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603603A - 旋转式切换阀及蓄热式气体处理装置 - Google Patents
旋转式切换阀及蓄热式气体处理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1603603A CN101603603A CNA2009101491141A CN200910149114A CN101603603A CN 101603603 A CN101603603 A CN 101603603A CN A2009101491141 A CNA2009101491141 A CN A2009101491141A CN 200910149114 A CN200910149114 A CN 200910149114A CN 101603603 A CN101603603 A CN 101603603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valve body
- gas
- rotation
- valve
- distributo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3—COMBUSTION APPARATUS; COMBUSTION PROCESSES
- F23G—CREMATION FURNACES; CONSUMING WASTE PRODUCTS BY COMBUSTION
- F23G7/00—Incinerators or other apparatus for consuming industrial waste, e.g. chemicals
- F23G7/06—Incinerators or other apparatus for consuming industrial waste, e.g. chemicals of waste gases or noxious gases, e.g. exhaust gase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17/00—Regenerative heat-exchange apparatus in which a stationary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or body is contacted successively by each heat-exchange medium, e.g. using granular particles
- F28D17/02—Regenerative heat-exchange apparatus in which a stationary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or body is contacted successively by each heat-exchange medium, e.g. using granular particles using rigid bodies, e.g. of porous material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K—VALVES; TAPS; COCKS; ACTUATING-FLOATS; DEVICES FOR VENTING OR AERATING
- F16K11/00—Multiple-way valves, e.g. mixing valves; Pipe fittings incorporating such valves
- F16K11/02—Multiple-way valves, e.g. mixing valves; Pipe fittings incorporating such valves with all movable sealing faces moving as one unit
- F16K11/06—Multiple-way valves, e.g. mixing valves; Pipe fittings incorporating such valves with all movable sealing faces moving as one unit comprising only sliding valves, i.e. sliding closure elements
- F16K11/072—Multiple-way valves, e.g. mixing valves; Pipe fittings incorporating such valves with all movable sealing faces moving as one unit comprising only sliding valves, i.e. sliding closure elements with pivoted closure members
- F16K11/074—Multiple-way valves, e.g. mixing valves; Pipe fittings incorporating such valves with all movable sealing faces moving as one unit comprising only sliding valves, i.e. sliding closure elements with pivoted closure members with flat sealing face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K—VALVES; TAPS; COCKS; ACTUATING-FLOATS; DEVICES FOR VENTING OR AERATING
- F16K3/00—Gate valves or sliding valves, i.e. cut-off apparatus with closing members having a sliding movement along the seat for opening and closing
- F16K3/02—Gate valves or sliding valves, i.e. cut-off apparatus with closing members having a sliding movement along the seat for opening and closing with flat sealing faces; Packings therefor
- F16K3/04—Gate valves or sliding valves, i.e. cut-off apparatus with closing members having a sliding movement along the seat for opening and closing with flat sealing faces; Packings therefor with pivoted closure members
- F16K3/06—Gate valves or sliding valves, i.e. cut-off apparatus with closing members having a sliding movement along the seat for opening and closing with flat sealing faces; Packings therefor with pivoted closure members in the form of closure plates arranged between supply and discharge passages
- F16K3/08—Gate valves or sliding valves, i.e. cut-off apparatus with closing members having a sliding movement along the seat for opening and closing with flat sealing faces; Packings therefor with pivoted closure members in the form of closure plates arranged between supply and discharge passages with circular plates rotatable around their centres
- F16K3/085—Gate valves or sliding valves, i.e. cut-off apparatus with closing members having a sliding movement along the seat for opening and closing with flat sealing faces; Packings therefor with pivoted closure members in the form of closure plates arranged between supply and discharge passages with circular plates rotatable around their centres the axis of supply passage and the axis of discharge passage being coaxial and parallel to the axis of rotation of the plate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3—COMBUSTION APPARATUS; COMBUSTION PROCESSES
- F23G—CREMATION FURNACES; CONSUMING WASTE PRODUCTS BY COMBUSTION
- F23G7/00—Incinerators or other apparatus for consuming industrial waste, e.g. chemicals
- F23G7/06—Incinerators or other apparatus for consuming industrial waste, e.g. chemicals of waste gases or noxious gases, e.g. exhaust gases
- F23G7/061—Incinerators or other apparatus for consuming industrial waste, e.g. chemicals of waste gases or noxious gases, e.g. exhaust gases with supplementary heating
- F23G7/065—Incinerators or other apparatus for consuming industrial waste, e.g. chemicals of waste gases or noxious gases, e.g. exhaust gases with supplementary heating using gaseous or liquid fuel
- F23G7/066—Incinerators or other apparatus for consuming industrial waste, e.g. chemicals of waste gases or noxious gases, e.g. exhaust gases with supplementary heating using gaseous or liquid fuel preheating the waste gas by the heat of the combustion, e.g. recuperation type incinerator
- F23G7/068—Incinerators or other apparatus for consuming industrial waste, e.g. chemicals of waste gases or noxious gases, e.g. exhaust gases with supplementary heating using gaseous or liquid fuel preheating the waste gas by the heat of the combustion, e.g. recuperation type incinerator using regenerative heat recovery mea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3—COMBUSTION APPARATUS; COMBUSTION PROCESSES
- F23L—SUPPLYING AIR OR NON-COMBUSTIBLE LIQUIDS OR GASES TO COMBUSTION APPARATUS IN GENERAL ; VALVES OR DAMP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ROLLING AIR SUPPLY OR DRAUGHT IN COMBUSTION APPARATUS; INDUCING DRAUGHT IN COMBUSTION APPARATUS; TOPS FOR CHIMNEYS OR VENTILATING SHAFTS; TERMINALS FOR FLUES
- F23L13/00—Construction of valves or dampers for controlling air supply or draught
- F23L13/02—Construction of valves or dampers for controlling air supply or draught pivoted about a single axis but having not other movement
- F23L13/04—Construction of valves or dampers for controlling air supply or draught pivoted about a single axis but having not other movement with axis perpendicular to face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3—COMBUSTION APPARATUS; COMBUSTION PROCESSES
- F23L—SUPPLYING AIR OR NON-COMBUSTIBLE LIQUIDS OR GASES TO COMBUSTION APPARATUS IN GENERAL ; VALVES OR DAMP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ROLLING AIR SUPPLY OR DRAUGHT IN COMBUSTION APPARATUS; INDUCING DRAUGHT IN COMBUSTION APPARATUS; TOPS FOR CHIMNEYS OR VENTILATING SHAFTS; TERMINALS FOR FLUES
- F23L15/00—Heating of air supplied for combustion
- F23L15/02—Arrangements of regenerator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20/00—Combustion technologies with mitigation potential
- Y02E20/34—Indirect CO2mitigation, i.e. by acting on non CO2directly related matters of the process, e.g. pre-heating or heat recovery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137/00—Fluid handling
- Y10T137/5544—Reversing valves - regenerative furnace type
- Y10T137/5689—Rotary reversing valve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137/00—Fluid handling
- Y10T137/8593—Systems
- Y10T137/86928—Sequentially progressive opening or closing of plural valves
- Y10T137/86992—With subsequent closing of first opened por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Dispersion Chemistr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ultiple-Way Valves (AREA)
- Incineration Of Waste (AREA)
- Sliding Valv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旋转式切换阀及蓄热式气体处理装置,实现了装置结构的简化且具备高密封性。随着阀体(11)的旋转,使形成于阀体(11)侧的被处理气体用供给口(33)和处理后气体用排出口(35)依次与形成于分配器(10)侧的各给排口(16)对置连通,由此使被处理气体(G)和处理后气体(G’)依次通过一端侧连通于燃烧室(6)的多个蓄热室(3);其中,设有阀体用施力机构(44A),其将阀体(11)支承为相对于分配器(10)在远近方向上自由位移的状态,以不对气室器(13)作用的状态将阀体(11)向分配器(10)侧推压。
Description
本申请是申请日为2005年6月28日、申请号为200580029159.5、发明名称为“蓄热式气体处理装置”的发明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蓄热式气体处理装置,其设有收纳了蓄热材料的多个蓄热室,所述各个蓄热室的一端与具备燃烧机构的燃烧室连通,在分配器与气室器之间设有阀体,该阀体以相对于所述分配器和所述气室器分别滑动接触的状态旋转,在所述分配器上以沿所述阀体的旋转方向排列的方式形成有与所述各个蓄热室的另一端分别连通的多个给排口,在所述阀体上形成有被处理气体用的供给口和处理后气体用的排出口,所述被处理气体用的供给口和处理后气体用的排出口随着所述阀体的旋转而与所述给排口依次对置连通,并且这些供给口和排出口配置成不同时与同一所述给排口对置连通的状态,使气体供给通路经由所述气室器与所述阀体的所述供给口连通,或者,使气体排出通路经由所述气室器与所述阀体的所述排出口连通,并且,在所述分配器与所述阀体之间夹装有分配器侧密封部件,该分配器侧密封部件将经过所述分配器与所述阀体之间间隙实现的所述供给口与所述排出口的连通隔断,随着所述阀体的旋转,将从所述气体供给通路导入至所述阀体的被处理气体经过所述供给口向所述分配器一侧供给,并且,将从所述分配器一侧经过所述排出口而被排向所述阀体的处理后气体朝气体排出通路导出。
另外,本发明涉及蓄热式气体处理装置中可利用的旋转式切换阀的密封结构以及阻力调整机构。
另外,本发明涉及利用上述蓄热式气体处理装置实施的蓄热材料层净化方法。
背景技术
在现有技术中,作为这种蓄热式气体处理装置以及该蓄热式气体处理装置可利用的旋转式切换阀,有以下这样的装置及切换阀。
(蓄热式气体处理装置的概要)
现有技术中,在蓄热式气体处理装置中,使从气体供给通路被导入到阀体中的被处理气体穿过阀体的供给口以及与其对置连通的给排口经过一部分蓄热室而到达燃烧室,在该燃烧室中通过燃烧对被处理气体中的污染物质或恶臭物质等进行处理。
另外,使处理后气体通过其他蓄热室,对该蓄热室的蓄热材料进行蓄热,然后,使其穿过相对于该蓄热室进行给排的给排口以及与该给排口对置连通的排出口并经过阀体,朝气体排出通路导出。
并且,通过在该处理中使阀体旋转,依次切换使阀体的供给口及排出口分别对置连通的给排口(即,依次切换使被处理气体通过的蓄热室、以及使处理后气体通过的蓄热室),由此,在各蓄热室的通过过程中,由借助处理后气体的通过而预先蓄热的蓄热材料对被处理气体进行预热,从而实现了热效率的提高。
(密封部的施力结构)
在这种蓄热式气体处理装置中,由密封部件(分配器侧密封部件)将经过分配器与阀体之间的间隙实现的供给口与排出口的连通隔断,由此防止通过供给口的被处理气体混入到从分配器一侧被排出到阀体的排出口的处理后气体中,或由气室器一侧的密封部件阻止经过分配器与阀体之间的间隙进行的气体泄漏,由此防止从供给口导入的被处理气体混入到被排出到阀体的排出口的处理后气体中。
现有技术中,关于夹装在阀体与分配器之间的分配器一侧的密封部件所实现的连通隔断(也就是密封),以安装在弹性体等施力件上的状态将分配器侧密封部件装备在分配器一侧,通过由该施力件向阀体一侧推压分配器一侧的密封部件,而将分配器一侧的密封部件可靠地压接在阀体上,关于安装在阀体与气室器之间的气室器一侧的密封部件所实现的连通隔断,以安装在弹性体等施力件上的状态将气室器侧密封部件装备在气室器一侧,通过由该施力件向阀体一侧推压气室器侧密封部件,而将气室器一侧的密封部件可靠地压接在阀体上,通过这两个密封部件来提高密封性(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旋转式切换阀的密封结构)
如上述那样的旋转式切换阀(参照图36)构成为,通过主阀部件与副阀部件的相对旋转来切换与各个副阀口对置的主阀口,进而切换多个主阀口与多个副阀口的对置连通关系,由此,实现多个主流路与多个副流路的连接关系的切换;在主阀部件的主对置面和与之接近对置的副阀部件的副对置面之间夹装密封部件,借助该密封部件来防止应通过不同的主阀口及副阀口的流体彼此穿过两对置面之间的间隙混合。
关于该密封部件的装备,有如下两种形式,即,使设于副对置面的密封部件与主对置面滑动接触的形式,和相反使设于主对置面的密封部件与副对置面滑动接触的形式。在将密封部件设置在副阀部件的副对置面上的形式中,如图36、图37所示那样,采用了在副对置面上设置密封部件的结构,该密封部件具备环状密封部和区分密封部;所述环状密封部呈包围主阀部件与副阀部件的相对旋转的旋转轴芯的环状形状,位于副阀口的排列的列宽方向的两外侧(在该图的例子中为内周侧及外周侧),在主阀口的排列的列宽方向的两外侧(在该图的例子中同样为内周侧及外周侧)与主对置面滑动接触;所述区分密封部在旋转方向上位于相邻的副阀口彼此之间的封闭部分Sy的中央部,且呈线状形状,定位成跨副阀口的排列的列宽方向的两外侧(内周侧及外周侧)的环状密封部彼此的状态,与主对置面滑动接触。......现有技术例1(参照专利文献2)。
另一方面,在将密封部件设置在主阀部件的主对置面上的形式中,如图39、图40所示那样,采用了在主对置面上设置密封部件的结构,该密封部件具备环状密封部和区分密封部;所述环状密封部呈包围主阀部件与副阀部件的相对旋转的旋转轴芯的环状形状,位于主阀口的排列的列宽方向的两外侧(在该图的例子中为内周侧及外周侧),在副阀口的排列的列宽方向的两外侧(在该图的例子中同样为内周侧及外周侧)与副对置面滑动接触;所述区分密封部在旋转方向上位于各主阀口的两开口缘的外侧附近,且呈线状形状,定位成跨主阀口的排列的列宽方向的两外侧(内周侧及外周侧)的环状密封部彼此的状态,与副对置面滑动接触。......现有技术例2(参照专利文献3)。
另外,在将密封部件设置在主阀部件的主对置面上的形式中,如图43、图44所示那样,采用了在主对置面x上设置密封部件的结构,该密封部件具备环状密封部和区分密封部;所述环状密封部呈包围主阀部件与副阀部件的相对旋转的旋转轴芯的环状形状,位于主阀口的排列的列宽方向的两外侧(内周侧及外周侧),在副阀口的排列的列宽方向的两外侧(内周侧及外周侧)与副对置面滑动接触;所述区分密封部在跨这些环状密封部的状态下定位成覆盖主阀口彼此之间的各封闭部分Sx的整个面的状态,与副对置面滑动接触。......现有技术例3(参照专利文献4)。
(旋转式切换阀的压力调整机构)
另外,现有的这种旋转式切换阀具有阀座板和以相对于阀座板滑动接触的状态旋转的旋转阀体。在阀座板上沿阀体旋转方向排列地形成了多个选择流路口,在旋转阀体中设有第一及第二内部流路,随着阀体的旋转,这些流路的一端的选择侧开口依次与多个选择流路口对置连通,而且另一端的共通侧开口在阀体旋转方向上移动,并配置成第一内部流路的选择侧开口与第二内部流路的选择侧开口不同时与同一个选择流路口对置连通。
另外,设有第一流路室和第二流路室,它们分别使随着旋转阀体的旋转在阀体旋转方向上移动的第一及第二内部流路的共通侧开口始终连通,在第一流路室的阀体旋转方向上的一个部位开设第一共通流路口,且在第二流路室的阀体旋转方向上的一个部位开设第二共通流路口。
而且,该旋转式切换阀例如作为蓄热式气体处理装置的切换装置使用(例如专利文献2)。
(气体冷却装置)
另外,现有的这种蓄热式气体处理装置通过由切换机构切换使朝向燃烧室的被处理气体通过的蓄热材料层和来自燃烧室的处理后气体通过的蓄热材料层,来使被处理气体在下一行程中通过借助来自燃烧室的高温处理后气体的通过而蓄热的蓄热材料层,对被处理气体进行预热,在燃烧室中燃烧处理该被预热的被处理气体,由此,降低了被处理气体燃烧处理时所需的燃烧室中的加热量,然而,现有技术中,在这种蓄热式气体处理装置中,将为了蓄热而通过蓄热材料层的来自燃烧室的高温处理后气体穿过气体给排风通路中的切换机构的夹装部而直接排出到外部(例如参照专利文献4、5)。
专利文献1:特开2001-74225号公报;
专利文献2:特开平10-61940号公报;
专利文献3:特开平7-305824号公报;
专利文献4:特开2001-304531号公报;
专利文献5:特开平9-217918号公报。
然而,在上述的现有技术中却存在以下这样的问题。
(密封部的施力结构)
如上述那样,在安装于施力件的状态下将分配器侧密封部件装备在分配器一侧的结构中,在分配器一侧,需要在保持分配器与分配器侧密封部件之间的气密性的同时,容许分配器侧密封部件单体相对于阀体在远近方向上位移的结构,因而装置结构复杂,难以制作装置。
另外,由于分配器侧密封部件以单体形式进行位移,所以在位移动作中容易出现松动,因此导致密封性降低。
同样,在安装于施力件的状态下将气室器侧密封部件装备在气室器一侧的结构中,在气室器一侧,需要在保持气室器与气室器侧密封部件之间的气密性的同时容许气室器侧密封部件单体相对于阀体在远近方向上位移的结构。因而,装置结构复杂,难以制作装置,并且,由于气室器侧密封部件以单体形式进行位移,所以在位移动作中容易出现松动,因此导致密封性降低。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情况,本发明的主要课题在于以合理的改良有效地解决上述问题。
(旋转式切换阀的密封结构)
在将密封部件设置在副对置面上的上述现有技术例1(图36、图37)的结构中,如图38(a)、(b)所示那样,主对置面中主阀口彼此之间的封闭部分Sx的旋转方向宽度θd’若大于等于副对置面中相邻的区分密封部的配置间隔θmn’(θd’≥θmn’,严格来讲在相邻的区分密封部的内部尺寸间隔以上)的话,可防止所通过的主阀口以及副阀口应相互不同的流体彼此的混合,从而能够减小副对置面中副阀口彼此之间的封闭部分Sy的旋转方向宽度θn’。由此,能够确保副对置面中各个副阀口的旋转方向宽度θm’较大(换言之,确保各副阀口的开口面积较大),有利于流体压力损失的降低及装置的小型化等。然而,在将密封部件设置在主对置面x上的上述现有技术例2的结构中,却存在副对置面y中各个副阀口的旋转方向宽度θm被限制得较小的问题。
也就是说,在现有技术例2(图39、图40)的结构中,为了防止如图42(a)所示那样形态的流体混合、以及如图42(b)所示那样形态的流体混合这两种混合,如图41(a)至图41(c)所示那样,必须将主对置面x中在主阀口彼此之间的封闭部分Sx相邻的区分密封部的配置间隔θd(简言之是封闭部分Sx的旋转方向宽度)设计为副对置面中各个副阀口的旋转方向宽度θm以上,并且,要将副对置面中副阀口彼此之间的封闭部分的旋转方向宽度θn设定成大于等于主对置面中在主阀口彼此之间的封闭部分Sx相邻的区分密封部的配置间隔θd(θd≥θm且θn≥θd)。为此,副对置面中各个副阀口的旋转方向宽度θm(开口面积)被限制得较小,而且由于设计条件等其他外在因素,有时还需要采用将密封部件设置在主阀部件的主对置面上的形式,因此希望该问题能够得到解决。
另外,在该现有技术例3的结构中,如图45(a)、(b)所示那样,若面状的区分密封部的旋转方向宽度θd为副对置面中各副阀口的旋转方向宽度θm以上的话,能够防止所通过的主阀口及副阀口应相互不同的流体之间的混合,可获得较小的副对置面中副阀口彼此之间的封闭部分Sy的旋转方向宽度θn(即,可增大各个副阀口16的旋转方向宽度θm(开口面积))。但是,仅靠呈线状延伸的密封部不能形成密封部件,需要具备与主阀口彼此之间的封闭部分Sx同等大小面积的面状区分密封部。因而,密封部件的制作成本偏高,而且无法以将呈线状延伸的密封部嵌入到槽中的形态的安装方式进行应对,密封部件相对于主对置面的安装也成为难题。
鉴于以上情况,本发明的主要课题在于,在将夹设于主对置面与副对置面之间的密封部件设置在主对置面的形式中,不但能够避免上述现有技术例3那样密封部件形状的特殊化,而且能够确保副对置面中各个副阀口的开口面积较大,而且由此还能够提高蓄热式气体处理装置的性能。
(压力调整机构)
在上述现有的旋转式切换阀中,在第一内部流路的共通侧开口随旋转阀体的旋转而向阀体旋转方向移动时,交替地定位在第一共通流路口附近的图46(a)所示位置、和远离该第一共通流路口的图46(b)所示位置。在第一内部流路的共通侧开口接近第一共通流路口的状态下,这些开口间的流体通过阻力变小。另一方面,在第一内部流路的共通侧开口远离第一共通流路口的状态下,这些开口间的流体通过阻力变大。由于该通过阻力的变动,存在第一内部流路侧的通过流体(在上述例子的蓄热式气体处理装置中为处理后气体)的流量随着旋转阀体的旋转周期性变动的问题,另外,对于第二内部流路侧的通过流体(在上述例子的蓄热式气体处理装置中为被处理气体)也因同样的理由而存在流量周期性变动的问题。
尤其是,如图46所示的旋转式切换阀那样,在第一内部流路的共通侧开口接近第一共通流路口时,两开口在第一流路室成为接近的面对状态。另一方面,在第一内部流路的共通侧开口远离第一共通流路口时,两开口成为经第一流路室中旋转阀体周围的狭窄流体路径而连通的状态。在为这样的阀结构的情况下,两开口间的流体通过阻力的变动幅度较大。因而,随旋转阀体的旋转而产生的上述那样的周期性流量变动有为显著地产生。
并且,在使用该旋转式切换阀的蓄热式气体处理装置中,由于上述那样的通过流体的周期性流量变动(即,通过气体的风量变动),导致装置性能下降及运转故障等。
鉴于上述情况,本发明的主要课题在于,通过合理的改善来防止旋转式切换阀的上述那样的周期性流量变动,而且防止因该周期性流量变动导致的蓄热式气体处理装置的性能下降及运转故障等。
(冷却装置)
在现有的蓄热式气体处理装置中,为了防止因漏出产生的被处理气体向处理后气体中的混入或各气体向外部的漏出,各种结构的密封部件被装备在切换机构中,但若要避免该密封部件的热损伤,则从燃烧室排出的处理后气体的温度受到限制。因而,对导入装置中的被处理气体的温度(蓄热式气体处理装置的入口温度)或燃烧室中的燃烧温度也存在限制,从而限定了能够处理的被处理气体。另外,存在不能在燃烧室中充分进行燃烧处理的情况。
鉴于该情况,本发明的主要课题在于,以合理的改善有效地解决上述问题。
本发明的蓄热式气体处理装置的第一特征方案如下:
一种蓄热式气体处理装置,作成下述结构:设有收纳着蓄热材料的多个蓄热室,各个所述蓄热室的一端与具备燃烧机构的燃烧室连通,
在分配器与气室器之间设有阀体,该阀体以相对于所述分配器和所述气室器分别滑动接触的状态旋转,在所述分配器上,沿所述阀体的旋转方向排列地形成有与各个所述蓄热室的另一端分别连通的多个给排口,
在所述阀体上,形成有被处理气体用的供给口和处理后气体用的排出口,所述被处理气体用的供给口和处理后气体用的排出口随着所述阀体的旋转而与所述给排口依次对置连通,并且这些供给口和排出口配置成不同时与同一所述给排口对置连通的状态,
使气体供给通路经由所述气室器与所述阀体上的所述供给口连通,或者,使气体排出通路经由所述气室器与所述阀体上的所述排出口连通,并且,在所述分配器与所述阀体之间安装有分配器侧密封部件,该分配器侧密封部件将经过所述分配器与所述阀体之间的间隙实现的所述供给口与所述排出口的连通隔断,
随着所述阀体的旋转,将从所述气体供给通路导入至所述阀体的被处理气体经过所述供给口向所述分配器一侧供给,并且,将从所述分配器一侧经过所述排出口而排向所述阀体的处理后气体朝气体排出通路导出,其特征在于,
设置有阀体用的施力机构,该阀体用的施力机构将所述阀体支承在相对于所述分配器在远近方向上自由位移的状态下,在不对所述气室器作用的状态下朝向所述分配器一侧推压所述阀体。
也就是说,根据该方案,通过阀体用的施力机构将阀体向分配器一侧推压,从而能够以由阀体推压的形态将安装在阀体与分配器之间的分配器侧密封部件压接到阀体或分配器上(即,在将所述密封部件装备在分配器一侧的情况下,压接到阀体上,另一方面,在将所述密封部件装备在阀体一侧的情况下,压接到分配器上)。
这样,通过阀体的推压使密封部件压接在阀体或分配器上,从而在如上述的现有装置那样将分配器侧密封部件装备在分配器一侧的情况下,在分配器一侧不需要下述结构,即,在保持分配器与分配器侧密封部件之间的气密性的同时,允许分配器侧密封部件单体相对于阀体在远近方向上位移;相反,在将分配器侧密封部件装备在阀体一侧的情况下,在阀体一侧也不需要下述结构,即,在保持阀体与分配器侧密封部件之间的气密性的同时,允许分配器侧密封部件单体相对于分配器在远近方向上位移。可以采用将上述密封部件固定装备在分配器或阀体上的简易结构,而且能够借助阀体用施力机构的作用力适当地将上述密封部件压接在阀体或分配器上。
并且,由于推压阀体的结构简单,故能够避免上述现有装置那样的装置结构的复杂化,能够容易地制作装置。而且,由于不允许上述密封部件单体的位移,所以可有效地避免因在密封部件的位移动作中出现松动而导致的密封性降低,能够可靠且稳定地获得高密封性。
另外,通过上述那样借助阀体用施力机构的作用力将上述密封部件压接在阀体或分配器上,可在使用低弹性密封部件的同时获得较高的密封性,所以,与现有技术相比,能够使用耐磨性及耐热性优异的密封部件或低弹性且热膨胀率小的密封部件。其结果,能够有效地降低分配器侧密封部件的更换频率,同时,从热应对性方面考虑,也能进一步有效地提高密封性。
而且,通过由阀体用施力机构将阀体推压到分配器上而使分配器侧密封部件压接在阀体或分配器上,还能够降低获得要求的密封性所需的装置的制作精度,从这方面考虑能够更加容易地制作装置。
作为将安装在分配器与阀体之间的分配器侧密封部件压接在分配器或阀体上的其他方式,可考虑通过用施力机构将气室器朝阀体一侧施力而将气室器向阀体一侧推压、从而将阀体向分配器一侧施力(也就是说施力机构经由气室器朝分配器一侧对阀体施力)的结构,但是,如果是这样的结构,由于中间要经由气室器,所以,对施力机构的作用力进行调整以便以适当的力将分配器侧密封部件压接到分配器或阀体上是比较困难的。
然而,根据该第一特征方案,由于阀体用施力机构的作用力以不对气室器作用的状态推压阀体(换言之,阀体通过阀体用施力机构被独立地向分配器一侧推压,而不经由气室器),所以,与上述其他方式相比,能够容易地以适当的力(例如,具有足够的气密性,在耐磨性方面也最为有利的力)将分配器侧密封部件压接到阀体或分配器上。其结果,能够更为有效地降低分配器侧密封部件的更换频率,而且能够进一步有效提高密封性。
另外,在第一特征方案的实施中,可采用将分配器侧密封部件装备在分配器一侧的结构、和装备在阀体一侧的结构中的任一种。
另外,可以采用经由气室器将气体供给通路与阀体的供给口连通的结构、和经由气室器将气体排出通路与阀体的排出口连通的结构中的任一种。
本发明的蓄热式气体处理装置的第二特征方案在于,在所述气室器与所述阀体之间安装有气室器侧密封部件,该气室器侧密封部件阻止气体经过所述气室器与所述阀体之间的间隙漏出,设有气室器用的施力机构,该气室器用的施力机构将所述气室器支承在相对于所述阀体在远近方向上自由位移的状态下,朝所述阀体一侧推压所述气室器。
根据该第二特征方案,能够借助气室器用施力机构,以由气室器推压的形态,将安装在气室器与阀体之间的气室器侧密封部件压接到阀体或分配器上(在将所述密封部件装备在气室器一侧的情况下,压接到阀体上,在将所述密封部件装备在阀体一侧的情况下,压接到气室器上)。
其结果,对于安装在气室器与阀体之间的气室器侧密封部件,也能够起到与第一特征方案相同的作用效果。
另外,由于对阀体和气室器分别施力,所以,气室器用施力机构的作用力与第一特征方案中所述的其他方式的施力机构相比,能够减小作用力。其结果,能够用强度低且质量轻的材质制作气室器,能够实现装置整体的轻量化以及制造成本的降低。
另外,在第二特征方案的实施中,可以采用将气室器侧密封部件装备在气室器一侧的结构、和装备在阀体一侧的结构中的任一种。
本发明的蓄热式气体处理装置的第三特征方案在于:
一种蓄热式气体处理装置,作成下述结构:设有收纳着蓄热材料的多个蓄热室,各个所述蓄热室的一端与具备燃烧机构的燃烧室连通,
在分配器与气室器之间设有阀体,该阀体以相对于所述分配器和所述气室器分别滑动接触的状态旋转,在所述分配器上,沿所述阀体的旋转方向排列地形成有与各个所述蓄热室的另一端分别连通的多个给排口,
在所述阀体上,形成有被处理气体用的供给口和处理后气体用的排出口,所述被处理气体用的供给口和处理后气体用的排出口随着所述阀体的旋转而与所述给排口依次对置连通,并且这些供给口和排出口配置成不同时与同一所述给排口对置连通的状态,
使气体供给通路经由所述气室器与所述阀体上的所述供给口连通,或者,使气体排出通路经由所述气室器与所述阀体上的所述排出口连通,并且,
在所述气室器与所述阀体之间安装有气室器侧密封部件,该气室器侧密封部件防止气体经过所述气室器与所述阀体之间的间隙漏出,
随着所述阀体的旋转,将从所述气体供给通路导入至所述阀体的被处理气体经过所述供给口向所述分配器一侧供给,并且,将从所述分配器一侧经过所述排出口而排向所述阀体的处理后气体朝气体排出通路导出,其特征在于,
设有阀体用的施力机构,该阀体用的施力机构将所述阀体支承在相对于所述气室器在远近方向上自由位移的状态下,在不对所述分配器作用的状态下朝向所述气室器一侧推压所述阀体。
也就是说,根据该方案,通过借助阀体用施力机构向气室器一侧推压阀体,从而能够以由阀体推压的形态将安装在阀体与气室器之间的气室器侧密封部件压接到阀体或气室器上(即,在将气室器侧密封部件装备在气室器一侧的情况下,压接到阀体上,在将气室器侧密封部件装备在阀体一侧的情况下,压接到气室器上)。
其结果,关于气室器侧密封部件,能够起到与第一特征方案相同的作用效果。
在分配器与气室器之间设有以相对于分配器和气室器分别滑动接触的状态旋转的阀体的结构中,作为将安装在气室器与阀体之间的气室器侧密封部件压接在气室器或阀体上的其他方式,可考虑下述结构,即,通过施力机构将分配器朝阀体一侧施力而将分配器向阀体一侧推压,从而将阀体向气室器一侧施力(也就是说,施力机构经由分配器朝气室器一侧对阀体施力),但是,如果是这样的结构,由于中间要经由分配器,所以,对施力机构的作用力进行调整以便以适当的力将气室器侧密封部件压接到气室器或阀体上是比较困难的。
然而,根据该第三特征方案,由于阀体用施力机构的作用力以不对分配器作用的状态推压阀体(换言之,阀体通过阀体用施力机构被独立地向气室器一侧推压,而不经由分配器),所以,与上述其他方式相比,能够容易地以适当的力(例如,具有足够的气密性,在耐磨性方面也最为有利的力)将气室器侧密封部件压接到阀体或气室器上。其结果,能够更为有效地降低气室器侧密封部件的更换频率,而且能够进一步有效提高密封性。
另外,在第三特征方案的实施中,可采用将气室器侧密封部件装备在气室器一侧的结构、和装备在阀体一侧的结构中的任一种。
另外,可以采用经由气室器将气体供给通路与阀体的供给口连通的结构、和经由气室器将气体排出通路与阀体的排出口连通的结构中的任一种。
本发明的蓄热式气体处理装置的第四特征方案,在上述第三特征方案的实施中,
在所述分配器与所述阀体之间安装有分配器侧密封部件,该分配器侧密封部件将经过所述分配器与所述阀体之间的间隙实现的所述供给口与所述排出口的连通隔断,
设置有分配器用的施力机构,该分配器用的施力机构将所述分配器支承在相对于所述阀体在远近方向上自由位移的状态下,朝所述阀体一侧推压所述分配器。
也就是说,根据该第四特征方案,借助分配器用施力机构,能够以由分配器推压的形态将安装在分配器与阀体之间的分配器侧密封部件压接到阀体或分配器上(即,在将分配器侧密封部件装备在分配器一侧的情况下,压接到阀体上,在将分配器侧密封部件装备在阀体一侧的情况下,压接到分配器上)。
其结果,起到与上述相同的作用效果。
另外,由于对阀体和分配器分别施力,所以与由一个施力机构对阀体和分配器施力的方式相比,分配器用施力机构的作用力能够得到弱化。其结果,能够用强度低且质量轻的材质制作分配器,能够实现装置整体的轻量化以及制造成本的降低。
另外,在第四特征方案的实施中,可以采用将分配器侧密封部件装备在分配器一侧的结构、和装备在阀体一侧的结构中的任一种。
本发明的蓄热式气体处理装置的第五特征方案在于,所述阀体用施力机构对所述阀体的旋转轴向使其伸长或缩短的一侧施力,从而对所述阀体施力。
也就是说,根据该第五特征方案,为了将位于分配器与气室器之间的阀体向分配器一侧或气室器一侧推压,阀体用施力机构设计成这样的结构,即,对在分配器与气室器之间独立旋转的阀体的旋转轴向使该旋转轴伸长或缩短的一侧施力,因而,不使装置大型化即可容易地在第一及第二特征方案的实施中实现以不对气室器作用的状态将阀体向分配器一侧推压的结构,以及在第三及第四特征方案的实施中以不对分配器作用的状态将阀体向气室器一侧推压的结构。
本发明的蓄热式气体处理装置的第六特征方案在于,所述旋转轴的伸缩部以配置在对所述旋转轴进行驱动的驱动机构与所述阀体之间的方式设置在所述旋转轴上,所述阀体用施力机构对比所述伸缩部更靠所述阀体一侧的旋转轴部分施力。
也就是说,根据该第六特征方案,能够通过配置在旋转轴的驱动机构与阀体之间的伸缩部来吸收朝向轴心方向的动作,所以能够防止朝向轴心方向的动作传递到使旋转轴旋转的驱动机构上。其结果,能够通过驱动机构使阀体稳定地旋转,并且,能够有效地防止由朝向轴心方向的动作导致的驱动机构故障的产生等。
本发明的蓄热式气体处理装置的第七特征方案在于,在所述旋转轴的轴心周围,等间隔地配置有多个所述阀体用施力机构。
也就是说,根据该第七特征方案,多个阀体用施力机构对阀体均匀地施力,所以能够不偏斜地将阀体向分配器一侧或气室器一侧推压。其结果,能够可靠地将分配器侧密封部件或气室器侧密封部件压接在分配器或阀体或气室器上。
本发明的第八特征方案涉及旋转式切换阀,
设置有以使相互的对置面彼此接近的状态相对旋转的主阀部件和副阀部件,
在所述副阀部件的与所述主阀部件对置的面、即副对置面上,形成有作为多个副流路各自的流路口的多个副阀口,该多个副阀口在所述相对旋转的旋转轴芯周围沿所述相对旋转的旋转方向排列,并且,
在所述主阀部件的与所述副阀部件对置的面、即主对置面上,形成有作为多个主流路各自的流路口的多个主阀口,该多个主阀口以随着所述相对旋转而与多个所述副阀口分别依次对置的状态,在所述旋转轴芯周围沿所述相对旋转的旋转方向排列,并且配置成,在所述相对旋转的旋转方向上相邻的两个主阀口不同时与同一个所述副阀口对置,其特征在于,
作为设置在所述主对置面与所述副对置面之间的密封部件,在所述主对置面上设置有具备环状密封部、区分密封部以及辅助区分密封部的密封部件,
所述环状密封部,呈围绕所述旋转轴芯的环状形状,位于所述主阀口的排列的列宽方向的两外侧,随着所述相对旋转在所述副阀口的排列的列宽方向的两外侧与所述副对置面滑动接触,
所述区分密封部,在所述相对旋转的旋转方向上位于各所述主阀口的两开口缘的外侧附近,并且,定位成以线状形状跨设在所述主阀口的排列的列宽方向的两外侧的所述环状密封部之间的状态,随着所述相对旋转而与所述副对置面滑动接触,
所述辅助区分密封部,在所述相对旋转的旋转方向上相邻的所述主阀口彼此之间的各封闭部分中,位于相邻的所述区分密封部彼此之间,并且,定位成以线状形状跨设在所述主阀口的排列的列宽方向的两外侧的所述环状密封部之间的状态,随着所述相对旋转而与所述副对置面滑动接触。
也就是说,如上述那样,在现有技术例2(图39、图40)的结构中,为了防止图42(a)所示形态的流体混合以及图42(b)所示形态的流体混合,如图41(a)至图41(c)所示那样,需要将在主对置面上的主阀口彼此之间的封闭部分Sx中相邻的区分密封部的配置间隔θd(严格来讲是外部尺寸间隔),设定在副对置面上的各个副阀口的旋转方向宽度θm以上,并且,需要将副对置面y上的副阀口彼此之间的封闭部分Sy的旋转方向宽度θn,设定成大于等于在主对置面上的主阀口彼此之间的封闭部分Sx中相邻的区分密封部的配置间隔θd(严格来讲是内部尺寸间隔)(θd≥θm并且θn≥θd)。
相对于此,根据上述第八特征方案,例如如图16、图17(a)至图17(c)所示那样,在主对置面上的主阀口彼此之间的封闭部分Sx中相邻的区分密封部(隔着辅助区分密封部而相邻的区分密封部)的配置间隔θd,与现有技术例2相同(实质上也与现有技术例1相同),需要设定为副对置面上的各副阀口的旋转方向宽度θm以上(θd≥θm)。然而,并不需要将副对置面上的副阀口彼此之间的封闭部分Sy的旋转方向宽度θn,设定成大于等于在主对置面上的主阀口彼此之间的封闭部分Sx中相邻的区分密封部的配置间隔θd,只要设定在主阀口彼此之间的封闭部分Sx中的区分密封部与辅助区分密封部的配置间隔θe以上(θd>θn≥θe),就能够防止所通过的主阀口及副阀口应该不同的流体G、G’、G”相互的混合。
即,尽管采用将密封部件设在主对置面上的形式,与采用现有技术例2的结构的情况相比,也能增大副对置面上的各副阀口的旋转方向宽度θm(换言之,开口面积)。因此,在流体压力损失的降低及装置的小型化等方面非常有利。
另外,根据第八特征方案,由于区分密封部及辅助区分密封部都为线状,环状密封部也为线状,所以能够仅用线状延伸的密封部形成密封部件,还能够避免如现有技术例3(图43至图45)那样的密封部件的形状特殊化。其结果,能够避免密封部件的制作成本上升以及密封部件相对于主对置面的安装困难化。
另外,在第八特征方案的实施中,在主阀部件与副阀部件相对旋转的旋转轴芯周围沿该旋转方向排列(一般来讲是均匀排列)地形成在副对置面上的各个副阀口的旋转方向宽度θm,不必设定成相等。在形成旋转方向宽度θm相互不同的副阀口时,在主对置面上的主阀口彼此之间的封闭部分Sx中相邻的区分密封部(隔着辅助区分密封部而相邻的区分密封部)的配置间隔θd,只要设定在各个副阀口的旋转方向宽度θm中最大的宽度以上即可。
另外,在第八特征方案的实施中,在主对置面上的主阀口彼此之间的封闭部分Sx中相邻的各个区分密封部与它们之间的辅助区分密封部的配置间隔θe,也不必设定成相等。在将各区分密封部与辅助区分密封部的配置间隔θe设定为不同时,副对置面上的副阀口彼此之间的封闭部分Sy的旋转方向宽度θn,只要设定在区分密封部与辅助区分密封部的配置间隔θe中最大的间隔以上即可。
在第八特征方案的实施中,关于主阀部件与副阀部件的相对旋转,可采用将副阀部件固定而使主阀部件旋转的形态、或者与之相反地将主阀部件固定而使副阀部件旋转的形态、或是使主阀部件与副阀部件朝相反的方向旋转或以不同的速度朝相同的方向旋转的形态中的任一种。
在第八特征方案中,各密封部的线状形状并不限于使这些密封部相对于副对置面以线接触状态滑动接触的形状。也可以是使这些密封部件相对于副对置面y以面接触状态滑动接触的形状,只要是可称为细长的程度的、宽度尺寸比长度尺寸小的形状即可。
本发明的第九特征方案在于,在沿所述相对旋转的旋转方向相邻的所述主阀口彼此之间的各封闭部分中,多个所述辅助区分密封部以隔开间隔的状态在所述相对旋转的旋转方向上排列,并配置在相邻的所述区分密封部彼此之间。
也就是说,根据该第九特征方案,例如如图18、图19(a)至图19(c)所示那样,将间隔θe(在该图的例子中θe=1/3θd)作为对象间隔,所述间隔θe是用多个辅助区分密封部,将在主对置面上的主阀口彼此之间的封闭部分Sx中相邻的区分密封部的配置间隔θd(隔着多个辅助区分密封部而相邻的区分密封部的配置间隔)分割而成的间隔,若将副对置面上的副阀口彼此之间的封闭部分Sy的旋转方向宽度θn设定在该对象间隔θe以上,则能够防止所通过的主阀口及副阀口应该不同的流体G、G’、G”的混合。
即,这样,在将密封部件设置在主对置面上的形式中,能够避免现有技术例3那样的密封部件的形状特殊化,而且还能够确保副对置面上的各个副阀口的旋转方向宽度θm(开口面积)更大。
另外,在实施该第九特征方案时,在主阀口彼此之间的各个封闭部分Sx中以隔开间隔的状态沿旋转方向排列并配置在相邻区分密封部彼此之间的多个辅助区分密封部,其个数并不限于两个,也可为三个以上。
另外,主阀口彼此之间的封闭部分Sx中的一个区分密封部和与其相邻的辅助区分密封部的配置间隔、相邻的辅助区分密封部之间的配置间隔、主阀口彼此之间的封闭部分Sx中的另一个区分密封部和与其相邻的辅助区分密封部的配置间隔,无需设成相同,在这些间隔不等的情况下,将副对置面y上的副阀口彼此之间的封闭部分Sy的旋转方向宽度θn设定在上述各间隔中最大的间隔以上。
本发明的第十特征方案涉及采用第八或第九特征方案的旋转式切换阀的蓄热式气体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设有容纳着蓄热材料的多个蓄热室,将各个所述蓄热室的一端用风路连接到具备燃烧机构的燃烧室,并且,经过作为所述副流路的风路,将各个所述蓄热室的另一端从与所述主阀部件相反的一侧分别连接在多个所述副阀口上,
经过作为所述主流路的风路,将被处理气体的供给通路和处理后气体的排出通路从与所述副阀部件相反的一侧分别连接在气体供给用的所述主阀口和气体排出用的所述主阀口上。
在这样的气体处理装置中,根据上述第十特征方案,可确保各个副阀口的旋转方向宽度(开口面积)较大,因而可减小装置内的被处理气体以及处理后气体的通过阻力,能够降低气体输送所需的动力。其结果,能够将装置小型化而制作出设置性及制作成本方面优异的蓄热式气体处理装置。
本发明的第十一特征方案在于,一种旋转式切换阀,设有以相对于阀座板滑动接触的状态旋转的阀体,沿阀体旋转方向排列地在所述阀座板上形成有多个选择流路口,在所述阀体中设有内部流路,随着阀体的旋转,该内部流路的一端的选择侧开口依次与多个所述选择流路口对置连通,而且,另一端的共通侧开口沿阀体旋转方向移动,设有在所述阀体的旋转中始终与所述内部流路的共通侧开口连通的流路室,在该流路室的阀体旋转方向上的一个部位开设有共通流路口,其特征在于,设置有阻力调整机构,该阻力调整机构,在所述内部流路的共通侧开口随着所述阀体的旋转向阀体旋转方向移动而接近所述共通流路口时,变成下述作用状态,即,对处于与所述内部流路的选择侧开口对置连通的状态下的所述选择流路口和所述共通流路口之间的流体路径,施加流体通过阻力,而且,在所述内部流路的共通侧开口随着所述阀体的旋转向阀体旋转方向移动而远离所述共通流路口时,变成将该阻力的施加解除的解除状态。
根据该第十一特征方案,在内部流路的共通侧开口随阀体的旋转朝向阀体旋转方向移动而接近流路室的共通流路口时,阻力调整机构成为作用状态,对与内部流路的选择侧开口对置的选择流路口和共通流路口之间的流体路径(即,阀内的流体路径)施加流体通过阻力。另一方面,在内部流路的共通侧开口随阀体的旋转朝向阀体旋转方向移动而离开流路室的共通流路口时,阻力调整机构成为解除状态,将对阀内的流体路径施加的阻力解除。其结果,能够与流路室的共通流路口与内部流路的共通侧开口之间的流路长度变化无关地,使流体通过阻力(即,与内部流路的选择侧开口对置连通的选择流路口和共通流路口之间的流体通过阻力)均匀化。
并且,借助该通过阻力的均匀化,能够防止因流路室的共通流路口与内部流路的共通侧开口之间的流路长度变化导致的、通过流体的周期性流量变动(换言之,流速变动)。其结果,与现有的旋转式切换阀相比,能够制作流量稳定性或流速稳定性优异的旋转式切换阀。
另外,在第十一特征方案的实施中,阻力调整机构可利用任何方式/结构对流体路径施加流体通过阻力。另外,阻力调整机构在其作用状态下,可在与内部流路的选择侧开口对置连通的选择流路口和流路室的共通流路口之间的流体路径中的任意部位(例如,流路室或内部流路)施加流体通过阻力。
另外,在第十一特征方案的实施中,作为阀各部分的具体结构,在内部流路的共通侧开口接近共通流路口时两口的相对位置关系、或内部流路的共通侧开口远离共通流路口时两口的相对位置关系等方面,并不限于图20至图23所示的上述那样的结构。
本发明的第十二特征方案在于,作为所述阻力调整机构,在所述流路室中设置有固定阻力板,该固定阻力板,在所述内部流路的共通侧开口随着所述阀体的旋转向阀体旋转方向移动而接近所述共通流路口时,变成在从该共通流路口向所述阀体一侧离开的部位与内部流路的共通侧开口面对的状态。
也就是说,根据该第十二特征方案,当内部流路的共通侧开口接近流路室的共通流路口时,作为阻力调整机构的作用状态,变成上述固定阻力板与内部流路的共通侧开口面对的状态,由此,借助该固定阻力板在内部流路的共通侧开口与流路室的共通流路口之间施加流体通过阻力。
另外,当内部流路的共通侧开口远离流路室的共通流路口时,作为阻力调整机构的解除状态,变成内部流路的共通侧开口从固定阻力板的对面敞开的状态,内部流路的共通侧开口与共通流路口经由共通流路口与固定阻力板之间的间隔间隙而连通,由此,流体通过阻力的施加被解除。
并且,根据该第十二特征方案,能够仅通过将固定阻力板配备于流路室,而构成与内部流路的共通侧开口在旋转方向上的移动位置对应地变成作用状态和解除状态的阻力调整机构,由此,可容易地制作阀,而且可降低制作成本。
本发明的第十三特征方案在于,所述阻力调整机构构成为,在所述内部流路的共通侧开口随着所述阀体的旋转向阀体旋转方向移动而越来越接近所述共通流路口时,使施加的阻力逐渐增大,而且,在所述内部流路的共通侧开口随着所述阀体的旋转向阀体旋转方向移动而越来越远离所述共通流路口时,使施加的阻力逐渐减小。
也就是说,根据该第十三特征方案,在阀体旋转的过程中,当内部流路的共通侧开口越来越接近流路室的共通流路口时,施加的阻力逐渐增大,且当内部流路的共通侧开口越来越远离流路室的共通流路口时,施加的阻力逐渐减小,所以,与将阻力调整机构形成为状态仅变化成施加一定的流体通过阻力的作用状态和解除该阻力施加的解除状态的结构相比,能够更加有效地使内部流路的共通侧开口处在阀体旋转方向的各移动位置时的流体通过阻力均匀化。其结果,能够获得流量稳定性或流速稳定性更为优异的旋转式切换阀。
本发明的第十四特征方案在于,在所述阀体中作为所述内部流路设有第一及第二内部流路,在所述阀体上形成有第一内部流路的选择侧开口和第二内部流路的选择侧开口,所述第一内部流路的选择侧开口和第二内部流路的选择侧开口在不同时与同一所述选择流路口对置连通的配置条件下,配置成随着所述阀体的旋转依次与多个所述选择流路口对置连通的状态,作为所述流路室设有第一及第二流路室,该第一及第二流路室分别与随着所述阀体的旋转而在阀体旋转方向上移动的所述第一及第二内部流路的共通侧开口始终连通,作为所述共通流路口,在所述第一流路室的阀体旋转方向上的一个部位开设有第一共通流路口,而且,在所述第二流路室的阀体旋转方向上的一个部位开设有第二共通流路口,所述阻力调整机构装备在所述第一内部流路侧的流体路径和所述第二内部流路侧的流体路径中的至少一个流体路径上。
也就是说,根据该第十四特征方案,随阀体的旋转,第一内部流路的选择侧开口依次与多个选择流路口对置连通,从而依次切换经由第一内部流路及其共通侧开口和第一流路室而与第一共通流路口连通的选择流路口。另外,与其并行地,随阀体的旋转,第二内部流路的选择侧开口依次与多个选择流路口对置连通,从而依次切换经由第二内部流路及其共通侧开口和第二流路室而与第二共通流路口连通的选择流路口。
即,能够将第一共通流路口和第二共通流路口交替地连通于多个选择流路口。另外,由于第一内部流路的选择侧开口和第二内部流路的选择侧开口不同时与同一个选择流路口对置连通,所以,还可防止第一内部流路侧的通过流体与第二内部流路侧的通过流体混合,能够作为需要这样的切换的用途的阀使用。
并且,在该第十四特征方案中,在将阻力调整机构装备在第一内部流路侧的流体路径上时,能够与第一流路室的第一共通流路口和第一流路口的共通侧开口之间的流路长度变化无关地,使第一内部流路侧的流体路径的流体通过阻力均匀化。另外,在将阻力调整机构装备在第二内部流路侧的流体路径上时,能够使第二内部流路侧的流体路径的流体通过阻力均匀化。
其结果,能够制成流量稳定性或流速稳定性优异的旋转式切换阀。
另外,若将阻力调整机构装备在第一内部流路侧的流体路径和第二内部流路侧的流体路径这双方上的话,则能够防止第一内部流路侧的通过流体的周期性流量变动和第二内部流路侧的通过流体的周期性流量变动,能够获得流量稳定性或流速稳定性更加优异的旋转式切换阀。
本发明的第十五特征方案在于,设有容纳着蓄热材料的多个蓄热室,将各个所述蓄热室的一端用风路连接于具备燃烧机构的燃烧室,并且,将各个所述蓄热室的另一端从与所述阀体相反的一侧分别用风路连接在多个所述选择流路口上,
将处理后气体的排出通路从所述第一流路室的外侧与所述第一共通流路口连接,并且,将被处理气体的供给通路从所述第二流路室的外侧与所述第二共通流路口连接。
根据上述第十五特征方案,能够防止因第一共通流路口与第一内部流路的共通侧开口之间的流路长度变化导致的通过气体的周期性风量变动、以及因第二共通流路口与第二内部流路的共通侧开口之间的流路长度变化导致的通过气体的周期性风量变动。其结果,能够防止因风量变动而产生的蓄热式气体处理装置的性能降低及运转故障。
本发明的第十六特征方案涉及蓄热式气体处理装置,在与燃烧室相通的多个气体出入口部分别配置有透气性的蓄热材料层,
设置成为如下形态,即,这些蓄热材料层中的、在在先行程中通过了从所述燃烧室排出的高温的处理后气体的蓄热材料层,在在后行程中使向所述燃烧室输送的被处理气体通过,
在与所述燃烧室相通的气体给排风路中设有切换机构,该切换机构依次切换使朝向所述燃烧室的被处理气体通过的蓄热材料层和使来自所述燃烧室的处理后气体通过的蓄热材料层,
其特征在于,
设有冷却机构,该冷却机构在所述气体给排风路中的、从各个所述蓄热材料层的处理后气体出口至所述切换机构的风路部分中,或者在所述切换机构的处理后气体入口部分,对来自所述燃烧室的处理后气体进行冷却。
也就是说,根据该方案,在气体给排过程中,借助冷却机构在从各个蓄热材料层的处理后气体出口至切换机构的风路部分中、或者在切换机构的处理后气体入口部分,对高温的处理后气体进行冷却。其结果,由于高温的处理后气体在通过切换机构中的密封部件设置部位之前就已被冷却,所以能够防止密封部件暴露在容易发生热损伤的高温环境气体中。
由此,导入到装置中的被处理气体的温度或燃烧室中的燃烧温度的限制得到缓和,所以可进行处理的被处理气体的限定得到缓和,装置的通用性及处理性能得到提高。另外,能够有效地防止装备在切换装置中的密封部件的热损伤,故可减轻密封部件更换等维护的负担,而且还可提高装置在密封方面的可靠性。
本发明的第十七特征方案在于,设有以相互的对置面彼此接近的状态相对旋转的主阀部件和副阀部件,在该副阀部件的与所述主阀部件对置的对置面部上,以在所述相对旋转的旋转轴芯周围沿旋转方向排列的方式,形成有分别与各个所述气体出入口部连通的多个通气口,在所述主阀部件中以划分开的状态形成有被处理气体风路和处理后气体风路,并且,在所述主阀部件的与所述副阀部件对置的对置面部上,在所述旋转轴芯周围沿旋转方向排列形成有作为所述被处理气体风路的风路口的给气用开口、和作为所述处理后气体风路的风路口的排气用开口,该给气用开口和排气用开口随着所述相对旋转依次与多个所述通气口对置,而且配置成不同时与同一个所述通气口对置,通过使所述主阀部件与副阀部件以在它们的对置面部之间设置有密封部件的状态相对旋转,将各个所述蓄热材料层切换成使朝向所述燃烧室的所述被处理气体通过的状态和使来自所述燃烧室的处理后气体通过的状态,将由这些主阀部件及副阀部件构成的旋转式切换阀作为所述切换机构。
也就是说,若采用上述旋转式切换阀作为切换结构的话,则与将切换阀分别设置在多个蓄热材料层上、借助该多个切换阀切换使被处理气体通过的蓄热材料层和使处理后气体通过的蓄热材料层的多阀式蓄热式气体处理装置相比,能够仅通过使主阀部件与副阀部件相对旋转来依次切换使被处理气体通过的蓄热材料层和使处理后气体通过的蓄热材料层,因而,有能够使装置整体的结构简单化以及紧凑化的优点。
但是,如果是旋转式切换阀,会因在主阀部件中划分形成的被处理气体风路与处理后气体风路的风路内温差而使得主阀部件产生变形,因而,存在主阀部件与副阀部件的对置面部间(即,密封部件的安装部)的密封性降低的危险。
然而,根据该方案,能够使被冷却机构冷却了的处理后气体通过主阀部件的处理后气体风路,所以能够有效地抑制因主阀部件内的被处理气体风路与处理后气体风路的风路内温差导致的主阀部件的变形。其结果,可发挥使用旋转式切换阀的优点,而且能够进一步提高装置在密封方面的可靠性。
本发明的第十八特征方案在于,所述冷却机构,通过对来自所述燃烧室的处理后气体喷射冷却水,而对处理后气体进行冷却。
也就是说,根据该方案,在冷却高温的处理后气体时,不但能够利用显热,而且还可利用潜热(水的汽化热量),所以,与喷吹冷风的空冷装置、或经由导热壁使处理后气体和冷却用热介质进行热交换的热交换器等其它结构的冷却机构相比,能够更为有效且高效地对处理后气体进行冷却。另外,由于仅为喷射水的简单结构,故在其制造成本或运转成本方面也是有利的。
本发明的第十九特征方案在于,所述冷却机构,通过朝向位于所述排气用开口附近的所述密封部件喷射冷却水,而将排气用开口附近的所述密封部件连同来自所述燃烧室的处理后气体一起冷却。
也就是说,根据该方案,冷却机构以边喷射冷却水对高温的处理后气体进行冷却边直接对密封部件也喷射冷却水的形态,进行冷却作用,所以,能够更有效地防止密封部件的热损伤。其结果,能够更加有效地减轻密封部件更换等维护的负担,同时,还能够进一步提高装置在密封方面的可靠性。
本发明的第二十特征方案在于,所述冷却机构,通过在所述主阀部件的处理后气体风路内朝向所述排气用开口喷射冷却水,而对来自所述燃烧室的处理后气体进行冷却。
也就是说,根据该方案,以始终从处理后气体通过的主阀部件的处理后气体风路内朝向排气用开口喷射冷却水的方式,设置利用冷却水的喷射对处理后气体进行冷却的冷却机构,所以,与在从各个蓄热材料层的处理后气体出口至切换机构(旋转式切换阀)的、并列状态的各风路部分(即,通过气体依次切换的部位)装备冷却机构等方式相比,能够减少冷却机构的装备数量,能够使装置结构简单化,从而可制作在制造成本方面具有优势的装置。
本发明的第二十一特征方案在于,设有联动机构,该联动机构使多个所述冷却机构随着由所述切换机构进行的气体通过状态的切换而进行切换动作,该多个所述冷却机构设置在从各个所述蓄热材料层的处理后气体出口至所述切换机构的、处于并列状态的各所述风路部分上,或者设置在相对于所述蓄热材料层分别装备的多个所述切换机构各自的处理后气体入口部分。
也就是说,根据该方案,在从各个蓄热材料层的处理后气体出口至切换机构的、处于并列状态的各风路部分上,或者在相对于各蓄热材料层分别装备的多个切换机构各自的处理后气体入口部分,设置冷却机构而构成时,随着由切换机构进行的气体通过状态的切换,借助联动机构依次切换这些冷却机构中进行冷却动作的冷却机构,所以与通过手动方式进行该切换操作的情况相比,能够可靠地防止没有处理后气体通过的部位上的冷却机构进行无用的冷却动作。另外,与之相反地,还能够可靠地防止需要冷却的部位上的冷却机构意外变成非动作状态的情况发生。其结果,在节能方面以及运转成本方面更为有利,而且能够进一步提高装置在热损伤防止方面的可靠性。
本发明的第二十二特征方案在于,设有温度传感器,该温度传感器在所述冷却机构进行冷却的部位的处理后气体流动方向上游侧,检测从所述燃烧室排出的处理后气体的温度,基于由该温度传感器测得的检测温度,使所述冷却机构动作。
也就是说,根据该方案,基于由温度传感器在冷却机构进行冷却的部位的处理后气体流动方向上游侧测得的处理后气体温度,使冷却机构动作,所以,可自动且可靠地实现下述切换:在处理后气体处于不需要冷却的温度状态时使冷却机构不动作,而且在处理后气体处于需要冷却的温度状态时使冷却机构进行冷却动作。
因此,对于因被处理气体的风量变化或VOC浓度(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浓度)的变化等引起处理后气体的温度变化的情况,除了可防止密封部件的热损伤外,在需要冷却机构的冷却动作时,还可自动且可靠地使冷却机构进行冷却动作。另外,在不需要冷却机构的冷却动作时,可以自动且可靠地将冷却机构保持为非动作状态。其结果,可确保装置在热损伤防止方面的高可靠性,而且可制作在节能方面及运转成本方面更为有利的装置。
另外,例如,在从各蓄热材料层的处理后气体出口至切换机构的、并列状态的各风路部分中,或者在相对于各蓄热材料层分别装备的多个切换机构的各个处理后气体入口部分,设置冷却机构,在这种结构中,如果将温度传感器连同这些冷却机构,以各冷却机构进行冷却的部位的处理后气体流动方向上游侧的状态设置在上述各风路部分或上述各处理后气体入口部分,而且,基于由各温度传感器测得的检测温度使对应的冷却机构动作,则还能够获得上述联动机构的功能。
本发明的第二十三特征方案在于,设有温度传感器,该温度传感器在所述冷却机构进行冷却的部位的处理后气体流动方向上游侧,检测从所述燃烧室排出的处理后气体的温度,基于由该温度传感器测得的检测温度,对所述冷却机构的冷却量进行调整。
也就是说,根据该方案,基于由温度传感器测得的处理后气体的温度对冷却机构的冷却量(即,对处理后气体冷却的冷却量)进行调整,所以,能够自动应对处理后气体的温度变化所引起的冷却量变化。
即,在因被处理气体的风量变化或VOC浓度(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浓度)的变化等引起处理后气体的温度上升、防止密封部件的热损伤所需的冷却机构的冷却量变大时,能够使冷却机构对处理后气体的冷却量基于由上述温度传感器测得的检测温度自动增大。另外,在处理后气体的温度降低、防止密封部件的热损伤所需的冷却机构的冷却量变小时,能够使冷却机构对处理后气体的冷却量基于由上述温度传感器测得的检测温度自动减少。其结果,可确保装置在热损伤防止方面的高可靠性,而且可制作在节能方面及运转成本方面更为有利的装置。
本发明的第二十四特征方案在于,利用在所述燃烧室加热了的净化用气体的通风,将所述蓄热材料层的处理后气体出口侧部分的温度保持为既定的净化温度,在该状态下使蓄热材料层的处理后气体出口侧部分蓄积的被净化物燃烧或蒸发。
在现有的蓄热式气体处理装置的蓄热材料层净化方法中,也如上述那样设计成,借助在燃烧室加热了的净化用气体的通风,将蓄热材料层的处理后气体出口部分的温度保持在既定的净化温度,使蓄积在蓄热材料层的处理后气体出口侧部分的脂类成分等被净化物燃烧或蒸发。但是,燃烧或蒸发被净化物的净化温度为高温,所以通过作为净化对象的蓄热材料层后的、净化作用后的净化用气体(即,净化温度以上的高温气体)因需要防止密封部件的热损伤而不能通过切换机构。因而,在现有装置中,净化作用后的仍然高温的净化用气体不经由切换机构而被直接排出到外部,所以在每次实施净化运转时必须另外设置净化用气体排放风路。
然而,根据该蓄热材料净化方法,由于设置了对来自燃烧室的处理后气体进行冷却的上述冷却机构,所以能够利用该冷却机构,在从各蓄热材料层的处理后气体出口至切换机构的风路部分、或者在切换机构的处理后气体入口部分,对净化作用后的高温净化用气体进行冷却。其结果,能够使净化作用后的净化用气体与通常运转时的处理后气体同样地,通过蓄热式气体处理装置的气体给排风路中的切换结构安装部而排出到外部,能够节减掉像现有装置那样每次净化运转都要另外设置净化用气体排放风路的负担。
本发明的第二十五特征方案在于,通过利用所述切换机构切换气体通过状态,而对多个所述蓄热材料层依次实施使所述净化用气体通过所述蓄热材料层的净化运转。
也就是说,根据上述的第二十四特征方案,能够使净化作用后的净化用气体通过切换机构安装部而排出至外部,所以在净化运转时也可使用切换机构。着眼于此,在上述第二十五特征方案中,利用由切换机构进行的气体通风状态的切换,对多个蓄热材料层依次实施使净化用气体通过蓄热材料层的净化运转,所以,与例如将另外设置的上述净化用气体排放风路与多个蓄热材料层依次切换连接、并对这些蓄热材料层依次实施使净化用气体通过的净化运转的情况相比,能够高效地进行净化运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蓄热式气体处理装置的侧视图。
图2为蓄热式气体处理装置的蓄热室部分的俯视截面图。
图3为蓄热式气体处理装置的分配器部分的俯视图。
图4为蓄热式气体处理装置的切换装置部分的侧视截面图。
图5为蓄热式气体处理装置的切换装置主要部分的分解俯视图。
图6为蓄热式气体处理装置的切换装置主要部分的分解立体图。
图7为蓄热式气体处理装置的阀体的分解立体图。
图8为蓄热式气体处理装置的旋转轴主要部分的分解立体图。
图9为蓄热式气体处理装置的装置功能说明图。
图10为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装置侧视图。
图11为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切换装置部分的侧视截面图。
图12为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旋转轴主要部分的分解立体图。
图13为其他实施方式1的旋转式切换阀的分解俯视图。
图14为其他实施方式1的旋转式切换阀的分解立体图。
图15为其他实施方式1的旋转式切换阀的阀体的分解立体图。
图16为表示其他实施方式1的密封部件与各阀口的配置关系的图。
图17为说明其他实施方式1的密封部件的密封功能的展开图。
图18为表示其他实施方式1的密封部件与各阀口的配置关系的图。
图19为说明其他实施方式1的密封部件的密封功能的展开图。
图20为其他实施方式2的切换阀部分的侧视截面图。
图21为其他实施方式2的蓄热式气体处理装置的功能说明图。
图22为其他实施方式2的切换阀部分的侧视截面图。
图23为说明其他实施方式2的固定阻力板的功能的俯视说明图。
图24为表示其他实施方式3的蓄热式气体处理装置的第一实施方式的侧视图。
图25为其他实施方式3的蓄热室部分的俯视截面图。
图26为其他实施方式3的切换阀部分的侧视截面图。
图27为其他实施方式3的蓄热式气体处理装置的功能说明图。
图28为表示其他实施方式3的切换阀部分的侧视截面图。
图29为表示其他实施方式3的切换阀部分的侧视截面图。
图30为其他实施方式3的蓄热式气体处理装置的功能说明图。
图31为其他实施方式4的蓄热式气体处理装置的侧视图。
图32为其他实施方式4的蓄热室部分的俯视截面图。
图33为其他实施方式4的蓄热室部分的俯视放大截面图。
图34为表示其他实施方式4的分隔壁的结构的局部剖切立体图。
图35为其他实施方式5的切换装置部分的侧视截面图。
图36为表示现有技术例1的密封部件的装备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37为表示现有技术例1的密封部件与各阀口的配置关系的图。
图38为说明现有技术例1的密封部件的密封功能的展开图。
图39为表示现有技术例2的密封部件的装备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40为表示现有技术例2的密封部件与各阀口的配置关系的图。
图41为说明现有技术例2的密封部件的密封功能的展开图。
图42为说明现有技术例2的密封部件处的流体混合的产生的展开图。
图43为表示现有技术例3的密封部件的装备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44为表示现有技术例3的密封部件与各阀口的配置关系的图。
图45为说明现有技术例3的密封部件的密封功能的展开图。
图46为说明通过阻力变化的俯视说明图。
附图标记说明
3 蓄热室
5a 蓄热材料
6 燃烧室
7 燃烧机构
10 分配器
11 阀体
13 气室器
17 密封部件
25 密封部件
33 供给口
35 排出口
39 气体供给通路
40 气体排出通路
44A 阀体用施力机构
44B 气室器用施力机构、分配器用施力机构
E 伸缩部
X 旋转轴
G 被处理气体
G’ 处理后气体
P 轴心
具体实施方式
(蓄热式气体处理装置)
图1、图2及图9示出了本发明的蓄热式气体处理装置。通过用分隔壁2对配置在装置上部的壳体1的内部进行分隔,而在壳体1内形成俯视观看时并列配置的八个蓄热室3作为蓄热室3的室群。在该壳体1的下方配置有切换装置4,该切换装置4对与各蓄热室3连通的风路进行切换。
在各蓄热室3中容纳有蓄热材料5a的蓄热材料层5,各个蓄热室3的上端开口而与形成在壳体1内的上部的燃烧室6连通,在该燃烧室6中装备有燃烧器7。
如图3至图6所示那样,切换装置4包括:借助分隔壁9在内部形成了俯视观看时呈环状配置的八个给排室8的八角筒状的分配器10,内装有阀体11的圆筒状的阀体器12,以及接收被处理气体G的圆筒状的气室器13。将阀体器12固定地安装在设置架台14的上部,并且,将分配器10呈同心状地配置在阀体器12的上方并相对阀体器12固定地连结,气室器13呈同心状地配置在阀体器12的下方并呈并下垂状地连结在阀体器12的环状底板12a上,并且,由设置架台14的下部构架14a从下方支承。
八个蓄热室3的下端通过给排通路15分别与上端封闭的分配器10的八个给排室8连通。在兼做阀体器12的顶板的分配器10的底板10a上,以相对于各给排室8分别对应定位的环状配置(即,沿后述的阀体11的旋转方向排列的配置)形成有八个扇状的给排口16。另外,在该底板10a的下表面上,设置有分别包围给排口16的形态的分配器侧密封部件17,该密封部件17包括如图7所示那样的环状密封部17a、17b和八个区分密封部17c。
另外,在分配器10的中央部,由分隔筒19形成接收净化用气体g”的中央室18,驱气用气体供给通路20从分配器10的上端侧与该中央室18连通。
如图4至图8所示那样,内装在阀体器12中的阀体11形成为倒圆锥台状,具备阀周壁21、阀顶板22、阀底板23、纵向姿势的筒状旋转轴24。使上述阀顶板22相对于分配器10的底板10a滑动接触(严格来讲是相对于分配器侧密封部件17滑动接触),而且,使阀底板23相对于气室器13的上端开口的缘部滑动接触(严格来讲是相对于装备在该缘部上的环状的气室器侧密封部件25滑动接触),在该形态下在阀体器12内绕旋转轴心P朝图中箭头R所示的方向旋转。
阀体11的内部在俯视观看时由跨阀周壁21和筒状旋转轴24的两张分隔壁26区分成为供给室27和排出室28。另外,在阀体11内的上部,在一个分隔壁26的邻接部位上,由中底板29和上部分隔壁30形成驱气用室31。由此,在阀体11的上部,作为内部区分室的环状列,供给室27和驱气用室31以及排出室28形成以该顺序从阀体11的旋转上游侧排列的结构。另外,32是形成有室内连通用的连通口32a的加强肋板,与上部分隔壁30的下方相连的部分也制成相同的加强肋板结构。
并且,在阀顶板22上,按照与供给室27、驱气用室31、排出室28分别对应定位的环状配置,并且按照相对于分配器10一侧的同一给排口16(严格来讲是分配器侧密封部件17包围同一给排口16的区域)不同时对置连通的配置,形成有随着阀体11的旋转依次与分配器10一侧的给排口16对置连通的被处理气体用的供给口33、驱气用口34和处理后气体用的排出口35。
另外,在轴上端位于分配器10的中央室18内的筒状旋转轴24上,形成有使其内部空间与驱气用室31连通的驱气用连通口36。在阀底板23上,形成有始终使供给室27相对于气室器13的内部空间连通的气室器用的连通口37。在阀周壁21上,形成有始终使排出室28相对于阀体器12内的阀体11周围的器内空间12r连通的阀体器用的连通口38。在该结构中,在气室器13上连接有将被处理气体G供给到该气室器13中的气体供给通路39,另一方面,在阀体器12上连接有将处理后气体G’从该阀体器12排出的气体排出通路40。
也就是说,在该蓄热式气体处理装置中,使从气体供给通路39穿过气室器13以及气室器用的连通口37被导入到阀体11的供给室27中的被处理气体G(例如为从包含有机溶剂的涂装隔间排出的排出空气),通过形成在阀体11的阀顶板22上的供给口33、与该供给口33对置连通的分配器10一侧的给排口16、与该给排口16连通的给排室8、以及与该给排室8连通的给排通路15,并通过一部分的蓄热室3而到达燃烧室6,在该燃烧室6中通过燃烧来处理被处理气体G中的污染物质或恶臭物质等。
另外,处理后气体G’从燃烧室6通过另外的蓄热室3,对容纳在该蓄热室3中的蓄热材料5a进行蓄热,然后,通过与该蓄热室3连通的给排通路15、与该给排通路15连通的分配器10一侧的给排室8、与该给排室8连通的给排口16、以及与该给排口16对置连通的阀体11一侧的排出口35,被导向阀体11的排出室28,并且,接着通过形成在阀体11的阀周壁21上的阀体器用连通口38、以及阀体器12内的阀体11周围的器内空间12r而向气体排出通路40导出。
进而,从驱气用气体供给通路20导入到分配器10的中央室18中的净化用气体g”,通过形成在阀体11的筒状旋转轴24上端部上的连通孔24a、筒状旋转轴24的内部、以及形成于该筒状旋转轴24的驱气用连通口36而导向阀体11的驱气用室31。接着,通过形成在阀体11的阀顶板22上的驱气用口34、与该驱气用口34对置连通的分配器10一侧的给排口16、与该给排口16连通的给排室8、以及与该给排室8连通的给排通路15,进而通过另外的蓄热室3而到达燃烧室6,之后与处理后气体G’合流。
并且,通过在该处理中使阀体11旋转,可依次切换与形成在阀体11的阀顶板22上的供给口33、驱气用口34、排出口35分别对置连通的分配器10一侧的给排口16。可通过该切换,依次对使被处理气体G通过的蓄热室3、使净化用气体g”通过的蓄热室3、使处理后气体G’通过的蓄热室3进行切换。并且,如图9所示那样,按被处理气体G的通过状态、净化用气体g”的通过状态、处理后气体G’的通过状态的顺序,将各蓄热室3依次切换成这几种状态。由此,借助先前通过使处理后气体G’通过而蓄热了的蓄热材料5a,在各蓄热室3的通过过程中对被处理气体G进行预热。
另外,在被处理气体G通过后且接下来使处理后气体G’通过之前,使净化用气体g”通过各蓄热室3。由此,在接下来的处理后气体G’通过之前将残留在蓄热室3内的被处理气体G排出到燃烧室6,以防止残留被处理气体G混入到接下来通过该蓄热室3的处理后气体G’中。
另外,驱气用气体供给通路20是从气体排出通路40分支形成的风路,借助该风路分支,可将朝向气体排出通路40排出的处理后气体G’的一部分作为净化用气体g”加以使用。
(切换装置的密封部的施力结构)
内装在阀体器12中的阀体11是借助马达43经由与阀体11的筒状旋转轴24连结的驱动旋转轴41以及减速机42而旋转的构成。在阀体11的筒状旋转轴24与驱动旋转轴41之间(也就是由筒状旋转轴24和驱动旋转轴41构成的旋转轴X),配置有作为阀体用施力机构的压缩螺旋弹簧44A。在螺旋弹簧44A的配设位置上,用花键联轴器45连结筒状旋转轴24与驱动旋转轴41,从而形成旋转轴X的伸缩部E。将通过马达43旋转的驱动旋转轴41的旋转动作传递到筒状旋转轴24上,使阀体11在阀体器12内绕纵轴心P朝图中箭头R所示的方向旋转,同时吸收旋转轴X(具体来说是筒状旋转轴24)向轴心P方向的动作。
也就是说,使压缩螺旋弹簧44A对比伸缩部E更靠阀体侧的旋转轴部分(也就是筒状旋转轴24)向使旋转轴X伸长的一侧施力,由此,可在压缩螺旋弹簧44A的推压作用力不对气室器13作用的状态下向分配器10一侧对阀体11施力,使其沿上下方向自由位移。另外,利用伸缩部E的联轴器45吸收筒状旋转轴24朝轴心P方向的动作,以防止朝向轴心P方向的动作传递到驱动旋转轴X旋转的驱动机构上。
另外,为了使气室器13以及阀体11在上下方向上自由位移,阀体11的筒状旋转轴24的上端部经由容许旋转轴X向轴心P方向动作的上部轴承46而由分配器10支承。而且,在气室器13的下部与筒状旋转轴24之间,经由具备密封部件的下部轴承47确保气密性,该密封部件容许筒状旋转轴24向轴芯方向滑动,且用于防止被处理气体G通过气室器13与筒状旋转轴24之间的间隙向外部泄漏。
并且,对于连接气室器13的阀体器12的环状底板12a,使用坚韧且挠性高的金属板,利用该挠性能够实现在上下方向上的自由位移(也就是相对于阀体11向远近方向进行位移)。
另外,在从下方用设置架台14的下部构架14a支承气室器13时,在截面呈コ字形的下部构架14a的内部,绕轴心P在等间隔的四个部位夹装有向上方弹性推压气室器13的拉伸螺旋弹簧44B,作为气室器用施力机构。进而,连结气室器13的下端凸缘部13f和下部构架14a的连结轴48配设成插通各个拉伸螺旋弹簧44B的中心,在连结轴48上形成有螺纹槽。
连结轴48的一端固定在气室器13的下端凸缘部13f,另一端贯穿下部构架14a的上表面并以可在上下方向上位移的状态将气室器13与下部构架14a连接起来。在截面呈コ字形的下部构架14a的内部的连结轴48下端部,以与拉伸螺旋弹簧44B的下端部连接的状态固定着螺母49,该螺母49用于承受拉伸螺旋弹簧44B的拉伸作用力而向阀体11一侧对气室器13施力。
这样,由作为阀体用施力机构的压缩螺旋弹簧44A向分配器10一侧推压阀体11,从而在分配器10与阀体11之间,能够在由阀体11推压的形态可靠地将装配在分配器10的底板10a上的分配器侧密封部件17压接在阀体11的阀顶板22上。其结果,利用分配器侧密封部件17相对于阀顶板22的滑动接触,隔断经过分配器10的底板10a与阀体11的阀顶板22之间间隙实现的供给口33和排出口35的连通、以及供给口33和驱气用口34的连通,由此,能够可靠地防止因该间隙连通造成被处理气体G混入到处理后气体G’中。
另外,利用作为气室器用施力机构的拉伸螺旋弹簧44B将气室器13向阀体11一侧推压,由此,在气室器13与阀体11之间,能够以由气室器13推压的形态可靠地将装配在气室器13的上端开口缘部的气室器侧密封部件25压接在阀体11的阀底板23上。其结果,阻止被处理气体G从气室器13漏出到阀体器12的内部,防止了被处理气体G向处理后气体G’中的混入,通过对该混入的防止,能够可靠地防止被处理气体G中所含的污染物质或恶臭物质在未被处理的情况下直接与处理后气体G’一同从装置排出。
另外,压缩螺旋弹簧44A对阀体11施加的推压作用力(换言之是分配器侧密封部件17对分配器10的底板10a的压接力)、以及拉伸螺旋弹簧44B对气室器13施加的拉伸作用力(换言之是气室器侧密封部件25对阀体11的阀底板23的压接力)能够各自进行调整。
总之,在该施力结构中,以能够相对于分配器10在远近方向上自由位移的状态支承阀体11,并借助阀体用施力机构(压缩螺旋弹簧44A)在不对气室器13作用的状态下朝分配器10一侧推压,由此,以适当的压接力将装备在分配器10的底板10a上的分配器侧密封部件17可靠地压接于阀体11的阀顶板22。
另外,独立于对阀体11施力的阀体用施力机构(压缩螺旋弹簧44A),另设有气室器用施力机构(拉伸螺旋弹簧44B),将气室器13支承为相对于阀体11在远近方向上自由位移的状态,借助气室器用施力机构(拉伸螺旋弹簧44B)向阀体11一侧推压,由此,以适当的压接力将装备在气室器13的上端开口缘部的气室器侧密封部件25可靠地压接于阀体11的底板23。
并且,由于阀体11和气室器13分别由压缩螺旋弹簧44A和拉伸螺旋弹簧44B个别地施加作用力,所以,只要将阀体11以及气室器13的强度设定为能够承受压缩螺旋弹簧44A以及拉伸螺旋弹簧44B各自的作用力的强度即可,由此,能够进一步实现装置整体的轻量化以及制造成本的低廉化。
另外,由于分别由压缩螺旋弹簧44A和拉伸螺旋弹簧44B对阀体11和气室器13个别地进行支承,阀体11的重量(自重)不施加于气室器13,能够进一步降低气室器13的强度。其结果,能够更加实现装置整体的轻量化以及制造成本的低廉化。
[第二实施方式]
图10示出了在本发明的实施中对第一实施方式所示的蓄热式气体处理装置加以改良后的蓄热式气体处理装置。在该蓄热式气体处理装置中,使第一实施方式中所示的分配器10、阀体器12、气室器13的组合上下翻转地进行装备(也就是从上至下按气室器13、阀体器12、分配器10的顺序加以装备),使阀体11相对于固定的气室器13在上下方向(远近方向)上自由位移,使分配器10相对于阀体11在上下方向(远近方向)上自由位移。
内装在阀体器12中的阀体11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是经由与阀体11的筒状旋转轴24连接的驱动旋转轴41以及减速机42而借助马达43旋转的结构。在阀体11的筒状旋转轴24和驱动旋转轴41之间(也就是由筒状旋转轴24与驱动旋转轴41构成的旋转轴X),配设作为阀体用施力机构的压缩螺旋弹簧44A,向上方弹性推压筒状旋转轴24。另外,在该压缩螺旋弹簧44A的配设位置上,通过以花键联轴器45连接筒状旋转轴24与驱动旋转轴41,而将通过马达43旋转的驱动旋转轴41的旋转动作传递到筒状旋转轴24上,同时吸收旋转轴X(具体指筒状旋转轴24)向轴心P方向的动作。
也就是说,使压缩螺旋弹簧44A对比伸缩部E更靠阀体侧的旋转轴部分(也就是筒状旋转轴24)向使旋转轴X伸长的一侧施力,由此,可在压缩螺旋弹簧44A的推压作用力不对分配器10作用的状态下向气室器13一侧对阀体11施力,使其沿上下方向自由位移。另外,利用伸缩部E的花键联轴器45吸收筒状旋转轴24朝轴心P方向的动作,以防止朝向轴心P方向的动作传递到驱动旋转轴X旋转的驱动机构上。
分配器10由设置架台14的下部构架14a从下方支承。在截面呈コ字形的下部构架14a的内部,绕轴心P在等间隔的四个部位安装拉伸螺旋弹簧44B,该拉伸螺旋弹簧44B作为分配器施力机构,对分配器10向上方弹性推压(即,向阀体11一侧推压)。另外,连接分配器10的下端凸缘部10f与下部构架14a的连结轴48以插通各个拉伸螺旋弹簧44B的中心的方式配设,在连结轴48上形成有螺纹槽。
连结轴48的一端固定在分配器10的下端凸缘部10f,另一端贯穿下部构架14a的上表面并以可在上下方向上位移的状态将分配器10与下部构架14a连接起来。在截面呈コ字形的下部构架14a的内部的连结轴48下端部,以与拉伸螺旋弹簧44B的下端部连接的状态固定着螺母49,该螺母49用于承受拉伸螺旋弹簧44B的作用力并向阀体11一侧对分配器10施力。
并且,连通分配器10和蓄热室3的给排通路15中与分配器10连接的连接部15a构成为,对应于分配器10在上下方向上的位移而伸缩自如。
也就是说,在该第二实施方式中,借助作为阀体用施力机构的压缩螺旋弹簧44A,以不对分配器10作用的状态,对阀体11向气室器13一侧按压施力,由此以由阀体11推压的形态,将装备在气室器13的开口缘部上的气室器侧密封部件25可靠地压接于阀体11的阀底板23(实质上是顶板)。另外,借助作为分配器用施力机构的拉伸螺旋弹簧44B对分配器10向阀体11一侧按压施力,由此将装备在分配器10的底板10a(在该第二实施方式中实质上是分配器10的顶板)上的分配器侧密封部件17可靠地压接于阀体11的阀顶板22(实质上是阀体11的底板)。
另外,在该第二实施方式中,使分配器10、阀体11、气室器13的组合配置在壳体1的横向侧方(也就是蓄热室3的室群的横向侧方),由此,可降低装置整体的高度,使蓄热式气体处理装置的屋内设置变得容易。
另外,其他结构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对与第一实施方式所述的构成部分结构相同或具有相同功能的构成部分标注以相同的附图标记,省略其说明。
[第三实施方式]
图5、图11以及图12示出了在本发明的实施中对第一实施方式及第二实施方式所示出的蓄热式气体处理装置加以改良而得到的蓄热式气体处理装置。在该蓄热式气体处理装置中,在阀体11的筒状旋转轴24和驱动旋转轴41的连接部分上,分别形成有凸缘部24f、41f。在筒状旋转轴侧凸缘部24f上,在轴心P周围按相等的间隔设有四处螺纹孔,该螺纹孔用于螺纹接合并插入连接筒状旋转轴24和驱动旋转轴41(也就是形成由筒状旋转轴24和驱动旋转轴41构成的旋转轴X)的连接用螺栓50,在轴心P方向(上下方向)上与上述四处螺纹孔24b相向的驱动旋转轴侧凸缘部41f的四个部位,形成有供连接用螺栓50的末端部50a插通的插通孔41a。连接用螺栓50设成其末端部50a插通在插通孔41a中的状态,将马达43产生的旋转动作从驱动旋转轴41传递到筒状旋转轴24上,在阀体器12内使阀体11绕旋转轴心P朝向图中箭头R所示的方向旋转。
在筒状旋转轴侧凸缘部24f与驱动旋转轴侧凸缘部41f之间,作为阀体用施力机构的压缩螺旋弹簧44A配设成,在卷装于各连接用螺栓50的状态下,向上方推压筒状旋转轴24(也就是说将阀体11向分配器10或气室器13一侧推压)。
也就是说,在该第三实施方式中,作为阀体用施力机构的压缩螺旋弹簧44A对阀体11施力而将其向分配器10或气室器13一侧(也就是对筒状旋转轴24向使旋转轴X伸长的一侧)推压,将装备在分配器10的底板10a上的分配器侧密封部件17或装备在气室器13的开口缘部上的气室器侧密封部件25压接到阀体11上。另外,连接用螺栓50的末端部50a通过形成在驱动旋转轴41的凸缘部41f上的插通孔41a在上下方向上自由位移,由此,构成了允许旋转轴X伸缩的伸缩部E。
并且,为了从下方由设置架台14的下部构架14a支承气室器13,在截面呈コ字形的下部构架14a的内部,在轴心P周围等间隔的四个部位安装拉伸螺旋弹簧44B,该拉伸螺旋弹簧44B作为气室器用施力机构而将气室器13向上方弹性推压(即,向阀体11一侧推压)。另外,连接气室器13的下端凸缘部13f与下部构架14a的连结轴48以插通各个拉伸螺旋弹簧44B的中心的方式配设,在连结轴48上形成有螺纹槽。
连结轴48的一端固定在气室器13的下端凸缘部13f,另一端贯穿下部构架14a的上表面并以可在上下方向上位移的状态将气室器13与下部构架14a连接起来。在截面呈コ字形的下部构架14a内部的连结轴48下端部,以与拉伸螺旋弹簧44B的下端部连接的状态固定着螺母49,该螺母49用于承受拉伸螺旋弹簧44B的作用力而向阀体11一侧对气室器13施力。
为了将阀体11推向分配器10一侧,这样将多个(四个)压缩螺旋弹簧44A作为阀体用施力机构等间隔地设置在轴心P周围,从而能够不偏斜地将阀体11推压到分配器10上。其结果,能够可靠地将分配器侧密封部件17压接于分配器10。另外,即使分配器侧密封部件17发生变形,也可在分配器侧密封部件17的变形部位上使阀体11相对分配器10的推压程度局部上升,可靠地将变形了的分配器侧密封部件17压接于分配器10。因此,能够更加可靠地维持分配器侧密封部件17的气密性。
并且,同样,为了将气室器13推向分配器10一侧,将多个(四个)拉伸螺旋弹簧44B作为气室器用施力机构等间隔地设置在轴心P周围,从而能相对于气室器侧密封部件25的变形,使气室器13相对阀体11的推压程度局部上升,可靠地将变形了的气室器侧密封部件25压接于阀体11。另外,即使在因分配器侧密封部件17的变形使阀体11相对分配器10的推压程度局部上升、而成为阀体11相对于分配器10倾斜的姿势时,随着阀体11的倾斜,气室器13也以倾斜的姿势被推压到阀体11一侧。其结果,能够可靠地将气室器侧密封部件25压接于阀体11。
另外,其他结构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对与第一实施方式所述的构成部分结构相同或具有相同功能的构成部分标注以相同的附图标记,省略其说明。
另外,在该第三实施方式中,也可像第二实施方式那样为从上至下按气室器13、阀体器12、分配器10的顺序装备的结构,此时,阀体11被作为阀体用施力机构的压缩螺旋弹簧44A推压到气室器13一侧,分配器10被作为分配器用施力机构的拉伸螺旋弹簧44B推压到阀体11一侧。
[其它实施方式]
下面,列举本发明其它的实施方式。
在第一以及第三实施方式中,为了将阀体11支承在相对于分配器10沿远近方向自由位移的状态下并由阀体用施力机构朝向分配器10一侧进行推压,将阀体用施力机构配设在气室器13一侧,借助阀体用施力机构朝向伸长的一侧施加的作用力,对阀体11进行作用而将其推向分配器10一侧。但也可以不采用该方式,可以将阀体用施力机构配设在分配器10一侧,借助阀体用施力机构向缩短的一侧施加的作用力,对阀体11进行作用而将其拉向分配器10一侧。
同样,在第二实施方式中,为了将阀体11支承在相对于气室器13沿远近方向自由位移的状态下并由阀体用施力机构朝向气室器13一侧进行推压,将阀体用施力机构配设在分配器10一侧,借助阀体用施力机构向伸长的一侧施加的作用力对阀体11进行作用而将其推向气室器13一侧。但也可以不采用该方式,可以将阀体用施力机构配设在气室器13一侧,借助阀体用施力机构向缩短的一侧施加的作用力对阀体11进行作用而将其拉向气室器13一侧。
在上述第一至第三实施方式的蓄热式气体处理装置中,按照分配器10、内装有阀体11的阀体器12、气室器13的顺序在上下方向上将这些部件排列装配,但是,也可以将阀体11的旋转轴X设成横向,按照分配器10、阀体器12、气室器13的顺序将它们沿横向排列装配。
旋转轴X的伸缩部E只要是将来自驱动机构42、43的旋转动作传递到阀体11上、同时防止旋转轴X的轴心方向的动作传递到驱动机构42、43上的结构即可,可以是任意的结构,另外,对于与阀体用施力机构的位置关系,只要是能够防止旋转轴X的轴心方向的动作传递到驱动机构42、43上的位置即可,可以设置在旋转轴X的任意位置上。
第一及第三实施方式中的气室器用施力机构44B以及第二实施方式中的分配器用施力机构44B配设在了设置架台14的截面呈コ字形的下部构架14a内部,但是并不限于此,作为气室器用施力机构或分配器用施力机构的拉伸螺旋弹簧44B,只要是朝向阀体11一侧对气室器13或分配器10施力的结构即可,其配设位置可为任意位置。
另外,这些气室器用施力机构44B以及分配器用施力机构44B也可以设成为这样的施力机构,即,其具备对气室器13或分配器10朝向阀体11一侧推压作用的作用力。
作为阀体用施力机构以及气室器用施力机构或者分配器用施力机构,可以采用弹簧、压力缸、马达等各种各样的装置。
蓄热室3的具体结构、以及多个蓄热室3与分配器10之间的具体风路结构可以进行各种各样的改变。另外,使引导被处理气体G的气体供给通路39、以及引导处理后气体G’的气体排出通路40分别通过形成在分配器10一侧的给排口16以及与其对置连通的阀体11一侧的供给口33或排出口35而相对于多个蓄热室3依次连通的阀体11或分配器10的具体结构,并不限于前述实施方式所示出的结构,能够进行各种各样的结构改变。
而且,用于在与阀体11的旋转同时进行地将被处理气体G从气体供给通路39导入至阀体11、并且将处理后气体G’从阀体11导出至气体排出通路40的结构,也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所示出的气室器13或阀体器12的结构,能够进行各种结构改变。
被处理气体G并不限于涂装设备的排气等,只要是可利用燃烧室6中的燃烧进行处理的气体即可,处理目的也并不限于净化或除臭。
另外,装配在燃烧室6中的燃烧机构并不限于燃烧器7,也可以是电加热器等,进而,也可在各蓄热室3中将催化剂配设在比蓄热材料5a更靠燃烧室6一侧的位置上,通过催化剂燃烧对被处理气体G进行处理。
[其他实施方式1]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切换装置4也可以是图13至图19所示那样的具备密封结构的旋转式切换阀。在本实施方式中没有提到的部分均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相同。
在分配器10与阀体11之间设置有密封部件17,该密封部件17防止被处理气体G穿过兼作阀座板的分配器底板10a的下表面y与阀顶板22的上表面x之间的间隙而混入到处理后气体G’或净化用气体g”中。另外,在阀体11与气室器13之间设置有密封部件25,该密封部件25防止气室器13内的被处理气体G穿过阀座板23的下表面与气室器11的上端开口周缘部之间的间隙而混入到阀体器12内的处理后气体G’中。通过这样的混入防止措施,可防止被处理气体G中所包含的污染物质或恶臭物质未经处理而直接随同处理后气体G’从装置排出。
关于分配器10与阀体11之间的密封部件17,在阀顶板22的上表面x上安装密封部件17,使该密封部件17随同阀体11的旋转而在兼作阀座板的分配器底板10a的下表面y上滑动接触。具体来讲,该密封部件17制成为具备以下(a)~(c)三个密封部的结构(参照图16、17)。
(a)两个环形密封部17a、17b,呈围绕阀体旋转轴芯P的环形形状定位在三个主阀口(供给口33、驱气用口34、排出口35)的排列的内周侧及外周侧,随着阀体11的旋转在副阀口(给排口16)的排列的内周侧及外周侧(换言之,副阀口排列的列宽度方向的两外侧)与底板10a的下表面y滑动接触。
(b)区分密封部17c,在阀体旋转方向上位于供给口33、驱气用口34、排出口35各自的两开口缘的外侧附近,并且以沿旋转半径方向延伸的线状形状定位成跨设在两个环形密封部17a、17b之间的状态,随着阀体11的旋转而与底板10a的下表面y滑动接触。
(c)辅助区分密封部17d,在沿阀体旋转方向相邻的供给口33、驱气用口34、排出口35彼此之间的各个封闭部分Sx中,位于相邻的区分密封部17c彼此之间的中央,而且,以沿旋转半径方向延伸的线状形状定位成跨设在两个环形密封部17a、17b之间的状态,随着阀体11的旋转而与底板10a的下表面滑动接触。
并且,区分密封部17c及辅助区分密封部17d与给排口16的配置关系如图16、图17所示那样,在阀顶板22的上表面x上的供给口33、驱气用口34、排出口35彼此之间的封闭部分Sx中,以隔着辅助区分密封部17d的状态相邻的区分密封部17c的配置间隔θd设为各给排口16的旋转方向宽度θm以上。另外,底板10a的下表面y上的给排口16彼此之间的封闭部分Sy的旋转方向宽度θn,设定为供给口33、驱气用口34、排出口35彼此之间的封闭部分Sx中的区分密封部17c与辅助区分密封部17d的配置间隔θe(=1/2θd)以上(即,θd≥θm,θn≥θe)。
另外,密封部件17以将线状的各密封部17a~17d嵌入到形成于阀顶板22上表面x的槽z中的形态装备在阀顶板22上。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所示的切换装置4即旋转式切换阀的情况下,作为密封部件17中的区分密封部17c及辅助区分密封部17d与给排口16的配置关系的一个具体例子,可列举出如下的例子。
隔着气体供给用的主阀口(供给口33)的区分密封部17c的配置间隔θa=131°;
隔着驱气用的主阀口(驱气用口34)的区分密封部17c的配置间隔θb=8°;
隔着气体排出用主阀口35的区分密封部17c的配置间隔θc=131°;
隔着辅助区分密封部17d的区分密封部17c的配置间隔θd=30°;
区分密封部17c与辅助区分密封部17d的配置间隔θe=15°;
给排口16的旋转方向宽度θm=30°;
给排口16彼此之间的封闭部分Sy的旋转方向宽度θn=15°。
(本例子的间隔θa~θe分别是中心间隔)
另一方面,关于气室器用的密封部件25,在气室器11的上端开口周缘部安装密封部件25,形成为随着阀体11的旋转使该密封部件25与阀底板23的下表面滑动接触的形式,以将密封部件25嵌入到形成于气室器11的上端开口周缘部的环状槽内的形态,将气室器用的密封部件25安装在气室器11的上端开口周缘部。
综上所述,在该实施方式中,阀体11的阀顶板22与分配器10的底板10a构成以接近面对状态相对旋转的主阀部件及副阀部件。另外,阀顶板22的上表面x构成主阀部件的与副阀部件对置的面、即主对置面,底板10a的下表面y构成副阀部件的与主阀部件对置的面、即副对置面。
另外,气体供给用连接口13s、气室器13的内部空间13r、气体供给用连通口37以及阀体11的气体供给用内部流路(供给室27),构成了以形成在阀顶板22的上表面x(主对置面)上的气体供给用主阀口(供给口33)作为流路口的气体供给用主流路。另外,阀体11的气体排出用内部流路(排出室28)、气体排出用连通口38、阀体器12中阀体11周围的器内空间12r以及气体排出用连接口12s,构成了以形成在阀顶板22的上表面x(主对置面)上的气体排出用主阀口(排出口35)作为流路口的气体排出用主流路(气体排出通路40)。
另外,分配器10的中央室18、筒状旋转轴24上端部的连通口24a、筒状旋转轴24的内部、形成于筒状旋转轴24的驱气用连通口36、阀体11的驱气室31,构成了以形成在阀顶板22的上表面x(主对置面)上的驱气用主阀口(驱气口34)作为流路口的驱气用主流路。分配器10中的多个给排室8以及多个给排通路15,构成了以形成在底板10a的下表面y(副对置面)上的多个副阀口(给排口16)作为流路口的副流路(给排通路16)。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将设置在阀顶板22的上表面x(主对置面)与底板10a的下表面y之间的密封部件17形成为具备上述环状密封部17a、17b、区分密封部17c以及辅助区分密封部17d的结构,如上所述那样(参照图17(a)至图17(c)),若将在主对置面x上的主阀口(供给口33、驱气用口34、排出口35)彼此之间的封闭部分Sx中相邻的区分密封部17c的配置间隔θd,设为副对置面y上的副阀口(给排口16)各自的旋转方向宽度θm以上(θd≥θm),并且,将副对置面y上的副阀口(给排口16)彼此之间的封闭部分Sy的旋转方向宽度θn,设为主阀口(供给口33、驱气用口34、排出口35)彼此之间的封闭部分Sx中的区分密封部17c与辅助区分密封部17d的配置间隔θe以上(θd>θn≥θe)的话,则能防止所通过的主阀口(供给口33、驱气用口34、排出口35)以及副阀口(给排口16)应该不同的被处理气体G、处理后气体G’、净化用气体g”相互混合。结果,虽然采用了将密封部件17设置在主对置面x上的形式,但能避免密封部件17的形状的特殊化,并且能确保副对置面y上的副阀口(给排口16)各自的旋转方向宽度θm(换言之,开口面积)较大。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例示出了在阀顶板22上形成三个主阀口(供给口33、驱气用口34、排出口35)而在底板10a上形成八个副阀口(给排口16)的例子,但在本发明的实施中,形成在主阀部件的主对置面上的多个主阀口的数量以及形成在副阀部件的副对置面上的多个副阀口(给排口16)的数量并不限于三个和八个。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在阀顶板22的上表面x上的相邻主阀口(供给口3、驱气用口34、排出口35)彼此之间的各个封闭部分Sx中,在相邻的区分密封部17c彼此之间设置一个辅助区分密封部17d的例子,但是也可取而代之,如图18、图19所示那样,采用这样的结构,即,在主对置面x上的相邻主阀口(供给口3、驱气用口34、排出口35)彼此之间的各个封闭部分Sx中,在主阀部件22与副阀部件10a相对旋转的方向上以隔开间隔的状态排列多个辅助区分密封部17d,并将它们配置在相邻的区分密封部17c彼此之间。
主阀部件22、副阀部件10a、以主阀口(供给口3、驱气用口34、排出口35)作为流路口的多条主流路、以各副阀口(给排口16)作为流路口的多条副流路各自的具体形状及结构,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中所示出的形状以及结构,能够进行各种各样的改变。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将以互相接近的状态面对的主对置面x(阀顶板22的上表面)以及副对置面y(底板10a的下表面)形成为圆形面的例子,但是也可以取而代之,采用将主对置面x以及副对置面y形成为圆筒状面的结构。
本发明的旋转式切换阀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中所示那样的蓄热式气体处理装置中的气体流路的切换,可以应用于需要进行流路切换的各种用途,对象流体既可以是气体也可以是液体。
[其他实施方式2]
在本发明的气体处理装置中,如图20至图23所示那样,作为切换装置4,可以使用以下示出的具备阻力调整机构的旋转式切换阀。而在本实施方式中没有提到的部分均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相同。
在阀体器12周围的阀体旋转方向上的一个部位形成有连接处理后气体G’的气体排出通路40的第一共通流路口(连接口12s),与此相对,在阀体器12内的阀体11周围的第一流路室(器内空间12r)中设有弧状的固定阻力板51,该固定阻力板51配置成,在阀体旋转方向上跨连接口12s的上游侧及下游侧的既定角度范围α内,沿阀体11的阀周壁21设置。当阀体11中的第一内部流路(排出室28)的阀体器用共通侧开口(连通口38)如图22及图23(a)所示那样在随着阀体11的旋转而朝向阀体旋转方向移动的过程中接近连接口12s之际,该固定阻力板51在从连接口12s向阀体11侧离开的部位与第一内部流路(排出室28)的共通侧开口(连通口38)面对。
也就是说,该固定阻力板51发挥阻力调整机构r的功能。排出室28的连通口38随着阀体11的旋转而向阀体旋转方向移动,在接近阀体器12的连接口12s时(图22、图23(a)),形成下述作用状态,即,对处于与排出室28的选择侧开口(排出口35)对置连通的状态下的底板10a侧给排口16和连接口12s之间的气体路径施加气体通过阻力。阀体11中的排出室28的连通口38随着阀体11的旋转朝向阀体旋转方向移动而远离阀体器12的连接口12s时(图20、图23(c)),变成解除该阻力施加的解除状态。也就是说,在排出室28的连通口38接近连接口12s时,固定阻力板51相对于连通口38呈面对的状态,由此,由该固定阻力板51在连通口38与连接口12s之间施加气体通过阻力。另一方面,在连通口38远离连接口12s时,排出室28的连通口38从固定阻力板51的对面敞开,形成通过连接口12s与固定阻力板51之间的离开间隙S使排出室28的连通口38与连接口12s连通的状态,气体通过阻力的施加被解除。
另外,在由该固定阻力板51实现的气体阻力的施加及解除中,如图23(a)至图23(d)的顺序所示那样,连通口38随着阀体11的旋转而朝阀体旋转方向移动时,越接近连接口12s,固定阻力板51与连通口38对置的面积变得越大,施加阻力逐渐增大。另一方面,连通口38随着阀体11的旋转而朝阀体旋转方向移动时,越远离连接口12s,则固定阻力板51与连通口38对置的面积变得越小,施加阻力逐渐减小。
并且,在连通口38像这样接近连接口12s时,对排出室28的共通侧开口连通口38与连接口12s之间的气体路径施加气体通过阻力,另一方面,在排出室28的连通口38远离连接口12s时,通过解除该阻力施加,防止因连接口12s与连通口38之间的流路长度变化而产生的通过气体(处理后气体G’以及被处理气体G)的周期性风量变动。其结果,可防止因风量变动引起的装置性能的降低或运转故障。
另外,51a是以在固定阻力板51与连接口12s之间确保离开间隙S的状态下,将固定阻力板51连接支承在阀体器12的周壁上的腿部件。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仅设有第一流路室(器内空间12r)侧的固定阻力板51的例子,但也可取而代之,采用下述结构,即,仅设置图中虚线所示那样的第二流路室(内部空间13r)侧的固定阻力板52,其在第二内部流路(供给室27)的气室器13用共通侧开口(连通口37)随阀体11的旋转朝阀体旋转方向移动而接近第二流路室(内部空间13r)的第二共通流路口(连接口13s)时,成为在从该内部空间13r朝阀体11一侧离开的部位与连通口37面对的状态。或者,还可采用同时设有第一流路室(器内空间12r)侧的固定阻力板51和第二流路室(内部空间13r)侧的固定阻力板52的结构。
为了构成阻力调整机构r,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的是设置固定阻力板51(或52)的例子,但是并不限于此,阻力调整机构r的具体结构可进行各种改变。例如,也可以是与阀体11的旋转关联地切换成作用状态及解除状态的阀等。
另外,希望阻力调整机构r采用随着阀体11的旋转而使施加阻力逐渐变化的方式,但并非限定于此,也可以是使施加阻力阶段性变化的方式,根据场合,还可以仅仅是在作用状态下施加一定的阻力、而在解除状态下解除该阻力施加的方式。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的蓄热式气体处理装置中,示出了将阀体器12的内部空间12r设为处理后气体G’侧的第一流路室、将气室器13的内部空间13r设为被处理气体G侧的第二流路室的例子,但在本发明的蓄热式气体处理装置的实施中,也可与之相反,采用将阀体器12的内部空间12r设为被处理气体G侧的第二流路室、将气室器13的内部空间13r设为处理后气体G’侧的第一流路室的结构。
本发明的旋转式切换阀并不限于在阀体11中具备第一及第二两个内部流路作为内部流路的结构,也可以是在阀体内仅具备一个内部流路的结构。另外,其用途也并不限于蓄热式气体处理装置中的气体通过路径的切换,能够用于各技术领域的各种用途,对象流体也并不限于气体。
并且,在本发明的旋转式切换阀的实施中,阀座板、阀体、内部流路、流路室等各部分的具体结构也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所示出的结构,可以进行各种改变。
[其他实施方式3]
本发明的蓄热式气体处理装置也可为图24至图30所示那样具备冷却机构的气体处理装置。
在从各蓄热材料层5的处理后气体出口(即,蓄热材料层5的下端部)到作为切换装置4的旋转式切换阀的风路部分中,在各个蓄热室3的蓄热材料层5的下部,检测通过蓄热材料层5的气体的温度t的温度传感器s、和对通过蓄热材料层后的处理后气体G’喷射冷却水W而对处理后气体G’进行冷却的喷水喷嘴54,以该顺序从处理后气体流动方向的上游侧起排列设置。另外,冷却水W借助泵53经过给水通路54A对各个喷水喷嘴54进行供给。
在对各喷水喷嘴54给水的给水通路54A中,设有用于使各喷水喷嘴54处的冷却水W喷射进行及停止的开闭阀55。该开闭阀55由控制装置C基于各温度传感器s测得的检测温度t及设定温度ts进行开闭控制。
更具体地讲,在由任一个温度传感器s测得的检测温度t成为设定温度ts以上(t≥ts)时,打开与该温度传感器s对应的开闭阀55,从对应的喷水喷嘴54喷射冷却水W。另一方面,在由任一个温度传感器s测得的检测温度t不足设定温度ts(t<ts)时,关闭与该温度传感器s对应的开闭阀55,停止冷却水W从对应的喷水喷嘴54的喷射。
通过将喷水喷嘴54的冷却水喷射的上述设定温度ts设定成适当的温度,在各个蓄热室3中当有高温的处理后气体G’通过时,使冷却水W从该蓄热室3的喷水喷嘴54喷射,冷却处理后气体G’,能够防止因该高温的处理后气体G’引起的密封部件17、25的热损伤。
另外,通过基于设在各蓄热室3的温度传感器s的检测温度t使对应的喷水喷嘴54动作,可与处理后气体G’通过的蓄热室3依次切换相对应,喷射冷却水W的喷水喷嘴54也依次进行切换。
气体冷却机构也可不采用上述结构,而是采用图9至图12所示的结构。即,将作为冷却机构的喷水喷嘴54设置在阀体11的气体排出用内部流路(排出室28)内,朝向排出口35喷射冷却水W,通过底板10a的给排口16对分配器10内的处理后气体G’进行冷却。
这里,喷射喷嘴54、给水通路54A、开闭阀55、泵53、温度传感器s以及控制装置C构成冷却机构。另外,温度传感器s以及控制装置C构成联动机构。
冷却机构可不采用上述实施方式而是采用如下方式。
如图28至图30所示那样,喷水喷嘴54在阀体11的排出室28中从筒状旋转轴24沿径向等间隔延伸设置有三个,与配设在筒状旋转轴24内的给水通路54A连接,喷射经由给水通路54A供给来的冷却水W,以便使冷却水W从排气用开口35的整个区域进入到分配器10内,对分配器10内的处理后气体G’进行冷却。
喷水喷嘴54以及给水通路54A与阀体11的旋转联动地旋转。冷却水W由泵53供给到供给部54B,该供给部54B相对旋转自如地卷设在气室器13下方位置的筒状旋转轴24上。从该供给部54B穿过形成在筒状旋转轴24的供给部配设位置上的给水通路54A的流入口5a而流入到给水通路54A中,从喷水喷嘴54进行喷射。
泵53由控制装置C基于设在各蓄热室3的蓄热材料层5下方的温度传感器s测得的检测温度t对冷却水W的排出动作进行控制。控制装置C在多个温度传感器s中的至少一个温度传感器s的检测温度t达到设定温度ts以上时(即,温度高到有导致密封部件17、25的热损伤的危险的处理后气体G’通过任一个蓄热室3时),使泵53动作而将冷却水W从喷水喷嘴54喷出。另一方面,所有温度传感器s的检测温度t都不足设定温度ts时,停止泵53,停止冷却水W从喷水喷嘴54的喷射。
根据该结构,能借助数量较少的喷水喷嘴54、给水管54a以及开闭阀55防止密封部件17、25发生热损伤。
另外,若将适当的温度设定成为上述设定温度ts的话,则能够防止被处理气体G或净化用气体g”通过蓄热室3时喷水喷嘴54喷射无用的冷却水。而且,还可防止在温度低到不会引起密封部件17、25的热损伤的程度的处理后气体G’通过蓄热室3时,从喷水喷嘴54喷射无用的冷却水。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对来自燃烧室6的处理后气体G’进行冷却的冷却机构采用喷水喷嘴54,从喷水喷嘴54对处理后气体G’喷射冷却水W,从而将处理后气体G’冷却,但实际上并不限于这种结构,也可以是采用喷吹冷风的空冷装置或经由传热壁使处理后气体与冷却用热介质进行热交换的热交换器等其它冷却机构,对处理后气体G’进行冷却的结构,另外,在采用喷射冷却水W的喷嘴54作为冷却机构的情况下,冷却水W的喷射方式还可采用雾状或喷淋状等任何方式。
另外,在采用喷射冷却水W的喷嘴54作为冷却机构的情况下,也可以如下构成,即,将所喷射的冷却水W直接喷到给切换机构中的密封部件(尤其是位于排出口35附近的密封部件17)上,来将密封部件连同处理后气体G’一起直接冷却。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作为冷却机构的喷水喷嘴54设置在各蓄热室3中的蓄热材料层5的下部,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将喷水喷嘴54设置在旋转式切换阀的阀体11的排出室28中,但对于冷却机构的配设位置来讲,只要是对燃烧室6给排气体的气体给排风路中的、从各蓄热材料层5的蓄热室3的处理后气体G’的出口起至旋转式切换阀的风路部分(给排通路15以及给排室8),或者是切换机构的处理后气体G’入口部分(排气用开口35的部分)即可。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基于由各温度传感器s测得的检测温度t将冷却机构切换成动作状态及非动作状态,但将冷却机构切换成动作状态及非动作状态的方案并不限于此,也可采用其它方案。
另外,也可以采用如下方案,即,在冷却机构进行冷却的部位的处理后气体流动方向上游侧,用温度传感器s检测从燃烧室3排出的处理后气体G’的温度,基于该检测温度t调整冷却机构对处理后气体G’冷却的冷却量(例如从喷水喷嘴54喷出的水量)。
而且,在具备随切换机构对气体通过状态进行的切换而对多个冷却机构进行切换动作的联动机构的情况下,作为该联动机构,并不限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所示那样,基于温度检测使冷却机构进行切换动作,可以采用各种切换方式。
下面,对上述蓄热式气体处理装置中的蓄热材料层5的净化方法进行说明。
在上述蓄热式气体处理装置中,通过燃烧室6中的燃烧对被处理气体G进行处理,将处理后气体G’排出到排出通路40中,在这样的气体处理运转实施一段时间后,会在各蓄热材料层5中的下侧部分(即,处理后气体G’的出口侧部分)蓄积树脂状燃烧副产物或尘埃等,因该蓄积的原因,导致蓄热材料层5的通过阻力变大,由此使得气体处理能力降低,所以,需要定期实施通过燃烧或蒸发将这些树脂状燃烧副产物或尘埃等推积物作为被净化物从蓄热材料层5除去的净化运转,而该净化运转如下述那样进行。
取代气体处理运转时的处理后气体G’,采用在燃烧室6中经加热的净化用气体g,对一部分蓄热材料层5(通过旋转阀体11的排气用开口35的蓄热材料层5),以比气体处理运转时被处理气体G或处理后气体G’的通过时间长的时间进行通风,借助该净化用气体g的通风,将这些蓄热材料层5的处理后气体G’出口侧部分的温度保持在既定的净化温度,由此,使该出口部分的被净化物(树脂状燃烧副产物或尘埃)燃烧或蒸发,这些被燃烧或蒸发了的被净化物随同净化作用后的净化用气体g’按与气体处理运转时处理后气体G’相同的路径穿过切换装置4而排出到排出通路40,从而净化蓄热材料层5。
并且,通过切换装置4实现的气体通过状态切换,来切换使净化用气体g通过的蓄热材料层5,从而对各蓄热材料层5依次实施与上述相同的净化运转,由此对所有的蓄热材料层5进行净化。
另外,在该净化运转中,与气体处理运转的情况相同,通过控制装置C基于温度传感器s测得的检测温度t控制喷水喷嘴54实施的冷却水喷射,由此,防止因净化作用后的净化用气体g’引起密封部件17及密封部件25的热损伤。
以上,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蓄热式气体处理装置,无论在气体处理运转时还是在净化运转时,都能够有效地防止切换装置4中的密封部件17以及密封部件25的热损伤。
并且,由于在气体处理运转时能够防止因处理后气体G’引起密封部件17、25的热损伤,所以导入到装置中的被处理气体G的温度或燃烧室6中的燃烧温度的限制得到缓和,装置的通用性及燃烧处理的处理性能也得到提高,进而可减轻两密封部件17、25的更换等维护的负担,同时,能够提高装置在密封方面的可靠性。
另外,由于在净化运转时能够防止因净化作用后的净化用气体g’引起密封部件17、25的热损伤,所以无需另外设置用于将净化作用后的净化用气体g’排出的专用的净化用气体排放风路,可经由切换装置4将净化作用后的净化用气体g’排出,通过该切换装置4进行的切换,能够有效地对各蓄热材料层5进行净化运转。
[其他实施方式4]
在本发明的蓄热式排气处理装置中,壳体1及分隔壁2也可使用图32至图34所示的结构。
壳体1由外侧的不锈钢板1a和内侧的耐火隔热块1b形成,在壳体1的内侧形成有用于嵌合分隔壁2的嵌合槽F。
如图33及图34所示那样,将各蓄热室3分隔的分隔壁2包括:作为壁主材而将作为非金属性无机材料的陶瓷纤维材料成型为板状的陶瓷纤维板2a、和作为薄膜状金属材料的约0.05mm厚的箔状不锈钢材2b。该分隔壁2的结构如下:在一张陶瓷纤维板2a的一个面上贴装一张箔状不锈钢材2b形成壁材2A,将两张壁材2A以箔状不锈钢材2b彼此相对抵接的方式重合,在该状态下嵌合固定到形成于壳体1内侧的嵌合槽F内。
陶瓷纤维板2a作为壁主材,其收缩率极小且具备刚性,耐热性及耐腐蚀性优异,因重量轻而具有良好的处理性。
另外,作为薄膜状金属材料,使用耐热性及加工性优异且价格较为低廉的箔状不锈钢材2b,从而在分隔壁2的成本方面及制作方面较为有利。而且,由于不锈钢的耐腐蚀性优异,故在处理腐蚀性气体的情况下也能够维持良好的气密状态。
[其他实施方式5]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密封部的施力结构也可不采用上述结构而是制成为如图35所示那样的结构。
为了通过设置架台14的下部构架14a从下方支承气室器13,在下部构架14a与气室器13之间,作为支承件安装有向上方弹性地推压(即,向阀体11一侧推压)气室器13的螺旋弹簧44C。如上述那样,在容许气室器13以及阀体11在上下方向上位移的支承状态下,通过该螺旋弹簧44C向上方推压气室器13,从而经由气室器13由螺旋弹簧44C将阀体11向上方推压(即,向分配器10一侧推压)。
也就是说,通过这样将阀体11向分配器10一侧推压,而将装备在分配器10的底板10a上的密封部件17以由阀体11推压的状态可靠地压接到阀体11的阀顶板22上。由此,在分配器10与阀体11之间使密封部件17可靠地发挥密封作用,更加可靠地防止穿过分配器10的底板10a与阀体11的阀顶板22之间的间隙实现的、供给口34与排出口35的连通以及供给口34与驱气用口34的连通。
另外,通过作成下述结构,即,通过借助螺旋弹簧44C向阀体11一侧推压气室器13,经由气室器13将阀体11向分配器12一侧推压,在将装备在分配器10的底板10a上的密封部件17如上述那样压接在阀体11的阀顶板22上的同时,装备在气室器13的上端开口缘部上的气室器侧密封部件25也以由气室器13推压的状态可靠地压接在阀体11的阀底板23上。由此,还可更加可靠地防止被处理气体G从气室器13向阀体器12内漏出。
另外,图中的49’是调整托座48’相对于螺旋弹簧44C的位置的双螺母机构。通过该托座48’的位置调整,调整螺旋弹簧44C对气室器13及阀体11的作用力(换言之,密封部件17对分配器10的底板10a的压接力、以及密封部件25对阀体11的阀底板23的压接力)。
另外,为了使气室器13及阀体11在上下方向上自由位移,阀体11的筒状旋转轴14的上端部经由容许对象轴朝轴芯方向滑动的轴承47由分配器10支承。同样,驱动旋转轴41经由容许对象轴朝轴芯方向滑动的联轴器45’而与减速机42连接。
综上所述,通过将阀体11支承在相对分配器10在远近方向上自由位移的状态下,并由施力机构将其推向分配器10一侧,而可靠地将装备在分配器10的底板10a上的密封部件17压接在阀体11的阀顶板22上。
另外,在将阀体11配置在分配器10与气室器13之间的结构中,为了借助施力机构向分配器10一侧推压阀体11,而通过由施力机构向阀体11一侧推压气室器13,来经由气室器13借助施力机构向分配器10一侧推压阀体11,并且,作为施力机构使用螺旋弹簧44C。
工业实用性
在蓄热式气体处理装置中,本发明可作为旋转式蓄热装置所使用的切换装置用旋转式切换阀以及其他用途所使用的旋转式切换阀加以利用。
Claims (6)
1.一种旋转式切换阀,设有以相对于阀座板滑动接触的状态旋转的阀体,沿阀体旋转方向排列地在所述阀座板上形成有多个选择流路口,
在所述阀体中设有内部流路,随着所述阀体的旋转,该内部流路的一端的选择侧开口依次与多个所述选择流路口对置连通,而且,另一端的共通侧开口沿阀体旋转方向移动,
设有在所述阀体的旋转中始终与所述内部流路的共通侧开口连通的流路室,在该流路室的阀体旋转方向上的一个部位开设有共通流路口,其特征在于,
设置有阻力调整机构,该阻力调整机构,在所述内部流路的共通侧开口随着所述阀体的旋转向阀体旋转方向移动而接近所述共通流路口时,变成下述作用状态,即,对处于与所述内部流路的选择侧开口对置连通的状态下的所述选择流路口和所述共通流路口之间的流体路径,施加流体通过阻力,而且,在所述内部流路的共通侧开口随着所述阀体的旋转向阀体旋转方向移动而远离所述共通流路口时,变成将该阻力的施加解除的解除状态。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转式切换阀,其特征在于,作为所述阻力调整机构,在所述流路室中设置有固定阻力板,该固定阻力板,在所述内部流路的共通侧开口随着所述阀体的旋转向阀体旋转方向移动而接近所述共通流路口时,变成在从该共通流路口向所述阀体一侧离开的部位与内部流路的共通侧开口面对的状态。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转式切换阀,其特征在于,所述阻力调整机构构成为,在所述内部流路的共通侧开口随着所述阀体的旋转向阀体旋转方向移动而越来越接近所述共通流路口时,使施加的阻力逐渐增大,而且,在所述内部流路的共通侧开口随着所述阀体的旋转向阀体旋转方向移动而越来越远离所述共通流路口时,使施加的阻力逐渐减小。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旋转式切换阀,其特征在于,所述阻力调整机构构成为,在所述内部流路的共通侧开口随着所述阀体的旋转向阀体旋转方向移动而越来越接近所述共通流路口时,使施加的阻力逐渐增大,而且,在所述内部流路的共通侧开口随着所述阀体的旋转向阀体旋转方向移动而越来越远离所述共通流路口时,使施加的阻力逐渐减小。
5.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旋转式切换阀,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阀体中作为所述内部流路设有第一及第二内部流路,在所述阀体上形成有第一内部流路的选择侧开口和第二内部流路的选择侧开口,所述第一内部流路的选择侧开口和第二内部流路的选择侧开口在不同时与同一所述选择流路口对置连通的配置条件下,配置成随着所述阀体的旋转依次与多个所述选择流路口对置连通的状态,
作为所述流路室设有第一及第二流路室,该第一及第二流路室分别与随着所述阀体的旋转而在阀体旋转方向上移动的所述第一及第二内部流路的共通侧开口始终连通,
作为所述共通流路口,在所述第一流路室的阀体旋转方向上的一个部位开设有第一共通流路口,而且,在所述第二流路室的阀体旋转方向上的一个部位开设有第二共通流路口,
所述阻力调整机构装备在所述第一内部流路侧的流体路径和所述第二内部流路侧的流体路径中的至少一个流体路径上。
6.一种蓄热式气体处理装置,使用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旋转式切换阀,其特征在于,
设有容纳着蓄热材料的多个蓄热室,将各个所述蓄热室的一端用风路连接于具备燃烧机构的燃烧室,并且,将各个所述蓄热室的另一端从与所述阀体相反的一侧分别用风路连接在多个所述选择流路口上,
将处理后气体的排出通路从所述第一流路室的外侧与所述第一共通流路口连接,并且,将被处理气体的供给通路从所述第二流路室的外侧与所述第二共通流路口连接。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9)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4189497 | 2004-06-28 | ||
JP2004-189497 | 2004-06-28 | ||
JP2004189497A JP2006010247A (ja) | 2004-06-28 | 2004-06-28 | 回転式切換弁、及び、それを用いた蓄熱式ガス処理装置 |
JP2004284326A JP4526912B2 (ja) | 2004-09-29 | 2004-09-29 | 蓄熱式ガス処理装置の運転方法、及び、その運転方法に用いる蓄熱式ガス処理装置 |
JP2004-284326 | 2004-09-29 | ||
JP2004284326 | 2004-09-29 | ||
JP2004-373449 | 2004-12-24 | ||
JP2004373449 | 2004-12-24 | ||
JP2004373449A JP4439391B2 (ja) | 2004-12-24 | 2004-12-24 | 蓄熱式ガス処理装置 |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B2005800291595A Division CN100554781C (zh) | 2004-06-28 | 2005-06-28 | 蓄热式气体处理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603603A true CN101603603A (zh) | 2009-12-16 |
CN101603603B CN101603603B (zh) | 2011-06-15 |
Family
ID=35781865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9101491156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603604B (zh) | 2004-06-28 | 2005-06-28 | 旋转式切换阀及蓄热式气体处理装置 |
CN2009101491141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603603B (zh) | 2004-06-28 | 2005-06-28 | 旋转式切换阀及蓄热式气体处理装置 |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9101491156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603604B (zh) | 2004-06-28 | 2005-06-28 | 旋转式切换阀及蓄热式气体处理装置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7740026B2 (zh) |
KR (3) | KR101185511B1 (zh) |
CN (2) | CN101603604B (zh) |
WO (1) | WO2006001437A1 (zh) |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986036A (zh) * | 2010-11-08 | 2011-03-16 | 吴道洪 | 蓄热体旋转换热装置 |
CN102486312A (zh) * | 2010-12-01 | 2012-06-06 | 上海同利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 蓄热式热力燃烧净化装置 |
CN105509072A (zh) * | 2016-02-03 | 2016-04-20 | 广东环葆嘉节能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旋转换向阀和旋转蓄热式废气焚烧装置 |
CN108211785A (zh) * | 2018-03-23 | 2018-06-29 | 云汇环保科技南通有限公司 | 一种蓄热式催化氧化装置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4814704B2 (ja) * | 2006-06-20 | 2011-11-16 | 株式会社大気社 | 蓄熱式ガス処理装置 |
DE102007024644A1 (de) | 2007-05-24 | 2008-11-27 | Deere & Company, Moline | Vorrichtung zum Übertragen elektrischer Energie von einem landwirtschaftlichen Arbeitsfahrzeug auf ein an das Arbeitsfahrzeug ankoppelbares Anbaugerät |
ITMI20080115A1 (it) * | 2008-01-25 | 2009-07-26 | Polaris Srl | Apparecchio e metodo per distribuire una pluralita' di correnti di fluido attraverso una pluralita' di camere, in particolare per attuare processi di adsorbimento. |
IT1398847B1 (it) * | 2010-02-18 | 2013-03-21 | Ostini | Impianto per depurare gas di scarico industriale |
US9228785B2 (en) | 2010-05-04 | 2016-01-05 | Alexander Poltorak | Fractal heat transfer device |
US10852069B2 (en) * | 2010-05-04 | 2020-12-01 | Fractal Heatsink Technologies, LLC | System and method for maintaining efficiency of a fractal heat sink |
US9617087B2 (en) | 2010-10-28 | 2017-04-11 | General Electric Technology Gmbh | Control valve and control valve system for controlling solids flow, methods of manufacture thereof and articles comprising the same |
US9557115B2 (en) * | 2010-10-28 | 2017-01-31 | General Electric Technology Gmbh | Orifice plate for controlling solids flow, methods of use thereof and articles comprising the same |
CN102330994A (zh) * | 2011-09-08 | 2012-01-25 | 林杰 | 旋转型蓄热式热交换器 |
CN102829485B (zh) * | 2012-09-24 | 2015-01-14 | 中南大学 | 一种卧式蓄热式高效热交换器 |
US20150211805A1 (en) * | 2014-01-29 | 2015-07-30 | Kunshan Jue-Chung Electronics Co., Ltd. | Thermostat module |
KR101451390B1 (ko) * | 2014-03-28 | 2014-11-04 | 유문하 | 레일구동형 댐퍼가 구비된 축열식 연소산화장치 |
US11324942B2 (en) | 2016-06-28 | 2022-05-10 | Albert Rather, Jay K. Brama, Md, Gurjap Singh | Medical devices including rotary valve |
KR101754758B1 (ko) * | 2017-01-12 | 2017-07-10 | 주식회사 이엠솔루션 | 축열식 연소 산화 장치 |
CN107143669B (zh) * | 2017-07-06 | 2018-12-04 | 西安昱昌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蓄热式燃烧装置用旋转阀 |
CN107191628B (zh) * | 2017-07-06 | 2018-12-04 | 西安昱昌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用于旋转式蓄热氧化炉的换向阀 |
CN107166049B (zh) * | 2017-07-12 | 2023-05-16 | 江苏中科机械有限公司 | 蓄热燃烧装置的旋转自动清洁式切换阀 |
CN107192516B (zh) * | 2017-07-16 | 2023-04-21 | 江苏中科机械有限公司 | 蓄热燃烧系统旋转式换向阀的气环密封检测装置 |
US11181267B2 (en) * | 2019-12-10 | 2021-11-23 | Dustex Llc | Regenerative oxidizer arrangement |
US20230359230A1 (en) * | 2022-05-03 | 2023-11-09 | Electra Aero, Inc. |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Controlling Fluid Flow |
KR102526051B1 (ko) * | 2022-09-30 | 2023-04-26 | (주)에어릭스 | 로터리 밸브 및 그 밸브를 사용하는 축열식 연소 산화장치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1673018A (en) * | 1925-08-24 | 1928-06-12 | William Robert Wilson | Valve for reversing furnaces |
US4578918A (en) | 1983-09-01 | 1986-04-01 | Combustion Engineering, Inc. | Insulation anchor |
JPS6075898A (ja) | 1983-09-30 | 1985-04-30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単語音声認識装置 |
JPS6139598A (ja) | 1984-07-30 | 1986-02-25 | 日立化成工業株式会社 | レジストパタ−ン形成法 |
JPH06257349A (ja) | 1993-03-04 | 1994-09-13 | Itoki Crebio Corp | 耐火断熱壁 |
JP3312055B2 (ja) | 1993-06-03 | 2002-08-05 | 株式会社大氣社 | 回転吸脱着式ガス処理装置 |
JPH07305824A (ja) | 1994-05-11 | 1995-11-21 | Daikin Ind Ltd | 蓄熱式触媒燃焼装置の運転方法および制御装置 |
TW278124B (zh) * | 1994-10-14 | 1996-06-11 | Toyota Motor Co Ltd | |
JP3310503B2 (ja) | 1994-10-14 | 2002-08-05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工業用炉および蓄熱燃焼用バーナ |
JPH0953888A (ja) | 1995-08-14 | 1997-02-25 | Chugai Ro Co Ltd | 炉内断熱構造 |
JPH09217918A (ja) | 1996-02-14 | 1997-08-19 | Taikisha Ltd | 蓄熱型気体処理装置 |
JPH1061940A (ja) | 1996-08-22 | 1998-03-06 | Chugai Ro Co Ltd | 蓄熱式燃焼設備の分配弁装置 |
JP3711191B2 (ja) | 1997-06-17 | 2005-10-26 | 大阪瓦斯株式会社 | 蓄熱式交番燃焼炉の金属蒸着防止方法 |
DE19747905C1 (de) | 1997-10-30 | 1999-01-28 | Chemisch Thermische Prozestech | Vorrichtung zur Reinigung von schadstoffhaltigem Abgas |
JP2001007425A (ja) | 1999-06-17 | 2001-01-12 | Sumitomo Electric Ind Ltd | 光ファイバ増幅器 |
JP3317937B2 (ja) * | 1999-09-03 | 2002-08-26 | 株式会社フェロー | 蓄熱式処理装置 |
CN2418322Y (zh) * | 2000-03-21 | 2001-02-07 | 西安力利科技产业总公司 | 用于平面旋转阀的组合密封装置 |
JP4215375B2 (ja) | 2000-04-26 | 2009-01-28 | 株式会社大気社 | 蓄熱型の燃焼式ガス処理装置 |
CN2449025Y (zh) * | 2000-10-27 | 2001-09-19 | 浙江新圣机械有限公司 | 一种旋转分配阀 |
US6669472B1 (en) * | 2002-08-28 | 2003-12-30 | Megtec Systems, Inc. | Dual lift system |
CN2567414Y (zh) * | 2002-08-29 | 2003-08-20 | 王信发 | 流体控制阀的流道切换改良结构 |
-
2005
- 2005-06-28 KR KR1020067026836A patent/KR101185511B1/ko active IP Right Grant
- 2005-06-28 CN CN2009101491156A patent/CN101603604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5-06-28 CN CN2009101491141A patent/CN101603603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5-06-28 US US11/630,933 patent/US7740026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5-06-28 KR KR1020127012009A patent/KR101185512B1/ko active IP Right Grant
- 2005-06-28 KR KR1020127012008A patent/KR101220126B1/ko active IP Right Grant
- 2005-06-28 WO PCT/JP2005/011793 patent/WO2006001437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Cited B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986036A (zh) * | 2010-11-08 | 2011-03-16 | 吴道洪 | 蓄热体旋转换热装置 |
CN101986036B (zh) * | 2010-11-08 | 2012-05-09 | 北京神雾环境能源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蓄热体旋转换热装置 |
CN102486312A (zh) * | 2010-12-01 | 2012-06-06 | 上海同利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 蓄热式热力燃烧净化装置 |
CN105509072A (zh) * | 2016-02-03 | 2016-04-20 | 广东环葆嘉节能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旋转换向阀和旋转蓄热式废气焚烧装置 |
CN108211785A (zh) * | 2018-03-23 | 2018-06-29 | 云汇环保科技南通有限公司 | 一种蓄热式催化氧化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KR101185511B1 (ko) | 2012-09-24 |
WO2006001437A1 (ja) | 2006-01-05 |
CN101603603B (zh) | 2011-06-15 |
CN101603604A (zh) | 2009-12-16 |
KR20070026615A (ko) | 2007-03-08 |
KR101220126B1 (ko) | 2013-01-11 |
CN101603604B (zh) | 2011-11-16 |
US20080029001A1 (en) | 2008-02-07 |
KR20120065448A (ko) | 2012-06-20 |
US7740026B2 (en) | 2010-06-22 |
KR101185512B1 (ko) | 2012-09-24 |
KR20120065447A (ko) | 2012-06-20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603604B (zh) | 旋转式切换阀及蓄热式气体处理装置 | |
CN100554781C (zh) | 蓄热式气体处理装置 | |
CN106949488B (zh) | 具有高效密封旋转式换向阀的蓄热燃烧装置 | |
US20070029411A1 (en) | Modular automatic spray gun manifold | |
JP5058423B2 (ja) | 切換弁及びその切換弁を含んでいる再生式熱酸化装置 | |
US6129139A (en) | Consolidated poppet valve assembly | |
JP2010078317A (ja) | 弁を備えた再生式熱酸化装置用の高温シールエア | |
CZ291069B6 (cs) | Regenerační výměník tepla | |
CN100408919C (zh) | 开关阀密封装置 | |
KR200394673Y1 (ko) | 내연기관의 배기열을 이용한 열교환기 | |
KR100954736B1 (ko) | 상부 연소장치와 직결되고 열팽창에 의한 간극 변형량을 흡수할 수 있는 분리조립형 로터리 밸브를 구비한 축열식연소장치 | |
CN207702487U (zh) | 具有环式旋转阀的蓄热燃烧装置 | |
US8985151B1 (en) | Multi-stream rotary fluid distribution system | |
JP2006097967A (ja) | 蓄熱式ガス処理装置、及び、それにおける蓄熱材層浄化方法 | |
CN103372558B (zh) | 清洁流过有至少一个过程流体的通道的装置和方法 | |
CN114754158B (zh) | 一种rto切换阀 | |
CN220303658U (zh) | 一种用于处理废气的防腐蚀七室蓄热焚烧设备 | |
JP3893532B2 (ja) | 蓄熱式燃焼ガス処理装置 | |
US5309851A (en) | Regenerative thermal oxidizer with gate manifold pressurization | |
CN102563670A (zh) | 用于净化污染废气的设备和方法 | |
RU2182847C1 (ru) | Аппарат каталитического окисления | |
JP2005265321A (ja) | 回転式切換弁、及び、それを用いた蓄熱式ガス処理装置 | |
MXPA00012475A (en) | Consolidated poppet valve assembly | |
CZ293150B6 (cs) | Spalovací zařízení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0615 Termination date: 20210628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