施方式中,按照聚合多个系统频带构成系统的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是一个系统也可以由多个子系统频带构成。此外,各个系统频带(或者子系统频带)也称为载波成分(component)。这表示通过特定接收侧或者特定发送侧使载频与各个载波成分的中心相匹配从而系统动作的区域。
在上述各个实施方式中,为了便于说明,以基站装置(基站装置100、100’、100”)和移动站装置(移动站装置200、200’、200”)一对一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基站装置以及移动站装置也可以是多个。此外,移动站装置不限于移动的终端,也可以通过使基站装置、固定终端安装移动站装置的功能等来实现。
此外,在以上说明的各个实施方式中,还可以将用于实现基站装置内的各功能、移动站装置内的各功能的程序存储在计算机可读取的存储介质中。而且,还可以使计算机系统读入该存储介质中所存储的程序,并执行,由此进行基站装置、移动站装置的控制。另外,这里所说的「计算机系统」,包括OS、外围设备等硬件。
此外,所谓“计算机可读取的存储介质”,是指软盘、光磁盘、ROM、CD-ROM等可移动介质、计算机系统中所内置的硬盘等存储装置。进而,所谓“计算机可读取的存储介质”,还包括经由因特网等网络、电话回线等通信回线发送程序时的通信线那样的、短时间、动态地保持程序的介质;以及如成为此时的服务器、客户端的计算机系统内部的易失性存储器那样的、一定时间保持程序的介质。此外,上述程序可以是用于实现前面所述功能的一部分的程序。进而,还可以是利用与计算机系统中已经存储的程序的组合能够实现前面所述功能的程序。
以上,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详细说明,但具体的结构不受该实施方式限制,不脱离本发明主旨的范围的设计等也包含在专利请求的范围中。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能够应用于通信系统、移动站装置以及通信方法等,能够减少通信开始时从基站装置向移动站装置发送的信息,能够迅速地开始通信。

Claims (6)

1.一种通信系统,具备基站装置和移动站装置,其中,
所述基站装置具备信号发送部,该信号发送部将包含用于指定与第一频带不同的至少一个第二频带的信息的信号,利用经由所述第一频带内的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的RRC信令发送给所述移动站装置,
所述移动站装置具备:
信息取得部,其取得利用经由所述第一频带内的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的RRC信令发送的指定与所述第一频带不同的至少一个第二频带的信息;
频带指定部,其根据所述信息取得部取得的信息,指定所述第二频带;和
通信部,其利用所述第一频带或者所述第二频带与所述基站装置进行通信。
2.一种移动站装置,其与基站装置进行通信,其中,具备:
信息取得部,其取得利用经由所述第一频带内的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的RRC信令发送的指定与所述第一频带不同的至少一个第二频带的信息;
频带指定部,其根据所述信息取得部取得的信息,指定所述第二频带;和
通信部,其利用所述第一频带或者所述第二频带与所述基站装置进行通信。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移动站装置,其中,
所述频带指定部根据所述信息取得部取得的信息,指定第二频带内是否包含某特定物理信道。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移动站装置,其中,
使用公共控制信道作为承载所述RRC信令的逻辑信道。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移动站装置,其中,
使用专用控制信道作为承载所述RRC信令的逻辑信道。
6.一种通信方法,利用了基站装置和移动站装置,其中,
所述基站装置具有信号发送过程,在该信号发送过程中,将包含用于指定与第一频带不同的至少一个第二频带的信息的信号,利用经由所述第一频带内的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的RRC信令发送给所述移动站装置,
所述移动站装置具有:
信息取得过程,取得利用经由所述第一频带内的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的RRC信令发送的指定与所述第一频带不同的至少一个第二频带的信息;
频带指定过程,根据由所述信息取得过程取得的信息,指定所述第二频带;和
通信过程,利用所述第一频带或者所述第二频带与所述基站装置进行通信。
CN2009801301997A 2008-08-06 2009-08-05 通信系统、移动站装置以及通信方法 Active CN10211339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8-203361 2008-08-06
JP2008203361 2008-08-06
PCT/JP2009/003757 WO2010016255A1 (ja) 2008-08-06 2009-08-05 通信システム、移動局装置及び通信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113396A true CN102113396A (zh) 2011-06-29
CN102113396B CN102113396B (zh) 2013-10-16

Family

ID=4166348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801301997A Active CN102113396B (zh) 2008-08-06 2009-08-05 通信系统、移动站装置以及通信方法

Country Status (8)

Country Link
US (5) US8848606B2 (zh)
EP (1) EP2312896B1 (zh)
JP (2) JP4988043B2 (zh)
CN (1) CN102113396B (zh)
AU (1) AU2009278620B9 (zh)
BR (1) BRPI0917590A2 (zh)
EA (1) EA022237B1 (zh)
WO (1) WO2010016255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412222B2 (en) * 2008-06-27 2013-04-02 Qualcomm Incorporated Broadcast-multicast transmission with rate adaption
US8848606B2 (en) * 2008-08-06 2014-09-30 Sharp Kabushiki Kaisha Communication system, mobile station device, and communication method
JP2010041687A (ja) * 2008-08-08 2010-02-18 Fujitsu Ltd 無線通信装置および無線通信制御方法
EP2538725A1 (en) * 2010-02-15 2012-12-26 Ntt Docomo, Inc. Wireless base station and communication control method
WO2011121774A1 (ja) * 2010-03-31 2011-10-06 富士通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方法、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および無線通信装置
JP5433493B2 (ja) * 2010-04-28 2014-03-05 株式会社Nttドコモ 移動通信方法及び無線基地局
JP5690201B2 (ja) * 2011-04-27 2015-03-25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通信システム、移動局装置、基地局装置、通信方法および集積回路
EP2557870B1 (en) * 2011-08-10 2020-07-08 Alcatel Lucent Configuring transmissions
US20130051277A1 (en) * 2011-08-30 2013-02-28 Renesas Mobile Corpor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allocating resources for device-to-device discovery
CN104968056B (zh) * 2011-11-07 2019-03-0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控制信息传输方法
EP2862291B1 (en) * 2012-06-17 2022-11-16 LG Electronics Inc. An apparatus for transceiving signals using a tdd (time division duplex) frame structure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method thereof
WO2014142611A1 (en) * 2013-03-14 2014-09-18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erforming data transmission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WO2014147673A1 (ja) 2013-03-22 2014-09-25 富士通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無線通信方法、受信装置および送信装置
JP6380071B2 (ja) 2014-12-11 2018-08-29 ソニー株式会社 通信制御装置、無線通信装置、通信制御方法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TWI763633B (zh) 2015-08-25 2022-05-11 美商Idac控股公司 無線傳輸/接收單元及在其中執行的方法
DE102015116071B4 (de) * 2015-09-23 2022-05-19 Apple Inc. Empfänger mit abstimmbarer Empfangskette
KR102288629B1 (ko) * 2017-05-04 2021-08-11 삼성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상향 제어 채널 전송 방법 및 장치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3094540A1 (en) * 2002-04-29 2003-11-13 Nokia Corpor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oft handover area detection for uplink interference avoidance
US20070049308A1 (en) * 2005-08-30 2007-03-01 Bengt Lindoff Selection of channel for radio resource control signaling in HSDPA
WO2006118414A3 (en) * 2005-05-04 2007-07-12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and appratus for reconfiguring a common channel
US20070264994A1 (en) * 2002-06-27 2007-11-15 Uwe Schwarz Indication of user equipment capabilities before radio resource control connection
US20080165724A1 (en) * 2005-06-27 2008-07-10 Song Wu Receiving multi-frequency data in high speed downlink packet access service

Family Cites Families (4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9613873D0 (en) * 1996-07-02 1996-09-04 Flexi Coil Ltd Bi-fold implement frame and slim cultivator
WO2001070174A2 (en) 2000-03-21 2001-09-27 Curagen Corporation Vegf-modulated genes and methods employing them
GB2368234A (en) * 2000-10-10 2002-04-24 Ericsson Telefon Ab L M Channel switching in a UMTS network
KR100896484B1 (ko) * 2002-04-08 2009-05-08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이동통신시스템에서 데이터 전송 무선통신방법 및 무선통신장치
US20040203623A1 (en) * 2002-05-03 2004-10-14 Wu Frank Chih-Hsiang Scheme to retransmit radio resource control messages during a radio link control reset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US20060013182A1 (en) * 2004-07-19 2006-01-19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Selective multicarrier CDMA network
CN100421365C (zh) 2004-08-14 2008-09-2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实现用户设备无线资源控制的方法
US20060072503A1 (en) * 2004-09-30 2006-04-06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uplink non-scheduled data in a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EP2683106B1 (en) 2004-10-29 2018-03-21 Fujitsu Limited Communications apparatus and communications system using multicarrier transmission mode
US20060153312A1 (en) * 2005-01-07 2006-07-13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space-time frequency block coding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US20060166677A1 (en) 2005-01-27 2006-07-27 Lucent Technologies, Inc. Balancing load of cells in inter-frequency handover of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CN101213801B (zh) * 2005-05-27 2012-12-12 诺基亚公司 用于网元、用户设备和系统的扩展的信令能力的方法和装置
CN1913508B (zh) * 2005-08-08 2010-05-0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基于正交频分复用的信号调制方法及其调制装置
EP1916790B1 (en) 2005-08-19 2015-02-11 ZTE Corporation Method for implementing hsdpa for td-scdma
US20090303941A1 (en) * 2005-08-26 2009-12-10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Scalable bandwidth system, radio base station apparatus and radio terminal apparatus
US8942706B2 (en) 2005-08-30 2015-01-27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Robust radio resource control signaling for HSDPA
GB0600814D0 (en) 2006-01-17 2006-02-22 Siemens Ag A Method Of Resource Allocation In A Communication System
PL1816883T3 (pl) * 2006-02-03 2017-08-31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zydział zasobów na łączu uplink w systemie komunikacji mobilnej
US20070206559A1 (en) * 2006-02-11 2007-09-06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allocating transmission resources and signaling the allocated transmission resources for frequency diversity
KR101285014B1 (ko) * 2006-03-14 2013-07-10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자원 할당 및 통신을 위한 장치 및방법과 그 시스템
EP1855424B1 (en) * 2006-05-12 2013-07-10 Panasonic Corporation Reservation of radio resources for users in a mobile communications system
US9143288B2 (en) * 2006-07-24 2015-09-22 Qualcomm Incorporated Variable control channel for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WO2008015543A2 (en) * 2006-08-01 2008-02-07 Nokia Corporation Shared control channel structure for multi-user mimo resource allocation
CN101127747B (zh) 2006-08-14 2010-09-08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时分双工复用系统中实现频域调度的方法及系统
JP5258569B2 (ja) 2006-08-22 2013-08-07 株式会社エヌ・ティ・ティ・ドコモ 基地局および移動局並びに移行先セル設定方法
EP2080290B1 (en) * 2006-10-16 2012-01-25 Nokia Corpor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mmunicating protocol data unit in a radio access network
US8300596B2 (en) 2006-10-30 2012-10-30 Nokia Corporation Apparatus, method and computer program product providing extended measurement control signal for handoff measurement under interference coordination
KR101296865B1 (ko) 2006-12-26 2013-09-16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무선통신 시스템에서 자원 할당 방법 및 장치
WO2008085009A1 (en) 2007-01-13 2008-07-17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 and system for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signal using multiple frequency bands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01136894B (zh) * 2007-03-23 2012-11-28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可扩展的ofdm及ofdma带宽分配的方法和系统
US8072918B2 (en) * 2007-04-03 2011-12-06 Texas Instruments Incorporated Network-based inter-cell power control for multi-channel wireless networks
US9137821B2 (en) * 2007-05-02 2015-09-15 Qualcomm Incorporated Flexible signaling of resources on a control channel
US8204010B2 (en) * 2007-06-18 2012-06-19 Research In Motion Limited Method and system for dynamic ACK/NACK repetition for robust downlink MAC PDU transmission in LTE
JP4757237B2 (ja) 2007-06-22 2011-08-24 日本電信電話株式会社 時間監視装置、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US7940723B2 (en) * 2007-10-29 2011-05-10 Intel Corporation Dynamic/static transport channel to physical channel mapping in broadband wireless access systems
US8204025B2 (en) * 2007-11-09 2012-06-19 Zte (Usa) Inc. Flexible OFDM/OFDMA frame structure for communication systems
HUE038125T2 (hu) * 2008-03-25 2018-09-28 Ericsson Telefon Ab L M Összetevõ vivõk idõzítése többvivõs vezeték nélküli hálózatokban
EP2262333B1 (en) * 2008-03-28 2018-05-16 NTT DoCoMo, Inc. Mobile station, base station, basic frequency block specifying method, and band control method
US8817818B2 (en) * 2008-04-23 2014-08-26 Texas Instruments Incorporated Backward compatible bandwidth extension
CA2729197C (en) * 2008-06-24 2017-01-24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Methods and arrangements for frequency selective repetition
JP5106275B2 (ja) 2008-06-30 2012-12-26 株式会社東芝 無線通信装置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US8848606B2 (en) * 2008-08-06 2014-09-30 Sharp Kabushiki Kaisha Communication system, mobile station device, and communication method
MX2011001324A (es) * 2008-08-06 2011-03-29 Sharp Kk Sistema de comunicacion, dispositivo de estacion movil, dispositivo de estacion de base y metodo de comunicacion.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3094540A1 (en) * 2002-04-29 2003-11-13 Nokia Corpor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oft handover area detection for uplink interference avoidance
US20070264994A1 (en) * 2002-06-27 2007-11-15 Uwe Schwarz Indication of user equipment capabilities before radio resource control connection
WO2006118414A3 (en) * 2005-05-04 2007-07-12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and appratus for reconfiguring a common channel
US20080165724A1 (en) * 2005-06-27 2008-07-10 Song Wu Receiving multi-frequency data in high speed downlink packet access service
US20070049308A1 (en) * 2005-08-30 2007-03-01 Bengt Lindoff Selection of channel for radio resource control signaling in HSDPA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10051633A1 (en) 2021-02-18
US11950211B2 (en) 2024-04-02
AU2009278620B2 (en) 2014-11-27
AU2009278620A1 (en) 2010-02-11
US20200092854A1 (en) 2020-03-19
WO2010016255A1 (ja) 2010-02-11
EA201170148A1 (ru) 2011-08-30
US10492175B2 (en) 2019-11-26
AU2009278620B9 (en) 2015-03-26
JP4988043B2 (ja) 2012-08-01
EP2312896B1 (en) 2018-01-10
US9844041B2 (en) 2017-12-12
BRPI0917590A2 (pt) 2020-08-11
EP2312896A1 (en) 2011-04-20
US20110141996A1 (en) 2011-06-16
US20140233504A1 (en) 2014-08-21
JPWO2010016255A1 (ja) 2012-01-19
US8848606B2 (en) 2014-09-30
US20180092076A1 (en) 2018-03-29
EP2312896A4 (en) 2015-03-04
EA022237B1 (ru) 2015-11-30
CN102113396B (zh) 2013-10-16
US10945239B2 (en) 2021-03-09
JP2012138968A (ja) 2012-07-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113396B (zh) 通信系统、移动站装置以及通信方法
CN102100116B (zh) 通信系统、移动站装置、基站装置以及通信方法
US10320536B2 (en)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mobile station apparatus
CN107070596B (zh) 信息发送方法及装置
CN101663849B (zh) 在移动通信系统中使用的基站装置、用户装置以及方法
CA2739880C (en)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mobile station apparatus, base station apparatus, method for managing mobile station apparatus, method for managing base station apparatus and processing section
EP2351260B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of transmitting control information
CN108476494B (zh) 上行控制信息的传输方法、装置
CN102067636A (zh) 通信装置和通信方法
JP2012520585A (ja) リレーリンク制御チャネルの伝送方法及びシステ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