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598828A - 光学滤波器及摄像设备 - Google Patents

光学滤波器及摄像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598828A
CN101598828A CNA200910142384XA CN200910142384A CN101598828A CN 101598828 A CN101598828 A CN 101598828A CN A200910142384X A CNA200910142384X A CN A200910142384XA CN 200910142384 A CN200910142384 A CN 200910142384A CN 101598828 A CN101598828 A CN 10159882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ptical component
multilayer film
film
optical filter
optic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910142384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598828B (zh
Inventor
入江良昭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anon Inc
Original Assignee
Canon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anon Inc filed Critical Canon Inc
Publication of CN10159882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59882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59882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598828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20Filter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20Filters
    • G02B5/28Interference filters
    • G02B5/285Interference filters comprising deposited thin solid film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00Opti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of which they are made; Optical coating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1/10Optical coatings produced by application to, or surface treatment of, optical elements
    • G02B1/11Anti-reflection coatings
    • G02B1/113Anti-reflection coatings using inorganic layer materials only
    • G02B1/115Multilayers

Abstract

光学滤波器及摄像设备。该光学滤波器被布置在图像传感器的前方。该光学滤波器包括:第一光学构件;以及第二光学构件,其比第一光学构件靠近图像传感器地布置。在第一光学构件的入射面上形成抗反射多层膜。在抗反射多层膜的最外层形成由含氟材料制成的膜。在第一光学构件的出射面和第二光学构件的入射面之间形成二向色多层膜。

Description

光学滤波器及摄像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摄像设备和光学滤波器,该光学滤波器被布置在摄影镜头与图像传感器之间,削弱被引导到图像传感器的光束的高频成分并且适于截止该光束的红外成分。
背景技术
在如数字式照相机等传统摄像设备中,在图像传感器的前方布置包括低通滤波器和红外吸收滤波器的光学滤波器。低通滤波器抑制伪色(false color)的产生,该伪色是由由电荷耦合器件(CCD)或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CMOS)构成的图像传感器中的被摄体像的伪信号(pseudo signal)引起的。红外吸收滤波器使图像传感器的感光度接近人眼的感光度。
由于光学滤波器的前表面被暴露于空气中,因此,在空气中漂浮和在照相机中产生的如灰尘等异物不可避免地附着到光学滤波器的前表面。结果,与被摄体像一起拍摄异物的像,使得图像品质劣化。
在防止异物附着到光学滤波器或者在去除附着到光学滤波器的异物时,以下方法是有效的。
(1)对光学滤波器施加振动使得异物被抖落的方法。
(2)去除光学滤波器的静电从而防止异物附着的方法。
(3)涂覆光学滤波器的表面使得异物难以附着到光学滤波器的方法。
关于抖落附着到光学低通滤波器的异物的方法(1),日本特开2007-134801号公报论述了如下技术:光学低通滤波器被布置成粘附到压电元件,以跟随压电元件伸缩。
关于防止静电荷积聚在光学滤波器上的方法(2),日本特开2005-148379号公报论述了如下技术:距光学滤波器的抗反射(AR)膜的表面为两层以上的至少一层由如氧化铟锡(ITO)等导电性膜形成。日本特开2007-193264号公报也论述了如下技术:形成ITO膜以增加涂层的表面的导电性。
关于涂覆光学滤波器的表面使得异物难以附着到光学滤波器的方法(3),日本特开2006-163275号公报论述了如下技术:涂层由氟化镁(MgF2)或含有氟的高分子材料形成。因此,可以减少光学滤波器的表面能,并且可以由鼓风机(air blower)容易地去除异物。
一般地,与图像传感器的像素对应的滤色器的阵列基于由四个RGBG像素形成的Bayer阵列。当一个点波束进入光学低通滤波器时,通过进行将一个点波束分成四个点波束的4点图像分离来抑制摄影图像上的伪色的产生。
图14示出了通过将四个光学构件接合在一起以进行4点图像分离而形成的一般的光学滤波器的构造。双折射晶体板300由如晶体等双折射材料制成,并且转角为0°以沿水平方向进行2点分离的双折射晶体板被用于晶体板300。红外吸收滤波器301使如CCD等图像传感器的光谱感光度与人眼的感光度基本上一致。由晶体制成的消偏光板(depolarization plate,λ/4波长板)302使通过双折射晶体板300而直线偏光的被摄体光束消偏光。双折射晶体板303的转角是90°。如果被摄体光束通过双折射晶体板303,则沿上下方向进行点像分离。通过具有上述构造的光学滤波器并且被分成四点的被摄体光束最终进入图像传感器106。因此,抑制摄影图像的伪色的产生。盖玻璃(coverglass)309将图像传感器106的光接收部106a密封在封装部106b内。
一般地,在双折射晶体板300的面对摄影镜头侧的表面上形成大约四十层紫外(UV)线-红外(IR)线截止涂层401,并且可以通过与红外吸收滤波器301的波长吸收特性相互作用来获得进入图像传感器106的光的期望的光谱透射率。另外,在双折射晶体板303的面对图像传感器侧的表面以及盖玻璃309的两个表面上形成抗反射用的AR涂层402,以减少被摄体光路上的各介质的界面处的反射光。
由于形成了许多层UV-IR截止涂层401,因此,去除附着于沉积装置的内壁的不必要的沉积材料的定时对于保持光学性能和生产效率是非常重要的。如SiO2和TiO2等沉积材料通常被用于UV-IR截止涂层和AR涂层。然而,由于氟基材料是树脂,因此,这两种沉积材料在如沉积物质的基板温度和沉积材料的加热温度等沉积条件方面是非常不同的。因此,就生产效率而言,难以在一次处理中进行这些沉积材料的沉积。此外,在沉积氟基材料之后,需要比平常更频繁地清洁内壁,使得附着到沉积装置的内壁的材料不会影响随后的沉积。如果不频繁地清洁内壁,则残留的氟基材料可能污染如SiO2和TiO2等沉积材料。结果,可能导致如模糊的增加、光谱的异常和缺陷的增加等性能劣化。此外,频繁的清洁直接导致低通滤波器的制造成本的增加。
此外,为了防止异物由于静电而附着,可以在光学基材上形成透明的导电性膜(氧化铟锡(ITO)膜),使得静电荷不会积聚在光学滤波器上。然而,当由作为用于沉积光学薄膜的一般装置的真空沉积装置来沉积透明的导电性膜时,沉积装置需要满足如在室中形成氧气气氛等需要。为此,一般由溅射方法来沉积透明的导电性膜,并且需要在处理时设置专门用于沉积透明的导电性膜的沉积装置。
因此,需要形成于光学滤波器的面对摄影镜头侧的表面并且无需使用透明的导电性膜也不会积聚静电荷的沉积膜,此外,需要能够高品质且低成本地制造光学滤波器的沉积膜,该光学滤波器可以通过在其最外层上形成异物附着防止膜来抑制异物的附着。
发明内容
根据本发明的一方面,一种光学滤波器,其被布置在图像传感器的前方,该光学滤波器包括:第一光学构件;以及第二光学构件,其比第一光学构件靠近图像传感器地布置,其中,在第一光学构件的入射面上形成抗反射多层膜,在抗反射多层膜的最外层形成由含氟材料制成的膜,并且在第一光学构件的出射面和第二光学构件的入射面之间形成二向色多层膜。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一种光学滤波器,其被布置在图像传感器的前方,该光学滤波器包括:光学构件;抗反射多层膜,其形成在光学构件的入射面上;以及二向色多层膜,其形成在光学构件的出射面上,其中,在抗反射多层膜的最外层形成由含氟材料制成的膜。
根据本发明的又一方面,一种摄像设备,其包括:第一光学构件,其被布置在图像传感器的前方;以及第二光学构件,其被布置在第一光学构件的出射面侧并且位于图像传感器的前方,其中,在第一光学构件的入射面上形成抗反射多层膜,在抗反射多层膜的最外层形成由含氟材料制成的膜,并且在第一光学构件的出射面和第二光学构件的入射面之间形成二向色多层膜。
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典型实施方式的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和方面将变得明显。
附图说明
包含在说明书中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的附图与说明一起示出了本发明的典型实施方式、特征和方面,用来解释本发明的原理。
图1示出了根据第一典型实施方式的数字式单镜头反光照相机的示意性构造。
图2是示出根据第一典型实施方式的数字式单镜头反光照相机的示意性构造的电气方框图。
图3是示出根据第一典型实施方式的数字式单镜头反光照相机的操作的流程图。
图4是第一典型实施方式的图像传感器和光学滤波器的周围部分的放大剖视图。
图5是示意性示出第一典型实施方式的第一光学构件的厚度方向的样子的放大图。
图6是示出沉积在晶体基板上的UV-IR多层膜的截面的放大的SEM照片。
图7示出了带电实验的概要。
图8示出了第一典型实施方式的图像传感器和光学滤波器中的重影光路。
图9示出了各光学元件的光谱透射率的特性曲线。
图10是第二典型实施方式的图像传感器和光学滤波器的周围部分的放大剖视图。
图11是第三典型实施方式的图像传感器和光学滤波器的周围部分的放大剖视图。
图12是第四典型实施方式的图像传感器和光学滤波器的周围部分的放大剖视图。
图13是第五典型实施方式的图像传感器和光学滤波器的周围部分的放大剖视图。
图14示出了光学滤波器的构成例。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各种典型实施方式、特征和方面。
图1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典型实施方式的数字式单镜头反光照相机(下文中被称为“数字式照相机”)的示意性构造。在图1中,中央处理器(CPU)101控制数字式照相机的操作。
摄影镜头105通过聚焦摄影被摄体光而在图像传感器106上形成图像。摄影镜头105被内置于可拆卸地安装到数字式照相机的主体的镜头单元中。图像传感器106是以CCD为代表的图像传感器。焦平面快门133控制从摄影镜头105到达图像传感器106的摄影被摄体光的量。
由半透射主镜121和副镜122将摄影被摄体光的一部分引导到已知的相位差型焦点检测单元。因此,能够检测由摄影镜头105形成为图像的被摄体光的焦点相对于图像传感器106的光接收面朝哪个方向和错位多少作为散焦量。相位差型焦点检测单元包括物镜123、二次成像透镜124和焦点检测用的CCD线传感器119。相位差型焦点检测单元能够检测取景器屏幕上的沿上下方向和水平方向以3×5矩阵形式或任意组合布置的15个区域的焦点。
摄影镜头驱动单元125被设置在镜头单元中。根据获得的散焦量考虑摄影镜头105的透镜驱动灵敏度(透镜固有的控制精度),CPU101向摄影镜头驱动单元125发送用于驱动摄影镜头105的驱动量脉冲。摄影镜头驱动单元125根据发送的脉冲驱动脉冲马达,并且将摄影镜头105驱动到聚焦位置以进行自动的焦点调节。
数字式照相机包括:接目透镜126;五棱镜127,其是用于使像翻转的光学翻转单元;以及聚焦板128,其被置于摄影镜头105的与图像传感器106的成像面等价的成像面。通过摄影镜头105的被摄体光被半透射主镜121反射并且在聚焦板128上成像。因此,形成通过透镜(TTL)的光学取景器,通过该光学取景器,摄影者/使用者可以经由五棱镜127和接目透镜126看到形成于聚焦板128上的被摄体像。
数字式照相机包括成像透镜130和测量摄影被摄体的可见光的亮度的测光传感器131。由成像透镜130将形成在聚焦板128上的被摄体像二次形成在测光传感器131上。测光传感器131具有沿上下方向和水平方向被分成3×5矩阵形式的光接收区域,并且将取景器的视野(被摄体区域)的主要区域分成3×5矩阵形式的区域。
光学滤波器F被布置在摄影镜头105和图像传感器106之间,削弱被引导到图像传感器106的光束的高频成分,并且截止光束的红外成分。光学滤波器F包括如下所述的多个光学构件300至303。布置在摄影镜头105侧的双折射晶体板300通过从外部施加的振动来去除附着到其表面上的如灰尘等异物。
外部显示单元132由薄膜晶体管(TFT)彩色液晶形成。
如果摄影者/使用者按下释放开关114(参见图2),则半透射主镜121退避到摄影镜头105的光路外,并且焦平面快门133控制由摄影镜头105聚集的被摄体光量。此外,在由图像传感器106将光光电地转换成被摄体像之后,在如闪速存储器等记录介质上记录作为图像数据的被摄体像。此外,在显示单元132上显示作为已摄影的图像的被摄体像。
图2是示出根据第一典型实施方式的数字式照相机的示意性构造的电气方框图,并且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与图1所示的元件相同的元件。存储控制程序的只读存储器(ROM)102、随机存取存储器(RAM)103、数据存储单元104、图像处理单元108、振动控制单元109、液晶显示器(LCD)控制单元111、释放开关114、直流/直流(DC/DC)转换器117、焦点检测控制单元120、摄影镜头驱动单元125以及测光传感器131被连接到CPU101。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图像传感器控制单元107和图像传感器106被连接到图像处理单元108。图像传感器106的有效像素的数量是大约8,200,000(3504×2336)。显示驱动单元112和显示单元132被连接到LCD控制单元111。显示单元132显示通过转换由图像传感器106拍摄的图像获得的320×240像素的图像。供给电源的电池116被连接到DC/DC转换器117。
振动元件(压电元件)305被接合固定到光学滤波器F的布置于摄影镜头105侧的双折射晶体板300,并且产生振动以去除异物。振动控制单元109包括使振动元件305振动的电路。由于在日本特开2007-134801号公报中说明了对振动元件305的控制,因此,本文将不对其进行说明。然而,CPU101向振动控制单元109发出进行振动控制的命令。
CPU101基于存储在ROM102中的控制程序进行各种控制。在控制中,存在读取从图像处理单元108输出的摄影图像的信号、并且进行向RAM103传送直接内存访问(DMA)的处理。此外,存在从RAM103向显示驱动单元112DMA传送数据的处理。此外,存在以联合图像专家组(JPEG)文件格式压缩图像数据并且在数据存储单元104中存储图像数据的处理。另外,CPU101指示图像传感器106、图像传感器控制单元107、图像处理单元108、以及LCD控制单元111改变数字图像处理和获取的数据的像素数。
焦点检测控制单元120对从焦点检测用的一对CCD线传感器119获得的电压进行模数(A/D)转换,并且向CPU101发送该电压。此外,在CPU101的指示下,焦点检测控制单元120对CCD线传感器119的累积时间和自动增益控制(AGC)进行控制。CPU101通过处理从焦点检测控制单元120发送的信号算出从主要被摄体的焦点检测的当前状态到主要被摄体处于对好焦的状态的透镜驱动量。然后,CPU向摄影镜头驱动单元125发出指示。摄影镜头驱动单元125基于该指示通过使设置在摄影镜头105中的焦点调节透镜移动而使主要被摄体对好焦。
测光传感器131检测被摄体的亮度,并且向CPU101发送信号。CPU101基于亮度信息算出曝光量,并且确定摄影镜头105的快门速度和光圈值中的一者或者两者。
CPU101还控制与释放开关114的操作相关的摄影操作的指示以及向DC/DC转换器117输出用于控制到各元件的电源的供给的控制信号的处理。
RAM103包括图像光栅化区域(image rasterizationarea)103a、工作区域103b、视频随机存取存储器(VRAM)103c以及临时退避区域(temporary retreating area)103d。图像光栅化区域103a被用作临时存储从图像处理单元108发送的摄影图像(YUV数字信号)和从数据存储单元104读取的JPEG压缩图像数据的临时缓冲器。此外,图像光栅化区域103a被用作用于图像压缩处理和图像解压缩处理的图像的专用工作区域。工作区域103b被用于各种程序。VRAM103c存储将在显示单元132上显示的显示数据。临时退避区域103d被用于临时保存各种数据。
数据存储单元104是闪速存储器。数据存储单元104以文件形式存储由CPU101进行JPEG压缩的摄影图像数据、参照用途的各种附属数据等。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图像传感器控制单元107包括:定时发生器,其向图像传感器106供给传送时钟信号和快门信号;电路,其去除从图像传感器输出的信号的噪声并且进行增益处理;以及A/D转换电路,其将模拟信号转换成10位数字信号。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图像处理单元108对从图像传感器控制单元107输出的10位数字信号进行如伽玛转换、色空间转换、白平衡、自动曝光(AE)、闪光校正等图像处理,并且输出具有YUV格式(4:2:2)的8位数字信号。
LCD控制单元111接收从图像处理单元108传送的YUV数字图像数据或者通过对数据存储单元104中的图像文件进行JPE G解压缩获得的YUV数字图像数据。此外,在YUV数字图像数据被转换成RGB数字信号之后,LCD控制单元111向显示驱动单元112输出RGB数字信号。显示驱动单元112进行控制以驱动显示单元132。
释放开关114用于指示摄影操作的开始。释放开关114根据释放按钮(未示出)的加压力具有两阶段的切换位置。当检测到第一位置(SW1-ON)时,如白平衡和AE等照相机设定被锁定。当检测到第二位置(SW2-ON)时,获得被摄体像信号。
电池116是可再次充电的二次电池或者干电池。此外,从电池116向DC/DC转换器117供给电源,通过增加电压并且进行调整产生多个电源,并且向包括CPU101的各元件供给所需电压的电源。DC/DC转换器117能够在CPU101的控制下控制各电压的供给开始和停止。
下面将参照图3说明根据本典型实施方式的数字式照相机的操作。CPU101读取并且执行存储在ROM102中的控制程序,以进行以下操作。
首先,在步骤S200中,如果在数字式照相机未操作时接通电源开关(未示出),则接通数字式照相机的电源。在步骤S201中,由振动元件305使光学滤波器F的双折射晶体板300振动,从而去除如灰尘等异物。
在步骤S202中,按下并且保持释放按钮,直到释放开关114的SW1被接通。如果在步骤S202中接通SW1(在步骤S202中为是),则在步骤S203中,由测光传感器131获得被分成3×5矩阵形式或者任意组合的摄影被摄体的亮度信息,并且该亮度信息被存储在存储器中。基于在步骤S203中获得的被摄体的亮度信息,通过预定的测光算法的计算来确定摄影镜头的光圈值和快门速度、即数字式照相机的曝光值。由从测光传感器131获得的3×5矩阵形式或者任意组合的亮度信息计算最佳曝光值的算法可以是简单的平均,或者可以是通过对与在步骤S206中确定的焦点检测区域对应的测光区域进行最大加权而进行的计算。
在步骤S204中,判断数字式照相机的焦点检测区域选择模式是否被设定成手动模式。如果焦点检测区域选择模式被设定成手动模式(在步骤S204中为是),则摄影者/使用者能够通过操作开关拨盘(未示出)任意选择多个焦点检测区域中的一个。此外,如果焦点检测区域选择模式被设定成自动模式(在步骤S204中为否),则处理前进到步骤S205。在步骤S205中,基于与相位差型焦点检测单元的15个焦点检测区域显示单元对应的焦点检测区域处的散焦量,用于自动选择焦点检测区域的子程序选择上述15个焦点检测区域中的一个。可以考虑用于自动选择焦点检测区域的一些算法,但是,对于多点AF照相机,用于对中央焦点检测区域进行加权的已知的近点优先算法是有效的。不管焦点检测区域选择模式被设定成手动模式还是自动模式,在步骤S205或S206中,结果都确定一个焦点检测区域。
然后,在步骤S207中,由在步骤S205或S206中确定的焦点检测区域处获得的焦点检测偏差(散焦量)和安装在数字式照相机上的摄影镜头105的透镜驱动灵敏度来确定将最终获得的透镜移动距离。此外,在驱动透镜之前的状态下,根据CCD线传感器119的信号向摄影镜头驱动单元125发送信号,使得摄影镜头105被驱动预定距离。
此外,与在步骤S206中确定的焦点检测区域对应的焦点检测区域显示单元(未示出)被点亮,并且显示被摄体区域中的摄影镜头105对好焦的位置。在步骤S208中,当摄影者/使用者看见取景器的显示聚焦的视野、并且继续接通SW1(在步骤S208中为是)时,处理前进到步骤S209。在步骤S209中,如果按下释放按钮并且接通SW2(步骤S209中为是),则处理前进到步骤S210。在步骤S209中,信号被发送到快门控制单元(未示出)、光圈驱动单元(未示出)以及图像传感器控制单元107,并且进行已知的摄影操作。
如果在步骤S208中判断出SW1被断开(在步骤S208中为否),则处理返回到步骤S202并且SW1等待被接通。此外,在步骤S209中,如果判断出SW2未被接通(在步骤S209中为否),则处理返回到步骤S208并且SW2等待被接通。
在摄影操作中,首先,经由马达控制单元(未示出)对马达通电,半透射主镜121被向上倾斜,并且摄影镜头105的光圈被缩小。然后,对快门133的磁体通电并且打开快门133的第一帘幕,使得被摄体光开始积聚在图像传感器106中。在经过预定的快门速度的时间之后,通过对磁体通电并且闭合快门133的后帘幕来终止图像传感器106中的被摄体光的积聚。然后,再次对马达通电,使得半透射主镜121向下倾斜并且对快门施力。因此,结束快门释放序列的一系列操作(摄影操作)。通过上述操作,来自被摄体像的光积聚在图像传感器106中。
在一个实施方式的步骤S211中,由步骤S210的摄影操作对暴露于图像传感器106的被摄体像进行光电转换,并且在图像处理单元108中将该被摄体像转换成具有大约8,200,000(3504×2336)像素的数字数据,然后将该数字数据存储在RAM103a中。具有3504×2336像素并且被存储在RAM103a中的图像数字数据被转换成将被显示在显示单元132上的具有320×240像素的图像数据,并且该图像数据再次被存储在用于显示的VRAM103c中。当在显示单元132上显示具有320×240像素的图像数据时,摄影者/使用者能够确认摄影图像。此外,对具有3504×2336像素并且被存储在RAM103a中的图像数字数据进行JPEG压缩处理,然后,在数据存储单元104(如
Figure A20091014238400171
等记录介质)中记录作为图像数据的图像数字数据。
在步骤S212中,判断在显示图像的同时SW1是接通还是断开。如果SW1被接通(在步骤S212中为是),则显示单元132的整个图像显示被熄灭(off),处理返回到步骤S209,并且SW2等待被接通。如果SW1未被接通(在步骤S212中为否),则处理返回到步骤S202并且SW1等待被接通。
下面将参照图4至图9详细说明光学滤波器F。图4是图像传感器106和光学滤波器F的周围部分的放大剖视图。根据本典型实施方式的数字式照相机采用进行4点图像分离以抑制在图像传感器的滤色器的阵列(Bayer阵列)上产生摄影图像的伪色的光学低通滤波器。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双折射晶体板300的转角为0°,并且双折射晶体板300沿水平方向将被摄体像分成两个像(水平2点分离)。当切削角是45°的晶体的厚度是1mm时,由晶体的双折射作用引起的点像分离的宽度是大约5.87μm。因此,可以通过用值5.87乘以晶体的厚度来成比例地容易地算出分离的必要宽度。双折射晶体板300形成第一光学构件。
红外吸收滤波器301用于使图像传感器106的光谱感光度与人眼的感光度基本上一致。由晶体制成的消偏光板302(λ/4波长板)使通过双折射晶体板300直线偏光的被摄体光束消偏光,以再次将被摄体光束恢复到圆偏光,并且发出被摄体光束。红外吸收滤波器301和消偏光板302彼此接合并且形成第二光学构件。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转角为90°的双折射晶体板303沿上下方向将被摄体像分成两个像(上下2点分离)。双折射晶体板303形成第三光学构件。双折射晶体板303被接合到陶瓷封装部106b,该陶瓷封装部106b用于保护图像传感器106的光接收部(光接收芯片)106a。
如上所述,振动元件305被接合固定到双折射晶体板300的上端。振动元件305使双折射晶体板300振动,从而可以去除附着到双折射晶体板300的面对摄影镜头105侧的表面的如灰尘等异物。振动元件305是压电体和内部电极交替层叠的层叠压电元件。由于在振动元件的层叠方向上产生大的振幅(位移),因此,能够使双折射晶体板300在与摄影光轴正交的方向上显著地振动和移位。
如上所述,由包括第一至第三光学构件的光学滤波器F实现低通滤波器的效果和红外吸收(可见度校正)的效果。如果光学滤波器由如上所述的三个光学构件形成,则能够获得以下效果。更具体地,通过仅使产生振动以去除异物的第一光学构件(双折射晶体板300)及其形状最优化,该光学构件能够有效地产生振动。另外,可以通过用作为光学滤波器的一部分的第三光学构件(双折射晶体板303)代替图14所示的光学滤波器的图像传感器的盖玻璃309来减小制造成本。
下面将说明第一至第三光学构件的构造。保持构件307被布置在第一光学构件(双折射晶体板300)与第二光学构件(由红外吸收滤波器301和消偏光板302形成的接合体)之间。被置于保持构件307与双折射晶体板300之间的弹性构件304由弹性体(高分子材料)制成。通过由具有弹性的金属板形成的加压构件306使双折射晶体板300压靠弹性构件304,使得双折射晶体板300被浮动地保持成在保持构件307上。因此,双折射晶体板300能够对应于压电元件305的伸缩而振动,并且能够防止由于振动造成的双折射晶体板300的损坏。此外,用弹性构件304密封双折射晶体板300的四边附近和保持构件307,使得不形成间隙。因此,双折射晶体板300的出射面与红外吸收滤波器301的入射面被密封。包括第一和第二光学构件的滤波器单元和第三光学构件(双折射晶体板303)彼此紧密接触并且被粘合片308固定,从而异物不会进入滤波器单元和第三构件之间的间隙。
根据上述构造,光学滤波器F的有效光学范围可以被配置于密封空间,使得一旦组装滤波器单元,异物就不会从外部进入。
作为具有导电性的抗反射多层膜的抗反射涂层(AR涂层)400被沉积在第一光学构件(双折射晶体板300)的面对摄影镜头105侧的表面(摄影光束的入射面)上。AR涂层400在最外层(最外表面)具有由含氟材料制成的异物附着防止膜。此外,作为具有截止红外光和紫外光的效果的二向色(dichroic)多层膜的UV-IR截止涂层401被沉积在第一光学构件(双折射晶体板300)的面对图像传感器106侧的表面(摄影光束的出射面)上,以改进摄影图像的色彩再现性。
通常的抗反射涂层(AR涂层)402形成在第二光学构件(由红外吸收滤波器301和消偏光板302形成的接合体)的两个表面上以及被接合到图像传感器106的第三光学构件(双折射晶体板303)的两个表面上。
由含氟材料制成的异物附着防止膜的下层不是由通常的UV-IR截止涂层形成而是由AR涂层400形成、并且形成在光学滤波器F的面对摄影镜头105侧的表面上的原因有两个。
第一个原因如下:由于AR涂层400的层数比UV-IR截止涂层的层数少一个数量级,因此,几乎不产生分散到除了对象物之外的其它部分的沉积材料的微粒、即灰尘。因此,如果沉积抗反射材料,则沉积室的清洁周期比沉积UV-IR截止材料时沉积室的清洁周期长。在沉积抗反射材料之后沉积氟材料和在沉积UV-IR截止材料之后沉积氟材料的两种情况下,沉积室的清洁周期比未沉积氟材料时沉积室的清洁周期短。如果在清洁周期短的UV-IR截止材料沉积之后沉积氟材料,则进一步缩短了清洁周期。因此,生产效率显著劣化。在本典型实施方式中,在清洁周期较长的抗反射材料沉积之后沉积氟材料。因此,能够在不使生产效率显著劣化的情况下沉积氟材料。
第二个原因如下:UV-IR截止涂层401不是形成在第一光学构件(双折射晶体板300)的面对摄影镜头105侧的表面(摄影光束的入射面)上,而是形成在被第一和第二光学构件密封的空间中的表面上。因此,即使UV-IR截止涂层401带静电,异物也不会附着到UV-IR截止涂层401。因此,UV-IR截止涂层401不需要具有导电性。在本典型实施方式中,由于UV-IR截止涂层401不需要具有导电性,因此,可以通过可靠性和光学性能比通常的真空沉积优异的离子辅助沉积来沉积UV-IR截止涂层401。
将参照图5进一步说明UV-IR截止涂层401和包括形成于第一光学构件(双折射晶体板300)的表面上的异物附着防止膜的AR涂层400。图5是示意性示出双折射晶体板300的沿厚度方向的样子的放大图。双折射晶体板300的实际厚度是大约1mm,作为沉积层的沉积材料的SiO2或者TiO2的一层的厚度是大约100nm。
首先,将说明包括异物附着防止膜的AR涂层400。在双折射晶体板300的面对摄影镜头105侧的表面上形成在真空沉积中通过交替层叠SiO2膜和TiO2膜形成的五层AR涂层400,并且在AR涂层400的最外层上形成异物附着防止膜400a。
下面将说明异物附着防止膜400a。用含有氟原子的材料涂覆基材的表面能有效地防止异物的附着。由于氟原子的半径和极化率小,因此,在所有元素中,电负性(electro-negativity)是最高的。此外,由于碳与氟之间的键的结合能非常大,因此,碳与氟之间的键具有优异的耐热性和耐光性。此外,由于碳与氟之间的键的极化率小,因此,分子间的内聚力也小,使得可以减小表面自由能。表面自由能与由于范德华力导致的分散项成分(variance term component)、与库仑静电力相关的极性项成分、基于氢结合力的项以及如其它金属结合力等分子间力相关。用具有小表面自由能的氟基材料涂覆能有效地防止如灰尘等异物的附着。
期望含有通过用氟置换烃基的氢获得的全氟烷基的化合物、例如全氟烷基硅烷被用作氟基材料。此外,如在日本特开2006-163275号公报所说明的那样,尽管不能获得与涂覆氟基树脂相同的效果,但是,使用作为氟化合物的一种并且通常用作表面涂覆用的沉积材料的MgF2也适于防止异物的附着。
然而,如果异物附着防止膜400a仅形成在基板的表面上,则不能充分地防止异物的附着。如果设置在异物附着防止膜400a的下方的膜、即本典型实施方式中的AR涂层带电,则异物易于由于静电力而附着。下面将说明设置在异物附着防止膜400a的下方的AR涂层。
通过最常用的通常的真空沉积来沉积图5所示的形成AR涂层的SiO2和TiO2。如果通过真空沉积来沉积这些沉积材料,则每种沉积材料的沉积层呈多孔状。图6的上方的图示出了该形状。图6示出了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拍摄的沉积在晶体基板上的UV-IR多层膜的截面。如图6的上方的图所示,TiO2膜清晰地呈多孔状。此外,图6的下方的图示出了通过作为真空沉积的一种的离子辅助沉积使用SiO2和Ta2O5(沉积材料)形成的UV-IR多层膜的截面。发现:与通常的真空沉积的涂层相比,形成使用SiO2和Ta2O5的致密膜。
根据离子辅助沉积,在真空沉积期间,用具有数百eV的气体离子照射基板,使得能够形成致密的沉积膜。相反地,对于通常的真空沉积,以下是通常已知的。更具体地,由于形成的多孔质层具有低密度和吸水性,因此,当沉积层含有水分时,沉积层的折射率和涂层的光谱特性改变。此外,由于这些多孔质层吸收水分,因此,沉积层的电阻可能改变。
进行如下实验:测量当双折射晶体板300的沉积面被强制带电并且通过导线被接地到地电平时沉积面上是否残留电荷(成为0V)。图7示出了实验的概要。在图7中,为双折射晶体板300的沉积面提供电荷的带电直流装置可以通过使带电棒靠近晶体板移动而容易地使晶体板带电。接着,使表面电位计的探针靠近双折射晶体板300的沉积面,以检查沉积面带有500V以上的电压。然后,通过导线将沉积面接地到地电平。进行如下实验:由表面电位计再次测量电荷是否残留在沉积面上(成为0V),并且判断电荷是否从双折射晶体板300的沉积面消失。
表1示出了实验结果。通过在晶体板上施加各种涂层来形成样品。UV-IR1是如下的一般UV-IR截止涂层:在最外表面上形成SiO2膜,并且在该SiO2膜的下方朝向晶体基板交替层叠四十层的厚度均是大约100nm的TiO2膜和SiO2膜。通过通常的真空沉积形成UV-IR1。UV-IR2是如下的UV-IR截止涂层:在最外表面上形成SiO2膜,并且在该SiO2膜的下方朝向晶体基板交替层叠四十层的厚度均是大约100nm的Ta2O5膜和SiO2膜,并且UV-IR2与UV-IR1具有相同的光谱规格(spectralspecification)。通过离子辅助沉积形成UV-IR2。作为这两种涂层样品的带电实验的结果,由于通过导线接地导致通过通常的真空沉积形成的UV-IR1涂层中的电荷消失,使得沉积面的电位为0V。然而,通过离子辅助沉积形成的UV-IR2涂层中的多数电荷未改变,并且未被去除。
AR1是形成有包括SiO2膜、ZrO2膜和Al2O3膜的三层的抗反射涂层,其中,SiO2膜形成在最外面上,ZrO2膜和Al2O3膜形成在SiO2膜的下方。当在AR1涂层上进行带电实验时,未去除电荷。
AR2是具有与UV-IR1的膜构造类似的膜构造的AR涂层,其中,在表面上形成SiO2膜,朝向晶体基板交替层叠五层的厚度均是大约100nm的TiO2膜和SiO2膜,并且在表面层的SiO2膜上形成厚度是大约100nm的MgF2膜作为最外表面层的异物附着防止膜。在AR2涂层上进行带电实验,并且可以确认电荷被去除。另外,在AR3涂层上进行带电实验,在该AR3涂层中,厚度为大约10nm的氟基材料膜代替AR2涂层的MgF2膜作为异物附着防止膜形成在最外层上,并且可以确认电荷被去除。
[表1]
  涂层名称   沉积材料   沉积方法   除电
  UV-IR1   SiO2,TiO2   通常的真空沉积   ○
  UV-IR2   SiO2,Ta2O5   离子辅助沉积   ×
  AR1   SiO2,ZrO2,Al2O3   通常的真空沉积   ×
  AR2   MgF2,SiO2,TiO2   通常的真空沉积   ○
  AR3   氟基材料,SiO2,TiO2   通常的真空沉积   ○
通过上述说明,通过通常的真空沉积在晶体基板上交替形成SiO2膜和TiO2膜的具有多孔质TiO2膜结构的涂层能够通过使沉积面接地而去除电荷。另外,由含有氟或者MgF2(氟化镁)的高分子材料制成并且形成在形成于涂层表面的SiO2膜上的异物附着防止膜的层不会阻止电荷的去除。
在本典型实施方式中,为了防止异物附着到双折射晶体板300,通过真空沉积在双折射晶体板300上交替形成由SiO2和TiO2(沉积层的沉积材料)制成的膜,并且在其最外层上形成异物附着防止膜400a。因此,可以提供不产生静电力并且具有低表面自由能的AR涂层400,换句话说,可以提供异物不容易附着的AR涂层400。
下面将说明UV-IR截止涂层401。由于仅通过红外吸收滤波器301不能使图像传感器的光谱感光度与人眼的感光度一致,因此,为了截止预定波长区域,设置UV-IR截止涂层401。更具体地,UV-IR截止涂层截止以下三个波长区域。即,截止400nm附近的波长区域,以减少摄影镜头105的蓝色的渗色。急剧截止被红外吸收滤波器301缓慢吸收并且变暗淡的700nm(红光)附近的波长区域。截止超过1000nm(红外区域)的波长区域,在该波长区域中,红外吸收滤波器301的透射率逐渐增加。
如图5所示,UV-IR截止涂层401具有:在最外表面上形成的SiO2膜;和在该SiO2膜的下方通过真空沉积朝向晶体基板交替层叠的大约40层的厚度均为大约100nm的SiO2膜和TiO2膜。作为可选方案,UV-IR截止涂层也可以具有:在最外表面上形成的SiO2膜;和在该SiO2膜的下方通过离子辅助沉积朝向晶体基板层叠的大约40层的Ta2O5膜和SiO2膜。
如上所述,AR涂层400被布置在包括红外吸收滤波器301的光学滤波器F的前表面上,并且利用抗静电效果来防止异物的附着。相反地,由于UV-IR截止涂层401被布置在光学滤波器F的内部,因此,无需考虑带电。因此,能够通过离子辅助沉积来形成UV-IR截止涂层401,该离子辅助沉积能够形成具有高强度和光谱特性难以改变的致密膜并且显著有利于光谱特性和环境可信赖性。
在图4中,UV-IR截止涂层401被布置在双折射晶体板300的后表面(面对图像传感器106侧的表面)上,但是,UV-IR截止涂层401也可以被布置在红外吸收滤波器301的面对摄影镜头105侧的表面(即,面对双折射晶体板300的后表面的表面)上。
此外,当第二光学构件的红外吸收滤波器301和消偏光板302被布置在翻转位置(前后颠倒)时,第二光学构件的功能完全相同。当红外吸收滤波器301和消偏光板302被翻转时,UV-IR截止涂层401被布置在消偏光板302的面对摄影镜头105侧的表面上、即面对双折射晶体板300的后表面的表面上。
换句话说,UV-IR截止涂层401形成在第一光学构件的后表面(面对图像传感器106侧的表面)上或者形成在第二光学构件的面对摄影镜头105侧的表面上。将参照图8和图9说明该构造的原因。
图8仅示出了图4的光学元件,并且光学元件的配置和形成在光学元件的表面上的涂层与如图4所述的相同。图9示出了UV-IR截止涂层401的光谱透射率、红外吸收滤波器301的透射率、以及这两个透射率的合成透射率的特性曲线。由合成透射率来确定进入图像传感器106的被摄体光的光谱。如图9所示,UV-IR截止涂层401被设计成使得红外透射率在波长为670nm附近为50%。换句话说,UV-IR截止涂层401的反射率在波长为670nm以上的红外区域高(50%以上)。此外,反射率在波长为400至670nm处被抑制在2%内。
图8将说明来自被摄体的点光(spot light)如何作为重影光进入图像传感器106(被摄像)。在一个实施方式中,从摄影镜头105进入的来自被摄体的点光通过双折射晶体板300、红外吸收滤波器301和消偏光板302。然后,该点光通过双折射晶体板303并且进入图像传感器106的光接收部106a。一般地,AR涂层400和402中的每一方的反射率在波长为400至700nm的可见光范围内是大约1%以下,但是,光接收部106a的反射率在宽范围上较高(大约6%)。从而,在光接收部106a的表面上的点A1处产生反射光束。该反射光束返回到光学滤波器F。然而,光学滤波器F的UV-IR截止涂层401的反射率在可见光的范围内高,即在波长为670至700nm的可见光范围内为50%以上。因此,在点A1处反射的点光束在点A2处被再次反射,并且再次进入图像传感器106的光接收部106a的表面上的点A3。结果,在摄影图像中,在作为焦点对准的被摄体的点光附近产生未对焦并且直径基本上对应于点A1和A3之间的距离的重影光。
在点A1处被反射的点光束进一步两次通过红外吸收滤波器301直到最终到达点A3。红外吸收滤波器301的透射率在波长为670至700nm处超过10%。因此,当光接收部106a的表面上的点A3处的反射率是6%并且UV-IR截止涂层401在波长为670至700nm处的平均反射率是75%时,重影光的强度被削弱到0.045%(=6%×0.75×0.1×0.1)。此外,在形成有AR涂层的介质的各界面处反射的光也作为重影光进入图像传感器106。然而,由于AR涂层400的反射率是大约1%,因此,重影光的强度在波长为400至700nm的可见光范围内是0.06%(=6%×0.01)。在与界面数量对应的五个表面上产生重影光。因此,当重影光彼此重叠时,在400至700nm的可见光波长中具有平坦光谱并且强度是直接光的强度的大约0.3%至0.4%的重影光被拍摄而不会产生不舒适感。
在本典型实施方式中,UV-IR截止涂层401的沉积面被布置在双折射晶体板300的后表面上。然而,只要位于双折射晶体板300的出射面和红外吸收滤波器301的入射面之间,UV-IR截止涂层401的沉积面就可以形成在任何面上。例如,UV-IR截止涂层401的沉积面可以被设置在红外吸收滤波器301的入射面(面对摄影镜头105侧的表面)上。在该情况下,重影光的尺寸稍微减小并且重影光的强度增加,但是拍摄基本上同样的重影光。
将说明当UV-IR截止涂层401比红外吸收滤波器301更靠近图像传感器106布置时的重影光的强度。作为例子,假定UV-IR截止涂层401形成在消偏光板302的面对图像传感器106侧的表面上,并且将考虑重影光的强度。在图8中,在光接收部106a的表面上的点A1处产生的6%的反射光束被在波长为670至700nm处具有75%的高平均反射率的消偏光板302的表面反射。然后,反射光束原样进入光接收部106a。如果在670至700nm的相同波长处计算反射率,则获得4.5%(=6%×0.75)的高强度。由于在其它界面的反射率为0.06%的五个面上产生重影光,因此,重叠的重影光的强度在400至700nm的可见光范围上是大约5%。重叠的重影光在670至700nm的波长处的强度占大约90%。结果,在摄影图像中,在作为对好焦的被摄体的点光附近产生红重影光,该红重影光具有基本上对应于点A1和B2之间的距离的直径并且具有比上述例子小的尺寸和高很多的强度,使得图像品质显著劣化。
因此,为了使重影光不明显,对于图像品质,比红外吸收滤波器301更靠近摄影镜头105地布置UV-IR截止涂层401是重要的。
以下将参照图10说明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典型实施方式。图10是图像传感器106和光学滤波器F的周围部分的放大剖视图,并且对应于第一典型实施方式的图4。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与图4所示的元件相同的元件。
第一和第二典型实施方式的不同之处在于:除了第一典型实施方式的第二光学构件是由红外吸收滤波器301和消偏光板302形成的接合体之外,第二典型实施方式的第二光学构件还包括转角为90°的双折射晶体板303。也就是说,第二典型实施方式的第二光学构件包括彼此接合的三个光学元件。
第一和第二典型实施方式的相同之处在于:最外层包括异物附着防止膜的AR涂层400被沉积在第一光学构件(双折射晶体板300)的面对摄影镜头105侧的表面上,并且UV-IR截止涂层401被沉积在第一光学构件(双折射晶体板300)的后表面上。然而,由于由第二典型实施方式的第一和第二光学元件来完成低通效果,因此,盖玻璃(保护玻璃)309用于保护图像传感器106的光接收部106a。与第一典型实施方式类似,形成UV-IR截止涂层401的表面可以不是双折射晶体板300的后表面,而是第二光学元件的面对摄影镜头105侧的表面(摄影光束的入射面)。
在第二典型实施方式中可以使用一般的图像传感器,在该图像传感器中,盖玻璃309被用于图像传感器106。因此,选择图像传感器的制造商的自由度增加,这有利于图像传感器的供应和减少图像传感器的成本。这是因为:在第一典型实施方式中,为了制造双折射晶体板303被高可靠性地安装到陶瓷封装部106b的图像传感器,要使陶瓷封装部106b的材料的线膨胀系数尽可能接近晶体的线膨胀系数。
以下将参照图11说明根据本发明的第三典型实施方式。图11是图像传感器106和光学滤波器F的周围部分的放大剖视图,并且对应于第一典型实施方式的图4。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与图4所示的元件相同的元件。
第一和第三典型实施方式的不同之处在于:第三典型实施方式的第二光学构件仅包括红外吸收滤波器301。
第一和第三典型实施方式的相同之处在于:最外层包括异物附着防止膜的AR涂层400被沉积在第一光学构件(双折射晶体板300)的面对摄影镜头105侧的表面上,并且UV-IR截止涂层401被沉积在第一光学构件(双折射晶体板300)的后表面上。此外,与第二典型实施方式类似,由盖玻璃309保护图像传感器106。
在第三典型实施方式中,仅设置一个双折射晶体板,从而仅进行水平2点像分离。因此,不能获得沿上下方向的低通效果,并且增加了产生伪色的可能性。然而,由于可以去除两块晶体板,因此,第三典型实施方式适于便宜的数字式照相机。可以使用转角是90°的双折射晶体板代替转角是0°的双折射晶体板。
以下将参照图12说明根据本发明的第四典型实施方式。图12是图像传感器106和光学滤波器F的周围部分的放大剖视图并且对应于第一典型实施方式的图4。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与图4所示的元件相同的元件。
第一和第四典型实施方式的不同之处在于:与第三典型实施方式类似,第二光学构件仅是红外吸收滤波器301。此外,红外吸收滤波器301被接合到图像传感器106并且用于保护图像传感器106的光接收芯片106a。
第一和第四典型实施方式的相同之处在于:最外层包括异物附着防止膜的AR涂层400被沉积在第一光学构件(双折射晶体板300)的面对摄影镜头105侧的表面(摄影光束的入射面)上,并且UV-IR截止涂层401被沉积在第一光学构件(双折射晶体板300)的后表面上。
在第四典型实施方式中,与第三典型实施方式类似,进行水平2点像分离。然而,由于不需要盖玻璃309,因此,可以进一步减少制造成本。此外,需要从线膨胀系数接近UV-IR截止涂层401的线膨胀系数的材料中选择用于陶瓷封装部106b的材料。
以下将参照图13说明根据本发明的第五典型实施方式。图13是图像传感器106和光学滤波器F的周围部分的放大剖视图,并且对应于第一典型实施方式的图4。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与图4所示的元件相同的元件。
在第五典型实施方式中,第二光学构件是具有以下结构的光学滤波器:以与图14所示的方式类似的方式使包括转角为0°的双折射晶体板300、红外吸收滤波器301、消偏光板302和转角为90°的双折射晶体板303的四个光学元件接合。通常的抗反射涂层402形成在具有四元件接合结构的光学滤波器的前表面上。
此外,由S-BSL7制成并且具有良好光学特性的玻璃板310形成第一光学构件。最外层包括异物附着防止膜的AR涂层400被沉积在第一光学构件(玻璃板310)的面对摄影镜头105侧的表面上,并且UV-IR截止涂层401被沉积在第一光学构件(玻璃板310)的后表面上。此外,在本典型实施方式中,玻璃板310是为了去除附着到玻璃板的面对摄影镜头105侧的表面上的异物而振动的对象。
在第五典型实施方式中,当使用于去除异物的振动产生最优化时,不需要考虑包括传统红外吸收滤波器和光学低通滤波器的光学滤波器F。在振动产生中,仅与作为振动对象的玻璃板310相关的参数,如材料、厚度和形状、以及振动元件的驱动电压和驱动波形等需要被确定和优化。一旦使振动最优化,即使改变光学滤波器F的规格,也不需要改变振动机构。
虽然已经参照典型实施方式说明了本发明,但是,应该理解,本发明不限于所公开的典型实施方式。所附权利要求书的范围将符合最宽的解释,以包含所有变型、等同结构和功能。

Claims (26)

1.一种光学滤波器,其被布置在图像传感器的前方,所述光学滤波器包括:
第一光学构件;以及
第二光学构件,其比所述第一光学构件靠近所述图像传感器地布置,
其中,在所述第一光学构件的入射面上形成抗反射多层膜,
在所述抗反射多层膜的最外层形成由含氟材料制成的膜,并且
在所述第一光学构件的出射面和所述第二光学构件的入射面之间形成二向色多层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滤波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抗反射多层膜中形成SiO2膜和TiO2膜。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滤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抗反射多层膜的最外层由含有全氟烷基的化合物制成。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滤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抗反射多层膜的最外层由MgF2制成。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学滤波器,其特征在于,通过真空沉积形成SiO2膜和TiO2膜。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滤波器,其特征在于,通过离子辅助沉积来沉积所述二向色多层膜。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滤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光学构件吸收红外成分。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滤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抗反射多层膜具有导电性。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滤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滤波器还包括:
保持构件,其被构造成保持所述第一和第二光学构件。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光学滤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光学构件的出射面和所述第二光学构件的入射面之间的间隙被密封。
11.一种光学滤波器,其被布置在图像传感器的前方,所述光学滤波器包括:
光学构件;
抗反射多层膜,其形成在所述光学构件的入射面上;以及
二向色多层膜,其形成在所述光学构件的出射面上,
其中,在所述抗反射多层膜的最外层形成由含氟材料制成的膜。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光学滤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抗反射多层膜包括形成为多孔质膜状的SiO2和TiO2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光学滤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抗反射多层膜的最外层由含有全氟烷基的化合物制成。
14.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光学滤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抗反射多层膜的最外层由MgF2制成。
15.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光学滤波器,其特征在于,通过真空沉积在所述抗反射多层膜中形成SiO2膜和TiO2膜。
16.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光学滤波器,其特征在于,通过离子辅助沉积来沉积所述二向色多层膜。
17.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光学滤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构件被保持为能够振动,并且
所述光学构件被保持成使得所述光学构件的出射面被密封。
18.一种摄像设备,其包括:
第一光学构件,其被布置在图像传感器的前方;以及
第二光学构件,其被布置在所述第一光学构件的出射面侧并且位于所述图像传感器的前方,
其中,在所述第一光学构件的入射面上形成抗反射多层膜,
在所述抗反射多层膜的最外层形成由含氟材料制成的膜,并且
在所述第一光学构件的出射面和所述第二光学构件的入射面之间形成二向色多层膜。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摄像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抗反射多层膜包括形成为多孔质膜状的SiO2和TiO2
20.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摄像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抗反射多层膜的最外层由含有全氟烷基的化合物制成。
21.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摄像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抗反射多层膜的最外层由MgF2制成。
22.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摄像设备,其特征在于,通过真空沉积在所述抗反射多层膜中交替形成SiO2膜和TiO2膜。
23.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摄像设备,其特征在于,通过离子辅助沉积来沉积所述二向色多层膜。
24.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摄像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抗反射多层膜具有导电性。
25.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摄像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摄像设备还包括:
保持构件,其被构造成保持所述第一和第二光学构件;以及
振动单元,其被构造成使所述第一光学构件振动。
26.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摄像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光学构件的出射面和所述第二光学构件的入射面之间的间隙被密封。
CN200910142384XA 2008-06-06 2009-06-04 光学滤波器及摄像设备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59882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8149637A JP5268436B2 (ja) 2008-06-06 2008-06-06 光学フィルタ及び撮像装置
JP2008-149637 2008-06-06
JP2008149637 2008-06-06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598828A true CN101598828A (zh) 2009-12-09
CN101598828B CN101598828B (zh) 2011-09-28

Family

ID=4140006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10142384X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598828B (zh) 2008-06-06 2009-06-04 光学滤波器及摄像设备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20090303590A1 (zh)
JP (1) JP5268436B2 (zh)
CN (1) CN101598828B (zh)

Cited B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651378A (zh) * 2011-02-22 2012-08-29 索尼公司 成像器件和相机模块
CN102759768A (zh) * 2012-07-31 2012-10-31 杭州科汀光学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光学滤波器
CN102985856A (zh) * 2010-06-18 2013-03-20 株式会社大真空 红外截止滤光片
CN106054299A (zh) * 2016-07-29 2016-10-26 利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易清洗的红外截止滤光片及其镀膜方法
CN106501882A (zh) * 2015-09-04 2017-03-15 肖特股份有限公司 耐划抗反射涂层
CN106814411A (zh) * 2017-02-22 2017-06-09 深圳市保千里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手机全景镜头的镜片、全景镜头及成像方法
CN108696680A (zh) * 2017-04-10 2018-10-23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用于焦点控制的电子设备和方法
CN110716256A (zh) * 2018-07-12 2020-01-21 采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光学元件及其制造方法
CN111796353A (zh) * 2019-04-08 2020-10-20 采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光学滤波器及其形成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765052B2 (ja) * 2011-05-13 2015-08-19 旭硝子株式会社 光学部品、光学装置
JP2013033225A (ja) 2011-06-30 2013-02-14 Canon Inc 撮像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07870379A (zh) * 2016-11-04 2018-04-03 江苏日久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屏屏幕贴膜
CN111443418B (zh) * 2020-05-12 2022-04-08 苏州江泓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70~100nm真空紫外波段的偏振多层膜及其制备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561934A (en) * 1967-09-11 1971-02-09 Crucible Inc Sintered steel particles containing dispersed carbides
JPH0763056B2 (ja) * 1986-08-06 1995-07-05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薄膜形成装置
JPH03261047A (ja) * 1990-03-09 1991-11-20 Toshiba Corp 表示装置
EP0741957B1 (en) * 1994-11-30 2002-04-03 Koninklijke Philips Electronics N.V. Imaging device with anti-condensation provision
US6287683B1 (en) * 1997-04-09 2001-09-11 Canon Kabushiki Kaisha Anti-fogging coating and optical part using the same
US6280848B1 (en) * 1998-10-06 2001-08-28 Minolta Co., Ltd. Antireflection coating
JP3989296B2 (ja) * 2002-05-20 2007-10-10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カメラ及び撮像素子ユニット
US6818962B2 (en) * 2002-10-25 2004-11-16 Omnivision International Holding Ltd Image sensor having integrated thin film infrared filter
JP4426946B2 (ja) * 2004-10-27 2010-03-03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デジタルカメラシステム
JP4171362B2 (ja) * 2003-07-10 2008-10-22 Agcテクノグラス株式会社 反射防止膜付き透明基板
JP2005148379A (ja) * 2003-11-14 2005-06-09 Nikon Corp 光学素子および撮像装置
JP2005308968A (ja) * 2004-04-20 2005-11-04 Olympus Corp 光学多層膜及び光学素子
JP2006163275A (ja) * 2004-12-10 2006-06-22 Kyocera Kinseki Corp 光学部品
TWI382280B (zh) * 2005-07-27 2013-01-11 Shinetsu Chemical Co 光阻保護性塗覆材料以及圖形化的方法
JP4958536B2 (ja) * 2006-01-12 2012-06-20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反射防止膜
JP4804251B2 (ja) * 2006-07-20 2011-11-0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及び撮像ユニット
TWI408404B (zh) * 2006-07-25 2013-09-11 Pentax Ricoh Imaging Co Ltd 影像裝置
US20080258043A1 (en) * 2007-04-17 2008-10-23 Koji Suzuki Optical element and optical equipment

Cited By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985856A (zh) * 2010-06-18 2013-03-20 株式会社大真空 红外截止滤光片
CN102985856B (zh) * 2010-06-18 2015-12-16 株式会社大真空 红外截止滤光片
CN102651378A (zh) * 2011-02-22 2012-08-29 索尼公司 成像器件和相机模块
TWI508237B (zh) * 2011-02-22 2015-11-11 Sony Corp 成像裝置及相機模組
CN102651378B (zh) * 2011-02-22 2016-05-04 索尼公司 成像器件和相机模块
CN102759768A (zh) * 2012-07-31 2012-10-31 杭州科汀光学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光学滤波器
CN102759768B (zh) * 2012-07-31 2014-12-31 杭州科汀光学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光学滤波器
CN106501882A (zh) * 2015-09-04 2017-03-15 肖特股份有限公司 耐划抗反射涂层
CN106054299A (zh) * 2016-07-29 2016-10-26 利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易清洗的红外截止滤光片及其镀膜方法
CN106814411A (zh) * 2017-02-22 2017-06-09 深圳市保千里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手机全景镜头的镜片、全景镜头及成像方法
CN108696680A (zh) * 2017-04-10 2018-10-23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用于焦点控制的电子设备和方法
CN110716256A (zh) * 2018-07-12 2020-01-21 采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光学元件及其制造方法
CN110716256B (zh) * 2018-07-12 2022-03-22 采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光学元件及其制造方法
CN111796353A (zh) * 2019-04-08 2020-10-20 采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光学滤波器及其形成方法
CN111796353B (zh) * 2019-04-08 2022-03-29 采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光学滤波器及其形成方法
US11314004B2 (en) 2019-04-08 2022-04-26 Visera Technologies Company Limited Optical filters and methods for forming the sam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268436B2 (ja) 2013-08-21
CN101598828B (zh) 2011-09-28
JP2009294532A (ja) 2009-12-17
US20090303590A1 (en) 2009-12-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598828B (zh) 光学滤波器及摄像设备
US7903158B2 (en) Image capturing apparatus with adhesion suppressing capabilities
JP4462197B2 (ja) 光学ローパスフィルタ
CN101470321B (zh) 摄像设备及光学滤波器
EP1648164B1 (en) Image capture apparatus
WO2007086155A1 (ja) 固体撮像装置、信号処理方法及びカメラ
JP5056428B2 (ja) デジタルカメラ
JP4506678B2 (ja) プリズム光学系および撮像装置
JP2009244531A (ja) 光学素子
CN112383707A (zh) 图像处理装置、摄像装置、图像处理方法及记录介质
US20060132641A1 (en) Optical filter and image pickup apparatus having the same
US6965134B2 (en) Image pick-up unit including an image pick-up device and optical filter layers
JP2006317695A (ja) 光学装置
JP2011059582A (ja) 撮像装置
US20070153115A1 (en) Image pickup device
CN101876777B (zh) 图像拾取装置
JP4545859B2 (ja) 撮像装置
JP2003279747A (ja) 光学ローパスフィルタおよび光学ローパスフィルタを用いた撮像装置
JP5677491B2 (ja) 光学フィルタ及び撮像装置
US20040135896A1 (en) Image-taking apparatus
JP2006154395A (ja) 光学フィルタ及びそれを有する撮像装置
JP2008244770A (ja) 光学機器の製造方法、光学素子、カバー部材
JP2015232669A (ja) 撮像装置の光学フィルタ
JP2004297398A (ja) 撮像光学系及びこれを用いた撮像装置
JP2014219638A (ja) 光分岐フィルター、及びそれを用いた撮影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0928

Termination date: 20200604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