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611449B - 信息处理装置 - Google Patents

信息处理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611449B
CN101611449B CN200780051687XA CN200780051687A CN101611449B CN 101611449 B CN101611449 B CN 101611449B CN 200780051687X A CN200780051687X A CN 200780051687XA CN 200780051687 A CN200780051687 A CN 200780051687A CN 101611449 B CN101611449 B CN 10161144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oller
roller arm
gear
recording medium
transport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780051687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611449A (zh
Inventor
沟口崇
武者敬昭
新饲康广
高桥秀昌
内山贤治
坪井泰宪
里见邦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ionee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Pionee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ioneer Corp filed Critical Pioneer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161144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61144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61144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611449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17/00Guiding record carriers not specifically of filamentary or web form, or of supports therefor
    • G11B17/22Guiding record carriers not specifically of filamentary or web form, or of supports therefor from random access magazine of disc records
    • G11B17/225Guiding record carriers not specifically of filamentary or web form, or of supports therefor from random access magazine of disc records wherein the disks are transferred from a fixed magazine to a fixed playing unit using a moving carriage

Landscapes

  • Feeding And Guiding Record Carriers (AREA)
  • Automatic Disk Chang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信息处理装置,CD变换器(1)设有排出和送入CD(2)的盘运送部(4)。盘运送部(4)设有本体底盘(20)、运送辊(22)、转动自如地支撑运送辊(22)并转动自如地支撑在本体底盘(20)上的辊臂(21)、设置在本体底盘(20)上的第一齿轮(24)、设置在辊臂(21)上的第二齿轮(25)、盘导向件(23)和转动支撑部(26)。转动支撑部(26)在通过来自电机(13)的驱动力排出CD(2)时,可以使辊臂(21)的转动中心移动从而使辊臂(21)的另一端部(21a)从盘导向件(23)远离。

Description

信息处理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搭载在机动车等上的信息处理装置,更为详细地说,涉及可把记录介质自由地排出和送入设备本体内,对收容在该设备本体内的记录介质上记录着的信息进行播放(再生)的信息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例如,在作为移动体的机动车的仪表板(以下称为仪表板(ィンパネ))上安装作为信息处理装置的CD播放器(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CD播放器读取作为记录介质的光盘(Compact Disc,以下称为CD)上记录着的信息。
专利文献1中所示的CD播放器,设有安装在上述仪表板上的设备本体、在上述设备本体上开口的记录介质插入口、作为把CD放入设备本体内和取出设备本体外的输送部的运送单元,和用来读取上述CD上记录着的信息的播放(再生)单元等。设备本体设有把多个金属板等相互组装而形成箱形的底盘。上述CD穿过记录介质插入口的内侧。
运送单元把穿过记录介质插入口内的CD运送到规定的播放位置,或把CD从上述播放位置运送到记录介质插入口并将该CD从设备本体内排出。运送单元具有相互自由接离地设置着的一对夹持部件,和作为对这些夹持部件朝彼此相互接近的方向施力的施力机构的螺旋弹簧。
这些一对夹持部件中的一方,设有转动自如地设置着的辊臂,和转动自如地支撑在该辊臂的一端并通过电机等驱动源驱动旋转的运送辊。运送辊通过上述电机等驱动源被驱动旋转,从而运送CD。另一方的夹持部件设有摩擦系数小的滑动部件。滑动部件在与所述运送辊之间夹着上述CD,对该CD的运送方向进行导向。运送单元把CD夹在一对夹持部件间,运送上述CD。
播放单元卡紧设备本体内收容着的CD,读取该CD的信息。
上述CD播放器,运送单元把CD排出和送入设备本体,播放单元读取设备本体内的CD的信息进行播放。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0-207802号公报
发明内容
上述现有的CD播放器,为了防止使用者错误地同时插入(收容)2张CD,而缩小记录介质插入口的开口使其不能进行1张以上的插入,或调整辊臂的支点位置,使没有支撑辊臂的运送辊的另一端部在同时插入2张以上的时候与CD冲突而使其不能插入。
但是,如果记录介质插入口过于小就容易对CD造成伤害。而且,在与辊臂的另一端部冲突的场合,由于为了使CD不受伤,辊臂的刚性形成得不高,所以出现过如果使用者强行插入的话,辊臂挠曲而造成2张同时被插入的情况。
如果2张CD被同时插入,内部的机械会出现不良情况,存在着内部机械产生的运送力无法将辊臂挠曲而排出2张CD这样的问题。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信息处理装置,该信息处理装置例如在多个记录介质被同时插入的情况下也可以把该记录介质从设备本体可靠排出。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达成本发明的目的,本发明第一方面的信息处理装置设有转动支撑部,所述转动支撑部使所述辊臂的转动中心移动自如,而且,所述信息处理装置通过所述第一齿轮推压所述第二齿轮的力,在把所述记录介质收容到所述信息处理装置本体内时使所述辊臂的另一端部向与所述记录介质接近的方向转动、在把所述记录介质向信息处理装置本体外排出时使所述辊臂的另一端部向从所述记录介质远离的方向转动,所述转动支撑部具有设于所述辊臂与所述运送部本体中的一方的突出销,和设于所述辊臂与所述运送部本体中的另一方并由所述突出销贯通的贯通部,所述贯通部在使所述辊臂与记录介质接近或离开的方向延伸。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作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涉及的信息处理装置的CD变换器(CDチェンジャ)的外观的轴测图。
图2是表示图1所示CD变换器的相互组装着的固定底盘、盘运送部、盘播放部、盘收容部、盘移动机构的轴测图。
图3是表示图2所示CD变换器的盘运送部等的轴测图。
图4是放大表示图3所示盘运送部等的主要部分的轴测图。
图5是从背面方向观察图4所示盘运送部的轴测图。
图6是说明图3所示盘运送部收容CD的状态的侧面图。
图7是说明图3所示盘运送部排出CD的状态的侧面图。
图8是将图6简化了的说明图。
图9是将图7简化了的说明图。
附图标记说明
1CD变换器(信息处理装置)
2CD(记录介质)
3设备本体
4盘运送部(运送部)
13电机(驱动源)
20本体底盘(运送部本体)
21辊臂
22运送辊
23盘导向件(夹持部件)
24第一齿轮
25第二齿轮
26转动支撑部
31突出销
32切口(贯通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说明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涉及的信息处理装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涉及的信息处理装置,在将记录介质排出和送入时,通过第一齿轮推压第二齿轮的力使辊臂的另一端部朝与记录介质接近的方向移动,在将记录介质排出时,通过第一齿轮推压第二齿轮的力使辊臂的另一端部朝从记录介质远离的方向移动。这样,在插入记录介质时,例如即使要同时插入2张,由于辊臂的另一端部与现有技术中一样接近记录介质,因而辊臂与第二张记录介质冲突从而可以阻止其插入,而且,即使在强行插入了的情况下,由于在排出时辊臂的另一端部从记录介质远离,因此不会与辊臂冲突而可以同时排出2张记录介质。
另外,本发明的信息处理装置中,转动支撑部也可以具有突出销,和由所述突出销移动自如地贯通,并在使辊臂与记录介质接离的方向延伸的贯通部。在该场合,为了在排出记录介质时和收容记录介质时,使辊臂的转动中心从记录介质移动,可以在排出时使辊臂的另一端部从记录介质远离。
实施例
以下,根据图1~图9说明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涉及的作为信息处理装置的一例的CD变换器1。图1等示出的CD变换器1是这样的装置,该装置被装备在机动车等移动体上,收容多个作为记录介质的CD2(图2等中示出),从这些CD2读取(播放)任意的CD2上记录着的信息,作为声音输出。CD2当然被形成为圆片形,即盘形,是记录了可以在电脑等电子设备中被读取的信息的记录介质。
如图2所示,CD变换器1设有设备本体3(图1所示)、未图示的操作部、作为驱动源的电机13(图3所示)、作为运送部的盘运送部4、盘播放部5、作为收容部的盘收容部6,和盘移动机构7。以下,图2中的箭头X表示CD变换器1的横向、箭头Y表示CD变换器1的进深方向、箭头Z表示CD变换器1的厚度方向。
设备本体3设有合成树脂构成的图1所示的外侧箱8,和金属板构成的图2等所示的固定底盘9等。外侧箱8被形成为扁平的箱形。在外侧箱8上设有可以取出放入CD2的插入口10。插入口10贯穿外侧箱8的外壁。插入口10可以使CD2在内侧穿过。上述CD2穿过插入口10被收容到外侧箱8即设备本体3内、或从该设备本体3内排出。
固定底盘9被收容在外侧箱8内,而且被固定在该外侧箱8上。固定底盘9如图2所示,设有板状的底板11、从该底板11的外缘立设着的周板12,和与上述底板11隔开间隔设置着的中间板14。
底板11重叠在外侧箱8的位于图1中下侧位置的壁上。中间板14被配置在插入口10和位于图2中的面前侧的一个周板12双方的附近,而且被设置成与底板11平行。
操作部与设备本体3分体设置,而且与该设备本体3相连。操作部通过CD变换器1的使用者按压等进行操作。操作部,通过被使用者操作,而被用来设定对穿过插入口10插入设备本体3内的CD2进行保持的后述的支架19。操作部,通过被使用者操作,而被用来设定对穿过插入口10向设备本体3外排出的CD2进行了保持的支架19。操作部,通过被使用者操作,而被用来设定被多个支架19保持着的CD2中进行信息读取的CD2。
电机13被安装在固定底盘9的底板11等上,被配置在上述插入口10和图2中位于面前侧的一个周板12附近。电机13的输出轴的轴心沿着插入口10的纵向,即设备本体3的横向X。电机13的输出轴上安装着蜗杆15(如图3~图7所示)。
另外,如图3所示,转动自如地支撑在中间板14上的一个齿轮16与蜗杆15啮合,而且,进而,转动自如地支撑在中间板14上的另一个齿轮17与该一个齿轮16啮合。
盘运送部4收容在设备本体3内,把CD2夹在后述的运送辊22与盘导向件23间,运送辊22被电机13驱动进行转动,从而,把CD2排出和送入设备本体3。这样,运送辊22,即盘运送部4把CD2运送到设备本体3的内外。该盘运送部4的详细构成在后文中进行说明。
盘播放部5被收容在设备本体3内,设有移动底盘、摆动自如地支撑在该移动底盘上的摆动底盘,和卡紧播放部。移动底盘被形成为框形,可沿厚度方向Z即CD2彼此重叠的方向自由移动地被支撑在固定底盘9的周板12等上。
摆动底盘被形成为带状板的形状。摆动底盘以一端部为中心转动自如地支撑在移动底盘上。摆动底盘以一端部为中心转动,从而可以自由位移而成为另一端部侵入盘收容部6中收容着的多个CD2间的状态、和另一端部从盘收容部6中收容着的多个CD2间拔出的状态。
卡紧播放部设置在摆动底盘上。卡紧播放部设有卡紧CD2的转盘、使该转盘转动的主轴电机,和可以在卡紧在转盘上的CD2的径向进行自由移动并且用来从CD2读取信息的信息拾取器(ピックァップ)等。卡紧播放部为,摆动底盘的另一端侵入CD2间,转盘卡紧该CD2,主轴电机使该CD2转动。而且,卡紧播放部由信息拾取器从转盘转动着的CD2读取信息。
盘播放部5为,摆动底盘的另一端部侵入CD2间,转盘卡紧CD2,而且,转盘使CD2转动。盘播放部5为,信息拾取器从通过转盘进行旋转的CD2读取信息。
盘收容部6被收容在设备本体3内,如图2所示,设有移动底盘18,和多个作为保持部件的支架19。移动底盘18由金属板等构成,被形成为板状。移动底盘18隔开间隔与固定底盘9的底板11平行配置着。使盘播放部5位于移动底盘18和固定底盘9的底板11间。移动底盘18沿上述厚度方向Z,即CD2彼此重叠的方向自由移动地被固定底盘9的周板12等支撑。
支架19由合成树脂构成,被形成为板状。支架19的平面形状被形成为C字形。支架19在与底板11和移动底盘18双方平行的状态下被移动底盘18支撑。支架19被配置成使其形成为C字形的开口部与插入口10相对的状态。
穿过插入口10被插入设备本体3的CD2,穿过开口部而侵入内侧,从而由支架19保持该CD2。多个支架19以使各自保持的CD2的表面相互平行的方式相互重叠配置着。支架19沿所述厚度方向Z自由移动地被移动底盘18等支撑。盘收容部6把可以保持CD2的多个支架19层叠排列着收容该多个支架19。
盘移动机构7被收容在设备本体3内,使盘播放部5和盘收容部6双方的移动底盘18沿厚度方向Z移动,而且,使盘收容部6的各个支架19沿厚度方向Z移动。盘移动机构7,在从设备本体3内的CD2读取信息时,使盘收容部6的移动底盘18从底板11离得最远,即,使移动底盘18上升得最多,使盘播放部5的移动底盘沿厚度方向Z移动。而且,盘移动机构7,使盘收容部6的支架19沿厚度方向Z移动,使保持着一个CD2的支架19从其它支架19远离,使摆动底盘的另一端部侵入这些支架19间,盘播放部5的卡紧播放部从上述一个CD2读取信息。
盘移动机构7,在把CD2排出和送入设备本体3的内外时,使盘播放部5的移动底盘与底板11最接近,即,使盘播放部5的移动底盘下降得最多,使盘收容部6的移动底盘18沿厚度方向Z移动。而且,盘移动机构7使盘收容部6的支架19沿厚度方向Z移动,使对插入设备本体3的CD2进行保持或把保持着的CD2向设备本体3外排出的一个支架19从其它的支架19远离,而且,使所述一个支架19位于盘运送部4的后述的辊臂21与盘导向件23间并沿进深方向Y排列的位置,把插入设备本体3的CD2由上述一个支架19保持、或把上述一个支架19保持着的CD2向设备本体3外排出。
如图3和图4所示,盘运送部4设有作为运送部本体的本体底盘20、辊臂21、运送辊22、作为夹持部件的盘导向件23、第一齿轮24、第二齿轮25,和转动支撑部26(图5示出)。
本体底盘20由金属板构成,被配置在插入口10和图2中的面前侧的一个周板12双方的附近,即电机13与中间板14附近。本体底盘20一体地设有与底板11平行的平行部27,和从该平行部27立设着的立设部28。
本体底盘20被安装在盘播放部5的移动底盘上。因此,本体底盘20即盘运送部4与盘播放部5的卡紧播放部一起沿厚度方向Z移动自如。
辊臂21由金属板形成,形成为辊臂21的纵向沿着设备本体3的横向X的带状。辊臂21被配置在插入口10附近,通过转动支撑部26的后述的突出销31等,以进深方向Y的靠设备本体3深处的一端部为中心,绕横向X转动自如地支撑在本体底盘20上。
运送辊22的轴心与横向X平行地配置着,绕轴心转动自如地支撑在辊臂21的另一端部。在运送辊22的图3中面前侧的端部同轴地固定着辊驱动用的齿轮29。运送辊22的外周面与穿过插入口10内的CD2接触。而且,在运送辊22的上述端部安装着把该运送辊22即辊臂21的另一端部朝盘导向件23施力的螺旋弹簧30。即,该螺旋弹簧30成为向使运送辊22即辊臂21和盘导向件23相互接近的方向施力的施力机构。
盘导向件23由与CD2的摩擦系数小的合成树脂构成,被形成为带状板的形状。盘导向件23的纵向与横向X平行配置,而且被设置在本体底盘20上。通过螺旋弹簧30对运送辊22施力,从而在盘导向件23与运送辊22间夹入位于表面上的CD2。
第一齿轮24与辊驱动用的齿轮29隔开间隔配置,而且转动自如地支撑在本体底盘20上。第一齿轮24与上述另一个齿轮17啮合。因此,第一齿轮24把电机13的驱动力传递到运送辊22,用来使该运送辊22绕轴心转动。
第二齿轮25转动自如地设置在辊臂21上,与上述第一齿轮24和辊驱动用的齿轮29双方啮合。因此,第二齿轮25通过电机13的驱动力进行转动,而且,使滚驱动用的齿轮29即运送辊22绕轴心转动。因此,第二齿轮25把电机13的驱动力传递到运送辊22,用来使该运送辊22绕轴心进行转动。
如图5所示,转动支撑部26具有设置在辊臂21上的突出销31,和设置在本体底盘20的立设部28上作为贯通部的切口32。突出销31被形成为柱形,而且从辊臂21的进深方向Y的靠设备本体3深处的一端部沿横向X突出。
切口32从立设部28的靠插入口10的部分朝设备本体3的深处将该立设部28切口而形成。切口32使突出销31位于内侧,以该突出销31为中心转动自如地支撑辊臂21。即,突出销31成为辊臂21的转动中心。而且,切口32形成得比突出销31大,容许该突出销31在内侧移动。
在把CD2排出和送入设备本体3时,切口32在相对于第一齿轮24推压第二齿轮25的力的向量T1、T2(图6和图7示出)接离(指“接近或离开”)的方向延伸。而且,切口32,如后述那样在排出和送入CD2的时候,在齿轮24、25彼此啮合的啮合部位K处,沿相对于第一齿轮24推压第二齿轮25的力的向量T1、T2(图6和图7示出)交叉的方向延伸。切口32,以使切口32的靠近啮合部位K的那一端(图示例中为下缘32a)位于收容CD2时第一齿轮24推压第二齿轮25的力的向量T1(图6示出)的前方侧、使切口32从啮合部位K离开侧的那一端(图示例中为上缘32b)位于把CD2排出时第一齿轮24推压第二齿轮25的力的向量T2(图7示出)的前方侧的方式,在相对于上述向量T1、T2交叉的方向延伸。也就是说,切口32,在使辊臂21与记录介质接离的方向延伸(在厚度方向Z延伸)。
按照这样的构成,切口32容许突出销31在第一和第二齿轮24、25彼此啮合的啮合部位K(图6和图7示出)以及与上述力的向量T1、T2接离的方向移动。在图示的例子中,切口32容许突出销31大致沿厚度方向Z移动。这样,切口32从突出销31向与力的向量T1、T2接离的方向延伸。向量T1、T2在上述啮合部位K处沿着齿轮24、25的切线方向。
按照上述构成,转动支撑部26,在通过电机13的驱动力使运送辊22转动而排出和送入CD2时,由于第一齿轮24设置在本体底盘20上而且第二齿轮25设置在辊臂21上,因此,由第一齿轮24使第二齿轮25转动时的反力,产生使突出销31在切口32内移动并且使辊臂21以突出销31为中心转动的力矩M1、M2(图6和图7示出)。
图示的例子中,在把CD2收容在设备本体3内时,如图6所示,第二齿轮25向箭头K1的方向转动。于是,第二齿轮25当然因第一齿轮24的转动而沿厚度方向Z朝接近盘导向件23的方向被推压。这样,第二齿轮25被第一齿轮24以向量T1的力推压。而且,突出销31与切口32的下缘32a抵接,产生以该切口32的下缘32a与上述向量T1间的长度L1为力臂、图6中箭头M1所示方向的转动力矩,该转动力矩使辊臂21的另一端部21a与盘导向件23接近。
而且,如图7所示,当把CD2向设备本体3外排出时,第二齿轮25向箭头K2方向转动。于是,第二齿轮25当然通过第一齿轮24的转动而沿着厚度方向Z朝从盘导向件23远离的方向被推压。这样,第二齿轮25被第一齿轮24以向量T2的力推压。而且,突出销31与切口32的上缘32b抵接,产生以该切口32的上缘32b与上述向量T2间的长度L2作为力臂、图7中的箭头M2方向的使辊臂21的另一端部21a从盘导向件23远离的转动力矩。
图8和图9示出了简化说明图6和图7的说明图。图8是插入(收容)CD2时的说明图,图9是排出CD2时的说明图。插入时,如上所述,突出销31与切口32的下缘32a抵接,产生箭头M1方向的使辊臂21的另一端部21a与盘导向件23接近的转动力矩。因此,在盘导向件23与辊臂21的另一端部21a之间产生与1张CD大致相当的间隙。该间隙的大小可以穿过1张CD但不能穿过2张或2张以上的CD。当要把2张或2张以上的CD同时插入时,会如图8所示那样与辊臂21冲突,因此可以防止同时插入。
排出时也如上所述,突出销31与切口32的上缘32b抵接,产生箭头M2方向的使辊臂21的另一端部21a从盘导向件23远离的转动力矩。因此,在盘导向件23与辊臂21的另一端部21a之间产生相当于2张以上CD的间隙。该间隙的大小可以穿过至少2张CD。因此,即便是使用者强行同时插入了2张,由于如图9所示那样不会与辊臂21冲突,因此也可以排出。
根据本实施例,在插入CD2时,突出销31与切口32的下缘32a抵接,通过箭头M1方向的转动力矩使辊臂21的另一端部21a接近CD2,与盘导向件23间产生仅仅容许1张CD2穿过的间隙,从而可以防止2张或2张以上同时插入。而且,在排出CD2时,突出销31与切口32的上缘32b抵接,通过箭头M2方向的转动力矩使辊臂21的另一端部21a从CD2远离,与盘导向件23间产生至少容许2张以上CD2穿过的间隙,从而,即便同时插入了2张也可以可靠地排出。
在上述实施例中,示出了收容多个作为记录介质的CD2的CD变换器1。但是,本发明也可以适用于例如收容1张或1张以上的作为记录介质的CD、DVD(Digital Versatile Disc)、MD(Mini Disc)的信息处理装置。
而且,本发明中,也可以把突出销31设置在本体底盘20上,在辊臂21上设置切口32等贯通部。而且,本发明也可以把贯通部形成为各种形状。进而,本发明的转动支撑部26的构成不限于突出销31和切口32,转动支撑部26的构成可以各种各样。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可以得到以下的CD变换器1。
(附记1)一种CD变换器1,所述CD变换器1设有电机13,和通过所述电机13的驱动力把CD2排出和送入设备本体3的盘运送部4;
所述盘运送部4设有本体底盘20、由所述电机13的驱动力驱动进行转动的运送辊22、在一端转动自如地支撑所述运送辊22并转动自如地支撑在所述本体底盘20上的辊臂21、设置在所述本体底盘20上并用来把来自所述电机13的驱动力传递到所述运送辊22的第一齿轮24、设置在所述辊臂21上并与所述第一齿轮24啮合用来把来自所述电机13的驱动力传递到所述运送辊22的第二齿轮25,和固定在所述本体底盘20上并在与所述运送辊22间夹持所述CD2的盘导向件23;其特征在于:
设有转动支撑部26,所述转动支撑部26使所述辊臂21的转动中心移动自如,而且,通过所述第一齿轮24推压所述第二齿轮25的力,在把所述CD2收容到所述设备本体3内时使所述辊臂21的另一端部21a向与所述CD2接近的方向转动、在把所述CD2向设备本体3外排出时使所述辊臂21的另一端部21a向从所述CD2远离的方向移动转动。
根据上述附记,在将CD2插入时,例如即便要同时插入2张,由于辊臂21的另一端部21a与现有技术中一样接近CD2,因而辊臂21与第二张CD2冲突从而可以阻止其插入,而且,即使在强行插入了的情况下,由于在排出时辊臂21的另一端部21a从CD2远离,因此不会与辊臂21冲突而可以同时排出2张CD2。
上述实施例只不过是本发明的代表性的实施方式,本发明不限于该实施例。即,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主旨的范围进行各种变型而加以实施。

Claims (1)

1.一种信息处理装置,所述信息处理装置设有驱动源,和通过所述驱动源的驱动力把记录介质排出和送入信息处理装置本体的运送部,
所述运送部设有运送部本体、由所述驱动源的驱动力驱动进行转动的运送辊、辊臂、设置在所述运送部本体上并用来把来自所述驱动源的驱动力传递到所述运送辊的第一齿轮、设置在所述辊臂上并与所述第一齿轮啮合用来把来自所述驱动源的驱动力传递到所述运送辊的第二齿轮,和固定在所述运送部本体上并在与所述运送辊间夹持所述记录介质的夹持部件,该辊臂在该辊臂的一端部转动自如地支撑所述运送辊并转动自如地支撑在所述运送部本体上;其特征在于:
所述信息处理装置设有转动支撑部,所述转动支撑部使所述辊臂的转动中心移动自如,而且,所述信息处理装置通过所述第一齿轮推压所述第二齿轮的力,在把所述记录介质收容到所述信息处理装置本体内时使所述辊臂的另一端部向与所述记录介质接近的方向转动、在把所述记录介质向信息处理装置本体外排出时使所述辊臂的另一端部向从所述记录介质远离的方向转动,
所述转动支撑部具有设于所述辊臂与所述运送部本体中的一方的突出销,和设于所述辊臂与所述运送部本体中的另一方并由所述突出销贯通的贯通部,所述贯通部在使所述辊臂与记录介质接近或离开的方向延伸。
CN200780051687XA 2007-08-27 2007-08-27 信息处理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61144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07/066563 WO2009028039A1 (ja) 2007-08-27 2007-08-27 情報処理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611449A CN101611449A (zh) 2009-12-23
CN101611449B true CN101611449B (zh) 2011-03-09

Family

ID=4038678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780051687X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611449B (zh) 2007-08-27 2007-08-27 信息处理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4782869B2 (zh)
CN (1) CN101611449B (zh)
WO (1) WO2009028039A1 (zh)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825453A (zh) * 2005-02-23 2006-08-30 东英工业株式会社 盘片记录介质处理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5234223A (ja) * 1992-02-26 1993-09-10 Fujitsu Ltd ディスクカートリッジの誤挿入防止機構
JP2007052883A (ja) * 2005-08-19 2007-03-01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光ディスク装置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825453A (zh) * 2005-02-23 2006-08-30 东英工业株式会社 盘片记录介质处理装置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JP特开2005-332461A 2005.12.02
JP特开2006-12372A 2006.01.12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WO2009028039A1 (ja) 2010-11-25
WO2009028039A1 (ja) 2009-03-05
JP4782869B2 (ja) 2011-09-28
CN101611449A (zh) 2009-12-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05093743A1 (ja) 記録媒体再生装置
CN101611449B (zh) 信息处理装置
CN101611448B (zh) 信息处理装置
JP2006185565A (ja) ディスク装置を備えた電子機器
CN101611447B (zh) 信息处理装置
CN100508041C (zh) 盘片设备
CN101944375B (zh) 盘片装置
CN100568363C (zh) 盘装置和盘装载机构
JP2003059151A (ja) 光ディスク再生装置
CN100472627C (zh) 盘播放装置
JP2014211925A (ja) ディスク搬送装置
JP3316395B2 (ja) ピックアップ送り装置
JP2010225256A (ja) 情報処理装置
JP2008165910A (ja) 情報処理装置
JP2009076157A (ja) 情報処理装置
JP2008251160A (ja) ディスク装置
CN102737665A (zh) 前挡板以及盘装置
JP2004334960A (ja) 光ディスク再生装置
JPH0634283B2 (ja) ディスクプレーヤ
JP2005346857A (ja) スロットイン方式のローディング装置
JP2008165909A (ja) 情報処理装置
JP2008117427A (ja) 情報処理装置
JPH0648573B2 (ja) 円盤状記録媒体搬送装置
JP2012119021A (ja) ディスク搬送機構
JP2008117426A (ja) 情報処理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0309

Termination date: 2012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